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技术》课程调研报告

2024-10-09

《电子技术》课程调研报告(精选11篇)

1.《电子技术》课程调研报告 篇一

《电子技术》

课程设计总结报告

课程设计的课程名称:《模拟电子技术》与《数字电子技术》 班级:08电气(1),(2),含08电子专业。共127人。时间:08电气(1)班在第16周,第17周。

08电气(2)班(含电子专业)在第18周,第19周。地点:1号教学楼102教室,实训楼电子实训教室。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运用已基本掌握的具有不同功能的单元电路的设计、安装和调试方法,在单元电路设计的基础上,设计出具有一定用途和一定工程意义的电子装置。深化所学理论知识,培养综合运用能力,增强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培养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和科学态度,为以后从事电子电气方面的工作打下初步基础。

二:课程设计的题目与内容

1.《模拟电子》设计的题目有:《集成稳压直流电源》

《功率放大器》

《负反馈放大电路》

《电压/频率转换器》,以及相关的模拟

电子设计题目。实际焊接的为《集成稳压直流电源》,在实验室完成。

2.《数字电子》设计的题目有:《数字秒发生器》,《数字电容测试仪》

《数字频率计》

《数字温度计》

《数字电子称》以及相关的数字电子设计

题目。实际焊接的为《数字秒发生器》,在实验室完成。

3.在机房进行EWB的培训,将自己的设计先在计算机上仿真,并出计算机仿真报告。

三:一周课程设计的具体安排

1.课程设计一周计划书

周一:上午1,2节 课程设计动员以及任务书的下达

上午3,4节 课程设计报告讲解

下午 5,6节 方案分析,集成稳压电路的分析,计算。周二:上午图书馆查找资料,酝酿设计报告。

下午5,6节开始EWB培训。

周三:上午画出本次课程的电路并分析,打印。进行实际计算与仿

真的结果作比较分析,最终形成一个EWB培训报告。

周四:上午1,2节 焊接培训

上午3,4节 发元器件,讲解,学生开始焊接。

下午5,6,7,8 做稳压电源的焊接与调试,让学生学会使

用示波器调试。

最终交出自己的实物,教师评分。

周五:上午未完成调试的继续调试。

完成自己的课程设计报告,打印,上交。教师评分。

综合实物和报告的成绩,作为课程设计的最终成绩。

四:课程设计的讲解内容(见附页)

五:本次课程设计的成果以及经验总结

1.通过本次课程设计,使大部分学生对电子电路的方案,单元电路,级联,安装与调试等的方法,步骤有了一定的了解。达到了教学大纲的目标。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学生基本能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先针对的设计的电路特点收集、调查有关资料,然后进入草案阶段,指导教师进行方案的讨论、修改。设计方案确定后,又在老师指导下进行扩初详细设计。最后进行焊接过程。整个过程周密有序,有利于学生按时高质完成全部课程设计。

2.学生反映自己所学的《模电》与《数电》有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对自己的专业课更加有了兴趣。将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学会了一些电子电路仿真设计能力,虽然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但是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无疑也是对自己自身专业素质的一种提高与肯定。此次设计不仅增强了学生在专业设计方面的信心,更是一次兴趣的培养。

3.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学生亲手设计、制作、组装与调试为特色的,它将基本技能训练,基本工艺知识和创新启蒙有机结合。通过三个星期的学习,使学生对电子工艺的理论有了更深的了解。了解到了焊普通元件与电路元件的技巧、印制电路板图的设计制作、收音机的工作原理等。这些知识不仅在课堂上有效,在日常生活中更是有着现实意义,也对学生的动手能力是个很大的锻炼,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使学生掌握手工电烙铁的焊接技术,能够独立的完成简单电子产品的安装与焊接。熟悉电子产品的安装工艺的生产流程,了解电子产品的焊接、调试与维修方法

5.使学生熟悉了有关软件EWB、AD6的使用,能够熟练使用普通万用表。熟悉常用电子器件的类别、型号、规格、性能及其使用范围,能查找资料,查阅有关的电子器件图书等。

6.通过本次课程设计,也发现不少问题。

(1)学生的制图能力缺乏,不能利用计算机作图。

(2)文字排版等基本操作缺乏。

(3)满足于焊接结果,故障调试缺乏分析能力。

(4)部分同学的设计报告有抄袭现象。

以上是本次课程设计的指导过程中的心得体会以及对课程设计完成情况的总结,我们将在以后的教学当中能吸取经验,以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机电系2010/1/7

2.《电子技术》课程调研报告 篇二

关键词:药品分析与检验技术,制药企业,高职,课程调研

0引言

《药品分析与检验技术》是高职制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和必修课程, 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改善目前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以下简称“我院”) 此课程的教学现状, 本着以“企业调研定岗位, 以岗位定能力, 以能力定课程内容”的思路, 课程教学团队深入制药企业调研, 分析职业岗位群与工作任务, 归纳岗位职业能力, 找准课程定位, 明确课程培养目标, 为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提供充分的依据。

1课程调研基本情况

2.1 调研单位

考虑到我院制药专业学生就业实习的需要和专业对口性, 选择了接收我院毕业生就业较多的企业和长期生产实习基地单位作为调研单位[1]。选择的陕西地区10家制药企业既包括国有企业也包括私营企业:西安京西双鹤药业有限公司、西安博爱制药有限责任公司、陕西超群制药有限公司、陕西欧柯药业有限公司、陕西天宇制药有限公司、西安汉丰制药有限公司、陕西京西药业有限公司、西安唐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渭南高新区海泰新型电子材料有限责任公司、陕西摩美得制药有限公司。

2.2 调研对象

调研对象为企业质量管理部、生产部、采购部、仓储部、设备动力部等部门的经理、技术负责人、管理人员、一线作业人员等。

2.3 调研的方式

调研的主要方式为与企业相关人员座谈、与本专业毕业生座谈、发放课程调查问卷、参观制药企业现场、企业实践学习、查阅企业相关规章制度与规程等[2]。

2.4 调研内容

调研内容详见课程调研结果分析。

2课程调研结果分析

2.1 需要具备药品分析与检验知识的岗位

其岗位主要是药品质量分析检验和质量管理2个岗位, 此外, GMP办公室、产品研发、药品经营与养护管理、物料管理、制剂工艺员、制水员、库管、产品销售等岗位也需要课程的部分知识。

2.2 药品分析与检验的对象

其对象不仅包括原料药、药用辅料、制药中间体、制剂等, 还包括药厂水质、洁净区环境、药品包装材料与容器等。

2.3 药品分析与检验需要具备的知识

主要包括:掌握正确查阅药品标准的技术规定及中国药典的基本内容的方法, 掌握药物鉴别、检查和含量测定方法、原理及应用, 掌握原料、辅料、半成品、成品各种剂型、包装材料、药厂水质、洁净区环境等的检测方法和技术, 掌握正确记录并准确计算、分析检验结果, 撰写检测报告的相关知识, 了解药物质量标准制定的基本方法等。

2.4 药品分析与检验岗位职业能力

其岗位核心职业能力见表1。

2.5 课程主要欠缺和应增强的方面

从目前毕业生的企业反馈和企业需求分析, 课程主要欠缺和应增强的方面是专业实操技能, 其次还包括专业理论知识、数据处理、文档整理、相关行业的法规标准知识等。

2.6 药品检验工职业资格证书的重要性

大部分企业认为制药专业学生取得药品检验工职业资格证书是很重要的。

2.7 对课程的意见和建议

被调查者建议课程应将实践内容大幅增加, 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 同时应采取更丰富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使课堂内容更加生动有趣。

3对课程建设的一些建议

3.1 找准课程定位, 明确课程培养目标

找准课程定位, 明确课程培养目标, 为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提供充分的依据。《药品分析与检验技术》课程是是化学制药技术专业的一门工学结合的专业核心课程, 是一门培养药品质量检验和药品质量管理高技能人才的专业综合技术课程, 也是与药物检验工职业资格密切相关的职业培训课程和进入企业顶岗实习之前的职业储备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将来能在药品研发、生产、流通、监督和使用等不同的工作领域从事药品质量检验与监控工作, 对学生岗位职业能力的形成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起着非常重要意义[3]。

3.2 以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 重新整合、序化教学内容

过去课程的教学内容的选取和编排往往是以学科型“以掌握并区别一系列同类药物的分析方法及差异性等理论知识”为课程设计理念的, 不太符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和培养目标。通过深入制药企业调研, 分析职业岗位群与工作任务, 归纳岗位职业能力, 转化课程设计理念到“以药物检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为重点, 以完成药物检验真实的工作任务为目标”, 重新整合、序化教学内容。

3.3 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高职学生毕业后主要是在企业一线岗位工作, 需要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所以在教学设计和实施中应加大实践环节的比例, 以项目化教学为改革重点, 注重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充分利用学校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的教学资源, 进一步改革、完善、充实实训内容,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尽量做到“教、学、做”一体化[4,5]。

3.4 加强药品检验工职业资格培训

开展职业技能鉴定, 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对于提高劳动者素质, 加强技能人才培养, 增强高职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和就业与创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目前, 我院开始推行“双证”制教学 (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式) , 把《药品分析与检验技术》课程和药品检验工职业培训有效的结合起来是强化学生技术应用能力, 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的有效途径[6]。

参考文献

[1]孙宾宾, 郗伟.针对我省石油、煤化工企业职工的有机化学课程[J].内容调查, 2012 (18) :229-230.

