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课堂”背景下初中教师教学模式研究开题报告(精选4篇)
1.“卓越课堂”背景下初中教师教学模式研究开题报告 篇一
《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教师学习与成长研究》
开题报告
课题负责人:洪久香
立项单位:江苏省如皋市继续教育中心
(南通广播电视大学如皋市分校)
邮政编码:226500
联系电话:***
《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教师学习与成长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立项简介
项目名称:《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教师学习研究》;项目类别: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教育部规划课题;立项时间:2007年10月;项目编号:FKB070281;子课题立项时间:2009年6月;子课题项目名称:《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教师学习与成长研究》,子课题编号:BJ08122288(注:在立项通知书上);项目子课题负责人:孙国红。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与价值
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教育部规划课题——《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教师学习与研究》是国家“十一五”期间对教师自学、成长所提出的要求,对完成当前教育改革是一个根本性关键问题。教育的改革关键是教师,教师的关键是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自我学习、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自我成长。因此把“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教师学习与成长研究”作为我组的子课题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随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学习与成长研究问题日益引起关注,成为当代教育改革的主题之一。就教师的学习与成长途径和方式而言,可以把它归纳为两大方面的因素。其一是教师外在因素的影响,即对教师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培训学习,提高他们的文化、技能以及思想和政治素质;其二是教师内在因素的影响,即指教师的自我完善,在教学的工作实践中不断地学习和追求、不断地进步和完善自我。在以上两大因素的促成和推动下,通过外在的和内在的两大因素的有机合成,在教育改革的大环境、大背景下,通过自己的工作实践,不断反思,得到提炼、升华,并不断克服教育改革前进中的诸多困难和问题,把自己锤炼成为一个新形势下的合格的人民教师。用自己合格的教师身份培养出能适应变幻无穷的国际新形势的一流人才。为中国的教育改革和祖国教育的未来作出贡献。
三、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1. 通过调查,了解认识教师的学习与成长发展中存在问题,如何克服教师学习与成长中的诸多困难和阻力,寻找出一条适应教师学习与成长研究的正确途径。
2. 结合当前教育改革的新形势、新要求,为学校制定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有利
于教师学习和成长的计划、措施,为有利于教师的学习与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3. 根据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要求,对照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具体目标,制定出一个适应于一般教师自身特点的切实可行的个人学习与专业成长发展的近期、中期和长远规划,确定自己人生的奋斗目标。
四、本课题的预期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将总结出近年来我们在教学工作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我,使之成长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并能初步了解当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所在学校对教师的学习、培训,使之成长发展所采取的一些方法和措施(可查阅南通市教育局近年来的教师学习、培训计划等相关文件),了解优秀的同事在工作实践中如何不断加强自身学习、提高自身素质的典型经验。从中找出我们教师如何有效地坚持学习,使自己快速成长发展的优选途径。
五、本课题研究的过程设想
1. 由课题组成长于所在单位开展调查研究。了解本单位在教师的学习培训方面的具体措施和方法,帮助总结经验,找出存在问题。
2. 研究组各成员认真总结自己在以往的工作实践中的一些行之有效的学习和成长发展的方法、措施,制定出本人近、中、长期的学习与成长规划,并在研究组成员内相互交流,相互取长补短,以顺利达到个人成长发展目标。
3. 各人将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心得体会以论文的形式加以书面总结,并撰写具有一定价值和水平的学术论文,并力争在公开发行的省级或省级以上的有关教育刊物上发表。
六、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调查实践
围绕选题,分别确定不同的调查对象,了解有关学校或个人在新课程背景下学习与成长发展方面的具体措施和方法。
2.比较研究
将所调查单位的结果与国家及当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具体要求目标进行比较,从中找出差距。
把自己和身边的同事在学习与成长发展方面的速度与效力进行比较。把先进的个人学习与成长典型与较滞后的个人学习与成长典型进行比较。通过比较研究法,从中找出既能适应新课程背景下的新形势,又能适合自己自身学习与成长发展的合理、有效的途径。
七、本课题研究的成员分工
洪久香负责课题研究的总体策划,提出研究思路和研究方向,组织撰写研究报告,协调研究组各成员的分工合作等工作。张秀峰等分别负责有关学校和教师的社会调查,负责研究材料的收集、整理,并加以总结。
各成员围绕课题主旨撰写一篇教师学习与成长方面的有一定学术价值的论文,并争取在省级以上公开发行的教育刊物上发表。
虽然我们的科研经费自筹,开展活动受经济制约而十分窘迫,但有各级领导对我们的课题研究在时间上给予充分的保证和精神上大力的支持和鼓励,深信我们一定能按时、保质完成课题研究任务。
