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设计

2024-08-02

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设计(通用8篇)

1.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设计 篇一

连锁经营管理实践教学体系设计探索论文

【内容摘要】随着连锁经营模式在我国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高职院校开设了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但并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来提升学生专业实践应用能力。本文根据学院同相关企业开展合作实践教学经验,运用六西格玛管理理念设计建立一套以学生、社会和企业为中心的连锁经营管理实践教学体系。

【关键词】连锁经营管理;六西格管理;实践教学

六西格玛(6Sigma)是以关注顾客需求为中心,对产品从开发、设计、生产、销售和服务进行全面质量控制的现代管理理论,被广泛运用于制造、服务业。该理论现已成为企业进行质量控制的基本管理方法。该理论的核心是关注客户的需求,并运用现代质量管理手段,以提高企业产品的质量并能降低企业成本。

一、当前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现状

(一)实践教学目标针对性不强。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强的专业课,但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实践教学目标针对性不强。一是教学目标的设定与企业的工作标准不相符合,达不到企业用人标准;二是实践教学的组织形式单一,以学生被动学习为主;三是实践教学的活动和内容并不符合企业实际工作要求,或是教学活动和内容已陈旧;四是教师对企业工作岗位要求不明确,对学生实践能力水平要求不统一。

(二)实践教学内容脱离实际。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是一门各学科交叉的综合性专业,专业涉及课程有营销、财务、管理、计算机设计等学科。因为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在我国正式设立时间较短,缺乏从事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设计的专业人士,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教师大多是从其他专业转化而来,并且现代企业岗位工作的内容和方法的发展日新月异,故造成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不够健全,实践教学教程匮乏,实践教学过程敷衍。

(三)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不健全。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是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教学质量优劣由以下几方面因素决定:师资水平、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学生水平和实训条件。当前多数院校并没有对上述五方面进行统一质量控制,并没有形成一套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

(四)实践教学保障体系缺乏。实践教学保障体系是实践教学体系能否按计划完成的前提,实践教学保障体系的建立需要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当前高职学院管理层的实践教学意识不够强烈,而且实践企业对开展实训教学工作配合意识不强烈,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的场所和地点也没有保障。

(五)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单一。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水平的`高低,并不能够通过单一的考核来判断。而当前我国的大部分高职院校对学生实践教学效果评价还停留在传统的书面考试和主观判断,考核往往由学校指导老师进行。这种考核方式不能准确检测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二、基于六西格玛的连锁经营管理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一)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理念。连锁企业需求能够在企业实际工作中熟练使用专业技能和专业理论,并具备高等素质的专业人才,故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就是围绕着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专业技能、工作态度和发展学生个性特征这四个目标,以达到企业、学生和社会的期望目标。学院将现代实践教学理论和六西格玛管理理念相互融合,从实践教学目标、内容、质量等方面设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体系设计以满足学生、社会和企业的需求为中心,实施六西格玛管理的DMIAC流程,实现学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能成为一个融合理论、能力和素质的一体化培养机制,以达到满足连锁经营管理行业和企业的人才需求。实训、综合实训、企业顶岗实习等教学方式实践教学体系“做中学”、“做中教”、“教后用”的教学理念以实际岗位技能模块为教学内容基于工作问题、需求为中心的主动学习方式建立六西格玛理论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二)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实践教学最终目标是提升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学生实际工作能力提升才能提升企业满意度、学生满意度和社会满意度。实践教学目标设定应该以满足客户需求为标准,即以企业岗位要求为标准、学生期望为标准和社会需求为标准。因此只有学院、企业共同合作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制定出实践教学标准、人才培养方案,才能保证实践教学目标的达成。因此学院通过同相关连锁企业定期召开会议,运用因果分析法对实践教学质量目标达成体系进行分析,并结合对学生进行胜任力分析和学生的愿景制定出实训教学目标体系。实践教学目标以提升学生岗位胜任力为中心,以学生个性特征、专业素质与能力、社会实践与沟通能力和工作态度四方面为实践教学的着力点,对教学过程实行全面质量控制。

(三)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内容以满足工作岗位和学生职业发展需要为中心,按三个层次实行模块教学。

(四)实践教学实施方案设计。以提升学生岗位胜任能力为中心,建立三级实践教学体系围绕提升学生职业岗位三层级来安排实践教学方案。第一层员工岗位技能主要通过课程实训和综合实训教学提升,采用模拟教学与实际操作结合的方式,以考核与评价方式控制教学效果。第二层基层管理能力主要是通过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的教学方式实现,采用企业管理人员现场教学和学生实践结合的方式,考核方式以工作成果与评价方式来评估教学效果。第三层中层管理能力是学生期望达到的需求,主要是通过顶岗实习来提升学生的管理能力、沟通技巧、领导力和决策力,考核方式以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评价方式来控制教学效果。

(五)实践教学质量提升机制。实践教学质量是实践教学体系中的关键。因实践教学方式内容多样,造成实践教学质量评价考核方法标准建设较为困难,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不能对教学过程和效果做到有效控制。学院在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管理过程中导入六西格玛管理五步骤(DMIAC)全面介入实践教学过程,以提升教学质量。

1.界定阶段。作为六西格玛管理的第一个步骤,就是要准确了解客户的声音(VOC)。专业建设者必须了解到企业、学生和社会对专业的要求。企业需要专业人才具备哪些技能和素质?学生对未来的期望是什么?学生将来可以做什么?社会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什么?未来的就业市场竞争状况如何?这些问题都是开展实践教学的第一步。

2.测量阶段。作为开展六西格玛改进的第二步骤。测量阶段任务有两个:一是确定需要测量的项目,弄清需量测的数据;二是收集数据,记录收集相关问题数据。

3.分析阶段。对测量阶段所得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使用品质管理新旧七大工具对连锁经营管理实训教学体系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找到问题的根源。这一阶段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阶段,是发现问题的重要阶段。

4.改进阶段。对于在分析阶段发现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或改善教学体系的具体措施。改进措施的提出有可能是一步到位或是循序渐进,作为实践教学体系的改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5.控制阶段。保持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改进成果。作为DMAIC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控制是十分关键的,所以必须建立一套有效的控制监督和预警体系。

【参考文献】

[1]张军容.高职高专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黑河教育,,1

[2]许国平.基于六西格玛的高校教学质量改进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7

 

2.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设计 篇二

一、物流管理专业人才需求定位

2000年以来, 我国的物流教育有了一定的发展, 但是培育出的物流专业学生不论在数量及质量上还远远不能满足高速发展的市场需求。由于我国物流教育起步较晚, 所以在高校物流教育中还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 使得物流专业学生的培养与社会发展需求严重脱节。高职院校的毕业生虽然理论知识较扎实, 但实践动手能力较薄弱, 因此我国高校物流人才的教育都尚不能满足现代企业需求的系统性、综合性的复合型物流管理人才。

目前我国物流领域需求的人才可分为三个层次:物流技能型操作人员、企业物流管理人才和战略管理型物流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就是以“为生产、服务、管理的第一线培养高级实用人才”为目的, 要求毕业生具有一定岗位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主要从事成熟技术的应用和运作”。因此, 高职院校所培养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正是各功能岗位物流技能型操作人员, 这类人才在一定程度上需要掌握现代经贸、运输、物流方面的理论和技能, 须具有一定的国际贸易专门知识, 掌握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流通、加工、商贸等方面的专业技能知识, 并能熟练地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高职院校要紧紧围绕市场对于物流人才的需求, 来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及专业实践课程设计, 才能培育出确实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相结合的物流专业化人才, 这已成为高职院校的必然选择。

二、物流专业实践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虽然高职院校对于培养物流人才技能的课程要面向职业需求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是各高职学校物流实践课程设置层次不齐, 没有系统培育学生能满足将来需求的能力, 只是细枝末节的增加一些实践课程, 很难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系统性、综合性的复合型物流管理人才。

