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

2024-09-17

体育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精选10篇)

1.体育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 篇一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电视、广播、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的产生,使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

教育领域也跟随时代的步伐,引进现代科技辅助教学。

新课程改革下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要使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帮助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实践能力。

小学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作文教学带来了新方法、新思路和新途径,使作文教学焕发出新的活力。

小学教师已经尝试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写作教学进行整合,帮助小学生更好地学习写作。

就这个问题结合实践经验进行了简单的探究,以供参考讨论。

关键词:小学语文;信息技术;写作教学;整合方法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社会各个领域都涉及了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也成为现代教育领域讨论的问题。

新课程改革下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将现代化科技手段运用到教学过程中,使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使之把握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因此,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写作教学当中,通过信息技术特有的传播性强的特点,帮助学生收集资料,掌握更多的素材,便于学生写作。

本文就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整合提出了一些见解。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整合的意义

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小学语文写作中,老师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时效性、动态性、多样性等特点,以及多媒体设备的辅助作用,为学生提供一个灵活实用的语文实践活动课堂,帮助小学生提高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多维交流,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整合的方法

(一)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小学生处在一个情感等各方面机能不完善的阶段,他们的生活阅历不够丰富,情感感受不够全面,表达的欲望不够强烈。

针对这一问题,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图、文、声、色并茂的特点,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的写作情景,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进行深刻的情感感受,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例如,我们在让学生写关于“妈妈”的作文时,就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妈妈的爱。

老师可以利用flash动画,在同一平面上向学生展示孩子从出生到慢慢长大和妈妈逐渐变老的两个画面,让学生在画面的刺激下,感受妈妈为自己做的一切,之后再向学生展示影片《妈妈再爱我一次》的片段,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妈妈的爱,

在学生写作的过程中,老师可以播放《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通过生动的影片和动人的旋律,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让学生回忆妈妈对自己的好,自然而然地通过文字表达对妈妈的感情。

(二)扩大学生阅读空间,增加学生写作素材,开阔学生写作视野

小学生的生活阅历比较少,阅读的素材也比较有限,导致小学生写作文空洞无味,对此,老师要充分利用发达的网络,指导学生利用网络搜集资料、阅读信息,并且帮助学生学会辨别信息,从而扩大学生的阅读空间,增加学生的写作素材,开阔学生的写作视野。

(三)在网络上开展写作园地,促进写作交流

老师可以利用学校网站,在校园网站中开设一个写作园地的专栏,让学生将自己写的文章上传到写作园地,以供老师、学生交流。

通过写作园地的设立,学生可以自由地写作,提高了学生写作的自主性和热情,增加了学生写作练习的时间,并且通过交流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写作。

(四)在网络上搭建鉴赏平台,实现写作创新

每个学生都有虚荣心,都希望自己可以被表扬、被赞赏,当学生被肯定之后,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写作热情必然会增加,并且在评价过程中思想的互相碰撞可以激发新的想法,帮助实现写作创新,所以对于学生作文的鉴赏是必不可少的。

老师通过在校园网络上搭建鉴赏平台,让老师和学生都能对文章进行评价,让学生在互相评价的过程中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激发学生新的想法,帮助学生写作。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写作的有机整合,使小学语文写作课堂焕发出新的活力。

通过信息技术的独特特点,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量,积累了更多的写作素材,让学生在动态的过程中,更形象、直观、生动地进行写作学习,帮助学生更细致地观察写作对象,更深刻地理解写作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因此,老师还需要不断探索、实践、调整方法,使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更好地整合,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写作学习。

参考文献:

[1]管秀娣.论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的整合[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会论文集[C],20.

[2]晏琼花,陈德光,孔维东.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现状和策略[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1卷[C],.

2.体育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 篇二

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其内在的学习动力

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的自主活动。因此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教学过程的关键。长期以来,学校的教学内容是以严密的逻辑推理为基础的,它忽视了教育领域中超越逻辑思想的东西,如直觉、美感或单纯的乐趣,结果教学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识水平,学生对这样的内容缺乏内在的学习动力,部分学生因不会学习、不愿学习而导致害怕学习甚至厌烦学习。

计算机图、文、声并茂,可以直观、生动地展现教学内容,在学生的认识与教学要求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他们在愉快地探索知识奥秘的同时感受、体验教学规律,完成学习任务。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其鲜明的图象、生动的形象和灵活多变的特点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能使呈现的教学内容声、画同步,视、听结合,运用多媒体技术图、文、声、像等丰富的媒体表现功能,创设教学情境,使教学形象化,把学生带进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气氛中,使学生具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甚至能把对知识的学习融入新颖别致的娱乐形式中,发挥寓教于乐的学习优势,使枯燥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把学生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表现有机地统一于教学过程之中,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理论去感知、去理解。

2. 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中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首创的教育方法。其现实含义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充分尊重学生个人智力与非智力因素条件差异的前提下,运用恰当的教育方法,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素质的各个方面,得到可能的、长足的发展,以实现培养目标。

计算机辅助下的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要。他们可以与计算机对话,按着自己的速度学习和做练习,不懂的地方可向老师请教。这种辅助教学形式对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效果明显,大量的实验结果也说明了这一点。我经过几学期的多媒体辅助教学实验,发现对比班学生出现了明显的学习分化,而实验班学生成绩较稳定,其离散程度远比对比班低,且成绩分布集中于高分数段。

3. 提高课堂教与学效率、减轻师生负担

传统课堂教学,教师大量时间花在板书、作图、单个学生提问等环节上。计算机辅助下的课堂教学因计算机呈现的信息量大,更直观形象,不仅教学密度大、效率高(节省教师许多不必要的劳动时间),减轻教师负担,而且学生易于理解,他们可及时在机器上做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并因在单位时间里所做练习量大大超过常规教学,课后不必再做类似训练而减轻学生负担。将计算机引入教学过程可望打破日益严重的学生学业负担过重且不易解决的被动局面。

4. 提高教师个体劳动质量

传统的教学基本上是教师在讲台上自导自演的,而计算机辅助下的教师教学很好地体现了教师个体劳动、集体智慧的原则。一般来说,教学软件的开发,教学策略的研究都集中了全校或全市优秀教师、教研人员、计算机专家等人员的智慧,教师的个体教学融入了这些智慧,从而提高了其劳动质量。因而,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中,教学效率与质量一般要比普通教学高。我们常看到,参加工作时间不长的实验教师,其实验班学生所表现出的能力和成绩往往超过干了几十年教育工作的优秀教师的对比班。此外,多媒体辅助教学对青年教师还有特殊意义,它可以弥补这些教师教学经验不足、对教材不熟悉等缺欠。

5. 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及时反馈和矫正

教育研究表明,在基本上不改变教学的情况下,只要使用有效的方法,就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更有效。美国布卢姆教授所进行的著名的“掌握学习”实验,其成功的关键在于它的“反馈—矫正”环节。学生在计算机上做练习,可以及时得到反馈并加以改正;而教师通过计算机主机,可以及时了解到全班学生做题的进度、正误情况等,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使教学过程达到优化。

总之,在学科教学中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更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利于排除学生的学习障碍,使教学改革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我在教学当中的这些体会,还有不成熟的地方,在教学中运用计算机技术虽是这几年的事,但发展得非常快,有很多专家、同仁都在作有益的研究,到底该怎么做,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虽也作了一些探索,但是要让计算机走进常规课堂,需要所有教师的共同努力,要走的路还很长。

摘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场深刻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变革, 在这场变革中不断地对整合的理论和实践进行反思将有助于整合探索的良性发展。信息技术是教学多要素、多渠道、多角度、多层次、科学化、艺术化、民主化的重要手段,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又是科学与艺术的统一, 是实现教学科学的艺术化和教学艺术的科学化的完美融合。

