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创新创业的认识论文(通用9篇)
1.对创新创业的认识论文 篇一
我对创业的认识
创业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活跃而有效的经济形式,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创业的形势有很明显的好转,不论是私人创办事业涉及的领域还是创业的发展势头,都有着健康发展的趋势。大学生创业是在1999年清华大学举办的首届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之后迅速发展起来的。他们的加入为创业大军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同时,在校大学生创业也闯入了人们的视眼。
在校大学生创业,即在校就读的大学生于学习期间创办事业的行为。大学生创业作为目前解决就业困难和大学生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一个途径,得到了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的肯定和鼓励。然而对于在校大学生的创业行为,由于他们作为学生的特殊身份,也受到了社会众多人的关注和质疑。
当今的社会是多元发展的,允许大学生有更多的选择,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以后,市场的多元化、灵活化更加明显。当代大学生渴望通过创立自己的事业来成就自我,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用一个大学生的话讲就是:“希望有一番自己的事业,而不是一辈子给别人打工。”应该说这代表了一部分大学生的真实想法。如今的大学生,身在校园,与外界社会接触少,社会经验缺乏。这些不足导致大学生在选择创业时存在一定的误区。创业需要的是冷静、理智、平和的心态而不是狂热的冲动。在校大学生创业案例中我们发现大部分人对于创业还只是处于理论认识阶段,对自身的行业缺乏深度审视,对社会消费能力、市场前景缺乏理性了解。有人这样推算自己的项目市场前景:中国有5亿人需要我们的产品,如果每人购买一件,每件100元,我们就有500亿的销售市场。这个例子应该说代表了一部分人的心态。但事实并不是这么简单,社会消费与市场供需前景都在不断的变化,新一代的产品也不断推出。创业失败者的例子提醒大学生,只有先拥有一个实事求是的良好的创业心态,才能提高创业成功几率。
高校作为大学生现阶段学习和生活的环境,它的态度与大学生的创业实施状况息息相关,它的政策也对在校大学生创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1998年的清华第一届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之后,清华就专门为学生成立了大学生创业园,并且还明文提出允许有能力的在校大学生保留学籍休学创业,而这一举措对于在校大学生,特别是那些有创业意向和创业能力的大学生来说是莫大的鼓励。于是清华的大学生创业意识就相对比其它高校要强。这是政策的力量。支持的老师主要是从大学生创业的“利”处考虑。很多老师认为现在大学生出去找工作难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大学毕业生极其缺乏社会经验和工作经验,往往企业都不愿意招一个只懂理论不会实践的职工。在大学里,课程设置更注重的是理论学习,对于实践应用却不够重视,这就需要大学生自己主动去参与社会活动、锻炼自我。创业是一件很有挑战性的事情,也是很锻炼人的事情。在校大学生希望从创业指导课学到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了解现在的市场需求,各个行业的动态发展,各种商业信息(在校大学生希望通过理性学习了解创业行情,进行理性风险分析,从而找到合适的自我创业方向)
2.希望介绍一些成功创业者的成败经验,并且进行个别创业案例分析(填补大学生创业经验缺乏,取人长,补己短)
3.了解有关于创业的基本常识,如注册、贷款、办理各种工商手续、相关的法律常识、创业方式和技巧、首次创业所需的条件及各类注意事项等
4.作为一个创业者要具备哪些能力和基本素质 5.目前国家对于在校大学生创业有哪些政策扶持和优惠条件.6.希望该课程能理论联系实践,提供更多的平台让学生直接参与社会实践。
历史证明,一项发明能影响一代人,一种思想能影响一个世纪,而一种教育模式所带来的影响则是无法估量的。创业教育使面临就业压力的大学生多了一种选择的机会,但有志于创业的大学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创业是有风险的。成功创业必须要有一定的财力和创业能力做保障。大学生创业是创办能盈利的企业或开发出能带来财富的新产品,不是过“老板瘾”。创业以前必须计划好,并在计划的执行过程中全程控制,及时纠正偏差。大学生应将在校期间的创业作为一项社会实践活动,来体验创业的艰辛和不容易,积累经验和教训,为今后走上社会后择机创业做准备。
20世纪90年代末,全球性的学生创业热潮开始波及中国,成千上万的高校学生投身其中。特别是1999年7月,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在校学生李玲玲在获得武汉世博公司风险投资10万元后,注册创办了武汉天行健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她当时成为全国在校大学生获得风险投资的第一人。一时间,大学生创业成为校园最时髦的词汇,学生创办的公司风起云涌。时间过去几年了,李玲玲所创办的天行健公司早已停摆,纷纷传来的是学生公司倒闭的消息。在大学生创业历程的变化中,他们的创业心理发生了什么变化呢?笔者认为,从1998年以来,大学生创业心理变化的轨迹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由浮躁变为理性。
理性的创业心理是大学生创业成功的基础,学校要通过引导,使大学生的创业心理更加成熟。我们有理由相信,不远的将来,在社会创业的舞台上,会真正涌现出一批批的大学生创业英雄,会流传一个个大学生创业的传奇故事。
2.对创新创业的认识论文 篇二
一、以市场经济的视角去把握公路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树立市场观念, 就是要突破传统的计划观念, 把公路工作始终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 以市场经济的视角、市场经济的手段、市场经济的机制去把握、研究、解决公路事业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 确立机遇意识、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公路生产要素配置方面的基础性作用公路的公益性与商品性的二重属性是并存的。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既要服从公路的公益性要求, 又要遵循市场经济的效益原则, 是现阶段公路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思路与取向。
二、解放思想, 不断创新, 加强公路多功能拓展
