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考研社会学(精选8篇)
1.厦门大学考研社会学 篇一
大家好,我是社会学研一的学生。感谢考研网在我考研期间提供给我的很多有用的信息。最近有很多学弟学妹向我咨询考研的相关问题,我总结归纳把贴子这里贴一下,希望对那些考社会学有兴趣的同学,能够有所帮助,祝顺利!
关于选择学校问题有很多人问过我,社会学考研选择什么样的学校。我的观点是社会学现目前不是显学,就业面比较窄,也许一般院校的社会学硕士抵不上好点的经济学本科。如果你确定考社会学,选择一个好的学校也许对你以后的发展更好,南大社会学是国内社会学研究和教学的重镇之一,是北京以外中国大陆社会学的最主要研究和教学机构。
关于跨专业和联系导师问题其实考进来的有挺多人都是跨专业的,所以其实跨专业考的同学不用太担心的。南大并不歧视外来人口,这点起码我自己本身一点都没有觉得,复试的时候淘汰的也基本上是分数比较低的同学。考前其实必要找导师,导师们都比较忙,你在初试之前去打扰他们反而不好。要是过了复试线联系导师还可以,但也没有什么用,复试都是临时分组的,谁都不知道你在哪组,由哪些导师复试。
关于保送与统招名额分配的问题南大社会学保送生是不占统招名额的,保送生来自于社会学院的几个本科专业,每年保送名额在十人左右。招生简章所说的招收15人,是从参加全国统考的考生中录取15名,复试按照1比1.2的名额进行录取,所以每年参考统考的有18个进入复试。
关于指定的参考书的问题本人的感受是:考生只看指定参考书考上悬,不看指定参考书更悬!南大社会学很考基本功的,特别是理论,需要考生扎实的理论功底,所以只看这几本参考书应该是不够的吧。当然从最近几年的真题分析来看,南大社会学的考试试题基本上都是来自于这几本参考书,所以复习的时候还是要以这几本参考书为主。既然只看这几本参考书不够,肯定需要扩展阅读,我的经验是先阅读一些社会学基础性读物,这样对社会学有整体与宏观上的认识。如社会学概论,社会学思想名家,社会学思想史、社会学主要思潮等。后期可以看看社会学的专著,如韦伯,涂尔干帕森斯哈贝马斯等人的著作。
关于理论与方法的复习技巧首先谈谈理论。社会学理论一直都是考试的难点,源于它的抽象和没有标准答案,不管每个学校采取了哪些人编的理论介绍书,总归是离不开经典理论,现代以及后现代的理论这三个社会学理论时代的。经典理
论中,开山祖师,孔德与斯宾塞是很少考的,比较有可能出考点的是:将实证主义社会学真正付诸于实践而使社会学实证化的迪尔凯姆,社会学的思想巨擘韦伯,形式主义社会学的充满了社会学的想象力的齐美尔。另外两个可能考的比较多的人,是提出帕累托和腾尼斯。现代的理论离不开帕森斯创始的功能论学派,以及其他三股与他争峰的冲突论,互动论和交换论学派。后现代的部分是比较难懂的,没有什么明确的派别存在,许多大理论思想家都自成一家,理论也更趋向于抽象化哲学化。这时,最好的方法就是通读理解,然后再理清框架,接着整理其脉络。接下来再谈谈方法。南大的研究方法不仅在各大名牌高校,就是在一些一般学校的研究方法考卷中,也是极为简单的。只要你有一个正常的记忆力,基本上都可以考出你要的成绩。仔细分析最近几年的试卷,其实很容易就可以发现,所以的题目都是出自教材的大标题或者每章最后的思考题。所以说,对于题目,应该不会有什么意外。但有一点我要提醒的是,在复习各章各节的时候,一定要把正文内容的层次拆分清楚,牢牢记住并体会每章每节所讲的方法及所举的例子。因为考卷简单并不代表你一定能够考好,为了拉开差距,每年的批改还是极为苛刻的。所以,熟练的记忆课本内容很重要。单单记忆每节的关键词或者关键句是完全不可能考得高分的。
关于复试的相关问题很多同学知道自己的成绩之后就开始担心自己的复试了,会担心复试公平吗?会猜测采取什么方式进行复试?复试老师会问些什么问题啊?我又该怎么进行回答呢?等等问题。首先来说,南大是很务实与低调的学校,复试的时候很公平,给予每个同学相同的机会,不存在所谓的内部操作或者外校歧视。南大给予每个人相同的机会,这个保证了公平与机会平等。南大很重视复试,更看重复试成绩,南大复试采取笔试加面试的成绩进行复试,笔试主要是老师出试卷,试题内容很大部分会来自指定的复试参考书,并且笔试成绩会对外公布;面试主要是与老师面对面交流,一般来说老师们会叫你用中文2分钟自我介绍,根据你的自我介绍,老师们会问些随机问题,问完之后,每个老师会问些他研究领域的问题或者社会学专业问题。两外一个老师专门负责用英语问问题,要求考生用英语回答,这样就代替了了英语的听力与面试。知道了这个复试过程,有些同学又开始担心该如何准备复试了,下面我就把我的一些经验与各位分享一些吧。首先来说就是要有礼貌和衣着得体,和老师的短暂接触中,礼貌很重要,老师们以后可不喜欢带一些没有礼貌与教养的学生,也不喜欢与这人的人共事;另外作为学生就要穿着得体,学生应有学生的打扮吧。其次就是面试交流,在这
个交流过程中,一定要有逻辑性,也许老师们对不关心你的答案,而是看重你是如何去思考的,如何得出的这个答案。
另外善意提醒学弟学妹关于买考研笔记的问题
以前总是被询问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买到本科生专业课的笔记。其实这是很难的。将心比心,如果是你,你愿意为自己的竞争对手提供这样的帮助?另外,每次上课的时候,老师都会十分强调,课件或是笔记是不能外传的,因为老师所讲的许多内容是自己正在研究的东西,没有正式发表,当然要保密。
公共课(政治、英语、数学)下载
2.厦门大学考研社会学 篇二
2 0 1 0年1月10日,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结束, 但并非所有的高校都圆满结束考研。报考北京大学社会学系考生, 在当日的考试中拿到了与自己专业不符的试卷。经校方研究决定对出问题的科目进行重考, 此次涉及的考生共有100名, 校方还会对外地考生补贴交通和食宿费。
就在当晚7时许, 一位报考山西大学社会学研究生考试的考生接到来自山西大学研究生院赵姓老师的电话, 称上午进行的“社会学原理”科目考试因错将答案连同试卷一起发放给考生而宣布无效, 并于1月16日上午安排重考。该老师表示, 相关情况已经上报山西省教育厅和国家教育部, 请报考该专业考生务必于15日下午到山西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报到, 并保存好相关票据, 校方负责承担所有因此产生的食宿、交通费用。
3.大学生考研焦虑的应对方式 篇三
[关键词] 大学生;考研焦虑;应对方式
【中图分类号】 B8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2-070-1
一、引言
随着高校扩招,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生就业压力的逐年增大。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另辟蹊径加入考研的大军之中。考研被称为“第二次高考”,其竞争之激烈、社会关注程度之高和对备考学生心理影响之大,不亚于高考。考研学子出现的自信心差、莫名烦躁、脾气不好等焦虑症状时有发生,严重时会损害考生的身心健康。纵观国内外研究现状,学者将关注点放在考试焦虑的研究,大学生考研焦虑这一影响学生心理、生理的课题研究很少。因此,关注学生的考研焦虑并提出应对策略,为大学生调节自身考研状态提供依据和参考,是促进考研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丰富了考试焦虑的理论研究。
二、大学生考研焦虑的现状
