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种常见短语类型

2024-07-11

五种常见短语类型(共6篇)

1.五种常见短语类型 篇一

自主招生常见五种试题类型与解析

2010-12-04.自我发展问题

这类问题以学生本人为圆心,以学生的个人成长经历为半径,一般在暖场环节提出,有利于缓解学生紧张情绪,营造良好的谈话氛围。从历年情况看,不少问题围绕学生入学申请材料中的特色内容展开。

【现场回放】

○学生A在材料中提及自己曾就环保问题写过一份调查报告,并有一件相关小发明。几乎每位教授都以此为切入点提出问题,且并不局限于如何完成这个项目,还涉及完成项目的过程对其个人学习和成长的影响等。

○学生B在材料中提及自己担任学校模拟联合国活动人权委员会主席。但被问及对人权的理解时,这名学生却答不出个所以然。

○学生C在面试前恶补大学的历史,结果却被问及所在中学校名的来历,该生只能报以苦笑。

【复习提示】

学生可自己或请同学、老师站在读者的立场,按照文本精读的方法,对个人陈述,特别是其中涉及兴趣、特长、所获奖项、特别经历(如创办社团、策划活动、参加大赛、出国交流等)的内容字斟句酌,列出“可能提出的问题”清单,保证自己在个人陈述中浓缩的任何内容,都可以随时应教授要求展开精彩、丰厚的陈述。对于材料中的定性评价,如“创造力强”、“团队精神强”等,要能举例印证。

【问题链接】

○请用一分钟作自我介绍(中英双语)。

○说说你的优缺点。

○与其他同学相比,你的优势在哪里?请说出三个让我校录取你的原因。

○说说你最喜欢的一位中学老师。

○说说高中阶段最让你感动和最让你气愤的事。

○你的人生规划是什么?你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你平时看哪些报刊杂志?你最近在看哪些书?对你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是什么?

○你在高中阶段“小奖不断,大奖没有”,对此怎么看?

2.学校、专业相关问题

一般来说,这类问题包括:你选择该高校、该专业的理由及认同感,即是否“我选我爱”;你读该专业有何优势,你对该专业是否感兴趣、了解多少,你在与之相关的中学基础学科的学习是否扎实等,即是否“我选我适”。

【现场回放】

○学生A被问及报考某高校的理由,答曰“被贵校良好的学风感召”,教授跟进问该校校训,1 答曰“不知道”。○学生B在材料中提及自己对流体力学和空气动力学较感兴趣,于是面试中遇到一连串相关问题,如:流体力学中用什么来表示水和空气的不同?在两三米高度的地方物体掉落到水面上和50米高空掉落到水面上有什么不同?有哪些办法可以减小物体所受阻力?

【复习提示】

考生可登录高校网站,简要了解该校校史、知名校友等信息,初步建立学校认同感;登陆所申请院系的网站,了解申请专业的课程设置、今后科研方向等信息。可能的话,可以联系一名现就读于该高校该专业的学生具体了解有关情况。其次,可关注有关领域近年来的重大新闻,以及与该领域相关的中学基础学科有关知识的灵活运用。

【问题链接】

○我校校训是什么?我校校长是谁?是哪方面的专家?

○过去一年,我校哪位人物给你印象最深? ○为什么选择××专业?你的特长似乎与你所选的专业不搭调?

○你所填报的专业其他高校实力更强,为何选择我校?

○什么是圆锥曲线?与“圆锥”有什么关系?

○请说说航天飞行器飞行过程中涉及的物理原理。

○请简述数码相机的工作原理。

○请列举世界主要国家的通讯社。○这一年有哪几位大师级人物驾鹤西去?请选择其中一位,介绍他的研究领域及代表性成果。

○你对中国历史上的哪个人物最有感觉?

○何谓“软实力”?何谓“巧实力”?

○上海世博园区的哪个建筑你最喜欢?为什么?

3.时事热点问题 昨天发生的事件,今天就可出题,自主招生命题从来不避热点,“滚烫”的问题成为历年面试的亮点。考生切记,回答时不要当“播音员”,简单照搬来他人说法,而要当“时事评论员”,多说说自己的看法。

【现场回放】

○2008年面试恰逢科索沃独立,当被问及如何看待此事时,大多数学生只会复述我外交部的表态。当被追问持此态度的原因时,大多数学生无言以对。

○2009年面试有学生被问及如何看待“范跑跑”,一学生答:他在道德层面上是错误的,但在法理上并没有犯罪,人们没有权利破坏他的正常生活。这一分析不随大流,且有理有据,获得考官好评。【复习提示】

考生可先浏览过去一年、特别是近半年的国内外重大时事。在此基础上,可就一些热点问题读点新闻评论,学会分析时事的角度和方法,并运用发散性思维,围绕一个热点事件,从多个角度分析其原因和影响,预测其发展与走向。

以“全球气候变暖与哥本哈根会议”这个当前最大的热点为例,我们至少可以从七方面思考提出数十个问题:

1、从时事知识切入。哥本哈根在哪个国家?此前讨论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重大国际会议还有哪些?会议上有哪些具有相对共同利益诉求的利益集团?我国政府的基本态度是什么?IPCC是什么组织的英文缩写?

2、从自然科学角度切入。气候变暖将对哪些自然生态系统产生严重影响?能否列举几种温室气体?对气候变暖的说法一直有人持怀疑态度,你怎么看?

3、从政治学角度切入。有人说,环境问题将成为“未来世界最大的政治”,你是否同意?气候变暖或会导致气候难民的出现,除此之外,我们还将面临哪些非传统安全问题?现在有许多非政府组织(NGO)关 2 注环境问题,你能否列举几个?如何看待它们的作用?

4、从经济学角度切入。新兴市场的“金砖四国”在哥本哈根会议中被称为什么?什么是“碳贸易”、“碳关税”?如何理解“低碳经济”?中国发展“低碳经济”有哪些优势和难点?

5、从历史学角度切入。能否举例说明中外历史上因环境恶化导致文明衰亡或种族冲突的例子?人类活动对气候的严重影响始自工业革命。你如何评价工业革命?

6、从新闻传播学角度切入。有人认为,一些企业和组织通过种种手段歪曲气象信息,制造“气候变暖怀疑论”。你认为他们可能使用哪些手段?新媒体的发展使这种歪曲变得更容易还是更困难?

7、从日常生活角度切入。不少媒体称,哥本哈根会议是“人类最后一次拯救自己的机会”,你怎么看?能否为建设“低碳校园”、过“低碳生活”提几条具体的建议?

【问题链接】 ○过去一年里,你印象最深的国际大事、国家大事和上海大事分别是什么?

○昨天你看新闻了吗?随意说出三条,并说说它们之间的联系。

○你看过电影《阿凡达》吗?为何会出现排队买票、狂热追捧的现象?有电影院一度表示将提高票价,你怎么看?能否简述3D电影的原理?

○一位中国留学生向其美**校捐款888万美元,一些网友认为无法接受。你怎么看?

○你认为今年中美关系走势如何?对美国提出的所谓“互联网自由问题”,你怎么看?○如果有朋友最近要在上海买房,你会给他怎样的建议?从上海未来布局分析,你认为买在哪里的升值潜力最大?如果物业税正式出台,能否抑制房价?目前上海有哪几种保障性住房?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今年宏观经济政策的重点是什么?要实现这一点有哪些难点?

○我们常说的“三网合并”是哪三网?“3G”又是什么意思?

○你报名世博会志愿者了吗?世博会将给上海带来哪些机遇和挑战?