要树立改革创新意识;破除不思进取, 无所作为的思想, 树立市场竞争意识;破除因循守旧思想, 树立转机换制意识;树立发展事业的意识。交通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 应全方位、系统化的拓展道路使用功能, 使山、水、林、田、路、旅游、环保、利民惠农综合考虑, 人、车、路、环境协调。使项目建设既为通车服务、开发了沿线旅游资源, 又使公路成为交通旅游景点。实行就近就地移植;全线所有石料均用于景观石、砌体材料、标志标牌、路面硬化材料。同时, 还兼顾山、水、林、田、路、旅游、防火系统建设, 使公路沿途溪流淙淙, 绿树成荫, 人文交融, 体现自然美。道路沿线应设置必要的服务区, 车辆停靠站、观景台、人文景观及人行步道, 展示地域特色文化, 修建集生态旅游观光、全民健身、公路教学、科技示范、文化体验、便民致富为一体的乡村公路, 根据公路的功能、特点、交通量、交通组成、地形地质、路网结构、辐射范围、环境特点、使用条件等实际, 把握技术标准、赋予公路个性, 灵活设计、精心创作。根据地形和工程特点, 结合资金的情况, 对部分路段, 参照标准和省市相关规定, 灵活采用宽度、纵坡、平曲线半径等相关技术指标进行建设。有效调动企业面向市场、开拓经营的积极性, 促进公路行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三、争取资金自持, 拓展公路经济的发展空间
当前我们正处于公路建设极好的发展时机, 各级领导对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视程度、支持力度是前所未有的。公路系统要把握好机遇。我市在公路养护、公路建设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 为我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伴随着公路事业的快速发展, 公路工作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和矛盾。
由于养路费大幅度歉收和公路建设投资快速增长等原因, 公路建设的投入和产出比例失衡, 投资回报率过低, 资本回收期过长, 调节经济发展的价值规律无法实现是主要的原因, 所以争取上级的政策支持, 逐步提高收费路的收费标准, 使公路生产价值的回报率体现市场规律是当前促进公路经济发展的一项主要任务。选准项目, 实行公路资产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 实现公路资产市场形态转换, 把单一公路线和公路区域面的开发结合起来, 把举债建设、负债经营的政策、公司制的上市融资方式和发展公路三资企业等市场经济的运作体系全面展开, 真正搞活, 为公路经济的发展创造更为广阔的空间。
为克服公路建设资金不足的困难, 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认真搞好项目调查和项目储备工作, 主动计划, 积极争取列入国家公路通达工程项目, 争取国家和省补助资金;二是逐年争取区级财政的投资力度;三是进行广泛的宣传活动, 增强乡镇对辖区公路建设的筹资力度;四是大力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用科技项目研究成果降低公路建设成本。同时, 依托项目组织科技创新, 为项目的实施争取上级的补助资金。
总之, 我们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 要求必须履行的重要职责, 履行好这个重要职责, 这是公路管理者的崇高使命。我们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成果, 通过科技进步来促进公路的体制创新, 促进公路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促进公路生产力的加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惠更斯.探索公路建设安全和质量管理体系和方法[J].中国财经, 2010.9
[2]田文高.公路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全书[M].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 2010.10
[3]范德萨.公路建设资金管理手册[M].南昌:江西交通出版社, 2002.12
[4]张杰;如何化解公路经济内部诸多深层次的矛盾[J].中国公路, 2010.4
3.对创新创业的认识论文 篇三
【关键词】创新就业;创业指导;模式
引言
从市场发展的规模与经济发展的速度就可以看出,就业已经成为高校毕业生面临的一大难题。即使目前党中央对高校毕业生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与相应的政策支持,但始终改变不了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创业不易的尴尬境地。面对这种发展趋势与市场走向,高校在毕业生就业与创业选择方面承担着重要的职责,高校不仅要为毕业生传达正确的就业观念,还需要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培养学生勇于创业精神,促使学生在毕业的时候能够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从容面对市场的变化。高校创新就业与创业指导模式的开展不仅可以缓解学生面临毕业时不安感,还有助于市场对人才的选择。
1.创新就业与创业指导模式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高校创新就业与创业指导模式的现状就可以看出,高校在此方面存在较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高校教学活动的质量,还使得高校就业率逐渐减弱。高校创新就业与创业指导模式在高校毕业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实际了解到,其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1高校课程设置不当,教学定位不准确
从高校课程设置的实际情况了解到,在高校课程设置的过程中,关于公共必修额课程的设置有明确规定。从类别上可以将高校公共课程分为这么几类,语言工具类、计算机类、体育类预计思想政治类。在这四类的教学中,高校的师资配置、学分设置与学时规划等方面都有明确的规定。但是关于就业思想方面的指导大多属于选修课程的范围,如就业课程、大学生创业、职业生涯规划、创业指导与就业指导等[1]。這样的课程设置可以明显看出课程并不与传统核心课程相匹配,从选修与必修设置的方式还可以看出这些课程受到的重视程度并不一致。在这样的课程设置条件下,使得这类课程的教师队伍建设达不到学生的需要,教学内容与实际需要产生严重脱节,进而使得教学效果不理想。大学生每天的生活都在校园内度过,对于社会的认知程度显然不够高,因而在他们毕业的时候对社会就业形势与未来的发展状况完全取决于自己主观的认识与判断,这就很容易给大学生带来认识误区。由此可见,在这样一种形式下,学生的就业期待与现实中的职业需求产生差距已经在所难免,在这样一种环境下,就业困难成大学生毕业共同面对的一道难题。
1.2创业指导机构并未完善,指导人员配备不足
从目前高校各部门设置的情况就可以看出,创业指导教育中心是各个高校共有的组成部门,但是不同的高校存在不同程度人员配不足的情况。通常情况下,高校的创业指导中心最多配备4人,其机构单一,制度有待完善。但是该部门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其工作对象是数以千计的应届毕业生,并且毕业生不仅个人情况不一样,专业属性也不相同,这就造成高校的创业指导中心工作难以获得良好的效果。另外,创业指导教育中心的教师并不都是相关专业的,他们中有的没有经过正规、专业的培训,甚至有的教师还是兼职人员,这样一种状况就直接影响工作开展工作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
2.改革创新就业与创业指导模式的具体措施
