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八上知识点(精选8篇)
1.历史八上知识点 篇一
近代前期西方列强的侵华和中国人民的抗争
1.“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虎门销烟,为了纪念虎门硝烟,联合国确定6月3日为“国际禁烟日”,6月26日为“国际禁毒日”。
2.近代中国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的第一次军事较量、中国近代史开始的标志: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列强最先侵入长江流域的战争——鸦片战争。
3.中国近代史以鸦片战争为开端,主要是因为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变化。
近代中国的最主要矛盾: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4.《南京条约》——中国开始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英国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需同英国商定——中国海关失去了保护中国经济的作用。
5.“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赢得春风度玉关”;“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保京师”、“天地正气”——左宗棠收复新疆;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目的:加强对西北边疆的管理和防务。
6.日本对中国发动的第一次规模的侵略战争是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
7.“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事已至此,义不独生,誓与全舰将士共存亡”——邓世昌(致远舰管带)。(1894甲午中日战争,黄海大战)
8.洋务运动破产的标志——威海卫战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
9.1895年,李鸿章与伊藤博文签订《马关条约》,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增辟通商口岸。——阻碍中华民族工业的发展。《马关条约》与其它条约的不同之处: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便利资本输出。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从商品输出转变为资本输出。
10.“太后不识国事险,危亡犹筹万寿典,挪用军费修颐和,此战岂能不失败。”——“此战”指的是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
11.“台湾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第一句指“1895年《马关条约》中割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第二句指“慈禧太后六十大寿庆典”;前后对照说明清政府的腐败和卖国。
12.19八国联军侵华的目的:镇压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
13.《辛丑条约》与其它条约最突出的不同点:列强获得了直接干涉中国内政的特权。
14.近代中国赔款最多的条约是《辛丑条约》,赔偿白银4.5亿两。其中,“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
15.标志着中国近代化开始起步的历史事件: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师夷长技以自强”洋务运动。
16.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失败的根本原因:没有触动封建制度。
17.洋务运动的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口号:前期是“自强”,后期是“求富”;性质:失败的封建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18.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中央——奕?;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校:京师同文馆。
19.李鸿章说:“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反映了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20.洋务运动的地位和作用: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但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对西方列强的侵略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21.1895年引发“公车上书”的事件:《马关条约》的签订;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公车上书”。
维新变法运动开始的标志: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
22.《万国公报》——康有为、梁启超创办,后改为《中外纪闻》,强学会的机关报,标志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形成了。
23.维新变法运动的基本主张:主张变法,建立君主立宪制。
24.“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也。”——梁启超主张变法,建立君主立宪制。
