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的反思

2024-06-19

数学教学中的反思(共14篇)

1.数学教学中的反思 篇一

教学中的困惑教学反思

今天在学习中发现了几个问题,也是平时在学习中出现的而难以改正的错误。

1、估算类的题目能出现在选择题中吗?

在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中有这样一道题:

71x28你的估算结果是什么?A:1288B:2100C:1760

学生的答案三种都有,我们应该怎样判?

2、在农村教学中我们应该怎样保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农村中的学生家长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关注度是参差不齐的,优等生关注度高,而后进生的关注度很低,甚至是不闻不问。这样就给我们的课后辅导带来了障碍,特别是后进生指望家长辅导是不现实的,我们应该怎样做?

3、让学生搜集材料的问题

在进行新课的教学时,不光局限在数学学科,免不了要让学生搜集一些材料,但在农村是有一定难度的,孩子们的知识面窄,见得少,获取信息的途径少,这样搜集材料的质量就得不到保障,全靠教师代替也是不现实的,我们该怎么做?

4、知识的活学活用问题

通过教学发现很多同学学知识太死板,不能灵活应用所学的只是,这样的`结果只能是狗熊掰棒子。例如:在学习了积的变化规律后,有这样一个题:一个长方形的公园面积是12公顷,将这个长方形公园的长扩大到原来的3倍,宽不变。扩建后公园的面积是多少?很多同学无从下手,不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当然这样的例子还有。在这方面教师应该怎样做?

5、近似数的书写方法还有两种吗?

例如:把3908070万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近似数。学生的答案有两种:39万390000

第二种对吗?

2.数学教学中的反思 篇二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 在数学的学习方面已经有一定的基础, 生活经验也较为丰富, 如:购物、旅游等, 可以让学生扮演售货员、顾客进行购物等游戏, 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过程。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学习的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还需进一步引导。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我设计了一节实践活动课, 其活动内容包括:租车、吃饭和购物三个方面的问题, 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 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处处需要灵活运用数学。课后我对该实践活动课进行了总结与反思, 使我认识到在课堂教学中, 只要我们重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数学课堂将会变得更加有活力。

1 创设生活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在设计这节课时, 老师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比如:以“介绍菜单、让学生发现现实情境中的基本信息, 再进行合理的点菜、配菜、定价位”等情节, 对各个环节进行串联, 力求体现数学知识的生活化, 使整个教学过程充满生活的气息和挑战性。为学生创设良好、主动探索的氛围和空间,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和积极的态度, 使数学学习不再是枯燥无味、重复再现, 而是让每个学生都融入到了具体的情境中, 同时也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2 搭建自我展示的平台, 要源于生活

在研究租车问题时, 教师先出示主体图, 让学生了解信息, 提出数学问题, 然后小组合作采集、选择有用的信息并解决问题, 交流自己的方案, 讨论哪种方案比较便宜。在合理点菜这个环节中, 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 学生争先恐后地想为老师点菜, 使学生置身于真实的生活情境之中, 体会到数学是生活的需要。当学生解决了为老师点菜的问题后, 再提出“当你一家人旅游来吃饭时, 怎样点菜最合理呢?”,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来思考, 实际上也是让学生经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思考问题, 然后合理做出决策的过程, 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3 不足之处

3.1 教学目标要真正实现知识、能力、态度的整合。

因此, 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以及各方面的能力。在设计租车问题时, 没有考虑学生要有足够的时间研究各种方案, 因为要考虑坐车的人数和租车的价格, 对小学生来说比较陌生、难理解, 所以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真正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 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这点就失去了活动课实践性的意义。教师如果在备课前再细致些, 活动是为目标而设, 活动是以学生为本, 充分备学生, 那就会给学生预留更多的探究时间和空间, 这样目标达成度就会更高。

3.2 在设计一个快餐店情境图时, 要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将解决现实问题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结合起来, 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但由于在表格设计时, 没有与现实生活真正联系起来, 要求学生写出菜名和价格, 既浪费时间, 也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因此应该在备课时多想想何种方法既简单又有效率, 如我们可以采用具有南方特色的喝茶卡, 在选的项目做记号, 便于学生操作, 更主要的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 使学生深刻体会到生活中有数学, 数学就在身边。

3.3 在教学的过程中, 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对教材进行创

3.反思中的教学 篇三

音乐欣赏课《花儿与少年》由作曲家吕冰创作于1956年,是根据青海传统歌舞《四季调》改编而成。乐曲为ABA三段式结构。以下是我对同一个教学片段前后两次的教学设计:

一、第一次教学设计与教学实录

(一)导入

1.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要求大家通过查找资料了解青海省一些地理、风俗以及歌舞的资料,同学们都带来了吗?请展示出来交流一下!

2.老师收集了一些资料,做成课件,我们一起来看看了解青海!

3.青海省及“花儿会”资料。随课件教师现场解说:青海省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有着秀美的高山,辽阔的草原,还有中国最美的淡水湖之一——青海湖;有著名的文成公主庙和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而且青海省还是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发源地!

