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的基本过程

2024-06-25

课题研究的基本过程(精选8篇)

1.课题研究的基本过程 篇一

面试的基本过程

面试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没有预先计划、“自然发展”的;一是有周详程序的。

应付“自然发展”式的面试时,应试者只能尽量保持镇定及随机应变。

有周详计划的面试通常分为五个阶段,而我们大家要参加的公务员招考面试恰恰就是有周详计划的面试。

第一阶段是热身:回答问题要简洁有礼。

第二阶段是查明背景资料:应该利用这个机会突出自己的个性、兴趣、志向、工作经验等。

第三阶段是进入正题:要尽量表示对申请职位的兴趣和诚意,这个阶段的表现对成败非常重要。

第四阶段是评论应试者是否合适:所碰到的问题会最难应付,这是决定性的时刻,要靠事前准备和临场的谈吐技巧。

第五阶段是讨论聘用条件:要有技巧,并预先了解行情。对公务员招考而言,这一阶段可以忽略。

面试的时间通常是几分钟或十几分钟,一般较低职位的都在半小时间以下。应试者预先了解面试的过程,不但信心倍增,还可以避免因不知下一步对方会问哪一类问题而惶恐焦虑。没有预先计划的面试即是“自然发展”的,主试者看应试者的反映和表现来发问,如果是由多位主式者主持,则谁都有可能询问任何事项。这种事情通常是主试者比较有经验,或该机构习惯如此;有时由人事经理或领导亲自主持面试,也会选择这种方式。碰到这种情况应试者只能随机应变。

一、热身

面试可能是主式者与应试者初次见面,所以面试的开始通常围绕一般性社交话题,问题多为友善、客套、比较随便的,目的在于打破隔膜,使应试者消除紧张等。此部分通常只有主席发言,介绍其他主试者姓名身份,然后开始发问,最普通的话题可能是:

我们单位所在的地方难不难找?(如果此处地址在较偏远处)

你从事××行业已经多年,必定很有经验吧?(如属转工者)

你是否不打算继续升学,开始工作?

你父亲从事什么行业?(如属刚毕业离校者)

应付这类礼貌性的问题应简洁有礼,要了解这只是主试者在正题前的应酬语,他们不可能对你乘何种交通工具来到这里面试感兴趣,故此,没有必要长篇大论回答这些问题。同时,要注意切忌因主试者态度友善客气而过分随便。面试的最终目的是让主试评估你是否适合担

任申请工作,不管怎样,总不是社交集会,态度不要过分轻松,给人一种轻易夸大的感觉。要谨记:这虽然是开场白,但亦是你给主试者的第一印象。

二、查明背景资料

这阶段的问题主要围绕应试者所填报的各项资料。本书在以前章节中已详细解释简历的重要性及如何利用简历资料引导主试者提到对自己有利的问题,本节不再赘述。

明显的,如果对此阶段的问题应对得很好的话,就需要面试前充分准备。首先要清楚记得自己提供了什么样的资料,如果面试时所提供的资料与简历上截然不同的话,后果非常严重,对没有虚构资料的应试者来说,这情况应该不会出现。但准备一份简历的副本,面试前重温一遍是必要的工夫。这样,当问及到简历里提到的资料时,便可以随时解释或补充。

这节的问题往往是短而直接的,但倘若事前未有好好准备,便可能变成枯燥的资料提供,使交谈无法进行下去。而且有不少问题看上去似乎简单,但实际上不容易应付。那些踏出校门的求职人尤其特别留意这方面的问题。以下常见的问题便不容易应付:

请用三分钟时间做一自我介绍。

可否略略介绍你的家庭人员。

为什么你的数学(或语文)成绩不够理想?

你曾经经历过的地方,哪些最令你难忘?

你为什么时常换职业?

你有什么工余/课余活动?

在简历表中,你提到喜欢阅读,可否介绍一两本你欣赏的书籍/杂志?

如果对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的话,可能会不知所措,可能会做出较为幼稚的回答。比方自我介绍一条,若事前没有准备,很可能再叙述一遍已列于履历表中的一些基本资料,实际上这是一个非常利于突出自己的机会,如应对得体,可尽量突出自己的个性、兴趣、志气、工余活动及工作经验等。

一段短短的自我介绍,其实是为了揭开更深入的面谈而设的。在此专门讲一讲三分钟的自我介绍,犹如商品广告,在短短三分钟内,针对“客户”的需要,将自己最美好的一面,毫无保留地表现出来,不但要令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还要即时引发起“购买欲”。

