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护理质量管理措施

2024-11-13

麻醉护理质量管理措施(精选9篇)

1.麻醉护理质量管理措施 篇一

资料与方法

2014年1月-2016年11月收治65岁以上行手术治疗, 手术前给予全身麻醉的老年患者200例。纳入标准: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等, 年龄>65岁, 术前意识清楚可配合。排除标准:有严重的发热、感染及严重营养不良者, 不愿参与或有精神障碍者, 病情危重者。采用摸球法将其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100例, 男80例, 女20例, 其中, 骨科患者60例, 泌尿外科患者35例, 胃癌根治术5例, 平均年龄 (68.9±0.1) 岁。对照组100例, 男82例, 女18例, 其中, 骨科患者58例, 泌尿外科患者33例, 胃癌根治术患者9例, 平均年龄 (70±1.5) 年。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科室、体重、手术时间、疾病类型等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研究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 如开放静脉通路、摆放好体位等, 术后及时监测生命体征, 观察伤口和引流物, 做好疼痛护理等。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以预见性护理措施, 主要是对术后可能的并发症 (如呼吸道感染等) 进行护理。具体如下: (1) 喉头水肿:由于喉头水肿主要是由术中牵拉气管、食管引起咽部水肿, 因此术后应注意观察患者的脸色、呼吸及节律变化, 观察有无呼吸道分泌物堵塞, 若有必要, 轻者根据医嘱进行雾化吸入肾上腺素或静脉注射皮质激素, 严重者使用床边备气管切开包, 并配合医生进行抢救。 (2) 呕吐、误吸:拔出气管导管后应使患者侧卧或者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 及时清除口腔分泌物。另外, 有要求术前禁食的患者应加强术前禁食宣教。 (3) 血氧饱和度:防止低氧血症, 注意保暖, 必要时进行氧气吸入。 (4) 呼吸抑制:保持呼吸道通畅, 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5) 躁动:在复苏室播放舒缓的音乐, 可增加老年患者的安全感, 减轻心理负担。 (6) 舌后坠:对一些舌体胖大, 脖颈又较粗短的老年患者更容易发生舌后坠, 舌后坠主要是由于麻醉药和肌松药的残留作用所引起, 护理人员应随时观察患者脸色、呼吸频率等, 必要时放置口咽通气管, 及时吸痰, 掌握有效的拔管时间及进行氧疗等措施来预防。

观察指标: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术后麻醉复苏期并发症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 (护理满意度调查选用问卷调查, 由患者或家属代为填写, 此次问卷回收率100%, 有效率100%) 的比较情况。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18.0统计软件, 采用χ2检验,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麻醉复苏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试验组术后麻醉复苏期各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此外, 试验组无舌后坠发生, 见表1。

注:两组比较, P<0.05。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调查比较:试验组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对照组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预见性护理措施有利于提高护理满意度, 见表2。

讨论

麻醉复苏期是指患者手术结束至苏醒的这段时间, 由于肌松药和麻醉药物残余和术前的禁食禁饮引起的水、电解质紊乱和低温等影响, 加之老年患者的代谢变低, 身体状况未恢复至稳定状态, 此期易发生呼吸抑制、舌后坠、喉痉挛等严重并发症, 如果不能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 可能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危害[4,5]。据有关研究表明, PACU麻醉并发症及相关意外发生率达6.2%[6], 而老年患者由于生理功能下降, 病因多, 加上对麻醉药物敏感性增加, 有效的措施更为必要。

护理人员的工作除了执行医嘱, 更重要的是要随时观察患者的病情, 对其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做出预见性护理, 确保护理工作的有效性和安全性[7]。此研究数据表明预见性护理措施有利于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有益于患者早日康复, 提高老年患者麻醉的安全性。

注:两组比较, P<0.05。

从某一方面来说, 住院患者对护理质量的评价是对护理工作最客观、最公正的评价[8], 它是患者对护理人员给予的护理措施及服务所进行的一种评价[9], 护理满意度的提高也有助于增进护理人员的职业认同感。本研究在采用预见性护理措施过程中, 必然会增加与患者的沟通, 有助于拉近护患之间的关系, 从而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使之取得理解并更加配合护理人员的工作。从本研究可以很明显地得出试验组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而近年来, 护患关系日益紧张, 而这一措施有助于满足患者的需求, 并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对改善护患关系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综上所述, 预见性护理措施有利于降低患者术后麻醉复苏期并发症的发生率, 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缩短患者的康复时间, 提高其生活质量, 值得在临床中提倡。

摘要: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措施在老年患者术后麻醉复苏期的效果。方法:收治全身麻醉老年患者200例, 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 试验组采用预见性护理, 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预见性护理措施有助于减少老年患者术后麻醉复苏期的并发症, 提高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麻醉,预见性护理,老年

参考文献

[1]庞勇.盐酸右美托咪定在老年全麻腹部手术患者苏醒拔管期的应用价值[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5, 35 (22) :6496-6498.

[2]徐东云.130例老年骨折患者的预见性护理效果观察[J].山东医药, 2010, 50 (22) :83.

[3]王芳, 李想.预见性护理在医技检查护理工作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中国医药导报, 2009, 5 (15) :148.

[4]周晓娇.200例全身麻醉患者麻醉复苏期特殊护理体会[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14, 28 (5) :105-106.

[5]贾彬.麻醉复苏期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J].医学美学美容 (中旬刊) , 2014, 9 (11) :225-256.

[6]郑群燕.麻醉恢复室中全身麻醉术后呼吸异常患者的护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1, 28 (11) :50-51.

[7]胡琼梅.麻醉复苏期呼吸道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 2015, 3 (5) :137-138.

[8]陆锦琪, 李春华, 吴俊, 等.神经外科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与防治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5, 12 (25) :3050-3051.

2.麻醉恢复室护理管理模式探讨 篇二

【关键词】麻醉恢复室;管理模式;探讨

【中图分类号】R473.7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446-01

麻醉恢复室是指麻醉后监测治疗的场所,是对手术麻醉后的患者进行密切观察和监测及继续治疗直至患者生命体征恢复稳定的科室[1]。为了有效地保障麻醉恢复期病人的安全,由于受麻醉、外科手术、原有基础疾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全麻术后恢复早期是病人情况多变的高危期[2]。对这一阶段的观察可以减少麻醉及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同时还能提高工作效率。我院现有一个有2张监护床位的麻醉恢复室,对所有麻醉后手术患者进行集中严密的观察和监护,继续治疗直至患者的生命体征恢复稳定。

l.临床资料

2011年6月~2014年6月行全麻及区域麻醉手术病人7450例。其中全麻3230例,区域麻醉4220例。通过麻醉恢复期的治疗和护理,取得满意结果,现报道如下。

2.方法

2.1麻醉恢复室护理工作程序:(1)准时接岗:负责麻醉恢复室的药品和耗材的到位及有效期查对和补充。(2)备好急救物品和药品,检查并打开各种仪器和设备。(3)接收病人:先接好呼吸机,再接血压、血氧饱和度和心电监护;交接班时:麻醉和手术方法、体位、术中特殊情况、输血输液总量和全身皮肤情况等。给予患者常规监测,包括心率、血压、呼吸等生命体征,同时观察意识、循环功能和肌张力恢复情况。如果患者的病情有变化或不平稳,及时向医生汇报对症处理。(4)遵医嘱给吸痰、吸氧和拔管,并做好记录。护理人员应详细填写患者入室的时间、手术名称、麻醉方法、监测数据、恢复室期间病情变化及处理、输血输液量、尿量等。(5)注意安全,防止患者坠床和躁动时损伤。(6)根据医嘱符合出室指标后安全送返病房,并向病房护士交班。(7)整理好各种物品器械。负责好呼吸机、监护仪的保养,使用登记。

2.2具體程序:(1)病人入室交接程序:麻醉医生和巡回护士将病人从手术室送至麻醉恢复室途中,须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全麻插管病人需带简易呼吸气囊做人工呼吸。入麻醉恢复室后,立即将调试好的呼吸机接入病人气管导管口并保证有效呼吸。由麻醉医生和巡回护士向麻醉恢复室医生和护士交班。内容为简要病史、诊断、麻醉及手术方法、术中用药、生命体征变化、输液输血总量、术中情况、术中受压部位的皮肤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等。交接班后妥善固定好各种管道,根据医嘱对症处理。(2)监护护理程序:做好血氧饱和度、血压和心电图的监测工作。麻醉苏醒期病人血压波动幅度大、要及时处理,及时发现和处理呼吸道问题,遵医嘱对症处理。拔出气管导管时给面罩吸氧;患者吸入空气的条件下,SpO2大于90%并能持续10min以上,患者能行自主呼吸或呼吸不费力,呼吸频率14~30次/min,潮气量>5ml/kg[3]。密切观察病人的意识、肢体运动、尿量及术后出血情况。病人感觉疼痛时可进行安全有效的镇痛;评价全麻病人的生命体征、四肢活动力、肌张力恢复情况及皮肤颜色,特殊病人按需护理。

