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社会经济制度试题

2024-10-25

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社会经济制度试题(精选8篇)

1.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社会经济制度试题 篇一

单项选择题

1.单身未婚阶段、新婚阶段、育儿阶段、子女成年阶段以及老年阶段反应的是()的五个阶段。

A.产品生命周期

B.市场演化周期

C.家庭生命周期

D.消费者学习周期

2.()是消费者介入程度很高,品牌差异很大的决策情形。

A.有限型购买

B.复杂型购买

C.无限型购买

D.习惯型购买

3.影响消费者行为最直接的、决定性的因素是()。

A.心理因素

B.社会因素

C.个人及心理特征

D.传统文化因素

4.()对人类行为包括消费者行为的影响无处不在,虽然这种影响通常是间接的,但却是引起消费者需求与行为差异的重要而且深刻的原因。

A.心理

B.社会

C.个人

D.文化

5.认知过程是一个有选择性的心理过程,包括三种认知过程,其中不包括()。

A.选择性注意

B.选择性记忆

C.选择性误解

D.选择性遗忘

6.一般来说,消费者获得的产品信息,大部分出自商业来源,而影响力最大的是()。

A.个人来源

B.经验来源

C.公共来源

D.推销商

7.人们的消费习惯和行为,是在传统文化的、社会的、个人的和心理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这些因素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影响最深远的是()。

A.社会因素

B.个人因素

C.心理因素

D.传统文化因素

8.消费者是指为满足()而购买产品和服务的所有个人和家庭。

A.个人生活需要

B.个人生产需要

C.家庭生活需要

D.家庭生产需要

9.()是指人们面对客观事物,有一种把外界输入的信息与头脑中原有信息相结合的倾向。

A.选择性注意

B.选择性误解

C.选择性记忆

D.选择性结合10.关于消费行为影响因素的说法,错误的是()。

A.每一个文化群体内部通常包含若干亚文化群体

B.在家庭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家庭的消费需求有明显差异

C.社会阶层对于复杂型购买决策的影响较大

D.同一社会阶层的人生活方式相同

11.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的五个阶段依次为()。

A.收集信息――确认需要――评估方案――决定购买――购后行为

B.确认需要――决定购买――评估方案――收集信息――购后行为

C.确认需要――收集信息――决定购买――评估方案――购后行为

D.确认需要――收集信息――评估方案――决定购买――购后行为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因素中,属于划分社会阶层主要依据的是()。

A.年龄

B.职业

C.收入

D.受教育程度

E.风俗习惯

2.关于相关群体中意见领袖的说法,正确的有()。

A.意见领袖是一个群体中为其他人过滤和提供信息的人

B.意见领袖通常比群体中的其他人更了解某种产品

C.意见领袖是群体中的其他人购买决策时的重要信息源

D.意见领袖无法对群体中其他人的购买决策产生影响

E.企业可以通过意见领袖向受他们影响的相关群体传播营销信息

3.个性具有()等特征。

A.独特性

B.稳定性

C.可塑性

D.动态性

E.交互性

4.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因素有()。

A.个人因素

B.社会因素

C.经济因素

D.心理因素

E.文化因素

5.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中形成和积累的,文化具有()特征。

A.全球性

B.独特性

C.借鉴性

D.发展性

E.交互性

6.在购买某产品的决策过程中,消费者在评估方案的“期望值模型”中要考虑()。

A.产品的属性

B.每个属性的权重

C.每个方案在每个属性上的得分

D.购后的满意程度

E.信息的来源

7.相关群体是对消费者的生活方式和偏好有影响的各种社会关系,可以将相关群体分为三类,下列属于联系较松散、影响力较次的群体的是()。

A.邻居

B.俱乐部

C.同事

D.家庭

E.联谊性质的协会

8.在消费者行为模型中,购买者“黑箱”包括的要素有()。

A.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因素

B.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过程

C.消费者最终购买选择

D.企业营销刺激

E.其他外界刺激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C

[解析]:家庭生命周期一般分为单身未婚阶段、新婚阶段、育儿阶段、子女成年阶段、老年阶段。参见教材P129

2[答案]:B

[解析]:复杂型购买是消费者介入程度很高,品牌差异很大的决策情形。

3[答案]:C

[解析]:个人及心理特征是影响消费者行为最直接的、决定性的因素。

4[答案]:D

[解析]:题干所述为文化的影响。

5[答案]:D

[解析]:认知过程是一个有选择性的心理过程,包括三种认知过程:选择性注意、选择性误解和选择性记忆。参见教材P130

6[答案]:A

[解析]:一般来说,消费者获得的产品信息,大部分出自商业来源,而影响力最大的是个人来源。

7[答案]:D

[解析]:传统文化因素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最为深远。

8[答案]:A

[解析]:消费者是指为满足个人生活需要而购买产品和服务的所有个人和家庭。参见教材P127

9[答案]:B

[解析]:题干所述为选择性误解的含义。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因素。同一社会阶层的人具有某种相似的价值观、信念和行为,但不一定具有相同的生活方式。

1[答案]:D

[解析]: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的五个阶段依次为确认需要――收集信息――评估方案――决定购买――购后行为。参见教材P131

二、多项选择题

1[答案]:BCD

[解析]:本题考查社会阶层划分的依据。职业、收入和受教育程度是划分社会阶层的主要依据。

2[答案]:ABCE

[解析]:本题考查意见领袖。意见领袖能够对其他人产生长期而深入的介入和影响。所以本题不选D。

3[答案]:ABC

[解析]:个性具有独特性、稳定性和可塑性等特征。

4[答案]:ABDE

[解析]:本题考查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因素。

5[答案]:CD

[解析]:文化具有民族性、借鉴性和发展性等特征。

6[答案]:ABC

[解析]:本题考查“期望值模型”。选项DE属于干扰项。参见教材P1

327[答案]:BE

[解析]:其他三项属于联系紧密、影响最直接的群体。

8[答案]:AB

[解析]:存在于企业营销刺激、其他外界刺激和消费者最终购买选择之间的购买者“黑箱”包括两个要素: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因素、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过程。

2.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社会经济制度试题 篇二

表1中的表4-1和表4-2如下。

注:1.本表所列含税级距与不含税级距, 均为按照税法规定减除有关费用后的所得税;2.含税级距适用于由纳税人负担税款的工资、薪金所得;不含税级距适用于由他人 (单位) 代付税款的工资、薪金所得。4.第132页第3~14行改为:根据2011年6月30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 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的投资者 (合伙人) 2011年9月1日 (含) 以后的生产经营所得, 适用税法修改后的减除费用标准和税率表, 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税率表见表4-2。

(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适用)

3.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社会经济制度试题 篇三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渊源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来源于马克思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将共产主义社会分为两个阶段,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列宁有新经济政策过渡的实践,相当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试验。毛泽东把社会主义划分为“不发达阶段”和“发达阶段”,不发达阶段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含两个理论命题:第一,在一定条件下,经济文化较不发达国家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而进入社会主义;第二,在任何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阶段都是不可逾越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的形成是对马克思主义不断革命论和革命发展阶段论的具体运用。马、恩、列、毛的有关论述,为我们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根据。

新中国的前三十年,曾经进行了大规模的公有制经济的建设实践。在毛泽东时代,农村集体经济、城市国营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主体地位。客观地分析,当时的公有制经济既有十分成功的,也有一些失败的。在农村,既有大寨、刘庄、华西村等这样的优秀典型,也有小岗村这样因私有观念牢固而被公有制束缚了当地生产力的典型农村。

与农村情况类似,当时的公有制经济中,石油有大庆、工业有鞍钢、国防有两弹一星,涌现了一大批以陈永贵、王进喜、钱学森等为代表的有高度觉悟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但也有相当一些国营企业管理不严、效率低下、人浮于事,影响了生产力的发展。应该说,以上这两种现象在当时都是客观存在的,用其中一种倾向去否定另一种倾向就容易犯“左”或右的错误。

毛泽东曾费尽千辛万苦想消灭中国人的私有观念和剥削阶级观念,达到“六亿神州尽舜尧”的理想境界,但最终没有成功。这充分证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社会主义社会机制的不成熟,旧社会遗留仍将继续存在。建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考虑这一现实。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正式形成的过程,首先是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初级的阶段。然后是1987年中共十三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确立。邓小平在十三大召开前指出:“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就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定规划。”到了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精辟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以及怎样建设这样的经济、政治和文化。

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在充分借鉴毛泽东时代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一方面,是坚持和继承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所提出的社会主义基本的政治、经济、文化原则。比如,在政治上,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加强党的建设,保持共产党的先进性;在经济上,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经济,抓大放小,集中力量搞好大型国有企业,加强国企领导班子的思想觉悟工作;在分配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抑制剥削,防止两极分化;在文化上,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根据生产力落后、私有制旧社会所遗留的传统思想观念难以短时期消除的现实状况,大力引导私营经济的适当发展,从而促进了生产力的大发展大提高。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形成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应该建立怎样的所有制结构,确立什么样的基本经济制度,党的认识也经过了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1981年7月国务院颁布了对城镇非农业个体经济作出若干政策性规定。1982年党的十二大指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首次在代表大会文件中明确提出鼓励个体经济发展并且扩展到农村地区。1987年1月,中央发布《把农村改革引向深入》的文件,提出对私营经济“应当允许存在,加强管理,兴利抑弊,逐步引导”。

1987年十三大报告第一次公开明确承认私营经济的合法存在和发展。报告认为私营经济“是公有制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中讲:“以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为补充,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

正式提出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概念的是1997年的十五大报告。报告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报告同时承认“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至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正式确立。

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了两个“毫不动摇”的方针。2007年党的十七大再次重申“要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2010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既不能搞私有化,也不能搞单一公有制。这是针对残存的单一公有制传统观念,特别是主要针对近年来出现的私有化倾向而提出来的,十分重要,应该引起注意。

三、非公有制经济在初级阶要有一定历史地位

基本经济制度决定社会的性质和社会的发展方向。判断社会的性质和发展方向的唯一标准就是看生产资料归谁所有。我国之所以要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因为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以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宪法接下来又讲:“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因此,要把“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两个概念区别开来。“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核心。前者不包括非公有制经济,只有公有制是其基础;而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中,包括非公有制经济,但公有制必须占主体地位。“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存

在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以后的其他阶段,是不断成熟和发展的过程;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只反映初级阶段的特点。

可以设想,初级阶段结束,非公有制经济不会立即被公有制所取代。进人中级阶段,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和人们思想觉悟的进一步提高,将是公有制经济进一步发展壮大,所占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而非公有制经济逐渐减退,所占比重减少的过程。到社会主义高级阶段,社会主义经济趋于成熟,剥削制度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经济将最终退出历史舞台。

