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让课堂因课改而高效”心得体会

2024-08-08

听“让课堂因课改而高效”心得体会(共12篇)

1.听“让课堂因课改而高效”心得体会 篇一

内容摘要:很长一段时间里,数学课堂承载了过多的额外任务,教师为了追求“课堂看点”,在例题与习题上大做文章,挖掘数学内容之外的东西,人为地添加了许多非数学因素,花哨的情境、华丽的课件、繁多的环节、如林的小手、形式的合作……结果是课堂热闹、学生喜欢、而效果令人担忧。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简约而不简单,简约是一种境界,一种韵味,简约背后是大气、精要、深刻、智慧、也是超越。如何构建一个简约而不简单的数学课堂,是我们广大一线教师的不懈追求。

 

2.听“让课堂因课改而高效”心得体会 篇二

学生为什么怕写作文? 一个重要原因是学习紧张,生活单调,经历简单,无法燃起写作激情,无事可写,无话可说。在网络条件下,学生可以透过网络这个窗口观察了解社会,而且网络还能提供图像、动画、活动影像等,更能触发学生的写作激情和想象力。

如汶川地震发生时,我从网络上搜集相关的报道、图片、各地捐款的录像等,用PPT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听觉、视觉等感观刺激,激发学生写作激情。学生的写作激情被煽动起来后,让学生通过网络搜索各方面关于汶川地震的报道。网络强大的搜索和筛选功能,可让学生对地震的产生、后果、影响、产生原因以及灾难预警等各方面都能深入了解,好多学生都为之动情,为之流泪,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写出来。这时学生写作文可谓水到渠成,文思如潮。

二、再现生活,丰富写作素材

由于条件所限,传统的阅读方式中,普遍存在学生的阅读面窄、量小的情况,因而造成学生阅读兴趣不高、阅读能力差、阅读效率低等现象,而且因为怕抄写,学生极少做读书笔记,作文素材的积累较少,写起作文就“无米下炊”了。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应用,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图文、声像资料,引发了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并入情入境,真所谓“坐在家中看世界”。鼠标轻点,大千世界尽在眼前。写景可点击“自然风光”,叙事可点击“时事新闻”,写动物可搜索“动物世界”……还可根据课文内容延伸,尝试写作。

要写出好作文必须注重书面语言和日常生活的积累。我请学生在班级网站上建立自己的个人主页,引导他们在主页上开辟“写作素材库”专栏,一方面,把网上阅读到的优美词句、精彩段落“粘贴”到素材库; 另一方面,把自己的喜怒哀乐、见闻感受记入“写作素材库”,并定期将“粘贴”的素材和生活素材进行分类、选择、整理。引导学生通过辩论会或谈天说地、精彩瞬间、佳作赏析等形式将自己所看到和搜集到的知识互相交流; 引导学生进行资源共享,让大家把搜集到的资料共享。这样,学生作文时就再也不会“无米下炊”了。

三、灵动多元,优化课堂教学

网络是一个多元的空间,网络环境的创设,能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使作文教学更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更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网络作文教学不仅实现了教学时空的开放,也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开放。在上作文课《游XXX》时,考虑到农村孩子视野比较狭窄,游览的地方不多,我就选取了一处风景名胜,然后让学生欣赏该风景风光片,边看边议论,学生产生了真实感情。利用网络资源填补了学生的知识空白,充实了他们的思想。因此这堂生活作文课在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发的基础上,学生不知不觉地完成了习作,效果甚佳。

网络化的作文教学的迅猛发展,给作文教坛带来了活力与生机,人机互动、机机互动、师生互动的相互交流,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课堂结构,营造出“愉快学作文”的轻松氛围。

四、自主交互,方便作文评改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可见,学生能评价和修改习作也是作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传统的作文评改中,教师台上读,学生台下听,“耳听为虚”,学生听得支离破碎,不以为然,而且教师关注的往往是那么几个学生的那么几篇文章,对大多数学生而言,教师就是惟一一个可能也是最后一个读者,显然评改效果不明显。利用网络评改作文,使学生“眼见为实,动手为真”,每一个学生都享有网络平台带来的平等地位与空前的自由,自己既是作者又是读者,评判他人也接受他人的评判。教师只是读者中的一人,不再是最后的裁定者。课堂评议,小组讨论,协作学习,自主学习成为课堂的主要学习方式。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表现,学生学得兴趣高,收效大。

依托网络引导学生评改作文,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和教师通过网络一起浏览学生习作,从中选出具有典型优、缺点的习作,投影到大屏幕,不同段落,词句可以用不同的字体显示,精彩之处可显红色,不妥之处可以闪烁。学生围绕习作要求,字、词、句、标点等部分集体评议,方便地实现增、删、变、换等修改。通过集体评改,学生对本次习作的要求更加明确,能从范例中取长补短,对如何修改自己的文章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参照范例进行自主修改、小组互改。网络为学生创造了相互启发,疏导与帮助,取长补短的良机,有利于提高学生评改的能力和作文能力。教师通过多媒体网络监控系统对学生机进行操作监控,发现存在问题,及时通过网络反馈给学生,进行针对性的个别辅导。这样的评改,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了集体的智慧,使学生在自改互改中提高了修改作文的水平,又减轻了教师的负担。

同时,任何一位同学都可以在网上找到发布自己作品的天地,接受同学、教师以及家长的评价。作文评改是作文教学的重要一环,利用网络进行作文评改可以加快评改节奏,提高评改效率与质量,而更重要的是能把作文评改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

五、共享赏识,习作及时成果化

传统学生作文一般由教师评改打分后就了事了,投稿报社,往往是泥牛入海无声无息,试过几次不成功就不再投稿了。学生的创造性学习活动不能及时得到公众的认可,学生创作的欲望就受到损害,逐步厌恶作文、害怕作文。相反,网络条件下,学生作文实现了“作文即作品”“文成即发表”“写作即交流”和“电子作品集即成果”的作文教学理想化目标。学生可以把文章在相关网站、BBS、空间日志上上传发表,还可以制作班级网页、个人网页。这会让学生感到自己的心血没有白费,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更能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再试想,待到将来升学、工作甚至年老退休后,这些将会成为如何美丽的回忆。

网络的便捷、多元、经济、高效、共享等优势给我们的习作教学带来了正能量,弥补了实体写作环境的“先天不足”,为广大学生的作文学习提供一个自由驰骋的广阔天地。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这些功能,拓展学生作文空间,优化学生作文心态,为学生构建一个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作文教学环境,丰富学生语言,积累写作材料,让作文与网络同行,让学生在网络世界中享受作文的快乐。

摘要:作文教学已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学生怕老师难,避之唯恐不及,言之亦是泛泛,然而我却还要蹚这一瓢浑水,实在是在形势的严峻下作出的思索。21世纪是现代教育信息化时代,以网络技术为主要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对于深化基础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如何将先进的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相结合呢?如何建立让学生发挥自主性、创造性的学习环境,有效地运用网络这一互动媒体开发学生的潜能呢?

3.课改,语文课堂因你而精彩 篇三

一、课堂以“活”为原则,既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又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要求引导学生把书读活,应以“活”为原则,教师在授课时不仅要传播知识,培养技能,还应侧重于激活学生的思维,要突破课文的局限,善解“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教学《田忌赛马》一文,学习田忌与齐威王的第一次比赛的内容后,我给学生留下这样的问题:“假如你是田忌的朋友,看到田忌输了,你会怎么帮他呢?”问题即出,课堂顿时活跃起来,一双双小手举得老高,这边说:“我要在齐威王的马跑的路线上设障碍!”那边说:“我要让田忌的马吃上兴奋剂!”显然,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我高兴地表扬他们聪明、敢说、敢想。当然高兴之余,不忘及时引导他们:“这些办法也许都能使田忌转败为胜,但是田忌会接受吗?”从而让学生明白做人要光明磊落,不耍诈,即使输,也要输得光彩。继而引导学生回到课文中来,“你们可想知道孙膑是怎样帮助田忌的吗?”此时的学生们当然乐意了解比自己更聪明的方法,因此,学得特别认真。

曾经有一个学者这样说过:“一个具有自己教学风格的老师,他是会随机应变的,他的教室里总是生机勃勃……成功的老师之所以成功,就在于他把课讲活了。”这句话令我感受颇深!

《“诺曼底”号遇难记》课堂正在进行时,学生纷纷表达着自己对哈尔威船长的敬佩之情,“小调皮”冷不防地冒出一句:“船长为什么不逃生啊?他完全有机会往海里跳啊!《跳水》中的船长不就让他儿子跳水而逃生吗?”这下好了,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是啊!是啊!他怎么不跳水呢?真傻呀!”“他不用跳水,他可以最后一个跳到救生艇的!”我该怎样收场呢?孩子们说的有道理啊!