[2]李永红, 苏谦.高职艺术类专业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调研现状分析[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 2011 (4) :74-77.

[3]宫莉萍.高职药品质量检测专业药物分析课程改革与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 2008, 26 (21) :68-69.

[4]芦静华.药物分析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辽宁医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10 (1) :26-28.

[5]刘冬琳, 吴杰.药物分析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J].价值工程, 2011 (8) :6-7.

3.《电子技术》课程调研报告 篇三

关键词:养猪生产技术 课程改革 高职高专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9(b)-0192-01

1 调研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养猪产业的升级改造,中国正在由养猪大国向养猪强国迈进。随着养猪生产向工厂化方向发展,养猪技术也在迅速地变化。当今养猪产业发展的重要特征是专业化、规模化、健康化。因此,培养具有养猪专业技术及技能的高技能型毕业生势在必行,因为这些毕业生不仅是将来养猪生产技术服务的主力军,也是目前在就业形势严峻的环境下,自主创业,创办中小型规模养猪场的主体。然而,我院的《养猪生产技术》课程设置体系基本承袭原中专学校模式,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忽略了学生解决实际生产问题能力和技能的培养。因此,对《养猪生产技术》课程调研的目的在于通过对教学内容配置、教学方法设计等方面的论证和分析,以培养高技能养猪人才为目标,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及社会需求。同时在调研中建立与部分养猪企业的合作关系,带动养猪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2 调研方式

我院于2007年3月成立了《养猪生产技术》课程改革研究小组,共有9名教师参加,从2007年至2011年期间,我们充分利用每年的寒暑假和校外指导毕业生实习的机会,深入到同行院校(甘肃农业大学、青海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酒泉职业技术学院)、养猪企业(北京资源种猪场、天津农夫种猪场、甘肃兰州种猪场、青海张氏养殖集团公司、金昌种猪场)和毕业生(2008届、2009届、2010届)中进行调研,通过走访有关专家、技术人员,召开毕业学生座谈会的方式,就社会对高技能养猪人才的需求和规格,广泛听取意见,为《养猪生产技术》课程教学方案的建立提供了丰富的项目材料。

3 调研信息反馈

3.1 同行反馈信息

经过对同行的调研,我们觉得《养猪生产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应贴近学生在养猪生产企业的工作岗位安排,只有这样,才能比较切合实际,培养的学生也能适应社会的需求。

3.2 企业反馈信息

经过对企业的调研,我们觉得《养猪生产技术》课程应加大现代化养猪技能操作的训练,只有这样才能具有较强的技能操作能力,上岗后进入角色的速度快,能很快地独挡一面,更好的为企业服务。

3.3 毕业生反馈信息

经过对毕业生的调研,我们发现目前《养猪生产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一味地追求“满堂灌”讲授,使得理论知识与实践相脱离,不能紧密地贴在一起,造成部分学生在三年学习结束时,总是觉得书本上的知识和技能都知道,但到养猪场上不知道怎么干或什么都不会干。例如,2009届畜牧兽医专业曾经有29名毕业生推荐到北京资源养猪场,开始上岗时安排在养猪场的配种、分娩、保育、饲料等车间,场方技术人员询问时,书本上的知识都懂,但就是不知道岗位工作怎么搞,同时由于学生的吃苦精神差,个别学生还被辞退。这说明我们的人才培养与企业要求相差甚远。这种现象带有普遍性、广泛性。

4 调研结论

4.1 倡导实行突出“工学结合”的课程教学模式

《养猪生产技术》课程属于实践性很强的生产性科目,实施“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就是以职业技能为中心,面向社会,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企业生产相适应,教学过程具有实践性,具体体现在:一是相关学科知识之间的综合,把一个相互有着内在联系的若干知识点和技能点综合在生产岗位训练中;二是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综合,即在教学中,不再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张皮相互割裂,而是在实践中领悟理论,边做边学;三是课程与企业或职业活动中典型工作任务综合,即开发项目课程,把企业的工作任务或现实生活中的典型课题作为课程内容的核心,让学生独立或以小组的形式自主完成从信息收集、工作计划制定、工作任务实施、工作成效评价等完整的工作过程。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得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并通过实际工作的现场,真实的工作任务,自主的行为学习,为学生今后就业、创业奠定基础。

4.2 倡导设置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内容

为了保证《养猪生产技术》课程理论知识紧密结合生产实际,以“必需、实用、够用”为度和实践知识依据行业岗位设置,要大胆进行课程教学内容调整,缩减高深理论,突出实践技能,充分体现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知识体系建设。可以考虑按照经营方向与规模确定→厂址选择与规划布局→猪舍修建与设备配置→饲料筹划与品种选用→猪群组建与周转管理→环境控制与净化消毒→杂交组织与配种接产→种猪生产与肉猪育肥→免疫保健与疾病治疗→产品营销与效益分析等10个生产环节配置教学内容,体现课程的职业化特征。

4.3 倡导加强理论实践过硬的双师队伍建设

《养猪生产技术》课程属于实践性很强的生产性科目,教师必须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例如,在青海张氏养猪集团公司和金昌种猪场调研时,公司经理们都说到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教师应该既是学科型专家,又是技术型能手,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在生产岗位上顺利培训学生。它带给了我们重要的启示,对课程建设培养一批懂理论,强技能的“双师型”教师是课改成功与否的重中之重。

《养猪生产技术》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涉及课程体系与结构的构建,还涉及到师资队伍的建设,尤其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必须有根本性的转变。在课程改革中,我们将面临着许多问题和困难,只要我们更新观念,积极探索,大胆实践,课程建设一定会取得突破。

参考文献

[1] 朱宽佑,潘琦.养猪生产[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7.

[2] 徐向明.高职畜牧兽医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36):61-62.

[3] 陈蕾,周晓康,李建民,等.示范性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2):7-9.

[4] 丁月云,张陈华,张晓东,等.动物科学专业《猪生产学》殊程教学改革的设想[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0,31(8):64-65.

[5] 黄雪泉.模块教学法在养猪生产实验课中的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2010(5):17-18.