自我认识。以到单位应聘为例,想一矢中的,首先必须知道你能带给单位什么好处。当然不能空口讲白话,必须有事实加以证明。

最理想就是能够“展示”过去的成就。例如你曾为以往的单位设计网页,并得过奖项或赞扬。但当然,这些例子都必须与现在单位的业务性质有关。

投其所好。清楚自己的强项后,便可以开始预备自我介绍的内容,包括工作模式、优点、技能、突出成就、专业知识、学术背景等。

好处众多,但只有短短一分钟,所以一切还是与该单位有关的好。如果是一间电脑软件单位,应说此电脑软件的话题,如是一间金融财务单位,便可跟他说钱的事,总之投其所好。

但有一点必须谨记:话题所到之处,必须突出自己对该单位做出的贡献,如增加营业额、减低成本、发掘新市场等。

铺排次序。内容的次序亦极重要,是否能紧握听众的注意力,全在于事件的编排方式。所以排在头位的,应是你最想让他人记得的事情。而这些事情,一般都是你最得意之作。与此同时,可呈上一些有关作品或记录以增强印象。

身体语言。不管内容如何精彩绝伦,若没有美丽的包装,还是不成的。所以在自我介绍当中,必须留意自己在各方面的表现,尤其是声音。切忌以背诵朗读的口吻介绍自己。最好事前找些朋友做练习对象,尽量令声音听来流畅自然,充满自信。

身体语言也是重要的一环,尤其是眼神接触。这不但令听众专心,也可表现自信。

曾有一项报告指出,日常的沟通,非语言性的占了70%。所以,若想面试成功,便应谨记注意一下你的身体语言。

三、进入正题

这节问题主要表现在应试者机构的业务范围、岗位结构、工作方针、发展方向、政策,以及对所申请职位的认识(如工作性质、内容及职业范围)等。目的在于判断这个人对该职业的兴趣及诚意。这个阶段里出现的问题,通常预先都猜得到,可以及早准备。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例子:

你有没有看过我们单位出版的年报?对我们去年的业绩有什么意见?

你对这行业的看法如何?

照你看,我们单位最大的劲敌是谁?

你能否简略说明我们单位的业务范围?

你认为我们应该致力于发展什么系列产品?你是否认为这些产品在市场上仍有竞争能力?

你为什么对我们这家机构有特别兴趣?(或)你为什么希望加入我们的机构做事?

你对我们现在空缺的职位了解有多少深?

你认为什么人才适合担任这工作,他应具备那些资历及条件?

依你的看法,这职位最主要的责任是什么?

如果我们决定聘用你,你会对我们的机构有什么贡献?

这些问题如果想答好,更需要多做准备工夫,比如,预先翻阅有关申请行业、机构及职

位的资料是不可少的工夫。试想想,如果被问及“你为什么加入我们单位”时,答案只是“因为你们的机构有规模、名气大……”等等之言,却未能提供进一步有关机构有关资料,一定更难令雇主相信你对他们机构有兴趣和诚意。确定应试者对机构及职位的兴趣是大多数的雇主关心的问题,如果谁在面试时这部分问题应付不当,被考官考虑录用的可能性便会大打折扣。

四、评审应试者是否适合这个阶段是整个面试过程中的最高潮,并具决定性的影响力。考官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评判应试者是否适合:

应试者的学历/资历

应试者是否具备所需的技巧/知识等

应试者是否有同一行业的工作经验

应试者的个性能否配合工作需要

应试者以往的工作表现及推荐者的评语

这个阶段问题所涉范围广、不容易预料,而不同考官亦因其阅历、背景不同自有一套评选的方法,挑选适合自己心意的申请人。当然,“合心意”也包括双方交谈时投契,对事情的看法有没有共鸣。求职人仍需注意所谓的“有共鸣”不等于要对考官“唯唯诺诺”。完全没有自己的见解立场,将弄巧成拙,被主试者认为无主见或看风使舵。

这部分的问题虽然不容易猜测,但仍可将之大致归入以下几方面:

应试者说明为何自己适合某职位

假设性的问题

一般时事性的问题

兴趣与活动的问题

五、讨论聘用条件

这个问题常在初次面试时不会出现,但也有考官喜欢预先了解应试者对这方面的期望。所以你要见貌变色,评估自己被录用的机会究竟有多大。倘若主试者根本没有录用你的意图,而你由斤斤计较起薪点,抓住福利的问题争辩下去,是不理智的做法,但如果已经到了最后面试,考官亦颇明显地表现很有兴趣,而你却故做清高状,口口声声说薪水多少没关系,会令人感到你缺乏诚意,或者过分天真,都会弄巧成拙。应预先了解本行的薪水状况,被问及时,最好按市场同类职位薪金提一个范围,这样比较灵活;如果对工作颇感兴趣,待遇稍低也可以接受。或者你可以将现在职位的薪金提供给考官作为参考,这样他便对你的期望有心理准备。

