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

2024-07-17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共12篇)

1.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 篇一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心得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全面实施和不断深入,小学数学教学也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和改革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做好基础知识传授和指导工作,还要抱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心态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此基础上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实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优化。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心得

自主学习能力是一种可持续性的学习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还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以及相应的教学案例,就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谈一谈自己的心得体会,希望能为广大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对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进行培养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前提和基础,在实际教学中,数学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让学生发自内心认识到数学学习的意义和重要性,同时也让学生知道自主学习的价值和优势,在此基础上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由于小学生年龄小,认知面狭窄,理解能力差,所以自我掌控能力和学习意识都不是很强,这也意味着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尽可能多一些指导,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通过有效的引导和指导让学生形成一个惯性,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为学生日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牢固的思想意识基础。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自主学习活动中,数学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结合教学内容和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问题情境,利用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1]。

举个简单的例子,在教学“圆的认识”相关内容的时候,数学教师可以创建这样一个问题情境:自行车的车轮在地上滚动一圈的长度是多少?通过这个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在纸上画圆。在这个过程中,数学教师应当给予适当的激励点拨,鼓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奥妙进行自主探索。

二、?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当学生具备自主学习意识之后,教师应当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行锻炼。由于小学生年龄小,认知面狭窄,理解能力差,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尽可能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教学,将数学综合理论与生活实践有效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培养。生活是一切的源泉,知识源于生活同时也服务于生活,数学教师要善于利用生活实际进行教学,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降低学生的理解能力,这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2]。

例如,在学习“轴对称”相关知识点的时候,数学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麦当劳标志、联通标志、一对音响、窗花等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图形,然后让学生探究这些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利用这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学习。在学生找到共同特征之后,教师再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找出具有同样特征的物体,比如日本国旗、蝴蝶、天安门城楼、鼠标等,引导学生将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从实际上寻找学习资源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进一步的巩固。这种教学方式既能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还能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行锻炼,从而提升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

除了对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培养,数学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还要重视对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将自主学习内化成自己的一种学习能力和学习意识,这对学生数学素养以及综合素质的提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3]。

首先,教师要从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入手。在讲授新课之前,教师要帮助学生对预习提纲进行设计,引导学生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开展预习活动,让学生通过自主预习大致了解下一节课需要学习的内容并找出自己的疑惑和问题。久而久之,学生就能感受到课前预习的好处和价值,在此基础上形成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

其次,教师要从质疑习惯的培养入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堂上积极讨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质疑,善于质疑,鼓励学生发出不一样的声音,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良好的质疑习惯,这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最后,教师还要从课后复习和反思习惯的培养入手。在课堂教学结束之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回顾和复习,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通过这种方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自主概括思维的习惯。

综上所述,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培养是一件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小学数学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清楚认识到这一点,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贯穿到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中。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自主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韩兵.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教师,2010(27):96.[2]袁雪清.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报告[J].甘肃教育,2003(Z1):43-44.[3]朱艳红,王二来.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J].学周刊,2014(31):96-97.编辑 张珍珍

2.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 篇二

数学学科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多少, 学生学多少, 这势必使得学生就是完全地在“复制”教师的知识, 同时学生也无法完全理解这些知识。这样的教学显然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课堂这一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精神, 把课堂还给学生, 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数学教学经验, 觉得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自主学习的热情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 学习数学的兴趣越浓, 积极性就越高, 学习的效果就越好。那么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们可以创设一些情境, 把生活的实际问题和数学知识紧密联系起来, 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 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好奇心, 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只有当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 才能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化为“我想学”、“我要学”, 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24时记时法的认识”时, 我展示预先设计好的教学情境, 出示了一张学生常见的节目预报表, 让学生说说能在表中观察到什么信息。接着提问:“怎么会有14:00呢?这是怎么一回事呢?”经教师这么一问, 学生都感到奇怪。好奇的火花引发了学生的注意力和强烈的求知欲, 他们争先恐后地想弄清究竟是怎么回事, 内心深处产生一种自觉学习的积极动机, 其学习主动性当然也就表露无遗。

二、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

小学生的思维发展还未完全, 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 因此在教学中就需要感性材料的合理运用, 通过学生对具体事物的操作, 从而让其理解抽象的知识。如三年级上册“整十数、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第一课时, 教材的重难点就是掌握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对于例题46÷2的算理学生很难理解, 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摆小棒, 让学生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 明确基本算理, 为接下来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奠定基础。在摆小棒的过程中, 教师还应适时地引导并提问:“你们是怎么分的?”大部分学生回答:“先把4捆平均分成两份, 再把6根平均分成两份。”他们的思路是如此的清晰, 又完全是一种自我发现。与此同时, 学生不仅掌握了计算方法, 同时也发挥了他们自主学习的潜能。有了本节课的基础, 在接下来的几节课中学生就能自主地运用小棒来进行学习, 完全发挥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在他们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培养出来的, 那么对于学生学习方法上的指导就成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点。教师应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学法指导, 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学生一旦有了这种能力, 就能不断地获得学习成功, 增强自信和动力, 更好地参与学习活动, 运用所学知识于新的问题情境中, 解决实际问题。如在教学一年级“8、7加几”的过程中, 我没有把它当作全新的知识来传授, 而是出了一些“9加几”的练习, 让学生进行练习, 让学生巩固9加几的计算方法。接着提问:“你们是怎么计算这些题目的?”让学生明确用“凑十法”来计算。接着让学生通过摆小棒用“凑十法”来学习“8、7加几”, 我再适时提点, 使得学生充分理解了算理, 从而自主地去学习。当发现问题时我再进行点拨和讲解。在这过程中教师通过在学法上的指导, 学生完全自主地去学习, 去发现问题, 进而解决问题, 掌握新知。在这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的是学法的指导, 体现了较为科学的学习方法。有了本堂课的学习, 在接下来学习“6、5、4、3、2加几”这些课时的内容, 学生就完全能够自主学习, 有效地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

四、课后运用所学知识, 自主解决问题

学以致用, 对知识的实际运用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同时, 能够独立解决一些数学实际问题, 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好方式。因此,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及教学内容进行调整, 要面向全体学生精心设计有层次的, 具有拓展性、开放性、探究性的练习题, 挖掘问题的多向性、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为每一层次的学生设计可选择的空间, 真正做到人人都能参与、人人都有收获。如在教学一年级“认识人民币”时, 我布置了一项课外作业:用5元钱去买铅笔和橡皮, 可以有多少种买法?第二天, 我组织学生汇总他们的方案。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 发现有几十种。在教学一年级“分一分”时, 我也同样布置了一项家庭作业:把你的书包分一分, 第二天同学之间相互交流, 并且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分?这样分的理由是什么?