1. 教材不太合理, 没有适合实践课程的教材。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载体。因此, 实践课程教材的缺乏也导致课程设置的缺陷。实践课程在各高校开设较晚, 且各高校实践课程的设施设备也不尽相同, 所以并没有统一适用的实践教材。各高职院校各自为政, 以自身现有实训条件为基础, 来编纂各自的实践课程教材, 各高校教师根据自己对课程的理解开展相应的实训课, 即使同一实训题目, 实训内容也有所差异。因此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实践课程类教材良莠不齐, 教材之间缺乏协调性、系统性, 这极大的影响了物流专业课程体系的实施。

2. 实践课程设置和课程教学大纲缺乏科学性。

很多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计划存在如下一些缺陷与不足:一是在制订专业教学计划时因缺乏充分的社会调研、论证, 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够明确, 实践课程的设置不够科学, 有的学校更是盲目设置实践课程, 造成学生的知识结构、技能水平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二是受高职院校师资和实验实习等教学条件的制约, 实践课程只是理论课程细枝末节的添加, 在制订和修改教学计划过程中存在因人设课、依现有条件设课的现象。

3. 实践课程体系设置特色不够鲜明。

由于我国物流行业起步晚, 且物流人才培养的相对滞后, 导致目前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的物流人才培养方案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 如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还较模糊;课程设置体系趋同, 从而导致毕业生的知识结构趋同, 无法满足不同物流行业对物流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4. 实践课程内容与企业需求物流岗位相背离的现象严重。

物流专业实践课程设置与本地区物流行业、物流企业的联系不够紧密, 培养物流专业人才学生过程中没有了解企业的真正需求, 难与现代企业相关的企业需求物流岗位零距离对接, 导致所培养的物流技能人才与企业实际需要的物流人才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许多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无法直接上岗就业, 物流企业再培训成本增高, 应届毕业生就业困难。

三、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实践课程体系设计

物流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 具有环节多、系统性强、科技含量高、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特点。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 在校学生并不具备到真实环境中进行物流实践的条件, 因此校实验实训场所便成为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它为物流专业学生提供了实践空间, 便于学生对现代物流理论的接受, 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物流问题的能力。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设计是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保障。

1. 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实践课程体系设计思路。

总体来说, 实践课程体系的设置应按形成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需求, 经过调查研究、专家咨询后, 再综合分析加以确定。教学内容确定后, 应是以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作为方向进行教学内容的整合。技术应用能力是一些由知识和技能体现出来的能力要素整合而成的, 为实现整体优化, 课程体系还须按照逻辑关系合理排序。

(1) 实践课程体系的设置要体现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主要培养面向基层企业, 能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需要,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素质, 掌握一定的现代物流管理理论和技术, 具有一定的物流管理、规划、设计等实务能力, 并能运用现代物流技术在物流领域从事采购、仓储、配送、物流规划、供应链、信息等管理实用技能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在设计课程体系时, 要突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 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关课程。

(2) 实践课程设置应结合地域优势和体现特色。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区域也大多集中在院校所在地。因此, 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的课程设置, 更要充分体现各校学生就业时不同的环境区域定位。这在物流专业教学计划的课程设置上也应该有着充分的体现。如长三角地区是中国城市化程度最高、综合经济实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长三角城市群已成为中国最发达的城市群落。物流业已成为长三角地方政府发展的重点。因此高职院校的实践课程设置除了满足培养国内所需企业物流人才外, 还要注重培育外向型国际物流人才。

(3) 实践课程体系设置要以学生为导向。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往往是教师和学生的交互过程。因此,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构建实践课程体系, 将实践教学贯穿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必须高度重视“学生因素”, 教师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 布置实践内容, 提供相应的导学资料, 通过网络提供给学生, 利用任务驱动等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对于实践技能的兴趣、动机、需要、能力、情感等, 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最有效、最投入地学习。

(4) 实践课程体系设计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应变能力。当今社会对物流技能型、技术型人才的要求并不是传统的懂基本理论会简单操作的物流工人, 而是具有一定创新和应变能力的综合人才。物流环境瞬息万变, 所以要求高职院校培养的物流人才具有在迅速变化的环境中应变、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现代社会的职业体系是一个不断提高技术水平的动态系统, 社会成员必须具有应变能力, 才能适应它的需求。其次, 物流人才还要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技术应用能力。此外, 技能型和技术型人才同样需要创新精神与开拓能力。物流管理的实践也要求物流操作型岗位人才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具有一定的开拓、创新能力。

(5) 实践课程体系的设置要以“职业化”为导向。高职教育是以社会需求为主导的, 培育企业所需技术人才的职业教育。因此, 要建立职业化的课程体系, 首先要开展广泛的物流市场需求调查, 依托物流专业指导委员会、物流协会, 了解物流行业目前状况和发展趋势, 了解物流行业所需人才结构和需求, 并请相关企业专家对专业发展、岗位群知识、能力要求等提出具体建议;依靠往届毕业生对在校培养的信息反馈、用人单位和企业的评价反馈, 采用多种方式收集市场需求数据、岗位就业信息, 明确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 应取得的技术资格证书、学生毕业后可适应的工作范围等, 再根据职业岗位的能力需求设计和开发职业课程。

(6) 实践课程体系的设置要融入物流职业资格教育内容。职业资格教育与职业劳动的具体要求密切结合, 更直接、更准确地反映特定职业的实际工作标准和操作规范, 以及劳动者从事该职业所达到的实际工作能力水平, 是与学历教育并行不悖的发展人力资源的体系之一, “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

职业资格教育既丰富了职业教育的内涵, 又拓展了职业教育的外延。欧美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职业资格教育是推动整个职业教育规范发展的核心动力。从国外职业教育经验来看, 在物流领域推行物流职业资格制度, 对于提高学生的就业及发展是成功的。因此, 在设置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 要把物流职业资格的内容纳入课程体系中, 实行“双证制”。所谓“双证制”, 就是指接受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育的学生在毕业时应同时获取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 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2. 物流专业实践课程设置。

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应从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特点出发, 参照国家物流职业资格标准, 以综合职业能力为中心, 以物流活动的特定任务为起点, 以典型作业流程为主线, 来设计实践体系课程体系。物流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设置应以“多方向、分岗位、重操作”, 具有模块化、递进式、过程导向的特点。物流专业实践技能设置分为三个层次:

(1) 培育基本技能的实践课程设置。基本技能主要完善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 培养基础能力。基本技能模块主要有计算机操作技能、英语的读写听说技能、电子商务模拟交易技能、常见单证处理技能等。

主要实践课程包括:《办公自动化》、《会计学》、《网络与Internet应用》、《计算机基础》、《电子商务》、《大学英语》、《物流单证》。

(2) 培育专业技能的实践课程设置。构建物流专业技能的实践课程设置, 要以专业基础课程为平台、以“工作过程驱动”和“模块化”为导向, 以物流岗位工作过程为特色的教学思路。强调动手能力, 强调实践性, 努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物流企业典型的工作岗位有采购、仓管、拣货 (理货) 、车辆调度、运管、报关、送货、叉车员、司机等。因此学生在掌握了相关物流专业核心理论知识后, 仓储业务处理、货运代理业务处理、配送业务组织、物流客户服务管理与市场调查分析等。现场操作技能模块主要有包装操作、装卸搬运设备初步操作、现场物料管理、ERP等现代化物流技术的操作, 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 真正满足职业岗位的需求。

主要的实训课程包括:《物流信息实训》、《物流运输管理实训》、《物流信息实训》、《采购与供应管理实训》、《国际货代实训》、《物流设备操作实践》、《集装箱运输实践》、《物流中心设计与运作》、《物流案例》、《供应链管理》。可以安排在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阶段, 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 目的是使实践教学真正能成为理论教学的延伸, 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

