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建党90周年

2024-08-12

有感建党90周年(精选12篇)

1.有感建党90周年 篇一

建党90周年有感

班级:11级财管(1)班 姓名:郑成晶 学号:20111302210125 内容摘要:主要以讲述中国共产党在九十年的发展壮大为主线,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取得巨大成就的关键以及宝贵经验,及党建工作的主要内容,还有所取得的经验和成功,对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

关键词:建党九十周年 党建工作 伟大复兴 和谐社会

一、党在九十年的发展壮大的关键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我们的党走过了90年艰苦奋斗的道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民都对中国共产党怀着感概和感激之情。中国共产党自从1921年成立至今,走过了90年坎坷而光辉的道路,从一个只有五十多人的党组织发展成为拥有八千多万党员、执政六十多年的世界最大政党。90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领导中国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指明了方向。

(一)先进的建党理念。

中国共产党自创建始,就不仅以其党名更是以其纲领宗旨和实际行动,毫不隐晦地向全世界宣布:中国共产党是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的政党,目标在于解放全世界所有被剥削、被压迫的劳苦大众。因此,中国共产党的实质和存在意义也都是非常显然的:消灭一切人剥削压迫人的体制和制度,推动人类社会往共产主义发展、前进。

(二)优秀的人才培养机制。

中国共产党的入党标准更是独一无二的,且是唯有无产阶级先锋队才会设立的标准和条件:区域与时段内从人民群众中脱颖而出的思想好、觉悟高、能力强——亦即:最大公无私、最有能力的人,才可加入中国共产党!使中国共产党永葆青春!

(三)、我们党90年来发展壮大的核心要素:

1、坚持科学理论指导:

坚持以科学理论指导,用先进理论武装全党,是一个政党能否建大功、立大业,能否完成其历史使命的最基本要素。我们的党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武装起来的战斗部队,自成立之日起,我们党就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的思想,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我国的革命和建设实践。我们党长期以来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时代特征相结合,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不断的理论创新实践中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成果。正是由于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使我们党能够成为在思想上、政治上成熟的党,在理论上发展的党,使得我们党能够在各种错误政治思潮冲击下不动摇、不迷向,在前进的道路上不断取得成功、不断赢得胜利。

2.充分依靠人民群众:

充分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是我们党克敌制胜、发展壮大的又一核心要素。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继承和升华了毛泽东关于“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论断,并把它运用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之中。

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对依靠人民群众的理论又有了提升,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坚持执政为民、紧紧依靠人民、切实造福人民,在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作用中体现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我们党通过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改革与发展,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使我们党的事业发展与实现人民利益实现了统一。

3.严明政治组织纪律: 党的政治与组织纪律是维护党的团结统一,行动步调上高度一致的重要保证,是党始终保持强大凝聚力和战斗力、保证党的纲领、路线和任务实现的最基本条件。中共十五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明确指出:“纪律严明是贯彻党的路线、维护党的统一、完成党的任务的重要保证。我们党是靠革命理想和铁的纪律组织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只有纪律严明,才能步调一致地前进。”

4.坚持不懈反腐倡廉: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党同各种消极腐败现象是水火不相容的。为保持和增强党的先进性、纯洁性,为提高党的战斗力和向心力,必须从严治党,必须坚持不懈地进行反腐倡廉。

5.拓宽眼界观察世界:

中国共产党站在时代前沿,以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构建面向世界的中国发展战略,积极主动参与国际竞争,不断借鉴各国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成果,以促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我们党以博大的胸怀,坚持以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坚持对所有国家开放,积极推进国际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学习和引进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竞争,迎接各种国际挑战,使得我国在国际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也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不断发展壮大,使我们党的影响力、凝聚力、战斗力也得到不断提升。

6.善于总结经验教训:

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大党来说,要不断总结经验,善于总结经验,及时纠正各类错误,这既是我们党不断发展壮大的核心要素之一,更是我们党在政治上成熟的具体表现。

促进我们党发展壮大的六大核心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辩证统一体。其中,坚持科学理论指导是前提,有了这一前提,其他要素才有方向,才能够很好地把握和贯彻;充分依靠人民群众是根本,只有坚持这一根本,其他各要素的作用才能够充分发挥;严明政治组织纪律是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础打牢,其他要素才能显效;坚持不懈反腐倡廉是保障,有了这一保障,党和人民事业才能顺利发展,其他要素的作用才能协同;拓宽眼界观察世界是必要路径,坚持了这一路径,就能拓展其他要素的视野,优化各要素的功能;善于总结经验教训是关键,一旦把握了这一关键环节和关键要素,其他要素的功效才能得到有效保障和增强。正是这六大核心要素相互关联,协同作用,保障和促进了我们党不断发展壮大,越来越成熟坚强,国际威望和影响力越来越大,从而,使我们党这个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能够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排除千难万险,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二、九十年来的经验和启示

回顾历史,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真正能够带领人民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展望未来,中国共产党是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核心力量。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新时期的党建工作。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党的建设科学化这个重大命题,指明了党的建设的主旋律。为此要求我们以科学的理论指导党建设,以科学的方法推进党的建设,以科学的制度保障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