我努力使自己静下心来,再次扫视了一遍课文,有了!我像发现新大陆一样,激动地说:“请同学们读读41页的倒数第三、四自然段吧,读完后你们心中的疑问也许就能解决了!”学生们认真地读了起来。

“实际上一共61个人,他把自己给忘了”这句话你们读懂了吗?我问。

“船长心里只想着他人,根本没有把自己放在心上!”

“船长对自己的工作认真负责,他把乘客的生命看得比自己重要!”

……

孩子们还真读懂了!

“是阿,具有如此伟大人格的船长,他会有逃生的念头吗?”我及时把学生引回到他们刚才争议的问题上。

“他只想与轮船共生死!”

“他对自己的事业高度负责!”学生们又说开了。课堂气氛轻松、活跃。

“是啊,这就是船长与船一起沉入大海的原因!做人就应该这样,对自己的学习,对自己的工作,对自己的事业等都应该具有高度的责任感!”我给这堂课留下这样的结语。

我庆幸自己能巧妙地应对学生质疑, 使课堂充满生机!这与自己在新课程标准引领下不断学习、反思、摸索是分不开的。它让我学会随时投下激起千层浪的“石”,活跃学生的思维,学会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而不是死记硬背。

二、以“新”延伸课文内容,使学生感到课堂有终了,学习无穷尽

课堂延伸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环节,通过课堂延伸,不仅能很好地考察教师的综合素质和驾驭课堂的能力,同时还检测了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及拓宽学生的思维能力。

延伸与拓展可以表现在对文章主题的再认识,如学习《穷人》后,我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续写故事,再次突现穷人善良的本性。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当同学们沉浸在为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悲愤时,我及时出示:“假如小女孩来到你身边,你会怎样改变她的命运?”让学生畅所欲言,加深理解文章的主题。

延伸与拓展还可以表现在对文章主要人物的再评价。例如,教学《将相和》时,学生对蔺相如、廉颇的评价当然毫无疑问,都能抓住人物的特点、好的品质评价他们,而对秦王和赵王、评价的意见就有分歧了,有贬低的,也有赞赏的,有的赞赏秦王的雄才大略,有的则赞赏赵王善于用人;有的说秦王阴险狡诈,有的则认为赵王软弱可欺。

新课程标准倡导尊重学生合理的个性化阅读,有了这一新的课堂视野,我们在学生身上的教育附加值就会增加,我们的教室就会如叶澜教授所说的“焕发出生命活力”。

三、课改后的语文课堂,还学生“动”的本真

开放,创新是课改的灵魂,由知识本位向学生发展本位转移则是课改的一个亮点。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人。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就是建构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课堂运行体系。而课堂要想活起来,必须还学生“动”的本真,学生才能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得到真正的发展。

教学中,我或者根据课文内容开展小辩论,或者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课文,如教学《夜莺的歌声》,我让学生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并进行学习汇报,大部分小组选择课本剧表演,而且演得逼真。有扮演军官的,双手插腰,摆出一副威严的架势;有扮演“小夜莺”的,机灵可爱,吹口哨学夜莺叫,学杜鹃叫,学得非常愉快,而且把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演活了,课堂上充满欢声笑语。好动是孩子的天性,与其要他们被动地抄抄写写,不如让他们在玩中学。所以有时我也设计活动型作业,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放弃射门》一文教后,我设计了以下作业:模仿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邀请“福勒”“西曼”为特邀佳宾,对他们进行现场采访,学生见到这样新颖的作业,热情高涨,有的当观众,或采访,或提问,或交流,给课堂带来勃勃生机!

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总之,课改十年,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自己的语文课堂,灵活、善变,而又具有动感。因此,我说:课改,语文课堂因为有你而精彩!

4.听“让课堂因课改而高效”心得体会 篇四

学习《新课改下高效课堂22条》心得体会

学习《新课改下高效课堂22条》心得体会 过去人们总是说“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也就是说让教师把自己的知识分装给学生,这也是典型的填鸭式教学,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学得枯燥无味,教师出力不少却收效甚微。通过认真学习《新课改下高效课堂22条》,我明白了要把把学生从被动的接受学习中解放出来,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能真正去操纵学习的主动权,教师只需要带着水桶去装学生的收获就行了。 首先,它给了我们一个对高效课堂的一个整体认识。明确了什么样的课堂是高效课堂,我们的教学才有方向,我们才能达到教学目标。高效课堂强调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快乐为根本。也就是说“高效课堂”之“高效”不应该以教师教得如何为衡量标准,而应该取决于学生学到什么,学得如何。从这个意义上讲,课堂教学是否高效要从其效率和效益两个层面来体现、评估。效率就是学生在单位时间内的受益程度,主要表现在学生的整体发展水平和课外学业负担方面;效益就是学生所受教育教学影响的深度,其中包括智力开发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重点体现在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学习毅力等基本素质的发展方面。因此,高效课堂应是努力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这一手段,高水平地达成培养人的目的,高效课堂应是教学高效率和高效益的有效结合。 第二,它给出了高效课堂的策略、模式以及课堂要求。 高效课堂是对传统课堂的批判式的`吸收与改进,是一种变革与升华,将传统课堂中教师反复枯燥的讲、学生无奈被动听的单向灌输关系,转变为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教师点拨提升,引导学生多方位的交流讨论。转变为学生愿学、善学、乐学,学生能从学习中体验到一种成长的喜悦和幸福。而学生这种理想的学习状态的出现,则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在于教师对课堂的精心设计、对教学材料的精心取舍与提炼、对巩固练习与提高练习的精心编制。为此教师必须努力扎实的抓好学生的课前预习,并设计出能激发学生兴趣,能让学生高效自主、合作学习的活动,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教学效果。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离开了学生的学,任何的效益都无从谈起,只有尊重学生,并做好“还权”和“放手”,才能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责任,进而让课堂散发出生命的活力,让学生的尊严在得到体验的同时,课堂效益才能以极大的提升。因此,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本,努力使学生肯学,想学,学会,会学和立志学。《新课改下高效课堂22条》中的这些话提醒我们,对学生要放手、放权,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放手、放权的同时不是让我们真的撒手不管,而是给我们做教师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有高效的教学理念,要有机动灵活的课堂调控能力,要有充分合适的启发点拨语言等等。在教师的高效教学理念下才能有学生的高效收获,我想这应该是高效课堂想要达到的效果吧。 第三,它给出了高效课堂的评价形式。它是多样的,看老师体现了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而老师处在引导地位,老师的教学活动要围绕学生这一主题进行,看学生,以学生来评价老师,在教学活动中首先看学生是否在学业上有超常收获,有超常提高,有超常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一般来说,高效课堂效益评价主要标准是,学生思维活跃,语言表达正确、流利、有感情,课堂充满激情,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强,目标达成且正确率高。前提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会不会学,乐不乐学,核心是教学三维目标的达成。还有是否有效的促进了学习的迁移。学习的最终目的并不是将知识经验储存于头脑中,而是要应用于各种不同的实际情境中,解决现实中的各种问题,只有通过广泛的迁移,所学知识才能够得以改造,才能够概括化、系统化,从而广泛的、有效的调节个体的活动,解决实际的问题。。 通过学习,让我认识到高效课堂下教师得到解放,学生能得到快乐。因而今后我一定树立高效课堂、高效教学的意识,不断的反思中提高自己的能力水平,时刻提醒自己,努力去践行高效课堂。高效课堂符合个体的心理发展特点,是人性的课堂,其理念设计处处折射着人性的光芒,其各教学环节的设置及教学技巧都以符合个体心理发展特点为准则,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广泛的迁移,能够触类旁通,这也正是高效课堂中的学生能够成为“知情意统一”的“完人”的重要原因。 回首自己的课堂,似乎还在“穿新鞋走老路”,嘴里说着要把课堂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但是一到上课的时候,总怕自己讲得少了学生不明白,反复的讲解不知不觉就把40分钟的时间占据了。没有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我有必要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反思自己的课堂,力求给学生尽可能高效的课堂。树立高效课堂、高效教学的意识,在不断的反思中提高自己的能力水平,提升着课堂的效率。 (.3)

5.课堂因生成而精彩 篇五

——生成性教学案例分析

英山县南河镇中心小学 王丽君

著名的教育家叶澜教授曾经说过:“教学过程是师生、生生积极有效互动的动态生成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有充分的预设,还要有巧妙的捕捉和处理生成性教学资源的能力。一位优秀的教师可以很好的处理在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从而让课堂因生成而精彩。以下是我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教学案例对预设、生成的探索。