(3) 培育综合技能的实践课程设置。现代企业需求的是系统性、综合性的复合型物流管理人才, 因此高职院校已经不仅仅是单纯将实践教学等同于动手联系, 而是强调以动手为手段, 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应用能力, 在各项专业技能基础上, 将所学各类物流单项技能融会贯通, 综合运用管理, 营销, 财务, 法律等相关知识, 培养企业或部门的总体运营能力, 实现就业能力与创业能力的综合能力目标, 为学生的后续发展奠定基础。

综合技能课程设置分为校内和校外两部分。校内实践课程是把设计型实验以及综合型实验引入到实训中来, 让学生以专业技能为基础, 验证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 并将之实际应用, 加深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 更深一步是通过操作发现问题, 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课程内容包括《物流综合实训》、《物流企业管理》、《物流企业营销》、《物流企业运营》、《物流客户管理》等实践课程。

校外实践课程包括毕业设计和顶岗实习等, 可安排在大部分专业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学完以后。经过校外综合实践课程的的训练, 可以进一步促进物流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有机结合, 尤其是通过顶岗实习可以让学生实现零距离上岗, 适应不同物流行业对于物流人才技能的需求, 最终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

摘要:物流管理专业要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物流专业人才, 就必须加强实践教学, 因此, 建立完善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尤为重要。根据我国对物流专业人才需求的特点及现阶段高职院校物流实践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针对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路和构建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物流管理,专业实践,课程体系设置

参考文献

[1].史晓原.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及实践教学研究[J].教学实践研究, 2010 (3)

[2].杨浩军.物流实践课程体系建设初探[J].物流科技, 2006 (2)

[3].朱丹.以就业为导向构建高职物流课程体系[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 (6)

[4].王成林, 邬跃, 张旭凤.物流实训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物流技术, 2009 (2)

3.工业设计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探讨 篇三

关键词:工业设计 实践教学体系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顺德职院)工业设计专业经过10多年的发展,在理论教学体系方面已经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模式,然而在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探索。本文将结合顺德职院实践教学体系现状以及当前专业发展的一些机遇,探讨如何建设持之可行、符合专业发展趋势的实践教学体系。

1工业设计实践体系建设目标

在我校原有的工业设计实训条件(模型制作实训室、行为研究系统)基础上,根据珠三角地区特别是顺德本地产业对工业设计人才需求的特点(CAD技能熟练、了解常见材料成型与加工工艺、具备较强的创新与审美意识、熟悉产品开发设计与管理流程等),建设工业设计实践体系,如图1所示:

2工业设计实践体系建设方案

2.1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实训室

根据实际设计工作的需要,对CAID相关软件教学资源进行整理,形成便于教学与训练的、实用性较强的系统。

2.2形态及设计语言实训室

按照人类对事物形态的认知规律,完善形态美学教学设备设施,形成有效的培训系统。

2.3工业设计创新工场

创新体现了工业设计的核心价值,而工业设计创新工场则承担了重要的创新理论教学、研究和实践任务。未来的创新工场将开展创新设计理论研究、全球创新创意产品展示、历届优秀学生设计作品展示、材料成型与加工工艺资源库建设、专利及设计情报资源分析整理等多项重要任务和建设项目。

例如材料成型与加工工艺资源库建设项目,将通过对珠三角百家典型企业的实地调研进行资源采集、整理,整合地区优势资源;以学校为中心,以网络建设、出版教材、年度展览、年度论坛等形式实现企业与学校资源共享;为工业专业教育提供最新最前沿的材料工艺资讯,也可以为广大企业提供材料成型与加工工艺咨询服务。专利及设计情报资源分析整理项目将通过各种渠道,在世界范围内搜集工业设计专利情报资源,并分门别类整理,形成设计创新理论教育的重要支撑。

在创新工场里,学生可以近距离接触全球著名创意创新产品或产品模型,也可以看到历届优秀学生的设计作品;另外,创新工场也可以成为校企合作交流的空间。

2.4产品调查与企业产品形象分析

以校企合作项目为驱动,开展产品品牌创新理论与实践研究,为地区产业提供产品创新设计与品牌策划服务。

2.5用户行为观察与分析实验室

通过完善用户体验环境建设、人体行为研究系统和实用调研理论体系,开展用户行为研究教学与科研实践,并为企业提供用户研究和市场调研服务。

3 工业设计实践体系组建方式

工业设计实践平台以“校企联合共建”的模式进行建设,主体部分包括:

3.1场地形式:以学校为教学基地,以企业为实训基地;

3.2师资配备: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引进一线行业专家;

3.3管理模式:以学校教师为主导,联合企业共同管理。

4 实践教学改革

4.1实践教学改革目标

工业设计专业教学依托实践平台,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以企业为支撑,改善实践教学方法,丰富实践教学内容,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具体改革目标如图2所示:

4.2实践教学改革方案

4.2.1工业设计专业技能训练

通过校企共建的实践平台,突破传统的校内“教而学”的方式,引进企业一线设计师资源进行联合教学,并通过企业的项目驱动达到实战训练效果。

4.2.2工业设计顶岗实习

在我校原有的设计公司顶岗实习资源基础上,向周边产业发掘新的顶岗实习资源,丰富就业渠道。

4.2.3工业设计师职业道德培养

通过校企共建的实践平台,利用企业管理资源,培养符合—线设计师职业道德标准的职业设计师,使学生从观念上缩短学校与职场的距离。

4.2.4工业设计科研实践

教师利用工业设计实践平台开展校企合作项目,加强与企业的联系,提高科研水平,保持对产业一线资讯的了解,做到与时俱进。

4.2.5工业设计教育资源整合

通过工业设计实践平台的操作,及时整合地区产业资源优势为教学所用,保证设计教育持续走在行业的前沿。

4.2.6工业设计教学改革试验

利用工业设计实践平台的资源优势,对工业设计课程体系设置、课程教学方式进行多样化创新,提高设计教学效率,保汪工业设计人才培养质量。

4.2.7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基地

在工业设计实践平台上,除了对低年级学生进行实践教学,也可以对毕业生进行岗前培训,还可以为企业提供设计师进修培养企业。企业通过校企共建平台,选择真正适合自己企业的人才,而学生也可以通过实践平台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

4.2.8工业设计项目合作基地

通过实践平台,企业与学校共同开发新项目,逐渐形成项目合作基地。

4.2.9工业设计技术开发基地

通过实践平台,企业根据自身产品开发需要,与学校共同开展新技术研究,形成技术开发基地。

5工业设计实训基地建设

工业设计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必须依托实训基地进行,因此实训基地的建设及水平提升势在必行。

5.1顺德职院工业设计专业实训基地现状

我校工业设计专业实训基地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专业自身原有的实训基地,第二部分是校内其他专业的实训基地,第三部分是校外实训基地。

5.1.1专业自身原有的实训基地

工业设计专业自身原有的实训基地包括陶艺实训室、石膏模型室、材料与工艺样机室以及决速成型实训室等。这些实训室能够支持产品外观模型制作、材料与工艺解读、机械原理应用等实训课程,但是依然存在以下不足:(1)难以制作产品功能样机;(2)不能时行小批量加工;(3)快速成型设备老化。目前,这些不足已成为工业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主要障碍。

5.1.2校内其他专业的共享实训基地

校内其他专业的实训基地作为校内共享资源,是工业设计实训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有效开展金工实训、跨专业交流等教学活动。这些校内实训基地包括机械加工实训室、模具加工实训室以及数控加工实训室等。在校内实训资源的共享方面,我校尚未形成有效的共享机制,因此工业设计专业只能在现有基础上有限度的利用校内共享实训资源。

