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课心得体会(共10篇)
1.送课心得体会 篇一
送课下乡活动体会
王冬艳
10月19日,长春市骨干教师送课下乡活动在我校举行,我有幸听了48中名师刘丽老师执教的《天下皆知美之为美》这节课,感触颇多。刘老师讲究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教态自然,语速透着轻快,但很清晰。第一感觉就是一个实力派。事实上的确如此,这节课上得非常成功。
一、教学中的优点:
(一)、教师素质高,教态大方,和蔼可亲,始终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在和学生进行交流。例如课前老师和同学进行了谈话,老师先进行了自我介绍,然后又让同学们进行了自我介绍。这短短几分钟的交流,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一下子教师就抓住了学生的心,让学生们喜欢上了老师,从而有兴趣,有信心和老师一起来完成这节课的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记得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知之必求之,求之必学之,学之必乐之”说明了兴趣教学的重要性。
(二)、课堂教学环节清晰。
1,以生活中的一句简单的老子英雄儿好汉导入课文,浅显易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师生交流讨论,列举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更有利于深入的了解文本的内容。
3、大胆质疑,加入自己对老子思想的理解。给学生以更宽广的视野。
4.、运用历史、生物知识帮助学生理解老子高深的思想,联系生活实际,达到了古为今用的效果和目的。
(三)、加强对学生朗读的指导。因为语文课要以读带讲,正所谓书读百遍其意自现,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就随时加强对学生朗读的指导。
二、课后的评课,刘老师重点讲解了备课的过程以及如何成为一名好的语文老师。
(一)、目标明确化,内容具体化。
(二)、注重学生活动,培养学生兴趣。
1、多设计学生活动。
2、让学生自己学会联系生活实际。
3、注重知识的归纳整理,让学生有新的收获,从而乐意学习。
(三)如何备好课。
1、潜心钻研教材。
2、多于同志们交流进行集体备课。
3、武装自己的头脑,用知识征服学生。
4、课后不断自我充电,多看书,多读书,来丰腴自己的文化蕴。总之,送课专家进行的指导,我认为自己是受益匪浅,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向她们学习,做一个学生喜欢的好老师,做一个认真负责的好老师。争取今后的工作会有更大的收获。
送 课下 乡活 动
王 冬 艳
体 会
2.名师送课心得体会 篇二
从随机、有心结识到由境、应需构造,基本图形,缘起于自行,缘定于卓行
听名师授课
感受数学思想,感悟几何思维
崇州市崇庆中学初中校区:余首成
“我想让同学们来感受一下,周老师是怎样来引领大家学习数学的?同时我还想让同学们体验到,学数学是为了让我们变得更聪明!”周老师的课堂依然荡漾着这样的情感,流淌着这样的精神。
2015,又是一个新的,远程教室,又是一个新的环境,然而故友依旧,依然儒雅而随和,依然高深却热情。虽然只接触过短暂的数面,但把“始终坚守将理性与情感高度融入课堂的名师”周老师,作为我们的故友,却一点也不过分。他的每次来到都给我们很多欣喜,带给我们经验与智慧。课堂观摩,令我们神入,课后交流,引我们内省,如此良师、故友,其授课技术与艺术,总能撮合听课者的“旧我”与“新我”深情相守,理性交流。
本次送课,周老师带给我们的是初三“圆的综合复习专题”。课堂上,面对问题,他带领学生分析探索,揉合知识,步步为营,每每遇到思维流淌至面临数条支流时,他又引导学生评价思索,针对问题,瞻前顾后,作出最优选择,合理尝试。如此引导,学生思维策略的一方天空,得以澄清,必能受益匪浅。
在问题的讲解过程中,周老师既注重逻辑推演的思维严谨性,又注重解题过程的书写灵活性,让听课学生感受到了思维的通透连贯和书写的适度跳跃。此间,周老师既有对学生思维素质的关怀,又有对学生应试策略的关注,其厚儒心性,不彰而显。
在授课中,周老师注重将数学思想明确地体现,并让学生深度感受、体验。
(1)、例如一道“利用垂径定理”求点的坐标的问题,先转化为求某一线段的长度,而后通过勾股定理来建立方程求解。周老师板书“方程思想”,并解释:解决未知数量问题,要想的到尝试“能否通过建立方程来解决?”
