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专业本科教育实践指导(9篇)
1.小学教育专业本科教育实践指导 篇一
近年来,在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教学发展过程中越来越重视实践教学的开展,在课程设置中也加强了对实践导向的运用。但是由于对实践课程理解程度低,在课程设置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学定位不准确。高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在教学模式定位中,主要要求学生将学习的理论运用到实际的工作中,将实践教学作为了理论教学的辅助手段,降低了实践教学的作用。而实际上,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应该是相辅相成、相互配合的。同时,由于缺乏必要的认识,在高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中,以实践导向的教学还处于被动局面,学校更加倾向于文化课程教学。第二,课程形式过于单一。高校开展以实践为导向的教学过程中,往往以简单的理解为主,以学生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教学评价指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为了能够积攒更多的学分,学习内容实践性偏弱,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对学生今后的执教生涯造成不利影响。第三,实践与理论脱节。很多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教学课程设置过程中,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放在了对立面,认为实践与理论是对立的,两者之间的联系相对较少。然而,实际上两者存在必然的相互依存关系,理论是实践的基础,而实践的进行必须以理论为依据,同时也能够对理论进行验证。
2.小学教育专业本科教育实践指导 篇二
一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特色分析
1. 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综合性特色
小学教育本科, 顾名思义就是以小学教育为专业、以小学教师为授课对象、以大学本科为学位的一门专业。对于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人才, 除了要注重对其基本师范专业素质方面的培养, 还要注重其全面综合素质的培养。新课改的实施, 对小学教师的全面性素质要求提高, 小学教师不仅要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 同时还要掌握心理学、教育学知识, 以便在教学和思想上双重引导学生。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所要求的这种综合性, 是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独立于其他师范专业的一大特色。
2. 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课程特色
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在课程上不同于其他本科专业, 其他本科专业在课程上普遍具有同一性的特点, 所修科目都是为本专业服务, 专业性比较明显。而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不仅要修满如英语、语文等文科类课程, 同时还要对教育学、心理学进行系统的学习, 对小学数学、小学语文等科目进行选修性学习。相比之下, 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在课程上的多样性比较明显, 不单单局限于专业科目, 对综合性的要求很高, 本专业所培养的小学教师普遍具有全面性的知识, 综合素养较高, 这同时也是小学教师发展的新取向。
3. 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特色
小学教育的教学对象, 身体、心理都尚未完全成熟。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要始终把完善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体系、一切为了小学教育发展作为根本标准和基本行为准则。在培养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教学能力的小学教师的同时, 还要培养其思想道德素质, 让小学教师更好地为小学教育服务, 帮助引导小学生的知识水平提高和身心健康发展。
二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特色建设的基本途径
1. 明确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
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建设应始终服务于小学教育, 培养优秀的高素质复合型教师队伍, 一方面要注重对小学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 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扎实专业知识的基础上, 通过实践进一步夯实教学基本功, 不断积累教学经验, 提高教学能力。另一方面要注重对其思想道德品格的培养, 使其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素养。
2. 完善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学科体系
未来的小学教师身心发展尚未完全成熟, 处于接触社会的初级阶段, 因此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学科要求不能只局限于基本的专业课程, 还要系统地对教育学和心理学进行学习, 以便更好地了解小学生的心理, 帮助引导小学生健康成长, 为小学教育服务。随着现代技术的飞速发展, 传统授课方式的循规蹈矩、千篇一律, 导致小学生注意力分散, 学习效率低下, 这种传统的授课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小学教育的需要。小学生思想比较活跃, 好奇心强, 容易被新鲜事物所吸引, 多媒体教学成为众多小学生青睐的学习方式, 因此小学教师应与时俱进, 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 这就要求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在基本专业学科和选修学科的基础上, 增设多媒体制作等课程, 不断完善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学科体系。
3. 加强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师资建设
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是一门年轻的专业, 师资的建设不容忽视, 集中优秀的师资力量, 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特色建设的根本途径。在选择教师方面, 在重视教师基本的科学文化素质与教学水平的同时, 也要重视其思想道德素质, 要选择爱岗敬业、无私奉献, 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修养的教师, 更要重视教师的创新精神, 只有与时俱进, 不断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才能为小学教育的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 推动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特色建设。
三结论
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作为新兴专业, 其理论系统尚未完善, 仍处于实践探索的初级阶段, 有许多方面需要完善, 许多空白需要填补, 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应不断总结经验,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在实践中不断提高专业发展水平。明确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培养目标、完善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学科体系、加强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师资建设, 努力推动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特色建设, 使其在师范专业中脱颖而出, 成为教育专业的新兴力量, 促进小学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新课程改革以来, 对小学教师全面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 培养综合型高质量的小学教师已然成为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首要目标。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作为一门年轻的专业, 发展历史较短, 在专业和体制上的发展尚未成熟, 其特色性建设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本文将针对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做出简要分析, 谈谈加强和完善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特色建设的基本途径。
关键词: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特色建设,建设理论,实践探索
参考文献
[1]李秀丽.小学教育特色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包头师范学院小学教育专业为例[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2 (6) :20~43
[2]高慧珠.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统整研究[D].西南大学, 2010
3.小学教育专业本科教育实践指导 篇三
【摘要】为拓展与深化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实践类课程,我们需要充分认识实践类课程在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中的地位与价值,建立系统、多元、立体化的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实践类课程,使得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学生获得更进一步的发展。本文以张掖市河西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对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学生的实践类课程学习成效的调查研究进行全面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小学教育 本科专业 实践类课程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046-02
一、前言
自进入新世纪以来,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实践类课程发展问题在我国也受到充分关注。从目前的研究状况来看:关于实践类的研究大都停留在理论层面的探讨,对在实践领域如何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尚缺乏建设性的研究。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适应21世纪小学教育教学改革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施素质教育能力的,可从事小学教育教学的高等应用型专业人才。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分析了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学生对实践类课程的学习成效,探析学习成效低的问题的原因,并提出相关策略和建议,从而丰富了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实践类课程的课题之研究;揭示了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实践类课程学习成效的客观规律,为促进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意见;丰富、补充完善和创新教师教育理念。在本文在借鉴的基础上,自行编制了《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实践类课程学习成效的调查研究》的问卷,问卷内容涉及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学生的专业情意、专业道德、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以河西学院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学生样本,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整理,探索和和发现目前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实践类课程的学习成效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二、实践类课程在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发展现状调查及相关分析