5.1.3校外实训基地

多年来工业设计专业与企业界已形成良好的合作传统,每—届的学生都能获得充分的企业实训机会。依托顺德发达的产业经济,进一步开拓更多形式的校外实训基地是工业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重要保障。

5.2工业设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方案及资金投入计划

工业设计专业已成为教育部、财政部重点支持的高等职业学校专业之一,同时顺德区政府亦投入相应比例的资金,因此工业设计实践体系建设在资金方面得到了充分保障。为弥补我校工业设计专业实训基地的不足,工业设计专业将规划建设共享型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实训室、形态及设计语言实践实训室以及工业设计创新工场,其相关功能及资金投入计划如表1所示:

6结束语

4.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设计 篇四

----以陕西理工学院文秘教育专业为例

张鹏飞朱佳伟

(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文秘教育专业 陕西 汉中 723000)

[摘要]当前文秘教育专业文秘方向在实践教学环节方面存在师资力量薄弱、实训设备不完善、实训时间安排不合理、实训内容单一化、管理缺乏科学性等问题。优化文秘教育专业文秘方向实践教学体系必须遵循专业性、多样性、实用性和系统性的原则。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硬件设施、科学设计教学内容等方面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只有这样,文秘教育专业文秘方向实践教学体系才会比较科学合理,对文秘教育专业学生日后从事文秘工作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文秘教育;文秘方向;实践教学体系;优化设计

[基金项目]本文系陕西理工学院2011-2012学年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文秘专业方向实训环节设置与实训内容研究”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UIRP1155。

作为本科教育层次的文秘教育专业相对于高职院校的文秘专业,具有其明显的独特性。文秘教育专业在性质上属于师范类专业,为了拓宽就业口径,因而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将学生培养成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职业高中、中等专业学校秘书专业师资及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高级应用型秘书人才”。而现在部分高校在其教学过程中有意无意地将教学重点放在“师范”教育上,从而不可避免地忽略了“文秘”教育,以至于学生对自己的就业方向也缺乏一个明确的定位。事实上,文秘教育专业采用的是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即兼具“文秘”教育与“师范”教育两个方面,这是该专业的一大特色,为了能够有效发挥这一优势,凸显“文秘”教育,本文仅从文秘教育专业文秘方向探讨教学体系的优化方案。[1]

一、文秘教育专业文秘方向实践教学体系现状分析

(一)文秘教育专业文秘方向的教师在学生的实践环节中不能起到较强的指导作用。许多高校的文秘专业教师由于自身实践经验的缺乏,以至于在给学生授课时,更多的是照本宣科,不能很好地做到将实际工作情况与书本理论知识紧密结合,更不能在实践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可操作的实践方案。以陕西理工学院文秘教育专业为例,专业课的教师大都非文秘专业出身,而是以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居多。所以,在学校安排的文秘专业见习环节中,该专业教师很难给予学生实质性的帮助与指导。文秘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专业,这就要求开设文秘专业的学校必须拥有专门的文秘实训室、摄影室、会务室等各种实验室,同时也要求保证学生在实训的过程中有相关教师的指导,要使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遇到的问题能及时得到教师的解答,以便于学生快速地掌握所学知识。然而,目前包括陕西理工学院在内的很多学校的文秘专业实践环节是没有专门教师指导的,管理人员也多是由学生担任。

(二)学校硬件设施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实践需求。文秘专业特有的应用性决定了它在培养文秘人才的时候需要特定的专业场地、专业设施。若学生空有理论知识,缺乏实践操 1

作的能力,那么人才培养无疑是失败的。该专业所必需的硬件设施正是培养学生这种能力的保障,如若离开硬件设备,整个实践教学体系将成为无本之木。然而事实上,目前高校的情况很不乐观。据调查,现在许多高校文秘专业在硬件设备上处于一种近乎贫瘠的状态,许多办公设备如复印机、摄像机、传真机和投影设备等都没有得到完善,实训室的电脑配备也不能保证人手一台,至于较为先进的远程会议设备就更是“奢侈之物”了。

(三)文秘实践教学缺乏多样化、科学化的安排设计。第一是安排的实训内容缺乏多样性,不够全面。目前部分学校在实践教学中组织学生实训多是单一的计算机技能操作训练,而对于专门的秘书口才实训、秘书礼仪实训以及秘书商务活动、秘书事务活动几乎不曾涉及。第二是实训安排时间过短、见习单位单一化。就陕西理工学院文秘教育专业而言,“文秘专业实训”时间为两周,除过双休日其实就只有十天的时间,如此短的时间进行全面系统的训练显然太过仓促,先不说学生实习的目的能否真正实现,单就学生对新工作环境的熟悉程度就不得不质疑这样安排的合理性。此外,由于学校安排学生进行文秘专业见习的单位大部分是行政部门,工作量一般都较小,以至于学生在实训时较清闲,基本上接触不到具体的事务性工作,更别说其他实践性操作了。

(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实践意识薄弱。学生自主学习是整个教学环节中最核心、最重要的部分,对于文秘专业学生而言,动手实践能力更是重中之重。然而,绝大部分学生就是缺乏这方面的能力,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陕西理工学院文秘教育专业为例,单就文秘实训室的情况而言,该校文秘教育专业学生在实践课程中多以娱乐为主,缺乏对本专业实际操作技能的重视。

针对这些情况,笔者进行了大量的问卷调查,经过调研,发现文秘教育专业文秘方向实践教学体系中出现的上述问题由来已久,且直至目前也尚无完善的解决对策,其教学现状也未能实现实质意义上的转变。故而,笔者从自身的学习体会出发,认真探讨、分析、总结这些问题的缘由,并就此提出操作性较强的优化设计方案。

二、文秘教育专业文秘方向实践教学体系优化原则

优化文秘教育专业文秘方向实践教学体系,需遵循以下原则。第一,专业性原则。文秘教育专业文秘方向在实践教学体系中所开设的具体教学环节,必须以体现专业特色为重点,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在充分考虑本专业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进行科学设计。第二,多样性原则。针对当前本专业发展情况,以文秘核心实践教学体系为圆心,多方位延伸,要将秘书职业技能与国家秘书职业标准有机结合,在加强特定能力培养的同时,也须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第三,实用性原则。这是所有原则中的核心原则。优化文秘教育专业文秘方向实践教学体系,要以特定岗位为准则来设置具体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第四,系统性原则。众所周知,高等教育以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为目标,对学生进行系统知识的传授,这对于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将会奠定坚实基础。因此,在特定教学阶段中,有目的的设置实践教学课程,循序渐进地实现教学目标,将理论

知识与实践操作系统有序结合,就可保证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均衡发展。如能按照以上原则优化文秘教育文秘方向实践教学体系,必然会使该体系更加趋于科学合理,对文秘专业人才的培养发挥更大作用。

三、文秘教育专业文秘方向实践教学体系优化设计

(一)加强文秘教师队伍建设。一是聘用文秘工作经验丰富人士和企事业单位的在职优秀高级秘书作为兼职教师,通过他们直接把经验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得到实际有效的实践指导,并在前辈和同行的失败或成功经验中不断总结,迅速成长。同时,学生也可通过他们的介绍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及时地了解秘书人才市场与行业动向。二是可安排文秘专业的任课教师参加一些相关的短期学习培训,并订购一系列的秘书类刊物,如《秘书之友》、《保密工作》等,以此来提高文秘专业教师的授课水平。

