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论文

2024-08-03

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论文(精选8篇)

1.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论文 篇一

《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学习心得体会

本学期,我学习了《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的课程,值此期末之际,对本学期的课程学习情况作一简单总结。

首先,我能按时按质地来上课,不迟到早退;当然,作为一名以经济学为专业的学生,我都会对上课内容做深入了解。

再次,能够尽我所能认真学习老师上课的内容。比如在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与基本趋势这一章节的学习中,对于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及发展进行了深入的了解。给我印象最深的,则是关于战后初期两极格局的形成,分化与瓦解的演变过程。老师在课堂上给我们播放了关于世界多极化发展的相关视频,结合时事政治与热点新闻的上课,这种上课方式是我十分喜欢的。

最后,我在一个学期的课程学习中是有收获的。正如上文所说,我喜欢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具有现实意义的上课方式。作为《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这门课本身,很容易上成我们所熟悉的中学政治课,但在这学期中,我很高兴能接触很多跳出条条框框的对现实世界、政治、制度等的评述与考量。这也与当初我选修这门课想要了解更多对当代世界经济的变化和发展的总体情况、分析解读、新式观点等项符合。

当然,在一个学期的学习中,我也是有所不足的。比如对本门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不像从前那样能够搜集很多与所学课程相关的资料进行自我拓展学习,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思考。其实我深知,对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的学习和理解绝对不仅仅是一学期的课程而已,而应该作为人的一生的学习内容——尤其对于一个经济人来说,更是将来做好研究的根基和前提。

通过这门课,我觉得自己在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上有了一个大概而全新的理解。以前看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之类的一些东西时,往往觉得是套话空话,很无聊,现在通过这门课,我倒是开始能在这些言语中读到一些弦外之音,让我自己也感觉很欣喜。而上课时,并不是仅仅讲制度,老师也讲了很多制度现状,说实话,真的有很多东西是以前没有接触过,或者说有些东西,以前并未能联系起来看,现在通过上这门课,打破了这种区隔化,使得我对世界政治有了更深层次的看法,一定程度上脱离了以前那种由信息不对称造成的状况。

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与世界格局》为我开启并引导了相关知识的理解,将来我一定会继续关注、学习和更新这方面的内容。

2.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论文 篇二

国际格局, 是指“国际舞台上的主要政治力量之间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结构状态。简言之, 就是国际政治舞台上的政治力量的对比状态”。不论是从起内涵还是外延来看, 对“国际格局”的研究都具有现实主义的理论属性。现实主义大师汉斯·摩根索在其《国家间政治》的开篇即指出现实主义的六项原则, 他指出“帮助政治现实主义在浩瀚的国际政治领域中找到方向的, 是以权力或实力为出发点定义的利益概念”, (1) 同时, “ (可重新解释的) 利益概念具有防止四海而皆准的客观属性”。 (2) 进而, 人们概括出现实主义对国际政治格局的三个基本假设:无政府状态是国际社会的基本特征;国家是统一的理性行为体, 在国际政治中采取广义的理性政策;国家孜孜不倦追求是权力, 国家间政治是“权力政治”。上述假设至少有三个重要的推论:第一, 权力关系是国际格局的基本结构;第二, 只有权力才能划定利益, 也即在国际格局中才能界定国家利益;第三, 国际和平的形成和维持依赖均势, 即权力关系的平衡。

虽然摩根索等人企图依据人类本性的某些特质得出有关人类行动的结论, 但没有为预测国际关系的未来发展方向提供任何基础。20世纪60年代后期他的理论受到进一步批判, “结构现实主义”应运而生, 它是对原有现实主义理论的“补充和修正”, 这一重任由新现实主义大师肯尼斯·华尔兹在1979年出版的《国际政治理论》中完成。华尔兹的理论贡献在于他以“结构”为核心, 对传统现实主义内在精华进行系统的逻辑整合, 构筑了现实主义完整的理论体系。华尔兹的现实主义也因此以“结构政治观”区别于“权力政治观”, 被称为“结构现实主义”。

按照“结构政治观”, 国际政治被视为一个定义精确的系统结构。华尔兹指出, “系统由结构和互动的单元构成。结构是全系统范围内的组成部分, 使得系统能够被视为一个整体”。 (3) 华尔兹所说的“系统的结构”, 也就是国际格局。接着, 华尔兹进一步地论述了决定国际格局本质的三个原则:排列原则、单元的特性、能力的分配。华尔兹对三个原则的解读是:国际政治的无政府状态不可改变, 这是国家共存局面的必然后果;构成国际格局的单元——国家在性质、功能、类型上不存在差异, 各单元同质;单元的能力——国家权力的变化引起国际格局的变化, 而国际政治格局则是由拥有强大权力的国家——大国所决定的。显然, 在上述三个原则中, 只有第三项是可变因素, 由此考察大国间的权力分布也就是明确国际格局的唯一途径。那么按照华尔兹的分析与方向, 当今格局无疑是美国独大的“单极”世界。

但是, 现实主义者们在关于“极”如何作用的问题上见仁见智。单极体系的倡导者宣称, 单极, 或由一个霸权主导, 将带来最稳定的国际格局。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中提出, 恰恰是19世纪的英国霸权 (尽管不是单极) 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霸权带来了最大的稳定。该理论的其他支持者如基欧汉提出, 霸权国愿意支付成本, 必要的时候单边地推行规范, 以确保其收益体系得以延续。当霸权国丧失权力, 走向衰落时, 体系稳定就会受到伤害。

二、现实基本矛盾

进入新世纪以来, 特别是“9·11”事件发生后, 世界形势发生了比冷战结束之初更为深刻和广泛的变化。一方面, 以冷战胜利者自居并以新世纪领导者自诩的美国, 凭借其超强实力, 推行单边主义和黩武主义, 对新世纪初的世界和平与稳定构成了直接威胁。另一方面, 以宗教极端分子和民族分裂分子为代表的势力在全世界范围内制造恶性恐怖事件, 人类社会不同组成部分和各种文明类型相互依存、共同繁荣的发展进程遇到严峻挑战。由于霸权主义和恐怖主义相互激发, 彼此借势, 当今世界很不太平。这充分证明了冷战后“国际政治力量对比的重新组合和结构调整”的基本特点。也许, 金融危机的出现会使很多人产生了“多极化”加速来临的观点, 但笔者并不如此认为, 一方面, 始于美国的金融危机依然彻底地影响了全球, 另一方面, 金融危机下的通力合作只是证明了“各种力量相互制约。相互依存, 相互关系更加复杂多样”的国际政治格局的特点。

基于上述世界发展态势, 有的学者认为世界基本矛盾可以用东西南北关系加以表述, 即表现为东西矛盾、南北矛盾、西西矛盾和南南矛盾。 (4) 这固然不可称为错误, 但笔者认为这样的概括过于混乱, 没有统一的标准。上海社会科学院亚太研究所所长周建明认为“在后冷战时期, 西方文明与多元文明之间的矛盾实际上成为当今世界的基本矛盾, 其主要内容就是西方文明的普世化与基于非西方文明的国家坚持自己发展道路的冲突, 同时也表现为霸权主义和反霸的冲突, 并深刻地影响着南北矛盾的发展”。笔者认为, 这是现有的对当代基本矛盾的一种新视角的同时更为合理的一种概括。这是因为, 前文所言的“霸权主义”和“恐怖主义”都可以被纳入这个矛盾中, 同时, 它也是对两种主义兴起且持续发展的很好的解释。