考研焦虑,是由个体在考研这一应试情境所激发的一种焦虑不安的心理体验,并伴有情绪性和生理性反应。考研焦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考研复习心态,而且也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申鲁军调查研究得出考前阶段有考研焦虑的人数占总体的82.7%,其中有高度考研焦虑的人数占总体的24.2%,甚至有同学考中、考后的考研焦虑达到了满分。说明大学生考研焦虑总体很不乐观,应引起学校老师和心理学学学者的充分重视,及时发现高度考研焦虑的学生并加以疏导。陈艳针对大三学生考研前焦虑进行两个月的团体干预,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焦虑分数降低幅度较大且差异显著。说明团体干预对降低学生的考研前焦虑效果显著。
三、考研焦虑的应对方式
(一)自身应对策略
1.提高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由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他指出自我效能感与焦虑相联系。本文研究者在前期调查中得出:一般自我效能感与考研焦虑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r=-0.37,p=0.000),即个体的一般自我效能感水平越低,其考研焦虑程度就越高,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一般效能感对考研焦虑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另有一些学者通过研究证实一般自我效能感在克服困难起作用,原因是一般自我效能感高的人会努力去克服困难,而低效能感的人会放松甚至放弃任务。因此,学生应经常给自己以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自我强化来提高自己一般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高了,在一定程度上会提高复习效率,使复习准备更加充分。
2.保持适度考研动机强度。耶克斯—多德逊定律表明,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是呈“倒U型曲线”,即动机强度处于中等水平时工作效率最高。学生在考研准备时应保持中等水平的动机,过强或者过弱的考研动机都不利于考研的复习准备。
3.培养坚强的意志。考研是一种意志行动,它也包括准备和执行两个阶段。一般而言,考研学子都会有一年的准备时间,期间包括诸种外界因素的干扰,意志不坚定的学生就会被外界诱因所迷惑,导致不认真复习,甚至放弃了考研。
4.改变不合理信念,正确树立考研观。虽说考研可以为以后的成功增添砝码,但并不意味着考研的成败就决定着以后的成败。考研学子在复习阶段禁忌太过于看重考研结果,对于考研存在一些不合理的信念。因此,学生应通过归因训练来纠正错误认知,摒除消极的不合理的认知并培养积极的归因风格,以合理、客观的态度对待考研。
(二)外界辅助策略
1.家庭经济的支持。考研也是一项费用很高的支出,包括昂贵的辅导班费用、考研辅导用书的费用,以及为了有好的学习环境,一些学生甚至搬出寝室住到外面,这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这些都需要有一定的家庭经济的支撑。所以家庭经济支撑解决考研学子的后顾之忧,使其有良好的心态去复习。
2.人际关系的支持。人是社会性的,学生备战考研也离不开去处理人际关系,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流与沟通。考研期间最好是有研友相伴,互相鼓励与支持,共同奋进,补差补漏。另外也不能忘了与家人与知心朋友之间的交流,遇到困难向对方倾诉,缓解焦虑情绪,以便取得良好成绩。当然也要频繁与老师进行交流,老师毕竟在知识,见识方面要远丰富于学生,可以在遇到考研难、考研院校报考、院校信息等问题向老师请教,从而达到减少焦虑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申鲁军.师范类大学生考研焦虑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2]陈艳.大三学生考研前焦虑特点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3]陆昌勤,凌文辁,方俐洛.管理自我效能感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关系[J].心理学报报,2004,36,(5):586~592.
[4]曾天德.大学生生命愿景、自我效能感与应对方式的关系[J].心理学探新,2007,27,(4):54-58.
[5]冯冬冬,陆昌勤,萧爱铃.工作不安全感与幸福感、绩效的关系:自我效能感的作用[J].心理学报,2008,40,(4):448-455.
[6]郭晗薇.大學生性别及性别角色与职业自我效能感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7):842-843.
[7]陈顺森,唐丹虹.考试焦虑对错误记忆的影响[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9,(1):46-53.
作者简介:潘玮琳(1989-),女,汉族,安徽安庆人,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习心理学。
4.厦门大学考研社会学 篇四
一、名词解释
1《共同体与社会》:斐迪南·滕尼斯著。
2哈贝马斯:德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哈贝马斯是西方马克思主义重要流派法兰克福学派 第二代的代表人物,著述丰富,迄今有数十部著作问世,主要代表作包括:《公共领域的结构变化》、《理论和实践》、《知识和人类旨趣》。
3人口金字塔:是用来描绘按性别划分的人口年龄分布和构成情况,并用以分析人口发展状况的一种统计图。
4表现性社会角色:是指主要不是以获得经济效益和报酬为目的,而是以表现社会制度与秩序、社会行为规范、价值观念、思想道德等为目的的社会角色。
5文化模式:是指互有关联的文化特质和文化结丛的构成方式及其稳定特征。它构成了某个民族或地区的特定的生活方式或制度的基础。
6社会分层: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生活中由于获取社会资源的机会和能力不同而呈现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不同层次的现象和过程。
二简答题
1简述法国社会学家杜尔凯姆提出的两种不同类型的“社会团结”
答:社会团结与“社会内聚力”、“社会整合”的含义大体相同,它指的是把个体结合在一起的社会纽带,是一种建立在共同的情感、道德、信仰或价值观基础上的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以结合或吸引为特征的联系状态。因此,在一个社会共同体中,不仅那些直接认识、直接交往、相互关心的人们之间存在着这种联系,而且那些素不相识、互不关心的人们之间也存在着这种联系。尽管这种联系是无形的,但它却是一种非常实在的力量,所有社会成员无一例外的受到这种力量的牵引和控制。正是靠着这种联系,社会才获得完整的存在和独立的生命。
社会团结的基础是社会成员的共同价值观念,共同道德规范,一句话是一种被称为集体意识或集体良心,集体意识或集体良心是“同一社会一般公民共同的信仰和情操的总体”,它构成了社会团结的基础。
社会团结的类型: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
机械团结是这样一种社会联结纽带,它通过强烈的集体意识将同质性的个体结合在一起。有机团结是建立在社会成员异质性和相互依赖基础上的社会联结纽带。
机械团结向有机团结的过度是由社会分工的发展引起的。社会分工是一种职业专门化。社会分工产生了两方面的后果:一是削弱了集体意识,二是造成整个社会全面相互依赖的需要。2什么是家庭?家庭有哪些功能?
