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部诗歌(共8篇)
1.中国第一部诗歌 篇一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导学案 第一课
一、阅读赏析指导归纳以下内容
1、什么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怎样做到“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在课本上圈划出来)
2、分别以下列两首诗词为例说怎样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赏析诗词。
近试上张水部(唐)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思考: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此诗写出怎样的的哲理?
望江南 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注:这是南唐李后主亡国入宋后写的词。有人说这是一首极尽故国繁华之作;有人说这是一段凄凉无限之吟唱。
• 绝句二首(其一)
• 杜甫
•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第二课
长恨歌
唐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悲剧,因与“安史之乱”紧相联系,有着相当严肃的政治色彩,而其情事本身之离奇、曲折,又极富传奇色彩,因而倍受历代文士的关注。自唐至清,出现了不少以此为题材的文学作品,著名者如杜牧《过华清宫绝句》、李商隐《马嵬》、苏轼《荔枝叹》、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洪昇《长生殿》等。
文学常识填空: 白居易,字_______,号______,是唐代继杜甫之后又一位伟大的_______诗人。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________,________”。著________一书。________与________是白居易七言长篇叙事诗中写得最成功的作品。早在作者生前,就有“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的说法。
(一)先独立自学对照注解,轻声诵读诗歌,要求注出生字词的读音,在课文旁边写下自己的想问的问题。然后同桌相互检查听读课文;再完成以下基础积累。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鼙()鼓 骊()山 霓()裳 临邛()马嵬()驿 翡翠衾()玉扃()迤()逦()凝睇()钗擘()花钿()绰()约
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汉皇重色思倾国 六宫粉黛无颜色 可怜光彩生门户 夕殿萤飞思悄然 悠悠生死别经年 雪肤花貌参差是 云鬓半偏新睡觉 临别殷勤重寄词
3、将下列名句补充完整。
(1)回眸一笑百媚生,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惊破《霓裳羽衣曲》。(3)春风桃李花开夜,________________。(4)上穷碧落下黄泉,________________。(5)玉容寂寞泪阑干,________________。(6)____________,此恨绵绵无绝期。
(二)合作探究:
1、整体把握
这首叙事诗按照情节的发展,可以分为四部分,每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第一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认为这首诗是对忠贞爱情的赞颂还是对荒淫误国的嘲讽,或者其他?结合诗歌内容作具体分析。
(三)拓展训练:请比较李白的三首《清平调》在对李、杨的描写上和白居易有什么不同。
清平调 李 白 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曾向瑶台月下逢。
二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三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第三课时
湘夫人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诗人屈原,生活在战国中期的楚国。他对内主张举贤任能,改革时政,对外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强盛起来。但遭到保守势力的陷害和打击,曾两次被放逐。在第二次被放逐的20年间,他最终修订完成了长期以来收集并整理的民间乐歌《九歌》。《九歌》是一组想像力十分丰富、文辞非常优美的抒情诗歌,带有浓厚的楚国民间文学色彩,反映了当地巫风盛行的情况。《湘夫人》就是《九歌》中的一篇。
(一)独学、对学:
1、先独立自学对照注解,轻声诵读诗歌,要求注出生字词的读音,在课文旁边写下自己的想问的问题。然后同桌相互检查听读课文,相互交流问题。
2、独立完成练习二三。(填写在课本上)
(二)小组合作探究
1.说说此诗开头所渲染怎样的环境气氛,对于全诗所起的作用。
2.第三段,详细描绘了湘君为湘夫人用各种香草装饰爱巢的过程和步骤,这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
3.诗歌中有着大量的景物描写,一般却不认为是一首写景诗,你能说说其中的原因吗?
第四课 拟行路难(其四)【作者】鲍照: 414-466,南北朝人。字明远。东海(今江苏涟水)人。出身贫寒,虽才华出众,却一直不得意。曾做过刘宋的侍郎、参军,后死于乱军中。七言乐府尤受后世推重。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歌咏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本篇是第四首。诗人拈出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作为比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
(一)诵读诗歌,背诵,同桌相互检查背诵,并梳理诗意。
(二)先独自思考,然后小组相互讨论完成以下问题。
1.诗歌开头两句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怎样的哲理?第三句写“人生亦有命”,从诗歌本身看,作者对“命”有怎样的看法?
2.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诗人形象?
课后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北渚(zhǔ)
袅袅(niǎo)
眇眇(miǎo)...B.沅水(ruán)薜荔(bì lì)澧水(lǐ)....C.潺湲(chán yuán)云汀(tīnɡ)九嶷山(yí)....D.水裔(yì)屋椽(chuán)馨香(xīn)...2.下列字形书写全部正确的一组是()A.白
荒忽
芳椒
庑门 B.江皋
嘉期
缤纷
逍遥 C.容与
遗赠
衣袂
辛夷 D.哀宛
迂缓
偕逝
润饰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湘夫人》以方言为主,兼有五七言,句式变化灵活。这种“骚体”诗,是继《诗经》后新出现的自由诗,在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是一次空前绝后的创新。....B.中华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三五年。如果我们不记下同代人的雪泥鸿爪,后人就难免要雾里看花了。....C.虽然他的话我不懂,我的话他也不懂,但是我们凭着手势和动作,便言为心声了。....D.没想到我忙了很长时间,到头来只是海底捞针一场空,这种傻事我以后再也不干了。....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项是()A.有人说,屈原在《湘夫人》中所表现的男女水神欢会难期、思而不见的爱情悲剧,实际上是他自己不为楚王所知的身世悲剧的曲折反映。
B.王维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创造的具有鲜明个性的意境,丰富和提高了山水诗的表现技巧,对诗歌发展作出了贡献。
C.为确保大熊猫入港随俗,科研人员专门安排它们接受语言训练,提升普通话、广东话和英语的能力,为在香港定居做好准备。
D.许多投资者不了解证券投资和基金产品的风险,没有区别股票和基金产品与储蓄、债券的差异,贸然进行证券和基金投资。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 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注]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 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中用了何种修辞方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第五课
蜀 相
杜甫早年曾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自比为舜的大臣稷和契。安史之乱的第三年他去投奔肃宗,不久又被放还,从此郁郁不得志。因此,入蜀后他便怀着崇敬的心情去瞻仰武侯祠,借此抒发自己的怀抱。这是一首凭吊古迹、颂扬诸葛亮的咏史诗,脍炙人口,感人至深。作者借歌颂诸葛亮的过人才智和丰功伟绩,惋惜诸葛亮的壮志未酬,抒发了自己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
(一)诵读诗歌,背诵,同桌相互检查背诵,并梳理诗意。
(二)先独自思考,然后小组相互讨论完成以下问题。1、全诗是如何联系自身,表达忧愤之情的?
2.《蜀相》开头两句对翠柏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3.颔联的诗眼是什么?试分析其表达作用。
4.“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的“英雄”指什么人?
第六课
书 愤
(一)诵读诗歌,背诵,同桌相互检查背诵,并梳理诗意。
(二)先独自思考,然后小组相互讨论完成以下问题。
1、诗的起句、结句十分重要,往往跟诗的主旨和意境有关。请你解释这首诗起句和结句的意思,并说说它们好在哪里。
2、关于“中原北望气如山”中的“气”的理解,有两种观点:其一,“气如山”即“积愤如山之重”。“气”即悲愤;其二,“气”为“豪壮之气”。你赞同哪个观点,并说明理由。3.如何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诗?
4.联系社会背景和作者身世,比较陆游此诗和杜甫《蜀相》,说说他们在歌颂诸葛亮功绩、抒发个人感情和表现手法等方面有何不同?
课后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大散关(sàn)谮言(zân)
跛脚(bǒ)无耻谰言(lán)....B.伯仲(bó)薄似纱(bó)
杜撰(zhuàn)寡廉鲜耻(xiǎn)....C.斜行(hánɡ)蕴藉(jí)
冠冕(ɡuān)锃光瓦亮(chãnɡ)....D.塞上(sài)商榷(quâ)
形骸(hái)游目骋怀(chěnɡ)....
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中原北望气如山 气:气概,气势
B.塞上长城空自许 许:答应 ..C.出师一表真名世 名:闻名
D.千载谁堪伯仲间 堪:能够 ..
3.下列和“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在艺术手法上不同的一项是()A.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B.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C.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D.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组是()A.日前,《福布斯2008中国名人榜》出台,于丹以1 103万的巨额收入居作家榜首之位。
B.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于3月14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闭幕,完成了各项议程,通过了若干政治决议。
C.自2007年10月下旬以来,由于国内没有好政策的出台以及受美国经济衰退的影响,股市指数连续下跌,中国股市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D.3月24日,奥运冠军罗雪娟将在北京奥运圣火采集仪式结束后,高举火炬,开创第一次由举办国火炬手完成的第一棒火炬接力。
二、课堂延伸
登 楼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①②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③④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⑤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注 ①锦江:在今四川成都市南,岷江支流,以濯锦得名,杜甫的草堂即临近锦江。②玉垒:山名,在今四川灌县西。③北极句:广德元年(763)十月,吐蕃陷长安,立广武王李承弘为帝,代宗至陕州(今河南陕县),后郭子仪收复京城,转危为安。此句喻吐蕃虽陷京立帝,朝廷始终如北极那样不稍移动。北极:北辰。④西山寇盗:指吐蕃。同年十二月,吐蕃又陷松、维、保三州(皆在四川境)及云山新筑二城,后剑南西川诸州也入吐蕃。意谓朝廷终不因侵扰而稍改。故吐蕃也莫相侵。⑤《梁父吟》:乐府篇名。相传诸葛亮隐居时好为《梁父吟》。但现存《梁父吟》歌词,系咏晏婴二桃杀三士事,与亮隐居时心情似不相涉,故学者疑之,一说亮所吟为《梁父吟》古曲。又一说吟者是杜甫自己。
5.解释下列词语。
(1)来天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变古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说“万方多难”是全诗写景抒情的出发点,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
6.尾联借诸葛亮隐居时好为《梁父吟》的典故,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慨?
三、语言运用
7.根据文意,仿照画线句子的句式补充语句。
阅读古典诗词,你可以一一品味诗人们的思想感情,继而有所思,有所悟。读陆游,辛弃疾,你明白了什么是爱国情怀;读杜甫,白居易,你懂得了什么是忧民情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读着,品着,渐渐地,你已经和诗人融为一体了,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自己的思想修养和审美情趣。
8.根据语意仿写三句话。要求比喻恰当,句式相同。
散文乃走路,诗乃跳舞;散文乃喝水,诗乃饮酒;散文乃说话,诗乃唱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间的对比永远说不完。
2.中国第一部诗歌 篇二
1. 直接揭题,齐读课题。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诗歌,请齐读课题。
师:“领”是后鼻音,请读到位。(生齐读)
2. 复习“领”字,重温形声字构字规律,并指导书写。
师:对于红领巾,大家都很熟悉。少先队员的标志就是红领巾。请大家摸摸,红领巾是不是绕过领子。“领”字之前已经认识过了,你能给大家讲讲是怎样记住它的吗?
生:“领”是个形声字。“令”是声旁,表读音。“页”是形旁,表示头。“领”就在头下面脖子的位置。
师:根据形声字的规律,我们很容易就记牢了它的样子,读准了它的读音,并理解了它的意思。
师:写“领”字时要注意什么?(生答)
师:(边范写边提醒)左边的“令”捺写成点,右边的“页”把横写短,左右偏旁互相让一让,俩字就组成一个新字了。小手举起,和老师一起书空。
3. 引导审题,巩固双引号的用法。
师:课题中的“红领巾”加上引号,通过昨天预习课文,你知道指谁吗?
生:指我们少先队员。
师:你们真会读书!让老师再听听,你们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了吗?(生齐读)
[评析:在本课要认、写的生字中,有形声字13个。以熟字“领”为例,重温形声字构字规律,复习形声字的学习方法,为本课科学识字、正确书写夯实了基础。]
二、运用规律,集中识字,以一驭多
1. 学习“叽、喳”二字,感受叠音词、拟声词的特点。
(1)引导发现
师:“叽、喳”是形声字,你能当小老师教教大家怎样记住它们吗?
……
(2)评价指点
师:这个小老师教得正确、清楚。这两个字都是表示声音的字,合起来是“叽叽喳喳”,这个词也是表示声音。请跟老师读这个词。(齐读,指名读)
师:猜猜,这是什么的叫声?
生:是小鸟的叫声。
师:我们来学着小鸟的叫声,把这个词读得轻快些。
(3)类比拓展
师:老祖先造了许多表示声音的字,它们也像“叽、喳”一样带有“口”字旁。我们根据形声字的特点,来猜猜这几个字怎么读。(分别出示猫图、鼠图、青蛙图及对应的“喵”“吱”“呱”三字,生自由猜读)
师:我问你答。小猫小猫怎么叫?
生:小猫小猫喵喵叫。(同法认读“吱”和“呱”)
师:根据形声字的特点来识字就是快。
[评析:类比拓展,“学一个带一串”,不仅增加了识字量,还迁移了形声字的学习方法,使识字更加自主科学。]
2. 学习“棱”字。
师:(出示:扑棱棱)这个词也是表示声音的,你来读。(师相机正音)
师:“扑棱棱”表示的是什么声音呢?
生:鸟扑扇翅膀的声音。
师:我们来学学小鸟扑扇翅膀。(生模仿小鸟扑扇翅膀)
师:边扑扇翅膀边连读这个词。(生读)
师:是呀,读得急促些才像鸟扑扇翅膀的声音。
师:“棱”也是个形声字,声旁是右边的“夌”。对这个字,你有什么好奇的地方?
生:形旁怎么是木字旁呢?跟“木”有什么关系?
师:和“木”的确有关系。“棱”还有个读音是léng,指的是木板的夹角(指讲台的棱角),所以带木字旁。但是在这个词中表示声音,可跟木板没关系,读作lēng。
师:请大家再读读诗歌第一、二节。(生读)
3. 学习“崭”字。
师:看这个“崭”字,它也是形声字。下面的“斩”是声旁,也念作zhǎn。“斩”上加了“山”成为“崭”。猜一猜,它和山有什么关系?(生猜测)
师:“崭”原先指山很高很高、很陡很陡。“崭”现在有“很”的意思。“崭新”就是——
生:很新很新。
师:你见过崭新的什么东西?
生:崭新的书包、崭新的鞋、崭新的衣服……
4. 学习“牌”字。
师:“牌”字也是形声字。我们看左边的“片”[图字结合形象演示“片”字的来由:()→()→片”]。“片”字就像劈开的木片。你们猜猜,带有片字旁的“牌”指的是什么?
生:扁扁薄薄的木牌。
师:是这样的。人们在牌子上写字做成各种牌。你知道的有哪些?
生:门牌、车牌、扑克牌……
5. 回顾生字,巩固识字效果。
师:刚才我们一口气认识了这五个形声字,我们再来和它们打打招呼吧!(生齐读词语,“开火车”认读单字并组词)
[评析:发挥汉字构字特点,引领学生主动地、有规律地识字,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尤其是“牌”的教学,形象、直观,直抵学生心灵深处。]
三、字文结合,随文识字,识中明文
1. 学习“蓬”字。
(1)引导发现形义联系。
师:“蓬”字也是形声字。根据蓬的形旁“艹”,猜一猜,“蓬”大概和什么有关?
生:“蓬”可能跟草或其他植物有关。
(2)小结,多角度理解字义。
师:没错,(出示蓬草图)这就是蓬草,看起来松松散散的。看!(出示小鸟羽毛蓬松图)小鸟经过一夜的睡眠,羽毛看起来很松散,就称为——(生齐读:蓬松)
师:你还知道什么是蓬松的?
生:蓬松的头发。
师:(出示棉花、兔毛、草堆图)看看这些图,用“蓬松的()”说话。(生进行词语搭配练习)
师:你们再看看这个人,睡了一觉,没梳头、没整理,头发又蓬又乱,称为——(生齐读:蓬乱)看起来没精神、不美观,这时就需要用梳子好好来整理整理,叫做——梳理。
师:鸟儿用什么当梳子呢?
