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环境规划

2024-08-06

社区环境规划(8篇)

1.社区环境规划 篇一

南溪社区绿色社区创建规划方案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云阳县环境保护局、云阳县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云阳县市政园林管理局《关于开展绿色社区创建工作的通知》(云环发[2012]24号)精神,结合本社区的实际情况,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服务社区居民为目标,以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和建设美好家园为重心,努力营造一个以绿色环保为主题,环境优美,治安良好,文体活动活跃,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社区。特制定以下创建绿色社区的规划方案:

一、基本概况

南溪社区于2008年8月从南溪老场镇搬至新场镇办公;社区幅员东起汤溪河畔滨河大道商业街,南至水市小学与水市村接界处,西临南溪大道(中环路里侧),北至农业银行及中环路外侧含农+场职工宿舍楼,老场镇原南溪社区没有移民的区域,辖区面积1.8平方公里,下辖12个居民小组2525户5022人,外来人员2765人,计:715户,还有13个驻辖区单位。社区自治、管理服务机构名曰:南溪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南溪社区居委会),隶属于南溪镇政府领导。

二、加强组织领导

社区居委把创建“绿色社区”工作作为社区工作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加以贯彻落实,并成立了创建“绿色社区”领导小组,社区党支部书记李梦云任组长,社区主任陈连文同志任副组长,社区两委干部为成员,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在平时社区工作中,注意做有心人,定期召开创建小组工作会议及联席会议,强化小区管理。

三、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居民创建热情。

社区居委深刻地认识到,要把创建绿色社区这项工作开展好,就必须把宣传舆论的氛围搞浓。社区利用高音喇叭、宣传栏、黑板报、警示教育牌、提示牌等出刊环保知识,并定期更新内容。社区居委计划在每月一次的小组长会议上总结创建整改绿色社区工作,并定期组织居民学习环保方向的科普和法律知识,多开展保护环境的公益活动,在小区出入口制订绿色环保公约的宣传画廊,把绿色环保进社区工作推向深入,使居民能人人皆知,个个参与,形成齐抓共创绿色社区的良好风气。

四、社区创建目标

1、为了建设社区的优美环境,增加建筑物之间的宽敞感,明亮感,舒适感,本着统一,整洁的原则,拆除小区内有碍观瞻的违法建筑物和临时搭建物。、整治与扩大绿化面积相结合,与建设优美休闲环境相结合,新增休闲椅、桌和健身设施,增加公共娱乐场所。

3、加强阵地建设和加大娱乐场所音箱设施的投入,丰富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组织居民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娱文化活动。

4、利用社区的高音喇叭、黑板报、院坝会等各种宣传工具和活动载体对社区居民进行环境与人类的密切关系的宣传,积极鼓励居民使用“绿色产品”,增强“绿色”消费意识。

五、社区整建项目内容

1、社区绿化:统一调整,规划小区内楼前房后的绿化,补种和调整树苗,种植草皮,扩大绿化面积,增加苗木品种,体现绿化环保社区的绿色氛围。

2、社区卫生:积极做好生活垃圾袋装化工作,加强集中投放管理的宣传,统一购置投放垃圾筒和主次干道果皮箱,并贴上分类投放标记,方便居民投放。定时、定点(区域)、定人落实保洁责任,及时做好楼道、路面清扫,休闲广场、绿地清理,与辖区内单位协调好创绿工作任务。

3、规范集镇交通秩序,严禁车辆乱停乱入。

4、健全各项管理制度,施行绿色管理: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并有专人负责;建立有公众参与的环境监督机制,广泛发动社区居民群众参与;加强绿色消费管理,不许社区居民或餐饮业主有食用或贩卖濒危动物,及国家明令保护的物种,居民应积极购买带有绿色标志的产品;设立旧货交易市场,从而提高回收利用率。组建好护绿义务巡逻队,建立巡查制度,做到常抓不懈。要健全社区环境卫生,护绿保绿制度,做到明确分工责任到人。

2.社区环境规划 篇二

在经历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快速城市化过程后,中国的乡村发展仍然面临严重的问题,如大量劳动力的外出务工导致乡村的空心化,出现乡村经济活力的丧失;传统的家族社会在现代化的冲击下破碎,农村呈现“去集体化”的现象,不仅基层组织建设困难,而且在乡村出现陌生人社会的现象。 因此,解决“三农”问题每年都成为政府的重点。