(3)病人出室程序:护士根据患者麻醉恢复情况,患者神志清醒;定向力、肌张力、呼吸恢复满意;咳嗽、吞咽等保护性反射恢复;血压、心率改变不超过术前静息值20%,且维持稳定30分钟以上。护士要求出室时由麻醉医生对病人苏醒程度做综合评价。其评价苏醒程度依据:患者呼吸功能正常,能有效进行深咳嗽和呼吸;患者意识清醒,可回答医护人员的问题;患者肌张力恢复,且四肢活动自如;患者血压、心率平稳,皮肤颜色红润;对于生命体征不稳定或者病情重不能拔管脱离氧气的患者需转送到ICU继续监测护理[4]。凡达到4分以上者,才能离开恢复室。病人出室时由麻醉医生和护工一起将其送回病房,并与病房护士进行交接班。

3.结果

通过对3230例全麻及4220例区域麻醉手术病人进行麻醉恢复期监护,所有患者都得到安全舒适的照顾。通过麻醉恢复室的应用复苏成功率达99%,及时发现和处理了麻醉并发症41例,无差错及事故发生。

4.结论

围手术期的护理是患者在手术前到术后康复的全程护理,是治疗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的环节,而麻醉恢复期护理又是围术期护理的一个重要环节[5]。麻醉恢复室的成立,不仅可提高工作效率,缩短连台手术衔接时间,还可增加手术床的周转。由于应用了护理程序化流程,规范了抢救程序和医护人员的规范行为,有效地协调了整个工作的流程,科学地实施优质、高效、安全的管理模式,更好地服务于患者。自我院开展麻醉恢复室以来,患者在麻醉期间出现的并发症及意外显著减少,体现了麻醉恢复室的科学化、程序化、规范化管理模式,有效保障麻醉恢复期患者的安全,提高护理管理的质量。

参考文献

[1]丁媛.麻醉恢复室规范化护理模式管理[J].吉林医学,2011,32(27):5829-5830.

[2]黄惠群.麻醉恢复室护理工作程序化管理的探讨[J].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3):2041-2042.

[3]李秀芬.麻醉恢复室患者的护理体会[J].全科护理,2010,8(30):

2745.

[4]邓曼丽.麻醉恢复室护理管理模式浅析[J].护理研究(下旬版),2008,22(4):1100.

3.护理质量管理目标及达标措施 篇三

护理部为了巩固完善二级甲等医院走向规范化管理轨道,提高全院护理人员的质量意识和服务意识,时刻牢记以质量为医院生存的保证,护理质量管理是护理管理的核心,树立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生命的观念,确保护理安全,减少护患纠纷,使全院护理工作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标准化,并结合我院实际情况,按照《安徽省二级医院护理标准》的管理要求,特制定以下护理质量管理目标及达标措施:

一、病人对护理工作满意度≥90%

1、组织学习护理行为规范,并认真落实让病人满意。

2、改善就医住院病房环境,加强护患沟通。

3、改善服务态度,开展人文关怀活动。

4、落实“优质服务十点”,正确实施各种治疗护理措施。

5、定期召开工休座谈会,科室每月调查满意度1次,护理部每季度发放调查满意度表1次,测评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情况。

二、护理人员培训率达标

1、新护士岗前培训率100%。

护理部对所有新进院护士均进行岗前培训2天,内容全面,图文并茂,并指导、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2、规范化继教培训合格率≥95%。

对在职护士进行分期、分批、不定期采取不同形式、不同要求进行规范化培训和继续教育培训(如讲座、查房、自考、电大等),达每年每人获继教20~25学分,验证合格率100%。

3、护士长以上管理人员外出学习≥20% 有计划、针对性选派专科护理管理人员和护理骨干外出学习、参观、培训、进修,不断充实新知识,新技术,并学以致用。

三、护理“三基”水平合格率≥95%(合格标准:理论考试≥85分,技术操作≥90分)

1、全年举办护理人员理论闭卷考试和操作现场考核各2次,对于不合格者予以重考,直到合格为止。

2、要求科室不定期采取多形式理论及专科技术考核,成绩纳入个人年终考核。

四、基础护理合格率≥90%,危重患者护理合格率≥90%,年压疮发生次数为“0”。

1、严格执行分级护理质量检查标准,坚持做好病人的基础护理和危重病人的特护工作,力争基护、危护质量达(超)标,年压疮发生次数为“0”。

2、科室每周检查2~3个病人护理质量,护理部每季度检查基础护理和危重护理质量并建表记录。

3、实行危重病人抢救上报制度,护理部及时深入病区了解、协调、指导、协助救护工作。

4、对于发生难免性压疮或院外带入压疮经护理愈合酌情予以护理质量加分。

五、急救物品完好率100%。

1、对各科备用急救物、药品确保“五定”,并保持性能完好。

2、科室坚持每班交接,每周检查小结,每月检查总结,有记录。

3、护理部每季度检查一次急救物品完好率,并建表记录。

六、常规医疗器械消毒灭菌合格率100%。

1、严格执行消毒灭菌隔离制度和各种院感监控要求。

2、注重重点科室监控,如:手、产、ICU、供、血透室等消毒隔离工作落实。

3、规范落实一次性医用品管理制度,分类处置,准确记录,杜绝流失。

4、定期监测常规医疗器械消毒效果,保证安全有效期。

5、科室每周查,护理部每季检查,常规器械消毒灭菌合格率并建表记录。

七、护理文件书写合格率≥85%(合格标准分≥85分)

1、按照《安徽省护理文件书写规范》要求,组织学习,不定期培训,规范书写。

2、科室每周查,护理部每季度检查在架病历书写质量,并建表统计,有记录。

3、护理部质控人员检查全部归档病历,发现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八、护患纠纷年发生次数≤5次,查处率100%。

1、建立健全护理投诉机制,和制定护理投诉管理制度,设立投诉部门(护理部)。

2、一旦发生护患纠纷,对每一位病人(家属)的投诉事宜,进行及时调查,据情况采取不同形式(给予口头批评、当面道歉、书面检查、经济处罚)的处理措施,并总结反馈,提出改进措施。

3、严格督查各种护理工作落实到位情况,改善服务态度,减少护患纠纷发生。

九、手术病人前后手术室护士与病房护士交接率100%。

1、修订围手术护理记录单和手术护理记录单内容,增加交接签名和标本处置项目栏。

2、实行手术室护士与病房护士对所有手术病人进行严密交接,并双签名。

3、要求手术室对三、四类大手术、特殊新开展手术,组织术前讨论,开展术前访视和术后回访工作,提高病人对手术室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并发表记录。

十、护士专科技能培训合格率100%

1、对新进护士提出要求如何进科后注重专科技术的学习、掌握和运用。

2、要求科室护士长对本科室所有护士进行护理专科技能培训,尤其是护理新仪器的使用、新项目的开展,保证对患者实施安全的专科护理操作。

十一、护理事故发生次数为“0”、护理差错追求“零缺陷”

1、反复组织学习护理法律法规、安全管理制度、差错事故防范措施,强化护士法律及安全意识。

2、加强重点环节管理,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3、严格执行护理各项工作制度,杜绝护理事故的发生。

4、一旦发生护理差错的当事人及科室需及时采取抢救措施并上报,调查处理、反馈、整改。

十二、优质护理服务病房开展率40%,健康教育覆盖面100%

1、加强学习开展示范病房,制定护理措施,强化基础护理。

2、实行所有住院病人进行入院宣教、入院评估、疾病知识、检查用药、术前后及康复指导,并附“健教效果评价表”。

3、责任护士准确收集资料,拟定护理措施,连续记录病人在院期间的病情护理记录单,观察病人整体动态,照顾病人全程服务。

4、护理部和科室不定期检查病人自身评价和健康教育效果评价,有记录。

十三、临床科室对手术室、供应室工作满意度≥90%

1、建立供应室、手术室与临床科室保持良好的沟通机制。

2、制定征求临床科室意见表。

3、每月征求科室的意见及工作评价,有改进措施,不断提高服务能力。

十四、确保病房床位与病房护士比例≥1:0.4,监护室1:2.5。

1、严格护士准入制,依法执业。

2、根据科室实际开放床位数,合理安排人力资源,比例力争≥1:0.4,监护室1:2.5(详见人力配置和标准)。

3、杜绝无证护士单独值班,确保满足实施等级护理的质量与患者安全的需要。

十五、重视护理质量管理资料的收集

对护理部及各科室的各种检查资料、培训记录、考核资料进行收集、整理、统计完善,在册备查,对存在不足之处,定期反馈,寻找原因,制定改进措施,积极落实到位,以达到持续提高护理质量的目的,并尽全力达标。