(二)、九十年光辉历程的宝贵经验、认识及启示。

九十年来,我们党始终致力于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并经过艰苦的探索一步一步地实现这一结合,开辟新的道路,取得新的胜利。正是坚持这一结合,创造性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开展武装斗争,发展统一战线,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革命道路;正是坚持这一结合,创造性地找到了壮大国营经济,发展农村互助合作组织,实行公私合营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正是坚持这一结合,创造性地迈上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遵循四项基本原则,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3.坚持改革开放和民主法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4.实事求是,脚踏实地;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5.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6.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健全工作机制,维护社会稳定。7.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

2.有感建党90周年 篇二

《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确定了教育目的和办学方向。1958年9月19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 明确提出我国“教育的目的, 是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并指出“这是全国统一的, 违反这个统一性, 就破坏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原则”;确定了“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工作方针, 并强调“为了实现这个方针, 教育工作必须由党来领导”。同时, 文件强调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巨大历史任务之一就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鼓足干劲, 力争上游, 多快好省地扫除文盲, 普及教育, 培养出一支数以千万计的又红又专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的队伍”。《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明确了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办学目标。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了从教育体制改革入手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1985年5月27日,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以下简称《决定》) 颁布实施。《决定》明确指出, 教育体制改革是改变教育事业发展落后这一状况的根本, 国家今后的发展“重要关键在于人才, 而要解决人才问题, 就必须使教育事业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有一个大的发展”, 为此, 必须从教育体制入手, 有系统地进行改革。《决定》提出了基础教育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原则;形成了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教育的共识;明确了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是改革高等教育体制的关键。《决定》不仅针对当时教育中存在的若干紧迫问题提出了解决之道, 更对我国80年代中后期、90年代初期的教育改革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描绘了面向21世纪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1993年2月13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以下简称《纲要》) , 提出到20世纪末我国教育发展的总目标是“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面向21世纪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 “再经过几十年的努力, 建立起比较成熟和完善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 实现教育的现代化”。《纲要》提出, 教育工作的任务之一是“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科技体制改革需要的教育体制”。《纲要》还明确到20世纪末全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以及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的具体目标, 形成了教育优先发展的认识基础和舆论基础。《纲要》总体构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基本架构, 促进了各级各类教育的蓬勃发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 是21世纪我国第一个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 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首先, 目标非常明确, 开宗明义讲要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 把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作为纲要非常重要的目标。其次, 提出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的高水平高等学校。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的大学, 建设一批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再次, 要求各级各类教育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 各类教育都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改革发展的核心。最后, 提出整个教育要上一个新的台阶。到2020年要基本普及学前教育, 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毛入学率达到90%。制定并实施《教育规划纲要》, 优先发展教育, 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对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需求,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

3.全路纪念建党90周年大会 篇三

盛光祖说,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到现在,已经走过了90年的光辉历程。90年来,我们党紧紧团结和依靠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盛光祖指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各级党组织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和考察铁路时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强铁路党的建设,为推进铁路科学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思想和组织保证。

Full railway commemorating the 90th anniversary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and awards activities ceremony held on June 27 in the Ministry of Railways, Sheng Guangzu, Party secretary and Minister of the Ministry of Railways attended and delivered a speech. He stressed that all Party organizations and Party members at all levels of railway must see the advanced collectives and advanced individuals as example, inherit and carry forward the Party's fine tradition, develop activities in depth, show new activities and make new contributions in the accelerat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railway development and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Sheng Guangzu said that from 1921 to the present,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has gone through 90 years of glorious history.

During these 90 years, our Party united firmly and relied on the people of all nationalities, has achieved national independence and liberation, established the new China of people's sovereignty, established an independent and relatively complete industrial system and national economic system, created a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ocialist road.

4.建党90周年辛亥100周年有感 篇四

今年是建党九十周年暨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值此之际感慨颇多!

辛亥革命作为一场近现代社会发展进程中引人关注的事件,让人不得不有所感触.一方面,辛亥革命是一场相对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来,是成功的革命事件,这为以后的新文化运动、对国民性进行改造的思想观念的提出,包括三民主义、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都创造了较宽松的社会环境,是对旧有的社会体制的改观,是对鸦片战争以来,陷入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压迫的深重痛苦中的中国人带来了一点希望的曙光。另一方面,也是最被诟病的,辛亥革命是场不彻底的革命,对旧有的社会提出病症,却没有好的药方来治愈,对旧有的社会批判改造不彻底,新社会的思路不清晰、观念不明确,没呈现出良好的一贯性、完整性、规范性,这从孙中山被宪政议会选为大总统不久,就在袁世凯恫吓加利诱的威胁中窃取了革命果实可以作证。虽然领导辛亥革命的国民党也有纲领目标,但它政治适应性差和社会基础不牢固,导致了它的失败,以至于随后提出的新三民主义,也无法挽回其政治命运的毁灭走势。历史注定了1911年辛亥革命至1949年的新中国建立这段时期是新旧交替的时期,不是决定历史局面的时期。在这段时期,中国共产党的表现尤其与众不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在吸取了历史教训,当然也有辛亥革命以来的教训,对旧有的社会进行彻底的改造,并实施了新的措施,并取得了根本性的效果。不是简单的由‘枪杆里出政权’里逐步在军队基层建立起党的组织,取得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权,进一步取得政治的领导权,更是发动经济领域的土地革命,和发动群众的社会运动。这三点就是毛泽东提出的三大路线,前一点是主线、重点,这和辛亥革命一样,始终是决定中国政治命运走向的关键,社会进程也是主要围绕政治斗争进行,矛盾体现在政治上非常激烈,生死存亡,休戚相关。后二点是要说的。土地是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一个根深蒂固的问题,不仅涉及经济,更是设计政治、社会,也是辛亥革命不彻底、没涉及的要害。发动群众也不仅是帮助解决生活困难、促进生产发展,更是响应人的心声、渴望,提高人的觉悟、文化的一项公共事业活动,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社会人权的一种体现,其意义可想而知,要有多大就有多大。而发动辛亥革命的国民党,在这三方面,要不是没做,要不做了没做好做到,要不做到做好是只有少数个人受益,没有根本性的社会效果。相比较来,共产党做了,还做得好,效果都是彻底地有效果。把最决定的事情做成和实现了,哪怕是从穷乡僻壤里的山沟里走出来的,也能打败有美援,有军事优势,受到国际认可的现政权。