八、本课题研究的具体阶段及预期结果
本课题计划将近一年半的时间完成,于2010年11月结题。研究进度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一)2009年6月~2009年12月
1.确定研究目标,撰写课题的开题报告和实施方案。
2.进行课题分工。
3.按计划进行第一阶段研究和实践。
4.参加总课题组科研活动。
5.制定好第二阶段实施计划方案。
(二)2010年1月~2010年6月第二研究阶段
1.开展第二阶段课题研究。
2.参加总课题组科研活动。
3.进行社会调查、总结、对比、收集、综合整理材料。
4.围绕总课题题旨,撰写有一定质量和价值的论文,并争取在公开发行的教育刊物上发表。
5.总结该阶段工作,计划下阶段工作。
(三)2010年7月~2010年11月
1.对各研究组成员撰写的论文进行交流。
2.申请中期成果鉴定。
3.继续联系研究成果(论文)公开发表。
4.参加总课题组活动,做好完整结题工作。
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将以研究报告、论文或其他相关形式出现。研究成果主要供学校中小学教师间相互学习、交流,为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制定有关教师学习培训、培养教师的专业成长发展作参考依据之一。
《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教师学习与成长研究》课题组
撰写人:孙国红
2009年7月16日
2.“卓越课堂”背景下初中教师教学模式研究开题报告 篇二
开 题 报 告
富平县漫町初中
田 江 寿 2012年12月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实效性策略研究》
开 题 报 告
漫町初中 田江寿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课改以来全国上下掀起了一轮课程改革的热潮。但是在实践过程中,由于受到教师的观念、施教水平以及教育教学资源等因素的影响,课堂中出现了“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课堂教学仍然基本上是一种教师讲课、学生听课的传统授课方式,学生缺少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课堂教学中不能促进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三维目标得不到落实。
国内近期对于学生有效学习方面的研究逐渐增多,如张承凯在《赤子》期刊上发表了《学生有效参与历史课堂学习活动的教学策略研究》、何基生在《现代中小学教育》期刊上发表了《有效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策略》等等,各位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在不断探索教育的实效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都处于起步阶段。人们对学生参与学习的方式、态度、兴趣等问题的认识还不是十分明确,对导致低效、无效的课堂教学行为的研究尚未形成系统的认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尤其是对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以及外部因素对学生学习的作用涉及较少,期待研究解决。
(二)课题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心理方面:对我校来说,有些学生的基础比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成绩比较差。由于学生自身的基础差对学习物理没有多大兴趣,长此以往,产生一种心理,反正我是差生,容易受到成绩好的同学岐 视,自卑感比较强,学习目的不明确,态度不端正,不能正确面对学习,这种心理严重阻碍学习,因此对物理的学习丧失了信心。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拖沓,不能按时上交,甚至出现为了交作业就去抄别人的现象。
2、学习中的茫然心态:在物理的学习中,有部分同学表现出茫然的心态,觉得无所适从,无从下手,方向不明,物理学科的逻辑性较数学而言,没那么强,思维方式有所不同,因此在开始接触时,都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但经过一段时间后,总觉得昏头昏脑的,就连学了些什么都不知道似的,似是而非、模棱两可,因此在运用物理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就无从下手,总觉得书都翻看了无数遍,就是不能切中要害,正确应对,当然这也是一种学习方法问题,久而久之,如果教师没有及时发现这部分同学并给予指导的话,他们就会丧失信心和兴趣,这时就很难再次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3、教育方面:物理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教学效率很低,学生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课堂教学严重浪费,浪费的根源在教师。许多教师仍然采用“填鸭式”的教育方式进行教学,不能充分调动学生主动的参与意识,课堂气氛不活跃,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又加之部分教师不善于改变教育观念,不注重关心本学科前沿知识,不关心相关学科进步,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学生对物理学习。追其根本原因是我们没有摆脱应试教育而片面追求平均分,部分教师对素质教育的思想观念尚未透彻理解,于是违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满堂灌、题海战术等“片追”现象时有发生,低效、无效的课堂教学对学生生理和心理造成巨大的压力。高耗低效,缺乏策略,成为教与学最突出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要系统地研究教学的实效性,努力 2 形成有效教学策略体系,用以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最终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4、学校环境条件方面:对于我们学校,现有的教学设备不齐备,或陈旧,或没有,实验不能完全开展,虽然实行“普九”后,新添了设备,但有些设备实用性不高,而且教师们是否真正用好了这些设备呢?开展了多少实验,是演示还是探究,效果自然不同,这也是阻碍学生学习发展的因素之一。
