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福会读后感-英文版

2024-10-12

喜福会读后感-英文版(精选6篇)

1.喜福会读后感-英文版 篇一

My Reflection of The Joy Luck Club

I wonder that when seeing the name The Joy Luck Club most people would treat it as a story filled with happiness and love.In fact, besides love, it is also about the cultural conflicts between four daughters and their mothers.The film is based on the best seller by Amy Tan of the same name.It shows us the lives of four Chinese women who were immigrants to America during the 1950s.As a mother, each of them has a lot of problems with their daughter because of cultural conflicts.The misunderstanding of love between the mothers and their American-raised daughters, the clash between the generations and cultures, and the struggle for the women to fight for equity touch every audience’s heart.Though I was also attracted by something with extensiveness——I want to talk about some points about the language.I had learnt that what are high context communication and low context communication and what is different between them.The former is one in which most of the information is internalized in a person, while very little in the coded, explicit, transmitted part of the message——we must guess what the real meaning of the words is;while the other is the opposite.Chinese just the stands for the former and English i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latter.An interesting scene in the movie just shows us this.When Waverly’s boyfriend Richie had a dinner with Waverly’s big Chinese family for the first time, he made some stupid mistakes.He brought his typical American habit when the they were eating and he couldn’t understand what Lindo(Waverly’s mother)mean when she said “ He has an appetite”.When Lindo brought a dish which she was very proud of, as a Chinese, she still said some formulae that the dish was not salty enough and it was too bad to eat;that suggested that everyone around the table should speak highly of her dish after their first degustation;while Richie didn’t understand that Chinese all like to be modest and he criticized Lindo’s cooking, just saying what he thought in his mind directly.What Richie did led to a very embarrassing atmosphere in the dinner and made Lindo very disappointed and

disgraced.The misunderstanding of a different culture and a different language is the mainly reason causing the awkward occasion.If Richie had known what he had faced with was a group of people with different culture and saying a high context language, and had done some preparation for that different traditional Chinese dinner, he could have avoid to making so many foolish mistake.To understand what a Chinese mean you could not just follow the superficial message transmitted by his words, instead, you should connect those words to his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the situation you are in.By appreciating the movie we could realize the culture of a people from their language.In this movie the cultural conflicts between the mothers’ traditional Chinese concept and the daughters’ up-to-date American concept are fully described by their dialogues and soliloquies.In conclusion, a language is really the mirror of a culture;and if we want to understand the marrow of a culture we could appreciate its language.

2.喜福会读后感-英文版 篇二

麻将作为一种轮流坐庄的形式, 在《喜福会》中这种轮流坐庄形式被巧妙地运用在章回体的叙述中。作者将全书的人物叙述构建在一张麻将桌上, 四户人家作为参与麻将的四方, 轮流坐庄。同一个家庭的母亲和女儿作为一方, 分为用第一人称讲述自己的故事, 然后从一个家庭转向另一个家庭。这种独具匠心的布局, 是的小说产生了一种独特的艺术效果。

麻将在《喜福会》中的内容作用。

(一) 、从“喜福会”的来源看:

小说开篇通过吴晶妹对母亲的回忆, 讲述了喜福会的由

来。”I thought up Joy Luck on a summer night that was so hot even the moths fainted to the ground, their wings were so heavy with the damp heat.”由此可见“喜福会”是吴宿愿在战乱环境中队这种生活的逃离以及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It's no that we had no heart or eyes for pain.We were all afraid.We all had our miseries.But to despair was to wish back for something already lost.Or to prolong what was already unbearable.”在愁眉苦脸的坐在那里等死和选择自己的快乐之间, 她们选择了后者。这样既可以打法难捱的时间, 又希望可以交好运。麻将在书中表达了作者对于以母亲为代表的中国妇女的乐观进取、不屈服于命运的精神的肯定。

(二) 从麻将的“东西南北”座位来看:

在吴晶妹的母亲吴宿愿去世之后, 她被要求代替母亲在喜福会的位置———东方。“It's her place on the table.Withouthaving anyone tell me, I know her corner on the table was the East.The East is where things begin, my mother once told me the direction from which the sun rises, where the wind comesfrom.”东方是一切事物的开始。作者通过“东方”麻将和地理位置的双重特征, 将母亲和祖国的特征同时赋予在她们华裔子女的身上。母亲、故乡、祖国、根基是孕育她们躯体和生命的源头。

(三) 通过女儿对中国麻将和犹太麻将的认识来看:

当吴晶妹坐在母亲的麻将桌上, 想起了母亲曾经告诉她中国麻将和犹太麻将的区别——“Chinese mah jong, you mus play using your head, very tricky.You must watch what everybody else throws away and keep that in your head as well.And if nobody plays well, then the game becomes like Jewish mah jong.”中国麻将讲究的是一种“知己知彼”的态度, 即要“用脑袋、动心眼”, 而犹太麻将只是简单的等待别人犯错误。而中国麻将的技巧其实也解释了中国人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和出发点, 其中就包括了母女的关系, 而女儿们只是将母女关系简单地看成了犹太麻将, 即“只盯自己的牌, 全凭眼睛”。

总结:

作者谭恩美通过将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麻将的独特理解和阐释创造性地贯穿在小说《喜福会》的结构和内容中, 使得整部小说在麻将这一陌生的表现手法下实现了内容与结构的浑然统一。

