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学习感想

2024-08-05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学习感想(共10篇)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学习感想 篇一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感想 关键字:价值观、大学、克服困难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我上大学以来第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该课程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基础,引导我们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提高,有助于我们认识立志、树德和做人的道理,选择正确的成才之路,也有助于我们掌握丰富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为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打下知识基础。

一、课程感悟

在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过程中,使我们更好地适应了大学生活,对自身也有了明确的定位,对往后的生活和目标也有了规划。作为新时代的90后,时代给我们肩上增添了很重的担子,然而社会中也有很多不好的诱惑,学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提高了自我修养,使我们有能力去辨别好坏,学会拒绝。而我们在学习生活中也可以用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的很多知识,帮助我们解决了很多困难挫折,也提高了我们自己的道德素质和处事能力,也有益于培养我们深入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更正确的认识自己。

通过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也有利不断提高自我的境界,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优秀的心性品性,不断地完善自我。修身养性一直是我们中华民族注重的内容,也是我国知识分子的重要境界,它既是知识青年个体的发展目标,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保证,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将有助于我们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吸取世界各民族的文化精髓,在当代社会主义的实践中不断提高自我修养,展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学习该课程后我感觉到了自己肩上的历史使命,我们不能忘记历史,要继续传承爱国主义传统,做一个忠诚的爱国者,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不倒,使我们的国家繁荣昌盛。

通过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也使我们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养成了了良好的思想道德观,更好的在日常行为中规范自己,锤炼了高尚的品格。在学习中也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与发展,从而做到了理论与实际、客观与主观的统一。我们要抓住眼前的机会去锻炼自己,勇于大胆实践,勇于开拓创新,在学习中进一步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我们的学习更有活力。而通过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学习,也让我们突破了以往对理想的限定,将我们每个人的小命运都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坚持走中国牛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弘扬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让我们学会个人实际与社会现实相结合,提升自我空间,使自身的价值的到更充分的发挥。

二、上课播放的电影观后感

在看《催眠大师>前我也听说过这个电影,知道它是由徐峥和莫文蔚主演的,也让我对影片本身有了一丝期待。开始后看到作为一名心理医生的徐峥侃侃而谈,一副很有学识、很智慧的样子,面对台下女学生的刁钻提问以牙还牙,和以往几个成功的案例,让我们更深入的了解了这个影片,而后莫文蔚则是以一名女病人的身份出现,在徐峥给她治疗的过程中让我们感觉到了莫文蔚心里的挣扎和痛苦,随着剧情的发展,就像在看鬼片一样,十分吓人。当徐峥终于成功催眠了莫文蔚,却不想自己被带入了陷阱,反被莫文蔚成功的医治了心里问题,电影用缜密的剧情和环环相扣的推理环节,合理的节奏把握,让观众感受到了一种震撼。这个影片让我感觉到,没有任何人能完全的掌控他人,不要高估了自己的实力,也不要看低自己的对手,看似不经意的瞬间,就可能跌入陷阱。生活中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和恨,同样,也没有无缘无故的谎言,每个谎言都是为了掩盖它背后那个见不得光的事情。只有内心强大的人才能道歉,但必须内心更强大,才能原谅。徐峥之所以会陷入记忆的漩涡,是因为在他心底,他不愿去面对事实,不愿意相信他害死了最爱的人,所以在潜意识里,他否定了这件事情,所以记忆也就被篡改。当他认识到真相的时候,他也会明白“他们”爱自己,“他们”也会原谅自己所犯下的错误。然而唯一可以原谅自己的人,只有自己。

而《肖申克的救赎》是早在书上看到过推荐,知道它是一部非常有教育意义的片子,可惜自己一直没有抽出时间来看,没想到在思修课上圆了自己的这个心愿。开始,肖申克就因为一次冤案,一莫须有的罪名送进了监狱,本以为这是一次没有希望,耗费了一生作为代价的旅程。所以当肖申克向安迪要凿子的时候我也没有太在意。在监狱期间,肖申克受到侮辱受到暴力,也受到虐待,也曾用自己的努力建立了一座图书馆,也曾有可以为他翻案的人出现,然而这一切的一切都在这世态人心的丑恶下被摧毁。最后,肖申克终于下定了决心要离开。令我们没想到的是肖申克十年如一日的用他的凿子打着地洞,风风雨雨从没有停歇过,他的这份坚持也真的给了我很多触动,人有的时候真的只有给自己一份希望,才能有坚持下去的动力,才能有不像恶势力屈服的决心,自由可以依靠妥协来苟延残喘,但却不能依靠妥协来获取自由。自由虽然难,虽然屈辱,但有了信念的支撑,才有了它本应有的光泽。相信自己,不放弃希望,不放弃努力,耐心等待生命中属于自己的辉煌,这就是《肖申克的救赎》带给我们的道理。通过这学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学习,使我认识到了很多道理,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也让我锻炼了自己的心性,为以后学习生活中的努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学习感想 篇二

关键词:法律基础,实践教学,教师理论修养

2005年3月, 中宣部、教育部发出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施方案, 简称“05方案”。“05方案”规定了四年制本科生的四门必修思想政治理论课。从2006年秋季开始,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全面实施新课程方案。“05方案”一个较大的变化就是将原来单独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课和法律基础课合为一门课程, 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种合并不是两门课程的简单叠加, 而是我国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实践经验总结, 是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的现实需要。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采用全国统编教材。在本教材中, 第五章和第六章的教学内容是道德与法律的相互融合, 讲述社会生活与职业活动中的道德与法律知识;第七章和第八章讲述法律基础的内容。作为基本理论的学科, 道德与法律的理论体系是相对独立的, 但二者作为一种社会规范是共性的, 社会生活是两者完美结合的平台和载体[1]。在课程内容安排中, 法律基础课大约占了三分之一的课程量。对于原来开设一个学期的教学内容, 现在几周内就要讲授完, 教学时间上减少了, 但这并不意味着法律基础课地位的下降。基础课承担了培养大学生法治意识、加强大学生法律素养的重任, 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法律基础部分的教学意义重大, 影响深远。

一、加强法律基础部分教学的重要性

(一)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依法治国的需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 要“扩大社会主义民主, 更好

地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公民政治参与有序扩大。依法治国方略深入落实, 全社会法制观念进一步增强, 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而要深入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必须提高全体公民的法律素质, 增强全社会的法制观念。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 其法律素质如何, 不仅关系到其自身的发展, 还关系到整个社会的法律素质, 他们对法律的信赖程度也将影响到整个社会对法律的信赖程度。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是提高法律素质的重要途径。大学生不仅要努力学习法律知识, 掌握法律方法, 参与法律实践, 培养法律思维方式, 更要树立法律信仰, 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二) 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当今世界, 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 给社会生产力和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推动, 科技文化竞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 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 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 这对于培养和造就我国21世纪的一代新人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 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指出, 要实现人的身心、道德、才能、个性的全面发展。加强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体现了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而要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法律素质的培养是内在要求, 是高校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

二、加强法律基础部分教学的几点建议

(一) 创新教学方法

基础课教师要以创新教学方式为突破口, 积极探索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特点的好方法。创新教学方法可采用师生互动式教学和案例式教学。

师生互动式教学。互动式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 强调师生之间互相交流和沟通, 通过调节师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 产生教学共振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通过对法律知识的传授, 学生通过对法律知识的了解, 逐渐形成和掌握观察、分析、理解问题的科学观念和方法, 提高法律素养。师生互动能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 使教师从单纯的灌输者转变为课堂的组织者、指导者。同时还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自我展现、相互讨论、共同提高的平台,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 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案例式教学。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是法律基础课的主要任务, 而案例教学法可以使法律意识教育收效良好。法律源于生活, 教师通过对学生身边发生的案例进行剖析, 组织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讨论, 引导学生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 联系实际并贴近生活, 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 有效地掌握相关的法律知识, 提高法治观念和增加法律修养。案例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法律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表达、辩论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培养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可以首先设构问题并参与讨论, 要深入地启发学生的自觉与自悟, 只有这样才能将法律意识的内涵内化为学生的思想, 形成自己的法律意识, 并借此去调整自己的行为[2]。

