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创新研修总结

2024-07-02

课堂教学创新研修总结(共9篇)

1.课堂教学创新研修总结 篇一

简短的开班典礼后,进入正式课程。本次学习共10天,课程安排如下:

日期

课程

教师

备注

xx月xx日

我国证券市场运行现状与发展前景

葛正良

华东师范大学金融系主任、教授

xx月xx日

中国社会转型的问题与挑战

曹锦清

华东理工大学教授

xx月xx日

创新思维与创新管理

宁钟

复旦大学教授

xx月xx日

创新思维——改善心智模式

马种会

职业培训师

xx月xx日

管理干部的核心管理能力提升

李澄尘

职业培训师

xx月xx日上午

xx月xx日上午

危机管理与新闻发布

孟建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教授

xx月xx日下午

xx月xx日下午

《论语》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傅杰

复旦大学教授

xx月xx日上午www.duwenz.com

xx月xx日下午

历史视野下的中国传统文化

姚大力

复旦大学教授

xx月xx日

人际沟通艺术

张心忠

复旦大学教授

xx月xx日

走出哲学的美学科学发展观

谢维俭

上海社科院研究员

本次学习内容丰富,起点高,针对性强。重点围绕提高管理干部素质与创新能力为核心。如复旦大学宁钟教授主讲“创新思维与创新管理”报告了创新思维及其训练、企业创新战略管理、创新与企业不同层级战略的关系等内容。职业培训师李澄尘主讲的“管理干部的领导行为分析”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认识自我——如何成为有效的管理者。二是了解下属,团队建设与管理等,其核心是提高中层干部核心管理技能。复旦大学张心忠教授主讲的“人际沟通艺术”有助于提升人际沟通的效能与效果。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孟建教授主讲的“危机管理与新闻发布”,可帮助干部提高对媒体的认识,提升突发事件的应对和处理能力。

2.课堂教学创新研修总结 篇二

一、校本研修,推进教师培训稳固化

所谓校本研修,是指教师以解决教育教学实际为导向,通过专家引领、同伴互助和个体反思等提高自身专业素质的一种教育方式。2012年4月,在大连教育学院的指导下,庄河市启动了“校本研修互助培训网”工作方案。校本研修互助培训网基于校本研修之上而形成的教师关系网络,是校本研修的联盟。在庄河区域内,我们依据学校地理位置、管理水平、研究实力等各方面指标,选定21所“基地学校”,带动邻近的学校的校本研修,使教师校本培训资源得以整合。

我市推出优秀基地共同体、优秀学科负责人、优秀研修活动案例,建立责任包干、行政视导、领导跟踪、质量评价、经验交流的“五到位”工作制度,构建进修学校—基地学校—辐射学校、研训教师—学科负责人—参训教师“三边对接”的组织架构。

为了推动校本研修互助培训网工作的有效开展,我们注重对校本研修互助培训网工作的规范管理,突出强调“五个统一”。一是统一研修基地,每年对基地学校实行动态调整,真正实现“能者上,庸者下”良性竞争局面,促进基地学校辐射作用。二是统一时间,中教部、小教部、幼教部每学期统一规定基地校的活动时间,克服研修活动中的随意性。三是统一研训人员,我们确定进修学校中小幼教部的职责为“导”、教师办的职责为“视”,使教师办与各业务部门按学期初下发的活动时间,联合深入基地学校视导研修活动。四是统一研修主题,全市以“先学后教,顺学而导”的教学理念为导向,以转变教学方式为目标形成研修计划,保证研修质量。五是统一研修模式,我们按照《庄河市校本研修互助培训网工作实施方案》,进一步完善校本研修互动网活动“三段八环节”研修模式。

二、网络支撑,推进研修手段信息化

网络是教师研修活动的纽带,是教师校本研修互助培训网中的“连线”。在研修活动中,我们充分发挥现代化信息媒介高效、畅通、便捷的优势,提高研修活动效率。我市先后建设庄河教育网、庄河教育资源库、教研员QQ群以及教师进修微信平台,并依托庄河与沙河口区组团办学项目,实现与沙河口区教育网络的顺利链接,大大增加了我市教师学习和利用优秀教育资源的机会。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各学科教研员通过网络发布研修通知,组织研修活动。我们通过网络“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途径,指导确定校本研修互助培训网研修主题。各学科教师积极加入网上学科工作室和团队QQ群,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互动研讨、答疑解惑、交流案例、展示成果。借助网络,全市教师实现了网内信息的传递与分享,提高了研修效率。

三、课题牵动,推进研修体系一体化

针对庄河地区教师队伍年龄结构、知识结构的不均衡现象,我们提出“通过教育科研,依靠研究课题牵动”引导教师走研究之路,使教师以研促教、以研兴教。我们采取“不均衡”策略,鼓励和帮助一部分教师先“优秀”起来。在此基础上,通过骨干教师或学科带头人的辐射引领作用,让更多的教师走上研究之路,提高全体教师专业化水平。

基于此,我们提出《研究型骨干教师培养区域推动策略研究》这一课题。四年来,我们运用“骨干先行、课题牵动、跟踪引领、互动共进、评价跟进、行政推动”等策略,探索研究型骨干教师培训实效性的策略、机制、规律和方法。我们坚持每月一次专题培训,提升团队专业水平;坚持每学期一次人员调整,实行优胜劣汰的管理机制;坚持每年一次研修成果展示,实现优质资源共享。研修团队水平的不断提高,辐射引领了研修活动的有效开展,培养了一批高质量的研究型骨干教师,切实增进骨干教师的教育智慧。在这一重点课题带动下,全市教师以校为本、立足课堂、潜心研修,使区域教研科研蔚然成风。