继续说的话,就是建国初期共产党还在做和这三大事情有关联的事情,土地革命彻底实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实行人民民主专政,这些都让建国没几年的中国就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繁盛景象。尤其是行使国家职能的政府、突出共产党地位的党委、代表各民族、各阶层、各领域的人大制度以及一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因为有广泛的代表意义和极大的参与热情,完全弥补了这种四足鼎立的先天严重不足,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忽略这种不足的存在,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还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政治体制,这和辛亥革命初期的政治的脆弱和不成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这点来看,也可以说建国后还是在沿着解决辛亥革命以来诸多社会发展问题道路上前行,只不过社会发展的轨迹在变化中,侧重点和形式都有所改变。经济作为社会进程的主旋律更加突出了,当老革命遇到新问题,旧经验也没法解决时,人民公社、农业学大寨、大跃进失效后,自我怀疑涌上心头,又开始怀恋老路,‘三反’‘五类’等政治运动抬头,又受到三年困难的刺激,越发晕头转向,不知路在何方,尽管探索还在,可终究发生了不该发生的文化大革命,社会发展进程停滞的同时还有破坏。反思的办法是,以前做得对、做得好、做成功的因为还是不彻底,还得做下去;没做对的、没做好的、做得不成功的,那就到有经验的国外去取经,不受政治意识的限制。经过拨乱反正后,改革开放有了最初的思路。经济作为主战场,成为先锋、先头部队,走在前面,土地革命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代替,企业工资分配有奖金了,原则是‘按劳分配,多劳多得’。

改革开放三十年后,成果丰硕,温饱已经解决,小康有所期盼,在生存以外的诉求开始不断高涨,社会进程的主干道在悄然发生着改变,扫除一切心理束缚、精神枷锁、思想包袱,提倡自觉、自主、自尊、自信、自强的中国特色的民主意识在萌芽中茁壮成长。今天,严格地说,仍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使命当中,辛亥革命以来所赋予的历史任务还未完成,新型的现代化社会局面仍有待实现,‘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还应该作为勉励,来激发动力和奋劲,鞭策成方向和目标。

5.有感建党90周年 篇五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在我们的党走过90年艰苦奋斗道路的同时,我们的西藏也迎来和平解放60周年的华诞。

年!中国共产党历尽坎坷和崎岖,从一个只有五十多人的党组织发展 成为拥有八千多万党员、执政六十多年的世界最大政党。90 年!中国共产党 带领全国人民将一个内忧外患、一穷二白、满目疮痍的旧中国建设成了一个 而今国家兴旺、人民富足、欣欣向荣的新国家。90 年!中国共产党从弱小到 强大、从稚嫩到成熟、从挫折到成功,在不断的探索之中走出了一条具有中 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之路。

与此同时,我们的西藏也光荣地迎来了和平解放 60 周年的华诞。1951年 5 月 23 日,中央人民政府与原西藏地方政府签订了 《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十七条协议》,宣告西藏和平解放,开创了西藏历史的新纪元。“十七 条协议”的签订为西藏人民废除反动农奴制度、彻底翻身作主人奠定了基 础,为迅速发展西藏工农业生产,提高西藏人民生活水平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年前,西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始了由封建农奴制向社 会主义的大跨越;60 年后,西藏人民又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开始了全面实 现现代化和小康社会的新跨越。60 年里,西藏从黑暗走向光明、从落后走向 进步、从贫穷走向富裕、从专制走向民主、从封闭走向开放,短短 60 年跨越 上千年的历史巨变雄辩地说明:始终坚持党的正确领导是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的根本保障。

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西藏历史的必然选择

(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长期的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逐步地形成的

中国共产党自 1927 年建立以来,已经走过了八十年光荣的历史道路。在党的初创时期,它只有几十个成员、几个小组;今天,它已经成为有六千多万成员、领导着近十三亿人口的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执政党,成为全中 国各族人民公认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不是自封的,而是在长 期的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逐步地形成的,党的领导地位和核心作用的 确立,符合西藏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西藏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历史 的必然性。