同时, 世界形势的新发展, 当代国际基本矛盾的新变化, 对现实主义的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一方面, 结构现实主义的理论需要对当代世界格局的新现象进行解释, 另一方面, 结构现实主义似乎出现了理论的缺陷, 需要一定程度上的更新或补充。华尔兹所称的国家权力是高度物质化的, 软权力等其他权力类型由于无法精确客观的测量, 未被纳入严谨的分析框架中。亨廷顿试图解释新问题的“文明冲突论”失败了, 华尔兹的理论依然没有将世界发展的新情况纳入自己的理论体系。并且, 除了恐怖主义, 我们至今经历的非传统安全问题还包括金融危机爆发、环境危机、“非典型肺炎”流行、印度洋海啸灾难、艾滋病蔓延、疯牛病恐慌、网络黑客袭击、全球毒品泛滥等等, 从目前发展的情况来看, 哪一个问题都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到当代的世界政治格局, 并且很可能, 借某次爆发的问题的契机, 几个国际力量突然“窜位”, 国际政治格局随之发生大的改变。

三、结论

现在的国际政治格局正处于“过渡时期”, 这在理论界已达成了共识, 后冷战时代并没有脱离冷战的影响, 世界政治力量的分化和重组也并没有完成, 西方文明与多元文明之间的矛盾也只能称得上是一个过程, 在可预见的范围内, 未来的发展趋势必然沿着现有的情况继续发展, 但究竟将何去何从, 仍然是一个难以预测的问题。但不管怎样, 愈发复杂的世界对以现实主义为代表的国际关系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 我们仍然需要沿着前人的研究步伐继续向前迈进。

参考文献

[1]汉斯.摩根索.国家间政治——寻求权力与和平的斗争[M].海南出版社, 2008-9.

[2]肯尼斯.华尔兹.国际政治理论[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8-8.

[3]于洪君.世界基本矛盾与国际政治格局.国外理论动态[J].2003, (5) .

3.国际政治理论下的当代中国与世界 篇三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作者单位】张德华,赤峰学院学生工作处。

【基金项目】 内蒙古自治区教育科学规划办资助课题“价值取向功利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研究”(NGJGH2014049)。

作为高校博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必修课读本,《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2015年修订版)突出了理论的指导性和现实针对性,强调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与博士研究生教学要求相一致,旨在促进博士研究生更好地运用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去认识世界、解决问题,提升自身精神品质和战略眼光。一方面,该书紧扣时代特征与中央精神,立足理论与现实问题,立意高远、观点深刻、思想前沿,体现了本科、硕士阶段学习的衔接性,强调了博士教学的特点,便于学习者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该教材编写组致力于建立具有鲜明特色的教材体系,探索多样化、多元性的教学模式,强调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

从大纲修订角度来说,该书紧扣中央精神和时代特征,立足理论与现实问题,立意高远、观点深刻、思想前沿。尤其是大纲的编写体现了与本科、硕士阶段学习的衔接性,更加强调了博士阶段教学的特点,有利于提升学习者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是我国培养高水平研究人才的有力支撑。在修订过程中,编者增加了诸多充分反映十八大以来党的新理论、新思想的文献资料。同时,也广泛征求了高校师生的意见,规范了部分章节的表述,在总体篇幅和字数不变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了较为宽松的自主学习空间,便于学生联系实际、深化认识。此外,修订后的《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还加强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注重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答现实问题。在笔者看来,该书的重点与难点主要体现在“四个注重”。

第一,注重将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有机融合进教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针对当前中国的现实与未来发展趋势,提出了四个全面的治国理政方略。该书与时俱进,积极吸收了上述讲话内容与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例如,在全书的导论部分强化了将基本原理同社会现实相结合的指导性;第一讲增加了总体性质的“国家安全观”的概念与论述,这是与当前我国国家安全领域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相适应的;第二讲增加了关乎改革的基本内容,强化了改革的目标与意义;第三讲通过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内容的讲述,强化了小康社会与民族复兴的价值追求;第五讲完善了创新驱动战略部分,突出了创新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第六讲进一步补充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要求从学生实际需求的层面入手,提升博士研究生的思想政策水平。

第二,注重坚持问题导向,反映学科研究最新成果。在全书的开头,就针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形势和博士生自身的认知水平变化,强调了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指导实践的基本要求。例如,书中通过增加“理想信念教育”的部分,旨在培养广大学生树立坚定理想信念的意识,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精神状态和科学的生活习惯。作者指出,当前的信仰危机主要表现在信仰缺失和易变性,只有树立正确的信仰并始终不渝地坚持下去,才是理想信念教育的最终目的。这也要求广大学生将马克思主义真正作为自己安身立命的思想本体与保障。

第三,注重删繁就简,引入新目标、新思路。对于原大纲中略显拖沓的章节,修订版进行了大范围的删减。调整后全书的脉络更为清晰,结构更为合理。例如,在第七讲中增加了对资本主义发展的最新特征的分析,剖析了资本主义经济与社会的矛盾性。对于社会主义发展的现状,则删除了与本科及硕士研究生阶段重复的内容,增加了世界范围的社会主义运动的最新成果。

第四,注重意识形态性与学术指导性的有机融合。众所周知,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意识形态性质是其出发点与立足点。只有从国家意识形态的角度出发看问题,才能深入挖掘背后体现的深刻的学术内涵。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要充分考量宣传话语与意识形态话语的力量,要将意识形态性与学术性两者有机融合起来,在鲜明的意识形态指导下不断开拓学术性的广度与深度。

教材在强调思想性、可读性的同时,致力于建立具有鲜明特色的教材体系,这既是对教育部思想政治课程发展的积极回应,也有利于探索多样化、多元性的教学模式。作者指出的路径是强化网络应用和资源共享,用好课堂讲授与现实实践的立体路径。在具体论述中,作者不仅强调了课堂教学的重要性,而且强调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性,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对于重大社会问题做出解答、对全新理论动向进行深入探讨才能够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和现实性。

首先,突出了社会实践性与新的历史阶段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下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改革开放三十年多来的伟大实践,深化了我们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对于理论体系的理解,具有极强的时代意义。在作者看来,我国当前正处于深刻变化的阶段,无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还是民族复兴的大业,都是具有极强现实意义的实践。我们需要认识到,中国的发展是在积贫积弱的背景下取得的,是靠自身努力得来的结果。而中国的崛起也正在改变整个世界的大格局。由是观之,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探索,都为我们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提供了宝贵经验和思想武器。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高校博士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学必须紧紧把握既往的理论成果与经验,同时深刻理解当前世界发展的格局与趋势,突出中国对于世界发展的意义,突出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在社会思潮中的指导性,突出对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现状的分析与把握,不断增强理论自觉性和指导性。

nlc202309031055

其次,客观呈现了当前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目前,我国的改革已经步入深水区,改革的任务与内容更为复杂、阶段特征更为明显,各种问题日益凸显出来。社会矛盾化解机制尚有提升空间,党风廉政建设与反腐败斗争形势依旧严峻,生态危机与环境恶化的趋势加快等等。这些问题都要求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全新成果与理论,准确分析原因,积极探索科学合理的解决途径。作者一直强调的方法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贯穿到博士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中,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博士生的生活实践、解决遇到的问题。作者提出了两个基本的判断。第一是要坚信马克思主义是正确的科学的,其基本理论在当下仍然具有极强的生命力。第二要坚信马克思主义在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演进而不断进步,对于我们解决当前的社会实际问题仍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作者指出要系统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当前社会现实有机结合起来,强化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层次与水平,强化博士研究生扎实的理论修为和务实学风。