答:家庭:是以血缘关系,婚姻关系或收养关系为基础的人类生活的基本群体。
(1)经济功能。家庭的经济功能在于组织生产与消费两个方面。人类要生存,就必须进行
物质资料的生产。这种生产,直到现在,许多方面还和家庭有着密切关系。
(2)人口再生产的功能。从人类尽然个体婚制以来,家庭一直承担着人类自身生产的功能。
如果没有人类自身的生产,社会就无法延续下去,而家庭则满足了社会发展的这一基本要求。家庭是人类繁衍后代的唯一社会单位。
(3)满足新性需要的功能。男女两性缔结婚姻关系之后,性爱就成为维系相互关系的主要
纽带。性爱是家庭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家庭是满足夫妇性需要的场所。
(4)教育功能。家庭不仅负责新一代的身体再生产,还负责新一代的精神再生产。家庭是
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也是一所终生不会毕业的学校。家庭教育的好坏,对一个人一生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对儿童来说尤其是如此。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5)赡养与抚养功能。抚养未成年的家庭成员和赡养老人及丧失劳动能力的家庭成员,这
是人类繁衍的需要。当子女还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时候,不抚养他们,他们就不能生存,人类也就不能延续,所以这是父母对社会应尽的义务。同样,父母抚养了子女,尽了义务,当父母老了,丧失劳动能力的时候,子女也要尽到赡养义务。
(6)感情交流功能。家庭内的人际关系是最亲密的人际关系,家庭是思想感情交流最充分的场所。家庭成员除了在经济、文化生活中结合在一起以外,还有一种感情上的结合。这种感情是建立在家庭成员之间特殊的亲缘关系基础之上的。
家庭的功能的发挥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的功能也会发生变化。现代家庭功能的变迁主要表现在:(1)部分功能外移。(2)部分功能得到增强。
3什么是社会保障?社会保障有哪些特点?
答:社会保障:是指国家在国民收入的分配与再分配的基础上,通过立法来保证全体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达到调试人们社会关系的一种制度。
社会保障作为一种事业和制度.它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社会保障事业的社会化
社会保障是一种高度社会化的事业,这一特点主要表现在;(1)它区别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条件下社会成员个人或家庭的自我保障,而是由政府,社会来承担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保障:(2)它不是局部性的,而是以全体社会成员为社会保障的对象:(3)它不再是由某些社会组织、慈善机关来进行.而是由作为社会代表的国家直接出面组织。
2.社会保障成员之间的互济性
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社会保障成员的互济性,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互相接济,它包括自发的相非自发的相互帮助,以及参与者的利益合作.这种互济性主要谩现为,当社会成员处于为社会创造财富时期,在获取自身和所属家庭成员的基本生活费用的同时,每月或每年为社会整体缴纳一定数额的保险金。这些保险金既为本人今后遇到意外事故提供保险也为其他社会成员解决临时性困难提供帮助。
3社会保障措施的强制性
社会保障是通过国家立法加以保护的,使其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一种责任和制度,社会保障措施的强制性表现在:第一国家要求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只要符合社会保障有关法律的规定,都必须参加社会保障。第二社会保障的机构无权拒绝社会成员享受其权利的要求或随意变换项目,也无权接受社会成员自由选择参加社会保障项目。第三,凡是符合有关社会保障税法或社会保障基金统筹法令,法规的交纳条件的个人和团体,都必须按要求交纳和缴费
3.社会保障结果的福利性
社会保障给社会成员带来的结果具有福利性,其具体表现在:第一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够在年老,疾病,灾害等引起劳动能力暂时或永久丧失的情况下,从社会再分配中,真正享受到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基本权利。第二国家通过普及义务教育,改善环境卫生,实习国民健康服务等,为国民提供各种福利。
4说出下列著作的作者,并简要说明作品的学术价值或影响。
A《实证哲学教程》
孔德,孔德被西方社会学界公认为社会学的创始人。在1838年出版《实证哲学教程》第4卷时孔德第一次使用了“社会学”这一概念。
B《心灵、自我与社会》
米德,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他的理论主要集中在《心灵、自我与社会》一书中,强调了人的心灵、自我和社会的产生与社会互动过程的紧密相关性。其基本观点是(1)人的活动并不是对外部刺激因素的简单反应,而是会根据环境中的客体来调整自己的行为。(2)人们对自己行为的调整主要依赖其自我观念,而自我观念是在社会互动中产生的,它必须从他人的评价中获得,因此,自我与社会是不能分开的。(3)社会的制度和结构是个体之间有组织的模式
化的互动的产物。社会秩序不是己完成了的事实,而是处在不断变化、修正和调整的过程之中。(4)人们的互动与自我观念的形成依赖于心灵的存在。因为有了心灵,人们才具有理解和运用象征符号的能力,有了心灵的支持,我们才能对外界的反应有所选择。
C《社会冲突的功能》
科塞,书中论述了冲突对维护社会的团结和统一,对疏通社会中的不满情绪,对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和要求等方面的积极功能,分析了冲突得以发挥积极功能的条件,及在此过程中将不得不付出的代价。
D《消费社会》
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一书发表于1970年,在当时有点石破天惊,即许多西方学者纷纷用“后”来命名眼下的社会形态时(如后现代社会,后工业社会等等),他则由现代社会中人与物的关系入手,从特殊的需求理论出发来界定社会。在这一需求理论中,消费者不是对具体的物的功用或各别的使用价值有所需求,他们实际上是对商品所赋予的意义(及意义的差异)有所需求。如用鲍德里亚自己的话来表述,就是人们添置洗衣机等生活用品不仅是“当作工具来使用”而且被“当作舒适和优越等要素来耍弄”并愿意为后者掏钱,《消费社会》一书的出发点就是讨论和研判这类社会现象。
E《江村经济》
费孝通,这是一本描述中国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易等体系的书,是根据对中国东部,太湖东南岸开弦弓村的实地考察写成的。它旨在说明这一经济体系与特定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与这个社区的社会结构的关系。同大多数中国农村一样,这个村庄正经历着一个巨大的变迁过程。通过本书,读者能够看到这个正在变化着的乡村经济的动力和问题。三论述题
1.试论网络对社会生活的多方面影响,你认为应如何治理目前的网络社会问题。