3.体育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 篇三

关键词:信息技术;专业能力;集中培训

科技不仅可以拉大国与国之间的发展差距,甚至能够推动一个时代的进步。21世纪是信息化与知识化的时代,人们协调好信息技术与知识之间的平衡关系,就能在社会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为了从根本上优化教学过程和提高教学效率,在教育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各个国家都在努力地提高信息化教学水平。小学教育对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起着打基础的作用,因此小学数学教育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不仅能够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而且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就是指在信息技术的环境中通过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把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有机结合,解决传统教学方法所解决不了的问题。但在实际的小学课堂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利用信息技术制成的课堂教学课件,教师讲解的过程太快以至于学生无法进行很好的理解;(2)教师对于教学课件的设计上没有新颖点,无法吸引学生的兴趣;(3)教师太过于依赖现代信息技术,缺乏与学生的有效互动。因此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进行有效整合,提出如下策略。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

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小学课堂中的主要教学方式之一,不仅要发挥出这一教学方法的优势,也要注意把握好“度”。小学数学知识是为日后数学学习打基础,而一般学生都会觉得数学知识抽象难懂,利用信息技术能为小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知识点讲解,学生就可以比较轻松地学习和掌握知识。因此,教师要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经常为学生演示一些相关的图片及视频。如,在教授分数的单位和意义时,教师先提出平均分月饼的问题,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月饼的切分图,然后提出如何把1个月饼平分给4个人的问题,教师通过多媒体将月饼进行切割活动,引导学生明白每份是这个月饼的■。

二、培养学生发现规律的能力

小学生存在基础知识薄弱、爱玩、上课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但同时小学生也具备活跃的思维,接受新事物快等优点。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一些知识点的讲解生动化。如,教师在通过信息技术进行小学数学的知识体系架构的时候,一定要在其中埋藏好能够让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且当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渠道进行解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来组织教学活动。例如,通过信息技术的一些随机数据,让学生自己发现数学领域中的一些规律,从而自主地进行解答,充分发挥学生自己动脑的能力,并且培养学生善于发现规律的优点。例如,在上到有关设计图案这课讲解轴对称图形的有关概念时,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演示作用,再结合简单的图形让学生亲自动手体验一下,这样一来不仅能让学生通过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形成相关思维,也能通过自己实践后发现一些规律。

三、发挥教师作用

科技推动社会的发展,也加快了知识更新的速度,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应该停止对知识的追求。教师作为教学活动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为了培养全方面高素质人才,对教师的专业能力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可以通过集中培训的方式来提高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能力,在培训中,教师在学会相关的信息技术、技能的基础上要与课程教学进行有效结合。比如现在老师上课都借助PPT来讲课,但在其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不管是新教师还是老教师一直在使用最初做好的PPT,经过学生不断换届后仍在使用,往往导致知识不全设计单一,无法激起学生兴趣。所以,教师在利用多媒体技术时应结合学生实际,及时跟新教学内容,创造符合学生兴趣的课件。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以及科技进步和知识经济的挑战下,教育也在不断地与时俱进,跟信息技术相结合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郭绍青.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课程整合[M].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2]师书恩.计算机辅助教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余胜泉,吴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4.体育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 篇四

福建省漳州市长泰县第三中学

林碧中

摘要: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丰硕成果。但我们仍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教育事业还存在诸多不能适应时代要求和国民素质教育的问题,教学质量有待进一步加强。新课改开启了当今历史教学改革的崭新篇章,这既是充满希望的,又是富于挑战性的。新时期的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式教学手段结合历史教学的自身特点,正越来越密切地融合到历史课程教学当中,前所未有地发挥了强大的作用。本文详细介绍了什么是历史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进行整合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有哪些,最后针对目前实际历史教学在应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存在的一些误区和缺陷进行深入探讨,力求找到解决方案。

关键词:信息技术 历史教学 整合

一、什么是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整合

新世纪以来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仅使人们的生活得到极大的丰富和便利,还在教育事业上展现了其独特的魅力。历史所讲述的是关于人类社会过去的事情,学习历史的目的是通晓过去,启发未来,它具有时间性、客观性和科学性等特点。历史这门学科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在讲授历史课程的时候,不宜天马行空地添加过多的渲染色彩。怎样才能既保证历史的客观性和严肃性的同时,又可以生动、明晰地把各种繁杂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有条理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满怀热情地主动投入到历史这门课程的学习当中?对于此,新课标中就明确提到“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整合帮助人们实现了这个愿望。所谓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整合就是指:以历史教学新课标为指导思想,结合历史教学的自身特点,大力地提倡并发展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的运用。关键在于教师充分理解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地位并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的相关操作,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以更为科学有效的方式来进行历史课程的学习。这种整合并不只是各种数字媒体的简单叠加,而是要将各个部分经过优化、重构,有机结合起来,以整体层面的效果为判断依据,发挥一加一大于二的作用。

二、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整合包括哪些含义

1、多媒体资源与认知过程的整合

多媒体的网络资源非常丰富,而且易于取得。在讲课的过程中,通过加入一些图片,声音,视频以及flash动画等元素,更能帮助学生从视听感等多角度快速准确地理解所描述的某一历史事件或人物。过去的历史教学工作中,由于知识体系抽象,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很容易主观臆断而产生的一些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偏差。现在多媒体的介入使得历史知识更为形象化、具体化,相比于单纯的文字描述,图像信息能更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长久地储存在脑海当中。在播放多媒体资料的时候,老师要注意把握好各个环节之间的停顿,对课程当中的重点疑难点进行扩展性的讲解或概括性的总结,还要注意保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完全消化本环节的知识再开展下一环节的学习。比如在讲授《抗日根据地的建设》时,通过数字和影像资料直观地展示出当时的抗战局势,为学生建立起一个认知的环

境;播放一些经典抗战电影的片段,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当时抗战形势的艰苦性和紧迫性,从而推理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建立抗日根据地,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实行了广泛深入的人民战争的必要性。通过展示根据地的军民组成和军民互助合力劳作的图片,展示出根据地军民在抗战的最艰苦阶段,进行轰轰烈烈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大生产运动,使学生真切地理解大生产运动为巩固根据地人民抗日政权,渡过严重困难,支持敌后长期战争,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最终不仅让学生对抗日根据地的建设那段历史有一个准确的认识,还从中强烈地感受到了中国人民抗击日寇保卫家园的坚定信念,接受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的洗礼。、多媒体手段与传统手段的整合

虽然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使用简便和内容丰富的优点,尤其是它的动态演示功能很有效果,但将信息技术手段完全取代传统教学是非常不可取的。因为历史教学的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去进行学习。信息技术只不过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鞭辟入里的分析,幽默诙谐的例证,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比如,在课堂上展示古代铜钱实物,并让学生模仿一段古人进行商品交易的小品,寓教于乐的同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所以,在历史教学中,不能一味地唯信息化是从,要根据实际需要,灵活整合信息技术和传统教学手段才能实现教学质量的最优化。

三、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整合的优势

1、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中学生出于认知的初级阶段,他们往往会对感兴趣的东西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信息技术自身具有创新、先进的特征,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使历史知识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奇体验,一定会吸引学生的目光。一旦学习的兴趣被激发出来,就由以往的“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培养出学生积极学习历史的主动性。

