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工程能力为导向的CDIO项目式教学模式探索(精选6篇)
1.以工程能力为导向的CDIO项目式教学模式探索 篇一
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生物制药工艺差异教学模式的探索
生物制药工艺是三年制高职院校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培养学生掌握生物制药工艺技术及工艺的控制要点,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相应的专业技能,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为学生进入药物生产企业中,从事生物药物的生产操控、生物制药设备的维护、生物制品的销售等岗位打下基础。高职院校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比较突出,专业知识水平各有不同,传统教学通常将学生按“标准件”进行培养,在生物制药工艺教学过程中,不能充分发挥其主体性,教学是单向性的,效果不理想。以职业能力为导向,在生物制药工艺教学过程中探索差异教学模式,针对不同环节,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有意识、有步骤地将职业能力的训练和职业素养的养成融入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对提高教学质量,满足人才需求,具有现实意义。
一、教师转变观念,尊重差异差异教学,实际上是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人格、知识水平、智力水平。在课堂教学中营造民主氛围,把思考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教师教学中必须先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激发学生的倾听意识,采取适合不同学生的方法,制定适合他们的不同目标和内容,善待差异,实行因材施教,实施个性化差异教学,挖掘学生的自身潜力,找出适合他们成功的途径。只有正视学生差异,才能使各类拔尖人才脱颖而出,适应新的人才竞争。这就要求教师转变自己的教学角色,不再是支配者和统治者,而是支持者和帮助者。让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自己确定适合自己学习的目标和任务,选择适合自己学习的策略和方法,自主控制和调节学习速度,根据自己的需求去学习。通过改变教学方式、教学内容、考评机制,注重一般要求与个性发展相结合,才能真正满足每个学生的不同需求,满足每个学生最大限度的、充分的、可持续的发展。
二、从职业能力分析出发,确定教学目标通过调研确定差异教学目标。在差异教学中,教学目标的确定可分为一般教学目标和个性发展教学目标。一般教学目标是指针对班集体全体学生而言具有共性特征的教学目标。个性发展教学目标是在完成某一阶段的一般要求教学后,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根据对一般要求教学内容的领悟和升华,提出自己在下一个过程中继续完成的具体学习的内容和完成的方式,这个过程的学习,既有要求的统一性,又有要求的差异性。从职业能力分析出发,在生物制药工艺教学中立足于实际能力的培养,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和课程教学,让学生在自主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来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并文由整理发展职业能力,确定教学目标。一般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学生具有抗生素、氨基酸、多肽及蛋白质、多糖、脂类、核酸等生物药物生产工艺的操控能力,能编制生物药物生产相应的操作规程,能维护生物制药设备。培养学生利用相关原理、概念、提取方法、精制方法等知识,结合有关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实际生产中常见的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树立独立思考、吃苦耐劳、勤奋工作的意识以及诚实、守信的优秀品质,为今后从事制药生产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在确定课程一般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差异确定不同的个性发展教学目标。如:不同药物生产的操控能力、设备维护能力、产品营销能力、生产管理能力等。
三、从职业能力分析出发,确定教学内容生物制药工艺课程按照基于生物药物的典型工作过程来设计和开发学习情境,每一个学习情境的实施都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经过行业、企业专家深入、细致、系统的分析,本课程最终确定了典型工作任务。这些工作任务主要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其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进行,同时融合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素质的要求。依据生物药物的生产技能,把生物制药工艺
课程教学内容分解为四大模块,即发酵工程制药模块、生化工程制药模块、基因工程制药模块和细胞工程制药模块。每个模块均以生物药物的典型工作过程为依据来设计和开发学习情境,做到每一个学习情境的实施都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每一个工作过程均对应不同的生物药物的生产。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层分组,整理出不同的教学内容模块,供教学选用。当教师为学生设计和提供多元化选择时,应保证教师所提供的每种选择都是具有发展性的。教师给学生设计和提供的各种选择资源,虽然在具体内容和方法上存在区别,适应的学生个体也各不相同,但其对学生的发展价值应该是同等的,使每一个学生都能通过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源,实现在原有基础上尽可能好的发展。针对不同环节,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有意识、有步骤地将职业能力的训练和职业素养的养成融入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能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向更高水平发展。
四、教学组织形式的构建差异教学不是个别教学,它所面对的不是单个的个体,而是由单个个体所组成的班级集体。由于每个个体在主体素质和发展追求上是存在差异的,对于教学组织的形式是非常重要的。差异教学遵循教学民主、学生文章由整理主体性的原则构建课堂教学。教师对整个教学环境的组织,特别是对教学内容、方法策略、学生安置、组织形式及教学评价必须实行多元弹性管理,保证学生可以根据学习内容的难易、速度、习惯来选择全班学习、小组学习、个别学习或是课前、课中、课后个别辅导学习。教师如何支持和帮助学生,应当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需要而定。既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又要适时地点拨、指导,切忌放任自流;学生既可以独立学习又可以互相讨论,拓展思路,互相启发。具体操作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形成个体自学,小组合作的学习组织。这种形式把不同层次的学生搭配成学习小组,组内建立组长负责制,各成员相互监督、相互帮助、相互评价,让他们围绕同一学习材料,按教学目标的要求,互相启发互相激励,最终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不断发现问题,主动学习,寻求帮助,以解决问题,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差异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能够在同一时间段内管理和监控多种活动,实行动态管理,注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引导学生把知识转化为应用能力、操作技能,不能对学生过分干涉。
五、考核评价传统的评价方式使用统一的方式、相同的方法和标准对所有学生进行评价,这种评价直接导致学生消极情绪的产生,扼杀了学生的个性。正确的评价观应建立在全面评价学生的基础上,目的是为了促进教学,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发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享受成功的喜悦。对于差异教学的考核评价,应注重过程与目标结合评价,结合课堂提问、现场操作、课后作业、模块考核等手段,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考核,并注重平时采分。强调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方式的改变;强调课程结束后综合评价,结合真实产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注重考核学生所拥有的综合职业能力及水平;在教学中分任务模块评分,课程结束时进行综合模块考核。因此加强过程性的考核非常重要,模块考评中同时采用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通过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生物制药工艺差异教学模式的探索,以学生为本,注重“教”与“学”的互动,通过选用典型活动项目,注重职业情景的创设,由教师提出要求或示范,组织学生进行活动。在差异教学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文献检索、资料查找与阅读能力;团队精神与协作能力;认真严谨、求真务实、遵纪守时、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和正确使用仪器设备的习惯;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了岗位适应能力、社会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曾继耘.差异课堂教与学的行为分析.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9): 42-46.[2]郭清娟.试论差异教学的教学策略[J].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01):70-72.[ 3 ]
黄怡.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商务英语实训差异教学策略探索.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12:26-27.[ 4 ]辛江岩.实文章由整理施差异教学的探讨.临沂师范学院学报 ,2009,31(4): 32-34.
