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古曲

2024-11-23

十大古曲(通用3篇)

1.十大古曲 篇一

古曲《春江花月夜》

古曲《春江花月夜》是一首优美动听的民族器乐曲,是我国音乐宝库中的瑰宝。它籍以山水之巍峨洋溢,花木之幽芳荣华。水光云影奇诡变幻。这一情状皆可宣之于乐,以传其神,而合其志精湛音乐诗画,深刻形象地反映了我国各族人民,广阔胸襟和刚直不阿的高尚情操。

《春江花月夜》是一首著名的琵琶独奏曲,原名叫《夕阳筲鼓》.古筝独奏曲《春江花月夜》的移植,是以琵琶独奏曲《夕阳筲鼓》为依据,先从曲调入手,在取其精化的原则下集中发展。

古曲《春江花月夜》气韵优雅,刻画入微,既有继承,又有出新,于悠扬秀美中见气势,于优美抒情中见豪放,音乐丰满,起伏有致,富于形象,耐人寻味,不愧为万世流芳之本。

夜色中,江水静静的,呜咽着向天尽头淌去,渐渐的融入了无边的黑暗中。刹那间,月伴潮生,世界瞬间明朗起来了。明朗的月,明朗的水,却自是美的朦胧,美的让人心疼。置身其中,一丝忧郁便不知不觉的渗遍周身,无法自拔,也不愿自拔。

月轻柔的为江披上银纱,江便高兴了,孩子似的,炫耀着跃向前去。水和月,永远是各自的宠儿。有了月,水更活泼;有了水,月更清丽。江天一色,格外的明净。

婉转的江绕过水中小汀。银色的月光下,一片静谧而又生机勃勃。花草似乎都睡去了,但你听啊,空气中充满了她们的窃窃私语和低声笑谈。

看啊,那一片似雪的锦绣,是花海吧,因为空气中漫是馥郁。没法看出是什么花,月给了她们一袭面纱。不过也好,花都是美的,朦胧的花更是美的。流水载起落花,凄美之外别有一番柔情。雪样的花林,温柔的流水,恋人般的般配。

月使得世界变的精致,也使世界变的朦胧。河畔上那片洁白柔软的沙滩清梦般的虚无,却又难以置信的真实。这月,这花 ,这水,构成了这春夜。

天和地都沉默,寂静中别有一番威严,慈父般的宠着这月,这江,这花,这夜。

有多久了?我在这儿看夜?几千年?亦或几万年?想不起了,太久了。这亘古未变的夜!人生匆匆,几番沉浮,早已物是人非。可还记得是谁第一次望月兴叹?是谁第一次赞叹这江天一色的景致?又是谁第一次发出物是人非的感慨?都不记得了,太久啦

人生代代,几经更迭。我以为一直是自己在这儿陪着夜呢,却听见心中的声音说:不,早不是你了!我争辩到:不,我一直在这,夜没变,我也没变。夜微笑着,什么也没说,只是用博大的黑袍轻轻笼住我。我猛醒,曾几何时,也有过这么熟悉的感觉?大概是前世吧。我无语,是啊,夜已经经历过我的无数次人生了。她洞悉一切。眼前的`江,月是永恒赠给我的礼物吧。我明白了,我的生命亦会是短暂而永恒的,恰如那逝去的江水一般。

摆摆头,想从思绪中挣脱,却又陷入更深的忧郁中。

那是谁家的一叶小舟孤零零的漂在月色中?舟中的人儿是否正在牵挂徘徊在月光下同样无眠的她?月将似水的光挥洒在楼台上,更添了些许的离愁,些许的无奈,些许的落寞。愁绪如同偷偷溜进窗棱的月光般挥之不去。门上垂下的珠帘遮住了屋里垂泪的人儿,却遮盖不了弥漫四周的相思。放眼看去,似乎到处都有曾经的回忆,曾经的甜蜜。转眼间,却已是时过境迁,天涯海角。人生便是如此的美好而又无奈。苏东坡说:“但愿人常久,千里共婵娟。”沐浴在共同的月光下,心中彼此挂念着,也未尝不是一种美好的情感。鸿雁传书的故事毕竟只是传说,鸟儿怎能传递这神圣的相思之情呢?