(2)、又例如一道“利用45度角”探索规律的问题,先转化为求解一些简单的、递进的特殊个例的问题,而后通过观察、归纳,找到规律,最后再将这个规律运用到复杂的、一般性的情况中去。周老师板书“归纳思想”,并解释:探索规律的问题,要从尝试寻找几个简单的个例开始、通过观察、归纳、并验证规律,而后再将规律运用到一般情况中去,合理预测结果。
(3)、再如那道“根据未知形状,且未知谁为最大角的圆内接三角形”求弧长的问题,先考虑“数形结合”,“几何直观”,而后在“三角形形状尚不确定”的纠结上,展开第一台阶的分类讨论,然后又在“哪一个角为直、锐、钝角”的疑惑上,展开第二台阶的分类讨论,于是将问题所涉及的图形分为九种情况来展开探索,最后灵活、机智解决问题。周老师板书“分类讨论思想”,并解释:当我们感觉到一个问题可能存在多种情况时,要想的到利用“分类讨论”来使我们思路明晰、有序,在不慌不忙中,做到从容应对,不重、不漏。
在引领学生探索分析“圆的综合压轴题”时,周老师反复提及“基本图形”这一几何思维元素,他谈到解题的探索过程是从已知条件的综合联想开始,讲究联想信息发酵顺推与已有知识之间的揉合,再结合“基本图形”的性质,眺望目标,自然推进,走走瞧瞧,相信一定会“车到山前必有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对于一道题,有多个问题的设置时,周老师还为同学道出了命题者的意图,即解决下一问题,往往要考略使用上一问题的结论或方法!一语道破玄机,学生如饮醍醐。周老师还向学生谈到,有的几何问题较难破解,功夫需在平时,正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关于“有多问设置的问题”,这个还颇有玄机,不让学生去经历一番,学生还真的感受不到个中玄妙!周老师告诉学生要树立这样的意识:解决第二个问题要善于考虑从第一个问题的“结论或方法”中得到启示,这是思维的康道!受此启发,我想告诉我的学生要树立另一种意识:一般情况下,第一个问题并不难,但如果我们没有找到解法,可以暂时跳过第一问,而直接考虑“使用第一问的结论”来解决第二个问题,这虽是思维的旁道,但它是凑效的!
例如初二下册,学完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后,有这样一道题:在四边形ABCD中,对角线AC与BD相交于点E,已知AD∥BC,∠ABC=∠DCB,求证:①、AB=CD;②EB=EC;
分析:这实际上是一个等腰梯形的问题,但这个“陌生的”基本图形并不是阻碍学生思维的主要“墙壁”。第一个问题可以分别延长BA、CD相交于点P,将问题转化为“等腰三角形”这个基本图形来解决。但学生没有从待证的“等角对等腰”的结构中嗅到特殊的气味儿,从而自然就没有将它与头脑知识仓库中的“等角对等边”这种“美食”建立联系,故而不能破题,这就有点替学生感到惋惜;
另一方面,第一个问题也可以通过平移AB到DF,同样也可以实现将“∠ABC=∠DCB”这个“分散”的条件“聚拢”到三角形DCF中,然后可利用“等腰三角形”这个基本图形来解决。但学生没有从“分散”的条件纠结中,联想到通过“平移”来使条件“相对聚拢”,故而不能破题。但是通过“三大变换”来实现“化分散为聚拢”的技能是需要反复训练的,所以学生想不到这个份儿上,是情有可原的!但事后一定要想法弥补!
