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质量管理的若干问题和重点论文

2024-10-16

探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质量管理的若干问题和重点论文(8篇)

1.探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质量管理的若干问题和重点论文 篇一

2.1安全监管

安全监管是指对某个对象的安全进行监管和控制。它主要包含预测危险源和防范未知风险两项。通过对工程进行监测,及时了解和预测可能面临的风险,提前做好应对措施,实现安全施工的目的。

2.2电力施工可能面临的风险

从有关数据结果分析,电力工程安全事故大致分为5大类,分别是高地坠落事故、触电事故、重物击打事故、机械损害事故和塌方事故。以上5类事故占总事故的80%以上。同时,还有因为材料质量问题、人员操作不规范等因素导致的安全事故。这些事故都警示相关部门要对项目施工质量和安全进行监管,做好预防准备,落实安全监管工作。

2.3安全监管举措

(1)对施工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在工作人员上岗前,要对其进行有序、分批的进行专业技术和安全培训,强化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同时,在施工全过程,都要着重安全教育,要不定期进行安全宣讲和抽查项目质量等,及早发现风险和隐患,提高项目质量和安全系数。

(2)强化对项目建设的安全监管。项目质量和项目安全间紧密相连,要想保证项目的安全性,就要保证项目质量。建立全面的项目质量与安全监管和控制系统,实时监控工程进度,并定期抽查工程质量,录入数据库,以作为参考数据,从而全面掌握工程的质量,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因为质量问题而导致的安全事故。

(3)提前做好安全防范工作。在电力施工刚开始时,要对各部门的施工安全人员进行编制,告诉其工作职责。为了使项目顺利进行,要对相关消防设备、急救设备的位置进行明确规定,并组织施工人员进行逃生演练。另外,对于建筑废料、垃圾掩埋地和危险物品的摆放要做明确规定,将其安置在合理的地方。为了防止爆炸,需要对易燃易爆物进行隔离放置,并且进行监管。

3结束语

电力行业对我国GDP的增长、就业率的提高起着巨大的作用,电力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参与部分。倘若在项目建设时没能对工程质量和安全进行有效的监管和防治,很可能会引发质量问题和安全事故,这些不仅会给电力公司带来巨大的经济亏损,还会威胁到相关施工人员和居民的生命安全,同时,也会对电力行业发展也会造成巨大的打击。电力工程质量管理和安全监管工作的落实、质量和安全管理水平的提升不仅可以加快项目建设的进度、及早实现项目建设目标,也可以使社会发展趋于和谐稳定、相关工作人员人身安全得到保障等。

参考文献:

[1]袁伟.电力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控制策略探究[J].河北企业,(09):37-38.

[2]范琳.当前电力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12):164.

2.探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质量管理的若干问题和重点论文 篇二

1 环境现场监测的主要目的

1.1 监督监测

监督监测是监测部门的常规例行工作内容, 其不仅工作量繁重, 而且工作内容也十分繁复, 也这是由于这个原因, 对这项工作的进行并不需要进行详细的计划, 或是给出具体工作方案, 只需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统一制定的工作方案及监测任务进行监督监测工作, 对环境现场监测人员的要求就是按照工作方案中制定的质量控制相关要求进行监测工作即可。

1.2 委托监测

在委托监测过程中, 主要的工作是进行环评监测, 剩下的则是一些咨询类型的监测工作。委托监测, 一般是环境监测实验站会在接受监测委托的同时, 同样会收到监测的委托方提供的较为详细的质量控制方法及具体的监测方案, 除此之外, 在实际的监测过程中, 还需要委托方进行一定的配合, 按照委托方的要求, 进而完成环境现场监测工作。

1.3 验收监测

在环境现场监测进行前, 一般需要先对需要进行环境现场监测的现场进行实际勘察, 并对现场勘察得到的数据及具体情况进行记录分析, 并依据收集到的相关数据情况制定相关的环境现场监测方案。

1.4 事故性监测

事故性监测顾名思义, 最重要的是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及其时效性。因而, 事故性监测要求监测部门尽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提供准确的监测结果, 而环境现场监测人员也需要保证工作效率, 尽快得出具体监测数据, 进而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及其时效性。

2 环境现场监测中质量管理工作的重点

环境现场监测的工作人员在整个环境现场监测过程中, 最主要的参与者就是监测员, 监测员不仅是环境现场监测的直接操作者, 也是这个监测工作顺利进行的保障和控制, 因此, 监测员无疑使环境现场监测的重点, 也正是如此, 对环境现场监测人员的培训和考核显得格外重要。环境现场监测人员, 需要经过严格的专业培训和考核, 并要求环境现场监测人员必须必备相关的理论及操作考核的上岗证书, 只有环境现场监测人员同时具备了这些条件, 才能够保证环境现场监测人员具备独立操作的基础。

在实际监测过程, 监测人员可能由于缺乏实际操作经验, 或个人技术能力有缺陷, 所以需要有经验有技术的成熟监测人员对这些还不能完成独立作业的监测人员进行“带领”, 使得监测人员可以进款具备独立作业的能力。

3 环境现场监测中质量管理工作的难点

3.1 环境现场监测采样方法

在进行环境现场监测过长宏, 一般会依据监测要求来选择环境现场监测方法, 监测方法的选择范围一般是国家标准方法或是行业内推荐方法, 但是在实际环境现场监测过程中, 总会遇到一些突发状况或是难以用既定标准衡量的情况, 这种情况下, 就需要对环境现场监测方法进行一定的“变通“, 可以先了解需要监测的监测对象的属性及特点, 实际问题实际对待, 进而采用实用恰当的现场采样方法。

3.2 环境现场监测采样记录

环境现场监测的现场采样记录是复现采样的一种重要方法及途径, 环境现场监测的采样记录越具体、越详细、越准确, 采样记录对环境现场监测人员的帮助就会越大, 因此环境现场监测人员需要对其增加重视程度。在进行环境现场监测采样记录时, 对不同种类的样品采集记录, 需要针对其不同样品设计不同的记录表格, 进而保证环境现场监测采样记录的完整性及准确性, 而在环境现场监测过程中, 出现的一些较为重要或较为复杂的情况, 环境现场监测人员要对现场情况进行实时记录, 采用拍摄的方法记录下来, 并将其一同上交。

3.3 环境现场监测样品的保存及管理

在环境现场监测过程中, 无可避免需要对采集样品进行保管, 在保管过程中, 为了确保环境现场监测样品的完整性, 防止样品在保管及运输过程中发生异变, 降低破坏样品完整性的可能性, 需要对样品的保管遵循相关的规定, 对样品进行严密的保护。但不管在样品的保存、运输过程中, 一些突发状况的发生是难以预料的, 因此对样品的科学保管方法及保管途径对于环境现场监测来说, 是一个不能轻易突破的难点。

在环境现场监测过程中, 环境监测样品所具备的特殊性及时效性, 对环境现场监测质量控制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而若想确保环境现场监测样品能够真实反映环境现场监测质量控制情况, 对环境现场监测工作中的重点及难点的了解则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方炜.浅析环境现场监测中质量管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3 (04) :53-55.