舟中的游子啊,你是否也想到了久已未曾归去的故乡呢?梦里回乡千百次,蓦然惊起,依旧身在关山外。问那默默流去的江水,是否能为人们传递相思之情呢?脉脉江水默默无言。

江水亘古不变的坚决逝去,带走了许多,也留下了许多。春将尽,落花纷纷,赴诸流水。斜月向西沉去,仿佛要回归般坚决。有些伤感,这江,这花,这月,都要逝去了。这夜,也会消逝的。“不,不会的!”有个坚决的声音说:“他们是永恒的,你忘了吗?”是啊,永恒的。我默念到。

前面是一条无尽的路,甚至不知道它会通向哪里。我义无反顾的踏上去,带着满腔的感动和希望。我相信,路的尽头,会有我的情感的归属。

月终于落下了——映着疏松的江树,摇落满江的光辉。

2.十大古曲 篇二

河北 500多首古曲抢救性录制

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日前成立专门工作小组,对河北省30个音乐会、500多首曲目进行抢救性录制。

河北省古音乐资源主要分为吹歌和民间古乐两大类。河北吹歌也叫河北鼓吹乐,演奏时以鼓和唢呐为主。河北民间古乐演奏主要使用管、笛、笙、云锣等传统乐器,使用古老的“工尺谱”记谱,包括佛教音乐、祭祀音乐、宫廷音乐及道教音乐等。这些民间音乐会属于农耕文化遗存,本身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存土壤就很薄弱,又多以传统方式传承,不太吸收外来元素,在传承上讲究传男不传女,使得大多音乐会后继乏人、亟待保护。■巩志宏

浙江

王中山宁波办独奏会

本报讯(通讯员 曲阳、豫人)有着“天下第一快手”之称的古筝名家王中山11月24日晚在宁波音乐厅为观众献上了一台韵味独特的古筝独奏。当晚,演奏了《打虎上山》《春到湘江》《渔舟唱晚》《战台风》《溟山》《望月》《黄河魂》等12首曲目。

王中山的演奏,技法娴熟、飘逸洒脱,音色柔美而亮丽,音乐表现细腻、传神,善于用情绪化的音乐语言表达理性化的思维。无论是韵味独特的传统筝曲或是技巧复杂的各类现代筝曲,均恰到好处地体现出原曲风貌。他在演奏时生动的表情,举重若轻的弹奏技巧、飘逸洒脱的表演风采令宁波观众大开眼界。在当晚的音乐会上,宁波青年古筝演奏家章英、青年二胡演奏家梁丽丽和八个习筝少年应邀与王中山同台演奏。

宁波市成立合唱协会

本报讯(通讯员 史习娜、李军)近日,200多位来自各院校、艺术团体的指挥、作曲、钢琴艺术指导、音乐教育者及合唱爱好者齐聚宁波音乐厅,参加宁波市合唱协会第一届会员代表大会,这标志着宁波市合唱协会正式成立。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宁波的经济飞速发展,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宁波的文化艺术发展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音乐艺术方面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特别是近两年,宁波的多个合唱团在全国和浙江省的合唱比赛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好成绩。据了解,宁波市区现有合唱团近40个。

云南

《堂琅崛起》为漂流节开幕

本报讯(通讯员 陈静波)11月26日晚,值此第二届金沙江漂流节开幕之际,大型文艺晚会《堂琅崛起》在巧家县堂琅文化广场隆重举行。

歌手齐剑、亚东雄浑高亢的演唱让金沙江畔的“堂琅人”饱了耳福,从四川凉山跨江而来的“彝人制造”音乐组合和颇有民族韵味又具青春气息的“一窝鹊”音乐组合惹人喜爱。本场晚会的导演戚发旭亲自担纲作曲的表现晚会主题的原创音乐作品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此外昆明陆军预备役部队文工团、云南滇剧院、云南杂技团等单位也分别参加了演出。

青海

夏都冬季音乐节上演6台音乐会

第四届中国·夏都冬季音乐节12月1日拉开帷幕。

3.对古曲《春江花月夜》的欣赏论文 篇三

内容摘要:新的课程理念强调了中国传统音乐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文章从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表达出发,结合自己的音乐教学实践,从一节音乐欣赏课入手,按照传统音乐的自身特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状况,提出了中小学传统音乐教学的一些想法。

