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四则》课堂教学实录及评点(精选7篇)
1.《寓言四则》课堂教学实录及评点 篇一
《散步》课堂教学实录及评点
执教:余映湖 评点:金琴 潘虹
时间:2012年12月5日 地点:辽宁大连市101中学
一、初读浅说
师:这节课我和同学们一起学习《散步》美文赏读。一起读一下。
(屏幕显示)
阅读赏析 能力训练
让我们一起走进美文《散步》。这里,有南方初春的田野,有铺展着生命的新绿,有阳光下的金色菜花。有水波粼粼的鱼塘……更有相亲相爱一家人的情感涟漪……
师:读得好听。下面请调动你们的思绪,你们就要接着句子说话了,但不能与上面的内容重复。(屏幕显示)
让我们一起走进美文《散步》。这里,有„„
生1:这里有两对母子。
师: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生2:这里有孝顺的儿子和慈祥的妈妈。师:这里有孝顺的大儿子和慈祥的老妈妈。生3:这里有背上的美好世界。
师:我背着我的妈妈,我的妻子背着我的儿子,我们一起向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
生4:这里有大路和小路。
师:多好啊,我的儿子要走小路,我的妈妈要走大路,但是,奶奶终于说“还是走小路吧”„„
生5:这里有责任重大的一位父亲。
师:这里有责任重大的中年人,他是老妈妈的儿子,是小孩子的爸爸。多好啊。我们一起再来读:(屏幕显示)
让我们一起走进美文《散步》。这里,有春意,亲情,孝敬,关爱,呵护,有温馨瞬间,还有中年人的责任感……
【评点】课始,教师用“让我们一起走进美文《散步》。这里,有南方初春的田野,有铺展着生命的新绿„„”这样一段优美的文字将学生自然引入课文的意境之中,并引导学生不重复地用同样的句式续说下去。如此巧妙地让学生再美感之中把握了文意。
二、再读品情
师:我最喜欢的就是四个字“温馨瞬间”,这篇文章就是由很多的温馨瞬间组成的。下面就要动笔了,我们来——“品情”。美味同学都要做这样一件事:(屏幕显示)
品 情
品析能力训练之一:写一句
话题:深情渗透在这一句„„
师:先给大家举例子。(屏幕显示)
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师:此句话意味深长,不用“三代人散步”,而用这样的表述,表现处了浓浓的亲情,写好再说。好,开始思考,写作。(学生静读、写句3分钟)
师:好的,大家很会学习呀,“深情渗透在这一句„„”,请你来——
生1:“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意味深长,“慢慢地,稳稳地”两个叠词,写出了我和妻子的仔细,写出了年轻一代的责任感,他们尊老爱幼,生怕一个不注意,把身上的老年人和小孩子摔倒。
师:深情渗透在“慢慢地,稳稳地”两个短语中,分析得好。生2:我补充。“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我”的背上,师我的妈妈;“她”的背上,是我的儿子。儿子和妈妈加起来,就是这个中年人的整个世界,这句话充满诗意的写法,写出了中年人的责任。
师:我很喜欢你刚才分析的“充满诗意的写法”。如果没有诗意,就会直接说“啊,我的担子多重啊”,但是作者说这是“整个世界”。多么神圣,多么庄严。
生3:“我说,‘走大路。’但是么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这句话意味深长。“我”说“走大路”体现了我的尊老,“母亲”说“走小路”体现了母亲的爱幼。这就突出了这家人的相互谦让而又深厚的感情。
师:分析得很周全。但我们还可以细化,“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母亲的手,我的妈妈的手,一定是温柔的,一定是带着慈爱的深情去摸摸他孙儿的小脑瓜,深情就渗透再这个地方。生4:我选的与其他两位同学一样,我可以给他们补充。“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还写出了母亲和儿子对“我”的重要性,写出了我尊老爱幼和对母亲的孝顺。
师:母亲的重要和孩子的重要占据我的心灵,这就是“整个世界”。
生5:“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这句话体现了我对母亲身体格外的关注。“熬”字师不可缺少的,“熬”字生动形象地体现出了我对冬的离去、春的到来的急切心情,从侧面体现出我和母亲之间浓浓的亲情,从中也体现出了中华儿女关爱老人的传统美德,也再解释上文“我”为何执意要和母亲一起去散步。师:好!大家看这样一个地方:“春天总算来了”,欣慰啊,“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我”终于放心了,深情就渗透在这个地方。
生6:第六自然段,“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这两代人都把希望和依靠寄托再中年人身上,“强壮”“高大”这两个词写出了这两代人更需要这个中年人,也写出了中年人的强壮和高大。师“这句话后面一句更有味道,“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同样写出了一份深情,也许再家里“我”就得听“她”的了,有味道吧?
生7:第二自然段“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这段话表现了母亲对我的以来和信任之情,为下文我背母亲进行了铺垫。
师:我觉得这句话写了几十年的母子之情,“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多么有情味呀。
好,谢谢大家的欣赏,我们一起来看屏幕。(屏幕显示)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这句话写母子关系,相映成趣,情意浓浓。
(学生朗读)
师:请在课文上旁批四个字——相映成趣。(屏幕显示)
‚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的儿子。’我们都笑了。‛这句话充满生活情趣,既表现了小家伙的天真、聪颖,又表现了家庭的温馨。
(学生朗读)
师:又要在旁批六个字——充满生活情趣。一家人在散步,一个小孩突然叫了一声,这就是美好,这就是温馨瞬间,所以说充满生活情趣。(屏幕显示)
‚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摸摸‛,慈爱的动作;‚变了主意‛,关爱的做法;‚还是走小路吧‛写出了‚我的母亲‛对孙子的深深疼爱。
(学生朗读)
师:观察这段话,每位同学在旁批六个字。哪六个字呢?找规律,找关键词。一起说——
生:慈爱,关爱,疼爱(学生旁批)
(屏幕显示)
‚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写出了呵护,写出了温馨,写出了责任感。
(学生朗读)师:七个字的旁批。生:呵护,温馨,责任感。
【评点】课文品读能力训练之一:品情。教师以“深情渗透在这一句”的主问题设计引领起一次深入的品读活动,将学生的品析带到全篇文字的各个角落,去发现蕴含深情的细节。学生抓的都是意味深长,饱含亲情的句子,可谓“一语中的”。
三、深读赏景
师:我们刚才的学习活动师“品情”,我们继续——“赏景”。
(屏幕显示)
赏 景
品析能力训练之二:写一句 话题:景物描写的作用
师:请大家朗读。(屏幕显示,学生朗读)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书上的嫩芽也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师:好,再来读,这边的同学读第一层,那边的同学读第二层。先观察语段的结构;每个人心里都要有底。
生:(分层读)“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书上的嫩芽也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师:为什么这是两层?
生:一层是写景的,还有一层是抒情的。
师:描述和议论。我告诉大家,在“这一切”前面画一条竖线,你就看得更清楚了。前面是描述,后面是议论抒情。好,大家再来写一句分析的话,就在这一段旁边,写“这一段的景物描写真美好啊,它的作用是„„”这一段的景物描写的作用在哪里,大家分析一下。
(学生静读、思考,写作2分钟)
师:好的,我先说几个字,大家把它记下来——穿插景物描写。有的文章在写故事的过程中,顺势写到景物上来,这就叫穿插景物描写。我们一起来欣赏穿插景物描写的作用吧,这是读懂这篇文章的最难的一个点。请开始说话。
生1:这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衬托了一家人散步时祥和欢乐的气氛,并且表达了作者对这里的景物喜欢的思想感情。师:“衬托”可以改成“渲染”,渲染了一种很轻快、很快乐的氛围,因为是在美丽的春天里。
生2:这一段还写出了一家人散步时的环境,可以看出环境很好,很适合散步。
师:用美好的环境来表达散步时心情的快乐,用美景写美情。生3:具有感染力地写出了初春的美,先用景物苗雪进行渲染,写出了初春的生机勃勃,也同事烘托出我们每个人生命中想法都应该是向上的,都应该师富有生机的。
师:因为“我们”是再充满生命活力的春天里散步!生4:景物描写的作用是写出了环境的优美,作者喜悦的心理,与上文“我的母亲熬过了一个严冬”相照应,为下文写一家人散步做了铺垫。
师:好,“照应”一词说得好。大家先看“照应”的第一步,“我们在田野散步”,“这南方初春的田野”,这就是照应。继续看“照应”,“春天总算来了”,“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又照应了。
生5:在描写景物的同事,写出了生命的焕发。
师:写生命力,用美好的春天,用对盎然的生命力的感受来表现我们在田野上散步的感受。
生6:这一段有两个作用,一是说明了上文“我让母亲出去走走”的理由。外面景色这么美,不仅让母亲锻炼锻炼身体,也看一下美景;二是为儿子要走小路做铺垫。
师:你又说到了美妙的地方。第一,表现了我的孝心,我让母亲享受春天。刚下你的第二句话很重要,又点出了“照应”,往后看,“她的眼顺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是水波粼粼的鱼塘”,这就和“美丽的田野”照应起来了。这篇文章神秘的地方,是有很多的“照应”啊。
谢谢大家的发言。老师小结一下,大家一起看屏幕。(屏幕显示)
这里洋溢着春的气息,这是散步的美妙的背景,新绿,嫩芽,冬水:写生命的复苏,增加了文章的美感。新绿,嫩芽,活力:映衬着散步时一家人欢愉的心情。这里巧扣‚散步‛。这里照应这前后文。
师:这一段师暗写散步,是在写散步所见到的那么多美好的事物。大块小块的新绿,我们经过它们的旁边;树上的嫩芽密了,我们看到了;田里的冬水咕咕地起着水泡,我们也听到了。这其实就是再写散步,我继续告诉大家,这一段写了色彩之美,新绿,嫩芽;写了声音之美,“田里的冬水咕咕地起着水泡”。还可以说,新绿是从视觉的角度去写的,“咕咕”是从听觉的角度去写的,多么有意思呀。这么小小的段落,有那么多丰富的语文知识在里边。
【评点】课文品读能力训练之二:赏景。着眼于精彩片段“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密了,田里的冬水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进行了立体式的品读欣赏。最重要的是,顺势讲解景物描写在文中的穿插及作用,实现了文法知识的自然渗透。
四、美读析意
师:谢谢同学们的努力,我们继续训练——“析意”。即品析某一地方的意味。
(屏幕显示)析 意
品析能力训练之三:再写一句
话题:这一段文字的意味在于……
师:读下面一段话。(屏幕显示,学生读)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师:有两个地方要读好。请大家把两个“蹲”字圈起来,要读得重一点,很神圣、很有责任感,很有爱心哪。“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第二个地方,六个字要读好——“慢慢地,稳稳地”,这六个字就是要读得慢慢地,稳稳地。还有一个字读得要抒情,要情调,“走得很仔细”,这个“很”字很有味道。还有四个字,要读得很有表现力——“整个世界”,要读成两个节奏,前响后轻,语重情长。(学生练习朗读全段文字)(学生练习朗读“整个世界”一句)师:“世界”两个字要拖长一点,要越读越轻。(学生再次深情地齐读这段文字)
师:读得好听。这个时候我们又要写一个句子了。对于这一段文字的意味,老师进行了品析。大家看--(屏幕显示)
意味在于担负责任。
师:请大家拿起笔,也写一个品析其意味的句子。(学生思考,写作)
师:我们来说吧,一个接一个地说。生1:意味在于尊老爱幼。生2:意味在于孝敬。生3:意味在于呵护。生4:意味在于中年人的责任。
生5:意味在于家庭和睦。生6:意味在于温馨和谐。生7:意味在于缕缕亲情。生8:意味在于敢于担当。
师:好啊,我们来看看老师的小结。(屏幕显示)意味在于担负责任。意味在于尊老爱幼。意味在于走向美好。意味在于一路同行。意味在于生命的传承。
意味在于作为中年人,母亲和儿子就是自己的整个世界。意味在于升华了文章的意境。„„
师:这就是文学的表达,而不是口语的表达,是用诗的语言来说话。
(学生做笔记)
【评点】课文品读能力训练之三:析意。朗读训练与品析训练在这里融为一体。诗意朗读,角度细腻;诗意品析。情意盎然;又读又写,综合训练。思想情感的教育就这样地润物无声。
五、结课
师:在我们就要走出美文《散步》的时候,让我们一起深情地再次吟诵文中结尾这富有意味的一段话吧。(学生深情齐读,师生同吟)(屏幕显示)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来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师:谢谢大家,下课。
【评点】课文教学的收束,简洁明快,自然清新,与开头呼应。课始是“走进„„”,课尾是“走出„„”,像一篇优美的文章一样,读来细腻温婉,读罢情味悠悠。情致,诗意,满溢于胸。
2.《寓言四则》课堂教学实录及评点 篇二
【课堂实录】
一、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 我们先来欣赏我们班兰天同学画的一幅画。 (实物投影仪展示画面, 学生观察。) 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概括出画面内容。
【反思】这样普通的画面, 有必要在课前布置学生画出来吗?课堂一开始就流露出了“做”的成份, 这种课外功夫实在没有什么意义。
生:画面上有一条马路, 旁边有很多花草树木。
师:说得不错。哪位同学还能说得再具体一些?