(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的确立,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近代以来,西藏面临着驱逐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废除西藏政教合一的封 建农奴制度和实行民主改革这三项根本性的历史任务。只有能够把这三项历 史任务自觉地担当起来并带领人民为此而进行斗争的执政力量,才能成为西 藏人民合格的领导者。

近代以来,在西藏历史舞台上活跃着三种政治力量,他们分别采取了三 种不同的建设西藏的方案。对于西藏面临的历史任务也采取了三种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态度。

第一种力量是以英国殖民者为首的外国帝国主义势力。他们是反动的力 量。他们主张对旧西藏发动侵略战争,再对西藏进行惨无人道的殖民统治,力图将西藏变成他们的新的殖民地。这个政治势力曾经在一定的时期里企图 侵占西藏,但遭到了西藏人民的顽强的抵抗,最终被英勇的西藏人民赶跑。

第二种力量是以**集团为代表的封建反动势力。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中,他们是西藏的领导势力。他们通过极力推行黑暗、残酷的政教合一的封建农 奴制度,使占西藏总人口 95%的广大农奴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他们的封建 反动的本质,也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

第三种力量就是中国共产党及其代表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及其他劳动 群众。他们是进步的力量。他们主张在西藏进行民主改革,废除政教合一的 封建农奴制度,驱除外国帝国主义的侵略,创建一个民主的新西藏,并由此 走向社会主义。只有这个方案和政治主张符合西藏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客 观要求,符合西藏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而最终赢得了西藏广大人民的 拥护。

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西藏

(一)只有共产党才能救西藏

回眸昨天的西藏,比欧洲中世纪还要黑暗、残酷、野蛮、落后的封建农 奴制社会,扼杀了藏民族的灵魂和活力,阻挡住了西藏前进的脚步。占总人口不足 5%的农奴主占有着绝大部分生产资料,而占人口 95%以上的农奴和 奴隶“能带走的只是自己的身影,能留下的只是自己的脚印”。他们生活在 离太阳最近的地方,却享受不到真正的温暖;劳作在地球最高处,却生活在 社会最底层。旧西藏哀鸿遍野、民不聊生的状况,也使一些有识之士意识到藏民族实 际上已到了生死存亡的边缘。我区著名**东嘎·洛桑在描述旧西藏的情景 时感叹:“西藏政教合一制度像油尽的灯火一样走向没落。”曾任旧西藏地 方政府噶伦的阿沛·阿旺晋美曾指出:“大家均认为照老样子下去,用不了 多久,农奴死光了,贵族也活不成,整个社会就得毁灭。”盼星星,盼月亮,西藏各族人民终于盼来了自己的救星——中国共产党。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千年冰封的雪域高原实现了伟大历史巨变:继和平解放之后,西藏又实行了 顺应时代发展、符合社会进步、体现广大西藏人民迫切愿望的伟大社会变革 ——民主改革,彻底废除了旧西藏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开创了西藏人 民掌握自己命运、当家作主的新时代。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西藏的和平解放和民主改革,就没有新生的人民政权和西藏的日新月异,就实现不了划 时代的伟大巨变。

(二)只有共产党才能发展西藏

民主改革之后,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亲切关怀下,在全国人民的无私 支援下,经过全区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西藏经济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很 大成绩,国民生产总值、农牧民人均收入等各项指标都是 50 年前的几

十、几 百倍。而最活生生的变化就发生在各族群众尤其是农牧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之 中,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人们思想观念、生产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冰箱、彩

电、电脑、汽车等已进入寻常百姓家。旧西藏凋零萎缩、民不聊生 的悲惨境况,已经永远成为了历史。

今天,以藏族干部为主体,包括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干部在内的干部队 伍,成为领导西藏各项事业发展的骨干力量。西藏各族儿女在各条战线上发 挥着聪明才智,满怀豪情建设美好家园。一个对内对外开放、宗教信仰自由、互相交流融合、充满无限活力的新西藏,正在与世界的文明、人类的进步、祖国的繁荣交相辉映。看看新西藏的繁荣,想想旧社会的苦难,共产党的恩 情比山高、比海深。西藏各族人民从亲身经历和 50 年伟大实践中认识到了一 条颠扑不破的真理:西藏的前途、命运同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西藏 的日益繁荣,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人民生活的全面提高,都 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离不开社会主义制度,离不开祖国大家庭。离开 了这些,西藏就没有任何出路可言。

(三)只有共产党才能开创西藏更加美好的未来。

当前,西藏已经站在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的更高起点上。自治区党委、政府正带领全区各族人民努力走出一条有中 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这既是党中央对西藏工作更新、更高的要求,也是西藏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完全符合西藏发展阶段性特征和西藏各族人 民的期待。前途充满希望,蓝图无限壮丽。只要我们坚定地沿着这条道路走 下去,一定会开创西藏更加美好的未来。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必须始终坚持党的正确领导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西藏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根本上说,就是要解 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西藏的稳定繁荣和广大人民的共同富裕。在西藏能够 团结和带领各族人民实现这个宏伟目标的政治力量,只有中国共产党。

