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学复习题

2024-09-16

地貌学复习题(精选6篇)

1.地貌学复习题 篇一

地貌学实习报告

——永安实习区喀斯特地貌专题

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专业:11地理科学学号:110904040姓名:张作奇

一、摘要

永安市位于福建省中西部,地处武夷山脉和戴云山脉之间的中断,属福建省三明市管辖。我们在学习了喀斯特地貌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永安实习区鳞隐石林的观察进一步分析喀斯特地貌的特征及成因,更加确切的认定地质、地貌、气候是决定喀斯特地貌的决定性因素,为已学理论知识提供实际的证据。永安地区的交通旅游业占有相当的地位,闻名省内外的主要旅游景点有风景秀丽的桃源洞和石林风景区,通过这次实习对喀斯特地貌的调查,对于深入了解喀斯特地貌的成因及特征具有特殊的意义。

二、关键词

喀斯特地貌,地貌特征,成因分析,永安实习区石林风景区

三、正文

引言:2012年10月13日这天对永安石林风景区进行观察。通过这次对地貌的调查,对于

更好地了解喀斯特地貌的特征及其地貌的成因。

1.实习区自然地理概况

永安市位于福建省中西部,地处武夷山脉和戴云山脉之间的中断,东经116°56′―117°46′,北纬25°33′―26°13′;地理坐标X:27―45,Y:67-93公里,属福建省三明市管辖。

永安市是福建省中西部的交通和文化中心之一,是鹰厦铁路的必经要冲,全区铁路、公路四通八达,除鹰厦铁路外,还有永安至加福、永安至福建水泥厂铁路,以及永安至泉州、永安至清流、永安至闽西诸县的公路,其他次一级公路贯穿全区,故交通十分方便。永安地区是我国华南区比较典型的低山丘陵区,全区山脉连绵起伏,一般高程在800米至1100米以上。由于新构造运动的影响,该区河谷水系十分发育,主干河流为沙溪,上游称九龙溪,支流称文川溪,其他大小河流沟谷遍布全区,水力资源十分丰富。永安地区属华南地区比较典型的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9℃以上,最高气温达41℃,最低气温为-7.6℃。全年以7月份气温最高。全区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为1600-1700毫米。一般三月至六月为全年的雨季。

永安地区的自然资源十分丰富。除了有十分丰富的水力资源外,尚有丰富多样的矿产资源,以煤、重晶石和石灰石为主,主要分布于加福、丰海、李坊和坑边一带,其中李坊重晶石矿为我国华南地区罕见的特大型矿床;坑边石灰石矿是上市公司福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福建水泥)的主要矿产地,该地区是福建省主要的矿产地之一。此外,由于全区90%以上的地表均被植被所覆盖,因此,森林资源也十分丰富,是上市公司永安林业股份有限公司(永林股份)的主要原料产地。

永安也是福建省的一个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主要工业有福建水泥厂、福建维尼伦厂和永安火电厂、永安机床厂、永安造纸厂以及加福煤矿、丰海煤矿等。此外,近年来大小乡镇企业,如竹木器加工、小五金等蓬勃兴起。农业生产也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主要经济作物有水稻、小麦、甘蔗、烟叶、竹笋等。

此外,永安地区的交通旅游业也占有相对的地位,闻名省内外的主要旅游景点有风景秀丽的桃源洞和石林风景区,尚有众多的地下喀斯特溶洞,如十八洞、石洞寒泉、黑风洞和小陶的甘露洞等。

鳞隐石林景区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景区内包括鳞隐石林、洪云石林、十八洞等风景片区,总面积1.85平方公里,独特的喀斯特地貌造就了地上石林、地下迷宫的奇异景观,规模仅次于著名的云南石林,堪称全国第二,外景多姿壮观,似天然盆景,内似地下迷宫,侧景则秀丽别致,有“天然石头动物园之美称”,被评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景中的岩石表面多呈鱼鳞状,又因“鳞隐”取“天故隐其迹”之意,故而得名。石林最初的开发可追溯至清雍正年间,由当地名士赖翘千、赖允升两兄弟历时六年在其中修整出道路,并建造了亭台楼阁及书院。

2.地貌特征

2.1地表喀斯特地貌特征

2.1.1溶沟和石芽

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的表面裂隙进行溶蚀和冲蚀作用,是可溶性岩石表面形成一些石制沟槽,称为溶沟,相邻溶沟之间的凸起的石脊,称为石芽。景区内耸立着是芽、石柱、石锥、石笋400多座,最高36米,怪石拟人状物、千姿百态,其景点有三鼎石、望天石、石猿抱桃、接吻石、黑熊抱竹、石龟探洞等50多处。

2.1.2石林

石芽高度大于1米称为石林。石林发育于石炭-二叠纪的石灰岩里,高的达36米,低者2-3米,形态各异。

2.1.3溶斗和落水洞

地表水沿着稠密而垂直的裂隙向下渗透,在渗透过程中对周围岩石进行溶蚀,有时伴随有冲刷、塌陷,使地面形成漏斗状洼地,称为漏斗,溶斗和落水洞是喀斯特地面上发育最广泛的漏陷地貌。溶斗是现代喀斯特作用下的产物,起着汇集地表水的作用。溶斗按其成因可分出溶蚀溶斗及塌陷溶斗两种类型。溶蚀溶斗:它是地表径流沿裂隙密集地段溶蚀而成。它的深度不大,斗缘也不明显,外形多成碟状。石林景区内的溶斗几乎是这种类型的。落水洞是喀斯特地区从地表通到地下溶洞的通道叫落水洞,落水洞按其形态可分为两种:裂隙状落水洞和井状落水洞,裂隙状落水洞这种落水洞在石林景区内分布最广。

2.2地下喀斯特地貌特征

十八洞位于鳞隐石林入口处的弥勒佛像内,主洞长217米,不计其数。洞中有洞,状若迷宫。洞中钟乳千姿百态,从岩溶裂隙和落水洞向地下深处渗透的水,在向下渗的同时也对周围岩石起到溶蚀作用,扩大其空间,形成大小不一的溶洞。地下水不断雕刻可溶性岩石,同时又在不停地塑造喀斯特地貌的奇特形态,当含有碳酸氢钙的水从溶洞顶的裂隙渗出时,水中的二氧化碳散逸到空气中,易溶的碳酸氢钙转变为碳酸钙附在洞顶上,形成从洞顶向下悬垂的钟乳石;当水滴落到洞底,形成从洞底向上突起的石笋,石钟乳和石笋不断生长,相互接起来,形成石柱。