一、研读文本,预设生成

生成性教学的预设要立足于新课标与学生的学习特点。上课前应做到充分的备教材、备学生,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体现从已知到未知、从实践到理论的有意义学习过程的预设,这是实现生成的前提条件。

在教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文时我就预设了“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写作经验谈一谈应该如何修改一篇作文”的讨论话题。这个问题与学生的学习实际联系紧密。在讨论的过程中很多的学生或结合自己平时修改作文的经验或从平时老师的写作指导中获得的经验进行讨论,总结出了很多修改作文的方法。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另一方面在结合课文的学习过程中发现自己修改作文的方法与叶圣陶老先生有相似之处,这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重新认识了修改作文的重要性,实现了预设的生成目的。

因此,我们在备课的过程中应该更注重学生的“学”,并且应为学生的“学”而预设。包括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喜欢什么样的学习方式、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等等,这些老师都应该做到心中有数。只有这样才能为生成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因此,生成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通过精心预设下的灵光乍现。

二、偶发资源,意外生成

叶澜教授还说过:“课堂上,教师要封住自己的嘴,让自己少说一点,留出时间和空间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会给出一些令老师比较意外的答案。此时如果教师置之不理或者是运用所谓的“教师机智”敷衍塞责就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甚至错失捕捉偶发性课堂资源的良机。因此教师应该善于运用自己的教学智慧和独到的教学敏感度适当放手留出时间和空间给学生。在讲授《搭石》这篇课文之前,我预设了两个课时。从字词的认识到对这篇课文的整体感知。从家乡人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幅幅画面美中让学生感悟家乡人们朴质而善良的美好品质。激发学生向作者家乡人们学习这些美好品质的欲望

在课堂学习中,我提到“理所当然”的意思时。我以为孩子们会用字典里的意思或者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进行理解。可是有一个小男生站起来说:“理所当然的意思就像爸爸妈妈每天都要去上班一样,必须的。”听到这个小男生的回答后,又有几个学生说:像我们每天都要上学一样,像太阳每天都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一样。。。。孩子们的小手像雨后春笋般的高高举起,课堂气氛变得十分活跃。此时的我感到非常的诧异也非常喜悦。诧异于他们想象力之丰富,喜悦于他们给我的这节课带来了我预设范围之外的活跃氛围。因此,我因势利导提出了:“请同学们想象一下还有哪些事情是乡亲们认为的理所当然的事呢?”的问题。A生说:“如果有人来作者的家乡旅游,家乡的人们一定会告诉他“紧走搭石慢过桥的俗语”这样他就不会掉入水中。

B生说:“如果有小朋友要过河,家乡的人们一定会蹲下身来背他过河。

当同学们络绎不绝的回答时,突然有个学生站起来说:“这是一群多么为他人着想的乡亲们啊!”听到这位学生的回答后,其他学生也跟着去赞扬家乡的人们来。在同学们你一句我一句的讨论中有个孩子突然说:“我们应该学习作者家乡人们的这些美好的品质,从今天起我要帮助板上的值日生打扫卫生。”另一个学生说:“我要主动帮助我的同桌提高学习成绩。”。。。。。。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课堂氛围热闹极了!看到孩子们一张张因激动而被涨红的小脸,我陷入了沉思:让学生体会家乡人们的美好品质并激发他们乐于助人、为他人着想的热情,这不正是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吗?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我并没有给学生太多的引导,只是给了学生发言的机会,让他们将自己的想法大胆地讲出来,但是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却在孩子们的活跃氛围中自然生成。生成性教学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解放了教师也解放了孩子们,让他们的思维得到释放。

三、感受体悟,精彩生成

预设应当按照学生的心里活动规律,适当留给学生独立思考、探究学习的空间,才能更好的促进生成。

《秋天的雨》这篇课文运用大量的排比、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表现了秋天的美景,突出了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好。课文充满着童真、童趣,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学生想象。在教学过程中我看到学生萌发的表达欲望,提出了让学生结合已有经验,模仿描写春天的雨。学生热情高涨,写下了一句句美妙的文字:春天的雨是一位温柔恬静的少女,踏着那轻盈的步伐,给大地带来了一片生机与活力;春天的雨好像一个可爱的小姑娘,带着画笔来到了大地上。她把桃花染成了粉红色;把油菜花染成了黄色;把小草和绿叶都染成了绿色。。。。。写完之后,我让学生们读出自己写的句子,同学们都惊讶的发现原来自己也可以写出这么美的句子来,激动不已。这种模仿性的练习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课文优美语言的积累而且调动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因此,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有效预设教法,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找到自信,从而让课堂充满魅力。

四、案例反思

生成性教学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根据课程进展,在师生、生生的合作对话,思维碰撞中出现超出教师原有预设的范围内的新问题、新情况,随着教学的环境、教学的主体、学习方式的变化,通过教师不同的处理方式,对课堂产生的不同的效果的一种新型教学观念。

6.课堂因倾听而精彩 篇六

--------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课堂上倾听能力的培养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学会倾听”。倾听是一种主动、有意识的听。良好的倾听能力是人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学好各门学科的基本功。丹尼斯认为“从小学到大学,大多数人的学习主要是通过课堂倾听来进行的。”学生只有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具备良好的倾听能力,学会倾听,才能更好地与他人合作、交流,才能更好地促进其他各种能力的培养,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才能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更生动、更精彩。

关键词 : 低年级

;数学课堂

;倾听能力;培养;我在中学从事十几年数学教学工作,近两年来到小学,特别是今年任教小学一年级的数学,真的是一个头两个大呀!孩子小,好动,行为缺乏目的性。虽然善于思考,勇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但绝大部分学生喜欢别人听自己说,而没有耐心去听人说,但是对于其他同学的回答往往不会专心的去听,当没有被老师叫到名字回答问题时,就发出阵阵叹息声,而对于别人回答什么内容,根本不关心。以致同学说过的答案、观点,第二个同学回答不同意见时又是与前面的同学一模一样。当老师在讲授新知时,有的孩子常常坐不住,腿脚不停摇晃,手里不断摆弄东西,刚知道一点皮毛,嘴里就嚷嚷着:“老师,我”.其实他们根本没有真正弄明白道理,让他起来回答,又说不到重点;有的孩子看似非常遵守课堂纪律,坐得端端正正,其实如果点名回答,他似乎还在云里、雾里,不知老师在说什么。课堂看上去是热热闹闹的,但在热闹的背后更多是放任、随意和低效。这让我深深地感到,学生在课堂上做到认真倾听,倾听老师的讲解,倾听同学的发言,是何等的重要。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学会倾听”。倾听是一种主动、有意识的听。良好的倾听能力是人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学好各门学科的基本功。丹尼斯认为“从小学到大学,大多数人的学习主要是通过课堂倾听来进行的。”只有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具备良好的倾听能力,学会倾听,才能更好地与他人合作、交流,才能更好地促进其他各种能力的培养,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才能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更生动、更精彩。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提高倾听能力呢?

一、以身作则,创设良好的倾听氛围

佐藤学教授在书中说到:“在教室里,凡有不好好听别人发言的学生,肯定有不认真地倾听每个学生的一言一词的教师。”可见,教师的示范作用是多么的重要。

小学生有着较强的模仿性,教师的一言一行会对他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教师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首先得以身作则,让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倾听”教师,做一个耐心、专心、悉心的倾听者,这样的老师才能让学生心悦诚服。在学生发言的时候,无论学生回答的质量如何,教师首先应带头专心倾听,目光始终注视发言的学生,并时而点头时而微笑利用肢体语言引导其他学生跟着教师静下来认真听,不做其他任何事情,让发言的学生觉得自己被关注,被重视,大家都在认真倾听他的回答。任何情况下,我们都得认真听完学生的发言,不能为了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而轻易打断他们,要让学生想说、愿说;发现学生答题遇到困难时,教师应该引领他,通过一些启发性的问题,让他说得更完美。不仅如此,无论何时何地,教师都应该耐心倾听每一位学生发言,不仅要关注学生发言的表面意思,还要认真仔细地体会他话语中潜藏着的复杂想法,并作出敏锐的应答,用自己全部的感官去倾听,理解和呼应所有学生发出的一切声音。

二、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想倾听

佐藤学教授提到:“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善于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儿童是不可能学得好的。”的确,倾听是学习的基础,是学习的重要行为。