○土方车撞人事件为何频发?有哪些解决办法?

○你对重庆“打黑风暴 ”关注吗?你认为其中最值得深思的一点是什么?

○请列举最近一年产生的诸如“躲猫猫”、“70码”等的流行词,并谈谈它们有何共性以及你的看法。

4.思想道德与价值观问题

这类问题往往设置一个情境,请学生以当事人的身份作出选择,从而投射出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在大是大非面前,学生要有明确的判断;而在其他情境中,学生不必假意唱高调,只要是符合基本伦理并按严密的逻辑得出结论,一般都是可以接受的;在典型的“两难问题”中,则完全考量学生在看似同样重要的价值中如何妥善权衡与取舍。

【问题链接】 ○对湖北大学生下水救人牺牲和浙工大学生见义勇为而牺牲,你怎么看?如果你在场,会怎么做?

○如果穷人区和富人区同时失火,作为消防队长的你会救哪一边?

○如果拷打一个嫌疑犯可以避免一次危及数千人生命的恐怖袭击,你会选择怎么做?

○你从小到大有过作弊经历吗?我校规定,凡考试作弊者将被直接退学,你对此怎么看?

○如果与好朋友共同竞争一个评优名额,你会放弃吗?为什么?

○如果你彩票中奖获得500万元,会怎么使用? ○毕业时你面临两份工作:一份专业对口而工资低,一份专业不对口而工资高,你如何选择?

5.思维品质问题

思维品质包括思维的逻辑性、发散性、创造性、敏捷性等,是人才选拔中十分重要的标准。我们说一个人“脑子清爽”、“思路活络”、“反应迅速”,评论的正是他的思维品质。

这类题目,有的直接让你下定义,看你能否运用严密的逻辑思维界定一个抽象的概念;有的 3 给出两种截然对立的说法请你裁判,如小说家菲茨杰拉德所言,考查你是否具有“能够同时保持两种对立的观点而不失有效运作能力”的“一流的智力”;有的则类似脑筋急转弯或是头脑OM大赛中的即兴题,考验你的发散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

【问题链接】

○请给出下列概念的定义:正义、公平、权力、权利、义务。

○公平与效率何者更重要?

○伽利略说:《圣经》可以告诉我们如何上天堂,却无法解释天体怎样运行。教皇说:科学可以告诉我们天体如何运行,却不能告诉我们怎样上天堂。如何理解上述对话?

○托克维尔说:我并不热爱民主,我无比崇尚的是自由。如何理解这句话? ○现有数列:8,1,6,4,3,7,0,1,3。它们是基于什么规律排列的?

○如果只有三角板、直尺和铅笔,要你画出一个半圆,是否可能?

○一张纸有哪些用处?

○能否用一根火柴搭出一个三角形?

本文转自 无中校园网:http:///bencandy.php?fid=517&id=4102 4

2.盘点五种会计人才类型 篇二

在如今这个优胜劣汰、竞争激烈的时代,会计人才的能力也被很多企业所需要。因而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会计人也有着不同的工作态度。从而滋生了以下几种类型的会计人:

第一:混混日子、一窍不通型。这类人其实对于会计工作一窍不通,他倒是还很谦虚的说他在学校只是学习了一点皮毛,其实他是真的什么都不会。他只是想找个工作、混口饭吃罢了。

第二:似会非会、模棱两可型。这类的会计人才看似什么都会,你问他会计是什么他知道,你问他如何做他也说得个头头是道。可是,你让他上岗,他却只会坐在那儿发发呆,等着你去叫他做什么他才去做什么。

第三:狂妄自大、自视人才型。这类的会计人才他确实是知道些会计相关的知识,也许还考个什么相关的证书什么的,在学校里也许也是个成绩优秀的佼佼者。他能和你侃侃而谈什么是会计、怎么管理好财务,时不时还有财务预算、经济管理的“伟大看法”。你叫他上岗,他也能好好的上岗。可是,他要么不犯错,一犯错就都是一些致命的错。而且他还觉得他有道理,他是对的。

第四:不重犯错、基本素质型。这类会计人才是企业比较喜欢的人才。他们基本能力不是很强,也会犯错。但是你给他讲一下他马上就能明白,而且还能举一反三,学习到会计相关的周边知识。他们的基本素质好,明白会计的本质。只是没经验。只需实践一下就可能成为真正的会计人才。

第五:热爱会计、十全九美型。不用说,这类会计人才走道那儿都吃香。他们学习的时候是佼佼者,出来工作也是在其位谋其政、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因为他们是真正喜欢会计的群体。全心全意投入其中的人。

然而如今混日子的人越来越多,考证书为了更好的混日子的更是多不胜数。背条文为了考证书,考证书为了混好日子。你考我也考,以至于到了一个恶性的循环。真正工作了什么都不会,学过的东西用在哪里不知道,到最后还是在工作中慢慢的重新学习。

其实会计这们学科十分简单,比起搞科学研究那真是九牛一毛,不值一提。它就是一个制度型的工作,只要在别人给你的规则里面安这个规则工作就行了。超出这个规则就是你错了。所以我认为会计的工作就是以下这几个方面:

第一,记记账。你只要把公司里面的财务记录的清清楚楚就行了。

第二,比记记账高级一点就是再跑跑腿。记录好公司的事后,你还要为公司去做跑腿的,去见见什么财务那方面的什么人,吃吃喝喝什么的。还要做些报表,做一下什么财务分析。

第三,比记账、跑腿更高级的就是你要会融资,这个我敢说没有那个企业不喜欢的。不信你对他说你会融资试试看

第四,最高级的会计工作不用说,那就是可以为国家培养出更多会计人才。好了不多说了。最好希望大家掂量着做一下十全九美型的人才也不错哦。

3.术前谈话的五种类型总结 篇三

术前谈话的五种类型总结

导语:众所周知,手术前医生要与病人以及家属谈话,称为术前谈话,这是国际通行的医疗模式。面对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习惯、不同文化层次的病人和家属,某医生总结了大概5种类型术前谈话,希望通过说说和他们相处的感受,能够帮助医患相互了解。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5种术前谈话,顺便探讨一下如何与患者家属进行术前谈话。

术前谈话第一种类型:谦虚诚恳型

这些家属普遍素养较好,他们的学历背景可能比当事的医生要高,职务比在场的重要,社会背景更是令人敬仰,但他们表现出的谈话涵养还真的与他们所肩负的重任相称,先是表示对医务人员工作的尊重,其次表达对医务人员风险的理解,再次传达对医务人员辛勤的谢意,谈话逻辑性强,语气却相当谦虚,诚恳。他们这种举止即使面对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医生,也会使他们肃然起敬,更何况如果遇到一位经验丰富的资深医生,他们更会变得认真仔细,热情对待。当然,更多的是学历、职务、社会背景都是普普通通的,但是他们的心理素质绝不亚于当事的医生,甚至还超过医生,在谈话时却非常谦虚、坦诚,他们同样也会赢得医务人员的敬重。一次和谐的术前谈话有利于围手术期工作的开展。

术前谈话第二种类型:诚恐诚惶型

在临床上,医生给病人以及病人家属术前谈话,它传递的是让病人以及家属了解手术的两面性,第一是治疗疾病,缓解病情,延缓恶化。第二是在治疗疾病的同时可能因此带来的风险。术前签字签的是知情书,绝不是签医生的免责书,也就是说在真正发生医疗行为后,如果是因为医生不负责任,哪怕是疏忽责任,或者是选择了错误的医疗措施,那医生所担当的责任该追究还是要追究的。

