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幼儿园教育情况调查报告

2024-09-17

关于幼儿园教育情况调查报告(通用9篇)

1.关于幼儿园教育情况调查报告 篇一

幼儿园关于安全自查情况报告

为了强化幼儿园的安全工作,增强老师安全意识,确保幼儿人身、饮食安全,保证幼儿快乐健康成长,根据教育局安全工作规定的指示精神,各园需针对自身情况进行详细周密的自查。

现将园所自查情况汇总报告示例如下:

一、加强领导,严格管理,明确责任,抓好幼儿园安全工作

园内成立了安全组,由园长亲自担任安全组组长,教师代表及班级一名教师等担任组员,分清职责,制定措施,园长带头签定安全责任状,明确安全责任、安全目标以及奖惩条例等,强化安全责任心,按时进行例会,每月进行一次大型安全情况总结分析会,发现隐患及时处理,使安全工作做到万无一失。

针对各项具体安全工作开展排查活动。要求教师提高责任意识,增强安全常识,切实认识到幼儿安全工作的重要性,为此,我园组织安全组成员针对工作中实际情况,将安全工作归纳出“四个第一”、“三个到位”、“三个落实”、“五不动摇”和“四不放过”,要求全体教职工认真学习,积极领会,并贯穿于行动中。

其中“四个第一”是指:(1)安全第一,第一安全(2)第一把手要以主要精力抓安全(3)负责安全的教师要全力以赴抓安全(4)每周园务会议第一项议事议程是研究安全。“三个到位”是指:全体教职员工在安全工作中要思想到位,精力到位和工作到位。“三个落实”是指:安全工作要落实到班级;坚持“严”字当头严格管理,严格规章制度不动摇;抓好安全负责人工作“三到位”不动摇;对发生的问题坚持“四不放过”的处理原则不动摇;坚持落实有效的安全措施不动摇。“四不放过”包括:不查清原因不放过;不分清责任不放过;不采取措施不放过;不严肃处理不放过。

二、消防安全工作管理。

根据上级消防安全指示精神,幼儿园集体对活动室、午休室、食堂等重点防火场所进行排查,对电源、电线进行改装处理,对教室内的插座进行“不用即封”处理,消除一切不安全的隐患。检查消防器材的使用情况。并对幼儿及教师进行应急预案知识教育,提倡教师安全随机教育法。确保在紧急情况下幼儿和教职工能够有秩序地安全撤离、疏散。

三、晨检、午睡值班工作情况管理。

做好幼儿入园、带药、不安全隐患记录工作,防止漏失。对于不熟悉的幼儿接送者要谨慎对待,不能有一点失误。违反规定交接幼儿接送的要严肃处理,严格控制接送人员常规管理。对于未到园的幼儿,教师要及时做好家园联系工作,并针对具体情况进行汇报,有异常情况应马上请示上级领导,以防各种大的传染病或其他特殊情况的蔓延。幼儿午睡值班教师应尽职尽责,根据季节变化和幼儿具体情况做好保育工作,让每个幼儿健康安全地午休。

四、食品卫生管理情况。

幼儿园对食堂卫生情况进行了一次深入地检查,彻底清除卫生死角,对于各种不卫生的隐患和习惯及时进行处理更新。厨房工作人员认真学习和严格执行食品卫生法等文件的规定,加强对食品采购、供货、加工等关口的管理,确保所购食品和原料卫生安全,符合国家食品卫生要求。存放食品和原料的场所有专人管理,非直接工作人员不得接近;

严格生熟分放和加工处理制度,严格执行饭菜当日制作,当日食用制度,以防隔夜饭菜对幼儿身体健康造成危害。对幼儿园进行灭鼠除蟑,清除各种寄生虫,防止各类传染病的发生。灭蝇药专人专点妥善保管,单独存放,严格执行用药、清理和管理制度。

五、幼儿学习活动玩具和运动器械情况管理。

结合本次自查活动,幼儿园对园舍、室内设施玩具,寝室用品,进行了一次彻底地检查。对教具和玩具进行检查,将不合格的玩具进行销毁。室内桌椅和寝室床具也整体进行了一次维修,彻底检查了班级的物品摆放,消除了隐患。

六、幼儿安全常识教育情况。

幼儿教师结合课堂教学对幼儿进行安全知识的渗透,每天组织幼儿在集中活动前10到15分钟进行安全教育(采取儿歌、故事、数来宝、歌曲、图片讲述等形式),做到安全教育不放松;坚持安全教育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让幼儿具备简单的防火、防电、防水、防病、防骗常识,并利用接送幼儿的时候与家长进行沟通,让家长配合幼儿园的教育工作。结合本次自查整改工作,我园在管理制度、校园设施、安全意识和安全措施等方面都进行了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教师的安全意识也进一步加强,对各项安全工作和应急处理办法有了更深入地了解,幼儿将会在一个安全的、活泼的环境内健康、快乐地成长。

附:

自检情况:

1、幼儿园房屋、楼梯、走廊、玩教具等经检查符合安全要求。

2、无安全隐患的门窗、围墙和厕所。

3、幼儿在进出门时,有专人负责看护。

4、我园消火栓符合安全标准。

5、幼儿园周边无违章及倒塌的危险建筑。

6、我园保健医有从业证书。

7、幼儿食品的采购均有凭证,严格把好采购关。储存、加工及留样均按照标准严格执行。

8、食堂工作人员能严格执行定期消毒制度。食堂的建筑、设备与环境均符合标准。

9、对突发流行病和传染病制定有针对性地防范和措施。

10、定期组织教职员工学习,提高个人素质,无发生体罚及变相体罚幼儿的行为。

11、幼儿园消防器材定期检查,把消防知识贯穿到教育教学当中,为幼儿讲解安全自救常识,增强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

12、幼儿园安全工作会议健全,定期开会,使每位员工把安全工作当成头等大事。幼儿园各个岗位都有明确的安全要求。把安全工作落实到每个人头上,做到防范于未然。

13、制定幼儿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制度并严格按照制度执行。

14、事故及时报告制度、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均建立。

15、制定事故责任追究制度,一旦发生各类事故,依据制度执行,以确保每位幼儿及家长的利益。

16、制定幼儿接送制度,对不认识的人接孩子,老师不放行并与家长联系保证每位幼儿的人身安全。

17、办园条件符合有关规定。

18、现有的教职员工均持证上岗,无精神病史。

2.关于幼儿园教育情况调查报告 篇二

城市化建设在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不仅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还提升了社会文明程度, 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幼儿期是人生的起点, 幼儿发育对一生的影响深远。科学的早期教育能深入社区家庭, 有效地帮助社区家庭建立现代化社会所需的人际关系, 从而从根本上以教育手段促进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因此, 具有良好质量的幼儿教育是建构新型社会关系的基础, 这对提升农村的社区文化, 提高农村人口与农村家庭的基本素质, 促进其融入现代化的城市生活有重要的意义。

周市镇先后由原周市、陆扬、新镇三个镇组建而成。200年周市把三镇合并, 规划为一个“北部新城”, 周市镇原只有三所小学附属幼儿园 (周市、新镇、陆扬) , 设施设备陈旧落后, 只能满足本镇孩子的入园需求。发展到今天有12所幼儿园, 在园幼儿4730名, 其中公办园 (包括集体办) 8所, 民办园4所, 市优质园8所。全镇共有幼儿教师287名, 公办教师77名, 占26.8%大专以上273名, 占95.1%, 无证上岗13人, 占4.5%。

二、周市镇幼儿教育发展取得的成效

(一 ) 幼儿园建设快速发展。近几年来 , 周市镇将幼儿教育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突破资金、管理、师资等问题瓶颈, 积极采取措施不断改善办园条件, 健全幼儿园办园体制, 多种渠道办园, 努力规范办园行为, 促进幼儿园规范化、标准化地发展。

近五年来已累计投入5千万元用于幼儿园建设, 新建四所集体办幼儿园, 翻建新镇幼儿园, 扩建裕元幼儿园和陆扬幼儿园, 大德世家民办园也高标准顺利开园。

(二 ) 幼儿教师培训成效明显。公办园招聘教师由教育局负责招聘, 新建集体办幼儿园的师资是周市镇自己定的, 为了师资保质保量, 也公开招聘条件, 全国各地都可以考核应聘招聘秩序规范, 条件符合要求。对于招聘来的新教师, 全镇组织新教师培训活动。从班主任工作、认真工作、一日活动的组织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上岗培训, 使新教师很快地适应岗位要求, 同时与公办老师一起积极参加市教育局组织的各项业务培训活动, 强化幼儿教师各项基本技能, 提高幼儿教师的素养。

(三 ) 幼儿园教育管理不断加强。周市镇的幼儿教育在市教育局的直接领导下, 规范、健康地发展。同时, 镇政府对三种类型的幼儿园进行分门别类的管理, 政府很重视研究解决幼儿教育教学中的疑难问题 (如:招生的协调、民办园部分幼儿的学费补贴、集体办园师资的置换、集体办园园长的确定及其他行政人员的配备等) , 带动和引领周市镇幼儿健康快速地发展。

(四 ) 幼儿园安全管理机制不断完善。将幼儿园安全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 各园配备数量充足的保安及设施, 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 明确工作职责, 夯实安全责任, 所有幼儿园都建立了食品采购、门卫值班, 幼儿接送制度, 完善安全应急预案提高安全防范能力。至目前, 全镇未发生幼儿园不安全事故。

三、目前周市镇幼儿教育存在的问题

周市镇幼儿教育虽然取得一些成绩, 但与上级要求, 与周市群众期盼和幼儿全面发展的需求, 还有很大差距, 主要表现在:

(一 ) 公办园发展受到限制。在周市镇十二所幼儿园中 , 有八所是独立的, 四所是附属小学的幼儿园, 而恰恰是这四所附属小学的幼儿园, 是省优质园, 幼儿人数1808名, 占总人数的38.2%。自多年前创建省优质园以来 , 发展缓慢 , 园长没有人力和财务协调决定权, 办任何事情门槛多, 等待时间长, 有时浪费很多的精力也难以落实。同时许多创建工作作为附设幼儿园都没有资格参加 (如江苏省平安校园的创建等) 。由于受各种条件限制, 幼儿园的发展与同期创省优质园的独立幼儿园相比, 差距很大。

