人美版 小学一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共11篇)
1.人美版 小学一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篇一
漂亮的瓶子教案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本课选取瓶子作为载体,旨在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中瓶子的千姿百态及中外陶瓷艺术品的精美,引导学生发现、了解陶瓷瓶子所蕴含的造型之美、纹饰之美和釉色之美。本课应结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从瓶子的美和文化内涵入手,选择在造型、工艺、色彩方面有代表性的瓶子;通过让学生猜一猜、摸一摸、找一找、说一说、做一做、画一画、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多种情景,引导学生不仅体会瓶子的美,而且能够亲自设计一个漂亮的瓶子,学会美化生活。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感受传统陶瓷文化的艺术魅力,了解瓶子对称的艺术特点,掌握对折剪的基本方法。运用折、剪、画、贴等多种技法、创作一个大小合适、造型好看的瓶子。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对折剪瓶子和装饰美化的能力,提高学生创新表现、动手实践、观察生活、审美感知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活动的兴趣,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热爱之情,体验创造成功的快乐。教学的重点:
瓶子特点及其艺术魅力的感受及,瓶子对称造型剪法。使学生能创作出一个造型别致,图案,花纹,色彩好看的瓶子作品。教学的难点
剪对称瓶子时,如何使瓶子的大小及外行美观。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导入
1、出示实物教具瓶子,老师这里给大家带来了什么?
想和这些瓶子做好朋友吗?播放视频片段《瓶子》。看后回答问题:(1)你看到了什么?
(2)这些瓶子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2、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就是和瓶子有关的,读课题:揭示课题--漂亮的瓶子。(出示幻灯)
四、欣赏、感受
1、欣赏我们中国传统的青花瓷。(课件展示)提问:陶瓶上都画了什么?你认为哪个瓶子最美、最独特的瓶子?
2、欣赏欧洲古代陶瓶。(课件展示)提问:陶瓶上都画了什么?你认瓶子哪里美?
3、课件展示香水瓶瓶、赏瓶等,探究、讲解瓶子的用途。
4、出示花瓶图片,观察瓶子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总结瓶子各部分名称:瓶口、瓶颈、瓶身、瓶底、瓶耳。
5、探究瓶子剪得更大的方法:出示剪瓶子步骤图,小组讨论,它是如何剪出来的?
6、点生讲剪瓶子的步骤,师示范如何剪瓶子:
①先将一张长方形的A4纸,两边对齐后折、压平,将纸的四边标上序号1和2为上下两边,开口处为3,折痕处为4。②剪得时候上下两边不剪,这样可以使瓶子剪得最大。
③4不能剪,否则会剪成两半,只沿着开口处3的位置剪出瓶子的一半外形。
④打开就是一个左右对称的大瓶子了。
7、师提出注意事项:口要小一点,颈要…….,肚子要…….,底要……..,学生练习剪一剪。
8、找一找瓶子变漂亮的方法。课件出示有代表性花瓶
这些瓶子里面藏着哪些花纹?花纹是怎样安排在花瓶上的?花瓶哪个部分的花纹最美观?
9、欣赏小朋友的作品,我们再来欣赏一些同学的作品,他们的瓶子外形是怎样的?是如何装饰美化瓶子的?
三、创作、实践
1、在你们的心中,漂亮的瓶子应该是什么样的?还应该有些什么? 点学生说一说
2、我们也来做一个漂亮的瓶子吧!作业要求:
1、瓶子的造型要新颖。
2、纹案要有创意,颜色丰富多变。
3、音乐响起开始就开始,音乐一停就手背后做好。大家都准备好了吗?(响起音乐)
老师巡视个别指导,共性问题及时反馈,好的作品要及时展示。
四、展示、评价
1、在学生完成作业后,开展小组之间的互评,从设计的外形,色彩,特别注意有创意的作品,推选出本组最佳作品。
2、展示小组最佳作业,让学生选出自己喜欢的作品先说说好的地方再说说有什么不足,然后让这幅画的作者来说说自己的创作来源。
板书设计:
漂亮的瓶子
中国花瓶: 牡丹花——富贵
对称 蝙蝠——“福” 龙、凤——吉祥、美好
外国花瓶:生活中的人物、动物
2.人美版 小学一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篇二
关键词:中国画,美术教材,课例,图例
中国画教育是以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内容,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提高学生艺术素养与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 也是基础美术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美术课程标准》指出:“教材内容的选择要注意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美术教材既要渗透优秀的传统文化, 也要涉及现代艺术的观念和方法, 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和思路。”[1]中小学中国画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爱护传统文化艺术的意识, 帮助学生理解和体会蕴涵在中国画作品和中国文化传统中的造型理念及其价值。而要真正实现此目标, 就要求有与之相匹配的美术教科书, 因此, 有必要对现行中小学美术教材中的中国画内容进行剖析。
目前在全国中小学中使用的美术教材不下10套, 每套教材各有特色, 其中存在的问题亦有相通性。本研究选择以人民美术出版社组织编写的全日制中小学美术教科书为研究对象 (以下简称“人美版教科书”) , 是因为其编写队伍力量较强, 在全国各地使用广泛, 更重要的是此套教材的特点和其存在的问题颇具代表性。
一、美术教科书中有关中国画内容的分析
1.中国画内容的呈现方式
人美版教科书主要以单个课例为组成单位, 有时也将内容相近的课例编排在一起组成一个单元。每册课例数从13个至20个不等, 共计308个课例。其中, 小学每册课例从18个至20个不等, 共计226个课例;中学每册课例从13个至15个不等, 共计82个课例。此外, 每册教科书中的扉页上都登载1幅中外美术作品, 并有相应的文字解说, 其中中国画作品4幅, 皆为人物画。根据人美版教科书中中国画内容的课例特征, 主要可归纳为三种呈现方式:
(1) 以中国画学习为核心的单个课例或单元课例。以中国画学习为重点的课例, 即学习中国画的技法、造型、形式和审美, 由感受、认识、表现和鉴赏等完整学习中国画的活动环节构成。此呈现方式的课例在人美版教科书中最多, 涉及其中10册教科书, 共计17课, 占全教材5.5%。
(2) 将中国画作为主要素材来使用的单个课例或单元课例。不以传授中国画为直接目的, 而是为了实现该课例或单元的教学目的而将中国画作为主要素材来使用。虽然不是直接传授中国画, 但为了完成单个课例或单元课例所设定的核心主题, 中国画图例成为主要展示的素材, 这是比较重视中国画内容的单个课例或单元课例。此方式的课例涉及5册共7课, 占2.2%。
(3) 中国画仅仅用来作为学习一般概念的素材。中国画图例的使用仅仅是为了说明教授课例或单元课例中提及的概念和内容, 只是单纯作为实例来使用。此方式选用的中国画图例有9幅, 分布于第2, 3和8册中, 占2.6%。
2.美术教科书中中国画课例与图例的特征
首先, 由上述统计可知, 在人美版教科书中中国画占有一定的比例, 既有以中国画学习为核心的课例, 也有将中国画作为主要素材或作为一般素材的课例 (如表1所示) ;在课例、扉页、目录和封底上都有隶属中国画的图例, 分布较为广泛。
课
其次, 从低年级到高年级, 隶属中国画的课例和图例呈现出逐渐增多的趋势, 但分布并不均匀。第10和16册中以学习传统文化为核心的课例数量最多 (各有3个课例) , 除第一学段没有中国画内容外, 还有第12, 13和17册中没有出现中国画内容的课例和图例。
第三, 人美版教科书中共选用中国画作品73幅, 其中有5幅作品重复出现, 重复率达到7%;从隶属中国画图例的年代来看, 各时代图例分布极不均匀 (如表2所示) , 近现代图例数量居多, 占66.2%。在近现代中, 齐白石的作品又最多, 共计10幅, 占图例总数的14.7%, 比例严重失衡。
第四, 在近现代作品中选用了吴冠中作品3幅, 均为抽象水墨, 显示了水墨画的多样化, 但这样的水墨画是否属于中国画范畴值得商榷。带有强烈的中西融合风格的作品有林风眠2幅、黄永玉和张桂铭各1幅作品。此外, 近现代作品主要集中于齐白石、吴冠中、张大千、李可染、徐悲鸿、潘天寿和林风眠这些画家, 较为全面地展示了近现代中国画的面貌。
3.美术教科书中中国画内容的编写特点
其一, 对中国画的学习历来强调在实践中加以理解和体会。在人美版教科书中, 中国画学习主要安排在“造型·表现”学习领域, 在17课以中国画学习为核心的课例中就有14课, 并且分布于第二学段至第四学段, 为学生提供了较为充足的实践机会。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认识中国画及中国传统艺术, 此套教材还设置了相关内容的7个课例在“欣赏·评述”学习领域和各1个课例在“综合·探索”和“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中。以此来看, 中国画内容的分布较为广泛, 且涉及的学习领域也较为全面。
其二, 从接触材料到尝试表现各种不同题材内容的中国画, 教材内容安排基本符合学生年龄发展的特点。从表现题材看, 花鸟、蔬果、山水、人物等题材均有涉及, 可见题材的涉及面比较广, 易于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但从表现形式来看, 主要局限于写意画, 缺少了对工笔画的实践, 影响学生对中国画的全面认识。