3.探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质量管理的若干问题和重点论文 篇三

关键词:土木工程管理;质量管理;问题;措施

大家都知道,我国人口多,是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再加上我国每年的综合国力在不断升高。土地供需越来越恶化,导致人们对建筑工程的需求也变得越来越迫切。近些年来,在我国各大中小城市都能看到;土木工程开工建设的数量正逐年不断上升,在新形势下的市场环境里,给我国的土木工程行业带来了飞速发展的机遇。同时有很多新的工艺及技术也在不断产生,给土木工程行业的发展赢来了技术支撑,从而给建筑业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了土木工程行业发展的速度。但是,随着土木工程的发展,我们在实践过程中也逐渐发现许多问题,土木工程在许多地方上还存在质量问题极待解决,所以如何加强土木工程质量问题是工程师所要面临的问题,这也是现代建筑行业所要探讨的共同话题。

一、土木工程管理中的质量问题

土木工程兴起的主要原因是为了满足我国人口众多的使用要求以及城市化建设发展的需要。所以与人们的生产生活以及社会和谐发展息息相关。但是近年来,土木工程事故愈演愈烈,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已经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在土木工程中出现的主要质量问题包括建筑墙体问题、砖砌体不同步砌筑现象,水泥振捣情况、钢筋实施情况以及砂浆使用情况等等.已经严重影响到人们对于土木工程的信任度,使得土木工程在社会发展中变得举步维艰。在土木工程施工中,我们经常遇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质量问题:

1、桩基质量方面的问题

在施工过程中,桩基是建筑物质量最基础的要素,但在桩基的施工中,往往会因沉桩管的直径不能满足设计的需要,PHC管不能达到设计的要求和沉渣厚度超过相关的标准等问题,使得建筑物的桩基出现质量方面的问题,这就给工程的建设埋下了隐患。

2、施工材料质量方面的问题

建材是施工建设的物质基础,混凝土建筑物由于各个部分的结构与功能两个方面的不同,造成了对材料大小、尺寸、型号也有不同的要求和标准。原材料的购买过程中,如果,为了节省工程的造价,而购买较差的原材料,就会对施工的质量造成不利影响。另外,有些施工单位为了最大程度的追求经济效益,在建筑的过程中,偷工减料或者是以次充好,以此减少施工单位的资金支出,增加经济收入,但是,这样的做法却会给建筑物埋下了祸端,安全质量方面做不了保障。 3、作业质量方面的问题

混凝土的建筑物结构复杂,有着许多隐蔽施工的部分,这就给施工过程中质量的管理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另一方面,工程的标高控制和焊接问题及防雷措施工程等部分的质量问题也直接影响着土建工程的施工质量,如果,在工程的关键部分的施工过程中产生质量方面的问题,就会严重威胁到混凝土建筑物的安全和使用寿命。

二、影响土木工程质量的主要因素

1、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之一:人为因素

土木工程在施工当中,人为因素造成工程质量问题是普遍存在的。一些工人在操作过程中不按照规定违规操作及管理人员马虎大意,均可降低工程质量。因此,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管理人员的管理素质都可以对工程的质量产生很大的影响。由于施工工程的建材大多以混凝土为主,如果,混凝土的浇筑和养护不善,就会降低混凝土的结构强度、耐久性,导致建筑物使用寿命的缩短,给土建工程的建设带来不利影响。

2、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之二:环境因素

混凝土的结构强度与耐久性也会受外部环境及气候影响,在冬天严寒的北方地区,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混凝土养护的温度需符合规范标准,否则,混凝土会出现质量问题产生裂缝,从混凝土内部结构开始被破坏,从而使混凝土原本该有的强度及耐久性显著降低,引起混凝土建筑物的病害发生,大大缩短了建筑物的使用寿命与安全。

3、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之三:技术因素

在混凝土建筑的建设中,施工技术也会对建筑物的工程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混凝土的配置、搅拌、浇筑、养护和混凝土构件的制作等环节都影响着施工工程的质量。因此,在施工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必须按照规定的流程进行操作,以此避免在操作的过程中出现差错,从而导致降低建筑物的施工质量。

4、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之四:设备因素

在施工过程中,机械设备的运行状态也会对建筑物的施工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机械设备的稳定运行、连续运作,才能保证建筑物的施工质量。比如:在振捣混凝土中,在振捣的过程当中必须要连续、均匀、并且不能产生少振或者是漏振的现象。因此这就要求振捣器必须处于良好的状态,不能带病运行,避免降低混凝土的密实度,而给后期的施工产生不利的影响。

三、加强土木工程质量管理的有效措施

1、建立和完善工程质量领导责任制

施工企业法定代表人和项目经理对所承建项目的工程质量负有领导责任及终身责任,依法管理企业。要做到谁主管的谁就负责到底,坚持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把关落实。

2、严格市场准入制度

施工企业必须具备有符合国家规定的注册资金、专业技术人员、技术装备等资质条件。并在其施工企业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内从事土木工程承包施工等活动,坚决打击无证越级承揽工程。

3、严格工程材料的采购使用

备类工程的建筑材料是工程建设的物质条件,材料的质量是工程质量的基础。因此,采购和使用的建筑材料质量必须符合标准规定。要严格检验进场的材料和设备。进人现场的工程材料,必须有产品合格证或质量保证书,并应符合设计规定要求;需复试检测的建材必须经复试合格才能使用;使用进口的工程材料必须符台我国相应的质量标准,并持有商检部门签发的商检合格证书。

4、强化施工设备的使用以及材料的管理

在进行工程施工的过程中会使用大量的设备,所以保证设备的良好使用状态十分必要。在进行土木工程施工之前,要求专业技术人员对所需要的设备进行及时检查,查看设备的使用标准是否与土木工程的建设要求相符台,对于设备中存在的偏差要及时进行矫正,同时由于设备在施工过程中使用相对较大,所以要求工作人员在设备进行使用之后也要进行养护以及保护工作,这样才能保证设备的良好使用状态。同时要强化材料采购工作,随着建筑市场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建筑材料供应商不断产生,但是材料在一定程度上也出现了残次现象,所以要求施工单位在进行材料选购工作时要进行严格控制,选取信益度较高的厂家进行购买工作,同时所记录相关数据资料,以便日后的检测工作,切勿为了节省建设工程成本选取价格较低的残次材料。

四、综上所述

随着建筑行业在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俨然已经成为支撑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的主要力量。土木工程的最终质量与人们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所以作为建筑工程企业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自身存在的不足,强化土木工程质量管理工作。推动我国土木工程事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国盛.李利国.浅析我国土木工程混凝土浇筑施工工技术及质量控制[J].湖南社会科学,2010(2):70-76.

