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题研究计划总结

2024-07-09

科学课题研究计划总结(共7篇)

1.科学课题研究计划总结 篇一

科学小课题实施计划

对于小课题研究,这是一个比较难度较大的课题,我们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摸索着寻找途径。

1.小课题研究与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结合。

小课题研究的活动内容设置的基础是与小学科学(常识)教材的紧密结合,它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的兴趣和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提出,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

2.小课题研究与日常生活问题结合。

小学科学教学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生活情况,让大自然与社会成为学生学习科学的大课堂,为他们终身学习和生存打好基础。因此,小课题研究的课题要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帮助学生探究解决问题。这是小课题研究的中心环节。在选好课题的基础上,教师帮助学生建立课题探究小组,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对提出的课题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推测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依据方案落实小组成员各自的职责和任务,提醒学生有关安全注意事项,落实安全措施,开展科学实践活动,并强调做好有关科学实践活动的记录。这个过程是学生学习、实践的最重要过程,也是学生最容易产生创新思想的过程。根据小学生实际,我们采用的探究解决问题的活动主要有以下几种:

(1)收集资料法。

资料的来源很多,有书籍的、生活中的、网络的等等。教师要引导学生如何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应用资料。

(2)参观访问法。

这种方法打破课堂限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优势,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

(3)观察实验法。这是学生最喜欢,也是最能体现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活动,学生围绕探究主题,自己设计观察实验方法进行探究。

(4)尝试实践操作法。小学科学常见的实践活动是观察与实验,但学生尝试性操作也是实践。学生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获得了许多强烈的体验和有价值的资料。教师引导学生写观察日记、实验报告记录、科学小论文、创意小点子、科幻画、科学小报等形式积累资料。

3、组织学生共同交流提炼。共同交流提炼是小课题研究活动让学生提高认识的重要环节。学生通过探究解决问题,必定有许多收获,有许多新的认识。但是,这些收获和新的认识比较零碎,不够全面,有的可能是错误的。这就需要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交流活动,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分析归纳。学生一般采用讨论和辩论的办法,交流自己对小课题研究的描述与记录的内容。根据学生共同交流情况,很多时候教师再次组织学生开展第二次的探究解决问题,然后再进行共同交流提炼。根据学生实际探究情况,如此循环研究,使这个小课题研究不断深入。

2014-3-2

2.科学课题研究计划总结 篇二

本文主要研究了我国当前的运动员训练水平, 探讨科学的训练计划如何才能尽快提升运动员的成绩。

一、科学制定高效的训练控制计划

(一) 制定系统的训练计划

运动员的训练与成绩提高是一个系统的过程, 需要一个系统化程度较高的计划才能逐步提高运动员的训练水平。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首先应当制定一个完整的训练计划, 建立起科学的训练目标, 分阶段来完成整个训练计划。

根据目标的进程和各阶段要达到的效果, 可以将训练计划分成年度、季度、月度、周计划等几个不同的阶段, 确保运动员有足够的精力来贯彻这些训练计划。

长时间的训练计划, 例如几年与年度训练计划, 可以适当的将训练安排一些耗时长、长期的训练项目。对于时间跨度较小的训练计划, 例如月度、周计划等, 可以适当细化训练的内容, 并根据运动员自身情况进行灵活地变动, 制定一个有弹性的训练方案。同时完善体育科研保障体系, 广泛运用现代科技成果, 采用科学的训练方法与手段, 对运动训练的全过程实施最佳化控制, 以取得最佳的训练效果和创造最优异运动成绩的过程。

(二) 反馈训练计划中出现的问题

为了更好的加强训练质量, 运动员在训练的过程中将自己容易出现的问题记录下来进行系统性的反馈, 从而最终得到良好的效果。发现问题的过程, 也是运动员建立起对自己更深层次的了解过程。

在这样的训练思维的指导下, 教练员要了解自己执教的运动员, 在开始训练之前就掌握其所有的数据。通过对比运动员现有状态与理想状态之间的差距来规划训练内容, 这样的执教过程是十分重要的;其次, 教练员要制定出有针对性方向性的训练方式, 让运动员接受最适合自己的训练计划。

二、训练计划中突出心理训练和心理调控

一名高水平运动员, 生理与心理水平都要十分过硬, 不仅要在身体上超越大部分的竞争对手, 还要在心理上能适应赛场带来的种种压力。所以说, 运动员之间相互的竞争是多样化, 多方面的。在现代复杂的社会环境下, 运动员的训练方式大同小异, 但是对待训练的态度却能大大的提升运动训练效果。

因此, 日常的训练不能忽视对运动员心理调节能力的强化。运动员的心理承受力与心理素质水平要如何才能有效提升呢?很多教练联系了心理学家, 分析运动员在赛场上的心理状况因素, 研究并设计出了一套广泛适用的心理暗示法。在大多赛事上都能帮助运动员有效的调节心理, 从而创造出更好的运动成绩。

三、“大负荷”运动训练计划

日常训练时提高训练的负荷, 并不是每次训练都要在运动员所能承受的极限负荷之上, 加大训练强度进行提高, 而是要确保负荷被控制在运动员所能承受的最大负荷之内, 避免造成运动损伤。