在这种环境下,通过规划引导村庄发展的需求凸显。从2005年至今,全国多地市尝试编制新农村规划、宜居村庄规划、山区帮扶规划、美丽乡村规划等,终因实施难而未取得预期成效。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忽略了村庄作为一个集体社会存在的特性,空间环境建设只是乡村社会状态的体现。事实上村庄规划应区别于传统的以建设为主体的物质空间规划,走向“以人为本”的社区规划。

本文认为村庄规划应尝试新的社区规划方法: 以空间环境为载体,通过公众参与,促进社区环境改善,从而重构邻里关系,再现熟人社会。厦门市“美好环境共同缔造”行动正是对新社区规划的实践。

2新社区规划的缘起:“美好环境共同缔造”

“美好环境共同缔造”是厦门市委市政府的社区发展战略,理论基础是人居环境科学。吴良镛先生在《再寄中青年城市学者》中提到,“人居环境的核心是人,是最大多数的人民群众……人居环境建设是全人类的共同事业,创造有序空间与宜居环境是治国安邦的重要手段”。人居环境科学梳理了人居环境建设过程中人、自然与社会相互间的关系, 通过空间建设建立起联系,从而实现三者良好互动, 以此建设美好的人居环境。“美好环境共同缔造” 不是单纯的投资与建设过程,更是一个面对社会、 环境变化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管理过程;不仅是建立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过程,也是建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社会与自然之间和谐关系的过程。

“美好环境共同缔造”基础在社区,核心在“共同”。美好环境共同缔造是以社区为基础、居民为主力、激发社会活力的发展模式,旨在将人居环境的建设与社会发展融合为整体,通过空间改善带动公众参与。爱德华 · 格莱泽在《城市的胜利》一书中写道,“城市不是没有生命的建筑物,真实的城市是有血有肉的,而不只是钢筋混泥土的合成物而已”。人创造人居环境,人居环境又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因此,美好环境需要通过社区居民的行动共同实现,在规划中形成共识,在建设中形成共建。 社区参与、社区主体的共同缔造是推动美好环境建设的基本原则。

不同于社会规划的是“美好环境共同缔造”以空间环境改善为载体,通过制度建设培育精神、发展产业。 共同缔造以培育精神为根本,通过制度建设把社区文化、发展机制稳固并延续下去,让共同缔造成为居民日常生活的方式,促进美好环境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以奖励优秀为动力,激发群众共同缔造的热情,促进群众参与到共同缔造的过程;以分类统筹为手段,因地制宜开展共同缔造,而不是采取统而泛的方法;以组织建设为平台,重新凝聚社区分散的个人,变生人社会为熟人社会,推动产业振兴。

3新社区规划的工作路径

3.1新社区规划的步骤

正确认识人与社区的关系,寻找社区发展问题。吴良镛先生说:“社区是人最基本的生活场所, 完整社区规划与建设的出发点是基层居民的切身利益,不能仅当作一种商品来对待,必须要把它看成从基层促进社会发展的一种公益事业(吴良镛, 2001)。”社区是连接空间、经济、社会的载体, 人处于核心位置;社区与人的行为规范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当这种归属或者认同的联系消失,人与社区之间的关系出现脱节时,就可能产生一系列社会问题。从这些问题出发是新社区规划的第一步。

其次,要明确居民在新社区规划中的核心位置。 与社区紧密相关的主体有三个:政府、企业和居民。 政府影响着地方的决策,以及建设的内容与建设量; 企业主要包括房地产公司、开发商等,规划并建设了大量的城市公共空间;居民包括生活在社区当中的人和因为邻里关系、商业关系和各种现实问题(包括兴趣等)组合在一起的团体,是社区的主要使用者。这三者之间并非自上而下的线性关系,而是相互影响的。在这三者中,居民的主动性尤为重要。 社区是居民长期生活的地方,社区的大小事务与居民息息相关。新社区规划的实质就是要重建社区居民的认同感,培养良好的睦邻关系,使其获得稳定的精神生活家园。