(一)坚持西藏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摆脱西藏贫穷落后面貌,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是西藏乃至全国人民 的百年追求和梦想。近代西藏乃至全中国的历史反复证明,只有坚持中国共 产党的领导,走有中国特色和西藏特点的社会主义道路,才能保证现代化建 设事业的正确方向,才能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保证现代化 建设事业不断取得进步,最终实现西藏乃至全国的繁荣昌盛。

(二)维护西藏统一、社会和谐稳定,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没有一个统一、团结和稳定的政治局面,就没有西藏的繁荣富强和广大 人民的安居乐业。维护西藏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历来是西藏乃至全 国各族人民最关切的头等重要的大事。“3.14”事件给广大人民群众造成的 创伤仍刻骨铭心。在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作为西藏各族人民根本利益 的忠实代表,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凭借其丰富的执政经验和驾驭全局的能力,统筹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发展,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够维护西藏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良好局面。

(三)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把亿万人民团结凝聚起来,共同建设 美好未来,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且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差异较 大,面临着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只有正确调整和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集中一切资源、力量和智慧,解决关系 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保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中国,只有共产党才 能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顺利解决前进中的各种困 难和问题,才能凝聚人心、凝聚力量,共建美好未来。江泽民指出:“要把十几亿人的思想和力量统一和凝聚起来,共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没 有中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是不可设想的。”

(四)保持西藏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团结就是大局,团结就是力量。稳定压倒一切。安定团结是西藏最广大 人民的共同意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先决条件。党在漫长的革命和建 设实践,赢得了各民主党派的衷心拥护、密切合作和支持。党将各民族、各 阶层的人民团结起来并积累了丰富的治党治国经验,紧紧把握住了社会发展 的总趋势,把各项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五)应对复杂的国际环境的挑战,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当前,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敌对势力仍然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在复 杂的国际局势下,只有以坚强的政治核心把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才能保 证我国真正走独立自主的和平发展道路。中国共产党就是这样一个能够把人 民组织起来、团结起来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政治核心。

6.有感建党90周年 篇六

2011年7月1日,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说:推进社会建设,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加快发展教育、社会保障、医药卫生、保障性住房等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在当前新农村建设中,也要贯彻落实“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这一指导方针,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大力改善民生。

要结合当地农村实际,教育好农民、引导好农民,想方设法帮助农民发展生产,增加收入。放项目、放资金下去,办些实事,只是解决也只能解决一时之急,而解决不了农村长远生产发展,群众稳定收入的问题。因此,我们要把带下去的项目、资金,作为帮助群众发展生产的引子,积极引导他们发展特色农业,把潜在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同时,要整合农村各方资源,通过统一安排生产技术培训、产品销售和其他相关活动,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竞争力。

7.有感建党90周年 篇七

此次展览总面积达6000余平方米,展墙1500延长米,分为“古都春晓”“宏图初绘”“改革新篇”“科学发展”四个部分,展示图片约1500幅,实物展品约60组400余件,视频20个,实景12处。展览开展以来,已接待观众7.5万余人次。展览将展至8月底。市档案局馆长陈乐人介绍,市档案局馆负责此次展览的展品征集工作,根据展览脚本的要求在征集工作上同步推进,从236家单位、210名个人手中共征集展品1.2万余件。

北京市档案局馆在展览现场专设了档案资料征集处,专门设立了为市民捐赠服务的工作台,在多处醒目的位置竖立起“欢迎广大观众朋友捐赠珍藏的档案资料”红色提示牌,摆放着写有征集热线电话的指示标,为捐赠档案资料的市民开辟了绿色通道。展览开展仅10余天,市民电话咨询、上门捐赠档案的热情与日高涨,感人场面时时都在发生,成为展现民心的“活展览”“展中展”,成为各界媒体关注和报道的焦点。

“青春壮丽”照片墙受到参观者普遍欢迎,169张珍贵的头像照片,记录了169位北平地下党员的青春面容。一位北平地下党员在征集照片的时候还健在,展览开幕之前却突然去世了,她的女儿来到展览现场看到展墙上的照片,不禁流下了热泪,在场的观众无不为之动容。展览期间,组委会还在继续征集照片,并与市民形成互动,不断对照片墙进行补充。

8.有感建党90周年 篇八

建党9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随着国家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政策不断开放,在中共中央宣传部、新闻出版总署的关心支持下,中国的民营书业获得了长足发展。根据新闻出版总署2009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显示,2009年,全国共有出版物发行网点16.0万处。其中民营批发网点5800处,零售网点104269处,约占全国发行网点的68.8%。全国新闻出版单位35.7万家,民营出版工作室22.3万家,约占62.4%。民营书业从最初作为国有书业的有益补充,到目前的新兴生产力,实现了新的飞跃。根据新闻出版总署“十二五”总体规划,可以预见,民营书业将成为文化产业不可或缺的一支生力军。国家对民营书业的发展越来越重视,民营书业的快速提升和迅猛发展也对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影响和推动作用。