课题研究中的行动研究法,成为研修活动中可以借鉴运用的有效方法。其“学习———设计———践行———总结———反思”螺旋上升的流程,正是教师研修模式的精髓。在研修活动中,我们运用课题研究的内容、方法、思路、成果等,以课题牵动策略,将课题研究的思想、方法植根于研修活动中,形成了“教科培一体化”工作体系,提升了研修活动的高度和深度,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四、团队共进,推进研修组织科学化

团队能够集中教师集体智慧,实现联合攻关。几年来,我们先后成立了由学校领导、骨干教师和教研员组成的教育科研团队,将教科研的成熟经验复制到各学科。为了加强团队管理,提高团队活动水平,我们出台《庄河市教科研团队工作方案》《庄河市学科团队工作制度》《庄河市团队成员考核评价办法》。在教育实践中,我们以团队组织为抓手,以课例研究为内容,以说课评课为形式,以观摩送教为展示平台,以项目管理为推进方式,切实开展团队活动,提升骨干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发挥其在研修活动中的引领作用,实现真正意义的互助共赢。

为了进一步提高团队研究水平,我们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策略:与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合作,开办了“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来提升团队成员的教育教学理论素养;与北京师范大学合作,每年定期选派优秀校级领导参加高端培训;多次聘请刘德武、余映潮等全国教学名师上示范课,提高教师教育教学实践智慧。全市教师研修活动呈现出制度化、常态化、一体化、科学化、信息化的良好态势,有效提升校本研修内涵和品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创新研修方式促进教师发展 篇三

关键词 区域研修;信息技术教师;网络平台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9-0026-02

信息技术与普通学科相比,它的学科知识更新速度快,新知识、新技术层出不穷。信息技术教师的压力比较大,他们需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事物,以适应学科知识日新月异的发展需要。虽然近几年信息技术教师的队伍在专业化水平、教学水平等方面都有了一些发展,但还是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 信息技术教师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人数少,工作繁杂 许多学校只有1~2名信息技术教师,有些农村学校甚至没有。这些教师不仅要承担学校内信息技术教学工作,还要承担与“电”相关的大部分工作,工作量和压力可想而知。

起点不一,专业技术水平较低 许多学校缺少信息技术教师,便让其他学科教师兼任或者转行,大部分没有针对性地学习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教师队伍的专业技术水平很难得到保障。

研修方式单一,阻碍发展 信息教师在学校里习惯于“单干”,相对于其他学科教师的成长,显得越来越边缘化。因为人数的限制,校本研修和学习也如纸上谈兵,如空架子一般,有想法没有实质。

2 区域研修促进信息技术教师的发展

区域研修是由教师发展中心组织的跨学校或跨学区的研修,旨在促进教师专业持续发展,促进教师专业水平整体提升。

聚沙成塔,把一群有着共同理想的信息人汇聚到一起

1)从学校弱势向群体争鸣迈进。在学校中,因为课时的限制,信息技术教研组一般无法突破三人,使得信息技术校本教研几乎成了空中楼阁,人数限制也导致与大学科的竞争中缺少话语权。区域研修给了人与人沟通的最小单位!学校与邻近的四到五所学校建立起协作组,并制定相关的活动规章和要求。每一学期会开展多次教研活动,有同课异构的学习、教学资源的共享、课题研究的探讨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区域教研提供了一个更为便捷和有效的交流平台,有了倾听,有了交流,就有了反思,有了自省,更有了自我。

2)从个体松散向群体自律转变。边缘化的学科,再呐喊也只能在语数外甚至是科学、体育等综合学科边上不断彷徨。渐渐地,修电脑、接投影、拍录像、辅导学生成了信息技术教师的主业,自我发展的意识渐渐远离,越来越淡薄。有时候即使有了自己的想法,也会因为各种原因而作罢。有了区域研修,使大家有了“家”的归属感。协作组内的每个教师都需要为了这个团队的成长而付出自己的努力,一起活动探讨、备课磨课,这种责任意识让人无法放弃,无法止步。各校教师心里也有一种为自己学校力争上游的劲儿,大大提高了教师的教研意识。渐渐地,教师都放开了,敢于问、敢于说、敢于相互指正,也重新找回了自己的奋斗方向。

3)从个体竞争到团队合作相协。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以前不同单位,同一学科,在很多时候都扮演着“敌人”的角色,渐渐形成学校壁垒,制约了自身的发展和学科的进步。而现在,每次个人有市级或是以上的公开课教学,每组成员都会组内先进行试上和磨课,教研员和其他组的教师有时也会共同参与,大家交流讨论、互评互促,进一步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如果有市级竞赛,都会先在区域研修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然后组内进行交流,汇聚大家的意见后,再做出自己的修改。这样的协作夯实了基础,提升了团队力量。

集思广益,互动共进,促进教师和谐发展

1)备课磨课,提升学科基础能力。一般一所学校中的信息教师在1~2名,基本上无法实现传统意义上的教研活动和集体备课,有的也只是走过场。成立协作组后,根据学期初制订的计划有序开展活动。一个人的摸索,有时候远不如一群人的交流。如一课多磨,一位教师先上课,然后同组教师进行评课修改,根据所提修改意见,组内成员进行第二轮上课评课,依此轮推,甚至三轮四轮。这样的一种研修方法就像螺旋型不断旋转上升,在备课、上课、评课、磨课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教师研究教材的意识,提升自身学科能力的把握。

2)跨校交流,强化课堂掌控能力。相同的课题因为上课的教师不同、学生不同,往往会呈现出不同的效果。在区域教研中跨校的课堂教学活动,让教师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了不同基础风格的学生,锻炼了教师课堂调整和掌控能力,课堂驾驭能力得到提升。每一次的活动交流都能使教师间更为熟悉和默契,适时的技能切磋更是激发教师成长的热情,使一些相对薄弱的教师有了学习和发展的方向,也培养出协作组自己的专业骨干。

