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三国》,学职场谋略!

2024-06-19

看《三国》,学职场谋略!(精选3篇)

1.看《三国》,学职场谋略! 篇一

在企业和单位,一般都会有这么两种人,一种是中层主管,吩咐下属做事,当下属向他提出质疑或者工作上的困难时,就胡乱地应付一句,“先去做,叫你做事哪里来这么多的理由和借口!”从此,该下属已在他心中以“工作态度不好”盖棺定论。另一种是个别员工,当领导或上级提出工作意向或分配工作时,还未来得及讨论和分工,个别员工就站起来信誓旦旦地说:“老板,这项工作我来做,保证按照您的要求完成任务。”其实,他在表态的时候他还处于无知、亢奋状态,或者是还根本不知道如何去做和如何做好这项工作,却博得上级的首肯,到了工作做不下去的时候,就私下支配胜任这项工作的部门和人员去做,当其他部门表现出情绪的时候,又跑到上级那里打小报告。最后,老板训话:“你们啊,太缺乏团队协作精神了,大家如果都有某某某这么好的工作态度,不就任何事都可以解决了吗!”

人们常说这么一句话:细节决定成功,态度决定一切。这简简单单的十个字却不知道成就了多少“小人”,害死了多少“君子”,当然,这里说的“小人”、“君子”不是道德范畴,仅仅是相对员工的工作能力而言。一个人的成就,取决于两方面的素质,一方面是工作态度,一方面是工作能力,工作能力主要包括知识能力经验方法等等,工作态度主要是指一个人的外在表现和内在想法,这是大家公认的。态度和能力这两个的关系不是简单的累加,而是相互促进或互补的关系,有一种通俗的说法是“相乘”关系:成就=态度×能力,如果态度是0分,即使我们的能力是100分,其结果是0分;如果我们的能力是0分,即使我们的态度再好,最后的结果同样是0分。所以说,对一个人来说,态度和能力都非常重要,如果片面地说态度决定一切,也是不对的,三国演义中态度最好的是刘备,与关羽、张飞桃园结义,三顾茅庐请出青年俊杰诸葛亮,以复兴汉室为使命,最后还是落得过临终托孤,“阿亮同志啊,我看你的能力胜过曹丕那小子十倍,如果我那阿斗实在不争气,你就取而代之吧!”这番话,吓得诸葛亮冷汗淋漓,在死人面前把额头都磕破了,发誓:“老板,你就安心的死吧,我绝对没有篡位之心”,搞得整个场面凄凄惨惨切切。相对刘豫州,曹孟德的态度可没那么好,先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连皇帝老子都囚禁起来,误杀老爸的兄弟吕伯奢一家七口,在南方和张绣打仗的时候为了宿娼,痛失一员虎将典韦。到了《三国演义》第四十八回:宴长江曹操赋诗,锁战船北军用武,也就是赤壁前夕,依旧是吟诗作赋,悠哉快活: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皎皎如月,何时可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晏,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君臣共乐,当时有个扬州刺史刘馥,相当于现在的市委书记,进谏说“曹丞相,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这句不吉利。这么一句话没说好,堂堂一个市委书记,就稀里糊涂地被曹操当场一枪刺死。曹操如此态度,最后还是一统天下,铜雀春深锁二乔,江山美女(左拥右抱)共逍遥。这种嚣张的政治狂妄和霸气的诗文,直到两千年之后,湖南韶山才出了一个类似的伟人:“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我老毛!”

当然,不同的老板,对员工的态度和能力各有偏重,比如在国企、机关就偏重态度,不管你能力强不强,先学会夹起尾巴做哈巴狗;在外企、民营看重能力,老板清楚养狗不如求才,先看你会不会办事,能不能把帮他赚钱。所以呢,工作能力重要,还是工作态度重要?并不在员工,而在于老板喜好。不过,如果我们态度不好,我们就要转变我们的态度,如果我们能力不行,我们就要提高我们的能力,改变态度容易还是提升能力容易,当然是改变我们态度比较容易。

能力好,态度也好,善莫大焉。

出处:中家网论坛

2.看《三国》学写作 篇二

衬托 衬托也叫烘托,是一种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的表现手法。又分正衬、反衬和环境烘托三种。

正衬,即正面衬托。为了表现甲事物的好或强,用同样好或强的乙事物来衬托。如第五回,写关羽温酒斩华雄一节。汜水关前,董卓手下大将华雄前来挑战袁绍率领的诸路大军。袁绍先后派出几员大将来迎战,战不几合都被华雄挑下马来。一时,袁绍大营“众皆失色”。正在此时,还是无名之辈的关云长挺身而出,在众人还未回过神来的时候,“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出营时,为他酾下的一杯酒,此时“尚温”。这一节,便是以华雄之威衬托关羽之勇。

