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政治参与调查

2024-09-20

大学生政治参与调查(精选10篇)

1.大学生政治参与调查 篇一

问题:你看到自己比较关心的政治新闻时,是否会发表自己的看法?

从图中可以看出,经常发表看法的人只有8%左右,这也反映了大学生对网络政治参与度普遍不高,对政治保持观望态度,而对政治现象进行思考并发表自己看法很少。

问题:你最关注网络上何种类型的政治事务?

由图中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了解关注政治事务的内容集中在国际局势,国家重大政策决策,反腐倡廉上,表明了大学生对国内外重大热点政治事务的关注热情较高,但从中亦反映了大部分大学生对政治事务的关注大多局限在热点上,关注层面并不广泛,也未能深入。

问题:学生通过何种途径关注政治事务?

2.大学生政治参与调查 篇二

一、政治参与形式多样, 参与率较高

石河子大学学生政治参与的形式主要集中在投票、结社活动、网络论坛和三下乡四个方面。首先, 接受调查的全部同学有过投票的经历, 并且有84% 的同学承认共青团和学生组织的选举比人大选举更有兴趣; 其次, 有99% 的同学参加过或正在加入中国共青团, 有98% 的同学表示愿意积极加入中国共产党, 同时, 参加过学生社团的也高达71% ; 再次, 网络论坛政治参与也是石河子大学学生参与政治的一个重要方式。在调查中, 有63%的同学认为自己经常观看或自己进行网络论坛政治讨论。最后, 暑期三下乡活动也是受调查者进行政治参与的主要形式之一, 在调查中显示, 有超过七成的学生都表示想要积极参与。

二、政治参与特点明显

( 一) 主动参与与被动参与并存

有学者指出, 教育与政治有强烈的正相关性。一个人受教育程度越高, 他参与政治活动的可能性就越大。但在调查的结果中显示, 拥有较高文化素质的大学生们, 其政治参与的热情却并不是特别的高, 被动参与普遍存在。

在调查中, 持“政治选举与我关系不大”的态度占了67% , 认为自己对政治选举中“被选举人”并不了解的占了62% 。这些可能都是迫于不得不为之的压力而“被投票”, 他们并没有积极的意识想主动参与。调查中发现, 与政治选举相比, 自己更倾向于校内班级或学生组织的占87% 。当在问及一位被调查的学生“你对政治态度并不抱积极态度的原因是什么”时, 该同学说, 由于多次被老师要求去参与选举, 但由于对被选举人并不了解, 因此不知道应该如何投票, 甚至有时不能跟踪到被选举人的选举结果也很让人沮丧。因此在一次、两次、多次的失望中, 逐渐产生了冷漠心理。而对学院或班级的选举能有较浓厚的兴趣, 在于对被选举人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对所选的结果也很容易得知。因此有种参与的成就感, 在参与之中有种成就的乐趣。

( 二) 政治追求目的的偏离性

政治参与是一种公利行为, 它的存在是为了社会更民主的发展, 而不应当成为谋求自己个人发展的需要。在被调查的学生中, 有31% 的同学承认自己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为了个人工作的更好发展, 有44% 的人认为自己入党即是为了个人工作的发展也是为政治发展做贡献。这说明, 部分大学生一方面把政治看做是自己成长的客观条件和实现个人利益的一种手段, 另一方面又不想过多承担应尽的政治、社会责任, 对政治理解不太成熟, 具有一定的功利倾向。

( 三) 参与水平较强, 参与频率有待提高

大学生有较强的理论水平, 有较高的文化修养, 有较广博的知识基础, 因而在政治问题上也很有见地。在调查访问中, 有超过三成的受访者认为自己在有新的政治意见时会在宿舍讨论, 并且都认为在讨论的时候能感觉到对方思想的闪光点, 能对自己的认识起到提醒作用。在访谈时, 能很明显的感觉到受访的大学生对其他同学在政治意识上的认同与钦佩。而在参政频率上却不容乐观, 在所调查的大学生中, 有95% 的同学认为自己政治意识或政治参与频率低, 有七成的同学承认他们参与也只局限于校内参与。这是一个很需要及时改变的现状。

( 四) 少数民族参与政治比例高

少数民族政治参与热情明显高于汉族大学生。主要表现为关心实事政治。在受访的少数民族中, 他们对党的当前政策非常关心, 有74% 的少数民族同学表示自己经常通过各种渠道了解政府政策。少数民族学生认为很有必要关心政治, 而且关心政治可以对他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他们对参与政治有着强烈的愿望。

三、影响政治参与因素

其一, 政治因素。我国社会主义仍处于初步阶段, 不可否认的是政治建设仍然不够成熟, 存在着诸如权利过于垄断, 政府和民众、高层和基层之间信息不对称, 法制和监督机制尚未健全, 民意表达不畅等问题, 因此, 在调查中有41% 的同学认为影响政治参与最主要的因素是政治因素。

其二, 学校因素。学校因素包含思想政治教育和学校管理两个方面。首先, 学校安排有思政类必修课, 为在校生提供必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习这些课程至少让学生能更多的关注到政治, 有87% 的同学认为学习“毛邓三”等科目让自己对政治参与更有兴趣。其次, 在学校管理方面所做的调查结果却不如人意, 有高达93% 的同学选择“在校期间内曾被要求必须选举”, 有78% 的人选择“在校期间内曾多次被要求盲目 ( 不清楚被选举人信息) 选举”。学校的管理或多或少的造成了学生较为消极的政治参与, 尤其是把学生对管理方式的反感内化为对政治参与的冷落甚至逆反, 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政治参与的健康良性发展。

第三, 个人因素。首先, 学生在初级社会化阶段的生活环境对政治参与有着重要影响, 在调查中, 农村学生比城市学生更不关注政治, 直接影响到自身的政治参与热情。他们认为自己缺少足够接受政治信息的条件, 在成长的时候, 他们认为政治离自己还很远。其次, 个人爱好也是影响自身政治参与的重要因素。在访谈中发现, 政治参与较为热情的同学, 在平时也比较关注政治, 比如定时浏览时事新闻, 关注领导人讲话等。

四、加强石河子大学学生政治参与的对策

首先, 积极鼓励大学生政治参与, 改变强制学生投票的做法, 鼓励和支持学生成立学习研讨政治的社团, 为学生政治参与提供平台。其次, 要提升大学生政治参与素质, 增强大学生的政治主体意识, 强化在参与国家社会政治生活中的活动中所表现出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积极主动精神, 培养一种当担精神。最后, 拓宽大学生政治参与途径、提高大学生政治参与频率, 可以引导大学生经常的讨论一些社会热点或时政问题, 平时也可以在课余时间播放一些当前国内外重大事件, 创造可讨论的氛围。

参考文献

[1]刘振洪, 高民政.政治学导论[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89.3.

[2]陶东明, 陈明明.当代中国政治参与[M].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5.5.

[3]李元书.政治社会化:涵义、特征、功能[J].政治学研究, 1998 (3) .