生:画面上有一条弯曲的马路, 路旁有很多行道树。
师:说得太好了。你喜欢这些行道树吗?
生:喜欢。
【反思】老师的评价由“不错”到“太好了”缺乏说服力, 两个学生的回答从表面到实质并没有什么差别, 第二个学生的回答只是多了一个“弯曲”, 将“花草树木”变成了“行道树”, 从概括的全面来看, 其实还不如第一个。第二个学生回答之所以得到老师的赏识, 只是他说出了老师想说的“行道树”。花了这么多时间无非是想引出本课课题, 其实开门见山提出来可能会更好。另外, 我们提倡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 但赏识应该是恰当的、有分寸的, 目前肯定性评价泛滥的倾向值得我们的注意。
师:是喜欢兰天同学画得好呢, 还是喜欢行道树本身? (学生笑。) 好, 那就让我们一同走近台湾女作家张晓风为我们描绘的行道树 (师板书课题) , 看看我们所喜欢的行道树是怎样的一种树。
【反思】老师抛出这样的问题, 目的是什么?逗乐, 还是随意发挥?教师在设计这样的课堂问题时, 应该有一个明确的目的。
二、朗读练习, 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朗读课文, 读的时候要做到读音准确, 语速适中。读完后说说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 (学生读完课文后, 马上就有人举手。)
生1:本文给我们介绍了行道树的奉献精神。
生2:本文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行道树的自述。
师:好!两位同学分别从文章主题和和写作手法来谈, 很不错。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 勾画出自己最喜欢的语段。
【反思】两位学生的回答不能说都好。老师问的是“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生2从写作手法来谈, 答非所问了, 老师不加以纠正却大加肯定, 实在不该。
(学生自由朗读, 并在书中圈点勾画, 很快, 又有学生举手。)
生3:我最喜欢第3自然段。因为这段告诉了我们行道树的痛苦是它自己选择的。
师:你能把这段读给我们听一听吗? (生3朗读, 全班鼓掌。) 读得真好, 同学们的掌声是给你最高的评价。我们再请一些同学来谈一谈, 读一读。
生4:我最喜欢第2自然段。它告诉我们行道树生长的环境。我喜欢其他树的生长环境, 更喜欢行道树的生长环境, 它懂得奉献。
师:说得太好了。你把这段也读一下吧。 (生4朗读第2自然段。)
【反思】生4的回答看不出有多好, 因为他的回答前后缺乏逻辑性。这一环节如果只是完成老师所说的没有什么意义, 好在学生自觉完成了一个更有意义的任务———喜欢的原因, 但是学生的回答角度并不尽如人意, 这也是我们的课堂普遍存在的问题。评价文章的优劣不是从其艺术的角度去谈, 往往只是从概括大意的角度去谈, 有什么意义?这样的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欣赏品位吗?如此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吗?
师:她读得如何?哪位同学来评价一下?
生5:她读得没节奏, 没感情, 声音小。
师:哦, 你给我们读一读吧。 (生5朗读第2自然段, 学生鼓掌。)
师:读得好!朗读不光要做到读音准确, 语速适中, 还要有感情。下边的同学可得多注意朗读要求, 向他学习啊。请同学们继续谈。
【反思】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 但大多数教师的指导常常犯大而空、缺乏操作性指导的毛病。我们从小学到初中花了多少时间来指导学生进行朗读, 可很多学生的朗读水平还是达不到理想效果。“要有感情”、“语速适中”让学生如何把握?这样的指导还是少些为好。
生6:我喜欢最后一句。行道树告诉我们它是忧愁而快乐的树。
师:你读来听一听。 (生6读。全班掌声鼓励。)
生7:我喜欢第5自然段。行道树告诉我们它最自豪的时刻是清晨。
(生7朗读第5自然段。学生鼓掌。教师环视教室, 无人举手, 便再次强调朗读的要求, 然后要学生再齐声朗读课文。)
【反思】整个环节热闹但肤浅, 除了读, 看不到什么整体感知的价值。
三、合作探究, 深入理解
师:下面我们要进入攻坚阶段, 对内容进行具体探究。大家还是按四人小组进行“合作探究, 互问互答”。 (学生分小组学习, 老师指导, 约5分钟。)
师:现在请各组把你们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 我们集体探究。
【反思】从读到提出问题, 从小组内进行交流到将不能解决的问题整理好, 如此的合作探究在5分钟内完成, 学习的效率真的如此之高吗?这样的合作探究, 真的能够起到应有的作用吗?这种形式主义的合作探究现象在我们的课堂中屡见不鲜。真正的探究必须剔除这种“做”的成份, 必须远离形式主义。
生8:为什么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 但是, 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师:这个问题提得太有价值, 我们得好好探究一番。哪个小组的同学来谈谈你们对这个问题的探究?
生9:就是说做什么事, 都要付出痛苦的代价。神圣的事业是要付出代价的, 从事这种事业需要牺牲。
师:在课文中能找出描写痛苦的词语吗?
生:“抖不落的烟尘”、“夜晚苦熬”、“忧愁”、“堕落”。
师:很好。“·抖不落的烟尘”、“夜晚苦熬”这份痛苦带来怎样的深沉?
生10:“制造清新”。
生11 (补充) :“勤生绿叶”、“献出浓阴”。
生12:给市民带来快乐。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 进行板书, 加点的词语系板书部分。)
师:刚才有同学说“神圣的事业是要付出代价的, 从事这种事业需要牺牲”, 行道树的这份深沉与痛苦就是一种牺牲, 这种牺牲是什么精神的体现?
生:“以苦为乐”、“奉献精神”。
师:是“以苦为乐”的精神, 是“奉献精神”, 那么, 具有这种精神的人叫什么人?
【反思】这样的追问没有丝毫的思维价值, 它是一个无效问题或者说是一个假问题。我们课堂上类似的提问可以说是不胜枚举。
生13:“好人”、“伟大的人”。
生14 (补充) :“大写的人”、“奉献者”。
师:答得太好了。是的, 这些人叫奉献者, 行道树象征了这种奉献者。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人吗?请同学们下去搜集一下, 写在素材本上。现在请同学们继续提问题。
生15:第2自然段中说“这无疑是一种堕落”。“堕落”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生16:“堕落”在这里指它们远离了森林, 远离了它们的伙伴, 是行道树的主观感受。
生17:我觉得这里的“堕落”和我们平时所说的“堕落”不同, 它是与行道树同森林里的伙伴相比较说的, 好像是一种幽默的说法。 (教师肯定。学生继续探究不能解决的问题。)
【反思】对“堕落”的质疑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真正的问题, 学生觉得这样的描写与行道树的奉献精神并不相符, 可惜对此没有引起教师足够的关注。其实“堕落”就是“堕落”, 行道树并不是一个天生完美的“伟大”奉献者, 它是一个不断觉悟的奉献者, 开始因为自己的生活环境恶劣而苦恼, 认为自己由原始森林来到双线道的马路边就是一种堕落, 这是行道树 (也是一个人) 面对恶劣处境时一种自然的心理流露, 它是“人性”的一种真实写照。正因为有了如此的描写, 我们仿佛更能触到一种真实生命的呼吸和表情。当然, 不管如何解读, 都应该拿出证据, 不能想当然。老师肯定与否, 得讲出为什么, 不能滥用权威。因为它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
生18:我们组认为第4自然段有两句话不好理解。“如果别人都不迎接, 我们就负责把光明迎来。”既然是“别人都不迎接”, 为什么“我们”去了?
生19:这是假设。
师:只是假设?能不能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思考。
生20:因为别人都不去, “我们”就去了。“我们”去是命运安排的, 也是“我们自己选择的”, 这很好地体现了奉献精神。
师:回答得有道理。要理解课文中的疑难问题, 一定要结合课文, 看看前后是怎么说的。这就叫“字不离词, 词不离句, 句不离文”。
【反思】学生对这段文字提出了自己的困惑, 这是学生认真阅读的结果, 但是其他学生的理解与老师的处理方式并不能令人信服。我觉得作者在这里的表达可能存在问题。
生21:我们的问题在最后一个自然段, 为什么说“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忧愁”和“快乐”好像有点矛盾。
师:大家认为这两个词矛盾吗?
生:不矛盾。
师:为什么?
