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高考作文真题

2024-06-30

山东高考作文真题(8篇)

1.山东高考作文真题 篇一

过去时常都会听到这样一句话:“所谓的旅行不过就是从自己活腻的地方到别人活腻的地方去。”我却对此带有一种反对的态度,认为真正的旅行并不在乎目的地和风景,而在于心情。每到一个地方,我都会感受到那儿有着属于它独特的风土人情,认识一个新的人,聊起彼此的故事,我会发现每个人都是厚厚的一本书,留待我们发现,思考。这一切的一切让我心灵升华,从而感悟人生。

并非要将旅行称之为流浪来标榜自己的`与众不同,而流浪是一种心境,将自己放空,毫无遮掩,肆无忌惮的在陌生的地方游荡。不一定要进去景区,不是非得参观名胜古迹,只需要在一个地方静静的思考便好。流浪,更多时候是随心而发的感触,是随性随意的状态,心灵大部分时间是空洞的,仿佛需要全新的事物来填充。

每个人的不同,身处位置不同,所在环境不同,思想不同,价值观的不同。同样一件事情,由于诸多的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看法。能否活得洒脱,这还是要取决于个人当时所处的生活条件,当然还有性情上的问题。每一次出行,那得到的不仅仅是旅途里的自然风光美景,而是见闻所学,所感,即便只是一个普通路人的谈话。

学识永远没有见识来得重要,人若见得多,心胸自然会变得豁达。很多事情无所谓计较,无所谓在意,无所谓争执,无所谓困扰。不是因为不在乎,而是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笑一笑就过去了。人的视野一旦变得宽阔,看待世界的眼光就会有所不同,许多事情不再轻易纠结,性格也会得到很好的改善,与人相处更显得游刃有余。

流浪是人生的一种宝贵经验,也是提升自己个人应对能力的好方法。在不断变更的陌生地方留下足迹,放下感情,谱写一段属于自己的记忆,这何尝不是一桩美事。只有做到心无杂念,用朴实的视觉去观赏身边每一处沿途风光时,我们才会发觉这个世界另类的魅力。要知道生活里处处都是美景,很多时候就在身边,只是我们看不到而已。流浪并不等于自我放逐,而是自我追逐,追寻心中的那个梦。备好的行囊,时刻与我同在。我走到哪,它就跟到哪,我们是最亲密的伙伴,一同前行,不离不弃。

2.山东高考作文真题 篇二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乡间有谚语:“丝瓜藤,肉豆须,分不清。”意思是丝瓜的藤蔓与肉豆的茎须一旦纠缠在一起,是很难分辨的。

有个小孩想分辨两者的不同,结果把自家庭院里丝瓜和肉豆的那些纠结错综的茎叶都扯断了。

父亲看了好笑,就说:“种它们是用来吃的,不是用来分辨的呀!你只要照顾它们长大,摘下瓜和豆来吃就好了。”

要求:1选准角度,自定立意;2自拟题目;3除诗歌外,文体不限;4文体特征鲜明。

【解题】

此题为材料作文,材料出自台湾作家林清玄的文章 《无风絮自飞》。林清玄原文写自己的一段生活经历,并从中得到了两个启示:一是一个人要的只是站稳脚跟,努力向上生长,只要结出果实,一切纠缠就自然没有了;二是顺应自然,因果是必然的,我们只要做好我们的努力照顾即可。考生即使不知道材料出处,甚至分不清 “丝瓜藤” “ 肉豆须”,也并不妨碍以正确的方法审题立意。

从植物缠绕生长的角度,既可确定出顺应自然、顺从自然规律、反对人为过度干预与破坏的立意,也可确定出不回避缠绕、繁杂和纠缠而应以壮实自己为人生要务的立意。

从孩子探究分辨的角度,既可确定出探求真理、追求创新、勇于探索实践、不断优化探索方式方法的立意,也可确定出质疑权威、挑战前辈、挑战固有观念的立意,还可确定出探求、创新的过程比获得结果更重要的立意。

从父亲劝阻孩子的角度,既可确定出注重结果、结果比行为方式或手段等更重要、方式方法要为结果服务的立意,也可确定出做事要抓住本质、分清主次、抓大放小、明确目标的立意。

从材料整体方面去考虑,可确定出长辈如何引导教育晚辈以让其更好成长、何为“有用”结果与“无用”行为、值得不值得分辨探究、相伴生长与借力等立意角度。

【范文】

向儿童致敬

因为一句人们所共知的谚语,就萌生出好奇之心试着验证,在这世上,大概也只有孩子们这样做了。我不禁要笑了:瞧,这多么天真,多么可爱,又多么可贵啊!

在西方童话里,孩子们都是仙鹤送来的,都是神的恩赐。我深深地赞同这一点。儿童的身上有许多成人所不具备的高贵品质。王开岭在书中写道:“向儿童学习。”那么,我也要向儿童致敬,敬他们的无畏,敬他们敢于质疑的天真之心,敬他们自由的灵魂。

孩子的心灵总是一尘不染的,他们真实而无所畏惧。当皇帝身披并不存在的新装游行并接受众人赞美的时候,一语道出真相、敢于说出真相的不正是一个孩子?那是纯洁无瑕的天使,不曾被权威震慑,不曾被世俗玷污,他的心中是非分明,求真的天性也不曾被人群的潮涌吞没。当他如一颗闪亮的星辰照亮盲目的黑暗时,怎不值得众人向他致敬!

然而,现实离我们对儿童的高歌尚有距离。当孩子试图分辨纠缠的茎蔓时,这高贵的求真却被其父视为可笑的事情。在他父亲的眼中,仿佛所谓的定理取代了真理,眼中只有瓜豆的食用价值,仿佛在物质面前,孩子的求真暗淡无光。我们该为谁哭泣呢?