25.被梁启超称为“中国西学第一”——严复,中国启蒙思想家,译著《天演论》(达尔文的进化论),启发了知识界去探索西方先进的社会,激励人们“自强保种”,救亡图存,反对外来侵略。主张:效法西方,推行维新变法,建立君主立宪制。
26.戊戌变法(186~9月)中,最直接触犯了顽固派利益的措施: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员,任用维新人士。
27.戊戌变法的性质:资产阶级改良派发起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28.“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谭嗣同
29.近代无数志士仁人为救国救民进行了艰辛探索,康有为、梁启超——公车上书、戊戌变法;孙中山——辛亥革命;陈独秀、李大钊——新文化运动;
30.辛亥革命的性质:资产阶级革命派(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
31.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1905中国同盟会;机关刊物:《民报》;指导思想:三民主义;
32.孙中山思想的变化:由旧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到新三民主义(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旧三民主义的核心思想:民权主义。
33.辛亥革命是在一片“欢呼”声中失败的。这里的“欢呼”是指191月1日,中华民国的建立。
34.辛亥革命成功的表现:它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中华民国建立后,对经济、政治、文化采取了一些措施,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35.辛亥革命失败的表现: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中国进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36.辛亥革命失败原因: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强大,资产阶级的软弱性,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没有发动广大人民群众。
37.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局限性:没有明确的反帝斗争要求,民族观念具有狭隘性。
38.新文化运动高举的旗帜:民主(德先生)、科学(赛先生);主阵地:《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矛头主要指向:“尊孔复古”的逆流(儒家思想);性质:资产阶级激进派发起的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指的历史事件:十月革命(被称为新世纪的曙光)
2.历史八上知识点 篇二
一、目录标题中的隐形知识
这类知识隐形于中学历史各册教材的目录或章节标题之中。如“第一章奴隶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夏商”, 就要求学生认识到夏朝是中国奴隶社会的形成时期, 商朝是中国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与此相类似的知识点有:战国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秦汉是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时期;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的“三大”即1919年至1923年是中共创立时期;国民党“一大”至汪精卫叛变即1924年至1927年7月为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等。由此可见, 教材的目录标题隐含着丰富的知识, 学习时要善于挖掘和思考。
二、跨章节中的隐形知识点
这类知识, 因教材的编写体例, 或隐形于背景, 或隐形于因果, 或隐形于时限, 或隐形于补述。如战国时的长平之战隐形于秦统一的背景;曹操及官渡之战、三顾茅庐、赤壁之战等东汉史实隐藏于三国鼎立一节;司马睿给祖逖刺史空衔的西晋史实隐形于东晋部分的内容;916年阿保机建国契丹隐形于五代时限之内;北宋末年钟相提出“等贵贱、均贫富”的口号隐形于南宋农民战争;蒙古政权的耶律楚材劝止窝阔台汗破坏农业隐藏于元世祖劝课农桑;春秋的皮囊鼓风冶铁、突厥、契丹兴起于北魏等知识隐形于后面章节的补述。于是, 学生在学习时要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
三、插图中的隐形知识点
虽然在课文中插入图案可以形象生动地强调该史实的重要性, 减少课本中冗长文字的表述, 但也造成了学生对某些隐形知识的忽略。如隐形于扉页彩图中的《自由引导人民》, 就反映了法国七月革命;隐形于书中的人物插图《达·芬奇自画像》, 就使人不易觉察到课文举出了达·芬奇的代表作品有3个;隐形于书刊手迹之类的插图更暗示了许多知识, 如“大总统誓词”中的民国元年, 就是指1912年, “严夏和他的主要译著”图中除《天演论》之外, 还有与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书名相异的《法意》, 等等。因此, 当我们在学习过程中, 插图所隐含的知识不可忽视。
四、地图中的隐形知识点
历史课本中的历史地图所附的古今地名注释, 更是潜藏着许多重要知识点, 如今天的开封, 战国时称大梁, 北宋叫东京;宋代名港明洲, 在明代却叫宁波, 北京的叫法仅在两宋时就有幽州、南京、中都等几种。世界历史课本的地图上隐形的重要知识点更多得惊人:如“美国独立形势图”上表明1783年英国在承认美国独立的条约中, 把阿巴拉契亚山脉以西, 密西西比河以东的大片土地划归了美国。在“19世纪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图上, 清晰地告诉学生, 在拉丁美洲, 除了西班牙、葡萄牙两个殖民国家外, 还有荷兰、英国和法国。在“美国的领土扩张”图上, 一个“阿拉斯加, 1867年从俄国购得”的说明就暗示了俄国在19世纪前期曾地跨欧亚美三洲;一个“夏威夷, 1898年吞并”的图, 反证了孙中山不是在美国建立了兴中会。所以, 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 应该结合地图加以分析和消化。