4.介绍花儿会。

5.听一听阿宝演唱的歌曲《花儿与少年》片段。

6.除了用歌声来表现这首《花儿与少年》外,同学们,你觉得还可以用什么形式来表现?(歌舞、器乐,刚刚欣赏青海风光图片的时候)

7.今天老师还带来一首乐器版本的《花儿与少年》给大家欣赏。

(二)剖析与体会

1.老师检查学生课前的查找资料情况,学生准备充分和大家一起交流,但学生的资料和老师课件的介绍过于具体,稍把握不当就成了地理课,而缺乏音乐性。

2.音乐学习的各个方面都涉及听觉的作用,本课是一节音乐欣赏课,要让学生多次聆听作品,但上面的设计有些单调,听阿宝的演唱后直接问学生还可以用什么形式表现歌曲,如果学生说舞蹈、绘画等答案,老师还是硬要把学生拉到接下来的器乐曲的答案中。老师的问题还要再推敲。

3.整个教学过程学生体验、参与不够充分,还可以再进行精细的教学设计,好好推敲每一个问题,既考虑满足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好奇心,又要兼顾音乐课的学科特点合理安排欣赏内容,完成教学目标。

二、第二次教学设计与教学实录

1.老师手风琴演奏《四季调》音乐,学生拍手走进教室。

2.同学们刚才听着音乐拍手走进教室,老师再演奏一遍音乐主题你再听一听,感受到怎样的情绪?

3.有同学听过这段音乐吗,你是在哪里听到的?

4.大家知道音乐的名字吗?不知道也没关系,听老师来介绍。这段音乐就是青海民歌《四季调》的旋律,今天的音乐课,我们一起去青海,欣赏那里的民歌。当地的人们知道我们要去做客可高兴啦,邀请咱们参加他们的聚会,你想不想去呀,是什么聚会呢?(出示幻灯片)

5.原來是山坡上的“花儿会”,这里的花儿不是指普通的花朵,而是指我国民歌中山歌的一种,“花儿会”就是演唱山歌的聚会,我们一起看一看。(出示视频)

6.花儿会上的歌声给你什么印象?学生回答:用方言演唱有当地的特点。很淳朴、自然、热闹。老师:人们唱起花儿声调既高亢嘹亮,又委婉动听。

7.花儿会上人们唱起许多山歌,但他们最爱唱的还是《四季调》的歌声,就连歌唱家们在舞台上也喜欢演唱这首歌曲,让我们听一听由吕薇、吕继宏演唱的《四季调》,大家边听边轻轻拍手,歌曲是几拍子的?

8.老师贴两朵花,看两朵花有什么区别?(大小不同,2/4拍的强弱规律是强弱)

9.用LA哼唱旋律,唱出两拍子的活泼欢快的情绪。

10.大家还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2/4拍,你准备怎么表现?

11.再次随钢琴用LA哼唱旋律,加上你喜欢的方式。

12.大家轻声哼唱歌曲前两句,看老师怎样为歌曲加了什么?谁来学一学。

老师加了声势,一起做一做腿腿|手手响指|

13.老师弹琴里圈同学用LA哼唱旋律,外圈同学做声势。

[欣赏《花儿与少年》]

1.《四季调》的旋律人们太喜欢它了,作曲家吕冰根据他的旋律创编一首新的乐曲《花儿与少年》,想不想听?在青海花儿是指姑娘,少年指小伙子,听音乐中《四季调》的旋律出现了几次,分别在音乐的什么位置?

2.出现两次,开头和结尾。老师贴结尾的花。

3.听老师演奏中间部分,轻轻拍手,仔细听音乐还是两拍子的吗?

4.变成三拍子,情绪上更抒情优美,老师贴中间部分的三朵花。三拍子强弱规律是:强弱弱。乐曲的结构是ABA三段体结构。乐曲中各段落拍号的变化随之带来了情绪上的变化。

……

【教学反思】

这堂课主要通过前后两次教学设计和现场教学,发现第二种教学方式更能体现学生的学习热情。第二次教学设计与教学实录中我采用多种欣赏手段,如观看花儿会视频、分段欣赏、全曲欣赏、边听边议、用舞蹈表演等,让学生在反复多次的不同聆听中加深对音乐主题的印象,学生通过自己对音乐的理解,为乐曲分段,并且通过对比感受乐曲两个主题在节拍、情绪、旋律、内容等方面的不同表现,从而进一步感受到变换拍子在这首乐曲中的表现效果。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再现乐曲,学生学得主动更积极!这种学习方式很适合中年级的孩子。

通过这两次课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我从中收获了很多。同时也发觉自身的不足之处,作为音乐教师的,教学基本功还要常抓不懈,选用手风琴上课我考虑了很久,手风琴演奏音色明亮又有新意,原来上学时演奏很流畅的乐曲却在上课前又苦练了一番,就怪自己平时疏于练习,看来音乐教师还要在平时的工作中抽出时间练习音乐基本功。

教学技能课堂的应变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如观看花儿会上的演唱后,学生说那里的人们歌声很高但声音有些沙哑,我回答人们演唱的歌声如同青海高原一样高亢嘹亮,但歌声沙哑当时没想到合适的话来解答,就匆匆一带而过,留下了小小遗憾。课后细想,其实可以说人们热爱歌唱,生活中处处充满歌声不知疲倦的歌唱就可以了。由此可见,教师备课时每一个小细节都要认真考虑,问题提得巧妙而有效,让学生思考后容易回答。

4.《奥运中的数学》教学反思 篇四

为了解学生真实水平,找到学生学习的障碍点 ,我安排所教班级的孩子进行了前置性学习。通过整理发现,学生小数加减法掌握较好,错误主要出现在这几个环节:

1.田径赛场根据比赛成绩判断冲刺画面。

2.跳水比赛判断名次,尤其是第二名和第三名是谁?

