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学核心素养教案

2024-10-02

美术教学核心素养教案(精选9篇)

1.美术教学核心素养教案 篇一

第34讲 细胞工程

一、考纲要求:

1.植物的组织培养(Ⅱ)。

2.动物细胞培养与体细胞克隆(Ⅱ)。3.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Ⅱ)。

二、教学目标:

1.简述植物细胞工程的主要技术——植物组织培养、植物体细胞杂交 2.简述动物细胞培养,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3.掌握动物细胞融合与植物体细胞杂交的区别和联系。

素养培养目标:

1.生命观念:理解细胞全能性的物质基础,生物生长的细胞学基础。

2.科学思维:掌握植物细胞工程、动物细胞工程、体细胞克隆和单克隆抗体的制备的基本操作流程,3.科学探究:能使用植物细胞工程和动物细胞工程应用在生活实际方面。4.社会责任:克隆动物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可能影响。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植物细胞工程的主要技术——植物组织培养、植物体细胞杂交的原理、过程。动物细胞培养与植物细胞培养的比较。

单克隆抗体制备及其原理和应用。2.教学难点:

细胞全能性在细胞培养中的表现。细胞杂交的原理。

动物细胞培养与单克隆抗体。

动物细胞融合技术与植物体细胞杂交的区别。

四、课时安排:4课时

五、教学过程:

考点一 植物细胞工程

(一)知识梳理:(学生自主看书填空、课堂学生间交流反馈纠正)1.细胞工程的概念

2.细胞的全能性(1)含义:具有某种生物全部遗传信息的任何一个细胞,都具有发育成完整生物体的潜能。(2)物质基础:细胞内含有本物种全部的遗传信息。

(3)植物细胞全能性表达的条件:具有完整的细胞结构;处于离体状态;提供一定的营养、激素和其他适宜外界条件。

3.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1)原理: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2)过程

4.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

(1)概念:将不同种的植物体细胞,在一定条件下融合成杂种细胞,并把杂种细胞培育成新的植物体的技术。(2)操作流程

①过程a为去除细胞壁获得具有活力的原生质体,用到的酶是纤维素酶和果胶酶。

②过程b是原生质体的融合,其原理是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人工诱导的方法有物理法,包括离心、振动、电激等;化学法一般用聚乙二醇(PEG)作为诱导剂来诱导细胞融合。③过程c是原生质体融合后再生出细胞壁,这是原生质体融合成功的标志。④过程d是植物组织培养,其原理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3)意义:克服了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

(二)基础训练(课前完成,课上提问):讲义P265

(三)拓展(教师精讲)据图分析植物体细胞杂交过程

(1)植物体细胞杂交依据的生物学原理是什么? 提示 细胞膜的流动性、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2)如何根据细胞膜表面荧光判断该原生质体是由番茄和马铃薯融合而成的? 提示 融合的细胞表面既有红色荧光又有绿色荧光。

(3)若番茄细胞内有m条染色体,马铃薯细胞内有n条染色体,则“番茄—马铃薯”细胞在有丝分裂后期含有多少条染色体? 提示 2(m+n)条。

(4)若杂种细胞培育成的“番茄—马铃薯”植株为四倍体,则此杂种植株的花粉经离体培育得到的植株属于几倍体植株? 提示 单倍体植株。

四、课堂精练:学生当堂完成,互评,教师协助 精练一 植物组织培养过程的分析

某兴趣小组拟用组织培养繁殖一种名贵花卉,其技术路线为“取材→消毒→愈伤组织培养→出芽→生根→移栽”。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B)A.消毒的原则是既杀死材料表面的微生物,又减少消毒剂对细胞的伤害 B.在愈伤组织培养中加入细胞融合的诱导剂,可获得染色体加倍的细胞 C.出芽是细胞再分化的结果,受基因选择性表达的调控 D.生根时,培养基通常应含α-萘乙酸等生长素类调节剂 精练二 植物细胞工程的综合应用

3.为了获得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先用植物外植体获得愈伤组织,然后在液体培养基中悬浮培养。请回答下列问题:

(1)外植体经诱导后形成愈伤组织的过程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愈伤组织悬浮培养时,细胞干重、蔗糖浓度和pH的变化如下图所示。细胞干重在12 d后下降的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培养液中蔗糖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多倍体愈伤组织细胞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量常高于二倍体。二倍体愈伤组织细胞经________________处理,会产生染色体加倍的细胞。为检测愈伤组织细胞染色体数目,压片前常用纤维素酶和________酶解离愈伤组织。若愈伤组织细胞(2N)经诱导处理后,观察到染色体数为8N的细胞,合理的解释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脱分化(2)蔗糖浓度下降,pH降低 提供能源 调节渗透压(3)秋水仙素(低温)果胶 经加倍到4N的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 经加倍到8N的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考点二 动物细胞培养与核移植技术

(一)知识梳理:(学生自主看书填空、课堂学生间交流反馈纠正)1.动物细胞培养(1)原理:细胞增殖。(2)培养条件

①无菌、无毒的环境:对培养液和所有培养用具进行无菌处理,添加抗生素,定期更换培养液以清除代谢产物。

②营养:除正常的有机和无机营养外,通常需加入血清、血浆等一些天然成分。③适宜的温度和pH:温度为36.5±0.5_℃(哺乳动物),pH为7.2~7.4。④气体环境:含95%空气加5%CO2的混合气体。(3)动物细胞的培养过程

(4)应用:生物制品的生产、检测有毒物质、医学研究。小贴士 关于动物细胞培养的两组概念辨析

(1)细胞贴壁和接触抑制:悬液中分散的细胞很快就贴附在瓶壁上,称为细胞贴壁。当贴壁细胞分裂生长到表面相互接触时,细胞就会停止分裂增殖,这种现象称为接触抑制。(2)原代培养与传代培养