3.大学生学习参与现状调查 篇三

为了解大学生的学习参与现状,笔者以钦州学院、玉林师院、河池学院的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文本问卷调查、访谈形式和统计学方法,进行分类抽样调查。本次共发放调查问卷900份,收回有效问卷795份,其中大一学生190名、大二学生255名、大三学生176名、大四学生174名;男生457名、女生338名,样本分布相对比较均匀。因此,本次调查结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问卷内容分为三部分:学生的课堂参与行为;学生的学习交往与互动(生生交互、师生交互、生师交互);学生的自主型学习。每一部分包含多个分维度,共计35个项目。

课堂参与。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学生表示不会缺课、逃课,8.9%的学生“经常”地参与课堂讨论,3.0%的学生“经常”地在课堂上提出有见识的问题,10.6%的学生“经常”在课堂上陈述自己的观点,“偶尔”和“从未”的学生比例占90%左右。上述统计可以说明,目前,大多数课堂仍然是以知识传递为主,“一人谈”的教学模式。学生习惯了被学习,失去了自我体验,学习主体整体迷失,现在让他们提出问题、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很多同学不乐意参与,也不知道如何参与。

学习交往与互动。调查结果显示:16.5%的学生“经常”在课外和同学一起进行小组学习,4.3%的学生“经常”用电子邮件或面对面的与指导老师交流;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78.6%的学生喜欢自己独立思考;在学习小组中,62.7%的学生习惯于被安排任务。以上数据说明:生生、师生、生师在课外交互较少,学生的团队意识薄弱,合作型的学习方式运用得不够充分,个人单打独斗的方式仍然是课后学习的主流。

自主学习。通过调查发现,28.4%的学生阅读了教师指定的部分书籍,13.6%的学生为加深学业主动阅读非指定书籍,9.3%的学生阅读书面论文或报告,38.6%的学生“经常”课前预习或为学习作准备,很少有学生对有见识的问题进行收集、整合资料,进而判断信息、观点、行动、结论的价值,说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仍然过于依赖教室、教师以及面授辅导,依然沿袭着传统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志趣及价值观不强,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只有28.8%的学生表示自己了解所学东西对自己所具有的意义。

为了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要对学生进行学习方式基本训练,如团队组建、单元组合作、板卡使用、师生约定及运用多种表达呈现方式等。其中,学习品质需要重点训练。

学会关照。学习不是孤立的,它是一种社会性的过程。团队组建或单元组合作,是为完成学习任务或问题,学习者与其他人相互依赖、探究、交流和协作的一种学习方式。在学习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学会关照学习同伴,特别是学习的边缘人(游离人)。同伴间的相互关照是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集体意识的重要品质,它使学生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影响,对学习共同体产生归属感,唤起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团队学习的意识。

学会倾听。学习是一种对话性的过程,在学习中“最重要的不是述说,而是倾听——无条件地、全身心地、共情地倾听”。中外教育研究都特别强调“听”的重要性,如中国的“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又如苏格拉底的“上天赐人以两耳两目,但只有一口,欲使其多闻多见而少言”,因此,倾听是学习者必须具备的又一重要品质。

倾听并不等于听,听是听觉器官对声波的单纯感受,是被动的无意识的行为;倾听是内化过程,是“眼、耳、口、脑、心”多种器官协同作用的结果,是主动获取信息的一种积极的有意识的行为。学生通过倾听获取信息,引发认知冲突和自我反思,激发灵感,深化认识,重构知识。为预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假“听”、假“看”、假“议”,可对其进行检测,如请学生对已陈述的观点进行复述、补充、解释、提问或修正等。

学会交互。学习是交互和实践的产物,交互是学生学会学习的特殊品质,是知识建构和学习共同体活动的本质。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Paulo Freire)认为没有交流,就没有真正的教育。所以,学习同伴通过互教互学,启发思想,习得知识,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在学习过程中,存在多种交互学习的类型,如按活动对象分,可分为学习者与信息资源、学习者与学习者以及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等三种交互学习活动。若根据参与互动的人数分,可分为自主交互、一对一交互、一对多交互、多对多交互。每种交互都可以实现同步交流和异步交流。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目前流行的“知识折旧”律是:一年不学习,你所拥有的全部知识就会折旧80%。人类正在从信息时代走向知识时代,人们最需要的不是记忆信息,而是整合、分析和处理信息,把信息转化成为知识。美国知识管理学家德鲁克(P.Druker)说,知识社会要求其所有成员学会如何学习,因为知识的本质是经常发生变化的。因此,新型的学习方式(如探究、发现、合作型学习等方式)是学生发展高阶思维、获取知识、适应知识时代需求的关键,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应该成为教育的基本使命。

优化课堂环境。一个自然、宽松、民主的环境,是培养学生参与学习的前提。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他在班级管理上依靠民主,讨论问题发扬民主,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学生共同参与设计。教师遵循以学为本、以人为本的原则,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尊重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性,让他们在自主活动中获得感受或体悟。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早在两千年前,孔子就要求自己和学生“每事问”,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当今,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不敢问、不会问,甚至不愿意教师预留提问时间。课堂提问对于学生的课堂学习究竟意味着什么,这是教师值得深思的问题。如果是以传递知识为主的课堂,学生无须提出问题,也不会产生问题;相反,如果是以发展学生思维为主的课堂,学生的提问和参与讨论是必然会发生的行为。教=依学,让学生先“动”,在学中质疑,学生才会积极参与学习。郭思乐教授提出的生本教育方法论是“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少教多学”,甚至“不教而教”。

4.大学生政治参与调查 篇四

一、居民参与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王家坪社区位于清凉山。社区北至市委党校,南到区结核病防治所,总面积约2万平方公里。现辖六个居民小组,总人口3297户,15623人,其中流动人口916户,2076人。驻社区区级以下机关单位12个,其中有省级单位2个,市级单位6个,区级单位4个,辖区有党校1所,中学0所,小学2所,幼儿园2所,医院2所。社区居民参与的现状,用一句简单的话说,基本处于“你不找我、我不找你、没事不往来、有事不一定指得上”的状态。当然在调查中,由于流动人口占得比较多,因此不好找调查对象。我们一共做了50份问卷,收回46份,有效率为92%。进过我们小组的分析,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参与程度低。

社区组织居民会议的参与调查

20%22%

所有这些现象,反映出大多数居民对社区问题、社区建设及社区参与之漠视、居民与居委会之间联络之稀少。

(二)参与范围狭小。

社区各项规章制度制定中,居民有无关注决策者意向

32%

目前居民参与的社区事务多与政治不沾边或关系不大,以老年人健身活动、社区文化娱乐活动等非政治性活动为主要内容。而政治性参与基本局限于居委会换届选举和工作报告,前者三年一次,后者一年一次,参与限于居民代表,广泛性不足。对于社区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决策和执行,对于社区建设与治理规划的制定与执行,对于政府的行政管理活动和公共服务的提供等则很少参与。即使居委会深入社区召开座谈会,居民所提意见和建议也以针对环境污染、公共设施不足、物业管理服务不佳的投诉为主,少有过问社区发展、公共利益、国家政策执行方面的问题。居委会定期进行居务公开后,很少有受到居民的质询或疑问。

38%

0%10%20%30%40%

(三)参与缺乏广泛性。

无论是居民代表、经常参与社区党支部活动的党员、参加社区座谈会的居民,还是社区文化活动队伍,均以老年居民、离退休人员、妇女为主,而中青年人的参与程度普遍较低。

(四)参与的主动性不够。

居民是否愿意当选居委会干部,选上是否愿意当?