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中之所以允许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由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高的国情决定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我国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因此,只要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经济成分就允许其存在和鼓励其发展。

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实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和现实依据。但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应当有一个时间限期。邓小平在1992年初视察南方时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这是在当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要遵循的重要的时间界限。但随着我国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一百年的初级阶段的期限是有可能缩短的。提出这一点就是为了提醒当代的共产党领导人,不仅要埋头赶路,而且要抬头望远,时刻不要忘记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远景目标。

四、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不能动摇

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公有制为主体也是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前提和基础。坚持基本经济制度,首先要巩固公有制为主体这个前提和基础。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意质的提高。”现在有不少人对公有制是否还是主体有疑虑,主要是对公有制所占的比重即量的方面有疑虑。目前,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我国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下降,宏观上并不存在所谓的“国进民退”;微观上国有经济“有进有退”,但更多的是“国退民进”;个别案例中的所谓“国进民退”,多半属于资源优化重组,并非没有道理。我们党一贯强调,“公有制比重的减少也是有限制有前提的,那就是不能影响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解除人们疑虑的办法之一,就是用统计数字来说明,坚定人们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信心。

公有资产占优势,更重要的表现为质的优势,即关键性的涉及经济命脉、战略全局和国民经济发展方向的生产资料占优势,先进的具有导向性控制性的生产资料占优势,并且不断提高进步发展壮大。这样它才能控制经济命脉,对国民经济起主导作用,有强大的控制力、决定力、示范力和促进力。

要从“以人为本”的高度去看待“公有制占主体”、“公有资产占优势”。要重视有多大比例的工人阶级在公有制经济中劳动。如果中国大部分工人阶级(包括农民工)受私营企业主雇佣、在私有制经济中劳动,那么很难说公有制还占主体地位。这样,工人阶级必然收入低下,没有享受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很难说他们是社会主人还是私营企业主是社会主人。而中国必然两极分化,中国也很难说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所以,初级阶段基本制度不但要求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而且要求同有经济对同民经济起主导作用。国家应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竞争力得到增强,要使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都能享受到国有经济的好处。在社会主义经济中,国有经济不是像在资本主义制度下那样,主要补充私人企业和市场机制的不足,而是为了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为了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国有经济应主要集中于能源、交通、通信、金融等基础设施和支柱产业中。这些都是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在这些行业和领域,中国有经济应该有“绝对的控制力”、“较强的控制力”,“国有资本要保持独资或绝对控股”或“有条件的相对控股”。这些都是中央文件所规定和强调的。国有经济对这些部门保持控制力,是为了对国民经济有计划地调控,以利于它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有经济的作用远大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有经济”

关于国有经济控制力应包括的范同,有一种意见是值得注意和研究的。这种意见把国有经济的社会责任分为两种,一是帮助政府调控经济,一是保证社会正义和公平的经济基础。前一个作用普遍适用于社会主义国家和现代资本市场经济国家,而后一个作用则是社会主义国家独有的。社会正义和公平,“是高度私有化的经济和以私有化为主的混合经济解决不了的老大难问题”。“在中国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中,增强国有资本的控制力,发挥其主导作用,理应包括保障、实现和发展社会公平的内容和标准。对那些对于政府调控经济不重要但是对于保障社会正义和公平非常重要的竞争性领域的国有资产,也应该认为是‘重要’的国有资产,要力争搞好,防止出现国资大量流失那种改革失控,随意实行大规模‘转让’的偏向”。

基于国有经济负有保证社会正义和公平的经济基础的社会责任,国家要保障在公益服务、基础设施、重要产业的有效投资,并不排除为解决就业问题在劳动密集领域进行多种形式的投资和运营。在保障垄断性领域国有企业健康发展的同时,还要保障在竞争性领域国有企业的发展,发挥他们在稳定和增加就业、保障社会福利和提供公共服务上的作用,增强再分配和转移支付的经济实力。中央对竞争性领域的国有经济一向坚持“有进有退”,发挥其竞争力的政策,而绝不是“完全退出”竞争性领域的政策。我国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国有经济的数量底线,不能以资本主义国家私有化的“国际经验”为依据。确定国有经济的比重,理应包括保障、实现和发展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的内容,所以国家对国有经济控制力的范围,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

六、正确认识私有经济的两面性

谈基本经济制度,不能不谈私有经济。私有经济是非公有制经济的一部分。非公有经济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增加财政收入和满足社会需要方面,不仅在当前而且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时期内,都有不可缺少的重要积极作用。所以,党和政府对非公有制包括私有制经济非常重视,对它们的评价,从十三大、十四大的“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到九届人大二次会议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六大党还提出了“两个毫不动摇”,足见中央充分肯定非公有制包括私有制经济的重要作用。

但我们应该把私有经济的性质与作用分开来讲。只要是私人占有生产资料,雇佣和剥削劳动者,它的性质就不

是社会主义的。至于它的作用,要放到具体历史条件下考察。当它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适合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时,它还起积极作用,以至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它不具有社会主义的性质,不能说它也是社会主义经济的组成部分,某些理论家则把非公有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偷换为“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民营经济”(私营经济)“已经成为”或者“应当成为”社会主义经济的主体,以取代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这明显地越过了宪法关于基本经济制度规定的界线。

对私有经济,我们要继续毫不动摇地发展它,发挥其机制灵活,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正面作用,克服其剥削性产生的不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负面作用。如有些私营企业主贿赂政府官员,偷逃税收,压低工资和劳动条件,制造假冒伪劣产品,破坏自然资源环境,借机侵害国有资产,以及其他欺诈行为,都要通过教育监督和法制,克服清除。

在鼓励、支持私有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要正确引导其发展方向,规定能发展什么,不能发展什么。比如竞争性领域,要允许私有经济自由进入,尽量撤除限制其进入的藩篱。特别是允许外资进入的,也应当开放内资进入。而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部门和关键领域,就不能允许私有经济自由进入,只能有条件、有限制地进入,不能让其操纵这些部门和行业,影响国有经济的控制力。私有经济在竞争性领域有广大的投资天地,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一些重要部门现在也可以参股投资,分享丰厚的盈利,他们应当知足了。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群体和“新社会阶层”,私营企业主大概不会觊觎社会主义经济的“主体地位”。但是确有某些自由主义精英明里暗里把他们往这方面推。要教育他们不要跟着这些精英跑。

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仍然要坚持有计划按比例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生产中,国民经济要实行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有计划按比例”并不等于传统的行政指令性的计划经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革除传统计划经济的弊病,相应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多数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国家零星的计划或完全没有计划所不同,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的基础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因而还有计划性这个特点,还有国家计划的指导。我们作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大国,有必要也有可能在宏观调控中运用计划手段,指导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这符合马克思主义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原理,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所在。宏观调控有几项手段,最重要的是计划、财政、货币三者,党的十四大报告特别指出“国家计划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这里没有说到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不是说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不重要,而是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是由国家宏观计划来导向的。所以,国家计划与宏观调控不可分,是宏观调控的主心骨。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也可以称为国家宏观计划调控下的市场经济。这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同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地方。

十七大重新强调国家计划在宏观调控中的导向作用,并不是如某些人所歪曲的那样,“要回到传统计划经济模式”。因为:第一,现在的国家计划不是既管宏观又管微观、无所不包的计划,而是只管宏观,微观的事情主要由市场去管。第二,现在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手段是市场,计划是弥补市场缺陷的必要手段。第三,现在的计划主要不再是行政指令性的,而是指导性的、战略性的、预测性的计划,同时必须有导向作用和必要的约束、问责功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再到重新强调国家计划在宏观调控中的导向作用,这合乎辩证法的正一反—合规律。这不是回到过去传统的计划经济的旧模式,而是计划与市场关系在改革新阶段更高层次上的综合。

八、防止两极分化要靠公有制经济的强大

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但收入分配中贫富两极分化趋势也越来越严重。现在谈到贫富差距扩大的原因时,人们首先会想到城乡差距扩大、地区不平衡加剧、行业垄断、腐败、公共产品供应不均和再分配调节滞后等等。这些都有道理,也必须一一应对。但这不是最主要的。造成收入分配不公的最根本原因被忽略了。

收入分配不公源于初次分配。初次分配中影响最大的核心问题是劳动与资本的关系。这就涉及社会的基本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问题了。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所有制决定分配制;财产关系决定分配关系。财产占有上的差别,才是收入差别最大的影响因素。萨谬尔森也承认,“收入差别最主要的是由拥有财富多寡造成的”。30多年来,我国贫富差距的扩大和两极分化趋势的形成,除了前述原因外,所有制结构上和财产关系中的“公”降“私”升和化公为私,财富积累迅速集中于少数私人,才是最根本的。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结构,在改革开放伊始时还是比较清一色的公有制经济。随着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和效率优先政策取向的执行,以私有制为主的非公经济的发展必然超过公有制经济,从而形成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局面。这是有利于整个经济的发展的。但这种私有经济超前发展的势头一直延续下去,“到一定的时候问题就会出来”,“两极分化自然出现”。随着所有制结构的公降私升,在分配关系上按劳分配的比重就要缩小,按要素分配的比重就要增加。有人分析,我国现在国民收入分配已经由按劳分配为主转向按要素分配为主。我们从资本积累规律和肺场经济发展的一般进程可以知道,这—分配方式所带来的后果,就是随着私人产权的相对扩大,资本财产的收入份额也会相对扩大,劳动的收入份额则相对缩小,从而扩大贫富差距,促进两极分化趋势。我国国民收入中劳动与资本份额变化的统计,证实了上述理论分析。

在调整收入分配关系,缩小贫富差距时,人们往往从分配领域本身着手,特别是从财政税收、转移支付等再分配领域着手,完善社会保障公共福利,改善低收入者的民生状况。这些措施是完全必要的,我们现在也开始这样做了。我们做得还远远不够,还要加大力度。但是,仅仅就分配谈分配,仅仅从分配再分配领域着手,还是远远不够的,不能从根本上扭转贫富收入差距扩大的问题。还需要从所有制结构,从财产制度上直面这一问题,需要从基本生产关系,从基本经济制度来接触这个问题;需要从强化公有制为主体地位来解决这个问题,才能最终地阻止贫富差距扩大,实现共同富裕。因此,分配上的状况改善是以所有制上公有制经济的壮大为前提条件的。所有制发展上要扭转“公”降“私”升的趋势,阻止化公为私的所有制结构转换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最终避免贫富的两极分化。小平同志强调:“只要我国经济中公有制占主体地位,就可以避免两极分化。”这是非常深刻的论断。这指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容许私人产权的发展,容许非劳动要素(主要是资本)参加分配,但这一切都要以公有制为主体和按劳分配为主为前提,不能让私有制代替公有制为主体,也应该扭转按资分配代替按劳分配为主的趋势。那种让私人资本向高利行业渗透(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部门和关键领域),那种盲目地、有违社情地鼓励增加“财产性收入”之类的政策,只能促使收入差距和财富差距进一步扩大,都应该调整。