心理学分析,孩子倾听的效果是由孩子对学科的兴趣和其倾听的目的来决定的。听课过程中,孩子往往以其自己具备的倾听能力和自己养成的倾听习惯来决定听什么或者是什么时候听,有时候因为能力问题或者对老师的态度等故意不听老师的话。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激发其兴趣,引导学生乐于倾听。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兴趣永远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有了浓厚的兴趣,学生才会竖起自己的耳朵去听。倾听的前提是注意力集中。但由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他们只有对某事某物产生浓厚兴趣才会集中注意,即倾听往往受兴趣支配。因此,学生倾听的对象往往是学生对此已有一定知识储备、最熟悉、最喜爱、特征比较明显,单纯、生动而有趣的东西,与自己的好奇心、求知欲融合在一起的知识。

但倾听对于好动活泼的儿童来说无疑是无趣的。然而,新课程标准强调:第一学段数学教材的编写,“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为我们提供的数学资源,拉近学生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距离,使之产生亲切感,从而吸引学生倾听的兴趣。

三、采用新颖、实效的教学方法,让倾听有效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由于有意注意的持续时间比较短,课堂上孩子倾听的持续性也需要想办法保持好。要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教师首先要善于组织教学,让所学内容或所采用的形式对学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课堂上教师要不断地运用新颖、实效的教学方法来贯穿课堂活动的始终,注意动静搭配,在讲授时,可以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动口讲一讲,动手摆一摆,动笔练一练,并穿插一些轻松活泼的游戏,调整学生听讲情绪,让学生有尽可能多的回答问题的机会,促使他们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当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有意注意的保持时间自然增长。

四、指导礼貌倾听,增加倾听效果

我们要注意教给学生倾听的方法。“坐”是倾听的基础,即坐姿。课堂上老师要告诉学生臀部坐正,两腿自然放在桌下,两臂自然放在桌上。“观”是倾听的保证。即当别人讲话时,听者要注意地看着对方。这样做对于锻炼倾听时注意力不集中的小学生很有帮助。“点”是关键。即学生在倾听时,在思考的基础上要善于把对方的内容归纳成要点,整理成有条理的内容。这样可以提高倾听的效果。

五、评价激励,促进倾听习惯养成。

正确适当地评价学生,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也是培养学生倾听的重要手段。

对那些倾听习惯好、倾听能力强的孩子进行及时、热情的表扬和鼓励,例如:“你看这位同学的眼睛一直看着老师,他听讲多认真啊。”“这位同学能认真听别人发言,并能指出不足,我们应向他学习”这些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营造了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使课堂呈现出活泼、热烈的气氛,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在“听”的培养中,教师千万不要吝啬你的赞扬,让学生能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获得成功的满足感。一个眼神、一句赞扬、一个微笑,不花时间,不费力气,却能收到明显的教育效果,我们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用真诚的话语鼓励他们,课堂上学生怎么会不认真听讲呢?同时在下一阶段更加关注那些暂时落后的孩子,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捕捉他们的进步,让这些孩子也能享受到喜悦,促使他们更快地进步。

“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可见,倾听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老师经常的提醒、督促和长期的指导。教师要善于挖掘、创造一切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善于捕捉教育契机,唤起学生倾听的兴致,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让学生边听边想、边听边记、听后评述、视听结合,在听中生疑、听中解惑、听中积累、听中成长。听出聪明的头脑,听出灿烂的未来,听出健全的人格,听出精彩的人生。

7.听“让课堂因课改而高效”心得体会 篇七

但是,对于我来说却有点儿“不务正业”,收货最大的,不是课程建设,而是大部分专家通往课程建设的路边的风景——阅读。在大部分专家的讲座中,都或多或少提到了阅读。让我进一步体会到阅读是奠基石、能打造人生底色。

在众多的专家中,青岛市浮山路小学的方校长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她所领导的学校之所以成绩优异,有几大优势,我认为,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坚持阅读能力、致力于让读书成为文化。其让读书成为文化的有力措施是“一节”、“一诵”、“一廊”、“一会”,即读书节、诵读课、读书长廊、海棠书会(教师)和拾贝书社(学生)。

浮山路小学的读书节不是简单的表演一次就结束的,也不是只停留在学校层面,而是历时一个半月、以学校为主,全体参与,并且辐射到家庭。从读书节节徽、藏书章的设计过程,到读书节上各种奖项的设立,让大多数同学都能找到属于自的快乐与幸福。走过红地毯、穿过欢呼的人群,让更多的孩子感受喜悦和成功。通过读书节的开展营造学校的文化氛围。

可以说读书节是从大处着眼,而前面提到的“一诵”、“一廊”、“一会”则是从小处着手,关注老师、学生的日常习惯的养成和能力的提高。

在学生有了热情、形成了阅读的习惯之后,阅读课程便应运而生,没有雕刻的痕迹,一切都那么自然。诸如根据不同年级段的课程和时事,设置不同主题的辩论赛课程,以辩为中心的思辨课程等等。

浮山路小学的课程建设没有离开课堂,更没有离开阅读。

最经典的就是一篇带多篇、多篇带整体。即课堂教学一篇课文结束以后,留有一篇到几篇的同类型文章,增加学生的阅读量,这样也强迫教师少讲、精讲。比如学习了《秦兵马俑》之后,让学生阅读《景德镇》、《万里长城》等,这样既增加了阅读量,同时也作为课外阅读出现在课堂上,有助于教学成绩的提高,更为学生的终生阅读奠定了基础。

亲身经历了三年的课改,作为一名教师,我体会到,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是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自己阅读,不管是专业阅读还是娱乐性的阅读,都是为了自己和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工作润色。

8.课堂因“错误”而精彩(定稿) 篇八

昌乐外国语学校 吕继芹

当今课堂是一个自主、合作、探究式的课堂,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时不可避免的导致大量错误的生成。“错误本身乃是达到真理的一个必然的环节”,哲学家黑格尔先生如是说。是的,正确很有可能只是一种模仿,一种“比着葫芦画瓢”式的学习,可错误却是一种经历,一种思想的碰撞,真实而自然,它是通往正确和成功的必经之路,即“失败乃成功之母”。那么,课堂中出现的这些学习错误,该如何处理?处理后又能发挥如何作用呢?个人认为,课堂上的“错误”是一种不可或缺的真实且有价值的课程资源。“错误”它具有刺激、醒悟、陪衬以及免疫等功能。合理利用这些错误资源,发挥错误的价值,将使课堂因“错误”而精彩。

一、错误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而“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学习错误是一种来源于学习活动本身,具有特殊教育作用的学习材料。它来自于学生,是学生身边的事情,教学时合理利用学生出现的错误,对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具有特殊的作用。例如:我们在学习《对称》这节课时,有这么一道题:“角、线段、直角三角形、等边三角形、长方形,其中一定是轴对称图形的有哪些?”学生们对角、线段是不是轴对称图形产生了争议,有的说是,有的说不是。在这里,我并没有急于把正确的答案抛给他们,而是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从轴对称图形、角、线段的定义开始研究,有的同学在画图形,有的同学反复比对定义,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大增,课堂气氛达到高潮。不一会功夫,同学们就找出了答案:角,不管是什么角,对折后都能完全重合,所以是轴对称图形,线段也符合轴对称图形的定义,所以也是轴对称图形。通过对这一错误的研究,学生不仅对轴对称图形、角、线段的定义有一个深刻的感知,而且调动了他们研究问题的兴趣。

由此可以看出,当教师把学生的错误及时捕捉并经提炼成为全班学生新的学习材料时,学生的探究兴趣会被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会大大提高。

二、错误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错误的价值并不在于错误本身,而在于师生通过纠错活动获得新的启迪。教师应及时处理好来自学生的学习错误,让其发挥应有的价值,让学生在的“错误”中“锻炼”、“成长”。例如:学生在解答“三(2)班有25人借阅了2本书,23借阅了3本书,这个班级一共借阅了多少本书?”一题时就出现了意外。这是一道三步应用题。在独立解答时,大多数学生列出了正确的算式25×2+23×3,而有一个学生却列式为(25+23)×2×3,这显然是不对的。于是,我把这两个算式写在黑板上让全班学生判断。同学们一致同意第一个算式,而反对第二个算式。在这里,我没有即刻对出现错误的同学进行批评指正,而是请他说一说自己的想法,他说是因为他把48人全看成了借阅2本。我启发这个学生顺着自己的想法说下去。结果,他不但发现了自己的错误之处,而且还列出了正确的算式:(25+23)×2+23。这时,大家不禁为他鼓起掌来。他非常高兴,在同学们的掌声中,他找回了自信,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这个同学的解题思路虽然在最开始时出现了错误,但他在解题时的创新精神和求异思维却得到了全班学生的肯定。在他的创新思维的启发下,学生们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大家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很快地,又有了不同的解法:(25+23)×3-25。