4.电子商务课程报告 篇四

学期:2013-2014-2

班级:连锁121

姓名:王超

学号:12041910

52014年 5 月 7 日

电子商务的定义

电子商务是指在互联网、企业内部网和增值网上以电子交易方式进行交易活动和相关服务活动,是传统商业活动各环节的电子化、网络化。电子商务包括电子货币交换、供应链管理、电子交易市场、网络营销、在线事务处理、电子数据交换、存货管理和自动数据收集系统。电子商务利用到的信息技术包括:互联网、外联网、电子邮件、数据库、电子目录和移动电话等,买卖双方不谋面地进行各种商贸活动,实现消费者的网上购物、商户之间的网上交易和在线电子支付以及各种商务活动、交易活动、金融活动和相关的综合服务活动的一种新型的商业运营模式。

一.电子商务课程的基本目标

电子商务概论课程对于我们现在是十分必要的,我们虽然经常上网网购,但是我们对电子商务的了解就仅局限在这一个区域内,这使我们对电子商务的理解十分狭窄,而学习电子商务概论这门课程可以使我们更全面和系统的理解、学习电子商务有关的知识。

二.电子商务基本内容

(1)大致内容

首先要介绍了电子商务的概念、功能与分类,电子商务与传统商务的区别,企业为什么要进行电子商务活动以及实施电子商务有什么好处,还包括对电子商务基本流程、参与主体及各种交易模式的介绍。通过导论篇的学习,使学生对电子商务这门课程的基本内容和范畴有所了解,为后面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

其次要涉及电子商务这项活动的网络技术基础,以及电子商务活动中关键的案例问题。网络技术基础主要包括计算机系统的组成、网络和Internet知识、网络协议等电子商务技术知识。电子商务的案例主要讨论有关电子商务案例的各项问题,包括电子商务安全概述、安全威胁防范措施、加密与身价认证、隐私权的等等

之后介绍了企业、消费者使用什么样的支付方式和通过什么方法来进行电子商务交易。介绍了与传统的支付方式相对应的电子现金、电子支票、银行卡网络支付、小额小付、智能卡等电子支付方式,讨论了电子支付存在的诱骗、欺诈现象以及如何进行真伪鉴别及防范,了解了网络银行的起源、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了解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的经营理念的变化,熟悉企业实施电子商务的策略;了解企业电子商务网站建设的基本流程。

最后,重点介绍了当前最流行的电子商务解决方案,包括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企业资源计划和移动电子商务的内容。在整合篇,又介绍了全球电子商务立法的现状及我国电子商务的相关法律法规。

(2)具体内容

第1章 电子商务概述

1.1 传统商务与电子商务

1.2 电子商务概述

1.3 电子商务的分类

1.4 电子商务的发展和影响

第2章 电子商务流程与交易模式

2.1 电子商务流程

2.2 企业间电子商务模式

2.3 企业与消费者电子商务模式

2.4 消费者与消费者电子商务模式

2.5 电子商务创新模式

第3章 电子商务的网络技术基础

3.1 计算机网络与Internet3.2 Internet地地址与域名3.3 Internet的应用 第4章 电子商务安全4.1 电子商务安全概述4.2 安全威胁和防范措施4.3 加密、数字签名和安全协议4.4 有关电子商务安全管理方面的问题 第3篇 应用篇 第5章 电子支付与网络银行5.1 传统支付方式5.2 电子支付方式5.3 网络银行 第6章 电子商务与企业6.1 电子数据交换6.2 电子商务的物流系统6.3 电子商务对企业经营和组织结构的影响6.4 企业电子商务网站的建设第7章 电子商务与消费者 7.1 电子商务中的消费者7.2 网上零售 第8章 网络营销8.1 网络营销概述8.2 网络调查8.3 网络广告

8.4 常用的网络营销方法

三.学习电子商务的主要收获

通过电子商务的学习,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可以应用网络通讯技术作为工具来加速信息的传递和沟通,通过网上支付等手段来拓展业务的开发和降低交易成本,促进商务的发展。在现代信息社会中,电子商务可以使掌握信息技术和商务规则的企业和个人,系统地利用各种电子工具和网络,高效率、低成本地从事各种以电子方式实现的商业贸易活动。而且学习电子商务对于我国未来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5.课程设计技术总结报告 篇五

学院: 机械工程学院 项目名称: “如履平地”爬楼梯小车

小组成员: 张鹏鹏、武怀宇、邢举学、李小龙

摘要

爬楼梯,尤其是在有负荷的情况下爬楼梯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面临的很大的问题,当人们搬着重物爬楼梯的时候时常会感到力不从心,这时候人们便希望有一种产品能够帮助他们在载物爬楼梯的过程中“如履平地”。我们的项目就是为了帮助人们解决这个难题,满足人们生活中的需求。

“如履平地”爬楼梯小车是采用传统的行星轮装置实现小车在楼梯间平稳地行走,同时采用棘轮机构对小车的逆向及顺向行走实现意外情况下的自锁。本项目主要采用理论分析与仿真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设计的爬楼梯小车的性能及应力进行了详细精密的计算,分析。首先小车的设计基于严格的理论基础,并对它进行了理论分析,计算了在设计尺寸下它是否能承受预定的载重,并且对它的受阻情况进行了模拟计算,经理论分析后,“如履平地”爬楼梯小车满足基本的需求,但是在极限情况下,它是否依旧满足条件呢,这就需要我们进行受力的仿真分析,本项目采用Solidworks中cosmos插件的有限元分析软件部分,对在受力情况下小车轴以及棘轮的应力情况进行了分析,经模拟受力情况下,小车的轴以及棘轮在极限情况下均满足力学条件。

通过本项目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帮助人们解决爬楼梯过程中的面临的难题,实现在爬楼梯过程中的平稳行走,同时能够更加省力,尽量减少行走阻力,使人们能感到更加舒适,轻松。希望经过我们的努力,把这种爬楼梯小车推向市场。

主体部分

1.绪论

爬楼梯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须要面对的事情,然而在有些情况下它却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掌控。例如,很多人在搬某件重物上楼梯时时常会感到力不从心,假使有一种产品能让物体在楼梯上也能“如履平地”那就好了。爬楼梯小车的研究.对解放人们,在人不能直接提升物体的情况下中进行作业,具有重要的意义。针对各种不同的运动环境,一直以来爬楼梯小车所采用的运动方式大体包括轮式、履带式、足式等。

总结目前国内外现有的爬楼梯小车装置和专利,按爬楼梯功能实现的原理主要分为履带式、轮组式、步行式爬楼梯装置。早期的爬楼梯装置一般都采用步行式,其爬楼梯执行机构由铰链杆件机构组成。上楼时先将负重抬高,再水平向前移动,如此重复这两个过程直至爬完一段楼梯。步行式爬楼梯装置模仿人类爬楼的动作,外观可视为足式机器人,采用多条机械腿交替升降、支撑座椅爬楼的原理。履带式爬楼梯装置的原理类似于履带装甲运兵车或坦克,其原理简单,技术也比较成熟。

轮组式爬楼梯装置按轮组中使用小轮的个数可分为两轮组式、三轮组式以及四轮组式。轮组式爬楼梯轮椅的爬楼梯机构由均匀分布在“Y”形或“+”字形系杆上的若干个小轮构成。各个小轮既可以绕各自的轴线自转,又可以随着系杆一起绕中心轴公转。在平地行走时,各小轮自转,而爬楼梯时,各小轮一起公转,从而实现爬楼梯的功能。

我国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对轮组式爬楼梯装置已有研究,1987年专利号为86210653的国家专利中介绍了一种平地、楼梯运行多用轮椅,前滚轮和后滚轮都用多个星形轮组成,除自转外还绕滚轮轴公转而实现上下楼。内蒙古民族大学物理与机电学院的苏和平等人借鉴了iBOT的爬楼方式,采用星形轮系作为爬楼梯机构,设计了一种双联星形机构电动爬楼梯轮椅。这两种机构的设计都是针对轮椅的。

那么能否将这种轮椅的设计运用到我们的产品呢?答案是肯定的。但我们首先需要比较一下以上几种爬楼机构的优劣。

步进式爬楼机构对控制的要求很高,操作比较复杂,在平地行走时运动幅度不大,动作缓慢。而履带式重量大、运动不够灵活、爬楼时在楼梯边缘造成巨大的压力,对楼梯有一定的损坏;且平地使用所受阻力较大,而且转弯不方便,这些问题限制了其在日常生活中的推广使用。轮组式设计很好的弥补了以上两种方式的缺陷,活动范围广,运动灵活。能很好地于我们的爬楼小车设计。但是轮组式机构容易倒转,需要人力的始终控制。

综上所述,目前相对比较成熟的爬楼机构为履带式和轮组式。针对我们的产品,履带式是不适用的。而当前的轮组式爬楼机构又具有其自身的局限性。由此可见,为了解决爬楼机构使用受限的问题,同时考虑到我国使用者的经济承受能力,需要研究一种价格低廉、功能多样的爬楼梯装置。

2.正文

2.1“如履平地”爬楼梯小车的各部分介绍

本小车主要由拉杆,托盘,行星轮,轮架及棘轮四部分构成(图 1)