最后,对于高校马克思主义教学提出了新要求。诚如前述,当前国际形势纷繁复杂、波谲云诡,倘若缺乏足够的政治智慧和理论指引,就难免陷于思潮的漩涡中难以抽身。而我们一旦学会并真正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武器,就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把握社会思潮的来龙去脉,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体会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鲜明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在作者看来,不论学界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有何种争论,对于博士研究生而言,仍然要先夯实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石。强化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明确我国当前应用的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革命性和彻底性。作者指出,博士研究生应当不断开拓自身的学术理论视野,提升辩证地看待问题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精神,保持自身良好的生活习惯,塑造健全的人格与品质。作者强调,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要把读书与思考作为一种贯穿始终的生活方式,要让马克思主义成为固本强基的“看家本领”,不断增强自身理想信念与精神境界,用科学理论说服人,用正确思想引导人。可以说,该书的制高点是站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于客观历史的重要作用和对于主观世界的有效改造的前提下,既遵循了客观的规律,也获得了理念创新。基于此种理论制高点,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历史起点,博士研究生群体的培养既要注重自身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习得,也要调整研究性学习与思想理论素养之间的平衡,能够解决社会发展和自身提升层面的实际问题,要充分认识到专业细分之下学术视野存在的狭隘性、理论精神的薄弱性,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拓展研究视野,有效解决学术问题与现实问题。

4.生态环境政治与当代国际关系 篇四

从国家行使管理权利的角度看,以生态环境遭破坏为核心的全球性危机的加深,给各国政府提出了许许多多的难题,其中不少涉及到国家主权、威胁到原有的统治能力。比如,有关环境保护的国际会议和国际规定越来越频繁、也越来越严格;从环保标准上看,环境保护也趋向于定量化和加强监督过程,对各国政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世界各个地方,尤其是比较发达的地区,到处能够听到所谓加强“全球村居民”之间合作的呼声,其中最强烈的吁求来自“绿党”、新社会运动、各国政府及民间的环保机构、反核组织、各种专门的国际组织。到目前为止,各国对于这种势头抱有一种多少有些矛盾心理:当仅仅涉及生态保护、难民安置、水资源分享等比较具有技术工艺层面的国际间交流与合作时,它们愿意显得比较慷慨大度,主动出让一部分曾经属于主权范围下的权利和权力;而一旦触及比较敏感的国家安全、军事和政治利益等领域时,最典型的如国际核监督、资源信息等等,主权受到损害的意识便会增强,相应地,在行动上也变得比较谨慎甚至有敌意(法国政府默许情报部门对新西兰等国的绿色和平组织的反核船只实施秘密爆炸行动便是一例)。冷战结束后的这几年,国际关系中一个显著的变化是,形形色色的国际干预日益增多。国际干预在当代的加强及其结果,无形中使国际法律秩序得到了某种硬化或加固。按照传统的理解,国际法原则上只对同意这些规则的国家有约束力,如果主权国家表示异议,即等于本应适用于主权国家的规则失效或名存实亡。当代的世界政治现实与此并不完全一致,而且看上去似乎越来越不一致:如果涉及的仅仅是国与国之间的协定、国际法院的判决或权威的法学家的著作等国际法的渊源,主权国家的不承认或口头承认后的不履行,的确可能导致国际法的失效;在上述诸方面,“软约束”表现得十分明显。然而,一旦涉及联合国宪章和安理会决议,就难以讲同样的话。很清楚,在90年代的今天,谁也不敢拿安理会的决议当耳旁风;在很多场合,“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这当然是许多主权国家不愿见到的情形。

对于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对国家主权的关注还有另外一层含义。在它们看来,如果说国际社会的环保决议或各种标准确实是国际社会的共同意愿(至少是多数国家的意愿)所致,那倒还容易理解一些;问题是其中相当多的东西是“少数发达国家塞进去的私货”,仅仅代表着一些西方国家的利益和要求。从根本上讲,西方国家凭借其军事、经济实力和信息及技术上的优势,支配着许多国际制度、规章和条约的起草和执行,逼迫发展中国家接受它们本来不应当接受(起码程度上有别)的环保方案,甚至以预防环境被破坏为名、行控制发展中国家之实。这里面又可区分出三个方面:一是西方国家对议事程序和国际规则及优先性的控制,比如多数发展中国家会认为发展优先、环保只能在此基础上跟进,而多数发达国家从既得利益出发,则有相反的强调,最终的国际规则往往是后者意志的体现(世界银行近年来关于环保标准在用于发展援助的贷款项目中的强制性要求,就是一明显的例子);二是决策权力和权威有利于发达地区的分配,比如凡是与生态环保问题有关的国际组织和国际机构,关键的位置均由欧美日地区出身的专家出任,发展中国家推举的代表充其量能够担当一些名义性、礼仪性等比较次要的职务[注12];第三表现在对环保协定的执行和监督上面,比如国际原子能机构和巴黎统筹委员会及“伦敦核供应俱乐部”等重要国际核管理组织对核原料的控制、对发展中国家核技术的封锁、以及对所谓“麻烦国家”的制裁。[注13]

各国政府、尤其是较为贫穷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在环境保护问题上的“主权关注”,由此自然产生出来;简单说,它的基本含义是,在一个经济相互依赖、生态问题日益严重的全球化时代,如何既能够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利用比较成本优势,使自己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又能够学会适应国际上日益加大的重视生态压力和各种环保标准,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摆到一个适合本国国情的平衡点上,同时又能够确保本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政治发言权,避免陷入某些发达国家设下的“游戏圈套”,尤其是防止涉及国家主权与安全的根本权益受到损害,不致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之少数“核心国家”的“依附性外围”。这里的关键词是“依附”(英文为“dependence”),按照其发明者之一的界定,它“是指这样一种状况,即一些国家的经济受制于它所依附的另一国经济的发展与扩张。两个或更多国家的经济之间以及这些国家的经济与世界贸易之间存在着互相依赖的关系,但是结果某些国家(统治国)能够扩展和加强自己,而另外一些国家(依附国)的扩展和自身加强则仅是前者扩展——对后者的近期发展可以产生积极的和/或消极的影响——的反映,这种相互依赖关系就呈现依附的形式。无论如何,依附状态导致依附国处于落后和受统治国剥削这样一种总局面。”[注14]因此,所谓“国家主权关注”

5.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总结 篇五

国家利益是判断一国外交政策好坏、外交工作得失的(重要尺度)。国家利益是国家间关系和世界经济政治演变、发展和变化的(动因)。综合国力是衡量国家行为体在国际社会中地位高低的(尺度),是国家推行外交政策、影响世界经济和政治的(主要手段),也是国家制定外交政策、国家战略的(重要依据)。

5、现代国际谈判和合作过程,就是(国家利益)相互让步和交换的过程。

6、综合国力的物质力包括:(资源力)、经济力、(科技)、军事力和文教力。

7、综合国力的精神力包括:(政府效能)、国家、民族的内聚力、(目标合理性)和社会制度。

8、世界经济是一个由各个国家、各区域性经济集团、各企业单位、各商业与金融机构等(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形成的(统一体)。

9、对社会主义国家,美国实行经济、技术(封锁),揭制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这也是美国对前苏联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冷战的一个(主要内容)。

10、美国早在(1947)年就宣布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战略物资禁运。

11、对西欧和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美国采取了(扶植)的政策。

12、(区域集团化)成为20世纪90年代后世界经济最为显著的发展趋势。

13、从根源上讲,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和(国际分工)高度发展,要求进一步跨越民族国家疆界的产物,是经济生活(国际化)的一个新阶段。

14、区域集团化是与(政治多极化)同步发展的,反映的是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

15、区域集团的发展推动一体化水平的(提高),全球一体化又可以将区域集团化的成果作为更广泛、更普遍的全球制度的(基础)。

16、新经济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的快速成长不仅给世界各国的(经济社会)带来了一场革命,而且将对人类生活和(国际关系)产生重大影响。