学生们在找错、纠错的过程中,既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创造出新的解答方法。这是一个多么好的教学契机呀!学生在获得数学理解的同时,口头表达能力、情感态度等多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训练,更可贵的是,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解题的过程中得到了培养,学生们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做”数学的乐趣。

三、错误可以增强学生的免疫力。

错了,改了,就像生病的人痊愈了一样,会对这一类问题产生免疫力。但,你要让学生明白错误的原因,找出学生的困惑,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就像“对症下药”一样,这样才会药到病除。我们对待学生的学习错误时,不能简单的归之为“粗心”、“马虎”。例如,在计算24×13=?时,有的同学算为24×13=96,有的同学算为24×13=232,有的同学算为24×13=212„„如果我们简单的归之为“粗心”、“马虎”,学生永远不知道错误的原因而不会做。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帮助学生找出错误的原因:第一道,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1与第一个因数个位相乘的积应写在十位上,他却写在了个位上,第二道,第二个因数个位和十位与第一个因数个位和十位分别相乘的积相加,而这位同学的十位却相减了,第三道,第二个因数个位和十位与第一个因数相乘的积相加,十位上的数字相加满十进一,而这位同学却没进一„„然后令其改正,这样学生在以后的计算中才不会继续出现同样的错误,才会对这样的错误产生免疫力。又如:在计算428÷4=?时,有部分同学在自学后得出这样的答案428÷4=17,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答案呢?首先,我让出现这种答案的同学说一下自己的算法,他说:百位上的4除以4商1,十位上的2除以4不够商1,落下个位上的8合起来一起除以4商7.接着,我请同学们给他把脉诊断,说出错误的原因:十位上不够商1时应商0占位。最后,全班通过正确的计算方法:百位上的4除以4商1,十位上的2除以4不够商1商0占位,落下个位上的8合起来一起除以4商7。相信,经过这一学习过程,学生们不仅掌握了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中间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而且也记住了“不够商1时应商0占位”,在以后的计算中再不会出现这类错误。在这里,既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课堂形式,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了学生的价值。更像医生通过望、闻、问、切,准确判断病人发病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才不会使病症复发。

9.今年的课堂因差错而精彩 篇九

一、课堂没错会怎么样?

1、假的,都是假的。

如果课堂上一个错也没有,我们怎么样呢?学生一个错也没有会留给我们很多的遗憾。如果一个错也没有,这样的课还需要上吗?这样的教学是无意义的。

教学来发展学生的作用,从何体现呢?

2、无效的,无意义的

从课堂上来说要体现真实性和有效性“课堂无错要不得!”

二、大家对“差错”的看法。

1、学生眼里的差错:

(1)失败、耻辱:

42%的学生认为错误以为着失败,17。4%的学生把错误和耻辱联系在一起,值得注意的选择耻辱的比例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

(2)担忧、恐惧

课堂上发言不担心出错的学生只有5。4%,担忧同学歧视的二、四、六年级分别占68.9%81。3%83。7%

2、教师对自己的差错:

(1)丢脸:

案例:“对不起、对不起、是我错了!”老师上方向和位置时,讲东北讲成了西北。学生指出了错误,老师当场向学生道歉。

值得肯定的是教师不再是做解释辩解,这是一种进步。但是又觉得似乎还不够,如果这个环节再进一步的时候可以这样说:“让我很高兴的是,我的错让我知道了你是个很会倾听的孩子。”

错误都是有价值的,只是大小的问题。低年级学生毛病是愿意说不愿意听。没(2)本事、没经验:

误区:对学生的差错,觉得是自己教学的不成功。

应该这样理解:不是你的教学的不成功,学生出错的是本来的,应该的,不要自作多情。是件麻烦事,但是都是真的,怎么把这些错误的资源用起来真是我们需要做的,是专业人员应该提高的一种素养。

3、教育家眼里的差错:

夸美纽斯:

4、数学家:

哈莫斯:

5、科学家眼里的差错:

爱因斯坦:一个人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走国弯路,犯过错误,并不是坏市,更不是耻辱

哲学家:黑格尔:错误本身乃是达到真理的一个必然环节。

老子: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复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6、企业家:

比尔。盖茨:如果你一事无成,不是你父母的错,所以不要只会对自己犯的错误犯牢骚,要从错误中去学习。

总之,成功人士的高明之处:并不是先知先觉,一贯正确,而是他们有一个对待错误的正确态度,有一双善于发现错误的明亮的眼睛,有一个肯于思索的头脑。

就如爱迪生:你失败了900次,我成功了,我成功的发现了900种材料不能做灯丝。爱因斯坦:一个人眼睛里看到什么取决于脑子里有什么。

三、我的差错资源化实践:

1、善待差错:

(1)画家列宾的故事:

下雪天

郊外

两个人

一块黄斑

朋友:挑起雪覆盖住黄斑。列宾:每天都来欣赏这块美丽的琥珀色。

(2)一首小诗:作业本上有一个红叉号,一年级的小宝仔细瞧,左看右看还不东——找人去请教„„

(3)案例:条形统计图:

把条形画成了“比萨斜塔”。

思考:为什么斜?斜有用吗?丰厚的旅游资源。还有用吗?铁球实验。

把条形画成了“各个都是武大郎”

由于错误,在教师的纠正引导之下,学生知道了“别画比萨斜塔和武大郎。”

(4)事例:一个孩子离家去学校时,孩子走着,看见小鸟还在说路上小心,走着走着,还是掉到池塘里,再走的时候,他的眼睛看着路面,这时的小心不是妈妈的,而是它自己的了。

2、讲数学家、科学家对待差错的故事:

拿故事帮助他:《科学失误的故事》,《科学家与错误》,《谬误大观》、《数学大师的创造与失误》、《败经》。

3、给学生出错的机会:

大量的铺垫课程就是越位的提示,不容回旋的时空。

案例:“华老师,你误导!”

郑毓信:

现代教学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内容,认为学生的错误不可能单纯依靠正面的师范和反复练习得到纠正的,而必须是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

4、让差错显露出可贵。

好球 臭球。臭干“错误好!”

错了之后更有价值的展开。

5、用好教师自己的错

学习了求平均数以后:小红的爸爸因公出差,5天没回家,回家后一次撕下这5天的日历,这5天的日期数相加的和是90,小红爸爸回家这几天是几号?

学生:会不会是月底还是月初的日期呢?出题的时候基于连续数的问题。

抛给学生;如果是月底和月初的时候。

老师的作用:指出问题的关键在哪里。指点方法。能不能转化呢?28、29、30、1、2,总和就多了60。

华罗庚:天下只有哑巴没有说过错话;天下只有白痴没有想错过问题;天下没有数学家没算错过题的。

四、我的感悟:

1、课堂上的差错可以分哪些类型?

2、在差错资源化的过程中要遵循哪些原则?

3、我们的教学是应该防微杜渐还是应该亡羊补牢?

4、放弃经历错误也就意味着放弃经历复杂性,原来谬误实际上就是远离创造。压抑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大胆尝试的探索意识。笔直大道失去了来自失误和来自发现的快乐。老子说: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复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5、明白人明白的算理是一样的,不明白的人却各有各的困惑。

24*3=72。有学生说成92,他可能是怎么错误的?

孩子错的原因是什么,要有若干个预想。才能更好的去帮助他。

卢梭《论科学和艺术》中说错误可能有无穷的结合方式;而真理却只能有一种存在的方式。

6、正确的,可能只是模仿;错误的,却可能是创新。

7、可怕的不是学生犯错误,而是教师错误地对待学生的错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

8、课堂是学生出错的地方,出错是学生的权利,帮助学生不再犯同样的错误是教师的义务。

一个聪明的人不应该被同一个错误绊倒两次。

一道题目老师讲了三遍,学生还不会,是谁笨?应该调整讲课的方法,换一个方法角度。

9、对待学生的思维成果,不是着眼在对还是不对,而是有应着眼于有价值还是没价值,价值是大还是小,是现时价值还是长远价值!