2、轻松化解教学难点,提高教学质量

历史的时间性特点就是指它所讲述的都是关于过去的事情。对于大多没有什么阅历的学生来说,时间、空间、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的巨大差异使他们在理解某些成因复杂的历史事件时难以理清头绪。借助信息技术的手段,将该历史事件的特定背景逐一罗列出来,并辅以重要人物的简介,通过图片,动态影像的展示变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并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得出对该历史事件的评价或总结。只有这样,课程才能看得透、记得牢。历史教材通常内容繁杂、知识结构不很系统化,所以往往造成教师在课堂上板书辛苦,学生疲于应对,没有消化知识的时间,对所学内容一知半解。采用信息化教学后,老师可以在课下就提前将多媒体课件准备好,如此在课堂上教师只需轻点鼠标就能把历史教材的内容清晰条理地把更多的内容展示出来,节省了宝贵的课堂时间。

3、多维感官刺激加强学生的思维能力

科学的研究发现,视听并用的学习方法可以加快人们接受新知识的速度。相比于传统的授课手段,信息技术通过图像、声音、文字多角度全方位地为学生营造一个理想的感官氛围,极大地促进了知识的形象化,使学生自觉进入眼、脑、手、耳协调一致的高效率学习模式,达到加快理解速度、巩固学习成果的目的。

四、整合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要避免内容臃肿、结构杂乱的情况。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要在保证涵盖整个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尽量突出重点和难点,授课过

程中做到有的放矢,对辅助性的背景介绍要一带而过,对重难点要深入讲解;如果片面地追求课件内容的充足,而不其质量加以控制,那么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在本质上无法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还变本加厉地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2、对于学生而言,信息技术给他们带来全新的学习体验的同时,也会过多地分散他们的注意力。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一定要把握住课程的主脉,合理地控制自己的好奇心,跟随老师的讲课节奏。

3、教学过程中切忌过分依赖于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有着诸多的优点,但如果过度地依赖信息技术,而放弃对传统教学方式的使用,就很难实现使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的初衷。说到底,信息技术仅仅是作为一种优化教学的辅助手段,关键还在于信息技术的驾驭者,即授课老师所能发挥的主导作用。如果在教学过程中缺失了人的能动作用,学习就成了照本宣科的机械复制过程。授课老师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摸索,总结出一套将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和传统教学模式有机结合的新方法,比如开展分组讨论、角色扮演、历史知识竞赛等活动,使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历史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各自的想象力和主动性,最终由老师进行概括点评,纠正错误认识,形成正确的共识。参考文献:

5.体育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 篇五

小课题研究

信息技术与中职语文教学有效整合的研究

──关于中职文化课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效整合的研究

湖北信息工程学校 主持人 邹艳萍

湖北信息工程学校邹艳萍老师

教育信息化(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和信息化教育(在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主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重要目标的一种新的教育方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近年来,由于诸多原因的影响,中职文化课教学陷入了一种“教学双失”的尴尬境地。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的状况普遍存在。如果能将信息技术与中职文化课课堂教学有效的整合,重新构建中职文化课信息化教育教学的新模式,势必能为当前的中职文化课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开辟新的天地。

本文试从中职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效整合的研究来入手进行中职文化课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研究和探索。

一、当前信息技术与中职语文教学结合的现状分析

信息技术迎合了信息时代对中职语文教学的要求,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众多教师的注意力。但是信息技术在中职语文课堂逐渐广泛应用的同时,也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

﹙一﹚中职语文教师对信息技术理论与知识掌握不足

信息技术涉及到硬件和软件方面的知识,虽然目前绝大多数中职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掌握了多媒体教学的基本操作,却忽略了在使用时应考虑的相关理论和知识。如教育心理学、教学设计、教育传播学、教学系统理论等。导致的后果是:为了用多媒体而用多媒体教学,不知道如何结合不同专业的学生设计不同的课堂教学模式,如何才能恰当选用现有的媒体去传递教学信息。设计的课件往往是简单技术的堆积,课堂只是简单课件的展示,让学生感觉不到多媒体参与教学的优势,甚至觉得还不如原来的上课方式好。

﹙二﹚中职教师将信息技术的运用作为一种应付的教学手段

现阶段中职学校过于注重专业课而忽视了传统的基础必修课,使得中职语文教学课时安排明显不足,中职语文正逐渐变成边缘学科。因此在很多人看来,中职语文课成了一个可有可无没有期待价值的科目。于是有的老师为了尽早完成任务,利用信息技术将内容罗列,顾不上学生认真思考,一味地加快教学进度,把多媒体当成了向学生灌输内容的工具。

﹙三﹚信息技术与中职语文教学的结合“穿新鞋走老路”华而不实

由于对信息技术理论和知识掌握的不全面,大多数中职语文老师使用信息技术的目的只是为了在课堂上省略板书。虽有计算机、多媒体课件、投影仪等新元素的参与,看似完全不同于传统的教学,其实是传统教学的照搬,真可谓“穿新鞋走老路”。从某种意义上看,硬件的损耗等费用的增加使得这种形式的教学不但没有给学生带来任何收获,反而加重了学校的经济负担,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

﹙四﹚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课堂教师与学生缺乏良好的互动

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有着很大的优势。然而,目前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中职语文教学课堂并不如想象的那样。随着单一而又简单的多媒体课件的播放,站在计算机面前的老师还是滔滔不绝的讲解者,学生还是沉默的被动接受者。同时,由于投影仪要求教室亮度的降低,连传统教学中的一些很好的非语言沟通也受到了影响。

二、实现信息技术与中职语文教学有效整合,构建中职语文信息化教育教学新模式

为了实现信息技术与中职语文教学有效整合,化解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学双失”的尴尬处境,我们必须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从教学内容精选、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方法组合、教学手段运用等方面重新构建适合中职生发展需求的语文教学模式,唤回语文课堂的幸福感。

在21世纪国际网络化教育论坛上,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桑新明教授深刻预言:“近5-10年内,随着以多媒体和互联网为代表的当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教育将发生一场历史性的变革。这场变革将使教育模式从印刷时代走向信息时代。”纽曼.韦拉格(Newmann& Wehlage)认为,真正的的(authentic)教学应具有以下特征:高水平思维、与现实的联系、大量的交流以及为学生进步提供社会性支持等。如何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真正的科学教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供了理论基础。其主要观点认为,知识不是靠老师传授得来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其他学习者)的帮助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学习是一个积极地意义建构过程,教学并不是把知识经验从外部装到学生的头脑中,而是要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经验出发,生长(建构)起新的经验。因此,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将信息技术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心理结构的生长设计良好的活动、资源和环境,引导和帮助学生“生长”,实现利用知识建构作为教学的焦点。

﹙一﹚利用信息技术变革传统的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传统的教育模式提出了挑战,要求教师的角色(讲授者→指导者)、学生的地位(接受者→主体)、媒体的作用(演示工具→认知工具)以及教学过程(传统的逻辑分析讲授过程→通过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使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进行变革。

﹙二﹚利用信息技术开发课程资源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中职语文教学由于要迎合专业发展及未来就业的需要,其实践性应该体现的更加充分。在教学内容上,师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搜集、整理与所学专业相关的教学资源实施语文教学,专业发展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更好的体现语文为专业发展服务的宗旨。大众传媒的迅速发展,为开发语文课程资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尤其是电视、网络资源成为了语文课程取之不尽的宝库。