摘要:作为雄踞美国《纽约时报》长达十九周之久的畅销书《喜福会》 (The Joy Luck Club) , 小说作者谭恩美 (Amy Tan) , 通过对四对母女在教育方式和婚姻观念上种种矛盾冲突的故事入手, 表现了在美国第一代移民和第二代移民身上价值观念和思想方式的冲突。本文通过选取“麻将”这一独特角度, 分别从“结构”与“内容”两个角度来重新解读。

关键词:麻将,解读,喜福会

参考文献

[1]、Amy Tan, the joy luck club, Ballantine Books., 1989

[2]、Ling, Amy.Between worlds:Women Writers of Chinese ancestry, Pergamon Press Inc., 1990

3.喜福会读后感 篇三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领悟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喜福会读后感(精选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喜福会读后感1

今天晚上花了两个多小时,把《喜福会》(The Joy Luck Club)这本小说看完了。之所以看这本书,其实只是因为公选课需要读这本书的关系,但是当我读完了之后,发现这本书其实还是很不错的。虽然在公选课的经典书单里面这本书不那么经典,但是我觉得比起其它的书可能这一本反而要更加接地气一点。

这本书里面设定了四对母女,而书中的故事基本上就是围绕着母女之间因为代沟产生的矛盾展开的。这些故事之中有的关于成长,有的关于婚姻,但是我觉得这些故事无疑都围绕着一个关键,那就是女人的幸福。书中的四位母亲,都是成长在战争年代,有的富有有的贫穷,但是都因为机缘巧合有了人生的转折,来到了美国。她们不懂得怎样说一口流利的英文,但是却希望自己的女儿们能够在这里走向成功,获得幸福,不会走母亲们的老路。这种强烈的、带有中国传统色彩的愿望,与从小成长于美国文化的女儿们身上产生了巨大的碰撞。女儿们大都能够理解母亲们的苦心,然而却不能够接受他们母亲的想法。以至于他们都陷入了困境,然而在母亲的帮助下,又再次收获了幸福。

书中给我印象颇为深刻的大概是母亲们的故事。比如说琳达拥有对自己的强烈追求,而用自己的智慧获得了自由;又比如安梅见证母亲的命运而对自己的命运有着强烈的掌控欲望,这种不向命运屈服或者更直接的说不向男人屈服的特质最终遗传到了她的女儿露丝身上。而祖孙三代,也代表了从屈服、觉醒到抗争的三个阶段。比起女儿们的故事,母亲们的故事更加奇异更加特别,也更加发人深思。

然而这本书也并非完美。在我看来,作者采用了分镜头的方法,每一章都可以看做一个简单的故事,而所有的故事又隐隐有一条线索穿行其中可以让它们联系在一起。这样的写法现在渐渐流行了起来,比如说非常热门的《冰与火之歌》。分镜头的写法固然可以让故事不断切换到第一视角,让故事叙述更加方便而真实,但这种方式也造成了读者阅读的困难。尤其是其中有一些事件发生的时间并不明确,导致了故事间的因果也不甚清晰。所以这也可以说是这本书的一点瑕疵。

除此之外,对于我来说,或许还有一点不满意的就是这本书的中译本。这译本给人的感觉过于生硬,感觉译者对中美文化间的差异与相似没有深入了解,翻译技巧也有一定的不足。导致不少语言上的妙处需要注释来点出,损失了原文的趣味。当然,我还是很愿意再读一读这本书的原文或者其他的译本。

喜福会读后感2

一直以来很少有机会看电影。这次完整地看了一部荣获柏林电影节银熊奖的《喜福会》,让我深受感染,华裔导演与演员,也可算是中国式的好莱坞片吧。

影片讲述了四对母女的命运与生活,纯真的自我心理剖析让听了很了然。四个苦命的中国女人在国内历经磨难分别去美国,再跟美国人创造的第二次婚姻后又有了各自的女儿。恰好,四个女人也成了多年的朋友,各自情谊都很深,影片开始真正切入主体是母亲对各自女儿谈起早年的时光,悲惨的命运,吃人的礼教,薄薄的人情,不公正的婚姻,赤—裸裸的封建压迫与惨昧的性,把整个近代中国社会刻画得淋漓尽致。总之,个个故事都是悲喜交加,从母亲的母亲再到婆家的家史,从逃沦的岁月到安逸的晚年,从中国的重庆到美国的旧金山,画面不停地在两地之间转换,故事也一个比一个更惨,更出人意料,把整个人的心都和剧中人物连接了起来,这她们担心,为她们惋惜,为中国的过去悲哀,也为人性感到惨淡,剧中的光线也跟周围环境谐调的很好,明就亮的出奇,像一面镜子,暗时凄凉可怕,病态的中国也许就是这样吧!