①原代培养:细胞悬液第一次在瓶中培养,没有分瓶培养之前的细胞培养。原代培养的细胞核型正常。②传代培养:进行分瓶后的扩大培养,即传代培养。一般情况下,细胞传至10~50代后,增殖会明显减缓,甚至完全停止,部分细胞出现核型异常。2.动物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和克隆动物(1)原理:动物体细胞核具有全能性。(2)过程

(3)结果:产生新个体。

(4)应用:①加速家畜遗传改良进程,促进优良畜群繁育;②保护濒危物种;③生产医用蛋白;④作为异种移植的供体;⑤用于组织器官的移植。

(二)基础训练(课前完成,课上提问):讲义P267

(三)拓展(教师精讲)如图为动物细胞培养过程中细胞增殖情况的变化曲线,图中B、E两点表示经筛选、分装后继续培养。据图分析:

(1)原代培养和传代培养的分界点是哪个?

提示 B点之前的培养称为原代培养,之后的培养称为传代培养。(2)AB段和DE段繁殖速度缓慢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AB段发生了接触抑制;DE段细胞大部分衰老失去分裂能力。(3)E点后的细胞大多数具有异倍体核型,这样的细胞有什么特点? 提示 E点后的细胞属于细胞系,能无限增殖。

四、课堂精练:学生当堂完成,互评,教师协助 精练一动物细胞培养过程的分析

1.下列有关动物细胞培养的叙述,正确的是(C)A.动物细胞培养过程中,可用胃蛋白酶处理使细胞分散开 B.通过动物细胞培养获得大量细胞,可证明动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C.动物细胞培养技术是其他动物细胞工程技术的基础 D.动物细胞培养选用的培养材料大多是动物的受精卵 精练二 动物体细胞核移植过程的分析

如图是某克隆羊培育过程模式图,试分析获得该克隆羊的生殖方式、该克隆羊的基因型以及该克隆羊发育成熟时所分泌的性激素依次是(B)

A.无性生殖、Aa、雌性激素 B.无性生殖、aa、雄性激素 C.有性生殖、aa、雄性激素 D.有性生殖、AA、雌性激素

考点三 动物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一)知识梳理:(学生自主看书填空、课堂学生间交流反馈纠正)1.动物细胞融合

(1)概念:两个或多个动物细胞结合形成一个细胞的过程,也称细胞杂交。(2)条件:需要用聚乙二醇(PEG)、灭活的病毒或电激等诱导因素。(3)原理:细胞膜的流动性。

(4)结果:形成具有原来两个或多个细胞遗传信息的单核细胞,称为杂交细胞。

(5)意义:突破了有性杂交方法的局限,使远缘杂交成为可能。成为研究细胞遗传、细胞免疫、肿瘤和生物新品种培育等的重要手段,为制造单克隆抗体开辟了新途径。

(二)基础训练(课前完成,课上提问):讲义P269

(三)拓展(教师精讲)

下图为制备单克隆抗体和多克隆抗体的示意图,据图分析:

(1)与多克隆抗体相比,单克隆抗体的优点有哪些?

提示 单克隆抗体的优点是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可大量制备。(2)图中第一次筛选和第二次筛选的目的有何不同?

提示 第一次筛选的目的是筛选出杂交瘤细胞,第二次筛选的目的是筛选出能产生所需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

四、课堂精练:学生当堂完成,互评,教师协助 精练一细胞融合的原理及过程分析

1.一系列实验证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荧光抗体免疫标记实验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例子。下图表示了人、鼠细胞融合的过程,研究中分别将带有绿色荧光、能与人体细胞膜上HLA抗原特异性结合的抗体和带有红色荧光、能与小鼠细胞膜上H2抗原特异性结合的抗体放入细胞培养液中,对人、鼠细胞进行标记。下列有关该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C)

A.要使实验现象明显,可以适当提高细胞培养液的温度

B.选取不同生物细胞进行融合是因为不同生物细胞表面抗原差异较大 C.实验表明不同种生物细胞可以杂交,而同种生物细胞不能进行融合 D.实验结果可以直接证明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分子可以运动 精练二 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的分析

关于下面制备单克隆抗体过程示意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A.①表示已免疫的B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均是从小鼠的脾脏中提取的 B.②促进细胞融合的方法可以利用聚乙二醇作介导 C.④中的筛选是通过抗原—抗体反应进行的 D.⑤可以无限增殖

六、布置作业:

1.讲义:P271重温高考,演练模拟 2.课时作业:P367 3.选做:P368

七、教学反思:

2.美术教学核心素养教案 篇二

一、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我们应着眼于“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新思路践行高效课堂模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将生活实际与学习化学知识紧密联系起来。当然,这种联系千万不能理解为简单地列举一些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现象或物质,而应精心选择学生比较熟悉、蕴含相应知识现象或物质作为“生活原型”;同时,大胆地从“生活原型”出发,引导学生不断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善于解决问题。

教学案例1:我在执教“分子和原子”的第一课时,先用芝麻和玉米混合的实验给学生以原型启发,逐步引导学生围绕“分子间究竟有没有间隔?”这一问题展开探究,以利学生直观性感知分子和原子的关系,并诱发学生深层次地探究构成物质的原因;接着,我要求学生结合实际列举出如何理解分子与原子关系以及构成物质的原因。其中,有一个男生如此举例:假如把物质比作一幢学生的宿舍楼,那么分子就是构筑宿舍楼构成大楼的砖头,原子就是水泥和黄沙。类似用生活中的实例来理解物质的构成,诱发了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