生22:因为“忧愁”是说它有抖不落的烟尘, 人们不重视它, “快乐”说的是它能给人们带来清新的空气。
生23:“忧愁”是为城市空气污染而“忧愁”, 为市民健康而“忧愁”;“快乐”是因为“我们”能“在春天勤生绿叶”, “在夏日献出绿阴”, 为城市制造清新。
师:对, “忧愁”是它奋斗的痛苦, “快乐”是它奋斗的结果。文章正是通过行道树内心的独白, 抒写了奉献者的襟怀, 赞美了奉献者的崇高精神。 (这时铃声响了。)
【反思】对“忧愁”的内涵揭示并不充分, 其实它还有来自自身的忧愁。教师认为“‘忧愁’是它奋斗的痛苦, ‘快乐’是它奋斗的结果”, 这样理解既不合逻辑, 又不合实情。其实“忧愁”和“快乐”在行道树身上是并存着的, 文中的“而又”不是说得很清楚吗?人们经常说“痛并快乐着”, 这与它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其实它也揭示了一个奉献者微妙而真实的心理, 只有“忧愁”才会设法去改变, 才会去努力地奉献, 才能感受到“快乐”。…………
评点
《行道树》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课改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康老师的这堂课, 是实验区初一语文的一堂研究课, 它给我们参加实验的老师很好的启发, 对我们如何进行课改试教提供了较好的范例。其主要特点有:
1.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在开始时用该班学生的一幅画引入, 让学生说出画的内容, 这种方法很好。因为这张画是他们熟悉的同学画的, 他们感到亲切, 产生了学习的冲动和兴趣, 这样一开始就拉近了学生与课文的距离, 让学生带着一种轻松自如的心态进入学习, 为教学的开展做好了第一步。
【反思】“画是他们熟悉的同学画的, 他们感到亲切, 产生了学习的冲动和兴趣。”果真如此吗?如果一幅画真有如此功用, 让每位学生都画一幅岂不更好。夸大某一行为的功用是我们常犯的毛病。
2. 通过朗读让学生整体感悟。
过去一些老师的语文课, 喜欢逐段串讲, 然后归纳中心, 并认为这是语文教学的一条规律。其实, 语文教学中应当重视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对课文进行逐段串讲, 只是就课讲课, 是把一篇整体的美文大卸八块, 搞得支离破碎, 破坏了文本原有的美, 使学生学来感到枯燥厌烦, 这正是过去我们的语文教学效率不高的体现, 也正是过去我们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灌输知识的状况。这些都是我们当前所进行的语文课改必须摒弃的。康老师的这堂课, 就是对过去的所谓的“规律”的反动, 它很好地体现了语文课程改革的新的理念, 突出了“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阅读的基本要求, 通过学生与文本的直接对话, 让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整体感悟, 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 进而感知美、体味美。
【反思】一味否定归纳等方法, 也值得警惕, 其实任何方法都有其长处与不足, 不是所有对传统做法的否定都是正确的、值得推广的。对话也不是治疗语文教学顽疾的灵丹妙药, 它也不可能是解决语文教学问题的唯一途径, 将各种方法恰当地运用好, 在平衡中把握好一个度是非常重要的。本课的整体感悟, 让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 进而感知美、体味美, 在课堂上真正做到了吗?我持怀疑态度。
3. 突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一个新的理念, 就是在教学中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康老师的这堂课, 不论是在整体感悟还是在局部探讨上, 都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理念。学生在课堂上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而是积极地参与学习,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与文本的交流, 与老师的交流, 以及他们之间的交流, 都体现了他们的积极思维。按四人小组所进行的“合作探究, 互问互答”, 学生的积极发问和答问, 老师的适当点拨和评价等互动互助的形式, 无不在不经意之中展示了新的理念带给我们的享乐———语文不再是无趣的了, 课堂不再是枯燥的了, 教学有了它独特的神韵了。
【反思】我觉得这一环节, 意义并不大, 从教学过程来看, 找不到分组的必要性。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但它应该有其必要性。如果可用可不用, 还是不用的好, 以免耽误学生宝贵的时间。
4. 较好地处理了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
教师的课堂教学不单单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 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 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学习。这堂课的朗读训练和对课文的研讨, 都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整堂课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活动中, 教师指导朗读, 引导对问题的探究, 都考虑到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学法指导上。书应该怎么读, 对不理解的问题应该如何探究?教师都随时作了点拨。教师不再单纯是知识的传授者了, 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了,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过程和方法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反思】我们从本节课堂实录中能够看到, 由于教师对文中某些语句理解不到位, 就造成了在某环节的指导并不到位, 而且整个课堂难觅对学生的学法指导。
课程改革为课堂教学注入了许多新鲜的东西, 教师在教学中感受到这种变革的同时出现一些困惑和不解是很正常的, 但是专家学者的引导应该更加谨慎。如果在新形势下, 对传统的经验做法采取彻底否定的态度, 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会让更多人迷失方向。许多老教师在慨叹“教了一辈子学, 现在不会教了”, 可是有些专家会说“不会教, 就对了”。其实“教学改革”应是一个不断改良、渐进的过程, 它不可能一蹴而就, 我们要辩证地认识各种教学方法的优劣。只有扬长避短, 才会取得好的效果。其实课该如何教, 一线的教师最有发言权。
对该课进行如此梳理和质疑, 并非全面否定, 旨在引发广大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关注, 希望大家以一种客观、理性的态度, 对待课程改革, 不能随波逐流。让我们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 直面我们存在的问题, 敢于讲真话。唯有如此才能深入认识语文教学规律, 不断深化语文教学改革。
3.《蝉》课堂教学实录及评点 篇三
地点:四川双流中学
师:上课。
班长:起立。
师:同学们好。
生:余老师好。
师:谢谢。请坐。大家的声音好大;我马上想到《蝉》这篇课文里的一句话,“那么小,却那么响。”有没有啊?有吧?
生:有。
评:巧妙地引用文本对学生进行赞许,幽默风趣,缩短了师生心理距离,融洽了师生感情,顺势将学生引入课文,为课堂增添了美妙情趣。
教师出示课件。
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蝉》这篇小小的美文。《蝉》选自——读。
生:《蝉》选自小思的《承教小记》。作者小思, 本名卢玮銮 , 香港作家。
师:哦,看看课文注释,“卢玮銮”,“金銮殿”的“銮”。好,咱们开始读课文。
生齐读课文一遍。
师:短文中,有微微的责备,有深深的感动,而且带着些许的怜悯和同情。
师:听老师朗读课文。
(师朗读一遍。)
师:很感动人呀。好,我们先来认读一下字词。“蝉鸣”——读。
出示课件:
〔蝉鸣〕蝉发出的声音。
〔零落〕凋谢;脱落 。
〔知知不休〕一直说个不停;喋喋不休。
〔收敛 (liǎn)〕收拢, 合拢。
〔响彻〕响透,形容声音十分洪亮。
〔聒聒 (guōguō)〕声音嘈杂 , 使人厌烦。
〔斜阳〕傍晚西斜的太阳。
〔宽恕(shù)〕宽容饶恕。恕 , 饶恕。
生读字词。
师:有三个词要着重地理解,它们都是很高雅的词,把它们旁批在课文上。“零落”,“收敛”,还有一个很美的词“斜阳”。“斜阳”表现出一种意境。
评:余老师的课,从来都是实实在在,绝少花架子。进入课文就是师生的朗读,深深地将学生带入文本,为后续的阅读训练活动作铺垫。词语积累训练,风格朴素,随文进行、随堂积累。
教师出示课件:教学创意:“句”
师:这节课,我们的活动的抓手是“句子”。
师:请大家开始第一个动作。
教师出示课件:概说一句,简介美文《蝉》。
师:《蝉》是一篇怎样的文章呢?大家要动一动笔来写。
学生静思默想,动笔书写。
师:好。我们来概说课文。请你来。
生1:我认为本文在写一只聒噪不休的蝉。作者从蝉的聒噪中悟出了生命的意义:用自己的力把能做的事做得更好。
师:通过写蝉来表现一种对生活的感悟。这是感悟性的文章啊。
生2:我觉得这是一篇借物寄意的文章,借助蝉的生命力赞扬生命的力量是不可阻挡的。
师:很好。借物抒情,借物说理。那么,这个“蝉”字前面,我们就可以加一个字,“咏”蝉,对不对?
生2:对。
师:吟咏事物,然后表现一个道理,这就叫“托物抒情”、“因物寄意”。
生3:我觉得这是一篇以蝉的生命历程来告诉人们要好好生活、珍惜生命的文章。
师:对,通过一件事或者通过一个物品来表达一个理,由物及理,由事物到道理。
生4:我觉得是通过朋友叙说蝉的一生而令作者明白了一个道理,任何事物都蕴含着它生命的意义。
师:好。大家把“朋友说”这三个字圈起来,这是这篇课文里面最巧妙的笔法,如果不用这三个字,作者很可能就要引用什么资料,那就会写得很繁琐。“朋友说”三个字,很轻巧地把蝉的生命历程给描述出来了。好,谢谢大家。我们现在一起来看对课文的概说吧。
教师出示课件:
《蝉》是咏物抒情的哲理美文。
《蝉》运用欲扬先抑的写法。
作者从烦蝉写到知蝉写到恕蝉,赞扬了蝉的生命的意义。
《蝉》告诉我们,生活不易,好好生活。
师:请大家做笔记。《蝉》是咏物抒情的哲理美文。所谓的道理在这里就是哲理。《蝉》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这一点是很难看出来的。“今年,蝉鸣得早。杜鹃花还没有零落,就听见断续的蝉声了。近月来,窗外蝉更知知不休,使事忙的人听了很烦。”这是“抑”,然后扬起来,“那是蝉的生命的意义”。上面的四句话,把这篇课文各个方面的特点给概括出来了。
评:以上是课文教学的第一板块:“概说一句”。此次活动有多方面的作用,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话可说,在动笔之中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教师的小结提炼精准,语言精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了阅读文本的技能。
师:请大家开始第二个动作:笔记几句。
师:继续。再做笔记。我们刚才是“概说一句”,现在是“笔记几句”。
教师出示课件:笔记几句 增加知识积累
师:第一句话,什么叫哲理散文呢?蕴含着智慧,表达出深刻道理,让人警醒的优美散文叫哲理散文。第二句话,咏物抒情。这是通过描绘具体事物来表达思想情感的一种写作手法。在小学里面你们已经学过《石灰吟》,它就是咏物抒情的。在小学里面,你们还学过《竹石》,它也是咏物抒情的。第三句话,先抑后扬,欲扬先抑。这八个字是一个意思,就是先抑后扬。准备从正面来说,却从反说开始,从而形成文中波澜的一种表现手法。所谓的正说,就是“啊,蝉,你小小的生命多么了不起呀。”这是正说。但作者不这样说。他先说这蝉很烦人,很讨厌,很吵人,然后听了朋友的一番话觉得蝉很了不得,于是感悟出了生活的道理。还有一句话非常重要:引出事物—描述事物—顺势引申。这是咏物抒情文章的基本章法。什么是章法呢,就是思路,就是结构。你们把这十二个字领悟到了,那么这篇课文中的《贝壳》就不用老师教了,完全可以自学。
师:请同学们把课文中“引出事物“的部分标出来;把”描述事物”的部分标出来;把“顺势引申,点明道理”的地方标出来。然后请你们速读《贝壳》,用“引出事物,描述事物,顺势引申”的思路分析方法去自读、分析《贝壳》这篇短文。
评:以上是课文教学的第二板块:“笔记几句”。教师对课文蕴含的知识点进行了细致的解说,并列举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例子,化解了教学的难点。并且由一课走向一类,增加了教学内容的厚度,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并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实践。
教师出示课件:背读几句 感受精妙手法
师:现在是我们的第三次学习活动。背读几句,其实是背读整篇文章。背读的目的是感受课文精妙的写作手法。
师:大家看课文,课文的精妙手法在哪里呢。就在“引出事物”,“它就是曾知知不休地在树上过日子的小东西”;“描述事物”,“那么小,却那么响,竟响彻一个夏天”,一直到“朋友说”都是描述事物;然后“顺势引申”,“哦!那是蝉的生命意义。”用五分钟的时间背吧,各自背起来。
生大声背读课文。
师:好吧,一起来背。“它就是”,背。
生大声背诵课文。
师:了不起。背得好。大家看,咏物抒情,先抑后扬,引出事物——描述事物——顺势引申,字词里面渗透着微微的责备,又有深深的感动,多美妙的美文《蝉》啊。
出示课件:最美妙的表达技巧在于“朋友说”三个字。
师:老师前面已经告诉过你们,文中最美妙的表达技巧就在于“朋友说”三个字,很柔和,很圆润,很自然地将“蝉”的生活现象引出来了。
评:以上是课文教学的第三板块:“背读几句”。这里的背读指导,巧妙地与上一个活动的小结形成呼应,让学生进一步体味课文的章法特点,积累语言,为下一步学生品析意趣、抒发感受作了很好的铺垫。
教师出示课件:改写一句 品析优美意趣
师:这是我们最后一个学习动作,品析文章的优美意趣。让我们通过对蝉的吟咏来感受更美好、更有趣的生活道理。
出示课件:
任务:用一个精短的句子,替换文中“那是蝉的生命意义”这句话。
出示课件:
蝉
小思
今年, 蝉鸣得早。杜鹃花还没零落, 就听见断续的蝉声了。近月来, 窗外蝉更知知不休, 使事忙的人听了很烦。
一天 , 在树下拾得一只病蝉, 透明的翅收敛了, 身躯微微颤动, 没有声响。它就是曾知知不休地在树上过日子的小东西。那么小,却那么响, 竟响彻一个夏天! 曾这样问: 何必聒聒? 那只不过是夏天罢了!
朋友说: 知道吗? 它等了17 年, 才等到一个夏天。 就只有这个夏天, 它从泥土中出来, 从幼虫成长过来。等秋风一吹, 它的生命就完结了。
17年埋在泥中, 出来就活一个夏天, 为什么呢?
朋友说:那本来的生活历程就是这样。它为了生命延续,必须好好活着。哪管是90年,90 天,都不过要好地活过。
哦!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
师:“那是蝉的生命意义”这句话是作者的感悟,老师将它换成了横线,想想,你将写一个什么样的句子来表达你的感悟呢?
学生静思默想,动笔写作。
师:我们一起来倾听大家的声音。
生1:我改的是“哦,那是蝉的力量,是蝉生命的力量。”
师:嗯。赞叹蝉的意志,等十七年,仍然要出土,然后高声歌唱。写得好。
生2:哦,虽然蝉只活了一个夏天,但那是蝉的生命的精彩绽放。
师:精彩生命的绽放,好!
