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轶事

2024-10-10

名人轶事(共9篇)

1.名人轶事 篇一

民国的一些名人轶事

1)梁启超教训徐志摩:你的确是一位温雅又在行的大情人。你对烈酒和女人,有一种不能控制的冲动......你选上的床伴确实很杂,杂得惊人。你太好乱交,以致你选人太不讲究。(看来徐志摩这小子确实不素好鸟,简直民国版CGX,不过看过民国名人,你会发现太常了。。)

3)臧克家报考青岛大学,国文试卷出了两道题:

一、你为什么报考青岛大学,二、作一篇杂感。两题任一个。臧全答了。杂感只写了三句:“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作幻光,谁便沉入无底的苦海。”数学交了白卷。一个月以后,他意外收到通知书。(偶想到了我大学的时候公选课连考试都没去,一次课没去过,结果还被老师考了65分、、、)

2)闻一多在联大中文系讲楚辞、古代神话和唐诗三门课。闻上课有一个特点:可以抽烟。老师抽,学生也可以抽。(牛人自不可言语)

3)薪水显示身价据说刘文典还给身边的教授估薪水,陈寅恪值四百大洋,他值四十,朱自清值四块,沈从文最低,连四毛钱都不值。

最牛逼的是这个:在北大红楼内的校史展览室中,还陈列当日教职员工的工资表原件。刘文典那时的月薪是一百六十元大洋,蔡元培校长的月薪第一,为三百元大洋。鲁迅不过是六十元的讲师月薪。胡适这位洋博士也只有一百挂零。李大钊教授兼图书馆长,在名册上刘第四名,月薪为一百三十元大洋。红色教授陈独秀在名册上排第三,月薪一百五十元大洋。图书馆管理员毛润之(毛泽东)在教职员工中工资最低,是八元大洋,而排列最后的老校工杨某月薪十元大洋,比毛的八元还多两元,只是他在表上放在毛润之之后,因为他是个工人。(看过这段以后,偶唏嘘不已啊。。)

4)陈寅恪在欧洲留学,当时欧洲的留学生很多,傅斯年、罗家伦、金岳霖、宗白华等。有一天晚上,陈寅恪走进柏林一家华侨开的饭馆,无意中和周恩来与曹谷冰等几人相遇,打过招呼,同在一桌吃饭。由于政见不同,彼此争论起来。周恩来颇为雄辩,曹氏等人都说不过他,于恼羞成怒中放下面包,抡拳便打,顺便把陈寅恪也抡了几拳。(这个事情实在是搞笑,想想周总理以前也这样^_^ 笑死了。)

5)生活能力: 钱钟书先生数学15分,生活能力很差,不分左右,放到现在不是考不上大学。章太炎长年呼吸不畅,鼻涕川流不息,而他率性而为,当鼻涕大龙蜿蜒而出有“或跃在渊”之势时,只见他大袖一挥,“截断众流”,一条大龙“见龙在田”,于是衣袖上斑驳陆离,气象万千。章太炎在日本避难三年多,据说,衣服被褥从来没洗过!章太炎为人非常小气,朋友向他借钱,偿还时付息,他竟受之而无愧色;是一个嗜钱如命的人(这个看谁还敢批评现在的80 90后GGMM 不会生活的。。)

6)张宗昌做为一个“个性军阀”,有不少反传统的习气。一般的土匪可能文化程度不高,但是对自己的爹、自己的女人,都是很在意的,可张宗昌在这方面的观念十分薄弱。他对女人占有欲不强,曾对“共产共妻”发表意见说,共产不好,但共妻是好的,自己睡不到的女人和别人睡没错。当时奉系的名将郭松龄去他那里视察,一边检阅部队,一边骂娘,臭骂了一路。张宗昌居然没脾气,顺着郭松龄的话说:你操俺娘,那你就是俺爹了。然后就给郭下跪。这下郭松龄也拿他没辙。(共产共妻好提议,人不要脸天下无敌啊)6)张学良的口述历史也透露出顾维钧的风流事,说顾维钧也在外面找女朋友,还要张

学良给介绍。还说顾维钧在30年代出任驻法大使时就跟一位杨太太打得火热,说那都是公开的秘密,当事人都不在乎。只有一次黄蕙兰找上门来,在麻将桌旁边大骂杨太太骂得很是难听,还拿了茶水浇到顾维钧头上。按照少帅的说法,这个杨太太的一个女儿实则是顾维钧的孩子(看到了吧,民国那个时候压根就没几个好鸟起码在男女关系上,出来革命的,MM迟早要换的)。

7)孙中山1901年在横滨避祸时,藏匿在时遇到了一位日本商人的家中,就认识了这家的女儿。当时孙中山36岁,而日本女孩只有14-15岁,还在上中学。孙向女孩的父母求婚,遭到女方父母拒绝,于是他直接向女孩求婚,获得成功。两人在横滨举行了简短的结婚仪式。这一段婚姻只持续了几年,两人聚多离少,可是也产生了一个女儿。(这个...其实是真的,很鄙视老孙,摧残啊。老蒋以前也是青楼薄幸名)

8)史上的汪精卫是个受尽唾骂的反面人物,但是在个人生活作风上,汪精卫是少有的廉洁。他只有一个妻子陈璧君,此外并没有二奶。汪精卫谋刺摄政王,临行前已抱定必死的决心,陈璧君心里跟着一激动,满怀豪情地说:“你去干吧,你明天就要去死,我没有旁的送给你。”于是她把自己的处女之身献给了心上人,跟他睡了一觉。新中国建立后人民政府表示,只要陈璧君肯为当年的汉奸行为悔过,就考虑放她出狱。但是当宋、何二人去劝说陈璧君时,遭到她的严词拒绝。她给两位夫人回信说:“共党要我悔过,无非还是持蒋政权的老观点,认为我是汉奸。汪先生和我都没有卖国,真正的卖国贼是蒋介石。这不用我历数事实,二位先生心中有数,共党心中有数。正由于二位知道我的性格,我愿意在监狱里送走我的最后岁月。衷心感谢你们对我的关心和爱护。”陈璧君说到做到,至死不肯承认是汉奸卖国贼,因而也就一直没有得到人民政府的宽大处理,最后病死在监狱里。(实话说我很佩服她,敢作敢为。。)