五、注释中的隐形知识点
注释是对教材部分内容的补充说明, 虽然看似不重要, 但一些出人意料的高考题往往就出在注释上。如1993年试题的“榷场”, 其答案必须与注释的“收税贸易市场”相一致。因此注释成为不可忽视的知识点, 又如铜器在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就开始制造;哈雷是英国近代天文学家;禁军, 在南北朝是指皇帝亲兵, 在北宋是指国家正规军;调, 指户税, 实质上是人头税;《周髀算经》, 可不能据“算经”二字或载有“勾股定理”就确认为数学专著, 因为《中国古代史》选修本就明白注释为天文学著作;阿蒙神庙, 就是卡尔纳克神庙;等等。这些知识都是通过注释表述出来的, 所以在学习时不能忽视。
六、年表中的隐形知识点
年表中的隐形知识隐形于课本的大事年表中。本来大事年表中的时间史实, 是每一个学生学习的重点。但正文未讲, 或是讲而未明, 或是文表相左, 如公元前221年, 秦始皇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1005年宋辽澶渊之盟;清朝建于1636年, 止于1912年, 年表中却是始于1644年, 没有终了年代, 年表上说1688年英国政变, 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统治确立, 言下之意,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了。教材在讲1689年的《权利法案》后才公布结论:“经过半个世纪斗争, 英国终于确立了君主立宪的资产阶级专政。”18世纪60年代, 英国工业革命开始;19世纪60至90年代, 是中国洋务运动时期;1917年3月, 发生了俄国第二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二月革命。1919年3月至8月, 是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时期。上述均是历史课本中未见而年表中明确的知识点。
七、文字中的隐形知识
这类知识, 隐形于文字表述技巧上, 稍不注意, 就谬之千里, 如“春秋时期, 铁器已经在农业、手工业生产上使用”。“已经”的使用否定了春秋开始用铁的观点。火药是我国古代炼丹家在炼制丹药时发明的, 没有明确具体哪朝哪代?否定了唐朝发明火药的说法。“从19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 洋务派在发展军事工业的同时, 又办了一些和民用有关的工业……作为军工业的辅助”。一个“同时”加“辅助”, 否定了“洋务运动60年代的军事工业为主, 70年代以民用工业为主”的说法。甲午战争后, 帝国主义在“向中国大量倾销工业品的同时, 还向中国输出资本”, 教材用一个“同时”加“还”字, 准确地表明在中日战争之后, 帝国主义的商品输出并未为资本输出所取代, 否定了帝国主义时期, 列强的侵华手段主要是资本输出的论点。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 清亡于何年?辛亥年和1912年这两个答案都合适。辛亥年一般指1911年, 所以清亡于辛亥年决不等于亡于1911年。因为1912年2月12日清宣统帝退位时, 还是辛亥年腊月25日。
八、悟性中的隐形知识点
这类知识点, 紧扣大纲, 对教材若即若离, 全凭学生对所给信息的领悟, 对教材活的理解。如“1914年, 欧洲爆发了帝国主义大战, 日本借口对德宣战, 出兵中国山东, 强占胶济铁路和青岛”。教材表述中并不能看出中日交战。日德战争中, 日本打败了德国, 并把德国在中国山东等地的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占为己有。又如“太平洋战争爆发后, 日本帝国主义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 侵占了香港、马来西亚、缅甸等地, 处于军事优势”。根据教材这段话, 能判断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军参与过对日作战。19世纪初期美国利用欧洲对拿破仑战争的机会, 加紧在北美进行领土扩张。那么欧洲对拿破仑的战争对拉美独立革命产生过积极影响么?
九、课标教参中的隐形知识点
这类知识, 隐形于《中学历史课程标准》或配给教师使用的教学参考书。有些知识点, 大纲中有明确要求, 而课本中只字未提, 有些知识, 大纲上未要求, 课本上也未提到, 但教师用的教学参考书中却涉及了, 如果都能讲解到, 更有利于高考中的材料分析。如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这一段经济恢复和过渡时期, 虽然教材上将其放在社会主义社会一篇中, 但又确定1957年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始, 那么这个恢复过渡叫什么呢?教参上补充了叫“新民主主义社会”, 这是对中学生熟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作了一个补充。又如意大利的统一, 课本交待的外来势力中没有说西班牙, 教参补充了西西里王国是西班牙的属地, 这样也照应了世界古代史“15世纪的意大利”图上标明的那不勒斯王国是西班牙属地这个史实了。又如雅典卫城里的奉祀雅典娜的神庙, 课本未交待其名字, 而教师参考书却明确称之为帕德嫩神庙。
摘要:隐形知识点是指潜藏于历史课本中不易为人注意而在高考中又常作为考点的知识, 在实际的历史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对隐性知识点的挖掘和思考。本文作者尝试提出并例举了有关目录标题、跨章节、插图、地图、注释、年表、课文内容、课标教参等方面的隐形知识点, 以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丰富扩展知识, 有效进行学习。
关键词:历史教学,隐形知识点,挖掘
参考文献
[1]王后雄.高中.新教材全解王.新疆青少年出版社, 2008.9.
[2]王允青.新课标.高中教材全解王.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6.11.
[3]李时岳, 李德征.中国近代史.中华书局, 2003, 第四版.