整个训练计划应当系统进行, 保持循序渐进原则, 完成一个训练周期的目标之后再去完成另一个训练阶段任务, 在所能承受范围之内不断地提升负荷, 不断提升运动员自身对高强度负荷的适应能力, 让身体适应更高强度的负荷, 进而提升运动员自身的竞技水平。

运动员提升到一定强度的负荷之后, 先维持在该强度下的训练计划不变, 让运动员充分适应该强度, 然后再逐渐提升运动负荷水平, 通过阶梯状训练方式逐步完成整个训练计划周期。然而在高强度的训练之后, 运动员也要重视自身体能与身体状态恢复工作, 在营养摄取环节要跟上训练消耗的节奏, 调节好身体机能的增长与恢复之间的关系, 建立起科学有效的训练体系。

四、运动训练计划的基本内容

(一) 准备部分的内容

内容主要包括:对运动员身体机能、运动能力、恢复能力的现状诊断结果;对诊断结果进行科学分析之后, 所建立的适合于本时期跨度训练过程并能够完成的训练目标。

以上两项内容, 不仅是训练计划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是决定训练计划是否具备科学性意义的理论基础, 同时还体现着训练计划的先导性作用。

在实际训练过程中, 在制定多年计划、年度计划和阶段计划的时候, 都会考虑到对运员进行现状诊断定一环节, 也都能够提出相应的指标;但在制定周计划和单次计划的时候, 却常常忽视了这两项工作, 常以主观估计来代替客观诊断, 必然会大大增加训练的盲目性。

(二) 指导及实践部分内容

在训练计划的总体概念中, 所谓指导部分的内容, 是指对计划的全局性分布和设置尤其对时间跨度大的训练计划而言, 它的意义与训练目标一样, 是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内容。它主要包括训练阶段的划分、各阶段训练任务的确立、比赛序列的安排等内容。

通过指导部分的工作, 对训练计划进行总体设想, 勾画出训练过程的基本轮廓。然后进一步规划出训练负荷动态变化的基本趋势, 完成对训练过程的整体配置。实践部分主要涉及训练的具体过程, 其内容包括训练过程中具体训练手段的选用和安排、各种训练手段所载负荷量度大小的配置、恢复措施的设计与选用。在实际训练过程中, 教练员还必须周密地考虑恢复训练措施如何安排, 这是现代系统科学训练理论的基本要求。

五、合理运用运动训练方法

运动员日常训练离不开教练员的指导与帮助, 只有运动员与教练员建立起良好关系, 才能使训练效果更好。同时科研人员要对教练员日常训练目标、训练计划、训练方法、训练手段等方面进行深入透彻分析, 并且了解教练员的执教风格及其执教习惯, 培养训练中与教练员的默契, 建立共同认识, 使教练员了解彼此之间所起到的作用, 从中得到帮助, 更好地组织安排训练工作。训练方法五花八门, 虽然各自起到了不同的作用, 训练了不同方面的身体机能, 但是最终目的都是提升运动员的比赛成绩, 所以任何训练方法都有一定的意义。教练员需清楚认识到这一点, 通过灵活多样的训练方法, 实现运动员竞技水平的全面提升。

六、结语

综上所述, 在我国竞技体育事业发展的过程中, 运动员综合训练水平的提升是一个长期并且需要系统性规划的项目。在完善的训练理论, 先进的训练理念的支持下, 用科学和完善的训练方法, 再加上运动员与教练员之间默契的配合, 一定能逐步提升田径运动员的体育竞技成绩, 为我国建立体育强国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冯树勇.中国高水平跳远运动员训练内容体系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 2001.

3.科学课题研究计划总结 篇三

【摘要】通过开展农村小学科学骨干教师“国培计划”课程的调查,了解江西省农村小学科学教师的现状和培训需求,并根据中小学教师培训的目标、要求和调查结果科学设计了培训课程,构建了小学科学骨干教师培训的课程体系。

【关键词】“国培计划” 培训需求 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3-0034-03

课程设计是做好“国培计划”学科培训的最关键环节,课程体系的优劣关系到整个培训的质量。2011年1月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指出“加强教师培训需求调研,根据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并针对不同类别、层次、岗位教师的需求,以问题为中心,案例为载体,科学设计培训课程,丰富和优化培训内容,不断提高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1]培训内容的选择主要体现在课程上,课程应满足学员实际需求,特别是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员的需求。

赣南师范学院是江西省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基地之一,自2011年以来已举办2期“江西省农村小学科学骨干教师”培训班,取得了一定的培训效果。但在培训中也发现一些问题,如课程开发上存在着课程目标宽泛、针对性不强、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因此本研究基于江西省小学科学教师的现状调查结果的分析,对“国培计划”小学科学骨干教师培训课程体系进行设计与反思,设计了适合短期集中培训的120课时的课程体系。培训内容的选择与培训效果直接相关,两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因果关系,因此对培训课程的研究有利于教师训后绩效评价研究的开展。