即使是现有少量能够经常参与社区事务的居民,其参与多不是出于自愿、主动,而是在党支部、居委会的动员、要求下参与的,其参与的形式主要是执行社区党支部、居委会已经决定的事项,比如参加居委会组织的各类活动、开会听取居委会有关本社区工作的通报、部署等,并不涉及社区公共事务的决策和社区公共权力的运行。王家坪社区有居民反映说社区一般有打扫卫生时会有通知让参加。

二、居民参与存在问题的原因

通过调查分析,王家坪社区居民参与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主观上的,也有客观上的;有居民自身的,也有居委会工作造成的,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居委会的角色矛盾

居委会工作人员存在着双重身份、角色冲突问题。一方面是拿街道工资的工作者,另一方面要在社区接受选举。俗话说,吃谁家的饭,干谁家的活,说谁家的话,因此,虽然有双重身份,而实际上居委会工作人员主要是对街道负责,执行街道分派下发的行政任务,以政府代表自居,把居委会看成是街道的派出机关。这种行政化的结果,造成自治功能弱化,以及居委会对街道办事处的全面依赖,居民也将居委会视为一级政府组织而不是自己的自我组织、民间组织,从而导致居民对居委会持疏远态度,对居委会及其工作漠不关心。

(二)缺乏居民参与利益机制

由于大部分居民工作不在社区,其经济收入来源并不在社区,充其量只是需要一个安定、清洁、便利的居住环境,因此,居民与社区建设的利益关系度不如“村改居”的社区。而老年人之所以比年轻人有更高的社区参与度,是因为老年人健康、娱乐、学习等切身利益与社区密切相关,与社区建设程度密切相关。妇女的参与,主要是因为妇联组织比较系统,抓得比较紧。

(三)缺乏规范的参与渠道

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缺乏一套详细规范、操作性强的程序或规定作支撑,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使得参与渠道不通畅,参与机制不完善。通常是居委会认为必要的时候,才召集居民开会、布置、传达,或者是政府有关部门提出了要求,居委会赶快组织居民落实。而法定的居民自我组织如社区居民会议功能又极不完善,不能为

居民群众提供正常的参与机会。用一句俗话说,就是“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

(四)人文因素造成家园归属感的缺失

王家坪社区现有居住人口中,大部分为暂住人口,这些居民视社区为人生旅途中的一个驿站,缺乏长远打算,也没有扎根意识,他们心中的家园仍然在那“遥远的地方”,在社区自然是得过且过了。他们的选举在他们户籍所在地,所以一些活动他们就不知道也不参加不关心。

三、提升居民参与程度之对策社区的主要作用,在于牢牢粘合政府与居民之间的关系,为建设管理规范、人际和谐、治安良好的社会提供基础性支撑。因此,提升居民参与的程度具有关键性作用,我们小组就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正确定位居委会,逐步扩大社区的自治功能

居委会虽然在法律上是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自治组织,但在实际的运作中,已经成为街道办事处的一条腿。因此,必须通过制度的确立和修正,正确定位居委会,使居委会不但是政府的办事员,还应当是居民的代言人。在具体的操作中,就是以制度上为保障,逐步扩大居民对居委会工作、对社区事务决策的发言权,具体地规定哪些事情必须问计于民。同时,街道要起主导作用,在考核居委会业绩时,将居民参与的程度列入考核内容,从根本上扭转居委会只对街道负责、无需向居民报告的局面。

(二)改进服务,加强沟通,激发居民的家园归属感

5.对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冷思考 篇五

王洪全

2013-1-25 15:18:12 来源:2013-1-23 人民论坛(总第391期)

【摘要】政治参与是社会民主化提高的重要标志。大学生是青年中的高知识、高层次群体,是未来国家事务的管理者,他们的政治素质和政治参与程度直接影响着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未来。作为国家的栋梁、祖国的未来,当代大学生肩负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任,积极参与政治有助于他们社会性的发展。

【关键词】政治参与;大学生;思想教育

当代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历史的工程,只有当我们对当代大学生自身、学校、家庭、社会等方方面面的因素都加以高度重视和关注,才能够取得良好成效。

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现状

首先是政治认知基本正确,政治认同感较强。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陈至立曾在一份报告中指出:“当代大学生从国内外以及改革前后的鲜明对比中,特别是从身边发生的巨大变化中,深刻感受到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繁荣富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惟一正确选择,他们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高度认同,对保持我国政治局势的稳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充满信心。”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认知基本正确。青年大学生思维敏捷、情感丰富,在关注时政热点、聚焦社会要闻的同时极大地增强了政治参与的敏锐度,提升了政治嗅觉。

其次是政治参与务实化、理性化。一方面,大学生参与意识普遍较强。如“跨世纪青年文明工程”实施以来,“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已经覆盖了全国30 多个省、市、自治区,参加志愿者活动的青年达千万,组成了数十万个志愿者服务队,这其中就有为数众多的大学生;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方式更加积极、务实,政治心理更加成熟。他们对政治的参与和关注,不再是盲目、狂热、脱离实际生活的空头政治,其政治热情不再表现为高喊政治口号,而体现为与国家前途、民族振兴、个人命运息息相关的现实行动。

最后是存在诸多问题。由于面临就业、学业的压力,部分大学生很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对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表现出一定的冷漠,没有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这对他们的政治参与产生了消极影响。随着市场经济的大发展,社会上的“经济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等思潮对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意识造成了极大的消极影响,导致部分大学生的政治参与动因多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大学生担任学生干部和入党问题。

影响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因素

社会大环境的因素。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对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制度进行改革,大学生毕业后不再统筹分配。就业制度的改革使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成为社会的热点和难点。大学生在进入学校的那一刻,就开始为就业做准备,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现实使功利主义在学生中普遍盛行,学生在上学期间忙于寻找增加未来求职的筹码,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去参加政治活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西方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享乐主义强烈冲击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念。对很多社会问题的无能为力使大学生出现了一些政治冷漠现象,制约了大学生的政治参与。

家庭因素。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即启蒙之师。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子女的影响很大,父母的政治态度、价值观念等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其子女的政治态度、价值观念。在我国,多数父母重视子女学习成绩而不关心孩子的政治态度、政治情感是很现实的问题,这也是我国应试教育体制导致的必然结果。部分大学生的家长不关心国家制定的方针政策,对国家政治方面发生的大事也漠不关心,政治参与性不高,政治责任感欠缺,这也是导致当代部分大学生政治参与出现问题的原因之一。

教育体制因素。当前我国学校过于强调分数、升学率,片面注重专业知识教育。在校老师不仅要教授理论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系统、正规、有意识和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政治兴趣和政治信仰,训导学生基本政治能力。在理论课教育方面,学校应改变教学方式。从老师在台上一味地灌输转变为引导学生自己独立思考。教师和学生之间有学习互动的时间,注重提高学生的政治参与意识,培养政治参与能力,提高政治社会化程度。

政治参与体制的不完善。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积极推动力量。校园是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主要活动场所,大学生与外部社会联系较少,客观上造成大学生参与政治的局限性。学校里虽然有各种学生社团组织,但政治参与渠道不多,政治职能不足,无法满足大学生参与政治的需要,政治参与效果不明显导致了大学生政治效能感较低,参与热情不高。