就业困难已经成为高校毕业生共同面对的难题,高校在此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面对高校创新就业与创业指导模式存在较多问题的过程中,高校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改革创新就业与创业指导模式,促使其在高校毕业生在创业与就业的过程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2.1完善现有的就业创业指导理论体系
高校对大学生开展培训创业指导核心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进而通过指导课程促使学生可以通过某种方法包装自己,在择业的过程中将自己推销出去,获得就业的机会[2]。因此,高校在创业指导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可以应用有效的教学手段,让学生通过全程录像的方式指导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就可以让学生利用课后的时间观看录像,根据录像中的不足之处,修正自己,提高自己。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毕业在学生的人生当中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在高校开展该门课程的过程中都应该好好上这样一堂课,通过这样一堂指导课程,教师将指导学生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如何开展工作,如何与新同事相处等,促使学生能够摆脱掉依赖心理,学会独立。高校要想获得这样的指导效果,就应当完善现有的就业创业指导理论体系,促使学生学习理解这些内容。
2.2建立一支专业化教师指导队伍
从目前高校就业指导的实际情况来看,无论是师资队伍还是教学设备都不够理想与完善,而这种不完善直接导致指导质量不高。因此,在面对就业形势与创业路径不容客观的形势中,有必要建立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而要想达到这样的效果,就应当做到这么几点要求。首先,就业创业指导的教师必须是通过增添编制的形式加入到教师队伍中,而且招聘的都是具备经验的专业人员[3]。其次,指导教师的综合素质必须过硬。在为学生开展就业创业指导的过程中,教师就会逐渐认识到该项工作的顺利实施必须以极高的专业知识水平为背景,因而高素质的专业指导教师是高质量就业创业指导的重要保证与依据。最后,完善岗位管理制度。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在高校毕业生的人生中具有重要的影响,为保证这种影响产生的效果积极的,就应当根据岗位建立起完善的管理制度。如,可以通过培训或者是奖励的方式来提高教师的素质,促使教师的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
3.结语
总而言之,在高校毕业生面临毕业的过程中,就业与创业对学生后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而高校就业创业指导教育中心在此环节中应当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促使高校毕业生在面临毕业的过程中做到从容不迫,理性择业、科学创业。
参考文献
[1]许芳,张珊珊.从思想上进行教育——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9(11):51.
[2]盛大泉,孙常涛.创新就业渠道的“沈阳模式”——沈阳市推荐自主择业军转干部任高校辅导员成效初现[J].中国人才,2012,9(10):56.
4.对创新意识的认识 篇四
新意识是指人们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引起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动机,并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向、愿望和设想。它是人类意识活动中的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表现形式,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的前提。创新意识包括创造动机、创造兴趣、创造情感和创造意志。创造动机是创造活动的动力因素,它能推动和激励人们发动和维持进行创造性活动。创造兴趣能促进创造活动的成功,是促使人们积极探求新奇事物的心理倾向。创造情感是引起、推进乃至完成创造的心理因素,只有具有正确的创造情感才能使创造成功。
创新意识是以思想活跃、不因循守旧、富于创造性和批判性、具有敢于标新立异、独树一帜的精神和追求为主要表现。只有具备强烈的创新意识,才能敢想前人没想过的事,敢创前人不曾创成的业。创新意识的主要特征:①新颖性。创新意识或是为了满足新的社会需求,或是用新的方式更好地满足原来的社会需求,创新意识是求新意识。②社会历史性。创新意识是以提高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需要为出发点的,而这种需要很大程度上受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制约,在阶级社会里,创新意识受阶级性和道德观影响制约。人们的创新意识激起的创造活动和产生的创造成果,应为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服务;创新意识必须考虑社会效果。③个体差异性。人们的创新意识和他们的社会地位、文化素质、兴趣爱好、情感志趣等相应,它们对创新起重大推进作用。而这些方面,每个人都会有所不同,因此对于创新意识既要考察社会背景,又要考察其文化素养和志趣动机。
我们对创新意识的培养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培养求知欲。学而创,创而学这是创新的根本途径。我们要具备勤奋求知精神,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才能在自主创新中发挥生力军作用。其次,培养好奇欲。将蒙昧时期的好奇心向求知时期的好奇心转化,这是坚持、发展好奇心的重要环节。要对自己接触到的现象保持旺盛的好奇心,要敢于在新奇的现象面前提出问题,不要怕问题简单,不要怕被人耻笑。第三,培养创造欲。不满足于现成的思想、观点、方法及物体的质量、功用,要经常思考如何在原有基础上创新发明、推陈出新,大脑里经常有“能否换个角度看问题?有没有更简捷有效的方法和途径”等问题盘旋。第四,培养质疑欲。“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问才能促使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新。因此,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及最佳方法。从多角度培养青年的思维能力,激励学生创新。鼓励学生提问,大胆质疑,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提出问题是取得知识的先导,只有提出问题,才能解决问题,从而认识才能前进。一定要以锐不可当的开拓精神,树立和提高自己的自信心,既要尊重名人和权威,虚心学习他们的丰富知识经验,又要敢于超过他们,在他们已进行的创造性劳动的基础上,再进行新的创造。