亚里士多德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当幼年的瓦特因跳动的壶盖产生疑问,我们便从他的未来看到了儿童的“可笑”中的闪光点。

我们怎么能让那些美好的闪光点泯灭呢?圣埃克苏佩里的《小王子》 被称为“给成人读的童话”,作者借小王子之口诉说:“大人们的世界可真奇怪。”这是不是很值得思考?当大人们满不在乎地笑话儿童的可笑行为时,殊不知在儿童的眼中,成人世界是多么荒唐,大人们为名为利无数次背叛自己的内心,是多么奇怪啊!忘记了从他们口中传授的求真之理,又是多么令人悲哀……

更令人悲哀的是,失去了光环的大人们,却权威地将孩子的闪光点抹去。“走吧,人间的孩子,和一个精灵手拉着手,走过荒野和河流,这世界哭声太多,你不懂。”叶芝如是哀叹时,我们也该扪心自问,是否该以成人的意志统治儿童的精神,使他们迅速老化,达到所谓的成熟?

当一个孩子熟视无睹地从瓜豆的茎蔓前走过,我们也失去了无瑕的天性、求真的执着与不拘于时的自由灵魂,时代的精神短板被再度削短……

请住手吧,请向儿童们致敬,请唤醒那自由的光辉!

3.山东高考作文真题 篇三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语文学习关系到一个人的终身发展,社会整体的语文素养关系到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语文素养的提升主要有三个途径: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

请根据材料,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个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题意审读】

在本道任務驱动型作文题中,“任务”集中体现为“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个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这自然是没错的,但我们往往会忽视综合思考。就这道题来说,需要哪些综合性思考呢?

一是语文素养的构成。什么是“素养”?词典解释为“平日的修养”。何为“语文素养”?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召集人、修订组召集人之一的巢宗祺教授给出的答案是:“语文素养”指“学生平时在语文方面的修养,包括对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语言的积累、语感、思维,也包括一些语文能力,如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习作能力,另外还有品德修养、审美情趣等。这些都涵盖在语文修养的范围内”。他还着重指出,“我们的语文教学如果能重视语言的积累和语感的培养,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将会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作为学生作文(又是限时写作),可以不作如此专业性表述,但必须知道什么是“语文”的“素养”,以及语文素养涉及的主要方面。

二是语文素养与提升途径的关系。两者表现为结果与路子的关系。语文素养靠日积月累,往往厚积薄发,因此提升素养的快捷途径是没有的。在对三个提升途径的阐释时,要尊重这一学科规律。

三是语文素养提升三途径的“比较”。这是中心“任务”——必须“比较”(具体论述时三条途径可有详略之分),如果只写其中一个,那就违背了最基本的写作要求。“比较”未必就得是比差异、高下、优劣,落实这里的“比较”还是可能与可行的:

其一,可比较三个途径“不同的作用”不妨这样拟写分论点:从语文教学的作用来看,课堂有效教学可以培养基本技能,为提高语文素养提供方法;从学习语文的规律来看,课外大量阅读可以实践课内的方法,还能为提高语文素养打下扎实的基础;从学习语文的原则来看,课内语文学习要联系直接和间接的生活体验,课外生活实践也离不开语文,同时更要用好语文。

其二,可就自我语文学习的体验切入,阐述其中某个途径更有效,也更有话可说(即“对我来说何者最有效”)。

看似寻常最奇崛

阅读右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题意审读】

从图中可以明显地看到两个变化,一是分数的变化,二是奖惩的变化,而且后者的变化源于前者。这里的变化即是漫画的讽刺点,也是立意的方向:

1.分数问题。(1)“考满分的就被奖励,考55分的就被惩罚”:这样的做法显然是不对的。立意①:教育学生(孩子),奖罚不能只看分数。立意②:满分并不代表完美,分数不及格并不代表其他方面也不及格。立意③:教育不是只有分数(分数不是衡量教育效果的唯一标准)。(2)“考了满分就奖励,退步到98分就被惩罚”:这样的做法是不对的。立意①:对学生(孩子)不要苛求完美。立意②:对于受教育者来说,退步时更需要理解。立意③:教育者不能只关心分数的变化(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分数背后的汗水)。(3)“考了55分就被惩罚,进步到61分就给奖励”:这样的做法似乎合理,其实需要细加斟酌。立意①:对于受教育者来说,进步确实需要鼓励;但联系前面的“掌掴”,这里所谓的“欣赏”“鼓励”实为“唯分数论”的另一种表现。

2.奖罚问题。(1)“奖励就亲吻,惩罚就掌掴”:这样的做法要慎重乃至规避。立意①:爱的方式有很多,不能过于简单化。立意②:惩罚不能简单粗暴(暴力教育要不得)。立意③:教育者要选择恰当的教育(奖惩)方式。此外,还可考虑“赞赏子女也要看情况”“学生(孩子)的喜与忧由谁来决定”,等等。

我们应注意,作文要求中有这么一句——“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什么是“寓意”?就是寄托或蕴含的意旨,那么,离开教育话题谈其他社会现象,只要符合“寓意”,也是合乎文题要求的。立意①:漫画中人物的分数变化耐人寻味,与自己比有退步,但与别人比仍是优秀的;与自己比有进步,但与别人比仍有明显差距。这种进步与退步的相对关系,可以超越具体的生活、社会情境,升华到诸如要全面看问题、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等高度;同时,又暗含传统文化中“盈极必亏”的道理。立意②:由“都是比较惹的祸”,可引申出评价中存在的“简单化思维”的问题,进而批判现实中的“唯GDP论”,突出评价体系多元化建设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比如可论及工作考量有一个标准把握的问题,对待复杂的问题,必须谨慎等。对于同一个考评对象,可纵比,看到进步,但也不能作夸大性奖励,因为两次考量的内容、标准或有不同,难度系数值或许不对等。立意③:现实生活中的优秀者,对自己的要求高,希望能够尽善尽美;只求合格者,对自己的要求不高,但是依旧希望能达到自己的目标。

鲜明地指向精神领域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50分)

①《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记述老腔的演出每每“撼人胸腑”,令人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老腔”已超越其艺术形式本身,成为了一种象征。

请以“‘老腔何以令人震撼”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从老腔的魅力说开去,不要局限于陈忠实散文的内容,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②书签,与书相伴,形式多样。设想你有这样一枚神奇的书签:它能与你交流,还能助你实现读书的愿望……你与它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呢?