一、调查对象与研究方法

1.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为参加“国培计划(2012、2013)”——江西省农村小学骨干教师培训项目的小学科学教师共90名,分别来自于江西省的10个地市级乡村地区。前期调查研究发现目前小学科学教师主要年龄段集中在25至40岁之间,主要为男性,学历背景主要为专科,职称以中级为主。

2.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开展了对教师培训需求的调查和课程满意度调查。对教师的需求分析,其主要目的是了解教师的培训需求,并针对调查结果设计培训课程。课程满意度调查,主要了解学员对新制定的课程体系的满意程度,以便对课程设置做出调整和反思。

(2)访谈

访谈法以及在线访谈法是为了了解当前小学科学农村骨干教师国家培训课程设置的现状,对教师培训需求进行访谈,通过需求分析确定课程设置与当前教师实际需求间的差距。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培训需求分析

培训需求从下列4方面开展调查∶参加培训的原因,科学教学工作中存在的困惑,培训要求,以及希望采用的培训方式。为了最大限度了解教师的需求,问卷采用开放式的问题形式,获得教师培训需求信息(见表1)。

绝大部分教师参加培训是为了提高教学能力(占85%)和充实学科知识(73%),同时也存在部分教师有其它目的,如为完成培训任务、扩大人际关系、评职称等。在开展科学教学时存在的困惑或问题,60%的教师感觉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上存在一定的困难,也有少部分教师在科学的本质的理解、师生关系和教学设计、实施与评价方面有一定的困惑。教师迫切需要提升的能力主要集中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教育技术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上,少数教师也希望在语言能力、教学组织与实施能力方面得到提高。在培训方式上,超过71%的教师希望通过专家引领取得培训效果,有近60%的教师选择教学实践和研讨互动。通过问卷也确定了今后培训方式将主要以专家引领及教学实践和研讨互动的方式开展。

2.课程设置的满意度调查

对培训课程设置的满意度,主要设置了六个方面的问题(见表2)。统计结果可以看到,超过65%的教师对课时数的安排表示满意或基本满意(题1),说明培训时间符合学员的需求,但对课程内容涵盖范围的满意程度存在一定的不足,也说明,培训机构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未完成注重学员的实际需求;题6可以看出,经过培训,学员对于能力提升的满意度不高,只有60%的学员持满意或基本满意的态度。题6采用开放式问答,要求教师列出培训后能力的提高,经过统计,超过半数的教师认为在教学评价和教学设计方面,少部分教师认为是在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方面。

3.课程的编排的调查研究

课程开发应在“国培计划”纲领性文件的正确指导下,结合本省科学教育具体情况进行设计。以《“国培计划”小学科学教师培训课程标准》构建江西省农村小学科学骨干教师培训课程体系框架,主要开展了下列工作:(1)咨询课程主讲专家。(2)访谈“国培计划”培训班班主任。(3)实地调查。参照课程标准并且结合访谈结果我们确定了学习时间天数为20天,总学时120学时,同时确定了专业理念、学科知识、教学技能和综合实践四个模块教学内容,并针对教师所提出的困惑与需要及培训形式进行设计,形成课程体系(见表3)。

4.课程评价

为了检测此课程体系的合理性及对小学科学教师的适合性,选择了对本次课程设计的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对课程满意或基本满意的比例上升至81%,培训后能力提升满意或基本满意的比例上升至67.8%。

三、优化课程设置的反思

1.课程设置应体现多元化的理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素质教育背景下所需要的培训课程应该是多学科综合交叉的、包含某种价值取向的、同时应该把可持续发展的价值理念整合到课程中。[2] 因此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应体现多元化的理念,要综合考虑多方因素(包括培训组织者、参训教师、教师所在学校和当地办学特色等)。

由于培训时间的限制,课程设置上无法做到面面俱到,因此应突出主题,在有限的培训时间内,解决小学科学教师亟需解决的重点问题。在实际培训中,我们根据学员的教学实际,确定了“科学探究教学能力与科研能力的培养”为主题的培训体系。同时,围绕主题对难点与热点问题集中突破,如调研发现教育技术能力低是广大农村教师的短板,因此增加该部分课时。

2.课程开发上体现预设性与生成性相结合

课程开发初期,我们通过解读政策文件与专家访谈,初步拟定了课程模块与核心课程作为必修课。同时,根据学员的需求遴选了若干课程作为选修课,学员根据课程内容、性质进行选择,根据选课人数确定,体现课程开发的预设性,实施过程中反复征求学员的意见,形成课程的完整性。

3.课程设计体现科学的“做中学”

通过学员访谈反馈,学员对许多专家的讲座难以消化,学习效果不佳,希望参与其中,有更多的机会“做中学”,这也符合科学课程的特点。因此课程设计中设计了一定形式的“做中学”,让学员参与丰富多样的培训内容,提高学员学习兴趣,也提高学员“科学探究的能力”和动手做教具的能力。

四、总结

培训内容的选择与培训效果直接相关,两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因果关系,培训内容的合理性影响培训效果,而培训效果对培训内容的选择提供反馈信息,因此对培训课程的研究有利于教师训后绩效评价研究的开展。