4.探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质量管理的若干问题和重点论文 篇四

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作为先进的管理模式和可靠的管理平台,在物业管理企业中的应用,可以有效的控制管理水平在一个稳定的范围内。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对总体管理服务质量进行管理控制,根据适用、适应、充实、完善、提高的原则进行改进。将主要程序及操作规程规范化、程序化、文件化,确保质量管理体系具有可行性、有效性。

ISO9001标准是由ISO/TC176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制定所有国际标准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质量管理八项原则体现在标准的各项条款中,对产品的质量保证及提高有着重要意义。

一、以业主为关注焦点

组织依存于业主。因此,组织应当理解业主当前和未来的需求,满足业主要求并争取超越业主期望。

物业管理服务中最根本的要求是识别并满足业主的需求,二、领导作用

领导将本组织的宗旨、方向和内部环境统一起来,并创造使员工能够充分参与实现组织目标的环境。

本物业将公司领导提出的各项管理服务理念及要求通过建立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等方式落实并固定到各项管理服务程序之中,保证公司所有管理服务水平在公司有效控制之下。

三、全员参与 各级人员是组织之本。只有他们的充分参与,才能使他们的才干为组织带来最大的收益。

四、过程方法

将活动和相关资源作为教程加以识别、理解和管理,可以更高效的得到期望的结果。

本物业经过长时间运作识别出物业管理八大过程:物业接管验收程序、房屋管理及公共设施管理程序、机电设备管理控制程序、安全管理程序、环境管理程序、文化服务程序、维修安装服务程序、紧急突发事件处理程序。公司将这些过程的程序及操作规范以文件的方式固定下来,通过服务质量内部检查等制度有效的保证了管理服务质量。

五、管理的系统方法

将相互关联的过程作为系统加以识别、理解和管理,有助于组织提高实现目标的有效性和效率。

嘉爱物业将物业管理中的所有过程有效的结合起来,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质量管理体系。

六、持续改进

持续改进总体业绩应该是组织的一个永恒的目标。

XX物业将持续改进作为一个主要的工作目标,对日常管理服务及质量管理体系,不断进行改进,以保证提供的管理服务水平与像是情况相适应。

七、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

对数据和信息的逻辑分析或直觉判断是有效决策的基础。XX物业通过各种有效手段获取具体数据,通过科学的数据统计分析法从中提取各种有效信息,作为决策的基本输入项。

八、互利的供方关系

通过互利的关系,增强组织及其供方创造价值的能力。

XX物业根据专业化分工原理,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一方面能有效的提高管理服务质量,另一方面也能有效的节约社会资源。

(二)、X 物业质量管理体系的运作

一、XX物业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编写

XX物业在充分理解吸收质量管理八大原则内涵的基础上,根据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利用各方面的资源,充分识别物业管理及公司运作的各项程序,组织专业人员编写出公司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经过一段时期的试运行,对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进行修改,确定公司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同时为了提高质量管理体系的完整性、有序性,公司提请质量认证中心对本公的质量管理体系进行认证。

Xx物业质量管理体系中分的体现了质量管理八大原则,同时通过持续改进保证质量体系的适宜性及有效性,现已成为公司各项管理服务水平重要的支撑线。

二、Xx物业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XX物业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结构包括四个层次、五个部分: 1.质量手册 2.程序文件 3.作业指导书 4.质量记录 5.质量计划

质量手册是质量管理体系中最高层次的文件,规定公司质量方针、描述质量体系各项要求,是公司有关质量管理的纲领性文件。公司程序文件是支持质量手册的第二层次的文件,明确规定各有关质量活动的途径。作业指导书是指导完成某项具体工作任务的方法和操作规程。项目质量计划用于标示质量管理体系如何应用于某一具体项目或合同文件。

三、XX物业质量管理体系的具体运行

总体运作系统以操作运行系统为主的质量保证组成,“优质服务”理念贯穿管理思想之中,在各项管理制度中均有体现。同时在具体运作过程中通过一系列有效手段进行控制,保证所提供的管理服务水平在体系控制范围之内。1.规范内部质量控制程序

以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对总体管理服务质量进行管理控制。根据适用、适应、充实、完善、提高的原则进行改进。将主要操作过程规范化、程序化、文件化,引入信息化管理,确保作业具有可追溯性、验证性。

2、明确内部质量运作、各岗位分工与职责

内部运作中坚持管理层指挥、监督环节的封闭性,管理层将计划、组织、控制、反馈、整改集于一身,避免管理环节出现盲点与断点,保证管理及时到位;明确操作层岗位职责,严格按照工程程序作业,充分授权,在权限范围内最大限度电动员工积极性和主动性。

3、外部质量监督、控制(1)合同方监督、控制(2)业主、住户监督、控制(3)第三方检查、评审(4)意见调查

4、具体运作机制(1)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是我们人性化管理的主要方式,尊重个体权利。保持团队精神,奖优劣汰。

效益激励--建立完善的薪酬体系,充分肯定努力工作所应得的优厚报酬,并以此吸引人才。

岗位激励--建立灵活的晋升体系,在人才选拔提升上不拘泥形式,“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为内部人才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环境。目标激励--建立有效的沟通体系,重视员工思想动态,增强员工队伍的凝聚力、向心力,实现企业发展与个人发展完美结合。(2)监督机制

管理组织行为及所有内、外部管理制度合乎法规、政策要求,并接受主管部门的监督。

履行管理者应享有的权利和义务,自觉接受监督。

在收费标准、管理质量、消防、治安、财税等方面接受政府等相关部门的监督。

运用内部服务质量检查、质量记录手段,达到持续改进工作质量、完善管理的目的。(3)自我约束机制

执行“满足需求,控制成本,量入为出“的原则,并按规定在财务上实行公开制度。执行行业道德规范

全体员工遵循管理规范和自律标准

全体员工遵循员工守则、规章制度、岗位职责的规定。

(4)设服务热线,作为主要的信息监控处理中心,对各方面信息进行收集、处理;获得反馈信息后,通过分析处理,向相关部门、人员反馈并监督其及时跟进,直到圆满解决问题。各类信息既是控制和评价管理活动的重要依据,也是揭示和克服薄弱环节的重要手段。(5)最终评价机制

1.推进管理质量体系检查制度 2.建立业主满意度指标 3.兑现目标承诺(指标考核)

四、质量管理体系在荷香苑小区物业管理中的应用

5.探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质量管理的若干问题和重点论文 篇五

1 同种异体骨产品的潜在风险及主要控制措施

1.1 免疫排斥反应

1.1.1 潜在风险

同种异体骨与其他移植的同种异体组织或器官一样具有抗原性,在植入受体体内后会引起免疫排斥,出现以大量淋巴细胞核巨噬细胞聚集为特征的炎症反应,导致愈合过程变慢,甚至植骨的失败。同种骨移植的排斥反应多出现在术后几周或数月后,表现为植入骨的过度吸收或伴有骨不连、骨折和深部感染。骨组织中的骨髓组织、成骨细胞、血细胞、血管、神经纤维和结缔组织都具有一定的抗原性,只是程度不同,相对而言骨髓最强、骨细胞次之,骨基质最弱[4]。免疫反应会导致临床植骨的失败,而组织配型和术后服用免疫抑制剂等常规预防方法又由于该类产品的特点(配型困难和免疫抑制剂的严重副作用)不宜采用,因此该类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必须采取各种减低骨组织免疫原性的措施来控制植骨时免疫排斥的风险。

1.1.2 控制措施和重点

通用的可降低同种骨免疫原性的措施有深低温冷冻、清洗去除骨髓、冷冻干燥、60Co射线辐照、脱钙脱脂等。同种异体骨原料经过这些工艺过程的处理,大量细胞被破坏,流失部分被水解为骨蛋白,从而降低了抗原性[4]。虽经过上述工艺系列处理后的骨组织免疫原性然而可以降得很低,但仍不能完全避免疫反应的发生。因此,生产企业还必须在整个质量管理体系中加强对免疫排斥风险的控制,重点是对上述工艺方法的有效性和稳定性的控制,以将其风险降到最小的程度。