加强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对策

首先,应拓宽大学生政治参与渠道,及时学习和更新理论。政治参与渠道的不畅通是影响大学生政治参与范围和广度的直接原因。由于外部环境和自身原因,大学生在政治心理和政治行为等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这需要拓宽和完善意愿表达渠道,使不同层次的大学生找到适合自己利益表达的方式,释放内心的积郁,要求学校党支部、团支部、学生会、社团等组织积极促进自身的发展,充分发挥政治作用,合理有序地引导大学生政治参与。大学生也可以通过信访、举报、信息网络等政治参与渠道表达自己的意见,增强对政府决策的影响力。政府提供大学生表达政治愿望的机会,建立健全信息反馈机制,激发大学生的政治参与热情,积极主动地了解大学生的意见,真正做到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学校在大学生反映的情况中把握其思想动态,及时发现问题,提供解决方案,更好地引导大学生合理有序参与国家政治事务。

党的十八大报告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关理论的总结和创新,具有深远意义,是我们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更加坚定了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我们要不断加强最新理论的学习,理解在中国国情下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要性,而不要受社会不良思潮的影响,积极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

其次,学校应进行教育改革,鼓励大学生政治参与。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两课”是高校设立的考试必修课,课程的开设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起到重要作用。由于课程内容重复及教学方式单调,大学生对高校开设的政治理论课普遍不感兴趣,学校应该不断完善教学内容,改革教育方法,实现教育方式的多样化,变传统的理论灌输为引导和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激发自主创造精神,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寻求、探索政治知识。“如果把马克思主义变成了一成不变和干巴巴的教条,变成了简单的说教,脱离了群众活生生的实践,那就不会有说服力,也就会丧失生命力。”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用政治理论知识关注和分析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分析社会热点和学生实际,在处理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大学生理性思考,作出正确判断,增强政治鉴别力。应充分利用十八大胜利召开的契机,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交流活动,深入学习十八大的精神,深入开展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再次,大学生应努力提升自身思想政治素质和政治参与能力。大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参与知识和能力,首先应该全面、深入地了解现有的政治理论。在努力学习掌握政治理论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在社会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政治参与能力,积极主动地学习党的方针政策,了解社会热点问题,努力培养自身的政治敏感性和政治参与意识。

目前高校已普遍开设《法律基础》课程,系统地对大学生进行民主法制知识教育,培养大学生的法制意识,使大学生了解在行使政治权利的同时主动担负政治参与的义务;树立大学生政治监督的意识,主动回应民主政治化和政治参与法治化的发展趋势。

最后,应抢占网络阵地,改善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媒介作用方式。面对网络传播媒介,政府和高校应变被动防御为主动占领,建立具有鲜明政治立场的网站。扩大对政策的宣传,加强政务的透明度,与大学生及时沟通民主发展的意义,从而加强党和政府在大学生中的号召力,提高大学生对政府的政治认同感和政治归属感。政府和高校要建立一支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的生力军,同时利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政府和学校应充分利用这个特点实现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平等对话、充分交流,促进教育成效的提高。

应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引,在网络上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善于发现和放大社交网络中的“美丽网事”、“点滴感动”,推出更多体现时代精神、引领道德风尚的“平凡英雄”,宣传“最美人物”、倡导“最美精神”,着力弘扬社会正气、培育文明新风。要利用政务微博在“网民问政”和“政府施政”之间搭起桥梁,加强与网民沟通交流,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回应社会关切,引导网上热点,服务人民群众,走出一条社交网络环境下开展舆论引导、加强舆论引导的新路子。

(作者单位:上海政法学院经济法学院)

注释

①高旭:“关于新时期大学生政治参与问题的思考”,《嘉应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8期,第34~37页。

②许浩:“大学生政治参与对策研究”,《理论月刊》,2006年第9期,第177~179页。

6.大学生参与志愿者活动调查问卷 篇六

1,您认为大学生是否有必要参加志愿者活动?

A,有B,没有

2,在大学期间,您是否关注志愿者活动?

A,经常关注B,偶尔关注C,有时关注D,从不关注

3,在校期间,您参加过几次志愿活动?

A,0次B,1~4次C,5~9次D,10次以上

4,您参加过哪些类型的志愿者服务?

A,义务支教、西部支教、义务助学等B,奥运会、亚运会、其它运动会、博览会等

C,社区服务、扶残敬老等D,无偿献血E,其它

5,您主要通过哪些渠道获得志愿服务信息的 ?

A,学校相关部门、学生会相关部门、志愿服务社团

B,同学、朋友或其他志愿者介绍

C,自己上网了解或主动向他人咨询

D,社会志愿团体或机构的宣传

E,其它

6,您参与志愿者服务活动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A,奉献爱心,回报社会,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B,增长见识,增加社会实践经验,认识更多的朋友

C,随众参与或非自愿参与

D,其它

7,您至目前未参加志愿活动的原因是什么?

A,工作学习忙,没有时间B,对志愿者活动不了解,不知道怎样成为志愿者

C,觉得参加是浪费时间,没有必要D,其它原因

8,您是怎样看待志愿服务活动的?

A,这是公民的社会责任,也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很有必要B,虽然很多活动流于形式,但还是有开展的必要

C,虽然能帮助少部分人,但没太大必要去开展

D,纯粹是劳民伤财,完全没有必要

7.我国大学生政治参与问题分析 篇七

一、大学生政治参与存在的问题

1、利益趋动性与功利性明显

当前大学生政治参与存在三种类型的动力机制, 分别是信念型、分配型和服从型。信念型政治参与是指大学生为了某种理想而参与政治活动;分配型政治参与是指大学生为了某种现实的利益而参与政治活动, 参与的“功利动机”明显;服从型政治参与是指大学生因受到他人或组织命令、动员而参加政治生活。在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 受社会上“经济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影响, 部分大学生政治参与行为也多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也就是说, 有的大学生只有在行动的收益大于投入时才会考虑参与政治。

2、政治认知与政治行为存在偏差

大学生政治参与包括政治参与意识和政治参与行为两个方面, 这两个方面相互联系, 协调发展才能实现真正的政治参与。就目前来看, 大学生往往政治参与意识较强, 对社会能够有正确的政治认知并做出正确的评价, 但实际参与行为投入较少。他们既对社会丑恶现象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 又缩手缩脚, 摆出旁观者的立场。例如在看待腐败的问题上, 大学生对腐败的危害性有深刻的认识, 但在实际生活中, 对“轻度腐败”又在一定程度给予接纳和认可, 明显表现出对权力的崇拜。

二、大学生政治参与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1、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

经济是政治的基础, 政治是经济基础的集中表现。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处于不断地发展完善当中, 一方面, 市场经济的开放性、竞争性及效益性有利于人们公平理念、政治参与意识的加强, 大学生更要求权力运行的民主化, 透明化;另一方面, 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价值观念也难免会对一部分大学生产生负面影响, 使得其政治参与的动机不纯。

2、政治体制的局限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 总体体现了“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当家作主”的理念。但是达到高质量的人人参政议政的民主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我国宪法规定, 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自由和民主权利, 但是缺乏对人们行使权利的具体保障和具体程序。大学生对社会的政治权利运用仍缺乏足够的了解, 致使有些大学生不知道如何参与政治。即使进行政治权利运用, 也对其意义和价值认知水平不够, 政治参与的实践能力尚待提高。