3.地貌成因分析

3.1地质条件

石林发育于石炭-二叠纪的石灰岩里,根据区域不整合面、沉积构造、构造迹象和岩浆活动的特点,可划分为加里东旋回、印支旋回、燕山旋回和喜马拉雅旋回等四个构造层。该地区断裂,褶皱发育良好。喀斯特作用是否能够进行主要取决于岩石的可溶性和水的溶解力。但喀斯特作用的深入程度则受岩石的透水性和水的流动性的影响。而岩石的透水性取决于岩石的孔隙度和裂隙度。即与岩石的岩性和地质构造有关。对岩石透性影响最大的是裂隙度。构造是控制岩石透水性的重要因素。

石芽是水流沿平行的或斜交的构造裂隙上溶蚀冲刷而成,多分布在山坡上。溶洞是地下水沿可溶性岩体各种裂隙溶蚀,侵蚀扩大而成的地下空间。溶洞的发育,初期是地下水沿着细小的裂隙,以后随着溶隙的扩大和流量流速的增加,地下水除了溶蚀外,还产生机械侵蚀,于是溶隙迅速扩大与合倂,形成管道式的流水,如地下河。溶洞的发育受构造影响很大。首先,溶洞是沿各种构造裂隙溶蚀、侵蚀出来的。其次,岩层的构造

形态,如褶曲、倾斜或水平等对溶洞的发育也有明显影响。因为各种构造的岩层层面,都是地下水的良好通道,它为溶蚀作用开创了空间条件,加上层面稳定,延伸又远,所以下渗水流能够深入地下,发育出规模较大的洞穴。

3.2地貌条件

石林发育于石炭-二叠纪的石灰岩里,上石炭统:船山组。该地层广泛分布于黑风口、田螺岩、狮子岩、大小力岩及大湖一带,为一套浅海相碳酸盐岩建造,岩性为深灰色-灰黑色厚-巨厚层状微晶灰岩,上部含少量燧石结核和白云质灰岩。本组石灰岩厚度大,质地纯是永安地区喀斯特地貌发育的地带。

3.3气候条件

喀斯特地貌受气候条件影响很大,特别是气温和降水直接或间接影响喀斯特水的径流量和溶解的速度。永安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热冬温,夏雨较集中,无明显干季。我国南方高温多雨,动植物繁殖较快,水流动快,二氧化碳补充也快。水是喀斯特作用不可缺少的条件,水对碳酸盐类岩石的溶解主要是水中含有二氧化碳在起作用。水中二氧化碳的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即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有机成因的二氧化碳和无机成因的二氧化碳。化学反应的速度是随温度的升高而加速的,溶解速度随温度升高而增高。亚热带喀斯特地貌的发育是在高温多雨的环境下进行的。高温下化学反应速度快,碳酸钙的溶解量增大。植被丰富,是鳞隐石林的三大特征之一。使生物成因的二氧化碳增加,多雨会使喀斯特水的循环速度加快,使地下水的二氧化碳含量不断补充,溶蚀力得到加强。水不仅对可溶性岩石发生溶蚀作用,而且还发生机械冲蚀和搬运作用,从而促进喀斯特地貌的发育。

结束语:

野外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地理科学专业(师范类)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永安的石林是大自然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为我们了解古地理环境和地貌的发展历史留下了宝贵的证据,野外的实习将我们从课程中学到的知识与现实的地貌有机的结合起来,对已经学习到知识更加的深入。通过野外的实习熟练的掌握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与实际有机的相结合起来,把书本的知识吸收为自己的财富,野外实习在检验我们是否掌握相关知识的同时也让我们体会到了自然地理的各方面知识作为专业的基础知识在运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务必要夯实基础,才能够谈规划。为将来成为一名合格的初高中地理教师打下坚实的基础。

2.地貌学网络资源与开放课程建设 篇二

关键词:地貌学;历史资料积累;网络资源;开放课程;教师角色定位

地貌学在地球与环境科学中占有基础性地位。例如,对于以人地关系研究为主线的地理学,地貌学几乎是其所有分支学科的基础;沉积地质学涉及沉积环境的划分,而其依据是地貌系统;地球物理学将地貌看成是内部动力过程的表征;大气科学在刻画天气过程和气候特征时也要考虑地貌因素。作为发展历史相对较长的一个学科,地貌学有着深厚的资料积累,在地球系统科学的框架之下,地貌学又正在焕发新的活力。因此,在地球与环境学科体系中,地貌学课程建设是很重要的。

目前,MOOC(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和翻转课堂的兴起开启了网络环境下本科课程学习模式变革的新时代,这给地貌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学习方式的挑战。本文拟讨论地貌学网络资源的建设和使用潜力问题,并探讨地貌学课程与MOOC及翻转课堂等新模式的关系。

一、地貌学理论框架演化

从19世纪后期台维斯学说建立之时起,传统的地貌学理论框架主要有三个要点。首先,地貌学是地球上内外营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动力造成地表形态的宏观格局,而外动力则在此基础上进行“雕刻”,这样,任何一种地貌,都立即能够分解为地质构造运动和水流、风力、生物生长等作用的两个部分。其次,地貌是演化的,可划分为幼年、壮年和老年期,每个演化周期代表一次侵蚀的开始到结束的时期,侵蚀开始是从地面抬升开始,到夷平面形成结束,地形的起伏经历了从小到大再到小的演化历程。最后,地貌演化可能与均衡态有关,当一个系统内存在负反馈机理并占据优势地位时,一些地貌参数,如海滩坡度、水道过水断面面积等,将呈现均衡态。

除这些传统要素外,地貌学在其发展过程中还形成了一些“现今要素”。20世纪中叶兴起的“地学定量革命”是产生现今元素的动因。此前的地貌学主要是描述性的,台维斯虽然意识到理论体系的重要性,但局限于当时的条件,他所构建的体系主要是基于逻辑的而非科学内涵的,其他基础学科的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原理也未能充分融入地貌学;而在“定量化”的推动下,20世纪中期地貌学开始大量使用定量分析方法,又由于计算机的应用而得到迅猛发展。

地貌学现今要素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系统方法的应用,从动力学的观点来看,地貌系统演化最重要的因素是系统与外部的物质、能量交换及其在系统内部的重新分布。例如,沉积物的收支和输运、堆积状况决定了冲淤变化格局,即地表形态演化格局。其次是过程和机理研究,在前述例子中,确定物质、能量收支之后就要了解系统中各种过程和机理,其目的是要弄清系统的所有影响因素及其影响方式、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以及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此基础上,将某些特定的过程组合在一起,以解释某个特定的系统行为,这就是机理研究。例如,海岸线动态的机理就与潮汐过程、波浪过程和沉积物输运、堆积过程相联系。最后是定量模拟研究,数学模型作为形成新的科学假说、验证工作假说、设计野外工作方案等的工具,其作用日益增大,因而有的学者指出,21世纪的科学将是计算与定量的时代。显然,这些现今元素是从现代科学体系中汲取的重要营养,它既带动了本学科的继续发展,也引发了一些新的变化趋势,例如内动力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被还原为地球物理学,而外动力研究则较多地与沉积动力学相联系,研究者们已经出版了地球物理或沉积动力为主线的地貌学专著。