4.儿科护理管理目标和措施 篇四

护理管理是以提高护理质量为主要目标的活动过程,先进的护理理论和技术能否很好地应用于实践,取决于是否有科学的护理管理。综合儿科包括了儿科所有疾病,病种繁多,病人多,工作繁重。加上儿科由于患儿年龄小,认知能力差,陪护多,临时处置多,护理操作琐碎等特点,护理管理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和困难性,现总结如下:

一、管理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

管理学的首项内容是人的管理,护理管理也不例外,护理管理所指的人有护士、患者、家属、医生和护士长本人。

1.关心和尊重护士 现在儿科患者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长都视为掌上明珠倍加爱护,一个小孩就有两个甚至四五个家属围着,对头皮静脉穿刺的要求高,同时这些父母年青气盛脾气大,护士如果不能“一针见血”,常常遭到家长的责怪和投诉甚至谩骂“,一针打不上”就否定你的一切。而且儿科患儿病情变化快,小孩自我表达能力和认知能力差,观察护理较成人有一定难度。因此儿科护士在工作中要承担很大的心理压力,很多护士都不安心儿科工作,所以护士长在工作中既要对护士严格要求,督促其按要求完成各项护理工作;又要关心护士,尊重护士,理解护士,在关键问题上勇于为护士承担责任和风险,有错误应在事后单独批评,维护护士的自尊心;如果护士在生活上有什么困难,护士长应尽量创造条件给予帮助,关心体贴他们,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安心在儿科工作。、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护理过程在一定意义上说是护士对病人的管理过程,而管理过程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护患关系,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孩子有病家长格外着急,对护理的要求很高。为此我科安排责任心强,静脉穿刺技术过硬,有沟通技巧的护士做责任组长,专门上白班,负责新入院患儿的接诊、治疗与护理,要求她们做到接诊热情,健康宣教全面,治疗护理及时,给家属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并负责科内危重患儿的一切护理工作和所管辖组内病人的健康宣教,让家属了解病情与治疗。同时每个病房都有专门的责任护士,除做好健康宣教外,还要利用一切机会多接触患儿、跟他们玩耍,以消除他们的陌生感与恐惧感,并且病人多时护士实行弹性排班,如增加中班与夜班工作人员以保证治疗护理工作的及时,减少护患矛盾。

3、加强医护合作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儿科由于患儿年龄小,病情变化快,医护合作显得尤为重要,但在合作的过程中难免产生一些分歧和磨擦。如:医生对护士的要求是正确执行医嘱,仔细观察和及时反映病情,而护士却要全方位地护理患儿,进行健康宣教、解答有关疑问、解决护理问题、做好护理记录等,工作繁忙。有些医生很不理解,认为护士不务正业瞎忙碌,使护士的工作得不到尊重,而有的医生工作缺少计划性,早上忙于写病情记录,造成查房不及时、医嘱不及时、临时医嘱过多,造成护理工作忙乱,护士对医生有意见等等,对于这些矛盾,护士长首先从护理上查找原因,若主要责任在护士应批评帮助护士,并向医生解释道歉,责任在医生应不卑不亢地给予策略解决,护士切忌同医生发生正面冲突。本着平等、尊重、团结的原则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4、护士长要树立自身的威信

(1)护士长要有良好的品德 历史上许多事例表明,道德颓废的人不会有人信任,品行高洁、大公无私、正派公道的护士长才能得到护士的信赖,可见树威之道修德为先。护士长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举止对护理管理的成效、人心的向背都产生重大影响,高尚的思想品德和威望,是无声的命令、无形的力量,是护理人员效法的楷模。

(2)以身作则,身先士卒 古人云“己不正何以正人”,护士长在工作中要身先士卒,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要求护士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好,要求护士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但身先士卒的同时又不能“一手包揽”“,苦干”式的领导者已被现代管理所淘汰,一个出色的护士长是要合理使用激励机制,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让每个护士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常见的激励方法有奖励激励、感情激励、目标激励及行为激励。

(3)护士长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过硬的技术,开拓创新的意识 儿科病种繁多,专科性不强,有些疾病在专科护理书上都找不到护理依据,需要在临床上摸索,这就要求护士长在认真钻研业务、不断进取、掌握儿科疾病相关知识等方面走在护士的前面。在技术操作方面护士长也要有过硬的本领,护士们懂的,护士长要精,护士们不懂的护士长应熟,护士头皮静脉穿刺不成功时,护士长能“一针见血”……,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护士们的尊重。

(4)正确用人,平易近人 任何一个护士长都是从普通护士中走来,虽然工作职责不同,但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护士长用人要公平合理,任人为贤,发挥每个护士的专长,努力为他们创造实现自我价值的空间。

二、灵活使用管理策略,加强病房管理、围绕以病人为中心的原则在病房制定并推行“首问负责制” “首问负责制”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护士要主动开口问:您找谁,有事吗?需要帮助吗?第二方面是患儿家长有什么疑问,如果问到哪位护士,那位护士马上负责解决,不推给其他护士,即使护士解决不了的医疗问题也必须由护士传达给医生,避免家属传达不清或家长认为护士是在有意推委等情况发生。

2、根据儿科特点创造人性化环境 为了减轻患儿对医院陌生环境的恐惧心理,在病房创造家庭式的温馨环境。我们在病房透视窗上张贴儿童喜欢的利用静电吸附的塑料卡通唐老鸭、米老鼠等图案;在病房走廊的墙壁上张贴色泽鲜艳的育儿知识并配有好看的卡通图画;在护士站大厅的天花板上挂上风铃;在每个病房里挂有色彩鲜艳图文并茂的育儿小册子,病房内有各种温馨提示卡。鼓励家长为患儿买玩具,护患双方共同努力创造良好的康复环境。

3、严格控制交叉感染 儿科是控制交叉感染的重点科室。针对这种情况,我科变过去被动应付检查为现在主动迎接检查,采取日提醒、周强调、月检查等方法,让每位护士熟练掌握无菌操作原则和消毒隔离制度。积极推广一次性物品,厂家为我科特制的各种型号的小儿胃管、小儿肛管、小儿吸氧管、小儿吸痰管及一次性中单已经得到普遍使用,一次性物品既方便了护士操作又受到了家长的普遍欢迎。对不能一次使用的物品如氧气表、负压表、雾化器、呼吸机管道、吸引器装置等均做严格消毒处理,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病房定期用紫外线照射消毒,收住肠炎病人的病房每天用消佳净消毒液拖地一次。

4、加强病区经济管理 儿科由于病人多、周转快、临时处置多、工作忙乱琐碎等特点,一直存在光干活不收费现象。针对这种情况,专门规定了谁处置病人谁负责收费,早上查对医嘱时由唱医嘱者检查。同时护士长每周查架上病历2次、责任班下午负责长期医嘱处置的收费、过医嘱者负责检查医生的医嘱是否按收费标准要求书写及有无漏写医嘱,有漏收费现象的及时向当事人反馈并与其二次分配挂钩。儿科耗材大盈利小,所以一定要做好增收节支,严抓经济管理。

三、正确对待护理纠纷、儿科护理纠纷的原因 ①采血输液没有做到“一针见血”;②头皮静脉穿刺成功后固定不良,造成液体外渗或针头脱出;③工作不到位,遗漏液体;④拔针后针眼压迫不好而出血;⑤患儿皮肤娇嫩,液体外渗,致局部出现红肿、水泡;⑥护士忙着抢救重病人或处置新病人而没有立即为某位患儿处置;⑦病人多,治疗、护理不能及时;⑧各种处置、操作未告知家属目的、注意事项。⑨解释不耐烦、态度生硬;⑩给小孩镇静后送门诊未能及时安排检查。

2、纠纷的防范措施 ①加强“三基”训练,提高自身技术水平;②护士实行弹性排班,护理人员根据年龄大小、技术水平高低、责任心强弱搭配、优势互补,解决了8h外护理人员少、技术力量薄弱的问题;③强化法律意识,进行责任心教育,认真做好每一项护理操作,如实记录护理文档,在保护患儿的同时保护自己;④严格查对制度,每位患儿每日输注的液体(包括临时液体)都要认真查对,药名、剂量、配制人、每瓶液体的输注时间及操作护士都要有记录,责任到人;⑤严格执行告知制度,每项操作和处置都要告知目的和注意事项;⑥须送检查时应提前与相应科室联系,小儿镇静后及时送检查;⑦执行纠纷预警制度,对有纠纷倾向的患儿,除向主任、护士长汇报外,当班护士要做好交接班,将信息迅速传递给各班,使各班谨慎对待,防止事态恶化。