17、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工业经济的模式已经难以为继,新经济是人类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

18、(南北贫富悬殊)进一步拉大是不平衡规律的有一重要表现。

19、发展不平衡是世界经济的基本规律,它包括经济增长速度的不平衡和(经济势力水平)的不平衡。

20、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空间和物质基础,(环境问题)是人类文明进程的必然产物。

21、石油是重要的战略资源,石油的拥有量和使用量,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22、保证充足的石油储备,提高抵抗石油冲击的能力,是中国对外关系的重要(战略任务)之一。

23、20世纪50年代,国际政治的主要特点是(两大阵营对抗)。

24、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是危及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

25、推动世界多极化的发展,是人类社会避免单极世界种种危害的唯一(正确道路)。

26、冷战结束后,国际局势总体缓和、和平,世界各国希望抓住机会发展经济、改善(民主),导致(经济因素)的地位上升。

27、国际竞争的焦点由冷战时期的军备竞赛转向以(经济)为基础、(科技)为主导的综合国力竞争。

28、(经济)手段日益成为解决国际政治问题的重要手段。

29、经济利益成为各国关系发展的(主导因素)。30、(经济外交)成为各国外交的主要内容。

31、(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32、南北矛盾主要涉及的是(经济)问题,是发展中国家发展不起来的问题。

33、东西矛盾主要涉及的是(政治)问题,是战争与和平的问题。

34、发展(民族经济)和争取(平等的国际地位),是发展中国家急需解决的艰巨历史任务。

35、随着科技革命的不断深入,以经济为基础、科技为主导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加剧,(经济优先)成为世界潮流,各国都把自己的发展目标调整到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上来。

36、人类面临着诸多的全球性问题,(和平与发展)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基础。

37、(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给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有利条件。

38、当今国际局势发展的基本态势是: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

39、当今世界,(经济)和(科技)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日益上升,成为影响世界和(国际关系发展)的关键因素。

40、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是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我们党和国家对世界总体形势的科学(把握)和对时代发展脉搏的(正确认识)。

41、维护和平是当今世界的(根本问题)。

42、促进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核心问题)。

43、改革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建立(公平)、合理、(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这是谋求共同发展的根本途径。

4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经济旧秩序的实质是维护垄断资本的(国际剥削)。45、46、47、48、国际经济旧秩序的本质特征是(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不平等待遇)。

党的十六大报告全面阐述了中国对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系统主张。

党的十六大丰富了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内涵,增加了(安全和文化)方面的内容。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国掀起了一场以高新技术为中心,以(信息通讯)为先导的新技术革命。

49、美国是典型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国家。

50、美国政治制度的理论基础是(分权学说)和(制衡理论)。

51、美国积极倡导建立联合国,并企图把它变成大国主宰世界的(工具)。

52、通过布雷顿森林协定,建立起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美元拥有了等同黄金的(特权)。

53、尼克松主义提出“伙伴关系”、(实力)、“谈判”作为美国外交的三大支柱。

54、1994年7月,克林顿正式提出了(参与和扩展战略),这是冷战后美国的第一个(全球战略)。

55、小布什的全球战略根本目标是加强美国的超级大国地位,建立美国领导的(单极世界)。

56、西欧的一体化,为整个欧洲的(联合)奠定了基础,被认为是20世纪最具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之一。

57、从世界范围来看,经济一体化极大地增强了西欧的(国际地位),使之成为世界多极化的促进力量和不断上升的(力量中心)。

58、在政治转轨方面,东欧国家的普遍取向是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议会民主制)的政治体制。

59、剧变之后,东欧各国在对外关系上进行了重大调整,推行以西方为重点的新的(多元务实外交)。

60、随着欧洲旧有的力量平衡被完全打破,统一后的德国成为欧洲乃至全球国际关系和力量格局变动的一个重要(因素)。

61、安全问题或者说军事防务问题,是(国际政治)中最为尖锐和敏感的问题。

62、综合考虑欧美关系的实力、利益和价值基础,巩固和发展与美国的同盟关系,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会是西欧国家全球战略的(核心环节)。

63、作为西方世界的主要力量,西欧一直没有放弃对中国推行“(西化)”战略,对中国采取既保持压力又保持(联系)的政策。

64、西欧对华政策仍有别于美国,其总的基调是(承认分歧),主张通过对话与(合作)来解决矛盾与问题。

65、西欧国家是西方集团的重要成员,同时又具有自身特殊的地位与(利益),这两方面的因素决定了西欧国家对外关系与(对外政策)的特点。

66、随着“冷战”的开始,美国企图把日本变成它在亚洲推行全球扩张战略的基地和(反苏反共)的堡垒。

67、日本采取三权分立原则,把立法、(行政)、司法的权力分别交由国会、(内阁)、法院掌管,以达到相互(制衡)的目的。

68、2000年6月25日大选后,日本朝野在众议院形成了自民、公明、保守三个联合(执政党)与民主、自由、日共、社民四个(在野党)直接对抗的局面。

69、日本政治趋向右倾与保守的一个重要表现是政府官员和国会议员(参拜靖国神社)成风。

70、日本政治的右倾化,极大地(助长)了日本国内右翼势力的发展和猖獗程度,也使东亚的和平与安全受到潜在的(威胁)。

71、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至20世纪80年代,日本创造了(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奇迹。

7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对外战略和对外关系的根本目标是尽快(摆脱战败国地位),重返(国际社会),继续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国。

73、20世纪50、60年代日本实行向(美国)一边倒;70年代推行(多边自主外交);80年代提出(政治大国战略)。

74、1960年1月,日美签订《日美共同合作和安全条约》,即新(《日美安全条约》)。75、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这导致世界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主义发展受到严重挫折。

76、苏联模式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在(经济)和政治上有过积极作用。

77、苏联经济的改革主要经历了1953—1964年(赫鲁晓夫)时期和1964—1982(勃列日涅夫)时期。

78、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各国的政治经济体制基本上照搬(苏联模式)。

79、在冷战的国际背景下,东欧国家同(苏联)的关系在其对外关系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80、1987年10月,戈尔巴乔夫出版(《改革与新思维》)一书,提出了要从政治上彻底变革传统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思想。

81、1990年7月召开的(苏共二十八大)通过了《走向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纲领性文件,并通过了新党章及一系列决议。

82、1991年12月,苏联原有(15)个共和国中除俄罗斯外均宣布独立。

83、1989年底,东欧(6)个“华约”成员国—波、匈、民主德国、捷、保、罗的政局相继发生了剧变,走上了改变(国体)、(政体)的道路。

84、东欧剧变的原因是深刻(复杂)的、是历史和现实、国内和国际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85、普京执政后,奉行顺乎民心的(强国富民)路线,进一步强化了国家政权和总统的权力。

86、俄罗斯独立10多年来,社会剧变和政治经济转轨给其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突出地表现为(经济大滑坡),人民贫困化。

87、联合国在1955年正式使用第三世界概念,并用它指称(经济不发达地区)。88、第三世界的崛起以亚洲会议的召开,(不结盟运动)的诞生和(77国集团)的建立为三个重要里程碑。

89、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是维护和实现世界和平的主要障碍。

90、发展中国家独立后,主要任务就是发展民族经济,用经济独立来巩固(政治独立)。91、发展中国家选择了不同的发展道路,其政治制度自然也各不相同,从国体来讲,主要有社会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制度和(前资本主义制度)三类。

92、发展中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政体主要有三种类型“西方共和制政体、(传统君主制政体)、军人政权。

