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程总的培养目标

2024-08-23

数学课程总的培养目标(精选5篇)

1.数学课程总的培养目标 篇一

关键词:高职教育,应用数学,培养要求,课程结构,改革措施

前言

结合相关实践调查经验整理分析, 应用数学始终被作为职业素质教育课程有机拓展的保障, 其中特定教学指标在于引导学生快速掌握各类数学基础知识, 必要情况下联合多媒体设备创设教学情境, 借此强化学生个体解析问题、逻辑思维实力。实际上, 高职院校生源大多数源自于高中毕业生, 这类群体数学基本功往往参差不齐, 教师往往需要顾及不同个体身心发展规则, 进行数学理念论证适当淡化, 同时构筑起生动化必修和选修课程引导模块单元, 希望透过前者基础、专业知识内容交互式运转过后, 为学生今后数学建模和运筹应用实力提升, 奠定应有的和谐适应基础。

一、高职应用数学课程规范性准则系统化制定和有机实施

根据目前高职教育综合型人才培养指标、应用数学课程内容布置原则加以适度延展, 教学人员日后核心任务便是尽快设置最新知识灌输、能力拓展和职业素质完善单元, 确保当中学生个体能够掌握必要的数学理论和应用准则, 自此养成独有的数据运算、生活化问题分析解决、逻辑推理能力;同时构筑起系统化数学思维结构, 毕竟职业素质培养指标在于赋予个体善于发现的意识, 令其愿意参与到集体活动之中, 建立起踏实的意志品格和较为严谨的科学探究习惯。

二、高职应用数学课程内容的精细化设计和灵活覆盖

依照课程既有规划指标和学生身心发展特征, 进行高职应用数学课程内部一切实用特性加以修缮。

其中, 基础模块教学内容可以顺势定义为一元函数微积分形式, 对于不同专业要求适用度较广, 可以说此类教学活动中最为基础的项目。当然, 教学人员为了尽量将内部知识理论深度降低, 理当借用软件进行微积分运算, 这样课堂内部实验内容自然增加。需要加以强调的是, 此类结构单元务必发挥精细讲解功效, 力求令学生能够尽量掌握各种诀窍, 为自身今后数学应用实力拓展提供支撑基础。

而专业模块时刻秉承着基础课有机传承和个体素质综合拓展原则, 开始进行有关机械、电气、计算机以及工商管理教学内容吸纳整编。当中的机械类专业内容加以细致拆解, 当中集结了常微分方程、多元函数、无穷级数、微积分要诀;电气类专业则围绕微分方程、拉普拉斯加以疏导变换。相对地工商管理教学内容保留矩阵与概率统计诉求, 尤其经过计算机线性、逻辑和离散数学控制技术协助过后, 此类模块系统性、完整性工作实效便轻松地和课程内容紧密衔接。长此以往, 学生在掌握相关数学知识过后, 便可以快速地挪用到专业实践单元之中, 贯彻今后职业前景预测和支持服务之功效指标。

三、多元化教学引导手段的科学整编和拓展实施

教学手段在表现形式上发挥教、学、做统一化指导效用, 使得应用数学课程不管是在练习内容或是实践方式上都有所长进, 包括循序渐进的简易化理论教学、学生现场实验情境演示和讨论探究形式等。尤其是在处理较为抽象的数学概念期间, 教师需要配合现场引导方式进行学生抽象数学概念理解途径挖掘, 辅助个体快速记忆关键性知识要领并形成多元化思维体系;另外, 便是适时地沿用数学概念、数学运算准则对比方式, 方便学生快速吸纳全新应用数学概念和运算法则, 最终贯彻事半功倍的教学规范指标。

归结来讲, 作为新时代高职应用数学主讲教师, 其有义务联合各类渠道完善工学结合形式的课堂内容, 同时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创独有的生活化交流引导情境, 从中彰显标准化就业服务导向特性, 使得工作性教学体系顺势过渡。今后教学主体核心任务, 便是重新构筑既有课程疏导体系单元, 尽量吸纳既定单元驱动、案例教学、理论实践一体化模式覆盖交接原理, 使得学生能够充分细致地感知数学应用活动的趣味。

另一方面, 考试内容侧重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实际问题的解决, 题型包括基础题、应用题、研究性试题三个层次。基础题考核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定理及基本计算方法;应用题根据学生的专业差别命题, 考核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不同专业进行考核, 研究性试题内容的选择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考核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例如撰写数学小论文、参加数学建模比赛等。

四、结语

综上所述, 现如今我国高职应用数学课程改革活动仍旧不断运行, 作为新时代主讲教师, 必须全身心投入到各类培养目标合作交流环境之中;同时联合学生个体身心发展规则和先进技术设备资源, 在合理时间范围内制定较为灵活、完善的调试方案, 为其今后职业发展方向预测和必备技能实力积累奠定深刻适应基础。

参考文献

[1]徐小丽.高等职业院校数学课程改革研究[D].苏州大学, 2010.