4.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社会经济制度试题 篇四

单项选择题(本类题共24小题,每小题1.5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从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你认为正确的答案)

1[单选题] 甲公司与乙保险公司签订了一份财产保险合同,保险金额1000000元,支付保险费10000元。领受了工商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土地使用证、房屋产权证各一件。已知财产保险合同印花税税率为1‰,权利、许可证照印花税单位税额为每件5元,甲公司应缴纳的印花税额为( )元。

A.10000×1‰+4 × 5=30

B.1000000×1‰+4 × 5=1020

C.10000 × 1‰+3×5=25

D.1000000×1‰+3 × 5=1015

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1)财产保险合同,按“保险费收入”的1‰贴花;(2)对“卫生许可证”不征收印花税;(3)甲公司应缴纳印花税=10000×1‰+3 × 5=25(元)。参考教材P340。

2[单选题] 电子承兑汇票付款期限自出票日至到期日不超过( )。

A.6个月

B.1年

C.2年

D.3年

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纸质商业汇票的付款期限,最长不得超过6个月;电子承兑汇票的付款期限自出票日至到期日不超过1年。参考教材P149。

3[单选题] 根据车船税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各项中,免征车船税的是( )。

A.纯电动商用车

B.纯电动乘用车

C.非机动驳船

D.工商部门执法车

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1)选项AB:免征车船税的使用新能源汽车是指插电式(含增程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商用车”、燃料电池“商用车”,纯电动“乘用车”和燃料电池“乘用车”,不属于车船税的征税范围。(2)选项CD:非机动驳船、工商部门执法车属于应征车船税的车船。参考教材P331。

4[单选题] 根据资源税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选项中,应并入销售额计征资源税的是( )。

A.增值税销项税额

B.从坑口到码头的运输费用

C.随运销产生的装卸、仓储、港杂费用

D.优质费

参考答案:D

参考解析:销售额是指纳税人销售应税产品向购买方收取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不包括增值税销项税额和运杂费用。(I)选项BC:属于运杂费;(2)选项D:属于价外费用。参考教材P348。

5[单选题] 根据资源税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产品中,不属于资源税征收范围的是( )。

A.与原油同时开采的天然气

B.进口的原油

C.煤层气

D.黏土

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选项B:“进口”的矿产品和盐不征收资源税。参考教材P345。

6[单选题] 1月1日,王某按市场价格出租住房,取得季度租金收入9000元(不含增值税),每月缴纳的可在税前扣除的税费合计为500元,当月支付修缮费用1200元,均取得合法票据。已知个人出租住房取得的所得按10%的税率征收个人所得税,每次收入不超过4000元的,减除费用800元。王某当月出租住房应缴纳个人所得税税额的下列计算列式中,正确的是( )。

A.(9000÷3-500-1200-800)×10%=50(元)

B.(9000÷3-500-800-800)×10%=90(元)

C.(9000-500-1200-800)×10%=650(元)

D.(9000-500-800-800)×10%=690(元)

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财产租赁所得以“1个月”内取得的收入为一次,按次征收个人所得税。每次(月)收入不超过4000元的应纳税额=[每次(月)收入额-财产租赁过程中缴纳的税费-由纳税人负担的租赁财产实际开支的修缮费用(800元为限)-800元]×20%(或10%)=(9000÷3-500-800-800)×10%=90(元)。参考教材P278、P282。

7[单选题] 根据消费税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各项中,应缴纳消费税的是( )。

A.汽车厂销售电动汽车

B.服装厂生产销售高档西服

C.金店将金银首饰用于职工福利

D.烟草批发企业将卷烟销售给其他烟草批发企业

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1)选项A:电动汽车不属于消费税的征税范围,不征收消费税;(2)选项B:高档西服不属于消费税征税范围,不征收消费税;(3)选项C:经营单位将金银首饰用于馈赠、赞助、集资、广告样品、职工福利、奖励等方面视同零售,缴纳消费税;(4)选项D:烟草批发企业将卷烟销售给其他烟草批发企业,不征收消费税。参考教材P210、P213。

8[单选题] 根据房产税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关于融资租赁房屋房产税计税依据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

A.融资租赁房屋的房产税,由承租人自融资租赁合同约定开始日的次月起依照房产余值缴纳房产税

B.融资租赁房屋的房产税,由出租人自融资租赁合同约定开始日的次月起依照房产租金缴纳房产税

C.融资租赁房屋的房产税,由承租人自融资租赁合同约定开始日的当月起依照房产余值缴纳房产税

D.融资租赁房屋的房产税,由出租人自融资租赁合同约定开始日的当月起依照房产租金缴纳房产税

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融资租赁房屋的房产税,由“承租人”自融资租赁合同约定开始日的“次月”起依照“房产余值”缴纳房产税;合同未约定开始日的,由承租人自合同签订的次月起依照房产余值缴纳房产税。参考教材P301。

9[单选题] 201月甲公司进口一批小汽车,海关审定的关税完税价格为117万元,缴纳关税10万元,已知小汽车消费税税率为12%,甲公司当月进口小汽车应缴纳消费税税额的下列计算中,正确的是( )。

A.(117+10)×12%=15.24(万元)

B.(117+10)÷(1-12%)×12%=17.32(万元)

C.[117÷(1+17%)+10]÷(1-12%)×12%=15(万元)

D.117÷(1-12%)×12%=15.95(万元)

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甲公司应纳消费税=(关税完税价格+关税)÷(1-消费税税率)×消费税税率=(117+10)÷(1-12%)×12%=17.32(万元)。参考教材P223。

10[单选题] 用人单位有证据证明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终局裁决适用法律确有错误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30日内向( )申请撤销裁决。

A.用人单位所在地的中级人民法院

B.用人单位所在地的高级人民法院

C.劳动仲裁委员会所在地的中级人民法院

D.劳动仲裁委员会所在地的高级人民法院

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用人单位有证据证明终局仲裁裁决有可撤销情形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30日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所在地的“中级”人民法院申请撤销仲裁裁决。参考教材P70。

11[单选题] 甲公司为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3月10日将自己使用过的一台机器设备出售,售价103万元(含税)。该设备是甲公司前购入的。已知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为3%,甲公司此项业务应纳增值税税额为( )。

A.103×3%=3.09(万元)

B.103÷(1+3%)× 2%=2(万元)

C.103÷(1+3%)×3%=3(万元)

D.103×2%=2.06(万元)

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小规模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固定资产,依3%的征收率减按2%征收增值税。甲公司应纳税额=103÷(1+3%)× 2%=2(万元)。参考教材P169。

12[单选题] 下列关于国内信用证的表述中,不符合支付结算法律制度规定的是( )。

A.不可撤销

B.不可转让

C.不可取现

D.不可跟单

参考答案:D

参考解析:(1)选项ABD:我国的信用证为不可撤销、不可转让的跟单信用证;(2)选项C:我国的信用证只能用于转账结算,不得支取现金。参考教材P124。

13[单选题] 根据行政复议法的规定,下列关于行政复议制度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

A.申请人对地方人民政府具体行政行为申请行政复议时,可以一并向行政复议机关提出对地方人民政府规章的审查申请

B.申请人申请行政复议,应当以书面形式申请

C.行政复议期间具体行政行为不停止执行,但是被申请人认为需要停止执行的,可以停止执行

D.行政复议决定书一经作出,即发生法律效力

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1)选项A: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所依据的规定不合法,在对具体行政行为申请行政复议时,可以一并向行政复议机关提出对该规定的审查申请,但不含国务院部委规章和地方人民政府规章。(2)选项B:申请人申请行政复议,可以书面申请,也可以口头申请。(3)选项C:行政复议期间具体行政行为不停止执行。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停止执行:①被申请人认为需要停止执行的;②行政复议机关认为需要停止执行的;③申请人申请停止执行,行政复议机关认为其要求合理,决定停止执行的;④法律规定停止执行的。(4)选项D:行政复议决定书一经“送达”,即发生法律效力。参考教材P26、P27、P29。

14[单选题] 甲房地产公司年1月销售自行开发的商业房地产项目,取得不含增值税收入10000万元,准予扣除项目金额1200万元。已知土地增值税税率为60%,速算扣除系数为35%,甲房地产公司该笔业务应缴纳土地增值税税额的下列计算列式中,正确的是( )。

A.(10000-1200)× 60%-10000 × 35%=1780(万元)

B.(10000-1200)× 60%-1200×35%=4860(万元)

C.10000 ×60%-1200×35%=5580(万元)

D.10000 ×60%-(10000-1200)×35%=2920(万元)

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土地增值税应纳税额=增值额×适用税率一扣除项目金额×速算扣除系数。参考教材P315。

15[单选题] 一般纳税人在2017年1月10日购进不动产,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税额为110万元,在当年可以抵扣的进项税额为( )万元。

A.110×40%=44

B.110×50%=55

C.110×60%=66

D.110

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205月1日后取得并在会计制度上按固定资产核算的不动产或者年5月1日后取得的不动产在建工程,其进项税额应自取得之日起分2年从销项税额中抵扣,第一年抵扣比例为60%,第二年抵扣比例为40%。参考教材P197。

16[单选题] 根据土地增值税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各项中,属于土地增值税征税范围的是( )。

A.房地产开发企业在改制重组时以国有土地、房屋进行投资

B.企业将房产通过民政部门赠与儿童福利院

C.房地产的重新评估

D.房地产的代建行为

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1)选项A:房地产开发企业在改制重组时以国有土地、房屋进行投资,对其将国有土地、房屋权属转移、变更到被投资的企业,要征收土地增值税;(2)选项B:企业将房产通过非营利的社会团体、国家机关,将房产赠与教育、民政和其他社会福利、公益事业的行为,不征土地增值税;(3)选项CD:房地产的重新评估和房地产的代建行为,产权未发生转移,不征土地增值税。参考教材P309、P310。

17[单选题] 根据税收征收管理法律制度的规定,对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 )申请行政复议。

A.省级国家税务局

B.国家税务总局

C.本市人民政府

D.省级人民政府

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对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国家税务总局申请行政复议。参考教材P387。