至于附加利益及福利问题,大机构已有明文规定,并无争论余地。如果你斤斤计较,只

会给人一个坏印象。至于规模较小的机构,便应在应聘前多了解情况,研究一下聘约所提的福利是否合理,或者说是否与同类工作现职人员相符。

2.课题研究的基本过程 篇二

一、把握歌唱表演中的情感表现

歌唱表演艺术作为一门情感艺术, 需要表演者在演唱过程中用真挚的情感进行表达, 只有把自己的真实感情通过歌唱进行表达, 才能让自己在歌唱表演中的感情对观众产生影响, 才能感动他人, 演唱效果才能达到最佳效果。但是很多歌唱表演者在演唱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浮躁心理, 过度紧张, 患得患失, 害怕自己表演失态, 各种原因导致表演者在表演过程中精力无法集中, 演出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因此, 对于歌唱表演者而言, 必须首先要让自己内心具有一定的真实情感, 并让自己的情感在表演中真实的流露, 首先, 表演者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歌唱基本功, 掌握一定的演唱技巧, 在表演中不要有表演技术不够的压力;其次, 歌唱表演者在演唱之前, 应该充分的理解和掌握所表演作品的内涵, 并确保用自己真实的情感进行表达, 不要有心理负担, 对于自己在表演过程中出现的小问题, 利用自己积极的心态进行有效的调控, 进而不断提高歌唱表演艺术。作为一名优秀的歌唱表演者, 在表演中真实情感的流露是确保其临场心理调控能力的基础, 它不仅可以使歌唱表演者具有更高层次的精神境界, 而且可以不断提高表演者的音乐素养。

二、克服歌唱表演过程中的紧张心理

歌唱表演之前的紧张和怯场心理是每个表演者都经常与道德心理问题, 即使一些成熟的歌唱表演者也经常会遇到此类状况, 为此, 歌唱表演者应该学会克服和应对歌唱表演过程中的紧张心理, 进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歌唱表演效果。首先, 歌唱表演者在平时的学习中, 应该多给自己寻找在公开场合演唱的机会, 并且在每次的大型演出之前, 到现场了解适应表演环境, 以减轻自己的心理压力和紧张情绪。其次, 在歌唱表演中, 表演者应该在心中树立正确的表演态度, 而不是心存侥幸, 过分要求自己取得超出自己能力的演出效果, 以认真踏实的姿态进行表演。最后, 歌唱表演者应该做到对所表演作品的纯熟掌握, 了解自己在表演中可能出现的某些紧张情绪和状况, 并针对这些问题给自己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对于自己在表演中出现的一些纰漏, 一定要镇定应对。因为即使对于一些大歌唱家, 也经常会出现演出中的小疏忽, 记忆也会出现瞬间的空白, 表演者需要做的时如何即使采取措施, 将演出进行下去, 尽量减少这些疏忽对演出造成的影响。

三、树立歌唱表演的演唱信心

充足的自信是确保歌唱表演成功的重要因素, 而歌唱表演者只有在表演中有充足的自信才能更加自然忘我的表达。对于一个歌唱表演者来说, 其自身所具有的自信心往往要比其优秀的专业条件更好, 在轮到自己表演时, 一定要镇定自若, 克服自己的紧张心理, 相信自己可以做到最好, 不管是从内心还是从神情, 都要表现出充足的自信, 以这种积极的状态去表演, 即使在表演过程中出现问题, 也要排除外界干扰, 以稳定的情绪弥补不足, 而不是中途停下来。著名小提琴演奏加帕尔曼曾说, 对于在表演中发生的任何意外, 最重要的是不要让他影响到你后面的表演, 而是要做到泰然处之, 不然就会因为自己惊慌失措而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对于每个演唱者, 在表演开始之前, 在自己踏上舞台之前, 都应该在心里给自己加油, 让自己恢复自信, 放下心中的若干杂念, 全身心的投入到歌唱表演中, 自信的演唱下去。此外对于演唱者来说, 还应该在日常的练习中不断培养提高自己的气质, 加强自己的文化素养, 在化妆以及服装等方面做好充足的准备, 做好表演之前的细节工作也是确保表演歌唱者具备充足信心的源泉。

结语:

歌唱表演者要想取得较好的演出效果, 必须注意在歌唱表演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把握和理解歌唱表演作品中的内涵, 用真实情感进行展露, 以影响现场观众, 在表演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自信心, 以冷静沉着自信的心态应对临场演出中的紧张心理, 从而超于自我, 不断提高自己的现场表演效果。

摘要:歌唱表演者在演出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影响了表演者的现场表演状况, 为此, 对歌唱表演者而言, 在提高自己歌唱表演专业技能的同时, 还必须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 以妥善应对在表演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本文针对如何正确应对歌唱表演中的问题从情感表现、自信心、心理三方面进行分析, 以期给表演工作者改进歌唱表演效果以有益借鉴。

关键词:歌唱表演,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张芦菲.浅谈歌唱心理素质在声乐教学及表演中的作用[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 (04)

[2]王宁莲.浅谈如何提高歌唱表演能力[J].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 (03)