2.以工程能力为导向的CDIO项目式教学模式探索 篇二
一、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工程测量课程项目式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目的在于克服学科体系结构化学习。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必须来自实际职业行动领域里的工作过程, 即从职业中的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实际教学任务。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开发应以“学生中心、教师主导”为主要教学方式, 以“亲历完整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为主要教学方法, 以“工作页、教学效果评价表”为主要教学资源载体, 以“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综合配套的实习实训基地设施”为主要支撑。在教学中努力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同步递进式培养。
项目教学是指在教学中师生通过共同完成具体的、具有实际价值或具有典型意义的任务而进行的教学活动1]。项目教学的实施应注意以下要点:一是项目教学的内容, 应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开放性、职业性, 难易程度应符合高职院校学生的思维特点;二是项目教学的过程, 应与企业实际工作过程相一致, 尽量实现在工作中学习, 在学习中工作;三是项目教学的结果, 应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 并且要对成果进行自评、互评、师评, 体现成果认定的公平、公正;四是项目教学的方法, 应让学生自行查阅资料、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反馈实施结果、自行进行评价等。
工程测量课程以工作过程开展项目教学的过程如下: (1) 项目确定:水平角的测量。 (2) 项目分析:师生共同分析项目要求。 (3) 制订计划:在教师指导下,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制定水平角测量的计划。 (4) 项目实施:在教师指导下, 每组学生设计水平角的测量步骤。 (5) 项目评价:师生共同评价项目完成的效果和质量。这样开展教学组织, 能让学生体验完整的工作过程, 增强学生适应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和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工程测量课程项目式教学的特色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展工程测量课程项目式教学是组织教学的最优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特色鲜明, 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展工程测量课程项目式教学, 注重职业教育的基础能力、关键能力、核心技能的培养, 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职业院校学生获取过程性知识, 是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教学的思想基础。以工作过程开展教学工作, 注重了学生基础能力、关键能力和核心技能的培养, 体现了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模式。项目情境设计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 针对不同对象要把握缺什么, 补什么, 因材施教的原则, 保证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2.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展工程测量课程项目式教学, 注重以“工作页”为主要教学资源载体的开发, 有利于提高教学组织效率。
“学生工作页”形式多样, 内容丰富, 不仅包含着工作项目本身的要素、工作过程要素, 还包含着教学要素, 几乎涵盖了教学的各个环节, 这样不仅提高了课堂上的教学效率, 而且提高了学生课外时间利用率, 再配合灵活的教学组织形式, 在不降低人才规格标准的前提下, 提高教学质量、缩短教学时间。同时在内容和形式上增加了小组合作、工作态度、自我评价等要素, 使学生的关键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在教学过程中, 通过布置工作、明确目标和注意事项、分组讨论、实施、评价等行动环节, 使知识处于活动状态、学生处于行动状态, 能力处于即得状态, 从而实现以“教材———知识———教师”为中心, 向以“任务———能力———学生”为中心的转变, 进而调动学生积极性, 提高教学效果。
3.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展工程测量课程项目式教学, 注重“教学评价”环节的设计, 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课程评价标准的制定要本着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 以可实施和可操作为准绳, 以促进学生能力提高为目标。每个项目完成的过程和结果具有开放性、透明性。学生在行动的过程中时时都有评价, 时时都能够了解自己及其他人的学习状况和不足, 形成良性的竞争环境, 致使学生相互促进, 相互提高。评价反馈的结果不仅促进了学生, 也帮助了我们更好地组织教学并提高教学质量, 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自我评价、自我管理的能力。
三、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展专业项目式教学的保证措施
(一) 师资培训
按照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课程的教学要求, 教师的教学必须围绕着学生的学习过程展开。学生学习的典型任务来自于企业。这样必然要进行紧密的校企合作, 这种合作是建立在配合学生完成学习过程的教学活动上的。因此必须确定哪些教学活动是需要由企业技师来负责完成的, 必须明确学校教师和企业技师的具体技能需求。结合课程所有项目, 来构建专业的“双师”结构师资队伍, 明确教师去什么企业, 明确具体挂职锻炼的内容, 只有这样,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 才可以建设成一支专兼结合的、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团队, 才能够保证项目式教学的顺利开展。
(二) 校企合作
与企业合作开发课程使专业更加贴近企业, 使学生的学习更加贴近现场的工作, 所以我们以校企合作方式, 以融入职业鉴定, 岗位要求, 现代职业理念为基础, 开发适用于学生学习适用于岗位需要和要求的项目课程。通过这样的校企合作, 更有利于了解行业的发展动态以及就业导向, 从而更能很好地跟住行业的发展趋势, 提高教学质量, 提高就业质量。
(三) 实训基地建设
实训基地建设, 是确保项目式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 是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训练的场所。每个实训区必须有专业化、现代化的装备。这些都为项目仿真提供了一个个“模拟实训场”和充足的物质教学条件。只有建设成为现代化实训基地, 才能解决“在哪里教、在哪里学、在哪里做”、“用什么教、用什么学、用什么做”的问题, 才能够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以及就业能力。
综上所述,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展项目式教学的课程开发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在进行职业能力分析与实际工作调研的基础上, 还必须明确关于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式教学开发的重点与相关概念的内涵。只有这样才能够开发出优质的项目式课程, 也有利于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与此同时也必须根据课程师资、实训设备资源、场地等实际条件进行, 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蕙.教育学[M].广东人民出版社.
[2]耿洁.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J].机械职业教育.