答:1.对劳动方式的影响网络的发展对劳动就业方式、劳动条件、劳动时间、劳动态度及劳动习惯等诸多方面发生着影响。从物质型生产向非物质型生产转变。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工作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以货物为基础的生产明显地转变为高技能、高技术的服务,人类社会的生产正在从物质型生产向非物质型生产转变。从体力劳动向脑力劳动转变。随着物质型生产向非物质型生产的转变,人们的劳动方式也更多地从体力劳动转向脑力劳动。在高科技工作场所从事工作的人,不再是体力劳动者而是知识工作者。以网络技术为特征的知识经济的兴起,也将在不久的将来改变社会的劳动关系。认为资本是关键的资源,金融家是老板,用奖金和股份收买知识工人,把他们仍然看作是雇员的传统心态将受到挑战;传统的吸引、笼络和动员知识工人的各种方法,将很难奏效。管理阶层必须适应知识工人的价值观,给予他们社会承认和社会权力,把他们从从属者变成合作伙伴。从封闭性、地区性向开放性、全球性转变。因特网为自由平等地获得知识和信息开辟了道路。远程工作代替了集中工作、集中办公的方式。人类将从集中化劳动转为分散化生产。美国当代著名的未来学家尼葛洛·庞蒂认为:人类生产将从集中再次走向“分散”。①人类生活也势必会出现“分散”的趋势。人们的工作组织形式变得灵活松散,利用电脑在家中、火车上或地点分散的办公室办公的人与日俱增。即使在偏远地区也可以通过网络办公。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自动化进程的加速,许多人可以在家上班。SOHO现象越来越普及。在美国和欧洲,目前个体职业者在就业人口中的比例已经超过了12%,分时职业者的比例正在迅速增长;在美国,永久性职业岗位越来越少,一些企业组织越来越朝管理人员核心化和一般雇员分散化的方向发展。交叉分工。传统企业在组织内部采取的是一种专业化分工,不同的工作由不同的专业人士来完成;传统的信息分配是按垂直层级不平均分配的,因此企业的权力主要集中在最高管理层。而互联网络的引入使得信息的获得已经不再有层级的区别,甚至一线员工由于更接近市场往往掌握的信息更快更充分。当企业的结构由垂直分化向网络互联结构转变之后,原来的工作
职能的严格的专业分工就已经不再适应,企业将要求每个员工都必须具备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及技能。另一方面,由于网络的特性及竞争的需要,部门之间的边界也被不断打破并相互渗透。网络技术摧毁了原有的产业界线,互联网促成的是全新的融合经济,电信业,网络业,硬、软件业,有线电视业,甚至娱乐业等都构成了新的融合。因此,在企业内部,劳动者必须适应新的竞争和协作关系。提高劳动生产率。包括电子商务及产业基础设施,软件应用等在内的因特网产业迅猛发展,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产品的设计、生产、营销和运输等各个环节的效率大大提高,库存大幅度减少,从而推动了劳动生产率的加速增长。因特网同样也大大提高了服务业的生产效率。它能够方便而快捷地提供大量的新的产品和服务,并能消除不必要的中间环节,从而大大降低生产成本。增加新的就业机会。互联网形成巨大的吸引力,将人才和资金吸进信息网络业。根据美国劳工部的报告,从现在到2008年,美国劳工职位数量增长最快的行业是计算机和数据处理业,预计该行业将增长117%,对受过训练的高科技员工的需要量也随之增长。计算机工程师的数量将增长108%,技术支持专家的需要将增长102%,系统分析师将增长94%,数据库管理员将增长77%,桌面出版专家将增长73%。当人类的脚步刚刚跨入21世纪,高科技员工短缺的状态,已使各国的IT人才大战一触即发,各国都在使出浑身解数培养和网罗人才。另一方面,网络也冲击了原有的人才市场,那些不具备网络知识结构的人可能会难以找到理想的职业,从而导致社会的结构性失业。这样,虚拟社会的竞争给现实社会的稳定带来隐患。网络对某些职业而言,具有替代功能。如教育,电脑在教学方面日渐显示出其优点,担当起对人的终身教育的职能,并在知识获得上消灭了地域差别。网络技术在教育实践中扮演的角色,使得各类知识呈现迅速易得性,社会对教师的需求将会减少。
2.对消费方式的影响电子商务(即因特网作为全球商品、服务、管理和专业性工作的一种重要的甚至于是主要的分配渠道①)作为新的分配渠道,它不仅改变着顾客购买的方式,而且改变着他们购买的内容。消费模式多样化。传统的消费模式无论是商家对个人消费者还是企业对企业,都是面对面的直接消费方式。然而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精明的商家把商品的经营和服务搬上因特网,使消费模式呈现多样化的倾向。首先,通过上网,坐在家中就可以货比千家,在全面的信息比较后再作选择和决定。其次,随着网络商场、网上书店、网上售票、网上旅行社等经营和服务方式的发展,消费的时间和空间可以有更多的选择余地。再次,消费地点发生转移,网上采购物品、购买书籍、预定机票、预约旅行社,享受的绝大部分是上门服务,而传统消费往往是在商品和服务提供者的经营场所里进行的。第四,无论是个人消费者还是企业消费者,网络技术条件下的消费模式可以轻松帮助用户解决付费、运输、验货等问题。大服务经济。所谓的大服务经济,是以真正的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为导向,真正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经济。传统的消费行为,消费者只是在生产者生产的商品中选择消费,并不能真正地按照消费者的需求消费。在网络社会中,消费者能按照自己的需求设计商品,生产者按此来组织生产,生产者把产品设计权利交给消费者。降低消费成本。网络消费虽然增加了消费者的上网费用支出,但相比较而言,网络消费的价格比同类非网络消费价格低。例如,一份电子邮件的费用比国内传真和国际传真的费用低得多;网资源共享。医疗、教育等资源通过互联网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共享。
3.对精神生活与闲暇生活的影响网络社会的来临,给人们的精神生活和闲暇生活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
迎接网络社会的挑战,我们对待网络社会的态度是,既不能对其造成的任何不利后果视而不见,也不能因噎废食地拒绝网络。我们应以积极的姿态去迎接网络社会的挑战。
4.对人际交往方式的影响网络世界大大扩展了人际交往的范围,并产生了交往身份的虚拟化、交往内容的自由化以及交往方式的便捷性等新特点。网络人际交往可以克服传统交往模式中的社会性障碍和心理障碍。不管身在何处,网上成员的交流和沟通就像和邻居打招呼一
样方便。人们可以通过因特网建立国际友谊,增强对他国文化的了解。因特网有助于孤独者与他人交流,有助于老年人和残疾人社会交际面的扩大。但是,另一方面,网络世界也对社会生活中的面对面的人际交往产生了某些消极的影响。人机相伴的生存方式虽然使人们的交际面扩大,但直接的面对面的互动却会因此大大减少。网络对于交友的“质量”,尤其是情感质量,以及真切感等方面的作用,还不尽如人意。
2.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范围内的社会发展观和发展战略发生了哪些历史性的演变,联系实际阐述我国为什么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答:战后世界发展观与发展战略经历了如下发展过程
(1)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传统发展战略”
所谓“传统发展战略”是指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发展现指导下形成的发展战略。它盛行于20世纪50至60年代。这种发展现认为,社会发展归根到底是经济发展,只要经济发展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就能提高,社会贫困现象就能消除,社会稳定和政治民主化问题也就能得到解决。总之,经济发展了,其他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因此,发展的根本问题是尽可能提高经济增长率,GNP、人均GNP及其增长率等指标也就成了衍量一个社会发展水平的最重要的指标。
这种发展战略曾得到了当时许多国际组织的支持,联合国在第一个发展十年(1960一1970)中,规定不发达国家的发展目标是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最低为6%。l 969年应世界银行要求提出的皮尔逊报告以及1970年联合国第二个发展十年所提出的廷伯报报告也都代表了传统发展战略。