二、地貌学网络资源建设

经过上述两个阶段的发展,一个多世纪以来,地貌学无论在传统的描述性研究还是在近现代定量化研究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材料。对于地貌学教学而言,历史上形成的教材、图片和影像资料数量巨大,国际、国内的各种教材数以千计,其中含有丰富的经典事例、理论与方法的发展历史、文献等信息。虽然其中的一大部分教材如今已不再使用,但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信息丧失所致。从本科教育的观点来看,可以说,只有过时的教法,没有过时的文献,关键是如何挖掘其中有价值的信息。在整个地球表面,地貌无处不在,人类历史上有过的照片、电影、视频等必然记载了大量的地貌信息。在国外的教科书中,照片被大量使用,起到了突出重点、提高可视程度的作用,文字描述如脱离了图片往往难以达到准确刻画的目的。遥感图像以及更早期制作的地图也是极其重要的信息来源。早年,一幅地图的绘制要经过长期的研究工作,从现场资料收集、数据分析加工到编辑成图,付出的劳动和时间都是巨大的,而如今作图已变得十分容易。遥感技术的发展(航空、航天以及海底探测等广义遥感)获得的数据已超越人们的处理能力。高水平的本科教学要求课程要在时空上有纵深覆盖,同时要能够与其他学科相关联。因此,在网络平台上建设和开发这些资源,将能够为地貌学本科教学的改进提供有力支撑。

上述地貌学资料如何充分转化为网络资源并有效地为地貌学课程教学服务?历史上产生过的教材应转化为电子书,进入网络查询系统。在研究型大学,各种课程的教学都要依赖于一系列参考书而非一本教科书,这有助于学生组成个性化的知识体系,汲取教科书中的最佳养分。在网络时代到来之前,学生们不得不在图书馆花费大量时间,而所能查阅的参考书一般也只有一二十种而已;有了网络服务,学习效率可望大为提高,阅览数百种参考书也是有可能的。照片、科普电影、视频等材料经过筛选,可成为网络教学资源。关于地貌现象的可视性图像,可以高效率地帮助学生了解研究对象,加深对科学问题的认识。视频资料,包括课堂教学录像、实习场所录像、野外工作录像等,能够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其中一些野外录像可以形成练习题,例如,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给录像配上解说词。地图与遥感图像不仅是学习工具,也是重要的数据源,可用于构成练习题和大学生创新项目的研究素材。endprint

这些资源进入网络系统后,一个共性的问题是如何迅速查找。为此应构建一个索引体系,以便按照关键词或学科的逻辑体系来查询。查找时如果采用关键词,则在提供材料的同时,还应实时、同步提供资料来源和引用格式,对于资料数量巨大的关键词,最好能建立分级体系,按照关联度次序先后给出,或者采用多个关键词,诸如此类。因此,每条信息的来源,如一本教材的各个部分,都应与一定的关键词相连接,教材中原有的索引也应纳入检索体系,没有索引的应补充。关于地貌学的逻辑体系,例如传统和现今要素中的各个组成部分,也可构建相应的检索工具,甚至可以以此作为第一级的检索词,之下再进一步输入关键词。检索体系的设计要满足所有学生的快速查询要求。

三、地貌学开放课程建设

以上所讨论的地貌学网络资源的功能主要是针对研究型大学的地貌学专业课程教学的。目前,MOOC是许多高校都在积极推进的新模式,地貌学课程是否也要采取MOOC方式?

我认为,如果教学目标是培养专家,则MOOC方式不是很合适。在这个层次上,地貌学的技术难点多,还需要大量实习、实验,需要师生间的频繁互动,因而小班教学更为有效。但是,如果听课对象是更大范围的本科生,采用通识课的方式授课,那么MOOC方式就有了用武之地(爱课程网www.icourses.cn已开始出现了地貌学相关课程)。

MOOC的初衷是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使学生们可能直接听到大师的课。对于地貌学而言,网络的使用为实现这个目标提供了必要条件,地貌学网络资源又提供了进一步的支撑条件。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授课的教师同时也是前沿领域的研究者,则地貌学的MOOC教学会面临一个网络课悖论。MOOC教学的最大优势是能够在研究、教学水平都很高的教师指导下,突出重点地使用网络资源,使学生在“厘清事实、讲求逻辑”上得到高层次的熏陶。但是,高水平教师在面对MOOC环境上课的时候,不得不考虑所面对的学生与他们在专业课上所教学生的差别。在小班课堂上,每一位教师都明白,授课不仅仅是传播知识的,对于地貌学这样的题材广泛、不确定性强的学科,更

重要的是强调知识空白点,通过新的学术思想的阐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这就需要充分的学术自由和师生互动,在小班环境里这是没有任何障碍的。对于有争议的问题,如中国东部的冰川、冰原地貌问题,师生之间可以展开充分的讨论,教师对自己的新想法也有机会进行充分解释。网络课堂就不同了,由于缺乏师生充分互动的环境(在网络上一位教师面对众多学生,由于时间、精力的不足难以实现实时互动),教师们会倾向于内容比较中性的、避免产生可能误解的内容,但这样一来,网络课堂上的优质教学资源与“原产地”相比是打了折扣的,即网络课上的内容不一定是原汁原味的。

针对地貌学MOOC化的局限性,应在实施MOOC教学的同时,辅之以其他补救措施。例如,对于参与MOOC学习的学生,可定期征集和筛选学生的问题,用于与主讲教师的互动;经学生所在高校的专业教师梳理后选择有代表性的问题反馈给主讲教师,以便疏通师生之间的网络互动渠道。这种互动方式虽然不是实时的,但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互动不足的缺陷。如此,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师可完成主讲教师的部分任务,通过对学生的辅导,帮助他们在MOOC课程学习中取得好成绩。当然,如果学习MOOC课程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学分,而是为了帮助所在高校开设的地貌学课程的学习,则本科生可以将MOOC材料作为“翻转课堂”的组成部分。在地貌学课程学习中,他们可先行参与MOOC学习,并利用其他网络资源,掌握课程的主要信息;之后在任课教师的帮助下,就知识空白点、学术研究新想法、理论和应用问题、学科未来发展等问题展开课堂讨论,将所学知识系统化,提高学习效率。