1.意义定位认识上的不明确性
实践类课程是学校中一切以学生亲历亲知为特征的课程类别,与学科课程不同,是以学生主动参与,亲自实践,获得直接经验或体验为目的的课程。通过调查结果显示相当一部分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学生对实践类课程的认识没有彻底。特别是“你认为实践类课程是怎样的课程”这一问题调查来看,绝大多数的学生选择了“一般活动课”、“一门国家必修课”这样一些比较模糊的回答。可见在定位实践类课程这一概念上,绝大多数的学生是比较模糊的(见图1)。
研究表明(见图1):小学教育专业院级实践类课程包括教育测量与评价、学教师专业发展、教育社会学等,校级实践类课程包括小学班主任工作实务、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训练、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训练、小学教育研究与论文写作、教师口语、书写训练等,专业方向实践类课程包括专业见习、教育实习、应用写作等。但是,从调查显示及多方面反映来看,对开展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实践类课程学习很集中的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是新课程改革的标志性课程。作为一门动态性,生成性的课程,只有改变传统的课程观,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才能保证实践类课程在质量规格和学习成效上适应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学生的需要。实践类课程是一门全新的课程,集中的反应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基本理念。在此项“你对实践类课程感兴趣吗?”调查中有92%的学生给出的答案是“感兴趣”,可见大多数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学生是很喜欢上实践类课程的课的。这与另外一项调查有着密切的关系,从“你对学校所开设的实践类课程满意吗?”这一调查可知将近一半以上的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学生对此问题表示“基本满意”,这就从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学生对实践类课程的重视程度。研究表明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男女生实践类课程开设情况比分比表比较分析可看出:在学校开设的实践类课程情况调查问卷中,在38位男生中,16人选择了很满意,达到了46%;在65位女生中有37人选择了很满意,达到54%,但是仍然有20%的男生和13%的女生选择对学校的实践类课程开设情况不太满意的选项。造成这种差异的最主要原因是男女生对实践类课程的不同了解直接决定了其需求的不同,个人需求的不同自然影响着其对实践类课程开设的满意程度。
2.培养目标上的不明确性
长期以来师范教育形成了学科知识学习,轻视实践知识,实践技能掌握的培养观。实践方式采用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相结合,还需要加强教育实习前的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准备。师范院校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论的教学和研究方面不容乐观的现状,表现为相关课程开设的滞后以及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学生缺乏相应观念、知识与教学能力。关于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学生的就业意向我也做出了相关的调查,在103个接受了问卷调查的学生中,让他们简单的谈了以后的就业意向,有96%的同学都是关于想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的意向,只有4%的同学就业意向为其它行业。研究通过对关于“实践类课程对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学生将来的帮助这一问题”调研得到图2中所显示的数据。
由图2可知,在38名男生和65名女生当中,分别有16名男生和39名女生认为学习实践类课程对以后的工作和生活还是有很大帮助,还有有10名男生和17名女生认为学习实践类课程对以后的工作和生活及比较有帮助,少数部分的学生认为是有一点副作用的。通过调查分析,本研究认为是学生没有充分学习好实践类课程,没有充分理解实践类课程的实质,并且没有利用好自身的资源去学习实践类课程。
3.学习实践类课程存在的困难
教师只有具备完善的知识结构和实现有效整合的专业知识,才能充分体现教师教学的艺术性和科学性,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但农村小学教师对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识淡薄,专业知识水平普遍较低,缺乏对前沿性知识的学习。研究表明,大多数学生都认为作为一名在校的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并努力地寻求条件提高自已。比如在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方面、学科知识水平方面,人际交往能力等等这些方面。只有在各个方面不断完善,彼此促进,才能最终促进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发展完善,从而提高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学生的专业化水平。结合学教育本科学生凸显在专业知识方面本研究小学教育本科学生的其他专业知识调查分析来,问题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知识面窄,只懂得本学科,其它学科如艺术方面、英语、计算机基础知识很少具备,“一专多能”的不多;二是知识陈旧,学生学习渠道单一,自主学习时间少,新旧知识更新速度较慢,一些教师处于原地踏步状态;三是知识量少,扩展能力差,知识储量有限;四是缺少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如:现代教育理论知识、科研知识、教育心理学知识等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学生学习能力和实践水平的提高。
三、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学生充分学习实践类课程的有效策略
从调查中我们了解到要强化实践育人意识,区别不同学科对实践课程的要求,合理制定实践类课程的学习方案,完善实践类课程的学习。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实践类课程的内容,教学方法,组织和管理模式都将随着时代要求的变化而改变,改变学习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1.制定合理的学习方案,准确定位实践类课程的概念
要通过准确定位实践类课程的概念界定和性质,从以往的不重视实践类课程的态度中转变过来。实践类课程是以学生主动参与,亲自实践,获得直接经验或体验为目的的课程。与基于经验的活动课程相适应的学习方式是实践性学习,是一种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学习,可以表现为操作式学习,探究性学习,发现式学习,研究性学习等不同的形式。[3]实践类课程的学习是组织学生通过联系实际,主动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在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课程学习中,要使实践与理互动互助,要设置开放、全程、渗透与多元的实践类课程,使学生学习知识更加科学,从而提高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5]实践类课程最集中的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是新课程改革的标志性课程。观念转变是前提,只有改变传统的课程观,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才能保证课程在开设时间、质量规格和教学效率上适应小学教学的需要,也才能保证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学生尽快适应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小学教师教育的实践取向无论在学术界还是在基础教育一线均己形成共识,但实际上,人们对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培养的实践取向的理解却有很大差异。层面、价值追求上理解,即以“实践”为中心,深刻理解并紧紧把握当代小学教育实践的需求。
2.明确实践类课程目标
由于基础教育不太重视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能力,在培养学生的时候也容易忽视对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转变观念是提前,要重视综合活动实践类课程的学习,通过培养合格的师资来促进综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发展,要从根本上认识到实践类课程的意义,才能积极探索出一条培养合格的小学实践类课程的教师之路。 学科专业知识课程,教育理论课程,教育理论课程中也可以渗透实践成分,它们并不是作为实践的基础课程而存在,而是实践类课程学习的一部分,[6]树立“动态的实践学习”观,这就要求用发展变化的动态观念理解实践类的课程,而不是呆板,僵化的看待问题。注重反思,促进理论与实践学习的联系,通过及时的反馈,问题得到解决,提高了学习实践积极性的同时也提高了学习实践类课程的实效性。正确把握实践类课程的专业意义,适时地基本原则是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丰富课程形式的内容,体现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培养学生的特色,在实践类课程的学习中培养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要体现阶段性,连续性和合理性。明确综合学习模式的内涵,建立主辅式的学习模式,以初等教育学为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综合培养模式的学习基础,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际需求为核心,提升学生的实践问题解决能力。继续探索教育实践类课程的目标定位,注重理论职业技能训练整合的课程设置。
3.培养实践类课程学习的自主意识
学生需要充分认识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把学习作为促使自己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以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提升专业理论素养。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逐步提高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掌握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熟知教师成长的规律并结合自身专业发展的实际促进自主专业发展。比如在小学课程设计与训练和教师口语、书写训练等这些实践类课程中,学生要在课堂中积极的发挥自己的特长,运用自己所能掌握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意识体现。准确定位自己首先要对自己有客观而清晰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正确认识自我,积极地投入学习,化压力为动力,努力健全自我人格,完善自我。面对专业素质等较低的现状,不要自暴自弃,要正视实际学习中存在的困难,调整好心态和情绪,保持特有的人际沟通方式,要积极主动地参加社会实践,了解其他同学的学习方式,提高自己对挫折的承受力,从而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与其他教师同学相互合作、交流,要充分发掘、利用各种可利用的有助于自我专业发展的资源,打破相互隔离,敢于承认自己在专业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寻求与其他同学的合作和帮助,是学生专业发展的有效策略之一。让自己主动地、积极地追求专业发展,保持开放的心态,随时准备接受好的、新的学习理念,更新自己的专业技能、专业知识等。
参考文献:
[1]王君,龙文希,许天委,许天江.小学教育专业职前培养实践类课程的建构与反思[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2):125-128.
[2]史千里.师范专业实践课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6(9):63-64.
[3]谢国忠.高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涵义、特点与理念[J].常州工学院学报,2010(2):101-103.
[4]张俊峰.高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的构建[J].教育评论,2008(5).
[5]张国林,郑友训.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困境及其对策[J].江南大学学报,2009(12).
[6]孔繁成,姜楠,陈雅楠.论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综合培养模式[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13(2).