因此,本研究建立的课程体系是建立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反应了学员的真实需求设计了适合短期集中培训的120课时的课程体系。短小、紧凑的课程体系有利于培训组织者实际操作,在有限资源的情况下,有的放矢地开展小学科学培训工作,使培训内容更贴合教师的实际需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教师〔2011〕1号),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4559/201101/114220.html

4.小学科学自主合作探究课题总结 篇四

永乐小学

杨博仁

一、研究背景

1、随着新课程标准如火如荼的实施,其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课程改革正成为转变学习的一场革命,学习已成为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创造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和提升的过程。创设自由、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让学生在与生活实际贴近的各种情境中,自主与合作地探究,实现知识的再“创造”。这是因为:

(一)是顺应当前国际教育发展的需要。在如今交流工具网络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动下,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按照邓小平“三个面向”,就能发现教育的职责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了。学生单单从书本上获取知识是不能适应时代要求的,因而“终身教育”已成为现代人的共识。因此,我们学校的教育不但要教给学生各方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学习的能力,学习的方法与能力掌握了,知识的获得将是无限的。

(二)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需要。教育在本质上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是对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培育过程,是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内存的教育需要。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规范各种教育活动,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为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这就必须让他们从小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育活动中锻炼自己,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获得终身发展的基本知识和能力。

二、课题研究实验采取的策略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探究欲望。

学生学习时,往往接触的不是现实的条件,而是一种情景。恰当的诱发性的问题情境具有两个特点:(1)处在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对其可望又可及,能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2)有一定的情趣,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愉快学习的乐学气氛,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探求知识。

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的情景。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单纯的知识往往比较枯燥乏味,学生会没有兴趣和激情。因此,我们注意从现代生产、生活实际出发,给出一些新鲜的、生动的、有趣的、真实的问题让学生解答。利用对问题的探究,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和学习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结合创设的情境,提出一些供学生讨论的问题,让学生互相交流,教师及时点拨,起到了水道渠成的作用。

(二)构建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的教学模式。

1、动手操作——活动性学习

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动手操作,用外显的动作来驱动内在的思维活动,并把外显的操作过程抽象为语言的表达,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会学习科学的过程和方法,但要避免为操作而操作,以免使学生成为“操作工”。在教学中,我们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建立概念、在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中理解概念、在综合运用练习中深化概念。倡导动手操作的学习方式突出学生的主动学习,强调围绕既定的主题进行,并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操作和思考。

2、合作交流——互动性学习

互动是课堂教学中各种矛盾关系的重要特征,合作是现代社会人的重要活动方式。以合作交流为主要内涵的互动学习是促进学生社会化进程和实现持续发展的重要学习方式。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性,要求教学学习的过程必须让学生尽可能地经历合作与交流。通过互动体验,感受科学知识与方法,认识科学知识与经验,培养与人合作的意识和态度,获得自我反思和纠正的机会和体验,实现资源共享、差异互补、协同发展。

5.学习总结 - 铁道部科学研究院 篇五

牟一华

中央决定,从2005年1月开始,用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在全党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以继续保持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我们党拥有6800多万党员,他们在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工作中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但在党员队伍中也存在着与保持先进性的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一些党员理想信念动摇,党员意识和执政意识淡薄,带领群众前进的能力不强,难以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一些党员干部事业心和责任感不强,思想作风不端正,工作作风不扎实,脱离群众的问题比较突出;一些党员领导干部思想理论水平不高,解决复杂矛盾的能力不强,有的甚至以权谋私、腐化堕落;一些党的基层组织凝聚力、战斗力不强,有的甚至软弱涣散、不起作用。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党的先进性,影响党的工作,损害党和人民的事业。

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要达到如下目标要求:

1、提高党员素质。党员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坚定性进一步增强,对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要求进一步明确,理想信念进一步坚定,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发挥;

2、加强基层组织。党的基层组织在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上取得新进展,战斗堡垒作用进一步发挥,党执政的组织基础进一步巩固;

3、服务人民群众。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进一步增强,作风进一步改进,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本领进一步提高,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

4、促进各项工作。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进一步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进一步树立和落实,各项工作取得新的进展。

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要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功夫,把是否解决了群众反映强烈、通过努力能够解决的突出问题和群众是否满意作为衡量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效的重要标准。

我院作为第一批实施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单位,在组织上得到铁道部党组的重视和各级组织的关注,中央督导组以及铁道部第四督导组分别来到我院检查党员先进性教育工作。各位党员在工作紧张的情况下,参加了动员、观看录像、集体学习以及个人自学等活动,我所党支部党员在网络上互相交流学习情况,党总支决定全体党员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佩带党徽上岗。重点学习了全国铁路劳动模范、院优秀共产党员邵丕彦同志的先进事迹,江泽民同志“论加强和改进执政党建设”专题摘编等。通过学习,得到以下体会:

一、党员保先教育是保卫党的执政地位、保卫我们社会主义祖国的关键一战

在战争年代,环境是那么的恶劣,条件是那么的艰苦,可老百姓却紧紧跟着共产党。为什么,因为老百姓从千百万共产党员的身上看到了党是真心实意的为了人民谋幸福,为了人民的利益。在建国初期,在大规范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条件比起战争年代虽然有了些许改善,但国家还十分贫穷,经济还十分困难。但老百姓一条心跟着党走,为建设社会主义大干苦干。为什么,因为老百姓从千百万共产党和各级领导干部身上看到,党在为了改善老百姓的生活在努力奋斗。党在人民群众的心目中享有极高的威望。就是在三年困难时期,党的一声令下,令行禁止。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生活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按过去的标准,现在是天天过年。可是老百姓却不满足了,正如有段时间媒介上讨论的热门话题一样,老百姓是“端起饭碗吃肉,放下饭碗骂娘”。为什么,因为老百姓从相当一部分党员干部身上看到的是化公为私,与老百姓争利益。他们不是吃苦在前,而是享受在前,争抢利益在前。一些地方的领导,让老百姓做出牺牲,可他们却在那里趁乱瓜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从这些人身上,看不到一点共产党员的味道。同时,党对一些违犯党纪国法的党员和领导干部处罚太轻,有庇护之嫌。可在老百姓中,却给党的威信造成了又一次的打击。

因此,党要加强执政地位,首先要严明纪律。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靠千百万赏党员、各级领导干部来贯彻执行的,是靠人民的拥护来实现的。而老百姓不是看讲大道理,而是看党员、各级领导干部的表率。党要做到令行禁止,必须有严明的纪律。

其次,党要有鲜明的理想。现在有一个感觉,就是讲现实讲得很多,可党的理想、信念却讲的很少。没有一个鲜明的理想,路又怎能走下去。现在发展党员,在理想教育方面可能有些问题。你要说理想,说党的信念,没准就会遭到别人的耻笑。

二、保持先进性教育不能停留在口头上,需要有具体实施,其中一点,应该继续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切实加强科研、教育方面的投入。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要继续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调要切实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用更大的精力、更多的财力加快教育事业发展。实施新一轮《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重点加强义务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今年要启动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到2007年使西部地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中央财政将为此投入100亿元。要完善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中央财政和省、市(地)财政要增加对贫困县义务教育的转移支付。继续实施第二期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中央财政将投入60亿元。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还将加大投入,发展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优化教育结构,积极稳步发展高等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各级各类学校都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规范和发展民办教育。坚决治理教育乱收费,切实减轻学生家庭负担。

温家宝同志还指出,要继续集中力量完成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的编制,确定未来15年我国科技发展战略、目标、任务和政策。要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和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加强基础研究。组织实施一批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科技项目,促进科学、技术与产业结合,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坚持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并重,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他指出,认真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大力培养、积极引进、合理使用各类人才,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其理由为:

(1)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必须坚持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进入20世纪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科技进步回新月异,科技革命蓬勃发展。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有力地促进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极大地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对世界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社会变革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未来的科技发展还将产生新的重大飞跃。我们党必须敏锐地把握这个客观趋势,始终注意把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掌握、运用和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紧密地结合起来,切实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不断用先进科技改造和提高国民经济,努力实现我国生产力发展新的跨越。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不断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2)深化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加强教育和科技同经济的结合,是我们党和国家在新世纪新阶段必须继续抓紧解决的重大问题。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在21世纪,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将占主导地位,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将越来越取决于教育发展、科学技术和知识创新的水平。而要大力推进科技和教育的发展,就必须加大改革和创新的力度,促进科技、教育同经济的紧密结合。首先,要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需求对科技进步的导向和推动作用,支持和鼓励企业从事科研、开发和技术改造,特别是要加强大中型企业技术开发中心的建设,使企业成为科研开发和投入的主体。其次,要不断推进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要大力解决科技和教育体制上存在的条块分割、力量分散的问题。科研机构设置分散、科技资源分散、科技管理分散的弊端必须消除。要深化应用型科研机构和社会公益型科研机构改革。要合理配置社会科研资源,形成部门、地方高校和企业相结合的科技管理体制。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要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全面推行素质教育,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技术创新人才。同时,要形成促进科技创新和创业的人才汇集机制,善于发现和大胆起用年轻优秀的科技人才,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吸引和聘用境外高级人才,鼓励留学人员回国创业。

(3)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情,决定了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坚持不懈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既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努力实现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相互协调中推动经济发展,并在发展的进程中带动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解决。按照十六大精神,在新世纪新阶段要继续把可持续发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坚持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各种自然资源。抓紧解决部分地区水资源短缺和污染严重问题。加强战略资源储备。实施海洋开发,搞好国土资源综合整治。树立全民环保意识,加强城乡环境污染治理,搞好生态保护和建设。

(4)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取得显著成绩,但还存在差距和不足,需要继续努力。我们党提出实施这两大战略以来特别是十五大以来,我国在科技、教育方面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人口、资源、环境总体上呈协调发展的趋势。科技体制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科技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化蓬勃发展,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不断增强,科技队伍建设成果显著,科普工作日益深入。基础教育特别是“两基”工作成就巨大,基本建成结构较完整、专业门类齐全的职业和成人教育体系,素质教育得到全面推进,扩大高校招生规模受到群众普遍欢迎政府管理为主的新体制,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教,通过对几百所高校进行管理体制调整,基本形成了中央和省两级管理、以省级育信息化水平和教师待遇显著提高,民办教育迅速发展。国家制定和完善了许多关于人口与计划生育、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管理、防灾减灾的法律法规。我国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已经得到控制,人口自然增长率从1989年的1.504%下降到2001年的0.695%。资源保护、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明显加强,部分城市和地区环境质量有了较大改善。2002年9月,我国还核准了《京都议定书》。但是,我国科技和教育领域的问题仍然不少,特别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科技实力和教育水平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我国人口和生态环境问题依然相当突出,这些都需要我们在新世纪新阶段,通过继续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加以解决。