这四个母亲都是在中国出生成长的,在中国遭到不平等待遇,有的是公婆家的劣待,有的是娘家的排斥,有的是亲丈夫的暴力对待,在这样一个大黑锅下容易使人的性格变质,温柔的也会变为严酷的,渐渐地,她们觉得自己不适合这个时代,这个环境,于是走上了逃亡与流浪之路,从中国一直漂到美国,再也不回中国,把自己的后半辈寄托在他乡,把自己的生命延续到了异乡。她们不能让自己的后代重蹈自己的前辙,于是当她们的女儿长大成人时,母亲对女儿的婚姻格外观注,生怕女儿会走错。母亲毕竟走过坎坷比女儿多,于是第二段故事就出来了。女儿的不幸与母亲的担忧构成了一网他乡的浪清,更是对资本主义社会加以揭露,人情与金钱,善恶与美丑,挚热与冷漠,从面构勒出现代社会的不幸,现代人之间的沟壑,这种不幸的生活遭遇达到一定程度就会爆发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终究会穿过极限,整个影片也加以预示,最后在一片亲人的眼泪中结束了影片。

这是一部生活性戏剧,揭露性十分强烈的影片。

喜福会读后感3

生活就是一部很长的故事,有喜,有怒,也有离合,却没有大气的导演,也没有著名的编剧,就像你永远把握不了命运的航行,控制不了剧情的发展;却时而要被无谓的琐事所缠绕,包括母亲的唠叨与期望。或许,这些琐碎更像断了线的珠子,唯有母亲的双手将其穿起,穷尽一生,装扮你美丽的嫁衣,还以世人……

对于母亲的往事,我们多半是不去理会的。偶尔碰巧当她和旁人谈及于此,我便会放下手中的工作侧耳倾听,分享她久违的欢乐,时而高扬,时而阴郁,更多的感动之中包杂着些许无奈。

时光飞逝,鬓发渐白。也许真如邓肯所说,“母爱是多么强烈、自私,狂烈地占据着我们整个心灵的感情”。君,一个普普通通的女孩,从小在母亲期望的困扰中成长、挣扎、释放、反抗。在这些所谓的哀怨之下,掩盖的是未知、迷茫、陌生。希望,让彼此间的距离疏远,她也无法及时体会到母亲心里附加的伤痛。在卑劣的环境下,每个人都是一只鸭子,她们渴望自由、独立、尊严,渴望成为一只无拘无束的白天鹅,过着属于自己的,拥有自我灵魂的生活。在现实中,所有的苦难倘若化为一场战争,那么女人的选择只有离开。也许母亲恨的不是女儿的平庸,而是自己曾经对生命的放弃,对两个孩子希望的放弃。

是的,母亲最后成为了一只天鹅,拥有了自己向往的生活,而那根仅留在箱底的天鹅毛,至死也没敢送给女儿,她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

当爱已无声的时候,我们还能错过什么?打个电话,送个平安,说声妈妈,我爱你!

喜福会读后感4

一向以来很少有机会看电影。这次完整地看了一部荣获柏林电影节银熊奖的《喜福会》,让我深受感染,华裔导演与演员,也可算是中国式的好莱坞片吧。

影片讲述了四对母女的命运与生活,纯真的自我心理剖析让听了很了然。四个苦命的中国女人在国内历经磨难分别去美国,再跟美国人创造的第二次婚姻后又有了各自的女儿。恰好,四个女人也成了多年的朋友,各自情谊都很深,影片开始真正切入主体是母亲对各自女儿谈起早年的时光,悲惨的命运,吃人的礼教,薄薄的人情,不公正的婚姻,裸的封建压迫与惨昧的性,把整个近代中国社会刻画得淋漓尽致。总之,个个故事都是悲喜交加,从母亲的母亲再到婆家的家史,从逃沦的岁月到安逸的晚年,从中国的重庆到美国的旧金山,画面不停地在两地之间转换,故事也一个比一个更惨,更出人意料,把整个人的心都和剧中人物连接了起来,这她们担心,为她们惋惜,为中国的过去悲哀,也为人性感到惨淡,剧中的光线也跟周围环境谐调的很好,明就亮的出奇,像一面镜子,暗时凄凉可怕,病态的中国也许就是这样吧!

这四个母亲都是在中国出生成长的,在中国遭到不平等待遇,有的是公婆家的劣待,有的是娘家的排斥,有的是亲丈夫的暴力对待,在这样一个大黑锅下容易使人的性格变质,温柔的也会变为严酷的,渐渐地,她们觉得自己不适合这个时代,这个环境,于是走上了逃亡与流浪之路,从中国一向漂到美国,再也不回中国,把自己的后半辈寄托在他乡,把自己的`生命延续到了异乡。她们不能让自己的后代重蹈自己的前辙,于是当她们的女儿长大成人时,母亲对女儿的婚姻格外观注,生怕女儿会走错。母亲毕竟走过坎坷比女儿多,于是第二段故事就出来了。女儿的不幸与母亲的担忧构成了一网他乡的浪清,更是对资本主义社会加以揭露,人情与金钱,善恶与美丑,挚热与冷漠,从面构勒出现代社会的不幸,现代人之间的沟壑,这种不幸的生活遭遇到达必须程度就会爆发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终究会穿过极限,整个影片也加以预示,最后在一片亲人的眼泪中结束了影片。

这是一部生活性戏剧,揭露性十分强烈的影片。

喜福会读后感5

飞鸿早期的片子看得不多,多半都是从这里的视频中看个片段。出於各种原因,对大多数角色印象不深。今天看了喜福会,终於看到了飞鸿表演里程上的闪光点。

盈盈这个角色本身并不讨喜,却有着很多挖掘和发挥的空间。飞鸿也仅仅出演了她的青年时代,在我看到的飞鸿为数不多的片段中(也许已是她所有的出场次数了),她将盈盈几个不同阶段的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少女情怀的朦胧和克制,(顺便提一下,她的少女装扮十分清丽,惊艳!)遭遇激情时的幸福与盲目,接受婚姻不幸后更为复杂的心理:克忍,反抗,直至麻木和绝望。在对白不多的情况下,飞鸿用她的眼神,表情和肢体语言将这一系列的变化刻划得丝丝入扣,令人赞叹。飞鸿在校时能演到这个水平,实在可以让现在很多所谓的大腕明星们汗颜。再说一下这部片子里飞鸿的造型,这里并没有仅仅从唯美的角度出发,有些造型乍看之下还难以接受,但十分吻合人物的阶段状态。