[3]石勇.高职高数课紧贴专业需要的必要性与教学探索[D].山东师范大学, 2011.

[3]张兰.高职院校课堂教学管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2013.

2.数学课程总的培养目标 篇二

一、实施目标分层教学中始终体现以下几项原则:

1. 无歧视原则.

学生作为学习权利的主体, 每名学生都有同等享受学校教育资源的权利.因此, 对数学学困生我们并没有把他们当为差生, 而是认为他们在数学这门功课上暂时落后而已.

2. 因材施教原则.

我们知道不同的学生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时候存在许多不同的差异, 作为教育工作者, 应承认并尊重这种差异.搞分层教学也就是根据学生的这一差异, 实施教学管理、教学进度、教学过程、测试形式等都有不同层次的变化, 从而充分地体现了分层教学中的因材施教原则.

3. 双向激励原则.

A层学生要不断地激励他们勇往直前, 大胆创新.C层学生在他们取得少许成绩时及时鼓励他们, 让他们能够尝到成功的喜悦.这样便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也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4. 以人为本原则.

分层时充分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和精神,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地位的作用.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 让他们学有所长, 学有所得, 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形成良好的个性品格.

二、在实施目标分层教学中, 其具体的分层步骤和做法如下

1.根据学生升学的期末综合成绩把学生进行分层

根据学生期末考成绩或他们的学习态度、方法、兴趣爱好和接受能力, 为了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将全体学生分为奥赛班、提高班和希望班 (即平常说的A, B, C) 三个层次.学生层次的划分不是绝对的一刀切, 要尽可能客观、准确, 更重要的是, 学生的层次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它可以依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的进展定期调整.每学期期中考后进行小调整, 一部分提高班层次的学生进入了奥赛班层次, 而奥赛班层次的也有一部分由于各种原因而降到了提高班层次.这三个层次之间的学生都有不同层次的调整, 使他们学有所长, 学有所得, 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2.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情况, 进行知识目标分层

A层:学生的数学语言和数学双基知识较扎实, 分析理解能力较强, 心理上既有优越感, 又有危机感.为此, 我们提出在知识目标上, 学生不仅能透彻理解学科的知识点, 并能有所扩展和提高.在能力目标上, 着重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和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技能和技巧, 充分发挥这一层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作用, 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 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B层:学生的基础知识比较扎实, 但也存在不少知识上的漏洞和欠缺.为此, 我们要求B层学生基本能按《新课程标准》学好新教材, 熟释理解数学课本中例题的基本思路和解答方法, 熟练掌握课本中A组的练习题, 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课本中有一定难度的B组练习题, 努力提高他们的分析和理解知识的能力, 侧重培养他们的解题的技能和技巧, 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顺利完成教学大纲中规定的目标和任务.

C层:这层的学生双基知识较差, 表达能力不强, 分析理解较差, 上课无心学习, 为了这类学生有信心学习, 必须根据C层学生的实际, 采取各种有效的手段和措施, 来降低学生的起点, 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树立信心.因此我们只要求C层学生掌握每节课最基本的基础知识, 并降低难度较大的例题, 使这层学生在理解例题的基础上, 熟练掌握A组中比较简单的习题, 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 重新树立起学习的信心.而书本中的B组题就不要求C层的学生去掌握.目标分层往往与学生分层联系在一起, 但有时学生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自由选择学习目标.

3.根据学科特点进行教学过程分层

分层教学也就是依据对不同层次学生所定出的目标进行教学.A层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以培养他们运用数学语言的能力、解题的综合能力、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创新发现能力.而B层学生则要以熟练掌握基本数学语言和基础知识为主, 基本掌握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C层学生因为要降低难度, 授课速度要稍微放慢一些.

4.根据学生对每堂课掌握知识的情况进行作业分层

A层:多设计深化题, 以灵活多变的综合题、思维创新题型为主, 强化解题技能技巧和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B层:以巩固题为主, 围绕数学书本的基础知识加以巩固.

C层:以课本中最基础的习题为主, 或以教师适当改编降低了难度的习题为主.