其三, 突破题材的限制, 表现出综合性的特点, 能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来重组学习内容, 创意性地组成课例, 使学生在各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中感受中国艺术的美感和价值。如15册第1课《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以唐代为例, 通过对唐代的人物画、舞马衔环银壶、三彩骆驼载舞俑的欣赏和评析, 进而了解唐代的社会文化, 有助于学生运用综合分析的方法来理解美术作为人类文化造型载体的意义。可惜此类课例仅此一课。
第四, 以中国画学习为核心的课例主要致力于介绍知识、传授技能, 缺乏从不同视角来认识和理解中国画, 比如可以从空间表现和观察方法等角度来理解。在课例中中国画的学习内容更多基于继承和爱护的认识层面, 缺乏从动态的发展观、批评和评价的认识层面以及多元文化观等视角出发来编写中国画的课例。18册第1课《继承和发扬中国美术的艺术传统》是唯一谈到传统的继承与创新、中西融合与发展及其文化趋同等观点的课例, 但涉及面较浅, 图例选择不典型, 只是提到了这些观念, 而未能深入展开和探讨。
二、美术教科书中中国画内容编写存在的问题
1.课例问题
纵观人美版教科书中的中国画内容, 给人留下一个强烈印象, 就是中国画与其他艺术形式的最大区别, 主要表现为中国画是运用笔墨在宣纸材质上表现的一门艺术样式, 这显然与中国画的真正内涵存在一定距离。目前学校的美术教育是为了认识和体验中国画, 以及培养学生树立爱护传统美术的意识, 并不是肤浅地了解和尝试, 而是要通过全方位、多角度地接触, 在实践、欣赏、评述、探索中真正理解中国画, 显然此套教材与此目标尚有些距离。
(1) 课程内容相对单一。其一是课程内容单一, 前后内容似有重复之嫌。如在5册第15课《彩墨游戏 (一) 》和6册第8课《彩墨游戏 (二) 》, 这两课都是体会和尝试水彩和墨色的渗化效果, 但并未呈现出递进的学习内容。而有关墨色渗化的技法及对宣纸材质的认识, 在15册第3课《墨与彩的韵味》和第4课《笔墨的情趣》中又再次出现, 虽与前面要求有所递进, 但内容较为单一。其二是表现手法单一。中国画从表现形式来看, 有写意、没骨和工笔之别, 此套教材主要关注了写意画而忽视中国画表现手法的多样化, 这显然不利于学生对中国画的全面认识。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理心理的发展水平, 在第四学段 (7~9年级) 完全可以安排工笔画的教学内容, 以此来拓展学生的中国画表现能力。同时前后课程间缺乏系统性的建构, 教学目标并不清晰, 难以发展学生自主学习中国画的能力。在教材中有多课是使用水墨材料来表现, 但未涉及任何有关中国画审美和造型特点的内容, 诸如7册第12课《娇艳的花》、8册第8课《用彩墨画鱼》和9册第7课《动物的脸》。究其原因, 主要是教学目标不清晰和课例中的图例选择不当有关。
(2) 知识点有待商榷。教材中传递的知识点应是经过反复考证后形成的认识, 因此, 对知识点的表达必须慎重, 但教材中的某些表述显然值得商榷。如在16册第3课《中国画的形式美》中, 编写者把中国画的形式美归纳为四点, 并在“章法之美”中谈到了中国画的形制, 在图例中也展示了各种不同形制的中国画, 显然编者也意识到中国画形制的独特性, 但把形制置于“章法”之中似乎并不妥当。章法是指表现物象在画面内的构成方式, 而形制则是画面的外在表现形式和装帧方式, 显然“形制美”也是“中国画的形式美”中的一个重要特点, 把它从“章法美”中独立出来更合适。
在16册第4课《用电脑画山水画》中编者写道:“在空间处理上, 中国山水画运用散点透视, ‘以小观大’, 把高远、平远、深远巧妙地加以灵活运用, 形成了完全不同于风景画的独特的画面效果, 运用图像处理软件来绘制山水画。”其中“散点透视”一说值得商榷。“透视”一词原于拉丁文“perspclre”, 意即“看透”。透视学即在平面画幅上根据一定原理, 用线条来显示物体的空间位置、轮廓和投影的科学, 所以透视的基本特点是拥有一个固定的“视点”。[2]这一原理源于西方, “散点透视”的提出者想借用西方古典绘画中“透视”这个科学名词, 来形容中国画中局部纵深的空间表现手法, 但又苦于在画面上找不到固定的消失点, 因此, 臆造了“散点透视”这一概念。若细究其理, 中国画不仅在局部组织上, 即使在单个元素, 如一树、一石上也是找不到消失点的, 因为中国传统绘画从未以固定视点来观察物体, 而是采用了“游观”的观察方法, 也就是画家并不限于一时一地的“目之所见”, 而是“目识心记”后对自然的整体观照。可见, 西式“定点透视”与中式“游观”的不同观察方法体现出的乃是各自不同的文化理念, 而“散点透视”说法的产生乃是对自身文化特色不自信的表现, 虽然此说法沿用了多年, 但此说中的不合理性应引起编者的重视。
(3) 课例中文字内容不贴切。课例中文字说明不多, 有些说法流于空泛, 很难系统地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如14册第1课《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个课例, 探讨的是有关“真”的美学问题, 编者在图例上虽然选择了中西不同的绘画作品, 但却未对西画作品进行评述, 无法使学生真正理解中西艺术中对“真”的不同观念。而文字说明和图例间的关系也不密切, 有些文字表述上显得语焉不详。为了更加准确地传递课例的主题内容, 有必要精炼文字, 明确知识点的内容。必要时可适当增加文字说明的比例, 或可增加图例的文字说明, 以此提高文字和图例的相互联系。
2.图例问题
教科书中的图例是学生直观感受艺术魅力的重要途径, 图例选择的合适与否直接影响学生对艺术的理解, 因此有必要对教材中的图例进行探讨。
(1) 古代与近现代图例比例失调。人美版教科书共选用中国画作品73幅, 5幅重复, 重复率为7%;古代作品23幅, 占33.8%, 近现代作品45幅, 占66.2%, 可见古代与近现代画家作品在比例上严重失衡。中国画历经了1000余年的演化发展至今, 不同时代的绘画作品孕育着不同的时代风尚, 其间变化最大的莫过于近现代中国画的变迁。近现代中国文化面临着中西文化的冲突和融合, 而近现代的中国画也多表现出中西融合的特点, 在图例中以近现代为主, 会使中小学生对中国画传统的理解有所偏颇。
(2) 图例选择面较为狭窄。在此套教材中, 齐白石作品共选用10幅, 占图例比例的14.7%, 可见编者对齐白石作品的偏爱。教材10册第1课《人民艺术家齐白石》选用齐白石作品无可非议;而14册第1课《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中则完全可以选用别的图例, 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图例的重复在此套教材中屡有出现, 不禁让人联想教材编写者看待中国画的眼界似乎有些狭窄。
三、对美术教科书编写的建议
通过对人美版教科书中中国画内容的分析, 在此提出几点编写建议, 希望能对美术教材编写者有所裨益:
其一, 中国画不仅是一种绘画样式, 更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内涵, 在教材中应考虑设置与道德教育、跨学科、综合学习相关的中国画内容, 以此来陶冶学生的情操, 提高基本的道德素养, 加深学生对中国画的认知。同时亦可采用中西绘画对比的方式, 通过了解各自文化的特点, 加强对中国传统艺术特质的认识, 有助于学生从多元文化角度出发, 在与他国文化的对比关系中理解中国传统绘画的独特价值。
其二, 在图例中应设置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经典作品, 尤其应选择那些经过历史检验、不因时间流逝而改变其价值的中国画作品。而对近现代作品选择要慎重, 因为近现代中国画作品多少受到了西方绘画的影响, 在当今社会文化环境不断被西方文化所吞噬的状况下, 过多选择近现代画家的作品不利于学生对中国绘画传统的认识。同时对用于中国画鉴赏的作品及画家选择也要慎重, 应充分考虑不同时期、题材、风格的比例, 同时提供更多相关的人文背景知识, 以便于学生及教师的深入理解。
其三, 在课程设计上要仔细斟酌中国画内容的内在逻辑关系, 关注课程内容的前后衔接和系统性。这样学生通过系统的中国画技法学习, 并结合适当的美术鉴赏, 加深对中国画的体验和理解, 培养他们尊重中国画传统的态度, 以及尊重世界文化遗产的态度。
总之, 剖析中小学美术教材中的中国画内容, 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中小学美术教育中国画课程、教材以及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3.人美版 小学一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篇三
一、 从宏观层面看教材的变化
1.教材外观与字数的变化
像《数学》(一年级上册)一样,《数学》(一年级下册)的开本也由实验教材的32开本统一变成了审定教材的16开本。封面左上角的标志也由“教育部审定2012”替代了“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11年初审通过”,实验教材封面上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行字在审定教材的封面上并没有出现。书变大了许多,但审定教材《数学》(一年级下册)的页数并没有减少,与实验教材《数学》(一年级下册)一样都是106页。再仔细一看字数,实验教材《数学》(一年级下册)的总字数为73 000,而审定教材《数学》(一年级下册)的总字数为140 000,多了将近一倍,可以宏观地判定它的具体内容将会发生很大的改变。
2.教材中“编者的话”的变化
《数学》(一年级下册)中“编者的话”有两个方面的变化,一个方面的变化是提出了“数学就在你身旁,数学伴随你成长”,暗喻了数学教育的两个重要观点,其一,数学与人们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其二,数学的文化观,即数学对于小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的变化就是所介绍的内容随着教材内容的改变而做出了调整。
3.教材中目录的变化
目录中列出的单元也有一些变化,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个方面的变化是删减,删减掉了实验教材中的第1单元“位置”和第7单元“认识时间”,其中“位置”单元的“减”只是把它前移到了一年级上册中;第二个方面的变化是增加与整合,审定教材中新增了第3单元“分类与整理”,其实质是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中第5单元“分类”的后移并且进一步与一年级下册中第9单元“统计”的整合。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的第3单元“图形的拼组”也整合为审定教材中的一年级下册第1单元“认识图形(二)”。其他单元在次序略作调整的基础上保持了原有的名称。
