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重点篇目

2024-07-31

高中语文重点篇目(共8篇)

1.高中语文重点篇目 篇一

《小学语文考试大纲》 重点背诵篇目

1.先唐部分

⑪诗经.关雎

诗经•周南·关雎•先秦 关关雎(jū)鸠(jiū),在河之洲。

窈(yǎo)窕(tiǎo)淑女,君子好(hǎo)逑。

参差荇(xìng)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wù)寐(mâi)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zāi)悠哉,辗(zhǎn)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mào)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lâ)之。

译文:

关关鸣叫的水鸟,栖居在河中沙洲。善良美丽的姑娘,好男儿的好配偶。长短不齐的荇菜,姑娘左右去摘采。善良美丽的姑娘,醒来做梦都想她,思念追求不可得,醒来做梦长相思。悠悠思念情意切,翻来覆去难入眠。长短不齐的荇菜,姑娘左右去摘采。善良美丽的姑娘,弹琴鼓瑟亲近她。长短不齐的荇菜,姑娘左右去摘取。善良美丽的姑娘,敲钟击鼓取悦她。

⑫屈原《湘夫人》

战国*屈原 文学体裁:诗歌

湘夫人(1)

帝子(2)降兮北渚(3),目眇眇(4)兮愁予(5)。袅袅(6)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登白薠(7)兮骋望(8),与佳(9)期(10)兮夕张(11)。鸟何萃(12)兮苹(13)中,罾(14)何为兮木上? 沅(15)有芷(16)兮澧(17)有兰,思公子(18)兮未敢言。

荒忽(19)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20)。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21)?

朝驰余马兮江皋(22),夕济(23)兮西澨(24)。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25)。筑室兮水中,葺(26)之兮荷盖。

荪(27)壁兮紫(28)坛(29),播(30)芳椒(31)兮成堂。

桂栋(32)兮兰橑(33),辛夷(34)楣(35)兮药(36)房。

罔(37)薜荔(38)兮为帷(39),擗(40)蕙櫋(41)兮既张。

白玉兮为镇(42),疏(43)石兰(44)兮为芳。芷葺兮荷屋,缭(45)之兮杜衡(46)。

合百草兮实(47)庭,建芳馨(48)兮庑(49)门。九嶷(50)缤(51)兮并迎,灵(52)之来兮如云。捐余袂(53)兮江中,遗余褋(54)兮澧浦。搴(55)汀(56)洲兮杜若,将以遗(57)兮远者。时不可兮骤(58)得,聊逍遥兮容与(59)。

注释

(1)选自《楚辞章句》,《楚辞》收集战国时代楚国屈原、宋玉和汉代贾谊等人的诗赋,西汉刘向辑,东汉王逸作章句。《湘夫人》为《九歌》中的一篇。《九歌》是屈原十一篇作品的总称

(2)帝子:指湘夫人。舜妃为帝尧之女,故称帝子。(3)渚:水边的浅滩。

(4)眇(miǎo)眇:极目远望的样子。(5)愁予(yú):使我发愁。予,我,下文“闻佳人兮召予”中“予”同。(6)袅(niǎo)袅: 微风吹拂的样子。(7)薠(fán):草名,多生长在秋季沼泽地。(8)骋望:纵目远望。

(9)佳:佳人,指湘夫人。下文“佳人”同。(10)期:期约,约会。

(11)张:陈设,指陈设帏帐,祭品等。

(12)萃:聚集。鸟本当集在木上,反说在水草中。(13)苹:水草。(14)罾(zēng):鱼网。罾原当在水中,反说在木上,比喻所愿不得,失其应处之所。

(15)沅:即沅水,在今湖南省。(16)芷:香草名。即白芷。(17)澧:(lǐ),即澧水,在今湖南省,流入洞庭湖。

(18)公子:指帝子,湘夫人。古代贵族称公族,贵族子女不分性别,都可称“公子”。

(19)荒忽:即“恍惚”,迷迷糊糊的样子。(20)潺湲:水流缓慢但不间断的样子。(21)水裔:水边。(22)江皋:江边。(23)济:渡水。(24)澨(shì):水边。(25)偕逝:指与使者同往。

(26)葺(qì):修补,这里指用茅草盖屋。(27)荪:一种香草。(28)紫:紫贝。(29)坛:庭院。(30)播:散布。

(31)芳椒:芳香的椒树子。(32)栋:屋栋,屋脊柱。(33)橑(lǎo):屋椽。

(34)辛夷:香木名,初春升花又叫木笔。(35)楣:门上横木。

(36)药:香草名,即白芷。(37)罔:通“网”,作编织。

(38)薜(bì)荔(lì);一种香草,缘木而生。(39)帷:帐幔。(40)擗(pǐ):剖。(41)櫋(mián):檐际木,这里作“幔”讲,帐顶。(42)镇:镇压坐席之物。(43)疏:散布,分陈。(44)石兰:兰草的一种。(45)缭:缠绕。

(46)杜衡:一种香草。(47)实:充实。

(48)馨:散布很远的香气。(49)庑(wǔ):厢房(50)九嶷(yí):山名,又名苍梧,传说中舜的葬地,在湘水南。(51)缤:盛多的样子。(52)灵:神。(53)袂(mâi):衣袖。(54)褋(diã):汗衫。(55)搴(qiān)):采摘。

(56)汀(tīng):水中或水边的平地。(57)遗(wâi):赠送。(58)骤:轻易,一下子。(59)容与:从容自在的样子。(60)聊;姑且。

(61)嫋嫋:微风吹拂的样子

译文

湘夫人降落在北洲之上,我已忧愁满怀望眼欲穿。凉爽的秋风阵阵吹来,洞庭湖波浪翻涌树叶飘旋。

登上长着野花的高地远望,与她定好约会准备晚宴。为何鸟儿聚集在水草间,为何渔网悬挂在大树颠?沅水有白芷澧水有幽兰,眷念湘夫人却不敢明言。放眼展望一片空阔苍茫,只见清澈的流水潺潺。为何山林中的麋鹿觅食庭院,为 何深渊里的蛟龙搁浅水边? 早晨我骑马在江边奔驰,傍晚就渡水到了西岸。好像听到美人把我召唤,多想立刻驾车与她一起向前。在水中建座别致的宫室,上面用荷叶覆盖遮掩。用香荪抹墙紫贝装饰中庭,厅堂上把香椒粉撒满。用玉桂作梁木兰为椽,辛夷制成门楣白芷点缀房间。编织好薜荔做个帐子,剖开蕙草铺开做成帐顶。拿来白玉镇压坐席,摆开石兰芳香四散。白芷修葺的荷叶屋顶,有杜衡草缠绕四边。汇集百草摆满整个庭院,让门廊之间香气弥漫。九嶷山的众神一起相迎,他们簇簇拥拥的像云一样。把我的衣袖投入湘江之中,把我的单衣留在澧水之滨。在水中的绿洲采来杜若,要把它送给远方的恋人。欢乐的时光难以轻易得到,姑且欢乐自在与共。[2]

⑬汉乐府.陌上桑

【年代】汉朝 【作者】无名氏 【体裁】五言古诗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罗敷前置词:“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

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注解

字音

隅(yú)敷(fū)笼系(xì)倭(wō)堕(duî)髻(jì)缃(xiāng)绮(qǐ)襦(rú)捋(luō)髭(zī)须 著帩(zhuï qiào)踟蹰(chí chú)姝(shū)宁(nìng)可 共载(zài)不(fǒu)

千余骑(jì)骊(lí)驹(jū)系(xì)络(luî)马尾鬑鬑(lián)趋(qū)

词义

〔陌上桑〕:陌:田间的路。桑:桑林。

〔东南隅〕:指东方偏南。隅,方位、角落。我国在北半球,夏至以后日渐偏南,所以说日出东南隅。〔喜蚕桑〕:喜欢采桑。喜,有的本子作“善”(本人认为喜好,因为突出了罗敷的另一层美)。

〔青丝为笼系〕:用黑色的丝做篮子上的络绳。笼,篮子。系,络绳(缠绕

篮子的绳子)。

〔笼钩〕:一种工具。采桑用来钩桑枝,行时用来挑竹筐。

〔倭堕髻〕:即堕马髻,发髻偏在一边,呈坠落状。倭堕,叠韵字。

〔耳中明月珠〕:耳朵上戴着宝珠做的耳环。明月珠,一种大个儿的宝珠。〔缃绮〕:有花纹的浅黄色的丝织品。〔襦〕:短袄。

〔下担捋髭须〕:放下担子,抚摩胡子(和下接诗句都是形容看得出神)。捋,抚摸。髭,嘴唇上方的胡须。须:下巴上长的胡子。

〔脱帽著帩头〕:把帽子脱下,只戴着纱巾。古代男子戴帽,先用头巾把发

束好,然后戴帽。著,戴。帩头,古代男子束发的头巾。

〔少年〕:古义(10-20岁)男(但):只是。

〔坐〕:因为,由于。

〔使君〕:汉代对太守、刺史的通称。

〔五马〕:指(使君)所乘的五匹马拉的车。汉朝太守出行用五匹马拉车。〔踟蹰〕:徘徊不前的样子。又作“踟躇”。

〔姝〕:美丽的女子。〔颇〕:稍微

〔谢〕:这里是“请问”的意思。〔宁可〕:愿意。

(不):通假字,通“否”音也为“否”的音。〔一何〕:何其,多么。

〔东方〕:指夫婿当官的地方。〔千余骑〕:泛指跟随夫婿的人。

〔居上头〕:在行列的前端。意思是地位高,受人尊重。〔何用〕:用什么(标记)。

〔骊驹〕:深黑色的小马。〔骊):纯黑色。

〔黄金络马头〕:马头上戴着金黄色的笼头。络,这里指用网状物兜住。〔鹿卢剑〕:剑把用丝绦缠绕起来,像鹿卢的样子。鹿卢,即辘轳,井上汲水的用具。宝剑,荆轲刺秦王 时带的就是鹿卢剑。

〔千万余〕:上千上万(钱)。

〔小吏〕:太守府的小官。有的本子作“小史”。

〔朝大夫〕:朝廷上的一种高等文官。汉代宫名,大夫。大(dà)〔侍中郎〕:出入宫禁的侍卫官。

〔专城居〕:作为一城的长官(如太守等)。专,独占。

〔白皙〕:指为人清廉,注:不可翻译成“皮肤洁白”,原句句意为:他为人清廉,而不是他为人皮肤洁白。

〔鬑鬑颇有须〕:胡须稀疏而长,须发疏薄的样子。白面有须,是古时候美

男子的标准。颇;稍微。

〔盈盈〕:仪态端庄美好。(冉冉):走路缓慢。

〔公府步〕:摆官派,踱方步。

〔殊〕:出色,与众不同,非同一般。〔置辞〕:同“致辞”,即答语。

【古今异义】

1.但坐观罗敷(坐),古义;因为。今义;坐下。

2.使君谢罗敷(谢),古义;请问。今义;感谢,道谢。3.宁可共载不(宁可),古义;愿意。今义;表示选择关联。

【词类活用】

1.罗敷善蚕桑(蚕桑),{名词作动词;“采桑养蚕”} 2.青丝为笼系(系),{动词作名词;“络绳”} 3.罗敷前置辞(前),{方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

翻译

太阳从东南方升起,照到我们秦家的小楼。秦家有位美丽的少女,自家取名叫罗敷。罗敷善于养蚕采桑,(有一天在)城南边侧采桑。用青丝做篮子上的络绳,用桂树枝做篮子上的提柄。头上梳着堕马髻,耳朵上戴着宝珠做的耳环;浅黄色有花纹的丝绸做成下裙,紫色的绫子做成上身短袄。走路的人看见罗敷,放下担子捋着胡子(注视她)。年轻人看见罗敷,禁不住脱帽重整头巾,以期引起罗敷对自己的注意。耕地的人忘记了自己在犁地,锄地的人忘记了自己在锄地;以致于农活都没有干完,回来后埋怨自己,只是因为贪看了罗敷的美貌。

太守乘车从南边来到这,拉车的五匹马停下来徘徊不前。太守派遣小吏过去,问这是谁家漂亮的女孩。小吏回答:“是秦家的女儿,起名叫做罗敷。”太守又问:“罗敷多少岁了?”小吏回答:“还不到二十岁,但已经过了十五了。”太守请问罗敷,“愿意与我一起乘车吗?”罗敷上前回话:“太守你怎么这样愚蠢!太守你已经有妻子了,罗敷我也已经有丈夫了!”