4.小学教育专业本科教育实践指导 篇四
一、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实践教学认识及定位的偏颇
关于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教育实践就是实践教学。事实上,实践教学不是简单的操作练习、技能训练,也不仅指教育见习、实习。实践教学与教育实践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教育实践是实践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实践教学所包含的内容则更加广泛。实践教学是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的,二者是教师教育中师范性培养的重要组成。实践教学的对象是师范生,而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实践教学就是实践学习。
(二)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
1.课时数有限,且安排不合理。目前,实践教学的课时数在高师教育中的比重十分有限。课程比例失调使得师范生整体的专业素质出现缺口,普遍表现为只掌握理论,而教学实践技能较差。而仅有的教育见习、实习,时间和次数也十分有限,每次时间短且安排分散,学生往往学不到什么实践就结束了,实践教学成了镶嵌在其他课程中的点缀。对于最后一次时间较长的毕业实习,很多学生也因为面临找工作而使实习得不到保证。在四年的学习中,真正的实践教学课时数严重不足。
2.课程形式、内容较为单一。在现有的实践教学中,实践教学被简单地认为教育实践,而教育实践又被简单地认为教育见习、实习,任务只限于课堂教学和班主任工作,而对于教师科研、家访、教育行政、教育调查、教研活动等针对小学教师培养特色来设计和加工的成分被极大地忽视了。实践教学形式和内容单一,使得师范生无法掌握全面的教师教育技能,教师的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及创新能力都受到影响。
(三)实践教学支撑系统不够健全
1.实践教学“无处去”。除了校内实践教学活动外,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主要是在实践基地小学。而学生要获得关于小学的全面体验,这就必然要注意实践基地的选取和开发。目前,实践基地普遍较少,类型单一且没有建立密切的联系,这都不利于实践教学的开展,出现了实践“无处去”的现象且实践活动很难深入。
2.实践教学“无人教”。很多时候,学生在实践基地的实践活动都是孤军奋战,虽然高校和小学都安排了指导教师,但没有真正发挥指导的作用,出现了实践教学“无人教”的现象。一方面,高校的指导教师要忙于教学及科研工作,基本没有时间到实习学校指导学生实践;另一方面,虽然实习学校都会为每一名实习生安排专门的指导教师,但由于这些教师大多忙于备课、教学、管理班级等,实习生得到的指导也是十分有限的。
二、创新实践教学的主要对策
(一)更新观念,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高师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践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受到教育及教学工作的锻炼,加深对专业基础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要培养他们从事教育工作的优良品德和教师的职业技能,为将来从事教师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广泛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重新审视并创新了实践教学,在传统教育见习、实习、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的基础上,确立了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大实践全程教学观;增加了综合实践、专业技能训练与测试、模拟教学等实践教学环节;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由综合实践-实验教学-技能训练-教育见习、实习-课题研究五个环节组成的实践教学模式。同时,体现了全程性——实践教学四年不断线;阶段性——五个环节分成五个相对独立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时间保证和阶段目标、定位、内容、要求、指导、管理及考核;完整性——五个环节都是相对独立的一块,但它们相互间有内在联系,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递进性——五个环节依次排序,有前后顺序关系,使实践教学由浅入深,逐步推进。同时,这种实践教学模式具有以下三个明显的特点:
(1)从教能力训练模拟化。通过微格教学培训和强化实践训练两个途径,让学生掌握多种教学技能,提高学生的从教能力。
(2)教师角色体验全程化。将教育见习、实习安排全程化,四年不断线,要求学生长期与实践教学基地教师结对,参与实践基地的教学研究活动,形成见习-实习-研习一体化的教育实践模式。
(3)专业技能训练项目化。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测试项目”,实施“教师职业技能考证制度”。
(二)创新形式,丰富实践教学内容
1.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能力培养具有独特的价值。在调研中,许多小学校长有这样一个共识,如今小学非常缺乏活动课程教师,小学教师指导学生开展专题性的德育活动、科技活动、文体活动、劳技活动等方面的能力非常缺乏。可见,高师强化活动课程,不仅对学生专业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极为重要,而且为他们提高日后到小学开设活动课的能力也是非常有利的。
2.开设艺术实践课程。艺术素养在现代小学教师的培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小学教师的劳动充满创新性,对艺术修养要求很高。很多优秀的小学教师教育教学之所以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深深地吸引学生,就得益于他们良好的艺术素养。所以在高师增强艺术实践课程既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更能满足小学生对艺术教育的强烈期盼。
3.开发学校隐性课程。充分发挥隐性课程对学生能力培养的积极作用。倡导学生在学校的各种社团文化活动尤其是专业性活动的组织、运行过程中,在生活、学习环境的建设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组织、交际、协调、创业、具体操作等方面能力。
(三)设置项目,形成实践教学特色
为实现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保证质量,确保学生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掌握先进的现代教育理论,必须使学生练就扎实、有效的教师职业技能。为此,在广泛调研、论证及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在高师本科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测试项目”,实施“教师职业技能考证制度”,把专业核心能力分解为若干专业技能测试项目,要求学生在规定的学期完成各项测试,使专业技能显性化、专业技能训练具体化。确定普通话、朗读与演讲、钢笔字、粉笔字、课件制作、说课与讲课、钢琴弹唱、班队活动为必考项目;毛笔字、应用文写作、美术字、口令与队列、简笔画、钢琴或其他乐器、黑板报设计、书法艺术、说课、图案或素描、舞蹈或唱歌、儿童想象画等为选考项目。制定了考核标准,每学期统一安排考核时间,把考核结果与小学教师资格证书的取得相挂钩。
(四)建立基地,提升实践教学效能
为了使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在农村小学、城镇小学、市区小学、民办小学和特殊学校等五类不同类型学校中选取部分作为实践基地。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定期安排到基地开展各种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从教育见习、认识性实习、规范性实习或顶岗实习到毕业实习,四年不断线,基地成为学生了解学情、校情,领会小学教师所需要的素质要求、知识和能力结构,全面提升专业技能的舞台。同时,充分利用基地小学的教育教学资源,要求每位学生与基地小学的教师开展“师徒结对”活动。从第二学期开始至毕业,学校将有组织、有步骤地为每位学生联系一名基地小学的优秀教师作为校外指导老师,进行“师徒结对”活动,每位指导教师带3—5名学生,每学期对“师徒结对”进行考核。整个过程分为观摩、协助、体验、模仿、总结等五个环节。
“师徒结对”活动为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熟悉小学教育、接触儿童提供了广阔舞台,它是对旧的实践教学模式的一种创新,它强调“做中学”;强调教学技艺的模仿与培育;强调与指导教师的合作与交流;强调对所学的教育教学理论的深化与建构;强调对自己的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实践证明,“师徒结对”活动充分体现了小学教育专业的特点,是小学教师专业化培养的一种有益尝试。
结束语
小学教师教育纳入到了高师教育体系,但目前尚处于实践探索阶段,缺乏经验,在小学教师培养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何将这些问题合理解决,提出可行方案,还需不断深入地进行探索与研究。实践教学是小学教师培养的一部分,其发展必然依托于整个专业的发展,必须把它放在一个整体下进行研究。只有专业的各方面不断完善、彼此促进,才能最终促进高师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发展完善,从而提高小学教师的培养水平和专业化水平。
参考文献:
[1]倪小敏.实践取向:职前教师教育模式和重构[J].教师教育研究,2010,(1):22.
[2]黄俊.课程设置之于实践的探索[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9,(11):118.
[3]黄正平.关于小学教师培养模式的思考[J].教师教育研究,2009,(4):7.