﹙三﹚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堂好的语文课,一定离不开良好的教学情境的创设。以往的语文课由于条件的限制,教师就是绞尽脑汁也难创设出满意的情境来。而这一切,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会变得易如反掌。它能将诸多教学素材和信息不受时空的限制有机统一起来,并将教学内容中涉及的事物,现象或过程生动地再现于课堂。一首动听的音乐、一幅优美的图片、一段深情的吟诵、一番精彩的表演等,都可让学生置于某种特定的教学情境之中而流连忘返。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有效整合,大大丰富了语文课堂的内涵与外延,使其变得生动形象,立体多样,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比如中国的古诗词,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艺术精神和艺术成就,但古诗抽象概括,思想深刻,意蕴丰富,给学生理解带来了困难。多媒体技术为古诗词教学提供了全新的平台。我们运用多媒体构建了“渲染气氛,激发兴趣——展现场景,领悟意境——抓住字词,突破难点——启发想象,训练表达——创设意境,指导朗读。”的古诗学习模式。实践证明,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再采用“与信息技术整合自主学习”的古诗教学模式,很大程度地提高了古诗词的教学效果:不仅能让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学得扎实有效,更能使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

﹙四﹚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同步协作教学与学习

通过协作学习来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针对特定的教学任务内容,学生发挥各自的认知特点,进行彼此交流、探讨和研究,彼此影响和启发,共同完成任务。教师不再是唯一的发言人,而是参与者、引导者、听众、欣赏者、主持人。具体的教学过程可作如下设计:针对特定的教学内容,教师提供有关的影视剧、录像资料或其他教学课件;向学生布置几个学习话题:根据影片中的人物表演技巧或是画面的色彩语言或是灯光舞美等来表达自己对于多媒体影视内容的观点看法;学习者可将自己比较擅长的某一方面看法做成PPT演示文稿来辅助表达,使自己的观点更清楚,更有条理性,在学会思辨的同时,还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教师做好学生的记录进行点评和总结,这样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信息素养。

﹙五﹚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探究性教学与学习

探究性学习依据的主要理论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经验从外到内的输入过程,而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主动探究而“生成”自己的知识的过程。该模式下,结合教学内容借助信息技术进行抛锚式教学。搜集有关的录像或利用FLASH做成的短片播放,将某一主题典型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蕴含于其中(抛锚),启发学生思考各种可能的因素,在仔细研读课文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学校图书馆等查阅相关的资料形成自己的观点。最后教师表明观点并对知识点做梳理。知识富有者(教师)和知识较少者(学生)同是积极参与者,相互作出积极地回应。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学会思考,获取知识,提升个人语文能力。

信息技术与中职语文教学有效整合,是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信息素养也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在这方面,我们应该积极探求更多新的信息化教育教学模式和方法,寻求一条适合中职语文教育特点,适合中职生终生的发展,适合未来职场需求的中职语文教学之路。

参考文献:

[1]王继新.信息化教育概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

[2]钟铁城.信息技术与中职语文整合的教学策略[J].教育信息技术,2006.7

[3]张军社.信息技术环境些中职语文教学模式的构建[J].[4]陈晓红.构建中职语文多媒体教学新模式[J].语文教学,2008.9

[5]陈昌云.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大学语文新教学模式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08.6

课题名称:中职文化课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效整合实践研究

课题编号:xkt2011166

6.体育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 篇六

中期工作总结

依安二中 张咏梅

2006年12月,我校申请的“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黑龙江省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研究》课题得到省电教馆立项后,我校课题组坚持以课题带动学校信息化建设、以信息技术发展促进校本教研发展的理念指导实验研究,求真务实,改革创新,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在此,就两年来的实验研究工作,特作如下总结。

一、搭建理论平台,作好实验准备

(一)建立实验研究的理论依据

组织全体实验教师开展教育理论学习,每周都有“学习日”。通过学习,使教师懂得“认知主义”、“行为主义”、“建构主义”、“人本主义”等现代化教育理论,使教师们真正认识了实验的理论支撑,为实验的顺利开展奠定的良好的基础。

(二)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实验研究小组,制定切实可行的实验研究方案、计划。

(三)改善实验硬件及软件环境,为课题实验研究创造物质条件。

在近两年的时间里,学校的硬件环境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目前,学校共有两个网络机房,一个学生用微机教室54台电脑,一个是远程教室30台,分别是140多平方米、70多平方米的大教室;并完善了1个多媒体教室。学校现有计算机102台建起了网络管理中心、教师电子备课室、远程接收室等,今年又完成了光纤接入,为课程整合课题提供了丰富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并且利用中央电教馆资源网,建立校园主页,建立有了自己的网页这些硬件设备为教师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工作提供了一定的支持。

(四)学生的分班

实验前,对实验对象的知识基础和各种能力进行检测,获取相关数据,按等组实验的方法划分实验班级和对比班级。实验班与对比班教师的年龄、学历及业务能力基本接近。严格控制实验对象,不加班加点,不加重学生课业负担。

二、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和提高信息素养,是搞好课题实验的关键

(一)提高教师的思想和理论素质。

思想的转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我们派课题组成员外出参观、听课学习,参加各种培训,和每周的“学习日”加强学习。使他们尽快用现代化教育思想来武装头脑。现在,教师们作的实验体会、论文等已汇集成册,留下了课题实验过程中的大量足迹,以便在校内为所有实验教师提供学习和交流的机会。

(二)强化技术培训,提高教师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能力

在培训中,要求全校任课教师必须参加。学校专门开展了计算机技术及网络技术的培训和考核,使全体任课教师基本掌握了计算机及网络应用的操作。使教师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培训工作进入了更高层次。

三、整合课大赛,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

从实验的第二阶段开始,我们开展了二轮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研讨展示课活动。共出展示课14节,累计听课人数达160多人次。展示课的所有教师都能结合本学科特点,在课堂上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多角度地将大量教学信息快速地传递给学生,突破重点、解决难点,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形成电子教案,各种教学资源正在越来越多地被用于课堂教学。

2008年的课题组交流活动,数学组的“求索工作室”及“青年英语教师沙龙”让我们看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所显示的强大生命力和效益,更看到新课程理念的存在,倡导的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等等,都通过老师们的教学活动展现出来。

四、加强课题管理,促进课题实验研究

“无规矩不成方圆”,要使课题实验不流于形式,让实验的生命力得到生长,必须用一定的制度和措施来激励和约束。为此,学校制定了“课题实验课堂教学评估细则”、“实验管理制度等”,这些措施的出台,规定所有教师必须按时参加培训学习和课堂观摩,经验交流等,必须按计划运用教学软件上好实验课;学校则定期对教师的实验情况进行检查,对成绩突出的教师给予表扬和奖励,同时,也作为评优、晋职等的重要依据,激发了全体教师参与课题实验的热情,促使教师不断努力,提高科研水平。

五、课题实验的阶段性成果

(一)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实验,造就了一支优良的教师队伍

1、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如《山中访友》的教学,教师利用多媒体色彩鲜艳、动静结合的图象给予学生鲜明的表象,使学生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进入活动状态,从而产生了浓厚的学学习兴趣和强烈的学习欲望。这种欲望一旦转化为学习的动力,教师的角色就从“权威”角色向“伙伴”角色转化,变“讲师”为“导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合作者。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教学效果也就特别理想。

2、教师教学行为变得新颖而多样

利用网络备课,能大大丰富教师获取的信息,网络资源经过教师的收集、分析、处理,可以充实自己的教学内容,获取本学科、本次教学内容的最新知识,最新信息,使得课堂呈现出开放性的特征,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使得教师在教学手段的选择方面有了更多的余地。

3、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增强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特别是通过网络实现资源和知识、思想的共享,使得教师在备课、学习中能充分地进行相互间的合作,可以集众人的智慧和长处为我所用,从而大大提高备课、研究的效率,促进教师个体教学水平的提高和专业化发展。通过教学观摩、课件制作展示、个案剖析、论文交流等形式,大大提高了教育科学研究的水平和效率。目前,我校承担的“十一五”省级课题2项,市级课题3项,县级3项,教师乐于教研、关于教研的科研之风正在我校形成。