教学案例2:我在执教“氢氧化钙”一课时,先提出疑问:“大家都喜欢吃草鸡蛋的,不晓得你家的父母如何保鲜的?” 一石激起千层浪,无数双下手举起来了,有的说放冰箱里的,有的说鸡蛋可以吊放于水井里的,还有的说用稻草覆盖保鲜的……此时,我简要介绍了用石灰水保鲜鸡蛋的新方法,并要求学生讨论其中的奥秘,结果总结出如下结论:由于鲜鸡蛋呼出的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生成的碳酸钙堵往了鸡蛋表面的微孔,从而有效遏制了氧化而变质的现象,达到了保鲜的效果。

二、重视实验引导,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首先,教师要做好演示性实验,并让学生在仔细观察、分析的基础上,逐步了解相应的化学知识。诸如引导学生学习氢气、酸碱盐、氧气性质以及催化剂概念时,绝对离不开教师的演示性实验。

其次,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循循善诱地指导学生完成实验操作。学生在亲自动手操作时,一般都是兴高采烈的积极参与,但发现学生进行盲目操作时,每一个教师务必高度重视,采取因势利导的办法,及时指出、纠正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的错误现象,并指导这些学生慎密分析实验现象,正确书写实验报告。

三、加强师生互动,陶冶学生的情感价值观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肌体中沸腾之时,丰富的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在师生情感交流中,我们一定要懂得“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道理,充分理解学生的情感。但是,不少学生对教师有一种心理隔阂,甚至畏惧教师。为了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一定要让学生从心理上感到自身的安全感,即使发现学生回答的问题是错误的,也不能一棍子打死,而应该耐心的予以引导、鼓励,一旦发现闪光点就要及时予以表扬。在平时,教师的一句话或者一个表情都可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一旦遇到一些偶发事件时,也要调控好自己的情绪,做到不急躁、不发火,切忌使用惩罚、训斥等违反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手段,不仅要向学生提出具体的纠正错误方向,而且要尊重学生,学会换位思考,急学生所急,想学生所想,为学生的合理要求创造各种机会,不断增强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当学生取得点滴进步时,就要及时表扬;当部分学生在学习上徘徊不前或者大退步时,也要主动找他们促膝谈心,帮助他们找出失败的原因,走出学习过程中的“围城”。

3.提升教学智慧 落实核心素养 篇三

【关键词】 学科核心素养 整体发展 三维目标 教学艺术

【中图分类号】 G6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6)09-006-02

早在几年前,教育部就根据十八大精神,启动了高中课程方案和高中课标的修订工作,明确提出学科核心素养这个理念;在2016年底即将颁布的《高中新课程》、《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也重点增加了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以及具体的质量评价标准。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将于2016年底正式出台,学科素养即将从理念层面提升到了实践层面。本文主要围绕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与传统三维目标的异同、实现策略等方面作出初步的探讨。

一、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1.何为学科核心素养

素养是指一个人的修养,主要包括道德品质、言行举止、知识水平与能力才干等各个方面;而核心素养就是指那些关键的、不可或缺的品质、能力、才干及精神面貌;学科核心素养则是指学生发展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表现,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课程(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明显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指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了: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政治意识、公共参与等方面。

2.学科核心素养的特点

学科素养具有统一性、多样性和独特性。《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提出:立德树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要求。由此可见,“立德树人”是所有学科核心素养的总要求。而又因为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每个学段、不同学科的学科素养在具体内容上是不一样的。比如物理学科主要培养的是学生物理观念,科学思维,实验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等方面的素养;而政治学科主要培养的是学生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等方面的素养。

在不同的学科核心素养中,我们经过推敲,可以发现它们之间具有共通性。就物理和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来看,物理学科通过对物质的研究,达到认识物质世界、指导人们合理地利用资源、正确看待人与世界的关系、保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素养要求。从政治学科的视角上看,物理研究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的过程,处理人与物质世界关系的准则和方式。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不仅仅是物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传承,物理方法的习得和物理学科价值的认识过程,还是一个包含跨学科的知识、观念、思维方法、价值观和科学伦理观念的形成的过程。因此,虽然各个学科素养具有独特性和多样性,但是我们不能把它们完全对立起来,而是要从统一的角度,使学科素养的培养渗透到学习的整个过程,从而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总目标。

3.学科素养提出的意义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提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来,中小学教育一直在尝试着摆脱应试教育的桎梏,真正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中央曾经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到了二十世纪初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开始在全国轰轰烈烈开展了新课程改革。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是这样概括学科核心素养提出的意义的:研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根本出发点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强调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当今我们所提倡的“学科核心素养”与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培养目标是一脉相承的,都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学科核心素养进一步提出“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可以说是素质教育的深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化;而新课程的改革也需要更具有引导性和时代性的标准来衡量,使新课程的改革真正实现从知识走向素养、从理论走向实践、从虚化走向具体。

二、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与传统的三维目标有何异同

就两者的关系,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同中有异、求同存异。不管是学科核心素养还是三维目标,其目的都是让学生了解、理解和掌握,通过教师的教,从而使学生达到某种层次和水平。但是三维目标主要关注的是教师如何教的问题,也就是我们的教学需要达到一种什么样的程度,知识、技能、情感态度更多的是对个体的发展而言;而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关注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就是我们的教育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学科素养则不仅仅局限在个人的基本能力上,更多的是个人是否自觉实现自身价值,是否能够真正实现人与社会的有机统一。从这一点来看,学科核心素养显然要高级很多,既要涉及到个体的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的实现,也要考虑到个体未来的整个人生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