学生发言的时候考虑的是学生是从哪个角度来考虑的。听话听音。

10、著名教育家跨美钮斯: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脚步。我相信差错资源化的实践,有助于跨美钮斯理想的实现。

10.课堂因生成而更精彩(推荐) 篇十

——例谈小学科学课堂生成性资源的挖掘与创设

【摘 要】如果说,传统课堂把“生成”看成一种意外,那么新课程则把“生成”当作一种追求;如果说传统课堂把处理突然“生成”的情况看成“教育机智”,新课程则把“生成”当成彰显课堂生命活力的基本要求。在新课程的教学中,“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已成为我们教师孜孜不倦的追求目标。那么如何挖掘生成性资源,让预设与生成携起手来共同演绎精彩课堂,笔者试图从以下四个方面来予以阐述:一﹑捕捉意外,迸发“生成”;

二、创设障碍,激发“生成”;

三、立足真实,深化“生成”;

四、延伸探究,完善“生成”。

【关键词】 生成资源 挖掘 创设

‚……必须突破(但不是完全否定)‘特殊认识活动论’的传统框架,从更高的层次——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它所期望的实践效应就是: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叶澜 新课程倡导动态性、生成性的教学,强调对教学目标、策略、过程方法的“预设”,更重视在教学过程中的“生成”。且如今这“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也已经成为我们教师孜孜不倦的追求目标。如果说,传统课堂把“生成”看成一种意外,那么新课程则把“生成”当作一种追求;如果说传统课堂把处理突然“生成”的情况看成“教育机智”,新课程则把“生成”当成彰显课堂生命活力的基本要求。现实教学中,面对生成,游刃有余、得心应手的少之又少;而更多的时候,或束手无策,或有意回避,或熟视无睹,或强行拉回„„。如何挖掘生成资源,让预设与生成携起手来共同演绎精彩课堂,笔者试图从以下四个方面来予以阐述:

一、捕捉意外 迸发“生成”

现实生活中,许多科学发现、发明大多是从意外情况中获得灵感,从而取得成功。我们在观察、实验中,要像科学家那样,敏锐地判断意外情况。教师研究意外情况,适时修改或增加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科学兴趣、引发好奇心、引起问题、引发思考的生动有效的途径。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 1 能预见到课的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变动。”这种即时巧妙的应对,看似偶然触发,信手拈来,似乎丝毫不费功夫,实际上却是长年的经验﹑学识的积淀和历经反复实践思索的艺术结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长年的经验、学识的积淀也是一种预设。

案例1:《磁铁的两极》教学片段及分析

(学生已经认识了磁铁有南北两极,并能指示南北方向以及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性质)

师:(教师出示一块没有标明磁极的磁铁)谁能用今天的所学知识判断这块磁铁的磁极?

生:老师,我能。(学生们纷纷举起手)师:那你能演示给同学们看吗? 生: 能。

(我把手中的磁铁递给他,他却没有拿住,磁铁掉在地上摔断了)

生:老师,你的磁铁,一块只有南极,一块只有北极了。(有位学生大叫起来)师:(举起两块断磁铁)磁铁断了以后,真的一块只有南极,一块只有北极吗? 生:(有的点点头,有的摇摇头,还有的则茫然地看着我,不知所措。)师:既然同学们的都意见不统一,那么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证明我们的猜测呢?

生:做实验。(异口同声)

孩子们都忙碌开了,有的孩子将断的磁铁的断口与标明磁极的磁铁的南极接近,发现吸在一起,然后又与北极接近却不能相吸。有的孩子则用线系在断磁铁的中间,等它静止后,果然磁铁又指向南北了……。从各自的实验中孩子们发现磁铁摔断了以后,断磁铁还是有南北两极的。

分析:磁铁掉在地上摔断了是教学中意外生成的,并不是教师事先预设的,教师及时“改道”,调整教学方案。“真的是一块只有南极,一块只有北极吗?”一问击起了学生心中的千层浪,学生议论纷纷。此时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想办法验证他们的猜想,学生们个个兴致盎然,他们所能想出的办法及他们的动手能力也大大出乎了教师的意料,真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想这样的教学在学生心中留下的痕迹是永恒的,影响是深远的。

案例2:《液体的热胀冷缩》教学片段及分析:

教师在每张实验桌上摆放了一个装有红色液体的烧瓶,在瓶口塞上带有玻璃管的橡皮塞(玻璃管伸入瓶中的液体内)。师:同学们,你们看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什么? 生:装有红墨水并带有玻璃管的烧瓶。

师:现在老师想请你们把这个装有红色液体的烧瓶放入装有热水的水槽中,你们猜会怎么样呢? 生:红色液体会上升。生:不对,可能会下降。生:肯定会上升。……

师:好,那我们来试试。(学生动手实验)

生:我发现玻璃管里的红色液体上升了。

生:(有一学生大叫起来)老师,我们这组的红液体从玻璃管里冲出来了,喷得好高哦!

师:这表明你们这组的实验现象非常明显,实验很成功。生:(很疑惑地看着我)好像跟他们的不一样。

听学生这么一说,我也觉得不对劲,课后我仔细地观察了这组的实验装置,又重新做了一遍,结果还是上升地非常快,并很快冒出来了,将烧瓶拿出水槽,红色液柱下降得也非常快。通过与其他组的对比发现原来正常的烧瓶内的液体装得满满的,而这个小组烧瓶内的液面离瓶口还有一小截距离,意味着这一小截被空气占据着。由于空气的热胀冷缩性质会促进玻璃管中红色液体上升得快,下降得也快。

分析:如果教师本人有着丰厚的知识积淀,良好的科学素养就能快速判断意外现象,并及时调整方案,引导学生探究“这个烧瓶的液面为什么升得快,下降也快”,通过两组实验的比较,追根究源。既可得出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又带出空气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一石二鸟,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这样做也达成了知识的意外生成,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及时排解学生心中的疑问。

二、创设障碍 激发“生成”

在我们的课堂上或者在我们的内心深处,也许有着很多的功利,好像课堂上非得给孩子一些什么,尤其希望孩子们在经过“热热闹闹”的过程之后,非得顺顺当当地得出一些像模像样的“结论”,否则,心中总存着一些遗憾。现在我们 要生成就不妨给孩子制造些麻烦,设置些障碍,犯些错误,课上的顺不顺当又有什么关系呢?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上登载过这样一个课例:在密度一课的教学中,通过学习研究,学生都知道白蜡会浮在水面上,于是教师出示两块白蜡,一大一小,让学生猜测:哪一块会沉下去?这样的问话在暗示学生其中必有一块会沉下去。学生在老师的“误导”下,有的学生说:大的会沉下去。有的学生说:小的会沉下去。然而,实验的结果让学生大出意外,也让他们恍然大悟:只要是白蜡,不管多大多小都会浮在水面上,同一种物体的密度是一定的。这位老师故意让学生犯错误,而学生在犯错的同时大彻大悟。

案例:《电路出故障了》教学片段及分析

师:(教师故意给每一组同学准备了一些好几年弃置不用,故障众多的电路元件)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电路,请同学们用老师给你们准备材料接亮小灯泡,比一比,赛一赛,看哪组最快?(学生开始以小组为单位连接电路了)

生:这是从哪里捡来的垃圾,怎么接不亮(一学生自言自语道)(师保持沉默)

生:老师,好像不对,这些材料好像不行。(又有一学生嚷道)

师:同学们,你们一定要细心哦,千万不要抱怨,如果不亮,我们该怎么办呢?生:去找原因。师:对,老师相信你们。

(学生也许是受了老师的鼓舞,便更专注地投入到实验中了)生:老师,我知道了,原来我的电线老化了。生:我的接头生锈了。生:我的开关接触不良。生:我的电池没电了。……

(孩子们开始忙着修理电路:电线老化了,换条电线;接头上端生锈了,从下端去接;接触不良,用手按着使之连接……)生:亮了!亮了!(学生们的欢呼声不绝于耳)

分析:正所谓是拨开云雾见阳光,学生经历“挫折”之后,会倍感成功的喜悦和学习乐趣的所在。学生的动手能力、探究能力、创造能力都有了新的飞跃,同时也做到了知识的实时生成。

三、立足真实 深化“生成”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它不可能全部完美。我们不能以“成败”论英雄。只有真实才是最精彩的。叶澜教授曾提出用五个实来做为一堂好课的评价标准(扎实﹑朴实﹑平实﹑丰实﹑真实),就让我们用“求真求实”的胸怀,去追求好课的境界。

案例1:《植物的一生》教学实践及分析

在《植物的一生》教学中,要求学生要完成凤仙花的一生记录。在这单元教学的伊始,我就给每位学生分发凤仙花种子,教给学生种植凤仙花的方法,并让学生每天及时记录凤仙花的生长情况。一开始几天,学生兴趣很高,每天一到学校看到我就跟我说这说那的,每天汇报时,同学总能说很多,但时间一长,学生的兴趣淡下去了,汇报的内容也越来越少、越来越简单了。当进行到中间阶段时,有一次我发现每个同学汇报的内容都是一样的,甚至苗高、粗细等都是如此。这时我要求学生把自己的凤仙花都带到学校里,在课堂上观察并予以汇报,却发现每个同学说得各不相同,异彩纷呈。