但是,经过30年的实践证明,这种发展现和发展战略存在着一系列的弊病。首先,经济增长并没有自动带来贫因的消除*经济增长并不意味着财富的平均分配,GNF完全可以在大部分人的生活毫无改善的情况下上升,并带来社会的两极分化。
(2)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基本需求发展战略”
“基本需求发展战略”是70年代出现的影响最大的一种替代发展战略。它是国际劳工组织在1976年日内瓦召开的世界就业大会上提出来的。这种发展观包括了两个基本思想:第一,强调以人的发展为目标。传统发展观单纯重视“物”的因素,即以经济增长为目标。新的发展观则以人的发展为目标,把经济增长仅仅看作为人的发展提供的一种物质条件和手段。人的发展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人的基本需求的满足、人的紊质的提高和人的潜力的充分发挥。第二,强调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基本前提,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最终日标和重要保证,二者必须均衡发展,不能忽视其中的一个方面。因此,社会发展实质上是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和人的全面的综合发展。
按照这种发展观,衡量发展程度的主要指标应有五个方面;基本必需品的消费量、收入和分配的均等程度、识字李、健康水平、就业情况。
显然,以人的发展为目标的“基本需求发展战略”比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战略要更全面、更成熟。实现这一战略思想的转变.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3.以人类整体利益为核心的“持续发展战略”
进入80年代以后,随着发展过程中的全球性问题的日益突出,一种更新的发展战略即“持续发展战略”又提了出来。80年代中期Il迈尔斯在《人类发展的社会指标》一书中指出,以人为核心的发展应当是有利于所有人的发展。它应包括四个方面:(1)社会所有成员都有同等的发展机会和可能性,一些人的发展不应以压制另一些人的发展为前提;(2)不同国家、民族、地区之间应当有平等的发展机会,一个国家、民族、地区的发展不应损害和妨碍其他国家、民族、地区的发展,要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发展权利(3)现代人的发展不能以损害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为代价,同时还要尊重前人所创造的历史文化成就和价值;(4)关心后代人的发展也不应当意味着对现代人的剥夺,以遥远的未来的名义来压制现代人是不公正的。
迈尔斯的这些思想反映了以人为核心的发展观向持续发展观的进一步发展。到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持续发展战略成了国际社会的共识,在世界首脑大会上被正式确定下来。
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思想有三:第一,强调人类追求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生活权利应当坚持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而不能凭借人们手中的技术和投资,采取耗竭资源、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的方式来实现;第二,强调当代人在创造与追求今世发展与消费的同时,应承认并努力做到使自己的机会与后代人的机会相平等,不能允许当代人自私地为了追求今世的发展与消费,而剥夺后代人本应合理享有的同等的发展与消费机会。第三,强调发展是人类共同的和普遍的权利,无论是工业化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有平等的、不容剥夺的发展权利,待别是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其发展权尤其要得到尊重。
5.厦门大学考研社会学 篇五
一.资本情况介绍
本人本科就读于江苏省的一所211,本科属于公共管理类的,完全是两眼一抹黑地开始准备跨考的,但是实践表明,只要方法用对,跨考也完全不用怕哒。
初试分数409分排名第二(政治73 英语77 原理129 实务130)
二.学习阶段情况
四月份开始着手考研,搜集了一些相关的复习资料笔记之类的,看了一些学姐学长的经验贴,理了一下自己的思路。感觉考研的整体的思路和计划很重要,一定要有自己的节奏。这个到了考研后期尤其很重要,只要一切大体上在自己的计划内的,就不容易自乱阵脚,可以在后期紧张的时间里保持良好的节奏。
五月和六月份我基本上只做了一件事,就是背单词。考研前期最最需要下功夫的就是单词了,我的方法比较简单粗暴,就是直接看的绿皮书,背单词特别重要,前期可能会觉得看不出什么成效,单词基础打好的话,到了后期英语模拟做题的时候就会觉得咻咻咻地速度特别快。
七月份月初出去旅游了到了七月底才到学校,那时候心特别慌,感觉浪费了很多时间,专业课开始着手看王思斌,老顾的概论以及扎斯特罗,然而心浮气躁感觉没看进去多少,有点像在看天书。与此同时再单词的基础上开始英语精读,精度材料就是历年真题,每天上午精度2篇,精度就是在积累语感和阅读技巧的过程,坚持了一整个暑假之后,基本上我的阅读速度,做题正确率都跟上来了。
整个暑假我还是比较松弛的,基本上礼拜天都会出去玩一整天,但是英语一点没有荒废,每天至少还是会背1小时的单词,也在暑假之前把2005年之前的阅读理解都精读了一遍,后面的都没舍得做,我都留在开学正式备战之后做模拟了。
九月份我对专业课还是无处下手,翻了一遍又重新看了很多经验贴,也咨询了之前考上的学长。之前买了很多学长学姐的资料,看了学姐的笔记之后慢慢找到了自己的节奏,每个礼拜都会根据自己的状态调整计划,然后又把老顾的书和扎斯特罗又撸了一遍,终于在十一之前看专业书看出了些头绪。
十月份的时候政治考纲也出来了,我买了之后就开始定计划准备复习政治,因为所有的学长学姐都说政治是一门性价比特别高的买卖,都说九十月份准备就差不多了,但没办法,我胆子小心慌丫,因为政治的理论又红又专地我常常看着看着就发呆了,所以每天都惶惶恐
更多考研专业课资料访问研途宝考研网 研途宝考研 http://fudan.yantubao.com/
恐的,不过后来事实证明,认真看就行了,复习半年和复习半个月的也不一定最后的成绩会差很多(微笑脸)。十月份我也正式开始被老顾那本书了,十月份是个节点,以我自己的进度来看就是这个时段开始背专业书是最最合适的,开始早了容易疲惫,开始晚了可能像我这种记性差的童鞋就有点来不及哦。
十一月份,对照着之前问学姐买的资料开始二刷三刷那几本专业书,并且开始写真题,之前对着真题完全找不到到底知识点在哪里,慢慢地就会找到感觉,看之前学姐的真题答题思路也慢慢摸索到了一些答题技巧。英语的话,因为暑假只用阅读理解做了精度,所以第二遍我开始掐着表把除了作文以外的题型都做了一遍,不过还是感觉把精力放在阅读理解上成效比较大,作文的话可以开始被一些比较好的范文。十一月份就是肖秀荣的各种资料也出来了,就是放肆地背吧。老顾那本书也是尽情地放肆地背吧。(微笑脸)
十二月份,这一阶段就是比比谁的心态能调整地更好吧,我因为十一月份经历了一段每天都质疑自己的阶段之后(我属于记性不太好的类型,背了忘忘了背,幸好我的研友也是这样,要不然我真的会哭的,哈哈哈哈),心态反而变得放空了,每天就只想着怎么用好最后的时间一步步地做好计划。切记不要疲劳战,身体很重要哟~ 三.专业课学习
复旦给的书目一共是七本书。
1.《社会工作概论》顾东辉
2.《社会学概论》刘豪兴
3.《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
4.社会工作导论》王思斌
5.《社会研究方法教程》袁方
6.《社会工作实务——应用与提高》扎斯特罗
7.《社会研究方法》艾尔.巴比
不过我认真看的也就三本,一本就是老顾的,重中之重不解释。还有一本就是扎斯特罗,从真题来看,每年考的比例也不少。还有一本就是社会工作中级实务,作为补充它也很重要~。至于社会学,因为我懒,所以直接整理了一些名词解释来背了,学弟学妹如果学有余力的话可以认真一点翻一翻~
(1)老顾的重点(敲黑板,这个特别重要!)