三、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策略——关注学生、以问引思、落地实践、内化素养

美国密歇根大学伊丽莎白·博·莫杰在《哈佛教育评论》第85期第2卷发表《青少年学习者学科素养的做和教——基于社会和文化项目》一文提出,教育者重构教学工作,增加学生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多素养语境,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和幸福感发生根本改变。因此,落实学科核心素养要求老师使课堂成为学生感受体验成长、教师传道点燃提升的平台,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要实现这一点,首先就必须要求我们的教师了解教学的对象,这是掌控课堂教学的前提。在对不同性别,不同素质基础、兴趣爱好,不同行为特点的学生采用“大一统”形式的课堂显然已经落伍。教师在上课之前,要充分了解自己所教学的对象基本情况,包括生理特点、心理特征、兴趣爱好等各个方面的不同特点。然后才可能采取适当的方法进行教学,当然适当的方法有很多,这里我们我们可以借鉴山东、江苏等经验丰富的省市鼓励提倡的“30+10”、“30+5+5”模式。但是在借鉴的过程中,我们不能照搬其形式——“老师只讲5分钟,剩下的学生讲”。不要忽略了它们的核心内容:学情调查、合作质疑、当堂纠错、展现拔高等。

其次,我们教学设计的核心是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通过互动学习,培养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达到更高的层次,更上一层楼。教师在课堂设计中应该把重点放在教学设计的整体框架上,即理念+基础,包括了知识、能力、情感目标的达成。比如我们的教学有四级要求:了解——理解——掌握——运用。了解即初步认识,通过记忆识别知识,直接运用知识;理解则要求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上升为理性认识,承认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使学生达到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来并能独立完成;掌握和运用则是要求学生对知识有深刻的认识、理解内在系统和联系,能够进行知识间的转换、推断,形成分析、解决较综合问题的能力。

最后,教学设计的目标应该对学生学习活动有准确的定位,即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各个探究活动、问题的设计应该有一条线索贯穿其中,在这条线索上要突出重难点内容,显露主干内容,减掉可有可无的举例、证明等侧枝旁叶。探究活动宜少不宜多、宜精不宜泛,每一个探究活动的设计都有其相应要达到的效果。教师在设计探究活动时要作充分的考虑,力求探索地充分、准确,不会引发过多的其他疑问。学生在探究与活动的过程中,要真正实现身动、心动、脑动;而又因为探究在课堂上的不可控性,老师要把握好课堂收放的度,教师不是单纯的旁观者也不是最后的点评师,应该起到主持人、引导人的作用。教师可以单纯的讲授、可以环环相扣的引导、可以创造拓展的启发;在环节的导入、时间的控制、争论的纠正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这也是保证“学科素养能够落到实地”的重要一环。

比如必修二第七课第一框《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在典型的素质教育课案例中往往会使用比如采访少数民族同学、收集各种少数民族与汉族融洽相处的事例、就某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谈自身感受等等形式。这些方式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缺乏可操作性,除了民族地区的学校外,其他地方的学生缺少实践体验,一旦学生不积极配合,课堂教学就无法继续;如果再加上一味的说教,学生很快就是失去兴趣,更显得枯燥无味。我们在处理这一课时,何不把关于民族地区的正面新闻与负面事例相结合呢?何不把更多的着力点放在正确引导学生如何看待民族建设中存在的不足、问题等方面?何不把中国的民族关系与中东等地方的民族关系做一个对比,让学生思考原因?进而我们甚至还可以引导学生如何看待近期欧洲地区发生的民族恐怖事件、港澳台地区的发展趋势等。这比一味的说教更能够吸引学生,既能够真正地做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又能够使学生设身处地地理解国家政策的优越性,实现政治认同;能够理性分析国内外各种分裂我国的言行,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和政治意识;在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上,维护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共同繁荣自然就会内化为自身的一种品行,自觉承担责任,实现政治参与。由此,“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制意识、公共参与”等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完全贯穿在整个的教学中,既提高了知识能力,有培养了品格素养。

总之,一切“教学艺术”都应该服务于学生学的艺术,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更应该是有生命的课堂,更应该是充满人性光辉的课堂。

其实,学科核心素养不是崇高而神圣不可侵犯的“高大上”的东西,它就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中。在灵活的课堂上,学生受到了激励、鼓舞、指导和召唤,形成了积极的学习态度与丰富的情感体验,为自我的个性彰显、心态开放创设了良好的条件;教师也实现了一种有效的分享、成功的给予、自我成长与实现。在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过程中,这种和谐愉快的课堂方式、师生关系显得更为重要,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言传身教,在和谐的师生互动中,教会学生真正的素养是什么。这大概也就是我们要为学科核心素养的实现而努力的方向。

(本文是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青年专项课题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与学生有效学习相关性的研究(课题编号:120145157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广东省教科研规划重点课题(2014ZQJK002)暨广州市教科研协作基地(14XZ09)项目“中学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体系、培育路径和测评设计的研究”的阶段成果。)

[ 参 考 文 献 ]

[1]《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教育部2015年初稿.

[2]《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

[3]《哈佛教育评论》,美国密歇根大学伊丽莎白·博·莫杰第85期第2卷发表《青少年学习者学科素养的做和教——基于社会和文化项目》.

[4]《以学科核心能力的发展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曹瑞,《滨海教研》2015年第3期.

[5]《学科核心素养的“通”与“同”》,李晓东,《中国教育报》2016年第9版.