‚前几天你们的凤仙花的记录是一样的,今天你们的观察凤仙花却各不相同,是怎么回事呢?‛

学生有的低下了头,有的脸红了,有的则承认自己是抄别人的……原来他们的记录均出自一个女同学之手。于是,我及时地表扬这个女同学,能持之以恒地观察并做记录是学习科学的一种好习惯,是值得全体同学学习的,也是我们科学学习所希望看到的,同时也表扬了那些敢于承认错误的同学,我想一个敢于承认错误的同学也一定会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的,老师相信你们。从此以后,学生的观察记录大为改观,学生种植凤仙花的知识也在一点点生成。

分析:通过表扬让同学们认识到没有亲自观察、亲自记录就把它当成是自己的做法是不科学的,也是不道德的,求真求实才是科学教育的灵魂。良好的科学习惯是从小养成的,对孩子的将来受益无穷的。

案例2:《动物的生命周期》教学实践及分析

对于饲养蚕,生活在城市的小孩是非常陌生的,但孩子天生就是充满好奇心和探究欲的,我到蚕农那里带回蚁蚕,分给孩子饲养,并设法为孩子提供桑叶。看着小蚕一天一天长大,孩子们饲养蚕的经验也在一天天的生成,他们与蚕宝宝共呼吸同命运。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无论在知识、能力还是情感上都等到了提升,同时也获得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对养蚕有了更深层次的体验。有一天,一个孩 子向我报告这样一个消息,‚老师,我只有一个蚕蛾就产卵了。‛‚怎么会呢?‛孩子们纷纷议论起来,在他们的眼里,只有雌蛾和雄蛾交配后才能产卵。一下子争执不下,有人提议最好的办法还是观察。经过几天的观察,孩子们发现雌蛾没有受精也可以产卵,没有受精的卵和受精卵从颜色上就可以区分开来。又过了几天,孩子告诉我那些没有受精的卵出生得早,没有一颗变成蚕宝宝的。而那些受精卵晚出现,却有一些孵化成了蚕宝宝,从这里学生明白了蚕宝宝是由受精卵孵化而成的,从而也学到了比书本知识更为现实有用的知识。

分析:如果孩子们没有亲自去实践,那么他们肯定不会发现这么多,只有这样让学生亲自实践探索而生成的认知才是深刻的、持久的。同时也知道了这样道理,科学是需要实证的,仅有推测和乱说一气是不够的。

四、延伸探究 完善“生成”

在以往的课上,也有许多学生在许多时候生成许多很有价值的问题和思考。但由于课堂教学的时间很紧,不容许老师将学生的思维引导到计划外,否则就要影响教学进度,违反教学计划。很多时候,当学生的生成不期而至时,教师仅用一句简单的“课后再研究”挡了回去,课后却不了了之。而现在,我们要让孩子生成,就要打破时间的限制,不妨在一堂课中留个“小尾巴”并延伸到课外研究。有一句话说得好,“教师不要把上下课的铃声当作教学的起点和终点”(科学课程标准提出)。

案例1:《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教学片段及分析

(教师提供材料:小灯泡2个、小灯座2个、电池盒一个、干电池一节、电线4根)

师:我们能用这些材料做什么呢?可以开展哪些研究呢?请你们在小组里商量一下?

(学生小组讨论)

生:我们组想要让这两个小灯泡同时亮起来。师:其他组呢?

生:跟他们组的想法一样。

师:你们的这个想法不错,我也有此想法,那么我们怎么才能让两个小灯泡都亮起来呢?

生:我们得先制定一个计划,然后进行实验。(学生制定计划、实验)(在同学们完成了电路的连接后,更多是他们为自己的成功欢呼……他们也发现有些电路小灯泡亮不起来,有些电路一个亮另一个则不亮……)生:老师,我们组的不亮。(学生疑惑)生:我们组怎么只亮了一个?(很不解地问)……

(为了寻找原因我要求学生把自己连接的电路画下来,虽然下课时间马上到了,我还是坚持着让他们把失败的电路画下来,并要求学生课外去探究。课后,我和那些失败的同学一起探讨,找到了正确的连接方法,同学们欢呼着,雀跃着……)

分析:在课外的探究过程中,孩子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那种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科学精神也无形之中得以培养,同时又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案例2:《动物的生命周期》教学实践及分析

在饲养蚕宝宝的过程中,还有一个观察蚕蛹的活动,需要学生把蚕茧剪开。蚕茧剪开了,孩子们看到的一条还没有化蛹的蚕宝宝。这时,我引导学生如何处理剪破的蚕茧。学生们提议把这个剪破的蚕茧不要扔掉,看看它会怎么变化。几天过去了,这个剪开的缝隙竟然被慢慢补上了,而且是由这条已经不动的蚕自己吐丝缝上口的。那为什么已经不动的蚕会醒来吐丝,这个问题就值得孩子们课外去研究了。

分析:孩子们自行设计实验可能并不完美,但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不仅探究能力会上一个新的台阶,而且新的认知能力也会在探究中得以生成。

总之,课堂是一个由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组成的动态系统。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该树立全新的课堂理念,确立新的教学设计观,既要预设更要生成,两者不能舍弃其一。只有着眼生成,充分挖掘课堂生成资源,使预设与生成和谐共存、相互转化,让课堂充满变化,成为师生、生生互动交流,共享智慧,焕发生命激情的富有个性的情景化场所。那么生成因预设而精彩,预设因生成而灵动将不再是可望不可及的理想境界。就让预设携手生成共同演绎精彩,让课堂成为一个心灵共舞的家园,让课堂绽放生命的华彩。

【参考文献】

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新基础教育》

叶澜

上海三联出版社1997年版

3、《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叶澜 《解读中国教育》

11.严谨治学,让课堂因错误而精彩 篇十一

“严谨治学”是一种治学态度, “严谨治学”要求教师以实事求是、科学严肃和认真负责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工作。在这种精神的指导下,教师们就一定会努力钻研、认真探索教育教学规律,不断学习和完善知识和能力结构。教师的良好形象也必然会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风。因此,我们如果把握了“严谨治学”这一师德规范的精神实质,严格按照这一师德规范所提出的要求去做,正确对待英语课堂上出现的各种错误,如果处理得当,错将不再是错,而且能够让我们的课堂因错误而精彩。

课堂纠错,看似平常,实际含有种种技巧。在实际的`教学中,我总结出以下几种纠错的方法。

一. 以宽容之心对待错误您现在阅览的是工作总结网-教学反思www.gzzongjie.cn/xdth/jxfs/谢谢您的支持和鼓励!

学生的许多错误是由于对新的语言体系不完整而造成的。根据这一观点,学生的“错误”不再代表消极的学习因素,恰恰相反,它们代表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创造能力的积极因素,体现了学生依靠知识能力大胆实践和探索的精神。因此,在课堂上,对于在口语中学生出现的并不妨碍交际意义正常进行,不至于影响意思的表达差错,或在以后的语言中可以自行改正的错误,教师则不应中断学生的发言给予纠正。若在上课时能容忍学生的这类错误,是有利于促使学生大胆开口讲英语的。

二.纠正及时,操练到位

学生的练习完成之后,无论是口语训练还是书面练习,如有错误,教师应马上指出,并纠正,不要让错误的读法或写法在学生的头脑里形成定势。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不要解释为什么错,解释只能使语言知识化;而是立即给出正确形式,让学生反复训练。在不同形式的操练中,让他们把正确的知识取代错误的答案,并且使之成为一种习惯,以后就不会再犯了。曾经在一堂英语课中,我让学生说“这是一个苹果。”经过了一段小小的沉默之后,一个学生举手站起来给了我这样一个句子“This is a apple.”。这个句子从语法角度来说肯定是错误的,但是,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能表达出这样一个句子,我首先感到很高兴。而且,她的句子没有影响意思的表达。我没有打断她,而是等她说完后,重复了一遍“This is an apple.”。聪明的她很快就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也跟着我重复了一遍“This is an apple.”。

三. 多用表扬,少用批评

鼓励是提高学生兴趣的催化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多表扬,少批评;多肯定,少否定。让学生尝到学习的甜头,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才能增加他们的兴趣。对于较差的学生,教师应该鼓励他们积极大胆地开口说英语,要求他们声音宏亮,发音正确,口齿清楚。等他们说完后,再进行耐心的纠正。并且对于学生的没