4.教材各个单元结尾的变化
审定教材各个单元结尾都新增了“成长小档案”,向学生提出了“本单元结束了,你想说些什么?”这样的问题,意在引导学生从小养成反思、总结的习惯,这也是体现审定教材教育价值得到提升的一个方面,因为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与掌握知识、技能、思想方法同等重要,甚至是更为重要,因为不良习惯的矫正是很困难的事情,而认识与理解方面的问题则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认识水平的提高、理解能力的增强而得到改善。
二、 教材微观层面的变化及其教育价值的提升
1.第一单元内容的变化及其教育价值的提升
第一单元“认识图形(二)”是由实验教材上册第四单元“认识物体与图形”的后半部分“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与实验教材下册的第三单元“图形的拼组”整合而成,其中“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保留了原有风格。即使这样,也有其积极意义,可以理解为是根据一年级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做的调整,虽然只是延后了半年,也降低了小学生学习的难度。而后半部分“图形的拼组”的编写发生了较大的改变,把侧重点放在了平面图形的拼组上,保留了拼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正六边形的内容,舍去了拼组圆的内容和一些过度生活化的内容,补充了利用七巧板拼组平面图形的内容,增加了教学内容的趣味性,配合这一内容,还在这一单元后面增添了一个介绍拓展性知识的数学小园地——“你知道吗?”而在实验教材中二年级才开始编入数学小园地“你知道吗?”这就把借助于这类拓展性知识开展的数学教学活动整整提前了一个学期。
2.第二单元内容的变化及其教育价值的提升
第二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中,各部分内容的变化是一些细节的变化。第一个变化是“导入情境图”的变化,但还能看到实验教材中“导入情境图”的影子。第二个变化是有几个部分增加了小标题,方便了学生的学习,也方便他们进行复习整理。第三个变化是例题进行了简单的数字替换,但保留了原有风格。第四个变化是增加了第四部分“十几减5、4、3、2”及第六部分“已知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求这个数”。这一单元的最后一部分“复习与整理”中“20以内退位减法表”由“给予式”变成了“探究式”,意义更为积极。
3.第三单元内容的变化及其教育价值的提升
第三单元由原来实验教材的“图形的拼组”变成了“分类与整理”。在2001年之前出版的小学数学教材中是没有专门介绍“分类”内容的,2001年出版的实验教材《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一次专门把“分类”列为一个单元。但是,“分类”作为一个汉语词汇,在许多汉语词典中都查不到,因此很多人说不清楚“分类”的含义。如果把“分类”看作一个数学专有名词,根据对小学数学教师所做的一个调查,有49.12%的被调查者不清楚 “分类”是一个数学概念,且所有的被调查者都不能具体说出“分类”的数学定义。因此,“分类”内容对于教与学两个方面都是一个挑战。另一方面,从儿童心理发展的层面讲,分类能力也是体现儿童思维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也就是说“分类”的教学有难度,但对于儿童的心智发展很重要。这些因素促使审定教材将“分类”内容安排到了一年级下册中,并增加了与分类相对应的整理过程和对分类结果的思考,渗透了统计的思想,教学目标更高了,教育价值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4.第四单元内容的变化及其教育价值的提升
第四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的编排作了微调,将实验教材中单列的“读数、写数”部分合并到了“数数、数的组成”题目之下。同时保留了“数的顺序、比较大小”和“整十数加一位数、相应的减法”两个标题。具体内容也作了作了许多细微的调整。
第一部分“数数、数的组成”中,情境图有一个小小变化,图中参与对话的人物形象与位置发生了改变。“数数”由实验教材的“三种方式从一数到几十或几十几”“三种方式从一数到一百”“从几十几数到几十几”等三个教学环节变成了两个,删除了第三个环节,而在“做一做”中又出现了“从几十几数到几十几”的问题,对于这样改编的目的有点不太好理解,或许编者认为在前面两个教学环节的基础之上,“从几十几数到几十几”的问题学生已经可以自主探究了。这一部分还强调了“二十九再添一是三十、九十九再添一是一百”,渗透了自然数序数理论中“后继数”的概念,也为“凑整”作了一定的铺垫。实验教材中“数的组成”只有“几十几的认识”一个环节,审定教材则增加了“几十的认识”作为铺垫,使学生更易于掌握。在“读数、写数”环节新增了一个承上启下的“数纽扣”活动,一方面复习了“从一数到几十或几十几”的知识,另一方面也渗透了统计的思想和“凑整”的思想。教材中的计数器也由原来的都是“个、十、百”三个数位改变为由“个、十”到“个、十、百”的一个变化过程,更加符合一年级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教材还增加了个位与十位数字相同的两位数33的写与读,弥补了实验教材的一个不足。
第二部分中的“数的顺序”环节,增加了一个“做一做”,有助于丰富小学生对于数的各种顺序的感知。在“比较大小”中,与实验教材所不同的是,审定教材借书中小学生之口对“十位上数字不同的两个两位数”和“十位上数字相同的两个两位数”比大小的方法作了提示,并增加了借助媒介进行间接比较的内容。另外还增加了一个串珠子的问题,似乎与“数的顺序、比较大小”关联度不高,却是对所学“数数、数的组成”知识的巩固和对第三部分“整十数加一位数、相应的减法”做的铺垫。
5.第六单元内容的变化及其教育价值的提升
审定教材与实验教材的第五单元内容相同,都是“认识人民币”,这部分内容没有太大的实质性变化。所以我们直接来研究第六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的变化。
在第一部分“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编排上,保留了原来的基本框架,但把直接给出10+20的计算结果改成了借助于学具小棒、计数器探究算理。
第二部分“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编排也保留了原来的基本框架,只是增加了反映计算过程的示意图,更有利于小学生对算法的理解与运用。
第三部分“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的内容有三个改变,一个改变就是同样增加了反映计算过程的示意图,另一个改变是学具由单独的小棒换成了小棒和计数器,更易于彰显数位的重要性,第三个改变是将原来的单纯复习巩固内容变成了“连减”的不同算法,提升了思维的强度。
6.“找规律”内容的变化及其教育价值的提升
经过调整,“找规律”成为审定教材的最后一个单元。这一单元分为五个部分,前三个部分与实验教材没有实质的改变。而第四部分的“找规律填数”问题是新增的,有利于对“数的组成”这一知识的巩固。第五部分是新增的“串珠子”问题,也是“生活中的数学”,可以帮助小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规律”。
4.人美版 小学一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篇四
学习领域:造型•表现
课时:一课时
教材分析:
神奇、梦幻般的童话以超现实的形式为孩子们的童年生活敞开了自由遐想的空间。自己编童话,可以寄托孩子们的愿望、理想和创造。
现代化的建筑日新月异的映入孩子们的眼帘,富有民族和传统特色的建筑物感染他们。在对现实生活中各种各样建筑物感知、回忆的基础上,理想化、神奇化、艺术化的想象、创造出新建筑群,源于生活,而超越生活。
教学内容与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
认识各种形状,会用大小不同的形状概括、组织建筑群。
2.隐性内容与目标:
引起学生关注身边的建筑,尤其是典型的建筑。感受建筑的美以及它与生活的关系,体会和了解建筑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感受城堡的美,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大胆创作。
难点:城堡的外形美感与创新。
学习材料:
剪刀、彩纸、胶棒、城堡图片、童话故事书……
教学过程:
一、看童话故事图片:
1.看课前准备的童话故事图片。
2.看连环画书。
教学意图:初步了解童话城堡,感受童话城堡的美丽。
二、讲童话故事:
1.给同学讲故事。
2.说说故事中的插图。
教学意图: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三、制作童话城堡:
1.作业要求:为童话故事制作城堡。
2.学生制作,教师辅导。
教学意图:提高学生动手制作的能力。
四、欣赏童话城堡:
1.看看自己制作的城堡。
5.人美版一年级下册全册美术教案 篇五
船
教学目标:
通过学生的感知和对信息的捕捉,实践研究性的学习过程。会用有特性的形构成不同用途、不同特点运动状态的船,表达个性。
在探究性学习和儿童艺术表现过程中,领悟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科技和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在了解、认知船的过程中,潜在地,启示学生劳动创造文明、智慧的意识,拓宽知识面。
在创造中启迪智慧,培养个性。
教学重点:在感知中用有特征的形构成某种船。
教学难点:在探究过程中立意和构思,生动地画出船的状态。学习材料:欣赏、参考资料,绘画用纸、彩笔。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师生共同寻找有关船的图片、画刊插图或影视盘等图象资料。
(一)由折纸大赛引起造型的兴致。开展折纸船航行游戏,启发构思。
(二)展示图片,进行艺术欣赏。
(三)观察折纸船航行游戏后,任意摆放各种船。想象这些大小各异的船是生活中的哪中船?这些船能改变成理想中的什么船?