4.核心素养教学心得 篇四

一、物理核心素养的界定:

物理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物理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生通过物理学习内化的带有物理学科特性的品质,是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成分。

二、物理核心素养的四大要素:

1、物理观念——

形成经典物理的物质观、运动观、能量观、相互作用观,并且能用来解释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

初步具有现代物理的物质观、运动观、能量观、相互作用观,能用于描述自然界的图景。

如:物质观——经典:物质是由不可分割的原子和电子组成的,而且微观物质的运动轨迹可以确定;现代:原子和电子可以进行再分割,微观物质的运动轨迹,比如电子等,不可以准确确定。

2、科学思维——(物理思维:抽象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的具体体现)

具有构建理想模型的意识和能力;

能正确使用物理思维方法,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进行科学推理、找出规律、形成结论,并能解释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具有使用科学证据的意识和评估科学证据的能力,能使用证据对研究的问题进行描述、解释和预测;

具有批判性思维的意识,能基于证据大胆质疑,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追求科技创新。

3、实验探究——原标准中“科学探究“七个要素的重新概括具有科学探究的意识、能发现问题、提出合理猜测;具有设计实验探究方案和获取证据的能力,能正确实施实验探究方案,使用各种科技手段和方法收集信息;

具有分析论证的能力,会使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分析、处理信息,描述、解释实验探究结果和变化趋势;

具有合作与交流的意愿和能力,能准确表达、评估和反思实验探究过程与结果

4、科学态度和责任能正确认识科学的本质;

具有学习和研究物理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能主动与他人合作,尊重他人,能基于证据和逻辑发表自己的见解,实事求是,不迷信权威;

在进行物理研究和物理成果应用时,能遵守普遍接受的道德规范;

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热爱自然,珍惜生命,具有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感。从四大类,14条的描述中,我们不难发现,核心素养的建构,尽管落脚点是学生“身心发生积极、健康的变化”,但却是建立在物理学科的基础上或以物理学科为载体来实现的。

三、如何理解“学科教育”

1、学科教育包含着学科与教育双重因素,因此必须牢牢地“踏”在学科和教育两点上。

2、重心不同,将导致两种取向的学科教育:

学科取向的学科教育教育取向的学科教育

3、如何定位基础教育阶段学科教育的重心?

学科取向的学科教育以教育为手段,学科知识技能的教、学与考成为最主要出发点落脚点。

教育取向的学科教育以学科为基础或载体实现教育的目标,即学生通过每一门课程的学习实现身心发生积极、健康的变化

需要建立学科与教育的平衡——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研究生

基础教育阶段学科教育的重心在“教育”——身心健康、积极向上

5.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 篇五

——共情陪伴

共情能力对孩子道德认知的发展、社会规则的习得及人与人社会互动都具有不容忽视的积极作用。多年的心理学的研究表明, 幼儿的“自主性”和“自控力”是其健康发展的一体两翼,是幼儿心理健康与社会情感能力发展的核心所在,“共情陪伴” 是发展幼儿“自主性”和”自控力”的有效方式。

在幼儿园保教的过程中,我发现一个普遍存在的共同现象:我们教师对孩子出现的某些不良行为,大多总是表现出一副“我是你的老师,我要教育你”的神情。孩子表现出好的行为时我们教师就给予肯定,肯定他这种行为是对的,并加以表扬,鼓励他要坚持这种行为;可当孩子出现顽劣不良的行为,我们大都就要开始各种说教,让孩子知道这种行为是错的,下次不可以再犯了。渐渐的发现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这种效果收效不太理想,孩子往往知道自己这样做不对,却还是要这样做,用我们的话说就是明知故犯。对此教师再次教育非常苦恼,幼儿挨批也很委屈。每当这个时候共情教育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共情陪伴主要强调教师和家长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首先要放下自己的主观参与框架,放下成见和偏见,无条件地接纳每个孩子,在“放空”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耐心等待孩子的反应、观察孩子的表现、倾听孩子的心声,并有效回应孩子的内心需求。在这种陪伴方式中,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尊重和接纳后,会更积极地完善自我。在共情陪伴下成长的孩子,往往也更具有共情意识,能够更好地习得与掌握共情能力,而这一能力对孩子社会规则的习得、道德认知的发展及社会互动都具有不容忽视的积极作用。

掌握共情能力的孩子能够更融洽地与同伴、教师和家长等互动,即能够更好地处理“人一人”关系,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而平衡的“人一己”“人一人”关系又有助于孩子有效处理“人一事”“人一物”关系,并促进其问题解决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

6.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 篇六

一、数学素养的基本内涵

一个具有较高数学素养的人,数学思维特质的外显和内在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其二,数学锻炼人的思维是数学素养特质的内在特征。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思维本身就具有客观性、直观性、深刻性和灵活性等特征。

数学思维的直观性。思维本是抽象的东西,如果凭借数学模型,以数据、图形作为载体进行量化分析,可以大大加强其直观性。

数学思维的灵活性。数学思维方式方法的多样性以及数学运算简捷便通性,给我们运用数学知识,通过数学的观点、方法判断、分析解决问题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既可以宏观、全局、整体把握事物特征,又可以从某一方面、某一事例入手微观、局部地认识事物,达到窥“一斑”以见“个豹”的认知效果;既可以反思、总结过去,又可以设计和展望现在和未来;既可以通过数字符号反映事物间联系,又可以运用图形刻画事物的状态。随着数学手段的发展和数学器具的便捷,社会对数学运用关注的程度也越来越高,诸多便利因素的出现为我们在现实之中用数学解决问题注入了无限的活力。