认识飞鸿是从王纯开始。的确她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第三者形像,我个人认为也可以说是后无来者,之后徐静蕾和苏瑾的同类形像毫无新意,乏善可陈,这个问题已经有人讨论过,在此不加赘述。但是,“王纯”的成功有一多半存在于飞鸿本人和角色的相似度,气质,个性,处世态度等等的接近使得飞鸿事半功倍。难怪飞鸿在看了剧本之后自己要求将角色从夏小雪换为王纯。换句话说,在<牵手>里,飞鸿用的是本色表演。而对盈盈的塑造上则大为不同,盈盈的生活年代,人生阅历,知识层面都与飞鸿本人的无法相提并论。飞鸿能将与她本人反差以及角色自身反差极大的人物演绎得入木三分,证明了她的表演功力。

然而自<牵手>之后,飞鸿没有能够接到什么能够与前两者媲美的作品。所拍电视作品中的角色缺乏表演上的突破口,人物类型大同小异,现代片中清一色的白领成功女性,感情生活中有些起伏,如此而已。古装片中全部为经历坎坷的绝色美女,其实和现代片是换汤不换药,只不过古时无白领,反正她没演过生活在底层的平庸人物。偶尔人物性格略有差异,实在不值一提。飞鸿有时也会出现拿捏不准,表演过火的情况。多数时候我认为这些人物是对飞鸿表演的浪费。

作为一个专业演员,应该能够演绎人生百态,而不是千人一面。同时演员这个职业有自己的特殊性,它要求好的从业人员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观察能力,模仿能力,自身的爆发力,以及文化艺术修养,各方面知识的积累。当下许多影视明星仅凭着一些外在的东西来吸引公众的注意力,而忽略了他们最应该做的事情。在这方面,我更欣赏容貌虽不出众,但是表演功力深厚的演员,如奚美娟,斯琴高娃,王刚,焦晃等老演员。

4.《喜福会》观后感 篇四

细细品味一部作品以后,这次观看让你有什么领悟呢?为此就要认真思考观后感如何写了。你想知道观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喜福会》观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喜福会》观后感1

《喜福会》所讲述的是四位华人移民妇女和她们在美国长大的儿女各自之间的故事。小说的题目《喜福会》原是母亲们打麻将的聚会。这些妇女移居美国已有几十年,但她们仍念念不忘从小受过的传统教育,恪守着中国几千年来渗透于妇女血液之中、几乎已成为天性的封建男权的思想。她们共同的理想就是要严格教育、管束自己的女儿,使她们能逃脱自己这一辈女人的命运,成为她们眼中幸福的女人。然而,对于母亲的管束,女儿们则以各自不同的方式一味反抗,在这个种族、阶级、性别不平等的美国社会里,两代女性上演了一出由相互争斗到殊途同归、相互认同的悲喜剧。在这出悲喜剧中,给人留下印象最深的不是人物口中道出的事情,而是那些她们无法启口、无法触及、讳莫如深的事情,是沉默背后的东西。在那里,沉默已经变成了一个象征,它那巨大的毁灭性力量摧毁着女性赖以生存的自尊、自信和勇气,使她们在沉重的压抑之中丧失生存的潜力。然而一旦打破沉默,这毁灭性的力量就会立刻消失,被压抑已久的人性就将得到复苏,平衡和谐的关系就会得到恢复。《喜福会》中母女们的悲欢故事大部分都是以沉默和打破沉默这条主线编织起来的。

《喜福会》给我们的启示之一就是:在美国,所谓的多元文化,也就是亚文化与主流文化持续一致的新格局,从本质上来说但是是一场掩人耳目的把戏,是对亚文化的同化和心理侵略的`掩盖。那么,与其他少数民族的女性一样,华裔女性只有重新找回原本的自我,打破文化的沉默和性别的沉默,按照自己的方式自尊、自信、自主地应对生活,才能最终进入“喜与福”的境界。

《喜福会》观后感2

一个女孩做童养媳进入一个地主家庭,在某种层面,她更像是一个仆人和生育工具,被婆婆教导三从四德,逼着吃药让她可以早点生孩子,盼着孩子生出来之后,如果是个女孩,婆婆脸上的期盼和笑容就一下子淡了下去,开始新的一番喂药,盼孙子。

如果你觉得这个婆婆是简单的坏和没人性,那么你就错了,因为或许在很多年前,她也是一个童养媳嫁进地主家,被婆婆的婆婆逼着生子,最终熬到当了婆婆。

有句话叫做“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你也不禁思考“同是远嫁他人家的妇人,又相煎何太急”呢?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女性受的摧残不可谓不强,我们都容易把摧残背后的那只手,聚焦在一个恶毒的婆婆身上,聚焦在一个软弱或滥情的丈夫身上,聚焦在说闲话的乡里乡亲身上