(丈夫当官)在东方,随从人马一千多,他排列在最前头。怎么识别我丈夫呢?骑白马后面跟随小黑马的那个大官就是,用青丝拴着马尾,那马头上戴着金黄色的笼头;腰中佩着鹿卢剑,宝剑可以值上千上万钱,十五岁在太守府做小吏,二十岁在朝廷里做大夫,三十岁做皇上的侍中郎,四十岁成为一城之主。他为人清廉,长得皮肤洁白,有一些胡子;他轻缓地在府中迈方步,从容地出入官府。(太守座中聚会时)在座的有几千人,都说我丈夫出色。”

(4)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年代】东汉 【作者】无名氏 【体裁】五言诗

行行重行行⑪,与君生别离⑫。相去万余里⑬,各在天一涯⑭; 道路阻且长⑮,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⑯,越鸟巢南枝⑰。相去日已远⑱,衣带日已缓⑲;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⑳。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⑴,努力加餐饭⑵。[1] 作品注释

⑪重(chïng崇):又。这句是说行而不止。⑫生别离:活生生地分离 ⑬相去:相距,相离。⑭涯:方。⑮阻:艰险。

⑯胡马:北方所产的马。

⑰越鸟:南方所产的鸟。“胡马倚北风,越鸟朝南枝”,是当时习用的比喻,借喻眷恋故乡的意思。⑱已:同“以”。⑲远:久。

⑳缓:宽松。这句意思是说,人因相思而躯体一天天消瘦。⑴顾返:还返,回家。顾,返也。反,同返。

⑵“老”,并非实指年龄,而指消瘦的体貌和忧伤的心情,是说心身憔悴,有似衰老而已。

“晚”,指行人未归,岁月已晚,表明春秋忽代谢,相思又一年,暗喻青春易逝 ⑶弃捐:抛弃。

⑷这两句的意思是说这些都丢开不必再说了,只希望你在外保重;一说是指这些都丢开不必再说,自己要努力保重自己,以待后日相会。

作品释义

你走啊走啊老是不停的走,就这样活生生分开了你我。从此你我之间相距千万里,我在天这头你就在天那头。路途那样艰险又那样遥远,要见面可知道是什么时候? 北马南来仍然依恋着北风,南鸟北飞筑巢还在南枝头。彼此分离的时间越长越久,衣服越发宽大人越发消瘦。飘荡游云遮住了太阳,他乡的游子不想回还。

只因为想你使我都变老了,又是一年很快地到了年关。还有许多心里话都不说了,只愿你多保重切莫受饥寒。

⑮曹操《短歌行》 东汉末年*曹操 文学体裁:四言诗

【其一】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①,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②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注①:讌通宴,宴饮,宴会。

②:人教版为“海”,粤教版为“水”。

【其二】

周西伯昌,怀此圣德。三分天下,而有其二。修奉贡献,臣节不隆。崇侯谗之,是以拘系。

后见赦原,赐之斧钺,得使征伐。为仲尼所称,达及德行,犹奉事殷,论叙其美。齐桓之功,为霸之首。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一匡天下,不以兵车。正而不谲,其德传称。

孔子所叹,并称夷吾,民受其恩。赐与庙胙,命无下拜。小白不敢尔,天威在颜咫尺。晋文亦霸,躬奉天王。受赐圭瓒,秬鬯彤弓,卢弓矢千,虎贲三百人。威服诸侯,师之所尊。八方闻之,名亚齐桓。

河阳之会,诈称周王,是其名纷葩。

作品注释

对酒当歌:一边喝着酒,一边唱着歌。当,是应当的意思。几何:多少。

去日苦多:苦于过去的日子太多了。有慨叹人生短暂之意。

慨当以慷:指宴会上的歌声激昂慷慨。当以,这里“应当用”的意思。全句意思是,应当用激昂慷慨(的方式来唱歌)。

[1]

(6)白马篇 魏晋 * 曹植

白马饰金羁[3,连翩西北驰[4]。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5]。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6]。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7]。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8]。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9]。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10]。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11]。长驱蹈匈奴[12],左顾陵鲜卑[13]。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 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15]。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注释】

[1]本篇属《杂歌曲·齐瑟行》,又名《游侠篇》。[2]曹植(192-232),字子建,曹操第三子,丕同母弟。封陈王,谥曰思,故世称陈思王。一生以曹丕称帝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受曹操宠爱,尝随征伐,诗文多写其安逸生活和建功立业的报负;后期备受曹丕父子迫害,郁郁而终,诗文多表现其愤抑不平之情及要求个人自由解脱的心境。[3]羁:马络头。[4]连翩:接连不断,这里形容轻捷迅急的样子。魏初西北方为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居住区,驰向西北即驰向边疆战场。[5]幽并:幽州和并州,即今河北、山西和陕西诸省的一部分地区。游侠儿:重义轻生的青年男子。[6]扬:传扬。垂:边疆。“少小”二句:青壮年时期即离开家乡,为保卫国家而扬名于边疆。[7]宿昔:昔时,往日。秉:持。楛(hù户)矢:用楛木做箭杆的箭。何:多么。“宿昔”二句:意思是说昔日良弓不离手,箭出尽楛矢。[8]控:引,拉开。左的:左方的射击目标。摧:毁坏。与下文的“散”(破裂),都有穿透之意。月支:与“马蹄”都是射贴(箭靶)的名称。接:迎接飞驰而来的东西。猱(náo挠):猿类,善攀缘,上下如飞。[9]剽:行动轻捷。螭(chí痴):传说中的猛兽,如龙而黄。[10]虏:胡虏,古时对北方少数民族的蔑称。数:屡次。[11]羽檄:檄是军事方面用于征召的文书,插上羽毛表示军情紧急,所以叫羽檄。厉马:奋马,策马。[12]蹈:奔赴。[13]陵:陵蹈,以武临之。[14]怀:顾惜。[15]中:心中。顾:念。

【译文】

白马装饰上金色的羁头,结着伴儿向西北飞驰;

请问这是谁家的青年,是幽州和并州的游侠?

在小时便远离了家乡,扬名在边陲;

随时准备好弓箭,箭桶里箭很多,左右开弓射中目标,比树上的猿类还敏捷,抬手就能射中飞驰而来的东西

俯身就能打碎箭靶

比林中的豹螭更勇悍轻捷;

边陲告急的消息一旦传来,虏骑多次骚扰我们,征召的檄文从北方来,策马登上高坡;

长驱直入打败匈奴,向西攻打,击溃鲜卑。

我们既志身流血的事业,怎可去看重生命的安危?

父母倘不能瞻顾,尽心,何况妻儿?

名字被记在壮士名册中,不能顾及私人!

为国献身,去血洒疆场,我们视死如归!

⑰咏怀 三国 魏*阮籍

注:1.三国 魏阮籍有《咏怀》八十二首,素有“竹林七贤之一”之称

2.竹林七贤: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

拓展:1.“ 竹林七贤”成名年代比“建安七子”晚一些

2.建安七子,是建安年间(196~220)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外的优秀作者,所以“七子”之说,其一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这首诗是《2013江西教师招聘考试专业知识大纲:小学语文大纲要求》,其他不做作要求)

其一翻译: 夜里睡不着觉,起床坐着弹琴。月光照在薄帷上,清风吹着我的衣襟,孤鸿(天鹅)在野外哀号。飞翔盘旋着的鸟在北林鸣叫。这时徘徊会看到些 什么呢?一切都是叫人忧伤的景象。诗中运用了动静相生的手法塑造了主人公孤独,寂寞,忧伤的形象