生:鸟儿是用嘴当梳子的。
师:人用梳子来整理头发,鸟用嘴顺着羽毛的纹理把羽毛整理整齐,这都叫做——梳理。
师:看,梳理过羽毛的小鸟看起来怎么样?(出示图)
生:漂亮、精神。
过渡:小鸟多可爱,小鸟多美丽,小鸟多快乐啊!老师教你们读好第一节。
[评析:教学“蓬”字,教师巧妙地把明字理、解字义、认识事物完美融合,独具匠心而又不着痕迹,很有创意。]
2. 指导朗读、理解第一小节。
师:请把这几行末尾的红字响亮地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生自由练读“鸟、跳、毛”)
生:这三个字都有ao音。
师:这首诗歌就是押ao韵的。朗读诗歌时把押韵字读清楚、响亮,就更能读出感情来。听老师先读一遍。(师范读第一节,生练读后指读)
3. 学习第二小节。
师:清晨,小鸟扑棱棱地飞来飞去,在忙什么呢?
生:小鸟在忙着捕捉害虫,保护翠绿的树苗。
师:捕捉害虫的鸟我们称为益鸟。你认识哪些益鸟呢?
生:啄木鸟、猫头鹰。
师:老师再介绍几只益鸟和你们认识,请大声叫出它们的名字。(出示黄鹂、喜鹊、麻雀图,生读)
师:它们是人类的好朋友,你要送什么词来夸它们呢?
[出示:()的黄鹂
()的喜鹊()的麻雀]
师:请你选其中一种益鸟,加进诗歌里,夸夸它。(生夸赞)
师:益鸟还有许多许多,我们用朗读一起来夸夸它们。(生齐读第二节)
4. 自读、交流。
师:请读读第三节,看看少先队员们是怎样对待小鸟的。(生读)
生:“红领巾”送来了鸟巢。“红领巾”在崭新的木牌上写上“请爱护小鸟”等,提醒大家要保护小鸟。
师:“红领巾们”做得对。
[评析:这里,教师恰到好处地处理了诗歌的押韵问题,让学生在多味朗读中体会小鸟的快乐、小鸟的勤劳与“红领巾”的真好。这一设计既无“不及”又不“过度”,是儿童诗教学的一大创新创造。]
5. 学习“巢”字。
师:(出示“”)这是一个象形字,你猜是个什么字?
生:巢。
师:真棒!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生:下面的“木”表示树,中间像碗样的部分是巢。
师:那上面部分是什么?
生:是树枝。
生:可能是小鸟的头。
师:同学们真会想象。“巢”字是个象形字,画的就是鸟巢。(图字结合演示“巢”字的演变:→→巢)
师:鸟巢就是鸟儿们的窝。老祖先造的“巢”字使我们仿佛看到了:树上有个鸟儿的家——巢,巢的上方露出三只伸长脖子的幼鸟。小鸟可能在做什么?(生答)
师:小鸟是那么弱小,我们可不能伤害它们。你想怎么帮助小鸟呢?
生:如果有人要打鸟,我一定阻止他。
师:你做得对!我们帮小鸟夸夸他。(众生:“红领巾”真好)
生:我也要在木牌上写字提醒大家爱护小鸟。(众生:“红领巾”真好)
[评析:“巢”字是象形字,教学中图字结合,凸显了象形字从图形到文字的有趣演变过程。“巢”字形象地将雏鸟在巢中盼母归的画面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对幼鸟的怜爱之情、争做“爱鸟护鸟小卫士”的豪情油然而升,很好地辨明了难记字,又生动地理解了课文,实为一举多得。]
师:鸟儿多快乐,鸟儿多机灵,鸟儿多能干,它们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一定要好好保护它们!请大家齐读全文。
师:除了爱护小鸟,我们还应该爱护哪些小动物呢?
生:小猫,小狗,小鱼……
师:就像“识字7”拍手歌说的那样:你拍九,我拍九——(生接读:人和动物是朋友。你拍十,我拍十,保护动物是大事)
四、发现写字规律,正确书写同偏旁字
师:(出示“捉、蹦、跳”)你们发现这三个字有哪个共同的偏旁?
生:足。
师:带有“足”的字,它的意思一般和脚的动作有关。但“捉”是手的动作,怎么和“足”有关呢?
生:脚跑得快才能捉得住。
师:是这样。(范写“捉”字,并复习“足”字的正确书写:“口”表示的是膝盖,“”是脚趾,从膝盖到脚趾的部分就是“足”)
师:你发现“蹦、跃”两个字有什么共同点?
生:它们都是左右结构、足字旁。
师:它们都是脚的动作。“蹦”是向上跳,大家蹦一蹦。(生蹦跳)
师:“跃”也是跳,怎么跳呢?请看右边的“夭”。(展示:→→夭)
师:你看懂了吗?
生:“夭”就像一个人歪着脑袋,甩着手臂向前跳了一大步。
师:你真会联想!“夭”就像一个人甩动双臂奔跑。“足”放在字的左边当足字旁时,哪些笔画发生了变化?为什么要这么改变?
生:“”的“”改成“”,“”改成“”,好给右边部分腾位置。
(师范写,生练写)
3.中国第一部诗歌 篇三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凝脂(zhǐ) 城阙(què) 鼙鼓(pí) 深情回眸(móu)
B.花钿(diàn) 马嵬(wéi) 临邛(qióng) 旌旗招展(jīng)
C.仙袂(mèi) 踯躅(zhú) 晧腕(wǎn) 风姿绰约(zhuó)
D.剡溪(shàn) 澹澹(dàn) 栖隐(xī) 霰雪飞扬(xiàn)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闲暇 春宵 曙光 比冀双飞
B.修茸 潺湲 袅袅 酌酒自宽
C.乾坤 寂寥 砧板 糜鹿群集
D.岩扉 碣石 缥缈 惨绝人寰
3.下面是宋代词人晏几道的咏柳词《浣溪沙》,已经抽出四句,如果还原回去,请选出排序正确的一项( )
二月和风到碧城,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歌楼妍曲借枝名,____________________ 。
①晚秋霜霰莫无情 ②万条千缕绿相迎 ③妆镜巧眉偷学样 ④舞烟眠雨过清明
A. ④②③① B. ②④③①
C. ④③② D. ③②④①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蒲松龄世界华语短篇小说奖”颁奖仪式将于2015年4月下旬在“短篇小说之王”蒲松龄的故乡——山东省淄博市进行。
B.考试科目是否相对稳定,是关系到教育改革中的高考体制改革能否顺利进行,关系到中学教育能否真正减轻学生的学业压力等。
C.一批普及型的学术著作近来广泛引起了读书界的关注,并受到了读者的好评和欢迎。
D.核工业50年的辉煌成就,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的综合国力,促进了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增强了海内外儿女的自豪感、自信心和凝聚力。
5.下列句子中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一个作家不关心社会,不深人生活,而一味地闭门造车,想写出惊世之作,这无异于缘木求鱼,最终的结果是不难推测的。
B.一位出色的管理人员,他既要有远大的目光,综观全局,又要明察秋毫,尽可能不出现丝毫闪失。
C.在我国的历史上,一些受到人们推崇、有所作为的君主,总是心怀天下、与民同乐的明君。
D. 一些腐败分子总是推己及人,认为旁人也与他们一样,一心只想捞取名利。
6. 下列括号里的成语与加点的熟语不能替换的一项是( )
A.学外语要细水长流,如果像这样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那肯定是学不好的。(一曝十寒)
B.我不喜欢这样做,也做不好,你凭什么牛不喝水强按头?(强人所难)
C.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所以问题闹成这样,主要的责任方是以色列,但巴勒斯坦就没有责任了吗?(孤掌难鸣)
D.台独分裂势力不顾全中国人民和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对,在台湾搞所谓的“公投”,其结果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自取其咎)
7. 选出下列常识判断中不正确的一项( )
A.白居易,字乐天,中唐诗人。他的诗歌通俗易懂,流畅自然,著名的《新乐府》《秦中吟》等作品,反映了人民疾苦、揭露了社会黑暗,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长恨歌》《琵琶行》是他著名的叙事诗。
B.“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简称为“歌行”体,是乐府的一种,它形式自由,句式灵活,把记人、记事、抒情、议论融为一体,内容充实而生动。曹操的《短歌行》、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属于此类。
C.《楚辞》是我国继《诗经》之后的又一部诗歌总集,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由屈原编著而成。《楚辞》对后世的文学影响深远。我国诗歌史上常以“风”“骚”并称,“风”指《诗经》,“骚”指《楚辞》。
D.杜甫,字子美,人称杜工部,自号少陵野老。他的诗作富于现实主义精神,有“诗史”之誉,他本人被称为“诗圣”,“三吏”“三别”是他的名作。
二、阅读理解(一)(共19分,共4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小题。
饮一口汨罗江
熊召政
汨罗一水,迤迤逦逦,在中国的诗史中,已经流了两千多年。诗人如我辈,视之为愤世嫉俗之波的,不乏其人;取它一瓢饮者,更是大有人在。当然,饮的不是玉液琼浆,而是在漫长的春秋中浊了又清,清了又浊的苦涩。这苦涩,比秋茶更酽。
这会儿,我正在汨罗江的岸边,掬起一杯浑黄得叫人失望的江水。为了在端午节这一天,饮一口汨罗江的水,我可是千里奔驰特意赶来的啊!
脖子一扬,我,饮了一口汨罗。
立刻,我感觉到,就像有一条吐着芯子的蛇窜入我的喉管,冰凉而滑溜,在我肝胆心肺间穿行,如同在烟雨迷蒙的天气里穿过三峡的蛟龙。
愤世嫉俗的味道真苦啊!
同行人大概看出我脸色难堪,埋怨说:“叫你不要喝你偏要喝,这水太脏了。”我报以苦笑。
朋友继续说:“你们诗人都是疯子,不过,也像圣徒。恒河的水污染那么严重,圣徒们也是长途跋涉,非得跑到那里去喝一口。”
我得承认,朋友这么说,并不是讥笑我,他只是不理解。我的行囊中,带有青岛啤酒和可口可乐,为什么,我非得饮这浑黄的汨罗?
这小小的隔阂,让我想起禅家的一段公案。一次,著名禅师药山惟俨看到一个和尚,问:“你从哪里来?”和尚答:“我从湖南来。”药山又问:“湖水是不是在泛滥?”答:“湖水还没有泛滥。”药山接着说:“奇怪,下那么多雨,湖水为什么没有泛滥?”和尚对此没有满意的回答。因而药山的弟子云岩说:“是在泛滥。”同时,药山另一个弟子东山大叫道:“何劫中不曾泛滥!”
nlc202309020326
细细品味这句话,不得不佩服禅家独特的思维品质。何水不脏?我想对朋友当头棒喝的这四个字,本源于何劫中不曾泛滥的追问。
不过,那四个字我终究没有问出口。然而由禅家推及诗家,我想得更多了。
汛期湖水泛滥,每个人都看得到。可是,干旱季节的湖水泛滥,又有几个人能感觉到呢?屈原淹死在汨罗江,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汨罗不只是湘北的这一条,也不尽然是由波涛组成,知道这一点的,恐怕更是微乎其微了。
何劫中不曾泛滥!还可以推补一句,何处没有汨罗江?
嵇康的汨罗江,是一曲裂人心魄的《广陵散》;李白的汨罗江,是一片明月;苏东坡的汨罗江,是一条走不到尽头的贬谪之骆;秋瑾的汨罗江,是一把砍头的大刀;闻一多的汨罗江,是一颗穿胸的子弹……到这里,我禁不住问自己:
你的汨罗江会是什么呢?
据考证,屈原本姓熊,是我的同宗。从知道他的那一天起,他就是我写诗做人的坐标。每当灾难来临,我就想到那形形色色的汨罗江。好多次,当我的愤怒无法宣泄,我就想跑到这里来,跳进去,让汨罗再汨罗一回。今天,我真的站到了这汨罗江的岸边,饮了一口浑黄后,我的愤怒被淹灭了,浮起的是从来也没有经历过的惆怅。
江面上,二三渔舟以一种“与尔同销万古愁”的悠然,从我眼前飘过。不知道屈原为何许人也的渔翁,一网撒去,捞回来的是最为奢侈的五月的阳光。偶尔有几条鱼苗,看上去像二月的柳叶,也被渔翁扔进了鱼篓。那也是他的收获啊!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渔翁之意,却是肯定在于鱼的。
中国的渔翁形象,从劝屈原“何不随其流而逐其波”的那一位,到“惯看秋月春风”的那一位,都是明哲保身的遁世者,权力更迭,人间兴废,与他们毫不相干。船头上一坐,就着明月,两三条小鱼,一壶酒,他们活的好逍遥啊!你看这条因屈原而名垂千古的汨罗江上,屈原早就不见了,而渔翁仍在。
这就是我的惆怅所在。
一位清代的湖南诗人写过这么一首诗:
萧瑟寒塘垂竹枝,长桥屈曲带涟漪。持竿不是因鲂鲤,要斫青光写楚辞。
看来,这位诗人的心态和我差不多,又想当屈子,又想当渔翁,结果是两样都当不好,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古人早就这么说过。
既如此,我的饮一口汨罗的朝圣心情,到此也就索然了。归去罢,归去来兮,说不定东湖边上的小书斋,就是我明日的汨罗。
(选自《问花笑谁:熊召政美文精选》,有删改)
8. 结合文意,概括“汨罗江”的两种主要含义。(每种不超过15个字)(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从文中看;作者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渔翁”在文中有何寓意?其作用是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3分)( )
A.作者认为,汨罗一水,迤迤逦逦,在中国已经流了两千多年,浑黄而不清澈,因此,它的味道是苦涩的。
B.在作者朋友眼中,诗人的追求是崇高的,但行为是怪异的,所以他们是“圣徒”与“疯子”的矛盾集合体。
C.文中“禅家公案”一段,在结构上起过渡作用,承上启下,拓展了文章的表现空间。
D.“嵇康的汨罗江”一段,作者巧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使文章形象生动,语势增强。
E.作者又想当屈子,又想当渔翁,但虑及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因而决定躲进书斋,做一个明哲保身的人。
12. 请填写下列空缺处的名言名句。(5分)
(1)玉容寂寞泪阑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恨绵绵无绝期。
(3)袅袅兮秋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聊逍遥兮容与。
(5)心非木石岂无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映阶碧草自春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朝开济老臣心。
(8)春江潮水连海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使我不得开心颜。
(1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画船听雨眠。
三、阅读理解(二)(共15分,共2题)
13.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以下两小题。
临江仙·信州作
宋 晁补之
谪宦江城无屋买,残僧野寺相依。松间药臼竹间衣。水穷行到处,云起坐看时。
一个幽禽缘底事,苦来醉耳边啼?月斜西院愈声悲。青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
nlc202309020326
【注】底,什么。
(1)“一个幽禽缘底事,苦来醉耳边啼”句,在全词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水穷行到处,云起坐看时”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以下两小题。
过融上人兰若
綦毋潜
山头禅室挂僧衣,窗外无人溪鸟飞。
黄昏半在山路下,却听钟声连翠微。
【注】融,和尚的名字;上人,对和尚的敬称;兰若,同梵语“阿兰若”的简称,指和尚的住所。
(1)从诗的前两句看,诗人所拜访的僧人是何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末句中的“钟声连翠微”五个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们好在哪里?请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语言文字运用(共12分,共3题)
15.仿照下面的例句,另选一个对象写一段话。
雪野茫茫,你知道一颗小草的梦吗?凄冷寂寞中,她怀抱一个信念取暖;等到春回大地时,她就会以点点绿意问候春天,而那点点绿意就是曾经在雪地里轻轻的梦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请将李白的《越女词五首(其三)》改编成几个场景,下面已改编两个,请依照这两个场景,发挥想象,改编另外两个。
原诗:
耶溪采莲女,见客棹歌回。
笑入荷花去,伴羞不出来。
改编:
场景一:清清的耶水,艳艳荷莲铺展两边,采莲女正低头采莲。
场景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场景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场景四:采莲女两手遮颜,假作害羞,躲在荷中偷观。
17. 下面是某校友在母校生日庆祝活动中发言的一个片段,其中有四处不得体,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4分)
这次我们专程从全国各地光临母校,为我们的母校庆祝六十华诞。母校的各位恩师视名利淡如水,看学生重如山,一边教我们知识,一边教我们做人。至今健在的老校长又把最近出版的大作赠送给我们几个高足,我们都感到十分荣幸……
第一处:____________________ 修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处:____________________ 修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处:____________________ 修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处:____________________ 修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写作(共20分,共1题)
18. 请按照《夜归鹿门歌》的诗意,将全诗改写成一篇不少于300字的短文。要求:(1)注意场景描写;(2)用第一人称。
4.中国第一部诗歌 篇四
1、请联系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作者的政治态度,说说诗人为什么会而“忧”?