创新意识的培养是一种严肃、严密、严格的创造活动,也要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把创新意识培养简单化,表象化和庸俗化,降低创新精神的科学性和严肃性。我们在培养创新意识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树立科学的创新理念,明确创新的真实含义,既要面对现状勇于创新,又要防止把创新当时髦,空谈误国,把创新当成没有实质性新内涵的新提法、新名词;即要着眼于解决现有手段不能解决的问题,又要着眼于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维制定解决未来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措施。我们一定要注意把创新精神培养与科学求知态度结合起来,克服重创新的过程,轻创新的结果;克服重创新的数量,轻创新的质量;克服重一般的技术创造,轻科技含量高的、核心技术的创新的思想。我们一定要注意把创新精神培养与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结合,“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要增强自己培养创新意识的信心、勇气和能力。
5.浅谈对创新教学设计的认识 篇五
教学是一门科学,教学是一门艺术,还是一种技术。教学设计是教学科学、教学艺术和教学技术的综合。
一、关于“教学设计”
(一)传统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指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依据对学生学习需求的准确分析,运用系统方法把各种教学资源有机地组织起来,对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个部分的安排作出整体规划,建立一个分析和研究的方法,制定解决问题的步骤,对预期结果做出估价的过程。
传统教学设计大多是从教学内容出发,依靠教师的实践经验和个人直觉来选择教学方法,安排教学过程,考虑得较多的是教师“如何教”,这是教师的教学艺术,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还将继续发挥作用,因为这里也体现了教师的创造性。但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随着教学过程的日益复杂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仅仅依据教师个人的教学艺术为基础的教学设计,已经不能适应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要求。
生物课教学中,为数不少的教师仅靠一本课本、一本教参,加上几张挂图,年复一年、照本宣科地教学,使本来应该充满生机的、活生生的生物课变成“死物”课、“无物”课。教学变得枯燥、乏味,学生不得不靠死记硬背来学习,生物课程在培养学生素质中的教育价值被大大地削弱了。更为严重的是,使青少年学生失去对生物学的学习兴趣。我们不妨想一想,儿童对一切生命现象的好奇心和兴趣是与生俱来的。可是,到了中学学习一段生物学课程后,却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对生物学失去了兴趣,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把生物课当作“文科”来学,靠背诵书本、背诵笔记来应付考试。不少学生觉得生物学知识比较难学、难背,而不愿意学习这门课程。那么,生物学教师就有必要认真思考一下学生的兴趣是怎样失去的,生物学课程应该怎样教和学的问题。因此,新课程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构建以学生主动活泼地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二)什么是“创新教学设计”?
现代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有关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还要考虑教学情境、教学对象、教学策略、教学媒体、教学评价等因素,并用系统论的方法来加以统筹规划、组织,较多地考虑学生“如何学”、教师如何帮助和促进学生学习以及师生间的互动,因而可以使教学活动真正达到优化的效果。现代教学设计是一个分析教学问题、设计解决方法、对解决方法进行试行、评价试行结果、并在评价基础上修改方法的过程。这是一个系统计划的过程,有一套具体的操作程序,所以现代教学设计又称为系统教学设计。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学科教学是一个系统,是由一定数量的相互联系的组成部分有机结合起来具有某种教学功能的综合体,它包括课程(教学)内容、教师、学生、教学媒体等多种要素,而它本身又是学校总体教育教学工作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学科教学设计又可以看作是整个学科教学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系统论认为:一切子系统的工作都要围绕着系统总目标的实现而展开。因此,教学设计必须在系统论的指导下,运用现代教学论、学习心理学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借助于教学设计者的经验和创造性劳动来实现。
一个好的教学设计,首先要有创新性。教学设计的过程,必须要求老师在掌握了大量的知识储备的基础上钻研教材,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从总体上设计出一个科学、实际、有针对性和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总体设计。在此基础上重新考量教学目标和教学的重难点。教学设计虽然使得教学程序化、合理化和精确化,但它并不束缚教学实践的自由,更不会扼杀教师的创造性。要打破原有的教学设计死板、僵化的误区,大胆创新,采用丰富多采、灵活多变的教学设计方式来改变语文课堂的沉闷气氛。其次,在新课程逐步实施的背景下,教师还要及时地更新自己的知识视野和教学观念,积极运用先进的现代化教学工具和教学条件来改变和创新自己的教学设计。比如计算机辅助教学和因特网这几年对语文教学的影响是巨大的,好的教学忽略和轻视这些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是必然要落后于时代的,也是必要遭到淘汰的。信息技术的信息量大,传输快,清晰度高,用它来拓宽知识、开阔视野、丰富感性知识等,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且信息技术具有交互反馈功能,以此互通,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听记,而是通过动手操作直接参与教学过程。这就是从根本上打破以教师为中心,限制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弊端,使教学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
二、如何进行创新教学设计
创新教学设计对于我们而言,可以简单理解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那么,如何进行创新教学设计就转化为如何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那么什么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呢?
1.什么是以学生为中心?
