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意识的教育

2024-08-24

质量意识的教育(精选9篇)

1.质量意识的教育 篇一

浅谈如何提高员工的质量意识

如果没有深入了解质量,有人问你出了质量问题是谁的责任?大部分人肯定会说是质量部没有检验好!检验员没有把好关!其实,这样的回答是片面的。质量是人控制的,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人的因素是第一位,人是管理机械、合理使用材料、正确执行产品工艺的主体,人决定质量,而非机械、材料决定质量。在企业管理中质量也是一种责任心的培养。实际上,我们都知道,产品质量是我们每一个员工干出来的,而不是质检员检出来的!因此,应该提高员工质量意识和自身工作素质,把产品质量深入到每个员工的心中。

严把质量关,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记得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说过: “一个木桶所能盛的水的高度取决于最低的那块木板”,我们提供给顾客的是一批批合格的物料,每一批物料都要经过操作者认真操作,我们就是那一块一块木板。我们的工艺技术水平决定了产品的质量评价。我们每一道工序中为什么要自检、互检?为什么还要跟上一道工序和下一道工序互相沟通?因为我们都是公司这个木桶的一块木板,我们互相镶嵌,构成了整个木桶并且决定了木桶所能盛水的高度。只有一道工序好不是真好,每一道工序都好才是真好。只有每一道工序都环环相扣,才能做到滴水不漏。只要每一位员工踏踏实实的工作,把本职工作做好,完成好自己的每一道工序,杜绝自扫门前雪,注重协作精神,出现问题及时反馈,积极听取下一道工序的意见,及时的更正自己的错误,加强技术水平,就能把本职工作做得更好。

质量在员工心中,强调的是人的责任。如果发生了质量问题人人都推开,那么,质量如何控制?企业怎么生存?这是一个态度问题。拒绝承担个人责任是人的通病。一个有责任的管理者和员工,应该为事情的结果负责。无数的事实证明,勇于认识错误不但能推动事情的发展,更有助于解决问题。然而事实上,我们似乎更不愿意认错。因为在潜意识里,认错就意味着失败,认错就意味着接受处罚。但那是因为我们没有认识到,质量就代表着诚信,质量就是一个品牌!一个没有诚信的企业,根本无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员工都是企业的主人,企业的生存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为了企业的发展而工作,企业提供我们懒以生存的经济来源,假如我们不用心工作,将是自毁长城,自挖墙角,自断后路。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和我们个人的命运就把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把握质量就是给企业添砖加瓦,就是把握自己,把握未来。每一位员工都要视责任如泰山,视产品在手中,质量在心中,细节在精益求精中,真诚在每一道工序中,让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这一观点用心溶入到我们的工作中去,让我们加工的产品精益完美,让时间磨损不了优良的质量,让企业因为质量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充满生命和活力。

我们每个岗位上的员工就像是一个个的零部件,只有发挥出各自的作用才能保证这台机器的正常运行,才能够生产出质量好的产品。但是如何才能让大家尽可能的发挥自己的动力,为企业奋力工作呢?也许工作时我们常常把“责任”挂在嘴边,但是一旦有了困难,有了问题,“责任”又常常被我们抛之脑后。像一些员工干活时犯了经验主义错误,没有把图纸看懂读透就盲目动刀,结果把活加工报废。还有一些员工只顾干自己的工序,既不管下道工序留量够不够,装卡方不方便也不愿交流工作技巧,导致加工过程费时费力„„凡此种种都是责任心不足造成的。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质量”,更离不开员工的“责任”。尽管“质量”与“责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它们是辨证统一的。没有“责任”就没有“质量”,责任心越强,产品质量就越好。所以,提高员工质量意识要做好以下两件事:

首先,要加强一线员工的质量意识培训。一线的工人大部分质量管理意识不强,认为只需要做自己份内的事情,管理与自己无关。这就造成了各个环节质量意识的脱钩。因此,培训显得尤其重要。向基层灌输质量责任意识是非常必要的而且要分层次一级一级地传下去,把复杂的理论通俗化,做到浅显易懂,让他们听得进,记得住,把握好。

其次,要把握好“责任”的”度”,正确处理好质量与进度、效益的关系。一直以来,有的员工有这样的一种错误认识,认为要搞好产品质量就会影响生产进度和效益。其实,搞好产品质量与进度、效益并不发生矛盾,他们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相互发展的矛盾结合体。试想,产品质量搞好了,减少了返工,就节省了时间、加快了进度,也就节省的人力、物力的消耗,实际上就是提高了经济效益。

我们应该换一个角度来看待质量与责任的关系。如果质量是出击的箭,那么责任就是发射的弓。只有弓的弹力无比,才能射出所向披靡的箭。只有整个浩信公司的每一位员工都绷紧一根弦,张好一张弓,才能射出这支展示浩信雄风的利箭。

总之,质量控制,环环相扣,每个细微环节都需要员工认真敬业的工作,稍有不甚,就会造成质量隐患。所以说,质量就是一个准则,质量就是一个忠诚,质量就是一个责任,质量就是企业的生命!为了企业的发展和繁荣,同时也为了我们自身生活的安定,让我们全员参与质量管理吧,让优质的产品托起公司美好的明天!