3.射击比赛格贝维拉至少需要打多少环才能获得冠军?

我的思考:

1.田径赛场根据比赛成绩判断冲刺画面时,学生需要将表中的数据和图建立联系,明白成绩差与距离之间的关系,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

2.后两个问题主要是学生对比赛规则的不了解造成的`。比如跳水比赛以全部动作完成后的得分总和评定成绩,总分高者名次列前;射击比赛允许有并列第一名等。这种由于学生对于问题情境不熟悉产生的错误,可以借助对比赛规则的解读,为孩子扫清思维的障碍。

本节课的的主要特点如下:

1.通过对奥运会主题的营造,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渗透了爱国主义教育,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注重了数据分析对于体育运动的作用,有利于学生感受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3.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相结合,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交流与探索空间。

4.各个教学环节目标明确,围绕奥运主题,在奥运中发现问题,用数学的思维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充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在数学教学中应该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机会,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数学应用意识和初步的应用能力。数学应用意识是一种用数学的眼光、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问题的心理倾向和思维反应。我在本课教学中就应用意识的培养做了如下探索:课前资料搜集,萌发应用意识;创设生活情境,培养应用意识;学以致用,巩固学生的应用意识。

5.对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充分的了解,教学设计针对学生的障碍点进行了有效地解读,为学生理解题意、解决问题扫清了障碍。

5.旅游中的数学教学反思 篇五

这节课,使我认识到在课堂教学中,只要我们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重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通过自己已有的经验来构建新知识,那么,数学课堂将会变得更精彩并富有活力。

1.联系生活,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这节课中,我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丰富学生学习的资源。比如:让学生发现现实情境中的基本信息,也就是以往课堂中所说的条件。这样,使数学学习不再是枯燥无味、重复再现,而是让每个学生都融入到了具体的情境中。通过学生的发现交流,让学生体验到应用小数大小比较的知识能正确描述生活中的现象,体现数学知识的价值所在;同时也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使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2.拓展空间,为每个学生提供应用实践的机会

在合理点菜这个环节中,我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因此,学生争先恐后地想为老师点菜,还说出了一些理由,比如:因为哪些有营养,还有哪些是老师喜欢吃的,还有的理由是哪些菜便宜一些等等,使学生置身于真实的问题情境之中,体会到数学是生活的需要。当学生解决了为老师点菜的问题后,再提出“当你一家来吃饭时,怎样点菜最合理呢?”,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来思考,实际上也是让学生经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思考问题,然后合理做出决策的过程,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3.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

6.《旅游中的数学》数学教学反思 篇六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认识到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差异,还注意到对学生的激励性的`评价,实现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比如:在课的最后,设计让学

生自己总结收获和感受这个活动,有利于知识的梳理,也便于将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更重要的一点就是给学生一个评价他人和自我评价的机会,有利于学生形成自我反思的好习惯。

4、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活跃课堂气氛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和谐关系的基础是相互信任。在课的开始,我通过展示自己空间旅游时的一些相片,以及和学生的谈话交流,创设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让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7.“反思”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篇七

一、对概念的反思可准确理解概念, 形成定义法, 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刻性与完备性发展

对概念教学的探索, 可准确理解其作为高考重点的意义, 因为概念是数学推理逻辑的开始, 而概念中包含的关键字、词以及重要的等量关系或限制条件, 对它们的深刻理解与把握, 是学好数学的必要条件, 这就要求老师在概念教学中引导学生去寻找其关键字与词, 去挖掘其隐含的等量关系或限制条件, 这样长期下去, 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刻性与完备性就得到了充分发展。对学生学好数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从而形成了用定义去解决数学问题的好习惯。

如椭圆的第一定义:平面内到两定点F1、F2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 (常数>|F1F2|) 点的轨迹叫做椭圆。在该概念·中·, 其·关·键词有 (1) “距离之和”, (2) “常数”, (3) 限制条件“常数>|F1F2|”, 若将“距离之和改为距离之差”, 则不是椭圆, 可能是双曲线的一支;若将“常数”改为“变·数”, 则不是椭圆;若“常数”不作大于|F1F2|的限制, 则当常数=|F1F2|时, 点的轨迹是线段F1F2;当常数时<|F1F2|, 点的轨迹不存在。这就将此概念深刻而透彻地理解了, 从而为用定义去解决有关椭圆的问题奠定的良好基础, 这样的例子在数学中随处可见。

二、对例题、习题教学的反思, 培养学生善动脑、爱提问的

好习惯, 促成其思维的发散性、聚合性的发展, 为一题多解、提炼数学模型、形成解题规律, 起到了重要作用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抽象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不论例题还是习题, 教学都是由各个知识综合在一起应用的, 在老师对其分析、解答之后, 学生难免有些听落或未听清楚的知识部分, 老师也可能有忽视的知识细节, 这就需要学生对例题、习题有一个探索的主动学习过程, 去反思分析过程、逻辑思路及书写过程的得与失, 从而达到查漏补缺, 形成知识的完整与有机统一, 使解题完整、简洁, 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该项反思过程, 能使其数学思维的发散与聚合得到发展与培养, 从而有效地巩固和应用知识, 也找到更多的解题途径和方法, 达到举一反三, 也可以对众多题目进行归类, 提炼出数学模型, 形成解题规律, 让学生在数学教学中事半功倍, 轻松愉快地学好数学。