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 篇三

小学数学 学生 自主学习习惯

新课程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要向儿童的生活世界回归,要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习惯,让学生主动地获得知识,提高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学方法要由被动的接受式转向新型的探究性学习与自主合作式学习。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交流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接受知识。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培养儿童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以数学课为例,近年来,世界数学教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数学是什么?是发现模式,找关系,发现规律。因此,数学教育提倡在情景中解决问题,教师要学会创设情景,把教科书里的知识转化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帮助学生自己构建知识。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从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运用。新教材与传统教材相比,最大的变化是知识的呈现方式多样性,而且是可选择性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强调思维的多层次、多角度、答案不唯一,而且有开放性,这在很大程度上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呢?

一、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要使学生能够自主地学习,首先应唤起学生自己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态度。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就是激活学生探求新知识的积极主动心向,使认知活动中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处于最佳状态,形成强烈的求知欲。兴趣是求知最好的老师。敢于提出问题,对于任何事物都爱问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寻根究底的积极探究态度,是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表现,教师应该给予学生这种权力的机会。例如,学生在学习“角的度量”这一课时,我先为学生示范质疑,“角的度数应该怎样量?用什么工具量?用什么作单位?”这样从教给学生方法入手,为学生质疑打好基础,为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开端,又可以做到言传身教。其次,使学生明确在哪里找疑点。当开始度量角时学生提出怎样放量角器?角的顶点、角的边应盯齐在什么位置?角的度数应该从哪里去读等问题。然后通过分组操作、讨论、交流,再让学生提出问题,共同解决问题。学生弄清了这些问题,自然就会度量角了。

二、让学生自己发现规律

实践证明,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彻底改变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局面。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我先让学生随意画出几个形状不同的三角形,并量出每个内角的度数,然后让学生任意说出两个内角的度数,我就接着说出第三个角的度数。这时学生就会感到莫名其妙,老师是怎样知道的呢?大家议论纷纷,然后让学生拿出学具—一张三角形的纸片,自主实验,自主操作,自主讨论、交流,由此得出了“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这条规律。最后,指导学生运用这个规律来解决实际问题。

三、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

小结是数学教学课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如果能通过让学生自己归纳小结,既可以及时反馈信息,又是学生真正理解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有效方法。例如,在学习了简易方程后,我出了一些判断题,对照教材练习内容,指导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从练习题中理解、归纳,使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出了三个不同的概念。

四、让学生自己完成练习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创造良好的合作学习气氛,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在心理上的安全感或精神上的鼓舞,把学生当作朋友,多一些理解鼓励、宽容;少一些训斥、批评,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更活跃,探索热情就会更高涨,合作的欲望就会更强,课堂气氛就会更加生机勃勃。例如:在教学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时,学生对1.25×8.8这道题出现了几种不同的解法:有的认为用1.25×(8+0.8),有的认为用1.25×8×1.2,还有的认为用1.25×(10-0.2)。有的说用乘法分配律计算简便,有的说用乘法结合率计算简便,大家交流讨论,积极发言,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开拓了学生的思维,也使学生掌握了一题多解的方法,让各种不同学生的智慧都得到了尽情地发挥。

4.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 篇四

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独立地进行学习的一种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实际需要,也是当前科技飞速发展、信息量剧增和加速获取知识的需要。

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包括:

阅读数学教材的能力;理解数学知识的能力;独立思考和分析数学问题的能力;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自做和自检练习的能力。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前提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情感。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情感即是使学生喜爱自主学习,愿意自主学习。教师可通过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向学生讲清培养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意义和重要性。指出:自主学习数学不是无师自通,而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从而打消学生对自主学习的误解和疑虑,使学生明白道理,建立起自主学习数学的情感。

2、利用反馈信息,让学生“甜”中品出“甜”因,乐于“尝甜。

在培养训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时,教师要坚持正面诱导,多用表扬、鼓励的方式,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向上的心理。通过提问、做练习、对答案等知识反馈,使学生实践中体会到自主学习能力对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的重要性,使他们渐渐地尝到“甜头“,建立起自主学习的信心并激发起自主学习的兴趣。

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保证

少年儿童都有一种积极进取的心理状态,当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得到诱发的时候,他们希望自己尽快学习好,非常渴望掌握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这时,如果教师及时传授给他们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就可以保证自主学习活动顺利地进行。

教学中,我从培养学生阅读教材入手,分三个阶段教给学生自主学习数学教材的方法。

第一阶段是教师的领读阶段。教师边领读边讲解,重点讲解学生感到生疏的数学词语,教给学生在阅读教材时怎样找数学概念中的关键词语,怎样找重点、难点,怎样阅读例题,使学生初步了解阅读教材的方法

5.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 篇五

甘肃省华亭西华中心小学--***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此可见,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应当极大地注意发挥其能动性,创造性。这就需要教师首先在观念上破除“好为人师”的思维习惯,在教学过程中要变展示自己为展示学生,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舞台,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提高他们的学能。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下面,从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三个方面谈一谈教学中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关键字】小学数学 课堂改革 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此可见,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应当极大地注意发挥其能动性,创造性。这就需要教师首先在观念上破除“好为人师”的思维习惯,在教学过程中要变展示自己为展示学生,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舞台,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提高他们的学能。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下面,从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三个方面谈一谈教学中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一、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是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课程实施建议之一。教学情境对儿童而言具有较强的情感吸引力,容易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促使学生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态。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活动过程是师生、生生间情感多向交流的过程。如果缺乏积极的情感投入,数学教学就变得机械、枯燥,缺少生气和乐趣,教学活动也就失去了生命力。因此,教师应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主动与学生进行思想和情感的交流,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情感状态去感染学生,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情境:仪表端庄,精神饱满,教态亲切,音量适度,语调抑扬顿挫,语言形象、生动、幽默,板书规范,并适时伴随着“请”、“谢谢”、“掌声鼓励”、“你真会动脑筋” 等文明用语和激励性语言,以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师生间的亲和力,使之“亲其师,信其道”,引发情感共鸣,生成良好的交流效果;或利用教材中的插图、播放录像、投影、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手段,将学生带进生动活泼、愉悦的情境之中,“让学生亲动手做数学,而不是用耳朵听数学和用眼看数学”,这样才能使学生学得高兴,学得乐意,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进而在数学学习中发挥主人翁精神。

二、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形成自主学习能力

教育家陶行之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要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做到“会