1.2 病毒与细菌传播

1.2.1 潜在风险

同种异体骨的另一潜在风险是通过骨移植把供体内的病原微生物传播给接受移植的患者,除了常见的细菌感染,最受关注的是HIV病毒和肝炎病毒的传播。在同种骨移植史上,不乏通过移植引起受体感染HIV和肝炎等病毒的报道[6]。2001年在美国发生的芽孢杆菌污染事件,使细菌污染再次受到人们的重视[7]。关节假体周围感染率只有1%~3%,同种异体移植物的感染发生率可达4%~12%[10],可见其感染率还是相当高的。在接受移植者被感染后,往往需要手术去除感染骨并切除可能受累的区域,给病人带来更大的痛苦。因此,在同种异体骨供体的选择上要严格控制,并在生产过程中有效地灭除异体骨组织的病毒和细菌,减少临床移植时的感染发生率就显得极其重要。

1.2.2 控制措施和重点

病毒和细菌既可以来源于供体本身,也可以来自骨组织生产过程的外在污染。因此,对疾病传染性风险控制的环节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通过严格的筛选,排除罹患传染病的供体;二是在生产工艺中设置有效的病毒灭活和终末灭菌的工序;三是严格控制生产环境、设备和生产人员的卫生、清洁和消毒,避免生产过程中对产品的污染和交叉污染。

1.3 移植失败或效果欠佳

1.3.1 潜在风险

如上所述,为了降低同种骨的免疫原性和病原体感染的风险,在其制备过程中需要采用一些必要的物理或化学方法,如深低温冷冻、超声波、巴氏消毒法灭活病毒、冷冻干燥、辐照灭菌、化学脱脂脱钙等。这些处理方法在实现其上述目的的同时,也可能对产品的生物活性、性状、力学性能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一旦对相关工艺的条件和参数控制不当,就可能影响到产品移植后的成骨效果,甚至导致移植失败,给接受移植的病人带来更大的痛苦。这样产品的有效性问题也是成为同种异体骨产品在生产中必须控制的风险之一。

1.3.2 控制措施和重点

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有时会成为一种矛盾,需要综合考虑和平衡,以免顾此失彼。例如,在采用辐照方法灭活病毒和灭菌时,如果辐照剂量或时间不足就可能影响对细菌或病毒产生有效的灭活,(至少50k Gy的γ射线照射才能保证异体骨内污染的HIV病毒被完全灭活[10]),但太大的辐照剂量又可能导致异体骨的生物力学强度遭到严重破坏,骨诱导活性完全丧失[11]。在有效性风险的控制上涉及质量管理体系的诸多方面,例如企业在产品的工艺研究和验证阶段,应当选择最适当的工艺条件,以保证上述免疫排斥和病原体感染风险达到有效控制的同时,又不影响产品的生物活性和力学性能。在供体的筛选标准中也必须包括有效性的内容,例如对供体捐献者年龄和用药情况的限制等。在生产过程中,强化对中间品和产品的防护也很重要。此外,产品的储存和运输条件的控制是否严格,包装是否完整无损也会对产品的安全有效性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2 同种异体骨质量管理须重点关注的环节

2.1 重视产品的工艺研究和风险管理

企业在产品研发阶段就应当充分评价、验证所采取的各工艺步骤,包括低温冷冻、冷冻干燥、清洗去除骨髓、脱脂、脱钙、病毒灭活和辐照灭菌等工序方法和参数的有效性,并在此基础上明确关键工序和特殊过程,制定科学有效的生产工艺规程、作业指导书等文件。还要对产品生产全过程的风险因素进行认真分析、评价和管理,制定切实可行的控制预防措施。

2.2 严格控制供体来源和筛选

企业必须制定并执行严格的供体筛选标准和采购控制程序。要对供体供方的资质和质量管理水平进行评价和控制。在获取骨组织之前,要对每个可能采纳的供体的病史、体检和化验结果进行评价。供体筛选的重点是排除罹患活动性感染、恶性肿瘤自体免疫性疾病、获取部位的局部感染和艾滋病高危风险的供体。根据YY/T05131-2009[1],供体的筛查要求应包括:(1)无结核、肝炎、梅毒、艾滋病、以少胜多疟疾和麻风病史;(2)无肿瘤病史;(3)无大面积烧伤;(4)无自身免疫性或骨代谢疾病史;(5)应用类固醇不超过3个月;(6)无药物中毒史;(7)局部无接受过放射治疗;(8)供体年龄女15~55岁,男15~55岁,结构性植骨供体应无骨质疏松;(9)获取时间:即刻,最迟不超过12 h(室温),24 h(2~10oC)。供体血清学检验(HIV、HBsAg、HCV-Ab、梅毒)必须阴性。获取供体必须在符合要求的环境和条件下,由有医学知识并经培训的人员严格按照供体筛选条件进行,骨组织的获取必须严格遵守外科无菌操作规范。企业必须保存供体供者志愿捐赠书、血清学检验报告、供体提供单位提供的合法性证明或伦理委员会确认文件等资料。

2.3 保证充分有效的生产设施设备

生产设备的生产能力、运行参数范围、精确度要与生产工艺和质量要求相符合,保证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全部设施、设备满足生产工艺规程的要求,并进行合理的设置和安装,以利于保养、清洁、调试和使用。所有设施、设备均应进行安装、性能和操作的确认。

2.4 严格控制生产环境

企业须遵循《无菌植入性医疗器械生产洁净室(区)设置原则》[12]和《无菌医疗器具生产管理规范》(YY/T0033-2000)[13]的要求,对生产环境、设施和布局进行合理和科学的配置。生产应在十万级的洁净环境下进行。生产人员须经卫生学和微生物等专业知识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接触产品的人员必须定期体检,身体健康,不得罹患传染性疾病。

2.5 严格执行工艺文件并做好记录

生产工艺一旦确立并形成文件,就应严格执行,避免生产条件和参数的波动。如有变化,必须经过评价和再验证。严格按照产品标准要求并遵循作业指导书操作。必须做好并保存对供体采购、生产和销售的记录。这些记录应做到前可追溯到供体的来源,后可追溯到接受移植的患者,以便一旦发生不良事件时,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追回同批次产品。

2.6 严格控制生产过程中的污染和交叉污染

生产过程必须控制污染和交叉污染,包括对人流、物流的控制;对生产过程产生的粉尘、废渣的控制;对废弃人体组织和不合格品的控制;对环境和设备清洁、消毒的控制;对清洗用水的控制等。

2.7 必须在生产工艺过程中涵盖有效的病毒灭活工艺

尽管对供体进行了严格的筛选,仍然存在漏检和未知病毒污染的风险,以及生产过程中带入外源病毒的风险。尤其由于HIV等病毒窗口期的存在,单靠供体筛选并不能完全排除传播的风险。因此,同种异体骨在生产过程中应采用有效性经过验证的病毒灭活工艺,以确保最终的异体移植材料不会传染HIV等病毒。为此,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了《同种异体植入性医疗器械病毒灭活工艺验证技术审查指导原则》[14]。常见的病毒灭活方法包括巴氏消毒法、干热法、γ射线辐照法、过氧乙酸-乙醇法等[14,15]。生产企业在选择病毒灭活方法时,应根据产品特点进行选择,并经有资质单位的验证。

2.8 产品包装后必须经过终末灭菌

同种异体骨产品要求达到的灭菌保证水平SAL为10-6。目前用于同种骨灭菌的方法主要是辐照灭菌和环氧乙烷灭菌。与环氧乙烷法相比,辐照灭菌穿透力强、易控制、没有温度增加和有害物质残留,是同种异体骨产品终末灭菌的首选方法[2]。辐照灭菌过程应执行国家标准《医疗保健产品灭菌确认和常规控制要求-辐照灭菌》(GBl8280-2000)[16]的规定。生产企业必须制定并严格执行灭菌过程控制文件,做好相关灭菌记录。在委托灭菌时,必须对受委托单位的灭菌资质、灭菌工艺、灭菌参数、质量保证体系等内容进行确认和评价。