例如:在正方体ABCD-A’B’C’D’中, 棱长AB=1, 求AC’与平面ABCD所成角的余弦值?通过对此题的分析, 其解法有三种:⑴定义法、⑵公式法、⑶向量法, 而向量法中又有两种可解, 其解法如下:

⑴定义法:AC是斜线AC’在面AC上的射影, ∠CAC’就是斜线AC’与平面ABCD所成的角, 在RT⊿CAC’中, ∠C’CA=90°

(2) 是平面ABCD的法向量。

在向量法中也可不建坐标系而引入一个基底来解决, 这样对学生的发散思维的发展无疑是一种很好的培训, 也可通过对以前的解题方法归纳总结出:对正 (长) 方体, 均采用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来解证几何问题, 就会变得简洁方便, 形成解题模型——向量法。

三、课后对数学知识的反思, 促进教学效果的良性循环, 培养学生浓厚的数学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数学是一门趣味性、知识性、实践性与综合性很强的学科, 就凭课堂上的学习与思考是不够的, 所谓“功夫在课外”就是阐明了学生应在课外多花一些时间, 加强自主性学习, 主动去思索, 认真去复习, 从各方面去体会知识的应用性与灵活性, 将老师讲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并深化, 达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境界, 从而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爱好, 也培养出良好学习习惯, 对学生世界观的正确树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样做了, 何愁数学教学效果不好?

8.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反思 篇八

一、对数学教学的整体反思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学会思考,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而对于教师来说,他还要从“教”的角度去看数学,不仅要能“做”,还应当教会别人去“做”,因此教师对教学概念的反思应当从逻辑方面去展开。当学生走进数学课堂时,他们的头脑并不是一张白纸,对数学有着自己的认识和感受,教师不能把他们看着“空的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思往这些“空的容器”里灌输。要想多“制造”一些供课后反思的数学学习素材,一个比较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地把学生头脑中问题“挤”出来,使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暴露出来。对教数学而言,教得好本质上是为了促进学得好。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合乎我们的意愿呢?我们在上课、评卷、答疑解难时,我们自以为讲清楚明白了,学生受到了一定的启发,但反思后发现,自己的讲解并没有很好地针对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只是一味地想要他们按照某个固定的程序去解决某一类问题,学生当时也许明白了,但并没有理解本质性问题。

二、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之间的反思

合作精神是时代对人的基本要求,真实生活中的任何一件事情、任何一项任务,都必须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合作才能得以完成,得以实现。而学校的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个体“合作需要”的基点上方可有效。否则,小组合作要么是组内优生一言堂,其他学生唯命是从,要么一哄而起,讨论流于形式。如在教学《平均分》一课时,教师在呈现问题情境时,留片刻独立思考时间,学生对问题情境没有理清,就没有什么方案可谈。有些时候,我们总会在大部分的课堂上看不到学生的课本或有课本而学生不用,特别是在公开课或优质课课堂上,学生也很少有动笔练习的作业,还有部分课堂上学生的“主体”淹没了教师的“主导”,学生牵着老师走,这些现象值得我们大家深思。在农村这一块阵地上,在课程改革的大潮中,我们要敢于打破常规,标新立异,同时,还要继承和发扬优良的传统,在追求教学艺术的完美之时,更要关注学生发展的基础。

三、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反思

9.《数学中的搭配问题》教学反思 篇九

教学内容:P50-51

目标预设:

1、经历对两种事物搭配的过程,初步发现简单搭配现象中的规律,能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抽象、合作、交流等活动中,体会解决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初步的符号感和数学思考。

3、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操作能掌握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

教学难点:在具体情境中能表述简单搭配中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师谈话:星期天老师去商店,看到商店的货架上摆放着两顶帽子和三个木偶,老师想买一顶帽子和一个木偶,可以怎么买?(学生回答:帽子和木偶搭配或木偶和帽子搭配)

师:是的,如果买一顶帽子和一个木偶可以有很多种不同的搭配方法。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数学中的搭配问题(出示课题)

二、自主探究感知规律

1、师:一共有多少种搭配?同学们可以在自己的随练本上画一画、选一选、连一连

2、学生自主操作并要求向同桌说说自己的想法

(1)、学生动手操作

(2)、教师巡视

教师找出典型的例子有正确的、有错误的(遗漏的、重复的),或者有图形的.、文字的、字母的……

(3)、交流比较

进行交流、评价:让学生表达出自己的看法,即时板书(遗漏、重复)

(评讲时要求一类事物用同一种符号,两类事物用两种符号)

比较:哪种方法比较好?好在哪里?

教师适时板书方法,并让学生说说怎样连线,(彩色粉笔连线)

师:按照一定的顺序去连,这样比较“有序”。(板书)

追问:有序地连线有什么好处呢?

(5)、错误的要求订正。

3、抽象规律

师:一共有几种方法?

如果出现2×3、3×2这两道算式与一共有6种搭配方法之间是什么关系?