3.历史复习中的隐形知识点 篇三
一、 前言中的隐形知识
这些知识散落于历史各册教材的前言、导语、学习建议或课前提示之中,一般以揭示历史规律为主,也包含价值观引领和学法指导等方面。
如 “注意政治历史中的经济和文化背景,并注意把中国置于世界政治历史发展的大坐标中。”“经济史的内容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人类生产工具的不断进步而反映出来的生产力的发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生产手段和生产形式不断发生变化;与各个不同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经济结构、经济运行方式的发展变化。”“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思想文化有不同的历史渊源和不同的发展线索。不同特色的思想文化相互碰撞,彼此交融,共同发展。”
“结合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的特点,从地理、历史、政治等多学科综合的角度,认识中央集权制度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学会运用发展的观点看待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这一制度的本质虽然没有改变,但其运行机制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得到调整。” “学习思想文化,应该联系政治史和经济史的相关内容,探讨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
二、 插图中的隐形知识
一般的历史课本中都选编了大量的历史图片,这些图片的范围很广,有地图、图表、画像、文物图、漫画、照片等。“千言万语不及一张图”,但表象背后所隐含的知识也容易被我们所忽略。
如《秦阳陵虎符图》就依附了众多的隐形知识:从虎符的铭文含义可以了解秦朝的政治、军事制度;从虎符的原料和制作可以了解当时的冶炼技术和生产水平;从刻在虎符上的文字可以了解当时的文字水平和篆刻艺术;从虎符的造型可以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以及文化观念。“明治维新”这一课提供了“鹿鸣馆的交际舞会图”,图片隐含地告我们“日本政府不但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加紧学习欧洲资本主义国家,而且服饰和生活习惯也开始欧化。”
“湖北军政府旧址”图隐含了武昌起义后,湖北军政府宣告成立时的旗帜“十八星旗”,寓意“在关内的十八个省份中恢复汉人的主权”,体现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思想。当时有人据此认为“十八星旗”是大汉族主义的旗帜,后被五色旗取代。“面额壹圆的法币”图,图中信息“中华民国十七年印”提醒我们要掌握基本的史学研究方法“纪年法”。《12英尺的战利品》提醒人类思考应该怎样与自然和谐相处。浪漫主义美术作品《自由引导人民》是以法国七月革命为背景的。
历史地图上隐形的知识点则更多。如今天的开封,战国时称大梁,北宋时叫东京;北京的叫法仅在两宋时就有幽州、南京、中都等几种;由《元朝行省图》可知,元帝国地方行政设置在行省之外,还有“腹里”和宣政院辖地。“一方水土育一方人”,古希腊地图呈现出希腊地理环境对希腊文明的影响。
三、 注释中的隐形知识
注释是对教材内容的补充说明,一些出人意料的考题往往依托于注释,在复习时也不能忽视。如“榷场”,“榷”是专卖的意思,“榷场”是指中国辽、宋、西夏、金政权在各接界地点设置的市场;榷场贸易是因各地区经济交流的需要而产生的,对于统治者来说,还有控制边境贸易、提供经济利益、安边绥远的作用;榷场的设置常因政治关系的变化而兴废无常。“瓦肆”,又称“瓦舍”“瓦子”,取名“瓦舍”,是勾画其特征,与建筑无关,时人也称“勾栏”,是随着宋代市民阶层的形成而兴起的一种游乐商业集散场所。“坊市制”是中国古代官府对城区规划和市场管理的制度,从西周到唐代,城市建置的格局一直是市(商业区)与坊(住宅区)分设,市内不住家,坊内不设店肆,市门朝开夕闭,交易聚散有时。坊市制是适应统治阶级为维持封建秩序的稳定而形成起来的,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程度较低。
四、 文字中的隐形知识
有些知识,隐形于文字表述之中。如唐诗中的繁华喧闹与宋词中的幽冷孤寂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在形成这一反差的原因中隐含了社会变迁以及政治与经济的辩证关系。清王朝亡于何年?答辛亥年或1912年都对,因为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正式下诏退位时,还是辛亥年的腊月二十五日。1992年,我国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但直到21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才基本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和“关贸总协定”构成了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这一经济体系实际上是由世界货币体系和世界贸易体系两部分构成的。
“明清之际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认为工商皆本”,这一思想正是明朝末年社会生产关系发生变化的具体反映,这里隐含了应学会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变革有其深刻的物质根源等,去认识和分析复杂的社会生活。“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则隐含了“史学范式的运用”和对“近代化内涵的理解”。包括革命史范式、近代化范式、全球史范式、文明史范式、社会史范式在内的多重史学范式的运用,拓宽了考察历史的视角。
五、 概念中的隐形知识