9)林徽因与梁思成是世交,二人从小一起长大,故对他毫不隐讳,坦诚得如同小妹求兄长指点迷津一般。梁思成自然矛盾痛苦至极,苦思一夜,比较了金岳霖优于自己的地方,他终于告诉妻子:她是自由的,如果她选择 金岳霖,祝他们永远幸福。林徽因又原原本本把一切告诉了金岳霖。金岳霖的回答更是率直坦诚得令凡人惊异:“看来思成是真正爱你的。我不能去伤害一个真正爱你的人。我应该退出。” 从那以后,他们三人毫无芥蒂,金岳霖仍旧跟他们毗邻而居,相互间更 加信任,甚至梁思成林徽因吵架,也是找理性冷静的金岳霖仲裁。(痴情男儿啊,金一辈子没结婚我靠,反正我做不到)10)梁实秋亦不赞成共产党,他发表了《我为什么不赞成共产党》一文,明确表示“我一向不赞成共产党和共产党主义。”虽然他说“我不是研究政治经济的人,从学理上讨论共产主义,那不是我所能胜任的事。”但他从三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最不满于共产党的是它对于民族精神的蔑视。第二点,我不满于共产党的是它的对于私有资产的仇视。第三点,我不满于共产党的是他们的反民主手段。”(这个...因此所产生的任何法律(包括宪法,二奶法,婚姻法,没办法,国际法,今日说法,吸星大法)纠纷或责任本人概不负责。5.本人谢绝任何跨省追捕行为,请求ZF不要让俺俯卧撑,躲猫猫,弹脑壳,活动腿„„.俺身体瓤,胆子小)

11)某次,蔡元培与汪精卫共语,汪说:“君在昔为名太史,于今为教育家,世以蔡、汪并列,自惭形秽。”蔡说:“敝屣利禄,我与你固志同道合。论学术精力,我远不如君。

12)老蒋大战刘文典: 蒋介石拍案大骂:“刘文典,你看看自己像个什么东西?简直一个封建遗老!”刘文典反唇相讥:“蒋介石,你看看你是个什么东西?纯粹一个封建军阀!”蒋介石恼羞成怒,当场打了刘文典两记耳光,然后刘文典一脚飞踹向蒋介石的肚子。然后蒋介石把之关进监狱,之后安庆的学生举行示威游行,要求“保障人权”、“释放刘文典”。(牛逼吧,更牛逼的我认为是学生,要是现在...文人风骨,学风自由,可惜随风飘逝了)

2.草原美食与名人轶事 篇二

(一) 成吉思汗与铁板烧

圆餐桌上,有一个象古代士兵头盔似的锅翻扣在古香古色、雕龙镂凤的火锅上,在其上面贴的肉片被烤得“吱吱”冒油,并散发出一阵阵诱人的肉香味。早已迫不及待的“美食家”们用筷子夹起烤得焦黄流油、酥香冒着香气的肉片,然后再放在盛着香油、糖、醋、芝麻、盐、胡椒等十几种调料的小碗中一沾,接着一阵赞叹,便马上在“美食家”的嘴前魔术般地消失了。这就是风靡世界的“铁板烧”肉。

相传,此烹调方法的发明者就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成吉思汗非常喜爱骑马、射猎,一次在野外围猎,看见士兵们架在篝火上的烤肉被火熏烧得焦黑,便灵机一动并取下士兵头上的铁盔扣在篝火上,拔出腰刀,将猎来的山羊削成薄片贴了上去……。由此,外焦里嫩、酥软飘香的“铁板烧”诞生了。据说“铁板烧”由“丝绸之路”传入欧洲,后又传到了东南亚和日本,在日本有一个体育场那么大的饭庄,能摆几百张桌子,饭庄的大标志牌上用汉字书写着“成吉思汗——铁板烧”,食客盈门,生意兴隆,火爆得不得了。但由于元代的覆灭,这种方法也就失传了。不过,在振兴民族饮食的今天,这种失传已久的传统独特的民族烹调方法,现由内蒙古财经学院旅经系王文亮老师挖掘整理成“内蒙君王——烤肉宴”,在内蒙古自治区部分酒店推出,受到食客的一致好评。

另外,还有一种“锄烤”,据传也与成吉思汗有关。

(二) 王昭君与昭君披子

王昭君,名嫱(一说“嫱”是昭君在宫中的官名),是我国历史上的四大美女之一。她是西汉南郡秭归人,与战国时期楚国爱国诗人屈原同乡,今鄂西兴山县高坪村即昭君故里,“良安子”出身,元帝后宫待诏(待命供奉内廷的人)。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或“明妃”。昭君入宫数年,未得皇帝召幸,生活孤寂。自然存有悲怨之情。但她远非一般宫人可比,不仅有沉鱼落雁之貌、闭月羞花之容,而且有见识,举止大方,聪颖贤慧。当呼韩邪求美人为阏氏(汉代匈奴称君主的正妻)的消息传入后宫后,她考虑与其索居深宫,埋没一生,不如作为“和蕃使者”尚可留名后世。同时这时的和亲是在匈奴势衰时,呼韩邪为了进一步密切与汉朝的关系而主动提出的,与汉初的情况迥然不同。故毅然自“请掖庭全(管理后宫的官员)求行”应召和亲,得到了元帝批准(见《后汉书·南匈奴传》)。晋代葛洪所著《西京杂记》中载有昭君出塞一事。

凉皮,又叫“昭君披子”,关于此菜,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传说。相传,昭君公主出嫁随呼韩邪初到塞外内蒙古地方,因不习惯草原游牧生活,吃不惯奶酪和肉食,单于十分着急,便千里迢迢从古都长安请来一位会做面点的厨师。那时正直夏季,草原气候炎热干燥,厨师做了几样别具风味的面食,但昭君仍不喜悦,厨师怕被赶走,绞尽脑汁想出了一种极具特色的风味面食,他先把面团经揉洗,再把滤下的面汁蒸成薄皮,加上各种调料,凉凉的、软软的,既充饥又解暑,公主吃后,红颜异常高兴,单于看了大喜。因其薄如纱,很象昭君扬鞭跃马时穿着的那件美丽的斗蓬披子,于是便将这种面食叫“昭君披子”。

(三) 隋炀帝与红烧美鲤

黄河鲤鱼是我国三大名鲤之一,久负盛名。在黄河流经的清水河县和准格尔旗的石门峡内,产一种“美鲤”,是黄河“鲤鱼之上品”。

石门峡内的美鲤格外俊俏,它红尾、金鳞、银须、黑翅,加上丰满的腰身,油亮的嘴巴,形态可与金鱼相媲美。鲤鱼盛产期涌入沿黄河东西两岸的小溪中,鱼儿相互追逐,金鳞闪耀,赤尾摇红。据《绥远通志》记载:“榆湾渔唱”是清水河县十景之一。夏秋之季,渔民捕鱼,白天小舟出没于黄河风浪里,时见美鲤扑翅于洪波中,撒网收鱼。夜晚,渔火点点,渔歌互答,共庆捕捞丰收,因此这里有“塞北鱼米之乡”的美称。这里的鲤鱼味美绝伦。相传,隋炀帝巡察十二连城时,在“御宴”上吃了“红烧美鲤”,被它的美味所吸引,并封“红烧美鲤”为“珍馐”。