阮籍处在司马氏与曹氏激烈斗争的政治漩涡之中。政治形势险恶,为了保全自己,他不得不小心翼翼,虚与周旋。生于乱世,阮籍常用醉酒的方法,在当时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保全自己。“忧思独伤心。”表现了诗人的孤独、失望和愁闷的心情。
2.有人说隐居后的陶渊明已经找到了他心中的“桃花源”不复苦恼和忧愁,这首诗中却依然流露出矛盾和痛苦,这是为什么?
陶渊明为官十三年,看惯了战乱、篡夺、阴谋、危机,决心归隐田园,不再出仕。但隐居后的陶渊明,表面上过得安逸、恬淡,却始终未曾忘记现实,对腐朽社会的不满与壮志未酬的苦恼困扰着他,使得他的诗作看似悠然平淡,却饱含焦灼与悲愤之情。这首诗就展示了他的这种痛苦,从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在光阴虚掷中矛盾不安的心境。
3.比较《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杂诗十二首(其二)》两首诗的意象、构思和意境、情感的不同。
①意象:
前者“明月“清风”造成一种凄清的气氛,也象征志趣的高雅、品行的高洁。“孤鸿”“翔鸟:”象征内心的孤寂。
后者“白日”“素月”浩荡光明,可见渊明光风霁月的胸怀。“风来”照应下文“气变”,引入“不眠”。
②艺术构思:
前者 开篇直抒胸臆,中间借景抒情,结尾直接抒情点题。
后者 开篇写景,中间触景生情,结尾直接抒情点题。
③意境:
前者 清幽冷寂
后者 空阔冷清
④情感:
前者 孤独苦闷忧愤,感情表露隐晦曲折。
后者 抒发了时光流逝、壮志难酬的悲哀,感情表露直接一些,点出了悲凄的原因。
4.试比较《越中览古》《苏台览古》两首诗在主旨、写法上的异同
①主旨:
此两诗都是览古之作,主题相同,题材近似,但越中一首,着重在明写昔日之繁华,以四分之三的篇幅竭力渲染,而以结句写今日之荒凉抹杀之,转出主意。
苏台一首则着重写今日之荒凉,以暗示昔日之繁华,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来衬托变幻无常的人事,见出今昔盛衰之感,所以其表现手段又各自不同。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诗人变化多端的艺术技巧。
②写作手法:
《苏台览古》 通过对比的手法。以两种不同的事物,写出古今盛衰之感。
5.中国第一部诗歌 篇五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古代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之一: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教学重点:
理解“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内涵。
掌握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理论分析鉴赏诗歌的方法。教学方法: 讲论结合,析品结合
[讲(概念理解)+读(概念读解)+析(作品分析)+论(作品讨论)+悟(融会贯通)]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理解“以意逆志”的理论内涵。教学步骤:
一、导入:什么是“以意逆志”呢?
翻译孟子在回答弟子的提问时提出的理解作品的方法:“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参考:理解作品,不能断章取义地割裂个别字眼以曲解其词句,也不能就词句的表面作解释,因而歪曲作品的愿意;而正确的态度应是“以意逆志”。《说文》云:“逆,迎也。”郑玄注:“逆,犹钩考也。”这句话说,“以己之意‘迎受’诗人之志而加以钩考”(朱自清《诗言志辨·比兴》)。他的主张很明确,就是分析诗的人不能因为个别的词和句曲解整篇的意义,而应该根据作品探索原来的创作意图,分析作品的内容。
学习网(http://xk.ntbaba.com)是一家免费为中高考、七八九年级提供教学资源服务的网站,网站拥有试题、试卷、课件、教案、论文、视频等教学资源数百万封,为广大的教师学生提供丰富免费的教学资源是本站的办站的宗旨!
同时,我们还要善于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主观感受融入欣赏的过程,理解诗意,甚至还可以在此基础上,生发出新的旨趣。
二、以意逆志如何操作?
1)通过对诗句、文辞的准确解读,窥见作品的意旨、作者的情感。2)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主观感受融入欣赏过程中。举例:
(1)下面这首《凉州词》的主题是什么?
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首诗描写了边塞凉州雄伟壮阔又荒凉寂寞的景象。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象与白云连在一起,玉门关孤零零地耸峙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表达边关戍卒的思乡之情。
(2)杜牧《泊秦淮》诗中“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有人认为,作者在苛求“商女”。你认为呢?
参考:错。只从字面上去读解,故而曲解。用“以意逆志”的方法去理解,就会得出正确的结论,作品批评的决不是商女,而是谴责诗中只字未涉的正在酒家征歌买笑,寻欢作乐的达官贵人。
(3)杜甫诗中的“朱门酒肉臭”一句,有人则发出“肉可以臭,酒怎么会臭”的疑问。你认为他的质疑有道理吗?
参考:没有“以意逆志”,而是死扣词句,以文害辞。“酒肉”借代朱门富户的奢华生活,不可硬拆来理解。
(4)明朝人杨慎改杜牧《江南春》绝句,以为“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中,“千”应为“十”,原因是“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千里莺啼谁人听得?”改得如何?
江南春 杜牧
学习网(http://xk.ntbaba.com)是一家免费为中高考、七八九年级提供教学资源服务的网站,网站拥有试题、试卷、课件、教案、论文、视频等教学资源数百万封,为广大的教师学生提供丰富免费的教学资源是本站的办站的宗旨!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参考:昔人何文焕在《历代词话考索》中提出批评:“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此诗之意,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命曰《江南春》,诗家善立题者也。”何文焕的批评是有道理的。他的批评,指出了体现了对这种死扣词句的做法的否定,其实也暗合了“以意逆志”的诗歌理解的方法。(5)我们还要善于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主观感受融入欣赏的过程,理解诗意,甚至还可以在此基础上,生发出新的旨趣。
《山行》的主题是否是漫步山林,悠闲看景?
山 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次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
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舞。
(6)指出下面两首诗中划线句的新的旨趣。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 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 暂凭杯酒长精神。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四、知识拓展:古代诗文中的常见意象。(印发资料)
学习网(http://xk.ntbaba.com)是一家免费为中高考、七八九年级提供教学资源服务的网站,网站拥有试题、试卷、课件、教案、论文、视频等教学资源数百万封,为广大的教师学生提供丰富免费的教学资源是本站的办站的宗旨!
五、作业:自读《长恨歌》,用“以意逆志”的方法赏析主旨。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指导学生理解知人论世的作用,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讨论具体的作品。
教学步骤:
一、导入:古代诗歌的特点是言简意丰、精妙含蓄。后人读前人的作品,往往因为某个方面的原因,而曲解了诗意,或者妄加评改。我们来看看下面的例子。
下面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闺意献张水部 唐 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 画眉深浅入时无?
选择:A爱情诗 B闺怨诗 C行卷诗
酬朱庆馀 张籍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典菱歌敌万金。
注:张籍,水部郎中,当时以擅长文学而又乐于提拔后进与韩愈齐名。
二、要准确理解诗歌,除了 “以意逆志”外,我们还要注意什么呢?请阅读“欣赏指导”的“知人论世”部分。
(1)什么是“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就是为理解某个人的作品,而了解这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即结合作家思想和时代背景理解作品。它为文学阅读和欣赏提供了丰富的背景材料,对理解原文无疑有很大的帮助。
学习网(http://xk.ntbaba.com)是一家免费为中高考、七八九年级提供教学资源服务的网站,网站拥有试题、试卷、课件、教案、论文、视频等教学资源数百万封,为广大的教师学生提供丰富免费的教学资源是本站的办站的宗旨!
(2)为什么要知人论世?
王国维说:“是故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诗虽有不可解者寡矣。”目的就是为了更加准确地把握创作的背景,从而更准确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主旨。
(3)怎样知人论世?
尽量多地了解作者及其时代背景、创作背景。
但又不过于夸大“知人论世”的作用,忽略对原文的探究,否则必然会望文生义,穿凿附会,造成新的曲解。
三、赏析《长恨歌》
1、诵读全诗。
2、阅读,找出你认为写得最有表现力的句子,并作简单赏析。
第一部分(开头到“惊破《霓裳羽衣曲》”三十二句):写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生活、爱情效果,以及由此导致的荒政乱国和安史之乱的爆发。
重要的句子:
首句: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为全诗奠定感情基调;表达褒贬;交代二人身份。)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运用细节、衬托、借代,总写杨贵妃的美貌。)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写唐明皇的迷恋声色,荒废政事)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写唐明皇的迷恋声色,荒政误国。)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因为统治集团如此昏庸腐朽,所以当安禄山一发起叛乱,唐王朝这座炫人眼目的金字塔立刻就倾倒崩溃了。)第二部分(从“九重城阙烟尘生”到“魂魄不曾来入梦”共四十二句):写马嵬兵变,贵妃被杀,以及从此以后唐明皇对杨贵妃的朝思暮想,深情不移。
其中开头十句讲马嵬驿兵变。
“黄埃散漫风萧索”以下八句写唐明皇在前往成都的路上以及在成都的日子里对杨贵妃的思念。
学习网(http://xk.ntbaba.com)是一家免费为中高考、七八九年级提供教学资源服务的网站,网站拥有试题、试卷、课件、教案、论文、视频等教学资源数百万封,为广大的教师学生提供丰富免费的教学资源是本站的办站的宗旨!
“天旋地转回龙驭”以下四句写唐军收复长安后,唐明皇由成都回京再次经过马嵬驿时的见今思昔,对景伤情。
“君臣相顾泪沾衣”以下二十句写唐明皇回京后的见物思人,悲不欲生。重要的句子: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杨贵妃死于兵变,亦即民愤)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无可奈何)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睹物思人)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生离死别)
第三部分(从“临邛道士鸿都客”至诗的末尾):写道士帮助唐玄宗寻找杨贵妃,描写二人天人永隔的悠悠情思、绵绵长恨。
重要的句子: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寻寻觅觅)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仙人永隔)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爱情誓言)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绵绵长恨)
3、讨论:理解诗歌主题
标题是“长恨歌”,“恨”什么? 讽喻说:只把唐玄宗当作皇帝写。
通过李隆基晚年失去一切的狼狈景象,隐晦而曲折地讽刺他荒淫误国而终于苦果自尝。
认为此诗是借李、杨之情事,讽刺李隆基贪色误国,以致引发“安史之乱”。告诫最高统治者应引以为戒,免蹈覆辙。
爱情说:把唐玄宗当凡人写。
通过这一爱情悲剧,歌颂了人们对爱情的坚贞和专一,反映出人们对美满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学习网(http://xk.ntbaba.com)是一家免费为中高考、七八九年级提供教学资源服务的网站,网站拥有试题、试卷、课件、教案、论文、视频等教学资源数百万封,为广大的教师学生提供丰富免费的教学资源是本站的办站的宗旨!
讽刺不是主旨,这一爱情悲剧才具有典型意义。尽管李、杨身为帝王贵妃,但他们的这种爱情与人民的生活、与人民的感情是一致的。
双重主题说:既是皇帝又是凡人。
一方面讽刺他们荒淫无度,一方面对其爱情悲剧及彼此间的诚挚相思赋予了深切同情,且更偏重于后者。
整首诗,自始至终贯穿着两重性,贯穿着李、杨身兼爱情悲剧的制造者与承担者之间的冲突。冲突的体现者主要是两个人物本身,而冲突的必然结果是人物的长恨。
①这是一首叙事诗,叙述的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李、杨早先的逸乐和后来的长恨,都是这个故事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而且,这两者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早先的逸乐是导致后来贵妃丧生、彼此长恨的显著原因,而长恨则是李、杨荒淫误国、终于殃及自身的必然结果。②这是一出经作者艺术处理过了的爱情悲剧,作为悲剧中的两个主人公,李、杨具有特殊的双重身份。
一方面,他俩的荒淫逸乐引发了安史之乱,从某种角度上说,也是悲剧的制造者;另一方面,安史之乱的发生使他们死生异处,相见无期,自食其果,因而又是这一悲剧的承受者。
③必须注意作者对这一悲剧的是非态度和感情倾向。《长恨歌》是一首叙事诗,但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在叙述李、杨爱情始末的过程中,作者融进了自己的感情,通过感情的媒介,表现了他对这一悲剧的是非评判。
诚然,作为悲剧的承受者,作者对李、杨深抱同情;作为悲剧的制造者,作者对李、杨又有所谴责。
但是,作者的谴责自有其立足点,那就是李、杨的任意纵情,不仅贻误国事、危害社稷,也给他们自身带来了巨大的不幸,自食苦果,并非为了揭露批判统治者的荒淫腐朽(尽管诗歌在客观上有此认识作用)。
诗歌前半部分露骨地讽刺了唐玄宗的荒淫误国(长恨之因),后半部分用充满同情的笔触写唐玄宗的入骨相思,从而使诗的主题思想由批判转为对他们坚贞专一的爱情的歌颂和对他们生离死别的同情。
诗歌形象地叙述了李杨之间的爱情悲剧。诗人借历史人物和传说,创造了一个回旋惋转的动人故事,并通过塑造的艺术形象,再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感染了千百年来的读者
学习网(http://xk.ntbaba.com)是一家免费为中高考、七八九年级提供教学资源服务的网站,网站拥有试题、试卷、课件、教案、论文、视频等教学资源数百万封,为广大的教师学生提供丰富免费的教学资源是本站的办站的宗旨!
补充资料:
唐玄宗开元七年(公元719年),唐代的绝世佳人杨玉环降生于西蜀。21年之后,唐玄宗幸骊山温泉宫初见杨玉环而为其姿质丰艳,倩盼警颖,举止闲冶所倾倒,立即度为女道士,居住太真宫。天宝四年(公元745年)册封玉环为贵妃,从此在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一个帝王与后妃的爱情悲剧故事。它竟是唐王朝由盛到衰过程中的一个插曲,既是那么哀艳动人,而又包含着深刻的历史教训。诗写于宪宗元和六年(806)冬天,距离马嵬兵变、玉环缢死正好五十年,诗人正任屋(今陕西周至)县尉,有一次和陈鸿、王质游仙游寺,经王提议,与陈鸿相约将当时正在民间流传的关于玄宗和宠妃的爱情故事写成作品,陈写成《长恨歌传》,白写了这首诗。诗以喜剧开头而转成悲剧,虽然作者的立意是“欲惩尤物”,却成了一首爱情的颂歌。这首叙事诗的最成功处就是抒情,相当复杂的情节只用精炼的几句就交代过去,而着力在情的渲染,细致地写唐明皇与杨贵妃爱情的浓烈和贵妃死后双方的思念之情。其中有不少名句感人至深,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传诵。诗中戏剧化和神话化的描写和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也是它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的原因。
白居易,中唐著名诗人,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与元九书》)和“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新乐府序》)的文学创作主张,和元稹共同发起了“新乐府运动”。
新乐府运动是中唐时期的一场诗歌革新运动,兴起于贞元、元和年间,以白居易、元稹为主要的倡导者。新乐府运动的兴起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国运衰微,各种矛盾加剧。一些关心国运的有志之士殷勤地关注现实政治,希望国家能再度繁荣。因此他们放弃了盛唐的理想主义,而走向现实主义,以反映现实生活、关注民生、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的新乐府运动便应运而生。
人教新课标版高二《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案(二)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指导学生理解知人论世的作用,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讨论具体的作品。
教学过程:
学习网(http://xk.ntbaba.com)是一家免费为中高考、七八九年级提供教学资源服务的网站,网站拥有试题、试卷、课件、教案、论文、视频等教学资源数百万封,为广大的教师学生提供丰富免费的教学资源是本站的办站的宗旨!
一、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赏析本单元杜甫的一首诗《蜀相》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① 诵读指导:节奏与平仄(课后练习)
②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感伤的、叹惋的,那我们在诵读时该怎样来表现呢?是读得快还是读得慢,是读得激昂还是读得低沉?
要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
③诗歌中最能表现出诗人感情的是哪些诗句?是前半首还是后半首? 是“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④这两句诗歌主要的意象是什么? 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和“英雄”的人物形象。⑤诸葛亮的人物形象有何特点?