(二)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大学生法律素质的提高, 首先要通过系统学习法律知识、培养法律思维方式来实现, 其次还要具备一定的法律实践能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参与法律实践, 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思维方式和法律实践能力。法律思维方式是一种在法律实践中训练、培养和运用的思维方式。大学生只有通过参与法律活动, 在法律实践中运用法律知识和方法思考、分析和解决法律问题, 才能养成一种自觉的法律思维习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 并以其为出发点和归宿, 要求教师完善教学环节, 注重实践教学, 加强培养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

实践教学的方式很多, 例如, 观看法律视频、对学生关注的法律疑难案例开展模拟法庭活动、旁听大案要案的开庭审理、组织学生提供法律咨询服务等。通过实践环节的教学,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深化法律知识, 感知法律功能, 培养法律情感, 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质。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需要高校的制度支持。高校应完善实践教学制度, 从现有学分中划出一定比例的学分开展本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要探索实践教学的长效机制, 提供制度、条件和环境保障, 确保不流于形式。高校应积极创造条件, 组织教师开展社会实践、学习考察和学术交流活动, 使教师进一步了解国情, 了解世界, 开阔视野, 丰富教学素材。

(三) 提高教师自身理论修养

教师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是上好法律基础课的前提和关键所在。教师要塑造学生的心灵, 自己先要有美好的心灵;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法律素养, 自己先要有良好的法律素养。具体来说, 基础课教师要以教材为教学基本遵循, 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上下工夫, 真正做到融会贯通、熟练驾驭、精辟讲解, 切实提高教学水平。要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 了解和掌握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 探索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大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 提倡启发式、参与式、互动式、案例式、研究式教学。多用喜闻乐见的语言、生动鲜活的事例、新颖活泼的形式活跃课堂气氛, 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同时, 要重视发挥多媒体和网络等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 倡导在教学中使用新技术新手段, 逐步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 开发网络教育资源, 形成网上网下教学互动、校内校外资源共享。

教师理论素养的提高, 有赖于高校良好的师资培养制度。如制订教师继续教育计划, 把组织教师在职学习作为主要途径, 使广大教师边工作边提高;适时安排教师通过脱产或半脱产形式进修深造;鼓励支持教师脱产或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提升教师队伍的学位学历层次等。

总之, 基础课教师应该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自己的头脑, 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忠于党的教育事业, 恪守教师职业道德和学术规范, 率先垂范, 言传身教, 以自己崇高的人格魅力给大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努力将自己塑造成既有渊博学识又有高尚人格魅力的优秀教师。

参考文献

[1]吴潜涛.关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的解读[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S2) .

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学习感想 篇三

摘要:理解并采用学习共同体的教学理念,建构平等、民主的教学平台,是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的新途径,学习共同体教学理念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目标有内在的一致性,可以用学习共同体理念来指导教学实践。

关键词:学习共同体;教学

一、理解“学习共同体”

“共同体”原是人类社会学范畴的概念。“共同体”应用于教育领域最早见于博耶在1995年发表的题为《基础学校:学习共同体》的报告之中,报告提出“学校是学习的共同体”,学校教育最重要的目标是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学习学研究专家拉维和温奇认为,学习共同体就是指参与学习活动的学习者(包括专家、教师及学生),围绕共同的主题内容,在相同的学习环境中,通过参与、活动、反思、会话、协作、问题解决等形式建构的一个具有独特文化氛围和境脉的动态结构。人们普遍认为,学习共同体是指一个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在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

上述对学习共同体的表述表明,学习共同体成员通过个体与个体、个体与团体之间的互动而建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对话的过程、交流的过程、合作的过程。个体思维在这种对话和合作交往中形成、发展,变得理性和成熟。倡导在学习共同体中彼此协作、对话交流是学习共同体的两大要求。

学习共同体是一个彼此协作的团队。在学习共同体中,每个学习者的学习并不是单个的、孤立的、学习共同体要求学习者之间相互协作、合作,力争建立志趣相投的团队。从学习学的角度来看,在学习共同体的平台上,学习者之间相互合作,相互促进,共享经验,共同进步,也就是在协作的意义上进行知识的建构。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发展、成长和成熟的过程。

教育的过程是一个合作的过程。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发展是人们长期合作的结果,社会成员在合作中共同成长,共同发展。从单独的学习者变成学习共同体成员经历了平等情境的学习以及成员间围绕共同关心的问题展开行动等过程,这些情境和行动包括主题讨论、对有争议观点的辩论、热点、焦点的关注、开展相应的教育实践活动等。共同体成员在问题情境下讨论学习新问题,并在讨论学习中不断发现新问题,在这种问题情境中不仅获得显性的知识和思维的训练,而且在共同体中获得许多副产品:认知能力、思维、情感、意识等。这对于以学习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为根本内容并以道德和法制教育为主体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来说,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学习共同体是一个以对话和交流开展学习的团体。“人们因为有共同的东西而生活在一个共同体内,而沟通乃是他们达到占有共同的东西的方法。”在个人经验成为共同财富以前,经验只是个别的。通过交流和对话,分享着各成员的经验,经验成为共同财富。实质上,个体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与他者多方互动、交流的过程,通过建立学习共同体能够形成动态的学习系统,系统成员由此建构起逐步完善的学习知识体系。学习共同体成为明显的交互式学习系统。

作为一个合作、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系统,学习共同体在当今互联网时代显得特别有意义。信息资源的不断涌现和更新,视野的不断扩大,学科的大量交叉,单一个体已无法依靠自己的精力、能力、思维来完成自己的道德发展历程。只有创造共享的环境,共享的资源,通过共同的学习才有可能达到自我和社会的预期目标。学习成员只有理性面对支持众多资源的互联网学习环境,建立学习共同体,共享集体智慧,才可能顺利发展完善自己。

学习共同体这些特点不仅使学习者获得了知识上的互助,而且获得了情感和思想上的沟通。使得每个个体从封闭的学习状态中走出来,在人与人多元与交互的“对话”中增强学习者参与合作的意识和社会化意识。

二、学习共同体理念和“基础”课程目标的内在一致性

学习共同体的理念与“基础”课程目标有内在的一致性。“基础”课程目标在于立德树人。在知识和能力方面着重培养大学生的思维,注重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情感态度方面,侧重大学生自觉主动的道德规范、道德理性、法律观的教育和引导。具体表现为用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法律观来引导大学生,感染大学生,使大学生在人生路上有正确的人生观引导,能够自觉遵循和建设道德,完善完美自己的人生。这些教学目标与学习共同体理念有内在的一致性。如,理想信念是“基础”课程的核心,爱国主义教育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人生的理想信念是可以相互感染,熏陶的,爱国主义是一种情感,更具感染性。在同一学习共同体中,这种感染是随时随地、潜移默化的。学习共同体的理念恰恰是通过无意或有意的情境安排,创设讨论、思考、推理的学习平台,使各成员在多元的合作中进行知识的学习。

在学校教育中,人们获取知识有两种过程:“一种是人们自觉地学得的知识,因为他们知道这是通过特殊的学习任务学会的,另一种是他们不自觉地学得的知识,因为他们通过和别人的交往,吸取他们的知识,养成自己的品性。”学习者的成长离不开这两种过程的结合。在第一种过程的基础上,学习者更多是依赖第二种过程获得发展。学习者在交往中不自觉地学习,形成良好的修养。学习共同体为这种交往式的学习提供了可能,创设了特别的学习环境。学习共同体使每个学习者在特别的文化精神气息和氛围中交流、思考、探究,使成员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符合社会主流导向,并通过参与、活动、对话、协作、反思、问题解决等形式形成一个动态的开放系统。在学习共同体中,教学过程就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