3)优势互补,促进教师和谐发展。人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当然或多或少也有自己的短板。在协作组内,每个人有义务用自己的长处去提升队员的能力。区域团队中有学科特级教师,有太仓市学科帶头人,有某一领域的领军人物,这种人员配制优势,让组内成员更快地成长。LOGO知识培训,学生辅导经验交流,带头人的评课议课,让教师真正将目光放到自己的学科上来。这种榜样的示范、理念的引领、区域教研的覆盖作用和频率,让组内成员有着更直接更有效的收获。

搭建网络平台,资源共享,提升学科整体素养 除了传统的面对面研修活动,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团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来更有效扎实地促进区域研修。

1)搭建HDwiki研修网站,扩展合作研修的途径。因为路途和其他方面因素,有些教师一年都参加不了几次集体活动。根据这一实际情况,太仓市创建了网上HDwiki研修平台。专家指出:“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是开展校本研究和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三种基本力量,缺一不可。”而研修平台的建立充分体现了这三个要素的结合。

2)建立网络交流平台,分享合作研修的体验。每个协作组根据需求建设QQ群、博客论坛等多种网络渠道,以轻松、高效、低耗的方式进行教师之间的交流,组织形式多样、内容开放的网络活动,推动教师网上网下研修更有效地结合。有些比较害羞的教师在成员相对熟悉的协作组中顾忌少了,想法多了,大家乐意各抒己见,思维在此碰撞,火花在此闪现。

3 结语

4.作文教学研修总结 篇四

教师教学难、学生作文难”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作文教学。在研修期间我认真学习了汪智星老师的“情景体验”在作文教学中的探究与实践,感触很深,颇有收获,在此也和大家谈谈自己在作文教学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很多学生怕写作文,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学生的阅读量少,还有就是平时不留心生活、不善于观察、不会构思等。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教会学生写作的构思方法。

1、教师应引导学生多阅读一些有益的课外书籍,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当前,小学教学存在这样一种现象,一些教师为了提高考试成绩,只注重学生的课堂教学,阅读也是死守课本,对占据阅读半壁江山的课外阅读毫不重视,如此一来,学生们手中除了与学习有关的教辅书外,极少有其他的课外读物,致使学生词汇积累捉襟见肘,谴词造句能力薄弱,作文中出现了情感空洞、无病呻吟、词汇贫乏,语句平淡的现象。多阅读课外书籍可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丰富情感、积累词句,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应鼓励孩子们多读有益的课外读物,从小培养起一种阅读习惯,对他们会终身受益。

2、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是作文的基础,观察能力的强弱往往是学生作文水平高低的体现。常常有学生写作时觉得没有事情可写,无话可说。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一草一木,捕捉生活的瞬间和平凡的小事,积累写作素材。生活中处处都有写作材料,对于我们学生来说只是缺乏一双会看的眼睛,一对善听的耳朵,一颗勤于思考的心!教师若能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学生的作文才能“言之有物”,内容才能充实。我认为作文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由“问题”导向目标的训练方法,即根据作文训练的过程,确定观察的范围、对象,教师再按照一定的顺序和重点,精心设计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有意识地边观察边思考,有了这些问题作引导,学生就能明确写作的内容和要点,这样,写起文章来就会下笔如有神啦,作文也就言之有物啦。

3、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让学生学会构思,掌握构思的一般规律。构思是作文的母亲,这是我引用袁教授的一句话。现在很多学生写作文时提笔就写,不懂得构思,结果写完后一读,结构混乱,全文没有中心。所以说,构思非常重要,它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发展能力的过程,是学习谋篇布局的重要一步。写作光有观察得来的资料,还不等于能写出好文章,还必须通过巧妙的构思,精心的裁剪,才能写出好文章。但是,对学生来说要完成一篇文章的构思和布局实在不容易,因为这不仅是个“言之有序”的问题,而且还是个“言之有理”的问题,但根据小学生模仿性强的心理特征,教师可以借用写人、写事和写物的典型文章,将抽象难懂的作文知识化难为易,把学生引上构思之路。例如,在训练写景时,可用《美丽的小兴安岭》作为范文,这篇文章结构总分总,先总写小兴安岭,再分别叙述小兴安岭春、夏、秋、冬的不同景色,文章结构分明,便于学生掌握。有了典型文章引路,待学生入门后,再适当进行构思训练。具体方法是写作文提纲,经过反复的训练,使学生逐步掌握构思的一般规律,从而完成作文的构思。有了构思这位母亲,再加上平时多读课外书,多观察生活,定能生出一篇有条有理的作文了。

5.中学作文教学研修总结 篇五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中学作文教学研修总结,欢迎阅读!

初中作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与阅读互为双翼,而且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外显为一个人的语文素质。但提起作文,不少教师感到头疼,学生们更是绞尽脑汁、抓耳挠腮,面对着作文纸使劲咬笔杆半天都挤不出一个字。于是,作文成了语文教学中的一个拦路虎,人们调侃语文教学顺口溜“一怕周树人,二怕文言文,三怕写作文”。

其实,关于作文教学,前辈们已做出了许多研究,承袭教育教学理论,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初中作文教学积累了一些感悟,认为作文教学应运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激发学生兴趣,重视平时积累,巧练多思多评。

教学家布鲁纳说:“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发生了兴趣,兴趣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积极主动去认识的一种心理倾向,是学习过程的内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践证明,有了学习的兴趣,学生们会积极主动地去学,去求知,“艰苦”的学习活动在他们看来也是有滋有味的。因此,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是每一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1、将写作训练融入听说训练中

作文与说话并非互不相干,在日常语文教学中应注重说话能力的训练。如学完某课后,让学生谈谈感受,或针对某一人物谈谈看法。可以让学生稍加思考后发言,在学生发言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中心内容、条理安排,以及遣词造句等一些问题及时予以指导。同时让学生参与评议,教师适时地给予肯定与鼓励,并告诉学生,他们的发言很精彩,将他们说的写到纸上便是文章,让学生明白写文章不是弄虚作假,矫揉造作,而是表情达意的需要。学生在听、说训练中放松了心情,也能感受到口头作文的乐趣。