请展开想象,以“神奇的书签”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表现爱读书、读好书的主题;有细节,有描写。

【题意审读】

两道大作文均为命题作文,前一题“‘老腔何以令人震撼”规定写议论文,其指向明确,要求由果推因(“何以”是題眼),探求像“老腔”这样的民间艺术、文化遗产令人震撼的缘由。这道题最大的难点在于确定观点——它要求学生对像“老腔”这样的民间艺术有所了解,还要有自己的感悟与思考。可以确定如下观点:“深厚的地域文化积淀让民间艺术绝美绝佳”“土气的外表下面往往是扎根大地的深厚神韵”“历经历史的淘洗,跨越时空,古老的民间艺术留下的是精粹”“越是自然、越是纯净的原生态艺术,越是动人心魂”“艺术的内涵往往重于形式”“民族文化里,埋藏着我们精神的深度眷恋”。

后一题“神奇的书签”限定写记叙文,必须“表现爱读书、读好书的主题”,而且要“有细节,有描写”——主题与手法都规定好了。不过本文题依然有较大的开放空间——最紧要的自然在凸显“神奇”二字;要写出“神奇”,联想与想象不可或缺。理想的构思是让书签“活”起来、“动”起来、“神”起来,让它牵引着“书痴”从今越古,漂洋过海,甄别优劣,与东方圣贤对话,与西方巨擘悟面,从交谈、感受与领悟中体会书本世界的美好。具体可考虑谈“神奇的书签”帮助我们一目十行,帮助我们更内在地登上书中的精神高地,帮助我们改变书中重要的情节,帮助我们与遥远的作者展开丰富的对话,帮助我们续写那些未竟的名著,等等。

秀出e时代的“青春阅读”

请根据下面的材料,写一篇文章。(60分)

在阅读方式多元化的今天,你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在宽广无垠的网络空间中汲取知识;你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悦读”有形有色、有声有像的中外名著;你也可以继续手捧传统的纸质书本,享受在墨海书香中与古圣今贤对话的乐趣……

当代青年渴求新知,眼界开阔,个性鲜明,在阅读方式的选择上不拘一格。请围绕自己的阅读方式,结合个人的体验和思考,谈谈“我的青春阅读”。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题意审读】

“阅读”这一话题对高中生来说并不陌生,前些年高考作文也多有涉及(如2006年全国乙卷、2010年全国乙卷分别考查了“国民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与网上阅读率迅速增长”“浅阅读与深阅读”),但今年天津卷围绕“阅读方式”设题,引导学生反观自身的阅读行为,颇具匠心。综合来看,这道文题可概括为“一个核心”“两层限制”。

“一个核心”,就是必须写有关“阅读方式”的“体验和思考”。就这方面,作文材料提及三种方式:手机、电脑阅读;多媒体阅读;纸质阅读。省略号表明还有其他阅读方式(例如碎片化阅读)。这众多阅读方式,概括起来不外两种,一是传统纸质阅读,二是现代新媒体阅读(或称数字阅读)。两种阅读各自适合不同的内容,其区别主要在于:纸质阅读是叙述性的,新媒体阅读是读者寻找所需答案;纸质读物有一种亲切感,更易于反复读甚至可以做批注,阅读时很少受到干扰,读者更易进入内容深处,与作者展开精神对话(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书香”),而数字读物储存量大,占用空间少,可以把大量资料聚合在一起,浏览非常便捷,且有音频和视频助力阅读;纸质读物更能提高个人想象力和思考能力,有利于对文化的传承,数字读物则更环保,内容更新速度和传播速度也更快。

4.山东高考作文真题 篇四

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一(选择题)和卷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卷一(选择题共50分)

本卷共20个小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请将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字母代号选出,填涂在答题卡上。

一、(本大题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是

A.迁徙(xǐ)

脊梁(jí)

并行不悖(bèi)

旌旗蔽空(jīn)

....B.窥视(kuī)

裸露(lîu)相形见绌(chū)

欲壑难填(hè)

....C.端倪(ní)

俯瞰(kàn)

强聒不舍(guō)

惊鸿一瞥(piē)

....D.譬如(bì)

喧嚣(xiāo)

搔首蜘蹰(zhí)

怒不可遏(è)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是

A.我汗流浃背,四肢颤抖,恨不得立刻躺倒在那片刚刚开垦的泥土之上。

B.科学家们称这种行踪鬼秘、忽隐忽现的岛屿为“幽灵岛”。

C.我们要做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不能对周围的事物莫不关心。

D.教育界一些知名人士大声急呼:让那歌曲尽快走向我们的少年儿童。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是