“天下计”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两朝开济”写出了诸葛亮的宏伟业绩,“老臣心”写出了诸葛亮的忠心报国。
⑥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中所包含的思想情感呢? 称颂,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
⑦诸葛亮虽然雄才大略,功业昭著,但最终却没有完成自己的事业,这就不能不使人为之叹惋了。至此诗人水到渠成的写下了下面的千古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中的思想情感又是怎样的呢?
深沉、叹惋、感伤的思想感情。
⑧这里的“英雄”是指怎样的英雄?是成功的英雄还是失败的英雄,是指成就了事业的英雄还是指壮志未酬的英雄?
学习网(http://xk.ntbaba.com)是一家免费为中高考、七八九年级提供教学资源服务的网站,网站拥有试题、试卷、课件、教案、论文、视频等教学资源数百万封,为广大的教师学生提供丰富免费的教学资源是本站的办站的宗旨!
是指失败的英雄,所以说这句诗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对其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和共鸣。这英雄也包括着杜甫自己。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
⑨此诗写诗人在诸葛祠吊古,但题为“蜀相”而非“诸葛祠”,有何深意? 参考:诗人写这首诗,是为了追思、仰慕、钦敬诸葛亮。写祠是为了写人,因此题为“蜀相”。另外,题为“蜀相”,更能引人沉思,抒发悲凉的情怀。以诸葛亮之才,足以担当大任,但奋斗一生,也只是“蜀相”,而非“汉相”,凸显了“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痛惜。
⑩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人间词话》)参考此说,说说“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哪两个字与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为什么?
参考:“自”“空”二字。“映阶碧草”、“隔叶黄鹂”表现的是一派大好的春光。但对这盎然的春意,作者却产生了独特的感受:这样的美好的春景,却是徒然摆设,没有人来,只有作者独自凭吊伤怀,美好喧闹反而使这种不和谐的冷清更加刺痛人心。真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全因这异常的不和谐的两个字,使怀古思贤的悲怆之境界全出。
⑾比较《武侯庙》和本诗,说说二者在表现内容、艺术手法上有何异同。参考:
《武侯庙》确实不错,但相比而言,还是显得有些刻露浮薄,不及《蜀相》含蓄深厚。从情感上看,《武侯庙》显得太过冷静,而《蜀相》则满怀痛惜与悲怆。这与作者的身世遭际和思想感情有密切的关系。杜甫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是《武侯庙》作者所不可企及的。
⑿比较上述两首诗中的“空”字的艺术效果。
《武侯庙》中“空”字与“秋草”相连,意思是“只有秋草”,写出的只是荒凉,而《蜀相》中的“空”则与“黄鹂”“好音”相连,以盎然的春意反衬祠堂的冷清,表现出了诗人的孤单冷落,为后面的悲怆之情的抒发做出很好的铺垫,显然更为深沉,更耐人寻味。
⒀本诗主旨:凭吊诸葛亮的功绩和遗恨,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愤。⒁背诵全诗。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同作者不同时期作品比较:
学习网(http://xk.ntbaba.com)是一家免费为中高考、七八九年级提供教学资源服务的网站,网站拥有试题、试卷、课件、教案、论文、视频等教学资源数百万封,为广大的教师学生提供丰富免费的教学资源是本站的办站的宗旨!
一、陆游
1、比较陆游的《书愤》《临安春雨初霁》的不同风格及原因
《书愤》是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陆游时年六十有二,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只能赋闲在乡,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临安春雨初霁》是陆游在当时的京城临安时写的。诗中反映了这种孤独寂寞的心情,诗风清淡、婉丽。第三、第四两句,刻画出我国江南城市中的春景,非常细致贴切,是当时被人传诵的名句。
《临安春雨初霁》与此诗作于同一年,诗中也有“世事”的感慨,请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谈谈这两首诗在表现重点和诗歌风格上的差异。
背景:
1186年,陆游在被罢官六年后被重新起用,宋孝宗任命他权(代理)严州(今浙江建德)。《书愤》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双重感情。全诗沉郁顿挫,深沉蕴藉。
陆游在去严州赴任前,先到临安(今杭州)觐见皇帝,住在西湖边上的客栈。皇帝召见时对他说:“严陵山水胜处,职事之暇,可以赋咏自适。”之后,陆游写下了《临安春雨初霁》一诗。
后者更加蕴藉含蓄,表达的是不被重用的悲愤,却用明媚的春光和闲适的生活来反衬。风格上,优美动人,富于情趣。
2、除了这首诗,陆游还在不少诗中述及诸葛亮的《出师表》,称颂诸葛亮的出师北伐。联系历史背景,想一想,陆游为什么特别喜欢吟咏诸葛亮?
背景材料:
南宋王朝偏居一隅,主张北伐和反对北伐这两种声音一直都在对抗。陆游是主张北伐收复失地的主战派,但一直受到压制。
三国蜀国,诸葛亮为蜀汉丞相,“功盖三分国”,一生力主北伐,恢复汉室,而且付诸实施。
3、联系社会背景和作者身世,比较陆游此诗和杜甫《蜀相》,说说它们在歌颂诸葛亮功绩、抒发个人情感和表现手法等方面有哪些不同。
学习网(http://xk.ntbaba.com)是一家免费为中高考、七八九年级提供教学资源服务的网站,网站拥有试题、试卷、课件、教案、论文、视频等教学资源数百万封,为广大的教师学生提供丰富免费的教学资源是本站的办站的宗旨!
参考: 功绩方面:
杜甫:“功盖三分国”、“天下计”、“老臣心”;陆游: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个人情感:
杜甫:表达对诸葛亮的追慕、惋惜以及自己壮志未酬的痛苦;陆游:以诸葛亮自况,渴望北伐复国,建功立业。
表现手法:
杜甫:先写景,在景中融情,然后抒发感慨,写祠堂与写人和谐结合,写景与抒情融合,凭吊古人与悲叹自己浑然一体,内涵丰富,感情真挚,格调沉雄。陆游:先回忆自己过去,然后写自己现在,最后以诸葛亮自况,全诗着重写自己的“愤”,大气磅礴,笔力雄健。
4、近人梁启超在《读陆放翁集》中称赞陆游:“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有说:“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鸣。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胡尘意不平。”课外收集陆游的爱国诗词,选择你喜欢的一两首推荐给大家。
二、欣赏李清照的两首词: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讨论1:两首词表达的情感以及作品风格有什么不同? 讨论2:导致诗人情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学习网(http://xk.ntbaba.com)是一家免费为中高考、七八九年级提供教学资源服务的网站,网站拥有试题、试卷、课件、教案、论文、视频等教学资源数百万封,为广大的教师学生提供丰富免费的教学资源是本站的办站的宗旨!
《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
《一剪梅》词作于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远离之后,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是一首工巧的别情词作。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意境清凉幽然,颇有仙风灵气。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间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
三、补充资料:
1.陆游诗中价值最高、影响最大的部分是爱国诗。他的爱国诗内容博大,思想精深,感情真挚,多层次、多角度、深入全面地表现了作者的爱国精神,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具体说来,作者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表现其爱国主题的:(1)热情讴歌北伐抗战,大声呼吁抗金救国。他不仅以现实笔法来抒写这种理想,还往往用纪梦诗的形式来表达统一祖国的美好愿望。代表作品有《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五月十一日夜且半„„》等等,这些诗作既表现了作者恢复中原的坚定信念和洗雪国耻的雄心壮志,也表现了作者横扫敌寇的英雄气概和为国捐躯的牺牲精神。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感旧
当年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十丈战尘孤壮志,一簪华发醉秋风。梦回松漠榆关外,身老桑村麦野中。奇士久埋巴硖骨,灯前慷慨与谁同?(2)抨击南宋朝廷妥协苟安的和戎政策,揭露朝中奸佞投降卖国的罪恶行径。代表作品有《关山月》、《夜读范至能〈揽辔录〉„„》、《追感往事》等,这些诗作具有尖锐的批判性和强烈的战斗性,甚至把批判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在当时的爱国诗歌中是极其少见的。
关山月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学习网(http://xk.ntbaba.com)是一家免费为中高考、七八九年级提供教学资源服务的网站,网站拥有试题、试卷、课件、教案、论文、视频等教学资源数百万封,为广大的教师学生提供丰富免费的教学资源是本站的办站的宗旨!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3)充满了壮志难酬的悲愤与英雄迟暮的感慨。作者有心报国却无路请缨,理想与现实的深刻矛盾,使陆诗在激昂的声调中又加入了悲怆的音符,《书愤》、《夜泊水村》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品,沉痛压抑又不失慷慨的风调反映了诗人面对现实的复杂心理,这也正是陆游爱国诗歌所独具的个性特色。
夜泊水村
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4)描写沦陷区人民的苦难生活,表达他们对故国的深厚感情和深切希望,歌颂了广大民众纯洁的爱国主义品质。代表作品有《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追忆幕中有感》。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2.吟咏日常生活情景的闲适诗和表现隐逸情趣的田园诗,是陆游诗歌的另一重要内容。作者善于即景生情地发掘生活中的诗意,咀嚼出其中的隽永滋味,熨贴出当前景物的曲折情状,笔调轻灵,别具风采,表现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向往。代表作品有:
剑门道中遇微雨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
门。
幽居书事
莫叹人间苦不谐,清时有味是归来。已因积毁成高卧,更借阳狂护散才。正欲清言闻客至,偶思小饮报花开。纷纷争夺成何事,白骨生苔但可哀。3.描绘农村生活景象、反映劳动人民疾苦,在陆游的诗歌创作中也是颇为突出的。此类诗作有的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对农民的残酷剥削,有的描写了农民勤劳艰辛的劳动生活,有的歌颂了农民的纯朴品质和农村的淳厚风俗,表现了诗人对广大人民的同情和关怀。代表作品有:
学习网(http://xk.ntbaba.com)是一家免费为中高考、七八九年级提供教学资源服务的网站,网站拥有试题、试卷、课件、教案、论文、视频等教学资源数百万封,为广大的教师学生提供丰富免费的教学资源是本站的办站的宗旨!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东村晚归
蜀道还吴鬓已丝,历年二纪固应衰。宁知病思沉绵日,又见秋风摇落时。锦雉白鱼供野饷,青林红树入新诗。东村寂寂风烟晚,酒挂驴肩又一奇。4.此外,还有为数不多的爱情诗,主要抒发他对前妻唐琬始终不渝的情感,深挚凄婉,代表作品是《沈园》二首,这在爱情诗几乎是一片荒芜的宋代诗坛上是弥足珍贵的。
沈园 其一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其二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此身行作稽山土,尤吊遗踪一泫然。
钗头凤
红酥手,黄籘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钗头凤(唐婉和)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乾,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栏。难,难,难!
学习网(http://xk.ntbaba.com)是一家免费为中高考、七八九年级提供教学资源服务的网站,网站拥有试题、试卷、课件、教案、论文、视频等教学资源数百万封,为广大的教师学生提供丰富免费的教学资源是本站的办站的宗旨!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陆游(1125-1210)南宋时伟大的爱国诗人,12岁即能诗文,其与前妻唐琬的爱情故事也非常感人。陆游二十岁(绍兴十四)与唐婉结合,不料唐婉的才华横溢与陆游的亲密感情,引起了陆母的不满(女子无才便是德),在封建礼教的压制下,虽种种哀告,终归走到了“执手相看泪眼”的地步,孰料,情深缘浅的这一对恋人竟在绍兴二十年,于城南禹迹寺的沈园意外邂逅,陆游“怅然久之”,于沈园内壁上题一首《钗头凤》,沧然而别。唐婉读此词后,和其词,不久即郁闷愁怨而死。此后,陆游北上抗金,又转川蜀任职,几十年的风雨生涯,依然无法排遣诗人心中的眷恋,在他六十七岁的时候,重游沈园,看到当年题《钗头凤》的半面破壁,事隔四十年字迹虽然已经模糊,他还是泪落沾襟,写一首诗以记此事,诗中小序曰:“禹迹寺南有沈氏小园,四十年前尝题小阕壁间,偶复一到,而园主已三易其主,读之怅然”,在诗中哀悼唐婉:“泉路凭谁说断肠?断云幽梦事茫茫。”后陆游七十五岁,住在沈园的附近,“每入城,必登寺眺望,不能胜情”,写下绝句《沈园》:“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就在陆游去世的前一年,他还在写诗怀念:“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这是一种深挚无告,令人窒息的爱情,能在死后四十年里仍然不断被人真心悼念,真是一种幸福了。
第四课时
教学要点:
不同时期的同题材作品比较:送别诗或边塞诗 作品反映特定时代的社会风气和时代精神
一、送别诗
1、汉末送别诗:哀怨
《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学习网(http://xk.ntbaba.com)是一家免费为中高考、七八九年级提供教学资源服务的网站,网站拥有试题、试卷、课件、教案、论文、视频等教学资源数百万封,为广大的教师学生提供丰富免费的教学资源是本站的办站的宗旨!
这是一首在东汉末年动荡岁月中的相思乱离之歌。尽管在流传过程中失去了作者的名字,但“情真、景真、事真、意真”(陈绎《诗谱》),读之使人悲感无端,反复低徊,为女主人公真挚痛苦的爱情呼唤所感动。
2、盛唐送别:乐观
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3、同为离别诗,为什么汉末多离别的哀怨,而盛唐普遍呈现乐观的基调? 时代不同,精神迥异。“盛唐气象”
盛唐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最高峰。北京大学中文系的诗人学者林庚先生曾经把盛唐诗歌的总体特色概括为“盛唐气象”和“少年精神”。那就是爽朗不尽的风格,新鲜灵动的语言,自由解放的个性,宽广豪迈的胸襟,慷慨激昂、锐意进取的时代气息,热烈奔放、乐观欢快的青春情调。
三、边塞诗 欣赏边塞诗名句:
学习网(http://xk.ntbaba.com)是一家免费为中高考、七八九年级提供教学资源服务的网站,网站拥有试题、试卷、课件、教案、论文、视频等教学资源数百万封,为广大的教师学生提供丰富免费的教学资源是本站的办站的宗旨!
盛唐: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王昌龄)
中晚唐: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
宋代: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
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
1、读这些诗,你会发现有什么不同?
盛唐: 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中晚唐:虽然诗人们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了多少悲壮,多少惋伤。
宋代:尽管仍然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更多的是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与盛唐时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厉,更多一些惆怅。
2、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
盛唐强盛的国势,开放的思想文化,与中晚唐的颓势,宋长期的积贫积弱的国势的差异造成了不同的时代的风气和时代精神。盛唐边塞诗构成“盛唐精神”的壮丽音节,诗风表现出来的是豪迈勇敢、一往无前!
补充例子:
[例1·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例2·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例3·王昌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yù)浑。
[例4·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中晚唐国势式微,边塞诗中于是夹杂了几许悲壮和凄怆,边塞诗最能体现国运兴衰
学习网(http://xk.ntbaba.com)是一家免费为中高考、七八九年级提供教学资源服务的网站,网站拥有试题、试卷、课件、教案、论文、视频等教学资源数百万封,为广大的教师学生提供丰富免费的教学资源是本站的办站的宗旨!
[例1·卢纶·逢病军人]行多有病住无粮,万里还乡未到乡。蓬鬓哀吟古城下,不堪秋气入金疮。
[例2·李益·从军北征]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吹遍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例3·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例4·姚合·穷边词]将军坐镇古汧州,水腻山春节气柔。清夜满城丝管散,行人不信是边关。
[例5·陈陶·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宋代朝廷先天不足,外交上处于弱势,儒家理学逐渐发展,诗歌讲技巧,重说理。
[例1·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例2·苏轼·惠崇春江晓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例3·王安石·登飞来峰]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例4·叶绍翁·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例5·朱熹·观书]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南宋沦亡半壁江山,外临强敌内政颓糜,诗坛和词苑交织着救亡御侮的悲怆呼号!
[例1·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例2·林升·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做汴州。
学习网(http://xk.ntbaba.com)是一家免费为中高考、七八九年级提供教学资源服务的网站,网站拥有试题、试卷、课件、教案、论文、视频等教学资源数百万封,为广大的教师学生提供丰富免费的教学资源是本站的办站的宗旨!
[例3·辛弃疾·南乡子]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旺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地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例4·张孝祥·六州歌头(片段)]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念腰间剑,匣中箭,空埃蠹,竟何成!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
四、总结:
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朋友。这就是知人论世的欣赏方法。
1.诗人不同,诗风各异; 2.境遇不同,诗情有别; 3.时代不同,精神迥异。
一首诗歌,哪些内容可以帮助我们“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进而把握主题或主旨?