综上所述,在“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办学宗旨下,我们提出了“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实效性策略研究”这一课题方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我们将着眼于促进学生健康、长远的发展,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分析和研究教师的教学行为为抓手,重建科学、合理的教学价值观,探究优化课堂教学的技术策略,从而大面积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课题研究目标、基本思路和主要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研究,要实现以下几个目标:
1、通过本课题研究,进一步完善和丰富教师有效教学理论,改变教师偏重于知识传授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师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努力实践“以学定教,以教促学”的基本理念,探索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操作策略。
2、在实施过程中改变学生偏重于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行为,促进学生主体意 识和能力的发展,促进“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的形成,逐步缩小学生差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构建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着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和谐健康发展,构建富有特色的物理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和操作策略。
4、通过本课题研究,构建学习型、科研型、专家型教师队伍,有力提高学校教师专业技能和教育科研水平,推动全校物理教师的全面发展;
(二)研究基本思路:
1、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以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为指导,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共同研讨初中教学中学生有效参与的策略,努力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充分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并为学生实现思维的深层参与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参与中获得提高与发展,使学习具有价值,富有意义。
2、本课题围绕“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实效性策略研究”主题展开研究。首先对“有效参与”的概念给予意义建构和深刻理解;其次深入课堂对“如何提高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参与的实效性策略”进行行动研究,遵循课堂教学的设计、实施、反思这条主线开展。及时记录研究过程,对参与实效性进行评定,并对成果进行分析,写好阶段性研究报告和经验总结及论文,并请有关专家适时进行指导。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初中生讨厌学习物理的原因研究
2、激发初中生学习物理兴趣的对策研究
3、构建初中物理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在具体教学行为中关注、研究备课、上课、作业、实验设计等环 节的实效性,从细节入手,关注具体落实,使教学行为达成以下目标:让学生明确通过努力而达到的目标,并且明白目标的达成对于个人成长的意义;设计具有挑战性的教学任务,促使学生在更复杂的水平上理解;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经验背景,帮助学生达到更复杂水平的理解;适时与挑战性的目标进行对照,对学生的学习有一个清楚的、直接的反馈;能够使学生对每个学习主题都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形成对于事物的概念框架;能够迁移并发现和提出更为复杂的问题,有进一步探究的愿望。
三、课题研究基础
近几年来,本课题小组成员曾完成以下多个课题:《物理教学实施素质教育初探》、《新课标初中物理探究式实验教学初探》、《初中物理探究性教学研究》、《健康心理的养成教育研究》并取得较好的研究效果。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实施过程
(一)课题研究的方法
1、对比实验法:在同年级同层次班级中进行对比实验,包括分层教学、综合活动、有效测试等进行实验,随时总结改进提高。
2、调查法:调查、了解、分析实验前后课堂教学的现状,为课题探究提供事实依据,特别重视调查学生的种种反映和表现。
3、行动研究法:在实验过程中,不断探索实施有效教学的操作策略,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4、经验总结法:及时总结实验经验教训,修改、补充和完善操作措施,力争使研究水平上升到一定理论高度。
本课题将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立研究的主要方向,着力解决存在的实际问题,并随时把握物理教改的最新动态,吸取教改的先进成果,确保课题研究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前瞻性。为保证有效地搞好课题研究,特成立“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实效性策略研究”研究小组:
组 长:任永胜
副组长:田江寿(课题负责人)组 员:王 飞、陈 博、缑学宽
(二)课题研究的实施及各阶段的任务
1.准备阶段(2012年12月—2013年1月):通过学习和研讨,理清课题过程,进行课题研究设计与课题方案的可行性论证,明确课题组成员分工。
2、前期实施阶段(2013年3月—2013年4月):制订全面详细的课题研究方案,明确分工,准备好开题报告,进行课题研究的前期准备工作和新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初期应用。
3、后期实施阶段(2013年5月—2013年7月)进行个案和核心组集体讨论相结合的研究形式,推进课题研究进程。定期召开专题报告会,提交书面报告及相关证明材料,整理归纳,对教学中各种因素进行归类并进行分析。