18[单选题] 甲乙签订的买卖合同中订有有效的仲裁条款,后因合同履行发生纠纷。乙未声明有仲裁条款而向法院起诉,法院受理了该案。首次开庭后,甲提出应依合同中的仲裁条款解决该纠纷,法院对该案没有管辖权。下列对该案的处理方式中,正确的是( )。

A.法院与仲裁机构协商解决该案管辖权事宜

B.法院继续审理该案

C.法院中止审理,待确定仲裁条款效力后再决定是否继续审理

D.法院终止审理,由仲裁机构审理该案

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当事人达成仲裁协议,一方向人民法院起诉未声明有仲裁协议,人民法院受理后,另一方在首次开庭前提交仲裁协议的,人民法院应当驳回起诉,但仲裁协议无效的除外;另一方在首次开庭前未对人民法院受理该案提出异议的,视为放弃仲裁协议,人民法院应当继续审理。参考教材P18。

19[单选题] 根据城镇土地使用税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关于城镇土地使用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纳税人购置新建商品房,自房屋交付使用之次月起缴纳城镇土地使用税

B.纳税人新征用的耕地,自批准征用之日的次月起缴纳城镇土地使用税

C.纳税人以出让方式有偿取得土地使用权,应从合同约定交付土地时间的次月起缴纳城镇土地使用税

D.纳税人出租、出借房产,自交付出租、出借房产之次月起,缴纳城镇土地使用税

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选项B:纳税人新征用的“耕地”,自批准征用之日起“满1年”时,开始缴纳城镇土地使用税。参考教材P325。

20[单选题] 根据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各项中,属于我国非居民纳税人的.是( )。

A.在中国境内有住所的个人

B.在中国境内有住所但不在我国境内居住的个人

C.在中国境内无住所而在我国境内居住满1年的个人

D.在中国境内无住所而在我国境内居住不满1年的个人

参考答案:D

参考解析:(1)选项ABC:在中国境内有住所,或者无住所而在我国境内居住满1年的个人,属于我国的居民纳税人;(2)选项D:在中国境内无住所又不居住,或者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不满1年的个人,属于我国的非居民纳税人。参考教材P259。

21[单选题] 根据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支出中,在计算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时准予扣除的是( )。

A.个体工商户业主的工资薪金

B.个体工商户按规定缴纳的协会会费

C.个体工商户代其从业人员或他人负担的税款

D.用于家庭和个人的支出

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选项ACD:不得在税前扣除。参考教材P274。

22[单选题] 根据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选项中,应按照“工资、薪金所得”项目征收个人所得税的是( )。

A.某报社的专业记者李某,在本报社的报纸上发表作品取得的所得

B.某报社的清洁工王某,在本报社的报纸上发表作品取得的所得

C.某出版社的专业作者孙某编写了一部作品,由本社以图书形式出版而取得的稿费收入

D.某大学教授赵某通过某出版社出版专著而获得的稿费收入

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1)选项A:任职、受雇于“报纸、杂志”等单位的记者、编辑等“专业人员”,因在本单位的报纸、杂志上发表作品取得的所得,属于因任职、受雇而取得的所得,应与其当月工资收入合并,按“工资、薪金所得”项目征收个人所得税;(2)选项BCD:按“稿酬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参考教材P284。

23[单选题] 根据国内信用证法律制度的规定,开证行收到受益人开户行寄交的委托收款凭证、单据等材料,并与信用证条款核对无误后,若发现开证申请人交存的保证金和存款账户余额不足以支付信用证金额的,开证行应采取的正确做法是( )。

A.在规定的付款时间内,在保证金以及申请人存款账户余额范围内付款

B.拒绝付款并将有关材料退还受益人开户行

C.在规定付款时间内全额付款

D.在征得开证申请人同意后全额付款

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申请人交存的保证金和其存款账户余额不足支付的,开证行仍应在规定的付款时间内进行付款。对不足支付的部分作逾期贷款处理。参考教材P126。

24[单选题] 根据支付结算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票据记载事项中,属于必须记载事项的是( )。

A.背书日期

B.承兑日期

C.保证日期

D.出票日期

参考答案:D

5.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社会经济制度试题 篇五

一、单项选择题(共70题,每题1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1.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

A.生产组织形式

B.利益协调方式

C.资本组织形式

D.基本管理制度

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

A.混合所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B.股份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C.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D.民营私有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指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作用的经济体制。

A.统治性

B.决定性

C.辅助性

D.基础性

4.下列关于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相互关系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市场经济一定是商品经济

B.市场经济一定不是商品经济

C.商品经济一定是市场经济

D.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5.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配置资源的核心机制是()。

A.利益机制

B.供求机制

C.价格机制

D.竞争机制

6.—个完善的市场体系能够较为真实地反映出市场中商品和要素的市场价值,这体现出其具有()功能。

A.信息传递

B.社会评价

C.利益调整

D.资源配置

7.在现代企业制度的财产关系中,法人财产权指的是()。

A.财产的归属权

B.财产的运营权

C.出资者的决策权

D.出资者的受益权

8.社会保障是通过()所形成的一种分配关系。

A.社会捐助

B.社会成员互助

C.国民收入再分配

D.国民收入初次分配

9.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必须坚持以()为基础和前提。

A.利益均等

B.利益最大化

C.相互促进

D.自力更生

10.在我国,货币政策是由()制定和执行的。

A.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B.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C.中国人民银行

D.国务院直属政策性银行

11.财政是伴随着()的产生而产生的。

A.商品经济

B.市场经济

C.国家预算

D.国家

12.政府财政资金支出后不能得到直接的补偿,它体现了政府的非市场性分配活动。这种支出是()

A.购买性支出

B.转移性支出

C.经济建设支出

D.有偿支出

13.下列各项财政支出中,属于购买性支出的是()。

A.行政经费支出

B.社会保障支出

C.救济支出

D.补贴支出

14.税收是国家凭借其()取得的财政收入。

A.经济权力

B.信用

C.政治权力

D.经济实力

15.在衡量财政收入规模的指标中,综合反映政府占有和支配社会资源程度的指标是()。

A.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

B.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

C.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D.增值税收入占税收收入的比重

16.某人有意识地通过隐瞒营业收入而少缴税款,他的行为构成()

A.偷税

B.欠税

C.逃税

D.漏税

17.最终负担税款的单位和个人称为()。

A.课税对象

B.征税对象

C.征收主体

D.负税人

18.将税收分为直接税和间接税,是以()为标准进行的分类。

A.税收课税对象

B.计税依据

C.税收管理权限

D.税负能否转嫁

19.A企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2005年6月份A企业将甲产品销售给B商场,取得含税销售额234万元,则A企业6月份销售甲产品应纳增值税销项税额为()万元。

A.14

B.30.4

C.39.8

D.34

20.具有维护国家主权、保护民族经济、促进对外贸易发展功能的税种是()。

A.营业税

B.增值税

C.关税

D.房产税

21.以经济活动中书立、领受的凭证为征税对象的税种是()。

A.营业税

B.关税

C.企业所得税

D.印花税

22.经过法定程序编制、审查、批准,以收支一览表形式表现的政府财政收支计划称为()。

A.国民经济计划

B.政府预算

C.决算

D.经济发展战略

23.下列各项中,对政府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的总结是()。

A.决算

B.下政府预算

C.财政收支计划

D.审计报告

24.典型的代用货币是()。

A.辅币

B.银行存

C.银行券

D.现金

25.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单位货币的法定含金量被作为()

A.货币的价格标准

B.货币单位

C.货币名称

D.货币材料

26.在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货币发行权一般集中于()。

A.中央政府

B.财政部

C.中央银行

D.商业银行

27.某国政府向本国居民借债,以解决临时性需要,这种信用形式为()

A.商业信用

B.国家信用

C.银行信用

D.消费信用

28.货币制度最基本的内容是规定()。

A.货币材料

B.货币名称

C.货币单位

D.价格标准

29.投资银行是专门为工商企业提供融资中介服务的()。

A.银行类中介机构

B.专业性非银行机构

C.储蓄银行

D.商业银行

30.关于利息的本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

A.利息是节约目前消费、抑制现时享受的报偿

B.利息是现金资产持有者因保有流动性而付出的代价

C.利息来源于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

D.利息是未来消费和现时消费的时差值

31.甲向乙借得10万元钱,双方约定年利率为4%,以单利方式5年后归还,则届时本金、利息之和为(A.2

B.11

C.12

D.12.17

32.按照金融交易的交割期限,可以把金融市场分为()。

A.货币市场和资本市

B.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

C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

D.初级市场和次级市场

33.在金本位制度下,各国货币汇率的决定基础是()。

A.购买力平价 B.利率平价

C.铸币平价

D.黄金输送点

34.银行的汇率报价通常采取()。)万元。

A.直接报价法

B.间接报价法

C.美元报价制

D.双向报价制

35.布雷顿森林体系所实行的汇率制度属于()。

A.自发的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

B.人为的不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

C.自发的不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

D.人为的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

36.根据“格雷欣法则”,当市场上流通两种法定金属货币时,最终可能会使市场上()

A.劣币泛滥

B.良币充斥市场

C.劣币被收藏、融化或输出

D.金本位制度崩溃

37.市场营销的研究对象是以()为中心的企业市场营销活动及其规律

A.提高品牌知名度

B.满足顾客需求

C.提高交易效率

D.制定发展战略

38.需要是指人们在想要达成某一目的时感觉到某种()的状态。

A.满足

B.知晓

C.匮缺

D.矛盾

39.按照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有一系列不同层次的需要,其最高层次的需要是()