2.1.1 拉杆部分

拉杆部分的材料为

由一固定拉杆和一活动拉杆构成。二者之间通过铰链连接。当小车处于使用状态时,在人的拉力作用下,活动拉杆伸直,两个部分处于同一平面上。当小车处于非使用状态时,可以将活动拉杆折叠,这样就可以大大减小产品所占的空间。

2.1.2 托盘部分

托盘部分的材料

其作用为装载货物。使用的时候托盘处于与拉杆垂直的图 1 位置;闲置状态下托盘可折叠起来,减小小车的存放空间,如图 2。

2.1.3 轮架部分

小车含有左右共两个轮架,每个轮架由三根互成120°角的臂杆固结而成。轮架中心出有一孔结构,用以安装中心轴。在臂杆的末端各有一孔结构,用以安装与行星轮连接的轴。

2.1.4行星轮

小车总共由左右各三个共六个行星轮构成,每个行星轮都具有两个自由度,即可绕自身的轴自转,也可绕中心轴公转。现在以一侧的行星轮为研究对象对其运动进行分析。当小车在平地上运动时,有两个行星轮与地面紧密接触,绕中心轴公转的自由度受到限制,不能翻转。当任一行星轮碰到楼梯时,楼梯

图 2 给行星轮一水平向后的挤压力,同时由于人的拉力的作用,使得中心轴给轮架一个斜向上的拉力。这两个力的作用将使得与楼梯接触的行星轮对应的臂杆发生翻转,从而带动两外两个行星轮翻上楼梯。

2.1.5棘轮

棘轮是该产品设计中的创新点。在爬楼梯的过程中,面临的一大问题就是容易倒转。但安装棘轮可以有效避免倒转现象的发生。棘轮安装在中心轴上,棘爪安装在拉杆上。小车只能向上运动,当下滑时棘轮会产生自锁。如图3 所示。

图 3 整体工作流程

图 4 2.2

如图4所示,“如履平地”爬楼梯小车的工作流程:

首先是根据楼梯的高度差与轮架的高度相比较,判断小车是否能顺利的爬过楼梯,如果能够满足要求,那么开始行走;如果不能满足条件,则必须要调节行星轮与轴线的距离,即轮架的长度,轮架长度的调节采用手动,类似与雨伞的自动扣结构,用力一拉轮距便会伸长,而在受力情况下由于它处于稳定状态,因此并不会缩短,要想缩短必须要给一个垂直与杆方向的力。它可以满足楼梯高度差之后,则小车便开始爬楼梯。在上楼梯的过程中,人们可能会由于太累或者不小心而松力,这样普通的小车便会有向下的趋势,而“如履平地”爬楼梯小车则由于中心轴线上的棘轮机构,实现自锁功能,有效的避免了意外的发生。当然了,在下楼的过程中,通过一个手刹可以改变棘爪的方向,这样同样可以避免下楼的过程中意外的发生。

2.3 研究方法

①在机构的设计中采用功能分析的方法,确定机构各尺寸关系间的约束关系。

②运动学分析:建立合理的运动学模型,从而对不同运动阶段进行分析。③运动学仿真与分析:在爬楼梯越障的运动学模型基础上,改变机构相关尺寸进行仿真分析,从而得到最优解。

④对机体质心及其稳定性进行分析,选取合适参数做仿真,得到最优解。⑤介绍了爬楼梯小车结构实现方法,从传动设计、零件组成及选用,从设计方面对爬楼梯小车的结构进行了详细说明。

⑥机构动力消耗问题的研究。

⑦设计的机构在模态环境和非模态环境下使用情况的对比,验证其适应性。

2.4 理论分析

托盘受力分析

托盘结构相当于悬臂梁,采用合金钢管40Cr,力学特征如下图5:

图 5

实际结构如上图6所示。

图 6 最大载重为50kg,杆长为500mm(实际尺寸为450mm),则作用点位于中心250mm处。外径为50mm,壁厚为4mm,计算杆的受力情况。(弯曲正应力[σ]=250MPa)计算:

σ=Mmax/Wz

Mmax=50*10*250*10-3=125N.m Wz=П/32*D4(1-α4)=6.13*10-7 σ=Mmax/Wz=125/6.13*10-7=203MPa<250MPa=[σ] 托盘满足弯曲应力条件。

2.5 仿真分析 结论

通过对现有国内外爬楼梯装置资料的查阅,我们对爬楼梯装置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在对比各个不同机构的优劣之后,我们优先选用了传统的行星轮机构来实现小车的爬楼梯过程,其中不仅考虑了材料价格,消费偏向,性价比等问题,而且考虑到了最广大人们的需求,我们用尽可能低的成本来实现最多的功能。

在整个设计过程中,我们对爬楼梯小车的设计,从二维图到三维图,从理论分析到仿真分析,辩证地分析了不同的方案,对它的可行性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和激烈的讨论,采用科学的设计流程,实现了产品的工程化设计。现在的小车可以解决不同高度的楼梯差的爬行问题,而且运行平稳,可以运载易碎的产品,这是其它的产品所不能的。整个小车质量轻盈,而且可折叠十分便携。并且造价低,适合的各个消费群体使用,增加的棘轮机构可以实现小车在上升过程中的倒转问题,而手刹可以轻易的在上下楼梯间切换。

参考文献

[1] 郑文纬,吴克坚.机械原理机械(第七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 徐灏.机械设计手册.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1 [3] 邹家祥.现代机械设计理论与方法.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

致谢

葛培琪老师对开题报告仔细审阅,指出错误,并提出了修改意见。张勤河老师也对我们的工作提供了重要帮助。在此对葛培琪老师和张勤河老师致以最衷心的感谢!

附录

小车展开图(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折叠图(图b)

图 c

6.电力电子课程设计报告范文 篇六

电力电子课程设计报告

学校:哈尔滨理工大学 荣成 院系:电气信息系 专业班级: 学号: 姓名:

指导教师 :

2010年 月

日 :采用自关断器件的单相交流调压电路研究

哈尔滨理工大学荣成电力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报告

目录

第一章:引言...........................................1。.1

简述...........................................1。.2指标内容及要求...........................................1。.3主电路原理及设计...........................................第二章:实验内容........................................2

第三章:实验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3

第四章:实验设备和仪器..................................4

第五章:实验方法........................................4

第六章:思考及心得体会..................................6

第一章

引言

简述

电力电子技术是研究采用电力电子器件实现对电能的换和控制的科学,是20世纪50年代诞生,70年代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多学科互相渗透的综合性技术学科。这些技术包括以节约能源、提高照明质量为目的的绿色照明技术;以节约能源、提高运行可靠性并更好地满足产要求为目的的交流变频调速技术,以提高电力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可控制性为目的,并可有效节能的灵括(柔性)交流输电技术等等。随着电力半导体制造技求、徽电子技术、汁算机技术,以及控制理论的不断进步.电力电子技求向着大功率、高频化及智能化方向发展,应用的领域将更加广阔。二

指标 内容及要求 见第二章

主电路的原理及设计 1 交流调压电路

如果在交流电源和负载之间之间用两个晶间管反并联后串联到交流电路中,通过对晶闸管的控制就可以控制交流电力。这种电路不改变交流电的频率,称为交流电力控制电路。在每半个周波内通过对晶间管开通相位的控制,以方便地调节输出电压的有效值,这种电路称为交流调压电路。这种电路还用干对无功功率的连续调节。此外,在高电压小电流或低电压大电流直流电源中,也常采用交流调压电路调节变压器一次电压。采用晶闸管相控整流电路,高电压小电流可控直流电源就需要很多晶闸管串联;同样,低电压大电流直流电源需要很多晶闸管并联,这都是十分不经济的。采用交流调压电路在变压器一次侧调压,其电压电流值都不太大也不太小,在变压器二次侧只要用二极管整流就可以了。但这种交流调压电路控制方便,体积小、投资省计制造简单。因此广泛应用于需调温的工频加热、灯光调节及风机、泵类负载的异步电机调速等场合。