党的先进性,既要由党的整体来体现,也要由党员个体的表现来体现。党员作为党的一分子,要做到无愧于共产党员的称号,起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保持党员的先进性要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以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信念是一个人的灵魂,有着怎样的信念,决定着一个人的人生色彩。共产主义的信念,是我们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实现共产主义是我们的毕生追求。确立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那是党对每一个党员最基本的要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些党员的信念动摇了,甚至缺失了,这是很危险信号。从很多腐败分子的经历来看,信念的动摇和缺失正是他们堕落过程的开始。失去了信念,人生就像漫无目的漂浮在海上的船,随时都有倾覆的危险!为什么信念会动摇?就是因为没有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不能正确对待社会在前进和变革中出现的新生事物。因此,党员必须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加强自己的党性修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以坚定自己的共产主义信念。只有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才能永保坚定的信念不动摇,才能一生发挥时代先锋的作用。

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党的领导干部手中拥有权力,但这些权力是人民群众赋予的。来之于民的权力必须用之于民,如果权不为民所用,就是忘本,就是背叛,就不配做共产党的领导干部。如何运用手中的权力,是领导干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始终不渝地做到权为民所用,是领导干部的立身之本和行为准则。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一定要在权为谁所用这个根本问题上自省、自重、自警、自励,树立正确的权力观。

第二保持党员的先进性就要有很强的组织观念。组织观念是衡量党员纪律修养程度高低的依据之一。必须严格遵守党的组织原则和政治纪律。

新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要求我们的共产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应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严格要求自己,重视组织观念的提高,是增强党的执政能力的需要。

加强组织观念,是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增强党的凝聚力,战斗力的有力武器。所有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加强组织观念,严格用铁的纪律约束我们的行为。同时组织观念的强弱也是先进与落后区分的标准。有什么样的组织观念就有什么样的行为准则,“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不是共产党人的作风。当前,在保先活动中,加强组织观念意义更加重大。

第三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事事处处按党章规定的党员基本条件和党员义务权利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勤奋工作,起到“领头羊”的作用,使更多群众能团结到党的身边来。

党要成为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必然要求每个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摆正“主人” 与“公仆”的位置关系,“从我做起”,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好公仆。要做到“全民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体的利益出发”。必须站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前列,掌握做好本职工作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本领,努力成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带头人。周国知等模范人物在这方面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党员干部特别党员领导干部还要做到勤政为民,廉洁奉公,始终保持和发场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本色和浩然正气;密切联系群众,改善党群关系。大力加强“凝聚力”工程建设,关心群众疾苦,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尤其要关心“弱势群体”,使他们感受到党的温暖。牛玉儒等先进人物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共产党员只有立足于群众之中,和群众打成一片,始终保持普通劳动者的本色,才能使自己站稳脚跟,真正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革命战争年代,环境十分艰苦,共产党和党的干部就是依靠和群众同甘共苦,打成一片,才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无限爱戴和信任,夺取了革命斗争的胜利。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共产党员自觉地把自己作为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尤为重要。因为只有真正同群众打成一片,才能有效地防止和克服骄傲自大、脱离群众、官僚主义等不良作风,团结和带领群众胜利完成新时期的历史使命,进而向共产主义远大目标迈进。

第四必须自觉抵御剥削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带头弘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为了人民的事业要勇于批评与自我批评。

勇于批评就是为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敢于与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做斗争。“敢于与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做斗争”是共产党人的一贯作风,这点尤其重要。当前在一些地方存在社会风气正不压邪的表现,正需要我们党要涌现出千千万万的李友星式的共产党员。如果与李友星一道工作的党员“同事们”都象他那样“硬气”,腐败分子也就不会那么猖狂了。社会风气必然大为改观。

自我批评就是要求党员尤其是党员干部要有开阔的胸襟,为了人民的利益,要善于借鉴和吸纳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毛泽东同志指出:“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如果我们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正。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的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这反映了共产党人的博大胸怀,不能老虎屁股摸不得,自高自大,一贯正确,接受不了半点批评尤其是来自群众或下级的批评。

6.科学课题研究计划总结 篇六

[论文题目]香港产业结构高级化研究——基

于创新系统视角的考察

[作者]李春景(博士)

[指导教师]曾国屏(教授)

[内容提要]走向以知识为基础的社会,对产业结构及其高级化驱动因素的探究正随着知识不断地嵌入产业而逐渐被纳入科技与社会(STS)的研究范畴。

在科技与社会的研究范畴中,从创新系统的视角来看,特定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构高级化已不能简单界定为国民经济部门结构的重心沿3次产业依次转移的过程,更意味着相关产业发展从要素驱动走向知识与创新驱动的过程;对产业结构高级化规律的考察也逐渐同本国或本地区的公共政策、知识存量与流量、相关与支持性产业建构的系统性语境紧密关联。