有时候医疗差错发生了,病人家属或许不懂得医疗行为的真正内涵,但在旁的医务人员看得懂,院部会追究他,再说,他的良心也会从他的心灵深处谴责他。况且我们的法律是健全的,因此,术前谈话最好不要诚恐诚惶。但事实上,在临床术前谈话的过程中,还的的确确碰到不少诚恐诚惶型的,但设身处地想一想,他们的举止也能被理解,他们担忧的是即将躺上手术台上的亲人,至少能体现他们非常孝顺,或者这家人在平时是其乐融融,是和睦相处的,他们在此时才会表现出这种情形,尽管他们对医疗知识理解或许没有当事的医生多,但这份亲情足以让医务人员羡慕。此刻,医务人员应该给他们有更多的理解,尽可能给他们解释清楚,尽可能安抚好他们心里的担忧。据我理解,他们这些人其实是很尊重医务人员的,在他们中很少有激烈的医患矛盾产生,医务人员应该给他们更多的耐心解释,更多的临床指导,尽可能有疑必解,有问必答,让他们心理得到安慰,服侍家人得到指导。

术前谈话,莫大的好处在于医患双方在手术之前有良好的沟通,患者以及家属可以通过谈话了解手术的结果预判和可能因此带来的风险。因此,不应该简简单单把术前谈话视为一个医疗行为的手续,而是医疗行为中一个必要的过程。在现实的临床实践中,还有以下谈话类型。

术前谈话第三种类型:无所畏惧型

与无所畏惧的人谈话,往往让你感到哭笑不得,不知是自己过于谨慎,还是他过于自信,即使是面对随时可能出现的严重风险,却不知如何去说服他们,让他们理解医生想提醒的和想解释的。更让医务人员有苦难言的是,虽然医生在术前谈话会谈得很仔细,有时候也谈得很严重,但在临床上真正出现风险的极少,真正出现并发症的稀有。

之所以会这样,这是因为前面有多多少少个临床实践作为铺垫,中间还有医疗制度进行规范,还有多年累积的临床经验来保障。在这种情况下,许多病人是平平安安度过手术期,不料,这却更坚定了他们无所畏惧的个性,甚至还拿来作为平时夸奖自己的谈资。最让医务人员感到莫名其妙的是当和病人家属谈得非常认真时,他会突然毫无礼貌地对病人家属插 话:“医生说的都是格式条款,你就大胆签吧。”一下子把原本慎重的过程变成了一道草草的手续。

术前谈话第四种类型:一无所知型

在临床上有时候会遇上这样的病人和家属,当麻醉医生找他们进行术前谈话时,他们会惊讶地反问:“啊,你们麻醉也要术前签字啊?”“是的,因为在麻醉过程中可能存在风险。”麻醉医生回答。病人或者家属大惑不解,问:“麻醉会带来什么风险?”麻醉医生解释道:“手术既是治疗的手段,同时,也是一个创伤的过程,因此,无论是全身麻醉还是半身麻醉,都可能因为这个创伤过程引起生命体征发生重大变化,都需要及时观察,及时抢救。再说,在麻醉诱导和麻醉苏醒过程中,其本身也包含很多风险。”病人以及家属还是有点迷惑,“啊,手术这么危险啊?”“我说的是可能存在风险。”麻醉医生进一步解释。病人或者家属依然不明不白,问:“你们麻醉医生不就是打一针?”其意下不言而明,顿时,这场谈话让麻醉医生感到有点委屈。其实,打一 针,仅仅是麻醉的开始。

术前谈话第五种类型:蛮不讲理型

最让医务人员感到为难的就是个别病人家属蛮不讲理,他们还真的以为病人进入医院就一切安全了。因此,和他们谈手术风险,经常会让他们感到很不高兴,甚至很恼火,当医务人员在讲解手术风险时,他们会指责医务人员道:“你的意思是不是要我们不做手术?”“你的意思是不是出了医疗事故,你们是没责任!”一旦在医疗过程中果真出现点差错,哪怕是一点点疏忽,那他们还真的会大动肝火,甚至大打出手,让医务人员感到在工作中连自己安全都存在问题。如果此时再加上旁边人的起哄,一场“医闹”往往就此发生了。

如何与患者家属术前谈话? 与患者家属沟通,首先自己的思路要清晰,特别是需要手术的患者。

STEP

1、需不需要做(手术适应症)

这是第一步,和家属或患者交流的基石,即目前这个疾病到底是否需要手术来解决问题。这个是外科医生必备的基本功,不用赘述。

STEP

2、能不能做(手术禁忌症)

比如说,患者高龄,有明显的心肺并发症,无法耐受手术,那么不能做。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每次手术前,再翻阅一次教科书,每个手术有哪些禁忌症,都要了然于胸。

STEP

3、要不要做(社会学)

作为一个医生,需要知道,面对的是一个患者,甚至是他的家族,要明确询问患者的预期,特别是肿瘤病人,更需要问清楚,因为会涉及到人财两空的境地。比如说,对于肝癌的患者,你要清晰地知道不同的分期,手术后的生存率分别是多少,要明确肯定地告知患者家属,以免术后达不到他们的预期而造成不必要的纠纷。而且不是所有的家属都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来完成一些风险大费用高的手术,这点也需要注意!

STEP

4、怎么做?(手术方式)

有上述三步的工作,就进入正式的流程,和家属充分沟通手术方式的异同及利弊,大有大的做法,也有它的风险,小有小的做法,同时也有它的弊端。告知家属,我们的倾向是什么,同时也请家属选择合适的方式。请记住,我们是医生,不是神棍!

上述四步,看似容易,实则很难,首先,你的专业知识有足够扎实,知道最新的进展;其次,要足够的沟通能力和技巧,能站在家属及患者的角度考虑问题,随时记得,我们和患者面对的是疾病这个共同的敌人。

4.五种常见短语类型 篇四

宝宝上火的表现形式各种各样,有的家长说孩子口角起疱、舌苔发黄;有的家长说自己的宝宝小便发黄、大便干结;还有的家长说自己的孩子眼睛发炎、眼屎增多;有的`家长说自己的宝宝脾气烦躁、容易生气……不一而足。

平常妈妈们经常说的“上火”一般有以下几种:

1:生气、脾气急躁、思虑过度导致“上火。主要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宝宝在一段时间内经常生气,精神烦躁,或者因为身体不适而导致脾气急躁、冲动等情绪方面的波动从而导致身体的生理机能出现偏差,导致“上火”;

2:宝宝上火也跟饮食有关,如吃辛辣食物过多、吃虾蟹等活血食物过多、吃肉食过多等;

3:天气寒冷、干燥、孩子身体不适、伤风感冒等情况下,更容易出现“上火”;

4:由于家长担心孩子体弱盲目给孩子服用人参、当归等滋补热性药材引起“上火”;

5.常见的五种屋面瓦介绍 篇五

常见的屋面瓦有水泥瓦、玻纤瓦、彩钢瓦、陶瓷瓦以及在材质上包含前四类统称欧式瓦的西方风格屋瓦。

水泥瓦

水泥瓦,又称混凝土瓦,1919世界上第一片水泥瓦诞生,英红在英格兰南部成立,标志着一个新的行业——水泥瓦的诞生。混凝土瓦进入我国市场已经几十年,因其应用广泛,已获得广泛认可,对于许多的设计师、建筑师与用户来说几乎成了水泥彩瓦的代名词。因其使用原材料是水泥,故常称为水泥瓦。