图3.2所示的就是一种采用晶闸管为主开关元件的单相交流调压电路图,这种交流调压电路的主电路仅由一对反并联的晶闸管或一只双向晶闸管构成。2 交流调压电路控制方式

交流调压电路的控制方式有三种:①整周波通断控制;②相位控制:②斩波控制。在 整周波通断控制方式中.晶闸管是作为交流开关使用的,它把负载与电源接通几个周波,再断开几个周波,通过改变通断比来改变负载k的电压有效值。相位控制时,在电源电压 上、下半波的某一相位分别导通VI、VZ晶闸管,改变控制角即可改变负载接通电压的时 间,从而达到调压的目的。斩波控制方式时,晶闸管要带有强迫关断电路或采用IGBT等 可自关断器件,在每个电压周波中,开关元件多次通断,使电压斩波成多个脉冲,改变导 通比即可实现调压。三种控制方式的输出电压波形如图3.l所示、相位控制交流调压又称 相控调压,是交流调压中的基本控制方式,应用最广。

交流调压电路的输出仍是同频率的交流电,原则上可应用于一切需要调压的交流负载,也可通过变压器再调压。交流调压器是通过改变电压波形来实现调压的,因此输出的电压波形不再是完整的正弦波,谐波分量较大。

本实验就是对自关断器件的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进行研究,目的是是同学们熟悉采用自管段器件的单相交流调压电路的工作原理、特点、波形分析与适用场合,熟悉PWM专用集成电路的组成、功能、工作原理与使用方法,同学们四人一组,分工合作,增加同学们的团

队意识。

第二章

1.PWM专用集成电路性能测试

2.控制电路相序与驱动波形测试

3.带与不带电感时负载与MOS管两端电压波形测试

4.在不同占空比条件下,负载端电压、负载端谐波与输入电流的位移因数测试。

第三章

实验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

随着自关断器件的迅速发展,采用晶闸管遗相控制的交流调压设备,已逐步采用自关断器件(GTR、MOSFET、IGBT等)的交流调压斩波所代替,与移相控制相比,斩波调压具有下列优点:

1)谐波幅值小,且最低次谐波频率高,故可采用小容量滤波元件;

2)功率因数高,经滤波后,功率因数接近为1.3)对其他用电设备的干扰小。因此,斩波调压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调压方法,可用于马达调速、调温、调光等设备。本实验系统以调光为例,进行斩波调压研究。

斩波调压的主回路由MOSFET及反并联的二极管组成双向全控电子斩波开关。当MOS管分别由脉宽调制信号控制其通断时,则负载电阻Rl上的电压波形如图5-9b所示(输出端不带滤波环节时),显然,负载上的电压有效值随脉宽信号的占空比而变,当输出环节由滤波环节时的负载端电压波形如图5-9C所示。

脉宽调制信号有专用集成芯片SG3525产生,有关SG3525的内部结构、功能、工作原理与使用方法等可参阅双闭环可逆直流脉宽调速系统实验。控制系统中有变压器T、比较器和或非门等组成同步控制电路以确保交流电源的2端为正时,MOS管VT1导通;而当交流电源的1端为正时,MOS管VT2导通。

第四章

实验设备和仪器

1.NMCL-K1实验挂箱

2.万用表(自备)

3.双踪示波器(自备)

第五章

实验方法

1.SG3525性能测试

先按下开关s1.(1)输出最大与最小占空比测量。PWM波形发生器的“1”和地。

2.控制电路相序与驱动波形测试

将“PWM”波形发生器的1端与暂控式交流调压电路的14端相连。将电位器RP左旋到底,用双踪示波器观察并记录下列各点波形:

(1)控制电路11、12与地间波形,应仔细测量该波形是否对称互补;

(2)控制电路的13、15与地端间波形;

(3)主电路的4与5及6与5端间波形;

3.不带电感时负载与MOS管两端电压波形测试

将主电路的3与4短接,将UPW的电位器RP右旋到大致中间的位置,测试并记录负载与MOS管两端电压波形

4.带电感时负载与MOS管两端电压波形测试

将主电路的3与4不短接,将UPW的电位器RP右旋到大致中间位置,测试并记录负载与MOS管两端电压波形

5.不同占空比D时的负载端电压测试

实验中,将电位器RP从左至右旋转4-5个位置,分别观察并记录SG3525的输出端2端脉冲的占空比、负载端电压大小与波形

6.不同占空比D时的负载端谐波大小的测试

分别观察并记录RP左旋与右旋到底时的负载端波形,从而判断出占空比D大小对负载端谐波大小的影响。

7.输入电流的位移因数测试

(1)将主电路的3、4两端用导线端接,及不接入电感

(2)在不同占空比条件下,用双踪示波器同时观察并记录有2与1端和2与6端间波形。

第六章

思考题

1当主电路接纯电阻负载(即将电感短路)时,可见负载电压波形存在死区,其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答:PWM的上下桥臂的三极管是不能同时导通的。如果同时导通就会是电源两端短路。所以,两路触发信号要在一段时间内都是使三极管断开的。因此电压波形存在死区!

2.当主电路接电感性负载时,在电压的过零点会出现一尖峰脉冲,其幅值随占空比的增大而增大。试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以及控制方法。

答:根据占空比越大电网的通断时间越长,冲击电流越大谐波分量越大,脉冲越强。

谐波电流对电网危害甚大,必须加以抑制。抑制和消除谐波有两种基本途径,一种是改进电力电子装置,减少注入电网的谐波,另一种是在电力电子装置的侧并联LC无源滤波器,为谐波电流提供频域谐波补偿,或者用电力有源滤波器进行时域谐波补偿。下面就介绍相应的谐波抑制对策:波形叠加法,LC无源滤波器,增加整流相数法,静止无功补偿法,有源电力滤波器补偿法。

心得体会

1.态度 性格决定命运,气度影响格局,态度决定高度,细节决定成败。对于参加课程设计的队员,估计感受颇深。只有我们有丰富的经验,丰富的知识,才能百分百的在到场上赢得胜利。从培训到竞赛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期间心态很重要,会遇到很多问题:训练师不懂的知识,软硬将调不出来,队员之间的矛盾,外界的压力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处理好队员之间的矛盾和心态:不懂的知识可以去学习;波形调不出来,只要有耐心,认真分析就能找出原因;阻碍我们法杖的往往是自己的心胸,心胸开阔,善于接受意见和容忍别人的错误,才能在培训中和设计中有所收获。

2.积累课程设计要求较强的动手能力,讲理论转换为实际的操作时竞赛的必备条件。做课题时要合理分工,发挥各自的特长,严格按要求完成任务。学会看电路图,我们找到很多的资料是电路分析的,就得自己看资料学习。尤其是做原理分析的,资料很多而且较复杂,资料以基本原理居多,可以借助一些综合知识。

3.交流 包括和本组队员之间,其他组之间,指导教师之间以及同爱好者之间。这里着重讲教师及爱好者。教师有着丰富的理论知识和经验,可以为

我们提供丰富的资料;网络上更有丰富的资源,要做的东西网上均能找到相关内容,这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特别是在一些论坛里有着丰富的资源。

最后,向全体参与电力电子课程设计培训的老师说一声:您辛苦了!,感谢你们

7.《电子技术》课程调研报告 篇七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教育信息化的必经之路。本调查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临夏地区高中教师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情况的调查, 了解其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提出建设性意见, 从而推进该地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步伐。

本调查主要采用问卷形式, 分为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 试图真实、客观地反映出该地区高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现状。

教师问卷涉及的主要内容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环境调查;对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态度的调查;教师信息技能水平调查;教师培训情况调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情况的调查等方面。

学生问卷涉及的主要内容有: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态度, 教师课堂使用信息技术的情况等, 希望收集到更加全面的关于信息与课程整合的信息。

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根据调查内容, 下面分三个方面依次分析说明:

1.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是进行整合的基础、前提条件, 如果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 那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无异于纸上谈兵 (见表1) 。

从调查数据得知临夏地区高中基础设施环境的改善要受多种因素的制约, 学校除自谋出路外, 主要还需要依靠当地政府的投入来解决。

2.教师和学生对整合的态度。从调查中发现教师与学生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态度不存在差异。被调查的教师, 对整合持不同态度情况 (见图1) 。

由调查结果可见, 大多数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持积极、认同态度。

在被调查的学生中, 对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态度 (见图2) 可见大部分学生对此持赞成态度。