(二 ) 集体办园数量偏多 , 存在隐患。目前 , 周市镇有集体办园四所 (实际有七所) , 规模二轨三轨四轨不等, 由于规模小, 造成资金浪费, 人力浪费, 园长队伍力量削弱。又由于师资力量较弱 (镇编自招, 待遇低) , 对幼儿园的发展、保教水平的提高、创建工作、家长的满意度等, 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同时, 这些幼儿园在管理方式、工作协调、规范工作秩序等方面还有诸多问题急待探讨研究。

(三 ) 师资队伍跟不上发展需要。不管是公办园还是集体办园、民办园, 教师的发展水平总体不够理想。全镇287名教师, 有幼师资格证的176名, 占61.3%, 还有13名是无证上岗的教师, 公办教师只有77名。由于待遇差, 受聘的镇编人员学历和资质通常都不高, 师资学历和素质的提升, 科研、教学能力的提高都很困难, 特别是集体办园和民办园, 园长感到非常头痛。按照园家和教育部门有关要求, 每一个班一定要实行“两教一保”, 条件不足的也要“一教一保”, 但我镇部分幼儿园出现一个班一个老师包打包唱的现象, 既是主班老师又是保育员。因是经济发达地区, 班内学额爆满, 孩子什么都不懂, 吃喝拉撒睡什么都要管, 鸡毛蒜皮小事老师都要用心应对, 这些都要耗费教师大量的情感和精力。

(四 ) 无证幼儿园环境差、管理水准低 , 隐患重重。周市镇外来人口多, 许多孩子进不了规范的幼儿园, 导致不少无牌无证的隐蔽、隐患、拥挤幼儿园的存在, 周市镇约有近两千名孩子在无证的幼儿园活动和生活。无证幼儿园大多数选择居民楼租房开办, 缺少办公用房和教学辅助用房, 楼道狭窄黑暗, 且台阶较高, 上下楼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每班人数多, 拥挤程度可想而知;幼儿生活设施简陋又不规范, 户外活动空间有限或者没有户外场地, 无法保证孩子健康成长;管理、保教水平低是无证幼儿园的突出问题;从教人员没有相关资质, 只能对幼儿起到“保管”的作用, 在启蒙智力及人格培养方面很难起到作用。

四、加快幼儿教育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 ) 加大投入、促进幼儿教育事业快速发展。 要加强对公办幼儿园的建设, 改善办园条件, 包括房屋改造、基本设施更换或改 善、大型玩 教具添置 等 , 努力为儿 童创造安 全、健康、丰富的生活环境和活动环境。要采取有效措施发挥公办幼儿园 (均省优质园) 的龙头示范辐射作用, 以点带面, 促进周市镇幼儿教育协调发展。要促进社会统筹, 实行奖励扶持, 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 建立周市镇幼儿教育发展基金会要对加快农村幼教事业发展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 实行以奖带补, 设立农村幼儿教师培训和奖励基金, 促进教师队伍向专业化转变。要采取切实措施, 对办园条件差、资质不达标的进行整顿和取缔无证幼儿园, 让周市的孩子享受平等的童年生活。

(二 ) 明确职责 , 完善幼儿教育各项制度。加快幼儿教育事业发展, 可以完善两个方面的管理网络。一是幼教行政管理网络。各镇区应在教育局的直接领导下, 由各镇的相关行政成员直接分管幼教, 负责镇的幼教规划, 规范管理、检查督促和总结评比等, 以保证幼教事业的稳步发展。二是幼教教学管理网络, 由市、镇、幼教干部及骨干人员组成, 抓好幼儿教师的业务培训和日常教学工作辅导, 进一步提高幼教队伍的业务水平促进幼儿教育管理规范化科学化。

(三 ) 加强宣传力度 , 更新幼儿教育观念。经常性地组织镇幼儿教育干部、幼儿教师及幼儿家长认真学习党和政府关于发展幼儿教育的一系列方针政策。 革新教育观念, 端正对幼儿教育的认识, 使他们正确认识早期教育的含义, 知道孩子是主动学习的人, 天生喜欢探索周围的环境。对孩子来说, 玩耍和学习没有明确的界限。玩耍本身就是一种学习过程, 不能将孩子的学习和玩耍看做是两件事, 不能消极地看待孩子的自由玩耍, 不能把玩当做哄孩子不哭闹的手段;同时还要关注孩子玩的过程并加以合理引导。

(四 ) 强化培训 , 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明确农村幼儿园教师应当具有幼儿师范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并持幼儿园教师资格证方能上岗。要加大幼儿师资培训力度, 提高幼师素质和水平。按照“职前培训和在职培训相结合、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相结合、幼教理论与农村实际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提高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各种措施, 培养与造就一支稳定而合格的幼儿教师队伍, 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同时要建立健全幼教辅导网, 由市、镇、园各类人员组成的业务辅导网, 对幼儿教师进行全面指导。以每镇一所幼儿园为龙头, 开展教育教学研究, 组织教学观摩评估活动, 进行经验交流, 以此促使全镇幼儿园共同提高。要向社会宣传先进的学前教育理念, 摆脱“保姆式”教育, 防止“应试教育”的消极因素向幼儿教育延伸, 坚决纠正幼儿园教育教学的随意性和“小学化”倾向, 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满足儿童多方面发展的需要, 使儿童身心和谐健康地成长。

3.关于幼儿园教育情况调查报告 篇三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家庭生涯教育;建议

家庭是个性化生涯指导的重要场所。家长能更有针对性地帮助孩子发现自我,引导孩子正确认识自我,并针对自我人格特质清晰生涯发展方向和路径。家长从事的职业、对职业的态度和职业价值观,对孩子生涯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小学高年级学生处于青春早期,自我意识开始萌发并日益增强,对成长与独立的渴望,正是其描摹、规划未来的大好时机,也是引导其发展、给予其方法指导的关键期。为了解处于青少年早期的家庭对生涯教育的认知及实践现状,以便有针对性地指导家长开展生涯教育,2014年9-10月间,北京教育学院宣武分院联合西城区妇女联合会,在区内小学高年级学生家庭中开展了调研。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两种形式进行。问卷调查采取分类整群抽样的方式,选取区内3所不同规模学校的小学5、6年级学生家长作为调查对象,通过学校下发并回收。发放问卷320份,回收有效问卷299份,问卷有效率93.4%。[1]我们还通过家长教师协会(家长委员会)与30余位家长进行了群体访谈,先后与参与调查学校的9位德育干部和班主任进行了个别访谈。调查问卷及访谈题目由专门从事德育和家庭教育研究的人员设计,并在预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修改与施测,确保了问卷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调查结果使用SPSS分析软件进行统计与分析。

调查问卷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学生及其家长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围绕家庭教育的基本情况,父母对家庭教育、特别是对生涯教育的认知情况,家庭开展生涯教育的基本情况及需求等方面设计。题目类型为选择题、程度判断选择题及综合题。访谈题目与问卷内容相关,是对问卷中相关问题的深化和原因探析。

被调查的299名学生家长中,5年级学生家长184人,占61.5%;6年级学生家长115人,占38.5%。男生家长155人,占51.8%;女生家长144人,占48.2%。填答问卷者64.2%为学生的母亲,33.3%为学生的父亲。

[1] 如无特殊说明,文中使用的百分比均为有效百分比。

超过60%的被调查家长拥有大专或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且父母的学历水平差别不显著(见图1)。被调查家长中“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服务行业工作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比例最高(见图2)。一半家庭的月经济收入在5000——12000元之间。贫困家庭占总数的5.1%。高收入家庭(月收入20000元以上)占11.2%。家庭结构以三口之家和三代及以上人员共同生活的家庭为主,两者的数据百分比分别为64.2%和25.1%,单亲家庭、重组家庭等特殊背景家庭占10.7%。(见图3)对比以往调查数据形成的区域常模,学生家庭结构状况、家长受教育程度和家庭经济状况与常模相近。

二、调查的主要结论

(一)对于生涯和生涯教育概念的理解存在较大差异

1.绝大多数被调查者能够比较准确地理解生涯

调查结果显示,将生涯等同于“职业生涯”的只有51人,占被调查人数的17.1%。绝大多数的被调查者认为生涯主要是指生活、生命、生存等,或指过什么样的生活。持这种主张的人多数认为生涯中包含职业生涯,但含义更广。例如,有的家长认为:“生涯真的是多方面的,生活,学习,工作无所不在。”生涯指“生活质量、生命质量”。“生涯包括职业生涯,主要指人生生涯,如何生活,选择何种生活方式、生活态度等。”“生涯就是过程,在过程中付出努力,赢得自信,获得收获。”这些对生涯的认知不仅比较准确地把握了生涯的特征,也透射出一些对生涯意义和价值的理解。

2.多数被调查者不了解生涯教育

“听说过”生涯教育被调查者仅有68人,占23.5%;221人“没听说过”,占76.5%。生涯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是1972年美国教育总署原助理署长沃兴顿( R. M. Worthington)在东京演说时正式提出的。“生涯教育是改变所有教育系统,以求造福全民的革命,它强调所有教育的经验、课程、教学及咨询辅导,是为个人将来经济独立、自我实现及敬业乐群生涯的预备,它通过改善职业选择的技巧与获得职业技能的方式,提高教育的功能,使每位学生能享受成功及美满的生涯。”[1]生涯教育进入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只是近些年的事儿,多数家长“没听说过”也是正常的。

(二)对于生涯教育内涵的理解及重视程度存在差异

1.家长更关注引导孩子认识自我的教育

问卷设定了兴趣、性格、能力、价值观等认识自我的基本点,采用5等级“需要程度”选择的方式了解家长对引导孩子认识自我的态度,结果显示,家长普遍重视引导孩子认识自我,尤其重视“帮助孩子了解自己的能力”。(见图表4)且多数家长认为自己“很了解孩子的优势与不足”,比例达57.2%,另有38.7%的家长认为自己“了解孩子的优势与不足”。

2.家长比较忽视引导孩子关注社会和思考未来

问卷设计了一些关于关注社会及孩子未来发展的问题,除了“孩子需要参加职业体验和多种社会实践的机会”一题选择“非常需要”的比例为37.8%外,其他问题此选项的比例几乎都是所有问题中最低的。其中,认为“非常需要”“经常与孩子讨论未来的发展”的百分比为22.7%,而认为孩子“非常需要”“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的有效百分比为61.1%,两者相差近40.0%。可见,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更重视的主要是学生的学习。