如果没有,那么2顶帽子和3个木偶和一共有6种搭配方法之间是什么关系?

△再增加一顶帽子,现在一共有几种搭配方法?(让学生回答,并追问你是怎样得到的?)

△再增加一个木偶,现在一共有几种搭配方法?(让学生回答,并追问你是怎样得到的?)

4、教师小结(结合实例加以说明)

三、拓展延伸,巩固新知

1、小华在吃早餐时,也碰到了这样的搭配问题。边出示黑板,边说:妈妈为小华准备了以下几样点心和几种饮料:

点心饮料

饼干果汁

蛋糕

包子牛奶

年糕

如果点心和饮料只能各选一种,早餐有多少种搭配方法?

允许直接说出种数,也可以再一次借助连线来帮忙。

2、小华吃过早餐来到学校,听说学校今天组织学生去少年宫,请看书上P51第一题,这就是去少年宫的路线图,你认为有

几条路可以走?说说你的想法。

3、想想做做第三题

(1)衣服和裤子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

(2)衣服和裙子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

(3)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

重点说说第三小题,一共有15种穿法你是怎么想的。

四、课堂总结

五、课堂作业

补充习题:1、2

完成后集体订正。

(挑战题)李叔叔有一些领带和一些衬衣,领带和衬衣一共有12种搭配方法,你知道李叔叔可能有几条领带和几件衬衣吗?

教后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提倡数学教学要生活化、情境化、活动化、具体化,指的是数学教学要在联系生活创设情境中,通过操作、活动等具体直观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来获取知识,发展能力,体现直观性原则,遵循学生的思维特点。但最终要摆脱直观的外壳,进行抽象,上升到理性思考,体现数学味。本节课我从日常生活中的购物引入课题,搭配的方法和搭配的种类都是让学生自主去探索寻求解决的策略。没有让学生机械照搬老师的方法进行练习,在一次又一次的重复练习中慢慢地终于学会本节课的内容。学生是在探索、比较、判断中感悟、理解搭配中隐藏着的乘法规律,这里既有模仿性学习,更是主动性学习。这样做,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使学生逐步从直观走向抽象,轻松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10.合唱中的教学反思 篇十

合唱与指挥是两种课程,也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对学生要求较高,训练起来难度是比较大的。

本学期我教艺教音乐方向1、2班合唱与指挥课,其教学目的让学生掌握合唱与指挥知识,并能使学生在今后教学工作中运用自如,在本月教学中,我进行了两首合唱歌曲《天空之城》和《凉凉》的训练;这两首合唱曲,在声部和谐的要求上,唱不同声部的旋律,甚至有一些是节奏还发生了变化的,并结合书本上的合唱训练曲,就在这种不平衡中,对学生进行合唱与指挥教学训练。

合唱与指挥课程先主要是让学生体验什么是合唱?树立合唱声乐的概念,歌唱时的声音音色,怎么唱歌,如何唱好歌曲,对于歌曲情绪的感受是尤为重要的。在歌曲中,我对歌曲《天空之城》教学时,就注重了声音渐强和渐弱的处理,为合唱教学做好准备,并且注意了气息的运用,如何均匀地呼吸唱歌在合唱教学中是基础。在课本中也穿插了一些练声的歌曲——《凉凉》就是训练学生声音的统一,不仅训练了学生的头声,还纠正了学生的坐姿。训练合唱曲《凉凉》中,我要求学生唱准三个声部,要他们注重低声部旋律的感受,从听觉上去体验合唱中声部的和谐和魅力!

合唱与指挥课程又让学生体验什么是指挥?指挥手势的掌握,本月让他们学会了四四拍的基本指挥手势,还让个别同学亲身体验指挥。

合唱与指挥教学对于课堂教学来说,确实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作为合唱与指挥教师,我可能还要从很多不同的方面去着手合唱与指挥教学,让学生循序渐进地去接受合唱与指挥,参与合唱与指挥。

11.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几点反思 篇十一

【关键词】反思 优化教学 总结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行为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学反思是每一个老师提高教学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现在很多教师都会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来反观自己的得与失,通过写教后感、教学案例、教学心得来提高教学反思质量。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反思谈几点体会。

一、反思情境的创设,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中,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的效果关系到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状态。有吸引力的课堂导入可以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产生学习动机,迅速进入思维状态,使学生的学习思维由浅入深,进入一个特定的问题情境中。良好的课堂 导入,优如一座沟通的桥梁,衔接旧知识和新知识,还可以以旧知识的巩固带动新知识的理解。当然在导入时,应先了解学生对将要学的内容知识水平,设置更高一级的知识水平,才能使教学内容满足学生的要求,此外有效的导入还可以揭示课题,体现教学意图,创设问题情境,有的放矢的解决问题。

二、反思教学设计,优化教学流程

教学设计应“着眼于整体,立足于个体,致力于主体”重大环节的策化上,让过程的设计有一定的弹性,为学生参与留出足够的时间与空间,改变课堂以老师为中心,学生围着转的格局,应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引导着,鼓励主动探索,大胆质颖。

在组织教材上,应根据教学目的,仔细斟酌教学密度、广度、深度和速度的安排,不能随意性很大,时而过难时过快,挫伤学生学习信心。时而过浅过慢,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在时间设置上,应研究一堂课的复习提问、新授知识、巩固练习、课堂小结的时间,应当堂完成本节课教学计划,不能留尾巴。