[3]徐涵.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历程与典型模式评价[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3.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算法教学研究 篇三
摘要:算法课程作为计算机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在教授学生算法理论知识的同时,更需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目前算法课程传统教学模式与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目标之间存在差距的现象,介绍了南京邮电大学“算法分析与设计”课程组以全面提升学生能力和培养学生专业素养为目标,所开展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改革尝试及其实施效果,并总结出若干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实践经验。
关键词:算法课程;能力培养;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2-0096-03
随着电子信息产业的蓬勃发展,近年来IT行业早已走出之前的低谷,对于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也非常巨大。南京作为国家级软件名城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问题的复函》(国办函〔2009〕9号)确定的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急需大量具备专业知识、受过良好教育和训练、高素质、高层次的国际化软件工程专业人才。企业需要的软件人才不仅应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还需要根据不同企业对技术人才的具体需求具备突出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
而目前高校培养的人才虽然理论知识较为全面,但由于受到课堂教学和考核形式的种种限制,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往往相对单一。教师偏爱讲授被公认为成熟和系统的算法理论知识,采用纯课堂授课的“一言堂”上课形式,却容易忽略了算法这门课应带给学生主动思考的习惯,以及对算法领域实际问题和研究热点的关注和学习。学生为了得到较好的考试成绩,所有学习活动均围绕考试而展开,大多数与考试无关的活动和内容都被排斥在师生交流与互动之外,主动性和创造力都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很难支持个性化的能力发展。
显然,传统教学方式下的高校毕业生和企业急需的软件人才之间是存在明显差距的。如何弥补这种差距?笔者认为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必须在大学的课堂教学中有所体现。这样才能实现高校毕业生和企业需求人才之间的无缝对接,同时对那些进入研究所和大学继续深造和从事科研工作的学生来说也可培养一定的研究能力和兴趣。因此,在算法课程教学中有必要根据软件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深入分析现有算法课程的教学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提高为课程导向,寻找切实可行的教学改进方案和思路,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有用人才。
一、面向学生能力提高的算法教学改革目标
“算法分析与设计”作为计算机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基础课程,经过课程组成员多年的建设和探索改进,目前已具有较好的前期教学与研究基础,并形成了完整的与课本相配套的课件、实验指导书和课程体系。但有限的课堂授课时间内教师能够传递给学生的知识总是有限的,只有在授课过程中尽最大可能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算法素养和开阔的知识眼界,才能最大限度地接近课程教学的本意和最终目标,实现在“授之以鱼”的同时也能“授之以渔”的教学效果。
算法课程在长期发展和建设过程中已形成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经验,如:以学生为中心的创新教学法、[1]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问题解决模式[2]等。但这些方法虽然有促进学生思考的作用,首要目的却还是提高课堂授课效果。对比当前用人单位对计算机专业人才专业素养的期望,笔者认为有必要对算法课程的教学模式继续进行改革,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环节和手段,以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学习、协作、实践、创新等各项能力为目标,提高高校毕业生的综合能力水平。
另外,算法课程具有内容抽象、逻辑性强、知识点多、实践性强等特点,除了要求学生具有较为扎实的程序设计基础,对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也有较高要求,难度较大。[3]随着课程内容的逐步深入,总有一部分学生会因为跟不上教学进度、来不及消化课堂知识、难点内容无法理解等各种问题,而产生厌学甚至放弃的念头。因此算法课程要达到全体学生共同进步,“不抛弃”、“不放弃”,必须采取全方位、多角度的多项措施来共同作用,才能保证自始至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这绝不是一两项单纯的方法就可以达到或解决的。
为了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算法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知识和能力的全面发展,下面着重从课程内容的拓展、专题教学环节的设置、课程考核方式的改进等几个方面,介绍南京邮电大学算法课程组所采取的各项具体改革措施和效果。
二、教学内容选择和专题环节设置
1.教学内容拓展
算法所涉及的领域和内容非常广泛,需要在保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前提下,对授课内容进行选择和提炼。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个方面是尽量精选课程教材中必须讲授的知识点,对教学内容的取舍应当本着“设计与分析并重,基础与应用结合”的原则进行。只有课程的知识点和应用举例均选取恰当,才能让学生更加容易适应课程体系,尽快掌握各个知识点并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在合理构建的脉络体系中领会到算法思想的精髓和妙用,最终深入掌握算法设计和应用的能力。
另一个方面是将教材中没有包括却有必要讲授的知识点进行适当的补充,以延展课程的宽度和内涵。这部分内容不能选择得过于宽泛,也不应与课堂教学内容完全脱节,而应扎根课程中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在此基础上拓展更深层次的应用,甚至与计算机领域最新的研究热点和方向发生联系。
补充知识可通过课堂上采取更加多样的手段实现,一部分由教师对补充的算法案例加以介绍,另一部分则通过分组讨论、撰写学习报告、课堂交流等种种方式,将一些由多个逐步深入的算法问题所构成的专题布置给学生自学,并在此过程中克服其坐等老师讲授的惰性,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并养成主动思考和深入探究的习惯。
2.教学手段改革