(三)更关注孩子学习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的发展

被调查家长认为“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对孩子未来的发展最重要,百分比高达49.0%;其次是“人际交往能力”,占26.0%;而排在其后的“团队合作能力”、“学习能力”、“自理能力”、“爱的能力”等选项的最高百分比仅为7.3%。(见图5)

在对培养孩子能力的态度的调查中,被调查家长选择比例最高的分别体现在与学习相关的学习方法、时间管理和学习习惯、独立性等方面,其次是与孩子自我发展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而与家庭生活及学生今后生活相关的能力,如让自己生活得更充实、更好地使用零花钱等,选择的比例则明显不高。

(四)家长的生涯信念和职业价值观比较积极、正向

家长的生涯信念比较积极,能够比较客观地看待成绩和未来、目标和动力、社会关系和工作岗位等之间的关系。例如,半数家长不认为“现在的成绩不好,以后很难有好的发展”,近90%的家长认为“孩子有目标,学习就有动力了。”73.3%的家长不赞同“家里有关系,就能给孩子找到好工作”。84.2%的家长能够客观地看到社会发展太快,现在的规划只能是个大致的方向。但是,调查也显示,多数家长担心会为孩子的发展做出错误的决定,这一比例达到70.3%。因而,多数家长会让孩子在个人发展方面多听老师的意见,93.7%的家长会“指导孩子寻求成人的帮助”。

在“您认为理想的工作应该是什么样”的这一了解家长职业价值观的调查中,百分比最高的为“自己感兴趣”,达到74.9%,占被调查家长总数的3/4。其次依次为“稳定”、“收入高”和“为社会做贡献”、“社会地位高”。(见图6)家长在“对孩子未来发展影响最大的因素”的选择中比较集中在“个人能力”、“个人努力”这些主观可控的因素,有1/3的人认为“社会环境”和“人脉关系”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见图表7)这些生涯价值观及生涯信念会对孩子发生影响。

(五)家庭生涯教育大多处于无意识状态

1/3的家长平时最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与学习能力”,关注孩子品德状况和心理健康的比例较低(见图8)。有85.7%的家长引导孩子设想过未来,其中,有11.5% 的“有了比较明确的发展目标”,57.5%的“只有一个大致设想”,31.0%的“没有结果”;而认为“孩子太小,还用不着”和“社会变化太快,设想了也没用”的占12.3%。而在引导孩子设想未来时,家长主要思考的是引导孩子做什么样的人、发展什么兴趣爱好和从事什么职业,对于今后生活方面的引导,诸如选择什么样的家庭生活、爱人等方面则不关注。(见图表9)现实生活中,“经常带孩子了解、体检不同职业”的家庭为25.6%,乐于引导孩子欣赏高雅音乐的比例为29.5%,带孩子参观博物馆、艺术馆的占45.1%。这些都是发展孩子兴趣、引导孩子关注社会,进行生涯教育的重要内容。可见,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比较随性,没有清晰、一贯的理念和思路。

三、问题及建议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多数家长对生涯教育不了解、不重视

4.幼儿园教育环境情况调研报告 篇四

了解幼儿园教育教学和管理现状,教师的困惑与需求,梳理问题与需求清单,为下一步教师培训做出规划。

二、调查的主要内容与方式

(一)幼儿园一日活动内容安排、课程设置、时间安排。

调查方式:

1、向园长、教师询问情况;

2、查看月、周、日活动计划与课程表;

3、查看教师使用参考用书(教材)。

(二)教师设计和组织教育活动的能力

调查方式:

1、询问教师活动内容是怎么安排的?教材是如何处理的?

2、推门听课:随机听取小、中、大班各领域活动,重点了解教师是如何提问的;材料投放使用情况;教师指导情况;幼儿自主与参与度情况;教师与幼儿,幼儿间互动情况;活动的效果;是否运用游戏作为活动基本形式。

(三)环境创设情况

调查方式:查看了解。查看重点:班级环境创设。主要是查看班级主题墙环境与区域环境。

主题墙环境:怎么创设的?谁创设的?是否反应了主题活动过程?是否有幼儿探究发现的内容?是否能与幼儿“对话”。(教师要注重与幼儿一起把班级开展的主题活动,随着主题的深入逐渐用图文并茂的方式把探究的过程创设成环境,帮助幼儿欣赏、分享与交流,有效发挥环境与幼儿“对话”的功能。)

区域环境:区域的数量、区域的材料、区域的年龄性。中大班设置的区域5―7个,可设置角色区、益智区、科学探究去、语言区、美工区、建构区、表演区等;小班设置的区域不少于5个,可设置角色区(娃娃家)、涂鸦区、操作区、语言区、建构区、美工区等。每个区域投放的材料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和区域特质,以开放性的低结构材料为主,具体投放材料可参阅辽宁省基础教育教研培训中心印发的“辽宁省幼儿园活动区游戏专题会议资料”提供的区域材料目录和辽宁省教育技术装备中心印发的“辽宁省幼儿园活动区玩具配备目录”。幼儿园限时配备,定期更换。

(四)幼儿园教育教学管理常规

1、幼儿园每班有学期、月(或周)、日计划,计划目标明确,内容具体,安排科学合理,并向幼儿园、家长公布。

2、园长应对班级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检查、指导,有记录、分析和交流。园长应对一日活动质量指导、评估,行政园长每2周不少于2个半日活动,业务园长不少于3个半日活动;业务园长每周批阅一次周计划表、备课本、周教育反思笔记等资料。看评记录要规范完整,反馈及时,指导准确。

3、科研制度健全,有专人负责教科研工作,建立教科研组织。四星级以上幼儿园要参加一项以上市级立项课题,进行研究。

4、教研活动制度健全,有教研成果交流总结奖评制度、园本教研制度、业务学习制度等。每月至少组织园级教研活动2次,教师每周至少参加一次教科研活动,每次活动参与率至少90%以上。教科研活动目的性强,内容丰富,有实效,科研课题与教育实践密切结合,活动记录规范、完整、详实。重视教科研工作经验总结,教科研工作有成效、有成果。全园业务学习每周不少于1次,每位教师每学期撰写8篇以上教育笔记(包括观察记录、教育叙事、教育反思或案例分析等)。

5、有条件的星级园所要开展园本课程建设,有较为规范的园本课程实施方案,课程各类计划规范。

6、有计划地开展对口帮扶、定期送教下乡、园际间交流等活动,坚持开放办学,在区域内有一定影响力,幼儿园每年至少承担2次市(区)级或市(区)级以上参观、观摩活动。

调查方式:查阅资料

(五)家园共育

调查重点:家长园地;家园共育计划、制度;宣传指导的内容;家长参与幼儿园活动的内容;幼儿园与家长沟通交流记录表;家长、教师反馈、评价的内容。

调查方式:查阅资料与询问

(六)教师专业化成长与幼儿发展档案

教师专业化发展档案:主要考察是否每个教师都有专业成长档案,内容如何?(教师基本情况介绍、专业发展规划、学习的内容、研究的内容、展示的内容、主要成果等)。

幼儿成长档案:主要考察队幼儿发展、成长的过程记录(幼儿基本信息、主要特点、成长过程各主要阶段典型作品分析、观察和跟踪记录、主题和各年龄段发展测评与分析、教师和家长反馈表等)。

调查方式:查阅资料与询问

三、调查的流程与安排

调查安排:从20xx年3月上旬分两组同时在1个县区同时开始调查,原则上每个县区调查1周(4天),调查各类园(不同星级)、不同办园性质的园共8所,每个园半天(上午)。最后1天下午召开由园所代表和教师代表参加的座谈会,了解教师对教科研工作的需求与建议。县区调查的顺序:铁东、铁西、鞍钢、立山、千山、高新区、达道湾开发区、鞍钢附企、海城、台安、岫岩

流程安排:

1、园长介绍所掌握与调查内容相关的情况;

2、分两组推门听课;

3、看环境与查阅档案;

4、召开座谈会。

四、调查有关事项

本次调查是了解情况和问题,征询意见和建议,不是评比和检查,因此,要排除幼儿园的忧虑,把真实情况反映出来,把内心的真实想法说出来,把好的建议提出来。

各县区借助市里调查要扩充调查面,真实掌握本区教育教学实际状况,为下一步有针对性实效性开展研训活动提供事实依据。

5.关于*县教育的情况调查 篇五

一、教育的基本情况:

1、教职员工数及其结构

>①全县共有公办教职员工6094人,其中8月份进入财政工资统发人员5120人(教育局机关88人,电大10人,教师进修学校33人,养正中学89人,湘粤学校26人,中小学校4874人),未纳入工资统发人员12人,离退休教职工962人。社会力量办学校(含幼儿园)聘用教职工714人。

>②中小学校编制及人员结构情况如下表:

>注:以上人员男55周岁以上,女50周岁以上人员计483人。

2、中小学生数(2003年上期人数):

>全县现有在校学生数102476人,其中高中生6111人(含六中),我县每万人口与在校高中生之比为1:113(我县与郴州其他10个县市区比,排列第5位),初中生39989人(含民办学校6012人),小学生56376人(含民办学校3486人)。

3、教育投入渠道情况。目前,我县教育投入主要有五条渠道:①国家拨款(主渠道);②政策征收(学杂费);③社会捐资(自愿性);④学校自筹(勤工俭学);⑤其他投入。

4、县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2002年教育经费总预算为5850万元,其中县财政对教育的预算为4980万元。1997年-2002年县财政对教育投入逐年提高,列表如下:

5、教职工工资发放情况。从2000年5月起,全县教职工工资纳入财政工资统发中心,统发后,教师工资能按时足额发放。现全县教职工人平月档案工资为795元,加上政策性补贴人平月收入为930元。

6、教育欠债情况。

>教育欠债,主要是基建欠债。截至2003年7月底,全县中小学历年来基建、改危等欠债总额仍有5888.6万元。

7、学校基础设备设施情况:

>公办学校部分:

>①校点所数。全县现有公办中小学校(点)328所,其中普通高中5所,县属初中3所,矿、场中学3所,乡镇初中28所,小学和幼儿园290所。

>②校舍情况。全县公办学校校舍总面积为76.12万m2,生平8.19m2,校园面积4271.92亩。教职工校内住房面积16.45万m2,约人平22m2,中小学成套标准住房1283套,其中城区学校519套,已全部出售,农村836套。目前,全县农村中小学住房制度改革已取得阶段性成效。