5.小学教育专业本科教育实践指导 篇五
□李霞
(首都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生物医学仪器学系北京
100069)
摘要毕业设计是本科生学习阶段最后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的实践过程。指导学生完
成毕业设计并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是每一位指导教师的任务和责任。本文以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为例,谈谈在具体指导
学生毕业设计过程中的一点体会和思考。
关键词毕业设计生物医学工程综合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94(2007)10-061-02
1.引言
在大学本科四年制教育过程中,最后一个学期的常规教学环节
为毕业设计,也即由指导教师选定与实际研究相关的题目,指导学
生从实际问题出发,通过查阅文献、独立思考和学习,并充分发挥主
动性和创新性,灵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这一阶段
可以充分锻炼学生各方面的技能,巩固先前掌握的专业知识,培养
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基本科研能力,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将来从事相关行业的工作奠
定良好基础。同时,指导教师通过毕业设计这一互动的教学实践环
节,可以近距离接触学生,与学生进行良好的交流,了解学生的心态
和想法,总结一定的教学经验,有助于改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并推进
研究课题的进展,提高自己在教学和科研方面的能力。因此,无论对
于学生还是教师,毕业设计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实践过程,充分做
好这一阶段的工作,对学生和教师的共同提高具有重意义。
2.毕业设计的指导过程
本科生的毕业设计包含选题、工作进行、书写毕业论文、毕业答
辩等几个环节,以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为例,下面具体谈谈本人在今
年指导毕业设计过程中的体会和思考。
2.1 选题
毕业设计的选题非常关键,鉴于学生毕业设计时间有限,既不
能选择太难太深的题目,令学生有挫败感,又不能选择太简单的题
目,令学生觉得收获不大。选择一个好的题目,将课题工作与学生的背景、兴趣甚至将来的工作方向结合起来,不仅可以使学生灵活运
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也可培养学生在相关领域的兴趣,充分发挥
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
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交
流合作精神和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而在课题工作中取得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对自我价值的认可,对学
生以后的工作和生活大有裨益。
生物医学工程是医学与工程相交叉融合的一个专业,学生兼
有医学和工程两方面的知识背景。对于本专业学生而言,在大四上
学期均有到医院实习的经历,这使得学生对许多常见医疗器械有实
际认识,对于临床医生的诊断过程有一定了解,结合目前正在研究的实际课题,拟定了两个毕业设计题目:
(1)基于非线性技术的运动心率变异信号研究
(2)冠心病人 24h 心率变异信号特点与中医证候研究
两个题目均为医学信号处理方面的研究,每个研究课题接纳学
生 2 人,经过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最后接
收了对医学信号处理感兴趣并且在将来有可能从事这方面工作的的 4 名学生。
2.2 工作进程
考虑到学生进行毕业设计的时间仅为 13 周,因此在学生的具
体设计任务确定之后,务必使学生尽快进入工作状态。我们制定了
严格的工作纪律和基本的工作进程,要求学生每天记录工作日志,每周汇报一次,将所做的工作及遇到的问题及时进行总结和讨论。
基本工作进程包括查阅文献、设计方案及实现、书写毕业论文
以及预答辩等四个阶段。
文献查阅可以使学生了解课题的背景和国内外研究现状,有助
于学生对该方向进行整体把握,了解课题方面的最新动态,拓宽学生的思路。在这方面,除了常规的图书馆查阅之外,鼓励学生多使用网
上资源和查阅英文文献,并告知他们一些常用的国内外科研网站。
在方案设计阶段,主要是给学生提示解决问题的思路,鼓励学
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和创新。比如在采用非线性技术研究运动心
率变异信号的题目中,提示学生从某一个非线性参数入手,了解其
特点、算法及其应用范围,通过具体编程,在过程中发现问题,优化
算法,最后实现对实际采集信号的分析。学生在完成该非线性参数的分析之后,增强了信心,又提取了其他两个非线性参数,而且主动
考虑从传统的时频域对信号进行分析,提取了部分时频域参数,将
非线性参数与时频域参数结合分析,最后进行了统计分析,出色完
成了毕业设计工作。
从所指导的几个学生整体情况来看,认真的工作态度非常重
要,可以说态度决定一切。有的学生可能基础不是特别好,在毕业设
计过程中需要付出更多时间和精力去理解新知识,因此针对不同的学生,对他们所完成工作的要求可能有些差异,而在工作态度方面
应该一视同仁。虽然学生们所做的课题内容有所差异,但是每周的总结均要求做成 PPT,汇报自己一周的收获、遇到的问题、自己的思
路以及下一步工作计划,然后就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探讨解决方
案。这样不仅启发了同学解决问题的思维,在学生们之间也增进了
交流,彼此间形成良好的影响,促进了工作主动性。
在课题选择方面,与外单位合作的课题可以锻炼学生的交流与
合作能力。比如冠心病 24h 心率变异信号特点与中医证候研究的课
题是我们与中医合作的项目。承担此课题毕业设计工作的学生通过
与中医交流探讨,增长了不少中医证候方面的知识,通过毕设期间的工作,对工程在中医现代化方面的应用有了直观的认识和体验,并与相关医生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为毕业设计任务的顺利完成提供了可靠保证。
在毕设工作过程中,时间是一个重要因素,合理安排和利用时
间,可以进行高效率的工作,而且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对每一阶段任务的时间进行大致规划之后,基本按计划检查工作进
展,具体时间的安排由学生自由掌握,这样可培养学生的自我约束
和自我管理能力。
2.3 书写毕业论文
书写毕业论文是毕业设计的重要环节之一,时间安排为一周左
右。首先学生按照毕业论文的基本要求以及自己的思路形成论文框
架,完成初稿。然后指导教师从文章结构、用词等方面提出修改意
见,一篇论文往往需要修改 2!3 遍,最后才能定稿。
毕业论文中出现的问题注意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1)论文结构
不合理,层次不分明。有的学生花大的篇幅叙述理论,自己做的工作
指导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的实践与思考
□李霞
(首都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生物医学仪器学系北京 100069)
摘要毕业设计是本科生学习阶段最后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的实践过程。指导学生完
成毕业设计并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是每一位指导教师的任务和责任。本文以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为例,谈谈在具体指导
学生毕业设计过程中的一点体会和思考。
关键词毕业设计生物医学工程综合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94(2007)10-061-02
(下转第 74 页)
教研教改
612007.10(上旬刊)