综上所述,地貌学网络资源有助于专业课(小班课)、MOOC和翻转课堂教学,因而需要大力建设和开发。同时,学生所在高校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是不可替代的,由于地貌学本身的性质,其课程学习难以完全依赖于MOOC方式。

3.地质地貌学实习报告 篇三

一、实习概况

1、实习目的与任务

地质地貌实习是我们专业基本教学实习环节。通过此次实习,使我们进一步巩固地质地貌学的基本原理,学习并掌握野外地质地貌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加深我们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形成比较完整的学科理论教学体系,为学习其他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野外考察实习使我们对地质地貌学有一个感性直观地认识,锻炼了我们探究的能力和野外勘查实验的能力。

通过对各种地质地貌的观察,认知并了解典型的地质地貌特征,能对野外的地质地貌构象作出基本的解释,并能做出合理的推算当地的地质演变历史。

2、实习概况

(1)实习地点(其一):贵州关岭花江大峡谷

花江大峡谷:关岭花江大峡谷风景名胜区,位于贵州省中部偏西南,安顺市西部,贵州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县城西南面。东北与镇宁县接壤,西南以北盘江为界和晴隆、兴仁、贞丰三县相邻。花江大峡谷风景名胜区西北起岗乌镇的毛草坪,东南至板贵乡的三江口。全长79公里,平均宽3.8公里,面积300平方公里。共分为5个景区,即夹山景区、铁索桥景区、下瓜寨景区、盘江桥景区和古生物化石景区。

花江大峡谷风景名胜区主峰旧屋基大坡海拔1850米,景区最低点是北盘江和打邦河的交汇合处,海拔仅370米。山高、峡深、水急、壮美的自然景观与古朴浓郁的民族风情、神秘久远的海百合、龙化石构成“雄奇、宏大、险峻、神秘”的鲜明特色,这里是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碳酸岩石出露分布广泛,岩溶面积92%。岩溶极为发育,形态类型多样,峰林、峰丛、孤峰、石林、溶洞、溶丘、瀑布、暗流、伏流、洼地、漏斗、奇石和千姿百态的钙质一应俱全,形成贵州喀斯特地貌类型最为齐全的的亚热带岩溶景观博物馆。

(2)实习单位:09级环境与生命科学系地理科学专业一班 姓名:王斌 学号:0812090100

3(3)实习时间:2010年6月5号——2010年6月10号

(4)实习器材;地质罗盘,地质锤;放大镜,皮尺等

(5)指导老师:莫世江教授、丁卫红老师等

(6)实习分组:09地理(1)班第一组

(7)实习路线;毕节学院——安顺市——黄果树瀑布——关岭县城——关岭国家地质公园——花江大峡谷——兴义市——万峰林——石林——织金洞——毕节学院

二、实习内容

1、花江大峡谷地质地貌概况

地球的裂缝——花江大峡谷地处贵州高原南部,向广西低山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在地质构造上位于杨子台褶带中的黔南古断褶来之西部,出露地层中三叠纪地层分布广泛,岩性以碳酸岩层为主,这是形成岩溶地貌的基础。经过多次造山运动,地壳隆升,海水消退,出露的海沉积物中碳酸钙含量高,经水的溶解和风化剥蚀,发育成各种奇观,如溶洞、奇石等,这些奇观主要是奇特的喀斯特地貌奇。

花江大峡谷经历了漫长的地质演变过程,燕山运动奠定了其发展演化的基础。通过一系列的造山运动,形成了大峡谷复杂的地形地貌和独特的地质构造,特别是其独特的地质遗迹,较全面的揭示了该区域的白垩纪古地理的原貌及其发展过程。

该区域地层的形成为早白垩纪早期,其岩石类型分别由沉积岩和火山岩组成,形成了一个集沉积岩、火山岩、接触变质岩、古生物化石等多种地质现象为一体的综合性地质宝库。

2、喀斯特发育情况

花江大峡谷是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碳酸岩石出露分布广泛,岩溶面积92%,号称贵州省境内喀斯特地貌类型最为齐全的的亚热带岩溶景观博物馆。岩溶极为发育,形态类型多样,峰林、峰丛、孤峰、石林、溶洞、溶丘、瀑布、暗流、伏流、洼地、漏斗、奇石和千姿百态的钙质一应俱全,形成贵州喀斯特地貌类型最为齐全的的亚热带岩溶景观博物馆。

3、该地区喀斯特地貌形成条件和发育的主要因素

(1)岩石的透水性:水渗入可溶性岩石内部是加速岩石溶解和地质作用的重要因素.(2)地下水的运动: 地下水排水条件好,交替作用强,喀斯特发展速度快;地下水运动缓慢,则情况相反,溶解的碳酸钙不能及时带走,停滞的地下水很快成为饱和溶液而失去再溶蚀能力。

(3)水的溶解能力:净水溶解能力是比较低的,当水中合有碳酸时,溶解能力加强。自然界碳酸的来源很多,主要来自空气中大量的二氧化碳(CO2)和雨水的化合,以及土壤层中各种生物化学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与水的化合。此外,气候和岩石成分、结构、产状、厚度等,对喀斯特的发育也有很大的影响。

4、沉积构造

在大峡谷的山体上随处可见的沉积构造也是远古时期地壳活动留下的印记。当时湖泊流水中携带的大量泥沙一层层沉积下来,形成现在的岩石,不同的层理交织在一起,看上去好像一幅幅浑然天成的山水画。早期形成的沉积岩与火山喷发的岩浆接触后,在高温高压的环境条件下发生变质,又形成了颜色丰富、妖娆多姿的接触变质岩。

5、地质构造

在花江大峡谷一带进行实地的考察,观察该区域的初露岩石的形状,结合书本已学的地质学知识,可以形象的进行如下概括:

地质构造主要分为两大类,四小类:

一是褶皱,包括背斜和向斜两种形态;其中岩层向上拱起的是背斜,向下弯曲的是向斜。

二是断层,包括地垒(断层上升岩层)和地堑(断层下降岩层)两种。

6、地质罗盘的使用方法

在使用前必须进行磁偏角的校正。

因为地磁的南、北两极与地理上的南北两极位置不完全相符,即磁子午线与地理子午线不相重合,地球上任一点的磁北方向与该点的正北方向不一致,这两方向间的夹角叫磁偏角。

地球上某点磁针北端偏于正北方向的东边叫做东偏,偏于西边称西偏。东偏为(+)西偏为(-)。

地球上各地的磁偏角都按期计算,公布以备查用。若某点的磁偏角已知,则一测线的磁方位角A磁和正北方位角A的关系为A等于A磁加减磁偏角。应用这一原理可进行磁偏角的校正,校正时可旋动罗盘的刻度螺旋,使水平刻度盘向左或向右转动,(磁偏角东偏则向右,西偏则向左),使罗盘底盘南北刻度线与水平刻度盘0--180度连线间夹角等于磁偏角。经校正后测量时的读数就为真方位角。