(浩信机械投稿)2013年10月

2.质量意识的教育 篇二

一、三类不同群体的资源意识与资源享用

在进行资源的分配与享用过程中, 一般而言有三个不同的群体做主导, 即作为教育资源拥有拨配权力的政府和相关的教育行政群体;作为教育资源享有者和教育资源再生者的学校群体以及作为教育资源享用期待者的学生家长群体, 他们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与享用中, 由于所扮演的角色不同, 需求也不尽相同。因此, 在进行资源的分配与享用时, 必须要处理好三者的关系, 才有可能提高教学质量。

从政府的角度来说, 他们作为教育资源拨配的决策群体, 在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可以说是占据着主导地位的, 资源该如何分配, 那个地区分配的多一些吗, 那个地方分配的少一些, 政府和相关的教育部门, 有着绝对的主导权。而从学校的角度来说, 它们的身份也有其特殊性, 在获得了政府拨配的资源之后, 它们还能够根据自身教学发展的需要, 对资源进行再生产和再利用。但是在教育资源分配的过程中, 不少学校仍然认为自己身处弱势地位, 抱怨资源投入不足与分配不公, 在资源共享的时候, 过分的注重政府和相关教育在资源上的给予而忽视了自身的再生产。站在家庭的角度来说, 不少学生和学生家长认为自己是处在弱势地位的, 虽然他们在无条件的享受资源, 但是他们的需求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有些时候他们的需求甚至是不能与既有的教育资源相平衡的, 由此也产生了较多的矛盾。基于这样的原因, 笔者认为, 在进行教育资源的分配与享用时, 必须要处理好政府与学校以及学生家长三方面的矛盾, 协同配合, 共同谋求资源的最大限度分享, 提升教育质量。

二、教育资源拨配和享用与教育质量提升之间的关系

资源的拨配和享用可以说是决定着教育质量提升与否的关键因素。随着全球化与高科技时代的到来, 教育事业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教育资源相较于过去而言不论是从质还是从量上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资源的拨配与享用也呈现出更加开放的状态。

如在教育发展的过程中, 课堂教学已经走出了传统的一本教材和一块黑板就能上好一堂课的现状, 以江苏的教育发展为例, 在进行资源的拨配与享用过程中, 物质层面的现代化建设, 为教育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初中生的校舍建筑面积、计算机教学设备, 图书数量等相较于过去而言, 不论是从质量上还是从数量上都有了明显的提升, 这些都为教育质量的提升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但是在进行物质层面的现代化建设的时候, 笔者认为还需要从各个方面综合性考虑, 才能减少矛盾。比如说, 在建设的时候要合理的分配资源, 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拨配, 这样也不会造成一个学校的资源饱和, 而一个学校的资源过于稀缺, 这样很容易加大矛盾, 不利于教育质量的提升。

三、构建合理的教育资源生态系统

教育资源的分配与享用之所以矛盾频出, 就在于教育资源的不平衡, 以著名的衡水中学和黄冈中学为例, 这两所学校在我国属于比较著名的学校, 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上相较于当地其他的一些学校来说, 这些学校可以说是具有压倒性优势的, 如在师资队伍建设上, 这些学校的教师多为特级教师, 而在生源选拔上他们所选拔出来的生源也多是一些成绩和能力较强的学生。长此以往在, 在教学的过程中, 这些优秀的学校竞争力只会越来越强, 并迅速的升级为“超级中学”而其他一些一般的学校只能原地踏步或者是变得更差, 这就使得教育教学发展不平衡, 影响教学质量的提升。

基于这样的原因, 笔者认为在教学发展的过程中, 必须要构建合理的教育资源生态系统, 政府要站在宏观角度考虑, 尽可能的平衡各方面的资源拨配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分配资源, 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 使每个学校的教育都能取得一定程度的发展, 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总之,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要想做到资源分配的绝对公平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情, 但是在分配资源的过程中, 可以从政府、学校和家庭三个方面进行协调, 合理的分配教育资源, 做到相对公平, 实现资源共享, 促进初中教育质量的提升。

摘要: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对于教育质量的提升具有极为重要的帮助, 但是就当前的教育现状来说, 不少地区的资源分配与需求上存在着不匹配的矛盾, 这也使得学校的教育质量难以提高。那么, 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 如何使有限的资源合理利用与共享呢?本文, 将以初中教育为例, 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初中教育,教育质量,资源意识,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彭钢, 马维娜.初中教育内涵发展与全面提升的区域推进研究[J].中国教育政策评论, 2010 (00) .

[2]邢立英.路转溪桥忽见——课程资源意识的培养[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12 (20) .

3.质量意识的教育 篇三

关键词:安全意识 安全事故 安全培训 培训质量

安全生产历来是我们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人民群众十分关心的一个重大突出问题。长期以来,我们的各级政府、各企事业单位为确保安全生产,制定出台了相应的法律法规条文以及相关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等,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安全保障措施,通过实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但在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的同时,伴随我们而来的安全问题更加突出,各类安全事故不断发生,给国家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尤其是近年来的一些重特大恶性事故的频频发生造成了国家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

一个又一个的生产安全事故、一次又一次的血泪教训证明,安全是一个大问题。笔者认为要想实现真正的安全,把“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去,将安全隐患扼杀于萌芽阶段,根源在于切实提高全体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抓好安全培训教育工作。因此,提高全社会高度重视安全的思想意识、提高安全培训质量尤为重要。

一、加强安全法规和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力度

现在是法制社会,每个人都要学法、知法、用法,最重要的是守法。特别是从业人员更应该用法律法规去规范自己的行为,在工作过程中自觉遵纪守法,提高法律意识,保障自身安全。正如今年全国安全生产工作会议上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杨栋梁强调的: “紧紧抓住法治这条主线,树立法治思维和法律信仰。切实加强安全生产法治宣传,营造全社会遵法、学法、守法、护法的氛围;切实把安全生产纳入法治轨道。”

首先,要大力开展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把安全提高到一个法制化的高度,在以法治国方略指导下,实现以法治企、以法治安的全新局面。通过培训教育等各种形式,使从业人员能够掌握法律法规的理论知识,使大家认识到安全生产已经提升到法律的层面,从而自觉遵守安全法律法规之规定、自觉遵守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为实现企业的安全生产提供可能。

其次,还要扎实普及安全知识,强化安全意识。因为只有安全意识提高了,人们才能自觉地把安全知识转化为安全行为。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培训机构的大力投入、企业的常抓不懈、个人的积极努力,三方紧密配合,才能使安全意识提高不再成为一句空话。