(四)选彩纸,折成有特征的形,再剪去折掉的部分,趁给设想中的船型.在用不同的彩纸剪花纹装饰船身,形成有功能的船.(五)在利用剪贴船剩下的彩纸,剪纸条降?分别以平贴和浮贴的形式表现水域状态.(六)给自己的船命令,讲一讲船的功能
第二课 长呀长
教学内容与目标:
(1)
了解植物生长的基本知识,展开回忆与想象,根据自己的意愿,大胆自由地表现出一种自己喜欢的植物生长的情景。
(2)
通过观察、体验和交流,感受植物生命的美丽与独特,进行想象与构思,追求表现的新颖与生动。
(3)
通过课堂学习与活动,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绿色生命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教学的重点在与启发学生观察与想象植物生长的生动情景,要打开学生的思路,使学生能从环境、生长过程展开联想活动,鼓励创新,表现出生动的画面。难点:表现自由性与流畅性,通过欣赏、鼓励等多种方法解决。教具准备:
学生:水彩笔,纸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新课教学
(1)讨论这个植物会是什么,他长大了又会是什么 ?(2)
布置观察任务:a观察小草有几张叶子?
b有哪些颜色?
c叶子是什么形状的?
(3)
师生小结:植物在适合的阳光、空气、水等条件下,会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并且在每个生长时期色彩、形态都有所不同„„。
(4)
欣赏、讨论书上的范画及照片,引导学生明白范作是如何将植物生长过程反映出来的。
(三)学生作画,画一画你喜欢的植物的生长过程
(四)作业欣赏,总结评价。
第三课 出壳了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大胆地展开回忆与想象,表现出一种自己喜欢的生物出壳时的情景。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在积极活动过程中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的良好品质,提高观察、想象、探究、联 生:不是,我们是从妈妈的肚子里生出来的。
师总结:象我们这样出生的动物也有很多,例如猫、狗、牛、羊、鲸鱼等都是胎生的。除此之外还有一种生殖方式是卵胎生的。师:小动物们是怎样破壳而出的呢?
生:小鸡用嘴啄破一个洞,用脚蹬开蛋壳、有的小动物用头顶破蛋壳等。师:如果你是蛋宝宝,你怎么出来? 生:模仿表演。
师总结:小动物们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把蛋壳顶碎,才能见到这个美丽的世界,开始自己的一生。
师:小动物们出壳后,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媒体出示图片)生:小鸡好奇地打量这个世界,它们见到了自己的妈妈 四:欣赏课本范画后学生创作实践:
让学生对画面的组织、色彩、形象的生动性有进一步的了解。直观的观察、感知、欣赏,拓展表现思路,启发构思为下面创作做好铺垫。作业要求:
师:请你们试着画一画小动物破壳而出的,来到这个世界时高兴的样子,表现它们见到妈妈时的情景。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小组合作完成。学生创作,教师巡视指导。
帮助学生分析问题,引导学生在讨论的基础进一步展开想象,促进发挥自主、合作学习的精神,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给学生合作的空间、生成的时间,通过自主、探究学习,让学生进一步学会在合作中体验创作的快乐,学会大胆表现自己的想法。
五、作业评价:
展示学生作品引导学生自评、互评、师评
2、谁的作品颜色最美?
3、谁的背景画的最好? 第四课 我们身边的线条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节课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展线条、认识线条、感受线条,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线条进行表现的能力。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激发学生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发现生活中、艺术作品中线条的美感,并初步尝试其表现方法。
难点:线的组织 教学过程:
(一)游戏:用彩条玩一玩,你都玩出了哪些形状的线条
(二)说一说,你还能想出哪些样子的线条
(三)能发现我们身边有哪些线条吗?
(四)看课件,自然物与人造物中的线条,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线给你什么感受?
(五)欣赏画家作品《春如线》
(六)欣赏学生优秀作业。
(七)布置作业
第五课
太阳
教学内容与目标:
(1)
熟悉工具和材料,进行感官体验。
(2)
采用揉、捏、粘、压等技法进行简单的浮雕造型创作。
(3)
通过太阳五官及光芒的多种设计和表现,强调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新精神。
(4)
培养学生们的合作精神和耐心细致、持之以恒的工作态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学难点与重点:
难点:太阳五官及光芒的多种造型及富于个性的色彩变化。
重点:学习用泥塑的方法表现太阳的脸和光芒。教前准备:橡皮泥,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布置学生欣赏《后羿射日》的故事并讲叙。
(二)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小组竞赛活动,引发兴趣 内容:为太阳设计眼睛、鼻子——等五官,进行太阳形象设计。小组汇报设计结果。设计太阳光芒形象
(三)结合课文欣赏泥塑作品,了解泥塑基本技法。
(四)布置学生制作浮雕、泥塑太阳
(五)小结、讲评 第六课
漂亮的瓶子
教学目标:
1. 通过欣赏与感受活动,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和审美评价能力,培养他们热爱传统艺术的情感。
2. 通过折折、剪剪、画画、玩玩,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对美术活动的兴趣,体验创造成功的快乐。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瓶子特点及其艺术魅力的感受及瓶子对称造型剪法。使学生能创作出一个造型别致,图案、花纹、色彩好看的瓶子作品。
难点:剪对称瓶子时,如何使瓶子的大小及外形美观。(学生容易使很大的纸剪成一个很小的瓶子,造成材料的浪费)课前准备:
常规用品、剪刀一把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出示几个装有不同形状的瓶子的布袋。
(1)
请几位学生上来摸摸袋里装的是什么?是什么形状?(2)
揭示课题:瓶子(3)
新授:
你能将这几个瓶子的外形画出来吗?(请几为同学到黑板上来画一画)
除了老师向你们提供的瓶子样子外,你还会画一些什么样子的瓶子?(从瓶口、颈、底等各部分的形状与大小比例方面引导学生创作)引导学生观察瓶子:
同学们一定很想看看老师布袋里的瓶子到底是什么样子的?现在老师打开袋子,请同学们看看。漂亮吗?
A.补充课题:漂亮的
B.提问:你觉得这些瓶子漂亮在什么地方?
C.提问:瓶子上画了哪些好看的花纹?它们主要画在瓶子的哪些地方?你准备在瓶子上装饰什么花纹的图案?
D.你觉得瓶子的形状有什么特点?可以用什么方法表现出这些特点?小组观察讨论后,集体汇报交流,并进行折剪尝试,分析要点。
(三)学生创作,教师巡视指导:
(1)
欣赏几件学生作业,并鼓励:比一比,谁设计的瓶子最美?谁的瓶子最新奇、富有创意?(从瓶子的外形、色彩、花纹和图案几方面思考。)(2)
及时表扬并展示构思好、有创意的作业。
(3)
鼓励学生尝试用剪贴、油画棒、水彩笔等不同的工具、材料和方法进行表现,并作针对性的指导。
(四)课堂作业:
请学生将作业展示在黑板上,让学生评出:
第七课 童话城堡
教学目标:
1.认识各种形,会用大小不同的形概括、组织成建筑群。
2.引起学生关注身边的建筑,尤其是典型建筑。感受建筑的美以及它与生活的关系,体会和了解建筑的文化内涵,培养合作意识。
3.学生将自己的作品用童话故事的形式介绍给伙伴,文学与艺术的综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感受城堡的美,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大胆创作。难点:城堡的外形美感与创新。教学过程:
(一)介绍自己知道的城堡,谈谈它给我们什么感受。
(二)讨论:
(1)
你准备为哪里(游乐圆、幼儿园——)设计新城堡?它什么样?(2)
你设计的承包中有什么有趣的故事?
(三)按步骤有序地进行创作(1)
整体构成:表现特征。(2)
分辨层次,城堡的前后关系
(3)
刻画局部;用线和色。最好有特征、有童趣、有理想。(4)
有情节地画背景。
(四)展示评价
第八课 画自己
教学内容与目标:
1.通过欣赏、观察与交流,使学生了解自画像的基本特点及其表现方法,并能在观察和回忆 的基础上抓住人物
形象特点,用比较自由的方法进行表现活动。
2.通过观察,讨论交流与表现活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增进同学间的友谊和自信。让学
生通过作品的表现进一步加强对自己的认识并提高审美的观察能力。教学重点与难点:
在与启发学生观察和捕捉任务形象的主要特点并进行表现,教学时启发学生方法的引导,加强学习的交互性。教具准备:
师:实物投影,自画象,5张方形铅画纸
生:作业纸,小镜子,水彩笔或油画棒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猜猜我是谁”游戏导入,他是谁?为什么?(身材,个头,衣服——)
(1)表演的学生往下移纸板,露出头发,请学生仔细比较他们头发特点(长短、发型)(2)继续露出眉、眼、耳请同学再仔细观察、比较其各自的特点。(3)露出鼻、嘴及整张脸,请同学比较特点。(4)说说刚才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为什么?(5)观察自己的脸
(二)新授课(1)
讲解作画方法
请学生烁烁老师的脸部特征,根据学生发言,教师在黑板上范画自己步骤 a根据脸型画轮廓b添画头发及五官c上色。(2)
学生作画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3)
将画好的“自己”剪下贴到老师旁边,组成大合影。第九课
手形的联想
教学目标:
通过对手形的观察,激发学习兴趣和引起对生活中相识事物的联想;通过手形作品的欣赏,理解作业要求和表现形式.