学习共同体的理念为“基础”课程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教学平台。一方面,“基础”课程教学的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较强,这和现时在读图时代、互联网时代、快餐文化时代成长起来的大学生所热衷追求的主题有较大的差距。另一方面,这一代的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生力军,他们的思想走向直接影响个体、民族及国家的命运。如何使用一种学生接受、学生喜爱的方式方法和学生共同学习思想政治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第一线教学的教师关心的课题。传统的教学由于教师在知识经验上占有绝对的信息资源优势,能够采用单向的讲授灌输和大学生单向接受方式进行教学。但在电子媒体充斥着每个角落,人们每天都离不开互联网的今天,人多势众的大学生已经形成了掌握信息资源的优势,师生知识上的差距越来越小,甚至面临消失的可能。“基础”课程如何面对这重重危机?建立学习共同体不失为是一种有效的选择。

三、建立学习共同体的教学实践与教学策略

在实际的教学当中,通过教学实践以及和学生的充分讨论与交流,形成以下共识。

(1)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与共享课堂。民主、平等是现代师生伦理关系的核心要求。民主平等理念并非要求教师和学生拥有知识量上的平等。这里的意义是要求教师承认学生作为“人”的价值所在,承认学生作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享有作为一个人首要的权利和尊严,有自己的思想感情和需要。为此,教师有责任创设一个平等、民主、共享的课堂。其中,尊重学生、尊重他们的观点和问题是平等师生关系的起点,教师必须重视这一点。可以通过设立课程公共邮箱等课程平台方式,在课前课后收集学生关注的各种热点与问题,或将相关的问题放在一起进行讨论。或将不同的热点与问题穿插在课堂中进行学习,真正做到教学民主。民主平等课堂教学实践体现了“基础”课程的理念,课堂环境的创造本身是一本无声的教材,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建立学习共同体式的民主、平等课堂环境,使师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是课堂教学取得成功的一个影响因素。

另一方面,教师作为在某一知识领域的特长者,大学生必须尊重教师,包括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尊重教师的人格与尊严,不随意否定教师的努力,共同营造一个民主、平等的课堂。教育中的民主内涵强调:“以社会成员共享利益的多寡为尺度”;“有大量人人共享的利益,从而人人能够互依互爱,能够自由交往,其结果能协力维系社会的繁荣和促成社会的进步。因为平等相待而荣辱与共就会扩大人的胸襟,就会保证自由思想,就会促使新观念、新事物不断涌现,就会推动历史滚滚向前。”人们“不仅要缩短物质空间的距离,缩短彼此思想、理智和情感方面的距离。”人们才有共同话题交流的可能。可以预测,人类如果共同的话题越来越少,交流越来越少,人类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人类文明甚至可能面临断层的危险,甚而逐渐退回到愚昧状态。师生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协作,学习共同体也体现了知识共享的精髓。

(2)创建共享话语权的教学环境。学习共同体要求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享有话语权,民主的思想,民主的氛围使得师生平等自由地参与课堂学习。共享话语权是一个共享精神、知识、智慧和意义的过程,师生在共享中相互促进、相互发展。如果不保持共识、容忍差异,就不可能产生平等对话平台,就不可能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精神追求和理性培养。也就失去了大学的意义和追求,失去了“基础”课的精神,“基础”课教学也就毫无说服力。在教学中,我们通过分析基本概念,理解社会基本问题等途径创建共享话语权的教学环境。如理解“信念”这个基本概念,教师将“信念”与“信仰”两个概念摆出,引导学生对这两个概念进行比较,将课堂的话语权交给学生。打破传统课堂教师话语霸权的模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思考与表达,在众多共同体成员的智慧中正确理解概念,建构自己新的知识网络。

英国著名教育家怀特海在论述教育的目的时认为,大学存在的理由不在于传授给学生知识,也不在于提供给教师研究机会,而在于在“富于想象”地探讨学问中把年轻人和老一辈联合起来,由积极的想象所产生的激动气氛转化为知识。在这种气氛中,一件事就不再是一件事实,而被赋予了不可言状的潜力。共享话语权的平等交流是如此富有魅力,由氛围到知识再到潜力,这真正体现了人类共享话语权的力量。“社会不仅通过传递、通过沟通继续生存,而且简直可以说,社会在传递中、在沟通中生存。”共享话语权,意味着发展,意味着创造。当我们创建一个学习共同体时,当我们为此拥有一个共享话语权的环境时,一切都发生了变化,人们从中获得了广泛的经验和重组的生长性知识,分享着别人所想到的和所思考的内容,他们的态度也就或多或少有所改变。

(3)师生共同努力共同发展。通过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与创建共享话语权的教学环境,师生双方共同努力,相互学习。教师在教学的同时也在不断学习和发展着,从学生的疑问、思考、争论中不断地完善自己、提高自己。学生更是可以在这个共同体的课堂中使自己的思维走向开阔、严密与深刻。课程是师生生命的历程,在课程中发展自己,成熟自己,课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共同努力才能共同进步,这是学习共同体的最终追求。

随着网络的发展,信息时代的特征越见明显。面临汹涌而来的信息源,人们感到恐慌、无奈,感到束手无策。建立学习共同体已成为大多数教育者的选择。在这个学习共同体中,只有共同努力,才可能接近我们预期的目标。首先,教师应成为大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渠道多样化了,教师在传授知识方面的职能也变得复杂化了。教师不再是只传授现成的教科书上的知识,而是要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以及学会如何根据认识的需要去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其次,教师应成为学生的朋友,与学生共建课堂,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分享,共同成长。

在课程教学实践中,基于学习共同体理念和以上策略的课堂充满了开放、参与、主动、和谐的学习气氛,教学效果也有了明显的提高。由于充分关注到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动机,使得学生能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课程学习,他们参与学习,分享体验,共享思维的快乐。课堂教学实际上是一个学习共同体的学习行动,课堂的教学实际上是师生事实上的合作学习。师生交往有了更多的话题,生生交流也在讨论各种问题的基础上有了明显增加,“基础”课程教学成了学生向往的课堂。

4.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学习心得 篇四

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心得体会

摘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一门融思想性、政治性、知识性、综合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课程,它是我们大学生进入大学必修的一门思想政治课。通过学习它,首先我觉得我们大学生应该有明确的目标:人生目标、学习目标、生活目标、得有理想、有科学的理想!因为如果说生活是大海,人生是小舟,那么理想信念就是引航的灯塔和推进的风帆。没有科学的理想信念的人生,就像失去了方向和动力的小船,在生活的波浪中随处漂泊,甚至会沉浸于急流之中。对于本课程思想道德修养部分的学习,是帮助我们大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法制观,打下了扎实的思想道德基础。我就我这学期学习到的道德观进行论述。

道德属于上建筑的范涛,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他是以误伤为评论方式,主要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来发挥作用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实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道德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出现在我们视线的种种事件总是让我们感到心寒,更加让我们感到无法接受。例如,老人跌倒了,我们该不该扶起来?扶起来了会不会被冤枉是自己把它推到的?这些足以让我们无法接受,让我们不禁自问,人的道德都去哪了?我们再认真的想一下,如果跌倒的老人都不冤枉帮助、甚至可以说是就了他的人,这种社会道德问题岭南师范学院2015-2016学第一学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期末考试

会出现吗?答案是肯定不会,反而,愿意帮助别人的人会越来越多,这个社会也会变得越来越友爱、温暖。

道德的功能集中表现为,它是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及实现自律完善的一种重要精神力量。道德的主要功能包括认识功能、规范功能和调节功能等。我们做没一件是都值得我们去反思我们这样做有没有违背道德,我们该不该去不停的去改正和完善自己。