二、强化安全第一意识的自觉提升力度

在今年全国安全生产工作会议上,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杨栋梁强调: “要进一步解决好安全生产的摆位问题,在任何情况下,安全生产都是第一位的,不是第二位,更不是第三位。像过去一度存在着的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状况,必须彻底改变。”

在现实生活工作中,对于安全第一的认识,确实是存在着说的比做得多,甚至是光说不做的普遍现象,这也正是为什么我们国家安全生产的方针提了这么多年,到现在安全生产还不尽如人意的根本所在。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是安全生产长期坚持的指导方针。“安全第一”就是任何时候都把安全放在第一位,说明了安全工作在生产过程中的重要地位;“预防为主”强调了抓安全工作中要预先发现事故隐患,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把事故消除在萌芽状态。

事实证明,很多事故之所以会发生事故,就是因为从业人员缺乏安全第一和安全防范意识,未能及时发现和排除隐患,直到隐患扩大、恶化,甚至造成严重的后果。关于这个问题,笔者在教学中始终强调,假安全思想是要不得的,这个方针不是让背的,也不是考试时能答到卷子上就行的,方针是让大家理解并在实际工作中去遵守和执行的。要让学员领会到安全第一真正的含义,摆正安全第一的位置。这样在工作中才能牢牢掌握安全工作的主动权,使事故的发生率降到最低,真正做到安全生产。

三、强化安全责任意识

安全是一个企业的头等大事,是企业发展的坚强保障。据调查研究表明,一个单位人员的素质越高,发生事故的几率就越低。因此,提高人的安全素质就成了培训工作的重心所在。

强烈的责任意识,反映了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和思想品德,责任意识强的人,无论在什么地方、在哪个岗位上,都会牢记自己的责任,认识到自己所处位置的重要性,认真做好每一项工作,自觉把自己摆在主人翁的位置,在实际工作中,做到要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做到四不伤害,把安全装在心中,切实做到无愧于企业、无愧于同事、无愧于自己。只有每个从业人员都能够忠于职守,爱岗敬业,增强责任意识,履行岗位职责,安全生产才能又好又快地发展。

四、发挥学员积极参与思考的主动性

安全培训班的学员大都有自己的职业经历和社会经历,是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成年人,再加上年龄、学历、职务等个性化差异较大,他们对问题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因此,在教学中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教学的理论知识与他们的工作实际紧密结合,引起他们的思考与兴趣是教学的关键。鉴于这种情况,教学方法必须多样,观点必须鲜明,知识必须有用,以此正确引导学员的自主参与意识和求知欲望,让学员自觉参与到教学中来。

采用研讨式教学或案例教学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用开放、互动的研讨方法能让来自不同单位的学员就同一问题亮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互相启发,互相学习,使学员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发现新东西,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从而形成新颖、富有创造性的思维品质,解决现实工作中不能解决的问题。

再比如引用案例教学时,案例内容应注意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发挥学员积极主动参与的意识,对案例进行分析,给其诊断,找出病因,结合所学的理论,和单位安全现状做出正确分析。通过案例进一步深刻掌握所学的安全理论知识,做到举一反三,把事故责任依据法律法规划分清楚,把安全生产事故带来的危害阐述完整,从而使学员能从中找到解决安全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的方法,吸取经验教训,让类似的事故不再重演,安全培训教育才算达到了根本目的。

五、针对学员的实际心理强化学以致用

安全培训教学不同于全日制的教学。安全培训时间短,任务重,针对性强,目的明确,学员大都是以求新、实用为知识取向。所以,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员把应知应会的安全知识与技能尽快掌握并应用于实际工作,更好地服务于企业,是培训教学的终极目的。因此,教学设计就应注重实操的内容,把有些空泛、难懂的理论知识虚拟成实际工作任务,提高学员的学习积极性与实效性,以达到学以致用的原则。

总之,提高从业人员的自我安全意识,提高培训教学质量,是需要全社会参与、齐抓共管,每个人共同努力才能做到的。但只要努力,我们目标就一定能实现。

4.“意识”产品质量提升的开始 篇四

“意识”产品质量提升的开始

意识伴随着我们一路同行,并不时的提醒我们对工作的严谨、对生活的憧憬、对需求的渴望……

那么究竟什么是“意识”呢?意识是人的头脑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是人们内心活动的一种过程。意识的高低体现在人们的一切活动之中,意识越高则对活动结果的影响越积极。企业要发展,产品质量要提升,离不开对人的意识教育和培训。从现代质量管理的角度来看,意识就是一种内化的心理活动标准,是人们对显性行为的一种评价方式。因此,要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则首先要从提高员工的“质量意识”开始。

质量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从“质量检验”到“统计质量控制”再到“全面质量管理”,人们对质量的认识从五、六十年代“好的质量”到八十年代的“符合要求”再到二十一世纪的“顾客满意”都充分说明了一个问题,质量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其重要性在市场竞争中得到了证实,并且将是未来市场竞争的关注焦点。质量已走出狭义的范围,延伸到更广阔的空间,如:服务质量、工作质量、学习质量、直至人们的生活质量等等。正如质量管理大师朱兰博士提出的“即将到来的世纪是质量的世纪”一样,质量无所不在。这一发展趋势再次说明了,市场的竞争将以“质量竞争”为前提,因而如何提升产品质量又再次成为质量管理的一大课题。此外,从“人、技术和管理”的三大质量管理要素及“人、机、料、法、环”等质量问题分析来看,“人”都处于主导地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对企业员工的“质量意识”提升就显得更为重要。

企业员工“质量意识”的提升可从多个方面进行,如企业文化、管理的标准化、标准的执行、工作行为及教育培训等等,

但他需要企业全体员工的参与,特别是高层管理人员的加入,因为高层管理人员的关注将明确企业对“质量”的重视程度,他们的身体立行将告诉所有员工“质量”的提高势在必行,同时也告诉所有员工领导的态度与决心。对于质量意识的管理,我们不能简单的停留在只喊“口号”或不加度量的定性概念层面上,而没有评价、没有检查。如果没有一套有效的监督、检查和评价体系,只凭一贯的思想教育、宣传来进行质量意识的提升,将难以避免其工作的盲目性,实际操作的无序性。这在多少次的质量投诉与质量问题的发生中,我们都得到了深刻的教训,也清醒的认识到提高质量意识的重要性。但我们的管理人员、管理干部有没有认真思考过这一问题,要如何进行控制与改善!