(二)目的物方位的测量

是测定目的物与测者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也就是测定目的物的方位角(方位角是指从子午线顺时针方向到该测线的夹角)。

测量时放松制动螺丝,使对物觇板指向测物,即使罗盘北端对着目的物,南端靠着自己,进行瞄准,使目的物,对物觇板小孔,盖玻璃上的细丝,对目觇板小孔等连在一直线上,同时使底盘水准器水泡居中,待磁针静止时指北针所指度数即为所测目的物之方位角。(若指针一时静止不了,可读磁针摆动时最小度数的二分之一处,测量其它要素读数时亦同样)。

若用测量的对物觇板对着测者(此时罗盘南端对着目的物)进行瞄准时,指北针读数表示测者位于测物的什么方向,此时指南针所示读数才是目的物位于测者什么方向,与前者比较这是因为两次用罗盘瞄准测物时罗盘之南、北两端正好颠倒,故影响测物与测者的相对位置。

为了避免时而读指北针,时而读指南针,产生混淆,放应以对物觇板指着所求方向恒读指北针,此时所得读数即所求测物之方位角。

(三)岩层产状要素的测量

岩层的空间位置决定于其产状要素,岩层产状要素包括岩层的走向、倾向和倾角。测量岩层产状是野外地质工作的最基本的工作方法之一,必须熟练掌握。

1.岩层走向的测定

岩层走向是岩层层面与水平面交线的方向也就是岩层任一高度上水平线的延伸方向。

测量时将罗盘长边与层面紧贴,然后转动罗盘,使底盘水准器的水泡居中,读出指针所指刻度即为岩层之走向。

因为走向是代表一条直线的方向,它可以两边延伸,指南针或指北针所读数正是该直线之两端延伸方向,如NE30度与SW210度均可代表该岩层之走向。

2.岩层倾向的测定

岩层倾向——是指岩层向下最大倾斜方向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恒与岩层走向垂直。

测量时,将罗盘北端或接物觇板指向倾斜方向,罗盘南端紧靠着层面并转动罗盘,使底盘水准器水泡居中,读指北针所指刻度即为岩层的倾向。

假若在岩层顶面上进行测量有因难,也可以在岩层底面上测量仍用对物觇板指向岩层倾斜方向,罗盘北端紧靠底面,读指北针即可,假若测量底面时读指北针受障碍时,则用罗盘南端紧靠岩层底面,读指南针亦可。

3.岩层倾角的测定

岩层倾角是岩层层面与假想水平面间的最大夹角,即真倾角,它是沿着岩层的真倾斜方向测量得到的,沿其它方向所测得的倾角是视倾角。视倾角恒小于真倾角,也就是说岩层层面上的真倾斜线与水平面的夹角为真倾角,层面上视倾斜线与水平面之夹角为视倾角。野外分辨层面之真倾斜方向甚为重要它恒与走向垂直,此外可用小石于使之在层面上滚动或滴水使之在层面上流动,此滚动或流动之方向即为层面之真倾斜方向。

测量时将罗盘直立,并以长边靠着岩层的真倾斜线,沿着层面左右移动罗盘,并用中指搬动罗盘底部之活动扳手,使测斜水准器水泡居中,读出悬锥中尖所指最大读数,即为岩层之真倾角。

岩层产状的记录方式通常采用下面的方式:

既方位角记录方式,如果测量出某一岩层走向为3100,倾向为2200,倾角350,则记录为NW3100/SW∠350或3100/SW∠350或2200∠350。

野外测量岩层产状时需要在岩层露头测量,不能在转石(滚石)上测量,因此要区分露头和滚石。区别露头和滚石,主要是多观察和追索并要善于判断。

测量岩层面的产状时,如果岩层凹凸不平,可把记录本平放在岩层上当作层面以便进行测量。

7、花江大峡谷石漠化情况及其治理方案

(1)石漠化

石漠化即喀斯特荒漠化或石化,与我国西北一带沙漠化现状相似,是土地劣化演变的极端形式之一。广西和贵州等地原本就有大面积的碳酸岩分布,又由于不断地开荒种地,破坏了原有植被,需千万年才能形成的瘠薄土层经风吹雨打迅速流失,最后地表只剩下不能种任何植物的石块。我国西部石漠化速度相当快,其中广西碳酸岩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37.8%,石漠化以每年3%—6%的速度递增。石山地区不但形成“山光人穷,穷山恶水”的恶性循环,且由于土壤稀薄、缺水易旱,也是造林绿化中最难啃的“硬骨头”。花江大峡谷地区也与此类似,治理石漠化当务之急!

(2)成因机理

一、花江大峡谷区域碳酸盐岩系的抗风蚀能力强,成土过程缓慢。据资料显示,每形成1 cm厚的风化土层需要4000余年,慢者需要8500年,较非岩溶区慢1O~80倍,这是西南岩溶山区土层浅薄、易出现石漠化的客观背景条件和基本原因。

二、山多坡陡的地表结构不利于水土资源的保存。西南岩溶山区地表崎岖破碎,山多坡陡。山多坡陡的地表结构加剧了斜坡体上水、土、肥的流失,某些人类活动扰动的激发下,使大片岩溶山地变成石漠化。

三、岩溶山区特殊的土体剖面结构加 剧了斜坡上的水土流失和石漠化。岩溶山区土壤剖面中通常缺乏C层(过渡层),在基质碳酸盐母岩和上层土壤之间,存在着软硬明显不同的界面,使岩土之间的粘着力与亲和力大为降低,一遇降雨激发便极易产生水土流失和石漠化。

四、降水的影响。西南岩溶山区年均降雨量多在900~1 300 mm,暴雨集中在春季(约占4O)和夏季(占55%以上)。春季和初夏季的暴雨正是大面积坡耕地的中耕播种季节,农作物(玉米、油菜、绿肥等)正处于幼苗阶段,疏松的坡土得不到很好的覆盖,故春季和初夏季暴雨加剧了石漠化的发展。

五、人口增长过快,农业人口多,土地负荷压力大。西南岩溶山区是少数民族聚集区,农业人口比重大,增长速度快。人口增长快、密度大,加上素质低,使西南岩溶山区陷人人口增加一过度开垦一土壤侵蚀性退化一石漠化扩展一经济贫困的恶性循环中。

六、对土地掠夺式经营,耕种方式落后。乱砍滥伐、滥垦滥耕、铲草皮、挖树根、烧秸秆等在山区经常发生,对土地掠夺式经营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和土地石漠化。此外,耕种方式水分环比泥沙环比山地石率环比西南岩溶山区三分之一的旱耕地仍采用落后的顺坡耕种方式,加剧了水土流失和石漠化。