我还想说:要让学生知道,第一个问题倘若没有解决,可以暂时跳过它。不妨先看看第二个问题,若能正常解决,则好。“有些学生往往做不起第一问,就根本不看第二问”,这不仅是错误的考试策略,更是错误的思维分式。更绝妙的是,倘若做不起第一问,我们却可以尝试利用“第一问的结论”来帮我们探索“第二问的解法”,这是数学教育中应该传授给学生的思维方式。举例而谈,试想一些重要的汽车部件,由于我们的技术尚不完善,暂时还不能生产(这犹如本题的第一问尚未解决),但我们可以直接把那些“成品”采购进来,为我们组装汽车,投入市场营销服务啊,这正是数学思维对生活实践的指导作用。当我在课堂上提及这种思维方式时,很多学生领悟了跳过“第一问”的妙用!体验了一小段幸福感。
周老师反复提及“基本图形”这一几何思维元素,这引发了我的共鸣,启发我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几何问题的研究,着重于培养逻辑思维、形象思维以及介于二者之间的直觉思维。几何问题的解答过程不能脱离“基本图形”的直观形象启示与性质发酵整合所带来的联想。结合图形的初次审题中,已有基本图形的发现、提取,带来了性质的联想,加快了信息的连续发酵、带动了综合的连锁创新;正向综合的再次探索中,残缺基本图形的洞察、修补,带来了新的惊喜、转机,提供了新的思维视角和探索念头;逆向分析的条件追溯中,期望获得某一基本图形的思维需求及其由心而发的创造手段与产物,带来了追溯源头的连续,加快了寻求中介的步伐。可见“基本图形综合、分析法”是几何解题探索过程的命脉,学生有一种“需始于自行”的义务去观摩、学习,也有一种“将欲卓行”的权利去实践、享受,更有一种“趋于谙行、向往尊行、从心神行”的人之本性使学生从中去寻觅思维之术,从中去领略为人之道。从众多“基本图形”的随机、有心结识发展到能实现某个“基本图形”的由境、应需构造,如此境界岂能无缘无故?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切因缘,起于“自行”,定于“卓行”。欲将这一几何思维“命脉”植入学生的思维骨髓,教师的“拾阶助行”,责无旁贷,循序渐进与螺旋引领,皆宜无声润之。
通过本次名师授课的观摩学习,我知道了如何去更好地反思自己的教学,如何向他人学习,从一个单纯的“教书匠”变成一个坚持“经验内化与理性发展相结合”的终生学习型教育者。正如专家所说:高品行引领“超我”,低强度推动“自我”,高眼界导航学生,低手法推动学生,高境界追逐梦想,每天将平凡事做好。真正落实“归根人性”的数学教育,需明确导航,随机启发,缘起自行,缘定卓行!
本次周老师的宝贵献课,让人顿觉,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让我深思,受益匪浅。期待周老师的下一次不吝“活水”,指引我们心田泉涌,不啻归真!
3.送课下乡听课心得体会 篇三
首先授课的是上杭临江城西小学的陈宝香老师,她所授的是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15画风》第一课时。
说来很巧,这节课在龙岩学习时听过,前段时间自己也开了这一课的公开课。当知道陈老师要上《画风》时,我有点不敢坐在座位上,我怕自己上的远不及陈老师,怕自己会自卑。我带着畏惧和学习的心态坐了下来,在听课过程中,我从陈老师身上学到了很多。陈老师的本次教学活动是以“提升写字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为专题,针对写字教学,我想谈谈我的收获:
一、陈老师对学生写字习惯的培养是时时刻刻的,是细节入手的,是贯穿整堂课的。在板书课题时,陈老师就引导学生一起书空,注重学生平时的一点一滴。
在我的课堂中也会出现这样的环节,让学生跟着老师书空,我会让学生边书空边将笔画说出来,我认为这可以加深学生对字词的记忆,但美中不足的是我无法做到时时这样、刻刻坚持。在听了这节课后,我将总结经验,将有用的教学模式不断在课堂上体现。
二、要求会写的字做到先认识。
陈老师在引导学生写字前充分地让学生识字。如,各种形式的读、创造性的字理识字、组词识字等方式,让学生在会认的基础上会写。
低年段的生字教学基本环节都是先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认识生字,然后再组织学生书写。虽然环节大致相同,但在日常的教学中,运用字理让学生直观形象的识字却是少之又少。有了陈老师的引导,我将不断学习中国博大精深的汉字,做到“先学后教”,做到胸有成竹。
三、写字过程层层递进。
本堂课课件出现了七个需要写的生字,这七个字中陈老师又分为两组,第一组四个字,分别是“涛、丹、显、丝”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都有主笔横,陈老师在教学这主笔时有自己亲身范写,有电脑老师范写。让学生很容易地掌握主笔的关键。第二组三个字,分别是“陈、忽、艺”这三个字的共同特点是都有钩。“陈”重点在“横撇弯钩”、“忽”重点在“卧钩”、“艺”重点在“横折弯钩”这三个钩都不容易书写,在教学时,陈老师对这三个字分别作了分析和对比,让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和融汇。在生字教学过程中,陈老师还不断地给学生编口诀,让学生在有节奏的顺口溜中记忆生字。