高端水泥瓦通过辊压成型方式生产,中低端普及型产品通过高压经优质模具压滤而成。制品的密度大、强度高、防雨抗冻性能好,表面平整、尺寸准确。彩色水泥瓦色彩多样,使用年限长,辊压型通体水泥瓦颜色持久,造价适中。它既适用于普通民房,也适用于高档别墅及高层建筑的防水隔热。所以,彩色水泥瓦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小区及高档洋房别墅工程的新选择。

水泥瓦分类

水泥瓦-混凝土瓦包括面瓦(即主瓦)、脊瓦和各种配件瓦。目前面瓦虽然种类繁多,但主要可分为三大类,即波形瓦、S形优和平板瓦。根据生产工艺也可分为辊压瓦和模压瓦两大类。

l、波形瓦是一种圆弧拱波形瓦,瓦与瓦之间配合紧密,对称性好,上下层瓦面不仅可以直线铺盖,也可以交错铺盖。波形瓦由于波形不高,不仅可用于屋顶作面瓦,还可用于接近90度的墙面作装饰,风格别致。

2、S形瓦在欧洲叫西班牙瓦,其拱波很大,截面呈标准S形,盖于屋面较远观赏,波形也很清晰,立体感远强于波形瓦。选用不同色彩工艺处理的S形瓦加以不同的铺盖方法,不仅可以体现出现代建筑的风格,也可以体现出中国古典建筑的风华,如使用黑色S瓦在明代或清代住宅风格的屋顶上,清新古朴。

3、平板瓦该瓦型近10年来在美国最为流行,是沥青瓦的更新换代产品。它多彩平整,远看和沥青瓦的效果一样,近看则更显立体感和艺术性,如每一排瓦可以很整齐地排列铺盖,也可以有规律地高低错开排列铺盖,从而产生不同的艺术风格。与沥青瓦相比,它坚固厚重,不怕大风吹,不惧冰雹打,不易老化。(世界砖瓦网)

平板瓦根据不同的生产工艺又可分为仿木纹平板瓦、仿石型平板瓦、金鹰平板瓦、双外型平板瓦和阴阳型平板瓦多种,从而构成了多姿多彩的平板瓦坡屋面系统。仿石型平板瓦表面平整,通体混合色彩有如石纹,与用“文化石”装饰的墙体相配合,古朴庄严。而表面涂层型(表面喷涂了一层彩色水泥色浆)的这种平板瓦不仅色彩艳丽,且表面光滑,使灰尘污物无法留在瓦面上,每次下雨都是对屋面的一次清洁。

混凝土瓦的瓦配件,选择范围比较广泛。目前可供选择的有圆形脊瓦、梯形脊瓦、山墙边瓦(又称檐口瓦或山墙脊)、平脊封头、斜脊封头、边瓦封头(又称檐口封)、避雷天线脊瓦、二通脊瓦、三通脊瓦、四通脊瓦、水沟瓦、不锈钢排水沟、墙与瓦面结合部的连接板、面瓦檐口支承封板(面瓦下封板)、S面瓦与骨瓦结合部的封闭板(S瓦上封板)、百页窗等。

玻纤瓦

玻纤瓦独特的质感与色彩能和多数的建筑风格相匹配,无论是现代的或传统的建筑,无论是别墅还是居民楼住宅楼,无论是复杂屋面还是简单屋面,多彩玻纤瓦都能带来独特的建筑风格。多彩玻纤瓦屋面可抵御光照、冷热、雨水和冰冻等多种气候因素引起的侵蚀。防火等级测试达到国家规定的A级标准。

多彩玻纤瓦除了用固定件固定外,其本身拥有特殊配方制作的自粘胶,当收到光和热的影响,到达有效温度时,它的自粘胶开始变的更有粘性,将两片瓦片牢牢地粘在一起,从而大大提高了抗风性,能使瓦片之间牢固粘合,形成一体,保证了屋面的整体性,可以抵御超过98km/h的超强风力。

多彩玻纤瓦采用高温瓷烤颗粒,永不退色,并且屋面不会在酸雨等恶劣城市环境的影响下出现锈蚀、花斑、青苔等现象。瓷烤颗粒经过防静电处理,屋面不易积灰而形成明显的污斑,即使在长期雨淋的条件下也不会积累水渍,经过雨水冲刷会显得更加洁净明艳。

多彩玻纤瓦本身具有很长的使用期限,从20年到50年不等。如果安装正确的话,多彩玻纤瓦屋面只需极少的维修甚至无需维修。

多彩玻纤瓦使用屋面坡度从10°到90°,而且由于玻纤瓦的柔韧性,使得它能根据复杂的建筑外型灵活运用,可以铺成锥形、球型、弧形等特形屋顶,并能积极地充当屋脊、瓦脊、沿口、凹沟的串演角色。

玻纤瓦分类 单层标准型

标准型玻纤瓦具有很强的抵抗性和适应性,经久耐用,极易安装。完美、丰富的颜色和样式保证了它和屋面类型及周围环境的完美搭配。

双层标准型

双层结构的崭新技术使传统屋顶焕然一新。其独特的工艺创造了美丽的浮雕效果,不规则外形和颜色的错落有致,体现出一种与众不同的古典美感。

歌德型

歌德式样式新颖,无论在传统建筑还是现代建筑,都比较适用,其屋面效果非常独特,不规则、错列搭接的外型,使建筑屋面添加了多种颜色和无线动感,虽属于单层瓦,但能表现出双层的独特效果,同样其背面采用全被胶,增强了产品的使用寿命和抗风揭能力。

鱼鳞型

鱼鳞型玻纤瓦能够适用各种屋面,如圆球形、锥形、扇形等不规则屋面,其独特的外型赋予了屋顶立体感和质地感,为曲线表面增添无限优美。

马赛克型

独特的六边形和彩色阴影设计使屋面呈现出完美的马赛克效果,用马赛克型铺盖的建筑整体感觉新颖,独特,极为美观,并且由于宏源集团生产的马赛克型背面自粘胶是全被胶,增强了屋面的防水及抗风性能。

方块型

方块型玻纤瓦适用于各种屋面,其独特的外型赋予了屋顶传统瓦的立体感和质地感,且具有很强的抵抗性和适应性,经久耐用,极易安装。

由于多彩玻纤瓦的柔韧性,适用于各种形状的建筑,如:弧形、圆形等屋面类型。多彩玻纤瓦融合多数的建筑风格,它提供了一系列的色彩选择,以满足不同审美情趣的要求。颜色可用来配合和衬托其它建筑材料的自然色,如砖或石墙,涂料和外墙挂的板等的颜色,从而使环境变得更加和谐美观。

彩钢瓦

彩色压型瓦,是采用彩色涂层钢板,经辊压冷弯成各种波型的压型板,它适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仓库、特种建筑、大跨度钢结构房屋的屋面、墙面以及内外墙装饰等,具有质轻、高强、色泽丰富、施工方便快捷、抗震、防火、防雨、寿命长、免维护等特点,现已被广泛推广应用。它具有以下特点:

⒈重量轻:10-14千克/平方米,相当于砖墙的1/30。⒉导热系数:λ<=0.041w/mk。

⒊强度高:可作天花围护结构板材承重,抗弯抗压;一般房屋不用梁柱。

⒋色泽鲜艳:无须表面装饰,彩色镀锌钢板防腐层保持期在10-15年。⒌安装灵活快捷:施工周期可缩短40%以上。⒍氧指数:(OI)32.0(省消防产品质检站)。

陶瓷瓦

新型陶瓷瓦呈长方形的瓦体,瓦体的正面有纵向的凹槽,在凹槽上端的瓦体上有挂瓦挡头,瓦体的左、右两侧分别为左搭合边和右搭合边,在瓦体背面的下端有后爪凸台,瓦体背面的凸起部位有突出的后肋。这种陶瓷瓦结构合理,排水流畅,不会出现漏水现象,安装时,将各片陶瓷瓦互相搭合在一起即可,方便性高,搭合严密,连接牢固。

瓦体可用陶瓷材料制成,抗折抗压强度高,密度均匀,重量轻,不吸水,不会像缸瓦、水泥瓦那样因吸水增重而增大屋顶负荷,瓦体表面光滑平整,可有各种颜色,是现代化建筑的理想屋顶材料。

欧式瓦

欧式瓦是随着装修风格多样化而衍变产生的新品种。它是秉承了欧式元素而来的,给建筑的整体添加了不一样的风格元素。

欧式瓦种类很多,主要的分类方法是根据其原料来分类,有粘土瓦、彩色混凝土瓦、石棉水混波瓦、玻纤镁质波瓦、玻纤增强水泥(GRC)波瓦、玻璃瓦、彩色聚氯乙烯瓦等等,每种种类对应的用途也不一样。比如石棉水混波瓦、钢丝网水泥瓦等多用于简易或临时性建筑。琉璃瓦主要用于园林建筑和仿古建筑的屋面或墙瓦等等。

6.语文教学中常见的五种偏向 篇六

温儒敏

本文是温儒敏教授近期在北大承办的“国培计划”语文骨干教师研修班上的讲课整理稿,指出了语文教学中常见的五种偏向,包括:不注重教学的“梯度”;课堂教学“两多两少”(即教师讲得多、“对话”多,涵泳少、默读少);不让学生读“闲书”;“文笔”成了作文教学的第一要义;“宿构作文”成风,等等。文章分析了产生这些偏向的原因,并提出如何在课改中逐步纠正这些偏向。该文原载《课程教材教法》2011年第1期,《语文学习》2011年第1期。

课改以来,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理念与方法有显著的变化,大家都感到现在的基础教育的确问题很大,并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全发展,必须改革。拿语文课来说,本来是“化育”人的课,是学生天然喜欢的课,可是由于“考试为本”,成了让人头痛的课。教师们也感到无奈。现在完全抛开中考和高考来谈课改是不现实的,课改和考试也并非就水火不容,我们要做的是不被考试牵着鼻子走,要有些平衡,让学生既考得好,又不至于被题海战术败坏胃口,不会把脑子“搞死”,兴趣搞没了。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只要有心,总会有些改进的办法,无论如何不能退回到应试教育的泥淖中去。这里我想结合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理解,对目前语文教学中常见的几种偏向提出某些看法。主要有以下五种偏向:

第一种偏向,不注重教学的“梯度”,违背语文学习的规律。

首先是教材的问题。现在新编的小学和中学教材,都往新课程改革的方向靠,应当说各有特色,各有所长,这要肯定,但普遍不太讲究梯度。这和编写体例有关。过去的教材一般注重梯度,每一学段、年级,甚至一个学期的前、中、后期,课文、知识点和练习的安排,都依照深浅程度形成一条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线索。而现有的多种新编语文教材体例都变了,就是采用“主题单元”的框架结构,以主题来牵动整个课程计划。比如有的初中教材三年6册,费尽心思分列出诸如“家国情怀”、“亲情歌吟”、“生命礼赞”、“品行善恶”、“艺术感悟”、“亲近自然”、“时政聚焦”、“科学之光”等二三十个单元,每个单元三四篇课文,都是按照主题类型来安排的,选文自然也主要从主题需要考虑,各单元之间本来应有的语文学习的逻辑递进关系,就难于照顾了。再说“练习探究”题,每课三四题,也都偏重主题内容方面,从语词表达等方面设计的练习题较少,也很难体现教学的梯度。有的教材可能意识到这个问题,特意穿插补充某些语文知识的小板块,比较零碎,还是看不出梯度。现在通行的高中语文必修课教材也大都采用主题单元框架,有的甚至把初中已经有过的部分”主题“重复一遍,加上必修课时间缩短到一个多学年,更谈不上梯度了。

这种主题单元结构的编法有无好处?有。就是课文内容相对集中,分阶段围绕某一方面主题来实施教学,凸显所谓人文性。问题在于用主题来划分教学单元或板块,往往顾此失彼,很少考虑难度系数和教学适用度,也难体现语文教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规律。教材编写的这种新的偏向,是片面理解”人文性“所造成的。当初教材编者可能为了通过审查,刻意凸显选文与内容的创新,在主题编排上花费很多功夫,相对就忽视了梯度以及教学适用度的要求。

现在教材编写基本上都是出版社组织班子,以项目的形式分头进行,编高中教材的不太考虑初中,编初中的又不太顾及小学,彼此的衔接以及梯度更成问题。教材的偏至,已经给一线教学带来一些麻烦,造成教学梯度的丧失。我建议今后教材修订要认真考虑梯度问题,要讲规律。最好放弃这种主题单元的体例,回到语文习得的主线上来。从小学到高中,每个学段语文教学要达到怎样的基本要求,这些要求可以分解为哪些主要的方面,又如何在选文、练习与教学活动等方面体现,都要有通盘的考虑。

好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很快就会公布,其中对每个学段必须达到的标准都有规定,可以供教材编写者参考。当然,教师们不能等到新教材修订出版后才上课,那可能要等上几年。现有的教材继续用,注意在梯度问题上有所调整就是了。不必死板地按照现有教材的体例和顺序进行教学,教师们可以发挥各自的创造性,对现有教材做必要的调整。这要认真参考新课标对不同学段的要求,结合自己所在学校以及学生的情况,对教材的单元结构进行重组,遵循由浅入深的规律来安排语文学习的某些基本要素,课文的单元组合服从这种新的安排。比如这两周的课重点是讲解和练习“浏览”,下两周重点是“群读”(瞬间能看一组词);这一单元侧重学习描写,下一单元重点学习议论,等等,是以语文“基本要素”的侧重点来组成教学顺序与线索,课文则是服务和体现这一顺序与线索的。如果感到这样改变的“工程”太大,难于操作,也可以仍然按照教材的单元顺序以及课文组合,但最好在讲解和练习等方面往语文学习的“基本要素”方面靠一靠,就是说,尽量回到语文学习与训练的框架上来安排课程,讲一点梯度,而不是“主题先行”,把教学计划弄得很零乱。

为何现在语文教学不太讲梯度呢?除了教材和教学体例的混乱,还有更深层的原因,就是“急躁症”。一切还是瞄准考试,便都很功利,很焦躁,都在搞“提前量”,随意增加教学难度。过去高考的紧张从高二之后才出现,现在高一就进入紧张备考了。连初中生也总被提醒如何准备考大学,某些高中的课就搬到初中来学了。这种紧张还波及小学,甚至幼儿园、学前班,都在搞课程学习的“提前量”。有的学前班就要求孩子认识3000汉字,上小学一年级必须先会拼音,二年级就开始写作文,等等,一级一级都是超负荷的提前量,太不正常了!课改后高中分为必修与选修,本是个创举,可是有的学校1.25学年必修学完后,马上转入高考备战了。还有的刚上高一,就大量练习“高考瞭望”、“高考攻关”之类习题。真是适得其反。课改本来是要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可是搞了多年,并没有把负担减下来,有的还加重了。这里当然有社会原因,竞争加剧,转移到教育了。但从课程教学本身检查,一切面对中考高考,不断搞提前量,层层加码,必然是不讲梯度,违背规律,搞乱脑子。