4、总结鉴定阶段(2013年10月—2013年12月)全面回顾总结整理一年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并申请完成课题结题报告。
五、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
(一)每一个课题组成员,明确工作职责,密切合作,保证研究质量。
(二)认真组织实施课题研究计划,定期召开课题研究进展报告会,发现问题及不足之处,及时讨论解决。
(三)充分利用校园网管理平台使科研课题管理信息数字化、网络化。
3.“卓越课堂”背景下初中教师教学模式研究开题报告 篇三
开 题 报 告
学 校:乌鲁木齐县第一中学
科 室:信息技术教研组 学 科:信息技术 课题负责人:张娟
时 间:2012年10月
《提高农村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研究》
开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21世纪,是科学技术掀起经济发展浪潮的时代,是信息技术掀起科技发展浪潮的时代。更是一个信息共享、平等竞争和不断变化的时代。因而信息技术引发的知识经济也已初见端倪,随着一次次信息化浪潮,大家逐渐发现当今社会的财富已不仅仅是物资产品和自然资源,还包括应用和掌握信息技术进行再造社会价值的能力。人们不仅需要掌握多种知识技能,更需要养成主动探究知识技能的习惯,具备与信息时代相适应的支配资源的能力、跨领域合作的能力、高情商合作能力、高效能沟通能力、创新实践能力,这正是对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呼唤。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就是要更有效地完成初中阶段信息技术教学的教学目标。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信息技术教学实效性主要靠课堂教学来实现,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最大限度的发挥信息技术教学课堂实效,这是提高课程改革质量的关键,也是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共同面对的困境。
就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由于大环境的要求和自身在各方面发展上的滞后,使得在教学上的影响更为巨大,目前农村中学计算机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学校因素。首先体现在信息技术硬件设备不足,农村中学大班额达不到课堂生均1机;其次是实际教学不能与课程计划同步,如果要达到人人上机操作练习过关,每周两课时难以完成;再次是师
资力量不足不专,多为兼职教师,最后是网络介入与教材尚不能完全配套,农村中小学网络覆盖率还没有达到100%,还有是资金严重不足,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师资队伍素质有待提高、地位低、任务重、缺乏激励机制,教育观念相对滞后,教学难度大、教学方法不合理,适合青少年、儿童的网络信息资源少。
(二)家庭因素。虽然现在农村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电脑并没像电视机一样普及而升级到“家用电器”,很多家庭还没有电脑,就更别提网络了。因此,学生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不能及时加以练习巩固,更谈不上业余学习和接受家长辅导。此外家长的关注程度不高,存在一些错误的观念,认为学电脑就是教孩子玩游戏。
(三)社会环境因素。农村社会还没有提供专门服务未成年人的网络学习场所,关于网吧犯罪、网瘾青少年、网络犯罪、网络诈骗、网络不良信息传播等犯罪事件在电视和报纸等媒体上宣传报导,家长也担心孩子会因为网络游戏而耽误学习,故“因噎废食”拒绝带孩子进网吧学习。信息技术也因此背负上了不好的名声,甚至有家长将孩子上网成瘾等归罪于学校和教师。
通过这些因素,由此我们感受到,如何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和学生特点,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成为一个需要研究的课题。因此,我们提出“农村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研究”这一课题。探索信息技术课堂中的教与学,旨在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使得全体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人人都能学到有价值的知识;提高教师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能力。
二、课题的界定及理论依据:
(一)、概念的界定
1、“信息技术”主要指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
2、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指教学资源与教学各要素的有机结合,是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并使系统内各要素发挥最大的整体效益,产生教学效果最优的整个过程。
3、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指把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与课堂教学里的教师、学生、教材有机的结合,并不是简单的将计算机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而是从教学实际出发寻找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最佳结合点。(二)、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也称为结构主义,它是由瑞士学者让•皮亚杰最早提出来的。皮亚杰认为智慧本质上是一种对环境的适应,智慧的适应是一种能动的适应。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进一步发展,该理论认为学习者得到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包括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学习媒体、学习工具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而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理论和模式的构建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指导,对传统课堂教学给予提升和深化,特别注意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而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并非谁取代谁的问题,而是要寻找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最佳结合点。这种方式的教学是相辅相成的,能够使得学生不仅学会知识,而且能够学会学习。