新社区规划的内容包括社区的物质环境、人的活动以及社会关系三大方面,核心在重构社会关系。 物质环境是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 是人的活动得以发生的载体。组成物质环境的要素虽然是简单的,但是在不同的自然、社会、经济、 政治和文化环境的作用下,会产生丰富多彩的空间形态。人的活动是新社区规划的重要内容,活动本身也是社区存在的意义。此社区之所以不同于彼社区,是因为通过社会活动的构建、选择、传承,可以将一个物质空间最终形成一个具有特定象征意义和空间体验的场所;同时,居民主动参与共同缔造, 会对社区产生情感依恋——新社区规划本身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活动。通过活动,让社区成为集聚的中心,在反复的日常生活中,逐渐建构个人的体验记忆与集体的共同意识。社会关系是人与社区之间、 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依附,地方认同感产生的核心就是营造一种邻里关系(Relph,1976)。通过新社区规划借助物质环境的改善与人的活动的良好作用, 可以形成社区的发展共识,以社区为纽带凝聚邻里关系,重唤地方感。

最为重要的是新社区规划倡导公众参与。公众参与实际上贯穿于新社区规划的每一环节。通过社区居民的参与,促使大家关心并且热爱自己的社区, 在规划中形成共识,并且在活动中相互合作,从而增强对社区的认同感。新社区规划倡导居民自发营造空间,倡导通过集体行动建设宜居环境。每个街坊都有自己独特的社会背景。伴随时间流逝,它甚至会因此得到一个集体认同的称号。不管这个称号是否可以保留,每个街坊的特征都不会改变,它的名字会成为未来的遗产。也就是说,生活在街坊里的居民的每个行为,包括日常事务、节庆活动等都会影响着它的特征、社会空间格局等,这些又会在文化中熏陶影响自己,对自己的行为作出约束。因此,居民参与共同缔造,不仅可以改善社区的空间品质,创造交往空间;还可以通过自身参与这一“事件”,构建与集体之间的行为规范,从而增强对社区的认同感,促进社会融合。

通过上述分析,总结新社区规划的工作路径为: 从“人”与“社区”的关系出发,以问题导向的思路, 认为新社区规划的主体包括居民、企业和政府,但居民应该充分发挥主动性。规划的内容包括物质环境、人的活动以及社会关系,其中物质环境是载体, 通过空间建设带动居民参与,促进社区活动,从而重构社区社会关系,建设良好的人居环境。

3.2新社区规划的原则

(1)注重区域特征,彰显地方特色。在全球化和城市化双重推动下,城市面貌越来越千篇一律, 缺乏本地特色。吴良镛(2001)在人居环境规划设计的指导原则中提出:“每一个具体地段的规划与设计(无论面积大小),要在上一层次即更大空间范围内,选择某些关键的因素,作为前提,予以认真考虑。”每一个社区都在地球表面上具有特定的本地性,它必须对特定的区域、街区或者社区具有一定的归属或者依附的情感,而不是标准化、大众化的产物。因此,区域环境的自然、文化的多样性都为共同缔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机会,使得社区更加独特和本土。好的社区具有独一无二的特性, 它不是其他地方的复制品,相反,可以在跟其他社区的比较中彰显自己的特征。

(2)改善空间品质,营造集聚中心。社区的“场地”(Local)是人的关系产生、活动发生的物质载体; 但物质载体是发散的,需要营造集聚中心。公共空间是居民实现良好互动的重要场所,提供居民日常活动、交流休憩的载体。通过捕捉发现某些户外空间,进行整治提升,赋予休息、交流的用途,让公共空间成为集聚居民交往的平台。空间品质的提升, 对当地人来说,能够提高生活质量,促进交流,变“陌生人社会”为“熟人社会”;对外地人来说,能够促进社会融合,减少社会分异,促进社区可持续发展。

(3)重视历史文化,建构集体记忆。冯骥才先生(2006)说:“城市文化的记忆纵向地记忆着城市的史脉与传衍,横向地展示着它宽广而深厚的阅历,并在这纵横之间交织出每个城市独有的个性与身份。”文化会在居民身上产生长久的烙印,但是文化缺乏根基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因此首先要挖掘历史资源,重视地方节庆活动,唤起民众记忆, 引发共鸣。其次重视地方文化,把地方化的独特要素融入到社区建设中。社区是历史沉淀的产物。特别对老一代人而言,大榕树、宗祠、古屋代表了久远的年代记忆,更应该得到重视。然而在当今城市发展土地资源紧缺的压力下,很多具有沉淀的社区不断被推倒、铲平。以地方的历史文化为特色,保存当地的集体记忆,发掘社区的文化符号,维持原有地方的社会关系网络,是当今快速城市化工作中村庄规划最紧迫的工作。