这次课标修订,重新强调了教学的梯度,这是很值得重视的。比如,小学低年段识字量就降了一些,提倡“多认少写”,并不要求都“四会”。拿阅读教学来讲,课标强调不同学段都要有梯度。小学一二年级,阅读教学主要还是激发兴趣,让孩子开始接触阅读,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能够多多少少做到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一开始最重要的就是尊重天性,培养“兴趣”。到了三四年级,开始学习默读和略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粗知文章大意,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而到了第三学段,五六年级,阅读才有速度要求,要让学生学会浏览,能初步阅读叙事性作品。作文教学呢,也有梯度要求。小学低年级不安排作文,只有“写话”,能用几句话写自己看到、听到、想到的事物,就可以了。到小学高年级,也还不是完整的作文,所以叫“习作”,要求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这时还没有必要把各种文体分得那样清楚。到了初中,才开始有作文,要求能写简单记叙性文章和说明性文章,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性文章,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高中呢,作文开始有文体练习的要求,一是理论类,如评论、随感、杂文等;二是实用类,如提要、自荐书、考察报告、研究报告等;此外,还可以尝试进行诗歌、散文等文学类的写作。注意,高中作文是把理论类和实用类写作放在前面,这是基本的,然后才是尝试进行诗歌、散文等文学类文本的写作。

一个学生初中毕业,一般而言应当具备怎样的写作能力水平?现在被弄得模糊了。其实课标是有要求的。初中毕业也就要求能写通顺、清晰的文字,大致熟悉并能掌握一般的议论文、记叙文或应用文,有一定的逻辑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但是现实情况不是这样。因为面向中考和高考,标准普遍拉高,而且方向也在偏离,如要求“创新”、“个性化”、“思想深刻”、“文笔优美”等等,都是高出于课标要求的。不讲梯度,都在搞“提前量”,有的小学一二年级就要求作文了。字都认不全,怎么作文?那只能是家长替写。有些教师要求小学生“不动笔墨不看书”,凡是过节或者逛公园,都要布置作文。那也太过苛严了,结果就是让孩子害怕读书,反感过节逛公园,这是扼杀天性。现在初中作文就开始和考试挂钩,高中作文更是全都对付高考,很多学生因此讨厌作文课。这些反常现象都值得我们反思。所以我这里讲梯度,不完全是技术问题,而是关系到整个基础教育的全局性问题。我们还是要强调贯彻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与要求,不能顺便搞“提前量”,给学生层层加码。

第二种偏向,是课堂教学“两多两少”,即教师讲得多,讨论对话多;默读少,涵泳少。

现在很多教师备课很程式化,课堂上留给学生读的机会不多,还是讲得多,加上练习、做题和讨论又多,“读”就被挤压了。还有,就是讲课太琐碎,美文鉴赏变成冷冰冰的技术性分析,甚至沦为考试技巧应对。本来语文阅读是一种美好的享受,现在变成了苦差事。考试当然要面对,但总不能只顾考试把学生的兴趣扼杀了。再说,阅读课读得少,默读少,如何能提升语文能力?新课标强调语文能力的综合培育,理解、感觉、体验、察悟,包括语感,主要靠在大量阅读中去逐步习得。这就是“涵泳”,浸润式习得,语文阅读教学最佳的境界。语文课要想办法让学生多读,尤其是诗词课,还有文言文的课,更要求阅读主体的融入,没有反复阅读,那情味就出不来,语感就出不来。集体朗诵也有必要,但不能取替个人的默读,如果缺少个人的阅读体验与感觉,没有个性化的阅读,而教师讲得太多、太细、太零碎,就可能破坏“涵泳”的感觉。现在最需要改进的就是增加学生阅读时间,让学生在默读与细读中咀英嚼华、涵泳浸润。小学阶段特别是低学段,可以多一些集体朗读,到了中学,特别是高中,就要更注重默读、浏览与快读,让学生有机会静下来自己去读,进入作品世界,在感受、体验和想象中得到熏陶,提升审美能力。

课改之后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课堂上讨论多了,教师备课也刻意安排许多讨论“对话”。讨论和对话是需要的,可以活跃气氛,但必须有个前提,那就是让学生自己先读,先有阅读的印象与感觉。不管什么类型的课,一上来就安排集体朗读,然后字词解释,段落大意,最后就是对话讨论,这样一味追求热闹,学生根本没有机会静下心来读。有的教师追求课堂效果,并不重视学生自己的“读”,而是安排很多讨论和对话。师生之间有问有答,但很多“问答”无关紧要,是脱离课文的无“语文性”的“问答”,我把它称为缺少思维深度的“浅问答”,真有点浪费时间。学生还没有怎么读,教师就要求放开思路“对话”,结果只能是天马行空。这样的课很活跃,可是上完了,并没有什么把握得住的“干货”。语文教学的“对话”很重要,这也是课改之后的新气象,但“对话”要有质量。其实“对话”有两种,一种是师生或者同学之间的对话,还有一种是学生与课文作品之间的“对话”。不能只顾前一种,而忽视后一种“对话”。学生与课文作品之间的“对话”是课堂教学的基础,只有学生自己经过细读、默读,先和作品形成过“对话”,然后再和老师或同学“对话”,才有质量和意义。课堂教学中应当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默读、细读,尽量达到涵泳的效果,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动笔写一点印象、感受等。这样,文字可以将思维细化和条理化,也是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好办法。

可以说,没有默读和细读,没有涵泳,也就没有成功的语文课。

现在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缺少涵泳,效果不太理想,除了受制于高考和中考,还跟照搬大学中文系专业教学的框架方式有很大关系。比如文言文教学,像大学中文系的古汉语研究似的,把语法讲得那样细,一个字一个字翻来覆去掰碎了,学生哪还有时间读书?往往一首诗、一篇文章学生自己还来不及读几遍,就开始总结思想、分析形象,甚至过度阐释,语文的感觉、体验始终没有出来。还是要注意给学生一些空间,营造一点涵泳氛围,培养语感和审美力。每个教师可以有不同的教学方法,但只要有心,想着让学生的智商和情商都得到发展,让学生既能考好,又确实培养起阅读兴趣,那才有真功夫,也才符合课改精神。

现在关于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讨很多,对教学实施是有帮助的,但我觉得不能只从技术层面看待这个问题,还是要更新观念,有了正确的观念,才可以找到好的办法。大家可以注意一下这次课标修订是如何强化新的阅读教学理念的。课标认为阅读除了获取信息、认识世界,还有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认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里就包括前面说的“涵泳”。新课标还特别提出要打破以往教师讲得太多,而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阅读实践的偏向,当然,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过度发挥。这些提醒,对于教学都是有针对性的。课改是提倡启发式教学的,所谓启发式,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善于抓住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常见的问题,让学生能通过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探讨去逐步加以解决,感受力、理解力与表达能力都会很自然地得到提高。应当让学生在阅读中全身心去体验,才能发现美,那样的课也才调动学生的兴趣与感觉。看来,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得注意改变“两多两少”现象。