(3)合理的治理方案

一是采取砌坎培土的方式,增加土层厚度;二是采取林农混种的方式,实行以耕代抚;三是采取兴修蓄水池方式,保证林竹生长供水需要;四是采取封山禁牧的方式,禁止人畜践踏,增加林草植被;五是有条件的地方,实行土壤改良、施肥,促进林竹生长。

四、多部门联动。石漠化综合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关系到贫困山区生态环境的改善、群众的脱贫致富和新农村建设,仅靠林业部门一家的努力难以达到效果。因此,政府把林业、国土、财政、农业、粮食、水利、畜牧等相关部门的力量进行整合,实现多部门联动治理。一是积极开展林下种草。结合当地重点发展以花椒为种植的在石漠化综合治理地区开展林下种情况下,种草养畜,增加了农户收入,调动了广大群众石漠化综合治理积极性。二是配套完善改土工程。该区域的石漠化治理区域主要集中在立地条件较差的陡坡耕地富集区,要投入较大力度。三是加强农村能源建设。岩溶区群众生产生活能源主要靠薪材,长期随意樵采是造成石漠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治理的难点之一。

三、实习心得

此次教学实习我们在实习指导老师的指导下,顺利完成了教学实习的安排,达到了实习的目地和要求。为我们日后从事相关工作提供了一个难得的锻炼机会。

通过此次教学实习,我们不仅巩固了自己的理论知识,而且极大的锻炼了我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实习中有许多知识课本上是没有的,我们学到了更加明确可行的操作技术和应用理论。如何充分灵活利用自己课堂知识进行实际操作,锻炼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这次教学实习给了我们一个充分锻炼的自己的机会。

通过着此次教学实习,我们不仅巩固了自己的理论知识,而且极大的锻炼了我们的实践操作能力。走出校园,走进大自然的怀抱,感受大自然的魅力。这次野外实习我们不但欣赏了xx秀美的自然景色,调查了解马地质地貌的类型和地质变化,而且学习并掌握了野外地质地貌实习的一些调查研究方法,提高了我们的知识应用与实践能力。在野外实习的过程中,虽然非常的劳累,但看到如此的美丽的自然景色,实习后的成果心里还是非常愉悦。这次教学实习让我们受益匪浅。

但同时在调查过程中我们也发现xx旅游开发一些不合理现象,存在着不少问题。例如北部的大山,南部的、宝安山、团山,由于长期垦殖,过度放牧及人类经济活动综合影响,水土流失严重,土壤干旱贫瘠,岩石裸露,原生植被破坏殆尽,只有赤松、栎类稀疏分布,河流及山沟两侧有零星枫杨、槐树等等。因此如何充分利用xx天然的资源优势,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大丰收是开发者应慎重考虑的。

4.有关地貌学的认识[最终版] 篇四

地貌学是研究地表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其发育规律的科学。它是介于自然地理科学和地质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我国的地貌学是随着地理科学和地质科学的发展成长起来的。其研究内容包括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及其形成的动力,地球表面形态的发生、发展的规律和分布,以及组成堆积地貌的沉积物研究等。主要的分支学科有构造地貌学、动力地貌学、气候地貌学和应用地貌学等。

地貌是地理环境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古代,人类的生产生活,乃至生存都与地貌形态密切相关。地貌学对工程建设、农业生产、矿产勘查、自然灾害防治和环境保护等均有实际意义。它被广泛地应用于人们的生产生活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方面——合理利用土地,进行农业规划,防止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进行土壤调查与土壤改良等等。

2,工程建设方面——水利工程中有关水库及坝址、开凿运河时地貌条件的评价和选择,河道、河口、三角洲的整治和开发利用等等

3,找寻矿产资源方面——某些矿床与特定的地貌类型有关,如沉积砂矿金、铂、锡、镍、金刚石矿床常见于古、今河床和滨岸特定部位;找寻石油、天然气和煤层,必须开展岩相研究等等。

国内外现代地貌学的发展趋向四个方向:应用或工程地貌学,尤其是环境地貌学的飞速发展;注意与相邻学科,包括方法论科学的交叉与结合,更深入的反映地貌学的边缘学科的特性;理论上的整合与动力过程研究的加强;现代地貌学的发展将深入研究地貌演变与全球气候环境变化,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地在经济建设和改造自然工作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伴随着环境地貌学,应用地貌学,动力过程地貌学,灾害地貌学,城市地貌学,旅游地貌学等新兴学科近一步蓬勃发展,海陆交互作用及陆地地球系统的研究需要河口海岸动力学有一个较大的发展;地貌学与其相邻边缘学科交叉于融合的趋势越来越强,并会产生一些新的增长点;航天事业的发展使研究构造地貌学,行星地貌学更加容易。网络技术和数字地球的发展将使全球的地貌成果交流越来越便捷。

5.大学生地质地貌学实习报告 篇五

一、矿物和化石的肉眼鉴别和表述

实习的第一天我们参观中国地质大学博物馆,学习常见矿物岩石的特点观察。

我们在中国地质大学博物馆的导游带领下参观了中国地质大学博物馆,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开辟了五个地学展厅,分别是地球奥秘展厅、生命起源与进化展厅、珠宝玉石展厅、矿物岩石展厅和矿产资源展厅,大体代表了地学学科的基本框架。

地球奥秘展厅从独特的行星、地球的物质组成、大自然的精华――生物圈、不安稳的大地、大自然的雕塑家以及人与地球等方面,反映地球46亿年的沧桑历史。在这里观众可以领略世界首创、直径达1.5米、绕与黄道面呈23.5度夹角倾斜旋转的磁悬浮地球仪,还可以亲身体验人造地震平台所带来的大地的颤动,通过各种现代化展示手段中去真实感受地球的神奇博大与大自然的气象万千……

生命起源与进化展厅从生命起源开始,以地质历史中的生物进化为主线安排陈列,展现地球生命38亿年的进化历程,并且突出生物进化过程中的重大事件和观众感兴趣的内容。其中脊椎动物特别是恐龙的进化尤其引人注目,展厅陈列的9具恐龙骨架、恐龙足迹化石、6条电动的机器恐龙把观众带入到了奇妙的恐龙世界……

在这里观众可以亲眼“目睹”50万年前的北京猿人以及用高科技手段制作的亿万年前的动物界栩栩如生的场景,了解生物进化过程的奇妙与艰辛。有兴趣的观众还可以一展身手与史前最大的动物――恐龙赛跑……