好的课堂决定着学生好的发展。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识字写字是重点,陈老师的细腻教学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了本课的生字,在教学中,我也应该将生字的识记和书写渗透到方方面面,真正让生字教学做到扎实有效。
第二节课授课老师是上杭实验小学的邹翠金老师,她所授的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16桥》第二课时。
邹老师的课真可谓是淋漓尽致,让我大饱眼福。就这节课,我的体会有如下几点:
一、邹老师课前的图片、录像、背景音乐都与文本相吻合,有利于气氛的渲染和情感的激发。这些图片、录像能让人体会到情况的危急和扣人心弦。
二、在本堂课中,邹老师充分体现了高年级同样需要注重写字教学。邹老师在写字教学中有针对性地抓住了含“口”部的字进行比较、发现规律,让写字教学扎实而又显得高效。学习“祭奠”时更是通过字理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三、在处理课文内容时,邹老师通过品味动作、语言、神态,让学生感知老汉的形象。其中更注重朗读的指导和训练,抓住句子中的重点词汇,如,动作词“站、盯”;语言“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神态词“冷冷地”等。引导学生读出情、读出味、读出神,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四、注重读写结合,学以致用。
在感知老支书的感人形象后,邹老师让学生把人们祭奠老汉和他儿子的场景写下来,在背景音乐的烘托下,这环节真可谓是“水到渠成”啊!
邹老师的一堂课让我明白了先学的形式可以丰富多彩,“先学后教”不能仅仅是解答联系的枯燥过程,也是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过程,更是让学生学会学习语文的过程。
张老师的讲座更是让我感触深刻,讲座内容丰富,具体深刻。他针对写字教学这一块做了详细的解说。
第一,他对写字教学中出现的状况做了详细的说明:
一、认识模糊,对写字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二、方法单一,教学模式僵化,写字教学枯燥无味;
三、急功近利,重视特长生的培养,护士全体学生的整体提高。
第二,张老师对学生握笔的姿势做了示范及演说。在学生写字过程中,会出现多种不一样的写字姿势,其中最常见的有:直线型、错位型、扭曲型等。回到学校上课时,我特意让学生摆出自己平常的写字姿势,发现真的大部分学生的姿势都是错误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时刻提醒并引导学生使用正确的写字姿势。
第三,张老师对小学阶段写字教学的达标要求做了比较系统的概括,让我重新温习了课程标准,对教学的方向更加明确。
4.送课下乡心得 篇四
前几天有幸参加了县教研室举行的小学语文学科送课下乡活动。观摩了几位老师的精彩展示,让我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了更深的了解。特别是高年级的阅读课《半截蜡烛》,让我有所感悟,有所收获。下面谈谈我个人的一些心得体会。
课文《半截蜡烛》,生动地描绘了一场紧张激烈而又没有硝烟的战斗,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得相当细腻。王老师整堂课的教学紧紧抓住描写紧张氛围的文字进行渲染,课件辅助呈现,先由教师引读,让学生感受到这半截蜡烛继续燃烧下去的危险,带领学生走进此情此境;然后通过学生的感悟,结合背景,在头脑中叠现出紧张的一幕;再通过反复朗读,结合上下文,通过品读人物的动作、语言和神态,体会到他们的镇定和机智,再以个别读和齐读的方式加深理解,表达情感,欣赏到人物的人格魅力。
一、以读为主,贯穿始终
整堂课以学生诵读原文的练习为主线,用多种方式联系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去领悟课文的内涵。如:上课伊始,让学生速读课文,了解故事的大意,明确了半截蜡烛的重要性,再通过引读抓住描写紧张氛围的文字进行渲染,使心灵受到激荡,深入地理解情况之危急,心于是随之跳动,为下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其次在读对、读顺、读好的基础上,让学生身临其境的读,使其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如课上将伯诺德夫人与德军周旋的一句话作为“抓手”,切实指导学生读好这句话,读出个人感受,读后有所想,有所为,体会到她的镇定和机智。
二、多元解读,引导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学生应畅所欲言,自主互动。在文本、教师、学生相互对话中,让学生充分地说出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悟、所疑、所惑。课堂上让学生自由读文,告诉学生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还学生自主权。如读伯诺德夫人的话(“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让学生自己考虑应该强调什么字眼。这样的问题意味着学生个体理解的丰富的非预期性与创造性,这正展示了他们各具风格的思维特征与阅读视野。在学生交流各自的理解后,王老师分别作了这样的引导:“尽管你们的处理方式不同,但有一点其实是相同的,想想是什么”,这种有意之为,旨在通过一种价值的引领使学生真正体会人物的心情变化和人物的个性特征。