3、传统政治文化消极层面的影响

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力量, 对人的行为起着巨大作用。大学生政治人格的形成和政治参与的提高尚处于发展之中,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安分守己、和为贵、与世无争等政治哲学残存势必造成部分大学生对政治的冷漠。家庭中家长情不自禁的包办剥夺了子女应有的政治上和心理上的成熟, 政治教育方法的陈旧落后时常引起青年大学生的厌烦和抵触。这种氛围自然影响和制约着大学生主动政治参与的热情和举动。

4、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大学生怀抱着求知济世的理想来到知识殿堂, 受着良好的高等教育, 他们理应比一般人更有机会和条件学习和实践政治技能。然而, 求学期内缺乏必要的经济来源, 有限的经济地位影响着他们的参与热情。另外, 随着高校扩招, 就业压力越来越大, 现实的生存竞争压力使功利主义在青年学生中普遍盛行, 他们的政治参与程度以及方式难免会以自身利益为衡量标准。

三、完善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建议

1、完善大学生利益表达机制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纳入我国基本政治制度中。这要求各级党政机关积极拓宽民主渠道, 为大学生政治参与提供条件。如通过邀请高校部分学生参与政府决策, 人代会中大学生作为特邀代表列席政府会议, 法院邀请高校学生旁听等, 使广大学生拥有更多表达其政治愿望的机会, 进一步了解政府为人民服务的过程, 增强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广度与深度。

2、学校要加强对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教育和引导

对于大学生来说, 他们正处于世界观基本形成和初步定型时期, 可塑性大, 容易受外界影响。因此, 学校应该充分发挥课堂教育主渠道的作用, 把政治参与知识的教育纳入正常的教育轨道, 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政治参与知识教育, 提高学生加强政治参与的自觉性。同时, 加强实践教育环节, 培养大学生政治参与的能力。作为高校, 尤其要注重民主管理这一实践教育活动。如学校共青团、学生组织的管理活动和选举活动、学校校长接待日活动、校长信箱, 让学生自己来讨论和制订一些管理制度等。

3、大学生要加强自身建设

当代青年大学生要深切认识政治参与的积极作用, 努力克服政治参与中遇到的困难, 努力加强自身建设, 主动回应民主政治化和政治参与法制化的前进趋势。虽然青年一直是新观念、新思潮的实践者、宣传者, 具有较少保守思想, 但是那种“不在其位, 不谋其政”的思想在青年当中还占有一定的市场。所以, 当代大学生要突破顺从政治文化的影响, 打破“权威奉行”的政治心理, 主动担负政治参与的义务, 努力培养自身的政治敏感性和政治参与意识。

参考文献

[1]陈婷:《大学生政治参与现状及对策思考》, 《华中师范大学》, 2007年。

[2]袁金辉:《论当代青年的政治参与》, 《当代青年研究》, 2005年第1期。

[3]陶东明、陈明明:《当代中国政治参与》,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8, 102。

8.大学生政治参与调查 篇八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程度,是我国当前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课题,十七大报告中就指出,要“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这充分体现出我们党对实现政治民主、扩大政治参与的重视。作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当代大学生的政治参与不仅是扩大政治参与的一个重要环节,而且对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和政治意识都有着重大意义。

一、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内涵

(一)政治参与的含义

政治参与是近代政治的概念,也是现代公民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分析和观察的角度不同,不同学者对政治参与含义的理解也是不同的,结合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方法和理解来看,“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它是政治权利得以实现的重要方式,反映出公民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选择范围,体现着政治关系的内容”。

由上述定义可以看出政治参与具备以下几个基本特点:一是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的政治行为;二是政治参与是公民对于共同利益的主张行为;三是政治参与是公民对于公共权力的政治权利、义务和责任关系;四是政治参与只局限于以合法手段影响政府的活动,而不包括非法的行为;五是它不只是局限于政府决策,而且包括所有直接或间接同政府活动相关的政治生活。

(二)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含义

对于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含义,学界的理解也略有不同,笔者比较赞同的是:“大学生政治参与是指作为参与主体的大学生对国家的政治、社会生活现状的基本了解、认识,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各种途径的实际行为投入,它包括政治参与意识和参与行为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之所以把大学生的政治参与分为参与意识和参与行为两方面是由大学生的特殊性决定的,一方面,他们的知识水平和政治素养较高,对政治有着自己的理解,其政治参与和政治认可对国家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另一方面,大学生还未踏入社会,接触的人或事多是在学校里面,这又使得他们的政治参与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因而参与意识和参与行为容易发生分离,所以在考虑大学生政治参与时必须考虑以上两个方面的内容。

二、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存在的问题

(一)政治参与冷漠

从历史上看,大学生的政治参与对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当代大学生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政治冷漠现象。他们不愿过多地投入到政治参与之中,这与政治效能感有着密切的关系,“政治效能感是指一个人认为他自己的参与行为影响政治体系和政府决策的能力。一般来说,政治效能感强的人比政治效能感弱的人会更多地参与政治”。据吴鲁平对青年政治参与所作的一次全国性调查显示:政治参与的效能感对青年政治参与起着直接的决定作用。而当代大学生存在的政治冷漠就是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对国家政治决策的影响力十分有限,认为自己的政治参与不会影响到最后的结果,这就导致了他们的政治参与积极性不足,进而产生了政治冷漠情绪。

(二)政治认知和政治行为脱离

就目前来说,一方面,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和法律法规方面的教育,使得大学生的民主法治意识较强,在政治认知方面能够作出正确的判断,但在行为上,他们又常常作出与其认知不相符的行为,他们渴望政治民主,反对一切形式的不公平、不公正行为的存在,而在实际生活当中,他们自己又顺应了这个趋势,企图通过一些“腐败”的行为来为自身谋取利益,使自己处于一个有利的位置。

另一方面,作为具有较高政治素养的大学生,其政治参与却大都停留在低层次的政治参与,他们十分关注时政要闻、国家大事,也会通过网络等手段来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态度,但他们在实际的活动时又很少参与到政治活动当中,对于政治参与,他们是谈论多于实践的,低层次的政治参与明显要多于高层次的政治参与。

(三)网络政治参与无序化

21世纪互联网正在悄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网络政治参与也成了一种政治参与的新形式,它能够使公民更直接、更自由地参与到政治活动中来,大学生作为中国网民的主力军,互联网对他们政治参与的影响作用则更大,他们可以通过网络参与投票,表达个人观点,参与问题讨论,这些都大大提高了大学生参与政治活动的兴趣和热情。

但是,互联网的弊端也是不可忽视的,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网络的开放性使得各种思想都存在着,而大学生在思想各方面都还不够成熟,易受到外界思想的影响。网上一些思想极端分子的错误思想容易使得大学生误入歧途,给大学生的政治思想产生错误的引导,这些都不利于大学生政治意识、政治参与的培养。