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直是我们引以为豪的东西,所以我们不能把他扔了我们需要继承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美德,并且不断发扬光大。新时代的我们需要有新时代的爱国主义精神。所以这要求我们做一个新时代的忠实的爱国者。我们必须要把振兴中华为己任。作为一名大学生,必须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要创造有价值的人生,并要科学对待人生环境。作为一名大学生,必须要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首先要了解道德及其历史发展。并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道德传统并弘扬社会主义道德。作为一名大学生,必须遵守社会公德还要维护公共秩序。我们要遵守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作为一名大学生,必须遵守职业精神并树立家庭美德。作为大学生我们面临着择业问题,所以必须认真思考这个问题。同时还要有正确的恋爱婚姻观。作为一名大学生,必须要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制精神。我们要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同时增强国家安全意识。岭南师范学院2015-2016学第一学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期末考试

中华传统每当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不可发分割的主城部分,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精神财富,是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源头活水。其中中华传统美德包括:重视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推崇“仁爱”原则,追求实际和谐;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追求精神境界,重视道德需需要;强调道德修养,塑造理想人格等等。这些都是我们该学习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同时,我们也要客观对待我们的传统道德,并不是任何中华传统美德都是好的,它也有它的不足,所以,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更要加强中华传统美德的挖掘和阐发,用中华传统美德字样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开放的胸怀和视野吸取借鉴人类文明的友谊道德成果。

作为一位大学生,我觉得我们要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观,更要在日常生活中规范自己,让自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锤炼高尚品格。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养成社会公德,因为这是我们做人的根本要求,对我们周围的人我们要文明礼貌,需要我们帮不的人我们要主动去伸出援助之手。作为。一个合格的公民,我们要要爱护公物,保护周围环境,更要遵纪守法。

通过对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的学习我们着眼与实际学业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与发展,做到理论与实际、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在改造主观世界的同时改造客观世界,不断提高政治敏锐性和鉴别能力等等,对我们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学习历程。岭南师范学院2015-2016学第一学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期末考试

通过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我们可以加强自己的个人道德秀样,其中个人平的对道德和法律做用的发挥具有重要的推动做用;各分品德是个人实现自我晚上的内在根据;个人品德是经济社会发张过程中重要的主题精神力量。

道德境界是体现个人道德品质高地的一个概念,通常指的是人们通过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在道德认识、道德情操、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等方面所达到的程度和水平。中华文明能够薪火相传、命脉永续,里不开强大的道德里量的支撑。追求崇高的道德境界,是包括大学生在内的每个人都应该树立的人生目标,所以,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追求崇高道德境界,自觉远离低级趣味,抵制歪风邪气;脚踏实地,敢于担当;更要持之以恒,善始善终。

思想道德修养是以科学的人生观指导个体的人生实践,是人生自觉地自我规范、自我塑造、自我完善。“修养”不是脱离社会的修身养性,不是排斥教育的自我封闭,也不是对人的束缚,而是在社会实践中自觉地自我锻炼,是在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自我塑造和自我完善。青年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新生力量,他们的理论认识、思想观念和行为选择并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有着十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根源。

学习这们课程,我感觉就像跟心理老师在谈话,心里感觉特好一系列的问题迎刃而解,我觉得如果以前上学是为了增长知识,那么现在我们就是应该学会做人。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努力让自己成为才岭南师范学院2015-2016学第一学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期末考试

5.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学习方法 篇五

(第一期)

各位同学: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学习方法》这一门课网络学习已接近尾声,该门课程中,思想道德修养占60-70分,法律基础占30-40分,侧重点在思想道德修养方面,基本上是社会知识的积累,所以相对来说如果参与了网上学习,就网上学习经验供大家参考,请大家务必抓紧时间,考出好成绩,一次性过关!

1、如果同学觉得学习这些比较简单,想要早点做题的可以跳过一些时间,一般第一道题目最早会在6分钟的时候会出现,之前的可以不要去听,做完一题,也可以前进几分钟再听。

2、如果这道你题目做错了,你要记住这个题出现的时间,然后往前退几秒,会马上出现题目,且出现刚刚做过的题目概率很高。

3、在你们网上学习时,旁边的那个讲课内容,可以在书上划下,方便熟悉课文,而且后面的思考题与小结看下,有助于做简答题。

4、把做过的可以题可以复制下来,方法是:“在视频下边的相关栏目里的知识点测验记录 和阶段测验记录 里复制 ”,所以用这种方法只要你多测试几个题目,你的测试成绩肯定会达到满分的,一般一套试题做3-4套就会把下次你要测试的题目包含在里面,所以你做第5遍的时候就可以在前面做过的题目里找答案,只有你选择了他会出现答案的,且记分是要最高的,反复可以做的。

5、别忘记网上班级讨论,其实只要你们提一个问题就好。方法是在刚进去的“查询”里,出现你们的做题情况的左边的“考核与练习”的“答疑板”里进行提问就可以。

人人学苑祝你学习愉快!

答疑时间:每周五周六早上8:00——下午17::0

答疑电话:0574-551111188

答疑人:金老师

人人学苑教务处

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学习感想 篇六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0年修订版)专为当代大学生而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是当代大学生与大学生活以及与社会接轨的重要工具。通过学习该教材,我收获颇多。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0年修订版)主要由绪论,结束语以及主要的八个章节组成,主要从大学生的生活,理想信念,爱国主义,人生价值,道德修养,法律意识以及职业精神等方面来给予大学生指导。具体如下:

在绪论中,首先向大学生介绍了大学生活的特点,告诉同学们如何应对大学生活的变化,如何提高独立生活的能力以及该树立怎样的新的学习理念,该培养什么样的优良学风。这些让我在大学生活开始时不会惊慌失措,不会茫然;相反,我以清醒的头脑面对我憧憬已久的大学生活。其次,书中明确的点出了大学生肩负的新的历史使命,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并号召我们明确自己的成才目标,塑造当代大学生暂新的形象。由此,我树立了我的成才目标:在大学期间尽力地去锻造自己在德·智·体·美四个方面的素质,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再次,提出了引领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指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详细叙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这一体系,从而自觉加强个人思想品德修养,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保持昂扬的精神状态,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自觉提高自我的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最后,列出了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意义与学习方法,为我们的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指引了方向。也让我更喜欢这门与我的大学生活息息相关的课程。

第一章里,为我们阐述了远大的,科学的理想与当代大学生成才之间的密不可分的关系,号召同学们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并且阐述了理想与实践的关系。这让我更深刻的明白:有梦想,有行动,方能成就自己,奉献社会。同样重要的一点是作为一个中国人,作为一个当代的大学生,我们要继承新时期的爱国主义,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做忠诚的爱国者,做到:自觉维护国家利益,促进民主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增强国防观念,以振兴中华为己任。

我们最常谈的一个话题之一是:人生的价值究竟在于什么呢?人身价值的标准又是什么呢?在第三章中,我找到了答案。首先,我知道了如何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其次,明白了怎样去创造有价值的人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最后了解了如何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以及个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无疑,是我们当代大学生的人生的有一个灯塔,指引着我们人生的前进方向。

大学时期是人生道德意识形成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形成的思想道德观念对同学们的一生影响很大。因此,我们大学生要了解并且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弘扬社会主义道德,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牢记“八荣八耻”,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努力锤炼个人品德,使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7.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学习感想 篇七

一、专题式教学提出的背景

虽然国家统编教材内容完整丰富, 但全国高校学生使用同一本教材, 难以兼顾不同层次和水平的大学生的学习, 尤其对“三本”学生而言, 教材理论性较强, 可读性较差, 涵盖内容较多, 教材之间内容重复, 条条框框明显, 可谓“骨多肉少”。为贯彻落实中宣部、教育部在《意见》中提出的“要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 认真探索专题讲授、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1], 结合武汉传媒学院的学生实际、师资实际和学校实际, 为增强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感染力、说服力, 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特长, 缓解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学生基础弱、师资缺口大和理论课时少、教材内容多的现实矛盾, 原思政课部从2011年开始, 就酝酿拿出一门课程进行专题式教学改革。经认真讨论和精心准备, 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以下简称《基础》) 课程作为试点, 进行“模块设计、专题讲授”的改革尝试。