2、将写作训练融入鉴赏训练中

作文训练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初中生阅历浅、知识面窄、视野不阔,因此教师可以采用抛砖引玉的方式,开启思维,诱发创作。

吕叔湘老先生在谈作文教学问题时,说过:“学生作文有一种相当普遍的毛病——内容空洞。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在命题之后读写 “题中应有义”,给学生一点启发,或者让学生谈谈。有些题目还可以告诉学生怎样去自己搜集材料。”在作文训练课上,可用“佳作引路——学生点评——老师点拨——学生再创”的形式进行作文训练。在例文的引导下.学生视野拓宽了,思维活跃了;在品评鉴赏中,学到了写作的语言技巧、写作方法等。在老师的启发、鼓励下,学生进行思维迁移,创作自己的作品。这样,学生较易产生写作灵感,增强写作兴趣。

3、将写作训练融入生活,表现个性自我

首先以课文为依托,架构作文与生活的桥梁,让学生在学以致用中,品尝到写作的乐趣。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写作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教材版本的不断更新,课文内容去掉了许多说教的外衣,越来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这些文章不仅能给人以美的熏陶,而且能起到以生活入文的典范作用。

其次,解除强加给学生的作文“指导”章法,让他们放开手脚去写愿意写的事,以“我”为先,使他们的笔端流泻出活泼的个性,即“向生活靠拢”。引导学生崇尚真实,大胆地表现自我。初中学生正处于主体意识觉醒之中,允许他们写出个性,表达自己,自然能激起他们的写作兴趣。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招生院长哈格顿先生所说:

1、作文是整个申请的主心骨,但同学们要知道,我们的作文不是写给专业人士看的,也不是写给招生人员看的,阅读你的作文的对象应该是你的亲人与朋友。

2、不要为写作文而写作文,作文应该是在讲述一个你很想告诉别人的故事,反映自己的一种心情。

3、作文中的你应该是一个真实的你,而不是一个想象中、理想中的你。有人说应该表现自己美的一面,但我认为应该表现你的两面,但无论你想表现哪一面,都应该是符合你的实际情况的那一面”。“开放生活,抒发性灵”的自由式作文正是将这种探索投之于笔端的展露形式。

以课文为范文,迁移思维,密切联系生活去写作,展现自我。学生在学以致用中,品尝到了写作的乐趣,也增强了写作的信心。

众所周知,写作教学与写作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作文教学中,务必使学生明白,写作积累需要长期的努力,需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1、博览群书,让书香陶冶写作及性情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篇,不会写诗也会吟”.......笔者认为,课外阅读对语文水平作文水平的提高起着重大作用。三毛、韩寒等便是活生生的例子。当下的语文教学大纲规定了课外阅读量,并指定推荐书目,在试题中也有相应的课外阅读考试。但很多学生限于种种原因,根本不能真正达到规定的课外阅读量,由此也大大限制了学生作文水平提高的幅度。

在课外书的选择上,只要是思想内容健康的,大可放手让学生自由阅读,可偏重于经典文学作品,所谓“法乎其上,仅得其中;法乎其中,仅得其下。”笔者以为,《红楼梦》中黛玉堪称师者典范,其中对香菱最初的要求充分表现了其重视积累的教学思想。她让香菱把《王摩诘全集》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有了这三个人作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读在“博览”的同时也注重了主次优劣,对精华部分是要“细心揣摩透熟”读熟背诵的,对次一点的即是“一看”即可。这种积累方法自可用于引导学生课外阅读之中。

2、摘录精华,让笔记凝聚华章妙悟

我们所面对的学生,极少有过目不忘的天才。在阅读中,常有些句子、段落极为精彩,或是触动了读者的灵魂,或是给人以美的享受,将它们留下来,对写作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这种摘记,可有多种方式,如读书笔记、剪报、圈点勾画等等。对这些形式,教师形成一定的组织,定期开展一些比赛活动,以增强学生的兴趣,提高积极性,帮助学生做到持之以恒。

3、随写随记,让随笔喷发写作灵光

初中的孩子正处于青春年少,思想情感丰富活跃,他们开始观察生活,关注自我,开始对人生朦胧的思考,他们的内心一片迷茫,却又充满冲劲。他们其实渴望表达,表达自己对亲人对朋友对师长对生活对人生的种种看法。此时,引导他们养成写随笔的习惯,既锻炼了他们的观察能力、感悟能力、思考能力。也锻炼了学生遣词造句,表达观点的能力,从而对语文水平、写作水平的提高极有帮助。

初中阶段多写比多读重要。事实上,写作训练在初中作文教学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1、巧练多思

写作不是自发自为的活动,需要系统的训练:随笔只能是作为平时积累的一种手段,它与考场作文是不同的。在教学实践中,写作训练往往随意性大,没有系统的教学设想、教学要求、检验手段,虽然整体目标大都清楚,但各阶段应该达到什么样的训练目的,并不十分明了。写作训练应有一定的系统性,什么阶段要达到什么目的,有什么效果,教师应做到心中有数。练笔要遵循着循序渐进的规律。教育学研究表明,只有由易到难,螺旋上升,逐步积累,才能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写作训练也要构建一个完整的训练系统,如在初一阶段训练学生的记叙文写作,初二阶段训练散文、说明文写作。初三训练议论文和中考专题文章。在各个阶段中再划分小阶段,设定短期目标。这样,学生对练笔有了明确的目标,在此基础上再开展多练。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影响了作文的气质和深度。写作是很个性的行为,作家叶文玲在谈写作时就说过:“作文要有真情实感,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但是真正能打动人心的东西,应该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作文需要学生自己的观察、思考和感悟。同是生活在山村的孩子,有的善于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写出来的文章便有了自己的特色:“太阳隐去了羞红的脸,偏南风吹来了五彩缤纷的晚霞,牛在这时候吃草,吃得最欢了!瞧,它们聚精会神的样子,好像世上再没有任何事情能使它们分心了。它们把嘴贴到地上,嘴巴不停地动着,一歪一歪的,那样永不倦怠地咀嚼着。晚上,将牛牵到牛棚里,牛就睡下来,把胃里未消化的草翻出来,进行第二次、第三次„„的咀嚼。”这是笔者一位初一学生的习作,对牛如此细腻的感情,只有山村孩子才能体会。