其二

二妃游江滨。逍遥顺风翔。交甫怀佩环。婉娈有芬芳。猗靡情欢爱。千载不相忘。

倾城迷下蔡。容好结中肠。感激生忧思。萱草树兰房。膏沐为谁施。其雨怨朝阳。如何金石交。一旦更离伤。三

嘉树下成蹊。东园桃与李。秋风吹飞藿。零落从此始。繁华有憔悴。堂上生荆杞。

驱马舍之去。去上西山趾。一身不自保。何况恋妻子。凝霜被野草。岁暮亦云已。四

天马出西北。由来从东道。春秋非有托。富贵焉常保。清露被皋兰。凝霜沾野草。

朝为媚少年。夕暮成丑老。自非王子晋。谁能常美好。五

平生少年时。轻薄好弦歌。西游咸阳中。赵李相经过。娱乐未终极。白日忽蹉跎。

驱马复来归。反顾望三河。黄金百镒尽。资用常苦多。北临 太行道。失路将如何。六

昔闻东陵瓜。近在青门外。连畛距阡陌。子母相钩带。五色曜朝日。嘉宾四面会。

膏火自煎熬。多财为患害。布衣可终身。宠禄岂足赖。七

炎暑惟兹夏。三旬将欲移。芳树垂绿叶。青云自逶迤。四时更代谢。日月递参差。

徘徊空堂上。忉怛莫我知。愿覩卒欢好。不见悲别离。八

灼灼西隤日。余光照我衣。回风吹四壁。寒鸟相因依。周周尚衔羽。蛩蛩亦念饥。

如何当路子。磬折忘所归。岂为夸誉名。憔悴使心悲。宁与燕雀翔。不随黄鹄飞。黄鹄游四海。中路将安归。九

步出上东门。北望首阳岑。下有采薇士。上有嘉树林。良辰在何许。凝霜沾衣襟。

寒风振山冈。玄云起重阴。鸣鴈飞南征。鶗鴂发哀音。素质游商声。凄怆伤我心。十

北里多奇舞。濮上有微音。轻薄闲游子。俯仰乍浮沉。方式 从狭路。僶俛趋荒淫。

焉见王子乔。乘云翔邓林。独有延年术。可以慰我心。十一

湛湛长江水。上有枫树林。皋兰被径路。青骊逝骎骎。远望令人悲。春气感我心。

三楚多秀士。朝云进荒淫。朱华振芬芳。高蔡相追寻。一为黄雀哀。泪下谁能禁。十二

昔日繁华子。安陵与龙阳。夭夭桃李花。灼灼有辉光。悦怿若九春。磬折似秋霜。

流盻发姿媚。言笑吐芬芳。携手等欢爱。宿昔同衣裳。愿为双飞鸟。比翼共翱翔。丹青着明誓。永世不相忘。十三

登高临四野。北望青山阿。松柏翳冈岑。飞鸟鸣相过。感慨怀辛酸。怨毒常苦多。

李公悲东门。苏子狭三河。求仁自得仁。岂复叹咨嗟。十四

开秋兆凉气。蟋蟀鸣床帷。感物怀殷忧。悄悄令心悲。多言焉所告。繁辞将诉谁。

微风吹罗袂。明月耀清晖。晨鸡鸣高树。命驾起旋归。十五

昔年十四五。志尚好诗书。被褐怀珠玉。颜闵相与期。开轩临四野。登高望所思。

丘墓蔽山冈。万代同一时。千秋万岁后。荣名安所之。乃悟羡门子。噭噭令自嗤。十六

徘徊蓬池上。还顾望大梁。绿水扬洪波。旷野莽茫茫。走兽交横驰。飞鸟相随翔。

是时鹑火中。日月正相望。朔风厉严寒。阴气下微霜。覊旅无俦匹。俛仰怀哀伤。

小人计其功。君子道其常。岂惜终憔悴。咏言着斯章。十七

独坐空堂上。谁可与欢者。出门临永路。不见行车马。登高望九州。悠悠分旷野。

孤鸟西北飞。离兽东南下。日暮思亲友。晤言用自写。十八

悬车在西南。羲和将欲倾。流光耀四海。忽忽至夕冥。朝为咸池晖。蒙汜受其荣。

岂知穷达士。一死不再生。视彼桃李花。谁能久荧荧。君子在何计。叹息未合幷。瞻仰景山松。可以慰吾情。十九

西方有佳人。皎若白日光。被服纤罗衣。左右佩双璜。修容

耀姿美。顺风振微芳。

登高眺所思。举袂当朝阳。寄颜云霄闲。挥袖凌虚翔。飘飖恍惚中。流眄顾我傍。悦怿未交接。晤言用感伤。二十

杨朱泣歧路。墨子悲染丝。揖让长离别。飘飖难与期。岂徒燕婉情。存亡诚有之。

萧索人所悲。祸衅不可辞。赵女媚中山。谦柔愈见欺。嗟嗟涂上士。何用自保持。二十一

于心怀寸阴。羲阳将欲冥。挥袂抚长剑。仰观浮云征。云间有玄鹤。抗志扬哀声。

一飞冲青天。旷世不再鸣。岂与鹑鷃游。连翩戏中庭。二十二

夏后乘灵舆。夸父为邓林。存亡从变化。日月有浮沉。凤皇鸣参差。伶伦发其音。

王子好箫管。世世相追寻。谁言不可见。青鸟明我心。二十三

东南有射山。汾水出其阳。六龙服气舆。云盖切天纲。仙者四五人。逍遥晏兰房。

寝息一纯和。呼噏成露霜。沐浴丹渊中。照耀日月光。岂安通灵台。游瀁去高翔。二十四

殷忧令志结。怵惕常若惊。逍遥未终晏。朱华忽西倾。蟋蟀在户牖。蟪蛄号中庭。

心肠未相好。谁云亮我情。愿为云间鸟。千里一哀鸣。三芝延瀛洲。远游可长生。二十五

拔剑临白刃。安能相中伤。但畏工言字。称我三江旁。飞泉流玉山。悬车栖扶桑。

日月径千里。素风发微霜。势路有穷达。咨嗟安可长。二十六

朝登洪坡颠。日夕望西山。荆棘被原野。羣鸟飞翩翩。鸾鹥时栖宿。性命有自然。

建木谁能近。射干复婵娟。不见林中葛。延蔓相勾连。二十七

周郑天下交。街术当三河。妖冶闲都子。焕耀何芬葩。玄发发朱颜。睇眄有光华。

倾城思一顾。遗视来相夸。愿为三春游。朝阳忽蹉跎。盛衰在须臾。离别将如何。二十八

若花耀四海。扶桑翳瀛洲。日月经天涂。明暗不相雠。穷达自有常。得失又何求。

岂效路上童。携手共遨游。阴阳有变化。谁云沉不浮。朱鳖 跃飞泉。夜飞过吴洲。

俛仰运天地。再抚四海流。系累名利场。驽骏同一辀。岂若遗耳目。升遐去殷忧。二十九

昔余游大梁。登于黄华颠。共工宅玄冥。高台造青天。幽荒邈悠悠。凄怆怀所怜。

所怜者谁子。明察自照妍。应龙沈冀州。妖女不得眠。肆侈陵世俗。岂云永厥年。三十

驱车出门去。意欲远征行。征行安所如。背弃夸与名。夸名不在己。但愿适中情。

单帷蔽皎日。高树隔微声。谗邪使交疏。浮云令昼冥。嬿婉同衣裳。一顾倾人城。

从容在一时。繁华不再荣。晨朝奄复暮。不见所欢形。黄鸟东南飞。寄言谢友生。三十一

驾言发魏都。南向望吹壹。箫管有遗音。梁王安在哉。战士食糟糠。贤者处蒿莱。

歌舞曲未终。秦兵已复来。夹林非吾有。朱宫生尘埃。军败华阳下。身竟为土灰。三十二

朝阳不再盛。白日忽西幽。去此若俯仰。如何似九秋。人生 若尘露。天道邈悠悠。

齐景升丘山。涕泗纷交流。孔圣临长川。惜逝忽若浮。去者余不及。来者吾不留。

愿登太华山。上与松子游。渔父知世患。乘流泛轻舟。三十三

一日复一夕。一夕复一朝。颜色改平常。精神自损消。胸中怀汤火。变化故相招。

万事无穷极。知谋苦不饶。但恐须臾间。魂气随风飘。终身履薄冰。谁知我心焦。三十四

一日复一朝。一昏复一晨。容色改平常。精神自飘沦。临觞多哀楚。思我故时人。

对酒不能言。凄怆怀酸辛。愿耕东皋阳。谁与守其真。愁苦在一时。高行伤微身。曲直何所为。龙蛇为我邻。三十五

世务何缤纷。人道苦不遑。壮年以时逝。朝露待太阳。愿揽羲和辔。白日不移光。

天阶路殊绝。云汉邈无梁。濯发旸谷滨。远游昆岳傍。登彼列仙岨。采此秋兰芳。时路乌足争。太极可翱翔。三十六 谁言万事囏。逍遥可终生。临堂翳华树。悠悠念无形。彷徨思亲友。倐忽复至冥。寄言东飞鸟。可用慰我情。三十七