①走在林间,天色微暗,行人渐少,____几声鸟鸣,为山林平添了几分寂静。

②在我国很多地区,都有端午节挂荷包的习俗,据说这样可以疾病。

③自闭症患者自我封闭。他们____不会表达自己的感情,无法对他人的肢体语言予以适当的回应。

A.偶尔

祛除

B.偶然

驱除

C.偶尔

驱除

因为

所以

D.偶然

祛除

因为

所以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是

A.啊!壶口高峡,你这黄河的奇迹,华夏大地的骄傲。

B.丝丝春雨——大约是今年的最后一场春雨了吧——在窗外静静地飘洒着。

C.营养学家指出,富含铁的食物很多,如猪肝、大豆、油菜、菠菜„„等。

D.这里树木繁多、葱茏茂密,奇山异石、雄奇美丽,流泉飞瀑、蔚为壮观。

5.下列文段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是

艺术的殿堂五彩缤纷,让我们目不暇接。这里有婀娜多姿的舞蹈,灵动飞扬的书法,也有古....朴典雅的雕塑,金碧辉煌的建筑,引人入胜的文学,栩栩如生的戏剧„„艺术的领域异常广............阔,它的历程和人类历史一样漫长。

A.目不暇接

B.金碧辉煌

C.引人入胜

D.栩栩如生

6.下列句子中,语意明确,没有语病的是

A.2014年这所中职学校招收的新生,是历年来最多的一年。

B.学校的模拟超市建好后,条码扫描器与同学们接触的机会就多了。

C.面对生态系统退化加速的严峻形势,我们必须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没。

D.秧歌是一种用锣鼓伴奏,主要流行于我国北方的广大农村。7.依次填入下面模线处的句子,恰当的是 小溪的步伐是艰辛的。然而,它从石板上滑下,____;它从石岸上跌落,___;它回旋在穴潭之中。

①便有了自己白练般的颜色

②便有了自己不可推测的深沉

③便有了自己钢的韵味的声音

A.③②①

B.③①②

C.②①③

D.①③②

8.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鸿门宴》《报任安书》和《廉颇蔺相如列传》都出自纪传体史书《史记》。

B.《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是儒家的经舆著作。

C.古人说的“连中三元”中的“三元”指解元、会元和状元。

D.自传体小说《成长》的作者拉索尔·贝克有“当代马克·吐温”之称。

9.下列有关应用文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简报的报尾应注明简报发放的范围和印发份数。

B.证明信要以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或个人的名义,凭借确凿的证据来出具。

C.事务性通知在结构上必须采用条款式,在内容上务必把通知事项写清楚。

D.计划的标题一般由单位、时限、内容和文种构成。

10.对下面这首古诗的赏析,不恰当的是

送李副使赴碛西④官军

岑参

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要绝。知君惯度祁连城,岂能愁见轮台月。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功名祗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注释】①碛(qì)西:即唐代的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库车附近。

A.诗歌以火山、赤亭起句,烘托出李副使不畏艰苦的精神。

B.“岂能”一词故作反问,强调李副使长期驰聘沙场,早已把乡愁置于脑后。

C.全诗基调慷慨昂扬,尾句更是豪气冲天,但依然掩饰不住难舍的离情。

D.诗歌熔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其口语化的语言风格,给人以亲切洒脱之感。

二、(本大题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题。

英国的告别仪式是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拉开序幕的。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过25任港督的庭院。

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4时40分,代表英国女王统治了香港5年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一个多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格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晚6时15分,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东面举行。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此时,雨越下越大。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说:“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150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

7时45分,广场上灯光渐暗,开始了当天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156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土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当然,最为世人瞩目的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终结。

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驶主权。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两分钟前,“威尔士亲王”军营移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开始接管香港防务。

O时40分,刚刚参加了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在英国军舰“港威”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将于1997年年底退投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11.下列选项,属于新闻背景材料的是

A.港督府的降旗仪式

B.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

C.五星红旗在添马舰营区升起

D.英国舰长肋德华·贝尔彻带领士兵占领港岛

12.下列对文段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主要通过对英方告别仪式场景的描述,报道了香港回归这一令人难忘的历史事件。

B.写港督乘坐带有皇家标记的“劳斯莱斯”车,是为了表现英方的尊贵与气派。

C.“英国国旗”与“米字旗”两种说法体现出不同的感情色彩。

D.英国对香港殖民统治的时间反复出现,表达了作者对这段沧桑历史的感叹。

13.下列对文段写作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注重气氛的营造与渲染。

B.报道角度新颖,注意刻画细节。

C.描写现实场景与回顾历史巧妙结合。

D.语言生动形象,情感热烈激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

现代医学已经证明,人体有一整套强大而完备的免疫系统,产生多种多样的淋巴素、免疫球蛋白,用以消灭侵入机体的病菌、病毒,吞噬癌细胞。只要充分地将人体自身的免疫能力调动出来,病魔就无法逞凶。疫苗就是根据这个原理生产的。将致病的生物减毒后,注射入人体,让人体将之.当作假想敌,调动出人体的各种免疫大军同它作战。一旦真的致病生物侵入人体,经过实践训练的免疫大军就能不费吹灰之力,一举聚歼之。在牛身上减了毒的天花病毒,种到人身上,使人体的免疫系统学会对付天花病毒,从而制服了天花。我国制成的麻疹减毒病苗,也是将麻疹病毒减毒后制成的。儿童注射了这种疫苗可获得对麻疹的自动性免疫。

然而,有些疫苗的制造是很困难的,一些至今仍在严重威胁人类的病毒性疾病,如流行性感冒等,还没有研究出预防的疫苗来。而且,需要用大量的牛、羊、兔等牲畜来培养。于是,生物工程师们开始进行用基因工程技术来生产各种疫苗的研制。他们发现,教会机体免疫系统对付病毒等致病生物的,不是病毒本身,而是包裹在病毒外面的一层蛋白质。只要把与合成这种蛋白质对应的基因搞清楚,并合成这种基因,把这种基因插入细菌体内的生命“天书”中,就能让细菌大量生产价廉质高无副作用的疫苗。