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也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新闻出版总署“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到“十二五”期末要实现新闻出版业总产出29400亿元,增加8440亿元。2020年新闻出版业总产值将占GDP的5%。推动和实现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形产业。新闻出版产业向世界出版强国迈进的目标已经确定,在新闻出版产业大繁荣大发展的背景下,民营书业在“十二五”期间应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会上,北京曲一线图书策划有限公司董事长卫鑫、北京磨铁图书有限公司董事长漆峻泓、江苏春雨教育集团董事长严军等民营书业代表介绍了自己公司的情况及对民营书业发展的想法。他们纷纷表示,感谢党和政府、主管部门对民营书业的重视和关心。希望社会各界能够继续关注民营书业的成长和发展,能够创造出更加优良的政策与环境,帮助民营书业克服发展当中的障碍和瓶颈,推动民营书业更好更快的发展。为解放、释放民间的出版创造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更大、更优越的贡献。同时,民营书业除了不断加强自身出版产业的社会属性,还将特别重视经济属性和产业属性。

民营书业风风雨雨30年,产出了一大批优秀读物,为读者提供了大量具有思想内涵、体现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好书,涌现了许多有影响的企业,出现了大量捐资助学、援建农家书屋、扶助贫困地区等有社会责任的优秀企业家。获得了众多国家和社会荣誉,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为社会的文化发展,人民的文化生活、文化素质和阅读水平的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

9.有感建党90周年 篇九

建党九十周年诗歌朗诵稿

七月畅想(朗诵稿)

女:七月 见证给岁月的 是一串串永远的火红男:七月 澎湃在我们心头的 是无休无止的涛声女:多少激情在唱响 多少梦寻的足迹走过春夏秋冬男:在光阴的故事里 今天的你我在拾取 在感动女:为了百年的风雨沧桑

男:为了花落花又红

合:为了世纪回眸的舞台上

所有鲜活的身影 动人的表情

男:夜雾迷漫 星月朦胧 你以一艘渡船的形象悄然驶进了二十世纪初叶的 中国黎明

女:在你的身后一轮太阳喷薄而出

照亮大海 照亮大地 照亮苍穹

那耀眼的光芒 划破了一枕残酷的梦

梦醒后 我们学会了求索 学会了抗争

合:学会了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 幸福与和平女:持利斧劈浊浪 挽刀镰如长弓

一任风霜雨雪 一任艰险峥嵘

男:把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爱

化作了北伐进军中的嘹亮号角

女:化作了南昌城头的第一阵枪声

男:化作了秋收时刻的浩荡风云

合:化作了井冈山上喜悦的相逢

男:二十八年 多少跋涉

女:二十八年 几许泥泞

男:雄关漫道 红旗卷西风

女:内忧外患 血肉筑长城

男:宝塔山下 窑洞灯火明

女:挺进中原 雪尽马蹄轻

男:历经了一曲曲沉浮的旋律

女:织就共和国蓝天上祥和的彩云

合:融入了胜利年华里的笑语欢声

女:我们举起了新的旗帜

建设家园 挥洒豪情

男:时代的巨流 似黄河之水天上来

奋进的脚步

合:踏上了新一轮的风雨兼程

女:那面光辉的旗帜 以她永不磨灭的色彩伴我们走过共和国的五十多道年轮

在我们心头镌刻了无数岁月的证明

男:从建国初期的艰苦创业

到改革开放新时代的长征

我们从未停歇追寻的脚步

因为关于七月的记忆 是我们心中永远的长明灯女:那是东方红 太阳升

男:那是春天的故事 把我们朝着更美好的未来引领女:三十年 华夏儿女多奇志

男:三十年 神州频传捷报声

女:我们的家乡 我们的祖国

合:发展的速度 何曾如此赶月追星

男:此时 我们所钟情的这片土地上

新农村建设的浪潮风起云涌

女:英明智慧的创业群体 把光荣的记忆一脉相承在崭新的事业里发扬光大

合:壮观成千年浪迹后 又一道亮丽的风景男:这里曾经留下抗联的传奇

这里曾经烈烈烽火浓

女:传播在我们心中那盏明亮的火种

让我们继往开来 与时俱进

承担起造福人民的神圣使命

创造出改革年代里新的激情

男:聆听着古老而又新鲜的钟声

抒发着无限的热望 奉献的忠诚

女:构建和谐 科学发展

今天的绥棱大地光彩重生

男:增收富民 聚财强县

我们的经济事业一路飙升

女:兴“五业” 建“六城”

故乡的大地从未如此欣欣向荣

男:城乡共唱和谐曲 笑容绽放花丛中

走进了时代的繁华 高扬起世纪的文明

女:一幅幅宏伟蓝图让我们心生企盼

合:红色丝绸的经纬里飞扬起我们心中 更美丽的梦女:于是 我们的七月

花朵一样地芬芳 情怀一样地赤诚

男:于是 我们心灵深处 那座从未熄灭的巨轮引领我们冲锋陷阵

向着那彼岸 向着那未来

合:更加执着而勇敢地前行

建党90周年诗歌 建党90周年诗歌朗诵

   上一页 1

下一页

10.90年后看建党90周年. 篇十

我感动,巾国不让须眉,刘胡兰面对死亡时的镇定自若,义无反顾,我敬仰,董存瑞以身炸碉堡的悲壮与豪迈,我佩服,邱少云在烈火中纹丝不动的坚持。面对恐怖与死亡,他们没有被吓到,被征服,被杀绝,他们从地下爬起来,擦干净身上的血迹,埋好了战友,又开始战斗了。不仅在革命时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在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的共产党人依然保持着高尚的品质与精神,两弹元勋邓稼先,导弹之父钱学森在美国的威逼利诱之下从未动摇过的是他们加国的信念,焦裕禄于然一身,满腔热情默默的倾洒在西部那贫瘠的土地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周恩来总理更是激励一代又一代的年青人。他们的事迹穿越战火与硝烟,超越光荣与梦想,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他们的精神在浴火中涅重生。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任长霞、郑培民、沈浩这此一心扑在工作上,把生命献给祖国和人民,我们党的优秀儿女依然感动这个时代,支撑起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大厦。成为了中华民族的脊梁,带领中华民族从这个胜利走向那个胜利。

今天是建党九十周年,我们回望过往的光荣,也是为了找回党的源泉!