三、读写结合,依托文本
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我们的阅读教学一定要让写放进来,不一定当堂写,可以课内说,课外写。但是写必须依据文本,加强指导。如教学课文的最后一句话:“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此时读者那悬到嗓子眼的一颗心终于落了地。峰回路转,化险为夷,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侥幸躲过一劫。望着这盏在最后一级楼梯熄灭的蜡烛,他们的心情怎样?学生回答如释重负,然后请学生想象一下此时伯诺德夫人、杰克和杰奎琳会想些什么,并想象一下人物的神态和动作,进行说话练习,并提醒学生一定要注意当时的场合进行合理的想象。因为有了前面环节的细细品味和教师的及时提示,学生说得不错,课后再请学生写下来,这样一个过程,不仅仅是训练了孩子的写作能力和培养孩子想象能力,也是孩子对文本的再次深入解读的过程,也是孩子个性化体验得到充分张扬的过程。
三、评价语言的收获。
无论是写字教学还是阅读教学,几位老师评价学生的语言是那么贴切、适时、到位,语言丰富,我记下了这些美丽的语言:没关系,老师相信你行;孩子们真棒;孩子们,你们一定能成为小书法家;你的字写得真好;你的声音真好听,我喜欢;你读得真好„„这些激励的语言没有任何浮夸之气,听起来顺耳、自然,连我都觉得内心深受鼓舞、激励,别说孩子了。在以后自己的课堂上,也要让我的学生感受到这样的语言。
通过这次听课学习,使我深深的体会到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文化素养很重要,需多读书,不断丰富自己。同时对我自己是一次提高,也是促进,在以后的日常教学中,我会努力上好每一节课,向身边的优秀教师学习,更好的完善自己,更大空间的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5.送课下乡交流学习心得体会 篇五
沙湾小学:夏燕
雨果先生曾经说过:“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逊的。”“师者,传道受业解或也”,这是老祖宗几千年来给老师的经典的角色定位。在这次教育局组织的送课下乡活动中。才使我真正认识到。要做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还需要做很多很多。下面就本次学习谈谈我的体会。
一、听课的感受。
在两个老师的授课中,有很深的感触。二小来的禹老师课堂语言丰富。有着杂实的基本功。在她的课中,给人的是一种享受。一种轻松的感觉。当然,在苏老师的课中,也有许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比如,准备充分,课件制作精美等等。
二、我在交流学习中悟到的。
在听了两个老师的课后,我想了很多。总结了以下三点:
第一、在听完两个老师的课后,我把她们的课拿来做了一个比较。禹老师的课上得确实好,英语口语流利。全英文教学。只有在学生实在听不懂时才用一点点汉语。这样的课让我们的学生不太适应。他们一时半会还转变不过来。所以在配合上有些欠缺。学生的积极性不太高。而苏老师的课做得满满的,学习也参与度,积极性都非常的高。我想这应该是同学们已经适应了老师的那种教学模式。所以是各有各的优点 第二、英语教学在我们农村学校真的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没有专业的英语老师。我上英语课,都是用的中国似的英语。大部分是说中文。生怕学生听不懂。一句句翻译。把孩子们惯坏了。让他们有一种依赖思想。他们想啊“反正老师会给我们翻译的,没关系上课再说吧。”根本不把英语当回事。在课外也从来不主动看看英语。有些学生除了在课堂上会拿英语书出来。其余时间根本不会看那本书的。如果英语光靠一周三节课来学的话我认为是远远不够的。
第三、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适当的用用英语课堂语言。也像禹老师那样去上课。让学生在那种氛围中学习英语。从而喜欢上英语。让他们能够真正的爱上一门外语。
6.王健名师送课心得体会 篇六
通过周日参加“名师送教”活动,王健老师的讲的课让我印象深刻,她讲的是三年级语文上册《富饶的西沙群岛》,当我知道是这篇课文的时候更加让我迫不及待的想要听听,因为我知道我在讲授这节课的时候有很多不足,通过王健老师的讲解我会更直接的了解到自己的不足,同时我也会学会更多。
课堂开始之前王健老师在与学生谈话的过程中很巧妙的渗透了学习语文的方法,很快的和学生熟络起来,一下子就吸引的学生的注意力。
在课堂上最重要的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回想自己也在这方面试过很多种方法,在其中也找到了自己需要吸收的理念,从而更好的打到师生互动的最佳效果。从王健老师的课堂上让我明白语文课其实不单单是语文课,也可以在其中融入音乐、美术等,从多方面来吸引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