4、教师与课题共同成长

有了高素质的教师是实验顺利进行的保障,而在课题的不断深化研究中,教师的自身素质也有不断提高,一批业务精干、科研能力强、教学理念先进的实验教师同课题一起脱颖而出。姜晶莹、邱海龙、孙亚杰、陈淑清、魏庆荣等教师执教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验课获省、市级优质课;常国凤、魏庆荣、孙亚杰的论文获省科研成果二等奖;

认识水平不断提高

学校教育技术环境建设的快速提升以及教学实践的尝试,使教师们感到,学习资源的丰富和扩大,方便快捷的教与学、学与学交互,为建构主义提供了理想的认知工具,它不但使建构主义理论有了实施的手段,而且推动了建构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大大地增加,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起到重大作用。

(二)学生素质得到快速发展

1、巧妙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有效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使课堂实现怡静与活跃的统一,紧张与愉快的和谐。让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为知识的主动探究者,品尝到“发现”的欢乐和求知欲的满足。如姜晶莹和杨伟丽老师在执教的英语,利用典型故事和图片呈现出来,并给图片或动画配音,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计算机辅助习作,使例文评析、互改互评都变成师生面对面的活动,为学生修改习惯的形成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同时也使学生尽情体验收获和成功的美好愿望变成了现实。在2007年全国迎奥运作文大赛中,我校学生共有65人获奖,其中一等奖7人,学校也被评为先进组织单位。

2、学习主动性的增强加快了学生素质的发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量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促使学生同伴之间的交流大大增多,他们在彼此平等的接触与竞争中,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灵活性大大增强,同伴间相互学习的机会也日益增多,真正实现了主动学习,自主发展;合作学习,共同进步。与此同时,通过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以及对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改革,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实践探究。多数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提出问题,独立分析问题,独立解决问题,其创新精神和交流与合作能力也跃上了新的台阶。

3、学生的学习效率明显提高

心理学家关于记忆持久性的实验表明,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听到内容的20%,看到内容的30%,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我校将现代教育技术与各学科进行整合,通过视听手段,创设情景,让学生边听边看,或是自己选择视听内容,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查找资料,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同时,将涉及边缘知识或其它学科知识,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信息量,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进了学生对周围世界的了解。它

打破了学科界限,增强了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强化记忆,融会贯通。我校学生连续三年在全国英语风采大赛中获奖,且获奖人数位居全县第一。

(三)学校的信息资源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充和利用

在实验过程中,我校结合本校校情,着力抓好资源库建设,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和中央电教馆的平台下载。同时组织发动教师积极建设本校的资源库。主要通过以下途径搜集、整理、研制教学资源(1)互联网上下载。(2)数字媒体资源中获取。(3)把传统方式保存的资源数字化。(4)自主开发文本素材及媒体素材。

(5)资源交流。建立涵盖各学科的教学设计、教学参考、教改体会、学法指导、音像素材等子库,内设精品试卷、优质教案、优秀课例、精彩课件、优秀论文、教学素材等子库。目前,学校资源库里的课件、试卷、论文、教学素材等资源达30G 以上,为广大师生的学习、交流创造了高效、及时、便利的条件。

六、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开展课题实验研究,促进了学校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提高了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带动了全校教师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展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通过实验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信息技术的设计与运用致力于为学生创造反思性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情景和问题情境,防止陷入纯粹的技能训练或是花俏的课件演示,避免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简单“凑合”。

(二)学生的信息素养参差不齐,如何全面提高学生运用计算机搜集、甄别、提取学习资源的问题已成为急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三)无法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适合网络教学的发展性评价体系,评价落后于课堂教学改革,也制约了课堂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四探索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有待于进一步验证、修改和完善。

(五)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有待于提高,特别是同教育教学相关的软件应用能力进一步提升。

七、今后研究设想

(一)积极创造条件,推广现有的成果与经验,加强校际间的交流与协作。在各学科中广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智能,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

(二)继续完善学校的硬件环境建设,抓好校本培训工作,聘请专家进行理论和信息技术方面的专题培训,让教师把握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最佳时期,并能根据教材特点,本着实效的原则,灵活运用。

7.谈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 篇七

1. 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 理解信息技术教育运用的原理, 掌握信息技术教育运用的基本技能

信息技术教育主要分布运用于多媒体的辅助教学和完全运用多媒体的网络教学。这就要求教师, 一要具备注重方法的知识观、体现个性与交往互动的教学观、泛化的教师学生观;二要熟悉信息技术运用的基本环节:钻研课程标准, 明确教学目的;分析学生水平, 确定教学内容;根据教学需要确定恰当的媒体和方法;编写教案, 制作多媒体课件, 并做好调试工作;开展课堂教学, 呈现教学内容, 根据学生反馈调整教学, 对照教学目标, 评价教学效果, 分析教学得失;三要了解信息技术教育运用的基本模式, 如, “媒体———学生” (不能互动单向型模式, “媒体———学生” (能互动) 双向型模式, “教师———媒体———学生” (不能互动) 单向型模式, “教师———媒体———学生”双向型模式。实际教学中心以最后一种模式为主, 它能覆盖前几种模式;四是掌握信息技术教学运用的基本形式和基本方法, 具备选择与制作课件的技能, 懂得信息技术教学运用的评价技术等。

2. 创设学习情境, 实现课堂教学情景化

新课程强调教学中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教师要运用网络技术辅助教学模拟课文实景再现艺术形象, 创设生动、鲜活的学习情境, 使学生能直接地感受到作品中的形象和意境, 进而品味作者的内心世界;加上声情并茂的朗读, 使学生感受到作品的美———语言之美、情感之美、意境之美。同时还可以结合课文特点, 开展配乐朗读、课本剧演出、情景会话、课文改编和朗读竞赛等学生活动情景, 使学生乐学语文, 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3. 注重拓展延伸, 实现课程资源的有机整合

课程资源的整合, 主要表现为语文教材内在知识结构的纵横交错, 以及与其他学科、社会生活的联系。语文课不一定局限于语文教材, 应结合其他学习内容, 拓展学习资源。就学习的方式而言, 有整体学习、合作学习和个人学习三种。语文新课标提倡研究性、探索性、自主性的学习方式, 主张师生、生生、人机等多种互动的学习方式, 使学生在仅有的学习资源中获取最大限度的教学效益。

4. 开发信息资源,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信息资源的开发必须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服务, 给学生良好的影响, 吸引其注意力, 使他们愉快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教师的设计要从传统的“教”转变为以“学”为中心, 积极拓展学习领域, 提供自主学习空间, 培养自主探究精神。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而探究式学习、研究式学习都是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探究的学习方法。因此,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留出探究的空间, 使问题具有开放性, 实现生生、师生、人机之间的互动。

5. 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促进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 推动了教学理念的改变, 改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 改革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提高了教学效率。但是信息技术的运用是利弊并存的。就学生而言, 由于现代教学手段, 在思想品德、人格情感教育方面存在不足, 教师要在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 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结合语文学科特点, 加强学习过程的教师监控, 有机地对学生进行信息素质教育, 以提高学生适应信息社会的能力, 促进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手段的整合, 以弥补现代教学手段在思想品德、人格情感陶冶等方面的不足。而教师方面则要注意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 教师只是利用现代教学手段, 把学生的情绪和注意力吸引过来,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以提高教学效率。教学中教师主导地位不能削弱, 对教师的要求不是低了而是更高了, 运用信息技术更能充分体现出教师驾驭教材、驾驭课堂的良好教学素养。

8.体育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 篇八

关键词:信息技术   历史教学   有效整合

当前信息技术的优点较多,主要有以下几点:信息量比较丰富、合成性比较强,同时还有较强的交互性,它的使用将使得课堂教学中的思维、方法、内涵、以及结构变化巨大,能够解决历史教学中的许多难题,有益于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情绪,使他们主动学习、愿意学习。