学生要真正做到将课堂讲授的算法思想学以致用,在遇到新问题的时候用已经掌握的算法思想去解决实际问题,需要老师积极思考新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学习的投入程度,创造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机会,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和举一反三的能力,使其主动投身于课本知识以外的知识领域,广泛涉猎、认真思考和追踪把握学术研究动态,笔者采取的教学方式是灵活多样的,在课堂教学以外主要增加了分组讨论、算法专题学习、研究报告撰写等环节。并且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编程能力和兴趣方向都存在差异,分别设计了不同层次和要求的课题题目,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引导学生涉猎课本之外的知识领域,了解和追踪学术研究动态,深入学习算法专题。
专题讨论题目主要分为专题学习和专题研究两大类,专题学习内容较为集中,重在实现和全面讨论,而专题研究背景较为宽泛,重在了解和学习总结,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加以选择。
3.专题学习内容
专题学习题目一般均选择算法领域中具有较高代表性,且有广泛应用价值的算法问题,重点加强学生对算法领域优秀成果的掌握和算法理论基础。如:
(1)二分图匹配问题。其中的最大二分匹配问题还可以用网络流相关算法来求解。完美匹配问题可引申出诸多的具体应用,如稳定婚姻问题等有趣问题。
(2)网络流算法。该问题很经典,可考验学生的建模能力和算法设计能力。尤以最大流算法最为重要,应用非常广泛。
(3)贝叶斯公式与贝叶斯网络。要求将马尔可夫链和贝叶斯理论用于实际系统的设计和实现,并学习贝叶斯网络[4]解决非链式结构问题的方法,初步了解模型建立和优化、机器学习、参数训练等基本概念。
4.专题研究内容
专题研究则将算法教学与科研中的热点领域和发展方向联系起来,使学生在学习算法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够对学术研究的动态和研究领域有所了解和把握,并体会算法思想在科研领域运用的重要性。如:
(1)社区发现算法。社会网络研究是近年来的一个研究热点方向,其中的社区发现问题是社会网络分析的一个核心任务,与算法中的图论和聚类问题紧密相关。通过该问题,学生不仅能够了解到该领域的小世界特性、中心性等基本概念,还能够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学习和回顾已有的相关知识,并体会不同聚类算法在解决问题时的思路和特点。
(2)MapReduce算法。云计算是近年来计算机领域的一个热点,而其中的核心算法MapReduce其实就用到朴素的分治法思想,将一个非常大的计算任务自动分解成小的子任务,分别在一些计算能力不是很强的计算机上求解,最后将子任务的解合并得到最终结果。学生通过学习MapReduce算法的实现机制,能体会到其实看似简单的分治法思想在学术前沿也有着重要作用,在激发学习兴趣的同时更重视对经典算法的学习。
5.实施效果
专题学习和专题研究环节均要求学生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查找问题的资料和解决办法,以分组讨论学习的方式共同分析和求解问题,完成相关的编程实现、结论分析、报告撰写等相关工作,并对学习所得加以整理,制作成ppt文件在课堂上介绍给其他同学分享。
通过该环节的设置,学生除了对这些算法问题有了较为深刻的了解,还领会到算法课程中所学的思维方式其实无处不在且互有关联,知识是死的而应用是灵活的,只有各项能力共同发展才能最终解决问题。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可以说贯穿了整个环节的始终,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组内同学团队合作的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均得到了锻炼,而结论分析和报告撰写部分则需要逻辑分析能力和文档写作能力,最后课堂分享环节还提升了表达能力。
为了评价专题环节设置后课程的实际教学效果,任课教师特地安排了匿名评教环节收集学生反馈。结果表明学生对于学习专题环节特别欢迎,效果普遍满意,学生留言“老师组织的学习研究很好,是新的教学尝试,能很好地让学生自己去学习新的东西”。学生在完成专题的过程中,编程实现部分也自发的学习和使用了很多课堂上未曾教过的技术,如Flash、MFC编程甚至Matlab仿真软件等,完成情况超出预期。但总体来说,专题学习的完成质量要好于专题研究,主要是因为专题学习的内容较为具体且成熟,可供参照的资料较多且实践性较强,专题研究涉及到的知识点则相对较多,难以在短时间内全部消化、吃透甚至实现,但总的来说学生的各项能力都在此过程中获得了锻炼和提高。
三、考核方式改进
1.考核方式占分比
在课程考核方式方面笔者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以考试作为教学的指挥棒和调节杠杆,通过采取更加灵活的评分方式,探索新方法和新思路,让学生主动去学去练,从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算法课程的总分主要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构成,其中平时成绩约占30%~40%,而期末考试约占60%~70%。为了与前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改革相适应,平时成绩占分比取上限40%,以适当加大实践环节和专题环节的考核力度。具体成绩比例分配比例如表1所示:
2.实践环节考核
课程的上机实践环节往往流于形式,拷贝、抄袭的现象总是屡禁不止。但是算法课程作为与程序设计语言、数据结构紧密结合的计算机专业重要基础课程,必须要通过大量的实践和实现,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相对公正、合理的评价体系,将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核均纳入平时成绩的考查范围。
笔者在实践中采取了多种考核手段,尽量避免在上机实践考核中拷贝和抄袭现象的出现,以获得相对公正的考核结果,并将其计入学生平时成绩。如:上机实验时要求学生进行在线点到,要求学生在有限的上机时间内提交可以运行的程序代码,对学生的实验报告进行整体查重等,在上机实验过程中不定期的安排随堂测试,时刻提醒学生做好日常复习工作,对每阶段的学习成果检验结果被纳入平时成绩等。
通过这些手段的综合运用,学生对上机实验的到课率和投入程度均得到明显提升。出乎意料的是,学生对这些非常严格的要求和考核手段并不反感,在体会到自身能力得到真正提高之后,匿名评教环节中纷纷表示了欢迎和赞同。
3.专题环节考核
专题环节的考核主要由学生的课堂讲述、书面报告和代码几部分构成。课堂讲述环节主要考查对知识的熟悉程度、算法讲解是否条理清晰、幻灯片制作水平等。书面报告和代码主要考查对相关知识的涵盖是否全面,算法是否讲解清楚透彻,应用场合和应用方法是否了解,代码实现和系统设计是否合理,对结果的分析是否正确等。
四、结语
在南京邮电大学算法课程教学过程中,课程组老师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不断总结、改进和完善课程配套,合理安排和组织教学内容,注重学生的兴趣激发和鼓励,将能力培养目标想方设法贯彻到每一个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锻炼其动手能力和创新习惯,培养他们举一反
三、灵活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致力于培养计算机专业新型人才的改革和创新。
今后课程改革的方向仍将坚持脚踏实地从课程的每个环节出发,培养能力发展全面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并通过在此过程中给予学生更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不断引入新的手段和媒介,进一步拓展课程广度,采取更为灵活的考核方式,引导学生注重自身专业素质和能力水平的提高。下一步计划主要有:
第一,进一步拓展算法课程介绍的内容,增加对概率算法、线性规划、遗传算法等的简单介绍,为学生今后进一步深入学习算法的相关知识打下较为扎实的基础。