5.平时测验或期中考试做到试题适当分层

平时的测验, 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来设计组合测试题, 期中考和期末考我们采用同一份试题, 目的是有步骤有层次地对学生进行鼓励和促进.

6. 评价分层

比如期中考后, 我们对每层成绩优胜者都进行表扬和奖励, 以促进他们今后的学习.

3.浅谈新课程下数学教学的三维目标 篇三

在新课改不断深入的过程中, 三维目标已经慢慢地被广大的数学教师所接受, 但是在长期的传统数学教学下, 大部分的高中教师已经习惯了老的教学模式, 课堂上过于重视知识的灌输, 总是强调对概念的记忆, 或者是对解题方法的模仿, 比如:大部分的高中数学课可能会有这样的一种模式.首先数学教师们会选好一些体现课上所要讲的知识的例题, 然后在课堂上会细致地逐一讲解, 告诉学生们碰到这一类型的题目就用这种解法, 然后就安排一些课堂练习.通常这样的一节课会让学生很好地掌握这种题型的做法, 再碰到这类题型的时候学生很快的就会模仿例题的解题过程把题目解出来.可能大家看到这里就会想这不是挺好的吗, 教学效果很明显啊, 学生学会了他所要掌握的知识, 目的已经达到了.但是这样的一堂课即使有再热烈的课堂气氛也掩饰不住这节课的枯燥乏味, 因为学生只是学会了模仿和记忆, 而题目到底为什么这样去解, 出这道题目的用意到底在哪里, 除了老师的解法以外还有没有其他的解法, 在所有的解法里面到底哪种最好最简单, 这一系列的问题学生根本就没去考虑.想过这些我们可能就无法再认为这是成功的一节课了.

其实, 之所以有这样的偏差是因为我们对数学教育的理解有些片面导致的.数学教育应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知识教育, 一方面应该是能力教育.知识教育主要体现的是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数学方法、数学语言、数学问题方面的教育, 这方面的教育是表面化的, 教师们比较容易把握能力教育则是指数学思想、数学精神、数学意识、数学观念方面的教育, 这方面教育是内在的, 比较容易让人忽略, 也是教师们不容易把握的.恰恰是这种内在的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更为深远, 它可以使人变得更聪明, 更强大.为了改变传统教育中片面追求知识教育而忽视了能力教育这一弊端, 新课改提出了三维目标这一全新目标.

三维目标的提出对我们的数学课堂作出了新的要求, 以往在备课的时候我们经常考虑的重点就是教学目标, 而所谓的教学目标基本上体现的都是知识目标.现在我们所要考虑的就不单单是知识目标这一方面了, 它还包括了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 这是三维目标对我们的最基本的要求.当然这些目标不是独立存在的, 也不是在进行简单的叠加, 它们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它们是相互交融的.其中“知识与技能”目标体现了我们数学课上的表面“目的”, 只有学生在不断的反思、求解的过程中才能慢慢体会这一目标的精髓;“过程与方法”目标体现了学生的思考、求解过程.它提高了我们对“知识与技能”的要求, 也促进了我们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则是前两个目标的一个升华, 它是学生在利用“过程和方法”掌握“知识和技能”以后形成的一种新的观念, 它的形成体现了学生的数学观、数学精神和数学思想, 对学生以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所以三维目标其实主要是以“知识与技能”为主体, 在数学知识探究的“过程与方法”中, 实现更高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

在三维目标的影响与要求下, 现在的我们在课堂上更想了解学生的想法, 想知道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之下对题目或知识上有什么不一样的看法, 更加重视了学生探索与发现的能力的培养, 而且我们也会关注通过数学课上的学习是否会让学生形成一定的数学思想和意识, 这种思想和意识将会对学生的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现在我们在设计一堂课的时候, 已经不是局限于如何能完成这节课的知识目标了, 而是要考虑如何能将我们所要实现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与情感目标体现得更好, 更加明确.我们要体现每节课的精髓, 要在设计每一个环节上都提出“为什么”, 比如这道题的已知条件这样给是为什么?你为什么用这样的解法去做?除了这样想, 你还有什么别的想法?你最多可以用几种方法解出来?在提问的时候一定要关注学生的参与度以及他们在参与的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情感、能力等.如果一节课能做到是由学生提出问题, 并能认真进行思考, 甚至通过讨论, 最后解决问题, 那么这节课才真正是一节精彩的好课, 因为它让学生得到了真正的锻炼, 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我们要给学生想象的自由空间, 让他们敢于思考, 愿意探索, 充分地做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在学生研究和探索的同时教师要进行适当的点拨, 让学生们少走弯路能够得到更大的飞跃.

