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描手法作用例谈

2024-07-10

白描手法作用例谈(精选2篇)

1.白描手法作用例谈 篇一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小题。

采莲曲 萧 纲

晚日照空矶,采莲承晚晖。风起湖难渡,莲多采未稀。棹动芙蓉落,船移白鹭飞。荷丝傍绕腕,菱角远牵衣。

【注】①萧纲(503-551),字世缵,南朝梁简文帝,梁武帝第三子;粱代文学家,南兰陵(今江苏武进)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这首古体五言诗语言平实,情感自然,对仗工整,诗中以“莲”贯通全篇,说明题材是咏物诗。B.起首二句中,用了两个“晚”字,强调了一种特定时间背景:笼罩着软和恬静夕阳余辉的傍晚。C.“风起” “莲多”二句转入对采莲境况的描写,从“难渡”二字可感受出采莲女柔弱纤细的形象。D.“棹动”船移”二句运用白描手法写采莲场面:船在荷丛中穿过,碰落莲花,惊起栖息的白鹭。E.这首诗描写了江南的水国风光和采莲女劳动生活的情态,表现了她们对纯洁美好爱情的追求。2.诗歌的尾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AE 2.①这两句写采莲人欲归了,可是荷丝缠绕着她的柔腕,菱角又牵拽着她的衣裙; ②运用拟人手法,赋予莲情态美,构思十分巧妙,富有情韵;

③这两句是借物抒情,借写“荷丝”“菱角”来写采莲女的生活情态,表达作者对这种环境的喜爱和生活的向往。【试题分析】

一、了解“白描”的概念

白描也是诗歌表现手法之一,主要用朴素简炼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它要求抓住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件、景物的情态面貌。

二、明确“白描”在古诗词中的运用

1、刻画人物,不绘背景,只突出主体。如白居易的《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在这首小型叙事诗中,作者以白描的手法,成功地塑造了卖炭老翁的感人形象。“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这十四个字的肖像描写,不仅准确地表现了卖炭翁的职业和年龄特征,而且使人想到他的辛酸劳作和痛苦生活。长期受烟火熏烤使皮肤变色,终日扒摸木炭把十指沾黑,而“两鬓苍苍”又表现出卖炭翁的凄楚和衰老。这样拼死拼活地苦干,只不过为了“身上衣裳口中食”,挣点钱勉强度日。“可怜身上衣正单”,“夜来城外一尺雪”。作者又以对照的写法来表现卖炭翁的困苦生活。“心忧炭贱愿天寒”,是更深入一层的心理刻画。一般人在衣单不能御寒时,总想天气暖和,可是卖炭翁却在“衣正单”时“愿天寒”,一怕天气暖,炭卖不掉,衣食无所出,二想天气寒冷,卖个好价钱。这两句诗深刻地表现了他对“卖炭得钱”的殷切期望,反映了他十分悲惨的生活境遇。

用白描手法刻画人物,三言两语就能揭示人物的外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

2、叙写事件,不求细致,只求简明。如聂夷中的《田家》:

父耕原上田,子属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这首诗表现田家的悲苦命运,没有大肆铺张,用语简炼,诗人冷静地叙述田家的生活与遭际:父亲在原田上耕种,儿子在山边开垦荒地,他们不惜流血流汗,想尽办法扩大耕种,增加收获,以维持生计,图个日子过得好一点。然而,在青黄不接的六月,田地里的庄稼还没有成熟,“官家”早已迫不及待地修缮粮仓,张开血盆大口,只等着禾苗成熟,便如数搜刮进自己的仓里。全诗没有半句议论与抒情,却深刻地提示了农民深受苦难的根源。

用白描手法用于叙事,使人感到线条明晰,言简意真。

3、描写景物,不尚华丽,务求朴实。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诗人连用九个名词,分别描绘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个意象,成一幅苍凉寂寥的秋景图,表现出浓烈的思乡之情。尽管作者不著一个哀字,但是悠悠哀愁在这样萧瑟苍凉的暮景中尽露无遗。