要完成任何一件事情、任何一项工作,其目的必须十分明确,其次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要如何去做,最后完成情况如何,并及时总结补充存在的不足,再进行入下一循环。因此,质量意识的提升要让所有参与人员明白其目的是什么,在一段时期内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具体要如何去操作,并且在出现问题时会受到什么样的处罚,取得成绩时受到什么样的奖励。使质量意识的优劣与员工切身利益挂钩,使所有员工在工作中能不时的感觉到工作的压力与动力,从而尽量保证任何细微的产品缺陷都不流入下道工序,进而增强其可操作性。为了防止实际操作的执行不力情况,管理人员要定时与不定时的进行监督、检查,对于表现优秀的员工要及时进行表扬与奖励,对于存在不足的员工要进行工作指导,对于存在不执行或执行不力的员工进行处罚,真正做到奖罚分明。让所有员工都从“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并在质量管理四项基本原则(质量的定义即符合要求;质量系统的核心在于预防;工作标准是零缺陷;质量是用不符合要求的代价来衡量)的指引下实现质量意识的真正提高。

质量意识的管理就是让无形的质量意识与有形的工作质量结合起来,让模糊的质量意识与员工的绩效结合起来,让质量意识的管理工具起到实质性的作用,最终为企业的发展培育出高质量意识的员工,进而为产品质量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5.质量意识的教育 篇五

在市场竞争激烈的社会,超市除了要严把产品质量关之外,还要有一套完善的产品服务。培养超市员工的服务意识对超市管理者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通过产品和服务来迎合顾客的差异化,是一个超市在市场中立足并长期发展的根本。那么,提高超市员工服务质量和意识的方法又有哪些呢?

一:培养的超市员工的自身形象和态度

超市员工的言行举止代表超市形象,超市员工必须严格遵守超市的规章制度进行规范服务,从而提高服务水平。同时,超市员工在遭遇突如其来的事件时要学会冷静,忍耐,克制自己的情绪,端正态度,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使服务尽善尽美!

此外,超市员工要养成服务的习惯,超市可定期不定期的考核服务态度,服务水平,作为评估工作好坏的依据。

二:培养的超市员工市场意识

超市的效益与每一位超市员工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没有良好的优质服务,也就自然没有了良好的顾客关系,超市的销售和利润会大大减少,最终影响超市员工的就业机会和薪资待遇。超市管理者要让超市员工明白“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的道理,必须脚踏实地的把市场意识落实到日常工作的点滴服务之中。

三:培养的超市员工主动服务意识

超市员工不仅需具备“我要服务”的意识,超市员工还要学会换位思考,要明白服务是光荣的,是神圣的,服务遍及各个行业的各个角落。服务工作中,超市员工要以愉快的心情主动服务于顾客。

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6.提高员工质量意识 篇六

众所周知,产品质量是影响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影响产品质量的重要因素就是员工的质量意识。人的意识决定行为,人的行为决定工作质量,也就决定了产品质量。员工的知识层次、认识深度、日常习惯等参差不齐,质量意识也相差甚远。那么要提高员工质量意识就是要加深他们的认识深度,改变他们的不良习惯,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把好入门关,提高员工素质

知识的重要性是不可替代的。重要岗位(直接影响产品质量的岗位)的人员在文化层次上要有一定的要求,具备一定的知识,其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相对就要强一些,这对于提高他们的质量意识相对也要容易些。

二、加强员工培训,走好“三大步”

1.做好新员工培训,奠定良好基础

最近几年,车间每年在不断为机组引进新员工,他们基本上都是刚毕业的学生,没有现场生产工作经验。面对这些新员工,培训是至关重要的。有句话总结得很好: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比纠正一种坏习惯要轻松得多。新员工培训也应该做好以下“三个阶段”:

首先,在新员工上岗之前进行意识和专业知识的培训。新员工没有从事过相关工作,对机组生产的认知度较低,上岗前就要为他们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如:精整机组的基本知识、常见缺陷分析、质量的重要性、产品的相关标准等。其次,进行规范的操作培训,这是关键的一步。我们目前的操作培训都是“师傅带徒弟”的模式,那么师傅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他直接影响到学徒的学习质量和学习进度。所以师傅就要选用岗位上操作技能最强、操作最规范的员工来担任,让新员工从开始就养成良好的习惯,然后再慢慢地影响另外一些老员工。最后是加深和巩固阶段。当新员工实习了一段时间后,对机组生产有一定的认知度时,再结合生产实际进行理论培训,这样可以让新员工更容易理解。

2.抓好质量培训考核,提高员工重视程度

目前,员工的培训基本利用周质量会活动时间,但往往培训效果不好,对员工的触动较小,究其原因,主要是部分员工不重视学习,学习流于形式。我们可以通过培训考核,促使员工集中精力,认真听课,做好笔记,针对常见质量问题-1-

有具体措施。然后对考核不合格的员工进行再培训,对认知上特困员工指定专人负责、监督。通过这种方式,提高员工对待培训的重视程度,加强培训效果。

3.班前班后进行质量意识灌输是一项长期的培训方式

倒班作业长、班组长是生产最基层的管理人员,大部分时间是在生产第一线,他们可以发现很多不规范行为。在班前或班后进行通报,让员工理解此行为的危害性,防止类似行为再次发生。对于产品质量状况,也要及时告知员工,当发生不合格时,或许员工会提出许多管理人员不知晓的现象或好的建议,这有助于分析问题和采取相应的措施,同时也会增强员工参与质量管理的积极性。