关 键 词:传统音乐 《春江花月夜》 音乐“母题” 教学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由于课题工作的缘故,笔者听了很多节音乐公开课,许多中小学音乐教师在课程内容上大多数都选择了音乐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欣赏教学。在音乐欣赏教学方面,教师在教学中可谓是五花八门,有些教师是简单地讲一讲“这首歌曲表达的音乐情绪是欢快的,这首乐曲是优美、抒情的”;有些教师是根据音乐作品的标题给学生讲述着一个美丽而又动人的故事;还有一些音乐教师不愿意去引导学生欣赏中国音乐,或者干脆用欣赏西洋音乐的方法去替代中国音乐的欣赏。在笔者看来,上述方式并非真正的音乐欣赏方式。由于新教材中的中国传统音乐欣赏曲,大多数是学生不熟悉的,或者是学生不愿意欣赏的。因此,如何引导学生对中国音乐作品的欣赏与理解产生共鸣,以及如何使学生对中国音乐作品的情感内涵和音乐表现形式有整体的把握,最终使学生能够体验和享受中国音乐的美,这些是摆在音乐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难题。因此,教师除了花更多的时间去钻研教材,更要弄清楚中国音乐美的根本所在,引导学生去更好地欣赏中国传统音乐。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架起中国音乐和学生之间的桥梁,如何从中国音乐的美学表达方式、表达内容等方面,并结合当前中小学音乐教学实践来探讨中国音乐欣赏及教学的相关内容,是教师应关注的主要问题。

二、《春江花月夜》在教学中的尴尬

记得大约在两年前,笔者带学生去一所学校实习,正巧碰上听一节音乐公开课,课堂内容正好是音乐欣赏课《春江花月夜》。如果从教学的各个环节上讲,这应该是一节很优秀的公开课,无论从课堂的导入,到教学目标的设定,再到教学方法的运用,以及教学过程的实施,到最后的教学总结,都是可圈可点的。但是从课堂的教学效果来看,却发现问题不少。学生的音乐情感根本没有漫游到中国传统音乐的海洋中,学生只是机械地配合教师的教学,教师总是在说:听完了这段音乐,你想到了什么?或者你感觉到了什么?教师总是要求学生听完了一段音乐用相应的文字加以说明,似乎学生的这种说明式回答就等于告诉教师,学生已经听懂了这段音乐。事实上这种对号入座式的音乐欣赏方式恰恰限制了学生更大的想象空间,根本无法达到音乐教育育人的目的。因为如果没有学生的参与互动,任何课堂教学都将是一种无效教学,教师无法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也就无法对其教学效果进行客观的评价。

三、关于中国传统音乐的“母题”

任何音乐的内容具有与其他事物内容的共性,即需要通过某种表现方式才能体现出来,它的清晰或模糊主要取决于音乐思维的不同类型,亦即不同音乐体裁在音乐构思上的特征。它的表现方式主要用文学语言或某种视觉形象来加以表达或说明内容。这种内容是非直觉的、抽象的,是可视、可思的内容,它需要凭借主观的想象去实现,我们称这种内容为非音乐性内容,这些音乐是不用人们主观去想象的,音乐本身就包含了具体直接而形象的内容。根据音乐学家刘承华对中国音乐内容的研究,他将中国音乐常见的音乐题材称之为音乐的“母题”。“母题”按照他的理解是指在音乐行为(包括创作、演奏、演唱等)中经常出现的主题或题材。任何民族的音乐,不论是东方的还是西方的,都有一些经常出现的母题。这些母题有一些是属于某一种音乐所特有的,也有一些是许多音乐所共有的。中西音乐文化母题的这种独特性是由文化赋予的。一种音乐选择以什么样的母题作为表现内容,从根本上说,是由这音乐主体的生存状况和文化形态决定的。所以,要想深入了解一种音乐,就必须了解这种音乐所经常表现的母题;而要了解一种音乐的母题,又必须了解形成这种母题的文化,把握这种母题所暗含着的深层文化意蕴。中国传统音乐有着独特而又强大、持久的魅力,这魅力在很大程度上即来自自身独特的母题,来自其母题自身所暗含着的丰厚深邃的文化意蕴。中国传统音乐的母题包含着多种不同的类型,其中,《春江花月夜》就是一首中国传统音乐中,众多母题中最常见的一种有关“月”母题的表现题材。