“赤壁之战”写孙刘联军与曹操隔江斗智,周瑜每设一奇谋,都未能逃过诸葛亮的“火眼金睛”。这便是以周瑜之谋衬诸葛之智。他如以颜良、文丑衬关羽,以司马懿衬诸葛亮等等。

反衬,即从反面衬托。为了表现甲事物的好或强,特用一个差或弱的乙事物来衬托。第45回“群英会蒋干中计”写蒋干在曹操面前夸下海口,幻想凭借同窗之谊说周瑜来降,结果却被周瑜玩弄于股掌之上。作者以这个愚蠢而又自作聪明的形象从反面衬托了周瑜的高量雅致、指挥若定的大将风度。

第95回马谡失街亭一节,诸葛亮小心谨慎,周密部署,让马谡守街亭,又安排其他将领镇守在街亭的左右。这都突出说明街亭地理位置的重要。而马谡到达街亭,看到街亭的地势后,却笑孔明多虑:“量此山僻之地,魏兵如何敢来!”又不听王平“当道下寨”的劝告,最后导致街亭失守。这里,前面写孔明小心谨慎,重视街亭,很好地从反面衬托了马谡的刚愎自用,骄傲轻敌。

环境烘托,即渲染环境气氛,以加深人物性格的刻画。“三顾茅庐”一节,作者先后曲折地写了司马徽、徐庶对诸葛亮的介绍,影影绰绰地虚写他非凡的才能,用气氛来烘托人物形象。前二次刘备去隆中都没有遇见诸葛亮,而卧龙冈静谧秀丽的景色、踪迹不定的“逸人隐士”、吟诗唱句的歌声,以及刘备迫切求见心情的描绘,达到情景交融,使气氛更加神秘,吊高了人们的胃口,引起人们渴望一见诸葛亮,为诸葛亮的出场涂抹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对比 对比,是文学作品在刻画人物时常用的手法。通过对比可以突出人物性格的差异,可以突出人物思想的高下。《三国演义》在刻画人物时也不乏对比。最典型的是刘备与曹操的对比。刘备仁义、忠厚,宽仁待民,曹操奸诈、诡谲,残暴害民;刘备待士以诚心和义气,曹操则全用权术和机诈。

刘备初作安喜县尉,就“与民秋毫无犯,民皆感化”。在新野时,老百姓又歌颂他:“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当阳撤退时,十几万百姓跟随他渡江,虽然情势万分紧急,他也决不弃民先行。到了西川,他的军队“秋毫无犯,受到焚香礼拜”的欢迎。他对士人能推心置腹,始终信任。他一见赵云,就“甚相敬爱,便有不舍之心”。在长坂坡,糜芳、张飞都以为赵云投奔曹操去了,刘备却毫不怀疑地说:“子龙从我于患难,心如铁石,非富贵所能动摇也。”至于他对待诸葛亮,从三顾茅庐到白帝托孤,始终敬爱信任,则更为人所共知。

曹操,其残酷,欺诈的性格与刘备恰成对照。他杀吕伯奢全家后说的“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是他的行动哲学。他为父报仇,进攻徐州,“所到之处,杀戮人民,发掘坟墓”。对待部下的奸诈、残酷更是无所不至。他军中缺粮,先命令粮官王逅用小斛发军粮,然后又借王逅的头来平息众怒。他为了追查在徐都纵火的耿纪的余党,竟用讹诈的手段把站在红旗下面的三百多人全部斩杀,他为防范行刺而故意“梦”中杀人。

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对比描写,固然反映了作者“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从写作角度看,从中可以得到不少有益的启示。

伏应 伏应即伏笔、照应。作者在描写、叙述过程中,对将要在作品中表现、并对中心事件有必然联系的人物或事件,预先提示或暗示,并在事件发展的另一阶段与之呼应,以使作品结构紧凑,层次分明,情节发展自然合理。

诸葛亮出山之前,刘备多次从别人口中得知“卧龙、风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这便是前伏,及至后来诸葛亮,庞统出场,都显示了非凡的才能,这便是后应。

第25回,“救白马曹操解重围”。袁绍派大将颜良为先锋进攻曹操,一交战,颜良就连斩曹操二将。曹操心中郁闷,请关羽出战。关羽奋然上马,直冲敌阵,径奔颜良。颜良还未反应过来,就被关羽一刀砍下马来。一旁观战的曹操目瞪口呆,连声赞叹:“将军真神人也!”而关羽却说:“某何足道哉!吾弟张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头如探囊取物耳。”曹操赶紧告诫部下“不可轻敌”,并且“令写衣袍襟底以记之。”

第42回“张翼德大闹长坂桥”曹操追赶刘备至长坂桥头,见张飞挺矛立马于此,想起关羽从前的话,再次告诫部下“不可轻敌”。于是曹操几十万人马不敢上前。而张飞却睁目怒喝:“谁敢来决一死战?”吓得曹操身边夏侯杰“肝胆碎裂,倒撞于马下”,“操回马而走”。正是“一声好似轰雷震,独退曹家百万兵”。

张飞一身抵挡曹操百万人马,固然是小说的夸张,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正是前面关羽言行铺垫的结果。关羽的本事就如此了得,张飞比他还强,曹操焉能不怕?