三、倒班作业长、班组长加强质量意识是关键

“没有不合格的员工,只有不合格的管理者。”这句话说明了最基层管理者质量意识的重要性。基层管理人员就是生产队伍的指路人,员工就按照管理人员指明的方向前进。如果我们对一些违规现象视而不见,不制止、不纠正,员工就会逐步淡化质量意识,违规现象就会不断增加。

通常人们都知道,一只狮子率领一群绵羊可以打败一只绵羊率领的群狮。这个比喻很有意思,在体力上后者要强过前者百倍不止,但我们不要忘记的是占据前者思想的是狮子勇往直前、所向披靡的王者气概,而后者其实早已退化成一群披着狮皮的“绵羊”。由此看出基层领导的作用是强大的,质量意识的加强应是自上而下的。管理者的意识和行为对员工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我们应该把确保产品质量当成一种责任和使命,而不仅仅是为了完成考核指标。

四、适当的质量考核力度,建立质量激励机制

质量的重要性靠什么来体现?在市场经济时期,也许经济杠杆的作用更具有优势。适当的质量考核力度,健全激励机制。对于工作质量好的员工,就应该大张旗鼓地奖励;对于工作质量差的员工,理所当然应受到惩罚。如果说,干好干坏没什么差别,或者差距太小,就不能体现质量的重要性,就不能增强员工的重视度。好的意见或建议,都应该给予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真正做到全员参与质量管理,从而进一步提高质量意识。

当然提高质量意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一种方式方法就能解决的,因此,转变和提高员工的质量意识将是一项重要的、长期的工作。

7.工程训练教学与质量意识的培养 篇七

在本科教学过程中,“工程训练”是工科高校培养学生工程师能力的重要环节,是实现学生获得材料、设备、工序、工艺、工程等概念感性认识及对现代工业生产过程的全面认识的主要手段;学生通过完成工业系统认知训练、机械制造基础训练、先进制造技术的基本训练、创新训练,综合性的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工程训练的过程中还融入了包括市场意识、质量意识、安全意识、群体意识、环境意识、社会意识、经济意识、管理意识、创新意识和法律意识等大工程意识的训练内容。

质量于人们而言常常意味着产品质量,这实际上是一种狭义的理解。所谓质量,即应涵盖产品的质量的内容,还应包含工作质量、服务质量、人的质量等多个方面的内涵。在包括产品研发、原料采购、组织采购、组织生产、组织销售到用户的反馈的企业产生的各个环节中,质量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质量是企业生存的基础。

质量意识是指从企业决策层到员工对质量及其相关工作的认识和理解。一个企业的质量意识对该企业的质量行为会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质量意识在每位员工的工作中均会体现出来,因此,全面、正面的质量意识是保证产品从硬件、软件、流程到材料质量、工作质量和服务质量的意志力。国内外的成功企业无一例外都非常重视质量意识的教育和培养,都非常重视企业文化与团队精神的培植。因为只有这样,全面的质量管理才能真正落到实处,才能充分展现质量意识的内涵。因此,质量意识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根基,是在企业质量责任、质量标准、质量教育等方面工作效果影响下并通过激励机制调节所形成的意识共性。美国学者约翰·扬说过“在今日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忽视质量问题无异于自杀”,因此在大学教育中牢固树立学生的质量意识对他们将来进入职业生涯无疑是很有裨益的。“工程训练”对学生质量意识的形成和教育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对质量的理解

2.1 质量是一种态度

态度决定了思维,思维决定了行为,行为决定了了结果,结果改变了命运,所以态度决定了命运。好的工作态度决定了工作成果的优劣,也许只是一个环节的疏漏就会影响到整个产品链的质量,从而对企业的成本、利润产生影响,更可能会导致消费者对企业、对产品的负面认识和态度。一个优秀产品的打造需要各工种及团队成员的通力合作。对与工程训练而言,亦是如此。相比个人“单打独斗”,团队努力、共同合作形式的学习更容易强化学习的效果,好的学习就像好的工作一样,是具有合作性的,而不是孤立的。与别人合作学习,会加强每个学生的参与度,在分享思路和回应他人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打磨自己的想法,并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经过深思熟虑在实习中将其付诸实施。当“质量是每个人的责任”这种思维方式被推广,行为方式就会改变。在工程训练中心学习的学生会在严格的管理规定和明确的实习考核目标的双重约束下,在潜移默化中认识到质量是与个人息息相关的,每个人、每个环节都是提高产品质量的必须因素。在有了明确的产品的质量目标,了解了影响质量的关键过程及各工种要点的前提下,与团队成员群策群力,维系质量管理的过程就是工程训练的全过程。为了在各个工种实习结束时能拿出符合标准、个人满意的相关产品,每位同学在实习期间都需要认真做事、注重效率、有责任心,尤为重要的是注重沟通与合作。

2.2 质量必须制定标准

标准是指国家或企业制定的原则和要求,是产品应达成的可接受或满足需求的条件和目标。大到行业,小到一个企业的一个产品的一个零部件都需要有标准。学生来到工程训练中心这一“模拟”的企业,就要了解从原料到产品的尺寸、规格到操作流程的标准,在工作中达到标准则合乎质量要求,达不到标准就会影响产品的质量。通过工程训练中的“质量”的考核,应达到如下目标:一,学生了解掌握质量检测的目标和方法以及质量检测在机械加工中的重要性。二,掌握测量的知识,了解现代测量技术的相关技术,熟练使用各种常用量具,并且能正确选用与维护。三,会分析一般的测量误差、加工误差。四,根据加工要求,对零件进行检测,并对加工工艺进行相应的调整。