(1)诗歌标题。标题往往承载着诗歌作者的感情,或者抒情的范围。(2)诗歌作者。作者的生活年代、写作风格等。
(3)关键字句。长诗的总括句、抒情句、议论句;短诗的关键词句、诗眼等。
(4)诗歌注解。包括时间、地名、事件、相关人物等。(5)诗歌小序。主要是长诗。
第五课时
教学目标:指导学生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理论和方法,融会贯通,理解诗歌的丰富内涵和艺术意蕴。
教学内容:“推荐作品”部分
学习网(http://xk.ntbaba.com)是一家免费为中高考、七八九年级提供教学资源服务的网站,网站拥有试题、试卷、课件、教案、论文、视频等教学资源数百万封,为广大的教师学生提供丰富免费的教学资源是本站的办站的宗旨!
一、指导学生阅读鲍照《拟行路难(其四)》,思考相关问题(1)背诵全诗。
(2)诗歌开头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怎样的社会现实?第三句写“人生亦有命”,从诗歌本身看,作者对“命”有怎样的看法?
参考:这个比喻的字面意思是,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表现了在那个时代,人的遭际被家庭门第的贵贱决定的现实。
这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顽固的封建门阀制度。从诗歌本身看,作者所说的“命”就是门第决定人生。作者认为极不公平,但没发改变,只能发出愤怒的控诉。
鲍照,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东海(今江苏连云港市东)人。出身寒微。曾任秣陵令、中书舍人等职。后为临海王刘子顼前军参军,子顼起兵失败,照为乱兵所杀。其诗反映出庶族地主对当时士族专权政治(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现状的不满。
(3)从思想内容和语言风格看,此诗对李白的《行路难》有何影响? 参考:影响深刻。
从思想内容看,都是写怀才不遇的悲愤感情。都写到了“借酒浇愁愁复愁”的困顿。
从艺术手法看,都采用了比喻的手法。从诗歌结构看,都是一唱三叹,起伏跳荡。
但李白《行路难》显然比鲍照更富于积极的人生追求,最后两句表达了对未来的坚定的期待。这与他们所处的大时代的特征也有密切关系。
二、古典诗歌的起承转合
古人作诗,讲究章法、结构的严谨和法度,注重文章的起承转合(律诗是以“联”、绝句和词是以“句”、古体诗是以“偶句”为起承转合的常式单位的)。“凡作诗词,要当如常山之蛇,救首救尾,不可偏也。”(《苕溪渔隐丛话》)“善救首尾”这是从宏观的谋篇而言;所谓“长篇须曲折三致意《远志斋词衷》”、“一步一态,一态一变”即“于豪爽中著一二精致语,绵婉中著一二激励语(沈谦《填词杂说》)”是就诗歌内在的情节和脉络而言;“收句非绕回即宕开,其妙在言虽止而意无穷(刘熙载《词概》)”是就诗歌的收束而言。如果学习网(http://xk.ntbaba.com)是一家免费为中高考、七八九年级提供教学资源服务的网站,网站拥有试题、试卷、课件、教案、论文、视频等教学资源数百万封,为广大的教师学生提供丰富免费的教学资源是本站的办站的宗旨!
我们在引领学生鉴赏古典诗歌时,从诗歌的起承转合入手,通过对缜密的结构的梳理,就能实现对作品意旨“透过一层”的领悟。
(一)注重“起”式。
古人对于诗文的开头十分重视,有“凤头”之说。大凡经典之作,无不在如何经营“凤头”上煞费苦心,以求收先声夺人或“意在笔先”之效。
“起”的方式很多,有明起、暗起、陪起、反起、逆起、单起、对起等;或以景起,或以事起,或直抒胸意,或比兴寄托,但基本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开门见山、当头棒喝;一种是迂回入题、托物起兴。
无论哪种“起”法,都禁忌平淡乏味,力求笔势突兀,句法挺拔,起到振起全篇的作用,古人谓之“突起”。清代沈祥龙《论词随笔》云:“小令须突然而来悠然而去。”“长调尤重单起之调,贵突兀笼罩,如东坡‘大江东去’是。有对起之调,贵从容整炼,如少游‘山抹微云,天粘衰草’是。”虽是谈论的词的章法,但却说明古人对于诗词的“起”是用心良苦的。
如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的首联“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独”字当头,“偏”字相衬,如平地高岗,句式突兀,既震慑读者又点题明旨,点出作者处处“惊新”处处怀乡的宦游之慨;李白《行路难三首》(其二)中的“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如朔风逼面、铁骑突出,将作者悲愤焦灼之情、磊落不平之气迸射而出:这都是开门见山的“起”例。但是,中国古典诗歌的“言志”“缘情”传统、含蓄蕴藉、怨而不怒的诗教,使得古典诗歌迂回入题的“起”式更为普遍。如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一)的起句“兰叶春葳蕤,桂花秋皎洁”中,以兰叶的“葳蕤”和桂花的“皎洁”,抒写自己“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的孤芳自赏,不求人知的情怀;白居易《暮江吟》中诗人托“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发自己“露似真珠月似弓”的感受,以及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情。以上诸例,都深合“起”的要求。
(二)明辨“承”接。
古典诗歌不仅“起”的形态各异,“承”的方式也摇曳多姿。有总接,有分承;有明顺,有暗接。
无论那种方法,依据文本中固有的景路、理路、情路应该是体察诗歌结构的不二法门。
欧阳修在《笔说·峡州诗说》曾说:“若无下句,则上句何堪;既见下句,则上句颇工。”由此可见“承”在诗歌的结构中所起的作用。
学习网(http://xk.ntbaba.com)是一家免费为中高考、七八九年级提供教学资源服务的网站,网站拥有试题、试卷、课件、教案、论文、视频等教学资源数百万封,为广大的教师学生提供丰富免费的教学资源是本站的办站的宗旨!
如唐代常建《题破山寺后蝉院》的颔联“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竹径”和“幽处”“禅房”和“花木”紧承首联中的“清晨”“古寺”和“高林”,既显章法的浑圆,又使得“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造句挺拔且寓意深长,被欧阳修称为“造意者为难工”之语;杜甫的《登高》则情景分写,使得诗歌的脉络清晰而又层次分明: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的“无边落木”承首联第一句的“风急天高”;“不尽长江”承第二句“渚清沙白”。这样,作者的“万里悲秋常作客”“潦倒新停浊酒杯”的忧国伤时的感慨更显沉郁。颔联在全诗中的作用可见一斑,难怪被胡应麟称为“全篇可法”。总之,“承”不仅在结构上起缝合传递的功用,更重要的是它的铺垫和蓄势使得后面的“体物写志”更有根基,所以“承”决不可轻忽。
(三)聚焦“转”式。
“转”是指结构上的跌宕和作者思路上的转换(由事及理、由景及情、由物及人)。“转”在诗词的结构中多指律诗的颈联、绝句中的第三句词和曲中的“过片”而言。它不仅使诗歌在章法上给人一种回环往复、摇曳多姿之感,更能引导读者从中体认思路,进而品味出作者的情感和诗歌的主旨,故历代诗人在诗歌的“转”上,无不绞尽脑汁,以求收“振人魂魄”之功。
古人所说的诗词之妙,“妙在衬跌”,(刘熙载《艺概》)“词须愈转愈深,一转一深,一深一妙。”(刘熙载《艺概》),“陡然一惊便是兴观群怨”“温柔敦厚,诗教也,陡然一惊,正是词中妙境。”(刘体仁《七颂堂词绎》)我们都可看作是对古典诗歌内部结构中“转”的作用的诠释。
如宋之问《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诗人从贬所渡江逃归,离家愈近,思乡之情会强烈,但作者却宕开一笔,说“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形象的说明了作者一方面渴望得知家人的“音书”的急切心理,另一方面作者又怕家人受自己牵连的消息得到证实,所以才“情更怯”和“不敢问来人”。这里,“近乡情更怯”的“转”上接“音书断”,下“关”“不敢”句,把诗人强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抒发的淋漓尽致。“转”的作用大矣!杜甫《述怀》中的“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也和此有异曲同工之妙。也许,这就是高考命题者对诗词的“转”青睐有加的原因吧。九四年的《秋菊》九五年的《如梦令》九六年的《咏史》今年的《约客》的题肢的设置都可证明这一点。
(四)善抓“合”句。
所谓“合”就是指诗词的收束句。它既可浑圆章法,更是作者“感发意志”“体物写情(刘勰〈文心雕龙〉)”“神光所聚(刘熙载〈艺概〉)”的“诗眼”和“词眼”所在。
学习网(http://xk.ntbaba.com)是一家免费为中高考、七八九年级提供教学资源服务的网站,网站拥有试题、试卷、课件、教案、论文、视频等教学资源数百万封,为广大的教师学生提供丰富免费的教学资源是本站的办站的宗旨!
因此,我们在解读古典诗歌时,更应钟情于此。古人曾说:“填词结句,或以动荡见奇,或以迷离称俊”(〈填词杂说〉);“收句非绕回即宕开,其妙在言虽止而意无尽。”(刘熙载〈词概〉)都是指的诗词的结句的要领和作用而言。
诗词的结句的方式很多,但不外乎明结和暗结两种。
一是直接抒情、言志、阐理。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首句叙事点题,结句更是扬“青春作伴好还乡”之乐,抒“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惊喜之情。确然是“句句有喜悦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仇兆鳌《杜少陵集详注》引);孟郊的《登科后》中的“一日看尽长安花”,又体现了作者何等的畅快得意乃至神采飞扬的情态。古人所说的“本只是常语,一经道出,便成独得。词得此意,则极炼如不炼,出色而本色,人籁悉归天籁矣。”(《艺概》)完全可以说明此类结句的明快、质朴、无意造语却自然天成的特点。另一种是“以景语结情语”(张炎)。所谓“以景结情”是指以“景物”来传达、折射、暗示(暗喻)出作者的感情、寄托、抱负,即以“揽物”结“关合之情”。这样做的好处是形象含蓄、耐人咀嚼。如李益《汴河曲》的结句“风起杨花愁杀人”,就借随风飘荡、漫天飞舞的杨花,遥寄了作者的深沉的历史感慨和对现实的政治感受;元稹《闻乐天授江州司马》中的结句“暗风吹雨入寒窗”,作者那惋惜、愤懑、悲痛相互交织的情感,全都蕴含于景语之中,含蓄蕴藉、深藏不露,确实是“身世之感,君国之忧,隐然蕴于其内”。
可见在平时的教学和训练中,如果善于从结句切入,也同样会给我们提供一把解读诗歌主题和形象的钥匙。
自然,文本层面的内涵远不止于此,它还包括语言的声、色、形,诗歌的意象、诗画的相融等等。古典诗歌应首先从文本这个“先结构”入手,遵“路”识“真”。
二、补充资料:古代诗人的别号 古代诗人的别号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因诗人的性格或创作风格而起
如李白诗飘逸,人称“诗仙”;杜甫诗以典雅著称,被誉为“诗圣”;李贺诗奇崛冷怪,人称“诗鬼”;白居易吟诗成癖,如同着魔,自称“诗魔”;孟郊、贾岛苦吟成性,人称“诗囚”;刘禹锡性情豪迈,意志坚强,白居易称他为“诗豪”;骆宾王喜爱以数字入诗,人称“算博士”。
2、取诗人作品中的出彩之词为绰号的
学习网(http://xk.ntbaba.com)是一家免费为中高考、七八九年级提供教学资源服务的网站,网站拥有试题、试卷、课件、教案、论文、视频等教学资源数百万封,为广大的教师学生提供丰富免费的教学资源是本站的办站的宗旨!
如宋人许秋史有“人在子规声里瘦,落花几点春寒骤”的诗句,为诗友陆来庄、沈梦塘所叹赏,称他为“许子规”;据清代梁绍壬的《两般秋雨庵随笔》记载,管水初在所作《春日即事》的考卷中有“两三点雨逢寒食,廿四番风到杏花”的诗句。主考官阅后大加赞赏,称管水初为“管杏花”。
3、根据诗人作品中一句精巧的诗句命名的。
如唐代赵嘏在描述边塞凌晨景色时,有“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的诗句,博得了杜牧的吟叹,称之为“赵倚楼”;宋代张先《一丛花》中有:“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欧阳修见后非常喜爱,当张先登门造访时,欧阳修热情地称他为“桃杏嫁东风郎中”(当时张的官职为郎中);秦观有一首《满庭芳》,首句为“山抹微云,天粘衰草,画角声断谯门”,苏轼看后极为赞赏,称他为“山抹微云君”。
4、从诗人几句精妙的诗作中归纳、概括出来的
如应子和曾写过“蜡烛烧短红”、“风雨落花红”、“两岸夕阳红”三个名句,被人称为“三红秀才”;王士稹因“春水平帆绿”、“梦里江南绿”、“新妇矶头烟水绿”三个佳句被人称为“三绿词人”;张先词中有“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三个短语,因此有了“张三中”的绰号,而他自己却更希望叫他“张三影”,因为他有这样三句词:“云破月来花弄影”、“娇柔懒起,帘幕卷花影”、“柳径无人,堕飞絮无影”。
5、源于诗人创作题材的
如南朝诗人谢道韫曾以柳絮咏飞雪,人称“咏絮才”;与她同时代的谢无逸写过三百多首咏蝴蝶的诗,被人称为“谢蝴蝶”;厉鹗的《东城杂记》中说,武林(即杭州)张子野有野花诗十首,盛传一时,人们叫他“张野花”,也有人叫他“野花张”。
6、因诗人的某种经历或兴趣、爱好而得的
如宋代的宋祁因在科考中赋《采侯》一词,中博学宏词科第一,时人称之为“宋采侯”;陆游《老学庵笔记》中记载,范仲淹喜欢弹琴,平时只爱弹《履霜》一曲,于是人们便送给他“范履霜”的绰号;宋代词人林逋终身未娶,他酷爱梅花,并以养鹤自娱,因此有“梅妻鹤子”的美称。
6.中国第一部诗歌 篇六
学习目标 1.了解屈原及其诗歌的风格。2.把握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3.学习诗歌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
和端午 [北宋]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赏析 此诗凄清悲切,情意深沉。诗人从端午竞渡写起,看似简单,实则意蕴深远,因为龙舟竞渡是为了拯救和悲悼屈原的千载冤魂。但“忠魂一去讵能还”又是何等悲哀与无奈!无怪乎北宋进士余靖作诗说:“龙舟争快楚江滨,吊屈谁知特怆神。”但此句,却又分明有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慷慨悲壮,它使得全诗的意境直转而上、宏阔高远。于是三、四两句便水到渠成、一挥而就。虽然“国亡身殒”,灰飞烟灭,但那光照后人的爱国精神和彪炳千古的《离骚》绝唱却永远不会消亡。
一、作者简介
屈原(约前340-前278),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归)人。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楚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居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又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小人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
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被秦扣留,最终客死秦国,1 楚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楚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平,遂自沉汨罗江,殉身于自己的政治理想。
二、背景简介
《湘夫人》选自《楚辞·九歌》。“九歌”本是古乐章名,在《楚辞》中则是一组诗歌的总称,共包括《国殇》《湘君》《湘夫人》等十一首诗。“九”是个虚数,表示很多的意思。王逸《楚辞章句》认为:“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窜伏其域,怀忧苦毒,愁思沸郁。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辞鄙陋,因为作《九歌》之曲,上陈事神之敬,下见己之冤结,托之以风谏。”大致言之成理。但将《九歌》完全定为屈原的自作新创,似有不妥。现在一般认为,《九歌》是屈原依据当地民间祭歌加工改写而成,无论从内容还是从形式上看,此说均可信。
《湘君》和《湘夫人》是姊妹篇,都是祭祀湘水神的乐歌。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江的一对恋人神,或谓夫妻神。《湘君》是以巫师扮演的湘夫人的口吻,抒写追怀湘君的情景;《湘夫人》是以巫师扮演的湘君的口吻,抒写追怀湘夫人的情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北渚(zhǔ)
②目眇眇(miǎo miǎo)
③罾(zēnɡ)....④澧(lǐ)
.⑤庑门(wǔ).⑪搴(qiān).
⑥芳椒(jiāo).⑦薜荔(bì lì)⑧擗(pǐ)
...⑩芳馨(xīn)
.
