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近义词

2024-08-08

方法近义词(精选8篇)

1.方法近义词 篇一

小学生近义词辨析方法归类教案

1、导入: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各有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各有种思想。(交换、交流)——萧伯纳

2、近义词的含义:指意义相近的两个词语。比如:“美好”和“美妙”

3、近义词辨别的方法 一)、去同存异

现代汉语中,有相当一部分的近义词,它们都有共同的语素,比如“承载”和“装载”这一组近义词,它们的共同语素就是“载”。对于这一类词,我们在辨析时,就可以采用“去同存异”法。“承载”和“装载”这一组近义词,我们辨析的时候,先将共同的语素“载”去掉,这叫“去同”,然后对“异”字进行组词或简易解释。“承”字可组词为“承受(担)”,“装”字可组词为“装货物(东西)”,这样,这两个词的区别也就呼之欲出了。“承载”有承受物体重量的意思;“装载”有用运输工具装东西的意思。当然,给这类词进行组词的时候,所组之词要尽可能的将这两组近义词区分开来。例:

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a成规 b 陈规)

“成规”“陈规”这一组近义词,它们有共同语素,辨析时可采用“去同存异”法。具体做法是先将“规”字去掉,然后分别对“异”字“成”“陈”组词或解释。“成”可组词为“现成的”或“形成”;“陈”可组词为“陈年老酒”,进一步引申,可解释为“旧的”,结合原题,本题应选“陈规”,即“旧的,不适用的旧规章”。练习:

① 这一招真()。(a、厉害 b、利害)

② 他将办公桌上已用过的资料()起来。(a、收集b、搜集)③小明从十二月就()着过春节。(a、愿望 b、盼望)④我()地发现我种的月季开花了。(a、惊奇 b、惊喜)⑤阳光透过空隙,()在相互交错的树叶上。(a、洒落b、洒满)⑥河里()着一些浮萍。(a、漂浮b、飘浮)二)、以词造句 “去同存异”法可以分辨一些有共同语素的近义词,但也有一些近义词却无法用“去同存异”法进行辨别,这时可以用另一种方法——“以词造句”法进行辨析。例如“志愿”和“自愿”这一组近义词,我们辨别时可根据这两个词进行简单的造句。“志愿”可这样造句:高考的时候,学生要填写志愿;“自愿”可造句为:我自愿报名参加这次活动。从中我们可以粗略地看出这两个词的区别:“志愿”表示志向和愿望;“自愿”表示自己愿意。再比如:

有不少人在这个问题上走了冤枉路,把先后()颠倒了,不善于读书。(a、秩序b、次序)

这一组近义词辨析时,就可采用“以词造句”法。“秩序”可造句为:要维护进场秩序;“次序”可造句为:按次序入场。由这两个所造之句大致可推出这一组近义词的区别。“秩序”有“不混乱”的意思;“次序”有“时间上排列的先后”的意思。据此,原题应选“次序”。练习:

1.我们去时,立夏已过数日,但成片良田(),杂草丛生,有的房屋墙壁上弹痕累累,给人一种凄凉感。(a、荒废 b、荒芜)

2.追求成熟,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种()。(a、时髦b、时尚)

3.面对着突然出现在眼前的礼物,她()地大叫起来。(a、惊喜 b、欢喜)4.考场上,老师一再()大家要认真审题。(a、提醒 b、提示)三)、左顾右盼

“左顾右盼”法也称“观察”法。在近义词中,有相当一部分近义词在词义的深浅、轻重、范围、色彩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区别,对于这一类词,我们只要根据平时的积累,观察观察,就能找出它们的区别。例如“爱护”和“庇护”,前者是褒义词,后者是贬义词。再比如:

他在会议上对官僚主义作风进行了严厉的()。(a、批判 b批评)“批判”和“批评”可以从词义的轻重上将它们区别开来。“批判”的词义重,“批评”的意义相对轻一点。结合原题意思,“官僚主义作风”是党内少数党员的缺点和错误,对党内的同志的缺点应用语义轻一点的“批评”而不用语义较重的“批判”,故原题应选“b”答案。练习:

1.《宰相刘罗锅》播出前并未()宣传,但播出后却成了人们街谈巷议的一个热门话题。(a、大肆 b、大事)

2.红军“四渡赤水”一役,不仅扭转了长征以来的被动局面,而且大大地()了气焰嚣张的敌人。(a、震动 b、震慑)

3.小王指着柜台前的那个“洋娃娃”说:她真()。(a、美丽 b、漂亮)四)、水乳交融

“水乳交融”法也称“搭配”法。这一类近义词的辨别,只要列举出它们的搭配对象就可以将它们区别开来。例如“充足”和“充分”这一组近义词,它们的区分就可用“水乳交融”法。“充足”搭配的对象可以是“粮食”“阳光”等,而“充分”不能与其搭配。与“充分”搭配的可以是“理由”“条件”等。再比如:

他性格很()。(a、坚定 b、坚强)“坚定”常与“立场”“观点”“主张”等词搭配;“坚强”的对象多为“性格”“力量”等。故上例应选“坚强”。练习:

1.他()不住内心的激动。(a、克服 b、克制)2.这些科学论据令人()。(a、信服 b、佩服)

3.海面上出现了():隐隐约约的高楼、街道、行人、车辆,这就是“海市蜃楼”。(a、奇异b、奇迹)五)、自相矛盾

“自相矛盾”法实际上就是“求反”法,意思是当一组近义词从正面难以区别的时候,可以从它们的反面即反义词上去区别。例如:

为什么某种生物的分布()而繁多,而它的邻种却分布得狭小而稀少呢?(a、普遍 b广泛)

“普遍”“广泛”这一组近义词的区分就可以用“求反”法。“普遍”的反义词是“个别”,“广泛”的反义词是“狭窄”。由此,结合原题,“广泛”的反义词“狭窄”义和原题下文的“狭小”义相近,因此,原题应选“广泛”“b”答案。练习:

1.我们对自己的前途要()。(a、乐观 b豁达)2.()的风暴袭击了海岛。(a、强盛 b强大)