当然三维目标不只给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对于教师它也有了不一样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是指导者, 教师的指导脱离不开学生, 学生的学习也脱离不了教师的轨道, 否则就失去了教学的意义.所以在三维目标的要求下, 教师的素质要和课堂的教学一起发生改变, 一同进行提高.这种提高包含教师的观念和素质的改变, 教师的观念有很丰富的内涵, 其中包括教师的知识观、学生观、教学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 不管是其中的哪一种观念都对学生有很重要的影响, 这些影响有一些是显性的, 如教师的知识观, 它可以直接作用于学生;还有一些影响则是隐性的, 如教师的人生观, 它可以对学生的人生观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要想真正的实现三维目标就一定要先提高自己自身的素质, 形成并保持正确的观念, 只有具备了先进的教育教学观念和过硬的自身素质才能在数学教学的三维目标下感到教学上的“得心应手”, 而不会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4.数学课程总的培养目标 篇四

一、关于课程建设

课程是教学的科目和进程, 是实现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所以课程质量高, 才能有高水平的学科专业, 才能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如果课程质量差, 又不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就会产生连锁反应、恶性循环, 最终导致无法完成专业的培养目标, 影响到学校进一步的发展。由此可见, 课程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单元, 是构成学科、专业的第一要素, 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基础和核心。因此, 课程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没有好的课程建设, 就无法完成教学目标, 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二、我院艺术类专业发展轨迹

(一) 我院自2005年开始招收艺术类专业以来, 目前已开设了表演、舞蹈学 (舞蹈教育方向) 、舞蹈学 (体育舞蹈方向) 及音乐学三个专业及四个不同方向。

1.于2005年开设表演专业 (体育艺术表演方向) , 包括健美操、艺术体操、体育舞蹈及舞蹈四个专业。2006年开设舞蹈学专业 (舞蹈教育方向) , 2008年增设体育舞蹈方向。2007年6月28日成立艺术系, 2010年更名为体育艺术系。

2.在教法上, 教师授课的价值取向不同。针对舞蹈学专业 (体育舞蹈方向) 的芭蕾基训课, 教师往往大多通过直接给与组合的教材训练学生的舞姿、表演能力和技术能力来达到教学目的。而舞蹈学专业 (舞蹈教育方向) 的芭蕾基训课, 教师则在给与较丰富的教材中, 更强调学生的融会贯通。从分解到组合, 强调讲解与训练, 强调教材动态的解析 (对某一具体的动作进行分析解剖) 以及教材背后的文化意义的阐述。正所谓“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3.舞蹈理论与实践课程作为舞蹈学专业 (舞蹈教育方向) 的专修课, 涵盖了芭蕾基训、民族民间舞等教学内容。在2012年培养方案中将其学时增加到702学时, 突出了专业方向。而体育舞蹈方向的舞蹈理论与实践课程则包括摩登舞与拉丁舞两大类。

(二) 课程改变

体育艺术系2012年培养方案调整和设置如下:课程名称修正:《中国舞蹈史》与《外国舞蹈史》合为《中外舞蹈史》;《现代舞基训》修正为《现代舞》;《舞蹈编导》修正为《舞蹈编导 (体育舞蹈/舞蹈) 》。课程增设:《体育舞蹈/舞蹈》;《舞蹈剧目》、《舞台设计》、《排舞》、《爵士舞》、《表演艺术管理》等。

三、课程模式设想

要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就要靠课程来实现, 因此, 根据培养目标要求, 科学合理的调整和设置课程就是至关重要的。同一门课程在不同的专业中必然会因为专业培养目标的不同而在课程设置内容上有所区别。要明确认清二者的区别, 同时也要正视二者的共通性, 既要把握不同的目标又要着眼于具体的研究。这样才能科学合理的调整和设置好不同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芭蕾基训作为我院舞蹈学专业的核心课程, 对培养目标的实现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专业方向不同但它们在内容上必有重叠、交叉。然而, 它也必然在课程内容上有所区别, 必须要强调特点明显、特色突出的课程内容。