珠宝玉石展厅的内容包括认识宝玉石、宝石的奇光异彩、宝玉石世界、宝玉石鉴赏以及宝玉石趣话等。精美绝伦的宝石、五彩缤纷的玉石,让观众大开眼界、留连往返……

矿物岩石展厅力求用种类齐全、特征典型、精美独特的标本,让观众认识奇妙的矿物世界和岩石天地。

矿产资源展厅从走近矿产、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能源矿产以及矿产危机与未来矿产5个方面展开。除了认识各种珍贵的矿石标本,在这里观众还可以观赏用声、光、电技术制作的海洋石油钻采平台模型、天然气采气平台模型、湖北大冶铁矿模型等,了解人类开发地下宝藏的恢弘画卷。

通过对中国地质大学博物馆参观我能简单的对矿物和化石的肉眼鉴别和表述,例如

磁铁矿:为氧化物类矿物磁铁矿的矿石。属等轴晶系。晶体呈八面体、十二面体。晶面有条纹。多为粒块状集合体。铁黑色,或具暗蓝靛色。条痕黑,半金属光泽。不透明。无解理。断口不平坦。硬度5.5~6.5。密度5.16~5.18g/cm3。具强磁性。性脆。无臭,无味。常产于岩浆岩、变质岩中

高岭石:常呈土状、粉末状、鳞片状。纯净者为颜百色,如含杂质,则染成浅黄、浅灰、浅红、浅绿、浅褐等色。蜡状光泽。硬度极低,1~3度。比重2.6。吸水性很强,舌舔有粘性。为陶瓷、造纸、橡胶等重要化工原料。高岭石的来源,有粘土沉积形成,有长石、霞石等风化而成。

二、地质罗盘的使用

今天在我们老师的带领下,我们认真的学习了地质罗盘的使用,我们在中国地质大学博物馆外面听老师的讲解和实地练习。

(1)罗盘的校对

地球上各地的磁偏角都按期计算,公布以备查用。若某点的磁偏角已知,则一测线的磁方位角A磁和正北方位角A的关系为A等于A磁加减磁偏角。应用这一原理可进行磁偏角的校正,校正时可旋动罗盘的刻度螺旋,使水平刻度盘向左或向右转动,(磁偏角东偏则向右,西偏则向左),使罗盘底盘南北刻度线与水平刻度盘0--180度连线间夹角等于磁偏角。经校正后测量时的读数就为真方位角。

(2)目的物方位的测量

是测定目的物与测者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也就是测定目的物的方位角(方位角是指从子午线顺时针方向到该测线的夹角)。

测量时放松制动螺丝,使对物觇板指向测物,即使罗盘北端对着目的物,南端靠着自己,进行瞄准,使目的物,对物觇板小孔,盖玻璃上的细丝,对目觇板小孔等连在一直线上,同时使底盘水准器水泡居中,待磁针静止时指北针所指度数即为所测目的物之方位角。(若指针一时静止不了,可读磁针摆动时最小度数的二分之一处,测量其它要素读数时亦同样)。

若用测量的对物觇板对着测者(此时罗盘南端对着目的物)进行瞄准时,指北针读数表示测者位于测物的什么方向,此时指南针所示读数才是目的物位于测者什么方向,与前者比较这是因为两次用罗盘瞄准测物时罗盘之南、北两端正好颠倒,故影响测物与测者的相对位置。

为了避免时而读指北针,时而读指南针,产生混淆,放应以对物觇板指着所求方向恒读指北针,此时所得读数即所求测物之方位角。

(3)岩层产状要素的测量

岩层的空间位置决定于其产状要素,岩层产状要素包括岩层的走向、倾向和倾角。测量岩层产状是野外地质工作的最基本的工作方法之一,必须熟练掌握。

1. 岩层走向的测定

岩层走向是岩层层面与水平面交线的方向也就是岩层任一高度上水平线的延伸方向。

测量时将罗盘长边与层面紧贴,然后转动罗盘,使底盘水准器的水泡居中,读出指针所指刻度即为岩层之走向。

因为走向是代表一条直线的方向,它可以两边延伸,指南针或指北针所读数正是该直线之两端延伸方向,如NE30度与SW210度均可代表该岩层之走向。

2.岩层倾向的测定

岩层倾向――是指岩层向下最大倾斜方向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恒与岩层走向垂直。

测量时,将罗盘北端或接物觇板指向倾斜方向,罗盘南端紧靠着层面并转动罗盘,使底盘水准器水泡居中,读指北针所指刻度即为岩层的倾向。

假若在岩层顶面上进行测量有因难,也可以在岩层底面上测量仍用对物觇板指向岩层倾斜方向,罗盘北端紧靠底面,读指北针即可,假若测量底面时读指北针受障碍时,则用罗盘南端紧靠岩层底面,读指南针亦可。

3.岩层倾角的测定

岩层倾角是岩层层面与假想水平面间的最大夹角,即真倾角,它是沿着岩层的真倾斜方向测量得到的,沿其它方向所测得的倾角是视倾角。视倾角恒小于真倾角,也就是说岩层层面上的真倾斜线与水平面的夹角为真倾角,层面上视倾斜线与水平面之夹角为视倾角。野外分辨层面之真倾斜方向甚为重要它恒与走向垂直,此外可用小石于使之在层面上滚动或滴水使之在层面上流动,此滚动或流动之方向即为层面之真倾斜方向。

测量时将罗盘直立,并以长边靠着岩层的真倾斜线,沿着层面左右移动罗盘,并用中指搬动罗盘底部之活动扳手,使测斜水准器水泡居中,读出悬锥中尖所指最大读数,即为岩层之真倾角。

岩层产状的记录方式通常采用下面的方式:

既方位角记录方式,如果测量出某一岩层走向为3100,倾向为2200 ,倾角350,则记录为NW3100/SW∠350或3100/SW∠350或2200∠350。

野外测量岩层产状时需要在岩层露头测量,不能在转石(滚石)上测量,因此要区分露头和滚石。区别露头和滚石,主要是多观察和追索并要善于判断。

测量岩层面的产状时,如果岩层凹凸不平,可把记录本平放在岩层上当作层面以便进行测量。

我们通过老师的讲解和实地练习牢牢的掌握了地质罗盘的使用方法,对以后的实习和工作更好的帮助。

三、对三大类岩石的特点及观察描述

今天一开始老师在主楼下平台处石凳处给我们认真的讲解的野外记录的要求及格式

1. 野外记录格式

日期: 年 月 日 天气:(晴、阴、雨)地点:(野外基站)

路线:( 如:自 经 至 )

手图号: 航片号:

任务:( 岩区(或地层分布区)主干(或一般)穿越(或追索)路线地质调查;追索 断层(或 层)