(二)完善硬件设施。第一是学校需从文秘专业的特殊性出发,开辟多个实训场地,如建造办公自动化实训室、文书档案管理实验室、会议活动室、模拟接待室、礼仪实训室等。第二是配备尽可能多且全的实验设备,如电脑、打印机、传真机、摄像机、照相机、扫描仪等各种办公自动化设备。第三是开辟的见习基地要多样化,要充分创造和利用社会资源、校园资源,把学生放到现有的办公环境中去顶岗实习,“建立以校内实践教学为主,校外实践活动为辅的教学模式”,实现工学结合,为学生提供单项技能和综合技术实践训练的机会,让学生亲身感受和参与,使学生得到系统综合的训练。

(三)加大对实验室的管理力度。为了使学生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在实践教学体系中充分发挥文秘实验室的作用,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合理完善。第一,建立一系列规章制度,如《实验室管理制度》、《实践教学效果检查制度》等等,并将这些制度落到实处。第二,配备专门管理人员,力求管理专业化、科学化。第三,增设实验室实践内容安排,并坚持走以岗位需求为出发点,以职责要求为切入点,以能力锻炼为落脚点的路线,在模拟的工作环境中进行高强度演练,通过完成多种不同的任务,来实现秘书专业技能的锻炼。

(四)实践教学环节科学化、多样化。第一,理论与实践结合。采用互动式案例教学的方法,融案例、情境、讨论于一体,让学生在“学”与“思”的过程中,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共事的能力及创新能力。第二,模拟各种实训。根据课程内容的安排,开展各种阶段性的专业职业技能比赛。如“企划案制作大赛”、“办公实务操作演练”、“秘书礼仪体验”、“公文写作征文大赛”、“秘书专业情景摸拟大赛”等。这样,一则可在锻炼学生各种综合专业素质与能力的同时,开阔他们的眼界,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创新精神,二则可活跃学生的课外生活,塑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形象。第三,在院系支持下创办本专业的学生社团。学生社团既是有效历练学生实践能力的一个平台,又是一个最能培养学生社会交际的“圈子”。所以,文秘专业作为一个典型的应用型专业,更应积极鼓励学生自主创立本专业的社团,如成立秘书事务所、秘书礼仪协会等。[2]

(五)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强其自主实践意识,实现学生的“多渠道化”学习。第一,“三人行,必有我师”。鼓励学生从周围的环境学起,利用课间、课外的各种机会多向教师虚心请教,养成勤学好问、善于思辨的学习态度。第二,“熟能生巧”。敦促学生多动手、多操作,充分利用学校的电子阅览系统、互联网、图书馆、英语角、社团以及学校组织的比赛、庆祝等活动来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会务能力、组织能力等等。寒暑假期可主动去企业见习,尽可能多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充分利用一切可用的社会资源增长自己的见识,锻炼自己的能力。

四、结束语

优化之后的文秘教育专业文秘方向实践教学体系要解决目前文秘教育专业在师资、设备、实践内容、教学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应体现出文秘教育专业的复合性与独特性,即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锻炼能力为重点,兼顾相当程度的文化素质教育和不同兴趣群体的特殊要求,最终使学生具备与职业岗位相衔接的职业能力。

指导教师:徐渊 袁平夫

参考文献

5.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设计 篇五

一是聘用文秘工作经验丰富人士和企事业单位的在职优秀高级秘书作为兼职教师,通过他们直接把经验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得到实际有效的实践指导,并在前辈和同行的失败或成功经验中不断总结,迅速成长。同时,学生也可通过他们的介绍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及时地了解秘书人才市场与行业动向。二是可安排文秘专业的任课教师参加一些相关的短期学习培训,并订购一系列的秘书类刊物,如《秘书之友》、《保密工作》等,以此来提高文秘专业教师的授课水平。

3.2完善硬件设施

第一是学校需从文秘专业的特殊性出发,开辟多个实训场地,如建造办公自动化实训室、文书档案管理实验室、会议活动室、模拟接待室、礼仪实训室等。第二是配备尽可能多且全的实验设备。第三是开辟的见习基地要多样化,要充分创造和利用社会资源、校园资源,把学生放到现有的办公环境中去顶岗实习,“建立以校内实践教学为主,校外实践活动为辅的教学模式”,实现工学结合,为学生提供单项技能和综合技术实践训练的机会,让学生亲身感受和参与,使学生得到系统综合的训练。

3.3加大对实验室的管理力度

6.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设计 篇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教高职教师要创新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来满足社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CBE教学模式就是在现社会中以培养学生实际能力为主的能力本位教育模式,将CBE教学模式运用到教育教学中,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具备专业理论知识,还能将其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掌握专业职业能力,满足了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在我国飞速发展的过程中,旅游行业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其行业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张,在此背景下对从业人员的需求量也在不断的提高,所以高职旅游教育在培养旅游专业人才方面担着重要的责任。为了能够使培养出来的人才满足社会、行业的需求,就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以能力为目的教学模式,创建科学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本文就在CBE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对旅游管理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构建及研究。

一、分析CBE教学模式

CBE全称为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译为能力本位教育。CBE模式是近几年在北美国家比较流行的职业教育模式,其主要目的就是从社会行业岗位需求出发,注重人才能力的培养。CBE模式要求人才达到岗位的能力需求、基础知识需求、知识能力的掌握及运用。CBE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将教学目标定义为如何使人才具备职业能力,具有较强的目的性、针对性、职业性和实践性,与当前我国职业技术学院的教育相吻合。CBE模式中创新了传统以基础知识为主的教学理念,是一种全新的以能力培养为理念的教学模式。在CBE模式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其流程来组织课程及教学活动,学生在此过程中应该了解教学评价的信息,使学生能够完善自身的学习方式,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二、CBE模式对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意义

(一)使旅游管理专业培养人才目标更具体

以CBE模式为基础,在进行调查和研究之后,可以有效掌握当前旅游行业对旅游管理人才的职业需求及素质需求,明确旅游管理专业培养人才的目标。

(二)使旅游管理专业实现文化教育

旅游专业的教育表现了以职业能力为目的的职业教育,使用CBE模式,既满足了行业的发展需求,也有效提高了旅游专业教育质量,还使学生在完成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培养自身的职业技能。

(三)使旅游管理专业实现实践教学

职业教育具有职业性及实践性,只有进行实践教学,才能符合职业人才的培养标准。使用CBE模式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基础,实现实践教学,创新实训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培养实用型、创新型人才。以旅游管理职业的能力为基础,又深到浅、由易到难、有基础训练到综合训练,重视实践、实训教学,与当地旅游单位合作教学,实现了旅游管理中专业的实践教学。

(四)使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个性化

要想培养实用型、创新型旅游管理人才,就要使旅游管理教学个性化及鲜活化。以CBE模式为基础,创建项目化的教学活动,以教课、学习、实践为原则,以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为主体,以培养人才职业能力为目的,使学生循序渐进的进行旅游管理专业学习,培养学生旅游管理专业基础知识、技能知识及职业素养,达到旅游管理行业对人才的需求。

三、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由于旅游管理专业涉及的范围比较广,也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及综合性,也就要求培养出来人才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但是目前许多高职院校中对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目标不太明确,这就造成课程内容与培养目标有冲突,对专业中的`教学目标、实践教学步骤、环节、技能、职业素质没有明确的要求。目前旅游管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大多都是以饭店的服务、旅游服务、景点服务的实习为主,而且都是针对某一项进行练习,这就使得学生不能综合学习。尽管目前高职院校中安排学生的实习机会较多,但是由于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这也使得学生不能将理论知识与技能相结合,在今后学生的就业中会造成困扰。

(二)没有完善的课程设置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大多都是管理类、经济类及技术性的课程,此种课程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面比较狭隘,缺少职业素养及人为素养,导致学生潜力不足。目前我国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普遍为传统市场,没有以适合行业需求及就业为目的,造成学生就业率下降及旅游管理行业人才稀缺等现象。

四、CBE模式下旅游管理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一)创建以培养能力为目的的实践教学体系