用白描手法写景,可让人快速抓住景物的特征,体会作者所寄寓的感情。

最后想补说一句,白描,有别于细描。细描是对事物的主要特征作细致入微的刻画。这种描写,文字绚丽,色彩斑斓,有如镂金错彩,绚丽华美。常运用对比、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白描则是强调简单质朴,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

一、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悲青坂 杜 甫

我军青坂在东门,天寒饮马太白窟。黄头奚儿日向西,数骑弯弓敢驰突。山雪河冰野萧瑟,青是烽烟白人骨。焉得附书与我军,忍待明年莫仓卒。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诗歌首联写我军驻地及当时的气候,“天寒”暗写我军士气不振,处于劣势,为后文描写战争的惨败巧妙铺垫。

B.颔联写敌军的骄横,“日向西”写出敌军步步紧逼的态势,“数骑”与“敢”搭配,巧妙写出了黄头奚儿藐视我军的强大。

C.颈联以白描的手法,形象地描写了战争惨败的景象。战争过后的原野,狼烟四起,白骨累累,好不萧瑟、悲凉。

D.诗人寓情于景,写山雪、河冰、烽烟、白骨,不言悲,而悲不自胜,这样的效果得益于景物描写对气氛的巧妙的烘托。

E.尾联写诗人希望自己附书我军,提醒他们不要仓促应战,表达了诗人对我军作战不理智的忧虑与愤怒。

2.诗歌以“悲青坂”为题,是如何来表现“悲”的?请结合诗歌具体说明。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落 花 李商隐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归。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写落花乱飞,渲染气氛,烘托诗人送客时的依恋之情。B.尾联运用双关,“芳心”既指落花,也指诗人惜花之心。C.全诗借落花抒写诗人惜花、伤春之情,又寄寓身世之慨。D.诗歌运用白描手法,描摹人情物态贴切,物我融合无间。

E.颈联借景抒情。春去花落,“肠断未忍扫”,表达的不只是一般的怜花惜花之情,而是断肠人又逢落花的伤感之情。

4.赏析颔联对落花的动态描写。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咏怀二首(其一)

李 贺

长卿怀茂陵,绿草垂石井。弹琴看文君,春风吹鬓影。梁王与武帝,弃之如断梗。惟留一简书,金泥泰山顶。

【注】①长卿:汉代文学家司马相如,字长卿,公元118年,被免官,闲居茂陵。②一简书:指司马相如的遗作《封禅书》,后被汉式帝封禅泰山所用。③金泥:水银和金了搅拌用于涂封,此处指的是涂封《封禅书》。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这是一首咏史怀古诗,首句直接入题,交代了司马相如闲居茂陵这一历史史实,为下面写景、叙事张本。

B.第二句写绿草茂盛,挂满井边石栏,勾勒出一幅荒芜、萧条的画面,意在表现司马相如居住环境之恶劣。

C.第三句采用白描手法,普普通通一个“看”字,蕴含无限深情,描绘出司马相如对妻子的一往情深。D.第四句承接上句“看”字而来,描绘了一幅春风轻拂、佳人鬓发飘飘的唯美画面,不禁令人陶然心醉。

E.诗歌前四句描述了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夫妻二人虽远离官场却消遥闲逸的生活场景,暗含了诗人浓浓的艳羡向往之情。