2.9 加强对产品的防护

在生产过程中要做好对中间品和成品的防护。以无菌状态提供的同种异体骨的内包装必须经过验证,具有微生物隔离能力,在规定的条件和期限内能确保对产品提供有效的保护。还要严格控制产品的储存和运输条件,冻干骨可在室温和以下条件下储存和运输,而深冻骨则应在-40oC以下冰箱保存,在不高于10oC的隔温容器内运输,24小时内应送达用户[1]。

2.1 0 重视产品的检验和质量控制

要严格按照产品质量标准的要求以及检验和试验的程序文件,对产品进行检验和试验,最终产品必须在全部出厂检验项目合格后放行,并保持检验和试验记录等产品符合要求的证据。要按照留样管理制度对产品进行留样,并作好留样观测工作及记录。

2.1 1 做好上市后的评价

要对上市产品临床使用的安全有效性,特别是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的跟踪与监测,发现问题要及时分析原因,并有针对性地纠正。要及时召回发现的不合格品和过期产品。

3 我国同种异体骨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自2000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第一个同种异体骨材料注册上市以来,至今已有6家企业获得了同种异体骨注册证书,产品种类主要是冷冻干燥骨和脱钙骨。这些企业为国内临床移植提供了不少的产品,但由于供体来源、生产规模和技术的限制,在产品的种类、规格、型号和数量上仍不能满足临床移植的需求。此外,还有一些医疗机构利用自身能获得供体的方便,也在本单位内开展同种异体骨的移植手术,但因不具备生产资质而不能产业化。相信随着临床对同种异体骨产品需求的扩大,会有更多的新建企业研制和申报同种异体骨产品的注册。下面汇总了在2011年的全国专项检查中发现的现有同种异体骨生产企业在质量管理体系及执行《规范》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引起有关企业的重视并有针对性地整改。

3.1 在人员培训方面

多数企业均不同程度地存在对生产和质量管理人员培训不足,因此对相关法规,特别是对《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及配套文件在理解和执行上存在不到位的情况;有的企业的部分生产人员未接受卫生学和微生物学的培训;个别企业的生产和质量管理部门负责人不具备《植入医疗器械检查评定标准(试行)》规定的三年以上从事该类产品生产和质量管理的经验。

3.2 在生产设施设备方面

6家企业的生产设施基本能够满足生产的需要,但对生产环境特别是洁净环境的管理尚有差距。除了硬件的原因外,在软件管理上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主要包括:执行进入洁净区的消毒程序不严格;对生产环境和库房温湿度监测不到位,记录不齐全;清洁、消毒、清场状态标识缺乏;生产和检验设备的使用、维护、校验记录不全;个别企业某些生产设备的性能参数,例如深低温冰箱的温度范围仅能达到生产工艺的最低要求;有的企业的原料库、辅料库内待验区、合格品区、不合格品区分区管理和标识不明显;有的企业货位卡填写项目不全;对设备和环境的清洁消毒控制,无论在书面规定还是在执行方面尚显薄弱;企业对工艺用水的控制较薄弱,对制水设施的日常维护和检测方面执行不严格等。

3.3 在文件和记录控制方面

文件和记录的完整性、可操作性和可追溯性存在问题,例如,未明确规定文件记录的保留期限;洁净区清洁消毒规定未明确消毒方式的定期轮换期限;制定的与产品相关的技术文档内容不完整;生产记录与书面规定内容不一致;记录保存时间不能满足该类产品的追溯期;在生产岗位上缺乏必要的程序文件或作业指导书等。

3.4 在供体来源控制方面

对供体的来源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最为普遍,例如,对供体的质量要求不能满足企业制定的供体筛选标准,也缺乏对供方控制的有效手段;每具供体的采购信息仅有供方提供的血清学检验报告,而无其他病史、体检、死亡原因等信息的文件,因此无法向前追溯供体的情况;大部分企业不能提供与其合作的医疗机构签署的供货协议和志愿者捐献书,能提供供货协议和志愿者捐献书的也不完全符合《植入性医疗器械检查评定标准(试行)》[9]相应条款的要求,例如4901规定的“在志愿书中应明确所捐献组织的实际用途”,不能按照4 902条的要求提供供体的合法性证明或伦理委员会批件。

3.5 在生产管理方面

对生产工艺条件的控制不够严格,例如,对超低温冰箱的温度未进行连续监测;病毒灭活记录的内容与病毒灭活程序规定的参数不一致;在防止污染与交叉污染上,人流物流有交叉;有的企业在洁净区内存在不易清洁的空间和死角,工位器具与清洁器具混放,缺工位器具的管理文件;批生产记录中缺少每步生产工序制备的中间品的数量及包装后成品的数量,没法进行物料平衡,使得产品生产过程的可追溯性不能保证;在委托灭菌时不能提供灭菌过程的控制文件,包括灭菌工艺文件、灭菌设备的SOP、灭菌设备的保养维护规定;未按书面规程规定,在生产全过程中用生产批号对产品进行标识;对生产过程中设备的状态标识不清晰;对中间产品、待包装产品、包装后外观检验前后的产品的容器未进行标识等。

3.6 在产品检验、监测控制方面

有的企业未按SFDA《关于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及其配套文件有关问题的通知》[17]的要求设置独立的的无菌检验室和微生物检验室,个别企业甚至不具备独立的无菌检验室,不能保证产品、洁净环境和工艺用水微生物监测的要求;对监测设备例如天平、电导仪等的校正和维护不符合要求;未按留样规程留样或开展留样检验,个别企业甚至未建立留样规程等。

3.7 在产品销售和不合格品控制方面

销售记录可追溯性差,只能追溯到经销商,而不能追溯到实施移植手术的医院,更不能追溯到接受移植的病人;不能提供不合格品的管理记录等。

4 结语

综上所述,同种异体骨产品在临床上的潜在风险很大,需要在研发、生产、储存及使用全过程进行有针对性的风险控制和质量管理。我国现有同种异体骨生产企业在质量管理体系的软硬件方面均存在一定的薄弱环节,距医疗器械GMP的要求仍有较大的差距。这些问题不仅表现在硬件方面,更反映在质量体系的软件建设和质量保证和风险控制意识方面。特别是供体来源和筛选方面的共性问题如得不到解决,很可能会对产品带来较大的隐患。因此,必须加强对该类产品的监督管理。SFDA在2011年专项检查后下发了《关于高风险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质量管理体系专项检查涉及有关企业处理意见的通知》(食药办监械函[2011]496),要求企业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整改[18]。同时针对供体来源和筛选环节的共性问题,下发了《关于加强同种异体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原料控制环节监管的通知》(国食药监械[2011]180),对同种异体骨的原料来源进一步提出了严格控制和监管的要求[19]。大部分生产企业也能正视专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并积极采取整改措施以完善其质量管理体系,通过培训提升生产、管理人员的质量管理意识和风险控制意识,投入资金对硬件设施进行改造,投入人力对质量体系文件进行修订等。相信这些举措必将大大提升我国同种异体骨产品的质量,进一步降低其临床应用时的风险。