以上所举近义词辨析的五种方法只是近义词辨析方法中的“沧海之一粟”,但无论采用那一种方法辨析近义词,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正确使用词语,而掌握一定的辨析方法无疑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这只是终南捷径,最根本的还是靠使用者平时多读一些书,多积累一些词语,并学会理解分析这些词的意思,长期坚持下来,一定会“功到自然成”的。

2.方法近义词 篇二

一.“不料”的语义分析

请看下面关于“不料”的例子:

(1) 他出车回来, 正在保养车子, 不料在指挥助手倒车时车子后轮碰倒一根木杆, 砸中他的头部, 不幸牺牲。

(2) 她与焦仲卿结婚后, 夫妻俩互敬互爱, 感情深挚, 不料偏执顽固的焦母却看不顺眼, 百般挑剔, 并威逼焦仲卿将她驱逐。

(3) 当他坐在芒果树下回忆童年往事时, 两只熟透的芒果落在他的脚下, 不料却被王爷诬蔑为盗贼。

“不料”是连接两个分句的连词, 因为根据《汉语语法三百问》 (邢福义著, 商务印书馆2002) “不料”具有双向性, 表明了前后两个语法单位的转折关系。我们将“不料”前的分句设为分句A, 将“不料”后的分句设定为分句B, 其句子语意为:分句A是个现时态事件, 分句B在语义上表示对分句A的逆反。从语义指向上看, 连接词“不料”指向分句B所叙述的整个事件, 如 (1) 中, “不料”语义指向“木杆砸中他的头部, 不幸牺牲”这个事件。 (2) (3) 中分别指向“焦母却看不顺眼, 百般挑剔, 并威逼焦仲卿将她驱逐”与“被王爷诬蔑为盗贼”的事实。而分句B是在某个正在发生的动态短语背景上发生的, 也就是说, 分句B的语义背景是分句A中的谓语动词。即分句B的语义背景指向为分句A中的谓语动词, 如上例 (1) 分句B的语义背景是分句A中的动词短语“正在保养车子”。同样 (2) (3) 中的连词“不料”, 其语义背景是分句A的叙述事件, 分别为例 (2) 中的“互敬互爱, 感情深挚”, (3) 中的“落在他的脚下”。

二.“没想到”的语义分析

“没想到”是“想到”的否定式, “想到”是个二价动词, 涉及到主语 (谁想) 和宾语 (想到什么) 两个对象。“没想到”用法当同“想到”, 两个价分别是主语和宾语。如下例:

(6) 成都的百姓做梦也没想到魏兵来得那么快, 一听邓艾兵临城下, 纷纷到山上树林里去避难。

(7) 这次中国运动员在全运会上又连破多项世界纪录, 这是我绝对没想到的, 我来之前以为能破一两项纪录就不错了。

上面的例子中, “没想到”指向其后的事件, 如 (6) 中“魏兵来得那么快”, (7) 中“这次中国运动员在全运会上又连破多项世界纪录”, 更确切地说, 是指向紧跟其后的谓语。

“没想到”是动词性的, 词意更强调主观意想, 故主语非常重要, 其语义指向后一分句的谓语, 即现实中发生了出乎意料之事。

三.“没料到”的语义分析

首先, “没料到”具动词性, 如下面的例子:

(11) a.这50多岁的汉子, 做梦也没料到, 大年根儿的, 竟飞了趟香港……

(12) a.抢劫得手的歹徒没料到半路杀出一名威风凛凛的武警战士, 掉头转进一条胡同。

(13) a.卢小波那夜没料到, 居然是这件事将他的父亲击垮。

在以上几例中, “没料到”由主语引领出下句, 如上例主语分别是:50多岁的汉子, 歹徒, 卢小波。其语义指向也是紧跟其后的动词事件, 即 (11) a中“飞了趟香港”, (12) a中“半路杀出一名威风凛凛的武警战士”, (13) a“是这件事将他的父亲击垮”。这里的“没料到”是一个动词短语, 其用法和“没想到”是一样的。

如将“没料到”换成“没想到”:

(14) b当时的她大学毕业不到一年, 谁也没想到这个栏目的前途。 (应将“没想到”换成“没想过”)

(15) b她自己可能也没想到这样的结局, 脸上的表情不大自然。 (应将“没想到”换成“没想过”)

这几例显然不成立 (用?标出) , 这是因为“没想到”是指向分句B所说的事件的, 简言之, 也可以说是指向分句B的谓语动词的。而在例句 (14) a中“前途”, (15) a中“结局”都是名词, 显然这就不能用“没想到” (可以换成“没想过”) 。

再看以下几例:

(16) a.展览室里, 摄制组的女翻译寻机凑上前去说明来意, 没料到特鲁多一听说要谈毛泽东竟欣然应允。

(17) a.一九九四年, 韩福焕种植了四百三十七亩水稻, 没料到遇到了罕见的特大干旱。

(18) a.有一天, 他写了一封言词热情的信给他心目中的女孩, 没料到信未打动对方的芳心, 还被贴在黑板上。

(19) a.从一九九三年底开工以来, 这一工程没有出现任何险情, 没料到在工程过半的时候, 发生了这次事故。

这几例似乎和上面又不一样, “没料到”在这里是用来连接两个分句的, 是个连词。我们试用连词“不料”来置换它:

(16) b.展览室里, 摄制组的女翻译寻机凑上前去说明来意, 不料特鲁多一听说要谈毛泽东竟欣然应允。

(17) b.一九九四年, 韩福焕种植了四百三十七亩水稻, 不料 (水稻) 遇到了罕见的特大干旱。

(18) b.有一天, 他写了一封言词热情的信给他心目中的女孩, 不料信未打动对方的芳心, 还被贴在黑板上。

(19) b.从一九九三年底开工以来, 这一工程没有出现任何险情, 不料在工程过半的时候, 发生了这次事故。

可见, “没料到”用作连词, 和“不料”是有区别的, 区别在于其语义指向发生的背景一为非谓语, 一为谓语。

而只有当分句B的语义指向背景是分句A中的谓语, “没料到”可作连词, 用如“不料” (这样的例子笔者尚未找到, 但不否定理论上的存在) 。

再将上例中“没料到”以“没想到”置换:

(16) c.展览室里, 摄制组的女翻译 (寻机凑上前去说明来意) , 没想到特鲁多一听说要谈毛泽东竟欣然应允。

(17) c.一九九四年, 韩福焕 (种植了四百三十七亩水稻) , 没想到遇到了罕见的特大干旱。

(18) c.有一天, 他 (写了一封言词热情的信给他心目中的女孩) , 没想到信未打动对方的芳心, 还被贴在黑板上。

(19) c. (从一九九三年底开工以来, 这一工程没有出现任何险情) , 没想到在工程过半的时候, 发生了这次事故。

在 (16) c至 (19) c例中, “没想到”指向分句B, 但也指向分句A的主语。这样, (16) c至 (18) c都可以看作一个连贯的共主语句。如将括号中内容省去就成了典型的动词用法。 (19) c中“没想到”没有主语, 应将它看作是个不准确的句子。

综上所述, “没料到”语义指向分句B中的谓语动词或指向名词短语, 并且主语为单独主语时, “没料到”作动词, 用法如“没想到”。而当“没料到”用在复句中, 语义指向分句B时, 应作连词, 一般分句B的语义指向背景为分句A中的非谓语动词, 只是当分句B的语义指向背景是分句A中的谓语动词时, “没料到”的用法如“不料”。

在语义指向和语义背景分析中, 我们发现了这三个词语的差异, “不料”是连词, 其语义指向后一分句, 而这一分句的语义指向背景却在前面, 而且是前一分句的谓词短语。“没想到”一般作动词, 其语义指向也在后一分句, 然而正因为它是动词, 且其特殊的语义限制 (“想到”是个意动词) , 故这一语义指向的分句必须有主语, 且主语为人。“没料到”介于“不料”和“没想到”之间, 它既有动词性, 也有连词性。作动词时, 用法如“没想到”, 不过比“没想到”范围更广, 不仅可连接动词短语, 还可以连接名词短语。作连词时其语义指向后一分句, 该分句的语义背景却在前分句的非谓语动词上。通过对这三个词语的语义指向辨析, 我们对其使用范围就很清楚了。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要特别注意汉语的句法结构关系和语义结构关系是不一致的, 因此在相同的句法结构上发现其语义结构关系的差异, 对于分析近义词的使用语境是有益的。词语是在使用中焕发其生命的。通过对其使用情况的分析来辨别其语义指向上的差异, 这是从深层意义上去学习、了解词语。对于一些看起来很难辨别的近义词, 通过语义指向和语义背景分析, 进一步深究近义词间语义的内在区别, 能较容易和准确地辨析其用法, 也给我们提供了一条近义词辨析的途径。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甘肃人民出版社, 1997.

[2]陆俭明、沈阳.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3]邢福义、汪国胜.现代汉语[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4]周莉.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近义词辨析[J].理论观察, 第1期, 2004.118-119.

[5]贺嫁姿、张洁, 浅谈“不料”的词性[J].广西大学学报, 2008第30卷147-148.

[6]肖治野, 不料与竟然—兼谈二词的教学[J].语言与翻译, 2003年第4期27-30.

[7]朱德熙, 语法答问[M].商务印书馆, 1985年第一版.

3.浅探近义词辨析考试应对实用方法 篇三

关键词:近义词;辨析;积累;组词

什么是近义词辨析的问题?为什么高考要考查近义词辨析的问题?我们平时要如何学习才能掌握近义词的区别,教师如何才能传授好的辨析方法給学生,问题很多,我们先来看下面这则小事例。

《水浒传》中武松打虎那一段,描写景阳冈上的山神庙,有这样几句话:“武松乘着酒兴,只管走上冈子来。走不到半里路,见一个破落的山神庙。”在《简笔与繁笔》一文讲到简笔运用之妙,举例说,“武松打虎”那一段,作者写景阳冈上的山神庙,这“破落”二字已经很妙了,可是查找《水浒传》原文,却吃了一惊:原文此处不是“破落”而是“败落”!原文用“败落”比用“破落”更具巧妙,更富有韵味,更耐咀嚼,更能点染出“大虫出没,人迹罕至”的景象。何以如此呢?这是一组近义词,意义太相近了,不仔细咀嚼很难发现二者的区别。

分析一下“败落”和“破落”的差别,看用哪个更好,这便是近义词的辨析问题。

那么,为什么“败落”就比“破落”要好呢?结合语言情境,不管用“败落”还是“破落”,都是形容山神庙的状况的。因为“落”字是公用的,所以,应该把“败”和“破”的比较作为重点。“败”的形容词意义是“腐朽、腐烂”的意思,山神庙的建筑材料主要是土制的砖瓦和木材,尤其是木材,要产生“腐朽、腐烂”的效果,则必然经过自然界的日晒、雨淋、风化、那就必然是长时间的。正因为如此,“败落的山神庙”本身就证明了它被荒弃很久了;有它立在那里,就能点染出“大虫出没,人迹罕至”的景象。而“破落”则没有了

“腐朽、腐烂”的意思,也就没有“败落”那么能强调“时间久”这一关键因素。

汉语中有很多的近义词,而任何一组近义词都有一些细微的差别,我们如果能掌握一些辨析的方法,在高考中就会得心应手。

下面,我们再来谈一谈如何能做好近义词的辨析。其中词语的积累是最为重要的。没有积累一定数量的近义词,任何方法、思路都是多余的,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那么,我们要怎样去记忆那么多的近义词呢?