更多考研专业课资料访问研途宝考研网 研途宝考研 http://fudan.yantubao.com/
看看每年的真题,你们就会明白老顾这本书是多么重要了,这本书从头到尾都是重点,建议认认真真一个字一个字看过去直到每段都能真正理解为止,有余力的话可以自己整理笔记,我是直接对着书本结合学长的笔记背的,等到了后期在对整本书的架构和脉络比较熟悉的情况下,就可以自己拎出大纲再对着大纲回忆重要的知识点以及找出知识点之间的串联的关系。
(2)扎斯特罗
扎斯特罗的书我只系统化地看过三遍,到了后期时间不够用了我就把当做老顾的补充读物来翻了。这本书可能因为是老外写的,翻译过来比较难读,不过很多案例很不错,我有时候学累了就会翻翻这些案例当小说来看了。另外有几个比较重要的理论考了不止一年,所以大家可以参考往年的真题将这些理论好好整理下来。
(3)社会工作中级实务
这本书不在参考书目中,但是也十分重要,这本书条理十分清晰,并且是可以作为真题里面的案例分析题的最好的教材之一,前三章和老年社会工作,青少年社会工作等等都很有分量。这本书我自己拎了大纲整理了笔记,每天用两到三个小时可以过完半本书。
(4)其他。
因为我是跨考生,一开始看的是王思斌的导论,我觉得还挺适合入门的。另外因为我比较懒惰,社会学部分我只是对着书和大纲把所有可能考名词解释的概念整理了一下,背了我觉得可能会考的重点。其他几本书因为翻真题的时候感觉没什么比重,所以我都偷懒没有看。
四、英语
英语的话我认为作重要的就是单词和真题。大三上的一学期我基本只背了单词,用的是的绿皮书,一开始可能比较容易看不进去,到后面越来越熟了之后看每个list就会越来越快,还是比较容易控制时间和进度的。如果觉得绿皮书有点枯燥的话,也可以去搜罗些单词书。背单词就是每天都不能停,一开始背着就忘,每天轮一遍然后到了后期就一个礼拜背一遍啦~
对于做题的话,我不建议买一些什么阅读理解500篇啊,什么完形填空专项练习之类的,看了你就会发现那和真题完全是两码事,我用的是丁晓钟的书,暑假的时候我把上册都精度了一遍,就是每天上午做完两篇阅读理解之后,逐字逐句地翻译下来,然后在对着他的翻译改正,一个暑假下来无论是做题速度还是做题思路都会有质的飞跃。到了九月份开学之后我更多考研专业课资料访问研途宝考研网 研途宝考研 http://fudan.yantubao.com/
就重新把上册的历年真题除了作文以外的都掐着表做了一遍,我觉得因为社会工作考的英语二,回头想想英语一的翻译其实可以跳过,意义不太大。下册和真题的风格更加接近,我用来做模拟训练,掐着表做,经过之前的辛苦打基础之后大概就阅读理解能保证正确率在四个以内了~英语二的话,我用的还是丁晓钟,不过他的英语二当时没有正式出版,我觉得不太成熟,如果今年他有出英语二的话,还是建议大家买一以下的,我觉得他的解题思路很好。
五.政治
其实政治我没什么特别的方法,我全程就用了肖秀荣的一套,我都买了,九月份刷完了1000题,每天大概花2个小时看一章大纲然后做对应的1000题,后期就是在背八套卷和四套卷,个人觉得四套卷背熟就够了,大家复习了三个月和复习了一个月的差距并不是很大……另外我觉得肖秀荣的考试重点和时事热点都不错,前者把选择题重点和简答题重点都拎出来了,在背熟四套卷之后可以是不是拿出来翻一翻,后者的话我觉得适合用来看时政题,时政只需要是不是看了有个印象就够了。如果想稍微胸有成竹一点的话可以报一个班,我因为都是自学心里没底所以到了后期还是有点慌的。
六.其他
其他的话就是如果自制力不够的话,自习不要带手机;
建议做好周计划,然后细分到每一天,我每天自习完之后都会计划一下第二天的计划,细分到小时,拖延症晚期亲测有效,哈哈;
每天的作息很重要,我就是每天7点多起床,晚上九点半回宿舍,从来不打疲劳战,而且定期都会有一天给自己放个假,出去玩一天或者在宿舍睡一天,有张有弛。
6.厦门大学考研社会学 篇六
社会工作原理
1.2.3.4.5.为什么说社会工作是一门科学,是一门艺术? 发展性小组工作模式的基本特点? 什么是社会工作技巧,其基本特点? 当代社会主义女性主义的基本主张是什么,它对社会工作有什么启发? 试列举心理社会理论三个方面的核心思想,并就其中的一个方面谈谈你的理解。
6.试述增权社会工作模式的基本原则和主要策略,并就其中三个方面谈谈看法。
7.试述社会学中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关系,以及应用研究的基本类型。
8.社会化的概念。根据米德的符号互动论,谈谈儿童的“社会化”进程。
9.贫困的概念,以及造成贫困的原因。
10.简释权力的含义,分析社会学中国家权力及政治权力分配问题的三大流派。社会工作实务
1.2.3.4.什么叫做“空椅子”技术? 在社会工作服务工程中,表达“专注行为”的有哪些方面? 在结构式家庭治疗中模式中,如何开展服务对象家庭评估过程? 案例
① 上述对话中社会A和社会B回应有何不妥?
② 假如你是该案中的社工,你会如何回应案主?
5.案例
上述对话中社会工作者用了什么交往技巧?
6.案例
① 上述案例中运用了什么社区工作模式?
② 这些社区工作模式的主要工作内容是什么?
③ 假如你是该社区的社会工作者,你会进一步开展什么社区服务?
7.实证社会主义方法论和非实证社会主义论的区别是什么?
8.在社会研究过程中,何谓“简化论”(简约论),其主要表现是什么?
9.观察法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10.以一个具体的案例说明社会研究的一般过程?
7.大学生对考研与就业的分析研究 篇七
(1)是国家实施高等教育战略的需要。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走向大众化的社会背景下,上大学已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事情,研究生招生也大规模的扩招,这是我国高校发展发展的必然结果。“考研热”就是在这种政策背景下产生的。(2)社会对高学历需求的增加。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社会对高层次专业人才需求也不断增加。对于普通的本科毕业生来说,如果不选择继续深造,不成为高学历、研究型专门人才,就不能满足知识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就会时刻有紧迫感和低落感。如果经过研究生阶段的深入、系统的实践学习,获得研究生学历,就能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有一席之位。(3)家庭对大学生的深造压力。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90后,基本上是独生子女,没有太大的经济压力,不用为了生活而需要早早的进入社会进行打拼,家长们也都想孩子们的学历越高越好,他们认为学历越高找的工作就会越稳定越好,就不管孩子们有没有兴趣继续深造,逼着孩子们考研,形成了一批被逼的考研大军。(4)严峻的就业压力。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高速发展,人才的资源的存储量已大大过剩。(5)为个人发展,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社会的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专业的、高级的人才,不提高专业水平,没有真正的本事,就会落在别人后面,甚至可能被别人代替而淘汰,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大多数的大学生深感没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实用精湛的专业技能以及较高的学历,难以成为社会有用的高级人才,故而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和认识,大学生深造的愿望越来越强烈,新一轮“深造成才热”逐渐兴起。