生3:哦,那是蝉活着的意义,也表现出了我们人生的意义。
师:那么人生的意义在哪里呢?好好地活过,珍惜每一个日子。每一个日子都要歌唱。
生4:哦,蝉的生命意义告诉我们,生命无论多么短暂,都要活出自己的璀璨。
师:多好。“璀璨”用得好。晶莹的,闪亮的生命之光。
生5:哦,蝉的生命历程告诉我们,即使那么坎坷,也一定要好好地生活。
师:痛苦大于快乐。但是当快乐来到的时候,就要享受它,就要珍惜它。
生6:我改的是“哦,蝉生命的意义是以存在的时间来尽情地表现精彩。”
师:活着就要精彩。
生7:我改的是“哦,那是蝉存在的理由,那是蝉活着的意义。”
师:因为珍惜生命,珍爱生命,这就是理由,没有其它。
生8:我改的是“哦,那是蝉生命中最艰难的,也是最快乐的回忆。”
师:啊,用歌声来回忆自己曾经经历的黑暗岁月。太妙了。
生9:哦,那就是蝉从出生到死亡的生命历程。
师:生命的历程有黑暗,也有光明。
生10:那真是蝉的生命历程中上演的最华丽、最精彩的一幕。
师:小小的生命中绽放出的是生命的意义。
生11:哦,那是蝉对生命的渴望,就算只有一个夏天,它也会放声歌唱。
师:“渴望”二字用得太好了。
师:谢谢大家。我们来小结一下吧。看看老师的感悟。
出示课件。
生大声齐读:哦! 它为光明而歌唱,为自己的生命而歌唱!
出示课件。
生大声齐读:哦!珍惜每一秒明亮的光阴!
出示课件。
生大声齐读:哦!承受磨难,高歌欢乐!
出示课件。
生大声齐读:哦!在黑暗中积蓄力量,为的是到高枝上歌唱!
师:做笔记吧。哦!它为光明而歌唱,为自己的生命而歌唱!又是一番道理,这就是蝉的生命的意义。
生做笔记。
师:在黑暗中积蓄力量,为的是到高枝上歌唱!哲理句呀。这就是蝉的生命意义给我们的感受。我们可以说,我愿做一只蝉,我能够忍受长久的黑暗,为的是到高枝上歌唱。
评:以上是课文教学的第四板块:“改写一句”。这个环节是依托课文设计的生动活泼的写作训练,是引导学生品味课文优美意趣的一种侧面手法,它将学生的课文学习引向更为深刻更为广阔更为自主的境界,很高雅,很巧妙,而且极具训练力度,能激发学生理性思维的火花。
师:好,谢谢同学们。下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再见。
生大声齐说:余老师再见。
师:那么小,却那么响亮。谢谢。
评:结束语与开课语形成美妙的照应,首尾圆合,余味无穷。
总评:余老师《蝉》的教学设计给人的感觉仿佛是一个完满的“圆”,它的完整性、流畅性、延伸性、开放性,无不折射出迷人的美的气息。他的课极其优雅地展现了语文教学中的“建筑美”,不仅美在宏观的课堂结构,而且美在微观的每一个细节。全课以“句”为主线,通过“概说一句”、“笔记几句”、“背读几句”、“改写一句”等四个板块来推进教学。第一个板块意在“切入”,目的在于对课文形成整体上的认识;第二个板块意在“强化”,以笔记的方式将老师提炼出的精美的知识点进行不折不扣的落实;第三板块意在“固化”,通过背诵达到语言积累,深度储藏的效果;第四个板块意在“深化”,即通过“写”的方式来侧面“读”懂课文蕴含的深刻意味。四个板块的活动安排,层层推进,循序渐进,如行云流水,起承转合,无不妥帖舒畅,有一气呵成之美。四个板块的活动对学生的训练力度呈现出螺旋式的上升,而每一个板块都有学生充分而深入的活动,都有丰富而扎实的积累。余老师不仅智慧地提炼并巧妙利用课文里面的教学资源,而且精心设计教学活动,由整体到局部,由读到写,由感性到理性,动静结合,每一个板块都确保学生能占有大量的时间进行语言实践活动,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既积累了知识又锻炼了能力。这样的语文课才是真正高效的语文课。
4.《人生寓言》教学评点 篇四
从这一期起,本刊(《中学语文》)将新辟《新课程?新教材?新教法》专栏,以反映在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语文教学。新课程、新教材、新教法,“新”在哪里?这是本栏目所要探讨的全新话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进到目前阶段,我们不能只是停留在“理念”的层面,空喊“新”的华幸;理念与教学实践的结合,才是我们所要追求的最佳创新生成点。比如,教学内容的最“新”整合、教学目标的最“新”生成、教学过程的最“新”优化、教学评价的最“新”呈现,等等。总之,是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教学在常态背景下的最“新”反映。
本期首推《人生寓言》教学案例。以教学案例来诠释“新”的理念、新的教学实践,恐怕最能与一线的教师贴近。这是一种走进新课程的新的策略。教师通过自我的教学设计、自身的教学实践、自己的教学反思,达成与新的教学理念的融合。“应该怎样教、不应该怎样教、还应该怎样教”,每一个人都应有这样的思考。本栏目就是提供这样思考的平台。
《人生寓言》的执教者,是宜昌市的年轻的教师。这里的教学案例,是否真正张扬了教学的个性,还请读者评议;同时,也欢迎实验新课程的教师,参与到我们的栏目中采,交往互动,以达成对新课程理念的共识。执教:常红艳
一、设疑导入,激发学生研究的兴趣
师 英国作家肖伯纳有句名言“人生中有两大不幸,一是没有得到他心爱的东西,二是得到他心爱的东西”。不知大家是否赞同? 生1 我不赞同。没有得到心爱的东西感到不幸情有可原,但得到了心爱的东西应庆幸才对呀。
生2 我也不赞同。这两句话似乎自相矛盾。
师 我和大家也有一样的疑问。看来,肖伯纳这句名言真有问题?今天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思考人生的两大难题:如何对待幸与不幸。下面请大家随着著名哲学家周国平走进他的《人生寓言》。
(点评:运用留白艺术,由肖伯纳的名言导入,新、巧,可谓一石三鸟:一是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是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三是这句名言如一线贯穿,随着探究的深入,不断翻出新意。)
二、调动积累,让学生了解寓言的特点
师 说起寓言,你知道哪些寓言故事呢? 生1 拔苗助长、掩耳盗铃。生2 狐假虎威、丑女效颦。
师 大家知道的可真不少,看来平时积累很重要。大家喜欢这些寓言故事吗?(点评:内引以往的学习经验,首次强调课外积累,走近寓言。)生3 喜欢。因为寓言读起来既有趣又发人深思。
生4 寓言,它总是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言在此而意在彼,给人以生活上的启示。
师 那么从“丑女效颦”这个寓言故事你得到了哪些启示呢?、生5 告诉我们不要盲目地模仿别人。
师 作家严文井将寓言比作一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取出比袋子大得多的东西。现在再读“丑女效颦”这个故事,除了这个带有普遍意义的寓意外,换个角度看,你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呢? 生6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师 瞧,这就是魔袋,我们取出了比袋子要大的东西。一个寓言故事只要你用心去读,就可以读出许多理趣,读出许多智慧。下面请欣赏第一个魔袋《白兔与月亮》,看你能取出哪些东西来呢?(点评:归纳寓言的特点,为下面多角度解读寓言作好铺垫,走进寓言。)
三、探究寓意,引导学生多角度解读
(生速读《白兔与月亮》,要求:捕捉重要信息,能复述故事情节。)师 本则寓言讲述了一个怎样的的故事呢? 生1 有,一只白兔是赏月的行家,每天夜晚都要来到林中草地心旷神怡地赏月,于是诸神之王就宣布月亮归属于她。可从此以后,她从前的闲适心情一扫而光,整日患得患失,最后她请求诸神之王撤销了那
个慷慨的决定。
师 刚才这位同学的复述你认为最大的优点是什么? 生2 复述语言较概括,抓住了文中的关键语句,而且忠实于原文。(点评:通过速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通过评价渗透复述方法指导。)师 你不仅很善于听,而且也总结出了复述的方法。从这位同学的复述中我注意到了两个关键词“心旷神怡”“患得患失”,为什么月亮在归属于白兔后,她从前的闲适心情会“一扫而光”y请有感情地朗读文中的关键语句。
生3 “乌云蔽月,她便紧张不安,惟恐宝藏丢失;满月缺损,她便心痛如割,仿佛遭了抢劫。在她的眼里,月的阴晴圆缺不再各具风韵,反倒险象迭生,勾起了无穷的得失之患。”
师 这句话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生4 运用对偶,句式很对称,语言也很精练,还用了成语,富有文采。
生5 还运用了对比,刻画出了白兔面对月亮的阴晴圆缺患得患失的心态。(点评:抓住关键语句,通过朗读品味语言,揣摩语句深长的意味。)师 著名词人苏轼有句词与白兔的这一心态迥然不同,是哪句呢? 生6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点评:二次强调课外积累,巧妙引出多角度解读。)师 看来面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那么你从这一故事中悟出了什么道理呢? 生7 要能够发现和欣赏美,不可抱有占有的态度。
生8 美好的事物应该大家共同分享。
生9 拥有非分之财就会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
(点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尊重学生的自主体验与理解。)师 白兔得到月亮后必然会产生得失之患吗?有无得失之患的关键在哪里? 生10 我认为白兔得到月亮后必然会产生得失之患。因为白兔一则没有能力去保卫财富,生怕别人抢去偷去;二则有了私欲之心便不会真正拥有。所以有无得失之患的关键在于你有没有实力,有没有私欲。(同学们热烈鼓掌)生11 我不赞成。白兔得到月亮后如能以一颗平常心去对待就不会产生得失之患。有无得失之患的关键在于你是否拥有平常心。(生点头,长时间鼓掌)(点评: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逆向思维,形成争辩,第一次进行多角度地解读。)师 刚才同学们思想两相砥砺,碰撞出了智慧的火花。阅读本身就是你与作者的对话,你与同学间的对话,你与老师的对话。在读这则寓言时,我想到了“戒贪”,由此我还联想到放弃也是一种美。如果某种拥有并不能给自己带来幸福,反而徒增烦恼就不如没有。而这也正可谓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可以从寓言中读出很多理趣来,而这也正是寓言的魅力。读了《白兔与月亮》,我们再回头看一看肖伯纳的名言,你又有何新的见解?(点评:师生同读同议,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促进者;鼓励学生质疑探究,重新解读寓意。)生12 我现在能理解“得到了心爱的东西”有时不一定就是好事。不过,现在我对前半句话又发生了疑问:“没有得到心爱的东西”就一定不幸吗? 师 这个问题问得好。那么请大家带着这一新的问题用读第一则寓言的方法来自读《苦难的王子》。
(点评:第二次多角度解读,翻出了新意,同时又生发出新的问题。自然导入第二则寓言。)(生自读《苦难的王子》)师 下面以四人为一个学习小组,交流各自的读书收获。推荐一位中心发言人做好记录。
生13 这个寓言讲述的是一个生性多愁善感的王子后来能够顽强面对厄运的故事。从这一故事中我们悟出了两个道理:一是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我们切不可怀侥幸心理认为苦难只会落在别人身上;二是一旦遭遇苦难,就要勇敢面对。
生14 我们这一组进行了分角色朗读,在朗读中我们感觉到了“厄运能使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
(点评:由“学会”走向“会学”。)师 正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还有句歌词也是鼓励处于逆境中的人们要充满希望,你会唱吗? 生15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
便便成功。”
师 这样的才是真英雄。你能结合生活中的事例来谈一谈吗? 生16 贝多芬耳聋后仍“扼住命运的喉咙”从而创作出了不朽的音乐。