我国科学家在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乙型肝炎疫苗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他们将合成的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的基因插入大肠杆菌和酵母茵的生命“天书”中,用这两种人菌杂种生产出乙肝疫苗,并迅速投入工业化生产。如今,曾威胁过我国1亿人生命的乙肝,由于我国青少年广泛使用乙肝疫苗,已被征服,不再可能施虐人类了。乙肝疫苗基因工程技术的成功表明,不仅现在的所有疫苗都可以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而且,现行各种疫苗制造方法无法制造的病毒疫苗,其制造也不再成为难题。更为重要的是,用这种方法生产出来的疫苗非常安全,不会给人类带来危险。

14.第一段中加点的“之”是指

A.致病的生物

B.大肠杆菌和酵母菌

C.减毒后的致病生物

D.病毒表面抗原基因

15.下列对疫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疫苗就是淋巴素和免疫球蛋白,注射后可以消灭侵入机体的病菌和病毒。B.儿童注射麻诊减毒病苗后,可获得对麻疹的自动性免疫。

C.大肠杆菌和酵母菌在制造乙肝疫苗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D.采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出的疫苗,不会给人类带来危险。

16.下列对文段的分析,正确的是

A.采用了举例子、打比方和下定义的说明方法。

B.按照时间顺序对疫苗的相关知识进行了说明。

C.在内容上侧重于介绍疫苗对疾病预防的作用。

D.基因工程技术不是研制疫苗的唯一方法。

三、(本大题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0题。

孔子尝游于山,使子路取水。逢虎于水所,与共战,揽尾得之,内怀中。取水还,问孔子曰:“上士杀虎如之何?”子曰:“上士杀虎持虎头。"又问曰:“中士杀虎如之何?”子曰:“中士杀虎持虎耳。”又问:“下士杀虎如之何?”子曰:“下士杀虎捉虎尾。”子路出尾弃之。国悉孔子曰:“夫子知水所有虎,使我取水,是欲死我。”乃怀石盘,欲中孔子。又问:“上士杀人如之何?”子曰:“上士杀人使笔端。”又问曰“中士杀人如之何?”子曰:“中士杀人用后端。”又问:“下士杀人如之何?”子曰:“下士杀人怀石盘。”子路出而弃之,于是心服。

(《孔子与子路》)

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子路出而弃之

丢弃

B.是欲死我使„„死

..C.取水还

回来

D.乃怀石盘

怀里

..18.下列句子与“孔子尝游于山”句式相同的是

A.盖文王拘而演《周易》

B.加之以师旅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大王来何操

19.下列对文段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恚孔子”“欲中孔子”生动刻画了子路的粗鲁形象。

B.孔子的回答充分地体现了他的智慧和机敏。

C.孔子明知有虎,却让子路去取水,说明他置学生的安危于不顾。

D.语言简洁传神,故事生动有趣,耐人寻味。

20.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正确的是

A.子路在水所这个地方遇到老虎,与虎搏斗,打死老虎,割下虎尾,放入怀中。

B.子路在水所这个地方遇到老虎,与孔子共同打虎,割下虎尾,放入怀中。

C.子路在取水的地方遇到老虎,与虎搏斗,抓着虎尾把虎打死,割下虎尾,放入怀中。

D.子路在取水的地方遇到老虎,与虎搏斗,抓着虎尾把虎打死,将虎放入怀中。

卷二(非选择题共70分)

四、(本大题3个小题,共10分)

21.(3分)写出下列横线处空缺的名句。(任选三句)

(1)但我不能放歌。

(2),此时无声胜有声。

(3)寄蜉蝣于天地。(4)人非圣贤。

(5),清泉石上流。

22.(3分)概括下面语段的主要内容,不超过35个字(含标点符号)。

不同种类的斑马有着不同宽狭的条纹,这是同类相认的标记。其黑白相间的颜色也是一种保护色。在阳光或者月光的照射下,黑白的色泽吸收和反射光线的作用不一样,身躯的轮廓也就变幻无定,而又能同森林草原的背景巧妙地协调起来。这样,猛兽就不容易发现它们。

23.(4分)李小虎中职毕业后,开了一家名为惠达的电器维修店。因所在小区拆迂改造,店铺搬迁到了幸福路66号,在新址开始营业的时间是2015年5月18日。请代他拟一份迁址启事。要求:格式规范,内容明确,语句通顺。

五、【本大题5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4-28题。

“有钱是多么快活!”坐在茶几旁的肖夫人,当她拿起精致的银茶壶倒茶时,心里也许是这样想的。她身上的穿戴,屋里的陈设,无不显示出家财万贯的气派。她满面春风,得意之情溢于言表。然而,由此而认定她是个轻浮的人,却是不公平的。

“你喜欢这幅画,我很高兴。”她对面前那位正襟危坐的年轻艺术家说,“我一直想得到这幅名作,这是我丈夫上星期给我买的。”

“美极了!”年轻人赞许地说:“你真幸福。”

肖夫人笑了,那两行动人的柳眉扬了扬。她的双手细嫩而白皙,犹如用粉红色的蜡铸成似的,把那只金光灿灿的戒指衬得更加耀人眼目。她举止娴静,既不抚发整衣,也不摆弄小狗或者茶杯。她深深懂得,文雅能给予人一种感染力。

“幸运?”她说。“我并不相信这套东西。选择才是决定一切的。”

年轻人大概觉得,她将富有归于选择两字,未免过于牵强。但他什么也没说,只是很有分寸地点点头,让肖夫人继续说下去。

“我的情况就是个明证。”

“你是自己选择当有钱人的啰?”年轻人多少带点揶揄的口吻。

“你也可以这样说。十五年前,我还是一个拙笨的学生„„” 肖夫人略为一停,故意给对方说点恭维话的机会。

“你看。”肖夫人继续说,“我那时只知道玩,身上又有一种叫什么自然美的东西,但却有两个年轻人同时爱上了我。到现在我也搞不清楚他们为什么会爱上我。” 年轻人似乎已横下心不说任何恭维的话,但也没有流露出任何烦躁的神色。他太固执了,怎么也不肯逢迎。