反而不够突出;有的学生把所用的方法全部放在一章中介绍,而实际
处理的结果又几种在另一章,令人产生繁杂混乱的感觉。这就要求教
师给予一定的指导,帮助学生把整个思路理清,对文章结构有整体的把握和安排。2)对背景交待不够。因为毕业设计所做题目往往是课
题的一个部分,这就需要学生对前期工作方法有所了解。比如在运动
心率变异信号处理的课题中,学生需要了解采集数据的运动实验及
其采集过程,在论文中也应该有所交待;3)英文摘要的书写。一般来
讲,学生书写的中文摘要基本符合要求,但英文摘要的书写中出现许
多问题。有的是对专业词汇掌握不够,有的直接逐字逐句对中文摘要
进行直译,也有的表达意思不够准确,需要教师进行指导和修正,督
促学生提高自己的英文水平;4)参考文献。这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 是格式不够规范,将标准格式的示例提供给学生即可。
2.4 毕业设计预答辩
毕业答辩是毕业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在检验学生毕设工作的同时,也可考查学生的总结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心理素质以及 PPT 的制作水平,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预答辩是非常必要的。预答 辩中发现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介绍层次不分明,PPT中的文字太多,介绍不够熟练,以及时间可能超时等。指出这些问题后,学生都进行 了改进,经过第二次预答辩,所有学生的水平均明显提高,为最后顺 利通过毕业答辩奠定了良好基础。
3.总结及思考
回顾整个毕业设计指导过程,几个学生都认真刻苦,勤于思考
探索,勇于创新,基本实现了毕业设计题目的要求,完成了计划书的 工作内容,顺利通过了毕业答辩,有一位同学的论文还被评为本学 院的优秀毕业论文。
在指导过程中,也发现有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注意。由于时间 太短,学生对于国外比较前沿的文献查阅太少,对有些基础理论的 理解不够深入,有些好的想法来不及实现。由于条件所限,有些学生 对于整个课题的了解有所欠缺,比如没有条件亲自动手进行数据采 集等。还有就是从英文摘要的书写来看,学生的整体英文水平亟待 提高。
通过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作为教师,自身也受益匪浅。通过 跟学生的交流和探讨,总结了经验,可以促进对以后的教学工作进 行适当调整,而随着整个毕业设计工作的不断推进,启发了一些新 的思路,对今后的科研工作非常有益。
参考文献:
[1]王成华,江爱华.对本科毕业设计工作的若干思考.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3.25(1):103-105
[2]李长勤,马敏,王维涛等.医学院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工作的 调查和思考.中国医学装备.2006.3(6):45-47.[3]赵永娜.加强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的实践和思考.科教文汇.2007(4):126.[4]张国范.指导毕业设计(论文).要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东北大学学 报.2000.2(2):113-114.统写作教材所没有的。这个训练体系从整体来说是“以写作理论为 指导,以例文为借鉴,进行严格的写作训练”,从训练本身来说由
“写作训练系列———写作训练子系列———写作训练单元———写作 训练项———写作训练目———写作训练题”组成。具体一点来说,这 个写作训练系列就由以下七个子系列组成:导入训练———智能训
练———过程训练———网络写作训练———文学文体写作训练———实 用文体写作训练———小学写作教学训练,恰好与本书的理论体系的 阐述相互对应,每一方面的理论都配备着相应的写作训练,理论学习和写作训练紧密地融为一体。其中,每一个子系列往往又包含着 若干个训练单元,每一训练单元又包含着若干训练项、训练目、训练
题。例如智能训练这个训练子系列中就包含着两个训练单元:智力 训练单元与能力训练单元;而智力训练单元中又包含着四个训练
项:观察训练、记忆训练、思维训练、想像训练等训练项;想像训练项 又包含着想像的现实性训练、想像的丰富性训练、想像的清晰性训 练、想像的差异性训练等训练目及具体的 33 道训练题。全书的训练 题多达 222 道题,整个训练系列的编排既科学又严谨,囊括了智能 训练、写作过程训练、文体写作训练、小学写作教学训练等各种训练 内容,具有极强的针对性与系列性,并与小学作文教学的要求相吻 合,这对提高学生的智力和写作技能,适应未来的小学作文教学工 作无疑都有着极大的帮助。
再如《写作教程》从写作的传播功能、记载功能、宣泄功能、审 美功能诸方面论述了写作的功能,使学生(未来的小学语文教师)从传统上“文以载道”的单一的写作功能的束缚中走出来,更全面 地认识写作的意义:写作原来还可以记录自己心灵的波动,可以抒 发自己的感情,可以倾诉自己对某事物的兴趣,可以是载道的宣传,可以是载信息、载趣的交流,可以独自欣赏,可以与同好一起欣赏; 可以从中更好地认识世界,更好地认识自我这些论述既能提高 学生学习写作的兴趣,又契合了小学作文教学的要求,为学生将来 能更好地胜任小学作文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适应教材创新的需要
现在的教材雷同的太多,看来看去都大同小异,最缺乏的是创 新精神。其实创新的范围很广,写作理论可创新,训练系统也可创 新,既可是宏观方面的,也可是微观方面的。《写作教程》的编者追 求的目标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这说明编写者是具有强烈的创 新意识的。
《写作教程》在关注受体需要的同时,在教材的科学性和学术 深度方面也进行了全面的探讨,吸收了写作学科及相关学科的最新 研究成果,富于创新性,并且做到“新而不怪”、“新而有用”。例如 在阐述写作原理时,教材把触角延伸到了对写作系统的研究,全方 位地阐述了写作主体、写作客体、写作载体、写作受体及其相互关 系,从而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也使教材的理论体系显得新颖,特别是 写作受体一节,对学生毕业后从事阅读教学大有裨益。现在义务教 育阶段的语文教学,强调读者的主体地位,主张多元理解,倡导独特 体验、独特理解、独特评价,并非被动接受。所以《写作教程》的这一 部分内容对于学生将来从教是很有帮助的。
又如在谈写作主体时,编写者对作者的智力、能力、素质等问题 作了较深入的阐述。现在一般写作教材把作者的智力和能力混为一 谈。其实智力与能力是相互联系的两个不同的概念,智力指的是大 脑功能,能力指的是从事某种工作的本领。本书正本清源,把二者的 联系和区别讲清楚了,这无疑对于学生正确认识智力和能力及其相 互关系,并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对小学生进行智力开发与能力训练 大有好处。
此外教材还设专章阐述了网络写作方面的理论知识,具体讲述 了电脑写作与网络写作、超文本、超链接以及网络文本的类型等理
论知识。这是很多写作教材都还没有涉足的领域,本书在这一领域 的延伸,是一种可贵的尝试,使写作教材能够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前 进的步伐,对于引导学生学习数字化时代新型的写作方式,规范网 络写作具有重大意义。
最后,特别值得提倡与学习的是编写者的认真态度,或者说是 精品意识。常见一些写作教材在前言或后记中总写着“由于时间仓 促,难免有不当、疏漏之处”之类的话。这或许是为了显示自己为 “大家”,编教材是雕虫小技,壮夫不为之事;或许是掩盖粗陋的遁 词。但《写作教程》的编写者的编写态度却是“慎之又慎”,“四易 其稿”,“反复讨论”,裴显生先生又以极为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书
稿,全程跟踪审查,从提纲、样章、初稿到修改稿都不辞辛苦,严格把 关,把问题解决在成书之前,也可以说为撰写教材的先生们开了一 个好风气。正是由于编写组的全体成员本着精品意识和高度负责的 精神去精心撰写,才使得本书成为适应受体需要的写作精品教材,并被评为全国教师教育的优秀课程资源。
尹相如先生主编的《写作教程》的确是一本具有科学性和实用
性的好教材,教者获益不浅,学者受益良多。希望这样的精品教材多 些,再多些!
(上接第 61 页)
!!!!!!!!!!!!!!!!!!!!!!!