第三种偏向,不让学生读“闲书”。

新课改在阅读教学方面有明确的指示,就是让学生有选择,有自由度,扩大阅读空间。对于语文教学来说,阅读量非常重要,有一定的阅读量,语文素养才能得到提高,光靠做题是不行的,题海战术只会败坏学生学习的胃口,让他们失去对语文的兴趣。这里要特别讲讲学生读“闲书”的问题。现在无论教师还是家长,一般都不太赞成学生自主选择阅读,不让读“闲书”。这种偏向是不对的。“闲书”指的是学生选择的课外书,包括某些流行读物。读“闲书”也是一种阅读,可以引发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提高阅读能力,更重要的,这是学生的“语文生活”的重要部分。如果教师对学生的“语文生活”有所了解,能藉此与学生对话,那么语文阅读教学便可能别开生面,并可以事半功倍,大大延伸出去。

2009年我在北大本科一年级新生中做过一次调查,发现两点:一,凡是喜欢语文,形成了阅读习惯的,都是课外阅读量大、知识面广,读过很多“闲书”的,这一部分学生思想一般比较活跃,整体素质也高;二,只熟习教材和教辅,课外阅读“闲书”少,没有阅读习惯,即使考试成绩不错,转入大学的学习方式也都比较难,视野窄,思路不太开展。第二类学生占有相当比例,他们往往是高分低能。在应试教育还不可能完全取消的情况下,最好还是要兼顾一些,除了“为高考而读书”,适当保留一点自由阅读的空间,让学生的爱好与潜力在相对宽松的个性化阅读中发展。反过来,人文素质高了,也是有利于考试拿到好成绩的。

中小学语文教学如何沟通课内课外的阅读,是需要探索解决的重要课题。前面讲到现在某些新编教材存在不讲梯度等缺失,但也有长处,就是普遍都有阅读探究的“链接”,给学生提供课外阅读书目。应当好好利用这种“链接”资源,鼓励课外阅读。教师和家长应当把目光放长远一点来看问题,看到学生有课外阅读需求是非常值得珍惜的,不要因为考试而扼杀这种兴趣。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应当有所关心和一定的指导,但没有必要过多干涉。学生有他们的“语文生活”,有他们的语文“圈子”与表达形式,包括他们的课外“闲书”的阅读交流、上网、博客、QQ,等等,其实这些都是他们语文能力成长的重要方面,又关系到语文兴趣的培养和阅读习惯的形成。我们也许不能完全进入学生的语文生活,但应当给予尊重和必要的关照,尽可能在语文课和学生的“语文生活”之间疏通一条通道,那肯定会加倍引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起读书的习惯。应当看到,现在的应试教育是扼杀兴趣的,学生除了课本和教辅,再没有兴趣读书。这是可悲的。语文课改一定要高度重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重视并能多少进入学生的语文生活。阅读教学,甚至整个语文教学,都要高度注意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

应建立这样一种观念:语文教学的效果好不好,不止是看课内或考试,很大程度上要看课外,看是否培养了阅读的兴趣与习惯。这次课标修订也强化了对于课外阅读的指导,强调在阅读问题上“尊重天性,培养兴趣,提高能力”。这三句话很值得琢磨。在课内要注意引起阅读的兴味,学生课就会主动找书来看,慢慢形成习惯。

现在语文教学几乎完全指向高考,这是很枯燥、很累人的,很多学生中学毕业了,却没有形成阅读的爱好与习惯,除了课本与教辅,没有读过几本书,阅读对他们来说不是一件优雅有趣的事情。这样的语文课是失败的。语文教学除了学习知识,提高能力,还有更重要的,是培养高尚的读书习惯,把阅读作为一种基本的生活方式来培育。一个人成年后不管从事什么工作,无论贫穷富贵,如果没有读书的习惯,甚至基本上不怎么读书,就很难实现终身教育,也很难提升素养。培养阅读习惯是为学生的一生打底子。

课改指导下的阅读教学,重在养成阅读的兴趣与习惯,发掘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这是可以让学生终生受益的。如果能从培养一种完善的生活方式这一角度去理解,阅读教学的改革就可能获得新的高度和力度。

第四种偏向,“文笔”成了作文教学的第一要义。

我曾经写过专门的文章,认为“文笔”并非作文教学的“第一要义”。①目前,过分看重“文笔”的偏向很突出,应引起高度警惕。

语文课历来注重文学性,注重修辞、文采,文学类课文在语文课中所占的比重是很大的。文学作品在情感教育和学习表达方面有特殊的功能,语文课多选一些文学类课文,是必要的,特别是小学与初中。而到高中,则应当适当增加非文学类的课文的比重,包括理论性、应用性的文章。总的来说,无论教材编写还是教学实践,我们的语文课还是格外注重文学的,这容易给人印象,好像“文笔”好就是语文好,其实不见得,两者不能画等号。中小学生学习文学,是为了审美教育和情感教育,为了学习语言表达,但不是为了学会创作,更不是为了培养文人。我看有些初中语文教材的思考练习题设计,太过偏重文学技巧的训练,而不在引导审美与表达方面下工夫,这是舍本逐末,偏离语文教育的宗旨了。我们许多教师都是中文系毕业的,对文学创作比较有兴趣,在文学技巧手法方面也好像比较好发挥,“有讲头”,教学中很自然就往文学的方面偏,偏重于“文笔”了。我觉得对这种偏向应当有所反思,回到语文教育的宗旨上来考虑问题。目前语文教学偏重“文笔”,不见得就是钟爱文学,也不一定是重视审美与情感教育,而是另有功利化的考虑。为了准备中考和高考作文,往往就教学生如何把文字写得漂亮,去吸引阅卷教师的“眼球”。这做法影响到整个语文教学,从小学、初中到高中,作文课都往抒情、修辞、文学的方面走。于是那种缺少思想内涵与智性分析,动不动就用典、堆砌词藻、宣泄人生感慨的写法,在中小学生作文中很多见。我把这种文风叫做“文艺腔”。

某语文刊物组编了2010年高考作文的专刊,收录有各省市高考高分和满分的考场作文四十多篇,每篇都有讲评。我粗略看过,发现其中大多数都有“文艺腔”。所谓“文艺腔”有这么几个共同点:多用排比、比喻;喜欢洋洋洒洒列数古今人物典故名言,显示有“文化底蕴”;堆砌词藻,走华丽的路子,大话空话多,炫耀文笔,很少是朴实、清晰、亲切的一路;预设开头结尾,彼此雷同。我试图说服自己:这毕竟是青春文章,难免华丽、幼稚。问题是这些都是高分作文,而且是阅卷教师也都比较赞赏的。可见前面说的作文教学太过注重“文笔”,以至“文笔”成了作文教学的“第一要义”这一判断,大致是符合当下语文教学的实际的。

为什么会太过注重“文笔”?首先是传统的延续与影响。从历史上看,偏重“文笔”是语文教学的一个传统,自然有其理由,可是这种传统培养出来的学生,很在意“文笔”,思考力、分析力与创新能力却不见得好。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讲“中学语文是人文教育而非文人教育”②。传统的语文教学基本上是“文人教育”,其得失是可以专门去研究的,但影响不能否认。现在的基础教育应当是公民的普通教育,而不是“文人教育”,即使语文课要有文学审美的教育,也只是培养“全人”的需要,而并非要培养文人。