5.麻醉科巡查整改措施 篇五

麻醉科巡查情况及整改措施

(1)、无对麻醉医师有定期执业能力评价和再授权制度。

整改措施:已制定麻醉医师执业能力评价和再授权制 度,但无定期对麻醉医师执业能力评价和再授权的档案资料,需医务科尽快完善我科对麻醉医师执业能力评价和再授权的档案资料。

(2)、由于人员少,麻醉医生不能定期接受继续教育知识更新。

整改措施:需院方尽快增加麻醉医生,定期接受继续教 育知识更新。

(3)、手术麻醉人员配置不合理,麻醉医生太少,学科带头人不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医台比,护台比均达不到要求。

整改措施:需院方外聘高级职称学科带头人及增加麻醉医生及手术室护理人员。

(4)、有患者麻醉前病情评估和麻醉前讨论制度,但职能部门未履行职责定期检查、分析、反馈和整改措施。

整改措施:需医务科履行职责对患者麻醉前病情评估和麻醉前讨论制度的定期检查、分析、反馈和整改措施。

(5)、科内无对变更麻醉方案的病例进行回顾总结分析,职能部门未履行职责定期检查、分析、反馈、进行整改。

整改措施:我科于9月18日起已开展科内对变更麻醉方案的病例进行回顾总结分析,但须医务科对变更麻醉方案的病例进行定期检查、分析、反馈、整改措施。

(6)、麻醉的全过程在病历/麻醉单上能得到充分体现,但职能部门未履行职责定期检查、分析、反馈、进行整改。

整改措施:需医务科对麻醉的全过程在病历/麻醉单的定期检查、分析、反馈、进行整改。

(7)、无麻醉过程中的意外与并发症处理规范。整改措施:已制定麻醉过程中的意外与并发症处理规范。(8)、全身麻醉患者复苏的监护结果和处理均有记录,但无科内定期自查分析整改记录,且职能部门未履行职责定期检查、分析、反馈、进行整改。

整改措施:已建立对全身麻醉患者复苏的监护结果和处理的定期自查分析整改记录,但需医务科对其进行定期检查、分析、反馈、进行整改。

(9)、未建立术后、慢性疼痛、癌痛患者的镇痛治疗管理的规范与流程。

整改措施:需医院增加麻醉医师尽快建立术后、慢性疼痛、癌痛患者的镇痛治疗管理。

(10)、未开展自体输血。

整改措施:需院办及设备科购置自体输血机。(11)、科室坚持开展质量与安全管理,但职能部门未履

行职责定期检查、分析、反馈、进行整改。

整改措施:需医务科对我科质量与安全管理进行定期检查、分析、反馈、进行整改。

(12)、未对质量与安全管理培训重点内容进行考核。整改措施:已进行对质量与安全管理培训重点内容进行 考核。

(13)、未对麻醉与镇痛质量进行分析总结,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整改措施。

整改措施:已于9月起对麻醉与镇痛质量进行分析总结,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整改措施。

(14)、未建立麻醉与镇痛质量管理数据库。

整改措施:正在建立麻醉与镇痛质量管理数据库(于10 月完成)。

6.麻醉护理质量管理措施 篇六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4月—2014年4 月我院采用门诊手术室局部麻醉手术中查对制度后在门诊开展护理评估后的100例病人作为观察组, 其中男51例, 女49例, 年龄37.2 岁 ±4.6 岁。回顾分析2012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未开展门诊手术室局部麻醉手术中查对制度时在门诊就诊的病人100例作为对照组, 其中男52例, 女48例, 年龄38.6岁 ±7.9岁。纳入标准:①年龄18 岁~70 岁;② 思维正常, 无精神疾病;③签署知情同意书并同意此次观察。排除标准:①疾病疼痛较为严重, 影响病人情绪变化者;②严重系统性疾病需要转诊住院治疗者;③病人自愿退出本次研究者。所有病人意识清楚, 能够进行正常的交流。两组病人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体重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观察指标采用病人满意度量表及安全性指标评价对门诊手术室局部麻醉手术中查对制度前后进行对比分析。

1.2.2 实施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的门诊护理方法, 对血管位置、输液方式、穿刺后护理等进行常规输液护理干预。观察组在之前的门诊护理工作的基础上注重以下服务质量:①严格进行“三查七对”, 做到操作前、操作中及操作后的检查, 将病人的床号、姓名等一一应答确定无误后再进行操作, 门诊手术室所有手术均是预约手术, 局部浸润麻醉, 手术后观察20 min无任何不适即可离开, 不用住院。护理任务主要是手术预约, 手术器械、物品的准备, 术中用物的及时供应, 手术安全核查, 术前、术中、术后病人的病情观察, 术后病理标本的收集及注意事项的交代。②严格检查药品, 做到“三查、四看、二熟悉”, 其中三查就是查看输液前、加药前和更换液体前的检查, 四看就是看药品的有效期、外包装有无损坏、冰盖有无松动、输液的液体有无沉淀及杂质等, 二熟悉就是熟悉药品的给药途径及配伍禁忌。③按照规范化的操作流程进行护理培训。④对病人要有耐心和爱心,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得到病人的支持和配合。门诊手术室局部麻醉手术虽小, 但病人依然会出现术前恐惧、焦虑等反应, 大多数病人在疾病初期还易被误诊为神经系统或者胃肠系统疾病, 就诊后应当向病人讲解疾病的治疗, 安慰病人情绪, 以免过度愤怒、悲伤情绪导致眼压控制不良, 得到病人支持配合, 局部麻醉手术病人始终处于清醒状态, 因此需要病人较好的配合。巡回护士应当在术前、术后及手术过程中向病人介绍手术的相关事项, 取得病人的信任, 缓解病人的情绪。⑤加强查对工作的培训, 向护理人员说明查对制度培训的目的及意义, 激励护理人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对护理骨干进行重点培训, 以利于更好地指导科室其他护理人员进行操作, 定期考核, 以检查护理人员对输液治疗中查对流程等掌握的情况。⑥加强质量控制, 对查对流程实施的效果进行分析, 认真抓落实, 建立健全监控体制, 考核评价, 定期检查, 征求病人及医生的意见, 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 以提高查对流程的效果, 消除风险隐患。⑦术前宣教, 在手术前向病人讲解手术的治疗方法, 讲解手术目的, 鼓励病人主动积极配合手术, 提高手术的治疗效果, 进行术前的器械和药品查对。⑧术中配合, 在病人进入手术室后给病人介绍相关信息, 让病人在手术中进行体位等方面的配合, 并做好术中药品使用前的查对, 配合医生做好无菌台的手术操作, 密切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 配置充足的术中所需物品。⑨术后指导, 护送病人回观察室, 介绍康复的注意事项, 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指导病人术后的饮食起居, 再次将使用器械和液体进行使用后核查。

1.2.3 疗效标准对应用门诊手术室局部麻醉手术中查对制度前后的病人满意度问卷进行评价, 问卷经相关专家审定效度合理信度可靠。采用我院自行设计的问卷对两组病人的满意度进行调查研究, 其中满意度采用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3项指标。满意度=满意例数+基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所有病人均很好配合完成调查。

2 结果

3 讨论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 医疗机构都在努力提升自己的医疗质量, 要做到硬件软件上的同步提高, 护理工作的服务质量作为医院服务质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为病人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给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7,8,9]。门诊护理起到了窗口性的作用, 门诊的病人流动性大, 护理工作内容大, 护理压力大, 也是纠纷容易发生的地方, 门诊作为一个医患关系的重要纽带, 病人就诊时对医院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10,11,12]。门诊手术室局部麻醉手术是门诊护理中的常见的操作, 随着对护理质量要求的不断提升, 保证护理质量, 预防医护差错显得尤为关键, 因此我院不断完善和建立门诊手术室局部麻醉手术管理的规范, 包括门诊手术室局部麻醉手术流程和预防处理工作, 对门诊手术室局部麻醉手术的差错控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13,14,15,16]。通过近年来评估门诊手术室局部麻醉手术发生的原因找到了相应的护理对策, 强化查对的操作流程, 提高了查对的效果, 减少了门诊手术室局部麻醉手术的差错, 提高了操作的安全性。