运用CBE模式理论为基础,以就业为目的。由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就业范围较为广泛,可以以饭店、旅游团、旅游景点等为就业群,从而分析他们选用人才的能力需求。在了解旅游管理专业的就业方向、专业特点、培养人才模式的基础上,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优点及经验,并且时刻关注社会中旅游管理行业的动向,能够发现问题并及时创新及调整实践教学体系。在教学中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在课程中创建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运用自己的理论知识及技能。高职旅

游管理教育应创新传统的“学历文本”的教学理念,以就业及市场为基础,创建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将培养出来的人才符合社会发展及行业需求为首要目的,创建以培养能力为目的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创建以社会为目的的实践课程

了解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培养人才的目标,创新传统的理论教学,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创建符合旅游管理实践教学体系的实践课程。可以按照实习、基础技能培训、专业技能培训、综合能力培训四个阶段创建实践课程。在此基础上还要加强实践案例教学质量,教师可以先为学生讲述知识要点、难点,在此过程中穿插实践例子,使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练习,最后教师与学生进行共同评价教学体系。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应该是以知识教学为基础、技能教学为辅助、行业发展对促进进行设置,创新传统为了教学而教学的模式。学校可以对旅游管理市场、往年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旅游的发展、旅游管理行业对人才的需求进行调查并且创建评估体系,并且可以邀请社会中旅游管理行业中的工作人员参与到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中,提高旅游管理实践教学体系设计的质量。

(三)创建旅游管理实习基地

旅游管理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所以创建旅游管理实习基地在实践教学体系设计中是非常重要的,高职院校可以创建校内实习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创建校内实习基地主要是模拟现实的实训室及工作场所,利用先进的设备及软件创建真实的工作环境。一般包括语音实验室、餐厅、房间、旅游企业等等。创建校外实习基地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及素养,与校外企业和相关单位互相合作,创建长期的实习基地,加强旅游管理专业实习实践教学。学生可以通过此了解旅游管理行业内部的运行模式及工作流程,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及意识。为了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实践学习的效率,使学生能够真真切切的感受工作环境,学校可以与旅游企业合作,创建生产、学习、研究为一体的教学模式,使校外实习基地更加规范和稳定。

(四)创新旅游管理实践教学管理机制

可以结合旅游管理实践教学的目的,创新、完善教学评价机制,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及管理质量,使实践教学可以根据教学目标进行。对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实验、教学、操作等阶段,应该有规律的进行考核,检验学生掌握技能的情况,使每个学生都能够真正的学到实践技能知识。在评价的过程中,还要关注旅游企业的反馈内容,根据不同层次进行不同评价。如果在实践教学中没有完善的管理机制及监控措施,那么所有的教学计划和目的都不会达到目的,对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问题及发展都会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就要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及制度,制定有效、完善、科学的实践教学细则,以保障实践教学体系能够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使旅游管理实践教学体系更加完善。

五、结语

7.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设计 篇七

一、改变传统观念,增强“艺术设计理论”课程教学的实践意识

对普通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而言,“艺术设计理论”课程体现为艺术史和艺术基础理论两个方面,课程常设置为“现代设计史”“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艺术概论”“设计概论”“设计心理学”“设计美学”等,涵盖的课程较多,门类也较为广泛。从课程设置来看,“艺术设计理论”课程更多的是作为一种通识课程来设置的,设置这些课程的主要目的就在于提升学生的艺术理论素养,增强学生对艺术设计专业的理性认知。因而长久以来,国内对“艺术设计理论”课程的教学也多遵循着“传道”式的教学模式,注重知识灌输,强调理论接受,而较少关注理论知识本身的实践转化能力,因此在日常的理论教学中过于“拘谨”,对理论课程的内涵没有更深地作出探索,外延也没有作较为广泛的拓展,照本宣科,就理论谈理论,专业名词、术语充斥课堂,影响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严格来说,提升“艺术设计理论”课程教学的实践元素,从日常课堂教学的“教”与“学”中都要重新树立新的教学意识与教学观念。就承担设计理论课程教学的教师而言,首先要改变传统的理论教学观念,抛弃陈旧的“传道”式的教学方式,长久以来,一本教材、几本教参加上一套多年未变的教学课件成为“艺术设计理论”课程教学的主流景象,知识体系陈旧、老化,对学科前沿性进展置若罔闻,将理论课程中的知识点以条目的形式强加灌输,对理论本身的意义及其对当下社会的价值较少关注或者关注不足。换言之,设计理论课程的教学本身就缺乏一种实践意识,人为地将理论教学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隔绝开来。诚如有学者在谈及《大学美学》教学时所指出的那样:“无视时代社会的审美诉求,拘泥于抽象化的本质化的美学概念和美学理论,美学课程的课堂教学在学生望文生义的审美期待落空之后渐趋冷落,日渐边缘,美学课堂在现代社会生活的缤纷美景中渐趋萧条,‘日常生活审美化’与美学教学成为彼此漠视的客观现实。”[1]承担设计理论课程教学的教师要对所教专业的课程总体设置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要明确教授课程在这一专业课程的总体设置中占据的位置,从而作出准确的课程性质的判断。如《动画概论》与《动画设计史》对动漫专业的同学而言比起工业设计或会展艺术设计自然要重要一些,其理论对应实践能力的强度与效度自然也要重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重对设计案例的分析与判断,要善于联系日常生活来讲解理论知识,尽量做到理论与现实的对应,增强学生理论学习的现实感知能力。对于学生而言,提升设计理论课程学习的有效性与实践性,首先也是要抛弃那种“学无所用”的错误认识,要准确地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对应起来,从理论学习中加强所学专业知识的储备,从理论课程的学习中吸取中外艺术设计成功的理念与方法,善于从大量的案例中捕捉创作理念、艺术灵感,以理论学习作为指导现实创作实践的有益工具,提高”艺术设计理论”课程在专业学习中的关注程度。

二、优化课堂教学模式,贯通“理论学习—实际应用”的课程衔接机制

伴随着社会发展尤其是国家层面对创新型社会体制建设目标的确立,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对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而言,这既是机遇更是挑战。如何适应社会发展,培养出富有创新观念同时又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和较强的实践技能的设计人才成为当下艺术专业人才培养和日常教学的首要任务。就”艺术设计理论”的教学而言,同样也面临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机遇与挑战。换句话说,适应社会发展与市场需求、更新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完善教学设计体制成为“艺术设计理论”教学建构实践教学体系及其评价机制的目标。

首先,“艺术设计理论”的课堂教学模式要富于多元性。传统的艺术理论教学多采取教师讲授为主体的常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体制下教师始终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对课程教学的设计与实践都遵循着自身的主观动机,主观性成为教学实践以及教学效果评价的重要指标,而教师自身的主观动机是变化的,不均衡的,它受制于教师心理、情绪、身体状况等多重因素的制约,教师对理论知识的阐释与传输完全演变成为受众之外的“自弹自唱”,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这样的教学体制下更多是一种被动的接受状态,这种教学模式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但却不利于学生创新型思维的培养,对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投入运用也帮助不大。因此,优化”艺术设计理论”课程的课堂教学,其教学模式不能是单一的、固定的,充分利用现代教学设备,强化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存在意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例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将课堂教学改为课外观摩实践、充分利用各高校的产学研平台、实习工场以及各种艺术展览会等,加强学生的现场认知,将书本知识转换成现实生活的实践认知,推动理论知识的快速吸收与转化。