2、马列主义哲学方法论,要求我们用整体联系、辩证思维的观点去认识、研究教学过程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调整教学内容、创新和改进教学方法、广泛应用教育信息资源等。
三、课题研究内容
1、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信息技术融合到教学中,丰富课堂学习内容。
2、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学生学习空间,发展学生创新思维。
3、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课题研究目标
1、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合理、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达到教学目的。
2、充分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3、通过课题的研究,探索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与科学方法,进一步研究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现象。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为了保证课题研究的科学性和实效性,研究将根据实际需要采用文献法、调查法、观察法、行动研究法等多种方法。
1、文献研究:搜集文献资料加以分析和整理,加深信息技术教育理论上的认识。寻找调查研究的理论依据。
2、调查研究:通过大量调查,对中学生信息技术教学有一个整体、准确的了解和把握。通过数据收集来分析问题。
3、观察研究: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基础知识知晓率、动手实践能力、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完成电子作品的能力,组织观察、测试、评定,重视结果性评价的同时,注重阶段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
4、行动研究:在一定范围内系统地、科学地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将对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反思,及时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不断地调整和完善实施方案。
六、研究原则
1、实践性原则:能力是知识的内化,知识要转化为能力,必须通过实践活动,反思联系。因此,要为学生提供实践空间,启发、鼓励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参与,主动学习活动中,形成能力。
2、课内外相结合的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课内课外信息资源,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能力。
3、整体性原则:根据每位学生的实际能力,分层次提高学习能力,运用能力,在实践中着眼于学生的能力的提高,应该开发有度,整合
教学资源。
七、研究对象
7—8年级全体学生。
八、研究阶段
课题研究时间跨度为一年,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阶段:开题申报阶段(2012年9月—2012年10月)开展课题组开题工作会议,讨论研究制定课题组活动实施方案,制定阶段性工作安排和成员分工。开展课题开题讨论会。第二阶段:调查研究阶段(2012年10月—2013年2月)在县一中开展学校信息技术教学、教师信息技术教育、学生信息技术课程开设情况等调查问卷,收集整理数据,撰写调查报告和阶段性工作小结。对普遍性问题、针对性问题、代表性问题开展个体研究。第三阶段:实验测量阶段(2013年2月—2013年4月)在学校开展信息技术教学实验,着力解决课题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和总结出的经验,并对实验进行阶段性比较测量,撰写心得体会和经验论文。
第四阶段:结题汇报阶段(2013年4月—2013年6月)
1、参加课题结题研讨会。
2、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归类整理。
3、汇总教学课例、个案、案例、论文、等。
4、撰写课题实验研究结题报告。
九、预期成果
1、形成有利于学生学习的信息技术课程的良好校园氛围,一定程度上改变家长的价值取向,形成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改变家长“矫枉过正”的思想误区。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和参与意识。
2、在课题研究的基础上,课题组教师制作教学课件,撰写课题论文、课题研究报告、优秀课例及课题阶段总结,最后写出课题结题报告。
3、收集成果资料。
十、课题的组织与实施
(一)课题研究组成员
专家顾问:朱文(市教研中心)朱惠民(市信息中心)李国栋(县教研室主任)瓦力汗(县远程教育办)领导小组: 宋庆良(校长)王俊华(副校长)周晓敏(教务主任)张保仓(教务主任)课题组负责人:张娟 课题组成员:梅洁
(二)课题分工
1、组长:张娟,负责组织开展课题研究各项活动,和阶段性工作安排、小结,负责开展课题研究的经费管理和调查报告。
2、组员:梅洁负责开展课题研究的调查走访、测量研究、搜集文献资料。负责课题研究的活动记录、资料收集,档案整理、信息上报。
十一、参考文献:
[1]解月光,李伯玲《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有关问题与建议》,《中国电化教育》2004第8期。
[2]李锦晖,缪蓉《信息技术教师教育的实践与反思》,《中国电化教育》2004第7期
4.“卓越课堂”背景下初中教师教学模式研究开题报告 篇四
开题报告