但或许“自相残杀”又被“男人迫害”的女性们,实际是被困在了对男性和女性的深层认知和定义上,她们都走不出来。

这种认知中,女性的价值感来自于丈夫,来自于拥有男性后代,来自于良好的行为带来的认可,她的价值感并不来自于她自己这个独特的个人本身。

可怕的是,沉浸在这种认知和逻辑中的,不只是男性们,还有女性们本身,甚至于,她们沉浸更深,就像传统社会中,逼迫女性最深的,往往是那些深深沉浸在对女性角色错误认知中的婆婆或母亲们。

她们始终顺着这种“逻辑”来进行自己的生活,来教育自己的女儿,认为是生命本身就是苦,却没有想过是这种“逻辑”本身或许就并不正确。

文化和思想的迫害,是透过人来进行的,像怪圈的迷宫,但是是需要改变的,女性需要顺服的品质,但独立并且值得被尊重。

《喜福会》观后感3

四对母女八个女人的一台戏,演出了人世间的辛酸苦辣,流露出人世间的冷漠与真情。

一:封建社会的女性

四位母亲在中国传统的社会中都因受到压制和伤害而前往美国寻找新的希望。无论是毫无感情出于无奈的娃娃亲,还是花花大少给予的伤害和羞辱,或是由于意外受人强暴而被家人拒之门外,又或是命悬一线时抛弃了自己的孩子,都无不反应出中国旧社会女性地位的低下和忍气吞声的现象。她们每个人,在过去都活得像一座孤岛,然而在她们相遇后,过去受的伤使她们产生了心灵间的共鸣。

二:母女之间的真情

母亲将过高的希望强加于女儿身上,造成了母女间心灵的隔阂。错误的爱的方式,逼着孩子丧失了自我和信心。孩子小时候为了满足母亲虚荣心所承受的压力,终将转变成孩子长大后习惯性自责与自我的丢失。尽管母亲有母亲的苦衷,但孩子也有孩子的难隐之言。母亲精明干练的掌控,女儿精明干练的挣脱,在这场母女的博弈中,双方都在掌控和挣脱中迷失了自我,而最终还是只能在彼此谅解中找到自我。在母亲眼中,给予女儿的希望是爱的代名词。而在女儿眼里,来自母亲的希望可能正是遮蔽希望之光的乌云。

三:清楚自己的定位

5.电影《喜福会》观后感 篇五

悲剧的定义:把人生命中最珍贵的东西撕毁给人看!

——鲁迅

有人说,人生如戏,戏里戏外的人生只不过是镜中的倒影,如水中月,镜中花,虚幻的画中风景;有人说,人生如梦,梦里梦外的人重重叠叠,如雾中山,云中雨,缥缈无痕的海市蜃楼。生命中总有一些东西让你记住了忘不掉,总有一些地方让你站定了走不了。

作为一个喜欢跌宕起伏故事的人,或许最大的梦想和愿望便是读一部沁人心脾的小说,或者看一部血泪如瀑的电影。冰心老人曾经说过世界上的书千千万万,但改变命运的书却没有几本,我觉得这句话同样贴切的描绘了电影。因此从我在人世的二十几年春秋中,《喜福会》或许便是我的命与运的缘分,因此当我看完这部电影,崩溃的心与默默的泪下,希望能通过人类灵魂创造的文字将之倾涌而出。我明白,真正的佳作都是经历时间和无数次的重复才能显现出独特的灵魂,但这个世界太易改变,只希望将这第一秒一见钟情的感受一吐为快。因为深情渴望,所以相盼永远。

电影《喜福会》讲述的是即将去大陆探亲的阿梅(周明娜 饰),在母亲生前经常举办的聚会——喜福会上。聚会上的成员都是母亲在世时的好友及其女儿的家属和亲人。阿梅陪着阿姨们搓着麻将,而这之前则是母亲的位置。牌桌上的四人都是在战争时期移民美国的华人,他们各色性格,而背后也各有其心酸和奋斗的故事。林多(周采芹 饰)阿姨的精明和强韧让她摆脱童养媳的身份,奋斗到今天的位置;莺莺(俞飞鸿 饰)阿姨有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因此希望自己的女儿要勇敢的做自己;安美(卢燕 饰)阿姨受其母亲的影响,知道要学会在不公平的命运面前发声;而阿梅的母亲(邬君梅 饰)则迫于战乱,意外和骨肉走失。四位女性均从困苦中走过来,历经人生的磨练,不希望自己的女儿重复自己的悲剧。但四人的女儿在无形中走了和自己的母亲极其相似的道路。她们不明白母亲的苦心,感到迷茫、痛苦。但当她们日渐成熟,方才了解母亲的用心良苦。四出不同的故事,描绘了不同女性人生的悲喜和沧桑。《喜福会》通过展示社会变流中女性的柔弱与刚强,剖解了人性的无奈、悲伤、彷徨、母爱、平静和从容。

本心来说,我一直都不喜欢这种简介,它就像是没有经过烹饪的原料,看起来再怎么珍贵无比,但时却没无法像做好的精美的菜那样,那样的华美诱人,那样的香艳欲滴,那样的泪流满面。那就像阔别家乡的游子,当再回到家乡,看到鬓染银丝的老母亲亲手做的饭菜,又有谁不会泪盈眼眶,这菜比天上御宴还要芳香千里。而且网上给出的简介更像是个蹩脚的魔术师,演砸的表演还一味想获得观众的掌声和欢呼,这反而更像是一个冷笑话。