3.教师的信息技能水平和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情况。被调查的教师中有53.1%的教师能熟练运用Excel, 有53.1%的教师能熟练运用Powerpoint;有62.5%的教师能熟练运用Word;被调查的教师中有21.9%的教师对Powerpoint只是简单的了解, 能简单操作, 有25%的教师对Authorware只是简单的了解, 能简单操作, 有40.6%的教师对Flash只是简单的了解, 能简单操作;对于Dreameaver、3DMAX、asp技术和Java绝大多数教师都反映不会操作或没有听说过。可见大部分教师对于常用的、简单的软件应用情况比较好;对于较复杂的软件能熟练应用的教师的比率明显下降, 教师对教学软件的应用能力有待提高。

通过对网络的利用情况调查发现, 有43.6%的教师用其搜索教学资源, 有6%的教师用其传输文件, 有13.7%的教师使用电子邮件与同行或学生进行交流, 有3.4%的教师用自己制作的网站或在博客上发布信息, 16.2%的教师用其浏览新闻, 17.1%的教师用其进行游戏、聊天等休闲娱乐活动。可见很多教师还没有充分发挥网络在教学中的巨大作用。

对多媒体课件来源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 (见表2) 。

课件是服务于教学的, 只要是有利于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的资源我们都可以、也应该拿来使用。

教师教学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情况 (见图3) 。调查发现,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还存在形式化、表面化现象, 大多数教师没有将使用信息技术习惯化、日常化。虽然大多数教师认为整合非常必要, 但是由于教师的信息技能水平有限, 教师学习先进教育理念, 现代教育技术的时间有限, 更为主要的是在高考的强大压力下, 他们更愿意选择最为稳妥和保守的道路, 即用自己最熟悉的方式来传授知识。

对进一步推进整合的建议

1.领导重视并给予政策支持, 营造良好的整合环境.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实现信息化教育的有效手段, 也是提高高中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学校行政部门的领导要重视整合活动的开展, 将是否开展整合列入到教师的评价标准中, 激发教师进行整合的长远动机, 使教师一直抱有进行整合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学校领导要注意营造一个良好的整合环境, 这种环境不仅包括整合所必需的物质环境, 如课堂教学、多媒体设备、学校局域网络、计算机教室等;另外, 学校要制定积极的配套政策, 加强整合管理, 努力将信息化教学制度化、规范化。

2.加大教师培训力度, 开展校内、校际教师的交流与合作教师是开展整合的主体, 教师的信息技能水平是开展整合的关键所在。当前整合在有些学校不能广泛开展的原因不是没有相应的设备资源, 而是由于教师的信息技能水平偏低造成的。

解决上述问题的一个有效方法就是培训。培训的目的是期望教师在培训结束之后能将所获得的知识、技能与方法应用到工作中去。但不是任何形式的培训都是有效的。我们的很多教师也接受过相关的培训, 但大多都是搞形式、走过场, 教师的信息技能水平没有提高。培训的内容, 培训的方式, 培训对象的选择都将影响培训的效果。

8.《电子技术》课程调研报告 篇八

【关键词】连锁企业会计原理与实务;课程;调研报告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兴起的一个新兴专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目前该专业已在全国将近150所高职院校相继开设。《连锁企业会计原理与实务》课程是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为了更好的体现高职教育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向社会输送适应市场需求的技能型人才,我们分别从兄弟院校、本校学生、连锁企业三个不同角度对该课程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调研。调查结果如下:

1.相关院校方面

笔者对20所开设连锁专业的高职院校进行了调研。调研内容包括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课时安排和教材选用三个方面的内容。

1.1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

调查显示95%的高职院校都开设了会计课程,但其课程名称有所不同,教学内容相差不大,教学模块基本围绕会计核算的方法、会计科目和账户、复式记账法的理论,接下来讲会计凭证、会计账户和企业经营过程中的会计核算、财务报表等内容。在讲企业经营过程中的会计核算时,70%的院校是以工业企业为例来进行讲解的,没有结合连锁专业的专业特点进行。需要注意的是我们所教授的对象是连锁专业而非会计专业学生,在授课时应侧重会计信息的使用而非会计核算,即使在对会计核算进行讲解时,应该以连锁企业而非工业企业为背景。

1.2课时的安排

高职院校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培养实践能力强的、动手能力强的高技能人才。为了解其他院校的实践教学的情况,借鉴其实践教学的经验,我们对实践教学的开展情况进行了调查。该课程课时安排在60-72课时之间。实训课时占总课时的30%-50%。实习实训课程10%的学校以学生练习的方式代替了实习实训,40%的学校是在普通教室进行账套模拟,35%的学校采用了电算化模拟的实训方式,部分学校在进行软件模拟的同时也进行了专业技能大赛和企业参观的实训方式,但校企合作的实训方式在多数院校利用率较低,实训环境不够完善。这就说明我们已经注重了实践环节的模拟,但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有待建立和完善。当问到实践课程的教学效果是80%的老师认为能使学生对专业核心技能有所了解,但不能熟练掌握,20%的老师认为实践课程的教学效果不理想。在实践性教学方式中,我们应加强模拟训练和企业的顶岗实践,充实我们的实训内容。

1.3教材的选用

教育模式改革的核心和抓手是教材。教材是知识传授活动中的主要信息媒介,是学生了解知识的主要窗口。教材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职业教育的发展及教学质量。75%的学校所用的教材多为《基础会计》教材,是以工业企业为背景,与连锁企业不相符,在教学过程中不便于根据连锁专业的特点展开教学。25%的学校选用了与连锁企业相关的会计教材如《连锁企业会计核算》、《连锁企业会计实务》等,但这些教材缺乏对会计基础知识的讲解。

2.用人单位方面的调研

笔者对10家校企合作的连锁企业进行了调研。类型主要包括直营连锁、加盟连锁,所涉及的而服务类别主要为大型综合超市、便利店、电器连锁店。主要从连锁专业开设会计课程的必要性和财务知识在企业经营中的作用及课程教学内容侧重点等方面进行调研。

2.1开设连锁企业会计课程的必要性

被调查的企业都认为非常有必要在该专业中开设连锁企业会计课程。这与我们培养能胜任在连锁超市、便利店、连锁餐饮企业、连锁酒店等连锁企业加盟与调度管理,连锁店的商品采购、物流配送、信息管理、门店经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岗位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是一致的。

2.2财务知识在企业经营中的作用

企业认为收银员、采购和店长是应该具备一定的财务知识的。作为收银员熟悉收银业务运作,熟练各种收银设备的操作技能,具备基本财务知识、 具有识别假钞和鉴别支票真伪的能力。采购人员能够全面理解企业财务管理的知识,了解供应商定价方法及如何从中寻找到降价的空间,了解付款期及交货期对采购价格的影响。店长应具备财务基础能力、财务控制能力和财务分析能力。80%的企业认为岗位与员工具备一定的财务知识是有一定关系的。

2.3教学内容的侧重点

70%的企业认为该专业的教学内容应该有别与会计专业的教学内容。其教学内容不应该侧重于会计核算。而应注重学生对原始凭证如发票等的填制的练习。学生实习多是从收银岗位开始,从目前学生实习的情况来看,学习对从事该岗位有种恐惧感。这就要求认可老师在授课时重新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添加如假币识别、点钞技术、POS机的使用等与连锁专业关系的密切教学内容。

3.连锁专业学生方面的调研

笔者对09、10、11级连锁专业的100名学生就对开设该课程的认同度,教学现状、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教学效果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调研。

3.1课程的认同度

在“你认为是都必要开设《连锁企业会计原理与实务》课程”这一题时,74%的同学认为“有必要开”,8%的同学认为“没有必要开”,18%的同学选择了“无所谓”。在问及“对该课程是否有学习兴趣时”20%的同学选择了“很有兴趣”并打算考会计从业资格证,以后想从事会计工作,46%的同学选择了“比较感兴趣”,24%的同学选择了“一般”,10%的同学选择了“无兴趣”。通过调研说明大多数同学对该课程的开设还是非常认同的。

3.2课程的教学现状和学生的学习态度

大多数学生认为该门课程的课程设置应该在60课时,这与我们实际的课时安排是相符的。在“你认为本课程的实践教学是否可以满足学生的培养要求”时,14%的同学选择了“无法满足”,50%同学选择了“满足基本要求”,36%同学选择“完全满足”。部分学生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对于理论知识的讲解过多,而实践环节缺乏,即使有,也是对会计核算内容的实践。这与我们的注重会计信息运用的培养目标是有偏差的。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结合专业自身特点,有针对性的展开教学。

在学生的学习态度问题上,46%的同学是想学习知识为以后就业打基础,54%的同学是为了通过期末考试,顺利毕业而学习。多数同学没有预习和复习的习惯,只是在考试前为了通过期末考试而进行考前突击,还有少部分同学出现过旷课现象。说明学生对该门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或者是老师在上课时对学生的注意力吸引程度不够。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3.3教学效果

多数同学表示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熟悉会计的工作流程,掌握了基础的会计知识,能填制简单的会计凭证,能看懂简单的财务报表,并进行简单的财务分析,对教学效果比较满意。也有少部分同学反映课程比较忙,对于借贷记账法难以理解,会计科目的内容也不熟悉。认为该课程有难度。

总之,经过本次调查从相关院校、企业和学生三方面了解了课程设置的情况,也发现了本专业在教学过程中的系列问题,这对于我们在完善该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研究上提供了很多可供参考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李迎春.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改革的思考——基于池州学院的调查与分析.池州学院学报,2012,6.