另据传,成吉思汗东征时,路经这里也被红烧美鲤的美味所吸引,也曾在此享用了一顿“瓦钵蒜子鲤”。

(四) 忽必烈与涮羊肉

提起涮羊肉,大家都可能会想到北京“东来顺”的涮羊肉或内蒙古著名民族餐饮企业小肥羊涮锅,因为他们太有名了。关于它是哪个民族的传统风味小吃?众说纷纭,各持己见。有人说涮羊肉是北京名菜,源于“东来顺饭庄”;也有人说涮羊肉是内蒙古名吃,距今已有800年的历史。不管咋说,两者都精选内蒙古大草原上无污染的绵羊肉作为涮羊肉的主要原料。关于涮羊肉的起源,《旧都百话》中说:“羊肉锅子,为岁时最普通之美味……此等吃法,乃北方游牧遗风加以研究进化而成为特别风味。”这里提及的“北方游牧遗风”,北京民间有一种说法,认为涮羊肉的起源与元世祖忽必烈有关。

民间相传,蒙古族本是我国北方一个游牧民族,他们平时喜爱吃牛羊肉,喝马奶酒。一次忽必烈率军南下远征途中,人马困乏,饥肠辘辘,他猛然想起家乡的清炖羊肉,于是下令队伍就地休息烧水烤肉。当士兵们刚把水烧开,羊肉刚切长片尚未来得及上火烤,厨师宰羊割肉,羊肉还未下锅。忽然忽必烈得到消息,一支敌方大军正准备将其包围而后消灭掉。忽必烈此时很是吃惊,忙令部队整装突围,但他又不甘心眼前一顿羊肉美餐就这样被白白浪费,于是灵机一动,命士兵出发前,将切好的生羊肉片投到开水锅中,随即捞出带在路上吃。在突围的路上,忽必烈尝到了士兵送来的经开水涮过的羊肉片。他饥不择食,饱餐一顿,觉得味道很是特别,肉片格外鲜嫩,奇香无比,食后精神抖擞,旗开得胜,后班师回朝。在筹办庆功酒宴时,忽必烈特意点了战前吃的那道清水煮羊肉片,这回厨师精选了绵羊腿部的“大三叉”和“上脑”嫩肉,切成薄薄的片,再配以麻酱、腐乳、韭菜花等佐料。忽必烈食后赞不绝口喜笑颜开。厨师忙上前说道:“此菜尚无名,请可汗赐名吧!”忽必烈说:“我看就叫涮羊肉吧!众位将军以为如何?”从此涮羊肉就成为元代宫廷佳肴,流传至今。

关于涮羊肉的涮这种烹调方法,真正始于何年我们应从火锅的起源进行考证。火锅究竟源于何时,专家学者引经据典,但是各持所见。王明利在《中国烹饪》杂志上撰文说,从出土文物进行考证,带盘鼎和方鬲(lì),即是商周时期的火锅,距今已有3000余年的历史了;南北朝时期曾用“铜爨(cuàn 炉灶)”涮食各种肉食,学者们认为铜爨即是火锅的先祖;也有的学者认为火锅起源于汉代,东汉中晚期窑址的墓葬中出土“斗”,可放在炭火盆中温食;唐代诗人白居易有首诗:“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经专家考证“红泥小火炉”即为今日的火锅;宋代林洪在《山家清供》中记有一款美食“拨霞供”(即涮兔肉),不仅可涮兔肉还“猪羊皆可”。足见宋代的涮与今已相差无几了。从内蒙古昭乌达蒙敖汉旗出土的墓壁画中,就有契丹人吃涮羊肉的场面等。看来涮羊肉的历史久远矣。

(五) 乾隆与包头刘二烧卖

烧卖,又叫“烧麦”、“稍麦”、“稍美”等,是呼市的一种名小吃,早在清代就名扬京城。当时北京前门一带,就有“归化城稍麦”的烧卖馆。《话说老包头》一书中记述草原钢城有款名吃——烧卖,堪称塞外一绝,据说受到乾隆皇帝的赞美并留下一首诗,诗云:“烧卖馄饨列满盘,新添挂粉伴汤团。宋公腐乳名儿好,筋道焦黄豆腐干。”说来这里还有一段故事。

原来乾隆皇帝狩猎至大青山一带,只见山中兔跳鹿跑,因山高路险,秋风瑟瑟,此时,天近黄昏,加上疲劳,饥寒交迫,便催马下山,拟翌日再猎。因远离行宫,命随从就近找一小饭店充饥。转出一道弯,忽见一家小饭店,随从上前敲门喊到:“快快拿酒菜来,好让我们解饥渴!”店主刘二为难道:“面袋已空,肉已用完,拿甚做?”乾隆见店主有难色,抬头见墙上写着:走进门来,你我都饱。你不进来,咱俩都饿。看后乾隆哑然失笑,文字虽粗俗,却颇有道理,便对店主说:“要想不让我挨饿,你就亲手给朕做……”他说走了嘴,怕暴露身份赶忙纠正说:“你要亲手认真做!”店主无奈,于是把剩下的一点儿面,还有一些葱、碎肉什么的归拢到一块,因肉少不够,就往馅里加了些团粉,皮子擀得薄如纸,为了好看又用碗当擀面杖,在皮子的四周压了许多花牙牙细穗穗。须臾,揭笼取食。此物如罂粟开花,如玉囊闪光,乾隆是饥不择食,迫不及待下口品尝,呵,惊叫一声,这东西皮薄肉滑,一咬满口流油奇香无比,俄顷一扫而光。乾隆边回味边问店主:“此物何名?”店主被问得瞠目结舌,随口便说:“这叫稍卖,因天色已晚,稍带就卖……”乾隆听后哈哈大笑,说:“好,好,这个吃食好,色香味俱佳实在少见……”说罢,命随从赏银一百两。于是,“烧卖”这一独特的风味小吃就在包头城诞生了。

(六) 王爷与一窝龙

在《内蒙古风味特产指南》中记有一款与王爷有关的菜肴“一窝龙”。相传,内蒙古阿拉善王爷府里的王爷非常讲究吃,王爷每次从北平回来总要带回来一两个汉族厨师给他做山珍海味。

3.初中名人轶事作文素材 篇三

4月30日,也就是白宫易主的第100天,《巴尔的摩太阳报》娱乐版搞了一个“总统生活大猜想”活动。猜想的主题是:卸任后的布什现在干啥?奖品为劳斯莱斯200EX一部,由e-Bay公司独家提供赞助。

面对巨额奖品的诱惑,全美上下可谓是挖空心思、绞尽脑汁。报纸发行后不到两个小时,各种“猜想”就纷至沓来了:其中,一个叫詹姆斯的出版商写道,,克林顿下野后,便着手写了一本《我的生活》。在书中,他调侃政治、大卖隐私,引得人们争相竞阅,并因此而狂赚了一笔。所以,布什一定也在连夜赶写着书稿。詹姆斯还透露了一个内部消息,时代华纳公司早已捷足先登,独家买断了该书的出版权。一位图书管理员则认为,布什一定很想躲开喧嚣,以得到片刻的喘息。所以。他极有可能躺在夏威夷海滩享受着日光浴,或挥舞着高尔夫球杆,徜徉于旧金山的半月湾。还有的人猜想,布什肯定在多方联系技艺超群的雕刻家,打算将自己的肖像凿进总统山,以供后世瞻仰。更有甚者,给出了一个无厘头的答案:布什在拉斯维加斯豪赌……