三、大学生政治参与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我国的政治体制不完善

政治体制的完善是促进大学生积极投入到政治参与中去的关键因素,良好的政治制度是大学生政治参与良性发展的重要条件。当前我国虽然一直在强调促进民主政治的发展,但在制度上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一是我国的政治制度仅仅停留在条款或法律法规上,在具体实施上缺乏有效的措施,这就使得大学生很难真正地参与到政治活动中去,久而久之,他们就容易产生政治冷漠情绪,缺乏投入政治活动的热情;二是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渠道过窄,这与我国的政治结构单一有着直接的关系,大学生政治参与的途径十分有限,导致其参与的影响力也是有限的。只有拓宽大学生政治参与的途径,使大学生能够通过各种形式参与到政治活动中去,感受到自身的政治价值与作用,才能激发他们政治参与的热情,从而促进我国的民主政治发展。

(二)思想政治教育缺乏有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中一直发挥着重要的积极的作用,大学生在政治参与中存在的各种思想问题都与思想政治教育缺乏有效性有关。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效果并不明显。究其原因: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多是采用单纯的说教、“灌输”的方式来进行教育,缺乏多种有效的途径来引导大学生认识政治活动,师生之间没有建立有效的交流平台,不利于大学生对政治意识的准确把握,也不利于他们政治参与意识的培养。二是思想教育的内容往往是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价值和道德教化,而弱化了对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的培养和政治人格塑造的实效性,同时也没有针对性地就当今大学生身上出现的新问题加以探讨和解决,缺乏时效性。

(三)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

良好的政治氛围对于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有着重要的影响,而当前我国的社会环境却不利于大学生的政治参与:一方面,在对外开放和市场经济环境影响下,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普遍存在着就业压力,他们必须把自身的精力和时间大量用在就业所需要的文凭、证书、技能等方面,很难再把更多的时间用到政治学习和政治实践中去,这就降低了他们的政治参与热情。另一方面,随着信息传播途径的增多,大学生对社会问题、政治现象的认知受外界环境的多重影响,特别是在今天的网络时代,我们一定要加强网络平台的管理,结合新兴媒体来加强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校园网络管理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主动占领网络新阵地,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要综合运用技术、行政和法律手段,加强对校园网络的管理”。只有把握住这一点,才能把大学生引向正确的政治道路。

总之,在当今社会,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是十分有必要和有意义的,只有真正认识到这其中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解决,才能够促进大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其中,从而推动我国的政治民主进程。

9.大学生政治参与调查 篇九

您好!感谢您阅读这份调查问卷,本调查是为了解同学们在大学城参加各种社团活动的有关情况,您的参与将对我们更好地开展活动提供重要参考。谢谢您!(请在相应选项打“√”)

1.您的年级是?A、一年级B、二年级C、三年级D、四年级

2.您大学以来参加了多少个社团组织?

A、0个B、1个C、2个D、3个E、4个及以上

3.您认为大学生参加社团或社团活动的必要性如何?

A、非常有必要B、比较有必要C、一般D、没必要

4.您对待社团工作和活动的态度如何?

A、积极参加B、喜欢就参加C、不参加D、视情况而定

5.如果参加社团或社团活动,您希望一周花费多少时间?

A、3小时以内B、3~5小时C、5~8小时D、8~24小时E、24小时以上

6.您对所在社团、或所参加的社团活动的时间安排满意吗?

A、满意B、一般C、不满意D、没参加过

7.您对目前校园内社团活动情况的总体评价是?

A、十分满意B、基本满意C、一般D、不满意E、十分不满意

8.身边参加了社团活动的同学对您的影响怎样?

A、他们过得充实,让我也想参加B、他们对我没什么影响

C、他们过得很无聊,让我更不想参加D、无所谓

9.您认为社团活动是否会影响您的专业学习?

A、影响很大B、有一定影响C、无所谓D、没有影响

10.您每周实际花在社团管理或社团活动的时间大概是多少?

A、从不参加B、4小时以内C、5~8小时D、8~24小时E、24小时以上

11.您觉得大学城高校之间联合开展的社团活动情况是?

A、没有B、偶尔C、经常D、不知道

12.大学城高校之间联合开展的社团活动的必要性如何?

A、没有必要B、有一定必要C、非常有必要D、无所谓

13.(可多选)您参加社团或者社团活动的目的是?

A、培养兴趣爱好B、增强能力素质C、建立人脉关系D、打发空余时间

E、强化专业技能F、服务同学老师G、综合测评加分H、其他(请填写)

14.(可多选)你觉得你对现在的社团活动不满意的地方是?

A、活动过于频繁B、活动时间与学习时间相冲突C、被强制参加社团活动

D、活动流于形式缺乏实质内容E、社团活动商业味道浓重F、缺少学院之间联合开展的活动 G、活动内容单调,没有兼顾大部分同学H、其他(请填写)15.(可多选)请问你从社团活动中得到了那些收获?

A、增长见识,增加工作经验B、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C、排解学习上的压力

D、物质上的收益E、拓展了专业视野F、其他(请填写)

16.(可多选)你觉得对你来说大学里最重要的事情是?

A、参加社团,增加自己的工作经验和交际沟通能力,为以后的就业做好准备

B、努力学习,为自己以后的考研或者出国之路做好准备

C、经营爱情,充实自己大学中平淡的生活D、考取证书、增加自己的就业机会

E、其他17.(可多选)您认为您所在社团存在什么问题?

A、缺乏管理制度和管理规范B、缺乏老师的指导和引导C、活动经费不足

D、社团成员鱼龙混杂,缺乏凝聚力E、社团管理存在官僚作风

F、社团干部管理能力有待提高G、学校监督严格,社团不能自由发展

18.(可多选)您最感兴趣的社团或者社团活动类型是?

A、政治类B、体育类C、文娱类D、公关(社交)类E、科技类F、专业类

19.(可多选)据您所知,社团或社团活动的经费主要来源于?

A、学校下拨的专项经费B、企业的赞助C、社团会员缴纳的会费D、其他

20.(可多选)您对大学城高校之间联合开展的社团活动的建议是?

A、增加经费投入B、建立资源共享等激励机制C、社团干部之间加强联系交流

D、不知道E、其他(请填写)

10.大学生政治参与调查 篇十

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情况调查报告

作者: 组长: 所在学院: 专业班级: 指导教师:

2014年9月14日 北京理工大学2013级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论文

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情况调查报告

单位:作者:

摘要:在当今经济发展的现实社会大背景下,公益活动越来越显示了人性的关怀,彰显了社会人性化的一面。大学生公益素质的培养是学校工作的基础环节,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内容。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作为当代大学生投身社会实践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方式,一直受到大学生的欢迎和喜爱,学校也高度的支持和鼓励。我们小组这次暑期社会实践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调查了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的情况,通过分析得到的数据,了解到一些更加具体的现状,也发现了存在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

公益活动 渠道

创新与可持续

前言:释放正能量,践行核心价值观。围绕这个主题,我们小组在暑假以问卷调查和上网查阅资料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了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情况的调查。

正文:

一. 调查过程综述

小组成员于七月初得到了暑期社会实践的主题——释放正能量,践行核心价值观。根据兴趣在七月完成了组队,并确定了本次暑期社会实践的题目——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情况的调查。八月份由组长在问卷星这个平台上制作了电子版形式的调查问卷,小组成员通力合作找同学和朋友填写问卷。截止于九月初,得到的问卷有364份,相信这么多的数据一定能使我们的结论更加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小组成员在九月初根据问卷调查得到的数据,综合在网上搜集到的资料,加以分析和思考,得出了本次社会实践的结论报告。

二. 调研内容

本次调查通过对大学生是否经常参与公益活动、参加公益活动的原因、对何 北京理工大学2013级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论文

种形式的公益活动更加感兴趣、参加公益活动的渠道、参加过何种公益活动、参加公益活动的收获、在参加公益活动中受到何种阻碍、参加公益活动是否应该成为大学生评奖评优的硬性标准等问题展开调研。在最后还征集了大家对于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的更好的建议。

三. 调查结论与解决措施

(一)受访者基本情况

图一.受访者来源地分析

图二.Q2:您的性别?