3.艺术创作过程的基本环节 篇三

一、对生活的观察体验

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是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的基础和前提。因为艺术是反应社会生活的,艺术创作所需要的原料都必须由实际生活来提供,不仅作品的题材、情节和艺术形象的原型来自实际生活,就是作品的主题思想也离不开实际生活。高尔基说:“主题是由作者的经验中产生,由实际生活暗示给他的一种思想。”艺术家如果脱离了实际生活,那就不仅失去了描写的实际对象,而且也不能形成明确、实在的思想。由于这个原因,艺术创作必须从生活出发。树从根起,艺术创作也必须从观察体验生活开始。历史上一切大艺术家、大文学家都十分重视观察和体验生活。我国汉代文学家司马迁为了写作《史记》,曾多次出外旅游,进行实地调查访问,收集材料,足迹几乎遍及全国。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对自己青年时期的作品很不满意,认为他成功的作品要在中年以后才有,因为他在中年参加了四川的军事活动,有了实际的生活感受。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画家达芬·奇在创作名画。《最后的晚餐》时,为了画叛徒犹大的丑恶灵魂,曾长期在生活中寻找原型,甚至天天到米兰城里的各种场合去观察赌徒、流氓和罪犯,终于画出了那个形状粗鲁丑恶、内心惊慌不安的叛徒形象。

在观察和体验生活中,艺术家的世界观以及思想方法起着极重要的作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统一社会现象面前,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认识,从而得出不同的结论。

艺术家在创作中不一定都是亲身经历的生活材料作为题材的,有时也要运用间接的生活材料,即以别人所经历的生活作为材料。例如,写历史剧和历史小说就非利用历史记载的材料不可。即使写现实生活的题材,也不一定每件事都得亲身经历,有时也需要做一些调查、访问和阅读材料,用间接材料进行创作时,艺术家仍须在自己直接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来丰富和补充间接材料。

二、艺术构思

艺术家在观察体验生活过程中为生活中的人物、事件、情景所打动后,就会产生一种把这一切在艺术中表现出来的欲望,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创作冲动。有了创作冲动以后就可以进入创作过程了,而创作过程是从艺术构思开始的。

艺术家是通过创作构思把生活材料升华为艺术作品的。从广义上说,艺术构思是伴随着整个创作过程的,艺术家在自己头脑中对生活材料所进行的反复加工改制,都属于艺术构思。从产生创作冲动开始后的一个阶段是艺术构思最集中最紧张的阶段;而反复推敲、修改原稿的过程则是艺术构思逐步深化的过程。具体地说,艺术构思是指选材、立意、布局构图等各个环节而言的,它在整个创作过程中具有关键性的意义。

艺术构思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选择题材,构思是从选择题材开始的。准备写哪些生活内容,要塑造哪些人物形象,选择哪些情节和细节,用什么来构成画面或场景等等,都要通过艺术构思来解决。题材是创作的基础,它为作者表达思想和感情,实现艺术上的追求提供了可能性,因此,题材选择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但是仅仅有了那些题材还是不够,还必须对已经把握到了的题材进行深入的开掘,到题材的深层中去探求最深刻的思想和社会意义,从而形成作品的主题思想。这也可以叫做立意。艺术创作中立意很重要,陆机在《文赋》中说的“辞呈才以校伎,意司棋契而為匠”,就是把立意放在统辖一切文辞描写的地位上。古人论画时说的“意在笔先”,也就是要求先有了立意然后再着手描写。那种用形象来图解思想概念的“主题先行”固然不足效法,但没有立意的创作也不会成功。特别在小说、戏剧创作中,以题材的开掘是否深,主题抓得是否准,往往是一部作品成功之关键。

主题思想是艺术作品的灵魂,它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来自现实生活的启示,来自对生活材料深入分析体察以后的认识。但当它一旦正式形成后,又在整个艺术构思中起着主导作用。

艺术构思是一桩复杂而又艰苦的精神劳动。不可否认,艺术构思必须借助丰富的想象力,没有“精鹜八极,心游万仞”那样的想象作用,就不能产生优美动人的艺术作品。但从根本上说,艺术构思的成功与失败是由作者的生活底子和艺术修养所决定的。正因为这样,所以刘勰才在《文心雕龙》中向作者们提出要求,要求他们“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也就是说,要他们平时努力学习,积累知识,对事理进行仔细分析,以丰富才能,并广泛深入地观察研究各种生活现象,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恰到好处的语言文辞。刘勰的这一要求是相当合理的。

三、艺术表现

艺术表现是艺术创作的完成,艺术构思只有经过艺术表现,才能成为具体的稳定的、可以使人感觉到的艺术想象。例如,戏剧要表现在舞台上才算完成,音乐必须表现为演奏或演唱,绘画则最后表现为线条、色彩和画面。

在艺术表现中,艺术技巧的作用不容忽视。艺术作品如果只有生活内容而缺乏艺术性的话,往往会流于公式化、概念化,不会有艺术感染力。而作品艺术性的取得,无疑地应借助于卓越的艺术技巧。往往有这种情况,有的人对生活不乏真知灼见,对一些生活现象可以分析得头头是道,但就是不能创作出令人满意的艺术作品来。其原因就是没有掌握好艺术技巧。善于写小说的不一定会写剧本,能画画的不一定能作曲,其原因也是由于没有掌握编剧和作曲的技巧。