学”,“善学”,为终身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尤其要重视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l.重视教会学生使用教材,从中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教会学生使用教材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内容。教材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依据,同时是学生获得知识掌握技能、技巧的主要源泉之一。因此,教学中要教会学生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低年级应培养学生使用教材应重点放在指导观察的方法,新课本提供了大量的图画、图形、直线、线段等形象直观的内容。在指导学生掌握观察图画、图形等时注意观察图要有序:从上到下、从左到右或由远及近等方法。按图意要求,会操作学具,并能按图意会组织语言表述操作过程。按图意要求会填数、填符号或计算。能明确图里标明知道的是什么,要求的是什么。为进一步学习做准备。

在中高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学会运用课本中提供的学习方法,来理解概念与规律。通过实际的操作,尽量引导学生依据课本去动手、动口、动脑,由感知到表象再到概念,充分体现知识的形成和指导过程。对课本中设置的有问无答或者结语不完整等形式,注意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和概括。最后集体订正,加深印象。2.重视充分表达并训练学生掌握学习的过程。

数学课的学习过程其实主要是思维过程,因此,数学课上要重视把思维过程充分地表露出来,教师要尽量做到把大量时间放给学生,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用脑想,尝试练,动手做,进行探索交流活动。如,学生能发现并提出的问题,教师不点破,留给学生思考;同学之间,通过互动,能解决的问题,教师不要讲解,留给学生自已讲解;学生能总结的定义、性质、公式、规律等,教师不暗示,让学生补充完善。只有通过不断的信息交流,知识反馈,思维碰撞,让学生充分参与知识形成的整个过程中,才能促使学生自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让学生从体会并感悟数学的真谛,逐步形成学生自主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3.重视训练学生掌握操作技能的方法

“实践出真知”。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小学生的思维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动手操作为抽象逻辑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动手操作实践有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进行自主学习的重要手段。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尽量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有意识的让学生进行摸一摸,拼一拼,转一转,移一移,折一折,剪一剪,量一量等形式的操作实践活动,通过这些具体的、直观的教学手段,使学生从活动中获取感性认识,再经过大脑的加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弃伪存真地辩论分析,发现其中的奥秘,总结出规律。其中低年级教学,注意指导学生掌握:量线段的长度、画线段、用三角板判断直角、画直角,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

正方形等技能方法,在中年级教学中,注意训练学生运用测量工具在地面上测定直线、测量较短的距离,会用量角器按指定的角度画角等;在高年级教学中,注意训练学生画图,制作简单的统计图表等。在训练中,要重视教师的示范,注意教给学生方法。通常情况下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教师进做边讲解方法,使学生清晰地获得操作过程中每一个具体动作的准确无误的视觉形象。第二步,在这个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操作实践,有的需要手把手地去指正,强化和巩固学生掌握的操作方法,逐步形成技能和能力。

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简单地说,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进入新世纪,时代的发展对小学数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获得知识更重要。为此,在数学教学方面,要着重养成以下良好的学习习惯。(l)认真听讲,独立思考

儿童的思维具有不稳定性,在学习过程中,要教给学生认真思考,会想问题,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如:看到应用题的问题,要想需要知道什么条件,解答的思路是什么,怎样想问题最简单。这样,学生思考得准确、深刻。这种习惯的养成有助于思维品质的形成。(2)认真观察,用心去记

低年级教材里直观的东西较多,高年级教材中线段、图较多。从低年级开始注意教给学生学会比较、观察,做出正确的判断。推理。再指导学生观察,比较,找区别,抓联系,养成仔细观察、善于比较、发现异同的好习惯。

让学生用心地记,指的是记数学中的常用数据记数学中的公式、法则等,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准确性。同时,又能促进学生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3)规范地写、准确计算

小学低、中年级,数学课上的书写很重要,如一年级学书写等号不用直尺,既要规范又要快。再如规范地书写数字、答题等。计算更为重要,强调规范书写格式的同时;计算的准确性不容忽视。同时这两者间又是相互联系的,书写规范认真了,学生的计算相对就会细心,计算的准确率就随之得以提高,反之计算准确了书写相对也就美观了。(4)及时检查,调节思路小学生多数在做题时缺少检查的习惯,甚至不会检查。在教学中要训练学生检查的方法:如看题中单位是否统一;是否抄错题或数;看运用公式是否准确,计算过程是否出错;再看答题书写是否完整。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是强烈的,学生主动发展的潜能是巨大的,学生有控制课堂的需求,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需要培养与提高。只要教师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

6.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 篇六

能力小学生正处于认知的初期阶段中,对很多事物产生好奇心理,在小学的科学教学中,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就需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给学生的未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在科学学科知识基础上,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会有所提升,进而获得更加科学的知识表达方式和方法,让学生对知识更加的热爱,善于动脑,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1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

自主学习主要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之下进行积极而主动的自觉学习,自主学习就是能够对自己所要学习的内容进行安排,设定一个适合的学习目标,在目标的指引下进行学习内容的安排,还能运用更好的学习方法和能力对于知识进行复习和预习,这种自我学习能力的提升对于学生的知识掌握有极大的促进性作用。在时间管理上也更加自由和自主,基本是按照学习任务的难易程度来对学习时间进行分配。学习过程的调控主要是在学习过程中排除一些干扰性的因素,让学习的体验和效果更加有效的提升,对于学习结果方面的判断能力就是让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有科学的分析和总结能力。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学习如果能够产生浓厚的兴趣,那么就需要坚持自主的学习,持之以恒,坚持不懈,这样才能在学习上获得更好的成绩。自主学习是小学科学教育过程中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研究精神,这样学生的学习才会更加优越。

7.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 篇七

一、营造自主学习的环境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 学生在没有精神动力, 没有心理负担、心情舒畅、情绪饱满的环境下, 大脑皮层容易形成兴奋中心, 思维最活跃, 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最高, 实践能力最强。

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的基本关系。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 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应该是为学生服务的。 教师要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 深入学生中间, 以饱满的热情和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 关心、尊重、理解和热爱每一个学生, 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平易近人。 在教学中, 老师要经常使用如“谁愿意说……”, “谁想补充……”, “请你讲一讲… … ”等商量的口吻与学生交流, 使自己真正成为学生中的一员, 形成师生的思想交流、情感沟通, 激起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

2.构建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既是引导学生认知的过程, 又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 创造民主、宽松、友好、平等的教学环境, 使学生在心理放松情况下, 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 促进学生积极思维。 教学中, 针对疑惑或关键性的问题展开讨论, 人人都有发言的机会, 开展自评、互评等活动。 如低年级学生学习表内乘法后, 出示这样一道计算:“9+9+9+13”, 鼓励学生勇敢发言, 积极讨论, 形成宽松、民主的课堂气氛。 然后, 让学生交流多种解题方法:

(1) 按计算顺序逐步计算 (2) 9×3+13

(3) (9+1) + (9+1) + (9+1) +10 (4) (9+1) ×3+10

(5) 9×4+4 (6) 10×4 (或4×10)

显然, 后三种方法更具有灵活性、新颖性, 是一种创造。 学生收到了许多反馈信息, 形成相互撞击、相互补充、相互启发和相互激励的氛围, 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最活跃、最积极的主体, 自主学习的幼芽在儿童的心灵中萌发。

师生间只有建立起融洽的关系, 才能使师生亲密合作, 营造出愉悦的氛围, 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驱动力。

二、创设和谐的情境, 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关键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 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 这种要求最强烈。 ”因此, 教师就要深入学生, 合理选用学习策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鼓励学生对待问题敢想、敢问、敢说、敢做, 从发现中寻找快乐, 主动获取知识, 体会到数学的使用价值和 “做”数学的乐趣。

1.质疑

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离不开学习情境的设置。 因此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 创设新奇的数学学习情境, 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可以创造让学生主动质疑的情景, 提高学生的质疑兴趣, 以趣生疑, 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主动愉快地获取知识的状态。 而且教师要把引导学生质疑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保证有一定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质疑。 无论学生提出什么问题, 教师都要积极引导、鼓励, 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质疑问难的氛围。 从而带动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的形成。

2.激发兴趣

学生兴趣是学生有选择地、 积极愉快地学习的一种心理倾向, 它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 是推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原动力。 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学习起来才会乐此不疲, 正所谓“乐学之下无负担”。 因此,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老师要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 使学生内心产生一种学习的需要, 自觉地探索问题、获取新知。 例如, 在教学“年、月、日”时, 我们是这样导课的:“同学们喜欢过生日吗? ”学生都高兴地回答:“喜欢! ”接着提问了几个学生:“你几岁了? 过了几个生日? ”学生依次回答后, 我说:“同学们, 一般一个人有几岁, 就会过几个生日, 可是小强满12岁时候, 只过了3个生日。 这是为什么呢? 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 ”学生听了个个情绪高涨, 强烈的求知欲油然而生。 这时, 我抓住学生迫切求知的心情, 及时导入新课, 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贯穿整节课的始终。

学生一旦对所学知识有了兴趣, 就会产生巨大内驱力, 充满自信, 积极主动地探索, 自觉地学习。 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创设教学内容和学生内在需求的“不平衡”,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积极主动投入到学习中。

可见, 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催化剂, 是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 它能促使学生萌发出强烈的求知欲, 使学生更主动、自觉地学习,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加强参与指导, 让学生自主学习有法可依

要想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也是极其重要的。 因此引导学生参与探索, 获取知识的过程, 绝不是放任式的学习, 而是适时点拨指导, 设计适当的坡度, 架设必要的桥梁, 帮助学生寻找思维的突破口。 教师不仅要尽量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参与条件, 而且要加强参与方法的指导。

如, 在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时, 如果学生掌握了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化归”思想方法, 那么在教学三角形、梯形、圆的面积公式推导时, 学生就会利用这种思维方法, 潜移默化地进行知识迁移。 教师教给学生一些思维方法, 学生通过灵活运用这种方法解决问题, 从而使学生在参与中获得知识。

8.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 篇八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再创造”,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掘出来,老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发掘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一个好的数学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积极主动的获取知识,学习知识,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

所谓“自主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习时表现出的自觉性、积极性、独立性特征的总和,是从事创造性学习活动的一种心理能动状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发掘每个学生的数学潜能,有利于学生更多地交流与合作,有利于满足学生各方面的需要(包括:求知的需要、参与的需要、成功的需要、交流的需要等等),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自踏上工作岗位以来,我致力于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与探索,并且朝着这一方向努力实践,随着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逐步增强,教学质量得以明显提高。

如何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下面就此谈一些我的体会。

一、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1.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育氛围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采用民主型的交往方式,为学生创设一种民主的、宽松的、和谐的课堂气氛。学生在心情愉快、精神振奋,没有压力的状态下容易自主学习。要让学生笑着去学,教师决不要扳着脸更不能训斥学生,真心尊重每个学生,把教学活动真正变成一种民主的学习生活,以民主化的教学塑造富有主体性的人。

2.创设情境,激发参与学习兴趣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是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支配。一切有成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在课堂中运用直观形象和具体材料设置问题、故事、等教学情景,可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好奇,从而增加学习的兴趣。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的时,我设计了师生计算比赛:(1)456×43+57×456 (2)85×199+85 当然学生算得很慢,我很快就把答案写出来了,并且说明自己先前并没算过,而时运用了一种简便快捷的方法。学生们都很惊讶,一个个都非常想知道这是怎样算的。从而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让学生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教师应允许和鼓励学生对内容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对疑问有与众不同的解释。布鲁巴克曾说过:“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 提出问题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的建构活动,而并非对于知识的被动接受。因此,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应处于主体地位。但是,我们在数学教学中比较重视“讲清基本概念,抓住知识要点,培养解题技巧,解答学生疑问”,强调以教师为主导作用的教育,造成学生长于求同思维而短于求异思维,使学生只会做“学答”而不会做“学问”。

为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首先,让学生明白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创造一种人人都参与提出问题的氛围,促使学生增强问题意识。然而学生主动提问的很少,为此我在教学中(特别是板书时)有意的出错,让学生抓住出错的地方来质疑,来提出问题。

其次,有了问题意识后,进一步应不断地从不同的方面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钻研课本,针对课本提出问题。课本是学生最直接的资料,而现在的课本内容是高度概括化的,要想深刻理解,必须不断地提出问题。可以问这一节的重点、难点是什么;可以问这一概念的涵义是什么,其中隐含着什么条件;可以问该定理用于何处,应注意什么条件;可以问公式该如何运用(正用、逆用、变形应用)等等。以上的提问在目前的教学中都是属于教师发问的问题,通过训练,重心逐步转向学生能自己提出问题之上。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从课本中发现更深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辨析错解,在辨析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三、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

教学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知识,而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学习方法是学习能力的一个基本要素,要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教师一定要加强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

1.让学生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

教师往往容易满足于学生的正确答案,一个问题几个学生回答,一个学生答对了,这个问题就算解决了。至于这个学生为什么能答对,别的学生为什么会答错,则一概不予探究。由于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次答对了,下次不一定能答对。尤其是当几个学生的结论存在不一致时,教师应该不失时机地启发学生,你怎么知道的?你的思想过程是怎样的?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有效的总结自己的学习过程,而且还可以在全班学生中起到交流学习的作用。培养学生善于在学习中进行反思。