一、存异组词法

现代汉语中有相当一部分的近义词,它们都有共同的语素。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就应该把侧重点放在另外的相异语素上,而采用存异组词法。

例1.有一个贝壳迷花费了近十年的心血,_______到几千种

远东出产的贝壳。(收集、搜集)

(1)查找异处,组成新词。两词语中,“收”和“搜”是相异语素,“收”可以组词为“收拢”“收取”“收到”等等;“搜”可以组词为“搜寻”“搜查”“搜罗”等等。

(2)代入原文,定出答案。选择上面新组的词语放入所给的句子,找出更适合的,则表明带有这个语素的词是正确答案。上例中,“收到”或“收取”几千种贝壳显然与语境不符,而“搜寻”“搜罗”则说的通,所以该空应填“搜集”。

二、分解组词法

对于两个语素都不相同的近义词,无法进行析异组词,这时可以采用分解组词法。

例2.新式标点符号指的是萌芽于清末、诞生于“五四”,____

______到现在的标点符号系统。(延续、沿用)

(1)分解原词,得出短语。先把原词分解成两个语素,再分别组词,得到一个与原词意义相近的短语。“延续”——延长继续;“沿用”——沿袭使用。

(2)分别代入,定出答案。将“延长继续”和“沿袭使用”两个短语分别代入原文,可以看出,“沿袭使用”更适宜,现在继续使用原来的标点即“延用”。

三、扩展解题法

在语言实践中,有些词和词组的搭配有一定的限度,不能任意组合,这是约定俗成的。这就为我们提供了第三种解题方

法——扩展解题法。

例3.我们需要储备_____的粮食,以度过这一非常时期。(充足、充分)

(1)运用想象,组成短语。充足——阳光充足、水分充足;充分——理由充分、条件充分。

(2)选择相近,得出答案。可以看出,例句中的“粮食”与“阳光”“水分”更接近,所以“充足”更适合语境,从而可得出答案为“充足”。

四、反向组词法

当一组近义词从正面难以区分的时候,可以逆水行舟,组出它们的反义词来加以区别。

例4.我们对自己的前途要__________,这样才能迸发出火一样的激情。(乐观、豁达)

(1)寻找反义,进行比较。乐观——悲观,豁达——狭隘。可以看出,前者是一种态度,后者是一种品质。

(2)代入反义,得出答案。代入“悲观”讲得通,代入“狭隘”说“对自己的前途要狭隘”,绝对不通。所以应该选“乐观”。

当然,每一个人在做题时都会有自己的方法,但万变不离其宗,我想能运用好上述解题方法,对高考中的近义词辨析题的解答是非常有帮助的。

(作者单位 江西省南昌二十一中)

4.小学语文找近义词方法 篇四

如“演示”和“演练”的差别在“示”和“练”上,所谓“示”是给人看,“练”则指“练习”,区别明显。

二、留意词语的搭配。

现代汉语中词语与词语的搭配,有一定的习惯。如“符合”“契合”都有合乎某种客观规律或环境的意思,但是词语的搭配使用不同,“符合”指的是合乎实际情况或标准要求,常跟“方针”“政策”“原则”“要求”“愿望”“利害”等词搭配。“契合”指的是两者合乎实际或达到统一,常跟“见解”“看法”“身份”“表演”等词搭配。

三、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

词语的感情色彩有的很鲜明,有的比较含蓄、隐蔽,同学们使用时要特别留心。例如“成果”“结果”“后果”都有“结局”的意思,但“成果”指取得的成就、成绩,是褒义词;“后果”往往指不好的结果,是贬义词;“结果”则是中性词。

四、区分词语的语体色彩。

语体色彩是指词语适用于不同语体的风格色彩:有些专用词语只适用于某一类文体。如“启程”与“动身”意思相同,但前者书面语体色彩浓,后者口头语体色彩浓。

五、关注词语的音节配合。

即,要注意句子内部词语音节的匀称。一般来说,单音节与单音节配合,双音节与双音节配合,一般不会交叉配合。

5.辨析近义词的三种方法 篇五

根据“看”的不同意思填空

“爆发”与“暴发”的区别

高傲的近义词

“度”和“渡”的用法辨析

6.方法近义词 篇六

方清明①

(安徽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安徽芜湖241000)摘 要:本文主要从语义、语法、语用三个层面对近10年来对外汉语教学中近义词辨析方法进行归纳、述评;另外,还探讨了近义词典编撰的相关问题,意在指出当前研究所存在的问题。关键词:近义词;述评;辨析方法

中图分类号: H 13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80037 – 03

汉语是公认的语义细腻的语言,其表现之一就是近义词语相当丰富。近义词的正确辨析与使用是留学生深入学习的重点、难点之一。面对一组近义词,留学生往往会混淆它们的意义,不会辨析,导致误用。有些留学生甚至抱怨汉语近义词太多,难以区别,而产生畏难情绪。但是掌握近义词的多少又往往标志着学习一门语言程度的高低,因此,学界普遍重视近义词的教学与研究。近10年来出现了一批相关成果,本文对这些成果进行梳理,总结近义词辨析基本方法,探讨词典编撰相关问题,意在指出当前研究所存在的问题。

一、关于近义词辨析方法

讨论对外汉语近义词辨析的文章,或多或少都要涉及近义词辨析方法。本文从语义、语法、语用三个不同层面归纳如下:(一)语义层面

辨析近义词时,考察语义差异显得尤为重要。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指称范围大小不同,如“食物”的指称范围大于“食品”;2)语义轻重不同,如“绝望”比“失望”语义重;3)词义侧重点不同,如“感动”指人的内心激动,而“感叹”则指有所感触而叹息;4)语义义项多少不同,如“经过”有“过程、经历”这个义项,但“通过”没有;5)语义搭配不同,如“优良”可以跟人或物搭配,但“优秀”一般只能和人搭配。语义差异辨析,已经较好地吸收了本体方面相关研究成果,但与本体研究毕竟有所不同。有的文章只涉及语义差异辨析,这就没有考虑到对外汉语教学中近义词辨析的特殊要求。如:“才华”是指人表现于外的才能,侧重指文学艺术方面的能力和特长;“才能”表示知识和能力,侧重指人对知识、能力、技巧、技能的掌握情况;“才干”指人的工作和办事能力;“才智”指才能和智慧,指富于智慧和思维敏捷。可以看出,以上只是从语义差异辨析了“才华、才能、才干、才智”四词,虽然语义层面的辨析是基础性的,重要的。但是语义差异辨析又是深层次的,空灵的,难以把握的。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一般不宜孤立地讲解词语本身的语义,我们的教学要考虑如何把理性的语义差异辨析变得感性化、形式化。要注重使用的不同,要讲明具体语境下,什么时候通用,什么时候不能通用。