6.简要赏析诗歌后两联。

一、1.BE

2.诗歌首联写我军处境之悲,营造悲怆的氛围,暗示悲剧的发生。颔联写敌军骄横、强悍,从侧面烘托我军的怯弱,既表达了对敌军进犯的悲愤,又表达了对我军怯弱不敌的悲哀。颈联直接描写我军失败的惨烈场面,表达对战事惨败的 悲痛。尾联总结战争失败的原因,指出青坂之悲,悲屡败而不惩。【解析】这是考查表达情感的方式,且因“悲青坂”是诗歌标题,“悲”应是本诗的诗眼,故应结合全诗分析。“我军青坂在东门,天寒饮马太白窟”,意思是我军驻扎在武功县东门外的青坂。天气严寒,兵士都在太白山的泉窟中饮马。这是写我军的处境之悲。“黄头奚儿日向西,数骑弯弓敢驰突”,“数骑”“敢”,只用三个字就表现了安禄山叛军的骄横和强悍,侧面表现官军的怯弱,既有对敌军嚣张来犯的悲愤,也有对我军怯弱不敌的悲哀。“山雪河冰野萧瑟,青是烽烟白人骨”,山上是雪,河中有冰,旷野里一片萧瑟气象。青的是报警的烽烟,白的是战死兵士的枯骨,这是写我军惨败的场面,战事极为惨烈,隐含悲痛之情。“焉得附书与我军,忍待明年莫仓卒”,第四联是写被困在长安城内的人民和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杜甫在长安城中,听到唐军战败的消息,心中非常焦急。而只好设想托人带信给官军,希望他们好好整顿兵力,待明年再来反攻。这两首诗的结尾句总结战争失败的原因,指出青坂之悲,悲屡败而不惩也。

二、3.AE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A项,引出所咏之物,表现客去后诗人面对落花的迷茫、纷乱之情。E项,“借景抒情”应为“直接抒情”。

4.(1)颔联从不同角度描写落花“乱飞”的具体情状,“参差”句描写落花漫天纷飞,飘到园外曲径,突出落花飘色之密(多、广)。

(2)“迢递”句(以拟人、移情)描写落花随风飘向夕阳,表现落花飘飞之远。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同情与感伤。【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颔联从不同角度写落花的具体情状。上句从空间着眼,写落花飘拂纷飞,连接曲陌;下句从时间着笔,写落花连绵不断,无尽无休。对“斜晖”的点染,透露出诗人内心的不平静。整个画面笼罩在沉重黯淡的色调中,显示出诗人的伤感和悲哀。

三、5.BE

6.①颈联采用比喻手法,写司马相如像残断的草梗被梁王和武帝弃置不用,寄寓了诗人对其怀才不遇的深切同情。②尾联采用对比手法,仅留的“一简书”与其泰山顶封禅被奉为至宝对比鲜明,表现了司马相如的过人之才,隐含了作者对他未尽其才的遗憾。③颈、尾两联再行对比,彰显了司马相如生前的落寞与死后的表面繁荣,诗人的怨愤之情,油然而生。

【解析】本题要求简要赏析诗歌后两联,考查学生赏析诗句的能力。赏析诗句可以从手法、内容、表达效果及情感等角度进行。答题前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歌的内容。分析时要结合具体诗句来分析。颈联中“弃之如断梗”,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司马相如像残断的草梗被梁王和武帝弃置不用,表达诗人对其处境的同情。尾联“惟留一简书,金泥泰山顶”意思是司马相如仅留的“一简书”被帝王用于泰山顶封禅,被奉为至宝。生前的落寞与死后的表面繁荣,前后命运形成对比,也暗含作者内心的不平和怨愤之情。

2.白描手法作用例谈 篇二

关键词:白描 父爱 感恩 父子情深

朱自清的《背影》自问世以来,历经近九十个春秋,一直被视为现代经典散文收录在中学、大学语文课本中。《背影》以其质朴醇厚的父子深情、典雅文质的语言、准确纯熟的白描手法,拨动了千百万人的心弦,净化了几代人的灵魂。作者以一千三百多字的一个生活片断,在忠实朴素的叙述中,让内心深处情感的潮水尽情地流淌,不仅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同时又从技巧极高的白描中感悟到那诚挚无言的父爱。作者那发自肺腑的对老父亲的真情告白,使我们不能不惊叹人间的真情在《背影》中被表现得淋漓尽致,时至今日每每读来,无不激起内心情感的共鸣。