2.引导学生自己寻找错误的原因

学生学习过程中总会发生这样那样的错误,这是不可避免的。而这些错误除了偶然的疏忽,通常有其心理上或思维上的不足之处。教师要研究学生产生错误的原因,然后引导学生自己先寻找并加以消除。学生能够找到错误的原因并加以纠正,那么就意味着他已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

每个学生经历的学习过程不尽相同,在同一学习过程中所运用的学习方法也互不相同。引导学生交流和总结学习过程,不仅能起到取长补短的作用,而且能优化每个学生的学习方法。例如:计算36+47等于多少。有的这样计算36+40+7=83,有的这样计算30+47+6=83,也有的个位加个位,十位加十位,还有的这样计算36+50-3=83。然后教师再让学生比较哪一种最简便。这样的交流让学生获得科学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从“学会”变为“会学”。

9.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 篇九

松江区仓桥学校诸春妹

我们农村学校由于处于较为封闭的环境中,周围的信息源较少,家庭知识层面较低,前瞻意识薄弱,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处于过高或过低状态。同时,一些学生的自主意识淡薄,自主能力欠缺,往往处在盲目的被动学习当中,学习效率低下,目的性不明确,许多家长对此也束手无策。为了改变这一局面,我决心通过课堂唤起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乐园;也为学生今后终身学习,不断认识客观世界奠定扎实的学力基础,形成相对稳定的素养和品质。下面就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谈谈自己的一些实践体会。

一、切实改善师生关系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是心理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的体验。而这种体验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所说:“并不一定伴随认识效果自然而然地产生和发展。它需要教育者专门的评价和培养。对学生而言,情感伴随着学习的全过程。”正如于漪老师所说:“课堂生活其实就是师生间心的沟通,情的交流。不到心心相印的程度,是教不好学生的。”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以情换心、以情引行、以情动情是最有效的方法。实施情感教育是对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一种反省,是所有实施以“学生为主体”教育原则的前提,是促进学生主动性发展,优化课堂心理环境,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的有力保证。

注重情感投入,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使课堂真正成为自主学习的乐园。首先是建立三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一是合作的师生关系,二是和谐的师生关系,三是互动的师生关系,即,师生间平等、民主、和谐、快乐。因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有效进行课堂教学的必要条件,是优化课堂心理环境的核心。平时注重对学生情感的投入,热爱学生,了解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尽可能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在学生学习困难时给予帮助,在成功时给予赞扬,正确对待学生中的个体差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评价时做到不“褒此贬彼”。其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主要途径有两个:一是营造课堂氛围。通过教师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困惑质疑,激发学生产生悬念,进入欲罢不能的心理状态,进入发现者的“愤悱”状态,或在问题中溶入一些趣味,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欲望与兴趣。其二创设问题情境,通过设计一个问题的模拟发现过程或借助类比联想等方法,使学生置身于发现问题的情境中,进入发现者的角色,从而激发学生生

疑质疑。最后,尊重发挥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是学习者一贯持续表现出来的学习策略的学习倾向的总和。学习策略指学习者完成学习任务或实现学习目标而采用的一系列步骤,其中某一特定步骤称为学习方法,例如:有的学生倾向于借助具体形象进行记忆和思考,有的学生偏爱运用概念进行分析、判断和推理;有人善于运用视觉通道,有人倾向于运用听觉,也有人喜欢运用动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表现出不同的学习倾向,包括学习情绪、态度、动机、坚持性以及对学习环境、学习内容等方面的偏爱。比如有人喜欢在竞争中学习,有人偏爱合作学习,有的学生能够从学习本身感受到乐趣,还有人能够在复杂的环境中有效地工作和学习。指导自主学习不仅要鼓励学生独立且富有个性地学习,也应倡导主动参与合作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还要鼓励倡导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经历并体验探究过程,在深入思考和交流讨论中获得感悟与深入理解,建立“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特征的学习方式。这三方面并不是相互独立,互不相容的,可以相互交融。

二、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

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创设情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加深印象,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唤醒全体学生的认知系统,拓展思维,成为学习的主人。

数学中的符号、概念、判断、推理,如果不通过艺术化的处理,融抽象知识于生动形象的课堂教学活动之中,以数学特有的美感去吸引学生,那么学生就容易对数学失去兴趣。教学时,教师若善于创设具体生动的教学情境,不但能激活学生的求知欲,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还能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从而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真正得以激活。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有意识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情境,印象颇深。上课开始,我拿着一捆书进了教室,从容告诉大家,“这里有36本同学们最喜欢的课外读物。”学生们都好奇地睁大眼睛,各自猜想:老师拿着这么多书要干什么呢?我诡异地笑着说道:“这36本课外读物我要分给三个小组,要求第一组分得这捆书的1/3,第二组分得这捆书的2/6,第三组分得这捆书的3/9。你们说说看,这样分法合理不合理,哪组分得多了,哪组分得少了?最后分完了没有?”这几个问题一提出,先是静寂无声,片刻便听有的学生说:“这样分不合理,第三组多了。”有的则说:“第一组少了。”还有的说,这样分很合理,三个小组分得一样多。同学们争论不休,但是都没有充足的理由,谁也说服不了谁。我见时机成熟,便向学生们发出邀请,问有谁愿意上来分一下,几乎所有的小手都高高举起,那阵势… …在全班艳羡的目光中,三位同学依次把这捆书平均分

成3份、6份、9份,各自拿去应得的份数。通过学生实际操作之后,教师在黑 板上形成如下图示:

看到示意图,学生们不约而同地喊出来:“分得一样多”,“是相等的”,“分完了”。但全班同学仍然沉浸在惊奇中,轻声议论着“怎么会一样呢?难道这三个分数是一样大吗?”这时,老师也故意带着好奇的口吻说:“咦,奇怪了,这究竟是什么缘故呢?”这一连串的问题,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积极主动的学习意识被充分激发了起来,并唤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相当热烈,于是教师抓住这个极好的教学时机,自然而然地引出了课题。我也从中深受教育,领会到创设教学情境的重要性,并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琢磨,创设好情境,以此来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效果明显。

又如,在教学“年、月、日”时,采用谜语导入法。教学伊始,先出示谜语:“一件东西真稀奇,身穿三百多件衣,每天给它脱一件,等到年底剩张皮。”在我绘声绘色地朗诵下,学生情不自禁地被这个谜语吸引住了,每一个细胞都活跃起来,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开来,很快就把谜语猜出来了。这时的学生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教师趁机引入新课,学生产生了一种进一步了解事物真相的欲望,自主意识自然被激活了。