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总结出了一套优化的护理管理办法, 通过全面、系统的管理, 建立良好的护理服务模式, 充分考虑病人的心理、社会、病情等综合需求, 制定包括术前、术中、术后的个体化干预措施, 改善病人抑郁、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 使其积极地配合治疗。本研究通过对应用门诊手术室局部麻醉手术中查对制度前后的病人满意度进行评价, 结果显示, 应用门诊手术室局部麻醉手术中查对制度的方法后, 安全性有了一定的提高。自从应用门诊手术室局部麻醉手术中查对制度方法以后, 我院门诊就诊的投诉护士现象明显减少, 从一定程度上对护士的操作规范化知识的要求也提高了, 所以定期对护理工作的培训也非常必要[17]。我们加大了对门诊护士的专业化培训力度, 定期进行业务培训, 传授新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 在提高门诊护理水平的同时, 也明显提高了护士的职业责任感和自豪感, 促使护理工作趋向于专业化和规范化[18]。

7.内科护理风险因素调查及管理措施 篇七

(四川雅安荥经县人民医院四川雅安625200)【摘要】随着现代医疗水平的迅速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医院内科护理的质量提出了更高更深层的要求。医院内科护理工作有着其自身的特殊性,因此,充分的加强护理安全意识,有效的减少护患之间的矛盾,就变得越来越重要。医院内科护理工作人员必须深刻的认识到护理风险,并且不断的增强自身的专业护理知识以及新技术方面的学习和掌握,在护理风险管理与护理程序以及流程上加强护理质量,才可以有效的提升风险的防范水平。【关键词】医院;内科护理;管理;措施【中国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623-01 1.前言内科疾病基本上都属于非手术性质的疾病,患者以及患者的家属对医院护理方面有着非常高的要求,并且内科疾病大多数都是病程比较长的疾病。医院内科护理工作当中存在着一系列的未知或者已知的风险因素,尤其是医院内科患者经常性的需要服用不同类型的药物,进而会导致给药错误的发生。除此之外,患者的护理质量非常容易受到治疗效果和多变病情的负面性影响,而且这些影响因素都可能给医院内科的护理工作带来诸多的风险。因此,科学有效的调查内科护理风险因素,并且制定出相应的管理和防范措施就显得尤为迫切。2.对象和方法2.1一般资料:我院2006年1月到2010年1月医院各个科室共呈报260例不良内科护理事件,通过详细的鉴别和分析,确定出这些不良事件当中共有106件是内科护理风险所造成的不良护理事件,大约占总体的41%。2.2方法:利用调查问卷的方法,对我院106例因护理风险所导致的不良护理事件的风险因素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调查,把主要来源于护理人员自身的因素所造成的护理风险事件列为主要的风险因素,将来源于医院其它部门的风险因素列为客观因素。此项调查主要从主要因素和客观因素两个方面来对医院临床护理风险因素进行深入研究。2.3结果:由护理风险因素当中的主要風险因素所造成的恶性护理事件大约占70%,在此方面,责任心缺乏的共有41例,未及时了解病情的共有18例,执行和操作制度缺乏规范的共有11例,护患障碍、注意力不集中、法律意识淡薄的共存在4例。因客观因素所造成的不良护理事件大约占总事件的30%,以管理不善以及管理失控所造成的不良事件有10例,护理人员和患者及其家属之间沟通存在障碍的共有11例,工作以及抢救繁忙所导致的不良事件共有3例,由于医院环境设施问题而导致的不良事件共有6例,由于患者及其家属情绪、患者自身的身体状况、医疗意外而造成的不良事件共有2例。3.控制内科护理风险的有效措施3.1加强护患沟通:患者入住医院时,相关护理人员应当积极主动的向患者及其家属详细的介绍医院的规章制度、初步治疗方案、检查安排、医院环境等等,让患者能够较快的稳定紧张和恐惧的情绪,熟悉医院环境,积极配合治疗,并且自觉的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当出现患者及其家属不配合护理人员工作的情况时,护理人员应当耐心的向它们讲解不配合医院治疗的危害。第一,在日常的护理工作过程当中,护理人员应当全面的加强和患者及其家属之间的沟通,重视患者的健康教育,并耐心的听取患者和患者家属所提出的建议和意见,详细的解答他们想要知道的内容,发自内心的去爱护和关心患者,和患者之间建立融洽的关系。3.2加强护理人员的护理风险教育:医院内科护理人员应当积极的学习相关护理管理规章制度,学习有关医疗事故方面的法律法规,对所出现的医疗内科护理纠纷案件进行深入的分析,对于曾经发生过的医院内科护理事件进行全面的剖析,并积极主动的向临床护理成功案例进行学习,以他们为榜样,借鉴他们的护理经验和护理方法,定期的召开护理风险因素的研讨会,护士长应当鼓励各个护理人员勇敢的提出日常工作当中所遇到的护理风险因素,并且共同讨论解决和防范的措施,从根本上增强护理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在值夜班和节假日等特殊时期,应当重点强调护理人员参与医院内科护理工作的重要性,加强护理人员的职业责任感以及法制观念。3.3掌握内科药物的不同特点:医疗风险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用药安全。针对医院内科护理当中护理人员普遍容易出错的环节,医院领导人员和护士长应当将护理人员的执行医嘱流程逐渐的规范化,从开出医嘱一直到药物使用的整个过程,都必须有较为具体和全面的制度来有效的确保用药安全。及时组织护理人员学习新药方面的知识,以减少和避免用药错误,进而保障患者身体的健康和安全。此外,还应当加强和巩固护理人员安全用药的基本意识,在用药之前及时的掌握患者重要器官的功能以及过敏史,使用药物之后应当及时的询问患者是否有不适的状况,同时仔细的观察用药之后患者的血药浓度变化和用药后的反应,避免毒副作用产生,以尽早的对其进行处理。3.4规范护理记录:医院不可或缺的医疗行为记录就是护理记录,护理记录对分析护理行为是否有误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甚至有时候是决定性价值,更是护理纠纷发生时的重要法律文件。护理记录必须做到准确、及时、真实和客观,各项记录都必须全面的与相关护理文书的规范性相符,护士长必须有效的增强对各个护理记录的监督和检查工作,一旦发现问题,应当及时的指正,从根本上保证护理记录的规范。3.5加强人文关怀:护理人员必须树立以患者的身心健康为主体的护理观念,在医院内科的护理过程当中,应当不断的强化人文关怀的理念,进而提高患者及其家属对医院内科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在日常的护理工作当中,护理人员应当及时的掌握患者的身体及心理动态,有针对性的给予所护理的患者精神、情感以及心理上的安慰和支持,尽快的消除患者的消极情绪和不良态度,以便取得患者的主动配合。4.结束语随着医疗技术的迅速发展,医院内科的护理工作的风险越来越大,各个护理人员只有坚持做到护理风险的评估,并采取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才能在护理工作中提高护理质量,才能减少以及避免医疗纠纷的产生。参考文献[1]李迎春.内科护理风险因素调查及管理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6). [2]陈仙芳,张智敏,金丽君.心内科护理风险因素及防范措施探讨[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6(5). [3]张华清.对内科护理工作风险预防机制探讨[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0(13).作者简介:杨 芳(1970-),女,四川雅安人,从事临床护理21年,主管护师,研究方向:内科临床护理

8.护理安全管理制度与监控措施 篇八

一、管理制度

1、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重点环节的应急预案和病人的告知制度,实施监督、检查、评价和整改。

2、将安全管理纳入护理部一护士长二级质量管理中,加强关键环节、薄弱环节的管理,确保病人安全。实行护士长夜查房制度,督促检查全院各科护理工作,保证夜间的护理安全与护理质量。

3、严格执行各项护理工作制度和护理技术操作规程,按时巡视病房,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杜绝差错事故。认真落实消毒灭菌隔离制度,防止和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4、对危重、昏迷、瘫痪、精神异常、小儿、老年人等特殊病人应加强护理,预防压疮、坠床、跌伤、烫伤等不良事件发生。

5、制定护理人员职业安全防护措施,完善防护设施;督促落实,定期总结。

6、每年举办法律法规和安全知识培训,强化护理人员法律法规、安全知识和安全护理技能的培训,增强安全意识,提高护理人员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为病人提供安全护理。

7、严格执行药物管理规定,剧毒、麻醉药品加锁专人保管,每班交接,做好记录。

8、急救器材、药品齐备完好,做到“四定”(定种类、定位放置、定量保管、定期消毒)、“三无”(无过期、无变质、无失效)、“二及时”(及时检查、及时补充)、“一专”(专人管理)。

9、落实“四防”(防火、防盗、防自杀、防走失)措施,加强病人及家属的告知,定期检查非医疗护理的不安全因素,采取防范措施。

10、采用多种形式对病人及家属实施安全知识宣教。

二、监控措施

(一)氧气管理

1、用氧过程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2、告知患者及家属勿在室内吸烟,氧气管道周围禁烟火和易燃品。