作为一个小型开放式经济体系,香港近10年来经济运行的频繁波动以及特区政府创新科技发展战略在一定程度上的政策失灵显示,聚焦于产业本身来审视香港产业选择与演进的规律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因此,将香港产业结构高级化问题置于一个由产业系统、大学系统、政府系统所共同构建的复杂系统的有机框架下进行考察和分析是必要的探索与可行的尝试。

在经过历史上3次阶段性产业演变与调整后,香港目前已形成制造业相对萎缩、服务业高度扩张的非均衡性产业结构。本地制造业空洞化、服务部门知识密集型服务活动的相对缺失,正成为阻碍香港产业可持续竞争优势塑造的两个结构性问题。本地大学知识存量的相对短缺与知识流动的无法有效畅通、政府公共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失灵以及基于短线策略的企业文化所导致产业界熊彼特式企业家精神的相对缺失,是造成香港产业发展结构性问题的根本原因。

作为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中小型经济体,芬兰基于“整合主义”公共政策框架的形成以及国家创新系统的构建给香港产业结构高级化探索以相关政策含义。两种不同类型创新系统的比较研究显示,长期而持续的R&D投入、高度发达的教育系统、注重创新的企业文化、高效的知识转移网络以及“整合主义”的公共政策框架是香港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必要条件。

先进制造业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是香港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可能性路向。基于产业-大学-政府共生关系与互动机制的考察,如何塑造香港产业和大学的新契约,发挥香港政府的最优作用正成为香港产业结构高级化的重要内容。

清华大学·2006

[论文题目]科学组织运行模式的历史演变及当代趋势

[作者]刘小玲(博士)

[指导教师]曾国屏(教授)

[内容提要]当代科学研究总体上是以组织的形式进行的。如何认识科学组织的运行,并分析和提炼出其运行模式,是提高组织绩效,促进科学研究,并从一特定角度深化关于科学与社会关系的理解的重要理论问题。

本文中的科学和科学研究,大体上相当于R&D中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本文基于组织学理论和STS理论,借助多种研究视角和方法的比较、融合与发展,把科学组织的运行置于一个由科学系统和社会系统共同构成的复杂情境之下来进行考察和分析。

科学组织的运行既体现一般组织运行的基本特征,又具有科学研究的特殊品质。科学组织的运行包括研究目标、行为主体、认知方式、经费来源、运行规范和评价标准六个要素,它们的不同组合导致了科学组织的多种运行模式。

历史上,科学与高等教育结合形成了学院式组织,与工业技术结合产生了工业式组织,与国家意志结合产生了国家参与式组织。通过不断的“组织化”来提高创新出现的可能性,这是一个历史性趋向。科学组织形态的每一次变革,不仅调整了科学内部的活动,也协调和维持了科学活动与其社会活动的关系。

现实中,进入后学院科学时代,科学知识生产方式正在发生重要变化。相应的,当代科学组织主要表现出3种运行模式:“认知驱动型”、“导向均衡型”、“创新组合型”。“认知驱动型”科学组织体现的是为学术而学术,“导向均衡型”科学组织要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之间、在科学自由认知和服务社会之间保持必要的均衡和张力,“创新组合型”科学组织要实现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整合与互动,权变地对待不同类型的研究。满足包容性、灵活性、有用性等要求的“创新组合型”科学组织将随着知识资本化的大趋势而逐渐占据主流。

科学组织是科学与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科学研究的认知导向受着组织制约;科学组织在科学自主和社会型塑之间运行;从而在科学的无尽前沿领域发生着无尽的组织转变,演化出不同的科学组织运行模式,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技术哲学涵义。“在矛盾中演变和共生”,从科学组织的变革的角度展示着科学与社会的互依互利关系,对我们正确理解我国的科学组织及其改革提供了启示。

清华大学·2006

[论文题目]科学史研究中人类学进路的编史学考察

[作者]卢卫红(博士)

[指导教师]刘兵(教授)

[内容提要]随着科学史学科的发展,人类学进路的科学史研究兴起于20世纪70、80年代,并成为科学史研究中非常突出且值得重视的方向之一。本论文从科学编史学的角度,考察了人类学进路进入科学史研究的背景,提出了人类学进路的编史学框架,在这个框架之下从理论和方法两个方面研究了人类学进路在科学史研究中的应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史中人类学研究进路的编史学特征和编史学意义。

首先,本论文考察了人类学的理论发展和学科特征以及人类学给STS研究带来的影响,认为文化的观念以及田野调查的方法是人类学带给STS研究的重要贡献。本文从科学史自身的发展出发,考察了科学史研究中引入人类学进路的背景,认为人类学进路这一编史学方向的出现和发展有其特定的历史情境,是科学史学科发展的自然趋势。

