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融合调研报告调研报告

2024-06-17

产业融合调研报告调研报告(精选8篇)

1.产业融合调研报告调研报告 篇一

黔东南菜蓝子农特产品有限公司

大健康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

一、项目名称

黔东南大健康产业、特色农业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项目可行性分析

二、项目地址

凯里市苗侗风情园

三、项目内容

充分利用黔东南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突出的资源优势,推动大健康产业、特色农业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在我市民族风情园规划建设800平方米的绿色精品特色农业购物体验园区,谋划发展一批与旅游相生相融的农特产品,依托我州良好的生态资源和生物多样性,大力发展大健康、民族医药、绿色食品等产业;围绕农旅结合、黔货出山等战略部署,推动我市产业脱贫、精准扶贫向纵深方向发展,着力打造一批生态旅游观光农业和绿色放心的农产品,满足不同层次游客需求,不断提升旅游文化内涵和产品品质,促进旅游消费转型升级,促进旅游产品结构向观光、休闲、度假、养生复合发展转变,着力打造大健康旅游升级版,提高我市观光旅游影响力。

四、项目区环境、气候及资源条件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于云贵高原东南边缘,东邻湖南,南接广西,与本省黔南、铜仁毗邻,境内山川秀丽,气候宜人,资源丰富,民族风情浓郁。全州辖16个县市和1个省级凯里经济开发区、1个黔东循环经济工业区,有90个镇,116个乡(17个民族乡),5 个街道办事处,89个居民委员会,68个社区居委会,3226个村民委员会。全州总人口441.72万人,其中大、中小学人口70万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及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254317人。

黔东南面积30337.1平方公里,东西相距220千米,南北跨度240千米。地势西高东低,自西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海拔最高2178米,最低137米,历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说。境内沟壑纵横,山峦延绵,重崖叠峰,境内有雷公山、云台山、佛顶山、弄相山等原始森林,原始植被保护区与自然保护区27个,其中雷公山自然保护区为国家自然保护区。原始生态保存完好;境内有三条主要河流,即清水江、舞阳河和都柳江,平行贯穿中、北、南部。黔东南的气候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均气温在14-19℃之间,雨季明显,降水较多,年降雨量在1000-1600毫米,日照年均约1200 小时,无霜期长,为260-220天,南部地区无霜期平均为310天,农作物三熟潜力较大,北部普遍轮作两熟。

黔东南是自然资源富集的地区之一,能源、矿产、生物、旅游资源得天独厚,资源优势突出。矿产资源种类繁多,储量丰富。已探明矿产有重晶石、汞、煤、铁、锰、锑等47种,特别是重晶石冠甲中华,保有储量占全国的60%,金矿和石灰岩等矿产也极具优势。水能资源丰富,开发条件优越。水能蕴藏量332万千瓦,可开发的水能资源244万千瓦,河流天然落差大,全州农村小水电站装机容量达16.32万千瓦,凯里火电厂装机容量达50万千瓦小时,国家电网覆盖全州,已形成水火互济的发、输电力网络。生物资源品种多,价值高,全州森林面积188.73万公顷,活立木蓄积量10959.7万立方米,覆盖率达62.2%,有各类植物2000多种,其中野生植物资源150余科,400多属,1000余种,在种子植物中,有中国特有属24属,占全国特有属的11.7%,有秃杉、篱子三尖杉、银杏、鹅掌楸等重点保护树种37种,占全国重点保护树种的10.5%,占省保护树种的90.2%;药用野生植物400余种,盛产太子参、松茯苓、五倍子,天麻、杜仲等名贵药材驰名全国;有野生动物上千种,草鹗、麝羊,彪豹、毛冠鹿、娃娃鱼、中华鲟等10多种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地方名特优农产品繁多,主要有从江香禾、从江香猪、从江椪柑、小香鸡、小香鸭、小黄牛、侗家腌鱼、丹寨锌硒米、富硒米、榕江锡利贡米、脐橙、香羊、葛根、雷山银球茶、乌杆天麻、黑毛猪、魔芋、黎平茶油、茯苓、芩巩思洲源菜籽油、剑河钩藤、凯里红酸汤、施秉头花蓼、太子参、三穗麻鸭、天柱土鸭、镇远桐油、水蜜桃等400多个优质农特产品。

黔东南州自然风光神奇秀丽,人文景观绚丽多彩,民族风情浓郁迷人。以舞阳河和云台山为代表的山水名胜,自然风光迤逦多姿;以凯里、台江、雷山为代表的苗族风情,文化底蕴浓郁;以黎平、从江、榕江为代表的侗族风情,独特的建筑艺术令人赏心悦目;还有施秉杉木河、黄平野洞河、剑河温泉、岑巩龙鳖河等景点,构成黔东南多姿多彩的旅游景观,黎平高屯天然石拱桥和述洞侗族独柱鼓楼、榕江车江八宝寨古楼等世界之最已列入吉尼斯记录。遮天蔽日的亚热带森林,夏无酷暑的宜人气候,又使其成为理想的避暑胜地。早在1992年的国际旅游年会就巳将黔东南列入世界“返璞归真、重返大自然”十大旅游景区之一,随后又被联合国保护世界乡土文化基金会列为世界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圈。黎平肇兴堂安侗寨和锦屏隆里古城为中国与挪威国际合作项目生态博物馆,境内有“舞阳河”和“黎平侗乡”两个国家风景名胜区。黔东南这些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纯朴的民族风情,为双方展开合作奠定了基础。

五、项目实施的政策背景

总书记指出,“人民身体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是每一个人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大健康产业方兴未艾,大健康时代呼之欲出。2013年9月28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14年初,省委、省政府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抓住大健康医药产业发展带来的新机遇,以“抓新兴产业培育推进结构调整”的战略眼光,把大健康医药产业作为大数据产业的“姊妹篇”来抓,坚持走特色化、差别化、精准化发展路子,加快把新医药和健康养生业培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2015年2月26日,省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支持健康养生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贵州省健康养生产业发展规划(2015-2020年)》,3月2日,在北京召开了贵州大健康医药产业推介会,陈敏尔省长作了《蓝天白云大健康贵山秀水新未来》的重要推介讲话。

2015年4月20日,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在黔东南州设立贵州侗乡大健康产业示范区。这标志着贵州侗乡大健康产业示范区正式启航。贵州侗乡大健康产业示范区,是贵州首个以民族文化旅游和大健康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省级示范区。依据总体规划,示范区大健康产业力争在2020年实现总收入200亿元;预计到2025年可实现总收入500亿元,努力把示范区建成“文化旅游胜地、健康养生天堂”,着力打造成国际知名的文化旅游健康养生目的地。

示范区将根据资源禀赋,确定“五位一体”的战略定位。即:以苗族、侗族文化为依托的民族地区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示范基地;以优良的生态环境、丰富的旅游资源、独特的民族医疗为组合优势的生态旅游与健康养生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基地;以东渐西联的地缘优势打造东西部产业合作及西部产业转型发展示范基地;以产城景有机融合为方向的中国西南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示范基地;以民族创意、文化旅游、健康养生、绿色食品为产业基础的少数民族地区农民创业及产业创新示范基地,重点围绕“养、游、医、健、食、管”六个字,发展大健康产业。

六、项目建设内容 项目规划用地总面积约800M2。

1、建40M2全封闭透明5℃冷鲜农产品展示区一个;

2、建400M2农产品自选自购区;

3、建40M2食材与药材菜系品尝区;

4、建30M2游客休息区;

5、建30M2品茶区;

6、建100M3冷藏库一个、80M3保鲜库一个;

7、建100M2仓储中心、100M2分割包装车间各一个;