9.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报告主题 篇九

一.电子商务的发展状况与趋势分析

1. 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2. 中国发展电子商务的主要问题与发展前景

3. 电子商务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可能带来的影响

二.电子商务的核心技术

1. Web技术框架与发展趋势

2. 论下一代Internet与电子商务

3. 论电子商务的安全技术框架

4. 网上支付技术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5. 论商业智能与企业决策的科学化

6. 论智能代理技术与下一代的电子商务

三.企业的电子商务

1. 企业实施电子商务的策略

2. 论不同类型企业的电子商务的模式选择

3. 论中小企业的电子商务策略

4. 电子商务与企业管理

5. 论物流信息化与电子商务

6. 论客户关系管理与电子商务

7. 网络营销的策略

8. 论网上服务与客户的满意度

10.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开题报告 篇十

------------------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近几年,我校迅速发展,年轻教师急剧增加。年轻教师专业知识扎实,工作热情高、干劲足,信息技术较为熟练,但对教学课件及网页的制作尚不精通,教育教学技能尚需亟待培养和提高。学校的老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但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简单,缺乏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和运用,不能适应信息时代的教学要求。

2、我校经过几年的规范化管理,教研氛围十分浓厚,绝大多数教师渴望专业水平能迅速提高,渴望在教学实践中迅速成长,早日成为骨干教师。3、2010年秋季,市教育局全市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课题研究。为此课题研究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专家引领、课题组交流、定期督导检查为课题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4、社会发展的需要。当今社会信息技术运用已渗透到生活、实践的各个领域,作为传播人类文明的教育工作者,不能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显然是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也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教学成果。

据此,我校积极参加市教师专业化发展课题研究,并承担教师“对信息化教育走向课堂的探索与研究”。

通过课题研究,全面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改善课堂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技能,在着力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同时,大面积提高学校的整体教育教学质量。

二、课题研究目标

1、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改进和优化教育教学方法,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2、提高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培养教师有效的教学技能,提升教师综合业务能力。

3、探索和构建信息技术与课程资源整合、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新机制、新模式,形成培训、管理全新的模式。

4、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学校、教师、学生的和谐发展。

三、课题研究内容

1、通过教师自学、校内集中学习、外出学习、邀请教育专家举办培训讲座,促进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提出教育信息化时代对教师有效技能的具体要求。

2、组织教师开展信息技术培训。根据老、中、青教师信息技术掌握的不同程度,制定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分层学习,梯度推进我校老中青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3、开展集体备课、电子备课,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方法,探索出更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技能,不排除传统教学技能的存在。

4、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活动。探索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整合各种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模式。

5、进行教学大比武,提炼教学成果,验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效。

四、课题研究方法与途径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调查法、观察法、案例分析法、实践检验法等方法。

1、团队学习

2、自我积累提升

3、课堂教学实践

4、信息共享

5、鼓励创新

五、课题研究进度安排

第一阶段:预备研究阶段(2012年2月-14月)

1、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和课题研究小组,将课题的研究工作纳入学年整体工作计划及学校教育科研工作计划。成立了以李凌为负责人、张洁为联系人的课题研究领导小组,使课题小组获得强有力的支持。课题组成员的构成主要以年轻教师为主,涉及语文、数学、物理、生物等多个学科,并有信息技术教师参与,为课题的顺利进行提供强大的保证。

2、制订课题研究计划和实施方案。在前期充分学习的基础上,对课题题目进行了详细的研讨和论证,最终确定为《有效技能研究与实践》,并撰写课题研究的具体方案,规定了课题研究的时间安排和课题研究的具体任务。

3、组织课题成员集中学习有关文件,重点是课题实施方案,提高对课题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明确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4、各教研组结合本学科特色,分别制订具有学科特色的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并利用网络技术平台,在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教育网和教研网上及时报道活动动态,展示活动内容和成果。

第二阶段:初步探索阶段(2012年2月——2012年6月)

1、全面总结教师自身工作近年来在教育思想以及教学工作等方面的情况,重点检查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以新的教育观、新的教师观、新的学生观、新的教学观为指导,分析原因,制订改进措施,把学习、讨论、反思、改进融为一体。

2、研究小组参加理论学习和培训工作,为课题的顺利实施提供理论保障。

3、建立教师课题研究业务档案,记载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讨论、学习、测试、练兵、竞赛等方面的情况。

3、组织考察外地先进经验、校内校际之间分层次、多形式教学交流,学习好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理念,取长补短;

4、结合教育理论和教学实际,针对课题聘请专家学者,搞专题讲座。

5、聘请本校外校等高级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定期听课评课,进行教学研究指导。充分发挥高级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垂范作用,成为“课题研究”活动的领跑者。

6、每一位教师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个人的专业发展三年规划。(三年内每人至少学习和阅读十本书,形式以自学为主,集中学习为辅)

7、以教研组备课组为单位,构建学习共同体。教师撰写的读书笔记、学习心得和教学反思,应通过教研组、备课组座谈、定期研讨等多种形式组织交流,研讨学习体会,教学体会。

8、认真学习有效技能与实践的相关理论,搜集相关信息,对参与的相关教师进行培训工作,并进行初步地尝试。

9、课题组成员进行培训,主要培训内容为课件制作,完成学科教学专题网站的设计制作、撰写实践课教学设计、制作课件。

10、开展“有效技能与实践”为主题的一日教研研讨活动。

11、组织全校教师参加教学业务培训大练兵活动,采取“先训后赛,以赛代评”的方式进行全员培训考核,开展“三字一话”、教学设计和信息基础等考核。并在此基础上,参加区级“教学能手”评选活动。

12、定期召开研讨座谈会。

第三阶段:中期反思交流阶段(2012年7月——2013年2月)

1、收集读书笔记、学习心得等相关材料,进行资料分类整理。

2、召开课题组人员会议,积极探索有效技能与语文、物理、生物和美术教学实践的有效教学模式,构建初步理论模式(运行与管理机制、评估指标体系与标准)。

3、召开研究汇报会,课题组每个成员对本阶段工作的自我评价和整体评价。主要总结前三个阶段的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进展的情况,确立第四阶段的研究任务和工作重点,进一步确立研究方向,分解课题中的任务,将课题的研究方向纵深推进。

4、撰写阶段性研究报告。

第四阶段:深入研究阶段(2013年3月——7月)

1、开展优质课、优秀教学设计、优秀教育博客或优秀科研成果等评选活动。

2、进行课例研究,课题组成员集思广益、群策群力,讨论如何让实践的有效性落到实处。

3、深入调查研究,认真做好相关的调查工作,课题组对教师的技能再次进行调查,了解教师在课题研究期间的专业发展情况。

4、定期召开家讨论会和其他座谈会。互相交流研究进展情况,主要总结前三个阶段的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进展的情况,确立第四阶段的研究任务和工作重点,进一步确立研究方向,分解课题中的任务,将课题的研究向纵深推进。

5、进一步修改理论模式。推出信息技术的研讨课,提炼经验共同分享,提出问题共同探讨。调整完善有效技能与各学科整合的策略和模式。收集有效技能与实践的典型课例的教学设计、论文等文本材料,编辑成册。如《数学学科教学设计集锦》《语文学科教学设计集锦》《综合学科教学设计集锦》等。