历史概念总是和一定的历史时期相联系,一些重要的知识隐形于概念之中,因此要注意其内涵的准确和外延的完整。为了复习的方便,可以把历史概念大致分为两类:较小的概念和较大的概念,较小的、具体的概念一般都集中在教科书的某一节里,如“中体西用”“土地革命”“土地改革”“五年计划”“重商主义”“自由主义”“垄断组织”“大萧条”“福利国家”“新经济”等;较大的概念比较复杂,往往分散于教科书的许多章节里,如“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帝国主义”“殖民主义”“世界政治格局”等。
有些历史概念具有综合性,如“北魏孝文帝改革”这一历史概念涉及政治、经济、民族等领域的知识。从政治上讲,是封建制度建立的过程;从经济上讲,是封建化的过程;从民族关系上讲,是民族融合的过程。要真正理解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就需要将政治制度、生产关系、民族关系这三方面的隐形知识给“曝光”。
有些历史概念具有相对性,如在手工工场时代,“工人”不是机器工厂的工人,不能解释为工人阶级;“工商业资产阶级”中的“工”指手工工场主,而非工业资产阶级。工人阶级和工业资产阶级是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发生而产生的。农业资产阶级、金融商业资产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垄断资产阶级都属于资产阶级范畴,但其产生的时代、经济地位等又有明显的不同。
六、 附录中的隐形知识
有一部分隐形知识隐蔽于教材附录的“中外历史大事年表”和“重要词汇中英文对照表”之中。
首先,要注意那些“正文未讲,或讲而未明,或文表相左”的知识点。如春秋末期,人们已经能制造钢剑;元朝,中书省设立,替代三省;隋朝,三教合一;1925年,国民政府成立;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欧洲中世纪开始;14~15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1500年左右,欧洲开始进入近代;1969年,互联网产生等等。
其次,要综合、对比看附录。如魏晋时期就要寻找“年表”中与之有关联的南方经济开发、北方民族大融合、国家分裂中孕育统一的因素等史实。明清时期则应从世界史的角度,对比看同一时期“年表”所列举的东西方史实。
第三,看“年表”还要注意历史时期的划分。例如,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区别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个历史阶段,又可以分为第一次国内战争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等小的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可以分为过渡时期、全面建设时期、“文革”、徘徊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
通过以上六个方面的归类和整理,我们发现历史隐形知识是非常宽泛的,有史实、有观点、有理论、有方法,在复习中要根据重点知识的分布逐一排查隐形知识点。
【创新演练】
1. 2011年3月,在两会闭幕记者招待会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道“政如农工,日夜思之,思其始而成其终。”这一思想的核心是 ()
A. 勤政为民B. 交流合作
C. 轻徭薄赋D. 经世致用
2. 照片《民国奇观:拎着麻袋领工资》反映了近代某一时期工人领工资的情景,下列对这一情景的解释不准确的是 ()
A. 照片应拍摄于20世纪40年代后期
B. 照片反映了国民政府关注民生的事实
C. 恶性通货膨胀政策造成了这一奇观
D. 照片真实反映了当时严峻的经济状况
3. 2011年3月初,中国政府从局势动荡的利比亚共撤出35860名同胞,创造了海外公民撤离行动史上的一个奇迹。这一行动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方面是 ()
A.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
B.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
C. 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D. 代表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4. 一位意大利的爱国者在1814年写道:“没有人比我更懂得湿润意大利土壤并使之恢复生气的每一滴慷慨的法国人鲜血的价值。但是,我必须说这样一句真实的话——看到法国人离开是一种巨大的说不出的快乐!”对此理解正确的有 ()
① 这位意大利爱国者的话是因“拿破仑的对外战争”而发
② 拿破仑对外战争的性质具有进步和侵略的双重性
③ 拿破仑战争促进了意大利的民族意识觉醒
④ 拿破仑战争防止了波旁王朝的复辟
A. ①②B. ②③
C. ①②③D. ①②③④
5. 罗斯福曾说:“胡佛总统没有骨气,只知用麦克阿瑟(即后来成名的麦克阿瑟将军)来指挥兵士驱散、压制贫民;他如果聪明,便会用咖啡与三明治来平息怒潮。”对此,罗斯福在新政中的“聪明之举”是 ()
A. 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B. 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C. 削弱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权力
D. 加强救济、兴办公共工程
6.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2011年2月,日本公布了2010年经济数据,其国内生产总值为54742亿美元,低于中国1月公布的58786亿美元。日本在美国、中国之后排名世界第三。这也是1968年以来,日本经济首次退居世界第三。……中国已于2010年超过德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而现在中国已然成为世界工厂。
——据韩国《东亚日报》整理
材料二大部分中国工厂基本上是仿制或为别人代理生产,技术上受制于人,利润最高的部分掌握在别人手中。中国的科研体系与生产体系基本处于脱节状态,产品开发能力低下,基本以仿制为主,自主开发的产品极少。
——新华网《一个日本商人对中国世界工厂的评价》
请回答:
(1) 在中国“世界工厂”地位的问题上,材料一、二有何分歧?各自的理由是什么?