其次,利用网络平台建构“艺术设计理论”课程教学的多元互动机制。与传统的理论教学相比,现代的“艺术设计理论”教学手段日趋多样,由于艺术专业的班级建制多是小班制,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加强台上与台下、课堂与课后的互动遂成为一种有效的实践教学方式。美国教育家罗伯特·家涅认为,在课程教学中,对各种教学媒体的应用是学习情景中刺激学习者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诸多的教学媒体中,网络无疑又是优势最为明显的。网络可以随时对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信息进行处理,进而形成声、像、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系统,实现视、听、触、想等多种方式相互交融的形象化教学模式,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设计理论的课程教学随时可以将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形象生动的网络案例,便于学生认知与理解,同时也促进学生从网络鲜活的案例中总结归纳,逐渐演绎成形而上的理论规律。再者,网络平台缩减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意识,如利用网络课程群,学生可以提问、教师进行答疑,甚至可以就某种问题展开讨论,它使得课堂教学不再拘泥于课堂的45分钟,也使得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成为现实。

再次,“艺术设计理论”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需要复合型的教材支撑。

教材建设是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重要内容,是衡量师资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艺术设计理论”课程教材建设的落后一直制约着理论课程的有效拓展,因此选取实用性强,富有鲜活设计案例的教材,建构多元化的教材体系,不盲从权威,不拘泥一套教材,这是理论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方向之一。就现行“艺术设计理论”课程的教材编写体例而言,绝大多数教材的编写体例单一,教材知识体系的架构不尽合理。严格地说,现行的艺术理论教材遵循着上世纪50年代的本体论思维,如现在通用的《艺术概论》教材中,绝大多数都是从“艺术是什么”的定义开始,论及艺术的起源、本质、创作、作品以及艺术接受等,体例大同小异,甚至采用的案例也多有雷同,这样的教材编写条例很难融入实践性元素,某种程度上仅仅是一种知识的介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除了了解到一些基本的艺术常识外很难有什么其他收获。促进“艺术设计理论”课程的实践化教学改革,如果再拘谨于传统教材既定的编写体例,无疑限制了实践教学模式的有效拓展。当然,由于设计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仍然处于一种探索阶段,目前流行的艺术理论教材很难与这种教学改革完全匹配,针对这种情况,有学者认为:“在教材不甚完备的情况下,灵活运用教材显得尤其重要。艺术理论的课堂教育可以基于教材而不局限于教材。可以让学生谈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可以发表不同的观点,还可以抛开教材,探讨学生真正关心的问题。”[2]在现行合适的设计理论教材还没有完全成熟的情况下,“艺术设计理论”的课堂教学理应采取复合的多元化的教材体系,按照不同的内容选定不同的教材,同时借助网络平台,丰富课堂教学的知识体系,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进而真正丰富课堂的知识传输,推动理论的实践转化。

最后,打造产学研教学平台的直通车,实现理论学习—观摩创作—模仿制作—独立设计—提炼理念这一“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模式。

与艺术专业其它专业课程相一致,“艺术设计理论”课程的教学目标同样是将所掌握的理论知识投射于实践,再从实践中检验理论学习的效度,并进行有效反馈,验证理论学习中所掌握的设计思想,并进一步优化提炼,内化为具有自身优势的设计理念。近些年来,随着产学研平台的不断构建,校企合作进一步走向纵深,实践教学迈出了具有现实意义的关键一步。对艺术理论课程的教学而言,充分利用产学研教学协作平台,在校企联动中实现教学内容的现实转化与实践验证无疑是促进教学、提升效果的最佳途径。传统设计理论课程的实施途径总是在“课堂—课堂”中进行,而构建理论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就要突破传统教学的瓶颈,充分利用产学研教学平台,实现“课堂——企业——社会”的三层实践机制,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约请企业到学校建立嵌入式的实习基地或者校办工厂,也可以将艺术理论的教学场所设立在实习基地或企业制造现场,通过现场观摩、指导来强化学生的形象感知与知识领悟,使实践教学的步伐变得常态化、固定化。

三、建立开放性的过程考核指标,构建“艺术设计理论”课程教学的评价指标体系

与设计理论的教学模式相适应,对设计理论课程的考核方式同样要遵循着实践为主、理论为辅的基本原则。在传统的艺术理论的考核中,闭卷笔试的方式成为一种较为通行的做法,在指定的时间与地点,学生完成固定题型的答题任务,由于受到闭卷考试固定模式的限制,学生必须经过背诵等记忆方式才能取得有效成绩。由于受到考试的支配性作用,学生很难做到对所学理论知识的融会贯通,更多的是对理论知识的背诵与记忆,其主要目的也并非是为了真正掌握并学会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而更多的是为了通过考试这一目标,因而在对待所学的理论知识体系时无疑就发生了人为偏差,考试的内容投入的精力自然比其它理论知识体系要多,也正是为了应对考试,学生运用知识的空间也受到较大程度的抑制。

构建“艺术设计理论”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必须改革传统理论教学的单一化考核模式,不能拘泥于考试这种唯一性的考核办法,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需要一种多元开放的过程考核标准,其考核指标应丰富多样。严格来说,优化设计理论课程的考核机制,建立开放的过程考核指标,就不能拘泥于固定、单一的时间考核模式,多元、复合的考核才是有效方式。在日常的设计理论教学中,课堂讨论、网络平台探讨、课堂笔记、学习心得、创作观摩体验等都是较为切实的考核手段。例如《中国美术史》课程的教学考核,可以结合艺术馆、博物馆的中国画参展来进行,安排学生运用所学的美术史知识来分析评鉴所观摩的中国画作品,从线条、色彩、块面、透视法则等专业层面展开剖析,这比单纯地考察学生基本的绘画常识似乎要有意义得多。当然,建立开放性的考核指标,考核的时间就不能集中于期末这一特定的时间段,要将过程考核指标分化到整个课程教学的若干时段,建立细化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针对学生的完成情况逐一给分,在课程结束后进行综合加权,从而换算出真实有效的课程考核成绩。当然,因为”艺术设计理论”课程体系的差异,不同的课程其适合的考核方式是不同的,因而依据不同的课程及其实践教学需要来制定多元化的考核指标才是有效推进理论课程实践教学评价的关键。

诚然,鉴于长久以来艺术理论课程教学受传统思维的影响,对“艺术设计理论”课程的教学改革无疑将面临着重重挑战,如何将实践教学融入“艺术设计理论”课程体系中,激发理论课程教学遭遇遮蔽的实践意识,构建切实可行的“艺术设计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方案,这是该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步骤和关键环节,同时也是对社会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回应,其意义自然颇为深远。

参考文献

[1]张伟.大学美学课程教学的模式嬗变及其学科导向[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115-118+119.

8.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设计 篇八

关键词:校企双主体 实践课程体系 开发设计

校企合作一直是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生命线。教高[2006]16号文件明确指出,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要培养学生职业综合能力。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要求学校必须在工学融合、校企合作为主体的教学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上下功夫,全面整合校内外各种资源,从根本上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各省教育行政部门、职业院校在推进校企合作方面做了很多有益探索,随着从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到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要求的不断提升,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财会与金融学院在校企合作的深度上下功夫,不断突破和创新“校企双主体”办学模式,依据当前教育发展规律、社会发展需要以及高职院校“校企双主体”的办学理念,对财金类专业的实践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和创新,构建了“校企双主体”办学模式下的“三位、双向”实践课程体系,通过专业实践培养优势,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毕业生拓宽了就业渠道。