3、定期检查氧气接口,发现漏气接时维修。

4、中心吸氧设施有“四防”(防火、防油、防热、防震)并系有安全带,氧气筒内的氧气不可用尽。

(二)、对危重患者及小儿防止意外措施

1、防坠床;小儿要使用有床档的小儿床,昏迷及烦燥患者有专人守护,必要时加床档。

2、防烫伤;需要热敷的患者,护士要及时巡视,严格交接班,给婴幼儿、老人、昏迷、肢体瘫痪患者用执水袋时,温度在50度以内,热水袋不可直接接触病人的皮肤。

(三)制度落实

1、执行分级护理,进行健康教育,术后及长期卧床初起活动者,有人扶持,动作要轻慢,以防因体位变化,引起虚脱。

2、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做好“三查七对”按时巡视病房,发现不良反应及时处理。

3、对急危重患者,做好各项基础护理。

(1)、昏迷患者专人护理,床旁备好压舌板,开口器、舌钳、纱布、吸痰器等,及时清理口腔分泌物。

(2)、做好皮肤护理,定时翻身、拍、按摩,防止压疮发生。(3)、烦燥患者给约束带固定,注意松紧适度,观察肢体血运、温度、颜色等的变化。

(4)、严格执行差错事故报告制度,发现隐患及时处理并上报。

9.麻醉护理质量管理措施 篇九

脊麻的并发症包括轻度的并发症及严重的并发症,前者如:低血压、平面过高、呼吸抑制、脊麻后头痛及背痛;后者如:神经损伤、脑膜炎、马尾综合征、硬膜下出血、脑损伤及死亡等。

一、轻度的意外及并发症

(一)低血压是脊麻最常见的并发症,由交感神经广泛阻滞,静脉回流减少,使心排血量降低所致。静脉回流减少的程度同交感神经阻滞的范围及病人的体位相关。麻醉前进行血管内扩容,麻醉后调整病人的体位可能改善静脉回流,从而增加心排血量和动脉血压。脊麻时输注500~1000毫升晶体或胶体液可对抗其血管扩张导致的血容量相对不足。如果血压仍不能维持,可试用5~10度的头低位以改善静脉回流而又不影响麻醉平面。进行扩容和调整体位后血压仍不升,应使用血管加压药,麻黄碱是最常用的药物,它兼有α及β受体兴奋作用,可收缩动脉血管以升高血压,也能加快心率,一次常用量为5~10mg,但反复使用可能导致快速耐受性。病人能够耐受低血压的程度与其年龄和全身状况有关。合并有心脑血管疾病的病人,低血压有引起心肌缺血及脑缺血的危险。对于这类病人,血压究竟能低到多少尚无定论,但保守的意见是,平均动脉压至少不能低于其基础值的20%。对于妊娠期的病人,因胎盘供血依赖于母体的血压,收缩压不能低于100mmHg。

(二)脊麻后头痛是常见的并发症,由于脑脊液通过硬膜穿刺孔不断丢失,使脑脊液压力降低所致,发生率在3%~30%。典型的症状为直立位头痛,而平卧后则好转。疼痛多为枕部、顶部,偶尔也伴有耳鸣、畏光。性别、年龄及穿刺针的直径影响头痛的发生率(表43-1),女性的发生率高于男性,发生率与年龄成反比,与穿刺针的直径成正比。直入法引起的脑脊液漏出多于旁入法,所以直入法引起的头痛发生率也高于旁入法。穿刺针斜面的方向与脊膜纤维走向的关系也影响头痛的发生率(表43-2),斜面的方向与脊膜纤维走向平行,对脊膜损伤最少,所以脑脊液的漏出最低,头痛的发生率也低。头痛的发生率与局麻药本身无关,但与局麻药中加入辅助剂有关,加入葡萄糖可使头痛发生率增高,而加入芬太尼头痛发生率则降低。

治疗脊麻后头痛的措施,包括:

1.镇静、卧床休息及补液 80%~85%脊麻后头痛病人,5天内可自愈。补液的目的是增加脑脊液的量,使其生成量多于漏出量,脑脊液的压力可逐渐恢复正常。据报道脊麻后头痛的病人,50%的人症状轻微,不影响日常生活,35%的人有不适,需卧床休息,15%的人症状严重,甚至不能坐起来进食。

2.静脉或口服咖啡因

脊麻后头痛是机体为了恢复颅内容量,代偿性扩张颅内血管的结果,咖啡因为脑血管收缩药,可用于治疗脊麻后头痛。在1000毫升乳酸林格氏液中加入500毫克咖啡因进行静滴,80%的病人可改善症状,口服300毫克咖啡因同样可以改善症状。

3.硬膜外生理盐水输注

硬膜外输注生理盐水也可用于治疗脊麻后头痛,单次注射生理盐水并不能维持较高的硬膜外压力,以防止脑脊液漏,需大剂量(至少24小时滴注,15~25ml/h)才有效。

4.硬膜外充填血(blood patch)

经上述保守治疗24小时后仍无效,可使用硬膜外充填血疗法。通过硬膜外充填血以封住脊膜的穿刺孔,防止脑脊液外漏。臵针于原穿刺点附近的硬膜外间隙,无菌注入10ml~20ml 自体血,这种方法有效率达90%~95%。如疼痛在24小时后未减轻,可重复使用。如经2次处理仍无效,应重新考虑诊断。硬膜外充填血可能会引起背痛等不适,但与其有关的严重并发症尚未见报道。

在上述这些影响因素中,穿刺针型号、斜面方向与脊膜纤维的相对关系较为重要,而且麻醉医师可以控制这些因素。选用穿刺针时,应用直径最小的针(25、26或27G),与Quincke针相比,Green穿刺针对脊膜纤维损伤最小,头痛发生率低,所以有条件应选用Green穿刺针。

(三)恶心呕吐

脊麻中恶心呕吐发生率高达13%~42%。恶心呕吐是由于血压过低,导致脑缺氧的一种表现,所以脊麻时病人出现恶心呕吐,应立即想到是否有低血压。已有报道,纠正低血压可明显减少剖腹产时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恶心呕吐还可由术中操作牵拉引发副交感反射所致,即所谓迷走-迷走反射,可静注阿托品0.4mg阻断迷走反射。如果是麻醉药引起的恶心呕吐,可用氟哌啶0.625mg静注。

(四)平面过广

脊麻中任何病人都可能出现平面过广,通常出现于脊麻诱导后不久。平面过广的症状和体征包括:恐惧、忧虑、恶心呕吐、低血压、呼吸困难、甚至呼吸暂停、意识不清,治疗包括给氧、辅助呼吸及恢复血压。可通过输液、调节体位及用血管加压药来维持血压。若膈神经不受影响,腹式呼吸仍存在。如果通气不足或病人有误吸危险,可行气管内插管控制呼吸。如果平面过高时局麻的用量并不大,这种平面过高的状况较短暂,呼吸功能很快可以恢复正常。

(五)背痛

脊麻后严重的背痛少见。穿刺时骨膜损伤、肌肉血肿、韧带损伤及反射性肌肉痉挛均可导致背痛。截石位手术因肌肉松弛可能导致腰部韧带劳损。尽管住院病人脊麻后背痛发生率低,而门诊年青病人脊麻后背痛发生率高达32%~55%,其中约有3%病人诉背痛剧烈,所以脊麻不宜在门诊病人中应用。脊麻后发生背痛须排除神经损伤的可能性。处理办法包括休息、局部理疗及口服止痛药,如背痛由肌肉痉挛所致,可在痛点行局麻药注射封闭治疗。通常脊麻后背痛较短暂,经保守治疗后48小时可缓解。

二、严重的意外及并发症

神经系统并发症是脊麻后严重的并发症。随着目前脊麻一次性穿刺用具的应用,局麻药的谨慎使用,这种并发症愈来愈罕见,但一旦出现,往往引起病人部分神经功能丧失。据报道,65,000例脊麻手术病人仅31例有神经系统并发症,但其中12例有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常见的原因是:

(一)穿刺损伤

比较少见。在同一部位多次腰穿容易损伤,尤其当进针方向偏外侧时,可刺伤脊神经根。脊神经被刺伤后表现为1或2根脊神经根炎的症状,除非有蛛网膜下腔出血,一般不会出现广泛性脊神经受累。

(二)化学或细菌性污染

局麻药被细菌、清洁剂或其它化学物质污染可引起神经损伤。用清洁剂或消毒液清洗脊麻针头,可导致无菌性脑膜炎。使用一次性脊麻用具既可避免无菌性脑膜炎,也可避免细菌性脑膜炎。