所谓艺术技巧实际上就是艺术家用来塑造艺术形象的各种手法的综合,它包括艺术技能在内。如画家要掌握素描,歌唱家要懂得运气、发生的方法,文学家要有语言文字的基本功,剧作家要熟悉舞台等。但这还不是艺术技巧的全部,真正的艺术技巧是艺术才能的表现,在对生活材料的鉴别与提炼上,在对作品内容的组织与剪接上,在恰当地运用一些艺术手段上,都可以看出艺术家对艺术技巧掌握的程度。

艺术技巧是以生活为基础的,艺术家不能脱离现实生活一味的卖弄技巧,一味的卖弄技巧实质上也是一种形式主义,因此我们仍必须强调从生活出发来运用技巧。中国戏曲艺术很讲究表演技巧,但那些表演大师们无不反对脱离了人物、生活来炫耀技巧。法国19世纪流行一种“佳构剧”,这种戏剧很有技巧,但内容十分贫乏,因此,只能风行于一时而无长久的生命力。“佳构剧”的代表作家斯克莱布曾写过三多部作品,但后来几乎全部被人遗忘了。

4.商务谈判的基本过程 篇四

谈判基本过程1:谈判准备阶段

谈判准备阶段是指谈判正式开始以前的阶段,其主要任务是进行环境调查,搜集相关情报、选择谈判对象、制定谈判方案与计划、组织谈判人员、建立与对方的关系等。准备阶段是商务谈判最重要的阶段之一,良好的谈判准备有助于增强谈判的实力,建立良好的关系,影响对方的期望,为谈判的进行和成功创造良好的条件。

谈判基本过程2:谈判开局阶段

开局阶段是指谈判开始以后到实质性谈判开始之前的阶段,是谈判的前奏和铺垫。虽然这个阶段不长,但它在整个谈判过程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它为谈判奠定了一个在的氛围和格局,影响和制约着以后谈判的进行。

因为这是谈判双方的首次正式亮相和谈判实力的首次较量,直接关系到谈判的主动权。开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创造合适的谈判气氛、谋求有利的谈判地位等。

谈判基本过程3:谈判摸底阶段

摸底阶段是指实质性谈判开始后到报价之前的阶段。在这个阶段,谈判双方通常会交流各自谈判的意图和想法,试探对方的需求和虚实,协商谈判的具体方程,进行谈判情况的审核与倡议,并首次对双方无争议的问题达成一致,同时评估报价和讨价还价的形势,为其做好准备。

摸底阶段,虽然不能直接决定谈判的结果,但是它却关系着双方对最关键问题(价格)谈判的成效;同时,在此过程中,双方通过互相的摸底,也在不断调整自己的谈判期望与策略。

谈判基本过程4:谈判磋商阶段

磋商阶段是指一方报价以后至成交之前的阶段,是整个谈判的核心阶段,也是谈判中最艰难的,是谈判策略与技巧运用的集中体现,直接决定着谈判的结果。它包括了报价、讨价、还价、要求、抗争、异议处理、压力与反压力、僵局处理、让步等诸多活动和任务。

磋商阶段与摸底阶段往往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即双方如果在价格问题上暂时谈不拢,又会回到其他问题继续洽谈,再次进行摸底,直至最后攻克价格这个堡垒。

谈判基本过程5:谈判成交阶段

成交阶段是指双方在主要交易条件基本达成一致以后,到协议签订完毕的阶段。成交阶段的开始,并不代表谈判双方的所有问题都已解决,而是指提出成交的时机已经到了。

实际上,这个阶段双方往往需要对价格及主要交易条件进行最后的谈判和确认,但是此时双方的利益分歧已经不大了,可以提出成交了。成交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对前期谈判进行总结回顾,进行最后的报价和让步,促使成交,拟定合同条款及对合同进行审核与签订等。

谈判基本过程6:协议后阶段

合同的签订代表着谈判告一段落,但并不意味着谈判的活动的完结,谈判的真正的目的不是签订合同,而履行合同。

5.教学过程中的基本关系 篇五

1、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

(a)孔子的师生观:一是以“道”为凝聚力,形成政治理想至上的独特的师生关系。二是以“礼”界定“仁”,严格恪守上下尊卑的伦理道德。

(b)布贝尔的师生观:一种纯粹的十足的“我—你”关系,亦即“对话”、“包容”和“共享”关系。

2、教与学的关系: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主要体现为一种动态的、平等的、民主的交往关系,是一种基于“对话”基础上的教学活动。教与学的关系具有多向性、相互性、自主性等特征。教与学的关系不是高级与低级的关系,而是教服务于学。

3、知识与能力的关系:知识与能力之间存在不能完全割裂的内在联系。一定的能力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必要条件;反过来,一定的知识是能力形成和提高的基础。

4、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相互联系的,间接经验是主要的教学形式。在教学过程中,直接经验是学生通过亲身探索、发现、实验、操作等形式获取知识;间接经验是学生通过听课、读书等方式,从教师(等他人)、从书本那里获得的知识经验。