由图可见受访者分布在全国各地,但北京大学生占大多数。男生女生比例基本相同,并且来自农村,城镇和城市的受访者比例也大致相同。这保证了调查结果更加具有客观性。

图三.Q1:您的年纪 图四.Q4:您的出生地?

由于小组成员都是大二学生,朋友圈基本上也是大二学生,这是一点不足,北京理工大学2013级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论文

不能够更好地代表大学生这个群体,但对结果并不会产生太大影响。

(二)公益活动参与情况

图五.Q3您的专业?

图六.Q5您是否经常参与公益活动? 图七.Q3与Q5交叉分析结果

由上图可见,大学生大多数都是偶尔参与公益活动,比例占了56%:只有22%的人是十分热衷,经常参加:有15.7%的人是因为需要志愿活动相关证明时才参加,更有6%的人从未参加过公益活动。

专业和参与情况交叉分析可见。文科类的大学生热衷于参加公益活动的比例更高,占了42%;而理工科学生相比较而言参与的热情没那么高,62%的人都只是偶尔参加。这与不同学校的氛围以及工科生和文科生的性格差异有关,因此工科类院校更加应该注重鼓励学生投身到社会公益活动中去。

(三)参与的原因与参与的渠道

北京理工大学2013级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论文

图八.Q6您参加公益活动的原因?

图九.Q8 您一般通过什么渠道参与公益活动? 数据显示大多数学生参与公益活动是出于乐于帮助别人、在过程中结交更多的朋友以及锻炼自己增加社会阅历等原因。但也不排除有功利性的原因,20%的学生参与有拿实践证明丰富简历的因素。但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参与公益活动活动的本身已经达到了帮助别人的目的,都是值得鼓励的。

由于大学生接触到的信息和资讯有限,64%的同学都是通过学校的公益组织投身到公益事业中,还有43%的学生是参加社会上的公益组织,只有25%左右的是自己报名参加活动。因此学校和社会上的公益组织应该给在校大学生这个群体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资讯。

(四)参加的公益活动的方式和公益活动的类型

图十.Q10 您通过什么方式参与公益活动? 图十一.Q 9.您参与的公益活动有? 由上两图可见,大学生参与的公益活动类型主要是帮助孤寡残疾人群的社区 北京理工大学2013级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论文

服务、大型活动志愿者、环境保护以及青少年教育等方面。现在高校的志愿公益组织(例如北京理工大学的绿风志愿者协会、延河志愿者协会等)的活动也主要是针对于这几方面来开展:周末探望敬老院的老人、定期支教、大型活动志愿者……

活动的类型也决定了参与的方式,大学生主要也是在大型活动中做志愿者,捐款捐物,另外也有很大一部分是在公益岗位做实践兼职,暑假期间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专业的几个同学就在北京西站做兼职,进行志愿服务。

(五)对于公益活动家人的态度以及收到的阻碍

图十二.Q11您的家人支持您参加公益活动吗

[单选题] 图十三.Q13在参与公益活动过程中遇到的阻碍因素有 [多选题]

从图中可以看出来,家人对于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是非常支持的,只有不到%2的家长不赞同孩子参与公益活动,%80以上的家长都很支持。这也代表了现在家长教育观念的改变,不再像以前担心孩子的安全或受累而不让其参与类似的活动,教育的功利性也没那么强了,家长现在更加注重对孩子素质与能力还有责任感的培养。

但是不可避免,在参与公益活动的过程中还是会受到一定的阻碍,从调查数据来看,主要是时间和经济的因素。大学生课业也比较繁重,也面临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经历参与公益活动。并且参与也需要一定的花费,大多数大学生还没有独立的经济能力,因此在参与过程中也会有一定的顾虑。

(六)参与公益活动的收获

北京理工大学2013级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论文

图十四.Q12您认为通过参加这些公益活动您有什么收获 [多选题] 毋庸置疑,参与公益活动是非常有意义的一项活动。从数据中可以看出来,超过55%的大学生认为最大的收获是能在过程中丰富实践经验和简历内容。除了这些实质性的东西,35%的受访者认为收获还有扩大了自己的交际圈、得到了珍贵的情感体验、激发了自己的爱心、加深了对社会现状的认识„„

(七)公益志愿活动与评奖评优?

图十五.Q14您认为参与公益活动情况应该成为大学生评奖评优的硬性标准吗? [单选题] 受访者中38.6%的人认为志愿服务不应该和评奖评优挂钩,否则就加上了功利性质;而37%的人则认为这样可以鼓励大家积极参与,有利于公益活动的开展;25%的人认为可以适当考虑,但不能作为硬性指标。

将参加志愿活动情况记入学生成长记录中,作为综合素质评价的一项重要指标,北京理工大学2013级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论文

已经成为学生评优、高校选拔的重要参考因素。而这一举措也热议。

有人认为引导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本意是培养学生的爱心和责任感,让同学们了解社会,但是一旦与推优、高考等挂钩,是否会引起“功利性”的目的。像现在一些学生的社会实践,就是纯粹为了完成任务,与居委会打声招呼,想办法盖个章,就算完成了。这样下去,好事都会变成坏事。

而另一种声音并不认为这一定会导致志愿服务工作的功利化。为了追求功利化的目的而去做志愿者服务,与做了志愿者服务而获得某种奖励,这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如果操作适当,将志愿服务情况纳入到评奖评优体系中只会让双方都得利。

引导学生多参加志愿服务是有利于青少年人生发展的,全社会都应创造条件,而要改变“功利目的”,需要作出适当的引导。志愿者关键是自愿,从学校和社会来说,如果提供一些有意义又受青少年欢迎的岗位和志愿服务项目,让学生真心喜欢参与,就自然而然地不会向功利目的发展。

(八)对于大学生参与公益事业的期望与建议

北京理工大学2013级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论文

图十六:您对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有什么更好的建议?