“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源于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杜威的“以儿童为中心”的观念。杜威极力反对在教学中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做法,反对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填鸭式、灌输式教学,主张解放儿童的思维,以儿童为中心组织教学,发挥儿童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作用,提倡在“做中学”。杜威在他的教学实验中基本上完全尊重儿童自己的意愿,儿童想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教师基本上对学生采用放任自流的态度。虽然杜威的教学实验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和系统地学习科学知识有所忽视,但杜威的实验成果无论是在在当时还是在现在都具有积极的启发意义。
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体的作用,通常采用集体的、满堂灌的讲授式教学。相应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的特征是重视和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通常采用协作式、个别化、小组讨论等教学形式或采用多种教学形式组合起来进行教学。如果在教学中学生自己负责控制和管理学习活动,那么这种教学便是以学生为中心的,相反则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2.什么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如果教学设计所得到的教学方案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即从方案中所采用的目标及策略来看,充分重视和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的话,那么这种教学设计便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否则便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那么如何设计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案呢?首先我们来看看,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是什么样的。这是我们要重点讨论的内容。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的主要特征是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关系原则。要体现这个原则,必须从学生的学习环境入手。所谓学习环境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中所面对的人际关系和学习资源的组合。要设计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并不是一件新任务,其实就是选择或设计出支持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策略。
1.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的特征:学习者对学习过程的控制程度;提供真实或接近真实的学习情境;提供问题解决类的学习任务;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提供丰富的学习工具;提供足够的支架;丰富的人际交流;友好民主的教学气氛。
2.教师的主要工作:准备资源;激发和维持学习动机;设计复杂的学习任务; 要使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教师要完成的任务是艰巨的,也是有一定难度的。
6.对创新创业的认识论文 篇六
无数历史事实证明,正确认识和评价一个新事物,不是在它产生的当时,而是在它发展的明天、后天,甚至更长时间。1963年,浙江省诸暨县(今诸暨市)枫桥区创造了以“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实现捕人少,治安好”为主要内容的“枫桥经验”,得到毛泽东同志的肯定。“枫桥经验”是当时我们党的群众工作方法的一种重要创新,对于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巩固党执政的群众基础,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2003年和2013年,总书记就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两次作出重要指示,极大地推动了“枫桥经验”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健康发展,并不断焕发出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在“枫桥经验”产生55年的今天,从理论到实践,大力弘扬“枫桥经验”,对健全完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有其深远意义。
创新社会治理离不开群众参与。要顺应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变化对政法工作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坚持好、发展好“枫桥经验”,推动全市政法综治工作创新发展,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牢牢把握“枫桥经验”的核心要义,就是要始终坚持为了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发挥好基层组织、群众组织、社会力量的作用,动员广大群众参与社会治理,推动治理主体从多方凝聚,治理方式向多元集成,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治理手段向信息化、数据化转变,努力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枫桥经验”是我们党的
群众工作方法与时俱进的必然产物
善于发动、组织和宣传群众,是中国革命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改革不断发展的基本经验。1939年,为了巩固统一战线,争取抗战力量,党中央作出了《关于深入群众工作的决定》,这是党的历史上第一个关于群众工作的决定。党的七大强调了密切联系群众的极端重要性,将“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概括为党的“三大作风”之一,提出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一个显著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但是,历史上党的群众工作也出现过一些失误,狂风暴雨式、命令式和当群众“尾巴”等极端化的问题,时有不同程度地存在,伤害了一些群众的感情。对此,我们党始终以巨大政治勇气纠正自身 1 问题,不断巩固和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枫桥经验”的产生与发展是党的群众工作与时俱进的一个缩影。