生17 司马迁遭受宫刑摧残仍坚持不懈地写出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生18 美国作家海伦?凯勒是一个盲人;但她以顽强的意志给她的创作带来光明,给千千万万读者的心灵带来了光明。(点评:外联生活,三次强调课外积累。)师 大家所举事例很有说服力。真可惜,我现在不是处于逆境,所以我成不了名人。说到此,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生19 我又有了新的问题:是不是落难之后才能战胜脆弱,这是一条规律吗?没有遭遇厄运的人又该怎样培养坚韧的意志? 师 你说出了我的困惑。谁帮我解答? 生20 落难之后不一定能战胜脆弱,也有自暴自弃从此一蹶不振的。要培养坚韧的意志,我们必须自觉地寻找艰苦,在艰苦的条件下磨炼自己的意志。比如长跑,并非厄运,但需坚韧的意志,是可锻炼人的。还有遇到了难题,要静下心来攻克学习上的堡垒,又何尝不需要坚韧的意志?(点评:学生自己质疑探究,第三次多角度解读。)师 体会深刻。通过大家的讨论,现在再看肖伯纳的那句名言“没有得到心爱的东西”你又有什么新的看法呢? 生21 “没有得到心爱的东西”也未必是一种不幸。(点评:温故而知新。第四次多角度解读,又翻新意。)师 人的一生如云卷云舒、潮起潮落,如何面对人生中的幸与不幸,相信大家在今后的人生中会正确对待。请你说一条关于“得与失”的名言熟语以自勉。
生22 得意淡然,失意夷然。――冰心
生23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
生24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淮南子?人间训》
生25 交好运时要谨慎,遭厄运时要忍耐。――《英国谚语》
生26 幸运并非没有恐惧和烦恼;厄运也决非没有安慰和希望。――培根《论厄运》(点评:四次强调课外积累,交流名言,相互勉励。)师 是啊,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感受。好事可以变成坏事,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如果单从占有的角度看,“没有得到”的失意痛苦和“已得到”的患得患失都是不幸的。但如果换一个角度以创造、审美的角度来看这“未得”、“已得”,是否别有一番情趣呢?下面请你将肖伯纳的这句名言进行改写,然后送给你的朋友。
生27 人生有两大幸福: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待你去追求、去创造;二是得到你心爱的东西,待你去回味、去珍惜。(点评:第五次多角度解读,创造性阅读。情感、态度、价值观自然得以体现。)
四、运用留白,激发学生课外乐于探究
师 寓言的确像个魔袋,我们今天从这些魔袋中取出了比袋子还要大得多的东西。寓言又是一座奇特的桥梁,通过它,可以从复杂走向简单,又可以从单纯走向丰富。在这座桥梁上来回走几遍,我们既看到五光十色的生活现象,又发现了生活的内在意义。寓言还是一把钥匙,用巧妙的比喻做成。这把钥匙可以打开心灵之门,启迪智慧,让思想活跃。如果你想知道魔袋里还有哪些神奇的东西,想感受这座桥梁是何等的奇特,想知道那把钥匙是怎样的巧妙,那么请大家课后去阅读周国平的另三则充满了人生智慧的寓言《孪生兄弟》、《执迷者悟》和《抉择》吧,去读更多的寓言故事吧。
(点评:运用“留白”作为结尾,使整堂课显得余味无穷,将更广阔的阅读和创造的空间留给了课外。)
与教者的对话
史 在诸多的来稿中,我读到了、或者说发现了你的教学案例,有清风迎面扑来的感觉。我以为,读周国平先生的《人生寓言》,是一种享受;而你的教学案例,也一样地给我带来愉悦。我很想知道你是怎样理解寓言教学的。
常 传统教学中人们对寓意的理解比较单纯,一般都局限于原作的寓意或局限于教材与参考资料所提示的寓意,认为寓言仅仅是一种比喻形态,一个故
事仅仅提供一种道德教育。过去教寓言往往偏重于道德教育与知识传授,而忽视思维素质的开发。这种局限于单纯寓意的寓言教学,不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史 我很欣赏你领悟寓言寓意的看法,十分独到,很有价值,这是解读寓言(当然也是解读文本)的一个全新的视点。对传统教学规范和统一的教学模式也是新的挑战。那么,你是如何引导学生进入到多角度的解读寓意的环节中去的呢? 常 谈两点:
1.解读寓意是寓言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一个极具个性的精神活动。解读过程首先应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原文,整体感知课文,概括内容要点;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读出自己的见解,与文本对话,理解文章丰富的寓意。尤其不要忘记我们自己就是阅读本体,从寓意中我们可以读出许多的“自我”,因为“寓言说的就是你呀”,而这也正是寓言的魅力所在。
2.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应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不应局限于某一种解读。寓言内蕴的丰富性和含蓄性,使得“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样在解读中以喻体为中心,思维就会向四面八方辐射开去,不断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悟,新的创造。
5.《寓言四则》课堂教学实录及评点 篇五
师:同学们,今天这一节课我们进一步学习《皇帝的新装》。一位叫张秋生的评论家写了一篇文章,叫《常读常新的安徒生》,意思是:每一次读安徒生的作品,都有新的收获。他还说:(幻灯展示)“5岁的孩子倾听安徒生;15岁的少年阅读安徒生;25岁的青年品味安徒生;45岁、55岁的人回味安徒生„„这大概就是安徒生永恒的魅力。”老师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对《皇帝的新装》有新的收获,有更深入的思考。
师:下面,我们先一起来观看动画,回忆故事情节。
(学生观看《皇帝的新装》的动画视频。)
师:动画片好不好看呀?
生齐说:好看!
师:那么,下面老师就来考考你们。
师:这篇课文写了几个骗子?(出示幻灯)
生:写了2个骗子。
师:只写了2个骗子?(下面,学生就在小声说了)
生:不是。皇帝、大臣都是骗子,明明自己没看见,说看见了。
生:除小孩,他们都是骗子。
师:哦!那具体是哪些人?
生:皇帝、骗子、大臣、随员、老百姓、骑士(幻灯片出示,老师板书成圆形)师:说得很好!他们都有什么共同特点?有什么具体表现?
生:所有的人明明没看见布料,却都说看见了。
师:是呀!那这些骗子,你对哪个骗子最感兴趣?来说一下。对谁最感兴趣就先说谁。生:我对皇帝这个骗子最感兴趣。他愚蠢、昏庸。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他为了穿得漂亮,不惜把所有的钱都花掉。他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人们提到他,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
生:他明明没有看见,还说:“我非常满意!”
生:我对骗子感兴趣,他的骗技高超,抓住了人们的特性,怕别人说自己愚蠢。师:于是,骗子给新衣一个什么特性?
生:(生齐读)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师:骗子,他们逢场作戏也做得好,没有布,还做得像模像样。骗技的确高超。所以,所有人都围他团团转,甘心受骗。
生:我对老百姓感兴趣,他们象“墙头草,风吹两面倒”,别人说好,他们也说好,小孩子说没穿衣,他们也说没有穿。
师:说得好!
生:老百姓也很虚伪,还狡猾。
师:哪里看出来的?
生:书上35自然段:“他并没穿什么衣服!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并没穿什么衣服呀!”加上“一个小孩子说”就是说如果说得对,有自己功劳,如果说错了,就可以把责任推到小孩子身上。
师:说得多好啊!掌声鼓励一下。
师:是呀!传话本来就越简洁越好。可老百姓却要加上“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并没穿什么衣服呀”这的确是虚伪、狡猾。
师:下面再看看这些大臣,官员的表现吧,你对谁感兴趣,就说谁。
生:我对老大臣感兴趣,他虚伪、自欺欺人。本来很诚实、善良,但看不见布料,就撒起谎来。
师:书上哪些内容写老大臣的?
生:第6到13自然段。
师:好!我们一起看6-13自然段。
师:在皇帝的心目中,老大臣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读第6自然段
师:哪里看得出他没有看见布料?
生:“他把眼睛睁得特别大”“可怜的老大臣眼睛越睁越大”
师:他心里怎么想的?
生:“我的老天爷!”“难道我是愚蠢的吗?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不成!我决不能让人知道我看不见布料。”
师:这说明老大臣心里怎样?
生:恐慌。
师:是的,他又做出了一个决定:不成!我决不能让人知道我看不见布料,从恐慌到决定有一个思考的过程,所以,朗读时,要注意停顿,我们齐读一下试试。
生:齐读
师:“可怜的老大臣眼睛越睁越大”你认为老大臣可怜吗?
生:可怜,明明看不见还要撒谎。
生:我认为不可怜。他撒谎,保住了官位,他在皇帝的心目中位置还是很高。
生:他可恶!可恨!
师:是的,他的确可恶!可恨!皇上那么信任他,他还不说实话,还帮着骗子说,“我将要呈报皇上,我对这布料非常满意。”这等于给骗子开了一张通行证。
师:我们把这段内容表演读一下,好不好?
生:齐说好!
师:谁来当大臣?(王铎)
谁来当骗子?(学生举手,请了两位)
师:那班长就表演皇帝吧,下面的同学既是评委,又来读旁白,行吗?(表演读6-13自然段,生表演得惟妙惟肖)
师:我们用掌声感谢他们精彩的表演,下面,谁来点评一下。
生:我觉得他们表演得很好!尤其是王铎,他的声音,他的表情把老大臣的那种恐慌表现得活灵活现。
师:你的点评也非常精彩,谢谢你!
师:我们再看看随员吧。在哪一小节?
生:22自然段是集中写的。
师:我来请一位男同学读一读。(学生读)
师:不错!随员们随声附和着,“随声附和”是什么意思?
生:形容没有主见,别人说什么,他们也说什么。
师:那我们也来附和一下,试试。
师:书上写道:“每人都有说不出的快乐”,我奇怪:明明看不见,还要说慌,怎么会快乐呢?
生:他们自己没有看见布料的事,别人不知道,这样他们就不会被认为最愚蠢的人,所以,他们快乐。
生:我认为他们是装出来的快乐。
师:说得好!可能真快乐,也可能装出来的快乐。
师:这一群人,上至皇帝,下至百姓、官员,他们陷入骗局中,并且不经意间,给皇帝披上了一件神秘的外衣。(板书)
师:骗子的骗技的确高明,但最终,骗局还是被揭开了,谁揭开的?
生:齐说“小孩”
师:小孩比大人聪明吗?
生:不是,小孩敢说真话。
生:小孩纯真、无私无畏,看见什么说什么,脱口而出。
师:我们请一同学模拟一下,用什么口吻?
生:惊奇。(学生模仿)
师:爸爸可能怎么想?为什么用一个“天真的”形容声音?
生:爸爸担心孩子,用“天真的”掩饰孩子说的话,意思是叫大家不要把孩子的话当真。师:是呀,童言无忌嘛!
师:我发现:所有的百姓都说“他实在没穿什么衣服呀!”但大臣、官员都没有说,为什么?
生:他们不能搬石头砸自己的脚。
师:那皇帝这时有什么表现?
生:“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因此,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
师:这是要将错进行到底哦!
师:老百姓知错就改了,老大臣、皇帝则不改。这说明一个问题,地位越高,越难纠正错误,有时将错就错,甚至,颠倒黑白,指鹿为马。多么虚伪!其实,不管多么巧妙谎言,在现实面前都不堪一击,是纸老虎。这骗局被小孩打开,就一发不可收了。(擦去黑板上的圆圈及外衣)
师:所有的人都知道,这时,披在皇帝身上的外衣脱去了,暴露在大家面前的是赤裸裸的皇帝,也暴露了赤裸裸的灵魂。同时,暴露所有人的虚伪,自私的人性的弱点,所以,我认为:这些人比骗子更可恶、可恨。
师:读完这个故事,我突然发现:还有一个骗子,一个高明的骗子,把我们也骗了,谁呢?生:皇帝
生:不对!安徒生。
师:对,是安徒生。谁胆大包天,敢骗皇帝呢?怎么会有这样一个皇帝赤身裸体去大街游行呢?这太没意思,一节课,我们读了这样一个胡编乱造的故事,你们心甘情愿受骗?生:不是,这是一篇童话故事。
生:当时社会有撒谎的风气,他想通过故事表现出来。
生:告诉我们道理:谎言并不是不能揭穿的。
师:这篇课文体裁是什么?
生:童话
师:童话允许夸张、想象,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师:有人说:童话是写给小孩看的。这观点你同意吗?