2、多评多议

写作有为抒发而写作和为交流而写作。考场作文是为交流而写作的作文,因而要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须知阅卷老师对作者的生活一无所知,却要在最短的时间内为这篇文章评分,如此势必要求该作文是能读懂的,清晰流畅的。

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可通过多评多议来实现。在评议中,学生的作文水平也会得到很的提高。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及时有效的评价不但能巩固所学知识,而且能为学生指明进步努力的方向,从而激发他们继续学习的欲望。评价学生的作文,首先要先肯定优点,其次要明确指出不足之处,并寄予希望修正。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自评、他评,由自己或同龄人充当读者,然后交流,进入“议”的环节。“议”即交流。在组织学生自评、他评中,教师应担任倾听者的角色,只在学生们“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不能听”的时候予以点拨。在评议的过程中,学生对自己和同学作文中的优缺点能够有较全面的认识,同时因为是经过自己和同学共同努力探索发现的,会倍加珍惜,修正也会更彻底。

6.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研修总结 篇六

上传: 张欢

更新时间:2013-3-3 13:37:06 这次我参加了名师网络指导研修培训,感觉自己的基本业务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对于今后的教学实践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现在我将主要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我掌握了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操作程序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操作程序有:

1、创设情境

2、自主探究

3、合作交流

4、建构知识

5、拓展运用

6、反思归纳。

1、创设情境。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课堂教学开始,教师创设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相适应的问题情境。问题情境要放在学生跳起来够得着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跳起来主动“摘果”。

2、自主探究。围绕问题情境,要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和问题的解决过程,从而在过程中开发学生的智能,展示主体的个性、创造性、能动性,提高学生的素质。

3、合作交流。学生同桌合作、小组交流、全班交流,可以取得相互启迪、相互弥补、相互质疑、相互竞争的效果,这是实现课堂教学多维互动的重要环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有助于充分展示思维过程,暴露存在的问题,使学生主体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不断能动地进行知识建构,有助于思维的碰撞、灵感的激发,从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4、建构知识。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体验感悟的基础上,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发现、概括,完成新知识的建构。要鼓励学生个体进行能动的思维、富有特色的理解与加工,并把新知识纳入个体已有的认知结构,找出新知识与新方法的难点、疑点、关键点,能动地建构完整、清晰、正确的新知识。

5、拓展运用。新知识的运用与拓展,需要教师设计合理的问题层次与序列,让学生在知识运用与创新中体悟、总结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规律,以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在其中体验成功,感受创新的快乐。

6、反思归纳。要引导学生归纳本节课的知识与方法,反思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关键所在,比较和概括不同方法的共性、个性,反思他人或自己思路受阻的原因、错误的原因,反思各自的认知转化与心得体会。这样,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认知监控能力和进一步参与的能力。

二、我领悟到要建立高效的课堂必须抓住四个点

1、抓住关键点:

转变思想是关键。思想决定行动,思路决定出路。课堂教学改革首先是思想观念的改革。教师必须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学好,思想不解放的人课堂教学改革是搞不好的。

2、找准着力点:

扎实备课是前提。高效课堂是基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创新,凸显的是自主、开放、思维、科学、人文、高效的现代课堂特征。要真正提高课堂效率,就要求教师扎实的备课,做好高效课堂向导,保障教学向导质量,教学向导是学生课堂学习的路线图和方向盘。扎实备课包括教师、学生两个层面。一师生双方才有进行生本课堂教学的基础与源泉。

3、把握要害点:

小组学习及课堂讨论是载体。小组学习是发现问题、交流困惑、同伴互助、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在独学基础上的对学、群学、展示。高效课堂是尽量少讲,让学生练在讲之前,讲在关键处,讲在疑难处,练在易错处。

4、突破重难点:

把课堂还给学生。即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老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老师的讲课时间要求不超过二十分钟,其余时间都交给学生,构建了学生主动乐学的课堂,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活动的主角,以动为主线,让每个学生主动参与、乐学乐思。

5、找准落脚点: 追求效益是目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走出了浅层次、参与率低、无时间任务目标规定的“群学误区”,做好预设、生成、规划与评价管理;走出了浅层次交流、只交不导、参与率低的“交流误区”,牢固树立了生本教育的理念,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行为习惯为重点,转变教与学的方式,追求效益与目标。

7.课堂教学创新研修总结 篇七

关键词:视频案例,研修模式,校本研修

视频案例是以视频为手段,以主题为核心,将含有问题和典型疑难教学情境的教育教学事件以及相关研究通过多种媒体,借助信息技术编辑而成的作品集。[1]可以将视频扩充为超媒体:包括视频、音频、图片、动画、网页等。[2]

视频案例研修是一种在教师教研和培训中进行的,以超媒体视频案例为教师学习和反思的载体,在教学行动中开展包括专业理论学习在内的教学研究和培训提高活动。视频案例研修可以揭示理论和实践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有机整合实现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等功能,成为中小学校中开展教研活动,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途径。构建视频案例研究的环境,真实记载师生的课堂行为,为教师观察反思课堂,优化调整教学策略,为打造轻负担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提供研究平台。因此,围绕课堂教学进行视频案例教学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视频案例研修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实际上,虽然视频案例技术有诸多优点,但是视频案例研修并没有在中小学校本研修中被广泛使用。数字视频案例技术为何成了中小学校校本研修的“摆设”,视频案例研修缘何成了“鸡肋”?