感知手形的变化与组合,进而结合身边熟悉的事物进行联想,探究装饰与组合的美感. 培养观察生活、表现生活、装饰美化生活的能力,培养热爱生活的情感. 从不同角度对手形进行联想,用点、线、面结合的方法进行装饰与组合. 教学重点:
观察感知不同姿态、角度的手形,探索以手形与身边熟悉事物的联系进行联想,研究手形的装饰与组合。
学习材料:水粉、蜡笔、彩色纸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
(1)
伸出手看一看,这是什么?
(2)
想一想,在光线下做个手形,这是什么?
(二)观察联想:
(1)
试一试,能否用手形做一个跟生活中相似的物体?(在投影仪下观察影子)说说看到了什么?像什么?想到了什么?还能变成什么?
(2)
结合观察,想一想,这些形状像什么?小组探讨这些形状和生活中的哪些物体相同?他们在一起玩的时候会发生什么事情?
(三)欣赏感受:
(1)
欣赏手形装饰:手形变成了什么?用什么方法?(2)
欣赏手形绘画:这里有手吗?谁能将手变成什么?
(四)。愉快表现: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表演与联想,并画成一幅画(1)用自己的手画成你认为像的形象。
(2)对手进行想象,画到纸上,或画在你的手上。(3)
将这些形象在一起的时候可能发生的事情画下来。
(五)成功展示:自评、互评,表演展示 第十课 我和昆虫
教学目标:
1、认识目标:了解自然界中昆虫的种类和特点,知道表现主题的方法。
2、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好习惯。
3、能力目标:利用所学的知识大胆想象和表现有情节的“我和昆虫”。本课重难点:
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观察、了解有趣的昆虫,大胆表现有情节的故事内容。
2、教学难点:表现向情节的故事内容,充分发挥想象力。课前准备:彩笔、油画棒、彩色纸。教学注意事项:注意观察昆虫的特点。教学程序:
一、表演回忆
1、收集有关昆虫的资料,如图片、书籍或者网上昆虫的资料。
2、每人了解一种昆虫
二、观察赏析感受
1、引导学重观察昆虫的变化过程
2、组织小组计论--说一说昆虫变化的过程
3、看书,分析昆虫的形态、颜色、花纹
三、思考探索创作
1、昆虫的身体结构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昆虫的动态有什么不同?
3、自然界的昆虫与人类有关系吗? 第十一课 奇妙的爬行
一、教材分析:
本课设计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观察爬行动物的特点,体会其美感,能够大胆想象、创作,并充满画面作画。通过看一看、说一说、议一议、画一画的教学环节,培 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体验细微之间蕴涵的美,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细致认真的作画习惯,同时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对未知世界勇于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与目标:
显性内容与目标:观察、分析生活中爬行动物的特点并体会美感,培养 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想象创作能力。了解爬行动物特点,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跨学科学习的 能力。.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隐性内容与目标: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热爱自然的情感。.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细致认真、大胆作画的习惯。C.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 对未知世界勇于探究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爬行动物的习性,并发挥自己的现象 能力,创作出富有情趣的、奇妙的爬行画面。
难点:如何抓住爬行动物的 特点大胆表现,并充满画面。
四、学习材料: 关于奇妙的微观世界的音像、图片小动物(小昆虫)的标本,动画、作业纸。
五、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
(一)、激趣导入
学生介绍课前收集的有关爬行动物的资料、图片。
观察、回忆不同种类爬行动物的外形特点。欣赏爬虫及爬行动物的录像或图片以及教材中的内容。
思考:
①你认识这些爬行动物吗?
②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它长得什么样子吗?
③它们给你们带来什么样的美感?
④你能把你看到的爬行动物画下来吗?
(二).探究学习
接龙游戏:各小组将你们观察到的爬行动物的外貌特点画在黑板或纸上,比 一比哪个组画得又大又美。
如果你是一只小爬虫,你会爬到什么地方呢?怎么样爬才能到达目的地呢?
(1)教师出示树叶、木头、石块等模型,请学生描述或表演爬行的情景动作。
(2)启发学生谈一谈爬行动物们还会碰到什么有趣的现象。
(三、)创新实践
作业要求:
每组设计爬行动物的头饰或服装以及爬行的背景,可以用彩纸、报纸、彩笔等多种材料进行绘制、剪贴制作,比一比谁画的爬行动物又大又美,设计的旅行又奇 妙又有趣,最后表演《爬虫一家的奇妙之旅》。
分工合作: 小组讨论:谁画头饰、谁画背景?每个人如何分工?
.小组创作,教师巡视指导。
(四、)展评
(1)以小组为单位表演,给同学们介绍奇妙的爬行。第十二课 可爱的动物
教学目标:
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相貌特征,感受动物的美和可爱;感受各种材料特性,探讨巧妙运用各种材料、手法表现有创意的“可爱的动物”的方法。
培养保护动物的环保意识,体验合作、探究、发现的愉悦,激发自信心和美术学习的兴趣。
通过探索用各种媒材自由创作“动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的能力和创造精神。教学重点:
欣赏、感知、探索、理解自然界及艺术作品中的动物的形、色、动态之美,引发喜爱动物之情和环抱意识,培养合作意识和综合学习能力。教学难点:
巧妙的运用各种材料、手法表现有创意的“可爱的动物”。教学过程:
(一)表演、回忆、发表。
你知道哪些动物的动作?能把他模仿出来么? 引导学生回忆说出自己喜欢的动物的形体、颜色、花纹等基本特征和这种动物有什么生活习
性?喜欢生活在什么环境里?
(二)观察、赏析、感受
1.播放各种动物的活动的录象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其生活习性和活动规律。2.浏览各种动物活动场面的视频及图片
3.学生分组讨论及汇报:最喜欢那种动物?为什么?你知道哪种动物的故事? 4.赏析画家表现动物的美术作品。
(三)思考、探索、创作。
1.引导学生制作动物作品的美感(从形、色、花纹、动态方面引导),探索如何巧妙地运用各种材料制作动物的方法。2.师生总结制作“动物”的方法
3.小组合作分工,开始进行制作“动物”的活动
(四)展示、评价、延伸
1.各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动物的故事”童话剧表演。2.思考总结:通过本小节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懂得了什么? 课后评析:
第十三课 狮子大王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初步了解如何利用观察、比较方法,抓住动物特点以及突出表现动物特点,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创新的能力。
2.通过画画、做做、演演狮子的形象,引导学生学生体验美术学习活动的乐趣,渗透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教学重点:如何利用观察、比较方法抓住狮子特点,进行大胆表现。教学难点:狮子头部特征的表现。
学习材料:狮子等动物的图片,表现狮子的艺术作品,范作,手提纸袋等。教学过程:
(一):感受狮子的特征:听狮子的叫声,感受狮子的凶猛。
(二):讨论狮子的特征
(三):欣赏狮子面具,小组讨论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怎样表现狮子的特征的?
(四):学生制作
(五):玩一玩
第十四课 介绍我喜欢的玩具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师引导,认识玩具的造型、色彩,了解玩具的设计离不开美术,美术随时随地装扮我们的生活,给我们带来乐趣。
3.初步学习观察、描述玩具,学生能表达自己的爱好,讲一讲自己玩具的功能、来历或有关的故事。
4.学习与小朋友共同合作,提倡自己的玩具大家玩,自己的快乐大家分享。通过游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渗透爱护玩具、爱护每一件东西的思想。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要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学习观察玩具的造型特征、色彩搭配,用简单的话语表达自己的爱好和对玩具的评价。
难点:让学生学习观察方法,并能对观察到的玩具特征做出描述与评价。教学过程:
(一)创设环境,学生细心观察大胆评述
1.玩具是我们最喜欢的“朋友“请你把你的朋友介绍给大家。
2.把学生带来的玩具展示在展台上,请同学当顾客,挑选玩具,随机请学生说一说,选择两只玩具的标准?
3.欣赏课本中的玩具,请同学讲一讲,你最喜爱什么?为什么?