5、动力与操作的关系:相互配合完成教学活动(既要有动力来发动和维持,又要有一定的程序、方法、形式来具体操作)。

6.现代教学过程中的基本环节 篇六

现在教学过程应包括六个基本环节:激发学习动机――感知教学材料――理解教学材料――巩固知识经验――运用知识经验――测评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是相对独立的,各自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同时环节之间又是彼此关联,相互衔接的。

1、激发学习动机

教学活动主要是学生的学习活动,而这种学习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思想、情感和愿望的影响下,在学习动机的支配下进行的。学习动机是引发学生学习行为的重要力量。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采取一些有效策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如向学生提出学习要求、适当的奖励和惩罚、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等,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2.感知学习材料

感知教学材料,就是对教学材料进行初步的把握,将教学材料承载的抽象的知识与直观、生动的形象结合起来,形成关于客观事物的正确表象,从而有利于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

教学过程中学生获得感性知识的途径和形式是多方面的。一是直接感知;二是间接感知。3.理解教学材料

理解教学材料是在学生获得感性知识的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导下,经过学生自己的思维加工而实现的,思维是认识活动的核心要素。理解教学材料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启发学生,引导学生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

教师的工作重心放在提示学生思路上、引导学生自己探索、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等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的培养也是不可忽视的。4.巩固知识经验

巩固知识经验就是指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经验,牢固地保存在记忆中,学生以学习书本知识、接受间接经验为主,如不及时地巩固强化,就会产生遗忘,不利于对后续知识经验的学习理解,也难以做到学以致用。

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向学生提出记忆的要求,而且要指导学生记忆的方法。着重培养学生理解记忆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或形成适合自己的记忆知识的方法。此外,通过加强复习和练习,也可以达到巩固知识经验的目的。

5、运用知识经验

将所学知识经验运用于实践,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形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环节,尤其是在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知识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练习作业、实验、实习等,另外,还可以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等活动联系起来,相互配合、相互促进。6.教学效果测评

教学效果检查、测量和评价,是保证教学过程良性循环,争取理想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而教学效果的检查、测量和评价是获取反馈信息的重要来源。

7.关于企业审计基本过程的分析 篇七

1.1数据归集和处理过程

主要是以审计数据中心为基础,利用ETL工具,将从企业获取分布的、异构的数据,按照 《计算机审计实务公告———国家审计数据规划》 的元素类型、字段、粒度和维度的要求,抽取到临时中间层后进行清洗、转换、集成,最后加载到数据仓库或数据集市中,完成联机分析处理、数据挖掘基础的全过程。

主要有三个步骤:

一是数据获取。是指对从企业取得数据并归集到数据中心的前期准备。目前的数据获取途径主要有: 审计项目采集的原始数据库 ( 财务数据和业务数据) 、依法报送的审计数据、联网审计采集的数据等,数据格式可以为文本、数据库文件、XML文件。

二是ETL整理。负责将审计对象的关系数据、平面数据文件按照 《国家审计数据规划》从数据源抽取到临时中间层,进行清洗、转换、集成后完成向目标数据仓库转化的过程,是实施数据仓库的重要步骤,也是联机分析处理、数据挖掘的基础。

三是建立企业审计专业主题数据仓库。是指根据审计目标和 《国家审计数据规划》,为实现OLAP多维分析、商业智能 ( BI) 、数据挖掘而设计、建立的结构化数据环境,具有面向主题、集成性、稳定性和时变性的特征。

1.2审计数据分析方式

项目分析和专题分析是通过数据仓库的深加工,利用审计数据综合分析平台,根据审计目标,实现多专业融合、多角度分析、多方式结合的审计数据分析,目前,已形成查询型分析、多维分析和发掘型分析三个层次的技术方法与思路。

一是查询型分析。主要是指审计人员根据审计事项进行检查和评价的审计思路,通过交互方式的方法检索企业审计数据仓库,从中挑选出感兴趣的目标信息的过程。

二是多维分析。主要是指审计人员通过多维数据分析工具,展示集团企业或者某个行业的诸多属性,通过切片、旋转、钻取等各种分析动作,使审计人员能从多个角度观察审计对象数据库中的数据结构和关系。

三是发掘型分析。主要是指数据挖掘。数据挖掘主要是指审计人员针对日益庞大的电子数据而采用的一种信息处理技术,是一种采取排除人为因素而通过自动或者半自动的方式来发现数据中崭新的、隐藏的或不可预见的模式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不仅可以发现潜在的 “知识”,为预防和查找电子化经济犯罪独辟蹊径,而且还能丰富审计理论经验和决策支撑,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但目前这种优异的技术在审计中应用较少,应用的方法也不成熟。