有学者提出: “要强调语素差异的辨析。”(刘缙,1997)[ 1 ]如:“爱护、爱惜”,都是动词,都有“爱,重视”的意思,但“爱护”重在“护”,保护好,不让受伤害,所以其搭配的一般都是易受伤害的人和事物。“爱惜”则重在“惜”,舍不得,所以与其搭配的一般都是在使用的而又容易消耗的东西。

强调语素差异的辨析方法本身没什么问题,要说明的是,不是所有同素近义词都可用这种方法。例如通过语素差异来辨析“经过、通过”和“本来、原来”,就达不到很好的效果。尤其是进行虚词性近义词辨析时,此方法则更为受限。

(二)语法层面

语法层面呈现出的差异,也是近义辨析的重要手段。赵新、李英(2001)、(2002)有较好的论述。[ 2 ] [ 3 ]他们指出:1)对于动词,应该考虑能否带宾语,带名词宾语还是带动词宾语;后面可否有补语,有什么类型的补语;前面可以有什么类型的状语;2)对于形容词,应该考虑能否与否定词、程度副词组合,能否进入A不A格式,是与单音节名词组合还是与双音节名词组合;

3)对于副词,应该考虑所修饰的成分有何特点,是单音还是双音;4)对于介词,应该考虑后面跟哪类名词性成分组合成介宾结构等等。

杨寄洲(2004)细致地归纳出了近义动词语法层面的差异。[ 4 ]他认为:1)首先要看它们能否带宾语,及物动词能带宾语,不及物动词不带宾语,“游览西湖”可以,“旅游西湖”则不行。宾语是人还是物,“访问”的宾语可以是人,“参观”的宾语则不能是人。宾语是抽象的还是具体的,“有一台电视机”可以,“具有一台电视机”则不行。宾语是时间还是处所等等。2)动作行为的主体是否相同。3)是自主动词还是非自主动词。4)动词的时态是已然还是未然。语法层面的辨析成果已较为丰富,但如何更进一步地吸收本体的研究成果,创新有效的辨析方法,是摆在研究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可喜的是,有学者在这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

刘春梅(2006, a、b、c)发表了同义名词研究的系列文章。[ 5 ] [ 6 ] [ 7 ]文章从小角度入手,集中考察同义名词,然后再细分下类:表物同义名词;表人同义名词;单双音同义名词。传统的研究方法一般是泛泛地认为近义词辨析可以从词性角度入手,举有限的例子加以说明,而她的研究则有所不同,先考虑同一词性,然后分析各种具体差异,做深做透,有较为成熟的研究模式,这种研究无疑已经把近义词辨析研究引向深入,因此教学上更有参考价值。

就拿她的《现代汉语表物同义名词研究》来说,文章首先界定什么是“表物同义名词”,然后从《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简称《大纲》)中筛选139组“表物同义名词”,接下来从三方面考察“表物同义名词”的差异。光词义差别上,就列出“质地构成、外部形态、适用对象、规模、程度”等12种具体考察角度和标准。请看文章对“棒、棍子”的辨析: “棒”一般是规则的,样子和形状很重要;而“棍子”的形状规则不规则没关系。因此分别有如下说法:“一套高尔夫球棒︱一根木棒︱接力棒︱指挥棒;有个男孩瘦得像根小木棍子︱模特的腿不行,柴禾棍子似的。”

这种有针对性的辨析、简单明了,能更好地指导教学。

根据刘春梅的研究,我们可以参考她的方法从而扩大到其它同词性的近义词。题目可以拟定为《单双音近义动词研究》、《表动作近义动词研究》等。当然,她的研究也不是尽善尽美,如“12种具体差异”的划分标准是什么? 这么多标准相互之间会不会产生纠葛? 具体辨析时,是依据单标准还是多标准? 在这些方面,她似乎没有给出很好的说明。

(三)语用层面

关于近义词语用层面的辨析方法,主要有: 1)附带感情色彩差异(褒与贬、喜与恶、尊敬与辱骂、谦逊与轻慢等);2)语体差异(口语与书面语、庄重与随便、直白与含蓄等)。刘晓梅(2006)提出:“不主张让留学生去辨析语体差异。”[ 8 ]此观点不妥,因为难点往往也是重点,就好像汉语的“把”字句很难。因此,我们也不能因为语体差异是复杂、难教的而采取回避策略。再说,很多近义词之间存在语体差异,语体差异往往体现了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这都是客观事实,不能人为地予以取消。所有的近义词典都会采用语体差异来辨析若干近义词。如果学生语体差异方面的辨析能力差,就有可能产生相关偏误。如:

﹡ 亲爱的父亲母亲(聊天时一般应该用“爸爸妈妈”)﹡“夫人”(当面称呼自己的妻子不用“夫人”)﹡ 因为我缺课缺了很多次,所以老师找我聊天儿(“聊天儿”应该改成“谈话”)以上偏误的产生都是由于不了解近义词间的语体差异造成的。正因为留学生辨识语体差异的能力很差,我们才更要加强这方面的辨析。

我们要着重说明的是,以上我们分别从语义、语法、语用三个层面总结了对外汉语教学近义词辨析方法,这并不是说,实际教学时,一定得根据这些程式按部就班,条分缕析。因为任何一个单一层面的分析虽然都是有价值的,但是都是自足的。这三个层面是相联系不可分割的,在具体辨析近义词时,应该本着重点突出、抓住要害、不求面面俱到、具体实用、精讲活练

等原则来处理。

二、对外汉语近义词典编撰方法的研究

如前文所述,学界已经出版了多本对外汉语近义词典。限于篇幅,我们以杨寄洲、贾永芬编撰《1700对近义词语用法对比》[ 9 ](简称《1700对》)为代表,进行个案考察,简要分析其优点与不足之处,希望能窥一斑而见全豹。