二、专题式教学的基本思路

专题教学法是对传统授课方式的根本性变革, 这种教学方法是指依据教育部颁布的教学大纲和统编教材, 摒弃按章节照本宣科授课的传统教学模式, 把某课程的教学内容分成若干相对独立的专题, 然后由对某专题学有专长或者深厚学科背景的教师备课和授课, 若干教师共同完成该门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遵循“精讲、深思”或是“少讲、多学”的理念。实质是变“顺着教师思路教学”为“顺着或高于学生思路导学”。武汉传媒学院公共课部进行专题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如下:

1.通过专题教学重构教材内容和改革教学方法, 把学科知识的理论性、科学性和系统性与思想性、现实性和针对性相结合, 提高教学质量。即把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 一方面根据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 另一方面根据经过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重组教学内容。

2.把专题教学与学生的课题研究结合起来。学期初, 教师根据教学计划与教学进度, 经过认真思考和精心设计, 为学生列出一系列的研究课题, 请学生课外多方准备, 独立或自组小组共同完成。例如, 就一个专题, 首先要安排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其次, 围绕专题分析材料;第三是拿出研究的结果;第四, 与同学交流;最后, 完成专题作业。不同的专题, 会有不同的研究过程, 但从“研究”到“交流”再到“成果” (还可以有成果评价) 应当是一个基本的流程。

供同学进行课题研究的参考选题如下: (1) 大学阶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影响与作用研究; (2) 新闻媒体人的职业道德及其培养研究; (3) 当前我国公民道德状况分析; (4) 当前我国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分析; (5) 当前我国大学生恋爱观、婚姻观评析; (6) 当代大学生法律素质现状及培养途径研究; (7) 当前我校校风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8)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作用分析及对该课教育教学建议。

3.把专题教学与实践教学活动联系起来。《基础》课的实践性非常强, 其教学目的不是要把道德知识传授给学生, 甚至不是培养学生学习道德知识的能力, 而是培养学生感受道德的意识和实践道德的能力。这就需要指导学生在学习中亲身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到实践中思考、体验、认识。“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 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2], 真正实现思政课教学从知识本位转向生活本位, 使所学的理论知识在他们的心中生根开花结果。

三、专题式教学实施的途径

1.研究教学大纲, 确定教学专题。

在落实教材内容的基础上, 研究教学大纲,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学计划确定专题。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 公共课部采用板块优化组合的原则, 把《基础》教材内容分为大学适应篇、思想修养篇、道德修养篇和法律基础篇四大板块, 将内容具体明确提炼出14个专题, 根据三位教师的相应专业背景分别安排讲授。

《基础》14个专题目录如下: (1) 2013, 我们相约在华传———《基础》课程简介; (2) 致青春:展望大学生活———新起点上自成才计划; (3) 心灵的朝圣———追寻理想的踪迹, 铸就中国梦; (4) 我的中国心———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 (5) 意义的追寻———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6) 做自己的主人:心灵的修为与成长———大学生生命观与心理健康; (7) 道可道, 非常道:失落的文明———传统美德的研究与探寻; (8) 追寻美德———传统之上的现代性道德构建; (9) 社会人定律———公共生活与虚拟社会; (10) 之道与之术———职业与婚姻家庭生活法则; (11) 社会主义法:人民的法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理解与运用; (12) 正义之门———崇尚法治精神与法律权威; (13) 门内的自由———了解常用实体法律法规之一; (14) 门内的自由———了解常用实体法律法规之二。

2.针对教学专题, 分工协作备课评课。

九月份学生军训期间, 授课教师根据自己所讲的专题, 收集资料, 深入研究, 然后开展集体备课说课活动, 是一个整合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的过程。教学内容不仅要符合教学专题的主旨, 而且要突出重点。同时, 要选择与各教学主题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并努力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教师的分工及拟定的专题与原教材章节大致对应情况如下表:

3.注重学生信息反馈, 发现不足及时弥补。

专题教学实施过程中, 以学生的兴趣度、参与度、接受度为标准, 衡量授课效果。在授课环节中及时发现主题确定是否恰当, 内容结构是否合理, 授课方式是否合适, 等等。通过课间与学生交流, 了解学生的心声, 对学生的课后反馈进行仔细研究, 不合适的地方及时加以改进、完善。同时, 每周四定期组织教师交流经验、说课等教研活动, 互相取长补短。

四、改革前后教学效果的比较

1.改革前的授课是每学期一个教师按照教材的章节顺序从头讲到尾, 课堂上基本上是采取“满堂灌”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教学要求是教师必须全面、系统、透彻地讲解教材每一部分内容, 但实际上可能是教师对于自己爱讲和能讲的部分就加时加量地讲, 自己不擅长的部分就一带而过。或者是教师在每一章节都平均花力气, 力求面面俱到, 结果疲于奔命。既没有时间收集资料, 深入钻研备好课, 又没有精力搞科研。改革后首先由几位教师共同完成这一课程的教学任务, 改变一个教师从头至尾讲到底的形式;其次不按章节授课, 而是“既依据教材又脱离教材”, 对该课程的知识体系重新梳理, 找出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点, 再归纳整理为各个教学专题, 根据教师的专业特长选择自己擅长的专题授课。这样既有利于教师对自己负责的专题深入钻研, 精心准备, 充分发挥教师各自的专业优势, 更有利于实现强强联合, 发挥教学资源的整体优势, 进而强化教学效果。例如, 梅书记有法学专业知识背景, 让他讲授实体法就能游刃有余, 学生反响很好;邓老师思政专业毕业, 还进修过心理学, 给学生讲授恋爱婚姻、道德就能驾轻就熟, 深受学生欢迎;李老师酷爱历史, 讲授理想、爱国就能引经据典, 深入浅出。

2.改革前的教学对于学生来说, 国家统编教材内容理论性较强, 可读性较差, 涵盖内容较多, 教材之间内容重复, 与初中、高中等政治课教材也似曾相识, 再加上教师“满堂灌”的灌输式教学方法, 学生就认为老师按部就班的章节授课方式是照本宣科式的说教, 从而成为学生以“混”为手段度过的课程, 一切为了“过”, 为了拿到学分, 于是思政课堂上出现“人在心不在”、“睡到一大片”、“背英语单词、做数学作业”等现象, 极大地影响了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实施专题教学改革后, 不再是“一本教材一张嘴, 从头开始讲到尾”, 专题教学可使学生领略到不同年龄层次、不同学历层次和学术背景的教师丰富多彩的教学风格, 求新求异的心理需求能够得到满足, 从而避免出现审美疲劳, 参与教学活动会更加积极主动。采用专题教学还能使课堂讲授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不简单重复教材, 把重点放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参考书及主动思考问题上, 与教材形成一种既统一又区别的关系,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针对性。

3.实施改革前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所占比例较大, 学生平时到课差, 但期末考试成绩好照样也能过关。改革后更注重过程, 对学生采取多元化的考核方式, 如平时考勤和课堂表现占20分、《思政课实践报告书》作业的完成占30分、期末考试只占50分。这样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外实践活动, 培养其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实现《基础》课“润物细无声”的德育功能。

当然, “万事开头难”。实施专题教学对教师来说是一项充满挑战的新生事物, 还有许多困难需要教师面对, 如专题设计是否科学, 专题间的逻辑承接是否严谨, 多人轮流授课模式使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一个贯穿始终的辅导体系, 易造成上个专题遗留的问题在下一个专题中无法得到解决。另外, 还有一些问题需要学校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才能克服, 如大班上课二、三百人, 师生之间互动和交流就很难完成。

总之, 实施《基础》课专题教学模式, 不仅可以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缓解教学内容多与课时少的矛盾,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贴近学生的思想, 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使《基础》课成为大学生愿意上、乐于学、敢发言、善讨论的一门课程。