6.小学教育专业本科教育实践指导 篇六
一、在高师合唱与指挥课程中建立以师范性为主的教学内容
目前高师合唱与指挥教学中仍然存在专业性和表演性的观念,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失去了师范性的特点,难以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因此必须建立以师范性为主的教学内容。
(1)理论与技能相结合。传统的高师合唱指挥课经常是把这门课程变成了合唱排练课,或者是表演课,因此我们要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课程教学内容上要注重理论与技能相结合原则,理论部分包括:合唱发展史、合唱美学、合唱教育学等知识。传统的合唱指挥课程没有明确地进行技能技巧的教学,几乎是一直在排练,因此在合唱指挥课程中我们要明确技能技巧部分的教学内容。技能技巧部分包括:指挥的基本常识和基本技巧、中外作品基本训练、练声曲的合理选择、合唱队协调性训练、童声合唱训练方法等内容。只有理论与技能有效相结合才能体现出高师合唱指挥课程的特点。
(2)改变传统的授课形式。传统的高师合唱指挥课程教学中、长期的排练式的教学让学生很被动的学习,教学效果也不明显,因此我们应该改变的传统授课形式,“在授课形式上,应坚持集体课与小组课相结合的原则。集体课讲授合唱与指挥理论、合唱与指挥基本技能和训练法以及合唱作品的排练法为主。小组课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程度、不同类型学生的特点,对集体课的教学内容进行补充,以个别辅导、个别抽查、小组讲评为主。”这样的授课形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保证了教学效果。
(3)选择适合高师学生特点的合唱作品。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的是合格的普通中小学教师。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中男女生人数比例不均衡,为了适应这些特点,老师在合唱作品演唱及排练课程中选择适合高师培养目标和学生特点的作品进行教学,比如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声部一般为三声部的作品比较适合,作品的风格不能单一,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合唱作品,同时还应该安排一部分中小学生合唱作品进行教学。这不仅开阔了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素养同时还为教师将来从事教学积累下丰富的曲目。
二、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
合唱作为我国音乐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作为人们进行音乐实践的重要园地,作为艺术成果的重要体现形式,在培养高素质的一代新人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它越来越多地被社会、学校和各级人士所重视。作为在第一线的合唱指挥教师,经多年的合唱教学实践和多次参赛学习过程的领悟和提高,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现就音乐素养在合唱训练中的重要性谈几点体会。
培养和提高音乐素养是合唱训练的目的之一。我们在进行合唱训练的同时应充分让每一个合唱队员享受音乐,提高音乐素养,深化情感,升华精神境界,更加崇尚和追求美好的事物;在提高队员听辨能力,协调能力及呼吸姿势、发声、音准节奏、吐字咬字、声部均衡等基本要求的同时,应丰富队员想象力、和对音乐的表现能力、创造力以及培养合作意识等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为了片面追求等级的高低,相当多的学生仅靠熟能生巧,反复“磨”几支特定的曲子,对音乐风格、背景及基本乐理等涉及音乐素养的知识知之甚少,造成音准辨别力差,音乐感受力差,演奏、演唱技能低的状况。久而久之,枯燥、乏味的技能训练导致学生最终丧失信心和兴趣甚至厌学、弃学。艺术都是相通的,所以试想一支只追求技术、技能的合唱团队,诸如过分讲求声音的位置,音色的概念,作品的难易程度……,或为了“应赛”而组建的“短训合唱队”(为时两三个月或一两个学期),每天重复着机械的发声练习、跳音、连音、循环呼吸……反复地“磨”“啃”一两首参赛曲目,或者“鹦鹉学舌”地生搬硬套,勉为其难地进行声部揉和等,最终队员对音准的把握能力、节奏的协同能力、声部的均衡能力、作品结构的分析和洞察能力以及理解能力、对作品风格的把握和表演能力等均表现较差。所以,我们在讲求合唱技术和表演的同时应注意学生综合音乐素质的培养,让学生全面地学习一些涉及音乐历史、音乐风格、音乐理论和作品分析等方面的知识,使音乐表演与素质能力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互相促进。
当然,一支不重视平时音乐素养积淀的合唱队,他们的合唱技能技巧也不可能精湛、高超到如何的程度。那么,是否在“谈音乐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在合唱训练中的重要性”的过程中就否定合唱的技能技巧呢?什么是音乐素养?如何在合唱训练的过程中培养和提高队员的音乐素养呢?
(1)加强合唱欣赏,培养合唱兴趣,丰富联想和形成独特的理解。作为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了解某种事物并带有情绪色彩的心理特征,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它可以推动学生充满热情地去认识、研究事物,从事有关活动,从而使有关方面的能力得到较快发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有了兴趣,队员才能自觉、认真地学习,充分领会歌曲所要表达的内容情感,从而注意各声部的协和,努力体现合唱作品的艺术魅力。在合唱训练中,我们要多让队员欣赏一些短小、优美的中外优秀合唱作品,让他们细心聆听各声部的旋律,训练队员“音乐的耳朵”,提高合唱的听觉能力。让他们从音乐本身的旋律中体会合唱艺术的美,此外还应有意识地为队员提供学习、欣赏音乐的机会,为队员创设环境。
(2)加强音色、音准和节奏等的训练,打好合唱基础;培养学生合唱意识,提高学生表演能力。综合音乐素质往往用来指表演者的综合音乐品性,它是用于实践的理论,用于音乐表演中的知识和技能。基本的音乐素养包括音准、节奏、基本乐理,基础音乐知识和音乐背景以及音乐理解能力等,甚至包括在表演、听赏、分析、作曲、指挥和改编等各种音乐活动中所表现的综合的音乐能力。我们在选材时可通过听、唱、读,打节奏,或者利用一些唱游,律动,游戏等方法来进行教学。
总之,当一支成熟的合唱队在完整地表现音乐作品时,队员高度享受到了美、体验到了美、表现了美、创造了美。他们学会了感知与想象、学会了表现与创造、学会了探索与求异、学会了评价与合作,他们体验到了快乐!丰富了情感,这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精神面貌,培养出他们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同时情感和意境的再现所作的艺术创造,综合性艺术表演时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协调与融合,即兴创造中应变与发展,等等,无疑都是发展人的想象力,培养人的创造能力的广阔空间,这也正是新课改要努力实现的方向。因此,在合唱训练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音乐素养的培养和提高。
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高师音乐学专业主要是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中小学音乐教师除了课堂的集体课教学之外,还有各种类型的合唱团的组建,训练和演出,为了适应基础教育音乐教学,我们必须要提高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1)主动营造专业实践氛围。在专业教学中,学校要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主动进行课程改革,使学生在专业实践中体会实践的重要性,制定科学合理的学生学业评价体系,把专业实践作为重点,且作为一定的学分来考核,从制度上保证专业实践的时间。
(2)主动提供专业实践机会。首先,在加强管理与不影响正常教学秩序的前提下,积极组建学校的合唱团,让学生在校内有专业实践的资源;其次,加强与中小学校的往来联系,为学生主动进行专业实践提供机会;再次,教师要把新教育观念,科学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同专业实践的理念结合起来,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实践活动的各个方面,为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总之,高师合唱教学的改革必须适应基础教育,定位准确,才能在新的培养模式下显现旺盛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7.小学教育专业本科教育实践指导 篇七
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 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要环节, 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还应注意学生素养的提高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主要包括实验、实习、社会实践、课程设计、学年论文、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等环节。
二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几点建议
1. 结合地方实际及学科特点构建教学课程体系
作为一门学科的核心主干课程, 必须能够基本上反映出本学科的主要理论与实践领域。核心课程应突出以下四点: (1) 基础性。设置的核心课程都是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必修课程, 不论学生将来从事哪个方向的工作, 都要学习这些课程, 要具有鲜明的基础性。 (2) 全面性, 包含理论性、技术性、应用性 (技能性) 三个层次的内容课程。 (3) 逻辑性。本科教育技术学专业建设要有一个科学的教学计划。课程的设置以及课程开设的前后时间都应按照认知规律、学科规律来进行安排。 (4) 发展性。本科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的内容体系需要体现继承、发展和创新三个方面。既保留我国教育技术几十年来所积累的宝贵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 同时也要积极合理地吸纳国外教育技术和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 保证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稳定快速地发展。
2. 加强实验室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实验教学资源
教育技术学是一门实用性、操作性很强的学科。现代教育技术必备的技能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掌握, 而实践最简捷的方式就是实验。因此, 加强实验室基础设施建设是非常重要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实验室基础设施建设应注意以下三点: (1) 硬件建设要满足专业实验的各项要求。 (2) 科学地设计教学内容。实验课的开展, 以学生为中心, 通过实验教学, 在掌握教育技术领域相关理论及技能的同时,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3) 加大实验室软件设计与开发力度。通过各种信息渠道收集教学资源, 包括研究文献、专业书籍期刊、典型课件视频、实验数据实验素材等教学资源。同时定时更新专业相关的研究成果, 能及时让教师与学生从中了解专业动态。根据实验项目教师和学生协作设计开发教育学习系统、教学软件。地方院校应该加大实验室建设的人力与物力投入, 建立教学资源库, 构建网络信息平台, 以满足教——————————————————————————学与科研的需要。