2 考研热中出现的问题
虽然考研已经是现在80%大学生的重要选择,而且社会的发展也需要各种各样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考研热的出现顺应了社会发展的潮流,但考研热所带来的不良影响也是不容避免的。仅从其直接影响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影响大三、大四甚至大二的教学计划和毕业论文的质量。由于考研竞争的激烈,很多的本科生自大二暑假便开始了考研计划。要么租房子、要么天天回家、要么一天到晚钻到别人找不到的地方进行埋头学习,不参加学校、班级组织的任何活动,拒绝和别人交往沟通,整天沉醉于考研的小世界中。(2)与素质教育相矛盾。由于研究生录取时,一般是按照分数的高低依次录取,这就使得本科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注重和考研相关联的课程,而对其他课程敷衍了事,只要不挂科就行,这与素质教育完全不符的。(3)对已经毕了业的大学生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一些家里比较富裕的或毕业时未能进入到自己理想单位的学生,整天把自己关在家里带着无限的压力进行复习备战,与整个社会脱节,把自己的青春年华像赌博一样压在了考研上,好像人生只有考研究生这一条出路。(4)有些大学生对考研报的希望太大,从大二暑假就开始准备,盲目的报考研班,什么基础班、系统班、冲刺班、押题班、保过班,这些班不仅浪费了学生太多的时间,而且需要支付昂贵的辅导费,我的学生报了一个班竟然需要1万多元,面对如此的辅导费,大学生从大三开始就只重视考研科目,而忽视了太多有用的知识,使得大学学习变得畸形。
3 正确看待考研和就业之间的关系
3.1 大多数的大学生考研的目的就是为了找一个好工作,就业
资料显示,选择读研的人群有60%是出于长期职业规划和职业前景来考虑,就业质量问题是考研者的最重要的动机。
3.2 就业过程中应该加强学习实践经验,从长远的职业规划来
看,考取研究生可以作为一个小小的近期的目标。但是置于中长期规划之中,考取研究生只是实现美好就业目标的一个点,最终还是归于职业发展的规划范畴。相反,有的用人单位提倡员工一边工作,一边读取研究生,这样员工作为学生更知道自己需要补充哪方面的知识,这样学出来的研究生再回单位工作,更能发挥自己的长处,大有所谓。所以,考研和就业可以同时进行。
3.3 由于考研者大多数属于努力刻苦型的人才,在考研的过程
中,能过更深入的学习复习自己的专业知识及及时了解社会的时事政治,所以这样比起不考研的学生,更有优势。而对于就业,都会涉及专业知识和时事内容,比如说公务员考试中的申论、行测、大型单位的面试。所以,考研复习是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的,而并非与就业内容完全不相关。
3.4 正常找工作不影响考研复习,大部分的考研学生选择不参
加任何的招聘会,准备考研的大学生认为复习时间很短,如果参加了招聘会这样会耽误复习。但是根据多年观察,一般情况下高校会有两个招聘高峰,这个时段来的单位都是非常好的单位。毕业生可以在招聘高峰去参加一下招聘会,选择自己中意的单位进行应聘、面试甚至觉得合适完全可以签订就业协议,这样的话反而会给自己减少一些压力,不带着包袱进行考研。
3.5 很多的人力资源部经理发现:高学历的员工跳槽的几率更
高,所以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作出正确选择,考研和就业并不矛盾,就业单位往往认为高学历的员工不利于单位整体的稳定发展,我们在即将毕业时,应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就业。据我从事这几年的就业工作,现在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不是只单纯的看重学历,而是在学历相等的条件下更看重能力,在学历有差别时,依然会选择有能力的人才,学历只能说明你的过去,而不能代表你的将来,就拿我们学校来说,我们的专科生的就业质量反而比本科生的就业质量要高,因为现在的单位招聘的最终目的是要为公司能用而且能要比较踏实,能长期为公司服务,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开始计算培养一个优秀员工的账,他们前期培训会投入很多的人力、财力以及精力,所以用人单位选聘人才的标准逐渐回归理性。
参考文献
[1]许宁,许玥.高校“考研热”利与弊之思辨[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73-76.
[2]庞强强,刘迎辉.关于当代大学生“考研热”若干问题的探析[J].出国与就业,2011,(3):11.
8.厦门大学考研社会学 篇八
最想对朋友们说的是:关于大学毕业后选择考研还是留学,一定要谨慎,一定要问清楚自己为什么作出这个选择;但是一旦决定了的事情,就别再缩手缩脚,只有付出绝地重生般的努力才会有回报!说到底,留学和考研无非是方式的不同,两者目的都是一样的,就是为了实现心中的理想。我衷心祝愿正在准备留学或考研的朋友们:经历过风雨,会见得彩虹!
大事小记
在我成长的每一个日子里,我都在经历一个充满矛盾的家庭带给我的种种困惑和磨难。父亲是集各种优点和缺点于一身的好人,母亲是个坚强而慈爱的女性,可他们的结合所建立的家庭,却充满了矛盾与不和谐。幸运的是,我的母亲,这个伟大的女性,从我小学四年级起到高三,一度牺牲自己的工作机会换取我良好的学习环境,使我得以从大学升学率只有5%的地区考上大学。
也许从一开始,我就下定决心要考上大学,要远走高飞,要寻找另一个全新的温暖的美好的环境;然而,考大学时的种种不如意也许就注定了我不会止步于我的大学。
然后我上了大学,并且真正开始了这段看似平坦又不平坦的道路:
1997年9月,我考上了东北XX大学英语专业;
2000年申请留学美国,不幸未能得到全奖;
2001年1月参加国内研究生入学考试成功;
2001年9月起就读北京XX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方向研究生;
2004年夏可望获硕士学位,并将就职于国家某部委。
我将更仔细的记述这几年我经历的选择以及我的思考,平平的语言,宛若此刻我那平静面对生活的心境。
“留学”
确切地说,应该叫我的留学准备,因为最终我还是放弃了选择留学。
我从大二开始有了要去美国留学的念头,这个念头的起因很简单。其一,作为英语系的学生,不去美国看看那块如诗如画的土地似乎白学了英语;其二,当时读了早年留学海外的胡适和林语堂先生的书《非留学篇》、《吾国吾民》等,他们学贯中西的风范让我冲动地想追随他们的足迹。留学计划的导火线出现在1999年如火的夏天,那年7月我遇到刚获得美国宾州大学(PennU)秋季入学全奖的陈师姐,她的鼓励让我的心在夏日的骄阳里着了火。谈话后我激动万分,几乎浑身颤抖着走进图书馆,一遍又一遍地在书架上翻找托福和GRE的书,并由此开始了我的GTER之路。
12个月之后,我在哈尔滨考了GRE,又于当年暑假参加了托福考试。当时因为一心想去常青藤学校,资金上也有点小问题,期间还夹杂着来北京准备考研之类的一堆事情,精力有限,2000年的飞跃我只申请了哈佛和宾州大学两所学校。由于考研日期临近,我在圣诞节前20天就把材料全部发了出去,然后静下心来全力准备考研。2001年,校园里丁香花盛开的时候,申请结果几乎和考研成绩同时寄到了我手中,哈佛给了我六分之一奖学金,而宾大只给了录取,没有奖学金。我很郁闷,哈佛六分之一的奖学金难以维持我在海外的学习和生活,而且非全奖的签证可能也会有麻烦。但是由于考研结果还不坏,我就基本上放弃了我的留学计划,就这样,我的GTER之路暂时告一段落。