>③电教、仪器设备设施情况。全县共有电教设备设施总价值1860万元,有68所中小学校建起了电脑室并开了课,共有电脑2193台,22所学校建有了语音室,12所学校建有多媒体教室。仪器设备设施总价值为602.4元,其中中学457.8万元,小学144.6万元,全县有18所学校仪器配套达到一类标准,有228所学校达二类标准,有50所学校达三类标准。

>④图书资料情况,全县中小学图书资料64万册,总价值528万元,生均图书6.4册,其中中心小学生均12册,初中生均14册,高中生均20册,村小生均3册。

>⑤体卫器材情况。全县中小学校配备体育器材达一类标准的学校14所,达二类标准的71所,达三类169所,配备卫生器材达一类标准的学校7所,达二类标准的34所,达三类标准的193所。

>民办学校部分:

>①全县现有民办中小学37所,其中中学17所(主要是初中),小学6所,幼儿园14所。

>②校舍情况。全县民办学校共有校园面积44万m2,校舍面积11.9万m2。

>③电教仪器图书装备。民办学校有电教、仪器设备价值456.1万元,图书资料7.4万册。

二、教育工作的主要目标任务

>①落实“普九”成果的巩固提高。盛市规定,从2000年起,用5-10年时间,抓好“普九”成果的巩固提高工作。盛市政府每年的下半年对各县(市)进行年检一次,连续三年年检不合格的,取消其“普九”合格县、市资格。

>②改善办学条件。为满足“普九”的需要和发展高中阶段教育的需要,要组织发动群众改善办学条件,充实和完善教学设备设施,特别要注重改造危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危房改造,是各级政府的责任。

>③当好县委、政府参谋,依法筹措教育经费,确保教育正常运转。

>④合理调整中小学布局。依照上级的政策要求搞好中小学布局调整的规划、指导和实施。近一两年,我县布局调整的重点是撤并村办小学和教学点,调整扩大初中容量,改变一村多校现象,提倡多村联办小学,乡镇联办初中。

>⑤深化教育体制改革。重点是实现“三个突破”:

>一是要突破所有制结构,着力发展社会力量办学。目前,我县有各级各类民办学校(园)37所,在校学生12075人,教职工829人,分别占全县在校学生、教职工总数的10.78%和16.54%。到2005年,要力争实现幼儿教育以民办为主,高中阶段民办学校在校生比例要达到30%左右。发展民办学校的重点在非义务教育阶段。

>二是突破现有办学模式,走出一条以公办为主另加国有民办、租赁、股份制办学相结合的新路子。

>三是突破现有管理模式,实现四个合并:乡镇学区与乡镇中学或中心小学合并,乡镇农校与乡镇中学合并(2001年8月前已到位),电大工作站与职校合并,教师进修学校与教研机构合并。

>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教师队伍在数量上要达到国家规定的编制要求,在质量上要达到国家规定的学历、职称等要求。超编教职工和不合格教职工要逐步分流。

>⑦加强学校内部管理,主要有校长负责制、教师聘任制、工资结构制、后勤社会化等内部管理改革。加强教育科研,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推行素质教育,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这是教育的中心任务。

三、近五年来教育工作的主要成绩:

>㈠“两基”国检验收合格,“两基”成果得到巩固提高。

>一是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和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分别于1997年和1998年通过了国检验收合格。二是义务教育普及程度稳中有升。目前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89%,小学在校学生巩固率达99.83%,初中阶段入学率为99.12%,学年巩固率为98.73%,7-15周岁残疾少年、儿童入学率达77.78%。

>三是自实行“普九”年检制度以来,我县连续四年合格,“普九”年检整体水平在C类进位到B类,2002年仍保持在B类水平。

>“八五”和“九五”末年及2002年“普九”程度表

>㈡教育改革不断深化

>一是全面推行了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现已拟定了《中小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实施意见》、《中小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实施细则》、《中小学校教职工结构工资分配办法》等人事制度改革方案,准备全面启动学校人事制度改革。2002年已在关溪乡中学,岩泉镇中学、中心小学就校长竞聘上岗、教职员工全员聘任制等改革措施进行了试点,今年已在全县范围内运作和实施。二是学校布局调整进展顺利。近三年来,共撤并校(点)95所,优化了教育资源。三是社会力量办学来势良好,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缓解了我县初中入学高峰期公办学校校舍和师资等办学条件不足的矛盾,为政府分了忧。四是目前我县正在进行农村学校住房制度改革,这项改革有利于农村学校消赤减债,盘活教育资产,建立合理的农村学校住房分配机制。

>㈢加大了中小学危房改造力度

>自2001年以来,我县按照中央和省市的要求,加大了中小学校危房改造力度,全县掀起了中小学危房改造的热潮。到目前为止,共改造中小学危房47栋,面积29993m2,占改造前危房面积的53.8%,使危房率由改造前的7.9%降至3.65%,由于我县中小学危房改造工作成绩突出,2002年我县被省人民政府评为中小学危房改造工作先进单位。

>㈣加强了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整体素质有所提高

>多年来,我们按照“树师德,提师能,争师位”的思路狠抓教师队伍建设,教师队伍不断壮大,教师结构不断优化,政治业务素质不断提高。一是立足树师德,狠抓师德建设。每年8月份,全县教育行政干部和全体教职工都要分批分层次举办暑期~,重点学习时事政治、教育法规等。2001年我们重点开展了“三学三比”活动和“三个代表”、“三个倍加”学教活动,在端正教育思想、办学方向、规范教育行为、提高领导班子合力和干部队伍素质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们还制定印发了《****县教育系统干部职工“三十个不准”》,要求教职工严格遵守,执行以来,反响较好。近五年来,我县涌现了200余人次国家、盛市的优秀教师和师德标兵。二是围绕“提师能”,加强师资培训工作。五年来,组织了全部中小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培训,有4000余名教师参加普通话、计算机等基本功培训,分层次选送1000余人次参加了盛市、县骨干教师培训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提高较快。三是紧扣“争师位”,落实各项教师待遇。落实教师待遇是提高教师地位的重要内容。多年来,我们按照政策,做好了教师的工资普调和职称晋升工作,各级教育工会充分发挥维权职能,为教师争取各种合法权利。

>“八五”末年和“九五”末年教师学历、职称情况统计对照表

>㈤广泛开展教研教改活动,积极推进素质教育

>多年来,我们在全县提出了“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科研强师”的口号,形成了“校校有教研、科科有教研,人人参与教研”的教改氛围,全县教研教改蔚然成风,成效显著。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强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了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各级各类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各种活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县1996年至2002年中小学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获奖情况统计表

>1996~2000年教师教研教改论文、课题成果获奖统计表

>㈥适时发展高中教育,连年创造高考佳绩

>随着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迅速推进,人民群众对高中教育的需求迅速提高,尤其是中专招生并轨以后,“普高热”开始出现。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适时发展高中教育。县一中、六中陆续停止初中招生集中力量办好优质高中,县四中压缩初中招生,扩大高中招生,县七中恢复高中招生。现有高完中5所,高中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我县近几年高中发展情况统计表

>各高完中学校大胆改革,狠抓学校内部管理,拓宽教研教改路子,教育教学质量稳步上升,高考连年创造佳绩。

>我县近几年高考情况统计表

四、目前面临的困难

1、中小学教师资源失衡,学科结构不尽合理。

>一是我县中学与小学教师资源不平衡。随着我县小学入学人数逐年回落,学生生源正在逐步减少,小学教师在整体数量上确有超编需要调整、分流。但近几年又是我县初中入学高峰期,高中阶段教育按照国家的要求也相应要扩大招生,这就将出现小学教师相对过剩,而初、高中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和资源不优的矛盾,很不适应当前教育发展的要求,尤其是在现在编制偏紧,新毕业的师范院校的毕业生难以补充到教学岗位上去的条件下,这一矛盾更显得突出。目前,我县

已出现初中、高中教师不济,部分班级难以正常开课的境地。以麻田中学为例,因初中入学高峰的到来,师资严重不够,现在只好请了8个代课教师在上课。这样,既无法保证教学质量,又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二是学科结构上兼职教师过多,部分专业教师奇缺。据我们调查发现,我县农村中小学音乐、美术教师兼职均达80%以上,小学思品、自然、劳动等学科兼职达到95%以上,大部分乡镇中学的政治、历史、地理、生物课都没有专业教师,是由其他学科教师兼课。同时,按照新课程纲要的要求,我县部分学科的专业教师缺口很大。如小学英语全县至少需要专业教师100名以上,而目前,这样的专业教师几乎为零,即使初中也还要缺73名英语专业教师。初、高中的信息技术至少需专业教师80名以上,而目前还不足20人。若不增加这些专业教师,我县今后的教育现代化事业将受到严重影响,与教育现代化的差距将越拉越大。

>部分乡镇中学教师任教学科结构情况表(专业对口、学历合格)2002年11月统计

>三是非教学人员和不能上岗人员比例偏高,教学人员有编制而无人对应。据统计,我县非教学人员中工人人数就有390人(来源于历年来调入、部队转业分配、在职死亡补员),因各种原因,在今年上期,不能上岗人员就更多,如请病假教师有161人,产假37人,脱产进修学习97人,加上身体差、老弱者不能上岗的57-59岁的教师和民师录用为国家教师中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教师,共计有600多人,这些人员一则占了教学人员的编制,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二是无形中加重了在岗教学人员的工作量,我县有一部分教师的周课时量达到30多节,远远超过国家规定的一般12-16节的标准课时量,从而造成全县教职工编制过剩的假象,实际上我县教学人员与岗位无法对应,尤其是初、高中教师缺乏,严重影响了我县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如不切实解决这些问题,将对教育产生严重影响。

2、教育经费短缺,学校运转困难。这里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保学校运转的学杂费相当一部份用于发放误餐费和生活补贴的一半以后,虽然保证了教师的部分政策性补贴到位,对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起了一定作用,确保了教师队伍的稳定,但这样使学校经费本来就较紧张的局面更加捉襟见肘,尤其是乡镇学区学校的校长,感到无法维持学校正常的运转,很多工作都难以推动,完不成盛市教育部门的任务,学校运转举步艰难,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种教育活动、办公经费十分紧张,现已到无法开展正常的工作。