三、引导学生参与探索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就是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新知的能力,并使学习成为一种思索过程。教是教给学生学习能力;学是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去思索,在思索中掌握知识,又在掌握知识中发展思维能力。因此,唯有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索知识的全过程,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才能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才能使他们主动地得到发展。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更多的时间思考,更多的活动余地,更多的自我表现机会,更多尝试成败的体验,让学生自始至终参与教学全过程,是充分尊重学生自主意识的体现。

其中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改变了“耳听口说”简单的学习模式,更能够有效地促进全体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教师切不可嫌弃学生动手操作笨拙,认

为这样太浪费时间,于是包办代替。如我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这一内容时,就充分让学生展开操作,学生通过测量,拼、摆,演算出图形的周长,又从多种计算方法中选中最佳方案,顺利完成长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又通过拆拼发现了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公式跃然纸上。这样做虽然比教师直接给出公式,然后利用公式计算周长费时多,但走出了死背公式的误区,学生在操作活动中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自主意识不断增强。因此,参与过程亦是尊重学生自主意识的过程。正所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操作,人人参与,尊重学生的想法和做法,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水平是可行的、有效的。

四、有机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在教学中,时时处处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同样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自主意识。数学思想,就是对数学的知识内容所使用的方法的本质认识,它是从某些具体数学认识过程中提炼和概括,而在后继的认识学习中被反复证实其正确性,带有一般意义和相对稳定的特征,是对数学规律的理性认识。数学思想,直接支配着数学的实践活动。数学方法则是解决问题的策略和程序,是数学思想具体化的反映。简言之,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灵魂,数学方法是数学行为,思想对方法起指导作用。在小学数学教学阶段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是提高学生思维素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进行素质教育的一个突破口。

(一)符号思想。在数学中各种量的关系,量的变化以及量与量之间进行推导和演算都是以符号形式(包括数字、字母、图形与图表以及各种特定的符号)来表示的,即运行着一套形式化的数学语言。用字母表示数,小小的字母能代表许多数,符号以浓缩的形式,可以表达大量的信息。如在教学等式的性质时,可以设计如下练习:当a=b时,要使等式成立,括号里填几?

a+2=b+()a+()=b+ 5a-9=b-()

a-()=b-()a+()=b+()a+c=b+()

a-c=b-()

用字母概括出等式的性质,培养了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能力。当然,把客观现实中存在的事物和现象及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抽象概括为数学符号和公式,有一个从具体到表象再抽象符号化的过程,学生会遇到较多的困难,需要在平时多加培养和训练,唯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学生自主意识水平。

(二)对应思想

对应是人们对两个集合元素之间的联系的一种思想方法。

1、数形对应。如

在教学正负数时,我充分借助数轴,让学生对原点、正数、负数、绝对值、自然数、整数、基数、序数等概念分得清清楚楚。

2、量与量的对应。在应用题中较为常见,尤以行程问题,客车的速度与所行时间对应于客车所行的路程,而货车的速度与所行时间对应于货车所行的路程。

3、函数对应。近代数学中,函数的定义是建立在集合基础上,它把变量与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归纳为两集合中元素间的对应。如:

+8

351

3461

4571

56816

以前我在处理这类练习时,让学生计算完毕,答案正确就满足了。现在则不然,先计算后核对答案,接着让学生观察所填答案有什么特点(找规律),答案的变化是怎样引起的?再通过对比,让学生体会“当一个数变化,另一个数不变时,得数变化是有规律的”,结论可由学生用自己的话讲出来,只求体会,不求死记。

(三)分类思想。如在几何图形的教学中,三角形中以最大一个角大于、等于和小于900为分类标准,可分为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锐角三角形,不同的分类标准会有不同的分类结果,从而产生新的数学概念和数学知识结构。

现代数学思想方法的内涵极为丰富,诸如还有整体思想、集合思想、极限思想、优化思想、分解和组合思想、猜想与证明、演绎与归纳等等,在我们小学数学中都有涉及。只有老师做教学上的有心人,有意渗透,有意点拨,必定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从而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切实、有效地发展。

此外,开展形式各异的数学活动,扩大学生数学学习的外延,也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的有效途径与策略。

总而言之,学生自主学习是一种自律学习,是一种主动学习,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人,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这是教师、家长不能代替也是替代不了的,教师只是起指导作用,每一个学生都有一种独立的要求,除有特殊原因外,都有相当强的独立学习能力,现行教学改革要求改变单纯接受式学习,讲究从“一刀切”教学向关注个体差异的教学转变,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自主学习显得更加重要。正因为如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显

得十分重要。因此,我们必须牢记陶行知先生所言:“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生学。”应该改变以往那种让学生跟在自己后面亦步亦趋的习惯,逐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学习的主战场在课堂,课堂教学又是一个双边活动过程,只有营造浓厚的自主学习氛围,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激起学习需要,学生才能真正去调动自身的学习潜能,进行自主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习成功是每一位学生都向往的,也是我们每一个教育者的工作目标。怎样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乐园,是我们每一位教师永远值得研究和探索的一个课题。

我深信,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知规律、智力水平等因素,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根据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情、实物、实事入手,注重学生的自主参与,通过独立学习、实践操作、小组讨论、集体评议、师生交流等多种教学手段,使教师在整个环节中起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多让学生各抒己见,多听学生意见,与学生默契配合,达成思维共振、情感共鸣、个性共扬,努力为学生创造、提供自主学习的广泛机会,让他们有较多体验的积累,这样,学生在自主地参与各项活动中,不断提高自我意识,从而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培养,实现双赢。

参考文献

[1]克鲁捷茨基著《中小学生数学能力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3;

[2]毕恩材 朱秉林著《数学教学艺术》 广西教育出版社2002/5;

10.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 篇十

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景家店学校

冯新宇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的发展和小学语文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充分激发学生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实现自主性发展和创造性思维的目的,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提供了优越的空间。

近年来,我们围绕复式教学,在单式班中开设的“单式复教、分类指导”的课题研究中,对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实现了“面向全体、分层递进、动态优化、同期达标”的实验目的,取得了宝贵的经验。

“单式复教”是指在单式班中进行的复式教学。即在单式班中按一定方式(如学习成绩优劣、爱好兴趣的差异等)分成两部分,实行“合—分—合”总体教学环节,动静交替两三个回合,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达到共同进步的效果。

一、“合”中激情,“分”中求知。

单式复教第一个环节是“合”的过程,在这个环节中,向学生出示学习目标,提出问题,或由学生提出疑问。如果第一个环节处理的好,学生求知欲望浓,积极性高涨,效果自然就好。在“单式复教、分类指导”教学中,有效的组织“合”的环节中的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诱导学生张开思维的双翼,最大可能的发挥学生内在潜能,自觉主动的去探求知识。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己去找规律,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创造性思维。我在教学中,从不将问题答案交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自己“悟”出。那么,学生的感知会更直接,记忆更深刻,同时也发挥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例如,我在教学六年级语文《草船借箭》一文中,我在“合”的过程中先利用教学录像带,播放《草船借箭》的故事背景,让学生对历史有所了解,让学生初读文章后,进行了“分”的教学,采用了“隐形分组法”:给同学提出了三个不同的问题。

1、周瑜为什么让诸葛亮造箭,他用心何在?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2、诸葛亮是用什么方法“造”的箭?他的才能比周瑜高在哪里?