北京理工大学2013级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论文

上图是受访者对于大学生更好地参与公益活动的建议的部分截图。由图中可以看出来,大多数人对于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是持有正面态度的,认为应该积极鼓励,学生也要多参加,在过程中可以收获经验,增加自己的社会能力,了解到社会不同阶层的生活状况,也会对社会有更加深刻和真切的认识„„

同时,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的现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有待改善,例如经费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认为国家、社会或学校等组织对于公益活动应该加大扶持力度,多一些经费和政策上的支持,以便于公益活动更好地开展;另一个就是真实性的问题:很多公益活动都是出于作秀,只注重形式和宣传效果,而忽视了活动的最本质的目的,往往是宣传到位了而活动效果却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此外还有对大学生志愿者这个身份的认可和尊重: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本是怀着一腔热忱,而有时在过程中却会被误解或是被利用,把志愿者当免费劳动力或者临时工使唤,失去了志愿服务的初衷,也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志愿者的热情;对于公益活动的服务对象也是另一个关注的焦点,志愿服务应该把目光着重于社会上的弱势群体,不要停留与表面,要真正地去尝试解决问题,让这部分群体能真正感受到来自社会的关怀。

受访者同时也提出了很多有意义的建议,很多都提到了“机会”问题:很多学生对于志愿服务有很大热情,也有意愿去参与公益活动,但苦于身边没有足够多的的机会,或者是由于宣传没到位,没有接触到这方面的信息。所以国家、社会、学校等多组织类似的活动、提供更多的机会是势在必行的,此外,宣传到位也是非常重要,需要加大宣传力度,让大学生这个充满活力和热情的团体能充分接收到此类的信息。

此外还有一些小问题虽然很小但是也很有代表性:在参与公益活动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人身安全,应该尽量参加比较正规的组织活动,避免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受到意外伤害,国家对于这方面也应该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使这个特殊行业更加规范性、合法性;要避免跟风、盲目参与,不要看见身边的人参与或者评奖评优的需要就脑热跟着参加,要清楚明白自己是否喜欢此类活动,能不能把它做好,只有怀着一份热忱、热心、热情与热血才能把公益活动做好,也才能更好地彰显公益活动的宗旨;同样,志愿服务应该出于自愿,强制性的活动是完全没有意义的„„

中国人民大学非盈利组织研究所所长、公共管理学院康晓光教授对于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第一,校园公益动机要纯正。学生做 北京理工大学2013级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论文

公益有这个优势,不求权不求钱,顶多追求名誉、声望和自我成就感,这都是正当合理的。第二,不能漫不经心地做公益。不要认为做公益是非常简单的,举手投足都能做。公益是一件很专业的事情,要做好并不容易,要谨小慎微如履薄冰。做不好不如不足,做不好就是对公益事业的伤害,付出一份努力造成的伤害可能十倍的努力都弥补不回来。大学生做公益关键是培养责任感、使命感,培养一种仁爱精神,对别人多一份关爱,对社会多一份责任。将来同学们身上带了这种基因走上任何岗位,不光是公益岗位,都能发挥积极的正面的力量。

(九)公益活动与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创新”这个字眼也是问答题中受访者给出的一个答案,我们小组对此特别有兴趣,因此单独列举出来予以讨论。

很少有人将公益活动与创新联系起来,但是现在公益活动的现状却急需注入创新的源泉。现在公益活动特别是校园公益的形式越来越单

一、老套,无非是敬老院探望老人、民工小学支教、大型活动服务之类的很多年前早已开始开展的活动形式。虽然此类活动也是非常有意义的,能够帮助到弱势群体,带给他们温暖和服务。但是如果一直重复一件事儿,就算是再有热情、这件事儿再有意义,最终也会使人疲乏,也无法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公益活动中。因此,公益活动也需要创新,不管是从内容、形式还是服务对象上。人民大学在2012举行的FREE HUG活动就是一次富有创意的公益活动: “即使我们互不相识,我愿以一个拥抱给你力量和温暖。”2012年10月25日中午,人民大学朋辈咨询中心的几个成员举着写有“FREE HUGS”的告示牌,在教二与东区食堂之间来回行走,准备给每一个愿意尝试的陌生人一个免费的拥抱。

朋辈咨询中心的“Free Hugs”活动缘起于2010级财政金融学院陈姝宏和三位好友的一次尝试。小悦悦事件发生后,陈姝宏和她的朋友惊异于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麻木,希望以某种方式唤起温暖。“正是因为大家不习惯和陌生人拥抱,我们才要坚持人与人之间的拥抱,用拥抱来消除隔阂。”用拥抱冰释陌生人之间的冷漠,这种公益理念在2006年传播到中国;被理念打动的陈姝宏和好友们说做就做,她们手制了一块告示牌,第二个星期就举着牌子站在了留学生第一食堂门外。“Why do you want to do it?”刚开始愿意来拥抱她们的大多是外国人,面对询问,她们说人们在冬天特别需要温暖,“just a free hug”。那个学期,她们一共进行了三次活动,从早上9:30开始,每次一个多小时的活动能送出40个左右的拥抱。后来,陈姝宏将这个理念带到了朋辈咨询中心。“好奇围观的人很多,但真正过来 北京理工大学2013级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论文

拥抱的就相对少了。”陈姝宏说,国外的“Free Hugs”是只要举起告示牌,就有陌生人主动过来拥抱,而在人大校园里她们必须不断向围观者解释,邀请围观者接受一个拥抱。

“这个活动比较简单,不用培训成本也低,但是却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可以说是小付出大回报。”2010级理学院潘德宇参加了朋辈咨询中心组织的“Free Hugs”活动,他对这种公益理念有自己的理解:“Free hugs不是简单的抱一下就完了,被拥抱的人回去之后是不是也可以跟自己周围的人抱抱,或者做些其他的事把这种温暖传递给身边的人?”

“FREE HUG”活动参与者举着牌子等待路人拥抱这个公益活动的创新不仅是形式上,更是一种理念的创新---用拥抱的形式将温暖传递给身边的人,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让我们这个社会少一点自私与冷漠,多一丝真情与感动。现在的公益活动现状正是缺少这种创新理念的注入。

并且公益活动只是创新也是不够的,还要能持续。

“社会公益现在也讲创新,光创新是不行的,创新本身要可持续可复制。”中国人民大学非盈利组织研究所所长、公共管理学院康晓光教授表示,这是所有机构在考量公益项目时的重要指标。“可持续是时间上的,不能创新三天就一命呜呼,创新了的公益项目要能活下去。可复制就是在空间可推广,别人要能学习你的项目。同时满足这两个指标的创新才是有意义的创新。不能靠志愿者的热情和新鲜感维持一个公益项目。“靠创新办公益有一个问题,你第一次办别人觉得新颖,第二次就没意思了。现在学生参加公益活动大部分还是想体验不一样的生活,你已经满足了他们的体验要求,他们的热情就会下降。”

公益活动的创新与可持续发展是个对于公益事业是一个新的挑战,但同时也是一个新的契机,如果能将创新、可持续发展与公益有机地结合的话,相信公益事业的前景有一定会是蒸蒸日上!任重而道远,需要全体立志于公益事业人士的共同努力!

四. 结语

通过这次调查,让我们小组成员对于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的情况有了一个更加清晰和深刻地认识。同时也发现了公益事业的现状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和有待改进的地方,但是这并不会影响我们参与公益事业的热情。大学生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对社会和其个人都具有重大意义,推动着现代文明和人道主义的发展。社会和学校应该为此创造一个良好的平台与氛围,让当代大学生继续发扬公益事业,北京理工大学2013级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论文

向更多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助之手,借公益的火把温暖世界。

最后我们小组成员向大学生这个充满创造力和朝气的群体发出号召:让我们积极投身于公益事业当中去吧,用我们的行动,给这个世界增添一丝温暖与关怀。

参考文献:《校园公益活动的创新之路》-青年人大【J】

上一篇:筹设转正式申请书下一篇:物流公司与个人车辆货物运输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