2审计资产负债及现金流

2.1浏览资产负债表结构

看两年现金余额以及现金流量表的收入支出分布。拿应收账款余额除以月均营业收入,看应收账款到底大致相当于几个月的收入 ( 应付账款类似) ,掂量一下靠不靠谱,无法掂量也可以知道一下有个底。现金 + 各种应收应付款的净额可视为一个公司可确定的类现金资产 ( 补充: A股个别公司预付账款很大的,在会计上经常是做错账,比如将预付购置固定资产计入了流动资产) 。土地和房产的市价和账上价值差别比较大,需要单独拿出来划分,专用机器和软件、长期待摊费用以及商誉大多数时候可以视为低价值或无价值资产,因为卖出去不值钱,而其挣钱能力已经纳入利润表分析中已反映的盈利能力了。

看利润表是想知道公司最近几年都挣了多少钱以及增长率如何,可以粗略但不太合理地匡算它未来10年能赚多少钱。看资产负债表是想知道公司现在手上有几类现金资产。 这两者加起来就是公司的绝对估值,不准确,但可以心里有底。看利润表比看资产负债表要花时间多,因为资产负债表反映的净资产是已经存在的事实,它是多少就是多少,八九不离十; 但看利润表的收入、成本和费用,了解背后的业务经营状况,以及行业前景、竞争状况和企业的竞争力,进而来预测公司未来盈利前景和增长率,才是最核心和最困难的地方。

2.2关于现金流量表

可能学会计的都知道,现金流量表是根据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倒算出来的,并不是每一笔现金流的汇总 ( 官方指引就是这样编制的,也没有公司做账会去精细到划分现金流量类别) 。所以,现金流量表并不重要,因为它所反映的事实,已经分散在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明细里面,仅仅起到辅助作用。另外,现金流量表涉及较多计算过程,如果编制者不细致还容易算错,加之现金流量表有些项目是列示“总额”“净额”编报表的人也很容易出错,看报表的人自然就会不太肯定或信任。所以现金流量表仅仅是一个承担现金流量的 “目录” 的角色, 而且还要小心它到底有没有计算对。但分析方式是有问题的: 其一,现金流量表是倒算出来的,有逻辑错误只能说明它计算不对; 其二,财报质量有严重问题,跟造假还不能产生直接联系,造假本身不会导致会计逻辑错误,最多只会导致数据看起来不符合商业逻辑。

3企业财务收支审计的作用实施

具体包括: 与企业管理层的沟通。企业财务审计只有加强与管理层的沟通,积极宣传财务审计理念,展现财务审计成效,这样企业领导才会给予财务审计大力支持; 与相关职能部门的沟通。与企业相关职能部门的沟通能够直接获得被审计单位经营情况、管理流程、财务数据和内部控制评估等结果,有利于争取人事、纪检、监察等部门的支持; 与被审计单位有关负责人员的主动沟通。各种审计资料如财务收支报表、被审计单位对有关问题的回复等必须要求与被审计单位相关工作人员进行沟通才能取得。所以,加强与被审计单位相关人员沟通,建立融洽的关系,有利于拓宽审计思路和发现问题,降低审计风险。

通过高质量的企业财务审计报告发现从而纠正企业财务运行问题,完善企业财务运行机制。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绝大部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与复杂的市场活动、激烈的市场竞争紧密相关,这必然提高了对企业经营的质量要求,因此企业财务收支审计的首要职能是防错纠弊,规范会计行为, 通过对企业收支的审计,堵塞漏洞、消除隐患,防止并及时发现和纠正各种欺诈、舞弊行为,保护企业财产完整; 同时,相关审计人员要保证审计质量和审计效果,只有高质量的审计报告才能更好地发现企业的问题并加以纠正,因此必须确保审计实施的真实性,规范审计行为。

8.课题研究的基本过程 篇八

[关键词]认知过程;思维方式;数形结合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23-0055-02[作者简介]慎立美(1972-),女,江苏南京人,江苏南京市扬子第三小学教师,一级教师。

“分数的基本性质”是小学阶段有关分数知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这部分内容以分数的意义为基础,是学生学习约分、通分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及其他分数知识的重要前提。了解学生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的认知过程及思维方式,才能合理地进行教学设计,提高教与学的效果。以下是学生对该内容的三个认知阶段。

一、感知和体会“分子、分母都各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可以相等”

学生在学习“分数的认识”的过程中,对分数的大小已经有了一些感性理解和简单归纳,对“大小相等的分数”有初步的感知,但是还没有形成清晰的认识。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首先要进一步感知和体会“分子、分母都各不相同的分数,大小可以相等”。

这一目标可以通过学生充分的体验感知达成。苏教版教材首先引导学生发现一些分数的分子分母并不相同但大小却相等的现象,让学生形成“大小相等的分数”的直观表象;接着引导学生利用折纸操作,找出几个和1/2大小相等的分数,以亲历体验的方式使学生对“分数等价类”思想获得初步的感知。分数等价类中每一个表示,各有各的用处,都有特定的价值。分数的这个特点,既有学习难度,又有思想高度,是一个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1]。这一思想方法需要在教学中进行渗透,以有利于它将来的发展。