嘉时在今辰。零雨洒尘埃。临路望所思。日夕复不来。人情有感慨。荡漾焉能排。挥涕怀哀伤。辛酸谁语哉。三十八

炎光延万里。洪川荡湍濑。弯弓挂扶桑。长剑倚天外。泰山成砥砺。黄河为裳带。

视彼庄周子。荣枯何足赖。捐身弃中野。乌鸢作患害。岂若雄杰士。功名从此大。三十九

壮士何慷慨。志欲威八荒。驱车远行役。受命念自忘。良弓挟乌号。明甲有精光。

临难不顾生。身死魂飞扬。岂为全躯士。效命争战场。忠为百世荣。义使令名彰。垂声谢后世。气节故有常。四十

混元生两仪。四象运衡玑。曒日布炎精。素月垂景辉。晷度有昭回。哀哉人命微。

飘若风尘逝。忽若庆云晞。修龄适余愿。光宠非己威。安期 步天路。松子与世违。

焉得凌霄翼。飘飖登云湄。嗟哉尼父志。何为居九夷。四十一

天网弥四野。六翮掩不舒。随波纷纶客。泛泛若浮凫。生命无期度。朝夕有不虞。

列仙停修龄。养志在冲虚。飘飖云日间。邈与世路殊。荣名非己宝。声色焉足娱。

采药无旋返。神仙志不符。逼此良可惑。令我久踌躇。四十二

王业须良辅。建功俟英雄。元凯康哉美。多士颂声隆。阴阳有舛错。日月不当融。

天时有否泰。人事多盈冲。园绮遯南岳。伯阳隐西戎。保身念道真。宠耀焉足崇。

人谁不善始。尠能克厥终。休哉上世士。万载垂清风。四十三

鸿鹄相随飞。飞飞适荒裔。双翮临长风。须臾万里逝。朝餐琅玕实。夕宿丹山际。

抗身青云中。网罗孰能制。岂与乡曲士。携手共言誓。四十四

俦物终始殊。修短各异方。琅玕生高山。芝英耀朱堂。荧荧桃李花。成蹊将夭伤。

焉敢希千术。三春表微光。自非凌风树。憔悴乌有常。四十五

幽兰不可佩。朱草为谁荣。修竹隐山阴。射干临增城。葛藟延幽谷。绵绵瓜瓞生。

乐极消灵神。哀深伤人情。竟知忧无益。岂若归太清。四十六

鷽鸠飞桑榆。海鸟运天池。岂不识宏大。羽翼不相宜。招摇安可翔。不若栖树枝。

下集蓬艾间。上游园圃篱。但尔亦自足。用子为追随。四十七

生命辰安在。忧戚涕沾襟。高鸟翔山冈。燕雀栖下林。青云蔽前庭。素琴凄我心。崇山有鸣鹤。岂可相追寻。四十八

鸣鸠嬉庭树。焦明游浮云。焉见孤翔鸟。翩翩无匹羣。死生自然理。消散何缤纷。四十九

步游三衢旁。惆怅念所思。岂为今朝见。恍惚诚有之。泽中生乔松。万世未可期。

高鸟摩天飞。凌云共游嬉。岂有孤行士。垂涕悲故时。五十

清露为凝霜。华草成蒿莱。谁云君子贤。明达安可能。乘云招松乔。呼噏永矣哉。

五十一

丹心失恩泽。重德丧所宜。善言焉可长。慈惠未易施。不见南飞燕。羽翼正差池。

高子怨新诗。三闾悼乖离。何为混沌氏。倐忽体貌隳。五十二

十日出旸谷。弭节驰万里。经天耀四海。倐忽潜蒙泛。谁言焱炎久。游没何行俟。

逝者岂长生。亦去荆与杞。千岁犹崇朝。一餐聊自已。是非得失间。焉足相讥理。计利知术穷。哀情遽能止。五十三

自然有成理。生死道无常。智巧万端出。大要不易方。如何夸毘子。作色怀骄肠。

乘轩驱良马。凭几向膏粱。被服纤罗衣。深榭设闲房。不见日夕华。翩翩飞路旁。五十四

夸谈快愤懑。情慵发烦心。西北登不周。东南望邓林。旷野弥九州。崇山抗高岑。

一餐度万世。千岁再浮沈。谁云玉石同。泪下不可禁。五十五

人言愿延年。延年欲焉之。黄鹄呼子安。千秋未可期。独坐山嵓中。恻怆怀所思。王子一何好。猗靡相携持。悦怿犹今辰。计校在一时。置此明朝事。日夕将见期。五十六

贵贱在天命。穷达自有时。婉娈佞邪子。随利来相欺。孤思损惠施。但为谗夫蚩。

鹡鸰鸣云中。载飞靡所期。焉知倾侧士。一旦不可持。五十七

惊风振四野。回云荫堂隅。床帷为谁设。几杖为谁扶。虽非明君子。岂闇桑与榆。

世有此聋聩。芒芒将焉如。翩翩从风飞。悠悠去故居。离麾玉山下。遗弃毁与誉。五十八

危冠切浮云。长剑出天外。细故何足虑。高度跨一世。非子为我御。逍遥游荒裔。

顾谢西王母。吾将从此逝。岂与蓬户士。弹琴诵言誓。五十九

河上有丈人。纬萧弃明珠。甘彼藜藿食。乐是蓬蒿庐。岂效缤纷子。良马骋轻舆。

朝生衢路旁。夕瘗横术隅。欢笑不终宴。俛仰复欷歔。鉴兹二三者。愤懑从此舒。六十

儒者通六艺。立志不可干。违礼不为动。非法不肯言。渴饮 清泉流。饥食幷一箪。

岁时无以祀。衣服常苦寒。屣履咏南风。缊袍笑华轩。信道守诗书。义不受一餐。烈烈褒贬辞。老氏用长叹。六十一

少年学击剑。妙伎过曲城。英风截云霓。超世发奇声。挥剑临沙漠。饮马九野垧。

旗帜何翩翩。但闻金鼓鸣。军旅令人悲。烈烈有哀情。念我平常时。悔恨从此生。六十二

平昼整衣冠。思见客与宾。宾客者谁子。倐忽若飞尘。裳衣佩云气。言语究灵神。须臾相背弃。何时见斯人。六十三

多虑令志散。寂寞使心忧。翱翔观陂泽。抚剑登轻舟。但愿长闲暇。后岁复来游。六十四

朝出上东门。遥望首阳基。松柏郁森沉。鹂黄相与嬉。逍遥九曲间。徘徊欲何之。念我平居时。郁然思妖姬。六十五

王子十五年。游衍伊洛滨。朱颜茂春华。辩慧怀清真。焉见 浮丘公。举手谢时人。

轻荡易恍惚。飘飖弃其身。飞飞鸣且翔。挥翼且酸辛。六十六

塞门不可出。海水焉可浮。朱明不相见。奄昧独无侯。持瓜思东陵。黄雀诚独羞。

失势在须臾。带剑上吾丘。悼彼桑林子。涕下自交流。假乘汧渭间。鞍马去行游。六十七

洪生资制度。被服正有常。尊卑设次序。事物齐纪纲。容饰整颜色。磬折执圭璋。

堂上置玄酒。室中盛稻粱。外厉贞素谈。户内灭芬芳。放口从衷出。复说道义方。委曲周旋仪。姿态愁我肠。六十八

北临干昧溪。西行游少任。遥顾望天津。骀荡乐我心。绮靡存亡门。一游不再寻。

傥遇晨风鸟。飞驾出南林。漭瀁滛光中。忽忽肆荒淫。休息晏清都。超世又谁禁。六十九

人知结交易。交友诚独难。险路多疑惑。明珠未可干。彼求飨太牢。我欲幷一餐。损益生怨毒。咄咄复何言。七十

有悲则有情。无悲亦无思。茍非婴网罟。何必万里畿。翔风拂重霄。庆云招所晞。

灰心寄枯宅。曷顾人间姿。始得忘我难。焉知嘿自遗。七十一

木槿荣丘墓。煌煌有光色。白日颓林中。翩翩零路侧。蟋蟀吟户牖。蟪蛄鸣荆棘。

蜉蝣玩三朝。采采修羽翼。衣裳为谁施。俛仰自收拭。生命几何时。慷慨各努力。七十二

修涂驰轩车。长川载轻舟。性命岂自然。势路有所由。高名令志惑。重利使心忧。

亲昵怀反侧。骨肉还相雠。更希毁珠玉。可用登遨游。七十三

横术有奇士。黄骏服其箱。朝起瀛洲野。日夕宿明光。再抚四海外。羽翼自飞扬。

去置世上事。岂足愁我肠。一去长离绝。千岁复相望。七十四

猗欤上世士。恬淡志安贫。季叶道陵迟。驰骛纷垢尘。寗子岂不类。杨歌谁肯殉。

栖栖非我偶。徨徨非己伦。咄嗟荣辱事。去来味道真。道真信可娱。清洁存精神。巢由抗高节。从此适河滨。七十五

梁东有芳草。一朝再三荣。色容艳姿美。光华耀倾城。岂为明哲士。妖蛊谄媚生。

轻薄在一时。安知百世名。路端便娟子。但恐日月倾。焉见冥灵木。悠悠竟无形。七十六

秋驾安可学。东野穷路旁。纶深鱼渊潜。矰设鸟高翔。泛泛乘轻舟。演漾靡所望。

吹嘘谁以益。江湖相捐忘。都冶难为颜。修容是我常。兹年在松乔。恍惚诚未央。七十七

咄嗟行至老。僶俛常苦忧。临川羡洪波。同始异支流。百年何足言。但苦怨与雠。

雠怨者谁子。耳目还相羞。声色为胡越。人情自逼遒。招彼玄通士。去来归羡游。七十八

昔有神仙士。乃处射山阿。乘云御飞龙。嘘噏叽琼华。可闻不可见。慷慨叹咨嗟。

自伤非俦类。愁苦来相加。下学而上达。忽忽将如何。七十九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

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起。羽翼自摧藏。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悢使心伤。八十

出门望佳人。佳人岂在兹。三山招松乔。万世谁与期。存亡有长短。慷慨将焉知。

忽忽朝日隤。行行将何之。不见季秋草。摧折在今时。八十一

昔有神仙者。羡门及松乔。噏习九阳间。升遐叽云霄。人生乐长久。百年自言辽。

白日陨隅谷。一夕不再朝。岂若遗世物。登明遂飘飖。八十二

墓前荧荧者。木槿耀朱华。荣好未终朝。连飚陨其葩。岂若西山草。琅玕与丹禾。

垂影临增城。余光照九阿。宁微少年子。日久难咨嗟。

⑱《归园田居》 晋宋时期*陶渊明

(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

32(ài)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这首诗是《2013江西教师招聘考试专业知识大纲:小学语文大纲要求》,其他不做作要求)译文

少年时就没有迎合世俗的本性,天性原本热爱山川田园生活。

错误地陷落在官场的罗网中,一去十三个年头。

关在笼中的鸟儿依恋居住过的树林,养在池中的鱼儿思念生活过的深潭。

到南边的原野里去开荒,固守愚拙,回乡过田园生活。

住宅四周有十多亩地,茅草房子有八、九间。

榆树、柳树遮掩着后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堂前。

远远的住人村落依稀可见,村落上的炊烟随风轻柔地飘升。

狗在深巷里叫,鸡在桑树顶鸣。

门庭里没有世俗琐杂的事情烦扰,空房中有的是空闲的时间。

长久地困在笼子里面,现在总算又能够返回到大自然了。

归园田居·其二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风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地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hâ)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归园田居·其四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陇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

一世弃朝市,此语真不虚。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归园田居·其五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双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⑲《饮酒》(结庐在人境)

东晋*陶渊明 文学体裁:五言诗

结庐在人境

(1),而无车马喧

(2)。

问君何能尔

(3)

?心远地自偏。

(4)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此中有真意注释

(5)

。,飞鸟相与还。

(7)

(6),欲辨已忘言。

[1](1)结庐:构筑屋子。人境:人间,人类居住的地方。(2)无车马喧:没有车马的喧嚣声。

(3)君:作者自谓。尔:如此、这样。这句和下句设为问答之辞,说明心远离尘世,虽处喧嚣之境也如同居

住在偏僻之地。(4)悠然:自得的样子。南山: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见:(读xiàn)通“现”,表被动,看见。

(5)日夕:傍晚。相与:相交,结伴。这两句是说傍晚山色秀丽,飞鸟结伴而还。

(6)此中:即此时此地的情和境,也即隐居生活。真意:人生的真正意义,即“迷途知返”。这句和下句是说

此中含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如何用语言表达。意思是既领会到此中的真意,不必说。

(7)欲辨已忘言: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辨:辨识。[2]

译文

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真好,更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明,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

⑳谢灵运《登池上楼》 【年代】南朝宋 【体裁】五言古诗 【作者】谢灵运

潜虬(qiú)媚幽姿,飞鸿响远音。薄霄愧云浮,栖川怍(zuî)渊沉。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

徇(xùn)禄反穷海,卧疴(kē)对空林。衾(qīn)枕昧节候,褰(qiān)开暂窥临。

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qū qīn)。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祁(qí)祁伤豳(bīn)歌,萋萋感楚吟。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

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1] 注释

【池】谢灵运居所的园池。

【潜虬媚幽姿】潜游的虬龙怜惜美好的姿态。【响】发出

【远音】悠远的鸣声。【薄】迫近,靠近。【愧】惭愧

【栖川】指深渊中的潜龙 【怍】内心不安,惭愧。

【进德】增进道德,这里指仕途上的进取。【徇禄】追求禄位。【疴】病

【衾枕昧节候】卧病衾枕之间分不清季节变化。衾,大被。昧,昏暗。【褰开】揭开帷帘,打开窗子。【岖嵚】山势险峻的样子。

【初景革绪风】初春的阳光消除了冬季残留下来的寒风。【新阳改故阴】新春改变了已过去的残冬。【塘】堤岸

【祁祁伤豳歌】“采蘩祁祁”这首豳歌使我悲伤。祁祁,众多的样子。豳歌,指《诗经·豳风·七月》:“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的句子。

【萋萋感楚吟】“春草兮萋萋”这首楚歌使我感伤。萋萋,茂盛的样子。楚吟,指,《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凄凄”的句子。【索居】独居。【群】朋友 【处心】安心

【持操】保持节操

【无闷】没有烦闷。出自《易经·乾卦》:“遁世无闷。”意为贤人能避世而没有烦恼。

【征】验证,证明。

译文

沉潜的龙,姿态是多么的幽闲多么的美妙啊!高飞的鸿鸟,声音是多么的响亮多么的传远啊!我想要停留在天空(仕进功名),却愧对天上的飞鸿;我想要栖息川谷(隐退沉潜),却惭对深渊的潜龙。我仕进修德,却智慧拙劣;我退隐耕田,却又力量无法胜任。为了追求俸禄,我来到这偏远的海边做官,兼又卧病在床,面对著光秃秃的树林。(每天)蒙著被子,睡著枕头,浑不知季节气候的变化。偶然间揭开窗帷,暂且登楼眺望。倾耳细听有那流水波动的声音,举目眺望有那巍峨高峻的山岭。初春的阳光已经代替了残余的冬风,新来的阳气也更替了去冬的阴冷。(不知不觉)池塘已经长满了春草,园中柳条上的鸣禽也变了种类、换了声音。想起《出车》这首豳诗,真使我伤悲,想到《春草生兮萋萋》这首楚歌,更是让我感慨。唉!独居的生活真容易让人觉得时间难捱、特别长久,而离开群体的处境也真是让人难以安心。坚持节操那里仅仅是古人才做得到呢?所谓的“遯世无闷”今天在我的身上已经验证、实践了。[2]

⑴拟咏怀 文学体裁:诗歌 南北朝* 庾信

其一(顺序为十一)摇落秋为气,凄凉多怨情。啼枯湘水竹,哭坏杞梁城。天亡遭愤战,日蹙值愁兵。直虹朝映垒,长星夜落营。楚歌饶恨曲,南风多死声。眼前一杯酒,谁论身后名。

(这首诗是《2013江西教师招聘考试专业知识大纲:小学语文大纲要求》,其他不做作要求)译文

草木摇落在秋天的季节,万物凋零引发了无数的愁怨。舜爱妃流尽血泪染在湘竹上,杞梁妻呼天嚎地哭崩高城墙。天灭梁遭遇了可恨的兵刃战,值危亡国土沦丧迫在眉梢间。早晨出现了长虹直照壁垒的败兵天象,夜晚又看见了彗星落在军营的丧主征兆。楚歌弥漫遗恨曲,南音微弱气将绝。只顾眼前一杯酒,谁问身后留芳名。

步兵未饮酒,中散未弹琴。索索无真气,昏昏有俗心。涸鲋常思水,惊飞每失林。风云能变色,松竹且悲吟。由来不得意,何必往长岑。二

赭衣居傅岩,垂纶在渭川。乘舟能上月,飞幰欲扪天。谁知志不就,空有直如弦。洛阳苏季子,连衡遂不连。既无六国印,飜思二顷田。三

俎豆非所习,帷幄复无谋。不言班定远,应为万里侯。燕客思辽水,秦人望陇头。倡家遭强娉,质子值仍留。自怜才智尽,空伤年鬓秋。四

楚材称晋用,秦臣即赵冠。离宫延子产,羁旅接陈完。

寓卫非所寓,安齐独未安。雪泣悲去鲁,凄然忆相韩。唯彼穷途恸,知余行路难。五

惟忠且惟孝,为子复为臣。一朝人事尽,身名不足亲。吴起常辞魏,韩非遂入秦。壮情已消歇,雄图不复申。移住华阴下,终为关外人。六

畴昔国士遇,生平知己恩。直言珠可吐,宁知炭可吞。一顾重尺璧,千金轻一言。悲伤刘孺子,凄怆史皇孙。无因同武骑,归守灞陵园。七

榆关断音信,汉使绝经过。胡笳落泪曲,羗笛断肠歌。纤腰减束素,别泪损横波。恨心终不歇,红颜无复多。枯木期填海,青山望断河。八

白马向清波,乘冰始渡河。置兵须近水,移营喜灶多。长坂初垂翼,鸿沟遂倒戈。的颅于此去,虞兮奈若何。空营卫青冢,徒听田横歌。九

北临玄菟郡,南戍朱鸢城。共此无期别,俱知万里情。昔尝游令尹,今时事客卿。不特贫谢富,安知死羡生。怀秋独悲此,平生何谓平。十

悲歌度燕水,弭节出阳关。李陵从此去,荆卿不复还。故人形影灭,音书两俱绝。遥看塞北云,悬想关山雪。游子河梁上,应将苏武别。十二

周王逢郑忿,楚后值秦冤。梯冲已鹤列,冀马忽云屯。武安檐瓦振,昆阳猛兽奔。流星夕照镜,烽火夜烧原。

古狱饶冤气,空亭多枉魂。天道或可问,微兮不忍言。十三

横流遘屯慝,上墋结重氛。哭市闻妖兽,颓山起怪云。绿林多散卒,清波有败军。智士今安用,思臣且未闻。惜无万金产,东求沧海君。十四

吉士长为吉,善人终日善。大道忽云乖,生民随事蹇。有情何可豁,忘怀固难遣。麟穷季氏罝,虎振周王圈。平生几种意,一旦冲风卷。十五

六国始咆哮,纵横未定交。欲竞连城玉,翻征缩酒茅。折骸犹换子,登爨已悬巢。壮冰初开地,盲风正折胶。轻云飘马足,明月动弓弰。楚师正围巩,秦兵未下崤。始知千载内,无复有申包。