8、建20M2检疫检验中心一个;20M2办公室2个。

七、公司实力及战略合作伙伴

黔东南菜蓝子农特产品(集团)有限公司是黔东南州凯宏资产运营有限责任公司的旗下子公司,公司于2016年3月在凯里市工商局注册成立,注册资金500万元。公司位于凯里市温州大道国际商贸城38号,是全州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中心。公司现有员工57人,其中高级管理人员3人,中级职称10人,蔬菜基地20000多亩,公司是一家以“公司+基地+农户”为经营模式的股份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目前,我公司已与我州最具实力的国有企业黔东南州凯宏资产运营有限责任(集团)公司及在农产品销售、配送方面实力雄厚,有成熟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的温州市现代服务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达成合作意向,并与我州粤黔香猪开发有限公司、黔东南桦憬旅行社有限公司等有实力的企业展开深度合作,打造贵州第一个集旅游观光、饮食健康、民俗风情为一体的“黔东综合健康养生圈”。黔东南州凯宏资产运营有限责任(集团)公司是黔东南州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州直属国有企业,注册资本3亿元人民币。公司是利用州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来搭建市场运营载体,形成国有资产与市场资本互动的桥梁,实现国有资产在市场有序流动中保值增值。公司的经营范围涵盖州级行政事业单位房产、地产的管理,房地产产权经营及土地储备;国有资产管理服务,州重大建设项目的投资,集中式供水,投融资及资本运营。温州市现代服务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温州市现代集团)是温州市人民政府直属的十大国有投资运营公司之一,成立于2010年12月18日,2016年资产总额达150亿元。温州市现代集团主要承担温州市现代服务业的开发建设和产业培育,以政府为主导的资源性、基础性的现代专业市场、城市综合体、商业购物中心、商业街区和现代物流基地、房地产开发建设和经营管理,负责会展产业、市场供应、高等职业教育等民生公益类项目的投资、开发和营运管理等任务。拥有市场、外贸、会展、酒店、职业教育、拍卖、房地产、物流、电商等业务板块。集团下设温州菜篮子集团有限公司、温州国际贸易集团有限公司、温州现代物资有限公司、温州中亚企业有限公司、温州一百有限公司、温州华侨饭店有限公司、温州市市场开发管理有限公司、温州国际会议展览中心有限公司、浙江东方集团公司、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温州拍卖行有限公司、温州锦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温州现代保税物流有限公司、温州市现代冷链物流有限公司等所属单位。

八、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智慧创造财富,健康成就未来。大健康就是以人们的期望为核心,让人们“生得优、活得长、不得病、少得病、病得晚、提高生命质量、走得安”。大健康产业是21世纪经济的核心产业,是其他产业突破困局的催化剂,就像网络对各行业的影响一样巨大。近年来,凯里市抢抓国家和省鼓励、扶持发展健康产业的良好机遇,充分挖掘和利用资源富集、生态良好、环境优美、风光秀丽的自然资源禀赋,借助大数据技术平台,把大健康旅游产业作为大数据产业的“姊妹篇”,共同发展,携手前进,走出了一条培植后发优势、奋力后发赶超的新路。

在全省大健康医药产业的“劲风”吹拂下,凯里市依靠生态环境、生物资源、民族医药、药品品种等多重优势,大力开展招商引资,积极推进新医药和健康养生产业率先发展,并按照“退二进三”、“腾龙换凤”和“企业向园区集中,资源向产业集中”的思路,及时启动了凯里民族医药科技产业园和苗侗风情园旅游集散地建设, 良好自然生态和气候条件,是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和观光旅游的绝佳之地。突出民族特色,增强人文感召力,是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的重要抓手。大力发展以民族和山地为特色的文化旅游产业,按照“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要求,实现以苗族、侗族文化为依托的民族地区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示范基地;以优良的生态环境、丰富的旅游资源、独特的民族医疗为组合优势的生态旅游与健康养生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基地;以东渐西联的地缘优势打造东西部产业合作及西部产业转型发展示范基地;以产城景有机融合为方向的中国西南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示范基地;以民族创意、文化旅游、健康养生、绿色食品为产业基础的少数民族地区农民创业及产业创新示范基地的“五位一体”战略定位。

九、结论

加快发展大健康旅游产业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纵观产业发展趋势,健康产业及其相关产业将会继续保持较为高速的增长,同时,产业融合、产业形态交织,将会为未来5到10年健康产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未来产业发展的三大趋势是:一是产品形态的多样化、多元化,传统的健康产业仅仅是给病患提供诊疗、护理服务等服务,而未来的健康产业不仅限于此,有着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二是新兴的产业形态正在不断变化,养老、食品保健、健康旅游等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业界形态在国内已初见雏形,并且聚集了足够强而大的产业技术力量和资本力量,是一个非常好的发展契机;三是新一代技术的出现会推动国内大健康产业的快速转型和发展,升级产业及产品形态。新一代技术未来会成为大健康产业重要的动力,为战略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包括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大健康旅游产业已成为全球热点,继蒸汽机引发“机械化时代”以及后来的“电气化时代”“计算机时代”和“信息网络时代”之后,当前已经到来是“健康保健时代”,而健康旅游产业也将成为继IT产业之后的全球“财富第五波”。在整个健康旅游产业遇到前所未有发展契机的背景下,产业出现了重要的转折点:一是大健康旅游产业开始逐渐形成闭环,并且其商业模式开始凸显――整个行业从粗放式发展模式向精细化发展转变;二是以健康旅游、移动医疗、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已经开始渗透到产业的各个环节,支撑了上述两个方向上的转变,在服务大健康行业的同时,壮大了旅游服务产业,搭建了健康服务网。

黔东南菜蓝子农特产品(集团)有限公司

2016年5月4日

2.产业融合调研报告调研报告 篇二

一、融合增效, 创新教研“管理运行”机制

成立太仓市教培研中心后, 将原来线性管理的教研、科研、培训与信息四个部门拆分重组, 以条块融合的方式, 形成主任室统一领导下的一室三部 (即:办公室、中学部、小学部、信息部) 基本格局, 在此基础上对各个部门的职能进行重新定位, “四位一体”赋予每个部门都具有教研、科研与培训的职能, 每个部门在侧重自己原有一条线工作的基础上, 融合与渗透其他二条线的功能, 这样, 在与上级业务部门工作对接时, 以一部门为主, 各部门分条线合力对接;同时各部门向基层学校和教师提供以教研为核心, 以科研为引领, 教培研一体的综合性指导、引领与服务。

二、融合提升, 创新教研“科研引领”机制

在科研的引领下, 太仓市的教研机制得到不断创新, 成为提高教育质量与办学效益的有效途径。科研引领的教研新机制在太仓市各个层面的教研活动中得到广泛落实, 逐渐成为太仓市教科研的一大亮点。

1. 在中心层面, 太仓市有多种形式的区域教研活动

形式,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每年一次的“聚焦课堂, 学会学习”县域大型教学观摩研讨活动, 形成了“主题学习-集体备课-磨课研讨-同题开课-课堂观察-反思提升-择优发表”教研模式。活动的主题是“以生为本, 学会学习”, 在活动前, 中心科研部门围绕主题编写《课堂教学改革学习资料汇编》, 为活动提供主题学习资料, 各项活动都围绕主题展开, 最后经反思提升, 形成活动成果, 精选其中优秀成果发表在《太仓教育》上。

2. 在学科层面, 积极建设学科教学工作组和学科教

学实验基地, 广泛开展“以生为本, 学会学习”为主题的理论学习、专题研讨、实践研究、解题交流、展示推广等系列学科科研活动, 学科教学工作组的各项教研活动都在教科研的理论引领下, 运用科研方法开展实践研究, 有效地改进了课堂教学方式, 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3. 在教师层面, 一大批老师借助融入科研的教研活

动的集体智慧, 根据教学实际, 积极探寻学科教学纯净提升的增长点, 开展课题研究, 从而诞生出《有效运用学案的策略研究》、《构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互动场的实践与研究》等高级别的优秀教研课题。这些课题产生于教学和教研, 同时也使教研的内容更明确、教研的目标更具体、教研的重点更突出, 大大提高了太仓市教研活动的内在质量。