(三)马尾综合征

通常用于脊麻的局麻药无神经损伤作用,但是用于硬膜外阻滞的氯普鲁卡因,一旦误入蛛网膜下腔,常常引起马尾神经综合征。这种神经毒性是由氯普鲁卡因溶液中的防腐剂—二硫化钠所致,所以近来二硫化钠被禁止作为氯普鲁卡因的防腐剂。高浓度利多卡因,也可引发舐神经损害,1999年昆欧杂志曾报导6例马尾综合征均与应用重比重5%的利多卡因有关,他们认为脊麻时应用利多卡因浓度不应超过2%,总剂量不应超过60~100mg,出现马尾神经综合征的病人,表现为脊麻后下肢感觉及运动功能长时间不恢复,神经系统检查发现鞍骶神经受累、大便失禁及尿道括约肌麻痹,恢复异常缓慢。

(四)蛛网膜下腔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可损伤脊髓,但此种情况即便是服用抗凝剂的病人也罕见。有报道服抗凝剂的病人可能出现自发性出血,反复腰穿后损伤血管也确能导致持续性出血,所以服用抗凝药物是脊麻的相对禁忌证。

(五)脊髓缺血

脊髓缺血非常罕见。Kane(1981)报道65,000例脊麻病例,无一例出现脊髓缺血。但并发症如果出现脊髓前根动脉损伤或严重低血压,可能导致脊髓供血不足。

一旦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应对神经系统进行全面的检查,并请专科医师进行会诊。神经损伤既可由穿刺针误伤或误注其它药品入蛛网膜下腔所致,也可由脊麻以外的原因所致,如术前已有的神经病变,手术操作或体位不当对神经的损伤,分娩时胎儿通过骨盆等。

脊麻后神经损伤的治疗原则是对症处理,有血肿或脓肿须行清除术,解除压迫后神经功能可恢复。病人的预后与其神经损伤的部位、范围有关,大部分病人可完全恢复,一部分人有终生残疾,少部分病人死亡。据美国多中心报道,1978~1986年共900例脊麻后神经并发症的病人,绝大部分都得以恢复,仅14例(1.6%)死亡。最好的预防办法是操作谨慎,一旦证实有腰穿困难,最好放弃脊麻。

一、局麻药全身中毒反应

由于硬膜外阻滞通常需大剂量的局麻药(5~8倍的脊麻剂量),容易导致全身中毒反应,尤其是局麻药误入血管内更甚。局麻药通过稳定注药部位附近的神经纤维的兴奋性膜电位,从而影响神经传导,产生麻醉作用。如果给予大剂量的局麻药,尤其是注药过快或误入血管内时,其血浆浓度达到毒性水平,其它部位(如大脑、心肌)的兴奋性膜电位也受影响,即会引发局麻药的毒性反应。局麻药在硬膜外腔中容易吸收,20~30分钟内达血药浓度峰值,明显较血管内给药慢,因而很少出现由于吸收所致的毒性反应,所以只要不误入血管内,给药剂量不超过推荐的剂量,很少出现毒性反应。但是有些病人可能使用相当剂量的局麻药(如:产妇接受硬膜外无痛分娩而后又行剖腹产),如果这类病人出现毒性反应,注药后15~30分钟才表现典型的反应。

常见的毒性反应是由局麻药误入血管所致,据文献报道发生率在0.2%~2.8%之间。硬膜外腔有丰富的静脉血管丛,尤以足月妊娠者,硬膜外腔中静脉怒张,更容易刺入血管。穿刺针或硬膜外导管误入血管后,因鲜血滴出可被发现,亦有少数病例因导管开口处被凝血块堵住而不见出血,当注药后小凝血块被推开,局麻药直接注入血管内而引发毒性反应。有报道硬膜外导管插入血管丛,注入试验量后未出现任何征象而认为导管在硬膜外腔,将剩余的剂量全部注入导致心脏骤停。导管宜从背正中入路臵入,导管前端不要过于尖锐,导管臵放就位后回抽无血液和脑脊液后方能注入局麻药。

大脑比心脏对局麻药更敏感,所以局麻药早期中毒症状与中枢神经系统有关。病人可能首先感觉舌头麻木、头晕、耳鸣,有些病人表现为精神错乱,企图坐起来并要拔掉静脉输液针,这些病人往往被误认为癔病发作。随着毒性的增加,病人可以有肌颤,肌颤往往是抽搐的前兆,病情进一步发展,病人可出现典型的癫痫样抽搐。如果血药浓度继续升高,病人迅速出现缺氧、紫绀和酸中毒,随之而来的是深昏迷和呼吸停止。如果血药浓度非常高,可能出现心血管毒性反应。局麻药可直接抑制心肌的传导和收缩,对血管运动中枢及血管床的作用可能导致严重的血管扩张,表现为低血压、心率减慢,最后可能导致心脏停搏。相当多的证据表明,脂溶性、蛋白结合率高的局麻药,如布比卡因可能引起严重的心律失常,甚至是心室纤颤,这可能与其影响心肌细胞离子通道的特征有关。其它的局麻药,如利多卡因能快进快出心肌细胞离子通道;而这类药物,由于其脂溶性和蛋白结合力较高,缓慢进入缓慢离开心肌细胞离子通道,从而导致心肌毒性升高。应该强调的是,心血管毒性作用往往出现在局麻药血药浓度快速升高时,而血药浓度缓慢升高时,有可能因首先出现神经系统毒性而停止使用局麻药,心血管毒性作用就不会发生。

二、误入蛛网膜下腔

硬膜外阻滞的局麻药用量远高于脊麻的用药量,如果局麻药误入蛛网膜下腔,可能导致阻滞平面异常升高或全脊麻。据报道,全脊麻的发生率平均为0.24%(0.12%~0.57%)。由于硬膜外穿刺针孔较大,误入蛛网膜下腔有脑脊液流出,但如果穿刺针斜面部分进入蛛网膜下腔,或使用多孔硬膜外导管,远端孔可能进入蛛网膜下腔而近端孔在硬膜外间隙,这些情况下脑脊液不易流出,但注入硬膜外阻滞量的局麻药,很有可能出现全脊麻。

(一)症状和体征

全脊麻的主要特征是注药后迅速发展的广泛的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由于交感神经被阻滞,低血压是最常见的表现。如果颈

3、颈4和颈5受累,可能出现膈肌麻痹,加上肋间肌也麻痹,可能导致呼吸衰竭甚至呼吸停止。随着低血压及缺氧,病人可能很快意识不清、昏迷。如用药量过大,症状典型,诊断不难,但须与引起低血压和昏迷的其它原因进行鉴别开来,如迷走-迷走昏厥。当用药量较少时(如产科镇痛),可能仅出现异常高平面的麻醉,这往往就是误入蛛网膜下腔的表现。

(二)处理

全脊麻的处理原则是维持病人循环及呼吸功能。病人神志消失,应行气管插管人工通气,加速输液以及滴注血管收缩药升高血压。若能维持循环功能稳定,30分钟后病人可清醒。全脊麻持续时间与使用的局麻药有关,利多卡因可持续1h~1.5h,而布比卡因持续1.5h~3.0h。尽管全脊麻来势凶猛,影响病人的生命安全,但只要诊断和处理及时,大多数病人均能恢复。

(三)预防措施

1.预防穿破硬膜 硬膜外阻滞是一种盲探性穿刺,所以要求熟悉有关椎管解剖,操作应轻巧从容,用具应仔细挑选,弃掉不合用的穿刺针及过硬的导管。对于那些多次接受硬膜外阻滞、硬膜外间隙有粘连者或脊柱畸形有穿刺困难者,不宜反复穿刺以免穿破硬膜。老年人、小儿的硬膜穿破率比青壮年高,所以穿刺时尤其要小心。一旦穿破硬膜,最好改换其他麻醉方法,如全麻或神经阻滞。穿刺点在腰2以下,手术区域在下腹部、下肢或肛门会阴区者,可审慎地施行脊麻。

2.试验剂量的应用

强调注入全量局麻药前先注入试验剂量,观察5~10分钟有无脊麻表现,改变体位后若须再次注药也应再次注入试验剂量。首次试验剂量不应大于3~5ml。麻醉中若病人发生躁动可能使导管移位而刺入蛛网膜下腔。有报道硬膜外阻滞开始时为正常的节段性阻滞,以后再次注药时出现全脊麻,经导管抽出脑脊液,说明在麻醉维持期间导管还会穿破硬膜进入蛛网膜下腔。