“两个当中,一个是穷得叮当响的学艺术的学生。”肖夫人说,“他是个浪漫可爱的青年。他没有从商的本领,也没有亲戚的凑济。但他爱我,我也爱他。另外的一个是一位财力显赫的商人的儿子。他处事精明,看来前程未可限量。如果从体格这个角度去衡量,乜可称得上健美。他也像那位学艺术的学生一样倾心于我。”靠在扶手椅上的年轻人赶忙接住活茬,免得自己打哈欠。“这选择是够难的。”他说。

“是的,要么是家中一贫如洗,生活凄苦,接触的尽是些蓬头垢面的人。但这是罗曼蒂克 的爱情,是真正的爱情。要么是生活无忧无虑,一切都应有尽有„„要是能两全其美就好了。”肖夫人的声调渐渐变得有点伤感。

“我在犹豫豫不决的痛苦中煎熬了一年,始终想不出办法。很清楚,我必须在两人当中作出选择,但不管怎样,都难免使人感到惋惜。最后„„”肖夫人环视了一下她那华丽的客厅,“最后,我决定了。”

就在肖夫人要说出她如何选择的这相当戏剧性的时刻,外面进来了一位仪表堂堂的先生,谈话被打断了。他吻了一下肖夫人,肖夫人继而将年轻人介绍给她的丈夫。

他们在友好的气氛中谈了十五分钟。肖先生说,他今天碰见了“可怜的老迪克·罗杰斯”,还借给他一些钱。

“你真好,亲爱的。”肖夫人漫不经心地说。肖先生稍坐了一会儿就出去了。

“可怜的迪克·罗杰斯,”肖夫人喟然叹道,“我料你已猜到了,那就是另外的一人,我丈夫经常周济他。”

“令人钦佩。”年轻人想不出更好的回答。他该走了。

“我丈夫经常关照他的朋友,我不明白他哪来这么多时间。他工作够忙的。他给海军上将画的那幅肖像„„”

“肖像?”年轻人十分惊讶,猛然从扶手椅上坐直了身子。

“是的,肖像。”肖夫人说,“哦,我没有说清楚吧?我丈夫就是那位原来学艺术的穷学生。我们现在喝点东西,怎么样?”

年轻人点点头,似乎不知该说什么才好。

(《选择》有删改)

24.简要概括第一自然段的内容,并说说其在文中的作用。

25.小说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的方法?

26.小说的结局有何特点?请列举一篇你所学过的具有类似特点的小说。

27.简要分析肖夫人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28.漫漫人生路,每个人都会面临一些非常重要的选择,比如专业、职业、朋友、伴侣等。简要谈谈小说中肖夫人的选择给你的启示。

六、(本大题45分)

2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假如我能使一颗心免遭不幸

我将不会活着无意义

假如我能抚慰一个悲哀的生命

或令一个痛苦止息

或让一个昏厥的知更鸟

重回巢里

我将不会活着无意义。

(作者为美国诗人米莉·迪金森)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700字;④文中不得透露本人相关信息。

5.山东济宁历年中考英语作文真题 篇五

注意:

1. 词数90左右,开头与结尾已给出,不计入总词数。

2. 表达中请勿提及真实校名及姓名。

Good morning, everyone!

6.山东高考作文真题 篇六

例如:在一种新的“子母球”表演中, 让同一竖直线上的小球A和小球B, 从距水平地面的高度为ph (p>1) 和h的地方同时由静止释放, 如右图所示。球A的质量为m, 球B的质量为3m。设所有碰撞都是弹性碰撞, 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 忽略球的直径、空气阻力及碰撞时间。求: (1) 求球B第一次落地时球A的速度大小; (2) 若球B在第一次上升过程中就能与球A相碰, 求p的取值范围; (3) 在 (2) 情形下, 要使球A第一次碰后能到达比其释放点更高的位置, 求p应满足的条件。

这道题涉及自由落体运动规律、能量守恒与动量守恒的应用, 难易设计有梯度, 第一问设置比较简单, 主要考查考生对理解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确切含义的理解能力。第二问难度适中, 关键是分析出符合题干的临界条件, 再运用相应的物理规律作答, 考查了物理规律的简单应用与对具体问题的分析能力。第三问难度较大, 但是难点并不是在于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 而是在于隐蔽条件的挖掘与对物理情境的分析, 以及数学过程的计算。主要考查了考生的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与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若要在考试中利用较短时间完整地解出这道题, 考生必须熟悉掌握题目所包含的物理概念以及规律, 同时要具备良好的情境分析能力以及推理能力, 能从物理模型、物理条件中迅速找到临界条件, 并能够利用数学方法准确无误地计算出最终结果。所以, 教师必须从日常的学习过程中通过一定量的练习来检查学生对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是否真正理解了, 是否能够在实际问题中灵活地运用, 同时还可以锻炼并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知识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

7.山东高考作文真题 篇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语文学习关系到一个人的终身发展,社会整体的语文素养关系到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语文素养的提升主要有三条途径: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

请根据材料,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条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名师真题解析

从命题形式上看,2016年新课标全国卷Ⅱ高考作文题延续了2015年的设计理念,继续采用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同样给出了三个既定角度要求考生完成特定语境下的思考并尝试解决问题,避免了考生套作、仿写,甚至抄袭的弊端,体现了试题的稳定性,可谓一脉相承。

从材料内容上看,今年的考题突出比较分析的过程,注重考查思辨能力,明确针对2001年《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素养”“有效学习”“阅读”“实践”等概念,引导学生关注课堂学习,关注课外阅读,关注生活体验,关注社会现实,从而提高语文素养,提升民族自信心、他信力及国家文化软实力。