摘要:从控制同种异体骨在临床使用时存在的潜在风险的角度,探讨对该类产品进行风险控制的措施和质量管理的重点关注环节,并汇总介绍了国内现有生产企业在质量管理体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6.探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质量管理的若干问题和重点论文 篇六

1医药企业信息化平台的运用

信息化是现代医药物流建设的前提,也是传统医药物流向现代医药物流的一个根本性转变。正是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及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把药品流通环境、流通模式、监控手段等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药品流通企业通过资源规划系统(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以下简称Eta)实现对药品经营环节的管理,通过仓库管理系统(Warehouse Management System,以下简称WMS)完成药品流通作业过程的控制,并且发挥ERP/WMS的系统控制和信息管理功能,建立起庞大、严密的药品流通数据库,进而建立起标准化质量管理模式和准确、高效、便捷的作业控制途径。

1.1药品验收方式改变

随着国家有关药事管理法律、法规的相继出台,政府主管部门对药品生产、药品包材和药品标签、说明书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大,同时,生产企业、经营企业按合同约定承担各自质量责任的概念逐步清晰,这就使得经营企业在药品验收时采取开箱检查和抽样检验的传统方式逐渐失去其实际意义。相反,如何在验收过程中及时查验、核对和反馈到货药品的信息,对流通环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医药现代物流企业通过调整工作流程和改变作业方式,以品种申报审核所提供依法批准的文件为基础,以采购合同和实际到货信息为验收依据,进行有针对性的查验核对,这一做法既克服了传统模式的盲目性,又在实践中摸索出了一整套有效的控制流程,即在首营企业、首营品种审批时,将通过审核的企业和品种的基础信息录入ERP系统,建立合格供应商目录和可采购品种信息,采购部门根据系统提供的基础信息数据库开展采购业务,订立采购合同。当商流的采购合同正式启动时,ERP系统自动采集整理这些信息,通过电子信息交换方式(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以下简称EDI),及时将全部数据下达至物流的WMS系统,物流部门WMS系统根据《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ood Supply Practice,以下简称GsP)的要求从数据库中导出相关信息,生成并制作预收货文件(Advanced Shipment Notice,以下简称ASN)。仓库质量验收组ASN表单与随货同行的质量文件与实际到货药品的包装标识或说明书进行查验核对,确认无误后输入终端作业工具(Radio Frequency,以下简称RF)。RF将现场检查验收的结论反馈至WMS并及时上传ERP系统。

作业过程中,现场操作人员的工作重点不再是检查、检验到货药品的内在质量,因为对流通企业来说,不具备药品内在质量检查、检验的技术手段和责任权限。而是着重进行药品质量文件项目和药品包装标识内容的查验、确认,同时根据合同约定进行随机开箱抽查。这一改变为做好进入流通领域药品基础信息和药品包装标识的实货核对工作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1.2药品储存环境跟踪

药品的质量与药品储存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GSP把药品储存环境,特别是温度、湿度控制标准作为认证考量的重要依据。要实现药品仓库温度、湿度控制,以及全时段监测和记录,必须借助于现代测量技术和信息化平台。

考察传统药品仓库,对库区温度和湿度的测量、记录及控制主要是通过人工作业来完成的。由于人工作业受到作业人员主观因素的制约,作业过程非标准化和随意性难以杜绝,这就成为药品储存环境跟踪和控制的一大难点。药品流通领域的规模化、规范化发展,以及引导药品经营企业向社会化、专业化医药现代物流服务体系转变,客观上也需要建立在信息化平台上的库区温度、湿度自动监测控制系统。从上海医药股份物流中心的库区温度、湿度自动监测控制系统实际运行情况来看,是完全可行和可控的。

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tate Food and Dmg Administration,以下简称SFDA)颁布的GSP中有关药品仓库温度、湿度控制标准为依据,在相应的库区中按测量装置所规定的技术要求设置若干个测量点,得到最高和最低两个绝对数据后对同一区域的各个点的测得值进行加权平均后获得该库区的控制点,作为标准值输入WMS系统的库区温度、湿度控制子系统,由系统按设定的波动区间进行调节和控制物流设备作业系统,并对每次控制轨迹和波动区间进行记录。库区温度、湿度自动监测控制系统的建立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仓库温度、湿度控制及记录的不规范和随意性现象

1.3企业信息资源共享

药品流通的过程,既是商品交换的过程,也是企业之间信息沟通和交流的过程。传统物流运行过程中,商物流信息的沟通往往处于静态之中,尽管也可以通过计算机系统进行交流,但是这种交流的信息都是“过去式”的。医药现代物流通过信息平台,构建起ERP与WMS两大系统的无缝对接,将运行中的物流信息与当前实际的商流信息对接,流通过程中各类信息资源经过整合后,通过网络向在网客户终端开放,实现信息资源的互通和共享。特别是医药现代物流开辟的“第三方物流”专业服务窗口,这一根本性转变显得尤为突出。

药品生产和经营企业在各自ERP系统中建立的数据库,相对来说还是一种企业内部的质量信息系统,当药品的流通借助于专业物流商(即医药现代物流企业或机构)完成药品由生产经营领域向终端消费领域转移时,医药现代物流的信息平台利用WMS与ERP的对接,为进入现代物流的生产经营企业和临床使用终端开放可供“检索、浏览、下载”的端口,将企业内部的信息转化为公共的信息。生产企业以EDI形式将药品可供量和相关的质量信息直接传输给经营商,医药现代物流又将药品的生产经营信息和物流信息转换成标准化的条码符号(bar code),这些条码符号既可以成为生产、经营、物流三方进行流通信息查询的切入口,又是流通终端单位收货验收信息的采集点。同时利用医药现代物流的药品质量数据库和信息平台端口可以为药品流通领域的上、下游客户提供药品质量检验报告及进口药品注册证信息的查询检索,避免了流通过程中单据反复传递所消耗的大量人力、物力、财力。

就目前已经建立医药现代物流运营机制的国药集团医药物流有限公司和上药集团上海医药物流中心有限公

司来看,信息化平台的建立和运用,实现了企业间资源共享、数据共用、信息互通,这样,既可以满足客户需求又大大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和能源消耗。

2物流管理模式的调整和推行

2.1规范作业流程,注重细节管理

随着自动化、智能化的物流作业体系的建立,药品的实物转运已被机械化和半机械化的作业方式所取代。当药品储存过程被程序自动控制后,传统物流中平面式码放、手搬肩扛、单据人工填写的简单繁琐的保管员个体作业概念逐渐淡出。即新的标准化的作业程序打破了原有线条管理模式中对传统岗位职能的界定,开始倡导扁平式的模块化管理。这就要求我们根据现代物流过程中不同阶段、不同环节、不同工序的重新优化组合,建立适应新的物流管理模式需求的现代物流作业规范:

1)药品分类管理。医药现代物流充分运用系统数据库对条码符号的识别、组合、规类能力对GSP所要求的药品分类管理贯彻到底,一方面在系统中实施分类数据库管理,另一方面在现场作业中将分类条码印制在标签上,对运行作业过程的药品进行标识。为了防止作业过程的偏差,以“标准操作规程”(standard Operation Process,以下简称SOP)形式对标签的制作和使用进行规范,规定在需要更替已有标识时,应清除或完全覆盖已作废的原有标识,如遇有特殊保障要求的药品,应设置防护隔离带和警示标识。现场作业人员均有责任避免对药品标识造成损坏。SOP的推行保证了标识的完整、准确、清晰、牢固,保证了药品分类管理的有效推进。