生:不同意,这故事中皇帝、大臣都是成人,可他们那么虚伪,这给成人也有教育作用。师:说得好!的确,这是一个童话,又不是一般的童话,他已经进入日常寓言,即使没有读过皇帝新装的人也知道这典故的意思是:(幻灯出示)掩盖(回避)真实的美饰的象征。生齐读
师:安徒生写这篇童话已过去一百多年了,但今天仍存在着许多类似的现象,许多人也在生活中穿上了皇帝的新装,达到用谎言掩饰真实的目的。
师:今天,读《皇帝的新装》要读出新内涵,常读常新。生活中,哪些现象说明他们也穿上皇帝的新装?
生:有些商人,把一些地沟油进行包装,进行销售。
生:还有的人,发馒头加漂白剂,说馒头怎么怎么好。
生:西瓜里打膨胀剂。
生:我在网上看见,肯德基、麦当劳的鸡翅是打激素的,一只鸡能长6对翅膀,3个头。生:电视上的一些虚假的广告。
生:还有瘦肉精,养猪户为了多赚钱,给猪吃瘦肉精,让瘦肉变多些。
生:还有饮料中加塑化剂。
生:当官的,做些形象工程,从中自己得利。例如:豆腐渣工程.„„
师:同学们,安徒生的确伟大。伟大得不受时代的限制。在今天,虽没有皇帝了,但穿上皇帝新装的人,大有人在,刚才,同学们说到的经济骗子,政治骗子„„仍然很多。那么,我们自己怎样才能避免穿皇帝的新装?
生:心里有什么就说什么,像文中小孩一样。
生:要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
师:我们还要克服人性的弱点,这样我们才不会穿上皇帝的新装。在这里,老师送你们一句话:作为一个人,要敢于正视现实,应该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如果每一个人都多一份真诚,多一份爱,那么世界将变得更加美好!
师:今天的作业是:(幻灯展示)
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续写情节“游行大典中,皇帝回到宫中会怎么做?特别是对骗子和那个说真话的小孩子。”
师:下课。
教学反思:
《皇帝的新装》这篇课文是一篇童话。孩子们在小时候都听过爸妈讲过这故事,有的是自己读过《安徒生童话选》,所以,学生基本上熟悉故事情节。于是,我把教学重点放在第二课时,重在分析人物形象,领会作品的艺术魅力。但一般文章都有人物,如果直接分析人物,学生会觉得枯燥。于是,我决定:要“常读常新”来作为指导思想。开头的导语,我就引用了评论家张秋生对安徒生的评价。赏析人物形象时,我不直接分析各自形象,而是以一个问题:“文中写了几个骗子?”来引导进入。一开始,学生都认为只有2个骗子,我一反问,学生马上意识到:都是骗子。于是,我又提出:“你对哪个骗子感兴趣,就说说谁。”同学们纷纷表达自己的想法,说出自己的体验,就这样顺利完成人物赏析过程。在拓展延伸时,我又提出:常读常新。问我们现实生活中有没有人穿上皇帝的新装。学生们根据平时的观察积累,联系生活体验,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气氛很活跃。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自我朗读体验。”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意引导学生依据文本,从文本中找到依据。让他们领悟那么不经意的词,不华美的词的深刻含义。然后,读出自己的感受。其中,学生的表演读,的确表达出了他们自己的感悟。
当然,我在教学中,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希望各位老师能提出宝贵的建议。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好好努力,争取做得更好。谢谢各位!
评课实录
经典课文怎样才能常教常新
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虽然已面世一百多年,但经久不衰,受到了不同地域不同年龄的人们的喜爱,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原因何在?正如李老师在本课导入时说的那样:安徒生的作品总让人常读常新。
这篇童话已是初中教材中的“常客”,有一定从教时间的语文老师肯定都已多次教过这篇课文,不论你选择的是表演课本剧之类的生动活泼的课型,还是将小男孩与成年人进行对比之类的品味思索式的课型,抑或是其它的什么课型,只要你是一个不安于现状的教者,你都会在形式上或大或小的翻新,以求自己的课有新意。但是我们很少从经典的时代内涵上去不断挖掘,让作品在不同时代都能凸现它的价值,体现经典跨越时空的艺术魅力和精神力量,实现其真正意义上的翻新。
其实,只要我们回想一下多次教这篇文章或不同时间拜读这篇文章的经历,你就会发现自己每次都有新感受:作者似乎是赞美小男孩的无私无畏,教育小读者从小就要敢于说真话;又似乎是表达作者对当时虚伪之风盛行的无情嘲讽,寄托对年轻一代的殷切希望„„不一而是。李老师这节课正是跳出了一般教者简单地在形式上花样翻新的做法,而从文章在现代社会的价值这一视角来审视这篇课文,教出了本文的现实意义,教出了新意,完成了对这篇文章的一次现代版的解读,实践了对经典课文的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常教常新”。
纵观这节课的流程,可概括为:谁骗——怎么骗——为什么骗——现在社会有哪些骗?李老师紧扣一个“骗”字作文章,从那个时代的“骗”反观当今类似的“骗”,带领学生既领会了文章的思想内容又联系了现实,既体会了文章辛辣讽刺手法又增进了对当今社会的认识(课堂上总结出当今社会有经济骗子、政治骗子、感情骗子),感受到作品的现实价值,完成了经典在现代社会的再认识。
然而李老师的这节成功的课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她的教后反思中,她说大组长安排的这篇传统课文的公开课,极有挑战性,文字虽长但语言浅显易懂,人物生动形象却个性鲜明,故事内容也是许多学生在小学就已知晓,那么这篇文章教什么?她反复思考,捧着书踱来踱去,在茫无头绪中突然灵光一闪:今天来学一百多年前的文章还有意义吗?顺着这个想法,终于找到了文章的切入点,理出了讲课的思路,列出了层层深入的一个个问题。
从李老师的这一备课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使经典课文常教常新的几个秘诀:
1、教者要自己研读教材,不要受教参和资料的束缚。只有自己对文本独立解读,才是深入的解读,才能有新的发现新的理解。
2、教师要敢于挑战自我,不满足于现状,不怕劳神费力,只有这样方能下得深功夫,有新体会新教法。
3、对经典的解读要多换换角度。见识庐山真面目,要远近高低去观赏,经典的品味同样需从内容、语言、主题、手法等多个层面去把玩。只有多角度的审视,艺术品的光芒才能有所领略,教者也才能找到不同于以往、不同于他人的可教之处,实现经典课文的常教常新。
扎实的基本功是上好优质课的前提
李老师是一位富有激情、充满教学活力的青年老师,教学经验丰富,教学基本功扎实,这节公开课让我获益匪浅。主要启发有以下几点:①教学的常规手法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相互配合,相当益彰,整节课板书清晰流畅、自然,一节课下来,黑板上留下来的是本节课的精华,也是让学生明白理解重点,作到了井井有条。同时在这节课上引用一则动画,给学生以视觉的冲击,在安徒生文字讽刺的基础上增加画面感,起到了强烈效果。②教师的语言精练,教学语言不哆嗦,不重复,更有一些经典的语句信口拈来,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潜移默化,不论是对文章的理解还是对作文语言风格的养成,都是获益深远的。③
教师亲和、热情。亲其师、信其道,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李老师上课从容、热情,脸上始终点缀着亲切的微笑,学生在听课时如同在和一位朋友交流谈心,因此课堂上学生的表现精彩迭出。老师朗读普通话既标准,又动听,既注意到节奏、重音,又考虑到语气语调,演示形式活泼,格调高雅,使课堂气氛热烈又富有张力。
6.《寓言四则》课堂教学实录及评点 篇六
立体教学案
(建议安排3课时)
[学法引导]
本文选了两则《伊索寓言》和两则中国古代寓言。寓言是一种以比喻性的故事来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的文学体裁。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主题多借此喻彼,借古寓今,借小寓大,具有哲理性和讽刺性。因此,学习中要通过对故事情节的分析,了解寓意。如《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讽喻那些爱慕虚荣、妄自尊大的人;《蚊子和狮子》讽喻那些自高自大、得意忘形的人;《智子疑邻》教育人们不可因人废言,要看意见正确与否;《塞翁失马》则借一连串的事实,告诉人们祸福相依、好坏共存的道理。
另外,可通过续编或自编寓言,进一步培养发散思维的能力。
[典型例析]
例题:
1、在《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中,虽然没写到赫耳墨斯听到雕像者的话后的表现,但我们想像他最有可能会()
A、愤怒,认为岂有此理。
B、尴尬,因为事出意外。
c、伤心,居然被如此看轻。
D、惊喜,认为可以省钱。
解析:本题考察的是如何结合内容、结合寓意展开合理的想像。要解决这道题目,可使用排除法。本文是以神喻人,讽喻那些爱慕虚荣、妄自尊大的人,赫耳墨斯正是如此,因此,可先排除c和D。而A虽也符合赫耳墨斯当时的心境,但仔细的揣度第三次发问时赫耳墨斯的心理活动:认为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认为自己的身价能超过父亲——作为最高神的宙斯,并且以卑劣的内心揣度雕像者一定是势利的,对身为商人庇护神的他一定会阿谀奉承,岂料竟遭迎头痛击,被算作“饶头”。因此,B才能最准确地反映他当时的心情。
参考答案:B
2、选出下面“而”字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例句: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A、马无故亡而入胡
B、堕而折其髀
c、丁壮者引弦而战
D、而疑邻人之父
解析:本题要考查对“而”字的用法的认识。例句的“而”是表修饰,解释为“地”。题目中,A句的“而”字表承接;B句的“而”字表因果关系——“折其髀”的原因是“堕”;c句的“而”字表修饰,“引弦”是“战”的其中一种方式;而D句的“而”字则是表转折。
参考答案:c
[课时训练]
训练一
一、填空题。、用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和教育的文学体裁叫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均选自《
》,其作者相传是
(国名)的(人名)。
2、《智子疑邻》选自《
》,作者是
(时代)末期著名
家
(人名),是诸子百家中
家思想的代表。
3、《塞翁失马》选自《
》,此书为
(朝代)淮南王
等编著。
二、引号的作用一般为:A、表引用;B表特定称谓;c表特殊含义;D表强调;E表讽刺或否定。请指出下列句中的引号分别起什么作用。(填序号即可)、她给她心爱的孩子取了一个名字,叫做“人”。
()
2、忽然,在他的“黑洞”里,他第一次看见一个淡淡的光点在他的手心里移动着。()
3、雕像者回答说:“假如你买了那两个,这个算饶头,白送。”
()
三、请给下列成语各配上另一个成语,结成对子。
守株待兔
狗仗人势
雪中送炭
愚公移山
(备选:A、精卫填海
B、锦上添花
c、狐假虎威
D、缘木求鱼)
四、阅读《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和《蚊子和狮子》,完成下列问题。、《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中“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如何理解此“笑”呢?
答:
2、《蚊子和狮子》中,蚊子在与狮子战斗前吹了一次喇叭,战斗后又吹了一次喇叭,蚊子两次吹喇叭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答:战斗前:
战斗后:
3、请分别用一个成语概括两文的寓意。
答:《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蚊子和狮子》:
4、下列叙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寓言往往是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深刻的道理。《赫耳墨斯和雕像者》是以神喻人,《蚊子和狮子》是以动物喻人。
B、两则寓言都采用了对话描写。
c、两则寓言结构相同,都是先叙述故事,篇末点明寓意。
D、《赫耳墨斯和雕像者》构思精巧,采用三问三答的形式,这三问三答略有变化,有起伏。
5、发挥想像力,给《蚊子和狮子》安排一个与课文不同的结局,就“蚊子撞到蜘蛛网上之后”想像一段话。
答:蚊子撞到蜘蛛网上之后,训练二
一、阅读《智子疑邻》,完成下列问题。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天雨墙坏():
而邻人之父亦云():
暮而果大亡其财():
2、补充下列句中省略部分。
(1)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2)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不筑,必将有盗。
(2)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4、课文开头八个字写了什么?
答:
5、富家被盗的原因是什么?