就在活动截止日期的前一晚,主编威廉·西奥多拆开了一封信。突然,他大跌眼镜。因为上面写着:在清理狗的粪便。落款是“贵报资深读者”。就是傻帽儿也知道,布什退休后,虽然不能再像以前那样一呼百应了,但这种粗活儿也绝对用不着他亲自动手的。况且,他好歹也坐过美利坚第一把交椅,要是被人看见7传出去多不好……想到这,西奥多感觉这是场无聊的恶作剧。“可恶的象伙!”他当即将信揉成一团,并甩进了垃圾桶。

由于离任后的布什推却了一切采访,谁都不知道他真正地在做什么。所以,标准答案一直迟迟未得揭晓。这在读者中引起了一片很大的呼声。面对舆论压力,西奥多渐渐地有点儿坐不住了。不过在一个月后,“大猜想”终于尘埃落定了。一切秘密尽在“资深读者”再次寄来的一盘录像带中。

这是布什看望佛罗里达州留守儿童的现场视频。“我养着一条纯种苏格兰犬,它机智、勇敢,但就是有一点儿不好——随地大小便。所以,家里总是被它搞得一塌糊涂,每次总是我收拾它的烂摊子。还有每当逛街时,我不得不跟在它屁股后头,随时收集着它的粪便……现在。我做着过去8年里一直不敢做的事。换句话说,我重获了自由!”当时,孤儿们被布什的一番话逗得“咯咯”大笑。视频快结束时,出现了一行字幕:饱经宦海沉浮和人生的大起大落,再回归于生命原本的宁静。现在,我想,布什终于体会到什么叫“无官一身轻”了。

4.中国名人轶事小学作文素材 篇四

人们都只顾看画,谁也没有注意到人群中有一个人举止与众不同,他不看画,却在侧耳细心倾听各种议论。

这个人就是壁画的作者,名叫周昉,字景玄,是唐代着名的画家。

当时,唐德宗命他画章敬寺的壁画,他接受任务后,苦苦琢磨,精心构思,有时甚至睡梦中都还在念叨着如何作画。

画好草图后,本可一气呵成,但周昉没有这样做。他想,轻率从事,草草求成,是决不能取得突出成就的,于是,就想了个巧妙的办法:揭去遮在画上的帐幕,让众人批评指点。因章敬寺与长安的东门紧紧相接,是各界人士的出入要道,所以周昉的画就广泛征得了群众的意见。他按照这些意见,认真修改,画稿越改越好,一个月之后,谁也挑不出毛病了,他才最后定稿。画成之后,观众赞不绝口,评为第一流的佳作。

5.关于重阳节有什么名人轶事 篇五

有一次,唐代王勃前往探望父亲。九月八日,船到马当山,遇一老翁对他说:“明日重阳,南昌都督阎公将在滕王阁举行盛会,令客人作《滕王阁序》,你才华横溢,何不共赴盛会,成一代之名?”

王勃答道:“此去南昌有七百里之遥,今日已是八日,岂能及时赶到?”老者笑道:“我可助你一席清风。”果然顺风顺水,及时参与盛会。

本来都督阎伯屿意欲让其婿为重修的滕王阁写序,以期千古留名,而且也早已写好了。开始时,阎公故意拿纸笔遍请来宾动笔,宾客皆知其意,无人敢接,独有王勃毫不谦让。

阎公心甚不快,但不好发作,就命人伺其下笔,随时通报。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阎公道:“是亦老生常谈。”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阎公听了,沉吟不语。又报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阎公矍然而起道:“此真天才,当不休矣!”宴会尽欢而散,王勃也一举成名。

重阳节的名人轶事二、潘大临的半联诗句

宋代黄州潘大临善于写诗,苏东坡、黄山谷等对他非常赏识。

一次,谢无逸写信问他有无新作,潘大临回信答道:“秋来景物件件是佳句,恨为俗氛蔽翳。昨日闲卧,闻搅林风雨声,欣然起,题其壁曰:‘满城风雨近重阳’,忽闻催租人至,遂败意,只此一句奉寄。”

谢无逸得到潘大临寄来的这半联诗句,便为他续写道:满城风雨近重阳,无奈黄花恼意香;雪浪翻天迷赤壁,令人西望忆潘郎。

重阳节的名人轶事三、孟嘉落帽

孟嘉,字万年,是晋代名士,少有才名。晋朝永和年间,任征西大将军桓温的参军,甚得桓温的器重。

一年重阳佳节,桓温在龙山大宴属下的僚佐,吟赋诗。此日所有僚佐都是戎装赴会,把酒言欢。正当大家诗兴大发之时,忽然一阵大风吹来,把孟嘉的官帽吹落,他竟然没有发觉,还在那里与人高谈阔论,这是一件有伤大雅之事。桓温见到这个情形,便暗示其他人不要提醒孟嘉,想看他如何善后。

不久,孟嘉去如厕,桓温命人取帽放回他的坐处,又命文士孙盛写一篇文章嘲笑他。孟嘉回来看见官帽和孙盛的文章,马上乘兴作文以答,由于他文词俊美,受到众人的赞赏,桓温也没有怪责他。

后人便把“孟嘉落帽”作为一个重阳节的典故,还有人将重阳节称为“授衣之节,落帽之辰”。

在古人吟重阳的诗词中,有不少提及这个典故,如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云:“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李白有诗句云:“落帽醉山月,空歌怀友生。”宋人辛弃疾词有云:“龙山何处?记当年高会,重阳佳节。谁与老兵共一矣,落帽参军华发!”

重阳节的名人轶事四、陶潜赏菊,白衣送酒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孟嘉的外孙——晋朝大诗人陶潜。陶潜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潜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

陶潜,字渊明,平生嗜酒,但他性情恬淡,不肯为五斗米折腰。据檀道鸾《续晋阳秋》记载,有一年九月九日,陶潜在家赏菊吟诗,一时酒瘾发作,遍寻家中并无存酒。

正在徬徨之际,陶潜忽然看见一个白衣使者载酒前来,一问才知是江州刺史王弘派来的送酒使者。原来是朝廷征召陶潜为著作郎,他不愿意去就职,王弘想结识这位名士,曾多次给他送酒,这一次真是雪中送炭,陶潜立即开怀畅饮,提笔赋诗。

“陶潜赏菊,白衣送酒”的故事,成为一时佳话,为后世文人所吟。李郢《重阳日》有句云:“愁里又闻清笛怨,望中难见白衣来。”王勃《九日》诗云:“九日重阳节,开门有菊花;不知来送酒,若个是陶家。”李白《九日登山》诗:“渊明归去来,不与世相逐;为无杯中物,遂偶本州牧;因招白衣人,笑酌黄花菊。”

★ 朱自清的名人轶事

★ 高考名人轶事作文素材

★ 从军行王昌龄及诗意

★ 出塞+王昌龄赏析

★ 唐诗七言绝句:王昌龄

6.普京趣闻轶事 篇六

平时普京沉着冷静,讲话很有分寸,但有时也会比较激动,讲起话来有些“粗暴”。他曾直言不讳地说:“即使车臣叛乱分子躲到马桶里,也要将他们冲下去!”些言一出普京的支持率非但没有下降,反而直线上升。在一次研究优惠军人的会议上,当有些高级官员表示,将采取试验的形式给军人发补贴时。普京的回答是:“没什么可试验的。让他们到老鼠身上去试验吧。”在一个研究专门问题的会上,普京听行政长官罗里罗索汇报了很长时间,然后总结说:“你们把事情弄复杂了!只有一个问题:老太太快饿死了,我们应该帮助她!”