>二是教育欠债数额大,时间久。据统计,现在全县教育负债仍有5888.6万元,这些债务,主要是前几年为实现“两基”目标而欠下的基建款和近两年各学校危房改造的基建款。对于这些欠款,基层政府几乎无力解决,学校在严格规范收费和千方百计保证正常运转也难的情况下,更无力还债,同时,本局也不具有此项义务,这样造成基建老板锁门事件的发生,严重影响了教学秩序。一六二中,在2002年9月10日教师节这天,基建老板把学校学生宿舍大门锁了,造成学校停课6天,其他乡镇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这种现象。锁门事件不仅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还会影响校群关系和党群关系,存在着严重的隐患。

>三是学校危房面积大,资金缺乏,无力改造。据统计,截至6月底,全县学校现在危房面积达3.7万m2,按400元/m2改造经费计,共需1400余万元资金,在当前教育严重负债的情况下,学校危房无法改造,存在严重隐患。

3、重教意识有所弱化,教育发展的环境不尽如人意。教育是优先发展的战略工程,是富民强国的基本国策。过去多年来,由于县委、县政府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坚持科教兴县战略,我县教育在稳定、改革、发展诸方面均取得了较大成绩。但近一两年来,重教的意识有所弱化,教育发展的环境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有:一是由于为实现“普九”目标而欠下较多的债务和学校布局调整的实施使部分村小停办而闲置部分校园校舍,这一矛盾使乡、村两级干部群众认为“普九”浪费了钱财;二是个别部门领导和部分群众认为教育投入大,收效慢,甚至把教育当作一个包袱。三是个别执纪执法职能部门认为教育是“唐僧肉”,借检查为名对学校进卡、要、索。有的部门为完成上级的报刊订阅任务,千方百计到学区、学校搞搭车征订或强行摊派订阅;四是校园周边环境差,很多经营者见利忘义,吸引学生沉溺于网吧、电游室,不法分子侵占偷盗学校公私财物、无故殴打师生、抢劫敲诈学生钱物的事件时有发生,例如:2002年9月2日,城南二中初三学生吴章勇被歹徒吴强信在教室里用刀砍伤;9月17日早上,长村中学校长李元吉在众目睽睽之下被农村妇女辱骂、殴打,极大地影响了校长在师生中的形象;8月底、9月初,浆水学区连续发生两起失盗事件,被盗物品数千元;11月8日晚莽山中学电脑室22台电脑的cpu、内存条被盗,还盗走两块硬盘,损失约2万元左右。上述各种现象,严重地阻碍了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4、非法民办学校严重干扰和影响公办学校的教育教学。2002年9月24日-25日,郴州市民办教育工作会议在我县召开,这是对我县民办教育工作的肯定。近年来,我县坚持“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加强了对民办学校的管理,办出了一批有特色、有水平的民办学校,如养正中学、湘粤学校。但是在我县民办教育取得可喜成绩的同时,部分办学者急功近利,在办学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强行办学。例如栗源镇塘其冲村村民王桂英非法办学,她与村委签订了租用村小学校舍5年的合同,每年租金1000元,现有学生130人,所请的教师均是其亲戚,都是初中毕业生,其中有一个是2002年包公庙中学的初中毕业生。栗源迳口私立学校无校舍,在自己家里架一块黑板就招生办学,现有学生33人。原五中退休教师陈朝瑞创办栗源菁园学校,现有小学五、六年级学生112人,初一79人。这些非法办学既扰乱了民办教育市场,又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如不制止非法办学,这股歪风在我县漫延,后果将不堪设想。

6.关于幼儿园教育情况调查报告 篇六

作检查情况的报告

XXX: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省公安厅关于做好校园安全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推进全州“护校安全”专项行动工作深入开展,确保我县中小学、幼儿园在春季开学期间的绝对安全,根据公安局、教育局《关于深入开展中小学幼儿园校园安全工作检查的通知》(XX发„2013‟3号文件)精神,我局积极组织民警,联合县综治办、县教育局组成全县中小学幼儿园校园安全检查工作组,于2013年3月4日起对全县??所中小学幼儿园校园安全情况进行了检查,现就有关检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校园安全检查情况

此次校园安全检查行动中,检查组共对全县12所重点小学,2所九年制学校,3所完全中学的校园安全情况分别从校园内部保卫力量建设情况;校园物防技防设施建设情况;校园内部安全管理制度情况;校园周边治安防控情况;上级部门督导检查情况五个方面,通过逐校走访,实地勘查,与学校负责人召开座谈会议等方式,对学校安全工作情况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检查。

检查中了解到共有3所学校聘请有专职门卫人员,负责

学校门口出入安全登记,校园安全巡逻工作,其余学校门卫人员由学校教师兼职轮班值守,基本实现校园半封闭管理,但所有学校均未配备专业保安人员;有学生寄宿学校6所,均配备有专职宿舍管理教师,负责学生住宿区域的安全工作,配备有学生大灶,并有教师兼职负责维护学生打饭时段的秩序,防止踩踏事件的发生;检查的所有学校均制定有学校安全维稳工作制度及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有7所学校安装有校园安全视频监控,仅有1所学校的监控探头能够正常运行,但均未接入公安视频监控平台。

二、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

7.关于幼儿园教育情况调查报告 篇七

一、组织管理情况

几年来, 我县县委、县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十分重视普及和发展学前三年教育, 加大了对县域幼教发展的统筹规划, 研究制定了《卢龙县2010-2013年学前教育发展规划》。提出了“以建设规范化幼儿园为重点, 以强化幼儿园管理为核心, 以全面提高保教质量为目的”的总体工作思路。为确保“普三”工作落到实处, 我县从加强领导、完善管理体系入手, 分别建立了行政领导、工作指导和业务研究三套管理网络。行政领导网络由县政府、乡镇政府、村委会组成, 各级分别成立了由主管教育的副县长、副乡 (镇) 长、村干部为组长的“普及学前三年教育”领导小组, 主要负责幼儿园的硬件建设和资金投入等工作;工作指导网络由教育行政部门、乡镇总校、幼儿园组成, 各级分别成立了由局长、总校长、幼儿园园长任组长的领导小组, 主要负责人事、制度建设等管理工作;业务研究网络由县教育局教研室、县直幼儿园、乡镇中心幼儿园、规范化幼儿园组成, 各级分别设立了副局长、幼教教研员、主管业务的副园长, 主要负责幼教课程设置、活动的组织、师资培训等工作。三套网络各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幼教管理体系。

二、经费投入情况

几年来, 我县坚持政府拨款、举办者筹措、幼儿家长缴费、社会捐资等多种渠道筹措幼儿教育经费, 实现了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有效地解决了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一是努力保证幼儿教育事业费。二是逐年加大改善办园条件投入。三是整合县内教育资源, 挖潜增效。

我们采取“积极鼓励, 大力扶持”的政策, 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办园。建设本着“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 资金自筹。由于我县公办幼儿园的办园质量较高, 社会公众对公办园的认可度较高, 所以, 社会力量办园相对薄弱, 目前, 全县有社会力量办园6所, 幼儿人数为243人。民办幼儿园能够积极进行园舍改造, 改善办园条件。

三、园所建设情况

我们结合县域实际, 坚持因地制宜, 采取了多种形式建园。一是以小学布局调整为切入点, 抓住小学撤并的有利时机, 把学校撤并后的闲置校舍改建成独立成院的规范化幼儿园。二是对学区校适当合并或集中改造扩建, 整合教育资源, 利用节省出来的校舍和教室兴办相对独立的校中园。三是对完全小学划分相对独立区域的幼儿园。近年来全县共利用撤并的校舍建乡镇中心幼儿园12所, 相对独立的规范化幼儿园24所。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稳步提高, 全县3~5周岁适龄幼儿12512人, 在园幼儿10786人, 总入园率86.2%。

四、队伍建设情况

近几年, 我县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大部分是从小学转换过来的, 专业知识和技能等水平较低。根据此情况, 我们分别制定了幼儿教师长期和短期培训计划, 并把它列入全县幼教事业发展规划之中, 建立了全县幼儿教师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学习培训网络。

一是开展脱职培训。以县教师进修学校和职教中心为依托。举办师资脱产培训班, 集中进行专业理论知识培训, 充实壮大幼教骨干教师队伍。

二是开展以继续教育为内容的在职岗位培训。几年来, 我们按学期制定了“六科”教学法短期培训计划, 利用双周的星期日或暑假以总校为单位对全体教师进行教学法培训。培训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坚持知识讲座与骨干教师示范课相结合。

三是开展岗位提高培训。组织160名幼儿教师参加了河北省幼儿教材教法培训活动。我们以学区为单位成立了幼教中心教研组, 每单周的星期六按学区组织全体幼儿教师进行岗位练兵活动, 寓提高教师素质于各项练兵活动之中。

四是不定期地进行专题培训。2007年以来, 我们进行了多次培训, 如“幼儿一日活动的组织”培训, “区域活动”培训, “幼儿园环境布置”, 《幼儿园教育指导》培训等。

五、保教质量情况

1. 制定规范化的管理制度。

加强幼教法规建设, 是幼教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保证。我们围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管理条例》这“一纲两法”, 结合本县实际制定了《卢龙县发展学前三年教育总体规划》和近期目标, 为了实现目标, 县教育局对各类型幼儿园 (班) 实行登记注册制, 强化了对幼儿园的规范化管理, 全县没有无证办园 (班) 的现象。我们加强了制度建设。全县统一印发了“幼儿园教师岗位职责”“教职工行为规范”“教育教学制度”等16种。每学期由县局专门制定具有指导性的教研计划, 规范化幼儿园教研组依据县计划和本园实际确定学期工作重点, 制定各基层幼教教研组计划, 各项计划自上而下组织实施, 使幼教工作有章可循, 照章办事。

2. 加强档案资料的科学管理。

全县统一制定了《卢龙县标准化幼儿园档案管理及资料目录》, 从上级文件、办园条件、行政管理、规章制度、教学科研、卫生保健、教师成长档案、幼儿成长档案等八个方面作了明确要求, 使全县幼儿园在档案管理上做到了科学化。