A.安全的需要

B.社交的需要

C.尊重的需要

D.自我实现的需要

40.市场上对泳装、太阳镜等季节性产品的需求在一年当中是不规则的,营销管理者可以采取()营销策略,使需求在各个季节间趋于平稳,并与供给相互协调。

A.开发性

B.调整性

C.维持性

D.刺激性

41.在遵循营销观念的现代企业中,所有的职能部门都应该坚持()导向

A.市场

B.产品

C.技术

D.创新

42.制定营销策略要考虑的最重要的因素和出发点是()。

A.顾客的需要及其变化趋势

B.竞争者的策略

C.公众的舆论

D.品牌的定位

43.目标营销战略的前提是()。

A.市场细分

B.选择目标市场

C.市场定位

D.营销组合 44.促销的实质是()。

A.推出产品广告

B.观察受众反应

C.沟通和传递信息

D.协调公共关系

45.某企业生产的某品牌冰箱在中国市场家喻户晓、畅销多年,该企业近年又推出了同一品牌彩电。这是一种()策略。

A.个别品牌

B.品牌延伸

C.多品牌

D.分类品牌

46.有关品牌的第一步决策是()策略。

A.品牌归属

B.家族品牌

C.品牌化

D.品牌延伸

47.人们希望生活在群体之中,并获得亲情、爱情、友情和归属感等需要为()需要。

A.生理

B.安全

C.社交

D.感情

48.强调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一致性的现代管理学派是()。

A.管理过程学派 B.社会系统学派

C.行为科学学派

D.管理科学学派

49.根据决策条件确定性的差异,决策可以划分为确定型、()和不确定型决策。

A.程序型

B.半确定型

C.偶然型

D.风险型

50.人类行为模式理论指出,人类的行为根源于()。

A.学习

B.需要

C.动机

D.理想

51.组织是为实现一定目标,经由分工协作而组成的具有特定职责、职权关系的()。

A.系统

B.层次

C.职位

D.机制

52.影响管理跨度的主要因素有授权程度、()和工作性质等。

A.法律法规

B.人员素质

C.工作目标

D.政策方针

53.根据专业化的原则,应按()划分组织中的部门。

A.职能

B.时间

C.人数

D.地区

54.心理学家勒温通过试验发现,工作效率最高的领导方式是()

A.开明式

B.放任式

C.民主式

D.专制式

55.当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不明确时,途径一目标理论认为应采用()领导方式。

A.“高关系”

B.“低关系”

C.“低工作”

D.“高工作”

56.通过调动或晋升,激发下级进取心、责任感的激励方法称为()激励。

A.成就 B.职位

C.目标

D.参与

57.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我国经济法渊源的是()。

A.法律

B.行政法规

C.地方性法规

D.道德规范

58.下列关于合同解除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合同解除适用于无效合同

B.合同解除的条件必须是法定的 C.合同解除的条件必须是约定的 D.合同解除必须有解除行为

59.根据合同成立是否以交付标的物为要件,可将合同分为()。

A.有偿合同和无偿合同

B.诺成性合同和实践性合同

C.要式合同和不要式合同

D.主合同和从合同

60.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为(),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的行为属于不正当竞争行为。

A.销售鲜活商品

B.处理有效期限即将到期的商品

C.清偿债务

D.扩大市场占有率

61.下列叙述中,不属于政府及其所属部门滥用行政权力限制竞争的行为的是()

A.某市交通局限定小轿车使用者只能购买某一品牌的净化器

B.政府及其所属部门处罚达成价格同盟的企业

C.政府及其所属部门限制外地商品进入本地市场

D.政府及其所属部门限制本地商品流向外地市场

6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对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监督检查的机构主要是()以上人民政府工商行政管理部门。

A.乡镇级

B.县级

C.地市级

D.省级

63.根据仲裁法的规定,()属于法院对仲裁的监督。

A.财产保全

B.证据保全

C.强制执行仲裁裁决

D.撤销仲裁裁决

64.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调整范畴的是()

A.食品

B.家用电器

C.建筑材料

D.建设工程

65.根《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规定,当事人对仲裁协议有异议的,应当在()提出。

A.仲裁庭首次开庭之前

B.向仲裁委员会提交答辩书时

C.仲裁庭开庭审理期间

D.在仲裁裁决作出之前

66.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使用他人营业执照的违法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消费者()。

A.只能向违法经营者要求损害赔偿

B.只能向营业执照的持有人要求损害赔偿

C.可以向营业执照的管理机关要求损害赔偿,因其未能有效监督和阻止营业执照的转让行为

D.可以向违法经营者或者营业执照持有人要求损害赔偿

67.在具体仲裁活动中,是组成合议仲裁庭还是组成独任仲裁庭由()决定。

A.仲裁委员会主任

B.当事人协商

C.仲裁委员会集体

D.首席仲裁员

68.申请强制执行仲裁裁决时,双方或者一方当事人是公民的,申请执行的期限是()

A.6个月

B.1年

C.2年

D.4年

69.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下列各项中不可以上诉的是()

A.不予受理的裁定

B.对管辖权有异议的裁定

C.驳回起诉的裁定

D.二审裁定

70.如果一方当事人申请撤销仲裁裁决,而另一方当事人申请执行仲裁裁决的法院首先应当裁定()。

A.中止执行裁决

B.终结执行裁决

C.撤销裁决

D.通知仲裁庭在一定期限内重新仲裁

二、多项选择题(共3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有2个或2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个错项。错选,本题不得分;少选,所选的每个选项得0.5分)

71.一个完善的市场体系应具备的基本功能包括()。

A.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B.信息产生和传递

C.实现经济结构的宏观调控

D.利益关系调整

E.集中配置社会资源

72.在现代企业制度中,确立法人财产权的重要意义是()

A.为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所有制结构创造了前提条件

B.为清晰产权奠定了理论基础

C.使国有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经济实体

D.为企业制度创新和转换经营机制奠定了基础

E.为国有资产的重组和流动、保值和增值创造了条件

73.按三次产业分类法,以下各产业部门中属于第二产业的是()

A.采掘工业

B.建筑业

C.房地产业

D.交通运输业

E.邮电通讯业

74.下列市场经济组织中,应对自身债务承担无限责任的是()

A.个体工商户

B.股份有限公司

C.个人独资企业

D.国有独资公司

E.合伙制企业

75.世界贸易组织的各项协议是其成员国共同约定、相互遵守、较为全面的一整套国

际贸易通行规则,它涉及的领域包括()。

A.知识产权保护

B.国际结算

C.货物贸易

D.资金融通

E.服务贸易

76.一般而言,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的职能有()。

A.综合平衡

B.资源配置

C.货币发行

D.收入分配

E.稳定经济

77.我国商品课税的课税对象包括()

A.营业额 B.增值额

C.所得额

D.财产额

E.销售额

78.按预算管理形式划分,我国现行财政收入可分为()。

A.一般预算收入

B.农业预算收入

C.基金预算收入

D.工业预算收入

E.债务预算收入

79.影响我国财政收入规模的主要因素,除了经济发展水平外,还有()。

A.生产技术水平

B.经济结构

C.分配制度和分配政策

D.政府管理级次

E.价格总水平

80.在我国,人们经常提到有关财政的“两个比重”是指()

A.财政收入占社会总产值的比重

B.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

C.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D.中央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E.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

81.下列选项中,属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所接受的预算原则有()

A.完整性

B.专用性

C.公开性

D.真实性

E.灵活性

82.下列各项中,属于货币执行支付手段职能的包括()。

A.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现货买卖

B.以美元作为外汇储备

C.预付货款

D.银行信贷

E.清偿债务

83.以下属于货币市场子市场的有()

A.国库券市场

B.股票市场

C.债券市场

D.票据市场

E.同业拆借市场

84.下列有关中央银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中央银行的主要任务是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

B.中央银行是金融中介体系的中心环节

C.中央银行是工商企业的银行 D.中央银行是政府的银行

E.中央银行是居民的银行

85.下列各项中,属于现代金融体系基本要素的有()。

A.由货币制度所规范的货币流通

B.由国库制度所规范的资金收付

C.金融中介

D.金融制度和调控机制

E.金融工具

86.长期金融工具主要是指各类证券,包括()。

A.政府债券

B.银行债券

C.银行汇票

D.股票

E.银行本票

87.国际货币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

A.确定国际储备资产

B.确定经济政策协调方式

C.确定汇率制度

D.确定国际金融机构职责

E.确定国际收支调节方式

88.按信用创造的主体来划分,信用可以分为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和消费信用。下列属于消费信用的有(A.某超市向某人提供额度为2000元的赊销业务

B.某企业向某超市提供额度为200万元的赊销业务

C.某建材商允许某人对其所购置的装修材料以分期付款方式在两年内还清

D.某银行向某人提供10万元的经济适用房贷款

E.某银行向某企业提供1000万元的贷款)。

89.对某产品忠诚度较高的顾客,往往()。

A.对该产品有较高的满意度

B.兴趣容易转移到其他新产品上

C.感知到该产品的效用较高

D.不会轻易放弃该产品

E.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改变他们对该产品效用的期望

90.按照现代营销理论,战略业务单位具有的特征有()

A.它是—项独立业务或相关业务的集合 B.它是以产品为导向的C.它有自己的竞争对手

D.一个企业通常有一个战略业务单位

E.它有一个专门的管理者或团队

91.供应商向企业所提供资源的数量、价格以及供应是否及时、可靠,都会直接影响企业()。

A.产品价格

B.产品产量

C.生产经营的连续性

D.供应商的数量

E.向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

92.企业营销的人口环境包括()等各项人口统计因素。

A.个人可支配收人

B.家庭规模

C.妇女受教育水平

D.风俗习惯

E.年龄结构

93.品牌资产的价值与()等因素有关。

A.品牌名称知晓度

B.感知的品牌质量

C.品牌与情感联系的强度

D.定价水平

E.竞争激烈程度

94.分析组织面临的一般环境时,应考虑()等方面的情况。

A.政治法律

B.社会文化

C.技术

D.竞争对手

E.组织文化

95.在计划的任务中,决定组织能否“做正确的事”的内容有()

A.“做什么”

B.“为什么做” C.“何时做”

D.“何地做”

E.“怎么做”

96.企业的对策性战略主要包括()。

A.增长战略

B.收缩战略

C.成本领先战略

D.差别化战略

E.专—化战略

97.主要的人性假设理论有()假设。

A.“经济人

B.“社会人”

C.“复杂人”

D.“功利人”

E.“自我实现人”

98.领导行为四分图理论认为,判别领导行为特征的因素有()

A.工作组织

B.性格特征

C.集权程度

D.体贴人员

E.分权程度

99.下列属于经济活动法的是()

A.经济组织法

B.竞争法

C.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D.企业法

E.经济管理法

100.合同的特征包括()。

A.合同是双方或多方的民事法律行为

B.合同当事人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

C.合同当事人可以通过合同规避法律规定的义务

D.合同是两个以上当事人的意思表示相一致的民事法律行为

E.合同是以发生民事法律后果为目的的协议

101.各国法律均对格式合同进行限制,其限制方法包括()。

A.行业协会自律

B.行政规制

C.立法规制

D.司法规制

E.舆论监督

102.下列各项中,属于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有()。

A.假冒他人的注册商标

B.某公用企业限定他人购买其指定的经营者的商品以排挤其他经营者

C.经营者利用广告对商品的有效期限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

D.季节性降价

E.利用有奖销售的手段推销质次价高的商品

103.经济仲裁的特点主要有()。

A.自愿性

B.专业性

C.灵活性

D.经济性

E.公开性

104.关于民事审判程序,表述正确的是()。

A.原告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可以按撤诉处理

B.人民法院审理所有的案件,均应公开开庭审理

C.在简易程序中可以口头起诉

D.第二审人民法院应当组成合议庭开庭审理,但合议庭认为不需要开庭审理的,也可以径行判决、裁定

E.当事人在判决、裁定发生法律效力后2年内申请再审,原判决、裁定停止执行

105.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人民法院有权裁定终结执行的情形包括()。

A.申请人撤销执行申请的 B.据以执行的法律文书被撤销的

C.追索赡养费案件的权利人死亡的 D.执行中双方自行达成和解协议的

E.作为被执行人的公民死亡,无遗产可供执行,又无义务承担人的

2005年经济资格考试《经济基础知识》试卷(初级)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70题,每题1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1.C 2.C 3.D 4.A 5.C