3. 改革实践教学方法与手段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是地方院校本科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实践创新人才的基础, 而如何更有效地实施教学体系, 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相关技能, 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是重中之重。
第一, 改革实践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灌输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比较陈旧, 不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实验教学真正做到教师为辅, 学生为主。实验课堂不能仅仅只是单调的实验室讲课方式, 应鼓励学生走出实验室, 分组实践等。根据学科课程不同, 本科教育技术学专业应该采取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讲解, 实验与理论结合, 个人实验和小组实验相结合等多形式的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团队意识、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以岗位技能要求指导实践教学, 依据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来对学生进行培养。
第二, 丰富实验教学手段, 改进实验教学过程。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 利用学科优势, 教师利用现代先进技术做出多媒体课件向大家进行课程内容展示, 共同探讨学习, 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各种所学软件的运用。发挥本专业的优势, 丰富实践教学的手段, 有助于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的形成, 以及在遇到问题时能独立地或者团队协作地去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4. 完善教学管理体制, 保障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
健全实验室开放管理的制度, 构建开放实验考核体系, 能够更好地提高实验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各个院校本科教育技术学专业都应该在学校教学管理体制基础上结合实际构建专业教学管理制度, 如教研活动制度、教师备课制度、教师听课评课制度等学校教研制度。依据实验完成的数量和效果, 结合老师、学生的意见, 综合评定实验教师和管理人员的教学质量、学生的学习实践成果。相关实验课程, 建立开放的实验室全方位地服务于老师与学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实验内容、自定时间、自请实验教师, 实现个性化的个别式教学。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完善教学管理体制, 保障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
5. 进行学术交流, 促进实践教学
采用座谈、讨论、演讲、展示、实验、发表成果等方式进行专业学术的交流, 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科稳定快速地发展。在教学过程中与专业权威的教授学者进行学术交流能更好地促进实践教学。能让教师和学生与外界学术保持专业联系, 及时了解专业信息动态, 结合地方实际、学科特点来扬长避短, 促进实践教学, 比如洛阳师范学院对于教育技术学专业会定期邀请专家来进行学术交流。如2009年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马万华教授来洛阳师范学院做关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学术交流, 河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李帅军教授与洛阳师范学院师生探讨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2012年教育技术学专业奠基人南国农先生做客洛阳师范学院, 与师生做了教育技术学的相关学术交流, 全院师生受益匪浅。
6. 加强课外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如何成为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一方面专业素养要高, 能利用所学服务社会, 具有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与他人团结协作的精神;另一方面要具有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 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够爱岗敬业。洛阳师范学院本科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开展相关实验项目、技能比赛、团体活动等课外活动, 来增强对教育技术学专业知识更深层次的理解及运用。在培养本科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上力求以能力培养为主线,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又相对独立, 巩固学生对学科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 同时也对学生综合实践和创新的能力有很好的锻炼, 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同学们利用寒暑假、周末参加社会实践, 以支教形式办周末辅导班, 进入学校网络中心、电视台、报社等单位进行实习, 来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让学生们进入社会参加工作时能更好地利用所学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
三小结
教育技术学专业主要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是一门以理论为基础, 运用技术手段来促进教学的学科, 学科需重视学生的实践。我国教育技术学专业发展起步较晚, 各个地区由于经济情况不同, 专业发展也是参差不齐, 地方院校本科教育技术学专业应始终结合地方实际情况, 依据社会需求,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社会对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要求不断变化, 教育技术学教师与全体学生都需更加努力, 不断探索。大学生学习知识技能很重要, 但也要走出校园, 利用寒暑假、周末与学校安排的实习机会, 多与社会就业单位接触。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 要注意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 遇到实践教学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不明确等各项问题时, 要及时调整, 不断根据信息时代的变化, 地方经济的发展, 基础教育的需求改变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地方院校尤要注重培养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的能力。
摘要: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能强化学生的技能素养, 以实践教学为中心, 打破传统教学的局限, 能在结合传统教学模式下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培养的本科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生能快速地适应社会, 在工作岗位上能更好地实现学以致用。
关键词:教育技术学,地方院校,实践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张有录、陈进.关于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4)
8.保险专业本科教育的若干思考 篇八
关键词:保险;本科教育;保险专业
我国自1980年恢复国内保险业务以来,保险公司的数量已从1家增加到2011年的158家,保险业从业人员增加到400多万人,并且保险公司内勤从业人员目前以每年3万人增长,同时,银行、证券等其他行业也有大量的保险人才需求;保费收入从4.6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14339.25亿元;拥有保险本科专业的大专院校也从1所增加到2009年的88所,并还在进一步增加。面对保险业快速发展的需求,保险本科教育如何本着结合我国国情、面向未来保险经营和监管人才需求更加面向国际,本文拟根据本人近30年任教和专业管理实践更加根据多年对保险专业教学与研究的体会,结合同仁们保险教育研讨的交流,就保险本科教育的本科定位、实践经验、课程设置等若干问题作如下探讨。
一、保险本科教育的定位
保险本科教育是学历教育,学历教育的核心则是保险专业教育,即在一定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支撑条件下的保险专业水平教育熏陶。一方面要求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这些理论基础又是为保险专业应用理论服务的。大部分保险专业的本科生在大学本科阶段,就是介于学历到就业前的专业预备阶段,因此专业教育非常重要;另一部分在国内或国外攻读研究生学位,也是在本科阶段专业水平的进一步深化。
保险学是应用型学科,但并非基础理论型学科。它是经济学、法学、统计学理论和方法在保险领域的运用,在法学理论方面,主要是民商法在保险领域的运用,如合同法、侵权责任法、公司法、继承法等民商法理论在保险领域的运用,从保险合同、保险经营到保险监管,都渗透着民商法的理论,因此,从这个层面而言,保险是法律的产儿。在经济学方面,供求理论、产业组织理论等均在保险经营和保险监管中得到运用。而在保险精算方面,则离不开统计学的理论和方法的运用。因此,保险是经济学、法学和统计学在保险领域的综合运用,也正由于保险本科教育是专业教育,是应用型学科,也就更应当注重在教学计划中对专业教育时间和课程数量相应的保证,应当在大二第一学期开专业课,以有利于发挥专业优势。