93、发展中国家的政党制可分为:一党制、(一党优势制)、两党制、(多党制)、无党制。94、20世纪80年代初期,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多种(结构性)危机,经济失去了增长活力。

95、生产停滞、(债务危机)和(通货膨胀)相互作用、相互推动,造成恶性循环,加重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危机。

96、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关系,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关系,以及(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活动,构成了发展中国家对外关系的(主要内容)。

97、(南北对话)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围绕改革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加强(南北经济)合作等问题进行谈判和斗争的(重要形式)。

98、在冷战时期,南北关系主要表现为国际经济领域里的(对抗)与对话,国际政治领域里的控制与(反控制)、干涉与(反干涉)的斗争。

99、“9.11”事件后,美国打着(反恐)的旗号,将自己的势力范围延伸到中亚,实现了在中亚的驻军,进一步加强了对(发展中国家)的控制。

100、(经济问题)仍然是南北关系的核心,是南北矛盾最集中的体现。

101、南南合作起始于(政治领域),发展于经济领域,深化于(政治)与经济合作的有机结合。

102、当前,影响发展中国家关系的主要问题是民族或种族矛盾、(宗教矛盾)、领域与边境纠纷、地区霸权主义、(经济矛盾)以及由这些问题引起的冲突和战争。

103、当前世界的热点问题都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主要有中东地区的(阿以冲突)问题、朝鲜问题、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克什米尔)问题以及伊拉克战争问题。

104、阿以冲突是国际关系以及中东错综复杂的国家利益、民族、宗教矛盾的(集中反映)。105、朝鲜半岛问题实质上是南北两个朝鲜的(统一)问题。

106、只有通过协商和(对话方式)解决问题,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才能最终实现朝鲜半岛和平与(统一)。

107、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外交的中心任务是巩固(国家独立),为经济的恢复和(社会主义建设)争取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

108、我国积极谋求建立新型国际关系,于1953年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赞同。

109、我国积极支持第三世界国家巩固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并按照“(平等互利)、讲求实效、形式多样、(共同发展)”四原则,扩大同第三世界国家的经贸合作与交流。

110、20世纪90年代,随着两极格局瓦解,世界各种力量重新分化组合,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111、在历史问题上,我国坚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维护了中日关系和政治基础。112、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正式成立。它建立在五国合作机制的基础上,以“(互信)、互利、平等、协调、(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为准则。113、(和平与发展)是中国对外政策的宗旨和首要目标。

114、独立自主是中国对外政策的(根本原则)。115、独立自主、(完全平等)、相互尊重和(互不干涉内部事务),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同各国政党关系的准则。

116、(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处理同一切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117、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石。

118、综合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为中国推行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发挥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提供了有力的手段。

119、作为最重要的非国家行为体,国际组织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国际关系以(国家间关系)为全部内容的单一局面。

120、目前,中国参加了(400)多个重要的国际组织,还同一些欧美(国际组织)和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组织建立了直接的接触和(联系)。121、政府间国际组织在国际关系中具备国际法的(主体地位),能够以(自己的名义)在国际范围内和其他成员国领域内开展各种有效的活动。

122、联合国是主权国家建立的政府间国际组织,但它不是(世界政府)。123、《联合国宪章》于(1945)年10月24日获得足够批准书而开始生效,联合国正式宣告成立,10月24日因此被命名为“(1945年联合国日)”。124、根据《联合国宪章》规定,联合国下设6个主要机构:联合国大会、(安全理事会)、经济及社会理事会、(托管理事会)、国际法院、(秘书处)。125、(精简机构)、提高工作效率,解决机构臃肿重叠,(克服文牍主义)和严重浪费,是联合国全体会员国多年的(共同要求)。126、联合国最主要的作用就是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127、就具体手段而言,联合国主要通过(和平解决争端)、强制行动、(维持和平行动)三种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128、联合国是促进国际交流、(加强国际合作)的重要场所,是国际社会解决各种共同关心的经济和(社会问题)的中心。

129、在全球性的经济组织当中,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的地位最为显著。

130、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当今世界国际货币体系的(核心)金融机构。131、欧洲的区域性组织众多,有(欧盟)、北约、欧安组织、(西欧联盟)、独联体等重要的组织。

6.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小论文 篇六

中华人民共和国近年来,在全球经济、政治、军事及科技等方面势力的增长。由于中国拥有稳定而众多的人口,以及快速增长的经济和军事支出,因此经常被视为是一个潜在的超级大国。做为经济发展最快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且在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占有一席。

中国虽然被认为是一个潜在的超级大国,但是仍然有许多经济、社会、环境与政治等方面的不利因素有待克服。此外目前中国在联合国与世界上的影响力,还没有达到美国与过去苏联的程度。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和世界交往高度发展的必然产物,但在实践中资本主义主导了经济全球化,试图按照其面目改造整个世界,使之完全走向“全球资本主义化”。这种双重性质决定了经济全球化对世界历史的发展,同时具有推动与阻碍的双重影响。它对社会主义中国的冲击,实质上就是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的挑战。

经济全球化以新科技革命为动力和基础,彻底打破各国国家之间的自然和社会界限,把这种无限创造力进一步扩大到了全球范围,但是由于各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它在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在更大范围内产生国际经济政治的不稳定状况,特别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我国是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新科技革命固然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但也使我国社会发展遭遇巨大的冲击,人口多、底子薄等发展劣势日益彰显。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中国的发展需要一个和平的发展环境,但是,当今国际局势并不十分安宁。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是国际经济政治动荡不安的主要根源,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安全产生直接和巨大的威胁。全球化的发展带来了传统国家主权的相对弱化,国际经济政治不平等、不公正、不合理的旧秩序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全球性跨国公司利用这些有利的国际条件,主导着全球性经济发展,并且不断向各国扩张和发展,甚至支配了发展中国家的民族经济主权。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参与到国际竞争之中,必然受到这个不合理的国际旧秩序的束缚。作为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由经济全球化引发的国际恐怖主义、民族分离主义和极端宗教原教旨主义活动,以及具有国际支持背景的台独、藏独等民族分离势力和“东突”恐怖组织,也对我国的国家主权独立、领土完整和国家安全提出了挑战,直接影响我国实行“一国两制”,实现祖国统一、民族团结与共同发展。

面对全球化的挑战,如何实现和维护中国社会政治稳定与政治发展,我们提出以下对策:

1.不断解放思想,实现观念更新。我们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以实现国内政治稳定为基础,争取实现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经济政治环境。同时积极参与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不断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强化中国的国际经济政治地位和作用。2.不断适应形势发展的变化,及时进行社会政治稳定的政策调整。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实行对外开放,全面参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我国改革开放的基本政策,促进现代化建设。其次,不断地调整我国国家安全战略、改革我国国家安全体系,完善国家安全合作机制。要不断参与全球性和区域性的经济技术合作,巩固国家安全合作的国际经济基础。3.坚定不移地走制度创新之路,全面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新型体制。坚持走制度创新全面发展的新道路,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政治和文化制度,真正实现和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性和优越性。其次,必须以“三个代表”为指导,加快新一轮体制改革的步伐。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民主外交路线,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为我国社会主义的稳定发展创造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

7.论社会主义制度与当代经济的关系 篇七

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中提出了以科学发展观为社会经济整体发展的指导思想, 大力对经济发展制度进行改革创新, 以此来实现我国经济的稳定迅速发展。建立完善的经济体制, 注重对经济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的建设, 创造多的机会活动来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逐步构建政治、经济, 以及文化全面共同发展的和谐稳定社会。紧接着在党的十七大中进一步提出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大力开展我国经济、政治及文化建设, 促进现代化建设中各环节、各方面的协调发展, 进而促进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