⑨褋(dié).2.辨形组词。渚北渚骋驰骋①
②诸诸位聘聘请葺③茸修葺毛茸茸
汀
④订
绿汀订正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①帝子降兮北渚:水边的浅滩 ..②袅袅兮秋风:微风吹拂的样子 ..③与佳期兮夕张:张设罗帐 .④罾何为兮木上:鱼网 .⑤夕济兮西澨:水边 .⑥葺之兮荷盖:编草盖房子 .⑦捐余袂兮江中:抛弃 .⑧遗余褋兮澧浦:读wèi,赠送 .⑨时不可兮骤得:指会面的时机、机会 . 4.文学文化知识。
屈原,名平,字原;又名正则,字灵均。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战国时期楚国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者。文学作品主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等,其中《离骚》为其代表作。传说我国民间五月初五端午节就是为了纪念汨罗江里的英魂屈原。
一、整体把握
1.说说此诗开头所渲染的环境气氛,对于全诗所起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此诗开头所渲染的环境气氛,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有力地渲染了湘君不见湘夫人的惆怅和迷惘的心理。这是一个环境气氛都十分耐人寻味的画面:凉爽的秋风不断吹来,洞庭湖中水波泛起,岸上树叶飘落。这里诗人用朴素自然的语言,以清秋的景色构成一个美妙而略带轻愁的意境。这样一开始就有力地衬托了湘君久候恋人不来所勾起的怅惘。2.诗歌中有着大量的景物描写,为什么不能说本诗是一首写景诗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湘夫人》是一首很有特色的爱情诗。以景现情,寓情于景,可以说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湘夫人》的景物描写十分成功。它不是为写景而写景,而是与评价湘君的心理活动相映衬,即情感的流动与外在形式同步。诗人将湘君与湘夫人约会的地点放在湘水一带,时间又是在秋天,整个画面是秋天水上景色。这就为诗中主人公提供了抒发相思愁苦的自然环境。在湘君的心中,以为“帝子降兮北渚”——湘夫人曾经在约会的地点(北渚)等待过自己。然而当他到来时湘夫人已经离开了。他望穿秋水也不见对方的影子,心中忧伤万分。“目眇眇兮愁予”中的“愁”顿时在此环境中触发。“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是进一步借秋景来渲染和深化这相约未见的愁情。主人公不见心爱的佳人到来,从极想会见至没有会见,心理落差非常之大,有一种失落感。主人公的情绪体验染上了某种色彩,于是构成一种审美心境。这时,在湘君的眼中,尽是令人黯然神伤的凄凉景色:秋风瑟瑟,似乎凉意渗透心间;落叶纷纷,犹如一颗沉重的心渐渐下沉;微波荡漾,犹若“心波”起伏。湘君面对这烟波浩渺的洞庭湖,心事茫然,愁绪四溢。情与景水乳交融,把读者带入了一个美妙的意境。
二、细部探微
3.第三段,详细描绘了湘君为湘夫人用各种香草装饰爱巢的过程和步骤,这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三段纯粹是湘君幻想中与湘夫人如愿相会的情景。这是一个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的神奇世界:建在水中央的厅堂都用奇花、异草、香木构筑修饰。其色彩之缤纷、香味之 浓烈,堪称无与伦比。作品在这里一口气罗列了荷、荪、椒、桂、兰、辛夷、药、薜荔、蕙、石兰、芷、杜衡等十多种植物,来极力表现相会处的华美艳丽,其目的则全在于以流光溢彩的外部环境来烘托和反映充溢于人物内心的欢乐和幸福。因此当九嶷山众神来把湘君的恋人接走时,他才恍然大悟,从这如梦幻般的美境中惊醒,重新陷入相思的痛苦之中。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
译文:我听说湘夫人啊正在召唤我,我将驾车啊与她同往。(2)荪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
译文:荪草装点墙壁啊紫贝铺砌庭院,四壁撒满香椒啊用来装饰厅堂。(3)罔薜荔兮为帷,擗蕙櫋兮既张。
译文:编织薜荔啊做成帷幕,剖开蕙草做的幔帐也已支张。(4)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
译文:会面的机会不能屡屡得到,我姑且悠闲自得地徘徊游逛,以排遣愁思。
5.“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几句表达湘君怎样的感情,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几句诗集中写湘君带着虔诚的期盼,久久徘徊在洞庭湖的山岸,渴望湘夫人的到来。这是一个环境气氛都十分耐人寻味的画面:凉爽的秋风不断吹来,洞庭湖中水波泛起,岸上树叶飘落;望断秋水,不见伊人来。
一、中心主旨
《湘夫人》是湘水男神向女神表达思慕之词,表达了赴约的湘君来到约会地北渚却不见湘夫人的惆怅和迷惘,以及在怅惘中向对方表示深长的怨望,但感情是始终不渝的。
二、写作特色
1.融情入景,以景染情。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是融情于景、以景染情的手法。写景如画,仿佛一幅秋风图,湘湖洞庭秋景如在目前,作者妙在以可见之水波、木叶,写出不可见之袅袅秋风,写风而有画意。《湘夫人》此二句之妙,还在以景写情。刘熙载云:“叙物以方情谓之赋,余谓《楚辞·九歌》最得诀。如‘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是写出‘目眇眇兮愁予’来;‘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正是写出‘思公子兮未敢言’来,俱有‘目击道存,不可容声’之意。”
2.因情造景,象征寓意。
“鸟何萃兮中,罾何为兮木上”“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四句,是因情造景、象征寓意。鸟不宿到树上而聚集在水草里,鱼网不撒在水中而挂到树上,麋鹿不在草地上而 跑进庭院里,蛟龙不潜在水底而爬到水边,这都不是真实存在的景象,而是假想的反常景象。是湘君在等不到湘夫人、心情越来越懊丧的情况下,对自身尴尬处境的自我比况。而反过来,这种反常景象在头脑中的出现,这种自我比况心理的发生,也充分体现出当时湘君的心情懊丧到何种程度。这样的景物描写,不是将情感融入现实景物,不是以景染情,而是通过象征、隐喻、暗示的途径来达到表现目的,特点鲜明,很有表现力,但一般只能用在某些特定情况之下。7
爱国诗人的典范——屈原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政治家、文学家。他怀抱救国救民的志向、富国强民的打算,主张改革政治、任用贤才。因同贵族集团斗争,遭谗去职,屡被放逐。后自沉汨罗江而死。诗人一生为了祖国,为了实现政治理想,不惜奔走先后,试图“及前王之踵武”。当他看见“党人”把祖国引上“幽昧”“险隘”的道路,就大声疾呼:“岂余身之殚殃兮?恐皇舆之败绩。”当他一再受到群小的排挤和迫害时,就奋不顾身地同他们斗争到底,至死不悔。诗人一生的历史就是同旧贵族腐朽势力作斗争的历史。他的悲愤的歌唱,一字一句都倾注了深沉 的爱国的思想感情,成为千古传诵的杰作。
应用指南 这则素材比较经典,应用较广,在历届高考优秀作文中,不乏应用者。可以应用到“爱国”“气节”“勇气”“个性”“情操”等诸多话题或材料作文中,应用时变换陈述角度,突出特色,自然融入话题中。
感受千古情愁
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周南·关雎》()②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汉·无名氏《上邪》)③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汉·无名氏《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唐·卢照邻《长安古④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
意》)⑤愿为连根同死之秋草,不作飞空之落花。
⑥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⑦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唐·李白《代寄情楚词体》)
(唐·白居易《长恨歌》)(唐·元稹《离思五首》)⑧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唐·李商隐《夜雨寄北》)⑨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梧》)⑩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
凤》)⑪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凤》)⑫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⑬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金·元好问《摸鱼儿》)(元·王实甫《西厢记》)
(清·洪昇《长生
(宋·陆游《钗头
(宋·陆游《钗头
(宋·柳永《凤栖⑭意中人,人中意,则那些无情花鸟也情痴。殿》)
屈原——面向风雨的歌者 鲍鹏山
屈原是一本大书,可以让我们代代翻阅而不能尽其义。物质存在的屈原在公元前278年即已死去,但精神的屈原却永在生长,且日益枝繁叶茂,硕果累累,荫庇滋养着吾国吾民的精神家园。
屈原的代表作《离骚》,简单地说,既是对士之朝秦暮楚式自由的否定,也是对士之“弃天下如弃敝屣”的自由的否定,同时也标志着另一种观念的建立:忠。令人稍感吃惊的是,正是这样一位向君权表忠的人,一种桀骜不驯的个性精神却表现得尤其强烈而突出。正是这 9 种矛盾现象,使得屈原几乎在所有时代都会得到一部分人的肯定,又得到另一部分人的否定。
《离骚》中的句子,充斥着“恐”、“太息”、“哀”、“怨”……骚者,哭也!为时光哭,为生命短暂哭,为短暂的生命里不尽的痛苦、失意哭。注意,他诗中的“民”,也就是“人”,“民生”即“人生”,“民心”即“人心”。他开始从“人”的角度、“人”的立场来表达愤怒,提出诉求。我们知道,《诗经》中的愤怒,往往是道德愤怒,是集体的愤怒;而屈原的愤怒,虽然也有道德的支撑,但却是个人的愤怒。屈原很执著地向我们诉说着他受到的具体委屈:他政治理想的破灭,楚怀王如何背叛了他,顷襄王如何侮辱他,令尹子兰与靳尚如何谗毁他……从他的诗中,我们读出了人生的感慨,读出了人的命运,读出了一个不愿屈服的个人所感受到的人生困窘,一个保持个性独立意识的人所受到的压迫甚至迫害。
如果说,讲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诗经》,其人生感受的尖锐性大有折挫而略显迟钝的话,那么,怒形于色,被班固批评为“露才扬己”的屈原,则以其“发愤以抒情”(《惜诵》),“自怨生”(司马迁)的诗歌,向我们展示了当个性在面对不公与伤害时,是何等地锋利而深入。这种锋利,当然是对社会的切割;而更重要的,是对自己内心的血淋淋的开剥。伟大的个性,便从这血泊中挺身立起。
“曾歔欷余郁邑兮,哀朕时之不当。”“揽茹蕙以掩涕兮,沾余襟之浪浪。”在《离骚》、《九章》等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泪流满面的诗人;一个时时在掩面痛哭的诗人;一个面向风雨“发愤以抒情”,对人间的邪恶不停诅咒的诗人;一个颜色憔悴,形容枯槁,行吟泽畔,长歌当哭,以泪作诗的诗人!
《诗经》的俗世精神很了不起,但从另一方面看,这种俗世精神恰恰消解了个人的意义,阻碍了个性的张扬。它入世的深度恰恰减少了个性的深度。而屈原,在以不堪一击的个体面对命运时,他的个性在绝望中显示的高度、深度与完美却是前所未有的。
在中国古代,像《离骚》这样华丽的交响乐实在太少。单从篇幅上讲,它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篇。作为抒情诗,能展开如此宏大的篇章,不能不令人叹服屈原本人思想和个性精神的深度和广度。同时,我们也必须注意到它形式上的特点。正是由于他自设情节,使得一首抒情诗才能像叙事诗那样逐层打开。抒情诗有了“情节”,也就必然是象征的、隐喻的。所以,象征和隐喻也是《离骚》的主要艺术手法,比起《诗经》的比兴,屈原“香草美人”的系统性设喻,与上天入地等自设情节的使用,是一次巨大的飞跃。
不管怎么说,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诗经》中可考的作者也有多位,但我总觉得,《诗经》之伟大,乃是整体之伟大,如果拆散开来,就每一首诗而言,可以说精致、艺术、有个性,但绝说不上“伟大”。“伟大的诗人”须有伟大的人格精神,可以滋溉后人;须有绝大的艺术创造,可以标新立异,自成格式,既垂范后人又难以为继。应该说,在这两点上,屈原都当之无愧。(选自《天纵圣贤》,有删改)赏析 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作为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 10 的精神和他“可与日月争光”的巍巍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本文以酣畅的笔墨为我们刻画了屈原坚忍的形象,不灭的精神。我们深信:屈公不朽,精神永存。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北渚(zhǔ)
袅袅(niǎo)
眇眇(miǎo)...B.沅水(ruán).D.水裔(yì)
.答案 B 解析 “沅”读yuán。
2.下列字形的书写,全部正确的一组是()A.聘望
荒忽
B.江皋
嘉期
C.容与
遗赠
D.哀宛
迂缓
答案 C 解析 A.聘—骋。B.嘉—佳。D.宛—婉。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湘夫人》以方言为主,兼有五七言,句式变化灵活。这种“骚体”诗,是继《诗经》后新出现的自由诗,在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是一次空前绝后的创新。....B.中华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三五年。如果我们不记下同代人的雪泥鸿爪,后人就难免要雾.里看花了。...C.虽然他的话我不懂,我的话他也不懂,但是我们凭着手势和动作,便言为心声了。....D.没想到我忙了很长时间,到头来只是海底捞针一场空,这种傻事我以后再也不干了。....答案 B 解析 A.“空前绝后”是前后都没有,不合语境。C.言为心声:言语是思想的反映,与文意不符。D.海底捞针:形容事情非常困难。应为“海底捞月”。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项是()A.有人说,屈原在《湘夫人》中所表现的男女水神欢会难期、思而不见的爱情悲剧,实际上是他自己不为楚王所知的身世悲剧的曲折反映。
B.王维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创造的具有鲜明个性的意境,丰富和提高了山水诗的表现技巧,对诗歌发展作出了贡献。
薜荔(bì lì)
..
云汀(tīnɡ).屋椽(chuán)
.
澧水(lǐ).
九嶷山(yí).C.潺湲(chán yuán)..
馨香(xīn).
芳椒
缤纷
衣袂
偕逝
庑门 逍遥 辛夷 润饰 C.为确保大熊猫入港随俗,科研人员专门安排它们接受语言训练,提升普通话、广东话和英语的能力,为在香港定居做好准备。
D.许多投资者不了解证券投资和基金产品的风险,没有区别股票和基金产品与储蓄、债券的差异,贸然进行证券和基金投资。答案 A 解析 B.“创造的”应改为“创造了”。C.应为“提升熊猫对普通话、广东话和英语的接受能力”。D.有歧义,是没有区别“股票”和“基金产品”与“储蓄、债券”,还是“股票”“基金产品与储蓄、债券”的差异,语意表达模糊。
二、文本阅读
阅读屈原的《湘夫人》,完成文后题目。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登白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鸟何萃兮中,罾何为兮木上?