(2)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参考答案及解析】
1. A材料出自《左传纪事本末》卷四十四《子产相郑》,意思是从政就像农民种地一样,下种以后,刮风下雨,阴天阳时,无不上心。
2. B
3. C这次撤离行动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最大规模的有组织撤离海外中国公民行动,党和政府牵挂在利比亚同胞的安危,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
4. C材料前面一层意思表明了拿破仑战争的客观进步作用,后一层意思表明拿破仑战争具有侵略性,选项④虽然正确分析了拿破仑战争的积极意义,但与材料无关。
5. D“咖啡”“三明治”寓意给民众以直接救济或以工代赈,政府大力举办公共工程以解决就业问题。
6. (1) 材料一,《东亚日报》认为中国是“世界工厂”;材料二,日本商人认为不是。理由:材料一认为中国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超过德国成为第一出口大国;材料二认为中国技术受制于人,产品开发能力低下,工厂以仿制和为别人代理生产为主。
4.人教版八上历史知识点 篇四
知识点1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背景:中华民国政局混乱,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培养国民的独立人格,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
兴起:19,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发表《敬告青年》一文,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代表人物: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
主要阵地:《新青年》和北京成为新文化运动最为重要的阵地。
知识点2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
主要内容: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鲁迅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以新文学的形式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口号,由陈独秀提出。文学革命,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主张推倒旧文学,建设新文学.
5.八上历史重要知识点易错点 篇五
2.改组国民党的是宋教仁而不是孙中山。
3.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与发展开始于洋务运动,因为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4.张謇创办的民族企业不止大生纱厂,还有很多。张謇提出“实业救国”的口号,创办近代企业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后,不是在洋务运动时期。
5.近代民族工业的特点是轻重工业发展不平衡,以轻工业为主,并不是一个重工业企业都没有;大部分民族工业分布在沿江、沿海一带,也不代表内地没有近代民族工业。
6.1862年、地主阶级洋务派创办的京师同文馆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学堂;资产阶级维新派创办的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
7.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青年杂志》的创办,不是(新青年》的创办。(《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
8.在新文化运动中,“文学革命”口号的提出者是陈独秀;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的是胡适;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的是鲁迅。
9.新文化运动不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0.新文化运动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是先进知识分子发起的,而不是无产阶级领导的。
6.八上历史教学总结 篇六
本学期,我担任八年级2个班的教学工作,转眼一年已经结束,立足现在,放眼未来,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出总结,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经验教训,以促进水平的提高。
一、教学中取得的成绩
1、注重研究中学教学理论,认真备课和教学,上好公开课和平衡课,并能经常听各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的业务水平。
2、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