课文中对修辞方法的理解,王健老师采用的渗透和模仿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亲身体会,这在我曾经的教学中是没有出现过的,我觉得这个方法值得借鉴
在课文字、词的理解,王健老师通过让学生找近义词、拆词、联系上下文想象等多种方法让学生理解,甚至会出现各种图片来让学生理解近义词之间的不同用法,最终再把词语送到句子来让学生真正的理解词语的意思和在生活中的使用方法。在教学中我也发现字词的记忆和理解无论怎样教学生印象都不深刻,而通过这次培训使我明白教授字词有多种方法,只要根据实际情况选取相应的教学方法,会让学生乐意学,想学并且不会厌学。
听说读写训练是一个长期性的教学工程,不是一时半时就能实现的。必须遵循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训练方式。在训练过程中要有明确的要求,训练过程中要注重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各年级训练的要求及其阶段性,要从年级学生的实际出发制定出各年级的训练要求,形成层次,这样才能有计划、有目的、秩序渐进地训练。但在实施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防止“一刀切”,让学生最大潜能的基础上,跳一跳来完成,注重训练内容与学生实际紧密配合,通过有序训练,使学生逐步地达到听的清楚,说的具体,表达的准确。
儿童在听话基础上接受信息的能力有一个分阶段深入理解的过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需要根据这一思维认识的规律,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听话能力。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对低年级教学就提出要认真听别人讲话。听一段话或一件简单的事,能复述基本内容。对中年级,大纲则要求“认真倾听别人讲话,边听边想,了解主要内容”。而对高年级,大纲则要求“认真耐心地听别人讲话,能理解主要意思,并能转述”。
因此,我认为一种大语文的教育观值得探讨,让学生徜徉在母语的意境创设中,教师或父母适时、适地地抓住日常生活中存在“语文味”的言语、文章、书籍,甚至广告牌、指示牌等,让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7.名师送课体会 篇七
5月10日,我们有幸参加“名师送教下乡”活动,听了巩义市名师崔老师讲的专题复习课——近代化的探索并进行了评课活动,受益良多。
课后历史教研员、各听课的历史教师及我校教师就历史课堂教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使我们受益匪浅,感慨颇多。现就本课内容并结合反馈意见做如下反思和总结。
这一复习课的内容十分充实紧凑,重点和难点也很多,要在短短四十五分钟结束课程并让学生基本掌握所有知识点,对授课老师来说本身就是个挑战,当然,这一切还是要建立教师的综合素质、精心备课、设计课堂和学生的积极互动的基础上,毕竟,高效课堂的主体是学生,现在的教学就是以学生为本,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只有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效果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崔老师教师基本功好,写一手漂亮的粉笔字,普通话标准,善于煽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师生尚未认识的情况下,主动调动起班级的气氛,轻松而愉悦的基调就此形成,这对于课程的进展十分有益。
她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上课开头放的一段精彩的视频,短片中把近代化探索的历程包括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的原因、背景、过程、结果、影响等,用一系列画面、图片一下子把学生拉回到一百多年前的中国,把学生的爱国热情点燃,既让学生复习了有关的历史基础知识,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更有利于加强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当然,也使课程自然而然地过渡到近代化探索这个主题上来。
崔老师是个很好的历史老师,在备课中已经将教材挖透,体现了深厚的功底,他非常清楚如何更好地去突出重点,并且形成了一套自