(一)《1700对》的优点 《1700对》是供外国人学习汉语近义词语的大型工具书。它体系完整,篇幅巨大(共1640页),收1718对近义词,是目前最大型的对外汉语近义词词典之一。编者始终站在学习者的角度,编排的体例科学合理。总之,《1700对》是一本实用性强,质量较高的好工具书,我们认为代表了当前近义词典编撰的综合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具体分析如下: 1.选词依据明确

《1700对》以《大纲》为依据,主要收集甲、乙级常用词汇1718对(其中80多对三个词为一组),确保所选近义词的常用性和实用性。关于选词范围,赵新、李英(2001)、(2002)指出:“意义相近的惯用语、固定结构都应该收入近义词典。”[ 2 ] [ 3 ]我们不同意这种观点,因为惯用语、固定结构毕竟不是词,近义词典不能笼统地收入这些项目。我们不能把近义词典搞成了一个大杂烩,里面什么内容都有。正如赵金铭(2004)先生论述对外汉语词典编撰的不足时,精辟地指出:“汉语各类不同词语的分类词典尚没有构成系统。”[ 10 ]我们的解决办法是参考近义词典,另外编撰名为《近义惯用语》、近义固定结构》的相关工具书。

2.服务对象明确 《1700对》服务对象主要是汉语为非母语的学习者或者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1700对》在词义说明、词语搭配、用法对比、例句配备等方面都考虑了对象的特殊性。有一点要指出,汉语为非母语的学习者与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这两种服务对象是有所同有所不同的。一般来说,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汉语水平较高,起点是怎样教好汉语;而汉语为非母语的学习者一般汉语水平较低,起点是怎样学好汉语。时下,真正以汉语为非母语的学习者为对象的近义词典还不多。

3.摆正了辨析与使用的辩证关系

辨析是手段,使用是目的。没有准确的辨析,就没有准确的使用。反之,如果不能准确地使用,那么辨析也就没有意义。正如该词典主编杨寄洲(2004)[ 4 ]所说: 除了进行辨析之外,主要把重点放在用法的对比上。让外国汉语学习者知道,一对近义词或近义词究竟能不能在交际中相互替换,它们在什么情况下可以互换,在什么情况下不能互换。从对外行于教学的实践角度来看,词语对比不能仅仅止于语义理解这一层面,而是要求学习者会用, 会用才是课堂教学最终要达到的目的。

4.注重编撰的形式化

《1700对》设置“词语搭配”项目,让学习者从搭配上观察两个词语用法上的“同中之异”,并以表格形式反映出来,对号(√)表示能搭配,错号(×)表示不能搭配。这样的“形式化”一目了然,在简洁性和规律的展示方面很有优势,非常有利于学习者抓住“要害”。

5.注重例句编排

《1700对》充分考虑阅读难度,例句全部由编者编写。编排原则是: 1)尽量为学生提供实用的例句;2)过滤难以理解的文化和知识背景因素;3)控制全书生词量。总之,为了学生正确理解近义词的用法,编者想方设法降低例句难度,尽量做到浅显易懂。近义词辨析最重要的目的是为了学生会正确使用近义词,这是第一要务。

(二)《1700对》的不足

如果要说《1700对》的不足,大致有以下几点: 1.没有练习安排

可能限于篇幅,编者没有安排有针对性的练习。其实,精讲活练,特别是活练,是巩固学习者正确掌握近义词使用的有效手段。

2.常用近义词总量到底有多少,没有确定

从理论上说,对外汉语近义词的总量应该是开放的、无穷的。没有哪一部近义词典能够收集全所有的近义词,对所有的近义词进行辨析。但常用近义词的数量应该有一个大致的范围。都是依据《大纲》,为什么《汉语近义词典》选词420对, [ 11 ]而《1700对》选词1718对? 关于常用近义词的定量研究,目前还没有人去做。

3.少数近义词安排欠妥

具体到某一对近义词,为什么要选择它们组成一对,而不选择其它的组成一对,编者在这方面的经验性成分就多, 缺乏系统地统计。如《1700对》中,选“忍不住、禁不住、不由得”为一组近义进行辨析。据我们的教学经验,“忍不住、受不了”也是一对较为常见的近义词,编者没有选。再如,选“创造、创建、创立、创作、创办”同素近义词进行辨析,而没选非同素近义词“创造、发明”进行辨析。

4.关于释义语言的难度处理

关于释义语言,《1700对》的主编指导思想很明确,那就是要浅显、易懂。虽然《1700对》给出了词类简表、语法术语表,但仍然有相当的语言学术语让学习者感到迷惑。我们做了一个简单的实验,让3名中级下班成绩优秀的学生(HSK成绩通过8级)阅读从《1700对》中随机抽取的20页原文。结果表明,他们对“简单结构、复杂结构、离合词、内在要素、外在表现”等概念的理解有困难,对“使免遭受、使不受扰乱”等说法不甚了了。释义语言要尽量少用专业术语和高度浓缩的语言,要多用描述性语言。

5.关于词性标注

《1700对》中,词性标注的依据是《大纲》,但《大纲》关于词性标注的内容已经略显陈旧。其实,《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已对所收词语进行了全面而细致地标注。学界应该及时吸收这项成果。我们希望《1700对》修订时,在这方面有所改进。

7.方法近义词 篇七

在实际教学中,老师对此题的讲解就显得至关重要,有的老师采取的是“词海战术”,搜集大量的近义词,注上它们的意思,再让学生死记硬背,甚至猜题、押题,但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有的老师在教学中总结出一、二、三、四,甲、乙、丙、丁一大串理论来,往往看似全面有效,实则在运用当中由于其过于繁杂使学生难以真正掌握。那么如何找到一种既简单又行之有效的办法来解答此类题目呢?经过教学实践,笔者发现采取造词扩展法解答此类题目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这种方法是针对一组近义词的意思的辨析扩展引申到对不熟悉词意义的揣摩,尽可能做到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来达到对未知词语的理解,达到一种知识迁移的目的,揭开其神秘朦胧的面纱,露出其本来面目,再用具体的语境当中所提供的有用信息反过来佐证自己对词语的揣摩理解的正确与否,最后对一组近义词做出正确的理解与选择,从而达到从已知世界向未知世界的飞越,感性思维与理性思辨的完美结合。