十六

横石三五片,长松一两株。对君俗人眼,真兴理当无。野老披荷叶,家童扫栗跗。竹林千户封,甘橘万头奴。君见愚公谷,真言此谷愚。十七

日晚荒城上,苍茫余落晖。都护楼兰返,将军疎勒归。马有风尘气,人多关塞衣。阵云平不动,秋蓬卷欲飞。闻道楼船战,今年不解围。十八

寻思万户侯,中夜忽然愁。琴声遍屋里,书卷满床头。虽言梦蝴蝶,定自非庄周。残月如初月,新秋似旧秋。露泣连珠下,萤飘碎火流。乐天乃知命,何时能不忧。十九

愦愦天公晓,精神殊乏少。一郡催曙鸡,数处惊眠鸟。

其觉乃于于,其忧惟悄悄。张仪称行薄,管仲称器小。天下有情人,居然性灵夭。二十

在死犹可忍,为辱岂不宽。古人持此性,遂有不能安。其面虽可热,其心长自寒。匣中取明镜,披图自照看。幸无侵饿理,差有犯兵栏。拥节时驱传,乘亭不据鞍。代郡蓬初转,辽阳桑欲干。秋云粉絮结,白露水银团。一思探禹穴,无用鏖皋兰。二一

倐忽市朝变,苍茫人事非。避谗应采葛,忘情遂食薇。怀愁正摇落,中心怆有违。独怜生意尽,空惊槐树衰。二二

日色临平乐,风光满上兰。南国美人去,东家枣树完。抱松伤别鹤,向镜绝孤鸾。

不言登陇首,唯得望长安。二三

鬬麟能食日,战水定惊龙。鼓鞞喧七萃,风尘乱九重。鼎湖去无返,苍梧悲不从。徒劳铜雀妓,遥望西陵松。二四

无闷无不闷,有待何可待。昏昏如坐雾,漫漫疑行海。千年水未清,一代人先改。昔日东陵侯,唯见瓜园在。二五

怀抱独惛惛,平生何所论。由来千种意,并是桃花源。榖皮两书帙,壸卢一酒樽。自知费天下,也复何足言。二六

萧条亭障远,凄惨风尘多。关门临白狄,城影入黄河。秋风别苏武,寒水送荆轲。谁言气盖世,晨起帐中歌。二七

被甲阳云台,重云久未开。鸡鸣楚地尽,鹤唳秦军来。罗梁犹下礌,杨排久飞灰。出门车轴折,吾王不复回。[1]

⑵南朝乐府《西洲曲》 文学体裁:南朝乐府民歌

西洲①曲

忆梅下②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③。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

日暮伯劳④飞,风吹乌臼(一说乌桕)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⑤。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⑥,莲子清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⑦彻底红⑧。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海水梦悠悠⑩,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2] 注释译文

①西洲:地名,未详所在。它是本篇中男女共同纪念的地方。②下:落。落梅时节是本诗中男女共同纪念的时节。③鸦雏色:形容头发乌黑发亮。鸦雏,小鸦。④伯劳:鸣禽,仲夏始鸣。

⑤翠钿:用翠玉做成或镶嵌的首饰。

⑥莲子:谐音“怜子”,就是“爱你”的意思。⑦莲心:和“怜心”双关,就是相爱之心。⑧彻底红:就是红得通透底里。

⑨望飞鸿:有望书信的意思,古人有鸿雁传书的传说。⑩悠悠:渺远。天海辽廓无边,所以说它“悠悠”,天海的“悠悠”正如梦的“悠悠”。

译文:

思念梅花很想去西洲,去折下梅花寄去长江北岸。

(她那)单薄的衣衫像杏子那样红,头发如小乌鸦那样黑。西洲到底在哪里?摇着小船的两支桨就可到西洲桥头的渡口。天色晚了伯劳鸟飞走了,晚风吹拂着乌桕树。树下就是她的家,门里露出她翠绿的钗钿。她打开家门没有看到心上人,便出门去采红莲。秋天的南塘里她摘着莲子,莲花长得高过了人头。低下头拨弄着水中的莲子,莲子就像湖水一样青。把莲子藏在袖子里,那莲心红得通透底里。

思念郎君郎君却还没来,她抬头望向天上的鸿雁。

西洲的天上飞满了雁儿,她走上高高的楼台遥望郎君。楼台虽高却看望不到郎君,她整天倚在栏杆上。栏杆曲曲折折弯向远处,她垂下的双手明润如玉。

卷起的帘子外天是那样高,如海水般荡漾着一片空空泛泛的深绿。如海水像梦一般悠悠然然,伊人你忧愁我也忧愁啊。南风若知道我的情意,请把我的梦吹到西洲(与她相聚)。

(13)北朝乐府《木兰诗》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朝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声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借明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47 [注释]

1.杼:织布机上的梭子。2.军帖:征兵的文书。

3.可汗(kēhán):古代西北民族对君主的称呼。

4.鞯(jiàn):马鞍下的垫子。辔(pâi)头:马的嚼子、笼头、缰绳等。5.黑山:即杀虎山,蒙古语为阿巴汉喀喇山,在今呼和浩特市东南。6.燕山:指燕然山,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杭爱山。7.戎机:军机,指战争。

8.金柝(tuî):军用铜器,有三只脚,一柄。白天用来做饭,晚上用来打更。9.明堂:天子用来祭祀、朝诸侯、教学、选士的地方。

10.策勋:记功劳。十二转:十二泛言其多。转:将勋位分为若干等,每升一等为一转。

11.花黄:当时流行的的一种妇女装饰。把金黄色的纸剪成星、月、花、鸟等形状贴在额

上,或在额上涂上一点黄的颜色。

12.扑朔:雄兔脚上的毛蓬松的样子。一说,跳跃的样子。迷离:雌兔的眼睛被蓬松的毛

遮蔽的样子。两句互文见义,意思是说双兔在行走时难以辨别雌雄。

译文:

唧唧的织布声,木兰在对着门织布。听不到织布的声音,只听见木兰的叹气声。问木兰在想什么,在思念什么呢?(木兰说)我没有想什么,也没有思念什么昨夜看见军中的文告,知道皇上(正在)大规模,征兵的名册有很多卷,每一卷(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长大成人的儿子,木兰没有兄长,(我)愿意为此去买鞍马,从此替代父亲出征。

木兰到集市各处买了骏马,鞍垫子,驾驭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和长鞭。(东、西、南、北市只是一种名叫互文的修辞手法并不是去东、西、南、北市。)早晨

辞别父母上路,傍晚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的流水声。木兰早晨辞别黄河上路,傍晚到达

燕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马的马叫声。木兰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铁甲战袍。战士们身经百战,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而归。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殿堂上(论功行赏)。木兰被记了很大的功劳,赏赐了很多财物。天子问木兰想要什么,木兰不愿做官,只希望骑上一匹千里马,返回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外城来迎接木兰;姐姐听说妹妹回来 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准备杀猪宰羊。木兰回到了原来的房间,打开各个房间的门,坐一会儿各个房间的床,脱去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以前的旧衣裙,对着窗户对着镜子梳理头发贴饰物。出去见同去出征的伙伴,伙伴们都很吃惊:同行多年,竟然不知道木兰是个姑娘。据说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中时,雄兔的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的两只眼睛时常眯着。雄雌两兔一起并排着跑,怎能分辨得出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2.唐宋部分

⑪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文学体裁:五言律诗

城阙(quâ)辅三秦⑫,风烟望五津⑬。与君离别意⑭,同是宦(huàn)游人⑮。

海内存知己⑯,天涯若比邻⑰。

无为在歧路⑱,儿女共沾巾⑲!作品译文

雄伟长安城由三秦之地拱卫,遥望五津,只见风烟迷蒙。

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我们都是远离家乡出外做官的人。只要在世上还有你这个知己,就是远隔天涯也像近在比邻。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小儿女那样悲伤泪湿佩巾

[1]

⑫春江花月夜

唐*张若虚 体裁:【乐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2.高中语文重点篇目 篇二

语文作业调查问卷

设计命制:《强化管理以促进高中学生自觉完成语文作业方略的研究》课题组

执笔 郑玉琼

为了更好的了解重点高中学生的学习状态, 帮助我们准确把握同学们作业的心理需求, 特设制了这份调查问卷。恳请每位同学认真填写或选择。

一.对语文作业的认识 (可以多选) ( )

A.语文作业是老师检查课堂效果, 学生掌握知识、获得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B.做语文作业犹如游山玩水, 潜泳其中, 其乐无穷。

C.语文作业做了跟不做没有什么区别, 因为答案太不确定了。不如数理化作业简洁明了, 有味道, 也有成就感。

D.现在的语文作业设置, 增加了学生的负担, 而且没有什么效果。

E.要是没有作业, 又能考出好成绩, 那该多好!

二.做作业的态度 (可以多选) ( )

A.专心独立完成。

B.不会的会查资料或请教。

C.经常复制他人的答案。

D.等答案发下来再照抄答案, 应付一下老师。安慰一下自己。

E.等老师讲答案。

F.有答案也不做。

G.看情况和心情。

三.完成作业时, 你把语文作业放在 ( ) 的位置。

A.第一 B.第二 C.第三 D.第四 E.第五

F.第六 G.第七 H.第八 I.第九 J.看情况

四.交作业时的想法是 (可以多选) ( )

A.认真独立地完成作业是学生的本职, 按时按质按量完成、上交作业是必须的。

B.作业做了就交, 没做就不教, 理所当然。

C.有时间也不做语文作业, 因为没有什么效果。

D.交了老师也没有仔细批改, 没有作用。

E.老师批改了也没有用, 因为自己不会去订正, 甚至看都不会看一眼。

F.作业太多, 语文作业最费神, 不想做。

G.语文作业反馈最慢, 迟点儿交也没什么。

五.对语文作业命题设置的评定或建议 (可以选择, 也可以多选。还可以主观答题) ( )

A.现在的作业能扣住考纲, 训练形式新颖, 认真完成的话效果较好。

B.作业设置的量恰当, 题型与高考题型一致, 这样有针对性。

C.作业设置全都改成选择题, 简单易做, 主观文字题太麻烦。

D.作业设置应该形式多样化, 以适应考试为准。

学生反映情况: (1) 作业做了和不做, 分考出来都一样。

(2) 语文作业还是分专题来得好!一次解决一块, 最后做几份综合题, 效果应该不会差。

(3) 这样较好, 每天一张, 适应了。

(4) 语文是一门综合学科, 要面面俱到基本不可能。作业应与课堂学习互相映射, 互为补充, 使其释放出更大的光和热。

(5) 应更有针对性, 不要做一些浪费时间又无意义又不感兴趣的内容。

(6) 语文作业要紧扣提纲, 可以掺杂一些开放题, 古诗文一定要老师讲过再做, 不欣赏老师没有讲就开始做新的试卷, 这样我会烦, 会不交语文作业。

(7) 多找些与现在高考相关的题型。且要适量!

(8) 干脆语文别学算了!

(9) 浓缩就是精华。

(10) 结合各种形式, 可以稍微减少点!

从调查统计我们可以看到, 对语文的认识基本正确的占62%, 心态好的占78%, 认为应该交作业的仅占33%;而对语文认识不到位的占78%, 心态问题很大的就占了48.1%;语文作业无用论者拥有92.6%, 功利性思想者也占半数。可想而知, 语文作业的管理难度有多大!当然, 从学生的文字意见可以得出“语文作业的设置必须引起老师们的严重关注”的结论。

在现阶段, 语文作业已经被部分学生下放到边缘学科的位置上, 他们中部分人做作业的顺序是:数、理、化, 外, 政、史、地, 语。为什么会是这样一个顺序呢?还有部分同学, 完成语文作业非常困难, 多次催促, 个别谈话, 批评、鼓励, 什么手段都用上, 他仿佛刀枪不入, 又是何道理呢?