小学数学对人的数学素养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小学数学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也为培养人的数学素养提供了可能。小学数学知识结构单一,呈现方式灵活,许多数学思想、数学法则和数学规律往往依附于一定的感性材料而存在,许多数学问题都能够从生活实际中找到原型,甚至有一些数学问题实质上就是日常生活中存在现象的翻版,直接显示出生活意义。小学数学也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可以促进人的思维的发展,并体现出时代的整体特征。这些因素正是形成数学素养的先决条件。新一轮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的建立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要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要的数学”,并且强调“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这无疑为小学阶段发展人的数学素养指明了方向。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人的数学素养,应该切实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在青岛版教材中,最大的优点就是图文并茂、灵活的呈现所学内容,教材中所选的都是切近学生实际生活经验的情景图,紧密联系生活,从学生已有的学习、生活经验出发。例如二年级下册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利用了“野营”这一情景串,从野餐到野营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了生活中的有余数的除法。再例如“万以内数的认识”,将农村与城市的小朋友以“手拉手”的形式,呈现了农村学生进城后的所见所闻、城市学生来到农村后的所见所闻及生活体验、城乡学生分别时的美好回忆。在这些生活素材中学生能用万以内的数描述具体的事物,能进行较大数的大小比较及几千几百加减法的口算,建立了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其余每个单元亦是如此。

2、加强数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形成学生数学探究能力。数学探究能力是数学素养最核心的成份和最本质的特征,数学探究能力的提高是通过数学思维方法的训练来完成的。

3、培养估算能力,形成科学的直觉。估算是对事物的整体把握,是对事物数量的直觉判断。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的估算能力有着广泛的作用。如果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积极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这将有助于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有助于数学方法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有助于学生对日常数量关系的灵活处理,形成各种解题策路,进而形成科学的数学视觉。

因此,我们只要积极帮助学生积累经验,注重对周围、身边的事例进行观察、比较,鼓励学生大胆估计、反复实践,帮助学生总结归纳,使学生分析问题有根有据,而不是盲目地猜测,学生的估算能力一定会进一步提高,从而形成科学的直觉。

例如在青岛版二年级下册中,教材设计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奇妙的动物世界和户外活动。“奇妙的动物世界”是在学生学习了万以内数的认识和长度单位后安排的一个实践活动,活动内容是想了解一些动物每天的食量、睡眠时间和寿命……,在活动中让学生先分组制定调查计划,然后调查,记录并整理调查的结果,最后小组进行交流。“户外活动”是在学生学习了时、分、秒和统计知识之后安排的,活动内容是调查、统计学生每天户外活动的时间,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体会一定时间的长短,同时经历统计的全过程,提高分析和整理数据的能力。

数学,其独特的科学价值与文化价值对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情感态度具有潜在的陶冶作用。包括思想品德和情感体验两个方面。具体内容有以下四个方面。

7.美术教学核心素养教案 篇七

关键词:高中,美术社团,核心素养,途径

一、建设高中美术社团的必要性

随着时代的变迁, 高中生需求的变化日益多元化, 社团活动课程也就成为学校素质教育的一部分, 作为学校课程的开发具有一定的价值。美术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力, 更好的认识及感受美。

社团是学生开展活动的重要形式, 它与传统教学形式相比具有可塑性强, 活动方式灵活多样, 学生能够自愿选择活动社团。高中美术社团完善了校园文化建设, 为校园的文化建设带来了无限生机, 在学校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 高中美术社团建设关系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也成为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一个新台阶, 是学校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二、美术社团活动对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作用

核心素养注重的不是进行知识和技能的传授, 而在于培养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和运用。在美术社团活动中, 学生从单一的课本知识转向综合素质的提升, 从课堂学习转向课外学习。因此高中美术社团在核心素养教育体系中意义重大。

1. 美术社团学习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

通过美术类社团活动, 可以丰富和拓展学生的艺术知识面, 提升思维能力, 激发创作灵感。让学生有个很好的交流平台, 以美的元素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使学生的人文精神得到提升。在社团的班级里, 大家有共同的爱好, 这种艺术的文化氛围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及健康成长。

2. 美术社团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

古人云“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 也是核心素养强调的重点, 通过学生社团活动能够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社团活动的自我管理, 竞选出各社团社长、副社长, 并根据社团特点与指导老师一同制定详实的活动开展计划, 充分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各类社团开展主题活动, 如“喜迎元旦感恩成长”主题现场绘画大赛, 各班级自主设计, 自主创作, 小组合作, 在40米长的布条上描绘各自心中对感恩的理解, 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思维、创新能力;社团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交往、合作、组织、管理的舞台, 是培养和锻炼学生实践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的重要途径。

3. 美术社团活动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审美健康发展

审美教育通过独特的以形感人、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教育功能, 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产生多方面的深远影响。美术社团学习活动过程中, 教师有意识地引发学生的审美想象是培养审美想象力的关键。通过社团活动的建设和完善,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力求活动的成效。使美育融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 真正把社团办成学生喜爱的家园、乐园和学园, 从而达到以美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目的, 这也将有助于我们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有效开展高中美术社团的途径

建立美术社团可以促进学生特长的发展, 是学生自我实现的现实需要, 还能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社团活动遵循“学生活动社团化, 社团活动课程化”的原则, 教务处统一把社团活动列入学校总课程, 指导教师负责相应活动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各社团根据学校的安排, 按计划开展活动, 笔者就我校美术社团的有效开展, 谈几点自己的认识。

1. 完善的制度建设为社团活动提供保障

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 探究高中美术社团文化, 学校制定了社团活动实施方案。各社团每学期精心制定社团活动计划, 每周安排两次活动, 确保社团活动课程化原则。此外还要求各个社团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成果汇报展示, 支持参加各项竞赛及鼓励参加小艺考。学年结束对各社团活动开展情况进行评比, 评选出优秀社团、优秀社团成员若干, 并予以奖励。