三、融合发展, 创新教研“研修一体”机制

首先充分发挥太仓市各学科和骨干老师的带头引领作用, 积极开发教研培训团队与资源, 形成本土化的教研培训团队与资源。其次是形成研修制度, 规范操作程序。如把经过修定的骨干教师考核制度的相关内容, 作为骨干教师参与培训工作的激励杠杆;修定教师继续教育制度的相关内容, 将学科教研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纳入教师继续教育的学分统计;形成研修一体教研活动的操作规范, 要求教研活动要有明确的研修计划和研修目标, 要有适合教师层次发展的研修内容, 要有一定形式的研修实效评价等。第三是创新研修形式。研修形式不拘一格, 可以是专家或骨干老师讲座, 可以是专题研讨, 可以是同题课堂教学, 可以是教学安全比较分析……但所有参加活动的老师必须要有自己独立的证券、独立的活动评价、个人的教研反思等。

四、融合延伸, 创新教研“信息拓展”机制

在信息部门的大力协助下, 太仓市的教研信息化改革拓展到教学资源开发、集体备课、课堂教学研讨、教学质量监测评估等各个教研领域, 开发建设了多样化的区域性信息化教研平台, 营造了时空开放、实时互动的教学研究环境。

首先是在信息部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 太仓市所有骨干教师、所有专业研究人员都在太仓市老师博客平台创建了自己的博客, 各学科教学工作组都建立了自己的教研Q Q群, 正在建设的太仓市学科教研网站为各学科提供学科网络教研空间与科学资源库平台, 部分学校正在尝试运用最新的白板技术开发集体备课平台。网上教研打破时空限制, 随时随地给每位教师的教学带来切实的帮助, 使一线老师与名师对话、与专家研讨成为现实, 这些优势都大大增强了教师参与网上教研的主动性、积极性。

其次是构建了区域性的视频直播平台, 开创了全新的教研方式。教研活动视频直播, 打破了空间的限制, 实现了异地的教研互动。无论是聘请全国名师所上的名师课堂, 还是本市骨干教师所上的优质课堂, 中心的多媒体视频直播室都能通过网络全程呈现给全市每一位老师, 并能通过现场切换, 实现不同现场之间的, 主会场与分会场之间的互动交流, 这一平台不但免去了老师来回奔波的辛苦, 还能惠及所有教师, 成为优质资源高效分享的教研平台。

第三是搞好了科学精确的质量监控平台, 支撑了教研的分析和诊断。太仓市的教学质量监控平台通过对原有网上阅卷系统中简易数据分析功能的完善, 提高了服务于教学质量信息的分析与研究、诊断与反馈、指导与服务的功能, 为学科、教师与学生的自我诊断, 为教师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进而制定下阶段教学策略提供了技术支撑。

3.贵州动漫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篇三

2007年7月,贵阳数字内容产业园在贵阳市白云区揭牌,标志着贵州动漫开始了产业化运作。园区采取租赁方式,由贵阳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和白云区政府共同运营,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2009年该园区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现代服务业产业化基地”。目前,入园企业已达29家,员工420余人。2010年,园区企业共完成产值2.4亿元。园区已具备600分钟/月以上的二、三维动画片的生产制作能力和比较完整的衍生产品开发加工能力,已形成一定规模效益。

2008年,贵州熠动漫公司创作的《西岭雪》和贵州青年影视文化中心创作的《年夜饭》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全集播出,《西岭雪》还荣获了中国动漫游戏行业2007年度“金手指”奖等七项大奖和动画类“五个一”优秀作品奖。贵州青年影视制作中心与湖南三辰卡通动漫集团合作,以2008年中国奥运会为题材制作的《福娃奥运漫游记》,在全国收视率很高。去年,在韩国首尔举办的第十四届国际动漫节暨第九届首尔推广计划上,该公司与丹麦公司共同创作的《森林小英雄》成功进入决赛。同时,该公司创作的《贵州的微笑》获得2010年亚洲青年动漫大赛(以下简称亚青赛)平面组至尊大奖。2008年,在日本东京举办的第十届数字内容大赛上,遵义奇利动画公司创作的《苗王传》获得日本2008 TBS Digicon6中国赛区金奖和2008年亚洲青年动漫大赛最佳视觉奖。2009年举办的“亚青赛”上,天授卡通公司制作的《红孩子》举行了图书首发仪式,受到了各界的高度关注。贵州绘纹信息传媒有限公司制作的《蝉之歌》获2010年“亚青赛”入围网络作品,同时,该公司“基于WEB3D的三维动画转换方法”、“增强型手机数字内容版权技术的实现方法”和“跨平台手机流媒体播放器”三项专利申请已获国家知识产权局正式批复进入审核阶段,并获得专利申请受理通知书。《森林小英雄》、《蝉之歌》、《苗王传》三部作品,已被文化部推荐到上海和德国柏林参加相关活动。2009年园区企业申请著作权登记5个,域名登记17件。

目前,亚洲青年动漫大赛是经文化部批准的动漫赛事,在我省已连续举办五届,通过这五届大赛培育了贵阳市动漫发展氛围和市场,使贵阳融入了国际动漫产业发展的主旋律。大赛已成为有效推动国内外交流与合作,进行招商引资的平台。2011年第五届亚洲青年动漫大赛展示了来自全世界包括南非、伊朗、印度、英国、西班牙、巴西等71个国家和地区的超过1200幅(部)动漫作品参赛,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0名专家和艺术大师们与贵阳动漫爱好者进行了面对面交流。

二、贵州动漫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总体上看,我省动漫产业经过几年来的不断发展,已经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应,但由于发育较晚,尚处于起步阶段,仍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

1.与周边省(市、区)相比有较大差距

我省动漫发展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有一定差距;同周边省区市相比,则低于四川、重庆,与广西、云南基本相当。如重庆在动漫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上投资大、规模大、产值高。重庆出版集团2006年在沙坪坝区重庆大学城投资5亿元建设占地300亩的重庆动漫基地,同时,又在南岸区建设动漫产业园区。全市有11万人在动漫和动漫相关产业就业。2009年重庆已跻身全国原创电视动画片生产十大城市;四川已形成国家动漫游戏产业(四川)振兴基地、国家数字媒体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网络游戏动漫产业发展基地建设为载体的动漫产业园区,在全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2009年,四川动漫游戏相关企业超过160家,动漫游戏相关从业人员约1.8万人,2009年实现销售收入超过18亿元,培育了酷巴熊等一系列全国知名动漫形象。目前,四川动漫产业链不断完善,动漫剧节目、动漫综合开发和动漫衍生产品生产等渐入佳境。

2.贵州动漫产业基本上是靠“外包”,尚属打工阶段

我省的动漫产业目前还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产品市场,主要业务是为省外和国外公司打工,或来料加工,制作动漫作品,维持运转及制作人员的报酬。我省没有自己设计的动漫衍生产品,如人物服装、服饰、动漫玩具等进入市场,即使有个别的动漫产品被国内外影视台播放,由于收入少,也难以维持企业的运转和职工的生计。因此,只能依赖出去寻找“活路”,为其他省外公司设计动漫产品,根据其他公司的要求或与其他公司合作制作产品,一时难以摆脱收入少、报酬低的局面。

3.动漫制作的专业人才短缺

由于我省动漫产业起步晚,创业环境较差,待遇较低,不少优秀人才外流,导致贵州动漫创作人才严重短缺(如我省动漫产业从业人员工资平均在1000元左右,但在广东、浙江、湖南等动漫产业发达地区从业人员的工资均在3000—4000元左右)。动漫创作依赖的是创作人员的灵感和才智,一个好的创意,一个好的思路,可以构思出一个好的动漫作品,就能够在市场上走红。贵州省的一些动漫制作机构虽然也有一些好的创作人才,但是数量太少,不足以支撑起整个贵州省动漫产业的发展重任。另一方面,贵州省的动漫教育虽然已经纳入高等教育,开设动漫专业课,但善创作、懂经营、会管理的动漫教师缺乏,而且动漫教师大多是从过去的绘画美术教师转行而来,动漫教育合格的师资队伍缺乏制约了动漫人才的培养。