3、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主要有哪些(3—5条)?三个题目难度不同,学生想回答哪个题目都可以,回答相同题目的同学为一个小组进行讨论,因为学生自主选择题目,学习积极性高,学习效果当然就好。同时,学生想完整地回答好每个问题,必须反复地读文章,理解内容,也达到了教学目的。符合了波利亚的教育思想:“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

二、“动”中质疑,“静”中发现问题。

“单式复教”同样存在“动”与“静”的交替,不同层次的学生理解水平不一样,因此在“动”“静”交替中分别给予不同的指导和问题,貌似不同,目的一样。“单式复教”教学中采用“动”与“静”横向并轨进行,“合—分—合”纵向交替进行的教学结构模式,这两项教学活动,互为补充,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在课堂教学重要做到有机联系,紧密配合。在“动”的部分中让学生充分提出问题展现自我,鼓励求异思维,最大限度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再加科学引导,解决他们思想上的谜团,达到豁然开朗,心中释然的境界。而在“静”的部分学习中,在小助手的配合下,通过阅读、讨论、查阅资料等方式完成老师提出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创造性的见解和发现,实现自主性学习的目的。我教《将相和》一文时,在“动”“静”交替环节中,我给“静”的一组布置了题目,其中之一是“你觉得文章人物中最值得你崇拜的是哪位?为什么?”,在“动”“静”交换后,我发现16名同学中,喜欢机智勇敢、临危不惧的蔺相如的有9名,喜欢作战勇敢、知错就改的廉颇将军的有6名,还有一名小同学却喜欢赵王,大家说赵王有什么好,胆小怕事,遇到事情什么办法都没有。可这位小同学却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在“完璧归赵”故事中赵王大胆使用没有官职的蔺相如,说明他能不拘一格使用人才,而蔺相如两次立功,都得到了赵王及时的提升和赏赐,怎能不说赵王是一位明君?这位同学的分析入情入理,我在肯定其他同学回答后,对这位同学进行了表扬,同时告诉大家:在战国时期,虽然赵王较弱,但因为赵王用人得当,赵王成为最后一个被秦国吞并的国家。这样,同学们求异思维得到保护,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会更高,观察问题也会向多角度和全面性方面发展。张杨了学生的个性,培养了创新能力,提高了学生素质。

三、引入竞争机制,实现学习的合作性。

当今的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和挑战的社会,只有具备高素质多元化的人才,才能永立潮头,处于不败境地。培养人才的责任在教育,教育的责任在教师,作为教师就应该彻底转变教育观念,努力营造一种自由、开放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给每个学生提供一个竞争的舞台,在竞争中使他们意识到只有合作协助,团结一心,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在单式复教课题实验中,我努力营造一种竞争的气氛。让学生在竞争中懂得:只有团结一心,共同努力,才能达到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目的。同时,为学生将来步入社会打好基础。我在一次情景想象作文教学中,就尝试了一种合作式作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作文一开始,在“合”的环节中,我让大家看了同一个地方的两个不同画面。第一幅:碧水青山,野花盛开,彩蝶飞舞,牛羊出没,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第二幅画的是同一个地方,却是黄沙满天,裸露的土地上现出了大小不等的树桩,在一株枯树下,一个人头骨被沙土掩埋了一半,给人凄凉和悲惨的感觉。看后给学生提出了这次作文的题目和要求:展开合理的想象,是什么原因将美丽的土地变为满目苍凉?我采用“一帮一”隐形分组法,让学生自由分为6组,根据画面以及要求,让学生讨论这篇作文应确立什么主题,主要突出哪个方面,每组自由选一名学生上台汇报。然后让学生进行小组作文,可以一人执笔,其他同学协助,也可以采取其他方式。作文完成后,先在小组内修改,然后,我从每组中选择一名同学作为评委,请各组自选一名同学上台读文章,本组内同学还可以及时补充,评委进行打分。这时气氛相当活跃,每个人对本组文章进行修改,力求达到最好。最后进行评比,选出优胜奖。在作文中学生合作、互助的精神得到了体现,思维得到了开发。真正使“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11.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 篇十一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自主学习;能力

当前社会是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仅仅靠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溉是远远不够的。同时素质教育郑重提出对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培养,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推至一个新高度[1]。而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数学也应以数学教学为基础,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指导自主学习方法,拥有自主学习基础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正确的自学能力,是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基础。自主学习要求学生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会自主学习等,因此老师要指导学生制定学习目标、预习的方法等[2]。如在《时、分、秒》的学习中,可进行如下的指导。①指导学生制定该课时的学习目标:如“能准确换算时间单位”、“能准确、快速的说出钟表上面的时间”等;②指导学生正确的预习方法:浏览教材内容,找出课本中时、分、秒的概念及换算单位,并做好相应的课前练习;③指导学生查阅资料的方法: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通常会遇到较多的难题,可指导学生自主查询相关的时间资料的方法,可通过参考书籍、网络查询、图书馆查阅等多种方式查询相关的资料。

二、创设有趣教学情境,提高自主学习兴趣

拥有浓厚的兴趣,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因素。小学生普遍喜欢新奇、有趣的事物,传统的教学方式对于小学生而言无疑是枯燥、乏味的。因此老师可通过创设有趣教学情景的方式给学生一种新鲜、新奇的感觉,激起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如在《统计与概率》的学习中,老师可转变原本的传统教学模式,可提出了解班级情况的目的让学生统计全体学生的信息。包括统计班上男女学生的比例、穿红色衣服同学的比例、长头发同学的比例等,比较住在哪个区的学生比例及较多等。学生自主动手数人头、开口询问其他同学的信息并自行完成统计数据,增加学生之间的互动,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此外,还可利用多媒体、小游戏等方式创设教学情景,增强课堂的活跃氛围,增加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欲望。通过创设有趣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发现自主学习的乐趣。