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普京还坚持学习。去年底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爆出一条消息说,为了同英国首相布莱尔建立更为亲密的关系,普京正在努力学英语。他每天要在办公室接受老师一个小时的辅导。克里姆林宫一位人士透露说,“他参加国际峰会感到厌烦,因为无法与人闲聊。他认识到懂英语十分重要,尤其是在同人交谈时”。

7.苏轼轶事 篇七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县人。是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又分别称为“老苏”、“大苏”、“小苏”。其文学成就卓著,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又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诗歌与黃庭坚并称“苏黃”,开一代新诗风;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是豪放词派的创始人。在书画方面也是名家;书法与黃庭坚、米芇、蔡襄并称“宋代四大家”;绘画是以文同为首的“文湖州竹派”的重要人物。堪称“诗、书、画”三绝。宋仁宗赵祯嘉祐二年,二十二岁的苏轼在汴京(今河南开封)应试,以他光彩夺目的才华为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所欣赏。欧阳修读了他的文章后说:“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可喜,可喜!”并予言“三十年后世上人更不道着我”,未来的文坛将属于苏轼。

苏轼的联艺也被后人称道。他少时气盛,自命不凡。一次他乘兴在自己门前写了一副对联云: 识遍天下字 读尽人间书 不几天,门前来了位白发老翁,口称向小苏求教。说话间给苏东坡递上小书一本,苏东坡一看,不觉愣住了,别说书里写的内容,连书上的字也一个不认识。当时面红耳赤,自认不是。事后将原联上各加二字:

发愤识遍天下字

立志读尽人间书

从此后,苏东坡闭门不出,刻苦攻读,终于成为文坛的杰出人物。

苏东坡任杭州剌史三年期満后,回到京都,恰逢宋室与辽邦联盟,辽国派来使臣传番王之命,他们送来一句诗,要宋人续句成为对联。如果对得好,他们愿称臣纳贡,对得不好,那说明宋国无能,宋朝无人。那诗为:

三光日月星

这五个字难住了満朝文武。正好苏东坡复旨,愿对番邦上联,那下联是:

四诗风雅颂

辽邦使臣惊叹。皇帝就命苏东坡接待使者。接着,苏东坡又连对三联,皆与“三光日月星”成对。那三联是:

一阵风雷雨

两朝兄弟邦

四德元亨利

辽使称苏东坡为“神人”。

有一年冬天,苏东坡和他父亲苏洵、弟苏子由同去嘉兴游湖。转到真如寺,天下起鹅毛大雪。苏东坡手指天井里的积雪说:“何不煮雪泡茶?”于是便吩咐寺内和尚备炉煮雪,待雪水煮沸,泡上谷雨前茶,父子三人品茶赏雪。苏子由提议,请父亲作对。苏洵当仁不让,做了一副对子云:

东塔寺和尚朝南坐北吃西瓜

春水庵尼姑自夏到冬穿秋衣 苏子由想了想,也做了副对子:

雪落媳房媳扫雪

冰冻冰排兵敲冰 苏东坡咏了这么一联:

雪瑞兆丰年

国泰保民安

虽然这对联极为平常,但身为杭州剌史的苏东坡能心想“丰年”、“国泰”与“民安”,也该说难能可贵了。这时,从寺外有人高声吟道:

大雪纷飞,喜煞富人

雪融化冻,冻死穷人

原来是个落第秀才知道东坡煮雪泡茶,前来凑趣。三苏邀秀才喝茶,并赠以银两。那秀才感激地作了一句诗:

东塔寺东坡亭东坡煮雪,雪瑞年丰

下句未对出,后人都称此为东坡亭了。大约过了几百年,光绪年间才有人对出下联:

西湖边西冷社西冷观书,书奇画异

因为西冷印社就在“西湖边”,西冷是否一人,未作考究。算是一“得对”吧。有一次,苏东坡与黃庭坚(字山谷)在松树下纳凉、下棋。不远处有一池塘,垂柳飘拂,渔翁垂钓。正是下棋、垂钓各得其乐。忽然,从树上掉下一颗松子,恰巧落在棋盘上。苏东坡随口吟道:

松下围棋,松子每随棋子落

黃庭坚以那垂钓渔翁为题,续了一句:

柳边垂钓,柳丝常伴钓丝悬

入冬后,朔风巻雪,満地皆白。苏东坡约黃庭坚江边观雪。说也奇怪,江的一边是晚霞绯红,渔人醉歌;江的另一边则是大雪弥天,农父庆瑞雪。黃庭坚即景吟道:

晚霞映水,渔人争喝満江红 苏东坡续对:

朔雪飞空,农夫齐歌普天乐

《満江红》和《普天乐》都是詞牌,相映成趣。一次,苏东坡和妹夫秦少游(苏门四学士之一)乘筒船观景。忽见岸上有一醉汉,骑着毛驴,颠头簸脑地赶路。苏东坡信口一句上联:

醉汉骑驴,颠头簸脑算酒帐

秦少游就小船上艄公的动作,也作出一句:

艄公摇橹,打恭作揖讨船钱

真是妙联为对,形象逼真,令人回味。

一次,东坡在郊外田埂与几个挑泥的农妇相遇,誰也不得过。苏东坡说:“我是读书人,岂能下田让道。”那农妇挑着担子说:“既是读书人,可会对对子?”苏东坡说:“我脑藏斗牛,岂止能对!”那农妇就出一上联:

一担重泥(仲尼)挡子路

“仲尼”是孔子,“子路”是孔子的弟子。农妇用谐音作联,不禁使苏东坡大吃一惊,半响未对出下联。农妇们都笑起来。这一笑使苏东坡得到下联:

两行伕子(夫子)笑颜回

颜回也是孔夫子的弟子。从此他再也不轻看村野乡民了。这天,苏东坡乔妆秀才,带一家奴,前去游览江南风景圣地莫干山,见一座道观,便和随从一起进去讨杯茶喝。道观主持道人见他衣着简朴,以为是个落第秀才,冷淡地说:“坐”,回头对道童说了声“茶!”后来见他脱口珠玑,谈吐不凡,料定有些来历。老道立刻换了一副面孔。说声“请坐”,又叫道童“敬茶”。坐了一会儿,老道借沏茶之机,悄悄地向仆人打问,才知道是大名鼎鼎的苏大学士、杭州剌史老爷到了,马上把苏东坡引至客厅,毕恭毕敬地说:“请上座”,并回头吩咐道童“敬香茶!”苏东坡心想,出家人尚且如此世故,难怪世上人情淡如水。不觉暗暗发笑。

老道人好不容易抓住了这个时机,便请苏东坡留墨题词。苏东坡就把眼前发生的事实经过,写了一副对联:

坐!请坐!请上坐!