4.资金短缺、融资困难

动漫产业是一个资金需求量大、耗资大、产业链长的全新产业。社会上对这一领域了解并不多,加之多数动漫企业没有固定资产抵押,融资比较困难。

三、发展贵州动漫产业的思路和建议

1.尽快建立政策支持体系

研究出台《贵州省动漫产业发展战略》、《贵州动漫十二五发展规划》、《贵州动漫产业发展配套政策》、《贵州动漫产业融资和民间资本准入政策》、《贵州动漫产业园区指导意见》、《外商投资动漫产业指导目录》等文件,支持贵州动漫产业尽快聚集产业要素,构建完整产业链,提升企业竞争力。

2.建立融资体系,为动漫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一是支持和引导金融机构、担保机构、产权交易机构及相关中介机构为动漫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探索银行、动漫企业、担保公司、创业投资基金四方合作的有效模式,并培育、发展风险投资基金。二是建立产业支持资金,加大对原创作品的扶持力度,着力推出一批精品,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领头羊”和“排头兵”;三是鼓励鼓励民间资本、有实力的大型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和兼并等方式进入动漫产业,鼓励各类企事业单位与海外留学人员合资创办动漫企业,鼓励知识产权入股。

3.培育具有竞争优势的品牌企业,提升产业竞争力

一是通过招商引进国际国内有成熟经验的企业,同时扶持贵州本土企业做大成品牌性企业,保持和巩固我省动漫产业在某些领域的竞争优势,从项目资金、政策优惠、高端人才培养、风险资金引进等方面重点进行扶持和培育。二是鼓励和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依托品牌输出管理、连锁经营、拓展市场。

4.多角度构筑商务公共平台,打造成熟产业链

一是通过建设产业商务对接平台如动漫产品展示与交易基地等,完善企业互动、产品交易、商务交流等环节。二是通过网络实景操作解决产业链贯穿和企业产品销售问题。三是抓住“亚青赛”升格为部级赛事的机遇,将贵阳数字内容产业园区打造成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并以园区为载体,以发展动漫产业为突破口,进一步实现产业聚集并形成产业支撑,使动漫产业成为推动我省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5.吸引、培育、集聚动漫人才,发挥创意主体能动作用

一是从省科技计划相关专项资金和省人才专项资金中安排一定资金,用于动漫相关人才培养、交流、引进和鼓励。二是优化本省高等院校已创办的动漫和软件技术等专业,着力培养专门性、复合型动漫人才。三是通过培训现有动漫从业人员,从艺术制作、软件技术、文学编剧等方面重构其知识体系,以缓解我省动漫人才缺乏的现状。

6.扩大宣传,通过舆论树立贵州动漫地域品牌

4.产业融合调研报告调研报告 篇四

目前,我县境内有国道一条(108线),71.124公里;县道5条,114.601公里;乡道12条,45.9公里;村道90条,219.96公里;专用道路9条,63.4公里。公路总里程514.985公里。

我县共有农村短途客运车辆168辆,已开通客运线路的乡镇为21个,行政村通车达到72个,通车率达69%。城市出租车40辆,城市公交车14辆,城市公交线路3条。城乡客运一体化,是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交融、方便群众出行的重要手段;推行城乡客运一体化,有利于打破城市客运与农村客运二元分割格局,整合城乡客运资源,促进城乡客运协调发展,实现客运资源合理调配;有利于提高城乡客运市场运营能力和服务水平,方便城乡经济物资交流;有利于改善投资环境,增强区域经济活力,使广大群众享受到农村客运交通带来的方便和实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县国道、县道由XX县公路养护段进行日常养护管理;乡道、村道由地方乡镇进行日常养护管理;重点道路、旅游环线等由XX县养护段聘请社会化服务进行日常的养护管理。

二、经验做法

重点道路、旅游环线等乡村道路的养护管理由公路养护段对接沿线乡镇,并由乡镇推荐沿线附近较贫困的群众,直接和养护段签订承包协议,从而解决沿线乡镇脱贫攻坚工作。

三、存在问题

1、施工单位进场后,征地难度大。

2、由于沿线群众对设计提出其他方面变更要求(如:不能直接加铺路面,要求调整路面高度;增设灌溉涵;坡面开挖后,群众以影响耕地、安全等要求增设挡墙等),同时协调方面有一定难度,造成实际施工时与设计图纸有差异,产生变更。

3、全县项目多,道路施工不能进行封闭施工,车辆、行人通行量大,公路工程在施工中保通难度大。

4、资料管理上,按照荥重建办【2014】20号文件要求“所有项目在竣工后一个月内完成资料归档工作”,施工资料繁杂,要在一个月内分类整理归档,难度较大。

5、公路建设资金与公路建设任务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近几年来,我局的公路建设资金基本来源于省级专项补助资金,而县财政对公路建设基本没有配套资金,给我们交通运输主管部门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同时制约了我县交通运输建设进一步发展。

6、针对公路建设,目前投融资渠道仍然单一,对财政资金的依赖程度较高。

四、下一步打算

一是继续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强化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认真对照建设项目要求,严格按照相关工作程序办事,推动各项目建设工作有效、快速展开。

二是强化项目建设管理,严格按照程序进行施工。对于应急工程及各项灾后恢复重建工程,坚持会同发改、审计、项目办等部门共同实施跟踪监督管理,保证工程顺利实施。

三是强化项目安全管理。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在建设、运输和管理的各个环节,树立安全意识,采取防范措施,确保项目建设安全高效。

四是下半年将有一些子项目完工,对完工项目严格按照XX县建设项目档案工作要求,做好竣工验收工作。

5.产业融合调研报告调研报告 篇五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是党中央着眼于我国当前城乡发展实际和新型城乡发展趋势,对新时代“三农”工作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重塑城乡关系、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创新性路径选择。现阶段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既是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问题的关键举措,也是巩固发展全面小康成果、推进经济社会现代化的强大动力。为加快推进XX城乡融合发展,近日我XX调研组深入XX、XX、XX等县区进行调研,并形成一些思考。

一、坚实基础

近年来,全市坚持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大力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城镇体系、公共服务体系、扶贫开发体系、生态文明体系和政策保障体系建设,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城乡融合发展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效。

(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XXXX年,实现生产总值XXXX.XX亿元,人均GDP达到XXXXX元,居全省第X位。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由XXXX年的X.X:XX.X:XX.X调整为X.X:XX.X:XX.X。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XXXXX元和XXXXX元,收入比缩减为X.XX:X。城乡居民收入增速高于全国全省平均速度,差距进一步缩小。贫困人口由XXXX年底的X.XX万户、XX.XX万人下降到XXXX户、XXXX人,贫困发生率由XX.X%下降到X.XX%,历史性告别绝对贫困。

(二)城镇体系基本成型。“十二五”以来,全市按照“做美XX、做强县城、做大集镇、做好社区”的思路,以“X市XX县城XX重点镇XXX新型农村社区”为重点,加快完善城镇体系,有力促进了城乡融合发展。XX被确定为全国第三批新型城镇化试点市,XX县被列为省级新型城镇化试点县。XX撤县设区、XX撤县设市。XX县XX镇、XX县XX镇被列入全国特色小镇,XX区XX镇、XX区XX镇、XX市XX镇、XX县XX城镇等XX个镇被列为全国重点镇。城镇化率由XXXX年的XX.XX%提高到XX.XX%,累计提高XX.XX个百分点,年均提高X.X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三)产业融合步伐加快。围绕城镇体系布局产业园区和项目,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截至XXXX年底,全市累计建成现代农业示范园区XXX个、市级“一村一品”示范村XXX个、示范镇XX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分别达到XXXX个和XXX个。XX煤油气资源综合利用、XX轻烃裂解、延长油田伴生气、延炼XX万吨航空煤油、彩虹光伏玻璃等重大项目建成投产,XXXX年规上工业增长X.X%,继续发挥经济增长“稳定器”作用。XX革命纪念地成功创建XA级景区,荣获“中国最美旅游城市”。XX等一大批招商项目落地建设,获批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第三产业增长X.X%,对GDP的贡献率提升至XX.X%。新经济企业累计达到XXX家,“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应用,加快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步伐,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四)基础设施全面改善。坚持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打通城乡融合发展壁垒的重要途径,着力打造以县城为中心的X小时生活圈,以重点镇为中心的半小时生活圈。XX至XX高速公路建成投用,基本实现县区通高速公路、县县通二级路、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极大方便了城乡居民生活。黄河引水工程建成投运、XX门水利枢纽下闸蓄水,城乡居民安全饮水全面保障。电力、通讯设施建设步入快车道,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延河综合治理、基本农田建设、退耕还林、治沟造地、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等项目顺利推进,城乡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森林覆盖率提高到XX.XX%,荣获“中国十佳绿色城市”。