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
麋何食兮庭中? 蛟何为兮水裔? 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澨。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荪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桂栋兮兰橑,辛夷楣兮药房。罔薜荔兮为帷,擗蕙櫋兮既张。白玉兮为镇,疏石兰兮为芳。芷葺兮荷屋,缭之兮杜衡。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
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褋兮澧浦。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
5.第一段的景物描写,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里诗人用朴素自然的语言,以清秋的景色构成一个美妙而略带轻愁的意境,有力地渲染了湘君不见湘夫人的惆怅和迷惘的心理。
三、课堂延伸
阅读屈原的《橘颂》,完成6~8题。
橘 颂 屈 原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曾枝剡棘,圆果抟兮。青黄杂糅,文章烂兮。精色内白,类可任兮。纷缊宜脩,姱而不丑兮。
嗟尔幼志,有以异兮。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闭心自慎,不终失过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
愿岁并谢,与长友兮。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年岁虽少,可师长兮。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
⑤③
④①② 12 注 ①后皇:即后土,皇天,指地和天。②徕:同“来”。③剡(yǎn):锋利。④纷缊:即“氤氲”,此处指橘子的香气四溢。⑤淑离:美丽。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节重在描述橘树俊逸动人的外在美。本节虽以描绘为主,但从字里行间,人们却可强烈地感受到,诗人对祖国“嘉树”的一派自豪、赞美之情。
B.本诗第二节,即从对橘树的外在美描绘,转入对它内在精神的热情讴歌,全诗境界就一下得到了升华。
C.《橘颂》是一首咏物抒情诗。前半部分缘物抒情,以抒情为主;后半部分缘情咏物,以描写为主。两部分各有侧重,而又互相勾连,融为一体。
D.屈原巧妙地抓住橘树的生态和习性,运用类比联想,将它与人的精神、品格联系起来,给予热烈的赞美。从此以后,南国之橘便蕴涵了志士仁人“独立不迁”、热爱祖国的丰富文化内涵,而永远为人们所歌咏和效法了。答案 C 解析 应该是“前半部分缘情咏物,以描写为主;后半部分缘物抒情,以抒情为主”。7.文章从哪些方面写了“橘”的外在美?这些外在美又表现了“橘”怎样的精神品质?请结合诗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文章从叶、花、枝、棘、果等方面写了“橘”的外在美。②“独立不迁”“廓其无求”“横而不流”“闭心自慎”“淑离不淫”“梗其有理”。说明了“橘”淡泊宁静、疏远浊世、超然自立、豁达正直的精神品质。8.请从诗歌表达技巧的角度赏析本文主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文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达技巧。作者巧妙抓住橘树的生态和习性,它幼年时,就已抱定了“独立不迁”的坚定志向;它长成以后,更是“横而不流”“淑离不淫”,表现出梗然坚挺的高风亮节;纵然面临百花“并谢”的岁暮,它也依然郁郁葱葱,决不肯向凛寒屈服。诗中的“愿岁并谢,与长友兮”一句,突然揽入诗人自己,并愿与橘树长相为友,面对严峻的岁月,这便顿使傲霜斗雪的橘树形象,与遭谗被废、不改操守的屈原自己叠印在了一起。橘的崇高精神全部流转、汇聚,成了身处逆境、不改操守的伟大志士精神之象征。【参考译文】
橘啊,你这天地间的佳树,生下来就适应当地的水土。你的品质坚贞不变,生长在江南的国度。根深难以迁移,那是由于你专一的意志。绿叶衬着白花,繁茂得让人欢喜。枝儿层层,刺儿锋利,圆满的果实。青中闪黄,黄里带青,色彩多么绚丽。外观精美内心洁净,类似有道德的君子啊。长得繁茂又美观,婀娜多姿毫无瑕疵。
啊,你幼年的志向,就与众不同。独立特行永不改变,怎不使人敬重。坚定不移的品质,13 你心胸开阔无所私求。你远离世俗独来独往,敢于横渡而不随波逐流。小心谨慎从不轻率,自始至终不犯过失。遵守道德毫无私心,真可与天地相比。
7.中国古代诗歌传播方法初探 篇七
关键词:诗歌,负方法,意义世界
中国传播学研究主要借鉴西方的传播学方法, 或直接运用他们的方法分析中国的传播现象, 或从他们的方法论中受启发, 以之为准绳, 找出中国古代传播智慧中有没有与之相符合的理论方法。
一、中国传播学研究方法综述
目前, 中国传播学研究主要借鉴西方的传播学方法, 或直接运用他们的方法分析中国的传播现象, 或从他们的方法论中受启发, 以之为准绳, 找出中国古代传播智慧中有没有与之相符合的理论方法。在研究实践中, 学者们在努力创建本土的中国传播学派时, 试图总结出中国传播学的研究方法, 但至今还没有提出有创建的、适合本土的研究方法。上世纪90年代, 由郑学檬教授和孙旭培教授发起的“中国传播文化中的传播研究”项目规划中, 列出了传播史、传播理论、专题研究三个重大选题, 但我们还没有看到专门就中国传播学方法论进行规划的研究。概括的讲, 国内学界主要还是基于批判和实证两大方法来从事中国传播研究, 有学者很好的总结了欧美的两大传播学研究方法, 比如李舒的著作《传播学方法论》 (2007) 、李艳红的著作《传播学研究方法》 (2008) 。不过, 也有学者对这种主流的传播学研究方法提出不同的看法, 认为传播学研究方法可以分为:经验主义、技术主义、批判主义三种研究范式 (胡翼青, 2004) ;或者分为经验——功能、控制论、结构主义三个学派 (陈卫星, 2005) ;亦或分为经验——功能、技术——控制、结构主义——符号 (陈力丹, 2005) 。从微观层面来看, 大陆学界近年来除了直接讨论这两大研究方法论之外, 还提出了一些其它研究方法:对话理论研究方法 (王怡红, 2005) 、马克思主义传播观的方法论 (李庆林, 2005) 、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 (梅琼林、连水兴, 2007) 、解释学研究方法 (屠忠俊, 1999, 2000) 、接受理论研究方法 (杨征, 2009) 、民族志研究方法 (常燕荣、蔡骐, 2005;李潇, 2009) 、女性主义研究方法 (杨营, 2009) 、现象学研究方法 (范龙, 2007;陈浩, 2009) 。勿庸置疑, 这些研究方法都有助于研究当代中国的传播现象。
但是, 问题在于, 当西方的研究方法面对浩瀚的中国文化经典时, 这些方法的解释力似乎就消失了, 不能有力地令人信服地分析中国古代信息传播活动。如果用欣赏油画的方法来看中国的山水画, 那是永远体悟不到中国水墨画的文化艺术本质。究其原因, 那是因为欧美各国的传播学理论与方法的创建必定是基于其本国文化背景和思想传统。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但是也要看二者有没有关联, 有关联, 也要看能否实现方法论上的转化。有学者认为:“从传播研究的知识源点来说, 国家不同, 民族不同, 情况就不同。从德国来说, 传播学是哲学、社会学的派生物;从法国来说, 传播学是符号学、语言学和社会思想研究的融汇的结果;在英国, 传播学是政治经济学、文学批评、政治学的衍生物;在美国, 大众传播研究与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等紧密相联。”[1]那么, 传播学之于中国呢?笔者认为, 中国古代文化的最大特征之一是具有浓厚的人文关怀。而这种人文特性必将体现在纷繁复杂的传播活动当中。因为, 古人是用人文的思维方法搭建了信息的传播框架, 那些经典的传统文化已内嵌了这种思维方式, 我们的民族以人文的思维方式孕育了得以安身立命的文化母体。换句话说, 人文的思维方式已是中国人传播文化时采用的一种集体无意识的方法。那么, 古人是通过什么方法来实现这种人文特性的呢?认真探究这个问题, 总结出人文特性背后的方法, 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古代信息传播现象。
因此, 笔者认为, 在深入研究中国古代的传播现象时, 还必须研究古人构建传播活动的思维方法, 以思维方法为探路的灯, 我们或许能辟出一条新径, 在“我们民族古老的传播心理思想的矿藏”中[2], 洞悉中国古代的传播思想及活动。
二、负的方法:中国古代信息传播的建构方法
仔细考察西方主要的传播学研究方法批判 (思辨哲学) 和实证 (实用主义哲学) , 我们不难发现, 传播学研究方法的形成离不开哲学思想, 或者说, 是哲学为传播学提供了方法论基础。如果不了解实证主义哲学, 我们很难理解美国传播学的实证研究方法;同样, 如果不了解德国思辨的哲学传统, 我们也很难理解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所以, 我们须先理解在哲学意义上, 古人的思维方法是什么。我们知道, 在中国文化的血脉里, 流淌的是儒、道、释三派的哲学思想。它们都有自己的哲学终极追求——道, 而中国古代文化具有的一种普遍功能是释“道”, 或者说是“文以载道”。我们理解古代的文化不仅仅是理解“文”本身, 而是要通过“文”达到悟“道”。这里就有一个传播的问题了。古人是如何借助“文”这个梯子通向“道”的呢?换句话说, 古人通过什么样的思维方法来建构并传播文化信息?这里面固然有传播原则、策略、技巧的问题, 但还有更深层次的方法论规律。
不过, 我们要区别的研究儒、道、释三家思想对古代文化传播的影响。不可否认, 人文特质是它们的共同之处, 但是儒家思想塑造的是“一种以伦理为本位的文化, 是一种关于人的关系的文化”[3], 而道、释两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从某种程度上来看, 更具哲学方法论的意味, 尤其是对诗歌创作方法的影响。如果说古代文化的传播方法是多元的, 那么, 除了研究儒家文化的传播方法、方式、技巧、原则、策略、思想之外, 我们是否能从诗歌文化的传播中总结出一种具有道、释两家思想的古代信息传播的方法论规律呢?这是一个有趣而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本文借鉴著名哲学家冯友兰提出的中国哲学思想方法来分析古代的文化传播方法问题。众所周知, 冯友兰是新理学的代表, 他称自己的哲学为“最哲学底的形上学”, 而这“最哲学底的形上学”的本体是不可言说、不可思议的, 是最高的“道”。如果要体悟它只能靠两种形而上学的哲学方法, 一种是逻辑分析或说形而上学“正的方法”, 但仅凭此方法是达不到“大全”的, 即不能达到最高境界的“道”, 最终要靠另一种方法——形而上学“负的方法”才可体悟。可见负方法对于领悟“道”的重要性。
那么, 何为“负的方法”?负方法源于道家和禅宗的哲学思想, 这是一种直觉主义方法。老子认为“不出户, 知天下;不窥牖, 见天道。”又云:“道之为物, 惟恍惟惚。惚兮恍兮, 其中有象;恍兮惚兮, 其中有物;窈兮冥兮, 其中有精。其精甚真, 其中有信。”[4]深受道家思想影响的禅宗文化亦是如此, 它一般主张直指人的本心, 不立任何文字。但事实上, 从传播学角度来看, 道家与禅宗思想的体悟仍需要一定的传播媒介, 形而上学的道要被领悟、被传播, 必须要有传播的媒介, 只不过这种媒介可以是直接的, 也可以是间接的。对于终极的信宿 (道) , 其传播形式可以是文字, 也可以是其它媒介, 如手势、图形、表情等非文字表达形式。禅宗所注重的非语言文字表意形式, “诸如扬眉、瞬目、叉手、踏足、擎足、竖佛、口喝、棒打甚至呵祖、骂佛等类机锋”[5], 都是一种间接性的传播媒介。
冯友兰曾举“烘云托月”的例子来说明负方法:“画家画月的一种, 是只在纸上烘云, 于烘云中留一圆底或半圆底的空白, 其空白即是月。画家的意思, 本在画月。但其所画之月, 正在他所未画底地方那个。”[6]这是中国文化普遍存在的一种崇尚“虚”的表现方法, 其与西方崇尚“实”的“正的方法”正好相反, 若用“正的方法”画月, 即要把月用颜料填满画实。而负的方法所画之画, 简言之是“无画处皆是画”。所以, 负方法之逻辑是“不能说它是什么, 只能说它不是什么”。[7]在正负方法区别的基础上, 中西方人对信息的认知和传播就有了明显的不同, 西方人运用正的方法是一种言语传播的直接认知, 而中国人运用负方法则是一种“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的意会认知和传播方法。
冯友兰先生将负方法的表现方式概括为无语中有语、有语中无语、无语中无语、有语中有语无语兼可五种[8]。何为有语, 无语?无语即非语言文字的, 如前所举扬眉、瞬目等形式;有语即语言文字, 但这些语言文字不是正面表达意思的, 相对于传者真正要表达之意来说, 它只是一种传播的媒介。所以, 有语并不和上文所说“不立文字”矛盾。不管是有语还是无语, 就传播来说, 它都存在一个媒介, 要么把语言文字 (此处的语言文字不是用来说某种东西是什么, 而是用来说某东西不是什么) 作为媒介, 要么把非语言文字的东西作为媒介。古人建构信息的方法就是通过有语与无语的变化组合, 不管这种组合的方式有多少种, 基本的组合要素就是这两种。就古代的诗歌而言, 它是以有语 (说某东西不是什么的语言文字) 为出发点, 指向无语 (道) 的意义世界。当信息的接受者进入了意义世界之后, 语言文字则就显得不重要了, 正所谓“得意忘言”。有语 (语言) 是信息传播的手段、载体, 无语 (意义世界) 是信息传播的目的。前者是实在的, 后者是无形的, 二者虚实相生, 如何做到虚实相生?简言之, 负方法使然。
三、负方法在诗歌传播中的体现
中国古代诗歌的内部结构是虚实相生的, 实 (语言) 是表层的, 而虚 (道或意义世界) 是本质的。所以, 中国古代诗歌的内部结构与其说是虚实相生, 不如说它就是一个“虚体”。诗的语言是言说之物, 其背后的意义是不可言说之物, 而负方法搭建起了从言说之物到不可言说之物的桥梁。因为诗能近道, 诗能近不可思议、不可言说之物, 故诗的传播本意不在于表层的语言, 而是由语言所指向的意义世界, 也就是冯友兰在哲学意义上理解的“道”。他说:“不可思议底亦是不可言说底, 然欲告人亦须用言语说之。不过言说之后, 须又说其是不可言说底。”[9]以传播的视角来理解冯友兰提出的“欲告人亦须用言语说之”, 却是道出了古代诗歌传播的方法:诗通过建构一个内部的虚体结构, 塑造一个传播的意义世界。这是一种完全不同于西方传播思维方式的方法, 是中国古人传播智慧的体现。
下面, 我们以接受者对李商隐的一首无题诗的解读为例, 考察一下负方法是如何建构起诗歌的内部结构, 并在传播过程中产生出不同的意义接受。
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年华。
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唐·李商隐《无题》
后人对此诗主要有三种解读:悼亡说、自伤说、咏物说。悼亡说把锦瑟比喻诗人死去的朋友, 庄生晓梦、望帝春心隐喻美好的事物永驻人间, 明珠、暖玉比喻亡友的人品、才华。自伤说把此诗阐释为隐喻诗人自己, 庄生晓梦、望帝春心隐喻人生众多理想不得实现, 明珠、暖玉比喻诗人自己怀才不遇、自伤感慨。而咏物说则把此诗看成先铺垫性地写实物、实景, 以庄生晓梦等典故来引发情感, 形成亦思古亦叙今、亦描物亦抒情的审美境界。
在此, 我们不去评价这三种解读孰优孰劣, 而是分析为什么会产生多种阐释。不同的阐释者虽然阐释角度不同, 但阐释的基础是一样的, 即语言。语言是意义发生场域联结在场和不在场的中项。意义首先通过语言这个在场物进入信息流通领域, 语言实现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意义的“生产”, 传播者和接受者同样通过语言进行“意义交换”, 但是我们发现, 对于用负方法建构的信息在传者和受者之间除了一般的“意义交换”之外, 背后还塑造了一个更广阔的意义世界。李商隐到底想通过这首诗传递一个什么思想, 后人是不知的, 如果我们想还原传播者的原意, 即对信息的解读就是对传播者本意的理解, 我们必然是实现不了的。即使能实现这种封闭的理解, 其后果将陷入恶性的阐释循环当中。事实是, 作者的本意是无法真实把握的, 而对接受者来说, 只能带着接受者自己的前理解或者是主观理解。我们看到, 古代诗歌 (尤其是那些经典的诗歌) 的意义传播都不是在封闭的阐释循环链中进行的, 传播的结构有可能实现作者生产的意义或说是作者本意, 但是更多的可能是“误解”, 甚至是“曲解”。如果我们把“误解”、“曲解”实现的意义视为作者生产之外的“剩余意义”的话, 那么“剩余意义”往往会多于“生产意义”。
何以如此?这似乎是西方接受理论中的一个理论命题。但面对中国诗歌特有的表达思维方式, 我们认为, 负方法是一种更有说服力的方法论解释, 更符合中国古人的思维特质与传播智慧。霍尔在《编码/解码》中说:“在事件从信源传递到信宿的过程中, ‘讯息’是它必须采用的‘出现形式’。”[10]这是现代传播学理论对信息传播的一种理解。就信息传播需要载体而言, 中西方的理解是一样, 不同点在于我们的先人运用负方法建构的信息形式是一个虚体。依负方法的建构逻辑, 锦瑟、明珠、暖玉等都是“有语”, 传者在编码时, 对形象性的语言文字进行结构性编码。锦瑟、弦、蝴蝶、杜鹃、海、月、珠、泪、田、日、烟作为在场的表现载体, 显然是有利于传者以物达情, 经过了传者的过滤性选择得以优先传递。蝴蝶、月、泪在中国文字中都是能触动接受者情感的语词, 所以作为传者的诗人, 要表达更为丰富的情感和深邃的意义, 在信息设置时的关键就是对它们进行结构化的处理。这种结构化处理方式就是“不能说它是什么, 只能说它不是什么”, 悼亡、自伤、咏物之意, 作者并没有说出, 而是以一些不直接指涉悼亡、自伤、咏物之词来言说“不可言说之意”。这样处理的结构不像西方的语言表达, 用语言来填满信息的内部结构, 而是留有较大的补充余地和想象空间。因为讯息形式是以有语达到无语, 以有限的语词敞开意义生产的广阔空间。