在对科学发展观进行深入贯彻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中, 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并以此达成共识:一是科学发展观是党的重要指导思想, 是社会市场经济发展中党中央领导指导思想的延续和发展。二是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市场经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三是科学发展观是促进各级各方面工作迅速良好发展的重要方法论。通过对科学发展观的深入学习与实践, 我们充分认识到要贯彻以服务我国地方经济促进社会发展为原则及出发点, 努力采取各种措施, 地方通过与当地政府合作互补, 在服务地方经济的同时, 使得自身获得又快又好的发展。

社会主义实行资料公有制的原因不单单是因为要跟上社会化大生产的需求, 更是为了要实现按劳分配这一目标, 只有实现按劳分配才能够从根本上保障社会的生产需求, 以及生产与需求之间的良性循环, 进而实现社会经济教私有制经济更高效迅速的发展。因此, 公有制是促进社会全面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经济基础, 我国必须要坚持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

“以人为本”充分贯彻落实到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就企业经济效益利润来说, 企业如果是私人所有, 那么企业的利润可以通过压低员工的工资来进行实现, 或者企业通过改进管理优化管理模式, 然而这样只是单一的加大了企业所有者的成本, 并没有使员工的收入有所提高, 这样就导致了公平问题的出现;另一方面, 如果企业的所有者是国家, 企业提高的收益归国家所有, 该收益可以用于企业公共设施的建设或者是提高员工的福利待遇等。当然, 如果对利润进行分配也是关系到了一个公平的问题。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 如果工作被迫进行超长时间、超长强度的工作, 势必会对工人的身心健康产生影响, 这也违背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要求。公平, 在其内涵义上是多样性的。比如说, 生产环节的工作性质不同, 分配关系是不是公平的标准也就随之变化, 因此对利润进行分配是不是公平的内涵也就会有所不同。我国在分配是否公平的过程中存在着一许问题, 比如以按劳分配的标准来决定工人的工资是否公平, 按资分配标准来决定企业所有者之间的收入是不是公平合理, 按劳分配与按资分配比例是不是公平的问题。因此, 在公有制经济中要重视对按劳分配机制的完善, 在加强促进共有资本保值增值的基础上实现按劳分配。

目前, 我国的市场经济的发展还不够成熟, 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因此深化改革来对这些问题进行解决是刻不容缓的。在实践过程中, 市场经济逐步暴露出一些其固有的缺陷, 面对市场经济的这些缺陷我们一定要加以高度的关注, 我国市场经济能否取得成功其关键是我们是否能够有效的克服解决市场经济的缺陷。因此, 我们要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 大力加快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努力, 并尽快制定出一些列的有效措施来加以应对, 进而实现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优良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中保.前沿, 2003.

8.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论文 篇八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科目的双语教学,是指初汉语外,用英语作为课堂主要用语进行学科的教学。山东大学的该学科教学已经进行了有益的尝试。通过教学实践和学生回馈与调查,总结了相关的经验,论述了此门学科开展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并从师资力量、学生素质、教材、教学条件等多方面探讨了当前教学面临的一些问题,探索了提高双语教学质量的方式和途径,为双语教学研究者提供了珍贵的一手资料。

【关键词】双语教学 ;教学环节; 效果反馈

The Contemporary World Economic and Political Bilingual Teaching Experience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zes University of bilingual teaching policy background and Bilingual teaching practice teaching conditions and situations in Shandong University. The content involves in teaching practice, abeneficial attempt in bilingual teaching methods of the course, which has been summerized through teaching practice and student feedback and survey. Then it discusses the discipline of bilingual teaching, and the necessity and realistic significance from teachers, students' quality and teaching materials, teaching conditions, etc.It’s necessary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bilingual teaching due to some existing problems. This article povides precious firsthand material of the ways and approaches for bilingual teaching researchers.

【Key Words】Bilingual Teaching;Teaching;Effect of Feedback

【中图分类号】G252.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0-0001-04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我国与世界在诸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具备对外交流与合作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越来越受到重视与青睐。现代社会不仅要求大学生具备外语(在我国当前主要指英语)日常交际的能力,更要求大学生通过学习之后具备专业外语素养和专业外语交流合作的能力。为此,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外语应用能力,开设双语课程、开展双语教学已经成为了当今高等教育领域备受关注的热点和亮点。双语教学是实现我国教育制度与国际接轨、加快学习和高效接收外国科技成果与缩短与国外科技差距,实现我国上述战略目标的重要举措和手段之一。

我国高校双语教学一般是指高校试图通过大量运用外语(当前主要指英语)进行学科教学以达到培养双语人才目标的教育。它以外语应用为目标,实现语言形式与学科内容统一,促进大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尽快与国际接轨。目前,我国高校双语教学正处于初步实施阶段,在这一过程中暴露出诸如双语环境缺乏、双语师资不足、双语课程与教材的选择不当、双语教学方法应用以及结果评价方式欠妥等问题,从而导致我国高校双语教学发展步伐缓慢,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这迫切需要我们以一种新的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寻求一套科学的适合我国国情具体可操作的双语教学策略。

政治理论课程也担负着培养国家高素质人才的职责,如何适应大势所趋,并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的发展提高的发展前景是目前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而双语改革提供了课程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1概念界定

双语(bilingual)和双语教育或双语教学(bilingual education)的概念,英国《朗曼英语语言语言学词典》对双语的定义是一个人能运用2种语言进行听说读写(但其母语语言知识和能力通常是大于第二语言的)。就教育体系而言,双语教育是为促进学生2种语言技能而设计的教育课程,通常指在学生教育生涯的某一个阶段使用(或更多)教育媒体语言。这两种语言被用来教授科目内容而不单纯是语言课程本身,而从教育语言模式来说,更习惯称之为双语教学,双语教学就是用2种不同语言进行学科教育的教学活动,一般是指在母语进行部分学科教学的同时,用非母语进行部分或者全部非语言学科的教学模式。

而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科目的双语教学,是指初汉语外,用英语作为课堂主要用语进行学科的教学。山东大学的该学科教学已经进行了有益的尝试。通过教学实践和学生回馈与调查,总结了相关的经验,论述了此门学科开展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并从师资力量、学生素质、教材、教学条件等多方面探讨了当前教学面临的一些问题,探索了提高双语教学质量的方式和途径,为双语教学研究者提供了珍贵的一手资料。

2政策背景

为进一步推进本科教学改革,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1]中提出了“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教学,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供功课和专业课教学。对高新技术领域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专业,以及为适应我国加入WTO后需要的金融、法律等专业,更要先行一步,力争三年内,外语教学课程达到所开课程的5%-10%” 。“对于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等发展迅速、国际通用性、可比性强的学科和专业可以直接引进先进的、能反映学科发展前沿的原版教材”的原则意见。这对于高等学校的本科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也为开展双语教学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文件精神,进一步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适应社会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需求,不断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教育部即将启动“双语教学课程改革计划”,着重从21世纪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出发,通过立项方式积极稳妥地推进双语教学改革建设工作,力争经过三年左右,建设一批使用原版教材进行双语教学的精品课程,使学生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提高外语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国际竞争意识与国际竞争能力。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是高校政治思想理论课中介绍较多国际知识的学科,因此应突出本门学科的特点,用英语授课恰好是提供了了解世界和认识世界的更大的窗口,英语也是与世界交流的最广泛的语言媒介。提高本科生的语言水平与加强培养理论分析能力。使得本门学科不仅仅引发学生的浓重兴趣,而且可以培养阅读英文原版资料的认知能力,分析洞察世界经济与政治的规律。为学生的未来就业和学术深造提供了素质教育的良好保证。而这正是本学科的教学理念与目标。