(五)公共服务大幅提升。坚持将新增财力和财政支出的XX%投向民生领域,教育、医疗、社保、住房、社会福利等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能力跃居全省前列。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十三五”累计实现X.X万人就业。在全省率先实现XX年免费义务教育、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一体化和建立大病统筹保险制度,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和农村危房改造齐头并进,重点镇新建各类住房XX.X万套,新型农村社区新建住宅X.X万套,改建住宅X.XX万套,居民住房条件明显改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XX.X%。

二、发展机遇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农村脱贫攻坚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但城乡发展不平衡、要素自由流动不顺畅、公共资源配置不均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缓慢、农村居民老龄化和村庄空心化等问题依然突出,城乡融合发展面临优势与差距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时隔五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陕考察工作,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扎实推动以县城为主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全面振兴。”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为促进城乡融合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战略机遇、注入了强大动力。同时,国家出台一系列利好政策和我市自身发展基础都为加快城乡融合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一)政策叠加利好。党中央、国务院相继出台了《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XXXX-XXXX年)》等一系列政策,对于破除妨碍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的体制机制壁垒,促进人才、土地、资金、产业、信息等良性循环带来历史性机遇。随着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要战略的深入推进以及省委“五新”战略任务的全面落实,XX在生态环境治理、人居环境改善、一二三产融合、城镇体系建设、民生领域发展等方面将获得更多政策红利,必然带动全市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迈入新阶段。

(二)独特后发优势。随着以县城为主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提高城镇化率尚有发展空间。XX北连XX经济区,南接XX经济区,随着XX高铁、XX高铁等客运铁路的相继开工和建设,将大大缩减XX抵达全国主要大中城市的时间,XX机场建成投用,运营航线达到XX条,通航城市XX个,使XX成为XX地区的综合交通枢纽和连接两大城市群的重要城市,这对于调整产业结构,增强内生动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重大作用。伴随共建“一带一路”、发展“三个经济”“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等重大战略实施,也为促进XX对外开放、商贸物流和文化旅游发展等带来更多机遇。

(三)新业态、新技术蕴含新机遇。“双创”“中国制造XXXX”“互联网+”“智慧城市”等正在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势必孕育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利好因素,为XX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新空间。依托“互联网+”和“双创”有利于推动农业生产经营模式转变,加快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民宿经济、农耕文化体验、健康养老等新业态培育,催生农产品个性化定制、会展农业等新模式,实现城乡生产与消费多层次对接,为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和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开拓了广阔空间。

(四)发展基础实、起点高。“十二五”以来,XX按照省委、省政府“一市一策”要求,坚持以统筹城乡发展为引领,树立城乡一盘棋理念,把城乡作为互促互进、共生共存的有机整体,高起点规划中心城区、高标准布局城镇体系、接地气绘制村庄规划,建立和完善了促进城乡规划布局、要素配置、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相互融合和协同发展的一系列体制机制,在构建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新型城乡格局上实现了先行先试、高点起步。

三、对策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现代化进程中,城的比重上升,乡的比重下降,是客观规律,但在我国拥有近XX亿人口的国情下,不管工业化、城镇化进展到哪一步,农业都要发展,乡村都不会消亡,城乡将长期共生并存,这也是客观规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充分发挥XX城镇化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空间大的“后发优势”,从推动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化、产业发展融合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联通化、居民收入均衡化等方面入手,善于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走好城乡融合发展之路。

(一)优化区域结构,打造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坚持协调发展理念,厚植城乡融合发展新优势,加速推进区域协调、城乡一体。一是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深化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和城市“双修双改”工作,推进XX撤县设市和XX撤县设区,发挥XX连接XX经济区前沿阵地优势,加快打造功能互补的城市副中心,构建“一主两副”城市格局和“一城三区”中心城市圈。坚持改造与拓展并重、保护与开发并举,持续推进中心城市有机更新。加快以县城为主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强要素保障和政策扶持力度,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配套等。推动XX撤县设市、XX撤县设区。择优培育一批示范性精品特色小镇,配齐重点镇、文化旅游名镇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十四五”末城镇化率达到XX%以上。二是全力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抓住建设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机遇,加快XX铁路连接线和延长至XX、XX至XX等X条高速公路建设,形成“三纵两横一绕城”高速公路网络。开通加密航线航班,建设黄河沿岸主要景区通用机场,推动航空口岸开放,加快陆路口岸建设,积极发展临空产业。规划建设XX等一批新的水利工程。依托XXX千伏XX至XX电力外送通道,建设大型风电、光伏发电基地。全面加强农村道路、供水、电力、通讯、网络等建设,持续提升农村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实现城乡要素资源共享,缩小城乡之间软硬件差距。三是加快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强与XX以及周边城市合作交流,探索形成协同发展机制。坚持“一县一策”,立足资源禀赋,发挥特色优势,打造一批现代农业大县、工业经济强县、文化旅游名县、生态环境靓县。统筹推进XX区、XX区、XX开发区差异化发展,做大总量、做优质量、做高效益。将位置相邻、产业类同、基础相近的县整合打造成区域组团发展集群,构建以XX为主的洛河经济带,打造以XX为主的沿黄生态保护和文化旅游经济带,把特色资源转化为特色产业,把比较优势打造成发展胜势,着力形成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新格局。

(二)聚焦产业融合,构建城乡现代产业体系。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推动农业增效、农村繁荣、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要逐步建立适应城乡融合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努力形成以产兴城、以城带产、产城融合、城乡一体、共融共生的新型城乡关系。一是推进特色农业现代化。加快构建特色主导产业引领、一二三产融合、富民增收的“X+X”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念好“山字经”、种好“摇钱树”、舞活“产业链”。深入推进以苹果为主的特色农业产业后整理,建设世界苹果之都,带动和助推绿色优质农产品“泉涌”发展,在“添绿”中“生财”。加快推进设施农业和畜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支持发展食用菌、中药材、花椒、核桃、红枣为主的特色种植业和以肉驴、蚕桑、森林猪、鱼类、虾蟹等为主的特色养殖业。加快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创建国家和省级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农业产业强镇和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加快推进XX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XX)。大力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鼓励农业与旅游、电商、康养等业态融合,促进农业“接二连三”。二是推进工业产业高端化。围绕“三区九园”工业产业新格局,以XX、XX绿色能源化工园区、XX经济技术开发区和XX个县域工业园区为载体,推动园区经济体量、承载容量、发展质量大幅提升,依托能源资源优势和XX盆地化工中间体产品,推进能源化工产业精深加工,推动能化产业高端化、集群化发展。大力推进油煤气盐电综合利用,延伸产业链条,推动能源化工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跨越。坚持立足能源、延伸能源、不唯能源、超越能源,推进“三个转化”,逐步形成高端能化、高载能、高端装备制造和新兴产业为主的工业产业结构,努力实现“油头化尾”“吃干榨尽”“循环利用”,建设世界一流高端能化基地。三是推进旅游产业全域化。要依托红色文化、黄帝历史文化、黄土风情文化、黄河自然遗产和自然绿色生态五大旅游板块,将XX打造成世界级黄河文明寻根和红色旅游目的地。坚决守护好精神标识和文化遗存,全力创建XX、XX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支持挖掘民俗村、革命老区村、知青村等旅游资源潜力,打造一批田园观光类、民俗风情类、农业体验类等旅游名村和文化古镇,开发一批精品乡村旅游线路,通过“旅游+”模式推动旅游与农业农村发展深度融合,吸引更多的返乡人才、专业人才参与到旅游产品和业态创新中。坚持文旅融合、相生共兴,积极撬动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中介服务、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大力培育休闲、养生、冰雪等新业态,提升经济发展的“绿色含量”。