6.B 7.B 8.C 9.D 10.C

11.D 12.B 13.A 14.C 15.C

16.A 17.D 18.D 19.D 20.C

21.D 22.B 23.A 24.C 25.A

26.C 27.B 28.A 29.B 30.C

31.C 32.B 33.C 34.D 35.D

36.A 37.B 38.C 39.D 40.B

41.A 42.A 43.A 44.C 45.B

46.C 47.C 48.C 49.D 50.B

51.A 52.B 53.A 54.C 55.D

56.B 57.D 58.D 59.B 60.D

61.B 62.B 63.D 64.D 65.A

66.D 67.B 68.B 69.D 70.A

二、多项选择题(共3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有2个或2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的1个错项。错选,本题本得分;少选,所选的每个选项得0.5分)

71.ABD 72.BCDE 73.AB 74.ACE

75.ACE 76.BDE 77.ABE 78.ACE

79.ABCE 80.CE 81.ACD 82.CDE

83.ADE 84.ABD 85.ACDE 86.ABD

87.ACE 88.ACD 89.AD 90.ACE

91.ABC 92.BCE 93.ABC 94.ABC

95.AB 96.CDE 97.ABCE 98.AD

99.BC 100.ABDE 101.ABCD 102.ABCE

6.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社会经济制度试题 篇六

初级会计师《经济法基础》专项试题与答案

多项选择题

第 1 题 下列免征个人所得税的项目有()。

A.职工春节加班补贴 B.军人的转业安家费

C..参加有奖销售活动得到的赠品 D.外籍个人语言训练费

正确答案:B,D,第 2 题 下列各项中,免征或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的有()。

A.离退休人员按规定领取离退休工资

B.国家民政部门支付给个人的生活困难补助费

C.单位按照规定为个人缴付的住房公积金

D.外籍个人以现金形式取得的住房补贴和伙食补贴为了帮助大家高效复习,正确答案:A,B,C,第3题 下列应计算征收个人所得税的收入有()。

A.有奖发票中奖700元 B.学生勤工俭学收入1000元

C.国债利息收入 D.保险赔款2000元

正确答案:B,C,第4题 根据现行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利息收入中不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的有()。

A.国家发行的金融债券利息 B.国债利息

C.储蓄存款利息 D.企业集资取得的利息

正确答案:A,B,C,第 5 题 下列选项中,不需要征收个人所得税的有()。

A.单位以独生子女补助形式发给职工的补助

B.内部退养职工未退休前从单位领取的工资

C.单位发给职工的抚恤金

D.出租汽车公司采取单车承包方式运营时,出租车驾驶员取得的客运收入

正确答案:A,C,第 6 题 纳税人取得的下列所得中,应缴纳个人所得税的有()。

A.某中国公民(境内有住所)在境外取得的外币存款利息

B.某中国公民被派往香港工作取得工资、薪金所得

C.某外国作家将其作品在中国出版取得的所得

D.外籍个人从外商投资企业取得的股息、红利所得

正确答案:A,B,C,第 7 题 根据我国《个人所得税法》的规定,对于下列所得在计算企业所得税时不得作任何扣除,直接以所得的数额作为计税依据的有()。

A.劳动报酬所得 B.股东分得的红利

C.银行利息收入 D.彩piao中奖所得

正确答案:B,C,D,第8题 实行査账征税办法的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生产经营所得,确定个人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时不准予扣除的项目有()。

A.投资者的工资 B.投资者及其家庭发生的生活费用

C.企业计提的各种准备金 D.企业从业人员计税标准内的工资支出

正确答案:A,B,C,第 9 题 下列稿酬所得中,应合并为一次所得征税的有()

A.同一作品再版取得的所得

B.同一作品出版、发表后,因添加印数而追加的稿酬

C.同一作品出版分三次支付的稿酬

D.同一作品先在报刊上连载,然后再出版取得的稿酬

正确答案:B,C,第 10 题 下列选项中,关于个人购买福利彩piao、赈灾彩piao、体育彩piao,一次中奖收入缴纳个人所得税的规定表述不正确的有(),A.—次中奖收入在1万元(含)以下的,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

B.—次中奖收入在1万元(含)以下的,减征个人所得税

C.一次中奖收入超过1万元的,超过部分征收个人所得税

D.—次中奖收入超过1万元的,全额征收个人所得税

正确答案:A,D,第 11 题 下列各项中,应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的有()。

A.职工个人以股份形式取得的不拥有所有权的企业量化资产

B.职工个人以股份形式取得的拥有所有权的企业量化资产

C.职工个人以股份形式取得的拥有所有权的企业量化资产,转让时所获得的收入

D.职工个人以股份形式取得的以量化资产参与企业分配而获得的股息

正确答案:C,D,第 12题 下列个人所得,在计算个人所得税时,不得减除费用的有()。

A.工资、薪金所得 B.劳务报酬所得 C.利息、股息、红利所得 D.偶然所得

正确答案:C,D,第 13 题 根据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各项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定额扣除费用的有()。

A.工资、薪金所得 B.劳务报酬所得

C.企事业单位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 D.财产租赁所得

正确答案:A,C,第 14 题 下列不属于稿酬所得项目的有()。

A.摄影作品发表取得的所得 B.拍卖文学手稿取得的所得

C.为企业编写发展史取得的所得 D.为出版社审稿取得的所得

正确答案:B,C,D,第 15 题 下列选项中,适用超额累进税率计征个人所得税的有()。

A.工资、薪金所得 B.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

C.企事业单位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 D.财产转让所得

7.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社会经济制度试题 篇七

一、农村集体经济有效实现的法理考察

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需要相关法律制度提供支撑。为了规范、促进集体经济的发展, 江苏省先后通过了《江苏省乡村集体工业企业管理暂行条例》、《江苏省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办法》、《江苏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积极推进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的意见》、《江苏省委办公厅、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意见》。调查显示, 80%的农户表示这些地方性规范的实施效果较好。

农民对于集体经济组织发挥作用有较强期待。受访农户期待集体发挥的功能分别为:为集体成员提供社会保障 (医疗、养老、失业等) 资金 (91.7%) ;为改善农村文化、教育、环境卫生设施提供资金 (86.1%) ;为加强道路、水利、饮用水等公益事业建设提供资金 (80.6%) ;在本地为集体成员提供就业机会 (75%) ;为农户的承包经营权提供良好服务 (69.4%) ;适当补贴失地或无地成员 (63.9%) 。调查显示多数村集体经济组织能够较好地履行, 名村受访农户的满意度高于普通村。受访农户认为村集体经济组织在下列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加强道路、水利、饮用水等公益事业建设 (100%) ;改善农村文化、教育、环境卫生设施 (97.2%) ;适当补贴失地、无地成员 (75.0%) ;提供社会保障 (医疗、养老、失业等) 资金 (97.2%) ;为农户的承包经营提供服务 (77.8%) ;在本地为集体成员 (农民) 提供就业机会 (75%) 。

上述调查数据显示:集体经济有效实现有利于农村道路建设、农田水利建设;有利于农村的文化、教育、卫生发展;有利于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促进公平正义;有利于为农户承包经营提供服务, 提高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水平;有利于在本地为集体成员提供非农就业机会, 促进农民增收。

二、农村集体经济有效实现的主体制度考察

关于农村集体经济的主体制度, 应重点关注村委会代行集体经济组织职能的效果, 集体经济组织的权利和义务, 集体经济组织决策的独立性, 集体成员资格的取得和丧失, 成员权的内容及实现。

80.6%的受访农户反映集体经济组织不独立, 与村委会合在一起。高达94.4%的农户对于村委会代行集体经济职能的效果表示认同。

集体经济组织履行职责需要享有一定的权利。受访农户认为其应当享有以下权利:依法将集体耕地发包给农户 (88.9%) ;依法调整、收回承包地 (80.6%) ;依法管理村办企业 (80.6%) ;合理分配征地补偿款 (77.8%) ;决定宅基地的分配 (63.9%) ;决定自留地 (自留山) 的分配 (58.3%) ;合理收取一定的耕地承包费、宅基地和自由地 (山) 使用权转让费 (41.7%) 。同时履行以下义务:对撂荒的耕地进行管理 (86.1%) ;不得违规发包耕地、随意调整或收回土地 (80.6%) ;不得对分配征地补偿款等事项进行暗箱操作 (77.8%) ;经营村办企业的收益须用于村集体事业或村民福利 (75%) ;对闲置的宅基地、自留地进行管理 (69.4%) ;使用收取的承包费、宅基地使用权费等费用应履行法定程序 (63.9%) 。

集体经济组织能否独立行使职权而不受县乡等基层政府的不当干预是集体经济健康发展的条件之一。调查显示, 与其他省份相比江苏省集体经济组织受地方政府的不当干预较多, 27.9%的农户表示存在不当干预。

集体由集体成员构成, 集体成员资格标准在进行集体事务表决及利益分配时成为一个重要问题。被访农户认为下列情形应当享有成员资格:“具有村集体所在地户籍的村民及其子女” (88.9%) ;“依据其他条件, 经成员大会决议接纳为成员的” (61.1%) ;“退出原集体经济组织的本组织成员的配偶” (44.4%) ;“迁入小城镇落户但未享受城市生活保障且未放弃成员资格的” (36.1%) 。调查显示, 户籍仍然是当前农村地区确定村民资格的最为重要的标准。在与村民的交流中, 多数村民表示只要户口在本村就应取得集体成员资格, 而迁入小城镇落户即使未享受城市生活保障不得继续享受村民待遇。在经济较为发达的村庄, 有村民表示应该赋予对集体经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者以村民资格。在关于是否在国家法律法规中明确规定村集体成员 (村民) 资格丧失的情形方面, 而85.7%的受访农民认为应当规定, 只有14.3%的受访农民表示不应当规定。在成员权利方面, 从集体获得社会保障补贴和选举、监督、罢免集体经济组织管理者两项权利最为村民关心。