三、反思师生活动,注重学生的主体性

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发展”,让学生享受成功,体会失败,释放喜怒哀乐,把学生视为生动而丰满的情绪流动过程。教中反思就是要把课堂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学生发展上,重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开发学生创新能力,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确保教学活动正常开展。在成功的教学过程中,师生是一个学习共同体,作为平等关系参与学习过程,进行心灵的沟通和精神的交融,教师在讲课中偶发灵感,学生思维中闪现智慧,教学生出现新问题、新见解、新教法,都给教学带来生机。如在七年级第二学期,学完“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后要求学生完成一些给出方程编写联系实际的应用题,并让学生交流评议,这样有能者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理解不深者也可以仿照例题的背景通过借鉴书本完成。

四、在课堂教学上突出了精讲巧练,做到堂上批改辅导和及时的反馈。但由于人数较多,新学生的数学层次参差,有针对性的辅导还不完善。另学生学习的参与度还可以提高,体现在小组讨论、新知识的举例交流等合作学习,今后还可适当增加。七年级的学生学习方法较单一,可加强学法的指导。

四、反思教学讨论

课堂上之所以要开展讨论,是因为教学过程中遇到了问题或疑惑,需要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合作,通过讨论,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消除了疑惑,在获得新知识的同时,学会了分析,学会了交流,学会了合作,学会了分享彼此的成果。课堂讨论是教与学的深化过程,是知识迁移和运用的过程,也是学生思维拓展的过程。不能把讨论流于形式,为讨论而讨论,有时简单的问题根本不需讨论的问题为了形势而讨论,师生共议耽误了宝贵的时间。讨论是组织教学的一种方法,如不能体现数学教学的目标与内容,收不到应有的效果,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讨论。讨论能激发思维,活跃气氛,更主要是解决问题达到教学目标要求。

五、反思个体,优化学科素质

教师的成长离不开教学反思这一重要环节。“课后思”:一节课下来就总结思考,写好课后记,这对教师的成长非常重要。“周后思”、“单元思”,就是一周下来或一个单元讲完后反思,摸着石头过河,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月后思”对于自己一个月的教学活动进行梳理,“期中思”即期中质量分析,这是阶段性分析。通过期中考试召开学生座谈会,听取意见,从而进行整合思考,也可一学期、一个学年教学的反思,教后结合教育教学实践,日月积累,进行反思,记录自己平时的所做、所思,是最有实用价值、最有效的自我教育。

六、解题的反思

反思解题思路。解题思路的形成就是把从题目中捕捉的有关信息与头脑中储存的有关信息结合起来,进行加工,重组与再生的过程,对思路的形成过程进行反思,就是在解题结束的回顾如何对信息进行加工、重组与再生,长期坚持这样的反思,就可以总结出带有规律性的经验,有利于自己思维监控能力的提高,更是一种学会学习能力的培养。

反思解决问题方法。很多数学题往往由于考虑的角度不同会有多种解法,如果只满足于解出就行,时间长了学生就会养成死记题目,不善于分析和思考。因此解完一道题后,不应满足已有解法,而应再审题思考,努力从另外角度或途径去寻求新解,寻找最佳解题方案。

总之,反思作为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不论是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或教学的独到之处,都应及时记录下来,不断地加以充实和改进。突破旧的思维方式,有意识对以往的教学过程进行思考,优化理念,强化效果,从而有效实现课堂效率的不断提高。

12.“反思”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篇十二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教学过程,反思

小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他们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和超强的求知欲.但他们有注意力不稳定的特点, 所以需要通过兴趣培养和生动授课兼并的方式来吸引学生注意力.特别针对数学这门逻辑性比较强的学科, 应多从思维出发来培养学生对数的理解, 并把数学和实际联系在一起, 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要养成课后进行教学反思的习惯, 整理思路, 建立更加符合学生的新方式.

一、教学反思, 思什么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成败得失是需要通过教学反思来整理的.反思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

1. 知识点讲解是否透彻

理论知识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基础, 有了扎实的基本功才能最终做到发散思维, 举一反三.教师在知识点讲解的时候不一定能够照顾到全班所有的同学, 而且教师表达的方式也不一定适合学生的思考模式, 所以需要教师课后反思并进行相应的调查, 使得教学方式能够被学生接受.比如学习三角形的性质, 教师在解说三角形稳定性的时候可能会用大人的思维模式简单描述, 因为这是众所周知的.但是对于小学生, 他们不知道这些道理,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联系实际, 用三轮车、飞机等学生常见或喜欢的东西来描述, 有时甚至还可以组织学生玩叠牌游戏, 让学生在游戏中体会三角形的稳定性

2. 举例是否恰当

课堂举例是活跃课堂气氛的一种形式, 教师所举的例子精彩, 而且符合小学生特定的心理要求, 不仅可以使知识丰富起来, 还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帮助课堂变得更有效.如果举例不当, 就会产生相反的效果.

3. 行为言语是否合适

教师有“教书育人”的职责, 在课堂上, 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影响到学生的行为.所以教师课后要反思自己上课的行为言语, 想想自己有没有不该做的事, 有没有打击到学生的自信心, 等等.比如, 学生上课玩手机是很影响上课质量的, 所以学生上课是不能够玩手机的, 有的学校甚至禁止学生带手机, 而如果教师在上课时接电话, 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心理暗示, 认为上课玩手机是理所当然的.