3. 定期督导评估, 实行动态管理。

按照《秦皇岛市幼儿园定期评估与考核制度》, 结合县域实际, 我县每两年对申报的各类幼儿园进行全面的评估认定。通过评估, 使各幼儿园明确自身的不足, 从而得到提高。对管理不善, 质量下降的幼儿园, 取消相应类别资格, 降低收费标准。

4. 加强教科研机构建设。

一是建立立体教研网络。从2007年起健全了幼儿园、乡镇、县三级学前教研网络, 各幼儿园把幼儿班教师从低年级教研组中分离出来, 专门成立了“幼教教研组”。各乡镇成立了由总校视导员任组长、规范园教师为成员的“幼教中心教研组”。县教研室组建了由两名幼教教研员和县学科带头人组成的“学科指导小组”。三级教研管理网络, 分层履行主管职责, 发挥主管作用, 在全县范围内初步形成岗位职责明确、层层有人抓, 园园有人管的良好局面。二是积极开展园本研究, 实现有效教研。教师首先进行实践反思, 通过反思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确定个人和教研组的研究主题;通过上研究课, 进行评课议课, 实现同伴互动;以“请进来, 走出去”的形式, 争取教研员和幼教专家的专业引领。园本教研深化了幼儿园的教研工作, 使课堂教学和区域活动呈现出生动活泼的局面, 使孩子们在活动中学到知识, 在学习中获得乐趣。三是以幼教科研促提高。几年来, 我们结合本县实际先后进行了多项课题研究, 做到园园开展教育教学实验, 人人参加科研课题研究。“幼小衔接”教改实验以拼音教学为突破口, 探索了“幼小衔接”的有效途径。“幼儿科学识字”实验报告获河北省教研成果二等奖。

5. 端正办园思想, 规范使用教材。

全县各类幼儿园均使用省编幼儿教材。努力围绕“五大领域”教育目标, 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 以游戏为基本教育形式, 做到幼儿教育活动化, 幼儿活动游戏化, 使幼儿体、智、德、美诸方面得到发展。

6. 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和沟通, 形成“家园共育”的合力。

多年来, 我们始终树立幼儿园、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大教育观, 把社会当作幼儿教育的重要基地, 把家长作为幼儿园的亲密伙伴、幼儿成长的同行人。建立了家园联系制度。全县各类幼儿园有为家长服务的具体措施, 每学期召开2次家长会, 听取家长合理化建议或培训指导。举办各种社会活动, 邀请社会有关人士及家长参加。如:家长开放日、“六一”儿童节大联欢、“母亲节”等活动。这些举措提高了家长的科学育儿水平, 提升了幼儿园的办园质量。

六、影响和制约我县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困难和问题

随着普三工作的深入开展, 几年内, 我县幼教工作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但总的来看, 还存在许多明显制约幼教事业进一步发展的困难和问题。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在数量和规模发展上还处于初级阶段。尤其是“三段” (即有三个年龄段, 办有小班、中班、大班) 、“两基” (即有基本办园条件, 有基本卫生保健设施) 的村办园数目很少, 其资金、人才、管理以及新的教育理念等高质量教育核心资源相对缺乏, 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

1. 基本设施建设有待规范化。

我县绝大部分农村幼儿园完全依靠家长缴费来维持园所正常的运转。因为投入不足, 且收费偏低, 每名幼儿每月最多只收29元, 办园条件得不到很好改善, 园舍、设施达标率较低, 办园条件普遍简陋。

2. 民办幼儿园教育行为有待科学化。

在调研过程中, 我们发现有的民办幼儿园属于家庭式园所, 存在管理空档。

3. 教师配置和管理有待规范化。

目前我县幼儿班、幼儿园教师配置和管理尚待规范化。存在问题:一是师幼比例不符和要求。二是有的乡镇低工资聘用学历不合格教师, 个别教师没有培训上岗合格证。三是教师配置缺乏稳定性, 有的幼儿园、幼儿班教师和低年级教师轮换。四是教师年龄老化。

4. 卫生保健及安全工作不到位。

七、关于加快我县幼儿教育工作的思路和对策

1. 加强硬件设施建设, 逐步改善办园条件。

各乡镇中心园根据本园实际, 拟定设备添置计划, 及时增补富有时代气息、有利于幼儿智力开发和品行培养的教玩具, 定期维修、更换园内存在安全隐患的设施, 使办园条件逐年提高。

2. 遵循幼儿教育规律, 防止幼儿教育小学化。

各幼儿园、幼儿班进一步加强室内外环境建设, 注意与小学的区别, 增强对幼儿的吸引力,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把幼儿教育课程改革纳入工作范畴, 认真贯彻落实新《纲要》的精神, 把五大领域的课程开齐、开全、开足, 采取多种形式, 游戏贯穿课堂活动始终, 实现玩中学、学中玩。

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努力提高教师素质。

高质量的幼儿园一定要有高水平的教师。各类幼儿园、幼儿班将努力把教师的师资培训当作大事来抓, 力争一两年之内使目前的在职幼儿教师取得任职资格合格证, 保证持证上岗制度的实施。

此外, 还要加强教学常规管理, 全面提高幼教质量, 加强民办园的规范管理。

摘要:本文对农村幼儿教育工作进行调研分析, 以求对农村的幼儿教育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总结, 对未来发展提供参考建议。

8.关于废旧电池回收情况的调查报告 篇八

一、调查的目的

1.通过调查实践,让居民了解随便扔废旧电池的危害,充分认识到废旧电池应该专门回收,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

2.通过对我所居住的社区废电池回收情况的调查分析,指出其中的不足,让有关部门引起重视,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处理办法。并向居民们提出倡议,不要把废旧电池随便扔掉,多用可充电的电池。

二、调查问题现状

具有关数据说明,我国的废旧电池污染惊人,我所居住的城市废旧电池回收率不及10%。调查发现。尽管大街上、马路边及小区内的垃圾箱均有废旧电池入口,但形同虚设,下面根本就没有单独的接收盒子,而是混在其余垃圾中。据报道我国的电池年产量和消费量达到140亿节,占世界总量的三分之一,可见亟待出台行之有效的废旧电池的有效处理办法。

三、调查对象

参与调查的社区居民情况如下:

从年龄方面看,年龄在26岁到38岁的人有34位,占总人数的32.7%,年龄在38到45岁的人有27人占总人数的26%,总体来说中年人占了比较大的比例,45岁以上的人有12人,占总人数的11.5%是比例最少的。从职业方面看,参与调查的人员遍布各行各业,其中企业职员44人,占总人数的42.3%,学生24人,占总人数的23.1%,公务员和自由职业者最少,均是3人,占总人数的2.9%。

四、调查方式

采用纸质问卷及网络问卷相结合的方式,合计回收的有效问卷104份。纸质问卷以到超市、小区门口及电信公司发放并回收的方式,网络问卷以在班级QQ群里,上传问卷,填写好再上传的方式,还有微信问卷。

五、调查时间

2016年7月2日——2016年7月30日。

六、调查问卷以及结果分析

(一)调查问卷

(二)结果分析

1.关于废旧电池的使用情况

从表格可以看出,对废电池危害程度有比较深入的了解的有9人,占总人数的8.7%,有一定了解的有72人占总人数的69.2%,不太了解的有18人占总人数的17.3%,完全不了解的有5人占总人数的4.8%。使用普通电池的71人占总人数的68.3,使用充电电池的29人占总人数的27.9%。每月不使用电池的26人,占总人数的25%,1-3颗的64人占总人数的61.5%,4-7颗的11人占总人数的10.6%,每月用电池8颗以上的3人,占总人数的2.8%。

从图表明显看出,对废电池危害比较了解的、使用普通电池的、每月使用1-3颗电池的、占比例最大,均超过了60%。因此得出虽然对废电池的危害程度有一定了解,但是生活中的各种因素还是让大多数人选择用普通电池,没有消耗大约1-3颗。

通过调查发现,一般居民都喜欢选择普通电池,因为购买方便又便宜,市场上卖充电电池的地方也比较少。家里有小小孩子的家庭消耗电池相对比较多一点,孩子的玩具里装电池,消耗也快。

2.平时处理废旧电池的方式

从表格可以看出,通常把废电池随垃圾一起扔掉的58人,占总人数的半数以上55.8%,放进回收箱的35人,占总人数的33.7%,收藏的有7人占总人数的6.7%,其他处理方式的有5人占总人数的4.8%。对于用过的电池处理方式有33人积攒到一定数量后统一处理,占总人数的31.7%,用完一个丢一个的31人占总人数的29.8%,和生活垃圾一起丢的31人,占总人数的29.8%以上三种处理方式都不当,总和竟然达到90%,可见正确处理废旧电池的方法和制度亟待出台,另外还有11人没有注意过,占总人数的10.5%。

从图表明显看出生活中随生活垃圾一起扔掉的占大多数,一方面是周围没有处理废旧电池的固定地方,回收废旧电池的设施几乎没有,废旧电池放在家里也不安全,特别是家里有小宝宝的家庭,几乎都是用一个扔一个。对废旧电池的危害有一定了解的居民,知道不能随生活垃圾一起扔,这样不仅有毒,而且对土壤的危害花相当长时间逆转,无奈没有相应的回收点,这些人群是把废旧电池积攒在家里,过一段时间,或者有相当数量后,用塑料袋包裹起来,找个回收点放进去,或者随生活垃圾一起扔,这种情况令人担忧。

3.目前废旧电池回收情况

参与调查的居民所在的地区有回收箱的34人,占总人数的32.7%;所在社区没有回收箱的55人占总人数的52.9%;不知道所在社区有没有回收箱的有10人,占总人数的9.6%;所在社区有回收箱但未使用的有5人,占总人数的4.8%。认为回收废旧电池有经济价值的16人,占总人数的15.4%;认为回收废旧电池有环保价值的71人,占总人数的68.3%;认为回收废旧电池能节约材料的46人,占总人数的44.2%;认为回收废旧电池无价值的3人,占总人数的2.8%。

从图表明显看出,所在社区没有废电池回收箱的人数超过50%,这种情况说明社区对于废旧电池的回收情况不重视,设施不到位,每天、每月都有这么多废旧电池随生活垃圾一起处理,我国处理生活垃圾的主要方法是深埋,这么多废旧电池深埋于地下,对土壤的污染程度太让人担忧。