保险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必须严格区分。尽管保险学是应用型学科,但并不等于职业培训。学历教育是大学的基本职能;职业培训则是在学生毕业上岗前由保险行业协会或者保险公司对员工进行职业教育的活动,这是行业协会或公司的一项工作安排。在一定层面来看,保险学历教育给学生以专业基本理论,培养专业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在若干年后该理论继续有用;职业培训则主要是培养学员眼前的保险实务操作能力。如对保险本科专业学生教育中,对“财产保险”课程而言,在介绍财产保险导论的基础上,分别阐述财产保险合同、财产保险的数理基础,其后分别按财产损失保险、责任保险、信用保险、保证保险分别分险种进一步论述,无论何种险种,均包括:保险财产范围、保险责任、责任免除、保险金额或责任限额、保险期间、赔偿处理,将该思路告诉学生,说明不同险种设计思路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而对职业培训而言,则具有明显的针对性,也可能是对某一险种的具体操作的讲述。因此,保险专业学历教育对学生培养的不仅关注是什么,而更重要的是为什么,不是培养学生简单背诵保险条款的能力,而是培养学生创造条款、研制保险产品的能力;不是培养学生牢记哪些是保险责任、哪些是责任免除的能力,而是培养学生掌握为什么哪些风险属于保险责任、哪些风险属于责任免除的能力。至于具体的保险产品、保险责任或责任免除,则完全可在就业培训中解决。
由此,保险学历教育的核心是专业基本理论教育。保险学生本科阶段的根本任务是将基本理论学习扎实,包括公共基础理论、保险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谈到这点,现在有一种实用主义风气,实际部门招人强调实践经验,有些学生认为老师讲述的理论没有用,有些老师也觉得理论是空的。所谓理论,就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所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就是前人的实践经验与后人的实践结合而已。基于此,学生要读书,老师要看书,实际部门要信书。
二、保险本科实践教学的合理配置
实践经验对于保险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但有两点需要明确:第一,学生的中心任务是读书。学生在学生阶段不认真读书,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喧宾夺主,扬短避长,到工作阶段的中心是工作,正如课程有前置课程和后续课程一样,人生的学习和工作也有先后顺序。同时,理论本身就是来自实践的,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学好了理论,就等于了解了前人的实践。第二,教师的实践经验比学生的更重要。教师了解实际的影响面更大,他们面对大量的学生,便于传递实践中经历的信息;教师也更有机会和时间实践;教师掌握了系统的理论,更能将所掌握的理论有目的地指导实践,并且以理论驾驭实践,深化实践,从而,完善理论。
同时,要对保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全面理解。保险作为应用型学科,理论务必与实践相结合,实践完善理论,理论指导实践;大学学历教育务必以理论教学为主,理论要注意结合实际,但不应拘泥于实务。对于保险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我认为不应拘泥于了解保险经营、保险监管的实际流程,更多应该关注保险领域发生的现象、急需研究解决的问题,注重用所学的保险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保险问题,培养学生用所学的理论分析和解决保险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理论预测未来的趋势。
三、保险教学与科研
教学务必与科研互动,教学促进科研,科研则深化教学。一般而言,教师只有写得明白,才能讲得清楚。写作的深度有多高,则研究的水平就有多高,讲得水平就有多高。该研究包括了保险教材研究、保险课题研究或专题研究。同时,保险是应用型学科,保险研究更多地应该有针对性地面对实际、结合保险监管与经营的实际研究,用理论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以便更好地为实践服务,从而又为完善理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保险本来就是舶来之品,教师在研究国内保险业现状的同时,务必比较与国际上同一阶段、同一条件下的差异,从而发现规律。同时注重结合本国实际,将国内学术与国际学术的对接非常重要,既可以促使教学科研的前瞻性和国际化,也增强了本土化和实用性。
四、保险本科专业、课程、学科的合理配置
保险专业有由保险课程群构成,保险课程则由保险知识群构成,不同的课程构成不同的知识群,如“保险学原理”,则由风险管理基本理论、保险职能理论、保险形态理论、保险发展理论、保险原则理论、保险合同理论、保险数理基础理论、保险经营理论、保险市场理论和保险监管理论构成课程知识群。同理,财产保险也由财产保险基础理论和财产损失保险、责任保险、信用保险和保证保险理论与实务知识群构成,各知识群还可进一步细分。每门保险课程就是由内容合适、顺序得当的知识构成一个有机体,形成课程知识群。
保险专业由四大专业基础课程群、两大工具课程群和一大专业课程群构成,这四大基础课程群是法学基础课程群、数理基础课程群、财务会计基础课程群和一般经济管理基础课程群;两大工具课程群则是英语和计算机;专业课则由保险学原理入门,分别由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险构成,商业保险由原保险和再保险构成,原保险则由财产保险(含海上保险)和人身保险构成,辅之以保险法、保险会计、保险精算、保险经营管理这些为保险经营管理服务的课程。这些课程从横向看,是一个板块式的静态群体,从纵向看,则是前置课程和后续课程的动态群体。如开设“保险学原理”的前置课程为民法学、统计学、市场学,这些涉及保险合同、保险数理基础和保险市场等应用理论的论述,保险学原理则是“财产保险”或“人身保险”的前置课程,“保险精算”则是这两门课的后续课程,“保险会计”、“保险法”便是“再保险”的后续课程,只有掌握了全部商业保险理论后,才便于会计核算或保险法律事务工作,从一定层面来说,“保险会计”便是会计方法在保险核算领域的运用。只有前置课程安排到位了,学生听其后续课程便可容易接受,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保险课程群构成保险专业,这些课程群从静态到动态纵横交错形成保险专业,只有课程群合理配置的情况下,亦即课程生态正常的情况下,保险专业生态才显示正常;如果一个课程群中的课程不全,甚至几个课程群的课程均为几门课,支离破碎,则由课程生态的破坏导致专业生态破坏,直接体现的是保险专业水平的降低。
保险专业既是应用经济学科群的一部分,又与法学、管理学、经济学科群密不可分,相互补充,只有在一个大学相应学科群下的保险专业,才可能形成完整、系统的保险知识体系、课程体系。只有在一个良性的课程生态、学科生态状态下,保险本科专业教育才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9.小学教育专业介绍(本科) 篇九
一、培养目标及规格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适应21世纪小学教育教学改革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施素质教育能力的,可从事小学教育教学的高等应用型专业人才。
本专业的培养要求: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高尚的人格、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和求实创新精神。具有较为宽广、扎实的文化科学知识;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系统的教育理论和小学教育的基本规律,了解学科发展前沿和动态;除了精通一门学科的教学能力之外,同时能从事多学科的教学;具有一定的小学教育管理能力和小学教育研究能力,以及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具有良好的艺术修养、健康的审美观点和综合实践活动能力。
二、招生对象
本专业招收具有国家承认的国民教育系列教育专业或其他相近专业的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者,主要针对在职小学教师,三、课程设置及教学管理
(一)教学计划中设必修课、限选课、选修课和集中实践环节。
(二)必修课由中央电大统一开设,执行统一教学大纲、统一教材、统一考试、统一评分标准。必修课有:计算机应用基础、英语II(1)(2)、教育心理专题、现代教育原理、比较初等教育、科学与技术、人类与社会、汉语通论、数学思想与方法、课程与教学论、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小学数学教学研究。
(三)限选课为专业必修课,由中央电大统一课程名称,统一教材,执行统一教学大纲。由南京电大负责组织教学管理。限选课有:哲学引论、艺术学概论、教学设计。
(四)选修课由南京电大根据本专业培养目标及当地需要,自开少量有针对性的选修课。选修课程的教材、教学管理及考试工作由南京电大负责。本专业提供的选修课有:教育社会学、演讲学、文学概论、当代社会发展概论、文献检索与应用、多媒体课件制作与应用等。
(五)学生可以从“公共选修课程目录”中选修课程,也允许跨学科类选课。但这部分课程的学分不得超过课程总学分的10%。
(六)为了加强教学实践环节,每门课程都规定有教学实践的具体内容,即实习、社会调查、案例分析或作业等。凡课程的教学实践环节,按统一要求,由中央电大和南京电大共
同组织完成,作为课程形成性考核成绩,计入课程总成绩,一般占总成绩的20%左右。凡无课程实践环节成绩或成绩不及格者不能参加该课程的期末考试并取得学分。
(七)集中实践环节(包括教育实践、毕业论文等)是为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南京电大依据中央电大教学大纲(要求)制定的实施细则组织实施,学生不能免修。毕业论文重点在于学员应能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论文题目应切合当前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实际,符合专业培养目标与要求。
(八)补修课程:为了顺利实现专科与本科的衔接,非教育类专业专科毕业的学员需按本专业教学计划要求补修相应的课程。补修课有: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教育研究方法、现代老师学导论。
四、教学模式与教学媒体
南京电大采用现代远程教学技术手段,在保持和强化现有教学媒体优势的基础上,尝试并强化网络教学,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多样化、交互性、方便快捷的学习支持服务,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文字教材、音像教材、IP课件、CAI课件等为主要教学媒体,文字教材为基本依据。通过面授辅导、网络教学、BBS、电子信箱、VBI、电话和双向视频系统、电视直播教学等多种形式提供学习支持服务。
五、修业年限与毕业
实行学分制,学生注册后8年内取得的学分均为有效。
依据中央电大精神,南京电大按三年业余学习安排教学计划。
【小学教育专业本科教育实践指导】推荐阅读:
本科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题目参考07-06
天津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本科集中实践环节11-12
小学家庭教育指导08-09
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10-13
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法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指南07-26
小学教育专业自我介绍10-27
教育专业小学实习报告08-10
农村小学艺术教育的实践探索09-29
特色专业建设小学教育11-13
小学教育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选题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