茶!敬茶!敬香茶!

这副对联,诙谐有趣,把老道以衣帽取人,十分世故的形态和嘴脸,勾画得维妙维肖。老道人见联自知失礼,满面羞愧。

苏东坡的妹妹苏小妹也是个出名的才女,两人常对诗对联取乐。相传苏小妹是门楼头,即前额突出。苏东坡就说:

未出门前三五步,额头已至画堂前。

苏东坡脸长的长。苏小妹就回敬道:

去年一滴相思泪,至今还未流到腮。

苏小妹是窝窝眼,即眼眶深陷。苏东坡就抓住这一点,写诗道:

几次拭泪深难到,留却汪汪两道泉。

苏东坡是个大胡子,苏小妹自然不肯放过。回诗道:

几回口角无觅处,忽听毛里有声传。

总之,兄妹俩谁也不让誰,在善意的嘲讽中却是乐趣无穷,相处甚好。

一次,苏小妹到京都看望哥哥苏东坡。兄妹相见,言无不尽。苏东坡说:“人们夸你才华过人,智力不凡,你能在一个晚上,对出我一个课来,我就佩服你。”小妹说:“不要一个晚上,你出题,我要马上就答。”苏东坡说,我出一对子,便念道:

水仙子持碧玉簮,风前吹出声声慢

小妹仔细琢磨,不由暗暗叫好,于是苦思冥想。这时,月光下小丫环端来酒菜。苏小妹灵机一动,便对出了下联:

虞美人穿红绣鞋,月下行来步步娇。

苏氏兄妹此对,妙就妙在上下联中巧含六个词牌名,而且用拟人化的方法,赋予具体形象,想象丰富。

苏东坡被贬黃州后,心情郁闷,常与友人游山玩水,聊以解愁。有一次他与弟弟苏子由及佛印和尚同游巫山。佛印触景生情,吟了一上联:

无山得以巫山好 苏东坡续对道:

何叶能如荷叶园。

苏子由听后,觉得哥哥的下联不甚工整,思索一番,又对续对道:

何水能如河水清。

以“水”对“山”,更为工整,佛印、苏东坡齐声称好。一天傍晚,东坡与好友佛印和尚泛舟江上。时值深秋,金风飒飒,水波粼粼,大江两岸,景色迷人。饮酒间,佛印向东坡索句。苏东坡向岸上看了看,用手一指,笑而不说。佛印望去,只见岸上有条大黃狗正狼吞虎咽地啃吃骨头。佛印知道苏东坡在开玩笑,就呵呵一笑,把手中题有苏东坡诗句的折扇抛入水中。两人心照不宣,抚掌大笑。原来他们是作了一副双关哑联。东坡的上联是:

狗啃河上(和尚)骨 佛印的下联是:

水流东坡诗(尸)

苏东坡被贬惠州(今广东境内),一次从惠州越过小梅关来到江西南安府一带。他问别人说:“这是什么地方?”答曰:“新城。”苏东坡于是得一上联:

新城几时旧

后来,他苦思苦想,总对不出合适的下联。他就继续前行。又到另一处,又问:“这是什么地方?”答曰:“浮石。”苏东坡立刻得到了下联:

浮石何时沉!

“浮石”、“新城”都是地名。“旧”与“新”相对,“沉”与“浮”相对。这属于句内对。上下联对得工整别致,相映成趣。

一次,东坡乘船外出,碰上一个船家,因船价和旅客口角起来。为东坡撑船的船家,见东坡文质彬彬,就搭讪着对苏东坡说:“先生,我出一上联,请你对下联。”说着,便出一上联:

港口撑船因船钱而讲口

苏东坡一时对不上,下船走上岸来,举目一看,面前一座瓦窑,有几个顾客在那里摇头晃脑争议瓦价。东坡触景生情,马上向船家答出下联:

窑头买瓦为瓦价以摇头。

上联“讲口”与“港口”按当地方音,当为同音字,“窑头”与“摇头”是同音词。船家听了,伸出大拇指夸道:“妙对!妙对!”

北宋诗人王琪,年轻时很自负。一日王琪到竹园赏玩,见青竹丛丛,枝叶挺秀,不由得望竹生意,写出一对联:

叶垂千口剑

干耸万条枪

王琪十分欣赏自己的联句,索性把它挂在墙上,四处扬言:“有能挑剔我一字者,愿以十金相奉。”过了几天,无人挑剔。誰知第八天的晚上,苏东坡来访,苏看完他的联句沉吟不语。王琪故作谦逊地说:“久仰尊师大名,晚生誠望指教。”苏东坡开门见山地说:“好虽好也,十干一叶。”王琪一听,瞠目结舌,羞愧地摘下对联。狠下决心,勤奋攻读。

苏小妹、秦少游、佛印

苏小妹与秦少游的婚事,佛印与苏小妹的戏对趣闻,都是联家津津乐道的。他们在这方面的故事也的确有趣。

苏小妹文才出众,提出以文才择婚。京城中有位富家子弟方若虚,写了篇文章妄想应招。苏小妹阅后批了一联:

笔下才华少

胸中韬略无

苏东坡怕得罪这位公子,就在联后各加了一个字,退给方若虚,原来的批联变成了:

笔下才华少有

胸中韬略无穷

顿时批评、贬斥,变成了赞美、颂扬。虽不会招婿,但也不得罪人。苏小妹看中了才子秦少游的一巻文字,于是,在那文巻上批了四句道:

今日聪明秀才,他年风流学士。

可惜二苏同时,不然横行一世。

秦少游知道了很高兴。不过,他听说,苏小妹才华横溢,但其貌不扬,且额颅凸前,眼睛凹里,比较难看。便决定借三月一日小妹东岳庙上香之机,探视一番。这天他扮成个游方道人,等在庙门。苏小妹轿入庙里,秦少游紧随其后。但见苏小妹虽不妖娆妩媚,却也清雅文静,全无俗韵,不由心里暗喜。于是又决定试她文才,遂上前打个问讯道:

小姐有福有寿,愿发慈悲

小妹开始不知道这话中用意,应口对道:

道人何德何能,敢求布施

少游听了暗自称赞,紧随一步,又道:

愿小姐身如药树,百病不生

出家人如此纠缠闺中女流,小妹暗暗发笑,她一边走一边对道:

随道人口吐莲花,半文无舍

说着就随丫环侍女走出庙去,少游一直跟到轿前,又作了个揖道:

小娘子一天欢喜,如何撒手宝山 苏小妹提步上轿,随口回道:

疯道人恁地贪痴,那得随身金穴 因为,秦少游在东岳庙偷看小妹,并试探她的学问,后来洞房花烛之夜被她识破,于是引出个:“苏小妹三难新郞”的故事。苏小妹在新房前出了三道题,做不出这三道题就休想进洞房。前两题已被少游解破,这第三题是一句诗:

闭门推出窗前月 有景有情,暗含诘难。少游百思不得其对,苏小妹坚持对不出不准进洞房。这时,苏东坡一觉醒来,听见院子里有人走动,而且轻声念着:“闭门推出窗前月”。他知道小妹难少游。他也琢磨起来。眼前除了天上的星月,就只有院子和院子里养金鱼的大水缸。于是决定从“水”字上作文章,助少游一把。只见他从地上捡起一颗石子,“扑通”一声投进那大水缸里。这一声,猛然间触发了秦少游的才思,很快对出了下句:

投石击破水底天。

这才成就了一对才人的好事。

据近人考证,这故事纯系“子虚乌有”。一是苏洵有三个女儿,“皆早卒”,何谈婚事。二是秦少游的夫人姓徐,名文美,是潭州宁台主蒲徐成甫之女。这段风流佳话虽虚,但对联却是实在的文学财富。

佛印和尚既是苏东坡的好友,常来苏家作客,少不得与苏小妹也有些接触。一次佛印与东坡酒后谈经论道,被躲在屏风后的苏小妹听到了。她感到这个和尚喝酒多了,尽说大话,自己信佛,又不敬佛,不是个“正规”和尚,于是便写一联,想教训“怪僧”一下,那上联是:

人曾为僧、人弗能成佛 小妹是讥笑佛印和尚,口念弥陀,心想酒肉,虽然落发为僧,但心不诚岂能成佛?佛印也非俗人,而是胸藏翰墨,于是续联回敬小妹,下联是:

女卑为婢,女又可称奴

可谓对的绝妙。意思是女流终是奴婢。

一次,苏东坡和佛印出游,直到上灯时才一起回来。小妹恰在哥哥房里,慌忙侧身躲在纱帐里。佛印眼快,早已看见她在纱帐躲避,朦胧中犹似一朵吐艳芍药,被烟雾笼罩一般,别有一番情致。于是,佛印顺口念了一句对子:

碧纱帐里躲佳人,烟笼芍药

小妹是个聪明绝顶的女子,听了和尚上联,随即应对道:

清水池边洗和尚,水浸葫芦 真是妙对!和尚光秃的脑袋倒映在水里,还不象一个水浸葫芦吗?苏东坡听了哈哈大笑道:“你呀,以后莫自作聪明取笑小妹了,免得自己出丑。”

一天,苏东坡和佛印游西湖,恰好苏东坡引为知已的著名歌妓琴操姑娘赶到。苏东坡邀琴操一起上船。佛印打趣说:“你们两个是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啊!”琴操伸手要打和尚,佛印求饶才罢手。琴操见和尚手握长篙,正好打着倒映在水中的身影,于是随口念了一对句子:

和尚撑船,篙打江心罗汉

佛印一时不知所对,只是憨笑。苏东坡马上解围,帮他对出下联: 佳人汲水,绳系井底观音

“佳人”对“和尚”,“观音”对“罗汉”,对得好!船到“三潭印月”,他们饮酒赏月。佛印看着琴操赏月观灯的身姿,想出了一联:

一个美人映月,人间天上两婵娟

琴操平时多承苏东坡的点拨,对句续联之事,也难不倒她,便对道:

五百罗汉渡江,岸畔波心千佛子。佛印和东坡一齐称赞:“不愧女中才子!”

佛印还和北宋著名的书画家米芾(字元章)交往甚厚。有一次他们一起赏梅,见梅雪相映,洁白无暇,极有风度,于是米元章要跟佛印联句,他自己先念了一句:

雪里白梅,雪映白梅梅映雪

佛印搜索枯肠,一时对不出下联。他抬头忽见梅后竹林,虽然雪压枝头,但微风过后,它马上抖掉身上的积雪,抬起头,挺直身子,迎风摇摇曳,可谓不怕压、不怕难的伟人君子,于是他想出了续联:

风中绿竹,风翻绿竹竹翻风

8.幼儿轶事观察记录 篇八

观察日期:2014年10月27日——2014年11月7日 观察情况:李小蹊的午睡 观察地点:小二班教室

观察时间:午睡时间12:05—14:20 在场幼儿数量:28人 在场成人数量:6人

环境:昏暗安静易于幼儿入睡

观察目的:看幼儿是否能够适应幼儿园环境在校及时入睡。观察内容记录:

李小蹊是个活泼可爱的小男孩,调皮,精神劲特足。每天的午睡,他总是那个唯一睡不着的孩子。针对小朋友这种情况,教师对他做了如下观察:

观察1:幼儿已经睡下很久,大部分幼儿都沉沉地睡熟了,但还是不断地听到有谁在小声地哼,还不停的动来动去。这是谁呢?老师便去检查,原来李小蹊还没睡着。

观察2:幼儿午睡不久就发出呼吸声,大部分都沉睡在甜甜的梦乡中,这时忽然听到有人喊教师,A就说:“老师,李小蹊弄教师!”原来又是李小蹊在睡不着的时候惹其他小朋友了。观察分析:李小蹊从小就没有午睡习惯,在幼儿园里从不睡觉,和他奶奶说过,奶奶说暑假两个月在家就睡过一次午睡,每次要求他睡,但始终都不睡,久而久之便养成了他不爱午睡的习惯。教育措施:

1、一到午睡时间,老师就坐在他旁边,他他眼睛不敢睁开。慢慢地他能睡一会儿了,但不一会儿就会醒,醒来以后就在床上翻来翻去,有时候教师也用鼓励和奖励的办法。

2、家园配合,共同培养其良好午睡习惯。

老师和家长联系,要求家长和幼儿园配合,使孩子能在在家中也养成午睡习惯,这样不间断地进行培养、教育,也就慢慢达到了预期的目的。结论及评价:

9.张恨水轶事 篇九

“恨水”之由来

张恨水本名心远,“恨水”之名是他发表作品所用的笔名。不少人对其何以署名“恨水”不解,因而产生种种猜测。

抗日战争时期,张恨水来到重庆,寓居南温泉,当时陪都一些爱好文学青年,钦慕张恨水之名,常到南温泉他的住处拜访,请教于他。张恨水都热情接待。有人曾问他何以用“恨水”这个笔名,张恨水回答说,“恨水”两字是取自南唐后主李煜的词《乌夜啼》中的“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句中之意,为的是时刻勉励、提醒自己要珍惜时间,不要让大好时光像流水一样任其白白消逝而无所作为。

《啼笑因缘》牵红线

关于“恨水”之名,当时确实流传着一些传言,有的说张恨水暗恋某某名女士,因为始终得不到美人的青睐,失恋失意之余,忿而假借《红楼梦》贾宝玉的话:女人是水做的,引申而成“恨水”。其实这完全是子虚乌有的臆造,而张恨水的爱情和婚姻不但十分美满,而且颇有传奇、浪漫色彩。