4. 反思学生作业的反馈

课外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延续, 是教学成败的直接反馈, 所以教师要对学生的课外作业认真批改, 并加以统计, 分析其中普遍的错误和个别的错误, 并做好记录.普遍错误就证明学生课堂中学习得不扎实, 可能是教师知识讲解得不到位, 需要对知识点进行巩固和梳理, 而个别错误可能是某名同学没有掌握好, 需要单独辅导.

5. 反思教学收获

教学中师生情感的互动会给教师带来很大的触动和启发, 灵感的不期而至, 会使教师更好地发挥, 而意外的收获往往是对学生活跃思维的捕捉, 比如学生千奇百怪的提问, 异想天开的回答……面对这些, 教师需要正确指导, 在鼓励学生独特思维的同时, 进行积累和总结, 使之成为特殊的教学收获.

二、教学反思, 怎么思

1. 课前反思

课前反思主要是备课阶段, 教师在设计新的教案时, 可以结合以前的反思笔记, 根据班级同学的实际情况, 把可能遇到的新问题做一个设想, 然后有针对性地设计.比如在教学“比较分数大小”时, 如果按照课本上的比较方法教学是比较枯燥乏味的, 学生学起来没有兴趣的话会容易犯糊涂.在备课时, 教师可以设计其他的方法来比较大小, 如画线段量长短等, 如果在备课时多想些巧学的方法, 就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2. 课中反思

这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以冷静的心态来实施教学, 控制好教学情绪.比如学习“圆”的内容时, 学生按照老师课前要求带上了新买的圆规, 但是由于对圆规的好奇而不认真听老师讲课, 这样就很容易激怒老师.这时就需要教师冷静判断, 及时运用肢体语言、语音语调来激发学生的情绪, 千万不要轻易向学生发脾气.

3. 课后反思

这是教师对教学实践的回顾, 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最终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课后反思形式多样, 本文将举其中两种来阐述.一种是教育日记.教师用日记的形式把自己每天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来, 也包括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以及学生表现、教学效果等的分析, 这是教师自己和自己对话的过程, 也是教师快速成长的法宝.另一种是教育随笔.这种形式相对教育日记来说更加深刻, 它以灵活自由的散文为主, 是教师在观察到教育现象之后, 写出自己心思和感悟的形式.

三、总结

反思是数学教育研究的永恒主题, 就像美国数学家杜威提倡的那样, 反思使人更加明智.如果一线教师都墨守成规, 那教育事业就会停滞不前, 无法发展.同时, 在反思过程中, 教师要学会用教学理论来审视自己的课堂实践, 要把对自己的课后认识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然后认识、分析和总结, 这样才能把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 把零散的教学活动串成完整的教学之链, 成为名副其实的优秀教师.

参考文献

[1]李乃敏.浅谈反思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J].中国校外教育 (理论) , 2007 (10) .

13.说课中的教学反思 篇十三

本节课执教的是xx中的第二课时,教授重点是Let’stalk,是一节对话操练课。本来是想充分的发挥学生的表演才能,在真实的情景中灵活运用英语,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在教学对话的过程中,我经常是让学生自由结对上台展示自己的英语风采。往往是由于时间的限制,不能人人点到,有些学生也常是多次举手想展示自己,我也是要求个别的优等生把机会让给那些中下游的学生。

同伴互助是英语课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课堂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有些课堂,课上有很多的有趣的同伴互助。学生们的积极性很高,你争我抢,惟恐落后。唱唱跳跳,说说演演,形式多样,十分热闹。而课下,问学生“学了什么”“会了多少”,学生很茫然,留在记忆中的只是英语课中的热闹。

首先,我们要明确:同伴互助是为教学服务的。活动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学习知识,提高听说读写能力,学会在合适的语境中运用所学语言,提高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而不是让学生被有趣的活动的表面形式所吸引,在嘻嬉笑笑中度过宝贵的时间而无所得。

其次,我们在设计活动是应围绕多方面展开。有些课堂,学生还没有明白单词的意思,看清单词的拼写,教师就一味的“readafterme”,要求学生盲目的模仿单词的读音,试问:学生再次看到单词时不认识,不知道意思,不会用,会说又有什么用呢?应尽量减少盲目的模仿。

再次,组织时应适当的调度,应使学生对活动的兴趣及时回归到知识上,使“知识在活动中,活动具有知识性”。

最后,课结束后要常问:问一问自己,你在成功中失去了什么?问一问学生,你在愉悦中收获了什么?