我是一个江湖人称的所谓性情中人,更容易牵动心中的那丝情线,为生命中所有的情感都情不自己,这可能就是所谓的命运安排吧。因此电影中的每个情节,每句对白我都感触莫名,因为她带着生命的温度和情感。开篇的小故事,一个老妇人回忆年轻时从上海移民到美国,在商贩手中买了一只鹅,商贩说:“这牲畜还想变成天鹅”,(或许这正是那时期每一个追求美国梦的人的梦想吧,)她对那鹅诉说着她的彼岸的梦,她会有一个女儿和女儿将会有一个天使一样的梦,我将会把你送给她,因为你会给她带来幸运和未来,但是她的鹅被移民海关扣留了,她能留给女儿的只有一根羽毛:这羽毛虽然一文不值,但她来自远方,带着对你一生的期盼。这便是君的母亲,一个在战争中曾经用推车千里迢迢推着双胞胎女婴去重庆的逃亡母亲。即使双手被磨出鲜血,也不曾停下她的脚步,直到她得了赤痢,知道无法再抱着她们走下去。她不想死在自己的孩子面前,更不想因为一个病容的女人在旁而使自己的孩子无法得救。她哭着将双胞胎女儿放到一棵树下,将自己身上的所有金银和珠宝都留给了自己的孩子,只希望他人能看在钱的份上救救自己的孩子,她哭着爬离了自己的孩子,或许只希望自己死的能远一点,别让自己的不幸传给孩子,可是她却得救了,她那一刻的人生是心碎的,因为她失去了她们,或许是永远。因此当她到美国又有了一个女儿时,她将三个孩子的希望全部都放在了君的身上,但君却一生平凡,君认为自己让母亲失望了,但却不明白她的母亲只希望她能留在身边,因此她将君的本命玉一直戴在身边,直到离世前才给了女儿。君一直以为自己让母亲的期许落空,自己的母亲强迫自己练琴,强迫自己不平凡,最后长大后打破彼此的沉默,才明白母亲只是希望自己善良,和希望不会再失去。

林多阿姨到现在也不明白小时候母亲为什么不要她,其实早已经明白,只是不想要不愿意承认,可能是因为怨恨一个人比爱一个人能够在记忆里保留更长的时间吧!自从四岁时被黄家买做童养媳,母亲便把她看成是黄家的少奶奶一样对待,对她说着各种各样的你是黄家的人。正如电影中所言:她这样说,她就不会对不属于她的东西心存指望。在那个时代,这是一个母亲自己认为对孩子最大的保护和疼爱——一个衣食无忧的生活!而且林多的母亲的饰演者奚美娟,充分把那时期的一个母亲对女儿爱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其中两个镜头让我久久回味,一个是为女儿搓掉耳朵后面的灰,先用左手搓没搓掉,然后用右手沾了唾液再搓,那么自然流畅,却完美再现了一个农村母亲对子女无微不至的疼爱;另一个是举家前往南方,同时送别十五岁的女儿去黄家,把心爱的玉坠戴在女儿颈上,将女儿的放在自己脸上,然后走开,走了几步,回头想看看女儿,却只回到一半,然后向前加速跑去,直到离远了才不停回头看看女儿。这些动作不需要语言的诠释,仅仅微小的动作就已经表明了一切的一切。因此从个人角度,我由衷佩服奚美娟老师这种细致精湛的表演。她虽然没有流泪,但观众明白在这十一年中她无时无刻不再流泪和痛苦,但依然要把这种“幸运”送给女儿的。让她在这种年代活下去,因为活着才有“幸运”!

莺莺阿姨十六岁时被一个男人吸引,然后自然而然结婚,生子,似乎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但一切也都只是似乎。男人开始暴露本性,在儿子百日宴上公开和女演员调情,长久的不回家在外找女人。终于有一天带了妓女回家过夜,而且辱骂她是妓女,她想抗争,却因为恐惧而退缩。她想报复,因为男人夺走了她的无邪、青春和心,而她也要夺走她唯一能夺走的——儿子。当抱着死后的儿子时,她才明白,她夺走的不光是儿子的灵魂,还有自己的。悲哀,无尽的悲哀让她的生命失去了光明。即使是后来在美国又有了一个女儿,因为自己失去了一切,她觉得自己连灵魂都给不了自己的女儿,空留无尽的沮丧,像行尸走肉一般生活在世上。

安美阿姨小时候的记忆中没有母亲的身影——热汤留下的烙痕是她对母亲唯一的记忆——因为在四岁时母亲“不守妇节”“违背守寡誓言”,与父母被赶出家门。直到外婆生病临终前,母亲的记忆才再一次从生命中重启。因为按照本地的一项旧习俗,只有至亲的女儿才能剜肉煮药救命。而安美的母亲却是自愿,因为这就是女儿还报母恩的方式,最后一刻外婆明白了,却也只能撒手人寰。安美不想再一次失去母亲,不顾舅舅等劝阻,随母亲去了再嫁人家——吴清家。但生活并没有想象中的美好,因为她的母亲只是四姨太——刚进门的。大太太有两个女儿,三太太没有孩子,真正最有地位的是二太太,她有一个儿子。在吴清家,安美了解了真相:当年母亲去庙里烧香,被吴清看上,二太太设计让吴清强奸了她,但家里人不相信她,将她赶出家门,在无路可去且怀了吴清孩子的情况下,只能委身吴家,但孩子一出生却被二太太强行夺取。她依然只是个四姨太!安美的母亲为了给安美一个新的生活,吞大麻自杀了:她宁可死去,将灵魂给安美,让她更坚强。安美在母亲的葬礼上借助母亲的“灵魂”让吴清家补还欠母亲的全部,吴清因为惧怕答应将安美的母亲扶正,作为大太太,并且愿意认真抚养安美和她的弟弟,视如己出。二太太因为害怕而头发变白,安美的母亲得到应有的一切——死后。