1.研修方式未被接受

从头到尾观看一整节视频课的传统方式,不容易抓住重点,却容易引起视觉疲劳,因此不能被大部分教师所接受。教师们观看视频案例的目的不尽相同,有的需要观听教学思路,有的需要观听教学导入,有的需要观听问题如何设置,有的需要观看探究如何进行,有的需要观看重点把握,有的需要观看难点如何突破,有的需要观看三维目标的达成。教师能够在视频案例中看到什么,不是视频拍摄者和执教的教师能够预设到的。据我们调查,相当一部分教师认为观看视频案例浪费时间,网上视频案例资源库的点击率也普遍不高。

冗长的视频显然不适合观看,视频中稍纵即逝的细节也不容易被把握。如果视频可以“分段”和“切片”,一段冗长的视频变成一小段一小段可以被点播的片段,不用从头开始看,使用起来就方便多了。

2.技术支持不够

(1)评价信息与视频存储脱节

听课教师的评价记在自己的本子上,有时候会跟上课教师反馈,更多时候永远地留在笔记本上。任教教师听取反馈意见后,只得记在自己本子上,但最后有时间能够拿出来整理的很少,更不会跟视频里的时间点对应起来研究。

数字视频技术本身具有的离散性,为视频案例“分段”和“切片”在技术提供了可能。于是我们需要研究能不能在课例视频上加评价批注,并且保存课例,提供给需要学习的教师使用。

(2)无法快速定位有价值信息

一节视频案例,观课教师想要从中学到什么,制作课例的人肯定不知道。如果一节40分钟的视频课要求教师从头到尾观看,教师常常会因为不能集中精神地看而错过精彩的内容。并且,因为课例中有哪几个有价值的信息无法预知,教师只有被迫看完整个视频,用“海底捞针”一样的态度来寻找有价值的信息。这种浪费时间的教研活动,容易使教师陷入“疲劳综合征”,久而久之教研也变得流于形式了,也就失去了对教师的培训意义。

教师对知识点也是有些需要,有些不需要的,对视频案例中的信息有很高的选择性要求。那么,如果我们把视频案例做成“字典”一样,可以快速检索,方便导航,视频案例的作用就能充分发挥出来。

3.研修模式亟待创新

(1)只重引领示范,轻视错例分析

学校经常购买一些特级教师和比赛获奖教师上课的视频案例,要求教师自己观看学习。专家教师的优点很多,但不是适合每位教师。只重视对优点的学习,忽视对错例的分析和提高,是目前视频案例研修中出现的一个通病。

站在讲台上的教师无法看到自己的表现,利用视频技术捕捉到教师课堂教学的细节,支持课后教师进行独立反思和同伴的互助反思。推动视频研修方式的创新,注重教师反思能力的提高,能有效促进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提升。

(2)旧瓶装新酒,培训增值不大

虽然使用了视频案例这一新的技术,但是研修模式仍旧是老的一套。老教师要把他的教学水平传承下去,依然没有特别好的办法,主要采用师徒口口相传。目前的校本研修看着很先进,使用了高清录像机,使用了先进数字压缩技术,使用了流媒体点播服务器,但是并没有开发出先进的研修平台,没有把研修中有价值的东西保存下来。虽然利用了先进录播教室进行课堂观察,但是局限于当时在场的几个教师,没有发挥好校本研修的辐射作用,没有利用好研修的成果来培训教师。

数字存储技术不仅是用来存储视频案例的,也可以用来存储磨课过程。不仅要使用新的技术来装饰校本研修,更需要用新技术来变革研修模式,带来校本研修新的增值,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视频案例研修的基本策略

1.改良制作技术

视频案例包含的信息具有多样性,有教师的形象、教师的语言、教师的板书、课件的设计使用、对教材的处理、课堂的机智、课堂评价、还包括学生的言行表现,等等。由于视频案例教学视频案例可以更有效地捕捉教师课堂教学细节,揭示教学事件的模糊性和复杂性,满足教师学习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特点,将课堂教学全面、完整地呈现在教师面前,使教师可以真实感受到课堂教学的复杂性、师生活动的多样性以及教学情境的丰富性。常常使得听课教师“淹没在大量信息中”,陷入表面的细节,不能理解与分析。

为此,需要改良视频案例技术,提供给教师专业反思和个别学习的良好途径,高效利用教学视频案例支持教师专业发展。可以改进视频案例的制作,用评价语言来链接录制课例中的时间点。就好比把课例做成一本字典,允许观看教师方便找到自己需要的那一秒钟。比如,某位教师执教《扇形统计图》案例(如下表)。

不同于以往的视频案例制作方法,我们的视频案例借助Power Creater软件来制作,分三个部分:主体视频部分、同步课件部分、评价索引部分。其中主体视频部分是经过数字技术压缩的视频,通常我们采用asf格式(AdvancedStreaming format),使用了MPEG-4的压缩算法,所以压缩率和图像的质量都很不错。同步课件部分是教师上课时播放的课件,在课件播放在时间点上与视频同步呈现。评价索引部分是听课教师和专家的评价性语言,通过后期教研活动整理后添加上去的,与视频中的时间点对应,可以快速链接到视频中的时间点。

2.创新视频案例教研模式

改进视频案例研修的模式势在必行,把视频案例研修作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种重要的途径。制作视频案例的目的是通过对某些真实的典型事件的评价描述,为学习者(看课教师或师范生)提供反思学习的平台,或者阐述某些内隐的知识,或者展示某个理论。视频案例的制作过程需要有一个重要平台:全自动录播系统(含硬件设备和录制软件Power Creator)。

根据教师专业成长的特点,结合校本研修的实践经验,我们逐步形成了基于视频案例研究的校本研修的一般流程,共5个环节(如下图)。

(1)准备阶段

备课是教师力求取得最佳课堂效果的先决条件,是教师教学行为的准备阶段,也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有效途径。为实现教师有效备课,提高备课、上课质量,我们提倡在教研组和备课组中先进行说课和讨论。上课教师在本教研组或者备课组的帮助下,完成对教材的分析,学情的分析,以及完善对教学预案的设计。