虽然信息技术有这么多优点,应用于历史教学中,能够让学生直接看到和感受到历史的画面和历史的存在,对课堂效率的提高也有很大的作用,但还是会有美中不足的问题。

一、存在的问题

(一)本末倒置,喧宾夺主

某位教师在教授“冷战中的对峙”时将涉及到冷战的相关知识要点全部都制作成了课件,如历史背景、意义、成因、国际形势、引发问题等,同时将相关知识要点所对应的照片、评论、资料等都做了链接,并把多个相关视频嵌入到了课件中,这个课件的知识涵盖范围非常全面、生动、具体,总计四十余页。在授课过程中,由于目的不明了、知识点过多,整个课程成了老师一个人在讲说,学生跟不上老师飞快的思路和大量的灌输,这种方式方法让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基于传统的教学观念,大部分教师都认同这样的教学方式:老师先把问题交于多媒体,然后再返回来去考虑整个教学安排,但这样刚好主次颠倒了①。

(二) 画蛇添足,生搬硬套

部分教师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完全取代了原有的教学方式,把一些课本上能够直接找到答案的小问题制作到课件上,把一些应进行板书的知识要点复制在课件上,将原本简单的教学过程越改越复杂。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应选其精华,挑教学内容的重中之重,而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做,应让学生分得清主次,而不是混淆学生的认知,增加学生的负担。教师的这种胡乱混淆、盲目抄用,只会让学生不知所云,更严重可能会导致他们产生新的学习压力。

(三)轻视抽象概括,忽视思维点拨

这是现在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上所遇到的最大的也是最不易处置的问题。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使用,当前还盘桓在单纯的演示层面上,欠缺加工与再创造,不重视抽象归纳,忽略思维指点。信息技术资源无法与历史课程的核心内容进行有机的结合,无法激发学生思维,收效甚微。

在信息技术教学方面,部分教师并不认为其是有效的辅助,并不能对课堂教学进行有效的整合,这就必然会出现一定认识上的偏差。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完全依赖于多媒体教学,不注重教学重难点,对于学生的实际需求也不过多的关注。

二、解决的方法

(一)合理设计,层次分明

某位教师在讲授“世界艺术宝库莫高窟”一课时,先是让学生根据投影出的图片来讲述“九色鹿”相关的故事,接下来进行了补充说明:投影中的3幅漂亮图片是源自敦煌石窟257号窟内的壁画,然后让学生观看了一段关于敦煌灿烂文化的影片,在观看的同时要求学生与自己课前准备的相关资料进行结合,并思考敦煌文化有哪些艺术价值。通过具体的视频,敦煌丰富多彩的壁画清晰可见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且伴随着悦耳动听、恰如其分的解释说明使敦煌艺术深深地吸引了学生,使学生从中真正体会到了古人的崇高与伟大。最后让学生对敦煌艺术进行总结归纳:它是我国的艺术宝库,现在国际上都有人着手研究我国的敦煌艺术等②。

上面讲到的教学实例中,信息技术在丰富教学内容和方法上均发挥了重要作用,整个教学过程中从图片到视频,以及最后归纳总结,教学内容由浅入深、层层解析、结构明朗。由此可以看出,要想提高信息技术的教学实效性,就必须从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按照课程标准要求,精心设计多媒体的呈现方式,使信息技术所表现的内容符合教学目标,真正体现重难点问题,切实为教学服务。

(二)加工创造,突出重点

某位教师在讲完“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一课后,就开始讲关于蒙古人的日常生活习俗与汉人的区别,他们生活在元朝之前是怎么样的,让学生认真观看视频资料。影像介绍了蒙古族的发源地、生活习俗、经济发展情况和各个部落间的斗争,是教师精选一些视频、图像、背景音乐,依据教学要求进行重组,搭配解说而制成的。这样声情并茂的画质不仅能把较多资料呈现给学生,塑造历史的气氛,拓宽学生视野,而且在叙述历史事件和概念时,资料集中,明确精准,省时省力,使教学的进度加快,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有较多的时间与学生探讨,从而明显提升了教学效率与质量。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当缺乏教学资源时,教师要有能力对资源进行搜集、分析、重组和加工使其更適合要求,以缩短历史和现实的差距,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

(三)有效互动,激发火花

有的学生对于科举考试相关内容比较难以理解,因为他们不熟悉当时的生活背景,教师在教学时可以进行相关小游戏的设置以导入课程,比如举办唐代科举考试的抢答等活动,这样,学生的兴趣就能够被积极调动起来,他们对于要学习的内容就会感兴趣。然后,教师通过相关的多媒体课件进行讲解,学生则能够更容易理解所讲内容。这样,在课堂教学中采取游戏的方式讲解历史,指引学生按照一定的问题设置搜集答案,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还可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和学生一起参加游戏,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致,帮助他们巩固了所学的新知,突显了该课的重点,并给下面更好地分析科举制的作用做了一个十分具有成效的铺垫。

三、结语

在历史授课中信息技术的使用是“双刃剑”,强化该技术和历史教学的有效整合,教师应遵循有利于教和学、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原则,努力探索,取长补短,以使历史教学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更具有活力。

注释:

①朱海涛.多媒体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有效整合[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3(36):38.

9.体育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 篇九

湖北郧县茶店镇中心学校 黄仁贵

【摘要】 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学科的整合作为深化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愈来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它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新课程标准下改革与探索的重点。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有利于确立新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方式;有利于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有利于解决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有利于分层教学的实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关键词】 信息 数学教学 整合 有效性 【正文】: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在义务教育阶段,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按不同层次将学生必须学的数学知识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以及实践与综合运用四部分,然后按不同学段整合成学生的学习领域。初中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还不是很成熟,学习的内容均在不同程度上具有一定的难度。而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的整合充分利用了现代信息技术,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优势互补,引起了教学方式的变革,同时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变化。这种变革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探究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为什么能在枯燥,机械的数学学习中给学生带来新的活力,在长期的实践和探索中,我的体会是:

一、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有利于确立新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方式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教学活动中,课堂不再单纯是教师居高临下地唱独角戏,而是教师与学生通过意见的交换、思想的碰撞、合作式的探讨等形式,实现新知识的共同拥有和个性的全面发展的活动过程。正是基于这一理念,在新课程背景下的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中,教师必须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这种全新的教学观念至少应包括:教师的教学方式应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让所教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世界密切联系,帮助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激励学生完成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式地学习,改变了师生的角色和责任,变传统的“教师——学生——数学教材”三因素构成的教学模式为“教师——学生——数学教材——数学课件”四因素构成的教学模式,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课堂教学的负担,教师处在组织、引导、协调的角色。课堂变为学生自主活动的过程。增强了互动性和学生的自主性,同时改变了学生的思维过程,由原来教师引导下的单向思维变为多向的发散型思维,因为丰富,所以多向,由于好奇,故而探究。例如我在讲述《平移与旋转》中的《中心对称》这一小节时,改变了过去老师讲、画,学生被动接受的做法,借助最基础的几何画板,采用了“教师引导、学生操作,自主探究得出结论”的方法,将两个颜色鲜明的三角形通过几何画板画出来,把多个对称点以虚线连接,交点(即旋转中心)突出,然后设置动画效果,点击旋转时,其中一个三角形连同对称中心一侧的虚线一同缓缓绕对称中心向另一方向旋转,这一过程既直观又生动形象,学生通过观察,完全可以自己总结出中心对称的定义,并能够很好的把握。几何画板提供的学习的平台支持数学实验,促进高水平、深层次的数学思维活动,学生可以利用它对数学对象进行多个灵活操作、自主探索在动态变化的环境中进行观察、开展尝试、模拟、猜想、归纳、概括等思维活动,学习解决问题。又如,对于课本习题“顺次连接矩形四边中点得到的是菱形”,我采取了师生互动的形式,借助于几何画板(含图形计算器),对所研究的数学对象直接进行操作:局部放大,变换研究对象的空间排列位置,重复引起变化的关键因素,动态显示效果等,使学生在一种直观、动态的情景中观察“图形——中点——图形”的变化,极大的拓展了数学学习空间,调动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同时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小组间还开展了编拟练习题的变化比赛:

变形1:顺次连接菱形四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矩形。变形2:顺次连接正方形四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变形3:顺次连接平行四边形四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变形4:顺次连接四边形四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变形5:顺次连接平行四边形四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对角线长分别等于平行四边形边长。变形6:顺次连接四边形四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的周长等于矩形的对角线长之和。„„„

通过比赛,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在不断提出问题的过程中,促进了思维的广阔性,提升了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由此可见,将信息技术整合于数学课堂,改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念,随之带的是教学方式的巨大变革。同时借助于数学软件创设学生发现数学、做数学的“实验”平台,使学生学会“实验——归纳——猜想——证明”这一学习模式是尤显重要。

二、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有利于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

从传统学习发展的信息技术教学,网络学习,学习的概念没有改变,但学习的媒体和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学习的主动权转移到学生手中。面对信息化社会,“整合”的重点应放在致立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上,必须变被动、机械的学习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从而有效改善和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果,信息技术作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的认知工具,表达和沟通的交流工具,必然引发一系列学习方式(主要有主题探究学习、小组协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等)的变革。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实验、探究、发现、数学应用交流将成为重要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体现,这是在传统的数学学习中较难实现的。尤其是功能强大的数学软件平台的出现,(如《Powerpoint》、《Flash》、《Authorware》、《几何画板》、《图形计算器》等软件),使我们可以借助于这些数学软件进行研究,探索型学习,不仅可以解决问题,还可以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创新问题,可以为数学教学提供一种新的活动形式——数学实验,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变革性突破。以地面装修中的数学问题学习为例,过去由于没有信息技术手段,呈现方式上通常采用老师讲、学生联想的方法,学生思维空间非常有限,课堂气氛单调而沉闷,信息技术介入后,上述问题迎刃而解,怎样才能使学生能直观地感知和认识这个主要问题,我们采用了在网络教室中,人手一机、合作拼图、探索发现的方式。课前,分小组合作研讨“采用一种正多边形来铺地面,哪些能铺满”的理由,并将小组总结出来的结论以课件的形式在课堂上展示出来。学生们在小组长的安排、组织下,将各种各样的正多边形进行尝试拼图,合作探索,最后取得结论。整个探究过程体现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和较强的动手能力。课堂上通过展示学生作品,得出用一种正多边形来铺地面,能铺满的理由,继而上升到“用两种正多边形的组合来铺地面,哪些能铺满”的探索,学生在这个探究的过程中,不断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体验到数学发现和创造的欢乐,发展了应用意识。整个课堂教学,我们围绕这五个环节层层展开:创设情境,引入问题;演示成果,展示风采;合作探究,逆中求真;应用巩固,拓展练习;课堂小结,相关链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方式是,信息技术成为课程内容和数学学习的必然组成部分。信息技术必须是数学化的东西,它的设计必须符合对数学整体的把握,符合学生探索基本的规律,帮助学生认识数学的本质,亲身经历问题的探索过程。几年的整合实践,使我们全体实验教师深刻体会到:信息技术不仅是一种工具,更重要的是一种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

三、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有利于解决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九年级上册第23章二次函数的性质是初三阶段学习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如何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并能熟练掌握二次函数y=ax2+bx+c的性质。我采用了《几何画板》软件来探究二次函数的性质,形象直观。本节课上我先让学生利用基本方法和步骤在草稿纸上画出二次函数y=2x2+3x+7的图象。这是学生能掌握和理解的基本方法。接下来我再利用几何画板将参数a,b,c输入2,3,7。将电脑上所得的函数图象与学生自己所画的图象进行比较,进而激发出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当然,本节所要掌握的重点和难点并不是函数图象而是让学生清楚明白地了解二次函数的性质。我在“操作类动作按扭运动参数的属性”对话框中,将参数a变化由“2到-2”,引导学生观察图象不同的变化。这样学生便能非常清晰直观并迅速地观察出函数图象不同的变化。“参数h变化和参数k变化,图象分别会怎样变化?”我将这一问题抛给学生,由学生自己发现与总结。这节内容我就利用了信息技术的优势在几何画板软件的帮助下,将参数改变而引起图象的改变的动态过程形象生动地展示在学生的面前。这种动态的模拟不仅解决了数学教学中的难点,让学生感受到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优势,主要还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四、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有利于分层教学的实施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是学好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基础。它对一个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理解力都具有较高的要求。因为个体差异,学生理解和掌握的程度又各不相同。这样使得学生在数学学科的学习过程中存在很多不同的问题。如果我们按照传统的方式——讲演法很难顾及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也特别容易形成“满堂灌”。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在分层教学上有着独特的优势。例如,我在讲解《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这一节时,我就将这节内容做成网页,分成“判定定理”、“例题解析”、“知识探索”、“牛刀小试”、“中考试题”。在“牛刀小试”、“中考试题”这两部分的试题由易到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而选择不同层次的题目,并且题目与答案均有超链接,学生可以自由点击。这样学生就能及时得到反馈,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均能有成就感,同时也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在这种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内容不可重现性,让学生根据自身的需要去侧重解决自己的难点,真正实现了分层教学。

五、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在教学设计中,有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三维教学目标的设计。在三维教学目标中除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还有重要的一项就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此虽然数学课程注重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但同时也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例如,在与学生学习七年级下册第6章《实数》时,课前将学生分成3—5人一组,以小组为单位上网查找有关二次根式,有理数、无理数的相关历史史实,并将查到的资料整理后在班上交流。我也适当的补充一些有关二次根式,有理数、无理数的轶事或趣闻。在学生正式进入二次根式,有理数、无理数的学习前就对古代毕达哥拉斯、笛卡儿等数学家及《几何学》等著作均有了解。在整个新课学习前的准备活动中,学生对古代伟大的数学家肃然起敬,从而对数学这门学科有了新的认识。又如在八年级下册的《频数分布》这一节中,对“空气质量情况调查统计表”的学习中,我先由学生上网查找国家环保局公布的《空气质量级别表》,然后将所给的数据归到各个等级。同时还将合肥市的污染情况利用网络查询数据,算出空气质量的分布情况。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学生进一步提高了环保意识,培养了良好的道德情操。

六、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讲授法是教育历史上最悠久,应用最普遍的方法。在我们以前的授课时,运用最多的就是讲授法。讲授法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获得大量系统的科学知识。但这种方式在大部分情况下都变成了注入式或填鸭式。从认知心理学看,数学学习是每个学生在各自不同的数学世界里,主动进行分析、吸收的过程。这表明了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双主教学模式”是目前一种较为科学的教学方式。这种模式因为有了信息技术的加入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更好地体现。例如,在九年级上册第24章《相似形》中,要求学生判断哪些图形形状相同大小不同,从而引出相似图形的概念。我先利用Powerpoint软件展示出大小不同形状相同的五角星等图案由学生辨认进而得出定义。在课堂教学中,这些鲜艳、明亮的图片对学生的视觉冲击力很大,他们的积极性都很高。相似形的定义给出后,学生自己利用几何画板或者word软件画出不同的图形。同学之间相互提问,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又如讲到统计图的知识时,我让学生利用Excel软件对图表以及不同的图如柱形图,折线图之间进行转化。在教学中,我尊重学生的想法,创新的观点,给学生创造表现自我,展现自我的机会。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更重要的是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当然,我们在利用信息技术,服务教学时,应讲究科学有效地使用。虽然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能够扩大师生的信息量、题量,但也要注意有所取舍。在课堂教学上始终不能忘记教师的主导地位,否则任由学生发挥其主体性,那也只是放任自流很难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在新课标下,我们教育者只有不断地学习、思考、创新,用新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我相信,数学教育将会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参考文献]