(4)丰富邻里活动,凝聚社会关系。当今传统的熟人社会不断被打散,人际关系渐趋冷漠,社会也变得个体化、私密化。城市的意义在于人的聚集而居,而今日居住在城市的人们之间却各自形成一个个心灵与物质的堡垒。简 · 雅各布斯(2006) 指出,街道中存在监视的“目光”很重要,店铺中相互照看、邻里间照顾小孩、街道上的问候、路边的闲聊等活动,可以保持社区的活力,也可以创造良好的地方感与安全感。邻里不仅意味着空间距离临近,更是社区成员心理上的彼此贴近。张铁志 (2013)认为:“对一个城市来说,每一个异质的空间都可以生产出不同的社会连带与认同,甚至不同的文化创造,因而丰富了城市的灵魂。”社区应该通过社会建构不断丰富自身内涵,通过活动重构社区的社会关系,促进不同人群的融合(见图1)。

4海沧区西山社的实践

西山社位于海沧区东孚镇,紧邻天竺山森林公园西大门,自然景观优美。2013年户籍人口370人, 流动人口60多人。村里以种植农作物为主,集体经济薄弱。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留下大量的 “386199”(妇女、儿童、老人)部队。市场经济不断冲击着乡村的发展建设,经济关系嵌入社会关系后,经济社会生活的世俗化、理性化不断挑战传统乡村社会的伦理规范和价值准则,农村越来越破碎化,乡村原有的同质性、地方感也在减少。社区认同趋于消解,传统的集体化社会关系不断被瓦解; 公共空间不断被侵占,村民越来越变为独立的个体。

西山社新社区规划内容包括改善水池、建设和谐亭、美化房前屋后、铺设市政排污管道等。本文主要以风水塘改造(图2中1、2处)、房前屋后美化(图2中3处)为案例进行分析,论述西山社在新社区规划中如何通过空间的改善带动居民参与,以此重焕熟人社区里的集体意识(见图2)。

西山社区池塘旁边有个养了20多头猪的猪圈 , 导致鱼塘臭气熏人,周边村民叫苦不迭。“美丽厦门共同缔造”行动计划开展后,经居委会的大量工作村民主动拆除了猪圈。社区组织村民商讨决定将其改造风水塘,同时在猪圈原址上修建纳凉亭并树石碑。这一决议得到村民的极大认可与支持,大家积极动手对鱼塘进行了清淤与改造。为使纳凉亭早日建好,在乡贤理事会的号召下,村民与附近的企业都积极筹资捐款建设。修建纳凉亭后,村民们聚在一起,想为这座代表村民同舟共济的凉亭取一个名字。老人提议叫“和谐亭”,一来展现西山社区村民共同改变村庄面貌的努力,以及风雨同舟、和谐美满的生活氛围;二来作为村庄的象征,向后代传颂着西山的故事。风水塘的建设,凝聚了村民的共同意识,从分散的个人走向具有共同目标的集体; 它也成为西山的符号,见证了西山的历史,象征着西山和睦邻里的意识。

房前屋后是居民最关心的空间,能够展现家庭、 社区良好的风貌。在猪圈变凉亭、臭鱼塘变风水塘后,收获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村里掀起了改造房前屋后的浪潮——纷纷对有碍观瞻的建购物、藤架等进行拆除与改造,种上花卉植物,将房屋周围的土地用鹅卵石砌起来,在里面种植蔬菜。远远望去, 村民房前屋后洋溢着勃勃生机,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意境。西山房前屋后的建设提升了每个村民的自豪感与地方归属感。他们用鹅卵石将公共领域和庭院空间连接起来,也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连接起来, 打开了左邻右舍交流的通道,让家庭与家庭、家庭与街道之间开始对话。这个基础的“单元”,却是村民日常生活的缩影。村民用自己熟悉的农作物, 去创造一个熟悉的空间,建立人与自然的关系,重新焕发村庄活力,营造邻里和睦氛围。

图1 新社区规划的工作路径

西山社区村民间存在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在个体特征及社会背景上具有较高的同质性,但在市场经济力量冲击下熟人社会不断被瓦解。新社区规划注重西山社原有地域特色,充分发挥村民主体角色,通过空间品质改善(猪圈变凉亭)营造村民集聚中心,通过风水塘建设建构集体记忆,借助村庄乡贤重新凝聚原有的集体组织(乡贤理事会等), 重构社区社会关系,焕发村庄集体活力。