其次,本论文考察了文化相对主义观念、功能主义理论、地方性知识这3种人类学基本理论和观念在科学史研究中的应用,并分析了这些理论在应用中所体现出的特征和存在的问题。本文继而运用案例分析的方法,对这些理论的应用进行更加具体地分析和讨论,认为这些理论和观念中体现出的科学文化多元性、整体观以及地方性是科学史研究中人类学进路表现出的主要理论特征。

再次,本论文考察了田野调查、跨文化比较研究、主客位研究3种人类学核心方法在科学史研究中的应用,并分析了这些方法在应用中所体现出的方法论特征。本文还运用案例分析的方法,对这些方法的实际应用进行了更加具体的展现,认为这3种方法是人类学进路科学史研究的核心方法;在应用时方法和理论之间具有相互作用性,两者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最后,本论文对国内人类学进路的科学史研究进行了编史学考察。本文认为国内科学史领域对人类学进路的研究采取了积极的态度,并且进行了实际的探索。国内研究体现出了自身的特征,但与国际科学史领域发展相比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探索人类学进路科学史本土化研究的道路上,还需要有更多理论探索和实际研究。

7.小学科学课堂总结弱化现象浅探 篇七

一、课堂总结的必要性

在《新课标》的学习建议中有这样一段话:“为了让科学课程的目标不再是口号,教师要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使每一节课成为聚沙成塔中的沙,滴水穿石中的水。”这段话,充分说明课堂总结存在的必要性。课堂总结就是对一节课的简单归类,是对学习进程的归纳反思,是学生通过把观察、思考、实践、探索的内容从感悟到认知,归纳提升为理性的体现,把朦胧的表象认知变成深刻的记忆理论。而这一理性的认知归根到底就是我们每节课的每一个小目标。通过小结,可以使目标更明确,落实到更位,也使学生的学习更有针对性,效率更高。

二、课堂总结评价的科学性

教师要讲究在课堂总结阶段的评价艺术,爱护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课堂总结的兴趣。教师的评价要能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对一些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注意引导,乐于帮助,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课堂总结,给他们不断地赞赏和鼓励,要相信他们能行。要重视学生在课堂总结中的自我评价,引导他们与其他同学相互交流等。

三、课堂总结形式的多样性

课堂上往往是教师在课堂结束前,对课堂教学进行总结。许多老师总认为,这种概括性的语言,精炼化的内容,只有教师才能完成。很多老师总是把教师参考书上对本课的教学目标照本宣科的读出来,也不管学生是否理解,是否能接受。因此,一但下课后再让学生说一说时,许多孩子很难说出或说出来也是支离破碎的语言。如果我们的教学目标能让学生在经过自己的理解、归纳、总结出来,并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时,我想印象或效果要比教师强硬的告诉他们要好得多。俗语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我们的科学课标中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的分目标第七条中说“能在已有知识、经验和现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的思维加工,做出自己的解释或结论,并知道这个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第八条“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探究结果,进行交流,并参与评议知道对别人研究的结论提出质疑,也是科学探究的一部分”。在科学课标的第四部分建议中第五条也明确说明,注意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师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这不仅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能动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主导,还能锻炼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水平。我更觉得这还能看出老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的信任。所以说课堂小结不能仅是教师的任务和责任,更应该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可在这一过程中起到引导、点化、补充等作用。

1.借助表演进行课堂总结

《空气占据空间》一课有一个关于空气占据空间的小实验,就是将一块干纸巾塞入杯子的底部,然后将杯子垂直倒立于水中,再垂直将杯子拿出,拿出杯子底部的纸巾,纸巾没有湿,杯子已明明没入水中,但为什么杯子底部的纸巾没有湿呢?这是让学生感受到非常惊奇的一个小实验,学生在学习时兴趣很浓。在一节课结束时,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谁愿意当小魔术师给大家表演:杯子入水,纸巾不湿的小魔术,这一引导使学生在课尾的学习兴致再次被调动起来,纷纷要求表演这时指几名学生上台表演,既复习巩固了本课学习的重点,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了学生的心理素质,一举多得,是《水和空气》单元进行总结的有效方法之一。

2.通过体验进行课堂总结

体验式学习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法,在学习《土壤的成分》一课时,让学生总结土壤成分的概念,在这里采用体验式总结方法是一种比较合理的方法。通过学生亲自实验,使学生对土壤的成分,不但有理论上的认识,还有感性上的认识,从而对知识印象深刻,记忆牢固。

3.借助板书进行课堂总结

如何板书,既不复杂繁长,又要简明扼要,利用板书进行总结,对学生理解掌握课堂内容起很大作用。如《空气》一课的板书:

压缩空气→有弹性

占空间→能压缩

这一课的的板书,只用了一幅图十三个字便形象地表示出了空气的特性,概括了空气占据空间,空气能压缩空气,有弹性等几个主要知识点。

4.通过填写实验报告进行课堂总结

书写实验报告是实验教学的一项重要环节,实验报告的填写能起到对课堂进行总结的作用。教师应该在实验结束后把印好的简单的实验报告表格发给学生,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自己总结记录,写出实验报告。在实验报告的填写中,强调实验报告的内容必须反映实验的真实性、客观性,不能凭主观设想,随意捏造。

上一篇:华坪县第二中学食品饮水安全工作方案下一篇:售后工作计划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