三、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空间,可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小组合作自行探究、自行解决问题,老师从旁引导的方式能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如在《统计》的学习中,可指导学生观看一段关于超市购物的视频,学生观察文具区顾客购买笔记本、铅笔、橡皮、尺子等的概率,根据顾客购买的文具种类比例给超市老板提供一个合理的进货、定价建议,由学生自行安排、自行设计解决方案。具体如下,①分配任务:可由A学生负责统计购买笔记本的购买概率、B学生则负责统计购买铅笔的概率、C学生则负责汇总探究结果并进行课堂探究成果的展示等,每名同学负责一个项目,合作完成探究;②开展合作探究:负责统计顾客购买文具比例的学生得出具体的数据之后,负责汇总的学生整理数据;结合文具的获利空间、文具的积压情况、采购数量,全组学生进行讨论并得出最终的进货、定价方案并将探究成果进行展示;③交流经验:探究结束之后,开展组内、组外的讨论,探讨本次探究活动中的遇到的难题及解决方式,相互交流、学习探究经验。在交流的过程中有利于学生相互借鉴学习方法,学会取长补短,促进自身学习能力的提高[3]。

四、将教学延伸至课外,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课堂学习是学生学习的基础,为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量应将数学教学延伸至课外。通常在课堂教学中,由于老师在学生的旁边可以给予学生及时的指导,学生通常会产生依赖老师的心理,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而在课外的学习中,老师不在学生旁边进行及时的指导,学生只能靠自身的能力解决学习困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4]。

五、结语

小学数学是一门基础的学科,同时也是一个人生存的必备基础技能。小学数学教学为应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基础,在帮助学生提高基础文化知识的同时促进学生对世界形成理性的认识,提高认知度。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之路是漫长的,这就需要数学老师要不断总结、学习教学经验,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利用有效的教学手段,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关珍.让小学数学课堂因“自主”更精彩[J].新校园(上旬刊),2013(06):135.

[2]白映青.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J].学周刊,2015(17):176.

[3]杜薇.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4(11):14.

12.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 篇十二

1. 创设最佳的学习情境氛围

小学生学习时, 往往接触的不是现实的条件, 而是一种情境, 学生的心理是在外界环境影响下建立起来的。教师要注意在课堂上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重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创设恰当的情境, 既能充分激发小学生的求知欲, 创造愉快学习的乐学气氛, 又能促进小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知识, 引起小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例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 教师可以从生活实际出发、假设一个生活场景:如利群商店挂着一则商业广告, 所有商品一律“六折”优惠。有一种原标价为320元的衣服, 老师想买这件衣服, 你帮老师算算, 应付人民币多少元?顿时, 小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在小学生的“疑虑”之时, 教师及时点拨, 起到了水道渠成的作用。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要多鼓励, 对学生回答的问题不要简单地否定或肯定, 要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 并让学生说说是从何想起的、怎么想的、鼓励学生不懂就问, 并通过学生自己来解答疑问。这样学生学习的兴趣就浓厚了, 也可多让学生思考、提问, 多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2. 渗透和指导学习方法

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学好知识的前提和保证, 并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教学中要以身示范, 明确要求,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学习方法。如在教学解计算题时, 教师要自觉、认真审题按步分析, 认真验算。在解应用题时, 教师要告诉学生教师是从何想起, 怎么想, 怎么做的?让学生从示范中感悟学习方法。

教师还要注意进行学法交流, 对解一道题, 学一段内容, 比一比谁的方法好, 让学生自主取长补短, 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 让学生自主学习

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要意识到:教师是外因, 要通过学生这个内因才能起作用。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主动地学和探究, 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布鲁纳说过:探索是数学教学的生命线, 没有探索就没有数学教学的发展。要使全体小学生都能主动地得到发展, 就必须使全体小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究新知的过程, 为他们创造一个独立思考的空间。

如教学“分数化小数”一课, 由于小学生已经学过小数除法, 并掌握了分数与除数的关系, 所以完全可以放手让小学生自己把分数化成小数, 然后引导小学生观察、分析、比较, 找出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分母的特点, 总结出分数化有限小数的规律。又如:在讲“小数性质”这一课时, 首先通过复习旧知:1分米=0.l米、10厘米=0.10米、100毫米=0.100米, 并结合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换算关系, 启发小学生通过观察, 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得出结论:0.l米=0.10米=0.100米。同时, 在写法上加以比较, 从而揭示规律:小数的末尾添上0, 小数的大小不变。通过旧知引出新知, 抓住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运用小组讨论、口述过程、直观演示等教学手段, 归纳总结出:小数的末尾去掉0, 小数的大小不变这一规律。让小学生结合上述所学, 完整地总结出小数的性质, 这样突出了重点, 分化了难点, 达到了让小学生主动探寻知识规律的目的, 让学生真正意识到“自己是主体”。

把小学生推到探究新知的“第一线”, 让他们自己动手、动口、动脑, 主动思考问题, 并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 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 既完成了教学任务, 又发展了小学生的能力。

4. 让学生多角度训练

儿童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应该是活动, 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 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 所以要放手让儿童动手、动口、动脑。通过生动的实践活动, 多层次地发展小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技能技巧。如依据“思维从动作开始”的规律, 可以为小学生创设一个活动、探究、思考的环境, 使小学生在摸一摸、摆一摆、拼一拼、看一看、想一想等动手操作中获取新知, 发展思维;依据“语言是思维的工具”的规律, 可以通过说算理, 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发展语言, 并借助语言对人们的思维进行调节, 使思维逐步完善;尤其要精心设计小学生形成理性认识的第二实践活动──课堂练习, 通过“开放性”练习, 更有效地面向全体小学生, 实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训练, 促进小学生多层次的发展, 对于小学生的创造素质的培养有很大帮助。

通过这样的探究活动, 让小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 数学教学就在我身边, 逐步培养他们把数学教学作为观察周围事物、分析和研究各种具体现象的工具的意识, 增强他们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5. 让学生人人参与

面向每一个小学生是素质教育的显著特点。因此, 要使全体小学生都得到发展, 必须最大限度的让全体小学生都参与到探究新知的实际活动中, 避免由少数小学生的活动来代替多数小学生活动, 使大多数小学生成为陪客的弊端。

如教学“不连续进位加法的列竖式计算”这一教学内容, 按传统教学法, 由教师提出问题, 指名让小学生逐一回答每一步应该怎样列式, 从形式上是小学生独立思考问题, 但对大多数学生来说, 还是听别人的“说”而学到的, 特别是中差生是否真正掌握, 只能从“懂不懂”、“会不会”的询问中有一个表面的了解。而如果运用现代教育理论, 由教师先启发诱导, 提出整体要求, 教师只在关键处点拨和讲解。再让全体小学生都动手尝试列式, 人人参与探究过程, 人人动脑思考问题, 那么全体小学生的学习效果将会大大提高。

上一篇:算法设计与分析实验三下一篇:考研成绩网上查询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