例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1) 日本政界的一些人妄图_________日本侵华历史,引起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强烈反对。

(2) 端午节,民间有在身上挂香荷包的习俗,据说,这样可以_________疾病。

(3) 见到这一情景,她那满腔怨恨,似乎一下子都_________了。

A、窜改驱除融解

B、篡改祛除融解

C、窜改祛除溶解

D、篡改驱除溶解

看第一句两个选用词“窜改”与“篡改”,相同之处在于“改”这个词,都有“改动”之意,不同之处在于“窜”与“篡”这两词根。我们可用扩展法来对这两个词根分别组词,“窜”可组成“点窜”等词,侧重于“修改”、“删改”之意;而“篡”则可组成“篡位,篡权,篡夺”等词,这些常用词学生是比较熟悉的,一般都知道其中有一种用作伪或不正当的手段来获得某种利益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意思,有明显的贬义词的意味,由这些词类推,学生对“篡改”一词应有了大致的了解,再结合语境分析,1题中明显出现日本政界的一些人妄图用作伪的方法来改变历史,掩盖他们的侵华罪行。这样一来,对词语的揣摩在语境分析中得到了充分的佐证,使揣摩推测不只是主观感受,而是成为一种科学的理性的分析,那么第一句的答案就一目了然了。

以此法类推,第二句两个选用词“驱除”与“祛除”相同之处在于“除”这个词根都有“除掉”之意,不同之处在于“驱”与“祛”这两个词根。用扩展法对这两个词根分别组成常见词,“驱”常组成“驱赶,驱逐”等词,意思偏重于“赶走”之意;“祛”常组成“祛病、祛邪、祛魔、祛祟”等词,这些词学生知道它们往往多侧重于民间习俗或迷信方面,以这些词语类推,“祛除”的意思在学生的头脑里应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轮廓,再结合语境,出现了“端午节”及“民间习俗”等字眼,答案就不言而喻了。第三句以此类推,也可使问题迎刃而解。

例2:依次填入下列各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 井冈山、遵义、延安、西 柏坡 , 是中国革 命的几处_________。

(2) “开发西部战略”的目标之一就是_________东西部之间的差距。

(3) 几项调控房价措施相继出台,说明政府_________房价增长过快的态度相当坚定。

A、胜地、缩小、控制

B、圣地、减少、控制

C、圣地、缩小、抑制

D、胜地、减少、抑制

第一句两个选用词“胜地”与“圣地” 最大区别 在于“胜 ”与“圣”这两个词根,而学生调动有限的知识积累,可以很清楚体会到“胜”可组词“名胜”“胜景”等词,多指风光优美之地;而“圣”可组词为“神圣、圣洁”等词,多指一种在精神上意义重大的意思,再结合语境分析,句中明显表现井冈山等地在中国革命历史上都是意义重大之地,那么学生很快就能判断出1题的正确选项为“圣地”。第二句区别在于“小”与“少”两个词根 , “小”与 “大”相 对 ,“少”与“多”相对,结合具体语境,重在“差距”两字,指差距多用“大、小”而不用“多、少”,故选“缩小”。

例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 面对“两会”代表、委员的依法_________,有的官员虽然还不能圆满答复,但都表现出虚心接受、认真反思的态度。

(2) 在5月4日结束的第三届中国国际动漫节上,杭州市有关部门与中国 动画学会 签订了合 作_________,准备共同培养动漫人才,开发动漫资源。

(3) 距离同济大学校庆还有5天,世界各地的校友_________将启程,前往上海参加庆典,共贺母校百年华诞。

A、质对协议不日

B、质对协约翌日

C、质询协约翌日

D、质询协议不日

第一句中“质对”与“质询”区别在于“对”与“询”这两个词根,而“对”可以组成“对证,对质”等词,“询”可组成“询问,咨询”等词,重在“质疑、询问”,结合语境,应用“质询”。“协议”与“协约 ”不同在 于“议” 与“约”两 个词根 , “议”可 组成“计议”、“议论”,而“约”组成的“条约 , 约定”, 这里应该 用“协议”。第三句也可用此种方法解答,这里就不一一赘述。

8.近义词辨析(一) 篇八

A. accidentsB. events

C. incidentsD. affairs

2. The train met with a terrible ___ and many passengers were injured.

A. thingB. incident

C. accidentD. affair

3. The Chinese Revolution, next to the Russian Revolution, is the most important political ___ in history.

A. businessB. accident

C. matterD. event

4. To everyone’s great joy, the missing child came back safe and sound ___ a month.

A. afterB. later

C. inD. behind

5. — How long ___ was that?

— It’s been nearly six years now.

A. beforeB. ago

C. laterD. ahead

6. The evening ___ , he played cards with his friends in Mary’s home till midnight.

A. beforeB. ago

C. forwardD. later

7. Look! There are so many birds flying ___ the beautiful lake.

A. aboveB. over

C. onD. through

8. The city government has ___ to all the citizens that electricity charges will go up next spring.

A. toldB. suggested

C. announcedD. talked

9. Jack asked Alice to marry him, and she ___ him, but her mother didn’t ___ her to marry such a poor man as him.

A. accepted; agreeB. accepted; allow

C. agreed; permitD. received; allow

10. Surprisingly, they finally succeeded in climbing ___ the high mount with its top covered with snow all the year round.

A. overB. across

C. throughD. on

11. On June 12, Bryan Allen flew an airplane ___ the English Channel to France.

A. acrossB. through

C. fromD. above

12. As every one of us knows, Stephen Hawkings is one of the greatest physicists ___ in the world.

A. liveB. living

C. aliveD. lively

13. Great! The wonderful basketball match will be ___ broadcast this evening.

A. liveB. living

C. aliveD. lively

14. — Would you like ___ to eat, Peter?

— It’s very kind of you. ___ is OK. I’m not particular about food.