(二)了解民俗文化,展示特色玩具。
(三)德育渗透: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1.把我的玩具大家玩,可采取自愿结合的方法让孩子尽情交流。2.把玩具分组,让孩子以小组为单位,一起给玩具编故事并表演给大家 3.开展“我为玩具换新装”活动,以小组为单位,把旧玩具变一变,体会创新的乐趣。
第十五课 春天的色彩
教学目标:
应知:了解春季给自然界带来的变化,知道表现春天的常用色彩。
应会:记忆色彩,利用各种方法表现春天的色彩。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训练学生的色彩感受能力和对色彩的识别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观察和记忆色彩,利用各种方法进行表现。
难点:涂色的方法以及整体的色彩倾向。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1.导入新课:听歌曲《春天在哪里》你知道这首歌曲唱的是什么吗? 2.出示课题:春天的色彩。
3.问:你能描述一下春天吗?可以用你的歌声唱出来,也可以将你知道的有关描述春天的故事讲出来。4.看课件
5.分小组,利用学习资料进行讨论:你能说出春天的颜色吗? 6.看课件:对比说出哪张画表现的是春天,它们的颜色有什么不同? 7.作业要求:根据你们的意愿画出春天的色彩。
(三)作业步骤: 课件展示:介绍绘画方法。A哪些颜色表现春天? B用什么方法画的? C你可以创作一种新方法吗?
(四)学生作业
(五)小结展示讲评作业
(六)延伸部分
第十六课 用春天的色彩装扮自己
教学目标;
应知:了解和掌握简单的制作方法,学习简单的人物装饰方法。
应会:明确人物装饰的部位,巧用材料进行装饰。
培养学生动脑动手能力和创新表现的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利用彩纸进行人物装饰的方法。
难点:巧妙利用材料及创新表现。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展示上堂课的作业引入课题:今天我们利用这些彩纸学习人物装饰
(三)播放课件:生活中的人物装饰及人物装饰图片,介绍人物的装饰部位。
(四)启发引导讨论问题:你了解哪些人物的什么部位进行装饰?
(五)播放课件:分析制作方法,同时进行展示——将几种不同的范作分发给各组研究讨论。
(六)教师与同学共同演示:你能设计几种装饰方法吗?
(七)请几名学生通过实物投影展示自己的创新设计,并且进行人物装饰。
(八)布置作业要求:用春天的色彩装扮一名同学。
(九)展示分析作品。
第十七课 钓鱼
教学目标:
1.对各种材料的再认识及创造性的组合、利用。
2.感受利用各种材料,大胆地进行设计制作的乐趣。
3.培养学生对材料的认识、运用能力,以及设计制作能力和创造能力。
4.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善于收集、敢于创造的精神。
教学重点:
认识用各种材料、方法制作的鱼,引导学生探寻制作、装饰的方法。教学难点:
制作、装饰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体验钓鱼
请学生在用塑料泡沫板摆成的椭圆形“鱼池”里钓鱼。体验着钓鱼带来的乐趣,充分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孩子们自然地进入学习状态。
二、探索做鱼
1.想做好鱼,必须得探讨用什么材料做鱼,怎样做又快又美。
用课件展示,引导学生观察用不同材料做成的鱼。问:“这些鱼是用什么材料做的,你桌上的什么东西可以做鱼,怎样做?”
2.讨论自己带来的废旧材料可以怎样充分利用做成鱼。可以合作,也可独立完成。
在个别学生制作遇到困难时,可以同桌帮助解决。
三、鱼杆创新
教师举起自已做的鱼杆对学生说:“老师用筷子做成了钓鱼杆。那么你想到了什么,找到了什么做鱼杆?”
小组讨论可以利用什么材料怎样做鱼竿。
四、钓鱼竞赛
“钓鱼比赛开始了!”请学生们围着一个个用自己的凳子拼摆成的“鱼池”,分小组进行钓鱼比赛。在竞赛中感受成功带来的喜悦。
第十八课 伙伴
教学目标:
1.欣赏,能区分中国传统国画和西方画种以及雕塑、摄影的不同表现形式,学习简单观察艺术品的方法。
2.述作品表现的内容,通过讨论、交流,能表达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并说出自己和伙伴的故事。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班里的同学间应友善相处,珍惜伙伴间的友谊,真心对待别人,爱护身边的小动物、植物,珍视它们的生命、情感。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有效的观察画面,找出不同的表现所呈现出的不同效果,注意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培养,并联系实际进行简单的创作。
教学难点:教师可收集更多表现友情的作品让学生观看、欣赏。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游戏:你了解你的好朋友(伙伴)吗?可请一对伙伴上来,一人到教室外回避,大家提问另一人简单问题(例如:他喜欢唱歌吗?他的发型是什么样的~!再请回门外的伙伴,大家验 证,他们是否相互了解。
3. 今天,我们小伙伴在一起经常干什么?想一想,在古代的时候,小伙伴会是什么样?会干什么呢?
(二)欣赏评述
1.欣赏书中的艺术作品,对于战争背景的作品,教师可采用多种形式的描述,请学生选自己的作品进行讲述,谈自己的感受。
2.重点欣赏《艰苦岁月》。学习细致地观察作品中的细节,找一找这尊雕像都有哪些伙伴关系(如老红军与战士、老人与笛子、小战士与枪)、也可重点欣赏任何一幅作品。
3.教师讲述作品,请同学表演。
(三)德育渗透
教师谈话的方式引导学生体会伙伴间的情感,准备充足的资料,启发学生感受伙伴之情。
(1)
你的好伙伴是谁?你要对他说什么?为他做什么?(2)
讨论:人与动物也可以做伙伴吗?小动物也有情感吗?(3)
欣赏有关赞颂友谊的儿歌、小诗、画片等
(四)实践交流
教师为学生创设实践环境
(1)
按书中作业提示,画一幅伙伴在一起的画
(2)
自由活动:找你的伙伴聊聊天,互相说一说对方的优点。
(3)
游戏:我的伙伴大家猜,说出自己伙伴的特点,大家猜猜看是谁(4)
为伙伴画张像
第十九课 花的世界
教学目标:
认知:感知、探讨、理解花的自然美、艺术美、内在美,认识花与人们生活的密切联系,能综合运用各种媒材和多种表现手法进行“花”的平面或立体创作。
情感:感知、体验“花”的自然美、艺术美,培养观察生活、热爱生活的情感与合作意识,培养表现生活、装饰美化生活的兴趣,激发大胆发表、展示、表演的勇气。
能力:培养认识、发表、探究、发现、创造、展示、介绍“花”的美的能力及综合利用各种方法、材料创作、装饰、美化生活和美化自身的能力。教学重点:
感知、探讨、理解花的自然美、艺术美、内在美,引发爱花之情和环保意识。难点:探索运用各种材料、手法表现有创意的“美丽的花” 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1.欣赏儿歌《我们的祖国是花园》导入新课。
2.引导学生欣赏、观察四季里各种各样的花,认识花,认识花的名称、结构,分析、感受、理解花的色彩、形状、香气之美。
(二)发展阶段:
1.师生共同探讨四季里花所表现的品格、象征意义及品格之美。
2.引导学生赏析、探讨以“花“为主题的不同表现形式的艺术作品,探索艺术家是怎样运用不同的材料、方法进行”花“的创作的
(三)综合阶段:
1.引导学生合作、探索、交流应用不同发材料、方法,进行“花”的创作及美化环境、美化自身的方法。
2.小组合作自由运用不同的材料、方法进行“花”的创作
(四)扩展阶段:
1.各组展示、介绍作品,进行以“花”为主题的童话剧表演。
2.引导学生探讨关于花的故事、知识和花与人们生活的联系的内容,进行环保教育。3.各组对本课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评价。
第二十课 恐龙世界
教学目标:
1、了解恐龙消失的原因,增加对恐龙的认识。
2、以学生兴趣为导向,初步学习如何捏制各类造型。
3、通过故事形式,引起学生想进一步了解的恐龙的学习欲望。
4、能够以想象和仿制结合的方式完成一只恐龙造型。
教学重点:
独立完成一只恐龙造型。
教学难点:
正确把握不同体型恐龙的身体各部分的比例。
教具准备: 师:范作
生:橡皮泥、各类小型的恐龙玩具。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生用具准备情况。
二、导入新课
展示恐龙玩具。
这是什么?它生长在什么时期?你还了解恐龙的哪些知识?
小结:恐龙是地球上几亿年前的一个生命力极强的物种,它体形庞大,种类繁多,统治地球约1亿7千多万年之久,最后恐龙的神秘消失给人类留下无数个谜团,带给我们的是无尽的想象和思索。
同学们,你们想不想了解关于恐龙的更多知识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神秘的恐龙世界,去感受自然的神奇,探究生命的奥秘。
板书课题。
2、恐龙世界
三、欣赏·感悟·畅想:
1、出示范作。这是什么?(恐龙--长颈龙、三角龙、剑齿龙……)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2、恐龙生活在什么时代?
都有哪些种类?
它们是长什么模样的?
你最喜欢哪头恐龙?
让学生根据自己所知道的知识来说说看。大家畅所欲言。
3、教师出示图片。让各类恐龙形象具体化。和学生一起聊聊恐龙是如何生活的。身上的各种不同体形各有什么作用。长劲龙的长脖子;三角龙头上的角;剑齿龙背上的刺;冀龙的翅膀及翅膀上的爪子……
4、任选一只恐龙,一起说说身上各部位如何来捏制。
A、头部
B、身躯
C、腿部
D、尾部
四、教师小结
6.人美版 小学一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篇六
课
题
第17课:好吃的水果 教学时间 6/6三(4)三三
6/7三教学目标
1、在感知活动中,启发学生去体会和表现物体特征、形状及带给个人的不同感受。
2、学生能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创作出有情趣的画面。
3、引导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像力、创造力,体验生活美。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1、通过师生共同创设的有情趣的感知与回忆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表现能力。
2、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真实独特的感受,在感知或回忆的基础上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展开创作。教学准备
自己最喜爱的水果、。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组织教学引入新课教学老师带来一个百宝箱,谁愿意来摸一摸里面有什么?也许会咬人呦!(学生摸,发现各种各样的水果)激发兴趣。欣赏水果看,欣赏各地水果。
1、x疆被誉为瓜果之乡,你知道x疆有哪些特色水果?