1963年10月,当毛泽东同志得知“枫桥经验”后当即予以肯定,要求各地学习推广“枫桥经验”。这是共产党人在进京“赶考”不久后对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现实国情的冷静思考,是毛泽东同志带着胜利之师跨进历史凯旋门后对群众工作作出的重要决策,也是党对群众工作历史经验与教训的深刻总结。“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巩固党执政的群众基础,要求党必须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采取相应的政策。总书记对“枫桥经验”的两次重要指示,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创新群众工作的方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群众工作面临的问题的深刻洞察、彰显了对“人民至上”价值追求的历史担当、表明了对执政本质和规律的科学认识。
弘扬“枫桥经验”中所蕴含的精神实质 和实践价值,有力地促进群众工作的行稳致远
“枫桥经验”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尽管一些具体做法深深地烙上那个特定时代的痕迹,但其“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核心与灵魂始终未变,其中蕴含的精神实质和实践价值,对于新时代走好群众路线,创新社会治理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是“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的人本精神。“枫桥经验”产生于“左”倾严重的年代,但当地人们没有打人,没有捕人,更没有杀人,而是通过说服教育的办法,就把“四类分子”改造为社会主义新人。这无疑体现了对人的生命的保护、对人的尊严的尊重。二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求实精神。在社教运动初期,枫桥区的部分干部群众也希望采取这种激烈斗争方式,当地党委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既不照搬别人的做法,也不回避当地的矛盾。因地制宜、尊重规律。三是“坚持矛盾不上交”的担当精神。在当时“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大气候中,枫桥区保持比较清醒的头脑,困难面前不偷奸耍滑、问题面前不瞒天过海、矛盾面前不自欺欺人,而是坚持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从党性原则出发,顶着压力也要干好应干的事,冒着风险也要担好应担的责。四是“敢于突破条条框框”的创新精神。当年,枫桥区不随大流,勇于突破各种禁区,敢想、敢做、敢当,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此后的55年里,他们始终坚持“枫桥经验”的基本精神,并根据不同时期的形势任务,不断丰富和拓展“枫桥经验”的时代内涵,其中贯穿的一条主线就是创新。五是“既合大法又合民意”的善治精神。在具有强烈政治化色彩的年代里,枫桥区通过开展说理斗争,实现了既不捕人又治安好的目标。这一经验做法具有“上符国家法律精神、下合社情民意”的特征,表现出对和谐秩序的追求,是善治精神的具体体现。
学习推广“枫桥经验”55年以来,特别是弘扬其中所蕴含的精神实质和实践价值,有力地推进群众工作的时代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促进了社会大局的和谐稳定,2 为实现党在不同时期的战略目标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各地通过学习推广“枫桥经验”,牢固树立正确的群众观念,坚持正确的群众路线,察民情、解民忧、集民智、聚民心,把广大群众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巩固和扩大了党在新形势下的群众基础,不断巩固了党的执政地位。“枫桥经验”的创新发展,不断适应新时代群众工作的需要
“枫桥经验”从最初的“调和阶级矛盾”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维护社会治安”;从新世纪初“加强社会管理”到新时代“创新社会治理”。各地结合实际,大胆探索,创新建立了着眼于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变化,与开放、动态、信息化社会环境相适应的社会治理体系:一是立体化的社会治理组织体系。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为突破口,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治理格局,把党的政治、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服务优势,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二是服务化的社会管理保障体系。依照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要求,把人民满意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以人民群众期盼为念,寓治理于服务之中,实现治理与服务的有机统一。三是动态化的社会矛盾化解体系。树立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理念,发挥好各种社会力量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通过平等地沟通、协商、协调、引导等方法,正确反映和协调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阶段的利益诉求,兼顾好各方面群众的关切,促进社会动态平衡。四是系统化的社会安全防控体系。建立以有关职能部门为主体,群防群治辅助力量为补充,社区、社会面和内部单位防范为基础的社会治安大防控体系建设,实现街面防范网格化、社区防范物业化、农村防范自治化、场所防范保安化、重点部位技防化。五是数字化的社会管理信息体系。着眼于社会管理、城市运行管理、政务服务以及数据资源管理的需要,推进电子政务业务应用系统在基层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大力推广民生热线、绿色邮政、网上信访、视频接访等做法,构建快捷高效的群众诉求表达新通道,推动实现社会服务与社会治理工作的智慧化、精细化。六是规范化的社会公平执法体系。进一步规范执法流程,按照标准化、流程化、精细化要求,从容易发生问题的执法环节入手,对执法具体环节和有关程序作出具体规定;健全执法办案信息查询系统,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
进入新时代,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传统的社会管理的微观基础、党的群众工作所处的经济社会环境和体制机制,都相应发生了深刻而复杂的变化,人们的利益需求、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日益多样化。这些新的变化,使新时代党的群众工作的对象更加多样、工作内容更加丰富、工作的社会环境更加复杂。同时,人民群众对我们党和政府认同已经从情感认同逐渐 3 向法理认同、利益认同转变;对党委、政府的诉求不但有着物质方面的,而且有着更多的社会诉求,权利意识、法治意识、监督意识较之以往有了很大增强;对党员干部的要求不仅需要勤勤恳恳,而且对专业背景、领导能力和工作作风等方面有着更高的要求。“枫桥经验”的创新发展,较好地适应了党的群众工作的需要,切实增强了基层群众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 的位置,增强“枫桥经验”新的活力