(2)录制阶段

录制视频的阶段需要由信息中心的工作人员协助完成,录制环境是在封闭的隔音效果良好的录播教室中完成。录播教室分成两间,一间是上课教室,一间是观摩室,中间用单向玻璃分隔。借助多机位,自动跟踪换的全自动录播系统,Power Creater软件把视频录制成asf格式的视频。

(3)评价形成阶段

上课教师在上课的同时,观摩室里的听课教师在实时观摩整堂课,并且同时记录下时间点和课堂评价。视频录制完成后,教研组组织专家、组员对教学过程进行分布式诊断,再一次对课堂教学进行深入的剖析和反思,填写课堂评价表。

(4)合成阶段

教研组将收集到的评价信息进行整理、筛选,最后提交信息组制作成超媒体课例。制作分为三个部分:主体视频部分、同步课件部分、评价索引部分,借助Power Creater软件来制作合成视频案例。

(5)学习阶段

教师拿到的视频案例既有视频流,又有课件流,更重要的是有评价索引来导航。学习起来非常方便,不同水平的教师都能从中方便地找到需要的东西,每位教师都能受益匪浅。这本视频流的字典并不是静止的,是在不断增加的,信息量会越来越多。

技术应用扩展了我们对课堂教学中隐性知识的学习,方便了运用视频进行课堂反思,促进了课堂教学的研讨的模式更新。视频案例研修模式使得校本研修更加迈进信息化,节约了教研成本,丰富了教研资源,丰富了教研形式,激发了一线教师参与教研的热情,增加了教师参与教研的机会,强化了教研共同体。[3]

8.小学数学教学研修总结 篇八

传统教学法里有不少关于“如何备课”的经典之说,在现在乃至将来,仍值得我们作进一步的认识、理解、与遵循。如:明确教学目的、任务;把握相关内容的重点、难点;安排课堂形式、内容、结构等等。

在此,我想从另一个角度,谈谈“如何备好数学课”。

众所周知,备课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教学,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掌握相关知识,掌握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进行有效的运用。

“运用”是一个能动的概念,它是由知识演变为能力,进而发展成为素质的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同时也是不以一章一节内容为划分区域的全面综合的过程。

由此可见,要想备好数学课,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了解知识体系因材施教

系统了解知识体系这里所说的“系统了解”,并非让我们掰着手指数出某章、某节是何内容,而是要我们认真研究数学发展的历史,反复考察现有教材的知识体系(主要是指:各知识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彼此间的内在联系),国内外初、高等数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数学在其他边缘学科、社会各个领域的实际运用情况、未来发展态势等等。

认真探讨内在联系我们知道:数学教材和其他各科相比,具有相对稳定性,几年如一日(使用同一版本)的现象可以说是司空见惯。这为我们更好地探讨教材与教材、章与章、节与节、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没有联系就没有数学,缜密的数学体系,有着其他任何学科都无法比拟的内在联系:公式、法则的推导,定理、公理的引入,数与形的结合,立体感的建立等等无一不是普遍联系的经典之作。

仔细关注能力要求 “可持续发展”早已不是什么新鲜话题,要做到人才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数学能力通常有一般能力和专业能力之分,其中,一般能力有:观察、理解、记忆、运用等能力;专业能力包括: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推理证明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等等。不同能力的培养往往须要用不同的方法。因此,我们在传授知识之前,一定要将能力要求加以明确,做到有所侧重、有的放矢。

全面实施因材施教方略每个学生有每个学生的特点,想用一个教案来将所有的学生“九九归一”,显然是不切实际的。教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这就要求教案内容应具有相当的“梯度”。这种“梯度”要能让基础好的学生“吃不了,兜着走”――给他们留一些有思考性的问题,以作为课堂内容的延续;让基础相对差一点的学生“吃得香,不肯走”

――让他们在简单的题目里,找回自信心,拥有成就感。能否“因材施教”是检查教师驾驭课堂能力大小、教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方面,也是能否备好数学课的前提条件。

二、内容与方法的有机统一

合理安排、优化重组(内容)有道是:“书是死的,人是活的。”因为各地文化底蕴有厚有薄、教学质量有高有低,教材的大范围统一,则意味着其针对性的减弱,所以课本内容只能作为讲课的主要参考依据,而非唯一标准。从教育的最终目的来看,学生要学的是知识体系的某些方面,而不是何种版本的教材。因而,备课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将课本中的相关内容进行合理安排、优化重组是十分必要的。

以人为本、按需分配(对象)孟子这样认为:“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参见《孟子》)学习的过程,是对原有知识体系进行整合、更新与扩容的过程,更是一个能动的、无法他代的艰苦的心理历程。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备课时一定要遵循“以人为本、按需分配”的原则,找准“教”与“学”的切入点,激发、培养、并满足全体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愉快教育、适度紧张(心理)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参见《论语》)。由此可见,教师备课的过程实质是“导演”利用多种“道具”形成多样可观可感的信息源的过程。唯有课程安排巧妙、课堂设置合理,才能给学生以多种感官上的良性刺激,对他们进行适当的诱导,使其在愉快教育、适度紧张等心理状态的共同作用下,全面、快速地提高心智。

因势利导、循序渐进(方法)数学以其特有的“严密性”而著称,而这种严密意味着其逻辑体系的“不可拆分性”。这一“密不可分”的特点,决定了数学教学过程的整体性、联通性与有序性。任何“一劳永逸”、“一步登天”的想法都是不现实的,只有教师因势利导,学生才能循序渐进。这个“势”往往包括学生的“年龄特点(生理年龄、心理年龄、社会年龄)、知识结构(同一科目的不同阶段、不同科目的同一阶段、不同科目的不同阶段)、认知水平(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等等;“导”的方法则有:点拨、启发、暗示、互动、表扬、纠正等等。