2、介绍火龙果、人生果。了解不常见的南方水果,观察不同的水果外形特点、色彩。(学生回答有哈密瓜、香梨、葡萄)通过“摸”来感受水果的外形、特征。(学生谈看到果实的感受。)直观了解水果的种类、形象特征、色彩,感受自然的美。新
授说说你带来的水果形状、颜色、特点、味道。1.学生介绍,表现吃不同味道水果的表情。2.你们相信水果会变吗?看能变成什么?(出示)看老师变成了苹果姐姐,我开着椰子火车,带着香蕉汽车来接你们的水果精灵快快来水果乐园吧!西瓜变成了西瓜城堡,苹果变成了苹果精灵。你的水果能变成什么?(学生畅想汇报)在体验中,营造一种宽松、快乐、自由的气氛,并且使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并引发回忆、联想。尝试绘画尝试着自己发挥想象,把自己带来的水果“变”一个样画出来。(学生作业,教师巡视辅导)引导学生抓住特征。展示评价展示作品,师生共同评价。学生品尝自己带来的水果。总结小朋友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学到了什么本领呢?培养语言表达能力。板书
17、好吃的水果形状颜色味道变形
教学后记童话是低龄儿童最喜爱的艺术形式,他们乐意想象自己就是某一个童话中的主要人物,这种趣味的想象可以更直接的表达出他们对某种事物的真实感受,也更容易引发他们的相关联想。许多学生都能表现水果的画面,但缺少趣味性,在以后的教学中要针对性的引导。课
题第17课:好吃的水果学情分析
童话是低龄儿童最喜爱的艺术形式,他们乐意想象自己就是某一个童话中的主要人物,这种趣味的想象可以更直接的表达出他们对某种事物的真实感受,也更容易引发他们的相关联想。教材分析
不管是在温暖的南方还是在季节变换明显的北方,各种各样有营养又味美的水果永远是孩子们的最爱。在南方,有披着“鱼鳞”的菠萝、金黄的芒果、成串的香蕉、红红的荔枝、毛茸茸的红毛丹、大大的菠萝蜜、形状奇特的榴莲;北方有诱人的水蜜桃、黄澄澄的柿子、脆脆的梨、红瓤的大西瓜、玛瑙般的葡萄……提起这些,孩子们准会垂涎欲滴!这些水果不但看着诱人,吃起来还有各种不同的味道。
那么多种的水果,或香香的、或甜甜的、或酸酸的,还有的水果闻起来臭臭的吃起来却香香的……享受这些水果时,同学们的感觉也是各不相同的。本课设置的目的是训练学生通过回忆,不但表现不同水果的特点,而且敢于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真实而独特的感受。教学目标
1、在感知活动中,启发学生去体会和表现物体特征、形状及带给个人的不同感受。
2、学生能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创作出有情趣的画面。
3、引导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像力、创造力,体验生活美。课时安排
7.人美版 小学一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篇七
教材分析:本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目的通过对植物的写生,引导学生学习精细的观察物象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线造型能力,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身边植物,让学生感受植物的种类繁多,形态各异,色彩丰富,体验植物带给人的美感,感受自然的美。同时,通过查询有关资料,了解植物的名称,特点、作用等。自然地渗透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综合学习能力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对各种植物的描写,培养学生深入观察,提高他们用线表现的方法。
教学重点:深入观察植物的前后关系进行大胆的表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写生造型的表现能力。
教学难点:线条的繁简、疏密变化,细致的观察,精细的表现;构图大方、以及画面的整体感。
教学方法;欣赏观察法、比较法、小组学习法、尝试法、谈话法、交流讨论法、讲解法、问答法等。教学准备课件、盆栽植物、勾线笔 教学过程 第一节 教学流程
一、组织教学稳定情绪,检查用具准备情况。稳定情绪,做好上课准备。
二、讲授新课课件出示自然界中各种各样的植物,让学生仔细观察让学生仔细观察各种植物的特征、姿态。板书课题:植物写生, 解题指导学生欣赏中国画(君子兰)学习他们线条的粗细变化。同时介绍画的简单知识,强调深入反复观察在绘画中的重要作用。欣赏学生优秀作品着重讲他们的不同处理手法。进一步分析观察各种植物的结构与花纹。
学生讨论。学生欣赏学生欣赏了解反复观察在绘画中的重要作用分析观察各种植物的结构与花纹
三、完成作业学生仔细观察,并用铅笔起小稿,教师巡视辅导。学生仔细观察,一、组织教学稳定情绪,检查用具准备情况。稳定情绪,做好上课准备。
二、继续完成作业结合上次作业完成情况。
请学生谈:通过观察各种植物,你发现了他们有哪些特征?
1、说一说,所画植物的生长特点?
2、不同角度的花和叶各有什么不同?
3、植物的前后关系如何表现?学生作画,教师巡视辅导,要强调用线时,注意线条的疏密、繁简、长短等变化。以小组进行研究、讨论学生作画 谈话导入
公园、植物园里、花坛里、我们的家里,都有各种各样的植物。它们有高有矮、有疏有密、枝叶旺盛、千姿百态,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丰富的色彩。(出示课题)
2.课件展示各种植物图片,提出问题,学生分组探究。
①你喜欢这些植物吗?你知道它们各叫什么名字、有什么作用吗? ②你知道一些植物的寓意吗?
③这些植物的叶子有什么特点 每片叶子有区别吗
(二)解疑和探
1.请几位学生说说讨论结果。2.观察教室中的植物。
提问:你观察到植物的叶子(花)有什么不同?(结合书中的图片)通过欣赏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叶子有前后遮挡、有大有小,不同角度看到的叶子形态上有所不同…… 提出问题: 画家抓住了植物的哪些特征进行表现的作品表现出画家的什么情感
小组和作探究,初步感受画家如何用丰富的线:如疏密、长短、曲直、穿插等变化,表现出植物的形态特点及自己的情感。4.组织学生讨论分析教材上的几幅学生作业。师:教材上的学生作业哪部分画得好?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认识不同角度的花和叶形状各有不同。师:这些孩子的画对你有哪些启发呢?
生:表现形式可以是刮画、国画、线描、等等。生:画的时候注意线条的前后穿插。
引导学生认识在绘画中,植物的前后关系可以用虚实变化、大小变化、粗细变化、穿插变化。
三、质疑再探 选择几种植物提出问题。
(1)说一说,所观察的植物的生长特点。(2)不同角度的花和叶各有什么不同?(3)植物的前后关系如何表现?
请学生进行分析特征、姿态,培养正确的观察方法。引导学生先观察它们的全貌,说出它们的特征。纠正那种上来只看植物细节的错误方法
四、拓展运用
1.说一说画植物写生应注意什么?