其实居民们的认识还是比较到位的,图表显示,认为回收废旧电池有环保价值的人远远超过50%,接近70%,大多数居民也不想把废旧电池随生活垃圾一起处理,因为一节1号电池溶出的物质足以让1平方米的土壤失去农用价值,而一粒纽扣电池能污染60万升水,这是一个人一生的用水量。无奈现实生活中设施不到位,无法实现废电池的回收集中处理。认为节约材料的居民一般都是指大型电池,例如电动自行车电池等,可以回收再利用部分材料。

七、调查报告的意义

通过这次调查,通过宣传教育活动,在课外通过宣传让居民了解废旧电池的危害,树立环保意识,让居民一起行动起来,做环保的主人。居民们纷纷开动脑筋,出主意,有55人建议建立回收箱,占总人数的52.9%,建议上门回收的有11人,占总人数的10.6%,有46人表示以旧换新也是一种方法,占总人数的44.2%,还有6人以为月租电池,因为一年中夏季、冬季用得比较多一点,因为要开空调,遥控器电池更换多,占总人数的5.8%。从上面数据明显看出,建立回收箱和商店以旧换新都是一种居民们乐意参与的方法。

调查显示,有87人表示积极支持废旧电池的回收活动,占总人数的83.7%,无所谓的有8人,占总人数的7.7%,没兴趣的有9人,占总人数的8.7%。可见相当比例的居民积极支持废旧电池回收活动。数据如下:

从图表明显看出,居民们都积极支持回收废旧电池。通过这次调查活动,居民们普遍认为废旧电池的回收和处理绝不是“小事”。他们均表示家庭里再有废旧电池,不能随生活垃圾一起扔掉,积攒在家里,用塑料袋包好,防水、防雨、防晒,积攒到一定数量放进回收箱,或者等以后设施齐全,放进回收箱,留给环保部门集中统一处理。

八、体会与建议

通过这次调查活动觉得废旧电池危害实在太大,政府部门应该建立完善的回收和处理废电池的机构,坚持向居民宣传有关这方面的环保知识,加鼓励居民自觉把废旧电池与生活垃圾分开,强市场调查,与商家合作建立完善的回收制度。调查发现居民们最支持废旧电池以旧换新活动,占总人数的60.6%;认为设立“居民回收账户”,累计回收数量,相应设立奖励”的42人,占总人数的40.4%。

居民们以为以下几种处理废旧电池的方法比较符合民意:(1)在市场提供废旧电池以旧换新活动;(2)设立“居民回收账户”,累计回收数量,相应设立奖励;(3)重视电池回收后续处理工作,建立废电池处理厂;(4)加大科研环保电池的诞生;(5)督促电池生产商提高技术水平,生产优质耐用电池;(6)完善商家销售服务质量,在销售店设置电池回收点。

9.关于幼儿园教育情况调查报告 篇九

关于全市职业教育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济宁市委政研室济宁市教育局

职业教育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已成为各级关注的“焦点”。最近,市委政研室会同市教育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农业局组成联合调研组,对我市职业教育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通过深入县乡村、工矿企业和学校,走访座谈、查阅资料,基本摸清了全市职业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加快我市职业教育发展的建议和对策。

一、职业教育发展概况。我市职业教育自开始创办至今已近30个春秋,发展历程波折起浮,曾有过“全国职业教育一面旗帜”的辉煌,有过“几近低谷”的尴尬,也有过“脚踩就业和升学两只船”的困惑。近几年来,我市职业教育呈现出越来越好的发展势头,不少方面还取得了新的突破。目前,我市共有职业院校72(技工院校21所)所,其中公办高职院校3所、中职学校47所;民办高职院校2所、中职20所。初步形成了以5所高职院校为龙头,67所中职学校为主体,168所职业培训机构为依托,中、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互沟通的职业教育体系。2006年,全市中、高职招生规模达到1.43万人,在校生达到4.81万人。骨干院校和特色专业建设得到加强,拥有国家级重点职业技术院校13所、省级重点职业院校11所,省级教学示范学校7所;拥有国家和省、市级重点专业38个。嘉祥职业中专的机电专业被评为国家级重点专业,济宁市技术学院的数控与机加工、机修钳加工等专业被评为省级名牌专业。各职业院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坚持走校企结合、产教结合、工学交替的路子,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培育出一大批高素质实用型技术人才。“十五”期间,各类职业院校向社会各行各业输送合格毕业生达到25万多人,各类培训机构共培训350万人次,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市职业教育虽然有了一定的基础,但距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距群众的教育需求仍有较大差距。职业教育整体上仍然处在“蹒跚行进、奋力爬坡”的阶段,还面临着诸多困扰,多年存在的“三难”现象仍然突出:职业教育招生难、职业学校办学难、培养学生就业难。调研过程中,我们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认真研究,认为“三难”背后的主要原因,是我市职业教育发展存在“六个不适应”。

(一)认识不适应形势。当前影响职业教育发展首要的是各个层面的认识滞后、观念陈旧。近年来,国家将职业教育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作为事关科学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战略重点,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但受

就业压力以及偏面的人才观、择业观影响,很多人对职业教育仍然存有偏见。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发展。从政府层面看,有的地方政府没有认清职业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没有看到技能人才不足的矛盾,没有看到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有的认为职业教育投资大、见效慢、周期长,不愿在这方面费力气;很多地方重眼前利益、轻人才培养,重基础教育、轻职业教育,重学历教育、轻技能教育;有的县市区政府至今没有真正把职业教育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从学生家长来看,“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认为“上学就是为了跳农门”、读书就是为了上大学。加之近年来就业压力增大,部分职业学校教学质量不高,致使新的“读书无用论”抬头,不少家长认为孩子上职校低人一等,让孩子上职校成了“无奈”的选择。从企业来看,很多企业经营者认为,“教育就是教育、工厂就是工厂,扯不到一块去”,致使“两张皮”现象比较严重,企业和学校缺乏沟通、没有配合。推进职业教育大发展的社会意识尚未真正形成,观念更新的任务还相当繁重。

(二)规模不适应需求。与我市对各类技能人才的需求相比,职业学校办学规模明显偏小。据预测,“十一五”期间我市技能人才需求量(新增)38.4万人,年均7.6万人左右。而2006年全市高、中等职业院校年培养能力仅有1.43万人,有的职业高中和技工学校在校生不足百人,办学规模远远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人才的需求。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要求,应当逐步实现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规模大体相当。我们在这方面差距更大,多年来我市职普比一直在20-40%之间徘徊,今年全市普通高中招生5.5万人,职普比例只有26%,明显低于我省多数地市,比全省平均水平还低12个百分点。

(三)条件不适应办学。发展职业教育需要财力作支撑。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张、中等职业教育资源的整合、骨干示范学校的创建、实训基地的建立都需要大量的投入。而目前我市职业教育的投入水平不高,现有投入政策没有完全落实。城市教育费附加不低于30%、地方教育附加不低于20%用于职业教育的政策,大部分县市区没有兑现;每年每班农村4000元、城市5000的职业教育专业教学经费,普遍没有达到。2006年,我市预算内中等职业教育事业费为6920万元,仅占高中阶段经费总支出的22.9%,与我省先进市相比差距甚远。由于投入不足,直接制约了办学条件的改善。从学校办学设施看,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校均占地面积不足80亩,校均建筑面积不足1.5万平方米,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大多数职校办学条件简陋,学校缺少基本的实验、实习场所和设备。济宁市第一职业中专占地只有30多亩,在校生1500多人,生均占地面积远远低于国家规定的生均占地18平方米的标准。从实习实训条件看,1/5的职业学校没有专业实习实训场所。根据国家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生均仪器设备总值最低应为3000元,而目前我市中等职业学校生均仪器设备总值仅为2001元。从师资力量看,我市大部分中等职业学校的编制是几年前核定的,随着近年来职校规模扩大和在校生的增加,专任教师总体数量明显偏少,专业水平也不适应职业教育的需要。象兖州职业中专这样的省重点职业学校,竟有20多位体育教师改教专业课。再就是非教学人员过多,比例严重失调,全市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占教职工总数的65.3%。在济宁职业技术学院,二者的比例竟然达到1∶1。许多职业学校不得不高薪聘请校外技能型专家任教,难以保证教学

时间和质量。“双师型”教师更是严重匮乏,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的13.9%,明显低于全省30.1%的平均水平。

(四)专业不适应市场。由于我市大部分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主要侧重于升学(对口高职)或域外就业,和我市产业发展联系不紧,“两张皮”的现象比较突出。很多学校不是瞄准市场设置专业,而是依据现有师资确定专业,这就必然导致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脱节。一是为农服务“脱节”。据劳动部门预测,到“十一五”末,我市第一产业各类技能人才总量应达到2.46万人,纯增量应达到1.88万人,年均应培养3700多人。而我市职业学校农林水类专业年招生仅有80人,缺口高达46倍。另据调查,我市中职毕业生回农村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不足毕业生总数的5%。现在农民迫切需要掌握先进的种植、养殖等实用技术,但如何发挥职业教育在农业技术中的作用,已成为十分重要而紧迫的现实课题。二是为工服务“脱节”。从五大产业集群技能人才供求关系看,一般来说,专业人才的培养有余有缺、供求之间适当不平衡是正常的。但我市的情况是,这种供求双方基本上处于无引导、无组织的自发状态,反映了我市职业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明显不衔接。三是为三产服务“脱节”。据统计,我市各类职业学校为第三产业服务的专业,只有商贸类的市场营销、餐饮两个专业,年培养能力不足500人。我市已确定把现代服务业作为主导产业来培育,明确了现代物流、文化、旅游、金融服务四大重点产业,据测算,“十一五”末我市服务业中的文化旅游、商贸物流、社区中介服务、金融服务以及饮食服务等传统服务行业,共需要各类技能人才总量应达到20万人,纯增量应达到16.8万人,年均需求量为3.4万人。从目前状况看,我市根本无力培养。以旅游业为例,我市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相对密集的景点景区,但全市竟然没有一个学校设置旅游或导游专业。实践证明,不与当地经济挂钩,职业教育不可能发展壮大;脱离现实经济生活和产业需求,职业教育肯定做不大,走不快、也走不远。