首先,观察能力的高低影响学生的水平。例如:学生发现分子分母并不相同但大小却相等的分数的现象,不仅要注意到分数的大小相等,而且要注意到这些分数的分子分母并不相同,它们是不同的分数。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形成整体印象的基础上细致地观察局部,通过比较来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

如学生在寻找和1/2大小相等的分数的过程中,不仅仅着眼于如何找到分数,还应该引导学生注意在折纸的过程中正方形的涂色部分分数所发生的变化,为抽象和验证分数的基本性质建立直观的表象基础。

其次,学生亲历操作活动所获得的经验有利于思维活动的顺利进行。例如:通过涂色来表示1/2这个操作步骤意义重大,学生在涂色的过程中,深化了分数与面积的对应关系,对所涂色区域形成强烈的认同感和很高的关注度,从而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教师为了节约时间,提供事先已经涂好色的正方形纸片给学生,那是达不到上述效果的。

如折纸的操作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眼、手、脑都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使学生为将来形成“分数等价类”的思想做准备。

二、发现和归纳“分数的分子和分母怎样变化,分数的大小不变”

通过第一阶段的观察和操作,学生发现等式中分子分母变化的规律是比较容易的,主要问题是语言表述的全面、准确与精炼。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依据细致的观察分析进行归纳,通过分享交流、比较反思得出明确的结论。

这个阶段的教学以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推理,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为主。

归纳推理是合情推理的一种,合情推理凭借的是经验和直觉。在这里,仅仅依靠学生的行为操作活动经验进行归纳推理是不够的,还要依靠学生的思维操作活动经验。因此,教材让学生脱离具体的图形,直接观察和分析等式中分数的分子分母的变化情况。教师不能急于求成,应该让学生具体说一说每个等式的变化情况,并将变化过程清晰地呈现出来,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归纳,较为完整地经历归纳推理的思维过程。

发现学习策略可能掌握许多重要的技巧,但是发现并不意味着掌握。[2]在归纳推理的过程结束之后,教材要求学生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写出一组相等的分数,这是“发现”后及时“掌握”所必需的环节,不能忽略。教师可以结合第一阶段学生看到的和找到的两组分数,让学生再说一说其他和1/3或1/2相等的分数。这一方面达成了及时掌握的目标,同时让学生清晰地感受到每组中大小相等的分数的个数是无限的,进一步渗透“分数等价类”的思想。

三、验证和解释“为什么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传统的数学教学缺少两样东西:通过条件预测结果能力的培养和依据结论探究成因能力的培养。学生缺少这两项能力,就无法完成一次真正的创造过程,也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成长[3]。通过上述两个阶段的学习,学生看到了现象,也归纳出了规律,学生的思维经历了从直观到抽象的过程,通过条件预测结果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但是学生对规律内在成因的感知比较模糊,应该让抽象的结论再回到直观的经验中,并与过去的知识建立联系,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规律,培养学生依据结论探究成因的能力。

这个阶段的教学以指导学生分别运用“转化”和“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进行验证和解释,以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为主。

通过归纳推理得出分数大小不变的规律只能算是一种猜想,需要通过验证才能真正称为分数的基本性质。小学数学教学可以通过举例加以验证,但这并不是科学的验证方法,充其量就是概念、定理外延的扩展罢了,当然,举反例另当别论。鉴于小学生认知水平发展的阶段性,教材试图引导学生利用分数与除法内在的密切联系,将分数的基本性质转化为商不变的规律,用已有的知识来验证新知,这是一个非常合理的选择。实际教学时应该引导学生较为完整地经历转化的过程,不能一带而过。

教材中练习十一的第一题让学生在同一幅方格图中寻找表示相同涂色部分的不同分数,教师可以利用这道题帮助学生通过“数形结合”来解释分数的基本性质。当学生提到1/2=4/8时,脑海中既有两个对应的图形,也有分子分母同乘4的算式。但是由于整数认知对分数的干扰,学生会产生疑问:一个分子是1,一个分子是4,它们的大小怎么会相等呢?教师可以利用学生折纸时对1/2形成的深刻印象,将分子分母同乘4的过程通过课件在正方形中画出来。通过画图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将正方形从平均分成2份变成平均分成8份,就是将其中的每一份都平均分成4份,4/8所表示的“4份”就是原来1/2所表示的“1份”,所以1/2=4/8。

综上所述,学生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经历了感知和体会、发现和归纳、验证和解释的认知过程,学生的思维活动由直观到抽象,再回到直观。教材的编写遵循这样的认知与思维过程,教师教学时应该充分利用教材,根据学生的认知过程和思维方式精心设计教学,切实提高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奠宙,等.小学数学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 〔美〕戴蒙(Damon,W),〔美〕勒纳(Lerner,R.M).儿童心理学手册:第二卷上[M].林崇德,李其维,董奇,等,译.第六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上一篇:不怕失败的名言名句下一篇:行政审批服务办件管理暂行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