11.有感建党90周年 篇十一

党历经90年建设与改革的风雨,依旧青春常在,从胜利走向胜利,是因为共产党人代代相传的艰苦奋斗、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与实践,赋予党永葆先进性和青春活力的真谛。我做为一名共产党员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孙桥辽宁省外(侨)办礼宾新闻处1977年入党]

前纪九一年,加入共产党。从兹有荣光,感激党培养。忆昔青年时,意萌思入党。那时读大学,家贫无余饷。四年领补助,渡过好时光。改革与开放,国家变富强。科学发展观,和谐更兴旺。工作近卅年,头上雪飞扬。组织关怀下,塑造新形象。肩上担重任,边界联检忙。党的恩情重,山高水样长。[叶万山辽宁省外(侨)办边境口岸处1991年入党]

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的改革之门已轰然打开,纷至沓来的不仅有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还有无数的思潮和泥沙,选择怎样的路是摆在那个时代年轻人面前的重大课题。党的思想像一盏指路的明灯让一颗纷乱的心有了永恒的归宿。做党的人、听党的话、跟党走成了我不变的诺言,也是我入党21年来的不懈追求。[刘德锋辽宁省外(侨)办秘书处1990年入党]

党是一种信仰,一种追求,更是无微不至的关怀,脚踏实地的勤勉。党在血雨腥风中砺练成长,更在太平盛景中居安思危,自省自纠,稳掌航舵。[王皓辽宁省外(侨)办领事专家处1999年入党]

12.有感建党90周年 篇十二

一、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1947年全区生产总值仅为5.37亿元, 1978年发展到58.04亿元, 2010年达到11655亿元, 经济总量突破万亿, 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居第15位。2010年全区生产总值比1947年增长370.5倍, 年均增长9.8%。其中1979-2010年平均增长12.4%, 特别是“十一五”时期, 全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7.6%, 成为内蒙古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最快、综合实力增加最显著、人民生活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全区人均生产总值由1947年的96元、1978年的317元迅速提高到2010年的47642元, 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7018美元, 内蒙古人均生产总值已经稳居全国31个省区市的第6位。内蒙古已成为国家重要的农畜产品和能源、原材料生产基地, 重多工农业产品产量已跃居全国前列。2010年, 全区牛奶、羊肉和羊绒产量均居全国首位;原煤产量进入全国第1位, 发电量进入全国第5位, 10种有色金属产量进入第5位。此外, 全区粮食、钢材、化工和建材产品在全国也占有重要地位。

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不断加快, 内蒙古已经实现从农牧业为主向工业为主的历史性转变。自治区成立以前全区是以农牧业为主的省区, 农牧业在经济中占较大份额, 1947年全区农业增加值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6.7%, 1978年这一比重下降到32.7%。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发展,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三次产业构成由1978年的32.7∶45.4∶21.9调整为2010年的9.5∶54.6∶35.9, 第一产业比重明显下降, 二、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各产业内部, 农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大力推进结构调整, 种植业比重不断下降, 林、牧、渔业比重稳步上升。2010年全区粮食产量达到2158.25万吨, 创历史最好水平, 分别比1947年、1978年增长10.7倍和3.3倍, 粮食产量跃居全国的第11位, 成为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之一。内蒙古人均粮食产量达到1765斤, 稳居全国第3位;油料产量达128.15万吨, 分别比1947年、1978年增长20.4倍和9.3倍, 油料产量居全国的第9位。2010年全区牧业年度牲畜总头数达到10798.5万 (头) 只, 分别比1947年、1978年增长10.6倍和1.6倍。2010年全区肉类总产量达到238.71万吨, 比1978年增长10.6倍。全区畜牧业产值占第一产业的比重已上升到44.6%。工业中传统产业改造取得成效,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快, 一批产业多元、产业升级、产业延伸为发展方向的传统产业焕发出新的活力, 能源、化工、冶金、装备制造、农畜产品加工和高新技术产业等六大优势特色产业成为支撑全区工业生产的主要力量。2010年与1947年相比, 原煤增长2246倍、发电量增长19106倍, 钢产量比生产初期增长35.3倍。能源、冶金、化工、农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六大优势特色产业增加值占全区工业的90%以上, 成为拉动工业生产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目前, 全区有鄂尔多斯、蒙牛、伊利、草原兴发、赛飞亚、伊泰、远兴、骆驼牌等33个中国驰名商标。第三产业发展迅速, 在商贸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继续较快增长的同时, 金融保险、信息咨询服务、旅游、房地产、社会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同时, 内蒙古充分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 积极拓展对外贸易、大量引进外商投资和加强经济技术合作。全区外贸进出口总额由1978年的0.16亿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87.19亿美元, 增长543.9倍, 其中外贸出口由0.10亿美元增加到33.35亿美元, 增长332.5倍。目前已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贸易往来和经济技术合作关系, 有700多种商品进入国际市场。口岸建设得到加强, 过货量成倍增长。全区不断改善投资环境, 积极招商引资, 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 “十一五”时期全区外商直接投资累计达129.09亿美元, 比“十五”时期增长4.12倍。2010年, 全区实现旅游总收入732.7亿元, 比2005年增长2.52倍。其中接待入境旅游人数142.8万人次, 增长43%;入境旅游创汇6.02亿美元, 增长71%。接待国内旅游人数4477.55万人次, 增长1.17倍;国内旅游收入692.92亿元, 增长2.85%。旅游业正逐步成为全区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文化建设取得丰硕成果