(三)深化体制改革,加快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化。围绕“政策推着要素走、要素跟着项目走、项目盯着市场走”,结合编制实施“十四五”规划,紧盯目标不动摇、抓住机遇不放松,积极谋划储备一批打基础、利长远、补短板、强优势、增后劲的大项目、好项目,全力争取国家和省上支持,为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一是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打通农民变市民和市民变“农民”两条渠道,实现城市、城镇落户“零门槛”,加快取消户籍迁移限制,进一步促进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推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同时可通过居住证制度,推进基本公共服务覆盖暂不具备落户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支持引导其依法自愿有偿转让上述权益。提升城市包容性,推动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落实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就业服务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融入城镇的素质和能力。二是促进人才双向流动。制定财政、金融、社会保障等激励政策,吸引和鼓励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毕业生、外出农民工及经商人员回乡创业兴业。推进大学生村官与选调生工作衔接,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扎根基层、发挥作用。建立城乡人才合作交流机制,推进城市教科文卫体等工作人员定期服务乡村。推动职称评定、工资待遇等向乡村教师、医生倾斜,优化乡村教师、医生中高级职称结构比例。三是健全投入保障机制。准确把握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实施乡村振兴的关系,按照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联动、协调发展的思路,鼓励市县财政支持城乡融合发展及相关平台和载体建设,发挥好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实行资金捆绑、政策叠加,以县域为单位整合各类项目资金,集中投向县城、重点镇和人口较多的乡村,避免“一刀切”和“撒胡椒面”,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建立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提高资金配置效率。调整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提高农业农村投入比例。通过市场化方式设立城乡融合发展基金,积极吸引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

(四)坚持共享发展,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对于增进民生福祉、增强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具有重要意义。一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要优先发展县城和重点镇教育事业,建立以城带乡、整体推进、城乡一体、均衡发展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实行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县管校聘”,推行县域内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和城乡教育联合体模式,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城乡共享。优化和增加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推行城乡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积极推进“新基建”在教育领域的拓展和应用,加快互联网+教育平台建设,通过互联网把优质教育资源大规模、低成本、高效率地送到每一所学校,实现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的有机结合。二是健全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要建立健全网络化服务运行机制,鼓励县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建立医疗共同体,鼓励城市大医院与县医院建立对口帮扶、巡回医疗和远程医疗机制。统筹加强和配备医疗卫生人才和医疗卫生服务设施建设,实现市、县、乡、村远程医疗系统无缝对接,建成互联互通、功能齐全、运转高效的远程医疗系统,缓解农村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三是加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优质的公共文化是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和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保障。要充分发挥公益性文化单位的主体作用,鼓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公益性文化单位面向农村提供网点服务、流动服务,建立流动服务平台。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强农村公共文化示范镇、示范村创建,运用现代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拓宽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空间,增强服务效果,提高服务品质。四是全面落实社会保险制度。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巩固医保全国异地就医联网直接结算。建立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做好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工作。构建多层次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创新多元化服务模式,充分发挥社保对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收入分配的重要作用。五是建立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提高乡村治理效能。要坚持自治为基、法治为本、德治为要,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发挥群众参与治理主体作用,健全村级议事协商制度,打造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线上线下结合的村级综合服务平台,增强乡村治理能力。

6.两化融合报告 篇六

现将有关情况从信息化投入方面、信息化应用方面及信息化成效三个方面汇报如下:

一、信息化投入方面

我公司领导充分认同两化融合的科学性、合理性及长远性,对于实现完善两化融合工作分别从财、人物三个方面顶力支持配合。财,我公司分别购买实施了ERP管理自动化系统、OA办公自动化系统及PLC电气自动化系统。人,对于新系统的上线,我公司分别招聘相应的技术人员负责相应的工作,壮大信息化队伍,并组织培训提高信息化人员的技术水平。物,目前我公司拥有计算机数量约()台,服务器数量()台,内网网络带宽()M/S,外网网络带宽()M/S,PLC„

二、信息化应用方面

1、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应用,为公司员工提供了一个方便快捷的工作平台,不仅节省了办公费用,更是大大提高了办公效率与办公质量。

2、ERP管理自动化系统的应用,实现了供、销、存、财的一体化,提高了工作效率,提高了各业务环节之间紧凑型,提高了数据的准确真实性,避免了公司的一些不必要损失等。

3、计量系统的应用,实现了计量,化验与ERP系统紧密结合,提高了计量化验的准确性,安全性。

4、PLC

三、信息化成效方面

1、竞争力提高。信息化的投入与使用,能够及时了解公司的各种现状,提高了工作效率,精确了生产安排及库存数量,为公司的决策提供了依据。采购,销售,财务的工作效率得到了提高,准确率有了保障,供应商及客户的满意度也得到了提高。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公司的竞争力。

2、经济效益提高。信息化的使用不仅从日常工作中大大节省了办公材料等,从生产上也能够更加准确的算出各个工艺的成本,整体上了解公司各项开支的具体情况,从而制定相关策略,达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利润的目的。

3、社会效益提高。信息化的使用不仅能够更加精确的控制生产中各个环节的原料使用,还能避免了部分作业的进距离操作,从而达到了安全,节能的目的。

以上是我公司目前的工业及信息化状况,由于我公司工业及信息化融合经验不足,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电气自动化方面应该结合公司生产特点完善流程,减少人为操作等,做到流程精简、合理、效率。ERP管理自动化也是一个长远的任务,要根据公司的业务特色,实际状况来完善ERP系统,成为一个符合自己公司的系统,从而提高公司整体的业务效率。计量系统方面也要努力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避免给公司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两化融合工作是一个长期的工作,更是一个能长期受益的工作,在明年的两化融合工作中,我公司计划实现以下目标:

一.进一步完善办公自动化,ERP管理自动化,电气自动化及计量系统,减少他们存在的问题,成为一个符合我公司经营特点的信息化系统。

7.荔波县桑蚕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篇七

1 荔波县桑蚕业发展现状

1.1 种桑养蚕发展沿革

荔波县种桑养蚕是从2004年开始兴起的, 一度从引进时的几百亩发展到2007年的0.11万hm2, 由于群众从中得到了较大的实惠, 种桑养蚕从佳荣镇逐步推广到黎明关乡、茂兰镇、小七孔镇等, 发展势头强劲。2007年下半年, 受金融危机大环境影响, 丝稠产品销售受到严重的冲击, 鲜茧价格大幅度下滑, 加之当年蚕桑面积增幅过大, 蚕农养蚕技术的指导跟不上等因素, 导致2008年大面积的毁桑种蔗, 种桑面积从0.11万hm2下滑到不足200 hm2。近年来, 随着丝稠价格逐年走高, 并逐渐趋于平稳, 农户又重拾了种桑养蚕的信心和热情, 桑园面积又从200余hm2发展到现在的400多hm2。2015年全县发放蚕种9 840张, 平均每张产鲜茧76.2 kg左右, 每张产值3 084元, 每年养蚕6~8批, 平均667 m2养蚕1.5~2.0张, 实现农业产值达约3 000万元。

1.2 桑蚕企业及其经营情况

自2006年以来, 在荔波县从事桑蚕经营的公司有7家。其中, 注册经营的公司有6家 (亚博公司、荔环公司、锋达公司、佳荣镇桑蚕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宏飞公司和尧明蚕茧收购点) , 未注册的有1家 (才困收购站) , 建有8个蚕茧烘烤站。受世界金融危机经济下滑的影响, 有7家被淘汰, 目前仅荔波樟江桑蚕开发有限责任公司1家。2013年, 在县农工局及其他部门的支持和协助下, 由贵州绿宝石茧丝稠公司在荔波县茂兰镇投入资金5 000多万元建有9个机组年加工蚕茧量达1 300 t的缫丝加工厂, 每年可为荔波县提供400万元的税收。目前白丝价格达34万元/t, 鲜茧价格为38~42元/kg。养蚕户种桑养蚕人均纯收入在3 000~6 000元。产值3 000多万元, 生产白生丝70 t, 产值2 100多万元。