己的教学方法去突破难点,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问题探究法,也就是通过一系列由浅及深的问题激发学生去思考。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其实有时学生是回答不上来的,就算有所认识也不知道该如何更好的组织语句来表达,但是这并不能否定问题教学法的实效性,因为它的优点就体现在启发学生去思考,调动他们的思维,至于是否能得到正确的结论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思考的过程。问题教学法的优势还不仅仅在此,它是贴合学生实际学习需要的。它把每课的重点都涵盖其中,当学生回过头来复习的时候也能一目了然,而不用再次花时间去整理。当然,问题设计得好与否,还要看老师的功底,此外还要多多结合教材与参考书的内容,由浅及深,层层递进。虽然问题探究法也有不足的地方,比如无法涵盖书本上的细枝末节,但是从现在的教学模式来看,的确是行之有效的办法,无论哪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是尽善尽美的,只能靠老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改进与完善。
在教课过程中,崔老师每个环节衔接得也十分到位与自然。在难点的突破上主要用了图表法和合作探究法结合的方式,比如讲到近代化探索的过程时用到了图表。既总结了知识,又让学生找到了近代化探索的相同点、不同点、特点、启示,可谓水到渠成。在整个教学中,崔老师一直注重引导学生思维,而不是简单地将知识灌输到学生脑海,这一点也是值得我借鉴的,一定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新课改的理念所在吧。还有一点,就是在讲课过程中有些重点内容需要去回顾,因为学生往往没有这个意识,之前讲过的重点内容他们不一定能记住,所以有时需要老师去不断强调与巩固,虽然会多耗费点时间。我们有时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看问题,也就是换位思考,因为老师能理解掌握的东西学生不一定也能掌握和理解,站在学生的角度分
析问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进行教学。
本次听课给我们最大的启发就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突出重点。因为在教学中,年轻教师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讲课过程中不放过书上的细枝末节,往往一节课下来信息量很大,而一堂出色的历史课应该是着重突出重点的,所以这点很需要我们去借鉴与学习。其次就是如何更好地突破难点的问题,要在实践中不断去摸索,通过各种途径去突破难点,使学生理解得更透彻。因为历史不是靠死记硬背,而是需要拓宽学生的思维,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与思考,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最后我们一致认为,高效课堂确实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好模式,但并不是机械的照搬照抄,要与学生、授课内容相吻合。关于如何教好历史这门课,还有许多方面值得我去学习,要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跟着时代的脚步,与时俱进,与学生共同进步。
政史地教研组
8.送课下乡教研活动的心得体会 篇八
4月16日,一个特别的日子,一个眼光明媚的日子。我们盼望的教研活动开始了,上课铃声响了,我们抱着学习的心态纷纷走进三年级教室。期待老师和孩子们给我们带来惊喜和收获。
第一节课是焦校长上的年、月、日这节课。焦校长用谜语导入新课,激起孩子们的兴趣。接着抛出今天的多少号,多少时间的问题,顺利的过渡到课题。出示一月的时间表,看出一月有三十天,接下来就是用这种直接观察的方法来自学完成4个问题,大部分的孩子都完成的不错,只是个别的孩子漏掉了一些月份,焦校长也做了温馨提示。自学中的第三个问题,我觉得应该改成(二月份是多少天),要好一些。
在合作解决问题中,孩子们有点不知所措了,在焦老师的耐心提示下,同学们找到了解决方法。用拳头来记忆大月小月的方法,学生展示完后,小对子之间相互的数一数,说一说,加深了他们的记忆。然后用游戏来检验学生们掌握的情况,达到了双重效果,原来数学课堂也可以这样上。同时,焦校长交给学生记忆大小月的方法,7前单大,8后双大,值得我们学习。
焦校长的这堂数学课,让孩子意识到解决问题,要开动大脑,听清老师的要求,这样的才能达到学生自主学习,教师主导的课堂,才能锻炼学生学习的能力。他向我们完整地展示了五部步三查模式,查的过程中非常的仔细。焦校长归纳的方法简单易记。只是孩子们的课堂习惯还需培养,怎样培养孩子们的习惯还需我们长期的摸索。
第二节是廖老师上的争吵这课,这堂课令我感触颇深。她对孩子们的驾驭能力很强,面对新面孔,她有她自己的一套自己的方法。我看到了这样的一个她,称呼多样化,使孩子们感觉她是他们的妈妈,他们的朋友,鼓励性的话语贯穿在整个课堂。我特别注意了小黑板上粉笔字的颜色和问题的设置,粉笔字用了双色笔,问题的设置从整体到局部。黑板板书简洁明了。听完她的课,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试问我自己什么时候能做到她那样子,或者说做到一些呢?