父亲的背影,对于儿子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但朱自清写的则是那特定场合使他极为感动的浮雕式的背影。朱自清先生无愧为一位白描高手,寥寥数语、轻描淡写,就把中国式父亲对儿子的那无可复加的爱、儿子对父亲感恩的.心、父子情深的感人画面表现得酣畅淋漓,让我们叹为观止。

1 运用白描的手法表达诚挚的父爱

《背影》中,朱自清没有写父爱的一件件琐事,只是通过父亲的背影,用白描手法,揭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诚挚的父爱。父亲为儿子买橘子是全文情感的凝聚点,作者抓住“父亲是个胖子”的特定体形,通过一连串艰难的动作,特别是爬月台时描写的,不只在于传形,而更主要的在于传神。父亲年纪大身体发胖,行动困难,必须“努力”爬月台,而那 “攀”、“缩”、“倾”的动作,不仅显示了父亲行动的艰难,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看到一个父亲为了子女而无怨无悔的心,一份让子女永远也回报不了的爱、报答不清的情。作者从父亲的“背影”中感受到真挚的父爱,感受到了无价的真情,使“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出来了”,因而使父亲的“背影”在作者心中铸成了永恒的浮雕 。写送别朱自清只简单记述了父亲短短的四句话,即:“不要紧,他们去不好!”“我买几个桔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进去吧,里边没人。”就这简单的几句,它饱含着一个父亲对子女那无可复加的爱,极为准确地表现了当时父亲那体贴、爱怜、依依不舍的心情,可谓传神入画。

2 运用白描的手法表现感恩的心

作者以白描的手法表达的自己真情实感,是本文取得成功的原因。朱自清对父亲的爱,对父亲的感激和怀念,都在那淡淡勾勒中描写得恰到好处。“我”的四次落泪以及对父亲的情感从怜惜、不理解、理解到怀念的变化,不仅使父亲对我的爱通过

“我”的情感态度的层层变化而体现出来,而每次“泪水”的出现也都是作家情感的一次升华。父亲“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饱经忧患,半生潦倒。这不仅是对父亲能力的敬佩,也有自己的深愧、自责与叹息,更有对父爱的感悟。作者巧妙选择“背影”这个角度,也是一个儿子对父亲的“背影”尽情地倾诉其无尽的谢意与爱意。朱自清先生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的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生活的磨炼让作者深深地感悟到这种无言的父爱。

3 运用白描的手法表现父子情深”

中国山水画区别于西方风景画的主要特点首要在于透视法,有深度有延伸,无有穷尽的感觉。中国人在亲情表达上也颇为雷同,人们往往重行而轻言,爱之愈深,藏之愈深。在《背影》中我们看到,送别时父亲对儿子始终没有半点亲昵,言语也不多,到最后总共就说了几句话。儿子也同样没有把对父亲的感激与挚爱说出口。但朱自清巧妙选择 “背影”这个角度,用白描的手法让儿子对父亲的“背影”尽情地倾诉其无尽的谢意与爱意,也让儿子从父亲的“背影”里感悟到无限的父爱,使亲子之爱、父子之情深深感动着每一位读者。这既是中华民族情感独特的表达方式,也是白描手法运用的精妙之处,难怪郁达夫说朱自清的散文“满贮着那一种诗意,”。而就在这种诗意中充满了一种浓浓的父子情,让人读罢感叹不已。

多年来,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备受众多学者的关注研究,其角度、视野不断扩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无疑是一件好事,是时代进步的标志。但无论如何,谁都无法否认《背影》所表达的父子情深,无法否认它是我们今天依然要传承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无法否认朱自清白描手法运用精妙之处。客观地看待历史,历史地评价古人,这是做学问人起码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蒋荫楠.严迪昌,朱自清散文的语言艺术[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76.

[2]欧秀蓉.生命如背影――读朱自清散文《背影》[J].名作欣赏出版,:14-16.

上一篇:学校疫情防控工作汇报下一篇:国际禁毒日宣传活动心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