笔者经过多年观察、分析, 尤其是2009年9月至今进行作业登记管理以后, 对形成这一状况的成因进行了分析, 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首先, 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学科, 它要求掌握的点多, 面广, 识记的东西多, 训练能力也是各个方面都要具备。这是学生产生“语文作业做了跟不做没有什么区别, 因为答案太不确定了。不如数理化作业简洁明了, 有味道, 也有成就感”认识的内部原因。从而形成了“语文作业最费神”的印象, 产生了“不想做”的想法。

除了语文学科本身的琐碎特点和不确定性外, 语文作业的难于落实是一个重要原因。它的难于落实主要在于文字表述多, 内容繁琐, 涉及面广。即使命题全部是选择题, 要真正弄懂, 也要判断其每个选项的正误。老师批作业也不能像其他学科那样“多快好省”。等到老师批好, 也已经是凉了的黄花菜。因为老师不能趁热打铁, 学生也就觉得语文作业拖一下不要紧, 等老师找过自己再做不迟。当然, 这只是客观原因之一。

第三, 现行的教育体制是一种功利性的体制, 至少学生、家长、社会是这样认为的。因为要考试, 就一定有上中下之分;社会福利不优厚, 就业有好待遇和差待遇之分, 就一定存在竞争;有竞争, 就有“胜者为王”的现象;同样是花60分钟的时间, 做语文练习, 可能考到60分;做数理化练习, 可能考到80分, 你选择哪个学科?这是人们都能理解的原因。尤其现在上重点普高的孩子, 除了偏科的学生外, 都是数理化智商不低的, 既然有捷径可走, 为何不走啊!包括某些学校的排课, 也体现了这种功利思想, 就更不用说学生了。这也就是调查中的“语文无用论”占有92.6%的原因。

第四, 国家现状需要理科型人才。我们是第三世界, 是发展中的国家。只有把建设搞上去了, 富裕了, 国防强大了, 才不怕人。语文对于建设基本没用, 它主要是提高人的品质和素养, 应该说, 它是需要闲情逸致的, 但作为一个民族, 没有国语是肯定不成的。因为它是国人的精神, 民族的灵魂;换句话说, 语文是上层建筑领域里的东西, 语文是要慢慢“品”的。数理化是自然科学, 相当于经济基础的东西, 它是简洁的, 也是当前最重要的;在当前, 外语都比语文重要——因为要向别人学习, 就得懂别人的东西。从这个意义上说, 外语是强大之前、之中、之后都要用到的, 否则, 你如何了解强国或别国的发展状况?因此, 把学科特点与国家现状结合起来看, 当然选择先练数理化了。不然, 理工大学和学科占这么大的比例如何解释?今年浙江的文科一本线是591;理科一本线才551, 而大家都知道, 理科生是文科生的好几倍!因此, 我们也能想象一下学生的苦衷。

这是从大的方面说。形成语文困难生的原因也有来自内部的。其情形因人而异。

一种, 天生语文素质比理科素质差;后天又努力不够, 从而形成怕语文或厌语文的情绪。

二种, 天赋不差, 后天由某些外因形成。比如小学、初中、高中遇师不淑, 兴趣不再, 形成了漠视语文或厌恶语文的情景。我教过的学生当中, 就有3个人跟我说过“初中从没做过语文作业”“从高一就没有听过语文课”“小学老师不批作业, 都要学生批, 语文批得烦死人!”

三种, 由自身的原因形成。很多聪明的孩子语文不好, 不愿意做语文作业, 就是因为惰性或是理性不足或认识不足。他们的具体表现就是 (1) 惰性者:人聪明, 所有学科都不好。无论你用什么办法 (当然没有达到成功者所说的“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的那种境界) , 他都不理你这一茬。 (2) 理性不足者:喜欢的学科成绩好, 不喜欢的学科很差, 他们把自己的精力全部投入到喜欢的学科中去。 (3) 认识不足者则表现为学习态度时好时坏, 作业完成时有时无, 学习成绩时起时浮。

3.语文课堂如何教学经典篇目 篇三

一、美文需要美读

《荷塘月色》在写法上一个典型的特征就是语言美,这种美集中体现在第4自然段。这一段总共217字,7句话,用了6个比喻,2处拟人,1处通感,分别描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和荷韵。可以说,这一段是训练学生掌握比喻修辞手法的极佳文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逐句赏析,了解其本体、喻体、比喻词,以及本体和喻体的关系,进而分析“比喻”在文章中的作用。如作者说,荷花“有袅娜的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这一句话中间用了分号,前两句巧用拟人,很精致地描绘出荷花开放的状态,给读者带来无穷无尽的想象。遗憾的是,我们很多年轻教师在处理这个环节的时候,导入了几幅幻灯画面,并且配上了相应的文字。这种做法有待商榷,因为文学欣赏强调个性,贵在想象。断臂的维纳斯之所以美丽,就是因为她形象的不确定性。而幻灯片的使用,表面上看起来增强了课堂教学效果,实质上扼杀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让丰富多彩的答案一下子定格在某一点。在学生眼里,荷花本应该风姿绰约,风华绝代。但由于视觉的先入为主,本来是一杯陈年的佳酿,转瞬之间却变成了一杯索然寡味的白开水。

美文需要美读,应让学生多读。古语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不断地读,每读一遍,都是对心灵的一次洗礼,都会让自己的情感得到一次升华。以《荷塘月色》为例,通过读,学生就会自然地理清行文的思路,情感变化的脉络,就会在感受语言魅力的同时勾画出一池“我”的荷塘,那其中的美,那其中的诗韵,就如同初恋情人,其举手投足,一颦一蹙,都灌注着自己的心血,牵动着自己的心房。这样,当生命与文本合二为一的时候,欣赏也就不是难事了。

二、美文需要美悟

在教学时,很多教师对《荷塘月色》的比喻修辞手法匆匆带过。这种教法,对高一学生来说,显得很是功利。文中作者把荷花比作明珠、星星和刚出浴的美人,分别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展现了月下荷花的惊艳:明珠的光芒四射,星星的若有若无,美人的清新亮丽,正是有着“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的作者给读者带来月下荷花的特殊的美感。朱自清巧妙运用比喻,精心地绘制出一幅荷花图,有形有色,有神有态,这种神来之笔更是增加了文章的美感。

美文源自作者心灵对生命、对生活的真实感悟。我们不能置身于美文之外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读,而应该就是当事人。教师指导学生无论是阅读古诗,还是欣赏散文,都不能离开生命意识,这样文学欣赏才具有活力,语文课堂才不会枯燥无味,语文学科在学生的眼里也就不会成为边缘学科。本应该口吐莲花、妙语连珠、重点处理的环节,有的教师为了完成所谓的教学任务,不顾语文教学目的,一味地赶速度而忽视了这一重点。这种置教学规律于不顾的做法实质上是本末倒置,揠苗助长,其可行性还需要思考。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比如“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一些颜色都不能见,“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呢?所以教师要精研教材,科学地设计提问的角度。问题不可过于简单,让学生不需要思考就能够得到答案;也不能设计得过偏过难,即便殚精竭虑也找不到头绪,这样容易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积极引导学生感悟美文之美,让学生跳一跳就可以摘下桃子。

三、美文需要美品

妙用叠词是许多美文的一大特色。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开头“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着”,就用了不少叠词来营造意境。《荷塘月色》第4自然段共使用了“曲曲折折、田田、亭亭、层层、一粒粒、缕缕、脉脉”七个叠词。有的年轻教师在分析叠词的作用时采用比较的手法,比如把“曲曲折折”换成“曲折”,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品味叠词的音韵美。在完成这一教学环节时,没有深入到文本深处,没有分析叠词在表意抒情方面的作用。“曲曲折折”写出了荷塘的形状,正是由于其形状极不规则,才有后文写池塘四周的树的高高低低。不是流水‘‘脉脉”,实在是作者多情,即便是流淌在叶子底下的流水,也是这样的善解人意,这样的叫人缠绵悱恻,这不正好流露出作者“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的情感变化的历程吗?诚如刘勰《文心雕龙·物色》所言:“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故‘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

美文赏析应该原汁原味,回归生活本原,回归文本原点,让学生去感受美,欣赏美,从而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操,而不是把每一节语文课都上成高考训练课,更不可以用政治的眼光去肢解美文。不少教师受传统的文艺批评的影响,一分析文本,就与写作背景、作者的经历连在一起,似乎离开了这些本与文本无关紧要的东西就是离经叛道。实际上经典之美是没有民族、地域、文化、历史的界限的,字里行间,都能给人一种震撼心魄的冲击。

四、美文需要美赏

作者在描绘月下荷塘之美时,并没有停留在低级的平面角度,而是多角度、立体地展现了荷塘之美。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由面到点,由上到下,由近及远,由静到动,由形到神,作者匠心独具,巧用修辞,精心营造了一种朦胧、优雅、幽静的意境,让人如临其境,如见其形,如闻其香。不必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傲岸,“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清新亮丽,“菡萏香销翠叶残”,“荷尽已无擎雨盖”的衰败凄冷,单是讲述这一段的意境之美,就不是三言两语能收工的。如果教师在指导学生赏析的时候,没有将文本立体化,只是泛泛而谈,甚或一笔带过,课堂自然也就缺失了很多美感,给学生,也会给自己留下不少遗憾。

美文需要美赏。要引导学生及时归纳总结,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这样才可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语文课不同于其他学科,有着太多的公式、定理,但也不像一团乱麻。任何一个知识点都是有迹可循,有据可查的。美文不同于板起脸来说教的议论文,也不同于一串串数字、一个个术语叫人找不着北的说明文。美文之美,就在于作者善于运用多种表达技巧,将平实质朴的语言加以组合排列,给人带来身心愉悦的感觉。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分析个案,从乱麻中找寻蛛丝马迹,归纳、推理,再把得出的结论运用到实践中去,既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又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4.高中语文重点篇目 篇四

译文:青翠的山峦横卧在城墙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围绕着城的东边。在此地我们相互道别,你就像孤蓬那样随风飘荡,到万里之外远行去了。浮云像游子一样行踪不定,夕阳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挥挥手从此分离,友人骑的那匹将要载他远行的马萧萧长鸣,似乎不忍离去。

1.首联写景有特色,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首联用什么词语勾勒出怎样的送别环境?)

答:“青山”“白水”从色彩角度写景;动静结合,“横”字勾勒出青山的静态,“绕”描画出白水的动态,描摹出一幅青山秀丽的送别图景。描绘了一幅青山白水的图景,点出送别地点,烘托了作者的送别之情。

2.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地流水绕城东潺潺而过,描绘了一幅青山白水的图景,点出送别地点,烘托了作者的送别之情。

3.赏析“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答:“别”照应诗题中的“送”,“孤蓬”是比喻手法,照应诗题中的“友人”。“蓬”之前用“孤”来限制,准确而生动地描摹出朋友的孤单无依,行迹无定。

4.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中的“浮云”、“落日”的意象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答:颈联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浮云”比友人的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落日”比自己象落日不肯离开大地一样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5.颈联情景交融,试分析。

答:“浮云”“落日”之景与“游子”之“意”、“故人”之“情”交融,拓展意境。

6.这首诗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李白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感情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

7.尾联“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试作赏析。

答:诗人和友人在马上挥手告别,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犹作离别之声,衬托了离情别绪。

8.怎样理解“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中“孤蓬”这一意象?

答:“孤蓬”比喻“远行的友人,形象的写出了此地一别后友人就要像篷草那样万里漂泊的命运,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关怀。

9.“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答:诗人巧妙的用“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意。表达了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10.这首诗是如何借助“孤蓬”“浮云”“班马”这些物象来表现“游子意”的?请简要分析。

答:飞蓬离根后随风而去,不知何处落脚,写出游子旅途漫漫,前途未定;浮云飘忽不定,写出游子行踪不定;班马为离群之马,分手之际,萧萧长鸣,写出游子离别友人的孤独和惆怅。

11.这首诗寄寓了怎样的“故人情”?