1.3 蚕种及小蚕共育情况

2008年前, 荔波县有6家进行小蚕共育发放给蚕农, 金融危机后生存下来仍在共育的只有3家;2010年后县境内只有2家共育小蚕。黎明关、茂兰主要靠广西环江供给。蚕种量增加, 但蚕种质量难以保证, 蚕种3龄小蚕每张价格240元 (蚕种量大张相当以前的2张) 。蚕农养蚕多的每批养三四张, 一般的在0.5~1.0张。

2 荔波县桑蚕业发展存在问题

2.1 因资金投入不足, 造成蚕房建设不规范

养蚕面积不够, 养蚕密度大, 蚕房通风条件差, 人蚕混居混养等, 导致消毒不彻底, 造成蚕虫在饲养过程中易感病, 致使养蚕没有达到应有的质量和效益。

2.2 技术管理跟不上, 桑园老化

通过调查, 目前养蚕的农户除部分农户引进新的桑树品种, 更新桑园外, 大多数农户的桑园都是十多年前第一批发展的桑园, 品种都是桂桑优12、62号, 已种养了12 a以上, 经多年生长后品种退化, 加上桑园肥水管理及病虫管理跟不上, 导致产叶量低、叶品质差, 品种更新势在必行。

2.3 蚕种经营混乱, 没有蚕源保障

“养好小蚕一半收”, 蚕种保障是养蚕的关健。前期蚕种供应主要靠贵州省蚕科所和荔波县樟江蚕种场采取规范小蚕共育养到3龄蚕后供给。2011年, 蚕种生产基地朝阳蚕种场因土地开发被征后, 荔波县养蚕蚕种供应受到严重的影响, 没有固定的蚕种来源, 蚕种来源主要靠广西环江、宜州等地供给。部分蚕农自育小蚕和小蚕共育户养到3龄发放给蚕农, 加上小蚕共育户所进的蚕品种混乱, 小蚕共育技术措施跟不上, 导致蚕种质量差, 蚕病严重, 制约荔波县桑蚕业的发展。

2.4 掌握养蚕技术不规范、不到位

虽然大部分蚕农有一定的技术基础, 但仍有一部分蚕农在管理过程中存在疏漏和不规范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人蚕混居, 消毒难彻底;二是忽视养蚕环境及室外消毒;三是忽视蚕虫病前预防和及时淘汰病弱蚕、小蚕;四是接触病蚕后不洗手消毒而直接喂蚕等。饲养技术粗放, 导致蚕病发生, 影响养蚕质量。

3 荔波县发展桑蚕业的可行性分析

3.1 经济效益分析

从目前实际的生产情况看 (未考虑良种良法、保守估算) , 每人可承担0.13~0.20 hm2种桑养蚕的劳动强度, 667 m2桑树可养蚕8批, 每批0.5张, 每张蚕茧平均产量70 kg, 现1 kg价格在35元以上, 每张成本在280元以内。因此, 667 m2年产值约9 800元, 纯收入约8 680元 (未计算人工工资) 。如果推行良种良法、延伸产业链, 则效益、规模、提供税收、产业结构调整等将会有质的提升。

3.2 市场分析

桑、蚕一身都是宝, 所含物质具有广泛用途。除主产品生丝与丝制品在国际、国内市场供不应求, 出口额逐年增长, 价格不断攀升外, 桑树既对生态环境有益, 符合荔波县绿色产业发展的要求, 果实又可作为水果、食品饮料、保健茶;蚕的所有东西 (包括排泄物) 可以通过精深加工成为保健食品、化装品和药品。所以, 种桑养蚕产业市场前景广阔, 带动效应值得期待。

3.3 环境条件分析

3.3.1 良好的自然条件。

荔波县土地资源丰富, 土质深厚, 雨量充沛, 气候温润, 加上环境污染少, 空气新鲜 (空气指数优) , 水质条件好, 所生产的蚕茧质量优良, 对于种桑养蚕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经过多年实践, 全县大部分地区一年均可养蚕8批以上。适宜种桑土地面积达0.67万hm2以上, 潜力巨大。

3.3.2 良好的区位优势。

荔波县紧临桑蚕大省广西, 交通便利, 既有借势发展的条件, 又有溶入“东桑西移”桑蚕业经济带的区位优势。在荔波县未具备桑蚕加工工业的条件下, 可依托广西境内缫丝厂等加工企业借力发展。

3.3.3 技术难度不高, 桑蚕户均有一定的养蚕技术基础。

通过近十年种桑养蚕的经验积累, 加上聘请中国蚕业研究所、贵州省蚕科所、广西蚕业管理站等专家进行培训, 并亲临进村入户进行技术指导, 现种桑养蚕户基本掌握了基础技术和生产流程。

此外, 还有生产成本较低、生产周期短、劳动强度低、适应群体广、人力资源丰富、群众基础较好以及参与热情较高等优势。

综上所述, 荔波县发展桑蚕业具有天时、地利、人和的有利条件, 完全可以通过扩大规模、拓展产业链, 逐步打造集农工、农旅结合的产业集群, 发展成为荔波县的一大支柱产业, 前景可观, 大有可为。

4 发展建议

4.1 精心布局, 打造支柱产业

要把桑蚕业作为荔波县的一个支柱产业来打造。设定目标、精心布局、合理规划、稳步实施。一方面, 加强领导, 建立健全体制机制。一是成立以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桑蚕产业发展领导小组, 加强对桑蚕产业发展规划、项目储备、茧丝绸工业园区等专项建设的领导, 做到体制顺、机制活、职责明;二是恢复县桑蚕产业发展管理办公室, 充实人员和经费, 加强管理 (包括风险管控) 以及对蚕农的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工作, 为提质增效, 把蚕桑产业做大做强提供组织保障。另一方面, 强化宣传, 营造民意基础。创新宣传和引导方式, 做好试点建设, 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使群众从看得见、摸得着的经济利益中自愿、积极参与, 从而推动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4.2 创新模式, 聚集产业集群

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探索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模式的有效实现形式。同时, 鼓励利用条件较好的田土发展桑蚕产业, 允许农民、种植大户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 通过承包、租赁、互换等多种形式实现土地合理流转, 获得土地使用权, 支持农民以土地使用权入股进行合作经营等, 发展规模经营。

4.3 夯实基础, 助推筑巢引凤

一是通过经济效益的对比分析和实践检验, 鼓励和引导农户调整种养结构, 不断提升种桑养蚕所占比重, 壮大种桑养蚕队伍;二是加强科技推广和运用, 巩固发展基础;三是引导组织生产, 尽可能满足现有加工企业对原材料的需求;四是改善投资环境, 助推招商引资。通过这些举措, 为产业链的延伸打好基础。

4.4 科学服务, 理顺政群关系

一是充分尊重农户、合作社、企业的主体地位;二是根据市场主体的需求, 加强部门协调, 做好市场的管理、监督和服务工作, 确保市场秩序好、产品质量优。

4.5 连接扶贫, 实现综合扶持

8.产业融合调研报告调研报告 篇八

关键词:服务外包;人才培养;调研报告

一、什么是服务外包

(一)概念

所谓外包(Outsourcing)是指企业将其非核心业务通过合同方式转移给外部供应商承担。外包是社会分工深化、专业化程度提高的表现。外包依据转移活动对象的差异可以分为制造业外包和服务外包。

服务外包亦称“白领外包”,指技术开发与支持其他服务活动的外包。通过服务外包,企业可以专注于生产经营中最有优势的环节。对于自身不具有优势、成本相对较高的环节,可外包给其他企业,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充分发挥自身核心竞争力、增强企业对环境的迅速应变能力等目的,实现企业经营的最优化,创造最大的企业价值。