第二,录制讲课视频。正因为无法保证每位同学在课堂上都能自始至终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并对所有知识点做到当堂消化理解,课后复习就变得至关重要。仅仅通过形式精简的课件难以让学生回忆起上课的具体内容,复习时往往费时费力效果得不到保证。视频资料作为辅助可以方便的实现课堂和网络学习的结合,提升课外学习效率。
第三,采取更为灵活的考核方式。可以考虑采用一门课程、多种考核路线的方式,让学生根据自身能力和擅长,选择采用统一命题试卷的理论形式考核,还是采用撰写学习报告并提交程序代码的实践形式考核,又或者按照一定的比例同时参加两种考试方式并计分。若考试中包含上机测试,可要求学生从一组上机考试题目中随机抽取题目,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既可以考查学生的实际编程能力和代码调试能力,又通过题目的不确定性提高了考试的难度,进一步检验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熟悉程度。
参考文献:
[1]姜枫.“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3,(26):74-75.[2]韩军,许可.本科算法课程建设的一些实践与思考[J].计算机教育,2009,(7):66-69.[3]张怡婷,付雄,陈蕾.算法课程面向应用的教学模式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2,(24):86-90.[4]吴军.数学之美[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49-256.(责任编辑:王意琴)
4.以工程能力为导向的CDIO项目式教学模式探索 篇四
一、汽车行业市场需求状况和我校汽修专业学生就业情况
汽车工业是我国的朝阳支柱产业, 伴随着汽车工业的蓬勃发展, 带动了相关机械加工和服务行业的迅速发展, 随着技术服务人才需求量的增加 (每年需求近40万人左右) , 也给工科职业院校带来大的发展, 汽修专业也因此成为各工科职业院校竞相开设的“重头戏”专业, 规模逐年扩大。从汽车行业市场需求情况来看, 目前汽车行业主要需求以下五类人才:第一类:研发设计类人才, 负责研制开发工作, 主要由高校培养。第二类:生产制造类人才, 主要从事汽车的生产、零部件的加工及安装等工作, 主要由职业院校培养。第三类:汽车营销人才, 含汽车零配件销售人才, 由高校和职业院校共同培养。第四类:汽车售后服务人才, 主要跟踪汽车售后服务工作, 从事汽车检测、调试、维护保养和美容等工作, 主要由职业院校培养。第五类:汽车维护维修人才, 从事汽车的修理维护工作, 主要由职业院校培养。综观以上五类人才, 后四类人才均涉及职业院校培养。我校近五年汽修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大致情况如下:从事汽车制造生产类 (含相关配套生产厂) 岗位占35%, 从事汽车营销类岗位占8%, 从事汽车售后服务类岗位占15%, 从事汽车维护维修类岗位占30%, 从事非汽车类岗位占12%。从学生的就业岗位趋向看, 虽然绝大多数汽修专业学生从事了与汽车相关的工作, 但真正涉及从事维护维修工作不超过一半人, 仅占4 5%左右, 这给我们一个启示:中等职业学校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不能太专过窄, 在培养专业能力的同时, 应注意相近和扩展能力的培养。根据以上市场需求和学生就业趋向, 汽修专业应注意培养学生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第一方面能力: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底蕴, 能利用文化基础知识进行学习、阅读、交流、总结、探讨和提高。第二方面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 有较好的通用能力, 即能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 学会与他人合作共事, 善于交往和联系, 能安排任务和解决问题等。第三方面能力: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和扩展知识能力, 尤其是机械基础和机械加工能力。第四方面能力:具有一定的营销技术能力, 了解汽车和汽车零部件的型号含义, 性能价位对比, 营销基本技巧等。第五方面能力:具有使用仪器设备能力, 能利用仪器设备进行维修、检测、调试等。第六方面能力:具有拆装调试能力, 能借助必备的工具和仪器熟练正确进行拆装调试。第七方面能力:具备维修能力, 能借助维修工具进行维修工作。第八方面能力:具备一定故障判断能力, 能利用所学的知识对常见故障进行判断排除。以上市场需求为构筑汽修能力培养模块奠定了基础。
二、汽修专业培养目标和模式的构筑
推行三段式教学模式, 就是要打破传统的教学评价模式, 创立新的教学评价体系。根据我国现行职业院校生源情况和学校实际情况, 我们将汽修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面向汽车行业, 能从事第一线生产、维护、维修、售后服务和销售等技术服务职业的专门人才。汽修专业培养模式构筑的指导思想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能力要求为本位、构筑汽修能力培养模块, 整合教材, 以模块式和项目式教学代替传统学科式和课程式教学, 以综合能力考核代替单一试卷考核, 融“教、学、做”为一体, 以培养实用型的技术人才。汽修专业培养模式构筑的指导原则是:1、专业知识技能为主, 相近扩展知识技能为辅, 既专又有一定的扩展性和延续性。2、遵循“需用为准, 够用为度, 实用为先”原则, 坚持基础知识为专业知识服务, 公共基础知识“够用为度”, 专业必修知识“需用为准”, 专业选修知识“实用为先”, 合理安排模块教学内容。3、坚持专业能力, 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培养相结合, 在着重培养专业能力的同时, 注意将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等通用能力融入当中, 培养学生既会做事, 又会做人。4、坚持理论为实践服务, 以实践引领教学的原则, 将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贯穿教学的始终。依据指导思想和原则, 我们将汽修专业分为以下九大教学模块:第一模块:文化课模块, 将德育、体育、语文、数学、英语、汽车专业英语及计算机应用基础等课程进行压缩, 着重从服务专业, 够用、实用考虑安排。第二模块: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模块, 主要讲授企业制度和企业文化, 职业规划与职业指导, 公民道德与行为规范, 安全文明意识等知识, 结合实践与活动培养和锻炼。第三模块:汽车基础模块, 将机械制图、机械CAD、金属工艺学、机械基础、汽车概论等课程整合, 突出汽车零部件、金属材料、金工实训等内容, 除作为本专业基础知识模块外, 还作为将来从事机械行业工作的扩展知识和技能模块。第四模块:汽车营销美容模块, 主要涉及汽车材料, 汽车零部件型号与性能, 营销管理, 汽车美容等知识。第五模块:汽车检测保养模块, 将汽车使用与检测, 检测与测量技术, 汽车保养进行整合, 突出检测仪器设备的使用、检测操作程序及维护保养项目的讲授和实训。第六模块:汽车构造与维修模块, 讲授汽车构造与汽车维修课程内容, 作为本专业核心能力模块之一。第七模块:汽车电控技术模块, 将汽车电工和电子技术, 汽车电气设备, 汽车空调, 现代汽车技术等知识进行整合而成, 作为本专业高级核心能力模块。第八模块:汽车故障分析与判断模块, 着重从汽车常见故障案例结合现场进行讲授。第九模块:摩托车构造与维修模块, 作为本专业的扩展专业模块。
三、完善条件, 以技能实训为主线, 实施模块式教学