听完他们的课,我深深意识到自己要学的还有很多很多。我缺少亲和力,上课总是硬帮帮的。同是女性,为什么她可以做到,而我却觉得很难。可能我没有花更多的时间去思考我的问题,没有下定决心去改变自己,没有把想法付诸行动。很多时候,我要求孩子们做的太多,而忽略了自己真正的为这堂课做过哪些努力,如果每堂课都像公开课那样准备,会有什么样的效果。只有那样做了,自己成长了,孩子们也会成长。
9.名师送课下乡听课体会 篇九
唐坊三小刘鲁东
12月5日上午,在高青县中心路小学有幸聆听了桓台县第一小学蒋蕾老师的一堂精彩课堂教学,受益匪浅,收获颇多。
一、上课教师的课前提问、课前小游戏拉近了师生间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上课教师精心设计了教学课件,使教学变得形象直观,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贴近学生生活,做到学数学用数学。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到生活中。
三、上课教师的教学语言富有感染力,课堂评价及时,关注了学生的情感。老师语言富有感染力,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上课教师在教学中有的采用了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明确分工,协调配合,对学习内容进行充分的实践和探究,让学生自己找出答案或规律,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体现了探索性的教学过程。
五、上课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具,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体现了学生在玩中学,在动中学,在做中学的教学新理念。
六、授课者教态尤其自然,过渡语言很自然,鼓励、评价学生的语言恰如其分,有效的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与积极性。
此次听课,使自己学到了其他老师的长处,看到了自己的短处。今后要在课改中,尽可能地完善教学艺术,完成教学任务,必须不断
10.送课下乡活动听课心得体会 篇十
当我听着范教师的课时,首先让我最为深刻的是温柔、亲切的话语,不但深入学生的心灵深处,同时也让我反思。范老师在教学《泉水》这一课时,她让学生一边观看图景,一边听老师的介绍,声情并茂的语言唤起了学生的思绪。教学语言是一门艺术,谁能吸引学生的目光,谁就能抓住学生的心。范老师和蔼可亲的语言,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并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她认真倾听,当学生回答问题时,学生没有按照老师提出的要求去回答,但范老师很有耐心的给学生讲解,并总是鼓励学生,让学生不畏惧,比如说:“你说的很好,老师想请你再响亮地说一遍”或者“这个地方你再读上一遍,老师相信你一定
会读的更好”。我相信课堂上只要我们用欣赏的眼光、赞赏的话语去激励学生,学生的表现一定会越来越好的。
这次送课下乡活动,我们吸收了很多有点之处,但我认为每个老师都有她的闪光点,但闪光的同时也会出现不足之处,针对范老师的课而言,我觉得老师在提问题的时候,要把问题先交代清楚,询问学生是否了解老师交代的任务,然后再发出命令,由于老师提问的问题不明确,导致孩子出现了小小错误,例如:在多音字组词时,孩子既然听成了造句,这时教师就应该及时的改正过来,老师应该举例说明,以免以后还会出现错误。以上提出的意见仅仅是我个人听课的感受,也希望有机会能互相听课交流。
【送课心得体会】推荐阅读:
名师送课下乡听课体会09-05
销售心得体会-销售心得体会 销售工作心得体会00字09-02
心得体会,护理服务心得体会08-13
心得体会,国企党建心得体会09-15
教师工作心得体会投稿工作心得体会08-25
心得体会,新发展理念学习心得体会10-13
心得体会,暑假全员教师培训心得体会07-07
心得体会,个人师德师纪心得体会07-15
师德体会心得体会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