虽然电影中还讲述了他们各自女儿的故事和婚姻,而在我看来更多的是她们的另一个剪影。电影中为什么女儿成年后走上了和母亲一样的道路,因为母亲给他们指明了人生的路,却没有改变自身赋予她们的从身体里带出的性格,而且不时地以自身的行动左右着孩子的成长。孩子不像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更像是母亲的性格复制品。因此无论选择怎样的道路,同样性格的一个人再怎么前进,路上的黎明与黑暗,远处的风景始终都是一样的。这也是我们生活中常常遇到的问题,无数的父母竭尽生命所铺就的道路,最后才发现只不过路上的风景不同,道路的出口却是那么的相似。我们都曾听过这样一句话:性格决定命运!我们唯一能够对抗命运的就是我们的性。,父母总是把认为最好给了孩子,却不明白在那时时刻刻朝夕相处中,有声或无声的语言早已如流水般浸透了孩子的灵魂,澈骨凝髓。由此在以后生命的种种中带着的不仅是孩子的灵魂,更时刻烙印了父母的灵魂。

父母总是如此,自己走过的路不愿再让子女去经历,因为他们明白那条路上布满荆棘,一旦走上那条路,留下的只能是满布伤痕的残躯和无以弥补的心伤。可是人生的哪一条道路上没有荆棘和泥沼,哪一条海路上没有险滩和暗礁,哪一片天空中没有暗藏的闪电和惊雷,但这所有的道路其实只有一个远方——旷达和平和,“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才能“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6.喜福会读后感-英文版 篇六

1 饮食文化

美国著名人类学家克拉孔曾指出“, 一个人的饮食当然要受到其获得食物种类的限制, 但同时也要受到文化的制约”。由此可见, 饮食与文化密不可分。不同的民族缔造了不同的饮食文化。只有在各自的文化中, 人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其饮食内容和饮食习惯。西方的饮食文化“高雅、文明、方便、快捷”, 而东方的则“野蛮、残忍、耗时、费力”。作者花了很多篇幅描写中国的食品。鲜活乱蹦的鱼剖膛开肚, 活生生的青蛙、螃蟹, 成箱的水产海鲜。还特别提到一家“宏新餐馆”的菜谱猪内脏、鸭脚掌、章鱼肫等, 这些在中国人眼中的美食, 西方人都会视作不洁之物。而中国人烹饪食品的方法也被视为是野蛮残忍的。血淋淋的杀鸡宰鱼, 沸水中挣扎的螃蟹都会令西方读者瞠目结舌。西方早在世纪后半叶世纪初, 随着食品加工工业的革命, 已经看不到个人在家屠宰动物了。人们直接从市场买加工过的、包装好的、到家稍稍加工就能食用的食品。而中国饮食经过作者细腻的描述, 呈现给西方读者是神秘、陌生、野蛮、低级的。美味的中国菜对华人与生俱来的中国胃有强大的吸引力。在《喜福会》中, 作者有意无意地向西方读者展示了中国的饮食文化, 并且用与饮食有关的故事展示中国文化魅力, 刻画人物性格。赤豆汤, 黑芝麻糊, 上面飘着一层葱花的散发诱人香味的馄炖, 带甜味的烤猪, 酥烂的煮花生, 还有被精美称为“手指”的食物, 不断作为中华文化的载体, 出现在“喜福会”的麻将桌上。

《喜福会》中新年蟹宴的故事体现了中国尊老爱幼的传统道德。当盘子里只剩两只螃蟹, 其中一只是“不吉利”的断脚蟹的时候, 吴精美的妈妈将好的一只给了她的女儿, 自己却“端着盘子进厨房去, 待她再走出来时, 那只蟹已经不见了……”吴精美说:“我并不太喜欢螃蟹, 但我知道我无法不吃。中国母亲就是以这种方式显示她们对子女的喜爱……”精美的妈妈体现了典型的中国母亲形象:不顾一切地毫无保留地爱着自己的孩子, 如果有可能, 想尽一切办法为自己的孩子创设最好的生活条件。有好吃的东西, 母亲会让你吃个够, 如果你也想让母亲吃的话, 她会告诉你她不饿。这又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吃”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价值。

节日文化也是东方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作品第四章“月亮娘娘”里, 四岁的映映·圣克莱尔在中秋之夜与全家夜游太湖, 吃船宴, 拜月亮娘娘。其间, 阿妈给了映映一块兔子形“里面是蛋黄和豆沙”的月饼。“映映”所吃的“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 后来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演变成了一种中华文化。与其他所有的中国传统节日一样, 中秋节也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中秋之夜, 地球上的华人, 在家的和家团聚, 共庆花好月圆;离乡远游的, 一边吃月饼, 一边“举头望明月, 低思故乡。”月饼也成为了团圆、美满、友情、亲情的象征。