A. something; AnythingB. anything; Everything

C. something; SomethingD. anything; Something

15. The speaker said that ___ nothing was worth listening to.

A. nearlyB. hardly

C. almostD. never

16. Young ___ he was, he learned a lot. ___ , his family couldn’t afford his college education.

A. as; ThoughB. though; However

nlc202309021536

C. although; YetD. as; But

17. I don’t like this book. Will you please show me ___?

A. anotherB. other

C. the otherD. else

18. I don’t think Alan is such a clever boy ___ his cousin, who acts ___ a guide.

A. like; asB. as; as

C. as; likeD. like; like

19. She really feels quite ___ because she didn’t have any friends in the world.

A. aloneB. lonely

C. singleD. strange

20. Tom has been to Canada. Harry has ___ been there, and me, ___ .

A. also; tooB. too; as well

C. also; eitherD. either; as well

21. You were expected to read ___ the text, not to cry so ___ as to make others feel uncomfortable.

A. loud; aloudB. aloud; loudly

C. loudly; loudD. loudly; aloud

22. ___ those present at the meeting was Mr Brown, our foreign teacher, who had been in our school for five years.

A. AmongB. Between

C. InD. Of

23. While I called, Tom was ___ dressed for the important party.

A. yetB. still

C. alreadyD. ever

24. We are ___ by doctors to eat more vegetables and take plenty of physical exercise.

A. suggestedB. warned

C. informedD. advised

25. — What time does the plane ___ ?

— At 8:30 am, I’m sure.

A. reachB. get

C. arriveD. fall

26. Don’t talk about your family ___ at this moment; let’s get down to ___ .

A. business; affairsB. incidents; matters

C. things; eventsD. affairs; business

27. The letter I had been anxiously expecting ___ me just now.

A. arrivedB. received

C. reachedD. got to

28. He ___ her apology to show that he had ___ a good education.

A. received; receivedB. received; accepted

C. accepted; acceptedD. accepted; received

29. At least you should ___ the fact that you did ___ a warm welcome from the farm workers at the factory gate.

A. accept; receiveB. agree; receive

C. recognize; acceptD. receive; offer

30. I think he is one of the best men you have ___ found, isn’t he?

A. neverB. ever

C. onceD. even

31. I had no idea which of the two ties was better, so I took ___ of them.

A. any B. all

C. neitherD. some

32. — Oh, which day can I go to see you next week?

— ___ day is OK except at the weekend.

A. AnyB. Either

C. EveryD. All

33. I asked her the time, but she didn’t ___ me.

nlc202309021536

A. replyB. answer

C. giveD. respond

34. I was as surprised ___ anyone when they offered me the job.

A. likeB. at

C. asD. except

35. ___ the Spring Festival drawing near, people are busier making preparations for it.

A. AsB. When

C. WhileD. With

36. Tom’s work at school is above ___ while Jim’s is below it.

A. normalB. ordinary

C. averageD. usual

37. — What’s the ___ temperature of the human body?

— To tell the truth, I have no idea.

A. averageB. common

C. usualD. normal

38. While the English teacher explained how to use the expressions, he stood, trying to keep himself awake, for he was ___ .

A. asleepB. sleepy

C. sleepingD. slept

39. That volleyball match is not a recorded TV performance, it is ___ .

A. aliveB. live

C. livingD. lively

40. The old woman was afraid to be left ___ in the ___ house.

A. lonely; aloneB. alone; alone

C. lonely; lonelyD. alone; lonely

41. I ___ my father to give up smoking, but he didn’t listen to me.

A. persuadedB. suggested

C. advised D. demanded

42. It was very dirty, but in the end he ___ to clean it.

A. managedB. attempted

C. succeededD. tried

43. — Did you go to see the play last night?

— Unluckily, I couldn’t ___ it. But I am going to see

it soon.

A. doB. manage

C. takeD. make

44. No one can ___ success without effort.

A. getB. achieve

C. finishD. complete

45. Five years’ Harvard University education gave him a(n) ___ over boys who had not been to a world-famous college.

A. chanceB. difference

C. goodD. advantage

46. — You know what? Tom wants to be Harry Potter after

he graduates from school.

— Are you kidding? He will never ___ a person like

Harry Potter.

A. makeB. turn

C. changeD. get

47. The girl ___ to be a good dancer if she is well trained in an art school.

A. expectsB. allows

C. wishesD. promises

48. This is an extinct ___ of fish.

A. typeB. species

C. sortD. kind

49. The boats in the harbour made a beautiful ___ .

A. sightB. view

C. sceneD. scenery

50. Encourage your children to try new things, but try not to ___ them too hard.

A. drawB. strike

nlc202309021536

C. rushD. push

51. Four Chinese models were ___ the 14 people awarded prizes on Friday at the World Supermodel Competition.

A. amongB. between

C. alongD. beside

52. — Wow! You’ve got so many clothes.

— But ___ of them are in fashion now.

A. allB. both

C. neitherD. none

53. Don’t worry if you don’t understand everything. The teacher will ___ the main points at the end.

A. recoverB. review

C. requireD. remember

54. It was a nice house, but ___ too small for a family of five.

A. rarelyB. fairly

C. ratherD. pretty

55. From their ___ on the top of the TV Tower, visitors can have a better view of the city.

A. stageB. position

C. conditionD. situation

56. I felt so bad all day yesterday that I decided this morning I couldn’t face ___ day like that.

A. otherB. another

C. the otherD. others

57. — Do you have enough to ___ all your daily expenses?

— Oh yes, enough and to spare.

A. coverB. spend

C. fillD. offer

58. — Do you think it’s a good idea to make friends with your students?

— ___ , I do. I think it’s a great idea.

A. ReallyB. Obviously

C. ActuallyD. Generally

59. Usually John would be late for meetings. But this time, ___ to my surprise, he arrived on time.

A. littleB. much

C. everD. even

60. ___ is the power of media that it can make a person suddenly famous.

A. SuchB. This

C. ThatD. So

上一篇:芒果汁饮料广告语下一篇:《牛郎织女》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