答: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对友人漫长孤独旅程和未来命运深切关怀。

12.文学常识填空。

李白:庸朝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有“诗仙”之称。著有《李太白全集》、《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望庐山瀑布》等名篇。

13.理解性默写。

(1)《送友人》中写送别地景色的是青山郭外斜,白水绕东城。

(2)以浮云孤飞,喻游子之心;以落日将下,依依不舍,喻故人之情的是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3)借马鸣犹作别离之声,衬托离情别绪的诗句是: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4.选择题。

(1)对这首诗理解赏析错误的一项是(D)

A.“送”字统领了诗人在这首诗中的情感。

B.“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中的“孤蓬”比喻诗人眼中离别的友人。

C.“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既点出告别的地点,又饱含着绵绵的离情。

D.这首诗将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块,其感情基调是哀伤情调。

(D选项“其感情基调是哀伤情调”改成“其感情基调是浓浓的依恋不舍之情”。)

(2)对这首诗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整首诗通过对送别环境的刻画及气氛的渲染,表达出依依惜别之意。

B.“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点明了诗的主题,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无限伤感之情。

C.“蓬”之前用“孤”来限制,准确而生动地描摹出朋友的孤单无依,行迹无定。

D.“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运用了对偶、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离别时的难舍难分之情,也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无限关切之情。

5.【语文】高中会考必背篇目 篇五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从军行】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氓】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梦游天姥吟留别】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鬂,潦倒新停浊酒杯。【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琵琶行】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念奴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永遇乐】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滕王阁序】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列冈峦之体势。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赤壁赋】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游褒禅山记】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师说】

6.高中语文重点篇目 篇六

班级:姓名: 自我评定:优异/合格/加油

(四)李白《蜀道难》

1、《蜀道难》的主旨句是:,。

2、运用夸张的手法,渲染惊险的气氛,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的句子是: ,。

3、用飞禽走兽难度,间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不易通过的句子是:

,。

4、表明蜀道历史悠久,和外界交通不便的句子是:

,。

5、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开篇以蜀地方言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下雄浑感情基调的句子是:,!

6、“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示自古以来秦、蜀之间少有往来。之所以如此,是因为:,。

进一步表明秦、蜀之间为高山峻岭所阻挡。

7、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引用神话传说为其增添了浪漫气息,如引用“五丁开山”一神话的句子是,。

8、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运用神话、夸张的手法来写蜀地山高水险的句子是 ,。

9、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摹写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的句子是

,。

10、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用“,。

,。”为我们渲染了蜀道上的旅愁和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

11、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指出逶迤千里的蜀道,还有更为奇险的风光。诗人先用“,。”夸张、衬托出山势的高险,气氛的惊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

12、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写出了剑阁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特点的句子是“,,。”

13、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语句的句子是“,。,”,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

14、从李白“,,!”的长叹中,我们似乎也感受到了诗人对功业难成的一声叹息。

(五)《杜甫诗三首》

《秋兴八首》(其一)

1、以枫叶凋零、秋气萧索寄寓凄苦落寞情怀的诗句是:,。

2、直接抒发作者故园之思的句子:,。

3、借捣衣发出的声音来寄托思乡之情的句子:,。

《咏怀古迹》(其三)

1、写尽昭君一生悲剧的句子是:,。

2、诗人借远嫁塞外的女子的乡土之思,吐露自己飘零的故园之情的诗句:

,。

《登高》

1、杜甫一生失意,常陷入病痛孤独之境,《登高》一诗对此都有直接描述,这些句子是: ,。

2、杜甫在《登高》中发出:“,”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

3、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句子是:

,。

4、写远望所见,用传神之笔描写凄冷江色和长江气势的句子是:

“,。”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

5、情景交融,意境旷达,极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

“,。”

6、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

“,。”这是本诗的主旨句,表现诗人忧国伤时之感。

7、杜甫《登高》中为我们营造了一幅气势磅礴的长江秋日图的句子是:

,。

8、杜甫《登高》中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的句子是:

“,。”前人也曾把这两句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六)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1、“,”由琴声想到珠玉声,是声音的类比联想。

2、描写琵琶女犹豫不决而出场的诗句是:, 。

3、,。是全诗的主旨,更是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

4、既交待秋天的背景又蕴含离别之意的句子是:,。

5、《琵琶行》中在第二次音乐描写中表现音乐间歇时诗人的感受的诗句是: 。

6、《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声在沉咽、暂歇后突然爆发并达到高潮,却又戛然而止的诗句是: ,。,。

7、《琵琶行》中表现诗人听闻琵琶女演奏的音乐及其身世遭遇之后的感受的诗句是: ,。,。

8、《琵琶行》中在琵琶女第三次音乐演奏之后诗人的表现是:

?。

(七)《李商隐诗两首》

《锦瑟》

1、《锦瑟》中以锦瑟起兴,引起对华年往事的追忆的句子是:

,。

2、《锦瑟》一诗的颈联是:,。

它表现的这种可望不可即的理想境界,代表的是诗人全部的情感。

3、《锦瑟》用典的四句诗:

,。,。

4、《锦瑟》一诗中回环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惆怅苦痛,让人为之哀惋不已的句子是: ,。

《马嵬》(其二)

写出《马嵬》一诗中昔乐今苦,昔安今危以表现李、杨爱情悲剧的两联:,。,。用对比手法来警示后世,含蓄表明题旨的诗句是:,。

(八)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1、梁惠王自认为对国家:。他会这样认为,是因为他是这样做的:

,,;。其他国家的国君不如他用心,结果却差不多的原句是:

,。,。

2、面对梁惠王民不加多的困惑孟子是这样回答的:“,。,,。,。,?”梁惠王直接回答说“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3、孟子认为在渔业和农业方面人类要于自然和谐相处,依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做到有所节制,吃的和用的就不愁了时说:“, ;

,。”

4、《寡人之于国也》一文描述了孟子“王道之成”的盛景。请用原文呈现。

5、能表现梁惠王当政时期阶级分化,贫富悬殊,而作为国君的他却无所作为的语句是: (九)荀子《劝学》

1、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 这句话印证了这个道理。在第四段又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并在后来形成一句常用成语的句子是:“,。”

2、《劝学》中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的句子是: ,。

3、《劝学》中借助描写“风雨”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的句子是:

,。

4、《劝学》中用蚯蚓的比喻,突出了学习必须用心专一,才能获得成功的语句是: ,,,,。

5、韩愈《师说》中“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与荀子《劝学》中的“,,”观点相同。

6、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

,。

7、强调君子并非有何特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

8、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一句是:“,。”

(十)贾谊《过秦论》

1、贾谊在《过秦论》中用排比描写秦始皇武力统治天下的语句是:

,,,。

2、贾谊在《过秦论》中说到秦始皇为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所采取的措施是:

,,,。

3、《过秦论》中用整散句描写秦始皇据险固守的语句是:

,,,,。

4、秦始皇愚民、弱民、防民的最终目的是:

,,,。

5、贾谊用“,,,”短短的四个句子就写出了陈涉举义旗并得到天下热烈响应的情况。

6、《阿房宫赋》中有“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的话,请分别默写出《六国论》中总结六国灭亡和《过秦论》中总结秦朝灭亡的原因的一句原话。 《六国论》:,,,。(或: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故曰弊在赂秦也。)

《过秦论》:。

7、作者对陈涉起义军的武器介绍及其评价是:,。

陈涉的出身、地位、身份是:,,。

(十一)韩愈《师说》

1、《师说》中对当时耻于从师的现象发出慨叹两句是:

2、《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

3、《师说》中在从师学习的问题上,当时的人对其子和对自身有不同的态度,对其子: ;对自身:

4、《师说》中概述教师的职能和任务的语句是:,。

5、《师说》中阐述从师必要性的句子是:

,?, ,。

6、《师说》的中心论点是: 。

7、韩愈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明确说他所说的老师不是指童子的启蒙教师的句子是: “,,。”

8、本文从多个方面进行对比,抨击“耻学于师”的人,先用古今对比,指出从师与不从师的两种结果,并用一个反问句推断圣人更圣明,愚人更愚笨的原因的语句是:

“,,?”

9、本文以士大夫之族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直接表明作者的观点,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

10、韩愈认为择师的标准是:“,,,

。”韩愈眼中的师生关系是相对的,是可以教学相长的,“,,”

并指出原因:“,,。”

11、《师说》中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原因:

7.高中语文重点篇目 篇七

一、鲁迅作品的特点

(一) 强烈的悲剧意识。

鲁迅在《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提到“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 意思是揭出病苦, 引起疗救的注意”。纵观鲁迅的作品, 大都是写劳动群众和下层封建知识分子的悲剧, 他笔下众多耳熟能详的悲剧人物, 如阿Q、孔乙己、陈士成等。他还善于在悲剧中塑造富于喜剧性格的典型形象, 通过喜剧性来强化悲剧性, 如《故乡》中的杨二嫂, 《离婚》中的爱姑等。即利用悲剧内容与喜剧形式相统一的方式来体现悲剧人物的悲剧命运, 也就是“含着眼泪的苦笑”。

(二) 耐人寻味的内涵。

因为写小说的目的是“揭出病苦, 引起疗救的注意”, 所以鲁迅的作品往往在简单叙事的背后, 有着极其深远的内涵, 人物病态实质上是社会病态的折射, 人物的悲剧其实是社会的悲剧。如《药》中, 华家和夏家的悲剧, 只是大社会背景下的一个角落, 医治肉体上的病意在医治精神上的病, 批判国民的劣根性旨在暴露旧制度弊害。而这些, 我们都要经过仔细的咀嚼、思索和品味才能理解。

(三) 带讽刺性的幽默。

鲁迅在《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中说“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他的一些作品非常善于在戏剧性的谐趣中容纳悲剧的主题。他提倡笑中含刺的幽默, 就连《祝福》这样的悲剧, 也都把最后一幕安排在了年终祝福的喜庆背景下, 用“轻松”的文字收尾。他对阿Q、孔乙己等悲剧人物首先基于深深的同情, 先“哀其不幸”, 而后再“怒其不争”, 对他们的可悲性格进行嘲讽。

二、金庸作品的特点

(一) 包蕴了博大的中华传统文化。

细读金庸的作品, 他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美好的一面, 诗情画意的一面表现得淋漓尽致, 将儒、道、释教中的哲学原理, 古老中华的民俗民风, 深刻地、生动地呈现在人们面前。作者通过对众多人物, 故事情节的描写, 对“忠孝仁义”的孔孟之举, 进行了大量的宣扬, 从而使小说打上了鲜明的中国传统思想, 道德观念的烙印。在金庸作品中, 还包含了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有诗赋乐理, 琴棋书画, 天文地理, 数学和医学, 有奇门遁甲, 五行八卦, 还有武侠小说必不可少的武学, 这些都是现代书籍中无法找到的事物。

(二) 演绎了中华民族的沧桑岁月。

金庸的作品以中国古代历史的兴衰为舞台, 从古代中国各个不同的历史年代取材, 远至春秋战国, 近至宋元明清, 跨越了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既写了改朝换代的历史演变, 又写了民族之间的纷争离合;既写了统治阶级内部的钩心斗角, 又写了黎民百姓的悲欢离合;既写了战争年代互相厮杀的战争画面, 又写了太平盛世的繁荣景象。由此, 使生活在现代文明社会的中国人得以与遥远的历史亲密接触, 从中领略到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沧桑。

(三) 刻画了众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金庸的作品中塑造了许多血肉丰满、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大大丰富了中国小说的人物画廊。在他的笔下, 有潇洒忠义的侠士, 有慈祥仁善的得道高僧, 有大奸大恶的小人, 伪君子, 还有行事怪僻, 却又不乏善良之心的“怪人”。可以说金庸笔下的很多人物形象都深深地刻在了读者的心里, 像浑厚木讷、心明智清而又以天下为己任的郭靖;悲歌慷慨、潇洒不羁而又急他人所急的胡斐;桀骜不驯的杨过;自由洒脱的令狐冲和“其声宏也类有德”的“伪君子”岳不群……试问, 在中国文学史上, 有几人能像金庸作品一样给我们提供如此多的性格迥异的人物形象?