四、不同专业的芭蕾基训课程

(一) 舞蹈学专业 (体育舞蹈方向) 的芭蕾基训课程

以训练学生技术能力为主要培养方向, 芭蕾基训作为体育舞蹈方向的基础课程, 首先要明确为什么要开设这门课程, 但更应该清楚的是, 舞蹈学专业的体育舞蹈方向不同于舞蹈教育方向的芭蕾基训课, 其主要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初步掌握芭蕾的基本动作和基本技术。通过训练正确掌握肢体开、绷、直、立的感觉, 及身体的协调性和平衡感, 训练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 培养规范的舞姿, 使姿态优美挺拔。所以课程内容应为此教学目的服务, 尤其对目前的表演生源状况, 组合编排不可过于复杂, 应从基础打起, 并提高训练性。

(二) 舞蹈学专业 (舞蹈教育方向) 的芭蕾基训课程

舞蹈学专业 (舞蹈教育方向) 的芭蕾基训课程为558学时, 安排在第一、二学年的一、二、三、四学期上课。它的教学目的应涉及两个方面, 一是自身的表演能力, 二是教学能力。所以课程内容安排也应以达到这两个目的为出发点, 通过丰富的组合训练, 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里涉猎尽可能多的知识, 同时又要通过各种方法手段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

五、结语

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应该与教育目标相统一, 不同专业方向不同的教育目标, 虽是同一门的课程, 其课程内容一定也是不同的。只有这样, 才可能培养出我们需要的人才, 实现教学目标。作为体育院校的新专业, 今后的发展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思考。为此, 还希望同仁们给予更多的建议。

参考文献

[1]李亚萌, 吴晓红.我国体育院校表演专业培养目标设置现状研究.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9, 3.

[2]于平, 顾以雯.高等学校舞蹈专业本科教学方案修订的几点思考[J].北京: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1994, 2:15-26.

5.数学课程总的培养目标 篇五

工程力学课程是工科院校普遍开设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2], 课程知识量大、逻辑性强、与工程建设实际联系紧密, 教学学时一般较长, 学生工程力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灵活运用的程度对其专业知识体系的完整构建有很大帮助, 工程力学课程教学的科学设计, 能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起到比较大的作用。目前, 虽然人才培养理念和培养模式从宏观上有了一定的改观, 但是, 从微观层面的课程教学来看, 教学模式与培养创新型人才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工程力学课程的教学也存在这样的问题。为适应创新人才素质培养的要求, 工程力学课程教学的方法, 需要从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出发, 进行设计和创新。

1 工程力学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分析

传统专业知识型人才培养目标下, 工程力学课程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方面, 学生学习以应付考试为目的, 对解题方法、公式死记硬背, 不注重公式的来历以及原理的分析, 对课程的内容不求甚解, 创新基础薄弱;另一方面, 教师对教学过程缺乏设计, 课堂教学还是采用知识讲解及习题训练的模式, 与学生很少互动, 学生处于被动灌输状态, 缺乏主动思考的时间, 学生学习积极性得不到有效调动, 创新思维能力得不到有效训练和开发;还有, 教师多媒体电子课件大部分来自网络, 由于资源有限及电子课件制作费时, 大多只是课本内容的堆砌, 同时, 也普遍缺乏基于学生学习特点的课堂授课内容逻辑关系、讲解次重点的设计, 课堂教学形式有待创新。

工程力学教学课时长, 课程内容较多, 逻辑性、连贯性强, 科学的课程教学设计, 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我们可以对工程力学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精心的设计, 以达到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效果。

2 工程力学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方法

2.1 预习和总结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下, 工程力学的课程知识, 让学生理解、掌握并能适当的运用不再是最终的目的, 更重要的是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 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能够得到训练和提高。工程力学的教学中, 可以根据课程的进度及所讲授部分的难易程度, 在课堂讲授结束时布置本章、本节或某个重要知识点的学习总结, 也可以布置下一章、节或知识点的预习报告, 要求学生在课外完成。学习总结的撰写在复习知识点的同时, 可以锻炼学生对重点的判断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预习报告的撰写可以训练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教学中能起到良好的能力训练作用。其中, 对于预习报告的安排, 教师要提出具体的要求, 不能简单的以预习某章节为题目, 这样学生的研读会很随意, 不能达到训练的要求。教师要采用引导的方式, 可以采用一连串前后逻辑明确或层层深入的问题, 这样可以教会学生理清思路, 让学生自己阅读并找出答案。总结可以在每章课程讲授结束之后, 要求学生总结某个结论或公式的分析推导的步骤和方法。预习报告和课后总结建议在每一个新的章节或知识点讲授的前后布置, 也可以根据具体的课时情况灵活安排, 以达到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对所学重点的判断、归纳、总结的能力。除此之外, 预习与总结还有助于学生更加全面、深入的掌握课程内容, 可以为教师课堂讲授节省更多的时间, 从而为师生互动、分组讨论提供等教学方式提供更多的机会。预习和总结布置之后, 教师需要采取有效的监督保障机制, 可以采用提问、抽查、批改打分等形式监督学生预习、总结的质量, 保证学生认真完成, 以达到学习和训练的效果[3]。