四、负方法对理解古代诗歌传播中意义生产的启示
以上的分析并不是中国古代诗歌表达的个别现象, 而是一种普遍的诗歌传播的建构方法。再如白居易的《长恨歌》, 后人对它的解读就有讽刺说、爱情说、双重主题说三种不同的意义理解, 这种文化传播现象的形成可以用负方法得以解释。所以, 以负方法来综观古代诗歌虚实相生的特点, 可以发现, 诗歌所塑造的虚体结构并非空无一物, 它以语言为中介, 也就是以“实”为基础, 在信息编码过程中以负方法进行设置, 接受者通过对实的阐释、发挥来把握虚的结构。在实 (语言) 的表层接受者始终得到的信息是有限的, 当接受者的主观理解突破了实的表层之后, 也就进入到了信息的虚体, 这时接受者依据信息和自身经验就能得到丰富、更有价值的意义。
从传播的视角来理解诗歌内部的“虚体”, 对于我们理解古代诗歌传播中的意义生产有一些新的启发。
第一, 诗歌内部的虚体是一个无限整体。这个整体由有语和无语组成, 有语即组成信息的具体材料——语言, 无语即“言有尽而意无穷”中的“意无穷”。具有虚体结构的诗歌提供的语言是理解的基础, 但仅仅如此是不够的, 语言背后隐藏着没有明确提示的意义, 而这些意义又是可以被挖掘的, 是阐释不尽的。因此, 虚体的表面语言和深层的“意无穷”一起展示的就不止是一个有限的整体, 而是一个无限的整体。不同于西方接受理论和阐释学对传播学效果研究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信息特征是因负方法而形成信息具有阐释的无限性, 而接受理论或阐释学是因接受者、时代背景等原因塑造了文本新的阐释空间。
第二, 由于负方法的特殊思维方式, 使虚体的语言张力极强, 语言的意指丰富, 丰富了诗歌传播的内容和效果。一方面, 汉字以象形为基础, 它具有直观形象性, “而汉字构字时的组合意味, 又使这形象性上生出了一些叠合的象征和暗示意味”。[11]这一特性使由汉字组成的词和句意象丛生, 意蕴丰厚。另一方面, 语言具有思辨的特性, 我们把语言文字已经表述出来的内涵可称为在场的东西, 而那些处于象征暗示的意味则是不在场的。所谓语言的思辨性, 就是语言本身“要求从说出的东西中‘反映’ (‘折射’) 出未说出的东西, 而不是固守住说出的东西”。[12]思辨性使语言文字自身发生内爆, 因为负方法在建构信息结构时就是要突破有限语言对意义的固定、限制。作为传递信息的基础——语言, 它更多地体现为在场的表达, 它是表层的, 它有可能把意义绝对化、权威化。负方法可看作是对意义绝对化、权威化的颠覆, 这种方法意在摆脱语言能指的束缚, 反对语言能指和所指的对称性, 对在场意义理解的同时, 又充分鼓励并尊重对不在场的想象性“误解”。
第三, 虚体的意义生成的可能性巨大, 拓展了阐释的空间, 激发了接受者的解读兴趣。这一特点对受众来说是一种解放, 虚体的信息使意义的解释权不在传播者一方, 而是以有限的语言为基础, 以负方法为逻辑, 建构起一个召唤性结构, 留下大量的未定点和空白点, 激发受众的主动参与。因此,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的情况才会发生, 才能使信息的传播意义丰富起来。
第四, 蕴含虚体的诗歌具有双重意义空间。我们可以把包括诗歌在内的古代信息分为两个意义空间:一个是显性意义空间, 一个是隐性意义空间。前者以在场提供的语言为主, 后者以不在场的意指为主。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虚体信息的大部分意义产生在隐性意义空间, 而这个空间“要求的参与程度高, 要求接受者完成的信息多”。[13]它的意义不是标准、固定的, 所以是不清晰的, 不确定的, 受众对它的接受是需要不断深化理解, 甚至是想象, 才能逐渐升温, 使信息“热”起来。因此, 虚体信息的传播是缓慢的, 传播效果有一定的滞后性, 意义的接受呈现出一定难度, 越是意味深长的信息越不易于在普通大众中流通。不过, 这种由负方法建构的信息不仅存在于有韵味的高品位文化中, 还存在于普通人的表达的信息中, 因为我们的民族以这种思维方式塑造了日常文化模式和接受方式。
五、小结
中国古代文化光辉灿烂, 意味无穷, 它们以独特的思维方法创造信息, 并深深的影响后人的接受思维方式。从汉字到诗的传播, 处处显示了古人的传播智慧, 对文字来说, “如果能够成功地探寻到汉语词汇对中国受众最初和一贯接受状态的确切描述, 那么, 我们就不但能看到中国信息接受概念产生与演变的情形, 而且会在很大程度上理解并推论出中国古代受众的信息接受特色。”[14]对诗歌来说, 如果能对其建构方法予以掌握, 我们就能理解诗歌传播背后广阔的意义世界, 能对诗歌文化传播的方法、过程、效果予以深刻的分析。而以负方法为切入视角, 探究其中的规律, 是解析古代传播现象的一种方法论尝试, 这种尝试或许能为理解中国古代传播面面观提供一个侧面。本文只是初涉其中, 希望有兴趣的学界同仁共同探究之。
参考文献
[1]田中阳.关于传播学本土化问题的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2 (3) .
[2]林之达.中国古代文献:亟待开发的传播心理思想富矿[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6 (2) .
[3]田中阳.论中国传播学的人文学特质[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5 (3) .
[4]《老子》47章、21章.
[5]方立天.禅宗精神[J].哲学研究, 1995 (3) .
[6][7][8]冯友兰.冯友兰学术论著自选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2:373、554、405-408.
[9]陈来.论冯友兰哲学中的神秘主义[J].中华文化, 1996 (1) .
[10]张国良.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425.
[11]葛兆光.“神授天书”与“不立文字”[J].文学遗产, 1998 (1) .
[12]张世英.入澄明之境[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9:66.
[13]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M].何道宽,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4:51-52.
8.中国第一部诗歌 篇八
我们应该如何客观公正地认识和评价文学史上李白、杜甫等优秀诗人及其经典诗歌作品?最近几年整个中国诗坛究竟处于什么状态?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诗歌教学怎样操作?对高考作文中用诗歌答卷是否应当作出限制?就此问题,笔者采访了部分教授、专家(以姓氏拼音为序编排)。
方智范(华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过去由于受文学思潮和文学创作方法的制约,诗歌赏析一般存在两个误区,即现实主义与非现实主义的两分法和形式与内容的两分法。我们要走出这两个误区,解读作品的思路要多样化。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修养,多学习一些诗歌理论和东、西方的美学知识,这样才能从容地分析中国诗歌。要注重通过意象、意境把握诗词,注重韵律与情感的关系,明确内容与形式的不可分割性。
黄玉峰(复旦大学附属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我读了李白的900多首诗歌,对其中有代表性的作品我都反复地思考和揣摩。也细读了别人对他的评价,比如《新唐史》和《旧唐史》里对李白的评论,一些墓志铭和碑文里面对他的记载等等。后人对李白身世的介绍,基本上都是依据了李白自己的说法。比如“李白姓李,是李暠的第九代孙”这个说法是李白自己告诉别人的,因为当初他从西域回到中原的时候是没有姓的。从另外一处史料看,当年李白的母亲曾经指着头上的一棵李子树的树冠说,“我们就姓李吧”。由此可见,李白姓不姓李,我们无从知道。
我对李白的研究还谈不上有什么新的发现,只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把资料重新组合,在此过程中发现过去仅凭某些资料对他的评价是欠妥当的。传统观点认为李白非常有骨气,非常清高,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看,他好像是不愿意做官的,好像他从来不去求人。但我发现他在很多诗里,流露出了谄媚的一面,在很多场合是有求于人的,而且有的时候也会运用一些奉承拍马的语言。当然,我们不必对古人作过多指责,但反过来我们也不能说他很有骨气。另外,李白至少有十几首诗谈自己杀人,“手挥白杨刀,清昼杀仇家”。那么,他究竟杀过人没有?我没肯定他杀过人,但李白自己说他杀过人,他觉得这是很豪迈的事情,是英雄豪杰的表现。
李白的大部分诗歌写得相当好,我要探讨的是他的诗歌为什么写得好。李白实际上是一个享乐主义者、个人主义者,当他内心受到了压抑,个人的享乐追求达不到的时候,他就对社会不满,通过诗歌发出了强烈反抗的声音。这个声音,其实也是人们在这种情况下都会发泄的一种个人情绪。因为在每个人潜意识里,都有一种要实现自己的价值观或者目标的愿望,如果不能实现,就要发泄。当我们看到李白这些诗歌的时候,好像他说出了我们每个人的心声,因而就会得到一种快感。
我想用自己的方式把中国古代的著名诗人和词人介绍给平民百姓,谈了中国的大诗人李白之后,将介绍杜甫,然后介绍苏东坡。介绍李白,我是想还李白真面目。现在有很多人的真面目我们实际上是看不清的。我始终认为,还历史人物真面目是没有错的,问题在于,我们是不是还了他一个“真面目”,是不是扭曲了他。有人说李白在中国文学史上已经有定论了,我认为对李白的评价是可以有不同意见的,大家可以探讨,但不必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别人。
我对杜甫的评价与文学史上对他的评价基本一致,因此我就不会谈“还杜甫真面目”的问题。我研究杜甫侧重的是他怎样处理个人与家庭、家庭与国家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当这种关系出现矛盾的时候。比如,杜甫看到了因战乱导致家破人亡的景象(“三吏”“三别”),却又鼓励别人从军打仗。可见,杜甫的思想是很矛盾的,因为他不得不考虑“有国才有家”。杜甫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处在流浪逃难中,有时,他受的苦比普通老百姓还多。他深深体会到自己就是一个最底层的老百姓,所以并不是他故意要为老百姓呐喊,而是他作为老百姓中的一员在为自己呐喊。
杜甫的诗歌,我着重研究了那些别人不大注意的,比如《同谷七歌》。这首诗中写到同谷(今甘肃成县)那个地方,人没有东西吃,只能和猴子抢树上的栗子充饥……像这样的辛酸,杜甫深深地感受到了。杜甫本身就是一个底层的文人,所以他能够写出忧国忧民的诗歌来。历史上把杜甫称作“杜工部”,“杜工部”只是一个空头衔,“杜拾遗”虽是实职,但当时兵荒马乱,而且只做了一年半。杜甫与那些长期为官的人是不同的。
通过杜甫的诗歌,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弱势群体的关怀。杜甫所处的时代,弱势群体遭受的苦难达到了我们不能想象的程度。当今社会上的弱势群体,我们也是应该给予关怀的。
苏东坡很旷达,曾经身踞高位。他既善于享受生活,又能够关怀别人,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他在处理个人得失时能做到“任运顺时”“随遇而安”“宠辱不惊”,他为老百姓做了很多事情。
刘国正(著名语文教育家、诗人、杂文家):南京搞诗歌教学,搞得非常好,着重的并不是怎么教,而是叫学生多读。我参观一个小学三年级的活动,叫诗歌联诵。有三十多个小孩子围一圈,每人抢着背一首诗,最长的可以背《木兰辞》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背得非常熟练,而且带表情,字读的也很准确。当时我以为仅仅是孩子们的一次表演,问他们,“你们就会这几首吗?”他们说不,已经背了五十多首了。诗歌教学不要讲究那么多,要让他们反复的朗诵,达到背诵的程度。必要的地方点一下,比如字的念法,还有这首诗的意思。还有要教给学生一点诗的知识,如什么叫平仄等。借鉴以前传统的教法是可以的,但有的地方提倡学生摇头晃脑,那是过去私塾老先生的教法,并不是一读旧诗就要这样,把小孩搞得很丑,不要这样做。
李新宇(南开大学中文系教授):十几年来,也就是写完《中国当代诗歌艺术演变史》之后,我对诗歌已经没有太大的兴趣。我个人对诗歌的理解与当下流行的诗歌观念有较大距离,所以评价也很不同。在我看来,中国当代的大多数时间段里没有诗人,也没有诗。北岛等人的崛起算是对几十年历史的一点填补,但在朦胧诗后,诗歌的主流却又走上了一条下滑的道路,尽管很热闹,能够留给历史的有价值的东西却不是很多。现在的诗歌创作不是没有佳作,但整体上似乎处于无路可走的状态。
陆志平(江苏省教育厅基教处处长、语文教育专家):白话文运动以后,诗歌这种思想表现方式已经很少使用了,现在的诗歌教育和学生对诗歌追求的热情、表达的能力都不太理想。中小学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写诗的安排也比较少。当然也不排除学生中有诗歌天才,但面对国家统一考试,可以通过别的方式把自己的思想更好地表达出来,没有必要用诗歌来写作文。诗歌这种表达方式更多的是情感、情绪、形象,不容易把深刻的道理说清楚,很多人不能很好地把握。而且有时候命题和诗歌的表现方式也不切合,有的命题不一定能写成诗,或者说是很多人不能把它写成诗,只有很少的大诗人在这种明确的规定下能写。再就是
诗歌这种表现形式会给评卷带来困难。高考对语文教学的影响太大了,而且对现在的高中生普遍提出诗歌写作的要求为时过早。如果要对学生的诗歌创作进行引导,可以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进行,个别人的兴趣爱好在大面积考试情况下可以不去考虑。
莫砺峰(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腹有诗书气自华”,中学语文课本里选的一些经典诗词都是应当背诵的。年青人记忆力好,背诵上百首诗歌是有必要的。但不要给学生规定硬性指标,要启发引导学生,让他觉得背诗词是一种愉快的诗歌欣赏。
我们传统文化中比较优秀的成分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古典诗词中。中华民族的思维特征带有一种审美的倾向,古人对于生活意义的认识,对人生态度,很大程度上是审美的。真善美是结合一起的,这在在文学作品中可以得到体现。提到李白、杜甫、文天祥,提到艾青和臧克家,大家首先想到的是他们的诗歌。语文知识学习是通过审美来接受的。受到真善美的感染,经过潜移默化,语文教学就会起到春风化雨的作用。
谢冕(北京大学教授、著名诗人):当代诗歌创作非常丰富,诗人们热情很高;公开发行的诗刊和民间诗刊非常多,各地举行的诗歌研讨会也很频繁,从这些方面来说,中国当代诗坛并不萧条,但也称不上繁荣。诗坛繁荣意味着涌现出一些大诗人或者说比较优秀的诗篇很多,现在看来并不是这样。大家可能会觉得没有出现大的、有影响力的诗人,没有出现引起大家普遍关注的优秀诗篇,是不正常的。的确,当代诗歌作品很多,但真正写得好的不多。这可能与诗人的创作主题有关,有些诗人太关注个人情感,热衷于表达一些别人琢磨不透的思想,甚至有时太自恋。由于当代诗人创作思想有偏颇,在艺术上过分追求离奇古怪的风格,虽然写诗的热情非常高,但作品很难引起读者的共鸣。
张清华(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近几年,中国诗坛处于一种急剧分化和动荡变革的状态。朦胧诗人已经开始退出诗坛,他们的注意力已转移到别的领域。影响诗坛的主要是所谓的“第三代诗人”,即通常所说的知识分子写作和民间写作。当这两派分裂时,出现了激烈的争论:一派趋向于雅,一派趋向于俗;一派趋向于精神追求,一派趋向于日常生活;一派趋向于书面语,一派趋向于口语。正当这两派争论不休时,一批“七零后”诗人登上了诗坛,而且很快产生了较大影响。这期间还有一些被遗忘的人,即“中间代”。“中间代”是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实力派诗人,没有很大名气,但有创作实力。另外,网络写作是跨时代的,各个年代出生的人都可能在网上写作,其共同点是写作伦理不强,作者不必为自己的言行负责,所以网络诗歌显得比较粗糙、语言比较野蛮。网络诗歌是一种新事物,它有自身的活力,需要经过去粗取精、自我淘汰、自我完善的过程。
【中国第一部诗歌】推荐阅读:
第一册中国当代诗10-19
中国共产党第一任书记08-09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传统文化 第一阶段在线作业 2015年满分08-24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词语汇总(第一至第八期)06-27
第一二季度中国网络小说排行榜10-10
中国大唐集团公司第一届文化节活动方案09-03
2023年高三语文开学第一课教案(一)—高中频道—中国教育在线09-28
第一届 中国移动“and和”杯 北石化电子竞技大赛策划书09-30
诗歌欣赏:第一次10-02
诗歌古代中国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