答:
6、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答:
7、试想,若邻人之父知道自己成了怀疑对象,会有什么样的反应?请发挥想像给予续写。
答:
二、阅读《塞翁失马》,完成文后问题。
8、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加点字。
善术者()
亡而入胡()
将胡骏马而归()
以跛之故()
9、翻译下面的句子。
(1)此何遽不为福乎?
(2)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3)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0、这个故事很有名,因为它用一连串的事实说明祸与福之间的相互转化,请将表述祸福转化的有关原句按课文内容的先后顺序填入下表。
祸福转化
祸
福
祸
福
课文原文
1、本文是蕴含的道理是:,成语“
,”就出自本文。
2、你认为塞翁“善术”是本文故事情节变化的根本原因吗?塞翁的真正高明之处在哪里?
答:
训练三
一、读下列“伊索寓言”,依次概括出它们寓意的一项是()
蚂蚁和蝉
冬天,蚂蚁翻晒受潮的粮食,一只饥饿的蝉向他乞讨。蚂蚁对蝉说:“你为什么不在夏天储存点粮食呢?”蝉回答说:“那时我在唱悦耳的歌曲,没有工夫。”蚂蚁笑着说:“如果你夏天唱歌,冬天就去跳舞吧!”
两只口袋
普罗米修斯造人,给每个人挂上两只口袋,一只装别人的恶行,另一只装自己的。他把那只装有别人恶行的口袋挂在前面,把另一只挂在后面。
衔肉的狗
狗衔着一块肉过河,望见自己在水里的影子,以为是另外一只狗衔着一块更大的肉。他于是放下自己这块肉,冲过去抢那块。结果,两快肉都没有了:那一块没捞到,因为本来就没有,这一块也被河水冲走了
乌龟和老鹰
乌龟请求老鹰教他飞翔,老鹰劝告他,说他的本性根本不适合飞翔。乌龟再三恳求,老鹰便把他抓住,带到空中,然后扔下。乌龟掉到石头上,摔得粉碎。
狐狸和葡萄
狐狸饥饿,看见架上挂着一串串的葡萄,想摘,又摘不到。临走时,自言自语地说:“这是酸的。”
小蟹和母蟹
母蟹对小蟹说:“孩子,你为什么横着走路?要直着走才合适。”小蟹回答说:“妈妈,你带路,我照着走吧。”可是那母蟹不会直着走,于是孩子说她笨。
①办不成事,勿推托时机未成熟。
②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规律性,不可违背规律。
③劝别人做容易,自己做难。
④人们总看见别人的恶行,却瞧不见自己的。
⑤人,不要太贪心。
⑥好逸恶劳的人结局往往是可悲的。
A、⑥④②①③⑤
B、⑥⑤②③①④
c、⑥④③②⑤①
D、⑥④⑤②①③
二、阅读下面这则寓言,完成文后的问题。
猫头鹰搬家
一只猫头鹰一直向东方飞去。它飞得很疲乏了,便停在树林里面歇息。一只斑鸠也在那里休息。斑鸠看见猫头鹰气喘吁吁的样子,便问它:“你这么匆匆忙忙地赶路,上哪儿去呀?”猫头鹰说;“我想搬到东方去住。”斑鸠问:“那是为什么?”猫头鹰说;“西边的人都说我的声音难听,都讨厌我。我在那儿住不下去,非搬家不可了!”斑鸠说:“搬家就能解决问题吗?依我看,如果,那么不管你搬到哪儿,人们都会讨厌你的!、在文中找出“休息”的同义词:。
2、说说下面句子中的“那里”和“那儿”分别指代什么地方。
(1)一只斑鸠也在那里休息。
(2)我在那儿住不下去,非搬家不可了!
3、分别说明下面句子中两个“哪儿”的意思。
(1)上哪儿去呀?
(2)那么不管你搬到哪儿,人们都会讨厌你的。
4、在语段中的横线上填上一句恰当的话。
5、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答:
6、在生活中,我们也曾犯过猫头鹰式的错误,请你举一个生活中类似的例子,并谈谈自己是如何对待这个错误的。
答:
寓言四则》训练一
一.1.寓言
《伊索寓言》
古希腊
伊索
2.《韩非子•说难》
战国
思想
韩非
法
3.《淮南子•人间训》
刘安
二.1.B
2.c
3.A
三.D
c
B
A
四.1.此“笑”揭示出他内心的骄傲,极传神地表现了他轻视别人的心理活动。
2.是因为分析敌我条件后,充满胜利的信心。
是得意忘形,吹嘘自己的胜利。
3.自命不凡(或:妄自尊大)
骄兵必败
4.B
5.(略)
《寓言四则》训练二
.yù下雨。
fǔ老人。
wáng丢失。
2.⑴他们家的 ⑵咱们家
墙
咱们家
3.⑴如果不(赶紧)修筑它,一定有盗贼进来。⑵这家人很赞赏儿子聪明,却怀疑偷盗是隔壁那老人干的。
4.写故事发生的背景。
5.家富,且“天雨墙坏”。
6.教育人们不可因人废言,要看意见正确与否。
7.(略。)想像合理即可。
8.擅长、善于。
逃跑。
带领。
因为。
9.⑴这件祸事怎么就不会变成好事呢?⑵(老人)家里有了很多的好马,他的儿子又喜欢骑马,(一次)堕下马跌断了他的大腿。⑶靠近边塞的人家,战死的青壮年占十分之九。
0.马无故亡而入胡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堕而折其髀
父子相保
1.祸福相依、好坏共存,看待事物要持辩证的态度,要懂得努力将坏事变成好事。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2.不是。塞翁的高明之处是不悲观,能辩证地看待问题,从反面思考问题。
《寓言四则》训练三
一.D
二.1.歇息
2.⑴树林里。⑵西边。
3.⑴什么地方。⑵泛指任何地方。
4.你不改变你(难听)的声音
5.只有彻底改正缺点,才能受人欢迎。
7.《寓言四则》课堂教学实录及评点 篇七
课间播放儿歌《春天在哪里》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刚才大家听到的这首清新、愉悦的歌曲,是经典儿歌《春天在哪里》,春天在哪里呢?今天正值清明节,烟雨霏霏、诗绪万千……这堂课老师将带领同学们去寻觅春天的踪迹(大屏幕显示课题)。我们今天的旅程将分三段完成。(大屏幕显活动步骤)
寻觅春天的踪迹
觅春
话春
绘春
(评:导入简洁,生动,层次明晰。它起着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将学生带入学习情景,一是将学生带入学习过程。)
第一步:走进文本——觅春
师:可以说大自然中无处不现春,请看一段视频。(老师播放视频,学生观看视频,感受大自然的春天)
师:这仅仅只是山野的一角,我们生活周围的事物其实每天都在发生着新的变化,你们从哪些事物的变化中感知到春天的来临了呢?
生1:气温升高,路上行人的衣服越来越单薄了。
生2:花儿开放了。
生3:树枝上长出了新芽。
生4:小草变绿了。
生5:窗台上的植物长出了绿芽,有的还开了花。
生6:冰雪融化,小鸟们都飞回来了,开始叽叽喳喳叫个不停。
……
师:大家都是有心的孩子,一些新鲜的、美好的事物总是逃不出大家的眼睛。其实不仅大自然中有春天,我们书本中的春天也是芬芳怡人的。现在我们就踏着诗人、文人们的足迹去书本中寻找春天。
师:在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同学们从学过的课文中收集整理关于描绘春的佳句、美段、诗文等,现在老师就以比赛的形式来检查一下同学们整理的情况,看哪些同学收集整理的内容更丰富,数量更多。
师:老师先说一下比赛规则 :
1. 比赛分两组,男生为一组,女生为一组;
2. 原则上两组同学交替进行,如一组停顿,另一组可接着说,不能重复已说的内容;
3. 每人只能说一次,每次只能说一处;
4. 时间3分钟,数量多者为胜。
(学生积极准备发言,教师发号施令,比赛开始)
女生1: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师:描写春江、春水
男生1: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师:春雨、春草
女生2: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师:春花、春水
男生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师:描写早春的
女生3: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师:春草、春风
男生3: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师:春风、春雨
女生4: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师:春柳
男生4: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师:春色、春花
女生5: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师:春花
男生5: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师:春草、春鸟
女生6: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师:春花、春草
男生6: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师:春花、春泥
女生7: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师:春雨、春柳
男生7: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师:春芽,春水
女生8: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师:春草
男生8: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似燕归来。
师:春花、春燕
……
师:两组同学不相上下,那我们把掌声送给刚才积极举手发言的同学。
(响起热烈掌声)
师:同学们收集整理的内容很丰富,只是形式单一了点。不仅有描写春天的诗词,还有很多描写春天的美文。我们学过的朱自清先生的《春》就是绘春的名篇,请同学们试背文章开篇写春天来临的句子。
生:(齐背)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师:还有莫怀戚的《散步》中有一段描写早春原野的;鲁迅的《风筝》中有一段描写故乡二月早春放风筝时的情景;竺可桢的《大自然的语言》中有一段描写春天来临的句子;吴冠中的《桥之美》也有一段描写江南早春的句子;还有同学们最熟悉的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也有一段描写春的句子,请同学们背一背。
生:(齐背)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师:下去之后我们还可以作进一步的收集整理。
(评:这一步的教学着眼于“让春天走进我们的心中”。它在全课教学中的作用是进入学习,渲染气氛。教师在这里注意到突出语文的味道,突出学生的语言积累,突出佳词美句与课堂教学内容的紧密联系。为了这个“教学点”的落实,教师设计了好的活动形式,让学生在“比赛”的情景中进行尽情的表达,学习活动显得形式活泼、情景生动、气氛优雅、诗意盎然。)
第二步:拥抱生活——话春
师:在文学作家们的眼中,春天是富有诗情画意的,在你们的心中一定也有一片美丽的春色,你能用成语展示春天在你心中的印象吗?
生1:姹紫嫣红、春光明媚、春满人间
生2:春风得意、春光灿烂
生3:春华秋实
生4:草长莺飞、春花秋月
生5:春意盎然、和风细雨、春风化雨
生6:莺歌燕舞
生7:满园春色、百花齐放
生8:春和景明、春水萌发、春回大地
……
师:描写春天的成语还有很多很多,老师也有角度地收集了一些常见的绘春的成语。(大屏幕投影)请同学们读一读、记一记。
春寒料峭春和景明春光明媚春光灿烂
春山如笑枯木逢春春意盎然春色满园
雨后春笋春笋怒发春晖寸草绿草如茵
草长莺飞莺歌燕舞鸟语花香春暖花开
花红柳绿花枝招展百花争艳落英缤纷
……
(学生齐读成语)
师:看看有没有自己没有收集整理到的成语,摘录五至六个自己喜欢的到摘抄本上。
(学生摘抄自己喜欢的成语,边抄边读。)
师:春天带给我们无限的温暖,带给我们无限的愉悦,春天更是给予我们生命的活力和生活的感悟,许多名人、作家、哲人都对春天有着很深的感悟。你能说几句有关春天的名言警句吗?
生1: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师:是要我们珍惜时间的。
生2:一枝独放不成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师:警示我们要团结奋进、共同进步。
生3: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师:不仅富有诗意,而且还给了我们希望。
生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师:这里的春仅仅是指大自然中的春吗?有没有什么特殊含义?