(五)政策不适应就业。我市劳动力市场发育不充分,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没有得到真正落实,尚不能成为促进和引导职业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在我市各类经济组织中,普遍没有真正建立起技能人才从培养、使用到管理的规定和制度,技术岗位只有27%的人持证上岗,远没有达到全员持证上岗的要求。由于缺乏鼓励在本地就业的政策,目前我市一方面缺少大量的一线专业技术人才,一方面相当一部分职校毕业生大量流向沿海和发达地区。金乡县职业中专,每年的毕业生全部流向长三角地区;嘉祥职业中专数年来每年80%以上的毕业生到无锡、昆山、青岛等地就业。调研发现,全市职业学校毕业生域外就业率高达60%。这就出现了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我市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培养的技能人才,却走出去就业;而我市的一些企业又要拿出必要的成本,从外地引进技能人才。这“一出一进”背后,意味着教育资源的重复浪费和人才成本的双重投入,确实值得深思。

(六)体制不适应统筹。我市中职学校隶属教育部门的有32所,其余15所则分别隶属于劳动、卫生、建设等部门。多头管理体制导致缺乏统筹协调、政出多门、各自为战,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上,表现为结构失调、资源不足、投入浪费等。各部门在职业技术教育方面各有权限,难免有部门利益、各自立场和自我保护倾向,因而出现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难以互认、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难以融通、课程内容难以衔接、职业学校资源

和社会企业培训机构的资源难以共享的问题。显然,如果不能对职业教育实行统一领导和综合协调,构建起大职教格局,我市职业教育的发展必将受到很大制约。

三、对策建议。综合分析我市职业教育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困难和问题,我们认为,职业教育发展应确立以下基本思路:坚持“大力发展”的方针,围绕建设新济宁的目标,以服务为宗旨、以市场为导向,紧扣我市优势主导产业和产业集群寻求新突破,打造技能人才培养高地,着力建构立足经济、面向社会、服务各业的现代化职业教育新格局。按照这一思路,在整体工作摆布上,应做到“三增”、“三创”、“三强化”。

(一)“三增”:就是增强对职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增加职业教育投入,增大职业教育办学规模。首先,要充分认识职业教育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和战略性作用。发展职业教育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我市实现跨越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市既是较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又是人口资源大市,推进经济战略转型,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高区域竞争力,必须把发展由依靠资源优势为主,转变到依靠人才、技术和劳动者素质为主上来,必须培养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技术过硬、素质优良的实用技术人才队伍。可以肯定地说,我市成为人力资源强市之时,就是我市经济腾飞之日。因此,必须从战略和长远发展的高度来看待职业教育,打破“就教育论教育”、“为抓职教而抓职教”的封闭狭隘的思维方式,纠正各种忽视长远发展的“短视”行为,破除各种陈旧观念的束缚,树立抓职教就是“抓发展、抓经济、抓民生”的观念,强化抓职教就是“打基础、谋长远、创优势”的意识,真正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的总体规划,做到工作上优先研究、发展上优先安排、政策上优先落实。其次,要广开渠道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要认真落实政策,保证职业教育的财政性拨款。市、县两级政府都应建立职业教育专项经费,重点用于骨干示范学校建设、师资培训、实习实训基地和农村职业学校建设。支持鼓励新建或扩建职业学校,借鉴外地的经验,凡新建职业学校,市政府可一次性提供启动资金100万元;扩建职业学校,提供启动资金50万元;创建成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市政府一次性奖励200万元,县级政府予以配套。改革财政投入制度,建立按生均培养经费拨款的新机制,保证中等职业学校的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投入不低于普通高中的水平。拓宽职教经费筹措渠道,市、县在安排使用农村科技开发和技术推广经费及扶贫资金中,应安排一定比例(10-20%)用于农村劳动力培训;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中,应安排不低于5%的资金作为农村职业学校、成人学校建设经费。一般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按照2.5%足额提取职工培训经费,列入企业成本费用。第三,动员各种力量扩大职业教育办学规模。国家提出“职普比例大体相当”的要求,对我市来说任务相当艰巨,扩大职业教育培养能力是当务之急。市县两级都要加大职业学校建设力度,在全市大力实施“2531”工程,确保2010年前,每个县市区至少建设完善一所高标准的职教中心,“达到占地200亩、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在校生3000人以上、实习实训设备1000万元以上”的要求。要改革职业学校招生办法,在计划指导下尽量放权给职业学校,让其自主考试、自主招生。要挖掘办学潜力,改变传统的正规学历教育的思维定式,将成人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纳入职业教育的范畴,不断扩展职业教育生源空间,通过政策引导,让最应成为职业教育

对象的中考高考落榜生、农村富余劳动力、退转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农民等群体,能够“无门槛”或“低门槛”进入职业学校,接受岗前、在岗、转岗培训以及继续教育,达到“让最需要接受职业教育的人,到最需要生源的职业学校培训”目的,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需要。

(二)“三创”:就是创新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创新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创新用工就业制度。创新教育发展模式方面,重点是突破体制性障碍。除劳动部门举办的技工学校外,其他行业企业所办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机构,均由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实现跨部门、跨区域、跨行业、跨层次的资源整合,切实改变目前多头办学、分散管理、资源浪费的状况。积极创新办学体制,构建“政府办学为主、多种形式并存”的办学格局,政府在重点办好一批骨干示范院校的同时,通过优惠政策扶持和引导各种形式的民间职业教育机构发展;采用市场化运作的方式,让一些职业教育特别是培训机构直接进入市场;要制定专门政策,引导企业强化职业培训,明文规定“办企必联校,建企先选校”,即凡在职职工规模达到3000人以上的企业,均应建立相应的职业培训机构,或者委托一所职业学校承担企业培训任务;凡不足3000人规模的新建企业应事先选择合作的职业学校。积极推进多形式合作办学,支持成立以骨干院校为龙头、若干学校和效益好的企业为依托的职教集团;实施“名牌带动”,积极创建“名牌学校、名牌专业、名牌基地”,走外延扩张与内涵提升并举的发展之路;以争创“全国百所示范高职院校”、“全国千所示范中等职业学校”为抓手,实现我市职业教育的高水平发展。当前,要突出办好市区三所高职院校,按照“保持优势、突出特色、适度竞争、错位发展”的原则,合理定位,统一规划,避免重复建设,通过办强办大“龙头”,发挥对全市职业教育的示范带动作用。创新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方面,重点是强化对经济社会的服务功能。紧紧围绕我市的产业基础和发展需要,调整优化专业设置,做到“围绕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产业”,“社会需要什么人才、就开设什么专业”,“先定专业、后聘教师”。我们通过调查认为,今后五年我市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应当重点建设培育8类实用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即机械加工、煤化工、医药食品、纺织服装、商贸流通、旅游服务、建筑建材、农产品加工等。围绕这8类基地建设,重点培育80个骨干示范专业,力争30个专业进入国家和省级示范专业序列,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职业教育专业体系。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培训项目和学习者的实际需要,实行灵活的学制和学习方式,做到长短结合,以“长”促稳、以“短”促活,为学生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等创造条件。创新用工就业制度方面,重点是推行职工持证上岗。要使职业技术教育成为职工进入企业之前的必经之路,以此提高职业技术教育的社会认同度和吸引力。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鼓励企业在本地职业院校中进行招工,引导职业院校毕业生尽可能在当地就业,推进“订单培养”、定向培养,加强校企合作,实现学校与企业的良性互动,共建共赢。认真落实《劳动法》和《职业教育法》,完善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加强对就业准入制度执行情况的监察,对违反规定的用人单位进行纠正并依法给予处罚。加强就业指导和就业安置工作,建立完善的就业服务体系,为职业院校毕业生提供优质服务。建立学历文凭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教育培训制度、学历文凭和职业能力并重的用人制度,经人事、教育和有关行业主管部门认定的相关专业毕业生,不受工作

年限限制,可直接申请参加专业技术从业资格考试。

(三)“三强化”:就是强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强化对职业教育的组织领导。强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实习实训条件差已成为困扰我市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重大难题。这个问题不解决,职业教育就没出路。建议今后市级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要重点用于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可采取“以奖代拨”的方式,即县市区和学校先拿出资金购买设备、建设基地,然后由市财政奖励其价值的2/3,直到该校实训基地达到国家规定标准为止。同时,应当明确规定,新建职业学校,专业实习实训设施必须达到设置标准,否则不予审批;现有职业院校,凡实习实训条件不达标的,原则上不审批新的基建项目。要探索实习实训的新路子,在全市职业学校推行“顶岗实习”模式,并使之制度化。“最新的科学技术在生产线上、最新的农业技术在大田里”,因此,要想让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管打实用”,就必须让学生走进工厂车间、走向田间地头。要深入探索“企校合作、村校合作”的有效途径,在全市开展“一企联一校,一村联一校”试点工作。同时,设立“济宁市职业教育年会”,定期举办各类职业技能大赛,做到“普教有高考,职教有大赛”,使之成为职业学校学生展示能力的舞台、走向社会的平台。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重点培养认定一批以校长为主的职教专家队伍,打造引领职业教育发展的领导团队;培养认定一批专业带头人,打造专业建设的中坚力量;培养认定一批骨干教师,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力争“十一五”末,全市“双师型”教师要占到专业教师总数的60%以上。要建立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全面推行教师全员聘任制,全面实施管理人员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和教师职务聘约管理制度,形成“职务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工资能高能低”的用人机制。启动师资培训工程,安排专项资金,对专业教师进行相关专业技能培训。改革职业院校用人制度,支持职业院校面向社会公开招聘高技能人才和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才,担任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人事部门要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在专业教师、实习指导教师的聘用方面,给予特殊政策支持,对学校急需的专业技能人才,可以适当放宽学历要求;对于到职业院校担任教师的专业技术人员,可按照相关专业技术职务评审教师职务,实行聘任制和合同管理,享受合同规定的待遇。强化对职业教育的组织领导。尽快成立由市政府领导任组长、相关职能部门为成员的职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设立职业教育综合管理办公室,统筹协调管理全市职业教育。各级政府要切实承担其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统筹规划,分类指导,依法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要建立职业教育考核评估机制,把职业教育列入政府考核和领导干部任期目标考核体系。要建立网络人才信息公布制度,搭建全市统一的人才供需“平台”,促进各企事业单位与职业院校的信息共享。大力宣传优秀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突出贡献,大力宣传职业教育的先进典型和先进人物,倡树正确的求学观、择业观和人才观,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崇尚技能、崇尚创新的良好氛围。□

上一篇:生物制药专业自荐信下一篇:小李子联合国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