参考文献

8.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原论 篇八

一、基础课在高校课程体系中的特点及其实际地位

根据当前的基础课教学和实践,在高校课程体系中,基础课具有以下特点:

1.基础课不是专业课。专业课是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根据培养目标而开设的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的课程,而基础课是旨在对在校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由于专业课往往和学生的毕业和就业相关,因而学生们往往把时间投入到专业课上。

2.基础课不是选修课。选修课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学习的课程,具有任意性的特点,在凑够学分的情况下,选修课不及格不影响学生的毕业和学位的取得。基础课是所有的高校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具有强制性的特点,因而为必修课。但在实践中基础课又具备选修课的特点,因为基础课期末考核若不合格丝毫不影响学生毕业和学位的取得,更何况各大高校也不会在基础课的考核上去为难学生,考核时不会让很多学生不合格,否则就表明了本校在基础课教学上的不作为,不仅有损自己的形象,也不利于学校的生存。

3.基础课不是学位课。所谓学位课是学生为获取学位必须通过的课程,它也是反映本学科最重要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课程。在实践中很多学校还为学位课规定了一定的分数线。基础课由于不是专业课,所以被排除在学位课之外,而且在期末考评时只要60分就算合格。这样学生们为了取得学位,宁愿把时间花在外语、计算机等各门和学位的取得有关的课程上,也不愿意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基础课上。

4.基础课不是重点课程。在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中,基础课虽是第一门开设的课程,然而在四门课程中,地位是最低的,课时是最少的,师资是薄弱的。这种特点的形成一是和学校的学科建设有关,二是和老师们的研究方向有关。毕竟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比从事基础课研究更容易争取课题,更容易出成果。

5.基础课不是考研课程。长期以来,基础课不是考研课程,而马克思主义哲学、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等课程一直是考研政治课中的“宠儿”。在考研指挥棒的引导下,基础课成为了“弃儿”。

基础课的上述特点决定了它在高校课程体系中处于尴尬的地位。一方面基础课应置于很高的地位,甚至是各科之首,因为德是人才素质的灵魂;[1]另一方面,因为基础课不是专业课、不是学位课、不是重点课程、不影响学生毕业和学位的取得、不是考研课,基础课实际上在各大高校课程体系中处于边缘化的地位。

要改变这种状况,笔者认为,一是领导们应该从人才培养的战略高度真正重视基础课;二是应将基础课作为学位课程和核心课程看待。学校应规定:凡是基础课期末或毕业考核不合格者一律不应该给予毕业和不授予学位(值得注意的是,有的学校搞基础课补考,但这种补考往往流于形式且极不科学),这样才能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

二、基础课教材的创新、不足与设想

基础课推出后,好评如潮。既有编写基础课教材的专家教授自己对基础课教材进行评价,也有不从事基础课教学的学者和在基础课一线从事教学的老师对基础课教材予以赞扬。然而对基础课进行客观地、实事求是地评价才是科学的评价。

笔者认为,基础课教材既有创新也有不足。

(一)从创新来看:基础课教材最大的创新在于强调了道德和法律的融合

以前的思想道德修养课和法律基础课给人的感觉是“法律的归法律,道德的归道德”。从事法律基础课教学的老师可能是从事法学专业课教学的老师,他们对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并不擅长;而从事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的老师则没有进行过法学专业知识的学习,甚至对法律一无所知。这样的结果可能导致从事法律基础课教学的老师夸大法律的作用,从事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的老师更重视对人的思想教育和道德教化。基础课教材将法律和道德融为一体,强调两者不能偏废。这样的设计显然和我国提出的在坚持”依法治国”的同时坚持“以德治国”的治国理念相符。

(二)从不足来看:在两课变成一课后,能否达到基础课教材设计的目的让人忧虑

一个明显的事实是:两课合并为一课后,课时大幅度减少,而教学难度却大幅度增加,教学环境未改变或难以一时改变,而大学生对法律的无知时有显现。从大学生群体的行为来看,大学生总体上是积极向上的,思想是健康的,但这并不能掩盖大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匮乏甚至无知。一方面,很多大学生毕业找工作时,不知道如何审查聘用合同,不知道如何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大学生的违法犯罪行为时有发生。如云南大学马加爵杀人案、北大安然杀人案等。

如何尽可能地弥补基础课存在的不足?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切实提高基础课的地位;二是不能因为教材变“薄”了就大幅度削减基础课的课时;三是根据实际情况对基础课教学内容进行取舍。笔者认为,对基础课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取舍时应坚持以下原则:

1.符合大学生自身特点和大学的特点的原则。大学生在身心发展上不同于中小学生,大学环境也不同于中小学学习的环境,所以,教材内容应该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多调查大学生最关心的问题。

2.符合大学生就业需要的原则。大学生就业是大学生毕业后面临的最现实的问题,也是目前经济危机的条件下政府和各大高校最头疼的问题。就业时最先用上的无疑是劳动法和合同法一类的职业法律,所以在教材内容的安排上法律部分的内容不应该因为两课的合并而削弱。

3.兼顾学习内容的延续性原则。由于在小学和高中都开设了德育课程,所以笔者认为在大学阶段重复性的德育内容不应该占据主要教学内容,否则就意味着我们的中小学教育是失败的教育。

4.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性原则。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内容庞杂,涉及心理学、伦理学、教育学、哲学、中国近现代史的内容等,所以有的内容无须详细讲述,可以让别的专业课程来加以解决。如中国共产党的地位完全可以由中国近现代纲要课去讲授,对法学专业的学生就没有必要讲述基础课中涉及的法律知识。

三、基础课教学资源的整合、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运用以及对基础课教学的研究

目前在很多高校,基础课教学资源十分匮乏,现有的资源也没有得到充分应用,表现在:

1.教学资料严重不足,教师们往往只有教科书,其他的辅助性的资料包括相关书籍、音像资料几乎没有。

2.缺乏复合型教师。讲授法律基础课的教师往往是以前带思想道德修养课或法学专业课的教师,即使有高职称的教师也往往专注于行政工作或热衷于论文。

3.缺乏相互交流。现有的教师由于各种原因,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各自为政,几乎没有集体备课,不能共同提高基础课教学的效果。

目前,基础课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主要还是以教师讲授为主,有条件的配以多媒体教学,采用了探讨法、案例分析法等方法。但实践性教学相当缺乏,第二课堂远未开辟,多媒体教学也无法普及,现实的授课模式中普遍存在大班授课,效果不佳。

在基础课的教学研究方面,已经出了不少“成果”。然而这些成果很多是纸上谈兵、相互抄袭和重复,理论和实际脱节严重,无法应用到基础课教学的实践中,只能用来充作科研成果、评职称或评奖之用。

鉴于以上情况,笔者认为:在基础课教学资源的整合上,一是要加大财力、物力的投入。没有相应的经济基础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仅有热情是不够的;二是在现有两课合为一课的情况下,配备专职的基础课教师而不是兼职教师,否则基础课就会成为某些教师的业余活动;三是应发挥现有教师的智慧,坚持集体备课并真正落实以老带新和相互听课制度。在基础课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一是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让学生能主动参与课堂,采用演讲式、辩论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二是尽量采取小班教学。三是应该开辟第二课堂,让学生能主动接触社会,摆脱理论和实践、理想和现实相互脱节的情况,同时加强对实践课的理论研究。在基础课的教学研究上,应立足于我国的国情和各个院校自己的实际情况,提出可行的基础课教改方案。

四、对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考核方式的反思

现行基础课考核方式的主要特点是:偏重甚至完全只考察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忽视对学生日常行为所表现出来的道德操守和法律意识及法律实践的考察。这种方式带来的结果是:(1)导致理论与实践分离、学生知行脱节,无法达到开设基础课的目的;(2)削弱了基础课考核所应具有的基本功能;(3)挫伤了基础课教师的积极性。教学效果不高的原因很复杂,笔者感觉也很难从根本上去解决。但我们可以提出改革考核方式的思路,以便能指导基础课考核。笔者认为,基础课改革基础课考核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1)加强对基础课重要性的认识,改变漠视基础课的观念,把基础课置于学历课程或核心课程的地位。如果不改变对基础课的偏见,无视基础课的重要性,便不可能真正改革基础课的考核方式。(2)在基础课的考核中,应做到理论考核和行为考核并重。