12.课堂因想象而精彩 篇十二

——《如果人类也有尾巴》教学案例 阳朔县阳朔镇第二中学 廖继妹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科技小品,也属于科幻小品,不过是更加的讲究文艺的笔法,行文中运用大胆的想象、合理的推导,层层展开,把“如果人类也有尾巴”的设想,写得很有趣味,同时让人觉得作者说的很有道理。大胆而奇特的想象是开启本文思路的钥匙,同时更是展开本文的翅膀。学习本文的目的主要是开启并且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学情分析:

初一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奇,而且对于动物也相当的喜爱,对于“尾巴”的样子及其作用也比较了解。这篇文章作者对于“人类尾巴的想象”都是基于动物,来于动物。因此,学生比较容易理解课文内容,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激发他们的想象,进而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应当比较容易。设想思路:

《如果人类也有尾巴》是一篇令人感兴趣的科技小品,它的显著特点是:设想大胆新奇、引人入胜;想象合理有据,富有逻辑。教学本文,目的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启发引导学生敢于打破常规思维,大胆设想,培养学生创造生活的兴趣和信心。教学中我分“课堂导入,插上想象的翅膀——合作探究,丰满想象的翅膀——各抒己见,展开想象的翅膀——奇思妙想,放飞想象的翅膀”四个步骤入手了设计教学环节,探究文本。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科幻作品的写作内容和艺术特色,了解想象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一合作探究为主,使学生大胆参与,学会想象。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阅读科幻作品的兴趣,开拓学生的视野,点燃学生想象力的火花,培养学生探究事物、创造生活的兴趣和信心。教学重点与难点:

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教具准备:

《如果人类也有尾巴》的课件的精心制作。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精彩片段:

模块一:课堂导入,插上想象的翅膀

打出多媒体:一个美丽的天使,展开美丽的翅膀,飞向蓝天,飞向白云„„

师: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像这个美丽的天使一样,拥有美丽的翅膀,飞向梦幻般的地方呢?如果有了翅膀,你们会干些什么呢?

生:我可以飞上树摘果子。

生:我不用花钱,可以在漓江上空翱翔。

生:我可以像小鸟一样在空中飞翔,飞到世界各处。生:我可以不费吹灰之力飞上珠穆朗玛峰。„„

师:好,你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我们真能拥有一对漂亮的翅膀就好了。那么,如果我们拥有了尾巴又会怎样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让人感兴趣的科技小品——《如果人类也有尾巴》。

模块二:合作探究,丰满想象的翅膀

1、自由朗读课文。

2、小组合作探究。

师:作者是由什么想象到“如果人类也有尾巴”的?作者通过合 2 理而新奇的想象,把这个设想写得很有趣味和道理。那么作者想象的思路怎样呢?

生积极讨论回答后教师板书小结(打出多媒体课件)

师:大胆而合理的想象是开启本文思路的钥匙,同时更是展开本文的翅膀,那么,作者每一步的想象根据是什么呢?

生:看到动物园里动物都有尾巴,而人没有尾巴,因此想到了“人类如果也有尾巴”。

师:那么,人类尾巴的形状、尾巴的处理、尾巴的作用又是怎样的呢?

生:„„.师打出图片,学生观察。

师:请一个同学读读些“人类尾巴作用”的段落,想象一下除了文中所讲的,你还能想象出“人类尾巴还有哪些作用”?

生:帮我们拿一下轻微的东西。生:帮助我们爬树和登山。

生:我生气时,抖动尾巴;高兴时,甩动尾巴。生:„„

师:那么,你们和作者的想象是不是凭空而来呢? 生:不是。是根据我们的生活实际而来的。

师:那么,作者得出了什么结论?他的观点是什么呢? 生:„„ 师小结。

模块三:各抒己见,展开想象的翅膀

【设计说明】语文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张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辩论就属于语文学习的一种形式,是听与说的互动过程,可以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能力,这正是口语交际要培养的能力。辩论越激烈,学生的思维越 3 活跃,双方唇枪舌剑,互不相让的气氛会让学生充分展现自我,大胆想象。另外,这种形式还有利于激活课堂的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和习惯,发展学生的个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等。本环节设计辩论,围绕“如果人类也有尾巴”后的好处与麻烦分为A方与B方进行辩论。看看哪方的同学能够通过自己丰富的想象,用充足的理由来支持自己的观点。要求:(1)快速组织语言:(2)语言准确:(3)声音响亮、流畅;(4)理由充足。

A方:我们认为有了尾巴后,尾巴能够给我们带来很多乐趣。B方:我们认为有了尾巴后麻烦很多。如果有坏人抓你,抓住尾巴后,你就逃不了了。

A方:有了尾巴后,我们可以像猴子一样往高处爬。

B方:猴子体小又灵活,才能利用尾巴往上爬。人这么笨重,怎么能用尾巴往高处爬呢?

A方:经过训练,我们照样可以爬树。B方:现在科技迅猛发展,哪还要像猴子呢?

A方:那如果没有祖先,会有我们现在的人?现在的科技吗? B方:有了尾巴,我们会觉得别扭。A方:人人都有了尾巴,怎么会觉得别扭呢? B方:长尾巴,会踩着,容易摔跤。A方:可尾巴能保持平衡。

B方:如果人类有了有了尾巴,会给人类带来许多不便。例如:骑车时会把尾巴绞在车轮里,关门时会把尾巴夹住。

A方:我们认为人类有了尾巴会便于操作,正如书中所画的(130页),有一个人在锯木头时,可以用自己的尾巴卷住木头,木头就不容易滚动;那位妇女用尾巴卷住自己的女儿,干活时就不会担心女儿会丢失。

B方:人类如果还拖着条尾巴,那起居、行走起来会很不方便,把尾巴压在下面就会难受,只能侧着身子睡觉。穿衣服也不方便。坐下休息时,要小心,不然就会弄伤尾巴。

A方:我们并不认同对方同学说有尾巴会给睡觉带来不便,如果人类尾巴没有退化的话,现在也会像有两只手脚那样习以为常。不会认为尾巴有什么麻烦。而且见面时握尾巴可以避免病毒的传染,例如肝炎。可以医治人类的一些疑难杂症,因为医生可以在尾巴上针灸。

B方:前面同学所说的,尾巴不会传播病毒。不,它会。尾巴神经末梢发达,不但不可以通过它治病,反而因此容易得神经痛之类的病,容易碰出血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而且行走时也会给人们增加负担。一到冬天,要给尾巴穿上皮套。天热会增加汗流量,这样又要多喝水。洗澡也要洗尾巴,在水资源很缺乏的今天,人们都多了一条尾巴,那就要浪费很多水资源。坐车时,尾巴卡在臀部;穿裤子时,还得特意把尾巴放在外面;大小便又怕弄脏了尾巴。有了尾巴,真是烦透了。

„„

师(小结):同学们唇枪舌剑,辩论得相当激烈,难分胜负。A方同学抓住“尾巴的功能”,想象新奇,大胆辩论。B方同学则从“人类尾巴可能带来的诸多不便”入手反驳,有理有据,想象大胆。那么,大家知道哪些东西是通过人类的大胆想象而创造出来的呢?

生:飞机。由飞翔的小鸟、蜻蜓,发明创造了飞机。

生:机器人。由人的身体结构和习惯特点,发明创造了机器人。„„

师:大胆而奇特的想象是开启一切发明创造的钥匙。有了大胆的想象、假设,才有了发明创造。希望同学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充分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为生活增添一份光彩,一个亮点。

模块四:奇思妙想,放飞想象的翅膀

设计活动:模仿课文,大胆想象。以“如果„„”为题展开想象,5 写一段话。比一比。看谁的见解新奇,想象丰富、奇特又合乎情理。

1、学生活动,先在小组内交流。

2、推选同学在班上交流。

生:如果我是玉帝,我会让民间风调雨顺,让人们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

生:如果我能像孙悟空一样,拥有火眼金睛,会72变、筋斗云,我要用火眼金睛看出地球上每一个人的好坏。如果是坏人,我就用筋斗云送他们出地球,我要将地球上所有的垃圾清除掉„„

生:如果世界万物能够颠倒过来,那么老师就能尝试一下“题山卷海”的痛苦,学生也能体会老师的良苦用心了„„

生:„„

3、同学们课后展示自己的习作,拓宽想象力。

教学反思:

课堂因想象而精彩

上一篇:安全用电规程车间下一篇:加强农民思想道德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