生4:还指一种欣欣向荣的景象,像春天一样的美好境地。
师:说得好!这里的春天象征着一种新生、一种希望。
生5: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师:三月的阳光像母爱一样温暖。
生6: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师:春天也象征着蓬勃的生命力。
……
师:同学们不仅收集了有关春天的名言警句,而且还渗入了自己的感悟和体会。是啊,正如朱自清先生在《春》中描写的一样: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象征着新生和希望;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地笑着、走着,它象征着美好;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着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它象征着蓬勃的生命力。
师:现在请同学们背诵自己和老师收集的名言警句,看哪些同学在一分钟之内背诵的内容最多。
(大屏幕投影关于春天的名言警句)
关于春天的名言警句:
★一年之计在于春。
★季节不等人,春日胜黄金。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一枝独放不成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不要因为一朵鲜花而错过了整个春天。
★春天不播种,夏天就不生长,秋天就不能收割,
冬天就不能品尝。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
(学生自由背诵名言警句,一分钟后老师抽查背诵情况。)
(评:如果说前面第一步的教学重在感受“春之美”的话,那么这一步的教学视点就在于让学生体味“春之意”。所以这一块的教学着眼于“让我们感受春天的意味”。春天之意在哪里?在它的新,在它的美,在它的生命之力,在它的深含之理。教师着眼于“名言警句”来组织课堂学习活动,视点集中、内容丰厚,既有诗意,又有理性。)
第三步:抒写性灵——绘春
师:春天不仅能带给人感官上的冲击,而且还能开启人的性灵。画家喜欢描绘春天,诗人喜欢歌唱春天,今天我们也来做一回诗人,当一回画家,张开艺术的翅膀,描绘美丽的春天。现在你就是画家,这两幅画就是你的心爱之作,请给自己的心爱之作命个名。可以是一个词,也可以是一个短语,不要太长。可以抓住画面的特征来命名,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赋予它新的含义。(大屏幕投影两张图片。学生思考命名,同桌之间小声交流)
生1:我为第一幅画命名“蝶恋花”。
师:以词牌名来命名,显得雅趣。
生2:第二幅:春晖寸草
(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师:感受到阳光撒播的温暖。
生3:第二幅:萌芽
师: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
生4:我说的第一幅:春天的约会
师:你真是一个浪漫的女孩。
生5:我也说的第一幅:留连戏蝶
师:赋予蝶以人的情趣,有诗意!
生6:我说的是第二幅:生命的绿洲
(全场再次响起热烈的掌声)
师:看到了生命的颜色,点示了生命的真谛,深刻!
生7:我为第二幅画命名为“展翅欲飞”。
师:从你的命名看,你是一个志向远大的孩子。
……
师:同学们的思维活跃,命名很有创意。下面我们再来做一项思维体操训练。
(大屏幕投影两幅不完整的对联)
横批 新年到横批 春意盎然
黄莺鸣翠柳春风吹绿千枝柳
紫燕时雨万树花
师:这是两幅不完整的对联,你能把它补充完整吗?老师作一下分工,左边两组的同学重点思考第一幅对联,右边两组的同学着重思考第二幅对联。有了想法之后就请派代表写到黑板上来。需要说明一下的是,古人对对联非常讲究韵律、平仄,我们今天的要求没那么高,只要字数相同、词性相对、意境相符就可以了。
(学生分工合作,积极思考,陆陆续续有同学到黑板前排演)
左边:右边:
生1:舞碧湖生1:点红
生2:和春风生2:润红
生3:筑春巢生3:洒红
生4:报新春生4:染红
生5:啄春泥生5:浇红
生6:绘蓝图生6:浸红
师:我们来看第一幅对联的完成情况,从字数和词性来看,都对得很工整,并且与上联中的意境基本相符,有声有色、有动有静。
师:我们再来看看第二幅,这几位同学的想法只有一字之差,你觉得哪个字更精妙,说说你的理由。
生1:我认为“点”字好,因为春天并不是所有的花都是红的,“点”字说明有选择性。
师:虽然春天的花不全是红的,但春雨是无私的,它不会只灌溉某一类花。
生2:我认为“浇”用得好,因为春雨是细密的,就像用喷壶在浇一样。
师:不只有喷壶可以浇,粗水管同样也可以浇。
生3:我认为“洒”字好,俗话说“春雨贵如油”,春雨下的时候,就像天上的神仙在向人间洒甘露。
师:“洒”字的力度可能过大了点。
生4:我认为“染”字好,染字运用拟人的手法,把春雨当作人来写的,赋予它人的情感。也体现出了花色艳丽。
师:“染”字人为色彩过浓。
生5:我认为“润”字好,春雨有细和柔的特点,落在物体上无声无息,它悄悄地滋润着万物。并且有诗为证: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师:抓住了春雨的特点,并且说得有理有据。
师:同学们补充的对联比原对联更富有生活气息和情趣。如果同学们在平常的作文当中能像今天这样推敲字眼,锤炼字词,那我们写作的进步定会相当惊人的。作诗更是如此,现在我们就来实践一下作诗:这是三幅漂亮的春景图,你能分别为它们题上一句或者一联诗吗?前后左右的同学可以共同合作。
(大屏幕投影三幅春景图,学生相互讨论、合作、交流)
生1:纯水碧映天,山树绿入帘。
师:有一种映衬之美,天地相融、物我合一。
生2:长虹饮涧垂细柳,疑是天梯架人间。
(全场第三次响起热烈的掌声)
师:刚柔相济、疏密有致,你有“诗仙”李白的大气、豪迈和浪漫。
生3:山青水秀好风光,水中倒影山成双。
师:山衬水,水映山,一片春绿荡心间。
生4:随风潜入叶,润物细无声。
师:巧借东风,春风化雨。
生5:老师我可以把三幅画连成一首诗吗?
师:(表情惊讶)哦!那太好了!
生5:碧柳垂帘隐飞虹,群山戏水醉长风,碎雨含情绿万叶,一年复返又是春。
(全场掌声雷动)
师:景中含情,情洒景中,小诗人若干年后要变大诗人了!
生6:一夜春雨,心如桑叶,又是花开时节。
师:心随景动,慨叹时光匆匆。
生7:胜日寻芳过碧溪,舞雩归咏夕阳西。
师:有醉翁之情趣,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于诗也。
生8:春草如有情,山中尚寒绿。
师:草有情,你心中情更浓。
……
师:看到同学们诗情飞扬,老师也禁不住心痒痒题了几联诗,请同学们感受一下,看能不能把老师的诗和画面对应起来。
师:群山披绿生机现,江水如蓝春意浓。
生:第二幅
师:绿柳如帘千般美,拱桥似虹数人游。
生:第一幅
师:冬去细雨骤,春来绿叶肥。
生:第三幅
师:同学们能一下子将老师的诗和画面对应起来,说明老师抓住了画面事物的特征,作诗不仅要抓住事物的特征,还要加入想象和联想,渗入自己的情感,营造一种意境。
师:看得出同学们已经完全沉浸在诗情画意中了,是春天开启了我们的诗心,点燃了我们的热情,现在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用我们的诗心,用我们的热情、用优美的文字描绘一幅心中最美的春景画。要多角度、分层次、有顺序地描写,注意将描写与抒情相结合。可以适当引用前面积累的有关春天的雅词、美句描绘春天,也可运用名言警句表达自己的感悟和情感。
(学生构思并写作……)
师:好,我们来进行作品展示交流。
生1:寒冬过后的春天,万物复苏,天空不再阴霾,上帝挥霍他的色彩在我们的天空,一片一片,一块一块,一连一断,如丝飘浮。春暖花开,我们面朝大海,看着广阔的天空与海洋,讲出自己沉淀一年的心愿,我们说着讲不完的话,释放整个冬天的压抑,期待春天的美好。寒冬过后的第一缕春风,我们笑得很大声。万物复苏的第一束暖阳,我们点燃团聚的华灯。
师:诗意的语言,情中有景、景中有情,青春絮语,富含哲思。
生2:韩愈有句诗“天街小雨润如酥”,不由使人想起那早春的江南水乡。本就已经生得秀美多姿了,在春日细碎小雨的抚摸下,一条条深深的石头小巷,越发显得温婉俊俏,隐隐中还透着些许妩媚,一切的一切交织在一起,美丽万分,不觉中一幅春日水乡风景图已悄然形成。
师:一幅温柔、静谧的画面——烟雨蒙蒙中的江南水乡如梦如幻、安详甜美、温婉妩媚。
生3:瞧!那路边的小草,一大片一大片全绿了,像是为了迎接春天的到来,特意换上的节日盛装;听!那一声声婉转的鸟鸣,像在为春的到来而欢歌;看!那散发着缕缕清香朵朵绽放的桃花,随着微风轻轻地摇摆,像是为了欢迎春的到来而特别准备的舞蹈。
师:句式整齐、语言生动;色彩明艳、花香扑鼻、莺歌燕语。
生4:行走在河岸边,仿佛走进了“碧绿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画卷。泛着点点新绿的柳条倒垂水中,在清风的吹拂下,舞动着柔软的身姿,是那样的轻盈,那样的妩媚。被柳枝染绿的河水分外的清澈、透明,鱼儿们踩着绿波欢快地游来游去,仿佛在与岸上的游客嬉戏、玩耍。
师:一幅灵动的画面——杨柳拂岸、鱼虾畅游。
……
师:还有很多同学都想向大家展示自己的作品,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不能一一呈现了,不过没关系,老师准备把你们的作品带回去慢慢欣赏、品味,请课代表下课后帮老师收一下。春天很美,同学们笔下的春天更美,但老师认为最美的是你们心中的春天,因为老师深信,你们心中都有一个关于春天的美丽童话。
(评:这一步是全课教学的重点。它的意味在于“让我们抒发对春天的热爱”,其载体是精彩的语文实践活动。第一次活动是画面命名,第二次活动是续接、补充对联,第三次活动是给画面配诗,第四次活动是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心中的春天。纵观此块的教学,活动内容充满诗意,活动形式灵动多姿,活动步骤层层深入,师生配合默契,教学情景雅致。)
师:这堂课,我们踏着文人、诗人、哲人的足迹,走进春天,领略了春意,美好和向往之情萦绕在我们心间,我真诚地希望同学们能珍爱春天,更珍惜如春光般灿烂而又易逝的青春年华。最后老师想把自己喜爱的一首诗送给大家,希望能在和同学们共同的吟诵声中结束我们的旅程。
(大屏幕投影诗《春天的故事》)
(女)春在田边,松软的泥土散发着清新湿润的气息;
(男)春在河畔,鱼虾畅游,柳丝婆娑倩影;
(男)春在天空,燕语呢喃,风筝高飞,浓浓春意弥漫洁白云间;
(女)春在果园,红杏流火,蜂蝶追逐,酝酿生活的甘甜和芬芳;
(男)春天是一缕轻轻吟唱的和风,(女)春天是声声婉转清脆的鸟鸣;
(男)春天是草尖上的一颗露珠;
(女)春天是花朵上的一抹彩霞;……
(合)热爱春天,播种春天,采撷春天吧!(女)用我们的言行去呵护春天、关心春天,(男)用我们的真诚去编织春天、灌溉春天,(合)让春天常驻我们身边,永驻我们心灵深处的家园……
(课在师生们共同的吟诵声中结束)
师:我想用两个字来评价同学们这堂课的表现:精彩!谢谢大家!下课。
生:老师再见!
师:同学们再见!
(评:收束之处内容美好,手法生动,既绾结了整个学习活动,又给教学、给学生留下了袅袅余音。)
(总评:这个课例,有几个特别之处可以给我们以启迪。(1)以“诗意之美”为线索,贯穿全课教学。整节课的活动,处处渗透着诗意。教学中的诗意之美,既表现在教学视点即教学内容上,比如第一步的教学,又表现在活动的形式上,比如第三步的教学。(2)以“层次之美”为准则,设计教学活动。从全课的教学来看,从启到结,层层推进;从三个大的教学板块看,无一不表现出灵动有致的教学思路。(3)以“活动之美”为抓手,带动全课教学中丰富的学生活动,让学生成为课堂实践活动的主人,在语文、人文两个方面都受到有益于身心的教育。(4)以“对话之美”为优化手段,使课堂教学充满优雅的味道。此课中教师对学生的评点语、评价语、评说语,值得我们认真欣赏。另外,此课例中有一个地方可以给我们提供借鉴或者说引起教者反思,那就是第三步的教学层次还可以简约一点,由现在的四个层次减少为三个层次,即减少一次运用图画来组织活动的形式,不管从手法上还是从结构上看都可能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寓言四则》课堂教学实录及评点】推荐阅读:
弱者的生存《四则》07-20
四则哲理励志小故事08-12
高速公路事故案例四则09-27
四年级四则混合运算题10-25
WPS四则高效使用技巧09-04
有关动物的寓言故事及寓意09-09
伊索寓言 教学设计08-06
伊索寓言导读教学设计10-17
寓言,寓言齐己,寓言的意思,寓言赏析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