2)药品储存管理,药品储存过程的程序化管理,不仅实现了对库房控温、控湿、避光的封闭式管理,还将库区内(包括作业区和吞吐场所)所有药品的物流作业处于标准化控制环境之中。如规定药品的堆码方式,有效避免了药品直接堆放于地面的不规范行为,防止药品受污染;根据药品的自然属性、理化性能及管理要求,设定分类存放的库区(库位),并按同一品种、同一规格、同一产地、同一批号的原则组盘,实行状态化和定置化管理;对于特殊管理药品实行封闭式专库管理等。

3)药品在库养护。养护人员接受程序化管理的作业指令,通过对库存药品进行检查、巡查,遵循GSP规程,及时监控库区温度、湿度,发现异常情况立即采取措施,维护药品储存环境,保障贮藏药品质量的完好性。检查核对药品包装标示信息,掌握库存商品周转情况,依据标准化程序指导保管员合理存放药品,杜绝区(位)混放、横置、倒置等现象的发生。同时,根据运行管理需要,在系统控制程序中设置常规养护和重点养护模式,及时提供重点品种的质量信息,保证药品质量。

2.2开展体系评审,强化纠错措施

开展质量管理体系评审有利于规范体系运行,确保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结合医药现代物流运行的实际情况,在周期性评审的同时,根据组织结构、服务标准、市场结构、顾客需求发生重大变化或调整时,调整评审频次。医药现代物流的评审,除GSP规定的内容外,重点应放在质量方针目标的落实、运行过程的测量和监控情况、部门审核及过程管理的业绩和符合性、顾客满意度以及纠正和预防措施实施的有效性等方面。

在实践中,发现已有或潜在不合格项并采取纠正或预防措施,是开展质量管理体系评审的关键。一般来说不合格项的出现,主要来源于作业过程的不规范或随意性,针对不合格项所采取的纠正和预防措施,从根本上来说是强调和重建标准化作业规范。内审过程中的工作检查记录、内部审核记录,顾客投诉记录等,实际上是对不规范和随意性的分析和评判。

分析不合格项产生的原因,提出整改方案,下发“纠正和预防措施通知”,并督促、验证责任部门对措施的实施情况及效果,同时配套相应的考核措施。完善过程质量控制,制止和避免不合格的发生,既是医药现代物流的标准化管理需要,也是药品质量管理体系的推进。

3结语

7.探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质量管理的若干问题和重点论文 篇七

【关键词】医疗质量管理现状,管理问题,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3-0137-02

近年来,随着医学科学的迅速发展,急诊医学已成为一门新型综合性医学学科。急诊医学是研究急诊患者诊断与治疗的临床医学,急诊急救工作的特点为时间性、不可预见性、多样性、复杂性、协调性和条件性。是近30年发展起来的独立临床学科,几乎涉及了医学的各个领域。急诊科是医院面向社会的重要窗口,承担着一定地区人民群众的急诊医疗服务工作。随着急诊医学的快速发展,医院急诊在日常医疗服务中的作用日益重要,特别是在自然灾害、群体性医疗卫生事件等发生时,更是需要急诊科快速应急,有效地开展工作。

1我国急诊急救医疗中质量管理的发展现状

1983年卫生部颁布了《医院建设急诊科(室)的方案》,对急诊工作进行了行政管理制度上的改变,使急诊科成为医院独立建制的科室。在我国医院急诊急救科的模式各不相同,目前,急诊急救科大致可分为通道型模式,以内科为主的半自主型模式和内外科共同发展的自主型模式三种。全国所有医院急诊急救科全部实行“首诊负责制”,多数存在三级医生负责制、急诊交接班制、急诊会诊制、急诊病历书写规范等规章制度,但仍存在相关制度不完善等问题,使急诊急救工作不能形成规范化、标准化。因此,科学地管理和有效地开展这些工作,是急诊管理的新趋势。

2我国急诊急救医疗中质量管理存在问题

2.1医院管理体制不健全

由于医院急诊运行过程中常受管理体制的影响和制约,多数医院急诊的运行机制还不够完善。在实际的工作中,尚缺乏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现行急诊质量管理体系只注重终末质量,而忽视了诊疗过程的质量控制、具体环节控制和及时纠错、持续改进的有效监督制度等问题。因此,医院急诊急救工作中常会出现效率较低,造成急诊不急的现象,甚至造成了延误抢救,导致医疗纠纷等问题的发生。

2.2简陋的抢救设备

现阶段急诊设备条件陈旧落后、设备缺乏,无法达到稳、准、快和时间就是生命的急救要求。医院对急诊科的经济投入和支持不足,导致设施陈旧、设备简陋是目前多数急诊科所面临的现状,还有很多急诊科没有设立急诊ICU和急诊手术室,急诊只停留在分诊和临时处理的水平上,这导致了急诊急救工作中出现因设备落后而延误救治病人生命的问题。

2.3急诊队伍人员配备不齐全

急诊患者疾病牵涉到很多学科,但现实中高素质的具备多学科急诊知识扎实的急诊专业医师数量极其缺乏。急诊急救科长期没有自己固定的医师队伍。事实上,急诊急救科已经成为了很多医院院青年医生的急诊培训中心,这是造成队伍人员配备不齐体制上的原因。由于各个大型医院就诊患者多,急诊工作量非常大,使得急诊医务工作者任务繁重、工作辛苦,工作时间超时,生活无规律。然而,长期如此的工作状态,导致了很少有人潜心钻研急救医学,更谈不上树立牢固的专业技术思想。

3我国急诊急救醫疗中质量管理问题解决办法

3.1建立健全的急诊管理体系

现代急诊医疗的原则是突出“时效”,即在最短的时间内使危重患者得到及时诊断与有效处理,急诊急救工作因危急性、突发性、时限性等特点在医疗质量管理上存在很大的难度,只有建立健全的急诊管理体系,才能促使急诊急救工作有章可循地正常运转,才能有效地监督、控制急诊急救医疗服务质量,才能保证救治工作的高质量和高水平。面对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医院必须承认是为人民服务的,自觉地把病人是否满意作为自己的理念和医疗行为准则。各医院急诊科建设也应根据本院病种特点,配备先进的仪器、设备,选派急救经验丰富、责任心强、思路敏捷、身体健康的医务人员充实到急诊第一线。只有以“制度”为保障,即建立一整套科学的、人性化的管理体制,才能保障急诊“时效”、“救命”、“质量”原则的实现。

3.2完善急诊配套医疗设施

加强急诊队伍业务培训是急救工作的前提,配备先进急救器材是抢救成功的保证。重视和加强对急救中心建设的经济投入,不断地完善基础建设,更新医疗设备,使其布局合理,配套功能齐全,不仅是急诊科完成急救任务的基础条件,也是落实“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重要举措。各级医院在条件允许范围内应优先考虑急诊急救装备器材,使得达到抢救设备齐全,急救得心应手,缩短时间,更好地为患者服务。经过几年努力,使各地急救网络布局合理、急诊设施完善配套,使之适应社会发展和人们对急救医疗的需求,担负起繁重的急救任务。急诊医疗工作也要随着学科的发展而发展,同时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为满足患者需求的多样化而不断发掘新的功能。