总书记强调:“始终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这是铿锵的宣誓,更是行动的纲领。学习、推广“枫桥经验”,最重要的是按照总书记的要求,始终牢记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的源泉,始终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从而不断赋予“枫桥经验”新的时代内涵,使其不断增强新的活力。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学习、推广“枫桥经验”,加强和创新群众工作方法,必须正确把握最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的共同利益和不同群体的特殊利益的关系,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既高度重视又不超越阶段,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牢牢把握以问题为导向的思想方法。纵观人类发展历史,一切发展进步无不是在破解时代问题中实现的。学习推广“枫桥经验”,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抓住与人民群众利益攸关的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环境等问题,从而使“枫桥经验”更接地气,持续发展。
正确处理以创新为重点的土洋关系。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在当前体制转轨、社会转型、利益多元、矛盾凸显的新形势下,推广学习“枫桥经验”,既要传承也要创新。特别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全国互联网覆盖率达到85%以上,电子通信网络也已迈入4G时代。充分发挥信息网络的作用,把“脚板走访”与“网络对话”有机结合起来,为党和政府了解民意、体察民情、化解民忧提供新渠道,为群众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提供新平台。
7.对培养创新型教师的几点认识 篇七
一、加强岗位培训,提升教师专业素质
教师岗位培训应该成为教师学习提升的常态工作,要培养教师终身学习的意识。教师一次性培训上岗早已不适合时代的发展,需要继续教育继续学习。学校要为教师培训学习创造良好条件,尤其是青年教师,需要通过各种渠道提升自己,珍视进修、交流的机会,还要虚心向老教师请教。老教师也需要不断地更新知识结构,掌握最前沿教育教学信息,自觉消化应用新知识,做创新学习的榜样。
教师岗位培训需要有创新改革的意识,在培训学习方式上进行创新尝试,要改变单纯灌输式教学方式,让教师充分自主学习,并通过实践活动,形成互动探研式学习,对教学案例、情境设置等问题进行合作学习。促使教师转变习惯教学意识,要由教书匠向专家型教师过渡。要注意引导教师对自身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找出差距和问题,正确审视过往教学经历,找到突破角度,形成改革共识。教师培训学习应该成为学校常规管理工作,对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时间和教学人员安排上要形成制度,还要灵活应用,确保训练的系统性和针对性。
二、引入竞争机制,激发教师创新热情
教师队伍相对比较稳定,在人才招聘、培养、任用等环节,教育主管部门要通盘规划,形成切实可行的运行计划。为了提升教师自身创新热情,学校需要引入竞争机制。首先是奖惩制度的建立要完备。教育教学不能唯成绩论英雄,但也不能干好干坏一个样,需要建立适当的奖惩制度,奖罚分明。其次是建立良性轮岗制度。教师岗位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胜任岗位的可以继续留任,不胜任的就要适时调整,要建立能者上庸者下的轮岗制度,这对激励教师上进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在教育干部的选拔任用时,学校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操作体系,要对现有教育干部进行考评和量化,对于难以胜任的教育干部要及时进行调整。只有建立全面的评价制度、合理的制约机制,才能有效激发教师的工作责任心。要将教师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结合起来,形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管理体制,促使教师从“要我创新”到“我要创新”的转变。
三、强化科研建设,探索教育教学新路
教师教学水平高低,与教师自身素质优劣有关,也与教师教科研能力有直接联系。教师课堂上施教,需要整合各种教学因素,制订科学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全面发展。而创新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具备更加专业的知识才能适应现代教学。因此,教师需要对教材、对学生有深度探究,重新组合教材资源,针对学生实际学力制订教学方案,这些内容的落实其实就是教科研,将教学程序细化,将教学思想分解,对教学行为进行反思,为教科研顺利实施创造良好条件。
高素质的教师需要树立教科研的思想,要用科研促进课堂教育,走教科研兴教学之路,要由单一型教师向全能型教师转化,由复制式教师向创造型教师转型。教师要时常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改进和重建,这样才能顺利产生“元认知”。教师要敢于实践、敢于创新,只有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才能建立全新教学认知。
四、构建创新制度,营造良好创新环境
创新制度建设是培养创新型教师的重要物质条件。学校要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教师上岗制度、教科研评价制度,要对教师的创新进行制度管理,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
要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需要学校和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学校是教师教学科研的重要阵地,要为教师进行创新提供各种物质条件,包括图书资料、网络信息等硬件建设,也包含交流平台、激励措施等软件建设。其次是营造良好人际关系环境。教学是团队合作行为,需要教师能够发挥协作精神,集体团队和谐,教师个体的创新能力才能有发挥的余地。学校需要为教师提供和谐教学秩序。最后要关注社会因素对教师创新的影响,教师创新意识的培养需要学生、家长的配合,如果学生、家长不理解不支持,也会挫伤教师创新的积极性。
8.我对创新菜的浅薄认识 篇八
我是一个普通厨师,经验有限,学识浅薄,但多年的从厨经历却让我对创新菜略有感悟。所谓创新菜,我认为,不是天马行空,生搬硬套或闭门造车。创新菜应是在继承和发扬传统烹饪技艺的基础上而精心演变出来的新型菜品,应当在味型、原料、技法亦或装盘上有所突破,独具新意。所以,这就要求创作者具有扎实的基本功,以及全面的烹饪技术,熟悉传统菜肴的独特风味,然后再依据当代人的审美情趣,饮食习惯,口味需求,从而对传统菜进行一番大刀阔斧的手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植入新元素,令创新菜真正“青出于蓝胜于蓝。”
我曾见过一位同仁的创新菜——九转大肠。众所周知,大肠肥美香软,入口齿颊留香,深受食客喜爱,但美中不足的是食后易生腻味,且大肠中的胆固醇含量较高,不利人体健康。于是,这位同仁以添加辅料——山楂的手段来达到了创新这一目的。山楂有健脾消食,降压降脂的功效。两者同食,不仅解腻清口,还起到一定的保健作用。这一举措在真正意义上赋予了这道传统菜以新的生命力。我赞成这样的创新,因为这样的创新可以赢得食客的心。不过,也有些厨师,并不懂相辅相成的道理,只知一味地胡乱搭配,把一些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混在一起,取个雷人的名字就算创新成功了。其实,这是对工作的敷衍,也是对食客的不尊重。这不叫创新,叫粗制滥造。
创新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不是把A原料换成B原料就可以令食客买账的事,创新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比如“鱼香肉丝”吧,大家都在卖,若想创新,仅仅把肉丝换成鱼丝呀、鸡丝呀或其它什么丝是不行的,是谈不上创新的,如果非要给它个定义,那也只能算是抄袭和仿冒吧。倘若换个思路,以肉丝换成鱼肉为例,虽把鱼肉也切成丝,但打成一端相连的菊花刀,并把上浆滑油的技法改为拍粉油炸,然后再浇上鱼香汁,这道菜就有了亮点了。首先是造型的突破,其次是口感的差异,第三是原料的不同。食客食后,大脑在第一时间反馈出的信息:这道新菜不错。