2.教师在黑板上简单演示植物写生方法,画两幅,一幅前后关系处理得当,一幅前后关系混乱的两幅植物写生图。引导学生巩固刚才所学的知识,进一步认识如何用线表现植物的前后关系和不同姿态
三、作品展示
1、小组自评。
2、全班互评。
8.人美版 小学一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篇八
本课是一节“造型-表现”领域的课程,通过教学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彩墨与宣纸的特性,体验彩墨画的乐趣,并进行简单的技法练习。让学生在充分的艺术实践中发挥主动性。鉴于上学期学生已接触过一堂彩墨游戏课了,对彩墨画的绘画形式有了一些了解,对彩墨画的表现方法有了一些经验。因此,我将教学重点放在让学生认识绘画语言——点、线、面,学习用简单的技法进行表现,在彩墨游戏中去发现彩墨与宣纸产生的一种特殊变化,从而感受和体会中国画特有的魅力。
为了体现新课程理念,教学佚始,我就在实践感知环节增加了自主探究与互助学习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在充分的艺术实践中发挥主动性,带领学生根据现象去发现,根据问题去探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ffkj.net]的自主学习与合作互助能力。这里,信息技术为我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学生提出疑惑,学生利用实物投影演示技法,教师总结演示,让学生直观的了解技法,这正是学生所热切盼望的,加强了师生间对基本技法运用的交流。多彩精美的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如“美丽的花纹,神奇的彩墨”,画家和优秀学生作品的展示等,让学生在观察研究中发现基本技法,开阔学生眼界,启迪思维,感受彩墨画的艺术魅力,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作欲望。
最后作品展评、拓展时,通过让学生参与评价活动,介绍自己的作品,说说画中用了哪些技法,并说说自己在画中最得意的表现是哪部分,从而帮助学生巩固技法,启发、引导学生发现毛笔在宣纸上偶然产生的精彩效果,形成与自己作品间的对话,学习用美术语言评价作品。由于是一堂带着游戏性质的课,重在让学生得到一个彩墨的体验,能够悟出点什么来。通过这堂课的练习,让学生都得到了锻炼与愉快的体验。不足之处,绘画语言的介绍和作品欣赏环节在全课教学设计中比重过多,还可精简,将时间补充到自主探究和演示环节,增加用笔用色用墨的技法探究和教师范画,丰富学生游戏表现的技法,让学生在玩中发现,在玩中学习,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活动空间,充分体验彩墨游戏的乐趣。
9.人美版 小学一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篇九
四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造型、设计和制作的能力,但对绘画工具及各种材料的运用还有一定难度,尤其对标志的特点很难理解和把握,对表现素材感到困惑,往往出现眼高手低的现象。所以我在教学设计上注重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小组活动将标志与行为主动联系起来。我结合教材特点渗透德育,表扬学生遵守交通规则、节约用水、爱护植物等好习惯。本节课还存在着不足和遗憾:我对标志的表现形式没有涉及,结果大部分学生的作品表现形式雷同于示范作品,创新作品较少。个别同学涂色太粗糙,颜色不够均匀,画面欠整洁。这都需要我在教学设计及辅导环节注意表现形式的多样化。
10.人美版 小学一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篇十
本节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本课的目的是通过欣赏课本的图版和美术作品,了解农民画的特征和艺术形式。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ffkj.net]改画、添画的能力。讲授法、欣赏法、观察法、实践法。使学生感受生活与美息息相关,以及农民画的乡土气息和独特的审美情趣。重点是启发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与赏析,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兴趣。难点是使学生感受生活与美息息相关,根据想法进行改画、添画。
在导入部分,让学生欣赏农民画,让学生静下心来思考农民画的特点。自己去发现问题。接着向学生介绍农民画,并把农民画中的形象和生活中的形象进行对比分析,使学生了解农民画的造型特点。认识农民画中的花纹和色彩是这节课的难点,我通过出示许多农民画作品供学生欣赏,并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研究讨论农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ffkj.net民画的花纹和色彩的特点。同时总结出农民画的定义。同学们发现农民画的花纹是生活中常见的花草、动物等形象,他们用自己熟悉的形象来打扮作品。色彩方面,色彩艳丽,对比鲜艳,具有喜庆的意味,体现了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最后结合书本上的作品《山间蜜糖果》,让学生了解改画和添画的基本方法,为下一步的绘画打下基础。
平时对农民画了解的比较少,自身的认识不够,所以只能多多学习和了解,这样更有利于在这种非固定模式的课堂中灵活机动的运用所学引导和启发学生,令学生信服。在课前学生探索阶段要密切关注各组学生的进展情况,提供及时的帮助和指导。有些学生热情很高,选择的内容太过庞杂,教师应在先肯定其热情的前提下巧妙的引导其选择一个合适的主题。但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教师的帮助要适度,上课前要对各组学生探究的情况有所了解,这有利于更好的掌握时间,调动课堂气氛。因为学生有一定的绘画能力和理解力,所以,在开拓学生的思维,更好的给学生思考和引导就能够让学生画出好的画来。所以在本课的绘画过程中,学生的表现还是不错的,能够按要求达到预期的目标。
11.人美版 小学一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篇十一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青花瓷的历史和知识。
2、能发现感受青花瓷的艺术美(色彩、纹样等),运用国画效果及剪贴方式再现青花瓷花瓶体验青花瓷的色彩纹饰美。
3、体会青花瓷作为中华民族艺术精粹的象征意义,学会欣赏中国传统艺术。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本课通过让学生感知青花瓷的色彩和纹样美,了解青花瓷的特点,体会青花瓷的艺术魅力,学习用合适的图案来设计制作独特的青花瓷器,从而通过感知调动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美和艺术美。
重点难点
1、感受青花瓷的色彩美和纹样美。
2、理解青花瓷与中华艺术的内涵联系
【教学过程】4.1 【教学活动】【导入】歌曲导入
一、歌曲《青花瓷》导入(教师唱歌出场手持青花扇副歌与学生合唱只唱一小节)
师:同学们想不到你们的歌声也这么美老师都已经听得陶醉了那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叫什么呢?
生:青花瓷
师:出示展板课题《青花瓷》
关于青花瓷老师这有个故事你们想听吗?
那我们就一起走进青花传说吧!出示《青花传说》(粉笔板书)
【讲授】讲述传说
二、师:传说有一位生活在唐朝的工匠,他制作的瓷器精美绝伦,深受人们的喜爱。但是他却一直想寻找一种独特的颜料,来创造出一种新颖的瓷器。
PPT:那我们来了解在古代颜料大都是来自于大自然中,比如矿石里、植物里等等。比如在秦代的陶器,运用的颜料较少,所以大多呈原本的灰色;到了汉代的漆器,加入了天然的颜料,主要是以黑色和红色为主。
工匠苦苦找寻却一无所获这时他的一位名叫青花的女儿见到父亲如此苦恼便想帮助父亲......于是她在一次撑伞泛舟时看到水面波光粼粼碧波荡漾又见到天空一片蔚蓝她突然灵机一动......问:你们猜猜青花到底想到了什么颜色呢? 生:。。。
师:对,她找到的就是青色青色给人的感觉飘逸灵动在国画颜料中的,就相当于我们的花青或者酞青蓝
我们来看看老师也带来了这些颜色(教师黑板演示主要是展示颜色)
边画边讲:以前同学们已经学过了国画的一些技法勾、皴、点、染今天我们主要是运用染注意浓淡变化(这里用一种方法先画淡再画弄的)(荷叶)
三、师:那青花找到颜色后,又在想为何不把刚才所见的美景画下来变成独特的纹样呢? 于是她就把水中波纹的样子移到到了伞上就成了水纹(板书水纹)Ppt展示:真实的水和绘画的水
我们可以看见绘画中的水的外形是来自于真实的水的样子 提问:那你们觉得他们有什么不同点吗?
(最后得出艺术源于于生活但是却要经过想象夸张甚至变形具有艺术价值)展示伞(这一组刚才表现的好老师就把伞送跟他们)
师:我们再来看看她不仅把水纹画了出来她看到了天上的云还把云的样子画在了风筝上变成了云纹(板书)
展示风筝(哪个小组想要风筝呢?没得到的小组要加油罗)
青花把找到的颜色和纹样拿回去交给了父亲父亲喜出望外他们决定还要在大自然中收集一些美丽的景物进行描绘
问:那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到大自然中的纹样呢? 生:.....师:后来他们还找到了花朵的纹样画在了灯笼上鸟儿的纹样画在了扇子上还有一些对称的纹样画在了花瓶盘子和茶壶上 师小结:其实这些美丽的纹样都是来自于我们的生活还有很多比如我们的青山绿水我们的劳作场景等等那就需要同学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因为美就在我们身边。
四、PPT我们来回顾一下青花瓷中的青花到底指什么? 青:色彩美花:纹样美(展板板书)
所以正是有了这青花的美后来这位父亲为了记念青花,将她找到的独特色彩和纹样烧制成了这传世的青花瓷。(出现青花瓷图片一张)
问:这个传说讲完了那现在有谁知道青花瓷是诞生于哪个朝代呢? PPT了解青花瓷的历史 图片欣赏(播放音乐)【活动】学生动手
五、大家动手画青花
作业要求:现在我们就来把这美丽的青花动手画在这些器物上吧!开始这有个空白的花瓶我们一起来看看怎样装扮它,首先来看看步骤:
一、选喜欢的器物
二、选喜欢的纹样(也可以自己创作属于你自己的纹样)
三、勾线
以前我们讲到过的国画技巧勾、皴、点、染这一步我们用勾中锋用笔注意线条的粗细和曲折变化你们也可以用粗一点的蓝色勾线笔来完成(要既细心同时也要抓紧时间)
四、上色(因为最重要的一步是上颜色)
前面我讲过晕染的方法有先染淡再染农那老师这还有一种更简便的办法就是(一笔染出)(演示)(荷花)
最后可以加上自己的想象加以点缀。【作业】分组创作
五、分组作业
现在分小组讨论你们要怎样的创作(教师可采访一个小组的思考方法)(教师巡视并指导)(播放轻音乐)
【作业】展评小结
七、作业展评(先画的小组可以先上台展示)创设情景“青花瓷艺术展”,将学生的作品都摆到“展示架”上。同学自评、互评。教师总评
八、延伸:青花无处不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运用(PPT)
九、教师总结:中国的传统艺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多多去了解,并可以把青花的艺术运用到生活的各个领域,将我们五千年的文明传承下去。青花瓷只是我国传统艺术中的一颗明珠我们的传统艺术就想这浩瀚无垠的银行里面繁星点点还有待大家去探索和了解 歌曲《青花瓷》结束
【人美版 小学一年级下册美术教案】推荐阅读:
人美版小学一年级美术教案下雨了09-17
人美版一年级美术下册教案10-17
人美版小学四年级美术下册《巧用对称形》课堂教学设计07-15
人美版九年级下册教案10-24
人美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计划06-30
四年级美术下册 巧用对称形1教案 人美版09-21
人美版六年级美术下册的教学计划07-15
【精品】人美版小学美术四下《第18课大师画我也画》word教案09-21
三年级美术上册人美版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