三、“形散神不散”是散文艺术的最高境界,也是教学艺术的最高境界

有限的篇幅与不漏的“天网” 俗话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每一篇教案都应成为一张无边的“天网”。尽管从内容、形式上来看,教案不可能面面俱到,但从知识、能力、技巧、乃至品质等方面来看,她应是一张无所不在的天网。绝不能让任何一个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机会,消失于教案的“盲点”之中。要想将这张“网”织好、用好,教师的“修为”十分重要,它要求教师应具有完备的知识体系、较强的组织能力、以及良好的预见、应急能力等等。

数学美与“作秀” “枯燥”是数学公认的特点,有“数学烦、物理难、化学玩”之说。或许数学有时真的有点“烦”,但“烦”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一个又一个“数学的精彩”。这种精彩之所以不是经常为绝大多数人所感知,主要是因为人们在数学的某个方面的某些素养不够所致。数学美是客观存在的,只是有时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罢了。如何才能将数学美淋漓尽致地展现给每一位学子?“作秀”!精美的包装与适度的展现可以让学生在欣赏数学美的同时,激发起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因而,要能使学生“入局”,“布局”――备课很重要。

数学模型与实际运用 “数学模型”是格式化了的解题模式。模型的建立过程,实际上就是对已有知面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为学生能尽快地拥有尽可能多的知识、技巧与能力,做好内容、方式、方法上的准备。

形散与神不散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知识结构的差异以及难易程度的区别等等,同是数学这门学科,在备课时,教案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上也应有所变化:或突出性质、或强调图形、或标注符号、或分析思路,各具形态,不一而足。有时一段画龙点睛的文字、一个出神入化的图形、一组不同寻常的公式、一条始料未及的思路均有可能成为一篇优秀的教案。这种提法也许不能为大多数人所接受。事实上,教案的风采往往在她内在的“神韵”,而不在其“形式”。如果我们把目光仅仅放在“形”上,则很容易犯“形而上”的错误,得“形而下”的苦果。我们完全有理由这样认为:“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艺术的最高境界,也是教学艺术的最高境界!

9.学习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研修总结 篇九

一、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策略最吸引我的观点

教师每一种教学方式及其理念,都需要认真学习,在实践中细化其实施环节、步骤及其变通方式。如讨论,需设计问题情境及其序列,从具体细节问题的分析入手,到分析关系性问题,再到所有问题的总结;组织讨论,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做有准备的发言,学会倾听、求同存异;还要掌握一定的应对策略,如校准、不偏离主题、阐明、举例、总结、点评、证实、引导举出证据等等。即使是讲授,也要花一翻功夫。没有各种常用教学方法的熟练掌握,谈不上变通,更谈不上形成教学艺术。

二、学习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引发的思考

(一)、自然想到的几个概念高效、低效、负效、有效、无效。

“高效、低效”概念的提出是基于对新时期教育改革的要求。(介绍当前关于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的相关文件)“有效、无效”这些概念的提出都是基于对新课改的反思。

但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实效”,这个是因地而宜,也是因师而宜,因生而宜,针对实际的问题。

(二)、很难道清的简单问题

大家都有很多的感慨,全国范围都在谈高效课堂这个问题,我非常赞赏薛发根老师提出的观点:有些问题本来很正常,现在大家都来说这个问题就显得不正常了;关注的人越多,想的就越复杂,解决起来就越难;一旦所有的人都在盯着了,那么这个问题基本上就很难解决了……

(三)、课堂模式

模式,从哲学上理解,就是就解决一类问题的方法论。把解决课堂问题的方法总结归纳到理论的高度,那就是课堂模式。从汉字的本义上讲,“模”是一种标准间的工具。所以,模式就是指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

模式的三个特点:一是便于操作。正如铸造零件,将烧红的刚睡觉如现成的墨子冷却后便可成型。二是体现高效;墨子工业化的产物,大批量的标准件生产。三是可以借鉴。

山东的《高效课堂九大“教学模式”》,杜郎口的“10+35模式”等,纵观这些模式,虽然千变万化但都离不开一个字:学。这些模式都非常注重学生的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定教,体现在学生会学,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终身受用的方法。然而,在推进的过程中也遇到一些问题,模式,警惕工业化。僵化的模式致使教师的教育创新缺失。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很有可能会沦落为执行模式的简单工人。懒惰型的教师机械地按照现成的统一的固化的教学环节,有思想的教师被行政的力量束缚了手脚,禁锢了思维,更多的教师则因习惯化得失去创造力。

单一的模式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度下降。用一成不变的学习步骤去应对丰富多样的学科知识,我们感叹学生找到了学习方法的同时也有一种潜在的担心——学习疲惫。格式化的课堂环节,让学生早早地猜到了“接下来的老师该干什么”,学生多了一些麻木,少了一点意想不到的惊喜和豁然开朗的畅快淋漓。不变的课堂模式,尽管能让学生减少了适应学习的过程,却也使学生减少了一份学习的新鲜感,长期下去,课堂吸引力退化,学生兴趣度削弱,使教育倍力乐它本身的价值。

一是活学。我们不仅要学恶习模式的外在表现形式,更要理解支撑模式构建的理念精髓。

二是发展。模式,在发展中生存,在生存中发展。

(四)、值得反思的无效行为

当下小语课堂中无效行为还是很多的。表现在:

目标指向不明。

文本解读不深。

教学语言不精。这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很多老师有不好的习惯,老师也不在意,比如重复,再强调,这是浪费时间,单调。

课堂训练的不实。蜻蜓点水,花架子。

还有就是:教学思路不清、教学魅力不够……

三、学后反思

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是在用心与自己交流。师生通过相互的交流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在课堂上要时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知道学生想什么,为什么

上一篇:体育公关活动策划下一篇:学生会招聘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