确实,在传统的菜肴上创新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那些传统名菜的制作都是经过许多前辈甚至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才日臻完美。不过,用“拿来主义”创新菜却是一条捷径。所谓“拿来主义”,其实就是一种借鉴。即用湘菜的调料去烹调鲁菜的原料,亦或用川菜的味型为粤菜的原料赋味。当然,并非所有的捷径都是坦途,捷径有捷径的缺点。因为有些原料一旦离开某些调料的助味,就会失去特色,变得不伦不类。还以“九转大肠”为例,“九转大肠”即鲁菜名肴,以甜、酸、香、辣、咸五味俱全取胜,搭以湘菜的豆豉、剁椒,或川菜的麻辣味型调味,“九转大肠”也就失去了原有特色。这是“拿来主义”创新菜的局限性。
另外,我认为把传统原料重新搭配、组合倒也不失为一种创新之路。传统名肴“鱼咬羊”就是最好的例证。而今,风靡一时的鲁系创新菜——胶东鸡焖鱼,也是联姻非常成功的一例。还有,曾经高贵的海参、鲍鱼,也纷纷下嫁土鸡、排骨之类的烟火味十足的原料,并赢得一片喝彩声。就连那被追求养生的人们日渐冷落的传统“扣肉”,也因茄盒、藕盒、小油菜的加盟又日渐受青睐起来。“农家新扣碗”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农家新扣碗”是我在传统扣肉的基础上创新而来的。传统“扣肉”原料单一,常食腻口,而我为了迎合现代人求荤素搭配、营养均衡的健康理念,在肉片与肉片之间杂夹着码入喜油的茄盒和藕盒。从而减轻了菜肴的油腻感,让食客更能放心食用。
当然,最简单最容易的创新菜来源于新原料,因为新原料本身就是一大优势,无论用何种技法烹调,无论用何种味型调和,它本身的新是不可否认或改变的。
9.对创新创业的认识论文 篇九
姓名:陈 静 学号:08012 课程:行政监察研究 年级: 2008级 授课教师:毛昭晖教授 日期:2010年5月
题目:结合自身工作实践,谈谈对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创新的看法或认识。
很荣幸作为一位招标行业工作者,粗浅的结合工作谈一下招标中遇到的腐败及反腐败的看法。我们都知道,工程建设领域是腐败的重要滋生地之一,而工程招投标又普遍被认为是工程领域反腐的源头和关键环节。
采购的控制要素主要包括:采购的预算控制、质量控制、进度控制和行为控制。其中采购的行为控制是指在采购过程中,应该对采购人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实施必要的监督,以确保采购工作依法规范进行,杜绝采购过程中可能发生的腐败行为。
经过近年来的不断探索和实践和政府《关于进一步规范招投标活动的通知》的下发,作为指导招投标活的纲领性文件,为工程建设招投标活动规范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公司内部及监管机构不断加强队伍建设,在招投标工作中认真执行《招投标法》及配套法规,以组织学习、业务培训等方式,不断增强法制观念,提高业务水平。国家于2009年第一次推出招标师职业制度,在招标师业务规范上,将 “反腐倡廉”的要求放在了首位。
健全配套规章制度,市场运作基本规范。政府《关于进一步规范招投标活动的通知》的下发后,进一步规范了招投标活动,监察局、招标办等部门也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实行公开、公平,阳光管理。通过登报公示、张贴布告、网上发布、电视台公告等形式,提前预告交易信息,实现信息共享,防止因信息渠道不畅、交易透明度不高而发生私下承诺、“暗箱操作”等违规现象。资格 2 预审和开标结果事后及时告知公众,尤其是各投标单位,主动接受监督。同时,统一文本,规范管理。招标办全面落实一次性告知制度,对外统一推行《招标方案》、《招标公告》、《资格预审备案表》等统一文本,强化了监督,规范了管理。三是认真履行监管职能,确保市场规范运作。各类公共交易活动进入交易中心后,接受来自执法单位、招标办和相关职能部门三个层面的统一监管。市纪委监察局负责对招标办、交易中心履行职能情况及投标企业的廉政记录等进行监督检查,招标办专门履行对交易中心的监管职能;相关职能部门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认真履行对相关交易活动的行业管理和监督职能,坚决防止腐败的发生。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招标投标领域不断拓宽,招标采购日益成为社会经济中一种最主要的采购方式。但是,招标投标活动中也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如:招标投标制度不统一、程序不规范;不少项目单位不愿意招标或者想方设法规避招标,甚至搞虚假招标;招标投标中存在较为严重的不正当交易和腐败现象,吃回扣、钱权交易等违法犯罪行为时有发生;政企不分,对招标投标活动的行政干预过多;行政监督体制不顺,职责不清;有些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保护主义仍较严重等等。因此,依法规范招标投标活动,维护市场竞争秩序,促进招标投标市场健康发展,是《招标投标法》立法的主要目的。
针对招投标领域存在的问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强化措施,加大工作力度:
(一)加大宣传力度,强化法律意识。围绕《中华人民共利国招投标法》的实施,结合实际,修改、完善地方招投标管理规定,并利用新闻媒体进行广泛的宣传,形成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以此来规范招投标市场,使之走上健康、有序、良性发展的轨道。
(二)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按照“统一领导、行业参与、中心服务、政府监督”的改革理念,由发展改革部门牵头,财政、城建、交通、土地等部门参与,建立集工程建设、政府采购、产权交易和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为一体的综合招投标中心,最终实现管办分离、职能分设、政企分开。“行业参与”,指各行业主管部门参与对本行业招投标活动的监督管理工作。“中心服务”,指把“中心”为综合性招投标交易场所,为招投标各方提供法律、信息、技术、经济等方面的服务。“政府监督”,指市政府、纪检监察及市招标投标综合管理办公室等部门切实加强对招投标工作的指导、协调和监督管理。
(三)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一是坚持“两到位、一控制”(法人或法人委托授权人到位、保证金从企业基本帐户转入到位、不同类别工程实行不同的控制价)。二是坚持随机摇号制。坚持评委、标段划分入围随机摇号产生,标段要根据报名前后排序随机摇号产生,杜绝人为划分行为,入围不搞推荐,报名原始材料要存档以备查。三是要防止“假法人”到位。要在拍照存档基础上,及时辨别法人真假。四是完善评标专家库。评标专家库要实现微机建档,与省上评标专家库实行对结,对我市上报的专家,实行登记、备案、全省联网,在抽取专家时实现在省发改委授权下的终端抽取。五是要建立起“不良记录”清出市场制度。对交易主体出现的围标、串标、陪标、违法分包、转包、虚大工程造价、偷工减料及行贿等行为,一经发现,一律记录存档,并按规定通报给有关部门或向社会公布;落实廉政准入制度,严格兑现奖惩。六是吸收财政部门参与审核。引进经验丰富的预结算方面专业人 员,对控制价的客观性、合理性进行审核。
(四)对招投标的监管纳入项目管理全过程。实行招投标前置化,即在项目立项审批时就对其招投标提出明确要求。同时,到工程验收阶段必须出具招投标相关手续。
(五)要进一步加强对招投标活动的执法监督。纪检监察工作人员全程参与监督招投标活动,对那些规避招标和假招标行为,以及领导干部插手招投标活动或随意转移监督职能的行为,一经发现,纪检监察部门要严肃查处。
【对创新创业的认识论文】推荐阅读:
对创新创业课的认识10-11
创新创业教育论文06-18
创新创业能力分析论文08-15
浅谈对创业的认识11-03
创新创业和工作的联系10-18
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思考09-08
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计划书10-01
我对创新的理解和认识07-11
创新创业大会上的讲话稿10-18
创新创业调查方案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