2.2 课堂教学的设计应注重学生创新思维训练

传统的工科力学课程的教学, 课堂教学主要分为理论讲解和习题讲解, 教师注重在课堂上将课程知识全面深入的讲解, 力求课程讲解熟练流畅, 希望学生能全神贯注, 听懂并熟记所学知识。这种教学方式下, 学生往往也觉得教师讲的很流畅, 自己也理解的很透彻, 知识点记忆也很清晰, 但是, 只要题目或问题稍一出现变化, 就不知从何处开始分析。创新思维的基础是独立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对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不足。对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表明, 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有较好的训练学生思维的效果[4], 在工程力学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方式组合的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分析, 养成独立思考, 主动学习的习惯, 从而激发创新思维。要达到以上的效果, 需要对课堂整个的教学内容和过程做出精心的设计, 这里有几点需要注意:第一, 内容的选择要精炼, 在布置学生预习过后, 学生对将要讲授的课程知识点以及分析的过程有了一定的了解, 教师只需要将重点内容展现在课件当中, 不需要面面俱到, 同时, 要注意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 在课件的展示和表述当中要能清晰体现。第二, 课件采用多媒体展示时应逐行, 或逐个问题展示, 先显示问题, 留一段时间, 让学生思考分析, 在这期间教师可以作简单的提示和引导, 再展示答案和总结。第三, 工程力学教学当中应力公式的推导过程要重点分析讲解, 例如杆的拉压、圆轴的扭转、梁的弯曲构件横截面应力公式的推导过程, 从变形的分析到应力的分布再到应力公式的得出, 要精心设计, 梳理课本内容, 制作思路清晰、表达明确的多媒体课件, 与学生一起完成分析模型、思路、方法及最后的结论的学习。这部分内容逻辑性强、涉及知识面宽, 对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以及锻炼创新思维是非常有帮助的, 课程的讲解过程中可以结合设问、强调、板书等形式, 达到掌握知识、训练思维的效果。

2.3 科学的课程实验教学设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实验教学是一个重要的环节。科学的课程实验教学, 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科学概念、认识科学规律、掌握科学方法, 本科课程教学中实验一直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5]。实验对创新素质培养的作用主要取决于实验设置的科学性已及实验中学生参与的深度。

工程力学实验的设置, 目前大多只有基础性的验证实验, 主要有金属材料的拉伸和压缩实验、金属材料的扭转破环实验、梁弯曲正应力测定实验、主应力测定实验等, 通过这些基本实验的训练, 学生可以掌握基本的实验方法, 熟悉常规实验仪器的使用, 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并得出结果, 并通过分析处理, 写出实验报告。这些基本的静态应力测试实验, 对学生初步形成实验的概念, 认识实验的过程有很好的作用, 但是,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还需要一些综合性的实验, 例如, 可以根据实际条件, 开设弯扭组合实验、偏心压缩实验、压杆失稳实验等实验, 进一步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独立思考、建模分析的能力。为加强实验训练的效果, 实验一般以学生自己动手为主, 教师制定实验大纲, 准备实验设备, 学生动手设计实验方案, 教师指导, 学生实施。让实验室变成一个开放的课堂, 以基本验证实验训练学生实验技能, 以综合性实验开发学生研究探索的能力, 达到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

3 结论

普通本科高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涉及到办学体制、办学理念、管理模式、专业设置以及学校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本文从课程教学的层面出发, 针对工程力学这门课程如何在教学中训练、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出了一些思路和方法, 支持这些方法的实施, 还需要更新教学理念, 提高教师自身能力水平, 同时, 整个教学管理的模式也要同步调整, 以适应新的课程教学方法的实施。

参考文献

[1]包瑜.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对策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 2009.

[2]刘新柱, 王冬, 潘佳卉.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工程力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 2014 (1) .

[3]戴海燕, 工程力学教学中加强学生能力培养的有效路径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 2011 (41) .

[4]鲁中健, 杨汉嵩等《.工程力学》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价值工程, 2011 (3) .

上一篇:一年级班级奋斗目标下一篇:企业在改革发展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