一、本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意义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首先,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课堂教学必须用一种易于学生认知的方法也就是适合于学生的发展水平的方式明释学生所学内容,若所采用的方法不易被学生认知那就得不到原定的目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内容或是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的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是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的教学。有效教学既是一种技术或策略,也是一种观念,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分析什么因素会影响到我们的教学效果,通过怎样的改进会使教学效果提高,从而得出实施有效教学的一般性策略。由于本课题研究的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主要载体就是课堂。
本课题秉承新课改宗旨,对于改变以往物理课堂教学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通过课堂教学改革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的过程;对于注重培养学
生的创新素质、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建立具有学科特点的先进的教学模式等方面具有相当的研究价值。
二、本课题研究的背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在感受到时代气息的同时,也给我们提出新的机遇和挑战。新课程在观念上充分凸现了“以人为本”素质教育思想,是把“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让每一个学生个性获得充分发展”的价值观视为根本,许多新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模式也在不断地提醒我们: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必须以学生为本,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相互合作、启发,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认知的途径和学习策略,就能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长期以来,许多中学物理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改革中做出了自己的努力和尝试,取得了不少很有价值的成果。但是从总体上说,当今的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仍然是灌输式教学占绝对优势。仔细分析一下就不难看出,以往许多来自教学第一线的改革主要是围绕两个问题进行的:一是如何使基本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更加有效、更加扎实;二是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能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从而更好地掌握教师所传授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很显然,这些教学改革就其内在动机而言,主要还是面向各种考试,特别是应付中考的。但随着新课改的普遍推开,初中物理教学无论是在理念层面还是在操作层面,都将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因此,初中物理教学如何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所提出的各项要求,就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在条件受限、生源质量不高的情况下,农村普通中学的物理教学实践如何有效展开,是我们农村中学物理教师必须面临的现实问题。在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物理的课堂教学和传统课堂教学有什么区别,新课程标准下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任务是什么,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实施的途径和方法如何„„这些也是我们不容回避的问题。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实施,而实施的关键在课堂教学。受传统知识本位、考试本位的影响,物理教学尽管改革不断深化,课堂的人文性有所加强,但物理教学效率低下的现状没有得到根本性变革,“教什么”和“怎么教”两个问题都没有得到实质性解决。在一种取向于功利,止步于文化的教学生态背景下,课堂教学改革的动力机制仍然缺失,物理学科的教学特色难以凸现。在新课程实施的具体过程中,我们的物理课堂教学将面对大量的矛盾和困惑,由于具体条件的不同,在实际教学中没有形成科学的共识。因此本课题旨在探讨农村学校的初中物理课堂有效教学的基本形态和实施途径,寻找结合农村中学的实际状况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和辅助教学,并结合农村生活环境,探索出一条适应农村初中实施新课程的有效路径和方法,推动学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学生自主、健康、全面、和谐地发展,同时为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及采取的措施
1、调查实验法,找出影响物理课堂有效教学的主要因素,形成物理课堂有效教学的一般性策略和基本途径;
2、行动研究法,形成物理教师实施有效教学实践的通识策略和
个性化策略,构建教师具有特色的教学设计;构建理论支撑框架,实施具有可行性、可操作性的有效课堂教学案例研究;
3、经验总结法,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形成对有效教学的评价方法,结合学校实际,推动有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提高学校教学效率。