三、误入硬膜下间隙

局麻药误入硬膜和蛛网膜之间的间隙,即硬膜下间隙阻滞。由于硬膜下间隙为一潜在间隙,小量的局麻药进入即可在其中广泛弥散,出现异常的高平面阻滞,但起效时间比脊麻慢,因硬膜下间隙与颅内蛛网膜下腔不通,除非出现严重的缺氧,一般不至于引起意识消失。颈部硬膜外阻滞时误入的机会更多些。

硬膜外阻滞时误入硬膜下间隙发生率较低,最早Dawkins(1969)描述硬膜下间隙阻滞,他统计了16,643例硬膜外和骶管阻滞病例,发现延迟发作的异常广泛的硬膜外阻滞28例,发生率为0.17%。后来Boys(1975)、Norman(1984)、Smith、Blomberg(1979)又陆续报道一些硬膜下间隙阻滞病例,其中一些报道已经造影和尸检证实,并证明硬膜下间隙可容纳穿刺针斜面和硬膜外导管。脊髓造影后发现穿刺针误入硬膜下间隙者并不罕见,国内也有类似的报道。

硬膜下阻滞的临床特点为:(1)出现延迟的广泛阻滞,但阻滞范围是节段性的;(2)由于局麻药在硬膜下间隙的背部扩散,动脉压的变化相对较小;(3)病人无引起硬膜外广泛阻滞的诱因(如足月妊娠、老年、糖尿病及严重动脉硬化症)。处理原则同全脊麻,即采取各种措施维持呼吸和循环功能稳定。

五、异常广泛阻滞

注入常规剂量局麻药后,出现异常广泛的脊神经阻滞现象,但不是全脊麻。因阻滞范围虽广,但仍为节段性,骶神经支配区域、甚至低腰部仍保持正常。临床特点是高平面阻滞总是延缓地发生,多出现在注完首量局麻药后20~30分钟,常有前驱症状如胸闷、呼吸困难、说话无声及烦燥不安,继而发展至通气严重不足,甚至呼吸停止,血压可能大幅度下降或无多大变化。脊神经阻滞常达12~15节段,但仍为节段性。异常广泛的脊神经阻滞有两种常见的原因。

(一)异常的硬膜外间隙广泛阻滞

与硬膜外间隙异常广泛阻滞有关的病理生理因素有:下腔静脉回流不畅(足月妊娠及腹部巨大肿块等),硬膜外间隙静脉丛怒张,老年动脉硬化病人由于退行性变及椎间孔闭锁,均使硬膜外有效容积减少,常用量局麻药阻滞平面扩大。足月妊娠比正常情况时麻醉平面扩大30%,老年动脉硬化病人扩大25%~42%。若未充分认识此类病人的特点,按正常人使用药量,会造成相对逾量而出现广泛的阻滞。预防的要点是对这类病人要相应减少局麻药用量,有时减至正常人用量的1/3~1/2。

(二)硬膜下间隙阻滞 见本节第四部分。

六、硬膜穿破和头痛 硬膜穿破是硬膜外阻滞最常见的意外和并发症。据报道,其发生率高达1%。硬膜穿破除了会引起阻滞平面过高及全脊麻外,但最常见的还是头痛。由于穿刺针孔较大,穿刺后头痛的发生率较高。

这种类型的头痛同病人体位有关,即直立位头痛加剧而平卧后好转,所以容易诊断。头痛常出现于穿刺后6h~72h,头痛的原因与脑脊液漏入硬膜外间隙有关。一旦出现头痛,应认真对待,因这种头痛可使日常生活受累,甚至可能导致颅内硬膜下血肿。尽管有许多不同的方法处理穿刺后头痛,但毫无疑问,最有效的方法是硬膜外注入自体血进行充填治疗,这种硬膜外血充填法能够封住硬膜上的穿刺孔,以防止脑脊液继续流出,从而提高脑脊液压力,这种方法能迅速缓解头痛。

一旦诊断为穿刺后头痛,应尽快行硬膜外血充填治疗,治疗越早效果越好。抽取自体血10ml~15ml,注入硬膜外腔,勿需在血中加入抗凝剂,因靠血凝块来堵塞穿刺孔。操作时注意无菌技术,此法有效率达90%。

七、神经损伤

硬膜外阻滞后出现持久的神经损伤比较罕见。据英国的一个回顾性调查表明,50,000例接受硬膜外阻滞的产科病人,仅3例出现严重的神经损伤。1例为截瘫(可能由蛛网膜炎所致),1例为硬膜外血肿,1例为硬膜外脓肿,后2例病人都经过手术而治愈。引起神经损伤的四个主要原因为:操作损伤、脊髓前动脉栓塞、粘连性蛛网膜炎及椎管内占位性病变引起的脊髓压迫。现分述如下。

(一)操作损伤

通常由穿刺针及硬膜外导管所致。病人往往在穿刺时就感觉疼痛,神经纤维的损伤可能导致持久的神经病变,但大多数病人的症状,如截瘫、疼痛、麻木,均可在数周内缓解。损伤的严重程度与损伤部位有关,胸段及颈段的脊髓损伤最严重。损伤可能伤及脊神经根和脊髓。脊髓损伤早期与神经根损伤的鉴别之点为:(1)神经根损伤当时有“触电”或痛感,而脊髓损伤时为剧痛,偶伴一过性意识障碍;(2)神经根损伤以感觉障碍为主,有典型“根痛”,很少有运动障碍;(3)神经根损伤后感觉缺失仅限于1-2根脊神经支配的皮区,与穿刺点棘突的平面一致,而脊髓损伤的感觉障碍与穿刺点不在同一平面,颈部低一节段,上胸部低二节段,下胸部低三节段。

神经根损伤根痛以伤后3天内最剧,然后逐渐减轻,2周内多数病人症状缓解或消失,遗留片状麻木区数月以上,采用对症治疗,预后较好。而脊髓损伤后果严重,若早期采取积极治疗,可能不出现截瘫,或即使有截瘫,恰当治疗也可以使大部分功能恢复。治疗措施包括脱水治疗,以减轻水肿对脊髓内血管的压迫及减少神经元的损害,皮质类固醇能防止溶酶体破坏,减轻脊髓损伤后的自体溶解,应尽早应用。

(二)脊髓前动脉栓塞

脊髓前动脉栓塞可迅速引起永久性的无痛性截瘫,因脊髓前侧角受累(缺血性坏死),故表现以运动功能障碍为主的神经症状。脊髓前动脉实际上是一根终末动脉,易遭缺血性损害。诱发脊髓前动脉栓塞的因素有:严重的低血压、钳夹主动脉、局麻药中肾上腺素浓度过高,引起血管持久痉挛及原有血管病变者(如糖尿病)。

(三)粘连性蛛网膜炎

粘连性蛛网膜炎是严重的并发症,病人不仅有截瘫,而且有慢性疼痛。通常由误注药物入硬膜外间隙所致,如氯化钙、氯化钾、硫贲妥钠及各种去污剂误注入硬膜外间隙会并发粘连性蛛网膜炎。

粘连性蛛网膜炎的症状是逐渐出现的,先有疼痛及感觉异常,以后逐渐加重,进而感觉丧失。运动功能改变从无力开始,最后发展到完全性弛缓性瘫痪。尸检可以见到脑脊膜上慢性增生性反应,脊髓纤维束及脊神经腹根退化性改变,硬膜外间隙及蛛网膜下腔粘连闭锁。

(四)脊髓压迫

引起脊髓压迫的原因为硬膜外血肿及硬膜外脓肿,其主要临床表现为严重的背痛。硬膜外血肿的起病快于硬膜外脓肿,两者均需尽早手术减压。

1.硬膜外血肿

硬膜外间隙有丰富的静脉丛,穿刺出血率约为2%~6%,但形成血肿出现并发症者,其发生率仅0.0013%~0.006%。形成血肿的直接原因是穿刺针尤其是臵入导管的损伤,促使出血的因素有病人凝血机制障碍及抗凝血治疗。硬膜外血肿虽罕见,但在硬膜外麻醉并发截瘫的原因中占首位。

临床表现:开始时背痛,短时间后出现肌无力及括约肌功能障碍,最后发展到完全性截瘫。诊断主要依靠脊髓受压迫所表现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椎管造影、CT或磁共振对于明确诊断很有帮助。

预后取决于早期诊断和及时手术,手术延迟者常致永久残废,故争取时机尽快手术减压为治疗的关键。预防硬膜外血肿的措施有:有凝血障碍及正在使用抗凝治疗的病人应避免椎管内麻醉;穿刺及臵管时应轻柔,切忌反复穿刺;万一发生硬膜外腔出血,可用生理盐水多次冲洗,待血色回流变淡后,改用其它麻醉。

2.硬膜外脓肿

上一篇:对闺蜜说的暖心话阅读欣赏下一篇:教育学是文科还是理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