将培养学生职业技能贯穿教学计划的始终, 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是突出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以项目为引领, 以实践为主线, 融“边讲、边学、边做”为一体, 实施模块式教学。由于模块式教学属于新的教学模式, 与传统课程式教学存在一定的区别, 不论在教学组织形式上还是在考核评定方式上, 都有一定的差距, 需要场地、设施、师资、教材、考核评价方案等作支撑。在场地设施建设方面, 除建立传统意义上的理论教室外, 还要建立专业教室, 并着重建立和完善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在专业教室内摆放各种教学所需的教具模具及投影设备, 使教学尤其是专业教学做到边演示边讲解, 力求形象生动、直观易懂, 为实施一体化教学奠定基础。在没有专业教室的情况下, 可用理论教室或实验场所兼作。注意利用校外实训基地完成顶岗期间的学业。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由于课程结构和教学模式发生改变, 教师已从原来承担单一课程教学到承担一定模块的综合课程教学, 并掌握一定的实践能力。教师是实施模块式教学的决定性因素, 在教学模式改变的驱动下, 教师必须适应教学需要相应改变, 具备和实现以下能力转变。第一、具有较宽的专业基础和专业知识, 实现从只能承担单一课程教学向能承担一个模块综合课程教学转变, 对知识、技能的实用度、需要度和够用度把握准确, 并能灵活处理加以运用。第二、具有“双师型”教师素质, 实现从理论实践分离式教学向“边讲、边学、边做”一体化教学转变, 并能示范和讲授专业职业素养和职业规范。第三、能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方案, 实现从主要以单一试卷考核评定成绩向主要以综合能力评定成绩转变, 善于设计反映专业模块能力的课题, 并根据学生完成课业的成果和过程评定成绩, 注意从专业能力结合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综合评定。在教材建设方面, 教材建设是实现从课程式教学向模块式教学转变的关键点和切入点, 同时也是困难点。由于长期以来采用课程式教学, 造成教材主要按单一课程领域进行编写, 而涉及多课程领域、编写精炼、内容实用的教材较少, 尚未形成规模, 目前主要由各实施模块教学院校组织编写, 从相关课程内容内摘选。模块式教材的编写应注意围绕模块能力点进行编写, 根据大模块内需要几个知识点和技能点逐一编写, 确保突出反映能力点的同时又不失具有一定的系统性, 使教材简明扼要、重点突出、便于理解使用, 同时具有一定的扩展性。教材可最初由讲义代替, 成熟后编成教材。教材的素材除来源于原先的统编教材外, 还应注意从企业或制造商获取。如编写企业制度与文化内容时, 可向相关企业收集材料;在编写汽车美容和汽车保养项目时, 亦可到相关汽车美容店和保修厂收集。在考核评定方案方面, 综合式评定与模块式教学是相辅相成, 相互促动的。实践证明, 光凭一两次出卷考试而定成绩的考核评定方案不适合职业教育特点, 有些落入应试教育俗套, 其往往只考核学生的知识层面, 而在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及技能方面涉及太少, 而后者正是职业教育培养的重点能力, 是学生将来能否很好就业的关键能力。推行模块式教学必须伴随考核方式的转变, 但操作起来难度较大, 教师要做大量细致的准备和记录工作, 故目前执行起来主要采取试卷考试+平时表现成绩+平时作业成绩+实验实习成绩方式进行, 各部分所占的权重由各校确定, 把握点就是不要把试卷考核成绩定得过高, 教师注意将平时考核成绩和实验实习考核成绩记录在案, 以备评定之用。以上模块确定后, 以突出技能培养为主按以下安排组织实施。第一学期安排第一、九模块教学, 让学生一入校就接触专业知识, 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该学期主要以摩托车拆装和调式作为技能训练项目。第二学期安排第二、三模块教学, 以第三模块为主, 第二模块内容还将穿插在以后各学期进行。该学期技能训练主要以金工实训为主, 为将来进行维修工作和从事相关机械加工工作打下基础。第三学期安排第四、六模块教学, 以第四模块为主, 着重进行汽车技能和修理实训, 兼到汽车零件销售店了解销售情况。第四学期安排第五、七、八模块教学, 以第五模块为主, 在着重训练汽车电气的同时, 注意利用校外基地训练检测设备及故障判断项目。最后一年顶岗实习期间进行综合能力的训练。
教育教学改革推动着教育模式的改革, 伴随着三段式教学体制的出笼, 必须出台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 实施模块式教学模式和以项目式 (或任务驱动式) 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是较为可行的教学方法, 随着这一模式在汽修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必将使汽修专业教学质量上一新台阶。
摘要:实施三段式教学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能力要求为本位, 确立教学能力模块, 构筑能力模块教学体系, 以基础知识为支撑, 以技能实训为主线, 以综合能力为目标, 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施教, 以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三段式教学,能力模块,任务驱动式教学
参考文献
[1] 赵英杰.探索BTE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机械职业教育.2007.2
5.以工程能力为导向的CDIO项目式教学模式探索 篇五
1 高校护理实验教学方法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使本次研究更具有代表性, 通过网络调查法和问卷访谈法相结合, 选取了我国7个地区中9个省份的14所高校进行调查, 样本的选择覆盖了华北、华中、华东、华西、华南五个地区, 样本数量均匀分布于样本选择的区域, 见表1。
调查采用网络调查为主、问卷访谈为辅的方式, 每个调查院校发放一份调查问卷, 调查的内容主要涉及护理实验教学方法中方法多样性以及组织方法、教学方法的选择等方面。
1.1 护理实验教学方法单一且缺乏灵活性
在调查对象中, 护理实验教学的开展主要以传统的方法为主, 只有42.85%的院校结合了其他创新的教学方法;常用5种以上实验教学方法的院校只有21.43%, 常用3~4种实验教学方法的院校占50%, 常用1~2种实验教学方法”的的院校占28.57%。从整体上看护理教学方法以4种以下的传统方法为主, 实验教学法的创新不足, 而传统的教学方法中主要采用教师示范法和学生训练法, 这种方法以规范、统一的标准为导向, 强调了学生牢记教程和教师的标准化操作流程, 限制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更抑制了学生对知识的转化和应用, 不利于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例如护理实验中的外伤出血急救技术内容, 按照教程中规定的统一化流程很难应付不同紧急情况的需要, 出血的部位、损伤的血管性质、失血的不同表现以及对药物的反应差异等众多因素都会因为个体的差异而不同;此时更需要护理人员的应变能力、对伤情的判断能力和对紧急情况的处理能力, 而不是标准化、统一化的操作方法。
1.2 护理实验教学组织方法不合理
实验教学组织主要是在实验课程教学中对学生、教学任务与目标、实验内容、实验方式、人员安排、时间规划等方面的设计与部署, 实验教学组织方法合理性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实验学习效果, 更影响了学院对人才培养的质量。根据本次调查结果, 实验教学中通常采用分组进行的占85.71%;具备12~15人/组配备条件, 即实验分组时按照实验内容对学生进行分组, 并且具备相应的实验设备、场所和小组指导教师的占42.86%;具备>15人/组配备条件的42.86%, 具备12人以下/组条件的占14.29%。由此可见, 护理实验教学在组织和管理上较多受到了实验条件的限制和师资的限制, 导致了实验课程的开设在内容安排上、时间分配上、设备使用上、学生分组上以及小组指导教师配备上不够合理, 实验课管理缺乏灵活性, 很多学校只能采取固定分组法, 每一个小组学生成员固定、设备固定、上课时间固定、指导教师固定, 小组依次轮换上课, 对于一些简单、重复性的实验勉强可以进行, 当针对复杂实验、综合型实验、大型实验便受到很大地约束, 不能保证学生灵活的实验安排和充分的实验时间。