1、《教学系统设计》 谢幼如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9月 P118页

2、《新编现代教育技术基础》 李克东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9月 P344----P347页

10.体育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 篇十

摘要:随着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日益增多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打造高效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实现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最优化。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电子白板技术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的利用,可以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成为辅助教学的助推器,构建高效语文课堂。本文从多个角度介绍电子白板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功能与运用方法。关键词:电子白板;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高效教学行为是能够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并有利于教师自身专业成长的教学行为。由于种种原因,很多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仍然存在重结果、轻过程,重传授、轻探究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一是多数教师为了追求成绩,课堂中无法跳出固有的教学方法,仍以传授知识为终极目标,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机械传授学生被动接受。二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交流、质疑解惑的学习能力不高。所以探索一种符合小学语文高效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而电子白板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则可以有效的解决上述问题,真正的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课程改革目标。

一、电子白板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的优势

电子白板技术在很多学校已经开始大范围的应用,实际课堂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深受教师和学生的好评。电子白板是一种综合性的教学辅助工具,把传统的投影仪、计算机、黑板、白板等多种工具的功能集合起来。与以往的多媒体教学平台相比,功能无疑是大大的增多了,具体很多独有的技术。在传统课堂教学中,使用黑板教学,方法单一,缺乏灵活性,而使用普通的多媒体课件教学,制作的幻灯片往往是固定的,单向性,很难随着课堂教学的需要进行调整。而电子白板技术则是把常见的多媒体课件与传统的黑板结合起来,扩展和延伸了教学功能,让教学方式更加灵活多变。在教学中使用电子白板十分的灵活,可以拖放,可以添加批注,还能在教学过程中随时的涂色和绘画。从而及时的反馈教学知识,学生对自己知识掌握情况也能随时了解,不明白的地方及时的学习。电子白板里的资源库,更是把海量的信息资源与课堂连接起来,随时的调取课堂教学需要的资源,教师在日常的备课时,也能查找各种资源,节省了时间,大大提高了效率。特别是电子白板有着极高的视听效果,可以有效的沟通学生和教师的课堂交流,顺畅高效的开展教学互动,真正的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目标,构建高效课堂。

二、电子白板在构建高效课堂中的应用方法 1.巧用识字功能,增强教学趣味性 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就是识字教学,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识字教学往往是耗费大量时间,而效果却很难保证。而借助电子白板辅助识字教学,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电子白板设定有识字功能,对于每个生字都有拼音,并配有图文并茂的意思解释,可以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多种感官,参与到识字教学中来。极大的提高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对生字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快速的掌握所学的生字,形成高效课堂教学。例如,在学习二年级下册的《望庐山瀑布》和《绝句》时,里面“瀑”和“鹭”这两个生字不仅有图文并茂的解析,让学生通过观看图片理解词义,还有很多的扩展词语,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

同时,电子白板还有很强的交互性,在教学中可以最大限度的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笔者在组织识字教学时,为了检验教学效果,就尝试过运用电子白板的拖拽功能,点名让学生到讲台上来检查学生的识字情况。还可以通过拖拽可以任意的更换内容,来强化学生对生字的认识,如字的组词、字的分类、字的组词、多音字、近似词语等众多教学辅助功能。学习生字时有很多的合体字笔画多、字形复杂,学生在初学时识记会比较困难,不容易掌握。为了方便学生的识字,可以把合体字拆分成不同部分,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对生字进行重新的排列组合,加深理解。例如,在学习二年级下册的《充气雨衣》时,这一课的“膝、泳、囊、嘿、棒”都是比较发杂,就可以把这些字进行拆分,“棒”进可以拆分成“木”和“奉”,“泳”可以拆分成“三点水“和”“永”。

2.充分运用绘画功能,活跃课堂气氛

结合小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比较弱的特点,在教学中运用白板的绘画能力,可以极大的改善教学效果。电子白板具有自动播放和调整物体位置和放大缩小等功能,这样在教学中就可进行绘画,插入一些教学图片,随时的变换课程教学画面。例如,学习《詹天佑》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清晰的理解京张铁路修建的困难,教师可以借助绘画辅助教学。在讲到了詹天佑修建铁路时大胆创新,在京张铁路的居庸关隧道这一段,设计了“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法”的开凿方法,学生对于这种铁路的结构理解起来会比较的困难,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可以现场绘画,通过深入浅出的图片,让学生认识到修建铁路的困难。在使用了电子白板之后,学生就能从多个角度去认识“两端同时相中间凿进去”的结构图,清晰的认识到这种设计的优点。这样,学生在了解铁路知识时,避免了教师单纯的讲解,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更加充分的认识詹天佑的智慧和才能。

3.活用白板的批注功能,控制课堂教学节奏

电子白板的批注功能十分的灵活,教师在课堂上随时可以对授课内容进行点评,补充各种知识,学生观看也十分的便利,同时可以把笔记抄写下来,而要是用传统的多媒体和黑板教学则没有这样的便利条件,这样课堂教学的节奏就能很好的控制在教师手里。

例如,在学习四年的《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一课时,可以先在课前利用电子白板上引 入课文,并列出问题,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并交流、讨论问题: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到中华不振?老校长对大家为什么而读书的回答最为满意?接着,可以让想出这个问题的学生到前面,利用电子笔,在电子白板上进行批注和勾画,把自己的理解展现给其他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电子白板就不仅仅是教师的教学工具,而是调动了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发挥了学生在学习的中主体地位。同时,通过批注的方法,可以更加轻松的突破难点,突出教学的重点,教会学生批注的方法,学生自己在课下阅读课文时也能逐渐的运用批注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4.发掘资源库功能,拓展教学资源

在语文教学中,常常需要查阅各种教学资源,并展示给学生。电子白板有着其教学工具无法比拟的独特资源。可以直接的调取电子白板资源库的相关教学资源,在课堂上灵活的运用,满足扩展教学的实际需求。而不用教师自己课前制作繁琐的幻灯片和课件。

例如,在学习五年级下册的《林冲棒打洪教头》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内容,从教学资源库中找到《水浒传》作品的介绍,以及关于林冲的人物介绍等资料。文章中有很多人物对话和心理的描写学生很难理解,教师可以借助电子白板充分的演示这些内容。课文中很多丰富的感情描述是学生无法理解的,教师可以运用电子白板把这些情感描述进行演示。便于学生从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学会概括人物个性特点,以体会林冲“忍”的性格特点,抓住“冷笑”、“依草附木”“骗吃骗喝”等词语体会洪教头心胸狭窄、傲慢狂妄。

在如今这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让信息技术悄无声息地改变着我们的教学课堂,把学生带入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也给教育注入新的生机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永恒的主题。多媒体课件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不容小觑,但是我们不能忘记,多媒体课件的定位是“计算机辅助教学”,是作为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桥梁而存在的。课堂中,对于课件的使用要适时适度,不能过分依赖,人为物役,更不能让课件喧宾夺主,成为教学活动的羁绊。

参考文献:

上一篇:望谟民族中学历史教研组历史知识竞赛方案下一篇:仓库盘点制度与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