3、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目前的考试模式仍然比较传统,这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模式要停留在应试教育的层次上,为此,我在教学工作中注意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把传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
4、抓好课后辅导。我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辅导,不明白的耐心讲解,教给他们好的记忆方法,好的学习习惯,做到对所学知识巩固复习,及时查缺补漏。并与家长联系,及时沟通情况,使家长了解情况,以便在家里对孩子进行必要的监督。
5、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二、存在的问题、教材挖掘不够深入,学生对知识点不能做到综合运用。2、教法运用不够灵活,对学生的引导、启发不足。3、新课标下新的教学思想学习不深入,对学生的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 缺乏理论指导。
4、差生转化的力度不够。
5、由于对学生的了解不够,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思维能力不太清楚。上课和复习时该讲的都讲了,学生掌握的情况怎样,教师心中无数。导致了教学中的盲目性。
6、教学反思不够。不能针对全体学生。
三、今后努力方向、加强学习,学习新课标下新的教学思想。改变教学方式,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2、学习新课标,挖掘教材,进一步把握知识点和考点。3、多听课,学习同科目教师先进的教学方法的教学理念。4、加强转差培优力度。
5、让学生具有良好的历史思维,良好的心态。
7.浅谈历史知识记忆方法 篇七
希腊著名诗人阿斯基洛斯说过“记忆是智慧之母”, 学习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记忆, 记忆方法的掌握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况且记忆是开发智力的基本因素之一, 更应总结归纳研究记忆方法。中学历史内容丰富, 头绪繁杂。有许多历史时间、历史人物及其活动的内容与地点是非记不可的, 因此历史课的学习中很有必要掌握一些记忆的方法。
在日常的历史教学中很少有人对历史知识的记忆方法进行引导、总结和探讨, 只注重机械记忆即死记硬背, 这种记忆方法固然重要, 但它只能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 还占用学生较多的时间, 而且.时间一长容易忘记。有时教师只笼统的向学生说认真听讲理解记忆。那么怎样去理解记忆呢?就这一问题我谈一些比较好的方法供大家参考。
1 利用谐音记忆法识记历史知识
谐音记忆法就是利用发音相近的词来帮助记忆一些难记的数字、地名、人名等方法。这种记忆法对一些难度较大历史知识记忆起来省时有效而且可以长时一间保存在脑海里。
(1) 组词法。即取历史名词中的一个字, 组成一个“词语”, 辅以汉语常用词。
如:记忆二次革命前袁世凯下令免去的三省都督时, 可以利用“安慰”、“将军”、“东汉”来帮助记忆, 也就是说, 安微都督是柏文蔚, 江西都督是李列钧, 广东都督是胡汉民。
(2) 造句法。用来记忆比较复杂的, 内容比较多的历史知识, 即从众多的历史知识中各取一个字, 按照汉语的说话逻辑, 组成一句话。
如:记忆参加华盛顿会议的九个国家名称时, 可取各国国名的第一个字组成“墓达盖才旦遭鱼史鱼”一句就可轻松的记住了。
(3) 编故事法。就是把所要记忆的历史知识编成一个小故事, 寓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 达到记忆知识之目的。
如:记忆1936年11月蒋介石在上海泡制的“七君子事件”中的七君子的名字时, 可编如下小故事:王造时, 选皇和沈钧儒用堂卫矍捧鱼鱼, 李公林杀工里。这个小故事即有时间, 又有凶手, 还有被害人, 乃是一桩暴力事件。利用了这个小故事很快记会了七君子的名字既轻松又有趣味, 记忆深刻。
(4) 谐音图示记忆法。这种方法即形象直观又可便于记忆。
如:记忆太平天国永安建制所封之王:“东南西北”, “阳奉阴违”。记住东南西北王后再记翼王石达开也很容易。
2 简化记忆法识记历史知识历史课本中的事件、人物、地名、时间繁多, 这些知识的记忆特别困难, 我们可以采用把知识内容简化的方法使学生便于记忆
如:记《中英南京条约》内容中的五个通商口岸时可简化为“广福土宁夏”, 广即广州, 福即福州, 土即上海, 宁即宁波, 夏即厦, 就是厦门。
再如:记忆南京起义的领导人:周恩来、朱德、贺龙、叶挺、刘伯承时简化为“周和 (贺) 叶诛 (朱) 刘”。
这种方法记忆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地名只需一记忆几个字头, 记忆显得容易了许多, 并能增强学生的记忆力, 也能使厌学历史的学生改变学习态度, 慢慢地喜爱起历史的学习。
3 归纳记忆法识记历史知识
在日常教学中根据中外历史特点, 引导学生对同一类知识归纳在一起便于记忆, 这种方法更多地适用于期末复习。如:对中国近代史的全部内容归纳为“五次战争、五个条约、四次赔款、三次革命高潮、两次复辟、一次洋务运动、一次维新变法运动、一次新文化运动。”归纳记忆也可用在一节课后小结中, 如:在学习完世界历史第一册的第二课时一, 这样记忆木节课主要内容:一人 (图特摩斯三世) 、一塔 (胡夫金字塔) 、二都城 (孟斐斯、底比斯) 、
二年代 (前3500年古代埃及出现奴隶制国家, 前3000年初步统一的古代埃及奴隶制国家建立) 。