山东大学历来重视国际人才的培养,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双语教学是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人才,实现 “三个提升”战略目标的必然要求。自2005年开始,山东大学关于进一步推进本科双语教学工作,推出一系列的激励措施,进一步鼓励教师积极开展双语教学,最终实现全外语教学。

山东大学通过正式文件确定了双语教学的准确定义:

2.1双语教学是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以使用英语等外语为主进行教学(外语专业使用本专业外语教学的除外),其基本要求是:

①课程教学使用外文教材;

②使用外语讲授课程的课时占该课程课时的50%以上。[2]

2.2全外语教学则是指教案、课堂讲授、教材讲义、课堂讨论、辅导答疑、布置作业、课程考核等教学的全过程使用外语。

与此同时学校明确了双语教学要求

①开展双语教学的“三符合”。用双语教学的课程应为我校教学计划中规定的课程,开展双语教学要符合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符合教学过程的规范要求,符合本课程在教学计划中所确定的体系、范围和基本内容。

②双语教学重在效果。授课教师要处理好双语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课程要求的水平与专业实际相结合,与学生的外语水平和实际接受能力相结合。应根据课程特点和难易程度,循序渐进,有针对性地组织或调整教学内容;要及时听取学生对课程教学的反馈意见,力求教与学两方面协调一致,以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3本科目双语教学的特点和意义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是在高等院校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中建立起来的一门新课程,是适应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改革开放的需要和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而开设的。它既是贯彻执行邓小平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战略知道方针的具体体现,又较好地满足了广大青年学生渴望了解世界,认识世界的需求。[3]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21世纪,国际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国际型人才”,我国培养“国际型”人才的途径大体有两个,第一是借助国外的语言知识环境,将人才送到国外进行培养,第二是依靠国内的基础改革,寻求适合我国国情的教育方式,才能尽快培养出高素质的国际型人才。双语教学作为一种培养人才的特殊教学模式,在我国已开展了十余年。然而,我国目前的双语教学水平与国际上一些多元化国家的双语教学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开展的过程当中仍然有许多实际困难未能解决,这些困难严重影响了双语教学的进程,一些双语教育工作者也曾为解决这些困难做出过努力和探索,并总结出一些经验。

由于政治理论科目教育分担开放式国际人才培养的重任,那么作为“世情课”的“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该门课程的教学任务更是重中之重。一方面从理论上引导,另外要根据现实国际形势的发展要求,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以提高人才实际能力为重点。特别要注意双语教学和外语能力的培养。双语课程不同于外语课堂,其目的是培养具有国际合作与竞争意识和双语表达能力的人才,为学生提供语言环境。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是高等学校公共政治理论课之一,也是各类类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多年来,课程的体系逐步完善,教学方法的改革也在不断探索之中。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使教师的教育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新课程的教育观念、结构及评价方式对政治教师都是一种挑战。

双语教学是中文和英语同时进行的教学方式。通过教学能够培养学生在不同语言环境下,运用母语和外语交流的专业人才。双语教学的改革必须以正确认识英语与专业课的关系为前提。用英语讲授专业课,不仅仅是学习相关的英文词汇,更重要的是掌握语言所表达的内容,两者不能脱节。双语教学这种教学方式,不但为学生今后直接阅读外文资料打下良好基础,而且是利用信息技术获取知识、驾驭知识的手段。

为了满足新形势下高校培养国际化人才的要求,笔者在本学院领导教学改革方针的指导下,针对该门课程部分内容采用了双语授课方式。由于该课程内容涉及国际知识,部分内容直接用英语讲授,采用国际最普及的通用语言讲授,恰如其分地为学生提供了认识世界的窗口,提供了增强英语实际运用能力的广阔天地。这里所指的双语方式与英语课程不尽相同,是指该课堂部分内容汉语授课,部分内容完全采纳英语授课方式的同时补充英语专业术语的汉语解释,可以起到加深印象,提高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听课积极性的作用,从而整体全面地提高了该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并进一步完善教学效果。

4教学准备环节

笔者自双语教学政策出台以来就开始着手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的双语备课,搜集资料并翔实备课,开始了双语教学实践。这是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备课和教学的过程中也是针对学生的反馈不断总结经验,改革教学方法。调整备课准备工作:

首先,笔者通过阅读英文报纸和网络英文资料学习,了解英语媒介的国际时事,通过收听广播电台的英文新闻与手看中央电视英语频道来模仿学习最纯正地道的标准英语发音,平时也多听一些英文录音磁带,强化听力和口语的训练。在不断提高英语水平的同时,经常翻译一些当代国际知识的文章来锻炼英文思维,以达到敏捷的英文思路,用纯正的标准发音为学生塑造双语授课的最佳语言环境。并通过一些标准的国际英语考试来提高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比如参加了雅思英语考试和出国留学人员英语测试等等,在备考的过程中不仅仅提高了英语水平,还搜集到了更多的此门学科的英文资料。

此外,由于目前还未有专门的英文教材,可以使用英文原版教材,并结合笔者搜集的国际政治经济的相关资料。当然,笔者认为,如果能充分集中本学科教研室的师资力量,集中全力出一本专用教材是最好不过了,目前也已经着手在准备。在备课时笔者选择部分内容翻译成英文,整理思路,使之系统化。除此之外,双语资料来源也很广泛。笔者因就读国际政治专业博士专业,其国政英文原版书籍中相关内容甚多。此外,例如“China Daily”(中国日报)、“21th Century”(21世纪报)、“Beijing Weekly”(北京周刊)这一类的英文报纸和杂志也都是适合的资料来源,况且很多大学生也将此类英文报刊作为学习英语的最佳途径。通过查询网络中的本课程相关的英文资料也不失为一种便捷的资料查询途径。此外,笔者有欧洲访学的经历,并搜集到了大量的丰富的一手英文资料,都可以为本科目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提供了很好的素材。这些都需要精心备课,耐心查询适合英语讲授的相关资料。

学校要为教师之间进行信息交流和专题讨论提供平台,可以定期组织跨专业的双语教学教研活动,促进双语教学经验的交流与传递,加强不同阶段、不同专业间双语教学的沟通,使学校的双语教学更加系统、合理。教师之间还通过彼此交流,共同切磋双语授课经验,交流英文资料,达成资源共享不断改善双语授课方式。更何况,当今的网络信息媒介发达,网络的资料也是备课资料的源泉。

总而言之,教师必须符合相关的要求,就象教学改革中强调的教师应该具备的条件。首先,热心本科教学,关心使用原版教材进行双语教学的课程建设与改革工作。教师应具备较强的专业水平和驾驭原版教材的能力。应具备较高的外语文字和口语水平,同等条件下具有在国外利用外语进行授课经历、教学效果较好者可以优先争取到双语教学的科目组。教师应具备使用部分原版教材(讲义)利用外语或双语讲授部分专业课程的教学经历。教师必须提供符合教学要求的外版教材来源。

而这些,在今后的课程建设中都应该有意识的强化,为双语授课创造条件,并保障教学效果。在试行双语教学时,要根据教师的具体情况安排课时,从全程英文授课、中英文并用到介绍英文专用词汇。教师授课前组织试讲,请有关专家或外教修改教案、讲义。学期结束时对英语授课教师进行评比、总结和奖励。