三、农村集体经济有效实现的财产权制度

集体财产是集体经济得以发展和有效实现的物质基础。村集体主要财产为土地 (100%) 、房屋等建筑物 (97.2%) 、水利设施 (86.1%) 、公共设施 (83.3%) ;部分集体经济实力较为雄厚的村集体财产还包括钱款 (50%) 、企业财产或股权 (33.3%) 、有价证券 (16.7%) 、商标等知识产权 (11.1%) 。企业财产、有价证券和商标主要集中在名村。

在增加集体收入的途径方面, 被访农户多认为村办企业利润 (94.4%) 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费 (58.3%) 应该成为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主要财产来源。普通村的村民认为可以收取耕地使用费、宅基地转让费等发展集体经济。在收取土地费用的程序上, 受访农户多认为应由村民 (代表) 大会或集体成员 (代表) 大会决定 (86.1%) 。

集体建设用地对于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面对“您认为村集体 (集体经济组织) 有效经营管理建设用地需要哪些政策法律支持?”86.1%的被访农户认为应当严格依据乡村规划, 对集体建设用地进行登记确权;82.2%的被访农户认为需要保障耕地和宅基地不得随意变为建设用地;61.1%的被访农户认为应适当放开村集体自主经营建设用地范围的限制。在土地征收方面, 被访农户多认为:应当严格区分工商业用地和公共利益用地 (83.3%) ;完善征地补偿程序 (75%) ;建立有关制度, 使得征地后原集体土地增值的收益部分合理分配给农民集体 (75%) ;切实保障村集体对于违法征地侵权行为的救济权利 (61.1%) 。

根据现行土地管理法的规定, 国家进行土地征收的补偿项目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及地上建筑物和青苗的补偿费。对于土地补偿费的分配问题颇受关注。调查发现, 受访农民希望的分配方式为:不调整土地, 补偿款分给原土地承包人或使用人 (42.8%) ;给被征地农民调整土地后, 补偿款分配给全体成员 (31.4%) ;在集体和被征地农民之间按比例分配 (14.3%) ;给被征地农民调地后, 补偿款留归集体使用 (8.6%) 。

四、农村集体经济有效实现中的经营运作现状

集体所有的资产主要为土地资产和企业资产, 集体经济有效实现的经营运作现状考察主要围绕土地资产和企业资产的经营形式开展。

被调查村的土地资产自1978年以后主要采用村委会或村民小组 (包括发包) 的形式进行经营管理 (94.4%) ;92.6%的被访农户认为采用村委会或村民小组 (包括发包) 的经营形式没有问题。但股份制、合作社等经营方式也逐渐被农民了解和接受。

关于企业资产, 华西村有华西村集团, 控股5家上市公司;宋口村成立了江苏榆城集团, 下辖10多家企业;锁石村则依靠招商引资发展集体经济。宗言村与华西村同属“苏南模式”, 但是在2000年前后改制时将集体企业全部改制为股份制企业或私有企业;麒麟铺村利用靠近南京的地理优势, 利用招商引资发展集体经济;赵沙村是一个渔村, 没有企业。综上, 华西村、宋口村、宗言村有集体独资企业或参股企业, 而其他村无集体企业资产。当被问到“就您所了解和认识, 在下述几种经营管理集体企业资产的组织形式中, 哪一种组织形式最好?”分别有33.3%的被访农户选择了集体独资企业和股份合作制企业, 而选择公司的比例较低为13.9%, 极少数人选择了合伙企业和合作社。名村选择集体独资企业比例较高, 普通村选择股份合作制比例较高。

五、结论

根据上述调查与分析, 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 江苏省为发展集体经济制定了一些地方性法规与政策, 执行效果较好。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有利于农村道路、农田水利等公共设施建设;有利于农村文化、教育、卫生事业发展;有利于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灾难救助机制;有利于为农户承包经营提供服务;有利于为集体成员在本地提供就业机会, 增加农民收入。

第二, 在发展集体经济的主体制度方面, 调查的村庄均未设立独立的集体经济组织, 而是与村委会合在一起或者由村委会代行集体经济组织职能。农户对于村委会代行集体经济组织职能的效果表示认同。法律应明确规定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取得及其丧失标准。实践中主要以户籍为标准确定成员资格, 集体成员资格的明确有利于集体意志的形成和集体成员权利的实现。

第三, 集体经济有效实现的财产权制度。集体财产形式多元化, 集体财产主要有土地、房屋等建筑物、水利设施、公共设施, 部分集体经济实力雄厚的集体财产还包括钱款、企业财产或股权、有价证券、知识产权等。乡村工业化是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有效途径, 集体经济收入来源主要依靠村办企业利润或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费。在征地制度中, 应当明确公共利益, 缩减征地范围, 提高征地补偿标准, 土地补偿费大部分应补偿到农民个人。

第四, 集体经济有效实现的经营制度。首先, 现行农村土地资产经营制度多被认可。但是在坚持家庭承包的同时, 通过股份合作企业或者土地合作社来经营土地也逐渐被农民接受。其次, 企业资产经营可采多种形式。集体所有的企业资产主要采取集体独资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公司等形式进行经营管理。最后, 应积极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的新的经营形式, 只要该种经营组织形式有利于利用集体资产保值增值, 提升集体经济发展水平, 最终实现集体成员利益, 都应该积极尝试推行。

*本文系陈小君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我国农村集体经济有效实现的法律制度研究” (项目编号:09&ZD043) 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基金资助项目 (项目编号:2011B0504)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院)

摘要: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新农村的重要举措。调查发现:发展集体经济有利于农村公共设施、公益事业建设;村委会代行集体经济组织职能的效果较好;法律应明确规定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取得及其丧失标准;集体经济收入来源应主要依靠村办企业利润或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费;土地承包经营制度被农户认可, 应积极探索土地股份合作等形式;企业资产经营可采用多种形式, 如集体独资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等。

8.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社会经济制度试题 篇八

关键词:技术知识;制度知识;经济增长;经济制度;技术进步;制度创新;人力资本

中图分类号:F061.2;F06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131(2014)06-0096-04

经济增长是各国(地区)普遍追求的目标,也是经济学着力解决的问题。纵观主流经济学的发展,从重农主义强调土地的作用到重商主义强调市场的作用,到古曲主义和新古典主义综合强调各类生产要素(当然包括土地)和发挥市场效率等的作用,都展示出这样一幅图景:人们在分析经济增长时,越来越多地把各类相关要素纳入分析框架,从而越来越客观、准确地描述现实经济增长过程以及各因素所起的作用和其存在的原因,推动了经济学的发展,进而提高了人们调控经济发展的能力。但是,一个比较明显的问题却还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人之所成为经济活动的主体并在一定程度上掌控经济活动的均衡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人区别于其他物种而具有智能生命的特质,换句话说,就是人类可以通过知识积累提高其“掌控经济活动”的能力,而这正是我们推进经济增长的根本,但是这点却在很大程度上被主流经济学所忽视。本文拟通过对经典经济增长理论的反思,探讨人类知识,尤其是制度知识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一、经济增长理论的反思及问题的提出

人类的知识不论怎样区分,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关于自然的知识和关于人类自身的知识两类,前者是人类探知和改造自然的技术性知识,而后者是关于人类自我组织的知识,可分别称之为“技术知识”和“制度知识”。如果说各种经济增长理论中涉及知识的作用,大体都是指技术知识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论是李嘉图强调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传统经济增长,还是马歇尔的新古典主义增长,最终都只是把知识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局限于技术知识的作用。直至当前,人们在研究知识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时,大都是指技术知识在推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如往往将信息技术作为知识的典型代表。这种认识的主要原因,不仅在于经济增长分析中的新古典主义倾向,而且在于人们注重于从定量上确定知识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而技术知识更容易量化。

但是,从现实经济增长来看,人类的制度知识直接影响到社会经济制度的形成和有效性(张尚毅,1998a),进而影响甚至决定经济增长的方式和成果。新古典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特征是在经济分析中不考虑制度对经济的影响,将经济制度视为经济分析的外生因素;而李嘉图的传统增长理论虽然涉及制度因素,但是并没从知识的角度进行这方面的分析。事实上,我们从经济增长理论的基本发展脉络可以看到这点。

张尚毅:制度知识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及人力资本第二特征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对经济发展的要求,经济增长理论也不断发展演变,从重农主义到重商主义等无不如此。现代经济增长理论源于哈罗德和多马的经济增长模型,他们假定技术等经济变量不发生改变,从资本和储蓄的相互关系引出经济增长模型,从而推出一个最优经济增长路径,并以此提出经济增长的制约因素。作为新古典主义的继承者,哈罗德等人在其模型中沿袭了新古典主义传统,将经济增长直接与储蓄转化为资本联系起来,指出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资本的投入量,但这只是从一个方面论证了经济增长的因素。随着新古典主义增长模型的发展,产生了以索洛模型为代表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型。索洛模型以定量分析的方法,引入劳动、技术等变量,从而使经济增长不仅和资本,而且和劳动、技术的变化联系起来(索洛,1988)。经济学的发展使人们可以用定量方法分析出技术对经济的具体贡献和大多数经济理论一样,通过将实际经济数据引入经济增长模型,进而推导出各个变量的具体效应,是在数理上有说服力的方法,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一门科学只有在它成功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真正完美的地步”(拉法格,1957)。经济学也正因为充分运用了数学成果,从而使其成为真正的科学,经济增长才得以在一定程度上为人类所掌控。 ,索洛在这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他通过设立和技术有关的规模变量,分析出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索洛采用美国1909—1940年经济发展的有关数据,估算出美国平均经济增长率中技术进步的贡献约占51%左右;而对1909—1949年美国非农部门的估算,这个比例提高至87.5%,并且在这40年中后半部分技术进步的贡献约为前半部分的5.83倍(索洛 等,1991)11。这些实证数据不仅验证了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而且也说明了随着经济发展,技术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大。 。新古典主义经济增长模型强调资本、劳动、技术等经济变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但制度等经济变量依然被排除在经济增长分析之外。

引入技术变量,实质上是在一定程度上将知识引入经济分析中,新古典主义经济增长理论可以从定量的角度论述知识、技术等经济变量对经济的贡献度。如丹尼森曾估算出美国在1948—1973年的经济增长有28%左右归因于知识的进展(索洛 等,1991)256。这些关于知识对经济增长作用的论述,引起了人们对知识对经济增长作用的重视,一些学者也逐渐将知识纳入经济增长分析之中,从而使知识在经济增长分析中由外生变量内生化。然而,真正将知识明确引入经济增长分析的是保罗·罗默。罗默所提出的新经济增长理论,进一步从技术分解出知识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与索洛不同的是,罗默的经济增长理论不仅使经济分析能预测经济的长期趋势,而且可以将经济的短期变化预测出来,从而能更准确地测量知识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新经济增长理论明确指出经济增长并不依赖于劳动力的增长,进而提高了人们对知识在经济增长中作用的认识(Romer,1986)。