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是文学作品刻画人物形象的有力手段。一个生动鲜明的典型细节可以使人物丰满,富有立体感。《三国演义》刻画人物总的说来是以粗笔勾勒见长,但在刻画人物时,也描写了一些鲜明、生动的细节,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曹操为防部下暗杀,告诉身边的人说,自己睡着时,切不可靠近,因为自己有梦中杀人的毛病。为使众人坚信,他精心设置了一个杀人的计谋:一日午休,他故意把被子蹬落地上。一侍卫前去替他盖被,他忽然跳起拔出宝剑将那人杀死。完事后,他又躺下睡觉,“醒”来后,看到床前的尸首,故意大吃一惊。作者设置这一细节,集中刻画了曹操狡猾、奸诈、狠毒的性格。

第24回,写刘备要袁绍出兵,乘虚进攻许昌,这是一次极好的出击时机,袁绍却因为儿子生疥疮而拒绝出兵。小说描写他“愁得形容憔悴,衣冠不整,”灰心丧气地叹息:“吾有何心更论他事乎?”反映袁绍“干大事而惜身”,目光短浅,优柔寡断的懦夫性格。

刘禅是书中着墨不多的人物,他的形象也不太鲜明。第119回,写司马昭封他为“安乐公”,在宫中演奏蜀乐。“蜀官尽皆堕泪,后主嬉笑自若。”司马昭问他:“颇思蜀否?”他竟答“此间乐,不思蜀”。从刘禅的言语、体态、神情中,描写他的昏庸、低能。这处细节描写,成为一段表现人物性格非常出色的文字。

3.看新版《红楼梦》学职场大智慧 篇三

新版《红楼梦》正播得热闹,红楼人物也成为职场人士的讨论对象——“放在今天看,贾家就是个公司,看看林黛玉和薛宝钗在公司里的表现吧!”逛完职场“大观园”,有人得出结论:“上班做好薛宝钗,回家随你做林黛玉”。

林黛玉混职场,有点悬

白领刘星是个红楼迷,从小就被问:“喜欢林妹妹还是宝姐姐?”小时候她总说宝姐姐好,因为不喜欢林妹妹哭哭啼啼,可是大了些,她又喜欢林黛玉的真性情,不喜欢宝钗的八面玲珑。眼下,她成了上班族,用 “穿越”的眼光看两人的职场表现,刘星又屈服了:“林黛玉如果是现代白领,估计结局还是凄凄惨惨。”

认同刘星看法的人还真不少,在某职场论坛上,不少白领指出,林黛玉混职场肯定不行,最要命的就是多疑、猜忌,不会处同事关系。白领们用现代眼光和语言解析了一番:林黛玉才进公司不久就“耍小性子”,王夫人的“贴身办事员”周瑞媳妇,帮薛姨妈去给贾家的小姐们送宫花。周瑞媳妇挨个送完,最后送到林黛玉那里,当林黛玉得知是每个姐妹都有时,就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

白领们认为,林黛玉这样做不仅当面得罪了同事,也给爱嚼舌根的留下话柄,另外有人佐证,林黛玉平日里“总不出门,只在自己房中将养”,不擅经营人际关系,“你看她病危的时候,就一个同事紫鹃陪着她,人缘关系不好啊!”

向宝姐姐学习,很强大

相较于林黛玉,薛宝钗则被不少人视作职场榜样。白领们比照剧情,寻找宝钗在职场取胜的.蛛丝马迹——首先,她善于跟领导搞好关系,例如,她的生日贾母亲为其操办,问她想吃什么、玩什么、看什么戏,她都掂掇着贾母的心思,投其所好地答了出来,哄得贾母十分高兴。“杜拉拉里说的一条职场法则是下属要跟领导保持一致,你瞧宝姐姐多先进!”白领王小姐给予了高度评价。

另外,宝姐姐也善于跟平级搞好关系,网友又举一例,海棠诗会后,湘云拍胸脯要设宴,宝钗了解她的实际难处,替她分忧,全程帮她筹划,并且不惜调动自家所有资源。网友们还发现,宝姐姐就连跟下属处关系都有讲究,一天她和探春想吃油盐炒枸杞芽儿,她打发丫头拿了五百钱送与管厨房的柳嫂子,不必说,下属感恩戴德。

“职场上这样的八面玲珑最吃得开,领导喜欢,同事喜欢,下属喜欢,要想在单位混得好,要向宝姐姐学习!”白领赵小姐说。

做个双面人,有难度

宝黛二人一番职场比拼之后,有人总结道:“其实,要说工作能力,林黛玉和薛宝钗是不相上下的。在公司历次举行的诗歌表演上,不是林黛玉获得了第一,便是薛宝钗摘得了桂冠,他们的差别主要就在为人处世上,宝钗明显成熟。”

不过,公司职员婉馨反思:“如果成熟意味着心思缜密,如果成熟意味着凡事深思熟虑,如果成熟意味着遇事不动声色……那在我们达到‘成熟’的时候,是不是就失去了本真?”她说,一个朋友告诉她,工作了以后,要学做一枚铜钱——保持内心的本真与外在的圆滑,但是她无法做到这一点。

上一篇:化学课外科技活动计划下一篇:奇妙的动物世界.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