五、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环境的优化

人的思想品德是在一定的环境里形成和发展的,基础课教学也是在一定的环境里进行的。环境对于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基础课教学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2]因此我们必须优化基础课的教学环境。这里基础课的教学环境指的是学校环境。目前基础课教学的学校环境总体较好,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学术腐败、权钱交易等,对学生产生消极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有忧患意识,从培养国家接班人、国家的兴衰和民族的存亡的高度去优化基础课教学的环境,要求教职工合理合法履行好自己职责,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给学生起到积极的行为示范作用,削弱社会行为失范的消极影响。

参考文献: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9.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学习感想 篇九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属于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一门重要课程,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教育为重点,结合运用相关学科知识,依据大学生成才的基本规律,教育引导大学生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修养的一门公共必修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既具有较强的理论性、系统的知识性,又具有突出的实践性和教育性,更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思想性。因此,它在当今高校育人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学科地位。

在高校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具体落实和现实体现,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是实现高校培养目标的必经环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为主线,以教育和引导大学新生适应大学生活,培养综合素质为切入点,针对在校大学生成才过程中经常遇到的思想道德、人生价值和心理、恋爱、法律诸问题,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和教学实际,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教育引导大学生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增强法律意识,较好地发挥着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

当代的我们是21世纪的开创者,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我们不仅要掌握丰富的科学知识,拥有健康的体魄,还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知识。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把社会共同生活作为青年学生形成思想和理论认识的土壤,以思想修养、道德修养和法律修养为主线,并通过它们之间的结合与统一,勾画了我国社会所追求的基本社会秩序的方向、内涵和样式,也反映了我国社会在秩序领域的基本构造和性格特点。它将思想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结合、思想道德觉悟与法制观念结合、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结合,以达到培养全面、健康发展的”社会人“、”道德人“、”法律人“的要求。

思想道德修养是以科学的人生观指导个体的人生实践,是人生自觉地自我规范,自我塑造,自我完善。”修养“不是脱离社会现象的修身养性,不是排斥教育的自我封闭,也不是对人的束缚,而是在社会实践中自觉地自我锻炼,是在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自我塑造和自我完善。青年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新生力量,他们的理论认识、思想观念和行为选择并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有着十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根源。

对于法律修养部分而言,更重要的是理清法律条文在政治上、思想上的内涵,要让青年大学生充分认识现代社会在其构成上的特点是追求自由自主的个体和强大的国家机器并存,认识主体、主体的行为与法律规范之间的关系,认识遵守法律规范与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之间的关系。要能使青年大学生形成对于法律的总体认知--法律规范是为了维护人(不仅是单一的个体,而且是全体社会成员)的自由、平等、正义而出现的,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出现的。因此,它既实现人的需要,又约束人的行为;它通过国家的强大力量促使主体在满足和实现自身各方面需要和利益的同时,又不去损害和妨碍他人、社会、国家的需要和利益的实现。法律所调整和规范的行为,都是主体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交互行为,法律规范主体行为的目的就在于确认、保护和发展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

从我们自身发展状况看,此时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我们思想、道德和心理等方面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总的来说,社会生活经验还不够丰富,思想还不够成熟,还存在有明显的知行脱节的现象。比如在成才问题上,一方面具有强烈的成才愿望,另一方面又缺乏勤奋刻苦、勇攀科技高峰、耐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的决心和恒心。这就需要在学校教育和引导下,不断学习,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完善自己。在我们的思想、认识、观念逐步成熟和成型的大学时期,科学的理论武装可以成为我们的行动指南,可以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科学地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可以让我们学会能正确地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意识形态和社会生活领域的复杂现象。

从社会规范的层面上来看社会的思想道德要求和法律要求的融合,体现的是在建设目标上追求人的内在思想与外在行为的统一,思想道德修养更关注人的思想动机,法律基础更关注人的行为结果,而内在的思想动机又是影响外在的行为结果的重要主观因素。把思想道德觉悟与法制观念的增强相结合、把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的提高相结合。对青年学生提出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修养的要求,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领域及其相互关系的内在要求在行为评价标准上的反映。

10.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学习感想 篇十

“基础”课是面向全院本、专科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是高校思政理论课四门课程之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在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为主线,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依据大学生成长的基本规律,教育、引导大学生加强自身修养,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一门课程。它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教育为主线;以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法制观教育为重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性质:是一门适应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正确地认识人生理论和实践的思想政治理论课。

主要任务:是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在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基础上,对当代大学生面临和关心的实际问题予以科学的回答,引导大学生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一、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

(一)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社会时代发展的需要(P12)

(二)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需要(P13)

(三)学习它是大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走向成功的需要。(P13)

一个人有了崇高的伟大的理想,还一定要有高尚的情操。没有高尚的情操,再崇高、再伟大的理想也是不能达到的。——陶铸

意义1:有助于当代大学生认识立志、树德和做人的道理,选择正确的成才之路

本门课是同学们进入大学后的第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认真学习本课程能够帮助同学们明确党和国家对大学生的希望和要求,明确自身成长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密切自身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前进目标以及成长成才的途径和方法。相反,如果不重视这门课的学习,不能养成良好的道德规范和行为习惯,将会被社会淘汰。

例如:有一位叫王英杰的某高职院校的学生。入学时就知道学校与用人单位签过协议书,他们这批学生毕业后可直接到用人单位去上班。认为未来高枕无忧了,整日无所事事。三年的高校生活结束了。当许多毕业学生还在人才市场奔波时,王英杰已经去单位上班了。上班后王英杰工作也很努力,希望能够给领导一个好的印象。但时间一长,这股新鲜劲就过去了,自身的一些不良习惯就逐渐地表露出来。迟到、早退,上班时间乘没人监督,溜回宿舍睡懒觉;工作时,主管领导在,就认真干,不在就偷懒;餐厅中不排队,挑肥捡瘦,大声喧哗。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已工作半年了。同来的同学适应能力较强,在各自的岗位上有很大的起色。唯有王英杰依然如故,整日溜溜达达,没事就喊“三缺一”,找人打牌。有一天,由他负责的一个厂区电线出现短路,造成火灾,虽然造成的损失不是特别大,但公司依然下决心,开除了他。王英杰很潇洒,“你不要我,我还不干了。”但背起行囊,他却茫然了,我该去哪里呢?(点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或在工作中干的不顺心,很多时候不是能力的问题,而是缺少最基本的思想道德素质。如:在工作中没有爱岗敬业、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缺乏诚信意识,在意志力、忍耐性、吃苦耐劳方面存在不足,没有艰苦创业的意识,经不起挫折,受不得委曲,图实惠,缺乏实干精神等。所以,从入学就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有助于其沿着正确方向修身成才,提高精神境界和综合素质,成才立业。)

案例:1988年1月,世界上三分之二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聚集在巴黎开会探讨人类的命运问题。会议发表宣言的第一句话就是: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以前去吸收孔子的智慧。我们不禁要问:孔子有何智慧,值得让这么多世界级的科学大师如此推崇?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儒家学说提出了一整套关于人格完善和社会和谐的理论。如认为人应追求道德的完善(德性),这是人生的最高意义;“下学而上达”,是从日常生活着手,以上达“天德”为最终目的,而“下学”的内容则为“六说”:礼、乐、射、御、书、教都须涉及,只是在学习期间心中念念不忘的是,怎样化内在知识为德性,即转智为德,将知识化为生命,转化为生命所应有的德性。德性的完善离不开自我修养的途径;社会应通过个人的道德修养和教化,达到和谐发展。等等。孔子学说探求的是“安身立命”之道,所谓“安身”就是要在现实生活中找到自己的立足点;所谓“立命”,就是要把握自己的命运,它表现为对人生价值意义的一种自觉。其实,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整个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以人生价值目标和意义的阐释与实践为中心的价值体系。与西方文化更多地关注自然、富于科学传统不同,中国传统文化更多地是关爱人生,彰显的是人文传统。可以说,人生修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题。儒家学说就是关于人生修养的学说,孔子的智慧就是关于如何做人的智慧。世界科学大师如此推崇孔子,就是因为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面临着道德危机,吸取孔子的智慧,就是要克服道德危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道德水平的提升协调一致。这是人类未来发展的前途。由此看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人生修养理论不仅在过去有重要影响,而且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意义。案例:拾金不昧