5结语

村庄规划的编制在城市政府自上而下的推动之下,对村庄的发展有了一定的指导作用;但传统的村庄规划强调物质空间的形态规划和功能布局,以城市政府为主导的规划思想忽视农村集体自治的组织架构与财政体系,脱离了村庄的实际情况与村民的真实诉求,从而导致村庄规划难以实施。

3.浅议生态居住社区规划 篇三

关键词:生态居住社区;生态建筑;生态基区;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28—0072—02

引言

“和谐共处”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然而,回顾20世纪,尽管社会、经济、科技都发展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我们在创造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在我们居住的城市,人口密度过高、交通拥挤、缺少绿化、环境质量下降等问题始终得不到很好地解决。经过反复的思考与实践,许多有识之士认识到建筑及其建成环境在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方面扮演重要的角色,因此提出了生态建筑的理论,就是以自然生态原则为依据,探索人、建筑、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为人类塑造一个最为舒适的生存环境。正是在对生态建筑思考的基础上我想到了生态居住社区建设,下面我就谈一谈自己虽生态居住社区规划一些认识。

一、生态居住社区的概念

生态建筑也被称为绿色建筑、可持续建筑,而生态居住社区有时也可以称为可持续发展社区和绿色社区,其内涵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广义的生态居住社区概念。在理解这个概念之前,有必要说一下“生态基区”的理论,这一理论由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威廉·里斯教授和他的课题组成员提出。这一思想从一个崭新的角度使人们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设区的可持续发展有了更形象、更深刻的理解,我读了之后感觉很深,它通常是指为了维持某一地区人口的现有生活水平所需要的一定面积的可生产土地和水域。我认为,它其实就是传统的“容纳量”概念的发展,在这里就不多说了。

我们通常从聚居地角度出发,把居住社区理解成人口的聚居地,但是如果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我们又可以把居住社区理解为一个人工生态系统,它每天都需要从其他地方摄入大量的物质、能量,同时又会输出大量的废弃物。这样才能维持居住社区内人口现有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否则,它将一天也无法存在下去。按照此理论,生态居住社区就是指在保证社区各项功能正常运行和维持社区内居民较好生活质量的前提下,尽量减少人均基区面积的居住社区。生态居住社区是人类社会的一个美好的理想,也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2.狭义的生态居住社区概念。从狭义看,即从规划、设计、施工的角度出发,指的是在居住社区的建设中,通过规划、设计和施工等方面的共同努力,尽量减少对自然的伤害,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减少建设过程中的生态基区面积。好多规划界人士都认为,生态居住社区应该达到节能、节地、节约资源、节省材料、太阳能运用、无害化、减少废弃物、注重材料、能源和资源的重复运用和循环运用等要求。从这个角度理解,生态居住社区就是要把可持续发展思想和生态学原理运用于居住社区的设计和规划之中,尽量减少对大自然的破坏,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然而我们现在一些人却错误地认为,在居住区中多布置一些草坪和水池就是生态小区,有的人认为有充足的室外活动场地就是生态设区,这些观点是不全面的,只看到了表现,而没有深入的去理解。

二、建设生态居住社区的社会环境

1.文化观念。建设生态居住社区,首先应该从树立人们的生活理念出发,注重提高全民的生态文化意识。人们普遍认为随着技术的进步,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将是无穷无尽的。然而正如恩格斯所言:“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我们传统的文化中表现的是一种朴素的生态哲学,诸如: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规划思想,又有阴阳五行直说。“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

进入工业社会之后,人类对生命和大自然掠夺的规模扩大,人口剧增,资源锐减,生态失衡,而最终的受害者依然是人。池田大作曾指出:“生命是有尊严的”。就是说,“自然界的非生物和无机物也都有尊严。大地、空气、水、岩石、泉、河流、海,这一切都有尊严。如果人侵犯了它的尊严,就等于侵犯了我们自身的尊严。”

生态系统中,各种无生命的环境因子所具有的无限的多样性形态和结构特征,都具有赏心悦目的美感。所谓“不着一字,尽的风流”。就是说生态系统所表现出的美不仅可以使人们获得感官上的美感,还能使人们通过有限的形象,体味到某些深刻的意蕴,获得进一步的感受。

生态美有助于建设生态文明,人类对生态美的感知进一步促进了人与自然在道德感情上的交融。因为人对道德的关心不会从冷漠中产生,正是由于对生态美的体验而产生的激情,激发人的伦理感情,从对生态美的体验进而创造一种道德关系。