2. 社团的多样化建设为社团活动提供活力

美术社团的种类繁多, 学校成立了书画社、陶艺社、版画社、插画社、动漫社、黑白装饰画社、平面设计社、工笔花鸟社、手工社等美术类社团。社团的多样化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需求选择, 让社团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发挥最大的作用。如书画社、工笔花鸟画社可以让学生更加了解中国文化及文房四宝知识, 掌握一定的国画技能;动漫社可以使学生探究新时代的元素和动漫的产业化发展;多样化的美术社团建设, 对高中美术社团文化的探究与实施起到积极的作用。全方位地发展学生思维、开阔视野, 才能真正的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3. 形式各异的方式为社团活动提供舞台

美术社团在活动上形式各异, 社团课上注重引导学生兴趣, 充分发挥学生自主交流能力。社团课外组织多种校外交流形式, 如动漫社在市动漫协会的带领下举办了一场由三明学院海峡动漫协会与三明九中动漫社的作品联展。两校同学都准备了较高水准的动漫作品进行展示, 并且亲自布展, 在此过程中, 我校的动漫社成员不但了解了布展的流程, 而且也增强社员之间的凝聚力, 同时举办了一场生动的“动漫绘画交流会”。此类方式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

结束语

8.基于“核心素养”的识字教学探析 篇八

【关键词】核心素养 “体验式”识字 培育

【中图分类号】识字教学;核心素养 【文献标识码】A

一、“灌输式”识字教学的困境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低年级识字与写字的教学目标是学生对识字、写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按照课标规定,低年段学生要求能认识1600个汉字,能正确书写800个汉字。由于存在同音字、形近字、多音字等难点,识字学习并不容易。对教师而言,教学任务重、时间紧,采用“灌输式” 识字教学方法成为不得已的选择。然而,“灌输式”识字教学效率低,且与“核心素养”的要求也相距甚远。因此,“灌输式”识字教学方式已陷入困境,表现出三个方面的不足。

(一)重传授轻体悟,学起来难

“灌输式”识字教学存在“高耗低效”“学生畏难”等现象。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现象?首要原因是老师抢着“教”,不等学生自己反应过来,他们就急匆匆地抢在前面,一股脑儿地灌输了。殊不知,离开了自我体悟、自我建构,没有内化的汉字识记,只能是消极的汉字识记,学生不但学起来难,而且也容易遗忘。这样的识字教学,背离了核心素养倡导的亲身体悟、自主发展能力要求。

(二)重趣味轻理据,懂起来难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当中论述了汉字的“六书”理据,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可见汉字理据研究由来已久。然而汉字发展到今天,由于形、音、义的变化以及人们观念的变化,现代汉字的构成理据削弱,如原先在古代汉字中占80%以上的形声字,在现代汉字中只留存了40%左右。因此,有人认为现代汉字的教学不必拘泥于遵循汉字的理据。“灌输式”教学中,任由学生随意拆分汉字,利用顺口溜形式进行记忆,但“趣味析字法”必须慎用,否则会导致学生对汉字及汉字背后文化的误读。文字背后的文化内涵,映射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完全撇开汉字理据学习汉字,与核心素养提倡的人文底蕴熏陶是相悖的。

(三)重记忆轻运用,用起来难

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在“灌输式”识字教学中只注重字音的认读,字形的认记,忽略了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运用。失去了语言环境的汉字,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脱离了鲜活的语言情境,汉字的认读成了机械记忆,学生无法运用,更谈不上创新,核心素养提倡的实践创新能力就成了一纸空文。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体验式”识字教学初探

(一)何谓“体验式” 识字教学

“体验式”识字教学就是将体验式教学方法运用于识字教学中,通过调动学生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引发、交融、激活学生主体的想象、移情、感悟、神思等多种心理活动的碰撞,让学生亲历识字过程,感悟汉字魅力,培养识字能力。

(二)“体验式” 识字教学是培育核心素养的重要方式

2014年,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核心素养体系,系统地描述了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的毕业形象,为深化课程设计提供了方向或路径。“体验式”识字教学是有效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方式,让学生们在亲眼看、亲耳听、亲手摸、亲口读的各种体验中,仔细审视陌生的汉字,开动脑筋探究汉字的秘密,是崇尚真知、理性思维、勇于探究素养的培育;让学生们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自主识字,合作讨论,享受发表言论的权利,是乐学善学、勤于反思、尊重差异素养的培育;让学生们感悟到汉字博大、深厚的文化内涵,是国家意识、政治认同、文化自信素养的培育;组织“争做生活有心人,竞选识字小达人”等各种竞赛,在活动中认识汉字,是勤于实践素养的培育。

三、“体验式”识字教学中培育核心素养的实例

以上述“体验式”识字教学理论为依据,以人教版二年级上册为实践载体,笔者探索了一套体验式教学策略。下面结合《识字八》的教学实践,简要介绍体验式教学的具体运用策略及核心素养的培育。

(一)创设故事情境,在快乐体验中识字

学习“娲”字时,笔者介绍它是我们人类的母亲,是古代神话中女帝王的名字,女娲不仅创造了人类,还帮助百姓免除灾难;播放女娲补天视频,把学生很快带入了故事情境中,记住了女娲,也记住了“娲”这个字。在故事情境中体验识字,学习中有乐趣、学生乐于学习,与核心素养框架下学会学习、自主发展素养紧密契合。

(二)创设生活情境,在实践体验中识字

课前学生们已经会认“卫”字。但是,教学不能止步于此,你在哪里经常看到这个字?学生纷纷回答,“警卫、门卫、卫生、卫视、安全卫士、卫星”等。学生回忆出一个个鲜活的生活画面,进一步加深了“卫”字印象。课堂上的这一问,唤醒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将学习汉字与生活实践勾连。在生动、鲜活的生活实践中认识汉字、获得知识,契合了核心素养中善于学习、动手实践的要求。