1.3 护理实验中创新教学方法欠缺
传统的护理实验教学中以教师的示教法、学生的模仿法、反复训练法、教学录像学习法、案例式教学法等为主。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社会对护理要求的增高, 传统的教学方法逐渐在教学实践中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根据对“护理实验教学方法选择”多选题的调查可见, 大多数院校护理实验教学还是以传统的教学方法为主, 其中示教法和模仿法占的比例均为100%、反复训练法的比例为64.29%、录像法的比例为71.43%、案例法的比例为85.71%。可见创新教学方法严重不足, 只有少数教学单位选择了病例 (问题) 导入法、情景模拟法、开放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小组竞赛法、反思教学法等。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具有重理论、轻实践、教学方法呆板、强调统一性、忽略创造性、缺乏灵活性以及重视教师的“教”、轻视学生的“学”等特征。教学方法的单一性和常态化不能满足社会对护理教学的要求, 学生成为了信息的记忆者和动作的模仿者, 明显影响了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以及操作能力、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等专业能力的提升、创新意识的培养、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 需要在护理实验教学中采用更多的创新教学方法以增强教学效果。
2 以就业能力为导向的护理实验教学方法
2.1 多元性实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操作技能与个性成长
护理实验教学方法的研究就是对学生个性的研究, 用统一的、标准的方法很难满足不同个体的差异。运用多元性、丰富的教学方法综合有利于开展针对性教学, 例如对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中常见的基本护理操作可以采用教师示范和学生参与相结合的方式;对于一些紧急、危重、恶化、隐匿性大出血、过敏性休克等高危病情的特殊护理需要教师严格地规范操作, 然后结合模拟实验、角色扮演等多种方法相结合, 锻炼学生的操作技能与水平、培养学生对紧急情况的处理能力并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健康心态;对于一些操作复杂、流程繁琐的实验操作, 则需要采用教师示教、学生反复演练、师生共同参与等方法相结合, 强调重点操作方法, 细化难点操作细节;接受知识较慢的学生和专业基础不同的学生采取差异性的教学方法, 根据需要配合个别辅导和一对一训练, 确保每一位学生熟练操作方法。多元性实验教学方法不仅有利于对实验内容和实验操作规范的掌握, 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成长。
2.2 改善实验条件以提高学生操作水平与专业技能
改善实验条件, 需要争取更多的资源, 充分利用学院对实验室建设的投入和配套资金, 充分满足实验课程开设的条件和需要, 积极补充和更新实验设备, 保证充足的实验耗材和药品供应, 确保实验课程有序、良好地进行。积极申报实验室建设项目和各类课题, 争取多渠道建设的条件和资金, 以项目和课题研究为依托, 积极筹备实验室建设, 包括校级质量工程、示范实验室建设、护理课程建设以及市级、省级、国家级护理类科研项目, 与医疗机构、卫生部门、医疗企业的横向合作项目等。项目的研究不仅为改善实验条件提供了资金上的支持, 也为实验教学方法的完善提供了新的理念和建议。
实验条件的改善是完善实验教学组织方法的前提, 学院与实验指导教师在组织护理实验时, 根据实验难度和复杂度合理安排分组情况、根据实验的需要保证有充足的指导教师和实验管理人员。程序简单、操作容易的实验, 实验小组可以适当增加学生数量, 例如铺床、运送患者、常用卧位及变换卧位法、保护具的应用、头发护理等不需要占用太多的实验资源和时间, 可以反复进行操作练习;对于操作复杂、程序繁琐、要求较高的护理实验, 例如特殊的复杂的手术、大型手术中的护理、对高危患者的监护、复杂的健康评估等需要提高实验管理要求和标准, 减少实验小组人数, 加大实验管理师生比。必要时将男、女生分开进行实验, 例如妇科、产科护理;将专业基础不同的学生分开进行实验, 例如基础差的学生增加实验机会和时间, 基础好的学生参与实验管理、帮扶基础差的学生共同完成实验等。在实验管理中采取学生参与法、相互演练法、角色扮演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 确保提高每一个学生的操作水平和专业技能。
2.3创新护理实验教学方法以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
在护理实验教学中要合理利用和继承传统方法的优点, 积极尝试和借鉴新的教学方法, 把传统教学方法和创新教学方法相结合, 达到珠联璧合、彼此互动的效果。例如对注射操作、无菌技术操作、吸氧、导尿、铺床以及实验仪器的操作使用方法介绍等实验以传统的示教法为主, 重视对程序的分解和演示;对于综合性较强的实验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和共同参与法相结合, 根据事先规定的实验主题 (结合某些典型的病案) , 分配好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和任务, 根据需要划分小组, 严格按照扮演的角色实现从入院、体检、评估、诊断、护理、评估等各阶段的模拟;对各种角色进行互换练习;依据每一个小组、每一个阶段、每一个参与人员的评价标准进行综合打分和评估, 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总结评价。此类教学方法针对性强, 提高学生对护理实验的参与积极性和主动学习的精神, 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角色的体会和对职业的认知, 锻炼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操作能力, 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专业素养。应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和自身特点探索个性的教学方法, 护理实验教师要善于结合工作实际和自身的经验, 积极探索更适合院校实际和学生特点的“个性”教学方法, 积极吸收和借鉴其他行业好的实验教学方法转化成自身的方法, 例如生物实验中的卡片法被用以记录学生实验中的错误, 知识竞赛活动被借鉴转化成护理实验分组竞赛教学法, 问题导入法和开放式教学法被借鉴引入护理实验教学[3,4], 地理教学中的GPDI (引导、探索、发现、归纳) 教学法引入护理实验教学, 讨论式教学法、暗示教学法、游戏教学法、Seminar教学法、PBL教学法、联想式教学法等都被尝试引入护理实验的教学, 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3 小结
高校护理实验教学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 以就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实验教学要紧跟社会形势、顺应时代变化, 以专业能力为本位, 突出学生在实验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重视“授人以渔”的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真正培养出具有就业竞争力、职业成长力和事业发展力的社会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姜小鹰, 叶碧容.福建省护理本科生就业能力现状分析与对策[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14 (1) :5-8.