张恨水的妻子名叫周南,比张恨水小近20岁。她原是北平春明女子中学的学生。周南读了张恨水的长篇小说《啼笑因缘》后,她觉得自己的身世和书中的沈凤喜十分相似,很受感动。所以对《啼笑因缘》一书爱不释卷,成天捧着《啼笑因缘》,弄得她与书中人物感情交融,悲戚欢喜,如醉如痴,不能自己。由于读《啼笑因缘》,使周南对作者产生了爱慕之情。后来经朋友介绍撮合,双方情投意合,于1929年结秦晋之好。当时张恨水35岁,周南才16岁。两人婚后情深意笃,十分恩爱,周南还成为张恨水写作、生活的得力助手。

“待漏斋”里创新作

“七·七”事变后平津告急,张恨水不愿做亡国奴,离开北平,辗转来到重庆。经张友鸾介绍,应陈铭德之请,在《新民报》任主笔,从事副刊编辑工作。他和张友鸾、张慧剑、赵超构,被人呼为“三张一赵”,成为《新民报》的台柱。

1939年,日机对重庆狂轰滥炸,主城区大量房屋被炸毁,许多人为避日机空袭,纷纷迁居市郊。张恨水也为此而搬到市郊南温泉。当时货币贬值,物价飞涨,张恨水根本没有能力自己建房,便租了农民的三间茅屋居住。伴随他的是他年轻、美貌的妻子周南,真个是“恩爱夫妻苦也甜”。这三间茅屋,墙壁是竹片编的篾笆折,糊上一层黄泥巴,四周用几根木头作房柱,屋顶盖的是稻草,下起雨来,满屋皆漏,所以每当乌云密布,山雨欲来,两人就得赶紧用盆罐碗杯等一切可以盛水的东西放在漏处,书桌用油布盖起来。张恨水给这租住的茅屋起了个名字:“待漏斋”。他在重庆的大半作品,如《八十一梦》、《魍魉世界》、《牛马走》等,都是在这“待漏斋”完成的。他的年轻妻子周南,伴随他在这“待漏斋”中度过了八年岁月。

“张冠尹戴”遭贼偷

张恨水的名气很大,可是当时他在重庆的生活却十分清贫。除了住在逢雨必漏的“茅草棚棚笆笆门”的“待漏斋”外,相伴只有“相濡以沫”的年轻妻子周南。家徒四壁,别无长物。

他喜欢穿长衫,也没钱买高档的西装革履,外出时套上马褂,既可遮丑,又能御寒。但他也只有一单一夹两件马褂,替换着穿。他和潘梓年被称为新闻记者中的二“马褂先生”。

在他们租的这栋破茅屋“待漏斋”的另一半,还住着另外一户人家。这家人姓尹,男主人是一位内迁的大学穷教授。两家相处倒也十分融洽,尹教授的小儿子叫尹兆琦,还常常跑到张恨水家里玩。

在旧中国,知识分子大半都是很穷的。也许是张恨水名气颇大的缘故,小偷以为这位名动华夏的大作家一定很有钱,有一天夜里竟然来“光顾”张恨水。不想黑灯瞎火,小偷却摸错了地方,“张冠尹戴”,竟然钻到尹教授家里。谁知尹教授也是穷教授,除书以外别无长物。小偷在房里翻了许久,却找不到一点值钱的东西,一边找一边咕哝:“今晚黑硬是倒霉,名气恁个大的张恨水,啷个恁个‘干’嘛!”实在没有东西可偷,只好把尹教授的“拜客衫儿”给偷走了。张恨水却因此幸免于难,未遭劫洗。

《八十一梦》成残梦

张恨水怀着满腔爱国热情来到陪都重庆,亟想投入抗日救亡运动中去。可是到了重庆以后,看到的却是官僚政客们贪污腐化,纸醉金迷;广大民众却贫困饥饿,物价飞涨,民不聊生。前方战士浴血苦战;后方官僚却花天酒地,大吃大喝。当时重庆米价暴涨,老百姓为购平价米,半夜三更就起来排长队。国民党当局分配给公教人员一部分平价米,张恨水常常从七星岗《新民报》社扛着半袋糙米回到南温泉家中,过着仅可维持温饱的最低生活。国民党官僚利用手中职权囤积居奇,倒买倒卖,大发“国难财”,激起张恨水的愤慨;人民大众的贫困生活,使张恨水十分同情,他的作品转而为反映下层社会的生活问题,《牛马走》、《傲霜花》就是这样写出来的。在报上开始连载,就成为广大民众喜爱的作品,竟相阅读。因其作品贴近民众生活,当时凡是连载张恨水作品的报纸销量就会上升。

1939年12月,张恨水的新作《八十一梦》在重庆《新民报》连载,受到读者的欢迎。他假托“说梦”,用嬉笑怒骂的笔调,揭发那些腐朽丑恶、丧尽天良的官僚资产阶级,给予无情的抨击、鞭挞,痛快淋漓。民众看了心头解气称快,国民党当局对之则咬牙切齿,所以在结集出版单行本时,受到图书审查委员会的刁难,被砍去大半。为此,张恨水写了一篇“楔子”说:《八十一梦》书稿完成以后,妻子没有收藏好,孩子在书稿上洒了些菜汤,结果许多“梦”都被贪吃可恶的耗子咬坏了,致使“八十一梦”竟成了“残梦”了。读者自然明白所指,对国民党当局限制言论出版自由感到愤慨。

谦拒生日庆祝茶会

1944年5月16日,是张恨水50寿辰,又是他从事新闻工作和小说创作30周年的纪念日。全国文协、新文学会、新民报馆等团体原打算联合发起纪念茶会以示庆祝。张恨水却谦虚地加以拒绝。

在他生日这天,重庆《新华日报》还发表短评说:“由于恨水先生的正义感与丰富的热情,他的作品无不以同情弱小、批抗强暴为主要‘题目’。也正于此,他的作品得到最广大读者的欢迎。”对张恨水的作品作了肯定。作家老舍也代表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写了祝贺文章,并集张恨水作品篇名题诗,发表在《万象周刊》上:

“上下古今牛马走,文章啼笑结因缘。

世家金粉春明史,热血之花三十年。”

许多朋友和不相识的人,其中大半是他热心的读者,闻讯自发前往新民报馆,要求参加庆祝会。他们送来寿礼、聚餐金。张恨水却避寿于南温泉家中,坚不受贺,并要把贺礼、贺金一一退回。事后,他在《新民报》上刊登了一篇《总答谢》声明:“我的朋友不是忙人,就是穷人。对忙朋友,不应该分散他的时间;对穷朋友,不应当分散他的法币。于是我变为恳切的婉谢。”

张恨水先生这种谦拒生日庆祝的行为令人钦佩,所以老舍先生称赞说:“恨水先生不以有名的作家自居,他不要装饰自己的金字招牌。”

上一篇:8月15中秋节感恩寄语下一篇:停车管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