4 趣味记忆法识记历史知识趣味记忆是机械记忆和理解记忆的结合体, 它是将事物的内在联系用幽默的艺术语言把历史知识再现出来的记忆方法
如:记忆春秋五霸时, 假设我们班有位同学名叫祁松景, 她因不认真听课, 老师气愤地说:“祁 (齐) 松 (宋) 景 (晋) 请 (秦) 出 (楚) !”这里的齐即齐桓公, 宋即宋襄公, 晋即晋文公, 秦即秦穆公, 楚为楚庄王。
再如:记忆战国七雄的名称时可以这样来记“七叔含盐找围巾”这里的七即齐国, 叔即楚国, 含即韩国, 盐即燕国, 找即赵国, 围即魏国, 巾即秦国。运用这样的幽默形象的语言, 使一些枯燥无味的历史知识记得很快, 也有意思, 也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又如:记忆《辛丑条约》内容可用“前进宾馆”来记, 前即钱, 指要清政府赔款;进即禁, 指要清政府保证禁止人民反抗;宾即兵指清政府允许外国驻兵;馆指修建使馆、划租界。
5 口决记忆法识记历史知识
把历史问题编成口决或者顺口溜, 是记忆历史知识的一种最好的方法, 经过自己的认真思考、仔细琢磨, 在理解课本的基础上编成的口决或顺口溜, 印象深刻, 记忆牢固。
如:记忆“清朝皇帝”可编“顺康雍乾嘉道咸, 同治光绪宣统, 这样记会了 (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靖、道光、咸同治、光绪、宣统) 十位皇帝。
再如:记忆五代十国中“十国”出现的先后顺序可编顺口溜“亘戈呆闽呈越楚, 南汉南平加旦鱼, 南唐北汉大混战, 分裂割据民痛苦”。记忆“五代”可编“后统黄河梁唐晋汉周”。
6 卡片法记忆历史知识
卡片法就是把所要记忆的历史知识分类摘录、抄写在卡片上, 以便随身携带, 经常翻阅和记忆。
如:记忆中国封建社会农民起义特点可编制如下卡片:
大泽乡起义:第一次农民起义;
黄巾起义:有组织, 有准备;
工小波、李顺起义:提出“均贫富”口号;
李自成起义:提出“均田免粮”。
再如记忆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可编制如下卡片:
1911年辛亥革命;
1913年三次革命;
1915年护国运动;
1917年护法运动。
总之, 学习历史要记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 历史现象, 以及历史人物的活动经过、内容、活动的地点和活动的时间, 掌握一些记忆方法是非常必要的。但记忆方法因人而异,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
摘要:在中学历史教学中, 有许多历史时间、人物及其活动的内容与地点是非记不可的, 因此历史课的学习中很有必要掌握一些科学的记忆方法显得尤为重要。如谐音记忆法、简化记忆法、归纳记忆法、趣味记忆法、口决记忆法、卡片记忆法等。
关键词:中学历史,基础知识,科学记忆
参考文献
[1]教育学.
[2]中学历史教材教法.
8.历史八上知识点 篇八
1.通史形式与专题形式相结合,建立科学的历史知识网络体系。
新课标历史课本讲解历史知识时是以专题形式出现的,这种模式有其缺陷:学生的通史基础差,时间观念混乱。旧大纲历史课本讲解历史知识时是以通史形式出现的,有利于学生掌握清晰的中外历史发展线索,但不利于学生就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形成古今贯通、中外联系的专题知识体系。所以在学习中我们要把通史形式和专题形式结合起来,建立科学的历史知识网络体系。下面,笔者以世界近代史知识为例,谈谈如何建立科学的历史知识网络体系。
世界近代史有三条基本线索。英、美、法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俄、日改革,美国内战,德、意统一,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等是“点”,连点成线,就构成了第一条线:资本主义的产生、确立和发展。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1848年欧洲革命、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俄国1905年革命等是“点”,连点成线,就构成了第二条线:近代工人运动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拉丁美洲的独立革命,亚洲革命风暴,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是“点”,连点成线,就构成了第三条线:近代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理清世界近代史这三条基本线索后,我们就可以铺展开来,由线连成面,由面形成体,把课、单元和专题等知识构建成有机联系的整体知识网络,实现历史知识的立体化。同时,我们还应注重把握各知识点间的联系,用图表、专题等形式巧妙地挖掘知识点间的联系,将错综复杂的知识由点连成线,由线连成面,由面形成体。
2.重组学习内容-,建立历史知识网络体系。
在教师指導下,学生可把一个一个的知识点连接起来,之后重组学习内容,构建学科知识体系。如可以把列强的侵略和中国近代化的探索结合起来,建立历史知识网络体系。
【历史八上知识点】推荐阅读:
历史八知识点总结07-29
初中历史中考知识点08-06
高考历史高频知识点08-22
高中历史知识点梳理10-06
高一历史考试知识点10-16
初二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10-18
高中历史的知识点总结10-21
历史学考知识点10-30
七年级历史复习知识点11-04
初中历史世界史知识点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