(二)服务外包的业务类型

随着服务外包的飞速发展。逐渐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外包业务。目前主要的业务类型如图1所示。

二、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

根据Gartner的研究。基于长期合同关系的服务外包将得到大力发展。世界著名市场分析机构麦肯锡预测。2009年服务外包将达到5000亿美元的规模。从全球范围内来看,BPO是未来5年内增长最快的细分市场,2009年将达到1720亿美元的产业规模;同期,ITO细分市场到2009年产业规模将达到2600亿美元。

(一)全国各地蓬勃发展

从2006年开始,我国政府大力推动服务外包产业,商务部联合多个部委共同发起了“千百十工程”。目前,全国有18个城市和地区被授予外包服务基地城市称号,上海、天津、江苏、浙江、湖北、陕西等地方政府都已认识到这一发展机遇,在各省、市政府工作报告中都将服务外包产业规划为新型支柱产业。纷纷上马服务外包“产业园区”“产业基地”等各类载体,积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

2007年,中国服务外包中85%为在岸外包,但离岸外包将以34.9%的年复合增长率快速发展,预计到2010年将占据20%的市场份额。

目前服务外包的业务类型中主要是ITO和BPO。市场份额最大的是ITO,但增长潜力最大的是BPO,高端的KPO和CRO刚刚起步。

(二)江苏省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增势强劲

近年来,江苏省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各地已涌现出一大批省级服务外包基地和示范区。仅仅苏州就有昆山花桥经济开发区等6个省级国际服务外包示范区、太仓市等3个省级国际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并且省、市、县(区)都争相出台了促进服务外包发展的政策法规,在招商引资、载体建设等多方面采取了得力举措。极大地促进了服务外包产业的高速发展。

2008年全省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外包业务增势强劲。据商务部服务外包业务信息管理系统统计显示,1-7月份。江苏省服务外包接包合同数4344份,总协议金额同比增长214%,其中离岸外包执行金额同比增长166%;产业主体迅速扩大,至7月底,全省服务外包企业登记数为959家,其中今年新增企业768家,同比增长302%;从业人员同比增长22%。

三、服务外包人才现状

(一)人才结构现状

当前服务外包行业中。比例最大的是专业技术人才和项目管理人才。学历呈橄榄形结构,大多数为专科、本科学历,这与中国服务外包业务的现状相吻合。目前中国的外包业务主要以软件服务外包为主。因此对中端的编程人员需求量最大、最迫切,而本科、专科生能较好地满足这部分需求。需要指出的是,学历结构在不同业务的企业里有着不同的变化。在有些细分行业中,比如呼叫中心、数据处理业务,企业里中专以下的员工比例是很高的,甚至达到50%以上。

调研发现,服务外包企业绝大多数员工年龄不到30岁,呈现明显的年轻化特征。

(二)人才水平现状、人才竞争力现状

作为新兴行业,服务外包产业从业人员参加各种培训认证的主动性很高。有26.4%的人通过了技术资格认证,14.0%的员工拥有行业专业资格认证,6.8%的人拥有项目管理认证。

随着来自国外的外包业务比例逐渐增加,企业对从业人员的语言技能水平要求比较高。现有员工中44%的人具备英文能力,19%的员工具备日语能力,2.8%的员工具备韩语能力。

统计发现,员工中专业工作经验年限在0-3年的要占51%,5年以上的不到25%,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员工非常缺乏。所以人才已成为制约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调研中,很多企业都表示,只要能找到合适的人,企业的业务发展根本不成问题。人才缺乏,已成为每个希望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地区共同面临的最大问题。

(三)人才流动情况

人才的高流动率也是服务外包企业的特征之一,具体体现在企业招聘录取率和流失率的“双高”上。数据显示,企业在2007~2008年某一固定12个月内的招聘录取率达到42%,而企业提供的同一时期内人才流失率的统计平均为15%,甚至有公司高达85%。

这么高的流动率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才的紧缺状况。

(四)员工培训情况

外包企业都很重视对员工的投入。新员工普遍进行较长时间的培训,在调研中有的企业甚至表示新进员工在半年内都无法产生效益。在职员工也要进行不断的培训,年人均培训投入在3000元以上的企业占据一半以上比例。而年人均培训投入在10000元以上的企业则占据22.1%。

这些培训有助于企业吸引人才,降低人才流失率,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但也牵扯到企业巨大的人力、财力投入。企业耗费高昂成本进行员工培训,也说明学校及培训机构培养的人才与企业的实际需求仍存在一定差距。

(五)人才需求层次

服务外包产业包含各种层次的业务,所以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层次的特点,对各个层级的人才都存在着各有侧重的需求:

1操作层员工

对这类人员的学历要求不高,经过简单培训就能从业。集中在客户服务、人力资源的工资与福利外包、金融数据后台处理等服务外包业务。

2专业人员

包括行业性专业人员及技术性专业人员,通常在系统开发或其他业务方面有一技之长。比如软件编程人员、动漫制作人员,以及电信、金融、制造等外包业务。

3项目管理人员

这类人员的需求迫切,其素质结构是影响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决定产业能否快速发展并取得成功的中坚力量。

4高层管理人员

这类人员能够为服务外包企业未来的发展把握方向。由于中国从事服务外包业务的时间还不长,而培训机构目前针对此类人才的培训课程相对较少。短期内此类人才还需要从其他行业或者从国外引进。

四、职业院校要抢抓机遇、主动应对,加快服务外包人才培养

职业院校是培养各类职业人才的主力军。江苏的职业院校应当根据区域经济转型、结构调整的特点,主动应对、加快服务外包紧缺人才培养。职业院校要有前瞻性。对专业结构的布局、调整要适当提前,这样才能满足当地产业两三年后的人才需求。同时这也为职业院校加快自身发展、加强专业建设提供了机遇。

据我们调研。全国已有不少地区的动作比较快,瞄准了服务外包快速发展的前景,迅速启动了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在江苏省内,也有不少地区已经开始行动起来。江苏省第一批“省级服务外包实训基地”的申报工作也已经启动。

五、职业院校培养服务外包人才过程中,认识上存在的误区

(一)认为服务外包的内容太宽泛,所谓的服务外包不过就是软件、金融、物流等这些专业的泛指

持有这种观念的人认为培养服务外包人才无非就是开设软件、物流等专业。实际上,服务外包产业需要从业人员的知识和能力具备T型结构。对人才有着特殊的要求,非常强调复合型和国际化。

(二)认为服务外包比较高端,高职院校可以搞,中职搞不了

其实服务外包既是知识密集型产业,又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并且服务外包的业务类型非常多,对中低端人才需求非常大。在我们调研中国BPO行业老大——华道数据时得知,他们的用人需求大多数都是中专以下。并且诸如这样的企业并不少见。

(三)认为服务外包是服务业的事,与工科院校没有关系

实际上软件外包等都是工科院校的强项,更何况大量的生产性服务外包本来就与制造业密切相关。这些都为工科院校或工科类专业向服务外包转型提供了极好的切入点。

六、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前景和建议

第一,政府、社会、学校要加强对服务外包产业的宣传和研究,要充分认识到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战略机遇和人才培养的紧迫性。教育部门要有政策支持,在示范专业评估、实训基地建设、师资培养等方面要向服务外包类专业倾斜。

第二,职业院校不仅要重视服务外包的学历教育。还要积极开展各类培训、认证等非学历教育。因为外包企业非常重视在职员工培训,在职培训量大且种类多。

第三,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针对服务外包产业的特点,要符合企业的T型人才需求,重视服务意识、服务国文化的培养,强化外语和计算机技能。

第四,因为服务外包兼具知识密集和劳动密集的特点,从业人员要具备典型的复合型人才特征,需要大量本科层次的技能型人才。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必然推动职业教育(高职教育)向本科以上培养层次的发展。

上一篇:学习党员任长霞先进事迹有感下一篇:鄂前旗残联帮扶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