2 五行学

五行理论是公元前325年由道家提出的, 是中国古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五行理论认为, 宇宙的物质变化过程是由金木水火土五行的相互作用引起的, 世界上万事万物都包括金、木、水、火、土等五个元素, 木代表生命、女性气质、创造力等, 火代表能量或智慧, 土则是稳定和忍耐的基本元素, 金则表示竞争、敏锐和男子气概, 水是所有液体类事物, 代表流动和沟通。世间万事万物都是由这五种元素相生相克产生的, 包括人的性格和命运。在科学高度发展的今天, 五行理论的科学性遭到质疑, 目前在科学界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认为, 阴阳五行学说只是一种思辩学术, 仅是一种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辩证思想, 完全停留在从理论到理论、从概念到推理、从判断到判断的阶段, 缺乏大量的事实证据, 没有运用科学首先强调的客观性进行严格的实证分析、统计研究, 由此理论来推断人的性格和命运当然缺乏科学依据。但是, 五行理论的历史源远流长, 在中国民间大有市场, 一些人会根据五行理论来判断一个人缺什么, 怎么来弥补所缺的成份, 这其中当然不乏迷信成份。这一带有迷信色彩的思想在海外华人身上也留下了很深的烙印《喜福会》中的母亲们用五行理论来解释女儿们的性格, 从一个层面印证了中国人愚昧落后的一面。《喜福会》中, 精美说, 她的妈妈 (吴夙愿) 对“每个人都觉得有种种的不够、缺陷和失调。她向来以“五行”的缺损来衡量周围的人。”她告诉女儿:“火太多的人脾气就暴躁, 比如老爸”, “木太多, 就太容易听信别人的话而失却主见, 比如安梅姨”, “水太多, 心思太活, 做事没长性, 比如我。生物学的学位未读完就又转向艺术科, 结果两个学位都没读完就去了一家小广告公司做文秘, 现在则是一个自由撰稿人”。吴夙愿习惯于进行经验性的类比, 把一切都比类于阴阳五行及其变化关系。这充分体现出“五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处的地位。她持这样的观点主要是因为阴阳五行说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体系中, 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影响最深、最广、最长远的理论。作者谭恩美有着同样的经历, 其笔下的母亲形象给西方读者留下了伪科学的民族形象。

跟母亲安梅一样, 露丝也缺木“妈曾说过我之所以这样拿不定主意, 是因为五行缺木, 因此就容易听别人摆布”, 婚后所有的事情都由丈夫特德决定, 而丈夫特德难以忍受她的无主见最终提出离婚。露丝认为他们俩的婚姻已没有希望, 没必要试图去挽救。然而, 母亲安梅认为, 一个人的五行缺陷可以通过象征性地加上某一元素而加以弥补, 她取名Rose (玫瑰) , 已经添加了木元素, 因而她的命运是可以改变的。具有讽刺意味的是, 当她本能地开始为自己的需求和愿望而斗争时, 特德反而接纳了她, 她的命运因而得到改变。特德拯救了婚姻, 拯救了露丝, 实践了“东方主义需要西方拯救”的“东方主义”律条, 呼应了“东方主义”“有待拯救”的部分。这里并非贬低《喜福会》的文学价值, 而是强调在面向西方文化场时, 华裔作家只有用“东方主义”里的“落后奇观”、“有待拯救”等才能成为西方的关注中心。

同样, 根据五行理论, 也可以通过减少某一成分而制造不平衡。在琳达的第一次婚姻中, 由于她久未怀孕, 于是婆婆把媒婆叫了来。媒婆仔细地核算了她的生辰八字后, 又向婆婆询问了她的五行, 最后一拍膝头说:“这下可清楚了, 唯有五行缺一的女人才会生孩子。而你的媳妇则是五行缺金, 这本来是极好的征兆。但在结婚时, 你给了她金手镯等金器, 这一来, 她五行俱全了, 太平衡了, 那怎么会怀孩子呢?”对媒婆的建议, 琳达的婆婆自然乐得顺从, 很干净利落地把琳达的金银首饰全部收回。不过, 琳达并没有因此变得多产, 因为她不能怀孕的真正原因在于她的丈夫不愿同她一起睡。媒婆和婆婆把琳达的不孕归咎于所谓的五行, 给西方读者留下了中国人的荒诞形象, 迎合了中国作为一个极富魅力的“异域”而被探索的西方审美倾向。在西方文化语境中, 这些描述使小说极富东方神秘色彩, 满足了西方读者对东方文化的好奇心, 但却是将西方的理性、文明与东方的软弱、直觉、野蛮相对照。在西方人眼中, 东方代表异域情调, 他们落后、怪异、堕落、宿命, 缺乏缜密的推理。不了解中国文化的西方读者很容易把阴阳五行看成是神秘可笑的、非理性的、违背科学的举动, 从而加深对中国文明的偏见。

《喜福会》展现了母女两代从认同单一文化到认同多元文化的心理历程。女儿们对母亲们的理解和认同实质上是以女儿为代表的美国文化与以母亲们为代表的中国文化之间的理解和认同。这既实现了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场权关系的消解, 又打破了西方文化中心论的神话, 确立了文化平等交流的基础。只有跳出狭隘的东方主义或民族主义的樊胃, 才能在两个世界取得平衡。

参考文献

[1]谭恩美.程乃珊, 严映薇译.喜福会[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 1999.

[2]胡亚敏.当今移民的新角色[J].外国文学, 2001 (3) .

[3]何立群.见木还是见林:解读《喜福会》对中国文化的描述[D].广州:暨南大学, 2003, 4.

[4]刘邦凡.论阴阳五行说作为中国古代科技哲学基本原理[M].北京:学林出版社, 2000:12.

上一篇:网络营销平时作业下一篇:教师资格认定申请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