过分重视“文笔”,还和中考与高考的负面影响有关,这是更主要的原因。中考和高考作文命题大都偏于文学的感性的路子,而且重视“文笔”的考查,这就影响和制约着语文教学。拿高考作文评级来说,有意无意在鼓励偏重“文笔”,这是个问题。现有的高考作文判定分数设定了基础等级与发展等级,前者是较差和一般的,而发展等级则含有四个要素的评判,即深刻(其实对中学生来说比较难,还不如立论有新意),丰富(材料,形象,意境),文采(也就是文笔,词语生动,句式灵活,文句有意蕴,修辞),创见(独到见解,这也很难)。其实“深刻”、“丰富”和“创见”都较难,也不太容易评判,唯独“文采”比起其他三点容易达到,也较好把握,改卷“操作性”较强,这就让人感到“文采”或者“文笔”是比较看得见,也是容易“拿分”的,大家都乐意在这方面投入。许多教师训练学生,就把“文笔”作为最重要的应试手段,甚至等而下之,当做一种“眼球”战术。“文艺腔”所以成为风气,跟这种考试的指向有关。看来高考评分等级还是要改一改,适当淡化“文采”或“文笔”要求,强调文从字顺以及分析、概括、表达能力。语文教学包括作文教学主要培养表达能力,特别是书面表达能力,能写通顺、清晰的文字,这是最基本和主要的,其次才是文采、抒情、审美,等等。中考和高考作文主要考什么?主要还是考文字表达能力,当然,其中也就包括思维能力,至于文笔、文采,虽然也应纳入评分,但不应是主要的,考试也不应当侧重考这些。

我很欣赏2010年有些地区语文高考的两个变化。一是除了专门的作文题,还把某些“作文因素”分散到其他试题中,让其他试题也担负一部分作文水平测试的功能。比如增加了“语言文字运用”的题型。这类题需要有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偏于理性表达,一味追求“文笔”是不管用的。这体现高考作文改革的一个方向。第二个变化,是作文命题由感性抒情转向理性分析。材料作文或“截搭式”作文的题目多了,共同点是开放,又有一点限定,可以抒情、想象,但更需要理性思维。这种变化符合课改的意图,是可喜的,也是可行的。

第五种偏向,“宿构作文”成风。

现在很多中学的作文教学都是瞄准中考高考,主要是以范文分析为核心的文体“套路”的练习,但“套路”容易沦为“宿构”,结果“宿构作文”成风。模仿式的作文教学对于学会一般的文字表达,也不无好处。以“仿写”作为一种初级写作教学的办法,通过系统上课和反复练习,让学生熟悉和练习写作的基本技能,会有所收获。但“仿写”不是目的,满足于“仿写”,沦为应试的“套路”和技巧,就走向反面,肯定束缚个性,形成空话、大话、假话连篇的“八股”。前面讲的过分追求“文笔”,往往也和“套路”连成一气,结果带有“文艺腔”的“宿构作文”就遍地都是了。

现在市面上常见很多作文选析、作文辞典之类的书,对考试不能说完全没有用,但如果满足于读这样一些书,停留在作文技法的模仿阶段,水平终究是很难上去的。况且这类为应付考试的的书读多了,匠气就来了,最严重的后果,是语文学习的“胃口”给败坏了,兴趣没了,对学生的成长来说,这可是伤筋动骨的残害。2009年我在北大本科生中的调查也表明,学生最反感的是传授这种“敲门砖”式的“宿构作文”,认为这无形中鼓吹了虚假浮泛的学风,对他们的人生观都有恶劣的影响。③

写作教学的问题很大,要改革很难,我看可以从这里入手,就是要摆脱那种“宿构作文”的教学思路。也要改改“急躁症”,不能太功利,不能只面对考试,还是要着眼长远,着眼整体语文素养的提升。作文教学很难“教”,好像投入和产出往往不成比例。的确,作文教学不好把握,没有适合所有学校与学生的万全之策。写作能力的提升归根到底要靠语文综合素养,靠积累,而语文素养,包括才情、个性、潜能,不全是“教”出来的,有很多东西“教”不出来,能“教”的只是一部分。比如写作的技能、知识、套路,也就是一些“规矩”,是可以“教”的,但写作水平的整体提升又不能只靠这些。我们可以教学生如何“做文章”,教一般的路数和技巧,但很难教“做好文章”。不可教不是不要教,不是放弃,而是需要整个语文教学来配合,需要比较长时间的训练和积累,不能立竿见影。

作文课和阅读课一样,需要气氛,需要熏陶,需要不断激发学生表达言说的欲望。无论什么教学法,重要的是让学生对写作有兴趣,应当想办法营造一种氛围,引起学生动笔的兴趣,有了兴趣就好办。如果把作文课上成应试技巧课,完全纳入高考或中考准备,那是很难引起兴趣的。如果教师自己都很功利,对写作没兴趣也没感觉,那也不能指望学生对作文有兴趣。

应当让学生感到学习写作既是升学的需要,更是终生需要的一种能力和修养,是有趣的、值得投入的事情。

有些太功利的事情是不能去做的,比如押题。即使教师心里有猜想考试题目的愿望,也不能让学生往这方面准备。何况现在高考和中考作文命题的类型在改变,押题越来越难,即使押对了(这种几率太小),也无济于事。

如果说有作文教学的正路,那就是三句话:读写结合,广泛阅读,适当练写。写作水平的提升不能完全依赖写作课,平时的阅读课和选修课等,也应适当安排写作练习。写作可以呈现阅读状态,还可以促进、深化阅读效果,提升阅读能力。阅读课上可以让学生及时把阅读的印象、体验与感悟写下来。一边读,一边写,其中有思路的整理,有分析概括,是思维训练和文字训练的好办法。这样还可以把写作训练分散到阅读课中,真正做到读写结合。除了阅读课上 练笔,平时也应当鼓励学生把阅读与写作结合。

提升写作能力,最重要是扩大阅读面,加上适当的思维训练和文字训练。多读比多写能更有效地提高写作能力。写作主要属于信息输出行为,在一次次的写作过程中,学生对于已有的素材进行筛选、剪裁、组合等,写作技巧和语言运用的熟练程度会有所提高,但是对于信息量、信息结构和精神能量影响不大。而多读就不同了,多读能不断增加信息量,改变知识结构,拓展视野,丰富想象力,提高分析概括能力,下笔时思维就更加活跃;而且阅读可以获取大量写作素材,词汇量大增,语感形成,这些都是写好文章的基础。总之,阅读量增加,与写作水平提高是成正比的。所以还是要特别重视阅读,鼓励阅读,尽量扩大阅读面、知识面。无论用什么教学方法,都应当读写结合,广泛阅读,适当练写,这是写作教学的基础。老师们常常抱怨没有一种可行的作文教学系统,难于安排教学计划。现在的语文教材都设计有作文教学的板块,各个版本不太一样,有的依若干话题带出种种写法,有的则按照文体和技法安排,各有各的特色,也可能有短处。教学中不一定照搬教材的作文教学体系,最好能依托自己的经验,并面对你们的学生,从实际出发,选择某一种体系作为基本框架,加于调整,形成自己的写作教学计划。作文教学实践性很强,不必讲许多理论,主要靠大量阅读、适当模仿和不断的练习。基本的写作技能训练还是要讲的,要有层级递进,每个层级或环节突出某一重点,但不必分得太细、太琐碎,也不要太技巧化。教师一定要给学生改作文,及时提出有针对性和指导性的意见。写作教学的确很多困难,但这毕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面,不是无所作为的,只要加大投入,细水长流,就一定会有成效。

注解:

①见拙文《文笔不是作文教学第一要义》,《中国教育报》2009年7月24日。

②见《温儒敏论语文教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7页。原载武汉《语文教学与研究》2003年8期。

上一篇:《科学改变人类生活的100个瞬间》读书笔记下一篇:六一儿童节小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