(三)创设多媒体情境,在感官体验中识字

古人面对多变的天气无能为力,现在的我们却可以提前几天预知天气变化,是什么帮助了我们?《天气预报》信息哪里来?笔者播放介绍人造卫星的微视频,原来人造卫星不仅能预报天气,还有很多其他的用途。有了各种卫星,我们的生活才更加便利、多彩。相比传统识字教学,翻转学习、微课嵌入、白板交互等信息技术手段显得更为高效、便捷、轻松。体现了语文学习的直观性、综合性,培育学生热爱科学,早日适应“互联网+”的核心素养。

(四)创设关联情境,在想象体验中识字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既形象又活跃,最富想象力,教学中必须充分运用。学习“嫦娥”时,笔者先用偏旁归类的方法识记,再出示娟、娴、娜、婷、姗、婧……看,女字家族可是很庞大,它们都代表美丽的女孩,谁的名字里有这些字?父母肯定希望你们像嫦娥一样美丽。从记两个字,到认一串女字偏旁的字。名字不只是代号,更有着特殊的寓意,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学习“宇宙”时,笔者先展示“宇宙”的时空演变过程,接着观看“宇宙”汉字演变视频,讲解演变过程。再出示一组带有“宝盖头”的字:安宁、寝室、宾客等,它们与“家”大有关系。家里有妈妈就会觉得安宁,睡觉的房间叫寝室,来了客人叫宾客。通过关联情景识字,感悟汉字的文化内涵,熏陶人文情怀,增强国家意识、政治认同、文化自信的核心素养培育。

《识字八》体验式识字教学后,笔者检测了40名学生识字情况。设置了“我会识字”“我会写字”“我会积累”板块,“宇、宙、嫦”等9个汉字识字准确率达到90%、书写准确率达到70%、辨析率达到60%。借助“体验式”识字教学策略的研究,实现识字教学的“突围”和“翻转”,把过去的“被动识字”翻转为“自主识字”,“让学”于生,实现“因字制宜”,在“体验式”识字中培育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吕必松.汉字与汉字教学研究论文[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杨秀芳.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体验学习[J].小学生教学实践 2010(11).

[3]钟启泉.核心素养的“核心”在哪里[N].中国教育报,2015-04-01.

[4]褚宏启,张咏梅,田一.我国学生的核心素养及其培育[J].中小学生管理 ,2015(9).

9.语文教学核心素养论文 篇九

一、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教学理念

在学校的核心教学理念中,注重“以生为本”的教学模式,通过全面发展素质教学,培养出一批批性格积极向上、具有一定自主学习意识的学生,才能更加适应快速发展的时代需求。而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贯彻的是核心素养教学理念。素养培养主要是指提高一个人的素质修养,包括思想道德品质、个人的言行举止以及知识水平能力等方面。教师将核心素养教学运用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吸收知识的能力。素养教学的范围不仅局限在传统的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上,还是一种扩大的目标教学,通过一些优秀的文化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文化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修养。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实践性互动活动较多,容易提高学生的投入程度和知识吸收能力,所以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教学理念具有一定的高效性和可实践性。

二、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教学实践方案

1.发散性教学模式

小学语文教学在不同的时段有着不同的教育模式,在现代的小学教学中,教师会更加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核心素养的培养,开展生态化的教学课堂,就能有效提高教学课堂的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从学生年龄特殊性进行分析,语文学习的过程较为枯燥,所以,教师在关注学生的现时学习情况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培养,激发他们学习小学语文的动力和热情。例如,在设计《乌鸦喝水》的教学方案时,教师要从语文知识的角度锻炼学生的感悟能力。教师可以列举出具有相近形状的字组,如“鸟”和“乌”这两个字,引导学生对字形的认知能力,可以进行相关联想解释,“乌”的意思是黑色,而乌鸦是一种黑色的小鸟,诸如这种解释,并利用相关的图片进行解析,就能够加深学生对字形和意思的印象。随后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自主在课文中找寻相近字形,并且引导他们进行独立思考,更加深入锻炼思维能力。

2.多媒体应用教学课堂

对于如何建立小学语文“以生为本”的课堂、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力,应用多媒体的教学模式起着关键的作用。基于核心素养教学理念下,对小学语文课堂引入多媒体进行教学,能突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自身能力。

根据目前的研究,发现人类对图形信息的吸收能力远高于对文字信息的理解能力,小学生也是如此。开展动态化的多媒体应用教学模式,就可以将一些语文知识融合到图片资料或者视频资料之中,用较为直观的模式展现在学生眼前。促进学生对语文知识吸收能力的提高和印象的加深,在加深理解后,学生还可以有效地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之中。

例如,在教《李时珍》这篇课文的时候,小学课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学生对该人物形象无法有个良好的认知,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动画小视频,或者课文中涉及的草药相关图片资料,作为辅助资料,在课堂上进行扩展性的知识讲解,从而提高学生对人物形象以及课文内容的理解,在不断扩展课外知识的同时,学

生也会提高相应的自主学习能力,会更加渴望了解到其他领域的知识。

3.协作式教学模式

在核心素养教学目标的要求下,小学语文课堂上还需要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和协作能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对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也有很大的帮助。

在设置具体的任务时,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设置语文学习相关的任务,让小组成员一起完成小组任务,比如通过课文话题探讨,不断地在思考中提升感知能力和情感素养的培养,又或者通过小文章撰写、实物制作等形式,促进学生对语文课文内容的应用表达能力和实践能力,逐渐提升对小学语文知识的学习兴致。教师在课堂结束后,将小组合作完成的作品进行阶段性的实物展示,这既是一种教学成果的检验,通过成果展示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上一篇:主持词(考核部门使用)下一篇:2010年造价工程师考试《技术与计量(土建)》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