四、有关《春江花月夜》的母题在音乐教学中的策略

1。寻找教学的切入点

按照通常的形式,音乐欣赏课的方式,只要花费一些时间介绍一些该音乐作品的一般知识和历史发展,然后逐个地分析有代表的作品就足够了。但是对中国音乐的阐释必须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方能使教学取得成功,如果在中国音乐的欣赏课上,仅仅靠放放录音,讲解讲解,就能吸引学生,并使学生能够产生对传统音乐的兴趣,是很困难的。20世纪以来,中国音乐丢掉了自身原有的某种特质,便导致了中国音乐发展历史上的转轨。首先是阐释者的转轨。其表现是,有些介绍中国音乐的著作,体现出了一个颇为强烈的倾向,即过分重视技巧,形式的微观分析,而缺少对中国音乐整体审美特征的揭示和对作品情味的深入阐释。其次是接受者的转轨,既受该时代所普遍具有的成见支配,也受上述阐释者等工作的影响,一些音乐欣赏者往往不假思索地否定了中国音乐的价值,最终陷入了民族虚无主义的泥潭而无力自拔。近些年来,通过民族音乐学家的研究达成了这样的共识,中国音乐与西方音乐一样,均有着各自独立价值与音乐体系,中国音乐具有西方音乐所没有的音乐独特价值。聆听中国音乐,得到的是与聆听西方音乐时不同的审美感受。它幽婉深邃,韵味悠长,是一种回肠荡气之美。西方音乐可以在某些方面胜过它,却不能在这种审美境界中替代它、掩盖它。因此,只有把握好中国传统音乐的切入点,方能更好地实施传统音乐的教学。

2。将教学内容作历史的还原

“五四”时期,在探寻新文化、新思想的社会大背景下,中国传统音乐被不少人当作古董抛在了脑后,但也有人一直在挖掘,整理研究华夏古乐的事情,大同乐会就是这样的.一个民间器乐组织。1925年前后,大同乐会的柳尧章,根据自己的演奏心得,将传统的琵琶曲《夕阳箫鼓》整理编配为丝竹乐的合奏。大同乐会的创始人郑靚文听了该曲后,觉得和唐代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意境非常吻合,就建议将乐曲改名为《春江花月夜》。他还根据乐曲的意境以10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小标题,对乐曲内容作了新的提示,音乐刻画了一幅江南水乡的生活画面。

当对作品作了历史的还原,再次聆听这首乐曲时,我们在总体上或许有了这样的感受,它的主体音调始终展现着中国音乐的线形魅力,它的段落衔接总是同中求异,绵延展开,丝丝入扣,最终使人们陶醉于那多变而又统一的画境之中。同时,结合中华民族器乐曲的发展历程不难看出,我国的民族器乐经历了从敲击乐器对节奏的奠定,到吹奏乐器对旋律的开发,再到弹拨乐器对色彩的装饰,最后到拉弦乐器对韵律的深化这样的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到了明清以后,以《春江花月夜》为代表的民族器乐的发展更加趋向大型化,并具有了鲜明的地域性特点。民族音乐学家们普遍认为,当音乐被置于社会与历史文化的语境中并作为其文化的一部分,它才能获得最佳的理解。因此,中国的传统音乐也只有在中国的历史文化背景中,才能让学生得到最佳的阐释。