学生对英语的兴趣不能停留在活动的“活”“乐”“玩”上,我们应注重学科知识本身的魅力。

回忆课堂,我个人认为以下几个原因导致了这节课的失败。

第一,作为教师的我,没有好好的专研教材。教学时间安排的不够合理,课堂所学内容学生没有得到充分练习。

第二,没有能够很好的充分利用想象力创设情境,使学生不能大量的运用英语。

14.初中数学课改中的感悟教学反思 篇十四

二、抓好课堂教学改革这一重头戏,努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课改的着重点是抓好转变教师观念,变革学习方式,努力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学习环境,着力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立足于学生的发展。我们根据课改新观念,实验教师对教学方式的改年进行了探讨。主要有:

1、转化师生角色,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2、变重传授为重发展。

3、变重教师的教为重学生的学。

4、变一刀切教育为差异教育。

同时,也在积极推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进,其方法是:

1、合作交流式学习。我们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积极提倡合作精神,充分提供合作条件。一方面,师生合作表现在: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向教师寻求指导,教师根据难易程度以及学生的能力情况,给予相应的提示、参考、建议、讲解、讨论等形式进行交流;第二方面,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表现在: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表达能力、计算能力,使得每个小组都有不同的人才。这样,在学生对

问题的研究和实践过程中,几乎人人都有表现的机会,虽然不是每个学生都是全面的和最优秀的,但是合作小组表现的结果都是最优秀的,这样不但化解了教师对每个学生进行个别辅导的难度,还提高了解决问题的效益。

2、自我探究式学习。学生的自我探究式学习表现在:教师只是给出要解决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工具等都由学生自己来探究解决,教师要做的就是把学生的各种方案搜集起来提供给大家。分析、质疑、论证。这样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磨练了意志,培养了创新能力,塑造了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案例七年级:田坤

在我们走入新课程的这段时间,我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用新课程的理念,对曾经被视为经验的观点和做法进行了重新审视,现将在反思中得到的体会总结出来,以求与同行共勉。

一、教学中要转换角色,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

(1)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2)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3)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

二、教学中要“用活”教材

三、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教学反思,或称为“反思性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从而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提高教学效能的过程。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对后继行为产生影响。他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那么,我们应如何在教学反思中学会教学呢?

自我提问

自我提问是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自我观察、自我监控、自我调节、自我评价后提出一系列的问题,以促进自身反思能力的提高。这种方法适用于教学的全过程。如设计教学方案时,可自我提问:“学生已有哪些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怎样依据有关理论和学生实际设计易于为学生理解的教学方案”,“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会出现哪些情况”,“出现这些情况后如何处理”等。备课时,尽管教师会预备好各种不同的学习方案,但在实际教学中,还是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如学生不能按计划时间回答问题,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出现争议等。这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我如何调整教学计划,采取怎样有效的策略与措施”,从而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确保教学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教学后,教师可以这样自我提问:“我的教学是有效的吗”,“教学中是否出现了令自己惊喜的亮点环节,这个亮点环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哪些方面还可以进一步改进”,“我从中学会了什么”等。

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如“合作讨论”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的学习理念,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看到的往往是一种“形式化”的讨论。“如何使讨论有序又有效地展开”即是我们应该研究的问题。问题确定以后,我们就可以围绕这一问题广泛地收集有关的文献资料,在此基础上提出假设,制定出解决这一问题的行动方案,展开研究活动,并根据研究的实际需要对研究方案作出必要的调整,最后撰写出研究报告。这样,通过一系列的行动研究,不断反思,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必将有很大的提高。

教学诊断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而科学、有效的教学诊断可以帮助我们减少遗憾。教师不妨从教学问题的研究入手,挖掘隐藏在其背后的教学理念方面的种种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自我反省与小组“头脑风暴”的方法,收集各种教学“病历”,然后归类分析,找出典型“病历”,并对“病理”进行分析,重点讨论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各种教学观念,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交流对话

教师间充分的对话交流,无论对群体的发展还是对个体的成长都是十分有益的。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平均分”时,设计了学生熟悉的一些生活情境:分桃子、分鱼、分饼干、分苹果等。在交流对话时有的教师提出,仅仅围绕“吃”展开教学似乎有局限,事实上,在生活中我们还有很多东西要进行分配,可以适当扩展教学设计面。这样开放性的讨论能够促进教师更有效地进行反思,促进教师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

案例研究

在课堂教学案例研究中,教师首先要了解当前教学的大背景,在此基础上,通过阅读、课堂观察、调查和访谈等收集典型的教学案例,然后对案例作多角度、全方位的解读。教师既可以对课堂教学行为作出技术分析,也可以围绕案例中体现的教学策略、教学理念进行研讨,还可以就其中涉及的教学理论问题进行阐释。如一位教师在让学生进行分数应用题的综合训练时出了这样一道题:一套课桌椅的价格是48元,其中椅子的价格是课桌价格的5/7,椅子的价格是多少?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用多种方法算出了椅子的价格为20元。正当教师准备小结时,有学生提出椅子的价格可能是10元、5元……这时,教师不耐烦地用“别瞎猜”打断了学生的思路。课后学生说,假如一张桌子配两张椅子或三四张椅子,那么,椅子的价格就不一定是20元了。通过对这一典型案例的剖析以及对照案例检查自身的教学行为,教师们认识到,虽然我们天天都在喊“关注学生的发展”,但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却常常我行我素,很少考虑学生的需要,很少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

观摩分析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师应多观摩其他教师的课,并与他们进行对话交流。在观摩中,教师应分析其他教师是怎样组织课堂教学的,他们为什么这样组织课堂教学;我上这一课时,是如何组织课堂教学的;我的课堂教学环节和教学效果与他们相比,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从他们的教学中我受到了哪些启发;如果我遇到偶发事件,会如何处理……通过这样的反思分析,从他人的教学中得到启发,得到教益。

总结记录

上一篇:做一个合格的教师心得下一篇:教导处散学典礼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