3.3建设强有力的急诊医疗队伍

在急诊工作中,时间就是生命。急诊科需要具有较全面急诊医学知识的急诊医师队伍,制定统一的急诊医生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标准,急诊的医护人员也最好相对固定,仍可使用年资高的医师,并且应有长远的人员使用计划,初步形成人才梯队。由热爱急诊专业并具有一定管理水平的专家担任,负责专业管理和继续教育。对医学院校在校生开设急诊医学必修课或选修课程。对毕业后的医师进行急诊医学继续教育。在部分高校设立急诊医学硕士学位点,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的急诊医学人才,从而使急诊急救管理工作走向规范化、科学化管理,以适应急诊医学的发展和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

结语:医院的急诊部门作为急诊医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急诊医学事业发展的主要功能组织,正在医学领域中发挥着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急诊科的建设不但反映医院的综合医疗服务水平,还间接关系到区域性医疗资源的利用和管理水平。通过本文的分析,急诊急救医疗质量管理工作存在一定的困难。本文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为建立适合我国医院发展的急诊急救管理模式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张劲松,刘强晖,徐鑫荣.江苏省急诊医学发展现状调查分析[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0,19(5):548-550

[2]于学忠,郭树彬.关于建立急诊质量控制体系的探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7,23(2):128-130

8.探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质量管理的若干问题和重点论文 篇八

关键词:建筑 施工质量 管理 对策

建筑工程质量创优是推动建筑业工程质量进步的基本举措和战略思想,对建筑工程质量的提高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随着近年来建筑工程市场竞争愈演愈烈,施工企业为了在市场竞争中能够生存、发展,为了实现工程项目的总目标确保工程质量,缩短建设工期降低工程造价,必须对工程施工进行全过程的管理,以确保施工的质量与安全。

1、施工平面管理

对于建筑施工总平面管理是合理使用场地,保证现场交通道路水、电、排水系统畅通,文明施工的主要措施。施工现场的布置是以施工总平面为依据的;施工总平面一般由主任工程师主持规划、安排,项目经理参与协调;根据整个工程现场情况,单位工程大小情况,施工用地申报量,采取就近的原则分配施工临时用地。工程师就要掌握现场动态,统筹兼顾,合理调整。①运输道路的布置:尽量利用原有永久路基,应与现场加工点、仓库、水泥库、砂、石、钢筋等材料堆放位置结合布置并与场外道路要保证连接畅通。②临建设施的布置:尽量避免二次搭设,临建设施布置应紧凑合理,保证安全防火等,现场办公室要尽量靠近施工现场。③临时水、电管线布置:尽量利用现场原有的水源和永久线路。

2、施工进度管理

编制一份完整的切实可行的既能符合合同又能指导施工的网络进度计划,是履约合同的保证,指导工程的依据是控制进度、管理工期的凭证。在总工期的约束下,综合平衡的基础上,保证网络计划落到实处,协调各方面的关系,组织好连续施工和均衡施工,保证工程项目能够按期地交付生产和使用。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点:①合理控制工期、质量和费用,使项目管理达到综合优化。②通过施工网络进度计划及控制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差异情况,从而完善施工进度计划的管理。③除充分考虑时间控制外,还应考虑劳动力、材料施工机具设备等所必须的施工资源问题,使其最有效、合理经济地配置与利用。④通过计划、组织、协调、检查与调整等手段,调动施工活动中的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实现施工过程中各个阶段的进度目标,以确保工程施工全过程的总工期目标的实现。⑤影响工程施工进度的因素很多,发生影响工程施工进度应及时对进度计划加以调整,并作好记录,以保证工程施工进度目标的实现。

3、施工质量管理

在工程建设中,质量是工程建设的关键,任何一个环节、任何一个部位出现问题,都会给工程的整体质量带来严重的后果,直接影响到工程的使用效益,甚至返工重建,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工程质量是建设的生命。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是市场竞争的有效手段,是争取用户、占领市场和发展企业的根本保证。应按以下几项要求进行工作:①熟悉并掌握工程项目施工承包合同。②认真熟悉施工图纸及有关图集,掌握《施工技术规范》和《质量评定标准》。③根据审定批准的工程项目总控制计划和单位工程施工进度计划,审查施工方案中所确定的施工方法,施工顺序是否科学合理,施工措施是否得当,有无工程质量方面的潜在隐患,并根据实际施工变化速度情况,及时对计划作调整。④做好进场原材料、半成品,设备的规格、性能、技术参数质量的检查验收工作。⑤做好隐蔽工程的记录和预验工作,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进行处理。⑥在施工过程各环节中,必须注意加强经过巡视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防患于未然”。⑦协助设计单位作好设计变更的签证,作好技术资料的收集和保管。⑧竣工前,项目经理部一定要组织各专业技术人员及施工队对已完工程进行预验,发现问题,要及时纠正处理,经各方同意后,再组织验收,并办理好验收手续。⑨加强质量信息管理,对异常信息的反馈和处理进行动态控制,从而使各项质量活动和工程实体质量保持受控状态,保证质量体系的有效运行。

4、施工计划管理

施工计划管理是通过计划把承包人项目施工管理的各项工作组织起来,以施工生产活动为主体,制定各项专业性计划,并对其进行平衡、协调、监督与控制。施工计划管理的具体做法是:编制一个完整的项目施工管理计划,使承包人的各项施工管理都纳入计划,并进行综合平衡与协调;其次在施工计划执行过程中,加强检查、监督与控制,尽量保证计划实施过程中按原计划进行;最后调整计划,计劃实施过程中因具体情况的改变,必须对原计划进行必要的调整,以适应变化了的情况。

5、竣工资料的管理

竣工资料是建设工程项目的永久性技术文件,是进行竣工质量验收、评定单工程质量等级的重要依据。竣工验收资料要做到资料完整、部位准确、内容真实。具体做法如下:①熟悉工程内业资料的有关规定及要求。②积极同业主内部资料人员联系,弄清业主具体的要求与规定。③项目经理部工程技术人员应按业主要求,及时收集整理、汇总、装订成册,为工程项目资料的全部移交做好准备。④送审移交的竣工资料一定要准确、真实、完整、齐全,符合业主要求。

6、将技术管理发挥于施工的整个过程之中

管理工作是施工单位各种各样的技术活动所共同构成的。一般在传统施工技术管理里,施工的单位大多为了提高自身在单项的施工能力与管理能力的技术度,而往往采取对单项技术的控制及对其进行的管理。现代建筑作业中,需要一种能够满足多种技术同时运用、多种工种配合共同作业的一种管理模式。在建筑管理方面,施工单位越来越倾向于能在施工全过程保持连续性的技术管理方式,并将之作为管理的研讨和发展方向。只有保持施工管理连续性,才能真正做到把握施工的全过程,才能科学地、客观地对施工的各个技术要素进行分析、进行优化。而且,只有掌握施工管理的全过程,才能真正做到降低安全隐患,提高技术含量、确保施工水平。

施工企业为了实现工程项目的总目标,确保工程质量,缩短建设工期,降低工程造价,必须对工程项目进行全过程管理。现代建筑施工单位需要充分意识到施工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良好的施工管理将会保障施工的质量;提高施工的安全系数;增加施工单位的经济收益;将施工单位的技术实力最大化地发挥。企业必须要与时俱进的提高自身的技术含量以及管理水平,只有科学地提升企业的施工管理水平才能真正提升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才能增加企业的科技含量,才能为企业带来恒久稳定的效益以及美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上一篇:人教版三位数减三位数教学设计下一篇:2011年艾滋病防治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