内蒙古有着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 草原文化底蕴深厚, 民族特色浓郁, 素有“歌的海洋、舞的故乡”的美称。自古以来这里就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活动的大舞台, 历史上先后有10多个少数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 创造了特色鲜明的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等, 共同构筑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在内蒙古历史上, 游牧文明与农业文明交汇融合, 在不同地域形成了红山文化、大窑文化、河套文化等诸多文化形态。有些文化遗产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如中华第一龙 (红山文化碧玉龙) 、草原第一都 (辽上京、中京遗址) 、内蒙古的长城遗存、阴山岩画和贺兰山岩画等, 特别是蒙古族等少数民族丰富的民族民间音乐、舞蹈、曲艺、文艺作品、绘画、雕刻、民间工艺、体育、饮食、服饰和极具民族特色的民族习俗。自治区成立以来, 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 民族民间文化传统和艺术得到保护和发扬。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一五”时期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建设民族文化大区的战略目标以来, 文化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 2010年, 全区拥有各类艺术事业机构155个, 艺术表演团体120个;文化馆102个, 博物馆46个, 文化事业长足发展。2010年, 全区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96.6%和95.38%, 分别比2000年提高10.8个百分点和14个百分点。全区还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文化人才, 创造了一大批富有民族特色的歌舞、音乐、影视作品等文化精品, 文化品牌的影响不断提高。近年来, 先后有多部文化艺术作品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 一批作品荣获“华表奖”、“飞天奖”、“星光奖”等全国大奖。一些文化精品不仅在国内享有盛誉, 在国际上也有较大影响, 无伴奏合唱在国际合唱比赛中多次获奖, 震撼了国际乐坛;千人马头琴齐奏参加国际性演出, 创造了吉尼斯世界记录;蒙古族长调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经过培育和发展, 内蒙古的文化产业也开始起步, 一批各具特色的文化企业不断涌现, 以草原文化旅游、文艺演出、文化娱乐、出版发行、广播电视、“昭君文化节”等为主体的文化产业初具规模。今后, 内蒙古将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为根本出发点, 以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加快推进民族文化大区建设。

三、和谐社会建设扎实推进

自治区成立60多年以来, 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综合经济实力的逐步增强, 人民生活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居民收入迅速增加, 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向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并向着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迈进。同时, 内蒙古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 努力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迈出新步伐。

全区总人口由1947年的561.7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2470.63万人, 人口自然增长率由建国初期1954年的37.9‰下降至3.9‰。少数民族人口稳步增加, 截至2010年末, 全区蒙古族人口由83.2万人增加到422.6万人。人口素质明显提高。2010年全区每十万人拥有在校大学生10208人, 比2000年提高1.68倍。

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01元增加到2010年的17695元, 稳居全国31个省区市的前10位, 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7.7%;全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31元增加到2010年的5530元, 居全国各省区市的第16位, 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6.9%。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消费结构明显升级。全区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由1978年的267.73元增加到2010年的13995元, 年均增长13.1%;全区农牧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由1978年的十几元增加到2010年的4461元, 年均增长19%以上。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恩格尔系数持续下降, 用于精神文化生活和卫生保健支出相应提高, 特别是医疗保健、交通通讯、娱乐教育文化和住房的消费增长迅速, 食品结构、衣着服饰向多样化、中高档方向转变。目前, 全区城市每百户私家车拥有达到11辆, 比2005年增长2.7倍;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30多平方米, 农村牧区人均居住面积达20多平方米。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截至2010年底, 全区有430.68万离退休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 比建立初期的2001年增加365.38万人;有886.37万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 比建立初期的2001年增加706.77万人。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面不断扩大, 保障标准逐步提高。各地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 采取有力措施, 进一步加大环境保护工作力度, 使全区生态和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 发展环境和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

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改善, 中蒙医事业得到长足发展。2010年末全区共有卫生机构7792个, 医疗卫生单位拥有病床9.73万张, 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4.5万人, 分别比1947年增长141倍、186倍和22.5倍。2010年, 全区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的旗县达到98个, 覆盖农村牧区人口1309.37万人, 实际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农牧民1214.63万人。

上一篇:小学问题学生个案分析下一篇:关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情况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