立意上可以在三条途径中选一条或多条去写,但必须注意三点:第一,内容上可能和别人相同,但技巧上要尽力做到新颖独特,与众不同。第二,处理材料时要突出写作要求中“比较”二字,体现辩证分析能力。第三,要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体现综合观照的能力。

具体构思时,可以先界定“语文素养”的概念,化虚为实,把“语文素养”转化为诸如字词句段、语修逻文、语感培养、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及人文素养等内容,使其对自己写作有利。也可以对三种途径所指内容分别具体化,显示思维的深度开掘能力,如把“课堂有效学习”转化为课本、老师、教学方法、使用媒体、组织形式及评价方式;把“课外阅读”转化为丰富知识、开阔视野、促进交流、启迪思想、传承文化;把“社会生活实践”转化为做中学、做中悟、做中思,在经历中积淀、在氛围中熏陶、在生活中感悟、在挫败中成功、在体验中成长等,然后按此思路从古今中外的人和事中选材,在句式选用上注重整散句和长短句结合,并注重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

突围角度一:引用化用内涵丰,反复扣题主旨明

名师支招:想好了文章主题,但苦于语言干瘪,表达不够丰满,内涵不够丰厚;或者惑于主题表达不够清晰。不妨把诗词歌赋、名言警句、成语俗语等引入文章,或略加改造,起到推陈出新、出奇制胜的效果。也可在文章开头、中间和结尾反复扣题,让急于抓住文章主题的阅卷老师懂得你的良苦用心。

我读故我醒

□一考生

我读故我醒,当然我所说的阅读不仅仅是读书,还有阅人、历事。

既然艺术起源于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那么,有艺术存在,天地万物于我就变得真实、强烈而深刻;有阅读存在,人类生命意识里那些诸如审美情趣、品德修养、个性思维等沉默的语文素养就会被激活,这种原始的触角就会时刻敏锐。我坚持阅读,所以我永远醒着,哪怕在世界的神经末梢。

沿着人类历史屐履的河流一路行走,一路阅读,语文素养怎会得不到经典文化的浸润?

人类善于阅读自然,创造了历法、圭表、日冕和漏刻,于是有了时间的概念;懂得阅读占卜记录,龟背上长出了汉字,金木水火土从五行中脱胎。于经典的长卷中读“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无数和春天一样光鲜明媚的表达方式呼之欲出;读“坎坎伐檀”,一条古铜色的臂膀突然感觉到了铿锵的节奏,并在雨滴敲打瓦罐的韵律中得到了印证;读一双在水湄浣纱的素手,倏然间领略到了那一圈圈柔软线条的流转和奔腾,并从月下婆娑的竹影中,读出了抑扬顿挫的笔致。

“世有嘉木,心自通灵;可以为琴,春秋和声。”通过阅读,音符、节奏、韵律、曲调、线条、色彩、明暗都可感知,触目皆有,俯拾即是。梧桐叶子上长出的宫商角徵羽告诉我一切美的意象都可以用音乐来描绘,并需要一双安静的耳朵来解读;天光云影提醒我注意光影的变幻和比照,波痕和涟漪教给我如何用简单优美的线条勾勒情绪。阅读的慧眼教会我发现他们深藏不语的灵魂。于是,所有的材质在刹那间苏醒了,陶土、冻石、陈木、棉麻、璞玉、青铜……因为阅读,人们的思想愈加深邃辽远,棱角渐渐圆润。于人事上学会了韬光养晦,懂得了以柔克刚;于处世中,便多了胸襟和气度,有了丘壑,有了留白,有了虛实相生。

“我读”意味着一种清醒。未来的大劫难里,唯清醒可保自由。

阅读的世界,我高贵地醒着。

【高分权威解读】

1.引用化用,修辞增色。文章将视角伸向古典文化,或直接引用诗句,或间接化用典故,语言凝练明净而富有表现张力。句式丰富灵活,对偶排比修辞运用自然,朗朗上口,读来令人齿颊留香。

2.定义概念,为我所用。文章从阅读提高语文素养的角度立意,但是对阅读的范畴进行了有利界定——不仅仅是读书,还有阅人、历事。这样其实是对阅读和生活实践两种途径的综合立意,写作更自由。

3.首尾呼应,反复点题。文章开篇和结尾均与题目呼应,起承转合多次反复扣题,或明点、或暗扣、或实指、或虚指,主旨鲜明,中心突出。

阅卷现场评分:内容19分+表达20分+发展19分=总分58分

突围角度二:标题醒目思路清,排比用例对仗工

名师支招:考场作文构思时,担心段落之间层次不清,可采用小标题作为分论点从不同角度来论证;也采用排比用例的方法,用工整的句式集中写一组或几组排比式的材料,以增强直观性和说服力。

写不尽语文课堂芳菲情

□一考生

齐聚文房四宝,泼墨挥毫。写下“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写下“莫莫高山,深谷逶迤”,难忘那流香的课堂,丰厚过我的语文素养。

nlc202309081911

难忘的“一”字情结

一个秋雨绵绵、杨柳依依的秋日,小小的我在语文课堂上拿起铅笔写下了人生中的第一个“一”字,那一刻,懵懂的我就深深迷上了那一道道的黑白印记。学书伊始,趴在高高的桌上,费力地握着铅笔,重复着一个个的“一”字,看着那笔迹浸入纸中,仿佛觉得是一个个精灵在纸上舞蹈,心中多了些许莫名的喜悦。后来,语文课堂上学习用毛笔写大楷小楷,每天从“蚕头燕尾”的“一”字世界出来之后,我总是很欣赏手上的斑斑墨迹并闻着墨香,恋恋不舍。曾经的那些课堂,我都记着;曾经的那些纸张,我都留着;曾经的一个个“一”字如一棵棵林中佳木,久久地在我的语文世界中生根发芽,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叫我如何不爱她