(四) 娴熟的创作技巧。

创作艺术技巧上别的不说, 单说金庸小说的回目设计, 可谓是匠心独运, 既丰富博大又新颖独特。从《天龙八部》的回目来说, 该书共有五册, 每册的回目自成一首词, 合起来便是《少年游》、《苏幕遮》、《破阵子》、《洞仙歌》和《水龙吟》五首宋词。五首词词牌各不相同, 长调短调, 平韵仄韵, 豪放婉约, 兼而有之。既继承了古典小说回目的特点, 又丰富发展了传统的手法, 读者不仅读了故事, 而且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古典诗词的文化滋养。其精细严谨而又洒脱自如, 开拓创新, 确实是前无古人的。

三、金庸作品进入中学语文教学的优势

如今, 金庸小说的价值被越来越多的人承认, 甚至有人说“凡是有华人的地方, 就有金庸”, 这话的确不假, 金庸的武侠小说激活了中国文字在现代的再生力, 丰富了我国的文化, 能为中学生提供丰富的艺术营养。

(一) 符合中学生的阅读心理, 激发其阅读的兴趣, 培养其良好的语感。

当今语文教育有三大难———文言文、周树人、写作文。在这同时, 电视、网络也冲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挤占了他们的阅读时间。什么东西能给我们保留还击的余地?武侠小说是个不错的选择。

传统教材所选的课文, 的确有不少经典名篇, 具有永恒的思想及文学价值。但也有不少篇目所反映的价值观念或所刻画的人物形象, 已经明显滞后于当代中学生的精神视野, 难以激发他们的共鸣。传统语文教材给我们的总体感受是:可敬而不可亲, 或者可以说是高不可攀。面对严肃古板有余而生动活泼不足的教材, 有多少学生能从中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呢?而金庸的武侠小说却有着引人入胜的特质:其跌宕的情节, 绚丽的辞藻, 生动的表述……都非常有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语感。

目前正在陕西师范大学读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的李跃力同学在网络帖子上表明, 他之所以对文学专业产生兴趣, 要感谢金庸武侠小说的启蒙, 上初中和高中阶段他对武侠小说特别痴迷, 从中感受到文学的无限魅力。他没有觉得看武侠小说有什么不好的影响, 相反好处很多, 比如金庸小说离奇的故事情节激发了他的想象力, 小说中使用的很规范的汉语表达方式培养了他很好的语感。

(二) 丰富的历史知识, 让中学生更好地了解历史人生。

金庸小说演绎了中华民族的沧桑岁月, 蕴含了丰富的历史知识。我们的历史教科书教给学生的历史知识, 可能远没有一部《书剑恩仇录》来的形象、生动、深刻。从金庸的武侠小说中, 学生可以了解到, 郭靖是南宋的, 西夏的叫完颜, 辽国的叫耶律, 蒙古的叫铁木儿, 张丹枫是明初的, 于谦那时候就有倭寇, 等等。对此, 北大教授严家炎认为, 江湖世界是社会现实的折射, 只不过金庸运用了夸张甚至荒诞的形式。由此可知, 武侠小说教给学生的并非只有“武”, 更多的是“侠”, 还有历史人生。

(三) 体现语文教育的宗旨, 提高中学生语文素养, 促使其精神健康成长。

语文教育不是单纯地识字和语法教育, 而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 探究能力, 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而对文学的阅读、理解则关联着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因此, 如何通过语文教育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文学形式, 接触到更丰富的文化现象和文化观念, 促使中学生健康成长, 是语文教材编写和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的大问题。

以金庸武侠小说为代表的“武侠文化”, 影响非常广泛, 成为通俗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倘若我们承认语文教材担负着促进中学生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的责任, 那么就不应该对武侠小说持视而不见或不屑一顾的态度。文化是多元的, 包容性是文化最为可贵的品质之一。既然要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 就不能狭隘地只传播自以为“高雅”的或“正统”的文化。事实上, 很多时候文化虽有雅俗之分, 但无高下、正误之别。根据中学生的特点, 给予他们兼容并蓄的丰富知识, 要比过去那种“有选择”地给予更有好处。

四、中学只是学生走向鲁迅的初级阶段

不可否认, 在我们的记忆中, 学过的印象最深的课文都是鲁迅的, 这不仅仅是因为鲁迅的作品是重点, 我们背诵过, 更重要的是他笔下的人物形象前无古人, 后无来者, 比如阿Q、孔乙己、闰土、祥林嫂, 等等。还因为他的作品中很多名句几乎成了我们的口头禅, “世上本没有路, 走的人多了, 便也成了路”“不在寂寞中爆发, 就在寂寞中灭亡”, 等等。但是, 鲁迅的有些文章实在是晦涩难懂, 要中学生去理解要求未免有些太高了, 连鲁迅自己都说:“中国书籍虽然缺乏, 给小孩子看的书虽然尤其缺乏, 但万想不到会轮到我的《呐喊》。”当年《呐喊》、《彷徨》再版时, 鲁迅就不愿意, 说不要用他阴暗的念头影响小孩子。想想我们学习鲁迅的作品是为了什么, 是认清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是认清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是领会革命者的悲哀?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觉醒?爱国?学会做人?但是这样圈子未免绕的大了些。因为, 相对来说更容易令人理解的金庸作品也可以做到这些, 何必要让中学生去刻意领会鲁迅那些晦涩难懂的东西呢?

当然, 很多人会担心武侠中宣扬的善恶因果报应思想, 浓厚的迷信思想, 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复仇思想会带给中学生更多的负面影响。但是,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 当下很多人都是读金庸古龙过来的, 纵观整个局面, 还是积极影响大于消极影响。况且鲁迅的文章也会带给学生一些消极影响, 究竟哪一方的影响更大些, 恐怕还不太好说。

难道我们要摒弃鲁迅吗?不, 绝对不能。鲁迅是我们的“民族魂”, 岂有抛弃的道理?更何况, 鲁迅作品中相对来说比较好理解的篇目也不少, 比如《少年闰土》、《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 这些文章都带有童真和乐趣, 很适合中小学生阅读和学习。至于鲁迅的《拿来主义》、《狂人日记》、《药》之类内涵比较深刻的文章, 应该放在学生合适的阶段再学习。

在教育心理学中, 有一个非常著名的试验, 是由一位叫格赛尔的美国心理学家完成的。这个试验叫做“双生子爬梯试验”, 研究的是双生子 (即双胞胎) 在不同的时间学习爬楼梯的过程和结果。格赛尔选择了一对双胞胎, 他们的身高、体重、健康状况都一样。让哥哥在出生后的第48周开始学习爬楼梯, 48周的小孩刚刚学会站立, 或者仅会摇摇晃晃勉勉强强地走, 格赛尔每天训练这个孩子15分钟, 中间经历了许多的跌倒、哭闹、爬起, 终于, 这个孩子艰苦训练了6周后, 也就是到了孩子54周的时候, 他终于能够自己独立爬楼梯了。双胞胎中的弟弟, 基础情况跟哥哥完全一样, 不过格赛尔让他在52周的时候才开始练习爬楼梯, 这时的孩子基本走路姿势已经比较稳定了, 腿部肌肉的力量也比哥哥刚开始练的时候更加有力, 并且他每天看着哥哥训练, 自己也一直跃跃欲试, 结果, 同样的训练强度和内容, 他只用了两周就能独立地爬楼梯了, 并且还总想跟哥哥比个高低。

一个是从48周开始, 练了6周, 到了54周学会了爬楼梯;另一个是从52周开始, 练了2周, 也是在54周时学会了。后学的尽管用时短, 但效果不差, 而且具有更强的继续学习意愿。格赛尔原来认为这只是个偶然现象, 于是就换了另一对双生子, 结果类似;又换了一对, 仍然如此。如此反复地做了上百个对比试验, 最终得出的结果是相同的, 即孩子在52周左右, 学习爬楼梯的效果最佳, 能够用最短的时间达成最佳的训练效果。此后的几年, 格赛尔又对其他年龄段的孩子在其他学习领域进行试验, 比如, 识字、穿衣、使用刀叉, 甚至将试验领域扩展到成人的学习过程, 都得出了相类似的结论, 即任何一项训练或教育内容针对某个特定的受训对象, 都存在一个“最佳教育期”。

借用这个实验, 类比推断, 我们认为接受鲁迅内涵较深刻的作品“最佳教育期”不是在初中, 初中, 只是学生走向鲁迅的初级阶段。等学生的理解能力上升到一个较高层次后, 再看鲁迅的文章就比较好懂了, 比如高中, 大学阶段较适宜。有很多网友也表示了类似的观点, 如猫扑网友说:“当时年纪小, 读不出味道, 直到自己在社会上混迹几年过后才能感觉到其中的含义, 现在很少能看到这样好的杂文了。”腾讯网友表示:“长大后, 我就理解了他。随着年龄的慢慢增长, 知识的慢慢积累, 也越来越了解这位伟人了。现在上了大学, 也会在图书馆里借些他的书, 慢慢体会那个时候他的感情。”

所以学生要在有足够能力的时候, 再去解读鲁迅那些高深的作品。否则, 似懂非懂, 只会是对这位导师的亵渎。

综上所述, 鲁迅作品中那些晦涩难懂的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被删而被金庸作品所取代, 这是符合语文教育的宗旨和规律要求的, 是适应时代发展趋势的需要, 充分体现出当今中学语文教材的价值取向。我们要正确理解和看待这种变化。

摘要:文章通过分析鲁迅小说及金庸小说的特点, 指出金庸小说进入中学语文教材的优势, 认为中学阶段只是学生走向鲁迅的初级阶段, 并不宜学习鲁迅内涵较深刻的作品。所以那些晦涩难懂的部分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被删而被金庸作品所取代, 符合语文教育的宗旨和规律, 体现出当今中学语文教材的价值取向。我们要正确理解和看待这种变化。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材,鲁迅作品,金庸作品

参考文献

[1]鲁迅全集:卷6[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

[2]王西平, 张鸿才.悲剧内容与戏剧形式的统一——试论鲁迅小说的一个艺术特点[J].www.cnki.net.

[3]杜良贤.试论鲁迅小说的美学特点[J].邯郸师专学报, 1994, (1) .

[4]王菊芹.医学语境中的独特叙事——论鲁迅小说的艺术特点[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3) .

[5]肖肇南.试评金庸小说的艺术特点与成就[J].教育艺术研究, 2008, (9) .

[6]杨智.浅谈金庸小说的回目特点[J].北京市计划劳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 (12) .

[7]张天明.谈金庸小说进课堂与中学生课外阅读指导[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2007, (6) .

[8]金鹏飞.关于中学生阅读的几点理性思考[J].安徽文学, 2008, (3) .

8.故意不考重点高中 篇八

女儿成绩一直很好,发挥正常的话,能考上省城最好的高中。但她的中考成绩,分数线刚好够本市的一所普通高中。她说是为了避免离家千里上重点高中,故意考砸的。我该怎么做,才能让她在高考时好好发挥,考上理想大学(我们这小地方,没有什么好大学)?

在沟通顺畅的家庭,孩子可以直接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情绪和不满。但如果孩子心中有负面情绪,却总被禁止表达,他们就会衍生出一些特殊的表达方式,最常见的就是“被动攻击”,即有意做错事情让父母生气,以获得小小的快感。一般来说,父母最在乎的是成绩,女儿故意考砸,其实泄露了她的秘密:我就是故意考砸气你们的!她“被动攻击”的目的,就是反抗家长的管制。当然,她不会承认自己的这种心理,所以撒谎说是为了避免离家千里上高中才有意为之的。

一般来说,孩子小的时候,家长可以“威逼利诱”约束孩子。但孩子进入青春期,心智渐渐成熟后,家长管得越严,他们就越想造反。用成绩下降、厌学、逃学等方式,来对抗父母最在乎的学习。而这种时候,最好的方式就是“适当放手”。父母给孩子制定一个基本的底线—认真生活不做坏事,然后放手由孩子去决定她的人生,只有在她非常有需要时,才去帮孩子。这种时候,家长切忌打着“沟通”的名义,强迫孩子和自己交流。当然,既然她考砸的借口是不想离家太远,父母就应该在适当的时候告诉她:父母不会永远陪在孩子身边,每个人长大后都会离开家,去更远的地方闯荡,这样的人生才弥足珍贵。endprint

上一篇:下半年实习就业处工作计划下一篇:不要乱吃小零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