1 “三位、双向”实践课程体系设计依据

1.1 开发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自2008年以来,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财会与金融学院,对财金类课程体系的开发设计进行了多方面深层次的探索研究和大胆的改革,设计开发了以就业为导向、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该体系的开发与设计,打破了传统的学科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是以专业就业为导向、培养能力为主线,在设计上突出“能力目标”,突出工作过程指导,按工作过程的不同工作任务的相关性来实现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整合的“串形”体系。在课程体系设计过程中,根据高职的全新的改革理念和借鉴先进高职院校专业改革的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成立了专项调研和课程体系开发小组,从工作实际需要开发设计课程,通过经过大量的企业调研,梳理出财经类专业的就业岗位类型,邀请企业专家进行研讨,按照课程体系开发的基本思路,对就业岗位的工作过程、工作任务和岗位职责进行分析,归纳和梳理出典型工作任务,再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确定行动领域,对岗位群的工作过程进行大胆的整合和创新性重构,开发设计出了由专业基础学习领域、专业核心学习领域和专业拓展学习领域组成的“三层次”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形成了以学生为核心、“教、学、做”一体化、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特色教学模式。

1.2 校内建设具有真实工作项目的“教学企业”。高职院校采用“请进来”的模式,与当地具有影响力的合作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基于实际工作过程,以“专业实用为基础,提升专业实践技能,实现零距离就业”为导向合作共建文经类专业的经营服务型的教学企业,校企双方共同投入,学校提供建设场地,整合校内外财金类服务需求,融合双方优势资源和育人环境,将学校的教学活动与企业的经营过程紧密结合,集经营服务、专业教学、实训实战、社会服务等功能于一体,并按市场机制运营。学校匹配专业教师,合作专业机构根据业务需求提供相关专业硬件设备、业务项目规划、培训及企业指导教师,在教学企业中根据专业特点、市场需求和企业资源,校企共同设计出不同类别的真实业务,为学生职业岗位认知、课程实训及真实项目操作提供教学及工作环境,实现了校企双方共赢及校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2 “三位、双向”实践课程体系设计思路

围绕高职院校既要培养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又要增强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实践能力,还要切合企业和社会的实际需要,同时能与企业能够长期有效深度的合作,这就对实践课程体系的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根据这个要求,设计出“校企双主体”办学模式下的“三位、双向”实践课程体系,具体包括两个层次的涵义:“三位”即高校、企业、校内教学企业三个主体共同开展教学,“双向”指以企业与教学企业的信息双向互动、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信息双向互动,以校企共建的“校企双主体”“教学企业”为平台和载体,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融合职业岗位认知、专业核心课程实践教学、真实工作项目为一体,通过校企双方合作完成真实工作项目的设计、指导和实施,指导学生完成专业综合性实践课程的学习。(图一)

以广东科学技术学院财会与金融学院投资理财专业实践课程体系设计思路为例,以校企共建的“校企双主体”的教学企业-金融中心为载体,高校、企业与金融中心共同教学为主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专业核心能力课程在学校的课堂由学校专任教师为主导完成,常用的方式为讲授和课堂专业实训为主;专业综合性实践课程由企业兼职教师与学校专任教师共同指导在教学企业-金融中心完成。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和校园的金融市场需求,由教学企业和企业共同进行真实工作任务的设计,并组织学生完成实施。学生在教学企业完成真实的工作任务过程中,不间断将实习信息及时反馈到学校和企业的指导老师,学校专业老师可根据实际工作情况来修正和充实课堂专业理论知识教学内容,增强专业实践能力;企业指导老师可根据反馈信息不断调整市场应对策略,并修正和设计真实工作任务,学生也可及时了解行业企业最新信息,提升专业实践技能,实现了零距离就业。

3 “三位、双向”实践课程体系设计的成效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经济发展对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这点,从政府到高校已达成共识。把校企合作形式,按合作的深度进行层次划分,可分为三个层面:一是浅层次合作。学校专业方向按企业所需确定,在企业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建立专业专家指导委员会。聘请行业(企业)的专家、高级技师等为指导委员会成员,与企业签订专业实习实训合作协议,逐步形成产学合作体。二是中层次合作。学校为企业提供咨询、培训等服务,建立横向联合体,建立由知名专家参加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切实可行的专业教学计划,按职业岗位群分类,确定专业能力结构和非专业能力素质的群体要求,根据企业的需要进行人才培养。三是深层次合作。企业与学校相互渗透,学校针对企业的发展需要设定科研攻关和经济研究方向,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工艺技能、物化产品和经营决策,提高整体效益。企业也主动向学校投资,建立利益共享关系,真正实现“教学-科研-开发”三位一体。学校在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各种技术、营销、管理、咨询服务的过程中可获得相关地方经济发展状况和需求的第一手资料,为课堂教学提供案例,使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形式目前还是处于浅层次的初级阶段和刚刚开始的中层次的起步阶段,其合作深度与深层次的高级阶段相距甚远。通过设计“三位、双向”实践课程体系,对校企深层次的合作提供了一些可操作性的途径。通过该实践课程体系的实施,企业、学校、教学企业之间信息交流频繁多样,相互渗透,逐步接近校企的深层次合作的高级阶段。

3.1 专业核心技能课程教学内容与实践工作岗位有效深度衔接,实现企业实践校园化。在以往的校企合作模式中,部分专业核心课程有时采取学生“走出去”到企业进行短期岗位实训的方式进行实践教学,由于受课程实训时间限制、企业实训岗位的承受能力、学生的外出安全因素、实训工作的监督与管理、企业以效益为中心及信息保密要求等因素的限制,企业提供实习岗位数量少,且多属于技术含量低的“劳力型”岗位,而技术含量较高的“技术型”岗位则很少提供;或者由于实训工作时间与工作岗位的限制,实习中缺乏企业指导老师的 “真传”,学生对岗位技能了解肤浅,实训难以达到锻炼专业技能的预定目标。现在借助“教学企业”这个专业实践平台,高职院校可以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对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及时跟进专业最新的发展动态,与企业合作专门设计出专业综合实践类课程,并融入在真实工作项目中,实习岗位覆盖全体学生,工作内容更加贴合实际;同时合作企业为更好的完成工作目标,也会派出具有丰富实践工作经验和系统理论知识的优秀的企业兼职教师进行真实工作项目的实施,并在校内专任教师的配合下,共同完成对学生的实践指导工作,这样在校园内部就可以直接完成专业核心技能课程的有效开展。

3.2 加强了师资队伍的建设。通过教学企业的日常运作与真实工作项目的实施,高校与企业、企业与教学企业直接的信息交流频繁,校内专业教师在带领学生运作真实的项目过程中,专业实践能力也在不断进行自我培训,同时与行业企业的信息沟通日益密切,可以直接了解到企业经营、管理等一线活动,及时掌握企业最新行业信息,这样既增强了专业实践和科研能力,又能充实教学内容,从而校内专业教师的实战经验得到提升的同时,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也在不断壮大;另一方面可以直接从企业中寻找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系统理论知识的专业人员来担任专职或兼职高职教师,又扩大了专业兼职教师的聘任来源。

3.3 与企业建立长期有效稳定的合作关系。企业追求的目标是根据市场的变化迅速调整策略,优化企业管理,最终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高职院校追求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如何让企业与学校合作的意愿度增强并持续,需要合作的效果来验证。

在教学企业中,以真实的项目运作为实践目的,为学生提供了岗位认知、适应市场需要和有职业发展前景的训练环境,学生职业素质得以提升,也为就业奠定了宽实的基础,学校的品牌地位得以有效提升。对企业来说,通过直接介入实践教学指导工作,提前完成了专业人才的筛选和储备工作,另一方面学校人数众多、潜力巨大的市场资源也是合作企业一直关注和重视的目标市场之一,通过建立教学企业,实现了教学需求与市场需求资源互补,校企双方互惠互利,形成了共同发展的“双赢”局面,实现了校企双方建立长期有效稳定的合作关系、持续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惠坚.对高职教育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

[2]王学卿,殷美.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 [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3).

[3]张义先,李一平.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05).

[4]杨琳.高职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内江科技,2012(09).

[5]陈立波,李谷音.高职会计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2(05).

上一篇:作文--爸爸带我去爬山下一篇:压力容器常用金属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