现在回头看,我的留学动机倍显单纯和幼稚,是不够充分不够有说服力的。似乎去留学就是简单地想要一个美国的博士学位和留学背景,却没有很好地认识自己,没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设计,而且当时选择的专业高等教育学也是作为一个文科生的权宜之计,并非我真正的志向所在。“我到底为什么要留学?”在留学之前,每一位申请者对这个问题应该有很明确的答案。在我看来,为了父母的期望,为了心中的梦想,为了好奇和好强,为了看看世界有多大等等理由都不够深刻和充分。有一位台湾的老教授曾经说若你对留学抱着巨大的希望,那你必然失望;若你根本没有想好去做什么,那么你会立刻在新鲜感消失之后走向颓唐。
北京市外企服务集团人力资源分公司总经理王晓平认为:“海归”派有三种。第一种是在国内有经验、有学历背景的,他们出国进修或者在国外有工作经历,也就是真正“镀金回来”,是很受外资公司、民营、国营企业青睐并高薪聘请的,其薪酬的增值幅度最大,翻几倍都是正常的。第二种是在国外留学,没有专业工作经历的“海归”们,他们对一些发达国家的文化、经营管理、电子商务方面比较了解,但他们通常的想法是由于出国“投资”比较大,一回来就想快速把“成本”收回来,因而对薪酬的期望值也比较大,甚至要3─5万美金的年薪,实际上1─2万的都难找。另外一种就是在国外瞎混的,包括一些高中生,学习也不怎么好,未必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但是由于家庭经济状况比较好,有钱、有机会,能出国混个洋文凭回来,但混的结果是有的甚至连外语说得都不利索,他们的前景就比较令人堪忧。我观察一下自己,看来自己属于第二种,在人力资源市场上并不在最受欢迎之列。要是分析一下,第一种海归真正的砝码无非在于通过国内的经验了解认识了自己,懂得自己缺乏什么,需要学习什么,在国外学习的时候就有了明确的学习计划,这样的留学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学习和投资。
不知道若干年以后的我会不会重拾我的留学之梦,并在我的心头再次燃起熊熊的火焰。如果有,也必是我对所经历的生活做了总结之后,不断清醒不断成熟的一天,我将沉稳又清晰地制订留学计划,选择真正喜欢和需要的东西去学习;而且留学的全过程将不会在茫然中度过,每一天、每一学期都会随着变化产生新的目标新的计划,实现真正的留学价值。
或许某种意义上讲,我2000年的留学计划从一开始就注定是要失败的,只是自己始终不甘心而已。总之,我从一场失败的战斗中走了出来,随后幸运地接到了国内研究生的复试通知,来北京复试之后,又稀里糊涂的走完大学生涯的最后一段时光。2001年9月,我到了北京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研究生学习。
考研
小的时候家在孤独的海岛,却曾经无数次地梦想自己光荣地登上了奔赴伟大首都北京的列车,头一次独自经历这么远的路途,去北京上大学。1997年是我的大比之年,但是我所有的第一志愿——在北京的大学无一例外地拒绝了我,却意外地收到东北XX大学录取通知书。我心头失落,也许还有一些些的犹豫与惶惑。由于母亲的鼓励,她认为我应该主动接受生活的挑战,我最终离开了生活了十九年的家乡,去了祖国的东北,虽然到东北不是我的初衷。
我的个性强烈,不愿服输,我根本不相信我来不了北京,我始终坚信自己有厚积薄发、一鸣惊人的一天来实现自己的初衷,而昭示这一天到来的,大概就是通过考研,所以我在还没有走进大学校园的时候就已经决定要考研了。这个朴素的近乎本能的动机不仅驱动我继续选择了北京,而且驱动了我考研的无限力量,让我在智力上做了最大程度的磨砺和输入,在体力上做了最大程度的坚持和付出。大二的暑假从拉萨度假回来后,我就到北京的目标学校打听考研行情。大三的第二学期开始,我就一边背着GRE单词,一边看着专业书,清晨去图书馆排队占座,晚上宿舍熄灯后打开应急灯继续复习,如今回想起那时在青青校园的虔诚和坚持,还会不断被自己感动。
坚定了考研的决心,接下来要做的就是选择专业和学校。作为英语系的学生,我十分喜爱英语并且自认为是有语言天赋的,但是我学习英语的兴趣是把它作为交流沟通和了解西方国家的工具,对英语语言学和英语文学的研究根本不感兴趣。而且我越学英语越发现自己人文熏陶的不足,对中国社会与经济缺乏一个理性思考的视角,我急于开辟一块新的领域,懂得更多以增强自己的信心去直面工作并为社会创造价值。对中国大学生来说,自主选择一块自己喜欢、能够胜任并且有发展前景的专业,是不太容易的。首先,20岁的年轻人对自己缺乏真正的认识与了解;限于社会实践经验的缺乏,他们对于行业的了解通常是浮于表面的,因此要他们独立作出理性的选择自然有难度。在迷惑找不到方向的时候,我寻找并和有经验的先行者交谈。我曾经找过很多研究生、老师、父母和工作多年的朋友,尽可能多地收集他们的意见,回来分析并反思,最后结合自身兴趣和专业的未来发展前景后十分谨慎地选择了攻读人力资源方向研究生。别人不能帮你做决定,但是他们的意见可以给你一些启发和参考,就好像小时候学习的语文课本《小马过河》,松鼠和大牛的话不够客观,却在无形中给了小马很多信息,使小马有勇气亲自去尝试过河。和留学比起来,我考研的各项选择看起来更加充分和有说服力,目前的实践证明我关于考研的各项选择是正确的,并且它成为我人生起步的另一个跳板。
考研这两年持续升温,根据教育部统计,参加2004年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人数达94.5万人,报考北京研究生招生单位的人数达17万余人,各项数据均创历史新高。考生人数奇多,但是我相信,并不是每一位考生都怀着一个伟大的理想和明确的个人学习目标走进考场的。单从考研动机上来讲,有些考生还很茫然,还没有真正了解自己发现自己的时候,却已经随大流似的继续他们并不真正喜欢的学业;有些同学仅仅出于对惨淡的就业形势的逃避,并不是认准了一个自己喜爱的方向想继续深造提高;更有一些同学,是为了一种冲动,一种表现自己而又顺应整个周围环境的冲动,大家都考研,如果你例外的话,显得不上进或者格格不入?
理想的研究生生涯应该是有着明确的学习计划,不断冷静的思考,寻找新的目标,寻找创新的思路,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充实自己武装自己,毕业的时候可以自信从容地选择迎面而来的众多机会。这样的学习状态建立在充分了解自己,理性分析和设计自身发展道路的基础之上。相反,意义不大的研究生生涯是在打游戏和日日夜夜的BBS灌水中度过,这样的学习状况究竟对毕业后应对社会有多大价值?或许还不如去工作,在实践中更能寻求发展,经历各种磨练,逐渐成熟逐渐清醒。
超越自我
我们从小都知道,一个人要有自己的理想,“理想是成功的一半”,可很难有人对自己的理想有个清晰的认识。说实话,我从来都没有树立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但是,我却不自觉的信守着一个原则:人,不能停止认识自己,提高自己和超越自己。
人是需要些理想主义的,而这种理想主义,并非是徒具浪漫和完美色彩的空想,它是建立在现实的追求和明确的目标之上的。具体到留学或者考研,我从来没感觉他们就是我的理想,他们仅仅是帮助我实现理想达到目标的手段。实现心中理想的方式和手段会有很多,而对于20多岁的年轻来说,留学与考研或许是机会成本最低的选择,他们可能会在某种程度上提升你的素质并因此改变你的一生。然而这种质的变化只有在留学与考研在和你自身完美结合的基础上才会产生,请千万不要盲目地跟从,去学着更好地认识自己,更好地认识社会和经济,再决定选择实现理想的手段,这真是个值得一直讨论的话题。
【厦门大学考研社会学】推荐阅读:
厦门大学自控考研试题06-25
厦门大学传播学考研高分攻略10-09
华东政法大学社会管理2015年考研08-06
厦门大学形势07-03
厦门大学详细介绍07-20
厦门大学材料学院09-14
厦门大学431金融09-16
厦门大学自主招生11-13
厦门大学数学分析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