5本科目的教学实践

笔者2005年至今连续5年针对经院、管院和文学院和外院本科生的部分相关教学内容采纳了双语授课的教学形式。

从双语教学方式的可行性来看,本门课程的教材内容与教学对象都保证了双语教学的可行性。课程的部分内容例如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等内容与“邓小平概论”这门课有重复内容(绝大多数专业的学生低年级已开设),运用英语讲授,一方面加深印象,提高运用英语的能力,一方面又避免重复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理解英文内容。此外,例如WTO、APEC等国际组织与中国关系等内容,采纳英语讲授,将国际新闻中的国际政治术语的英文解释介绍给学生生,使之更加关注国际时事。而且,在本课程中还有相当多的涉及国际领域的内容非常适合英语讲授。例如,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美国单边主义、国际政治格局的形成、英美两国两党制的区别、非传统安全威胁等等。笔者都采纳了专题英语讲座的形式,同时还配合了多媒体教学的设施。在授课时还及时将生词、短语及专用术语列成清单补充汉语解释,帮助学生理解,使之在循序渐进中提高了英语听力理解水平。此外密切关注国际热点问题,结合当今风云变幻的国际社会现实,选取学生最关心的专题来安排课程内容,学生通过课前布置的专题在课下网络查询积累资料预习好并通过课堂讨论这个重要的平台,参与英语讨论,发表个人的观点,从而提高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这门课程已经被认定为校级精品课程,通过马克思主义网站这个平台,可以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双语资料,学生可以更好的利用好这个网络平台,提高学习的浓厚兴趣,使得课程的教学效果取得了双丰收:丰富国际知识,提高理论水平和政治素养的同时,提高了外语水平。两方面的相得益彰确保了山东大学的学生能获得更多深造的机会和提高参与国际交流的能力。

由于双语教学的特殊性,其教学评价机制应有别于一般的教学评价机制,要建立一个全程监控的测评体系,对结果与过程测评并重,可以实施多指标评估体系,真实、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学效果、教师的教学态度与能力、教学内容与方法以及有关部门在双语教学实施中的作用与效果。双语教学成绩的考核根据课程内容形式要多样化,要从教学的角度理性地认识东西方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成绩考核的差异性,选择贴近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的考核方式,将平时与期末成绩并重、书面与口头表达相结合,从而有效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与学习效果,实现双语教学真正的意义和目标。

6具体教学备课内容结构与教学效果

教学内容紧扣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学科教材,补充了有关的专题讲座与思考。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这门学科的内容学生可以在了解的基础上,在结合双语授课里的英文内容更全面丰富的洞察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的规律,通过现象分析问题,总结理论。

此门课程的教学对象是低年级本科生,他们的课程体系中,需要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相当多的学生也通过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即都已具备了接受双语授课方式的基本的英语功底。根据学生的英文水平以及公共政治大课堂的特点结合起来主要采取以提高听力和阅读能力为主的教学思路。在教学上,根据教材选用情况分别采用英文教材+英文(或中英结合)的讲授模式或中文教材+英文(中英结合)讲授的模式。

实践证明,双语授课方式确实能取得良好效果,学生持欢迎态度。笔者曾为学生安排时政专题讲座,还布置了课下作业以了解学生理解的程度以及接受英语讲课的效果。从学生完成的用英语写的作业所反馈的教学效果来看,达到了预期教学目的。学生们在课堂上集中精力听课,课下借阅图书馆书籍或上网查询英文资料,结合课堂理解完成了作业。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尽量用英文授课,但不必强求英文授课比例,可在必要时以中文辅助解释,主要根据课程的难易程度以及学生的理解程度适当加以调整。教师一定要精心准备教案,这要求双语教师要提高英文表述水平,能够详细讲解重点与难点,在掌控教学进度的前提下,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过程的互动,引导学生自我学习。要避免因为教师的英文水平,使得原本能够旁征博引、精彩纷呈的课堂变得平淡无味,甚至成了纯粹的专业词汇学习,同时也要避免出现备课时几乎把每一句课堂用语都设计好,容易导致课堂因缺乏互动而无法达到双语的课堂氛围和效果。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提高了对国际时事的关注热情,学习英语的热情也不断高涨。学生都十分明确无论是考研还是就业,良好扎实的英语功底与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所带来的无可限量的机遇,因此都形成了一股英语学习热。而“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的英语讲授满足了学生迫切要求运用英语的强烈愿望,提高了英语听力水平,了解了更多关于国际事实的英语专用术语。此外,高年级学生思维更为活跃,参与积极性高,不喜欢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在双语授课的同时补充英文期中考核(即用英语写有关国际知识的理论评术)、英语课堂讨论国际知识、与本课程相关的用英文解说的国际时事报导的多媒体教学方式,无疑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提高学生对此门课程的关注度,满足了广大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为学生提供了展现个人才华英语能力的诸多机会,得到了口才与英语口语能力的锻炼。国际知识得到不断积累的同时,英语口语水平不断提高。学生会切身体会到该门课程的吸引力与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得到实际能力综合素质提高所带来的欣喜之感。

7困难与发展前景

作为双语改革试点的本科目教学也存在着急需改进之处,还有有待系统全面的备课与加强教师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交流来共同保证不断改善教学效果。另外,课时的安排也需要调整,因为内容有所增加的话,原有的课时有些急促。最后,教学课件的制作还有待完善。事实上,不少高校的双语教学都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共同的问题,比如师资问题,学生的英语水平、双语教学的氛围等。[4]

在探索双语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深切地感到双语教学师资是最难解决的问题,英语阅读水平很高的人却不一定能够进行英语授课。所以尽快提高教师的双语教学能力,是双语教学的关键。高校要重视引进英语水平高、学科知识强的复合型教师。针对教材方面的空白,努力组织人力物力,或从国外输入原版专业教材,或请专业课教师与英语教师合作编写教材。此外可以聘请海外学者作专题报告,分担部分本科目的教学任务从而丰富此门学科的国际视野。而山东大学也已经出台各项政策,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全面提升外语水平的条件,例如人事处针对在职教师举办的出国英语培训,出国留学人员考试培训等等措施,为师资力量的整体水平提高,奠定了基础。另外在教学改革立项方面以及课程资助方面都有很大的突破,为山东大学的双语授课创造了更好的机遇和氛围。

此外针对本科目的特点,要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也是不容忽视的。国际上实施双语教学有多种模式,除了文献中最常涉及的浸没型(immersion model)、保持型(maintenance model)过渡型(transitional model)以外,还有互动型、双向型和双师型等等。[5]就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这门学科可以探索适合我国高校教学条件和大学生实际英语接受水平的双语教学模式。教师英文专题讲授和英文讨论互动相结合的模式比较适合,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另外也能随时验证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教学效果。由此来调整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学生需要课前预习,课堂参与,课下关注,养成关注世界局势,经常光顾英文网站不断提高学习的兴趣和保持学习的热情,培养英语思维的习惯。

由于双语教材与国际上最新科学联系密切,学生在学习中能更直接地接受最新的观点、理念、理论和思想,能更好地占领科学的前沿阵地,能更快地融入国际社会。[6]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的双语授课改革模式也有望将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也有助于为高校分担培养国际型现代化高级人才的教育目标与责任。双语教学势在必行,但也必须因地制宜和循序渐进。从以上分析的双语授课的可行性与教师的准备工作以及笔者的双语授课实践所证明了的良好效果来看,该门课程的双语授课方式不失为提高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这门科目的教学效果提供了可贵的新思路和新机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校[2001]4号)文件

[2]山东大学[2005]6号文件

[3]《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高等教育出版社,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 组编,[M]2003年,第2页

[4]王英,高校双语教学实施中的困难与对策,《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版)[J]

[5]闫露,双语教育的概念界定、实施模式和分析框架,《英语教学与研究》,2002,(2)[J]

上一篇:劳动合同解除仲裁代理词范文下一篇:学校创建文明学校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