知识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性被人们发现并重视,得益于现实的经济发展,也得益于于经济学的发展。经济学中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幅图景:经济实践和经济理论相一致,而经济理论又往往超越经济实践,给经济实践以指导,而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人类关于经济增长的知识的进展。目前,主流经济增长理论虽然将各种生产要素纳入经济增长分析中,但是对于知识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主要强调了技术知识的作用,忽略了制度知识的作用,也没有较为普遍地指明各类知识(特别是制度知识)分别在经济增长中所起的作用。因此,其无法说明为什么知识(实际上是技术知识)在一些经济态中的作用较强,而在另一些经济态中的作用相对较弱;更无法回答为什么技术主导的经济增长发生在一些国家或地区,而不发生在其他国家或地区。因此,要将知识真正引入经济增长分析中,不能仅从技术知识方面着手,还要将人类关于自身的知识纳入其中。由于新古典义传统理论在技术知识方面作了比较系统的论述,下文着重分析制度知识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二、经济增长的知识基础

当我们依赖于自然资源推进经济增长时,自然会得出增长存在极限的结论(米都斯,1997);而新经济增长理论对增长极限进行了否定,提出由知识所决定的增长递增效益。今天,在现实经济中出现的更多地依靠技术知识而相对较少地依靠其他资源推进经济增长的现象,正如罗默所说的那样,从本质上来说只不过是人类对于自然界认识的深化以及运用这些技术性知识推进经济增长。但是,由于主流的经济增长理论继承了新古典主义传统,虽然指出了知识对经济增长起着十分巨大的作用,却不能用人类全部知识的进展来解释经济增长,也正因为如此,无法解答我们前述的一些基本问题。

奥地利学派学者哈耶克在他的有关论著中将人类知识作为经济分析的基础,指出“均衡仅仅以人们在试图执行可能达到均衡的初始计划的过程中确实获得的知识为基础”(哈耶克,1989),从而将知识完全融入整个经济分析中,这种无区别地将人类关于自然的知识和人类自身的知识融入经济分析,与国际经合组织关于知识经济中知识的基本认识是一致的。用人类全部知识解释经济增长所要说明的问题是,社会经济均衡并非如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假设的是具有同质性经济主体的均衡,而是具有异质性经济主体(拥有不同量和质的关于自然和自身的知识)的均衡,这就必须解决异质性经济主体相互耦合的问题,必须明确具有不同知识的经济主体之间为什么存在相互冲突,怎样才能相互耦合,进而达到均衡,保持一个经济态的稳定与发展(张尚毅,1998b)。从制度知识的角度,我们可以比较容易解决这个问题,因为不同的经济主体不但具有不同的个性知识,而且具有作为耦合基础的共性知识,这些知识就是我们所称的知识传统;知识传统决定了一个经济态可能具有的经济制度优化水平,从而也就决定了该经济态可能接受或者拥有的技术知识水平,进而呈现出与之相适应的经济增长水平这点我们可以从中国以及许多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事实看到。中国近代的落后并非在于不知道当时西方世界技术知识的发达程度,也引进过在当时较为先进的技术,但是,仍然无法改变中国落后的经济社会状况;反之,一些国家(如日本)在近代的崛起也不是因为比我们更多地了解当时先进的技术知识。决定经济发展差异的关键在于我们关于制度知识的缺乏,或者说拥有先进制度知识的人很少,不足以自我产生或接受新的经济制度。 。正如诺思所指出的那样,“制度框架为经济增长提供了一个适宜的环境”(诺思,1989)。总之,具有不同知识水平(包括制度知识和技术知识)的经济主体决定了经济均衡状态的不同,从而使经济发展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

我们认为当一个经济态的人群中关于制度知识的分布程度相对较低时,是不可能产生出更有效率的经济制度的。因此,具有足够多的不断优化的制度知识的人群就成为一个经济态不断进化的基础。这仅仅是从经济态自组织内部看问题,如果考虑到经济增长不仅是自组织内部进化的结果,而且还可以通过获得外部性知识来实现,那么,具有先进的制度知识,或者更通俗地讲具有前沿性制度知识的人群分布状况,将决定一个经济态进化的可能性,从而决定经济增长状况。因此,人类经济发展与进步的历史,从实质上看就是人类各种经济制度进步的历史,各类不同的经济制度决定了经济可能达到的增长程度。因此,经济增长(包括我们今天所说的知识经济)事实上都是人类技术知识和制度知识共同进步的结果。

经济发展是人类知识普遍发展的结果,人类关于自然和自身的知识逐步深化过程也就是经济增长随之加快的过程。不同阶段的知识构成了经济发展的相应阶段的基础,也就是说,人类对自然和自身不同的认知阶段实现了不同程度的经济增长。每一个时代都有着自身前沿的知识,这是一个经济态乃至一个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充要条件。社会经济发展虽然在传统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但是,如果没有社会前沿性知识的普遍发展,那么,这个经济态将停留在原有的基础上。这就是为什么有些国家和地区在经历了一定发展以后,停留在不发达陷阱的原因。然而,这仍然无法回答这些国家和地区为什么没有将他们的前沿性知识运用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这个问题。关于这点罗默也没有给出答案,他虽然指出了技术知识的增长递增效益,但是没有指出一个经济态为什么要运用前沿性技术推进经济增长。诺思对此作出了解答,他认为一些国家和地区之所以停留在不发达陷阱的关键原因,在于没有制订或实施诱致这些前沿性知识运用于经济的经济制度,“正是人类组织的成功或失败决定着社会是进步还是倒退”(诺思,19992)。对此,汪丁丁(2001)作出了更进一步的分析,他认为人类社会经济制度不断完善的原因在于人类关于制度的知识不断丰富,在探索过程中,人类代代相传、不断积累的关于制度的知识构成知识传统,而在知识传统基础上的制度创新引发了技术知识的不断进步。因此,人类在推进经济增长过程中必须全面地运用关于自然的知识和关于自身的知识,从而实现经济增长以技术进步为主导,进而使知识成为经济增长的基础。这个基础既得益于人类关于自身知识的进展——实现经济制度的演进,同时也得益于人类关于自然知识的进展——实现生产技术的进步,进而在两方面的共同作用下实现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增长。

三、制度知识:人力资本第二特征

知识对经济增长的递增作用,我们可以视为知识的经济化。知识依托于人类自身,知识所表明的经济特征和人力资本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经济学家在研究知识对经济的作用时,几乎无一例外地要论及人力资本。从相互关系上来说,人力资本和知识是相互依存的,这点我们可以从经济以及经济学发展史中看到。费雪在1906年发表的《资本的性质与收入》一文中首次提出人力资本的概念,并将其纳入经济分析的理论框架中;1935年美国经济学家沃尔什发表了《人力资本观》,明确地指出了人力资本和个人知识的相互性,也进一步强调了受教育的经济意义;其后,舒尔茨系统阐述了人力资本在经济中的作用,指出通过对成人和儿童进行教育、提高他们健康状况等本身就是资本积累。从舒尔茨等人的基本观点中我们可以发现,和物质资本相对应的人力资本应用于经济活动的过程从本质上来说就是知识的经济化。知识在经济增长中的运用实际上就是人力资本优化的结果,这和我们在现实经济发展中所看到的现象是一致的。

人力资本的积累和经济发展是一致的,人力资本在全部资本中比例越高,知识经济化程度也越高。有关研究表明,一国人力资源占世界的比重与其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的比重基本是一致的,如美国人力资源占世界比重居前,其国民生产总值比重也居世界前列(李仲生,2006)。值得注意的是,教育是决定与现代经济增长相适应的人力资本的主要因素,也是现代人类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教育发达程度决定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知识分布状况,从而也就决定了其经济增长状态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证明了这点:经济发展比较快的地区,往往也也是教育水平相对较高的地区。相关研究表明,1982年,东部地区人均受教育年限是中西部地区的1.32倍,而到2004年扩大到1.53倍(张邦辉 等,2007)。 。

技术知识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获得,我们可以视其为人力资本的第一特征;制度知识是不能通过实验的方法获得的经验性知识,我们可以视其为人力资本的第二特征。可以说,人类经过长期积累的制度知识是制度创新的基础,具有相应制度知识的人群数量和分布状况与制度创新之间服从概率分布。而从概率的角度看,人群制度知识的分布将依大数定律收敛于某一期望值,这个期望值代表制度的优化程度。比如,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之所以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的地区经济增长较快,是由于这些地区有较多具有相应制度知识的人群。另外,从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的不同地区利用后发优势发展的不同成效来看,一个地区能够吸收和消化的技术水平取决于其制度优化程度,也就是说其现实技术知识的先进程度决定于制度知识。正如诺思所指出的那样:“尽管可以利用其他社会的成就,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却在继续扩大”(诺思,2013),分析其中的原因就在于欠发达国家人群的制度知识分布状况不能支持先进技术的高效应用,更不能促成新的技术创新。因此,不论是从内部产生技术知识,还是从外部引入技术知识,技术知识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发挥都将取决于制度知识的分布状况,具有较先进制度知识的地区最终将成为发达地区。这给我们的启示是:着力培养人力资本,特别是提高制度知识水平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根本途径。

参考文献:

哈耶克.1989.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51.

拉法格.1957回忆马克思[M].北京:人民出版社:72-73.

李仲生.2006.美国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31-34.

米都斯.1997.增长的极限[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51.

诺思.2013.理解经济变迁过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51.

诺思.1989.西方世界的兴起[M].北京:华夏出版社:170.

诺思.1992.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三联书店:66.

索洛.1988.增长理论:一种说明[M].北京:华夏出版社:32.

索洛,等.1991.经济增长因素分析[M].北京:商务印书馆:256.

汪丁丁.2001.知识动力学与文化传统变革的三类契机[J].战略与管理(1):77-81.

张邦辉,谭伟,邓淼.2007.从人力资本角度看人均受教育年限对区域收入差异的影响[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6):126-129.

张尚毅.1998a.从知识传统到交易费用的支付[J].探索(1):81-84.

张尚毅.1998b.非均衡经济主体论[J].渝州大学学报(1):57-62.

Romer. 1986. 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run Growth[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5).

上一篇:学校年终考核自查报告下一篇:毕业典礼那一天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