3。在传统文化的语境中阐释

中国古典名曲《春江花月夜》,更多地体现了中国文人、中国乐师之人生忧患的人文意象。作为一个文化语码,“月”在中国古代文人、乐师心中所引发、所兴起的,乃是对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之不绝如缕的无穷感慨!“月夜”是美好的,然而正因“月夜”的美好,反而使得古今中外无数诗人咏月叹夜、触景伤情。“夜景”,充满了忧怨凄凉的意味。中国古代诗人对人生际遇的感慨,尤其因月圆月缺而倍增。自古以来,“叹月伤情”已成为中国古典诗人的重要主题。在中国历史文明的演进过程中,否定叙述逻辑的“叹月伤情”已形成一条连绵不断的文脉,并影响着我们对月色的审美趣味。基于如此的文脉背景,欲完美地演绎、阐释中国古典名曲《春江花月夜》,恐怕并不能满足于“锦绣”的“山河”,“美丽”的“春天”,“皎洁的“江月”,绚烂”的“花朵”等自然主义的印象,而必须“体悟人心之动”这层次之中的深邃内涵的开发。同时“月”的母题,在中国传统音乐中的重要性与其自身所蕴含的文化意蕴分不开。这个文化意蕴即是:月象征着和谐、宁静、妩媚、超脱,代表着中国文化中崇尚柔性的一面。另外,“月”作为传统音乐的一个母题,其地位很重要。在古琴中就有《关山月》《良宵引》等名曲,琵琶则有《月儿高》《浔阳夜月》《汉宫秋月》等,至于二胡中的《二泉映月》《良宵》《月夜》以及合奏曲中的《春江花月夜》《平湖秋月》《花好月圆》《彩云追月》等,就更是人所皆知的名曲了。因此,让学生了解一定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将无疑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欣赏传统音乐。

4。引导学生对生命的体验

既然音乐教学的目的是阐释中国传统音乐的独特美,那么中国音乐的独特的美究竟是什么?我们认为就是“韵”。因此,揭示中国音乐的神韵之美是欣赏中国音乐的关键,同时也是更加积极地完成课堂教学目标的基本条件。翻开中国音乐美学史,在对中国传统音乐美的阐释中经常见到,如意韵、情韵、气韵等,可见“韵”在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地位。那么“韵”是如何构成的呢?根据音乐学家刘承华对中国音乐的研究,韵的构成分为三个要素:形式要素、动力要素和内容要素。他进一步解释到:“韵的最深层的奥秘就在于整个宇宙的生命运动之中,一切艺术的韵律都来自生命底部的信息与脉动。生命依靠自身的能量在其节律性运动中携带着生命的信息,然后在一定的音响系列中得以体现,便是韵的真正本质。”于是从表现形式上看,空间上避免“实”,以“虚”为本。古曲《春江花月夜》很美,美在它充满着东方神韵。我们可以循着标题的意境去品味它,却不必局限于标题,它是写景也是抒情,更是对生命的一种感悟。另外在时间上避免“直”,应以“曲”为体。《春江花月夜》很美,美在它从曲调的发展到结构形式都体现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它不像西方音乐着重音乐主题间的对比,而是就一个主题娓娓道来,使音乐在循环展衍之中,层层推进,强调衔接过渡。

如果说西方音乐重娱人,重技巧,重新旧之分,那么中国音乐重自娱,重情味,重雅俗之分。在美感形态方面,西方音乐追求主题的深刻,表现的强度和音响效果的绵密厚实;中国音乐则追求韵味的深邃,表现的力度和音响效果的虚淡空灵。在表现形式上,西方音乐注重乐音的固定,织体的网状结构,节奏的整齐规划。中国音乐则重视乐音的变化,织体的单线延伸和节奏的灵活自由。通过这样的认识,中国音乐便不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而是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底蕴。当然在课堂上应告诉学生,阐释只是理解、把握的辅助的方式,所阐释的东西只是通往目的的桥梁,所以阐释是必要的,但不是最后的工作,最后的工作还要靠学生自己用心去体会、去感受、去领悟。

结语

无论就音乐的本原还是就现时代的需求来看,音乐的民族化或民族特色总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走向21世纪的中国传统音乐教育,笔者认为,首先,要树立全新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整体的教育观念,确立传统音乐在中国音乐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其次,要建立完整的中国传统音乐理论教育体系,认识传统音乐文化的独特价值;最后,加强系统的中国传统音乐教学实践,培养学生既会听赏,又有一定的传统音乐唱奏能力,并能掌握本民族固有的音乐表达模式,这将是一个要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阮海云。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表达。艺术百家,第1期。

[2]刘承华。中国传统音乐的“自然”母题及其文化意蕴。中国音乐学(季刊),第3期。

[3]何乾三,叶琼芳等译。音乐美学。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

上一篇:交通工程论文下一篇:关于劳务报酬所得纳税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