2.3 废品个个都是宝

质量提高的重要指标之一是降低废品率。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就要做好生产前的预防,把废品的产生控制在发生之前,而不能只是充当救火队,产生了才想如何处理。不过,废品的产生是无可避免的,当废品产生后,应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把废品产生作为避免下一个废品的媒介。同时也要尝试找到补救的方法。这就要求实习指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出错率高的方方面面给予讲解、示范,尽量避免和减少相同或类似错误导致废品重复产生,我们不怕学生在工作中犯错误,而是要做到及时纠正错误和避免不应该发生的错误,做到防患于未然,使学生实习件的总体质量水平得以提升。在教与学的实践教学过程中,质量意识也在潜移默化中深入到每位学生的头脑之中,从而最终体现在实习训练中对待工作的认真程度和实习成绩的优劣。

3 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及措施

3.1 设立质量保障机构

企业设立的质量保障机构是产品质量的最后一道防线,主要负责产品出厂前的质量管理。其常规工作包括检验和审核生产制造、检验、检测,拟定质量标准和检验方法,通报产品质量状况,处理质量问题等。在工程训练各个工种的训练中始终都贯穿着企业质量保障机构的工作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讲授零部件加工过程中涉及到质量检测的知识,通过老师的亲身示范,讲解如何检测零部件的形状和位置公差,让学生了解质量检测在加工过程中的作用,让学生去学习、去运用质量检测的方法。学生第一次有了生产产品的概念,第一次知道从自己手中生产出的产品是合格还是废品,第一次看到自己做出的产品是如何通过质量标准的检验检测的。学生会认识到积极认真,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对产品质量的正向作用,这种认识对他们步入社会以后的表现肯定会有积极作用。

3.2 建立全面的激励机制

质量管理的关键要素是人,因此在生产过程中必须十分注意激励每个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激发学生工程训练的好胜的心理,每个工种针对容易出质量问题的环节及操作进行研讨,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质量观念。教师在课程建设中应循序渐进,通过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原材料浪费等构建学生质量意识体系。对于工件做得好,完成到位的学生作品进行讲解点评,让学生学到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学到加工技能技巧,质量意识是在日常的加工生产训练中慢慢渗透,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体会到质量意识对社会,对企业,对每个人的重要性,体会到质量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

4 结语

质量意识的建立会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需要团队全体员工的参与,通过质量目标、标准设立、流程的设计、质量管理、质量激励、成员技能和工作效率的提高、减少浪费等方法实现。松下幸之助说:“每个人都是在质量大堤的保护下生存”。可以说质量意识关乎一个民族的兴衰,我们通过“工程训练”这门课程让质量意识在每位学生心中生根,待他们将来步入企业后可以发芽、生长、壮大。

摘要:“工程训练”是工科院校本科教学中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该教学过程使学生获得现代工业生产过程的认识、生产工艺技术、方法和工程实践能力,同时还融入了质量意识的教育和培养,本文着重阐述了“工程训练”对大学生质量意识提高的作用和意义。通过质量目标、标准设立、质量教育、质量管理、质量激励以及学生技能和工作效率的提高等方法实现,让质量意识深深扎根在学生的头脑中。

关键词:工程训练,质量意识,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1]傅水根.深化工程实践教学改革,全面促进可持续发展[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1):7-10.

[2]王金学.工程训练中心建设与教学管理改革探讨[J].实验室科学,2008,(4):1-4.

[3]曲晓海.“工业测量基础”训练模块的建设研究-以吉林大学为例[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7):85-88.

8.质量意识的教育 篇八

关键词 《英汉大词典》词典质量监控管理 词典质量监控意识 外部抓手

质量监控管理素来是现代词典项目管理中的灵魂性工作。本文拟以《英汉大词典》(下简称《英汉大》)的质量控制管理经验为例,主要从质量监控意识的培养和质量监控外部抓手两个方面来探讨大中型双语词典项目的质量监控管理。

一、培养词典质量监控意识

词典质量监控意识是词典质量内部、外部管理之本。任何词典项目的质量保证都有赖于项目人员自觉的质量监控意识。质量监控一直是《英汉大》编委会常抓不懈的头等大事,即使在进度滞后、出版时间紧迫时也不曾放松。为使质量监控意识深入全体编纂人员之心,编委会首先致力于统一整个编写组的观念,并提倡与读者换位思考,同时培育大家的市场意识,避免“闭门造车”。

1统一观念

《英汉大》编委会成立之日起就致力于统一全体编纂人员的观念。观念的统一主要涉及:

(1)培养“认同”观,摆正项目任务的位置

大型词典项目的管理中,项目人员和项目任务之间的“认同”关系是项目成败的关键所在。所谓“认同”,就是要求项目人员把项目任务视为其“短期事业”,而不是简单地将自己放在被“雇佣”的位置上。对所有项目参与人员而言,“认同”就是齐心协力地把项目工作做完、做好。对项目负责人而言,“认同”是牺牲眼前利益以确保项目利益。陆曾在《英汉大》编委会成立之日率先表示:“在词典编成之前,一不出国,二不另外搞书,三不在外固定兼课,希望复旦‘网开一面’,特别不要委派行政职务。”还反复强调对于《英汉大》的编纂要一心一意(single—mindedness)、认同(like—mindedness)、要有词典头脑(dictionary—mindedness)。陆要求全组的观念,特别是编委会所有成员的观念,必须改变。呼吁同人不要把“业余”和“业内”工作之间的界限划得那么明确,要把“雇佣”二字扔在脑后,而把“认同”二字牢记心间。

(2)呼吁调整心态

对于《英汉大》这样一个大的集体项目,参与者很有可能怀着各种心态,但最终应该统一到力保高质量完成《英汉大》上来。陆在第十四次编委会(1988年3月10日召开)上,要求编写组同人调整好心态,共图《英汉大》的高质量完成:

主编也好,每位同人也好,在一个集体项目中工作,无非是四种打算:宽以待己,宽以待人(live and let live);宽以待己,严以律人(live and let die);严以律己,宽以待人(die and let live);严以待己,严以律人(die andlet die)。主要的一点就是:是愿意把自己的精力、时间、聪明才智、责任感作最大程度的发挥,促成这部著作,还是跟着潮流往前游蹬,不必也不愿花费过多的精力,反正有主编在前挡着,荣誉主要是他的,打屁股也主要由他承受,主编以外同人因此完全可以live and let die。我本人看法,这是一种很成问题的心态。我知道一部词典编成后读者往往只把词典与主编相联系,如同我们今天讲“郑易里词典”,所以我理应知道“人人为我”而更必须“我为人人”,作好die and let live的思想准备,更希望在座各位同人“先死后活”,“先苦后甜”,先来个“die and let die”,然后达到“live and let lire”的境界。

(3)齐心协力,搞好工作

编写组之内各环节和各系列的工作,辛劳程度不同,难易不同,报酬不同,难免产生各种人际磨擦。因此陆主张:“在原则的基础上达到和谐的空气,力求把事情做得公平合理,让大家都心情舒畅。”还赋诗一首,具勉同人:“正字呈无己,毫芒求精细,如若怀贰志,毋怪同人弃!”呼吁编写组同人团结在一起,齐心协力完成《英汉大》的编写工作。

2培育市场意识

市场意识的培育是项目质量控制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尤其对大型词典项目而言,市场意识的培育更是关乎其能否经得住时间考验的关键。《英汉大》编纂过程中,市场意识的培养主要从两方面入手:

(1)敲响市场意识警钟

《英汉大》的编纂也不能脱离市场需求。在1987年12月31日编写组举行的辞旧迎新茶话会上,陆就给大家敲响了市场意识的警钟:“当然,我们也不要书生气十足,不看前后左右,埋头编书,对市场动态不闻不问,结果搞出来的东西鲜为人知,落得一个孤芳自赏的可悲下场。”

(2)倾听同行专家意见

在《英汉大》编纂过程中,曾邀请多位专家,如吕叔湘、王佐良、许国璋、杨周翰、李赋宁、葛传槼、杨岂深、杨小石和陈原等先生,就词典编纂的方方面面发表意见。这种会议有“‘虚’的一面,但也并不完全一味吹‘肥皂泡’”。藉此,词典组得以避免“闭门造车”。

3培养质量监控意识

《英汉大》质量监控意识的培养旨在使全组同人达成共识,质量再强调也不过分。高质量如何达到?面对当时大型词典编纂之“华盖云集而质量平平”(如王同亿的《英汉辞海》)的现象,陆以为,“质量是当事人苦干出来的,而不是任何旁人提携鼓吹而得到的,更进一步说,质量是靠我们自己一条一条、一页一页辛勤劳动做出来的”。

质量监控管理一直是编委会的中心工作。为强化质量第一的观念,引起大家思想上的高度重视,每次编委会、全组大会或短会、座谈会、工作会议、业务交流会和全组“闪击”会议都必对质量问题“大声疾呼一番”。比如,1987年2月16日的编委会第四次工作会议精神主要是抓质量问题:

这部词典自1976年始到现在已进入第11个年头了……陆谷孙同志认为,目前最重要的是要解决质量问题。上月陆抽查了91个词条,发现了“硬伤”9处,这个比例是较大的。现在希望审二稿的同志看稿时要有一种最后成品意识,亦即“我看过之后就公诸于众了”,一定要把好关,不能再把问题大量地推到三稿,这样将会影响发稿计划……对于质量问题,以后还要定期开会强调,不能忽视。在赶编纂进度时,质量也照抓不懈。

由于1989年出上卷的进度计划要求每人的“倒计时”意识更强,而在这中间质量和进度的矛盾势必更为突出。质量问题我们谈过多次,现在看来信息量大是我们比之其他词典的一个优势所在,但是除信息量外还有另一个指标,那就是准确性,以这后一个指标衡量,我们还大有欠缺,再强调也不过分。

质量控制管理的关键是确立“质量第一”的指导思想。陆屡说:“不仅要意识到眼前有个‘嗷嗷待哺’的读者,还要意识到背后

有个‘虎视眈眈’的评家,即professional fault—finder(专业挑刺者)。”反复强调质量之后,质量监控意识逐渐深入全组人心。

此外,编委会素来强调《英汉大》的严肃性和学术性:《英汉大词典》是部严肃的有一定学术性的著作,强调学术责任、学术品德和学术勇气,不能敷衍了事,粗制滥造,要强调经得起读者的检验和评家的挑剔,自然形成权威性,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保持较强的生命力。这是从正面的高度防错纠错。单有高屋建瓴的姿态不足以防错纠错。

二、词典质量监控管理外部抓手

在培养“质量第一”观念的同时,《英汉大》编委会还实行“外抓内管”的质量监控战略。除在项目实施阶段组织了一系列围绕质量监控展开的内部活动之外,还施展外部抓手,充分利用同行资源以达到质量监控目的。其中,质量评议会的召开和专家咨询网的建立是最为重要的外部抓手。

1质量评议会

1987年8月31日,陆提出召开《英汉大》质量评估会的想法:

在明年适当时候,花一笔钱,请10位左右国内英语界的“大菩萨”,在上海开4天左右的《英汉大词典》质量评估会。以基本成型可供通读的J字母校样(或加上其他字母的若干有代表性词条)作样张,请评审。目的一是通过这次会议为大词典作些宣传,所以这方面的文章定要做足;二是汲取一些好的意见和建议,改进以后的工作。

后经编委会议定,把质量评估会定名为质量评议会。为开好这次质量评议会,编写组制定了一个详细的计划,要求参评材料的选择要有代表性,并附一定比例的有争议条目。

陈原、许国璋、王佐良、李赋宁、杨周翰等几位先生原承诺赴会,后因故均未成行。但陆利用陈原先生来沪开会之机,与其长谈两小时,“陈对我们的样稿粗粗一看之后已有‘丰满’的感觉,拟回京之后关起门来细读”。由于几位先生不能到会,许国璋先生致信陆,提议“不妨由北京方面四人(指王佐良、许国璋、李赋宁、杨周翰)提出(对样稿的)书面意见,邮寄上海”。