四、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课题的研究,以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为基础,对农村中学物理教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进行研究。具体内容包括如何确立合理有效的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如何进行取舍,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运用以及教学评价策略的研究等。通过研究,探讨新课程改革下的农村初中物理教学课堂有效性的基本形态、实施策略、评价策略。同时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包括:有效课堂教学的准备策略研究、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研究和有效课堂教学的评价策略研究。具体内容如下:
1、有效教学的准备策略研究。通过对教学目标的确定与叙写、教学材料的处理与准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主要教学行为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编制以及教学方案的形成等策略的研究,探索可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
2、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研究。通过对教学过程设计、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与维持、教学过程有效调控、教学预设性和生成性关系、兼顾个体差异性、学生智力发展水平、学生学习能力与发展、课堂教学对话行为以及课堂管理行为、辅助行为等方面研究,构建教师有效
教学的基本途径。
3、有效教学的评价策略研究。通过对教学过程中,学生自我评价、学习小组集中评价、教师综合评价、综合评价教师教学行为等方面进行开放性、动态性、持续性、综合性的分析研究,为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或学生后续学习提供全面而具体的依据。
五、本课题研究的思路
课题组将遵循“理论培训—教师实践—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设计方案—运用实践—理论总结”这种研究方式,循环往复不断提升的研究思路开展研究。
1、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和有效教学的有关理念,对课题组成员和老师进行全员培训。
2、按照以下的程序进行有效教学的实际研究:
(1)研究学生的物理基础和学习物理的行为习惯和方式。(2)研究教学目标的确立。
(3)研究有效备课:要深入研究教材和教法,研究生情,要设计好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要思考教学的切入点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4)研究教学现场有效管理和组织:对课堂教学的过程要进行有效的调控。
(5)研究教学过程的有效推进:合理设计教学过程,对教学过程的转变与衔接做到有效连接。
(6)研究有效练习的设置:要考虑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如何
设置练习才能做到有效。
(7)研究新课程背景下农村普通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六、完成本课题的条件保障
本课题组成员结构合理,其中中学高级教师一名,是学校的骨干教师,具有较强的科研和教学能力,如翁玉华老师是我校理化组资深老教师,所撰写的多篇论文发表在省级期刊上,获得优秀论文一等奖。曾承担省级课题《探究不同教学情境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研究工作并已结题。学校大力支持教研教改,目前,学校的远程教室对教师开放,老师们可以学习新课改理念,利用网络查阅相关资料。学校也添置了大量的物理实验仪器,完善了实验室功能,这些都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基础保障。课题组成员分工如下:
魏xx:全权负责课题的组织实施、理论研究
郝xx、王士丽:以负责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备课研究为主 赵玉春、客艳华:以负责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练习研究为主 翁玉华、李君月、董敏:以负责新课程背景下农村中学学生学习物理的行为方式研究为主
七、本课题研究的进度安排
1、申报阶段:2011.05-2011.06 课题设计申报,填写申请表。
2、论证阶段:2011.07-2011.09 进行开题论证,课题组研讨研究方案,撰写开题论证报告。
3、实施阶段:2011.10-2012.04 课题实施研究
①2011.10-2011.11 研究影响物理有效教学的因素,包括学生的物理基础和学习物理的行为习惯等。
②2011.12-2012.01 初中物理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通过理论学习,收集典型课例,研究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积极撰写有关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论文
③2012.02-2012.03 新课程背景下习题教学的有效性研究,通过习题课的公开教学,讨论习题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④2012.03-2012.04 研究新课程背景下农村中学初中物理课堂有效教学的一般性策略。
4、结题阶段:2012.04-2012.06 整理课题研究的所有材料,撰写结题报告,申请结题。
《新课改下的农村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课题组
【“卓越课堂”背景下初中教师教学模式研究开题报告】推荐阅读:
初中文言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开题报告07-24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校级06-25
《小班化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开题报告07-03
卓越课堂培训心得体会06-21
小班化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思考09-05
小学音乐课堂实效性的研究开题报告08-21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结题报告09-09
农村初中小班化高效课堂教学的研究中期报告06-29
浅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