每当走进语文课堂,仿佛复原了历史——有时凝重,有时鲜活,是阳春白雪也好,是下里巴人也罢,她都没有胭脂粉黛,也没有娇柔妩媚,而是沉稳持重,在朴素的美中尽显典雅。偏旁部首如泉水叮咚,玉珠滚落,绝非一些仅仅代表一定声音和意义的死的符号,它们分明是些充满智慧、充满感情、善歌舞、会呼吸的、活的精灵;字词句段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不仅积淀了悠久的文化传统,还凝聚着丰富的民族心理、民俗风情;语修逻文赋予我们表达意志的权利和自由,超越时空的本领与才能。语文课堂上,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能够化干戈为玉帛,可以变战争为和平。使我们可以仰天长啸,壮怀激烈,能够浅吟低唱,喁喁私语;帮我们表达了爱心,助我们伸张了正义,叫我怎能不爱你!

十年语文,如花解语

十年之中,从一个个的“一”字到经典名篇,安闲的语文课堂教我字字相析,如花解语;教我哲思理趣,家国情怀;教我端正生活,大气做人。它既记录了我在语文课堂的成长,也见证了我在语文素养上的跨越。陶渊明孤云独去,李太白梦游天姥,苏东坡赤壁酹月,朱自清荷塘漫步,语文课堂的学习使我品到了自然的水流花开与生命的喜乐哀愁,明白了山川草木中藏尽了人世的窈窕美意;姜太公直钩垂钓,曹孟德横槊赋诗,岳武穆精忠报国,毛润之指点江山,密集的语文素养让我领教了风流人物的慷慨与霸气,懂得了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与荣光。

一笔,一墨,一纸,一砚。我会用手中的笔不停地写下去,写好每个字,写好每段人生,用既得的语文素养,坦然面对自己的生命,书写自己的灵魂。但只恐写得下重帘不卷留墨韵,写不尽语文课堂芳菲情。

【高分权威解读】

1.标题醒目,结构严谨。文章题目明确醒目,章节标题生动文雅。结构上以文房四宝打头,以笔墨纸砚结尾,用三个小标题分层述说课堂学习之于语文素养的作用,层层递进,思路清晰。

2.选材独到,内蕴深厚。本文精心选取语文素养中的偏旁部首、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哲思理趣、家国情怀等作为语文课堂学习基点,尤其对小学刚学的“一”字进行了特写,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提升素养,水到渠成,巧用哲学思想,内蕴深厚。

3.排比用例,对仗工整。作者举例时极尽排比对偶之能事,在第二小节中隔句散对,舒缓流畅;第三小节将八位名人事迹分成两组,组内排比,气势恢宏,说服力强,充分表现了高深的语文素养。

阅卷现场评分:内容19分+表达20分+发展19分=总分58分

突围角度三:句式灵活气势宏,环环相扣说理深

名师支招:担心作文中出现病句被扣分就避免写长句子,尽量多用三言、四言、五言、七言句子,长短句、押韵句相间频现,句式就显得灵活多变;在分析问题时,从正反两方面用全面发展的辩证眼光看问题,环环相扣,步步为营,方可说理深透,水到渠成。

佳作片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通过丰富的生活实践铺就语文素养大厦的华盖,此第三境也。社会实践能将众多积累的知识文字沉淀下来,在反复的揣摩与思索中,在切实的理解与运用中,融会贯通,更上高层,形成素养,受益终生。司马迁壮游九州,故能多知放佚之事,采以入笔,便为独绝佳作;唐三藏西行万里,方获得无边智慧,佳佛心印,终成一代高僧。孔仲尼东游列国同弟子辩理,《论语》开创儒学大境;苏东坡被贬黄州与赤壁结缘,前后《赤壁赋》尽显其乐观旷达。(《“三境”提升素养,语文浸润人生》一考生)

【高分权威解读】

1.句式整饬,气势磅礴。本文句式灵活多变,多用四言、五言、七言,长短句相间,押韵句频现。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通过对偶、排比修辞手法的大量使用,以磅礴氣势彰显论点的无可辩驳。

2.环环相扣,说理深刻。作者运用系列比喻手法,把语文素养及文化自信比作大厦,把课堂学习比作基石,把课外阅读比作支柱,把社会实践比作华盖,环环相扣,生动形象深刻透彻地说明了三种途径之间的关系,感染力极强。

阅卷现场评分:内容19分+表达20分+发展19分=总分58分

8.高考作文真题「整合」 篇八

北京卷:

千呼万唤始出来!!20北京高考大作文题为二选一。一个是“老腔”,何以让人震撼。一个是“神奇的书签”。

《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记述老腔的演出每每“撼人肺腑”,令人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某种意义上,老腔已超越了其艺术形式本身,成为了一种象征。请以“‘老腔’何以令人震撼”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从老腔的.魅力说开去,不局限于陈忠实散文的内容,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提前交卷考生:北京作文题目《神秘的书签》】今天上午10点半,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考点,考生考完语文后,第一个自信的走出考场。据其介绍,作文是《神秘的书签》,“题目不是很难,总体来说发挥的不错。”京华时报记者 吕高见

安徽卷:

高考:合肥三中一位帅哥考生提前走出考场,他告诉记者,作文题目为看图说话。图片内容为“第一个孩子第一次考100分,第二次考98被家长一耳光,第二个第一次不及格第二次61被表扬了。

浙江卷:

上一篇:土地鱼塘承包协议书下一篇:以“家”为话题的作文:有家真好 家的温暖_初中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