6、与教研员共同学习、探讨,并积极参加总课题组的研讨培训活动。

7、召开阶段研究汇报会。将相关的研讨结果和实践结果进行对比、交流,把提升的经验升华为理论。举行全区范围内的优质整合课展示活动,并摄像。

第五阶段:总结表彰阶段(2013年8月——10月)

1、收集相关论文、课件、教学设计等材料,进行资料分类整理。

2、进行总结与反思,进一步修改理论模式。

3、召开课题组人员会议,撰写研究报告。

4、召开专家研讨会,指导编辑和撰写研究成果。

5、召开最终研究成果汇报会,邀请有关专家参加。

6、申请结题,接受总课题组验收。

八、具体措施

1、课题组每人每月写一篇有关本课题的读书笔记;

2、课题组成员每周进行交流研究不少于一次,并做好记录;

3、课题组成员每学期至少上一节观摩课,写一篇案例分析,完成一篇调查研究报告,撰写二篇以上论文;

4、课题组每位成员每学期外出参观学习、观摩不少于一次,并做好口头和书面信息反馈。

5、课题组每学期请专家到校进行专门指导不少于二次。

九、课题研究主要观点

本课题研究关注有效教学技能在实践层面上的积极意义。首先,有效教学技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不仅有助于学生快速掌握知识,还有助于提高学生思维、联想、创造等多方面的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其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有效教学技能有助于激发和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期望值,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第三、有效教学技能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有效教学和专业化水平。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和专业化水平,有效的备课,有效的讲解,有效的布置作业,有效的辅导,有效的展开师生交往,才能达到有效教学。教师在追求教学的路途上,也会成就自己。

十、课题研究创新之处:

我们的研究围绕的是课堂教学各环节进行的,通过深入开展研究和探索,做到理论研究在实践中完成,实践活动在理论指导下完善。以用为本,以有效为目标,立足教育教学一线优势,致力于各学科实践运用的研究。

(1)激发广大教师渴望发展的内在精神需求,强调教师专业自主发展,强调终身学习,关注不同教师在专业上有特点的、有各自风格的、有区别的成长,绝不整齐划一。

(2)切实解决学校教育现存的问题、困难、及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困难,以课堂实践为基点,着力解决课堂教学中的某些问题以及主动参与教改所急需解决的问题。

(3)通过教学反思架起教学理论转化为教学策略的桥梁,开展教师读书工程,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

(4)通过各种培训,使教师将教育技术的知识和技能艺术的应用于教学实践,提升教育与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十二、课题研究成果的形式

1、课题研究的论文编成论文集;

2、优秀教学设计、课件(光盘); 3、4、十三、参考文献

《有效技能》等

11.《电子技术》课程调研报告 篇十一

关键词:美术教学 课程改革 美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1(c)-0250-01

1 调研时间及对象

根据教研领导的工作指示和部署,我们针对辽源市局直初中美术学科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和教材使用情况,对18所学校的教师和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

2 调研方法

采用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师、生)及观看课堂教学等形式进行调研。(1)召开座谈会。我们每到一所学校都要分别组织任课教师和一部分学生进行座谈,了解课程改革实施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师生們畅所欲言,谈自己的认识和建议。召开教师、学生座谈会4场。(2)观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由教师、学生、教材及环境等组成,通过课堂教学能够充分反映教师的课程理念、较色地位、教学目标、教材把握、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兴趣、学习方式以及学生的兴趣、学习方式、同教师的关系等方面的情况。为了弄清楚教学实况,深入课堂听课总计50多节。(3)调查问卷。调查问卷的内容包括美术教师情况调查问卷和美术教育教学情况学生调查问卷,它包括教师基本情况、专业化发展情况、教材使用情况。学生反馈的对于教师,学科、学校、新课程等方面的内容。共发放了540份,这样,通过问卷调查一边我们有针对性的研究解决问题。

3 结果与分析

(1)目前局直初中美术教育现状概述。我市局直初中目前有美术教师25人,其中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教师23人,大专学历的教师2人。中教高级1人,中教一级12人,中教二级6人,初级2人,他们具有对美术及美术教育高涨的热情。近5年来,我局直的美术教师经常参加省、市级教育系统组织的各项比赛,并且成绩显著,涌现出一批优秀的青年教师。

(2)整体水平的参差,使课改进程受阻。在美术教学中,专业水平决定了教师对课程的理解程度,这种状况使学生的学习受到一定影响,也使课程改革的精神难以落实,同时给教研活动的开展带来极大不便,这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当前美术课程改革的需要,所以说教师专业水平的高低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大部分教师已意识到这一点,所以在不断进修加强个人的多方学习,专业技能也有所提高。但对于那些年龄偏大的老师,在专业学习方面存在着一些困难,刚毕业的年轻老师在专业学习方面需要提高。对于教材了解不透,对于《课标》理解不深等这些实际问题的出现,使我局直美术教师水平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例如:在学生问卷中,体现出美术教师对于美术教学的责任心不够,有的学校部分老师上课有迟到现象,在上课期间接电话、上课中途离开教室;学生对于美术教师的教学期望,大多数的学生回答是要有吸引力,多教专业知识,多增加手工制作来增加动手创作的实践机会,多增加一些新鲜、新颖的课题,等等。以上这些情况都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还需要在领导的大力支持下采取更加切实有效的措施。

(3)美术课程教学实施情况。由于美术学科是非考试科目,所以学科地位仍处略势,通过问卷和座谈显示,18所学校(包括1所私利学校)只有2个学校设立了专用的美术教室,而且利用率不高;所在学校开设美术课的情况是有一半的学校九年级不开课;有大多数教师在问卷中提出影响教学效果的最大的障碍主要是教学硬件有待完善、设施不足、学生不重视、教学备品不足等问题。

虽然美术教学有很多困难,但是我们的局直教师却能克服困难,在多次听课过程中能感受到教师们的教学热情和教学创新的理念,表现在:①能够体现面向全体学生的这一个基本理念,改变教师讲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体现了以兴趣为动力,采用多种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多方面多角度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体现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观等。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示范,实物展示,分组学习,文字评述等方法等。②能树立目标意识,重视知识与技能的传授重视过程与方法,重视情感体验,采用多种形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习的热情。

在对于教材认识上,通过问卷和座谈,教师们对教材提出很多宝贵意见,如很多教师提出:①单元与单课相结合的编排形式最合理。②教材中设置的栏目要有删减,如陶艺、电脑美术等课程删除,可增加的栏目有手工训练,废物环保利用、卡通教学等内容。③比较喜欢的内容是欣赏·评述中的专题欣赏和美术理论,造型·表现中的手绘线条,因为可以让学生理解物象的基本特征,提高观察和形象思维能力。④比较难于操作的内容就是版画,因为没有美术教室,学生无法准备相应材料,因为需要油墨和颜料的使用所以在学校班级几乎无法进行。

(4)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部分学校教师对于如何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上好美术课存在一定的困惑,教师对于详尽清楚地课程标准和教参有依赖心理,总是期待课标或者教参能有一个明确的规定,而不去灵活运用,总是抱怨教科书教参不好用。这都反映出教师们缺少灵活的富有弹性的调式。

4 促进美术新课程改革的几点建议

(1)要提高美术教师地位和待遇。因为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美术教育仍旧得不到重视,有的学校的美术课就是无用,只要美术教师把学校的宣传工作做好就行,第一线的教师还要承担其他学科教学挂图的绘制、课件设计、和学生课余训练等公益活动的任务,在外出参观学习和职称评定上,工作再认真也比不过其他学科。

(2)加强教研力度,合理利用教材,进行课题研究。建立备课制度,定期进行交流研讨,加强教师之间的横向和纵向的交流和合作,引导教师正确钻研教材,精心构思设计每节课,鼓励教师开发信息,构建美术学科与相应文化社会的联系,带问题课题进行教学实践,针对性的开展研究,促进教学。

(3)落实学校器材和学习研究资料配备的建设。给予学校老师最大支持,加强教学自制教具的研究,增加网络资源的共享。

(4)重视经验和资料的积累。新课程对于美术教师都是一个机遇,在辛勤付出的同时,要注重第一手资料的积累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反思。如建立教学资源库。在实施课程改革过程中加强理论修养,丰富文化底蕴,增强教学技能。多读书,多练习专业知识,多进行科研。

上一篇:五年级英语试卷分析范文下一篇:初中思想政治课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