1988年5月10日,《英汉大》质量评议会在沪召开。应邀参加评议的有上海外文学会会长裘劭恒,复旦大学葛传槼、杨岂深等国内知名学者11人,另有北美辞书协会的Thomas Creamer。《辞书研究》、《外国语》等学术刊物及京沪传媒界一些人士也应邀到会。评议会后,“反思评议对项目的贡献主要有三点:(1)学术上是经得起挑剔的,这一点在主客观上达成了一致;(2)编写的基调定下了,并至少在上海学术界内站稳了脚跟;(3)公关形象改善,争取了不少朋友”。所有的批评和建议(否定方面的)由乔艾宓、李然芬根据录音整理出“意见简编”和“意见详编”两种,人手一份。

质量评议会亦引起了媒体注意:

质量评议会当日播出50秒电视新闻,次日(11日)China Daily(《中国日报》)和《文汇报》分别发报道及短讯;12日《解放日报》发短讯;14日《解放日报》“读书”版发查志华题名《陆谷孙与(英汉大词典)》之文,还是笔墨过浓。另外,下周一(23日)可能还有无线电广播。

2专家咨询网

《英汉大》编委会曾对要不要设顾问存有异议,后“比较一致的意见是不设顾问,但争取一些专家学者实际上起到顾问的作用。赵斌建议,有争持不下的学术难题,不妨开会邀请专家共议,可理解为‘一次性’顾问”。《英汉大》编纂期间,编写组建立了百科条目咨询网,聘请京沪等地专家学者20余人。此外,宗教、音乐、舞蹈、法学、语言学等学科也都聘请了一些知名人士和高校专家教授帮助审稿。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以及复旦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等也专门成立小组帮助工作。比如,1987年4月3日,编写组将新词中无法查得的物理学术语求教于复旦大学物理系叶令教授等,后“复旦物理系叶令教授送回咨询卡,凿凿有据”。另外,复旦大学生物系周德庆先生在生物学术语synapomorphy的定名上给予了帮助:

synapomorphy译名,译为“共源性状”或“共源形质”,不译为“同源性状”,以免误解为homologous character,我(指周德庆)复又请教刘祖洞教授,他以高度负责的精神,查了很多参考书,经反复推敲后,给了我这个答复。

基于周先生的意见,synapomorphy一词终被译作“共源性状”。

编写组还曾就maxi’mum card一词的翻译去信《上海集邮》求援,《上海集邮》把信转给了上海市集邮协会,唐无忌先生复信编写组,给该词目下定义如下:

maximum card极限明信片(集邮)也称“相似明信片”。将与图画明信片(picture postcard)画面题材相符的邮票贴在该明信片的画面一面,盖上与上述两者密切相关的地名的邮戳,并尽最大可能使邮票、图画明信片、邮戳三者之间保持一致。(注:词典正式出版时的释义与该释义有所区别)

唐先生说,该释义是根据国际集邮联(FIP)关于maximum card的定义而写的,并说明picture postcard应译作“图画明信片”,不能译作“照片”,也不只限于dtawi’ng(绘画),而是指各种图。随信还赠送比较规范的maximum card一张供编写组参考。此外,Gayle Feldman帮助审改了“英美用词对照”附录。

值得一提的是,编写组还曾编排样稿4种,广泛听取有关专家、学者的意见,争取学术界和社会对词典编纂工作的支持:

1979年以来,编写组还曾先后编排样稿凡4种,向国内外200余位专家、学者清教,得到了包括牛津大学出版社词典主编R.W.Burchfield和美国词典编纂家Jess Stein,Lawrence Urdang,Stuart Flexner,David Guralnik等人的佳评。

三、结语

9.质量意识 篇九

质量意识是一种理性认知成分,指人们对产品质量、工作质量、服务质量的认识、了解、掌握质量知识的程度,对质量的思想认识、信念以及质量素养,对质量的评价等,都属质量意识的范畴。质量意识对质量态度的影响最大,可以说质量意识是度量质量态度的基础。

3、质量态度

质量态度是人们(职工)对产品质量、工作质量、服务质量相对稳定的心理倾向。态度通过意见和举止反映出来。意见是态度的言语表现,态度不仅反映在言语所表现的意见上,更主要是反映在不属于言语的行动上。行动上反映出来的态度往往才是真正的态度。态度具有稳定性,人们(职工)的质量态度一旦形成,在类似的甚至不同的情境中都会表现出来,而且将持续一段时间不会轻易改变。

质量态度的功能

质量态度一般具有以下的功能:

(1)对行为的方向性和对象的选择性具有调节作用。如一个职工对质量工作抱有肯定态度,就会乐意参加质量工作,重视质量工作;相反质量态度不端正,就会反感,忽视质量工作。

(2)对信息的接受、理解与组织作用。人们对抱有积极态度的事物容易接受,对抱有消极态度的事物则不容易接受,学不好,记不牢,易出差错等,都与态度有关。

(3)预定对对象事物的反映模式。态度是在过去认识和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经形成之后,就会使人对某种对象或事物采取相应的行为模式,重视质量,在工作中把质量放在首位。相反,质量态度差,一听到质量误码题就会产生反感,也难以把质量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更谈不上把质量放在首位。

(4)导致情绪上的不同体验。人们对事物的态度不一样,所产生的情绪体验也不相同,质量态度是一种习惯的心理倾向,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通过后天环境,特别是在工作和生产环境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质量态度一旦形成,又反过来对产品质量、工作质量、服务质量的形成过程产生相一致的反应,在连续不断的影响和反应作用和被作用下,人们不断修正并完善自己的质量态度,从而逐渐与社会对企业要求趋于一致。

质量行为

上一篇:避孕药具知识试题下一篇:与众不同的清洁工小学生优秀写人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