人员: (记录); (手图与航片)

点号: (如:0066)

座标: X: Y:

6.中国绘制海底地貌 篇六

近日,国家海洋局对外宣布,我国科学家经过多年努力,全面更新了我国近海海底环境基础数据和资料,编制了近海大比例尺海底地形图和地貌图。

“此次调查首次实现了对我国陆地与海域的全国地貌条件调查,编制出版了海陆一体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貌图集(1:100万)》,填补了该领域国内外空白。”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程维明副研究员告诉《北京科技报》。

我国是世界上海岸线最长的国家之一,大陆岸线长18000多公里。海洋渔场面积200多万平方公里,大陆架面积130多万平方公里,拥有丰富的滩涂资源、海洋渔业资源、海洋矿产资源、港湾资源、海洋旅游资源、海洋能源等海洋自然资源。

“在陆地资源日益匮乏的今天,人们把目光更多地投向了海洋。在对海洋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之前,首先要对海底的地形地貌进行探测,绘制海底地形图。”中科院院士、同济大学汪品先教授说。

“很多人不知道,在平静的海平面下面,海底地表的起伏比陆地上还要大,地形地貌要复杂得多,除了高耸的海山,起伏的海丘,绵长的海岭,深邃的海沟,也有坦荡的深海平原。但由于技术原因人们对海底世界的认识还很少。”汪品先说。陆地上最高的山是珠穆朗玛峰8848米多,海底最深的沟是11034米,最高的山还填不满最深的海沟。

我国有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四大海区,从陆地朝海洋方向随着海水深度的逐渐加深,其大的地貌类型依次为陆架地貌、陆坡地貌、沟弧盆系地貌、深海盆地地貌等。

“和陆地一样,海底也同样分布有平原、台地、丘陵和山地等地貌形态类型,如海底石油资源的分布受控于海底地貌和海底地质构造等因素。”程维明说。

程维明还表示,海底地形图和地貌图反映了我国近海地形地貌特征的分布变化规律,展示了各种地形地貌的形态、结构、成因等类型,这些成果将为我国近海资源开发、国防安全与建设、科学研究、海洋考古等工作以及海洋交通运输、海洋工程建设等海洋产业发展提供海底基础测绘资料。

海图是地图的一种,是以海洋为主要描述对象,包括航海图、海底地形图和各种专用地图。素有航海人员的“眼睛”之称。而海底地形图对于游弋于海底的潜艇、海底光缆的铺设和跨海大桥的修建来说更加重要。

其实,人类对海底地形地貌的认识是逐步积累的。汪品先说,人类早期从事的捕鱼、航海和海上战争,主要活动于海面,对海底地貌了解甚微。现在人们利用遥感技术可以到太空去拍各种星球的照片,但是拍照穿不过水层,水深3000多米的下面就拍摄不到,所以我们对海底还不够了解。

“与绘制陆地地形图不同,海底地形图绘制的难度要大很多。”汪品先说。以前人们认为海底是平的,测海水深度的方法是在帆船上,用绳子绑住废弃的炮弹壳丢到海底去,碰到底了再捞上来,量绳子的长度,这样来测量水深。

第一次大战以后,德国人发明了回声测深仪,把声音发到海底去然后反射回来,据此来计算出水深,这样一来就比较有效地测出了水深。

19世纪末以来,为满足铺设海底电缆、潜艇活动以及开发海底石油的需要,特别是回声测深仪、旁侧声纳、深潜器、海洋遥感技术等探测海底地貌仪器的发展和应用,海底地貌的基本形态逐渐为人们所认识。它已经成为舰船安全航行、海洋军事工程建设、海底声纳站布设、水中布雷和设置水下障碍物、海底资源开发、国际海洋法上的海洋划界等活动中必须研究的重要内容。

中国海洋大学刘忠臣教授告诉《北京科技报》,现在测量海底地形地貌多采用多波束条带测深仪。同样是一条测量船,装有传统回声测深仪的船只,所测量的图形是一条线,测得的深度数据也只是正下方的海水深度,对周围的深度仍然是未知数,因此无法得出一个高质量的海底地形图。而装有多波束条带测深仪的船只就不同了,它在航测过程中不断向海底发射超宽声音波束,海底反向散射信号通过空间处理技术形成几十个到上千个测深波束,实现对海底地形的采样和测量。测量覆盖范围是海水深度的几倍甚至十几倍,测深精度以及分辨率都高。

“多波束条带测深仪对海底地形地貌的测绘从过去的‘由线到面’已发展到‘由面到立体’的新阶段。”刘忠臣说。

近年来,随着各个国家对海洋资源开发的重视,海底地图的绘制除了科研目的外,附加了很多政治因素。

2007年,俄罗斯首先在北极北冰洋洋底发现了丰富的资源后,其深潜器穿过冰层将国旗插到4000米深的北冰洋海底宣示主权。俄罗斯这一举动在国际社会,尤其是在其他四个毗邻北冰洋的国家——美国、加拿大、丹麦和挪威引起轩然大波。

“海底地形和地貌图的用途包括民用和国防等多个方面。”程维明说。摸清海陆地貌条件和分布情况的重要性具有重要意义,程维明说,地貌条件与国民经济建设、环境保护等关系十分密切。发展农、林、牧、渔业等生产,进行城镇和交通建设,以及开采矿山、修筑水库、道路、沟渠等都离不开对区域地貌条件的分析和利用。

“地貌不仅可为生产建设创造资源或地域条件,反过来它也会给生产建设带来一定的影响。”程维明说。比如,构建海水浴场要考虑海滩的物质类型、地理位置、海水质量等多个因素。

程维明同时指出,我国近海海滩存在过度开发现象,目前诸多砂质海滩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沙化现象,将影响到海滩的环境状况。

被称为“天下第一湾”的海南省亚龙湾就存在过度开发现象,目前,7公里多的海岸线上已有12家酒店,以及中心广场、贝壳馆、蝴蝶谷等景观。同样,琼海市帝国花园因建设超过了最高潮位线,后遭海水冲刷、侵蚀,帝国花园大部分地基崩塌,墙体断裂,给沿海生态景观造成严重破坏。琼海市政府不得不将其拆除,以恢复海岸生态景观。

刘忠臣告诉记者,除了近海海底地图,我国已经完成了对我们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进行地质勘测,绘制出海底地形地貌图。

据悉,目前只有美国和俄罗斯拥有全球范围的海底地形图。这就是美国和俄罗斯的潜水艇可以在全世界海底游弋的前提。

【地貌学复习题】推荐阅读:

河流地貌讲课教案06-23

上一篇:网上英语教学一对一是真的吗?下一篇:幼儿园国旗下文明礼貌用语的讲话稿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