某医学院校影响技术大三学生,在给病人拍片的过程中,发现房间里有一个病人遗忘的包,他就把这只包保管起来。为了尽快找到失主,他打开包看看,发现里面有两万多元钱,为了保证巨额财产的安全,他马上就把钱和包送到医院的保卫部门。

拾金不昧的道理每一个人都懂,但是不是每个人都能不为金钱所动。该医学院校的实习生,在没有其他人监督的情况下,能够拾金不昧,并且急失主之所急,表现了当代大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

意义2: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掌握丰富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为提高思想道德和法律素养打下基础

“基础”课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应用于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领域,用深刻的哲理和多方面综合知识,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爱国主义、人生价值、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等方面的教育。

这门课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应用于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领域,用深刻的哲理和多方面综合知识,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爱国主义、人生观、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等方面的教育。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同学们可以系统地掌握许多提高修养、启迪智慧的知识,掌握修身养性、陶冶气质的方法,从而促进同学们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提高。案例:在校大学生孙力为家人维权

某在校大学生孙力收到家信,得知家中跑运输的汽车被同村田某偷开翻入沟中,修理费花了2000多元,停运损失达1500多元。田某坚持只付修理费,对其他损失概不负责。孙力运用所学法律知识分析该问题后,回信告知家人,田某侵害行为造成的损失包括:修理汽车的费用和由于汽车停运所造成德实际损失。于是建议家人到法院起诉。最终孙力家人胜诉而得到赔偿。

孙力懂得运用所学的法律知识,指导家人通过法律途径维护合法权益,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行为,表现了当代大学生良好的法律素质。

意义3: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摆正“德”与“才”的位置,做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

我们认为:无才无德是“废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只有德厚才丰才是“合格品”。同学们只有摆正“德”与“才”的关系,不断加强思想道德和法律修养,才能促进自身全面发展。学习“基础”课,可以帮助同学们深刻地理解“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要求,正确认识德与才的辨证关系,避免走入“重智轻德”的误区,从各方面发展自己、完善自己。

江泽民同志在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庆祝大会的讲话中指出:“没有好的思想品德,也不可能把学到的知识真正奉献给祖国和人民,也就难以大有作为。”实践证明,这一论断是完全正确的。

教学案例:刘应泉的堕落

中国中医研究辽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刘应泉,在医药学界小有名气,富有才华。在传统医学上有如此造诣,理应更好地为社会造福,为发展医学作出贡献。然而,他却为了追逐金钱和享受,竟用自己的才智研制出了一种新型的毒品,并找熟人贩卖,积累了很多不义之财、购洋房、包情妇,走向堕落。由于其制毒贩毒的行为触犯了刑法,法院依法判处其死刑。刘某虽然学有专长,但这样的人不是我们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二、本教材的内容体系与教育目标(P14)

三、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方法 方法1:认真学习理论,重在把我立场、观点

这里所说的科学理论,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这是构建本课程的理论基础和贯穿本课程的灵魂,也是学习本课程要把握的重点。同学们在学习中,既要注意学习和掌握课本中的结论,更要着重把握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用来分析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认识和解决人生和自己成长中的重大问题。

唯物的即实事求是的观点、辩证的观点、矛盾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生产力的观点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社会基本矛盾的观点、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方法2:紧密联系实际,积极身体力行

学习理论只有与实际结合起来,才会生动而具体。本课程的内容来源于现实生活,又对现实生活具有指导意义。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定要密切联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密切联系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道德建设、民主法治建设的实际,密切联系自身的学习和生活实际,真正领会和掌握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要积极主动地向英雄模范人物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向身边的榜样学习,从实际生活中汲取丰富的精神营养,在社会实践中加深对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的理解。方法3:注重自我教育,坚持自觉修养

学习本课程要把“知”与“行”结合起来,把学习规范和遵守规范结合起来,使知识转化为内在素质。前人说过:“修以求其粹美,养以期其充足,修犹切磋琢磨,养犹涵育熏陶也。”加强思想道德和法律修养是知、情、意、行辩证统一的过程,只有通过个人的主观努力和亲身实践,在学中做,在做中学,不断增强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激励的能力,慎独自守,防微杜渐,才能实现提高自己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学习目的。结束语:将给大一新生的几句话----十句四年受用的警言

1、尽快熟悉学校的规矩方圆。请大家认真阅读《学生手册》、《新生宝典》。表面上看规章制度是对学生行为的约束,实际上它为我们的思想和行为拓展了一个最为合理的空间。

2、考上大学不是终极目标。大学是吸取新知识和培养能力的一个平台。从高分考生到高层次、高素质的人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3、专业无所谓好坏,既来之则安之。大学只是新的开始,以前的所有都成为历史,改变是必然,而责任则落在每个人自己的肩上,所以爱上自己的专业,好好充实自己。

4、大学不是香阁里拉。理想和现实的差距永远存在,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在哪里都有自己喜欢的和不喜欢的人,而常见的是,最终你和开始不喜欢的人成了好友。

5、自信自立自强永远是对的。但不要因为历史而骄傲,也不要因为历史而沮丧。苦难也是一所大学。不要因为贫困而气馁,自卑,正视贫困,积极进取。贫寒,对于渴望成功的人来讲无疑是人生中一笔宝贵的财富。

6、沟通取决于自己,而不是别人。主动沟通更能拉近心灵的距离;良好的沟通是营造优良氛围的开始,而一个优良的氛围是让自己能有几年美好时光的必要条件。

7、学校归根结底是学习的地方,但大学的学习并不仅限于书本和课堂,更多的是培养一些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素质。考试作弊尤如过街之鼠,高校校校严打,不要以侥幸之心,触学校高压之线。

8、肚量比胆量更重要。生活中遇到不平的事,要先细思量,对一些非原则性的问题,我们得学会宽容。

9、大学校园里有两种大学生:一种是坚定努力的;一种是随波逐流的,选择权在自己。提高综合素质,参加好的学生社团是个不错的选择,但千万不要随波逐流。

10、学生毕竟还是消费者,入学后你的开支项目可能会很多,学会理性消费,多体谅父母的不易。锻炼能力不一定要打工。毕业后,有一辈子的工够你打了,哪个阶段都有最重要的事,还是该干啥干啥。

亲爱的同学们:生命中有许多企盼,校园里有万道风景,当你的心灵疲惫或忧伤委屈时,请走进“基础”课这一时间,她让你感受真诚,感受温暖,让你热泪盈眶,激情澎湃,让你感觉生活的和谐美丽,友情的弥足珍贵,爱情的真挚坚贞,祖国的可爱强盛,人生的千锤百炼。让我们一起充实快乐的度过大学的第一学期。思考题:

1、大学生活与中学生活相比,有哪些显著的差别?这些差别对新生提出了哪些要求?

2、大学生怎样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3、联系进大学后的感受,谈谈你在适应期遇到的迷茫、困难和挫折,并分析原因,提出调整对策。

4、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和成才目标是什么?

5、谈谈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及重要意义的理解。

6、当代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为什么要自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7、你对现代社会人才素质的要求有何看法?你打算怎样提高自己的素质?

思考与探索:

上一篇:伪装自己很坚强的说说下一篇:数学:解题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