[2]张鸣.护理专业能力的内涵、研究范式与发展途径[J].中华护理杂志, 2008, 43 (7) :639-642.
[3]秦海宏, 葛伟, 孙雪洁.PBL教学法在实验教学中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3, 30 (6) :121-123.
6.以工程能力为导向的CDIO项目式教学模式探索 篇六
一、《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课程的教学现状
(一)教学形式单一。在《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以往基本是采用“一言堂”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座位上鸦雀无声,并认真地做笔记、听讲,整个课堂死气沉沉,课堂上师生间的沟通交流很少,学生间的讨论基本没有,老师基本上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完成教学任务而已。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其实是从根本上剥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机会,忽略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二)实践教学缺乏。《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课程总学时32,只有理论学时,没有实践学时的安排,属于纯理论教学。该课程实践性与操作性很强,这种只注重理论教学,忽略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结合,最终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表达,严重制约了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二、《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课程的教学改革对策
(一)改革教学方式。
1.加强互动式教学。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与现代大学生的学习特点是相悖的,教学提倡教、学并重,要真正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对课堂所学内容展开讨论,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可以更好地促进师生间的互动与交流,这种方式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课程必须加强互动式教学,以促进教与学的有机融合,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使学习成入一种投入状态,教师从中加以引导,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1]。
2.加强案例式教学。案例式教学是就与某一知识点有关的典型案例进行讨论、分析,以达到深刻理解并充分运用知识的一种教学方式[1]。这种教学方式可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可促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一些具体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综合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介绍大树的栽培与养护管理时,可将学生带到室外,要求学生对一些新栽的大树长势不理想或已枯死的原因进行现场分析。通过锻炼,学生能融会贯通所学知识,增强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这将极大地提高《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课程的教学效果。
3.加强转翻课堂教学模式的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是一种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核心的、颠倒课堂时间安排的新型教学模式[2]。根据职业能力的要求,《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课程教学内容可分为3个模块:即模块1———园林苗木的培育;模块2———园林植物的栽培;模块3———园林植物的养护管理。如有可能,对于该课程或其中的任何一个模块或模块中的某些章节,比如模块3中园林植物土、肥、水的管理等章节可探索翻转课堂这种教学模式,教师根据需要设计教学资源与学习环境,重新规划课堂时间,通过课前知识获得和课堂知识内化的颠倒安排,改变传统教学中师生间的角色,突出学生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3]。《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课程通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运用,将极大地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自主学习及综合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
4.加强项目式教学。项目教学是根据职业能力的需要,设置一个具体的生产项目,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方法[4]。《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课程可将3个模块,即苗木的培育、栽培与养护管理等融入到一个项目中去,学生通过参加项目学习,可基本熟悉整个项目的流程,大大增加与企业的对接,毕业到岗后可减少与企业的磨合时间。这种教学方式是以“就业为导向”,使学生轻松自主地学,让学生在实践学习中展示个性和培养创新能力[5,6]。
(二)加强实践教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之一就是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近年来,国家愈来愈重视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技能与科技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课程实践性与操作性强,因此,必须改变纯理论的教学现状,加强实践教学,可将总课时增加至48,理论课时32,实践课时16等,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进步,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与综合素质。
(三)改革考核方式。《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课程以往均是采用开卷考试或写论文的方式,这样对学生们来说可减轻他们的“负担”,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考核方式已不能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课程应以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为宗旨,应加强过程考核,可将现有的课程成绩构成稍作调整,减少期末考试成绩所占比例。《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课程的成绩可由30%的平时成绩(包括出勤、课堂表现与平时作业等),20%的实践课成绩(包括出勤、实践技能与实践报告等)及50%的期末考试成绩构成。期末考试采用闭卷形式,试卷涵盖考试大纲所有的知识点,题型应多样化,包括名词解释、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与论述题等6种题型,考试内容尽可能避免死记硬背,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综合运用。
三、结语
为适应当前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要求,如何使培养的学生更好地与产业对接,更好地适应企业的需求,是当下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课程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从教学方式、考核方式以及加强实践教学等方面开展改革探讨,欲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旨在为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常富,赵桂玲.以综合素质培养为目标的“园林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林业教育,2011,29(3):38~40
[2]Tucker.The flipped classroom[J].Education Next,2012,12(1):82~83
[3]穆建亚.论反转式教学在高校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教育与职业,2016,18:118~120
[4]王春燕.“项目式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课堂中的应用[J].北京农业,2015,8:204~205
[5]樊瑞苹.浅谈项目教学法在《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课程中的应用[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4,16(8):114~115
【以工程能力为导向的CDIO项目式教学模式探索】推荐阅读:
能力导向型软件工程课程研究的论文10-04
优秀工程项目经理需要具备的素质和能力09-08
以游戏为主导发展幼儿的合作能力10-05
提升工程管理队伍能力11-16
语文探索研究能力培养的论文06-30
以用户为中心践行为民工程07-01
兴华学校阅读能力提升工程总结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