2.生活模式。建设生态居住社区,就必须尽量减少自然资源的耗用,为了做到这些,首先要反对过分依赖私人小汽车的生活模式。私人汽车的普及造成侵占大量土地,还要建设高速公路,除此之外还需要有大量停车面积与维修汽车的设施。据统计,美国的每个城市大约有1/3的土地与汽车有关。大量汽车消耗大量的能源与原材料,同时也造成了大量的污染。其次反对过分崇尚物质的生活模式。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支出也必然会增加,然而在受高消费思想影响下,人们认为要活得体面,必须开体面的车,传体面的服装,用体面的高级化妆品等等。这种模式实质上是“为地位而消费”,它已经大大超出了基本的人类需求,对资源造成极大浪费。再次是要推崇“关心与分享”的生活模式。关心与分享在居住社区规划中经常提到,同样也适用于我们的生态居住社区。体现在居住层面上,比如鼓励居民一起维护绿地,共同购买公共设施。

三、生态居住社区的规划

(一)符合生态原理的社区规划

1.完全社区。我们常会提到“完全社区”的概念。它一般具有以下特点:居住靠近工作场所,居住靠近购物场所,居住靠近学校和娱乐场所,居住靠近社区中心设施,如公园、聚会场所和娱乐场所等。现在很多社区与工作场所是互相独立的。在西方国家很突出,如每天要开车到市中心去上班,或者在家里要买一包烟,都有可能要开车去市中心的购物中心。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就要把居住场所、工作场所和购物场所适当的互相交融在一起,使人们的生活更为方便、简单、健康。西方学者认为,完全社区是比较稳定和理想的居住场所,对于缓解城市的交通问题和节约能耗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城市改造。与城市改建相结合的居住社区建设,有助于保持和提高城市密度,有助于保持历史文脉和保证街道生活的质量。对于生态居住社区,因该鼓励居民采用高效低污染的交通方式。因为人们过分依赖私人汽车,这种交通方式造成了交通堵塞、空气污染、能源浪费等问题。

目前可以采用的方法有:一是支持公共汽车系统。从运输效率而言,公共汽车系统是一种高效率低污染的方式,在社区规划布局中,应该考虑能得到公共汽车系统的支持,尽量使居民能够通过公共交通解决出行问题。二是支持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当然,步行和自行车是不需要消耗能源的绿色交通方式,也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能源消耗与空气污染的问题,但步行和自行车交通都受到体力限制,因此有一定的适用范围。

3.城市中的自然环境。社区中健全的自然系统能够改善不利的气候条件、吸收雨水、减少噪音、清洁空气、提供令人愉快的视觉景观。同时也为野生动物提供生活场所,使人们直接观察到自然的进程。在具体的规划中,要考虑野生公物、绿色通道、绿色屋顶、调节气候的绿化等方面,保持城市中的自然环境有利于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写到这里,不由使我想起一句心灵备受感动得话:你的规划做得好与不好,鸟儿的回归是最好的见证。

(二)符合生态原理的住宅设计

结合自己对生态建筑的相关知识,我认为生态住宅应该具备几个特点:减少最自然环境的影响;健康和高质量室内物理环境;把建筑物作为一个系统看待;提高质量和延长使用寿命。同时也要考虑住宅的多样性与适应性,选择最利于节能的建筑维护结构,采取一定的评估标准,充分考虑通风、采光和照明、节水,适当的作屋顶花园并采用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原理的材料。

例如,墨西哥科特斯海边的卡梅诺住宅,屋顶是住宅中最精彩的部分,设计师采用了一个鱼腹式的桁架系统,然后覆以钢筋混凝土板。下侧桁架弦杆采用板条和水泥抹灰,形成一个可自然循环的双层通风屋顶。空气通过屋顶两头的王阁进入,从女儿墙内的出口和屋顶中心的烟囱溢出,这样形成的屋顶一方面解决了通风、降温问题,同时也是很好的艺术构件。再如,中国西北地区的生土建筑——窑洞,福建永定的圆土楼是传统的民居形式,他们符合生态学原则的处理手法,因而至今仍然具有生命力和吸引力。

结语

随着世界性的生态观念和共识的逐渐形成,人们对建筑、城市的生态属性和人文内涵的认识逐渐有了较大的转变,生态社区反映了生态优化原则和可持续发展的时代精神,我们应该借鉴国内外的有益经验,积极推广立足于对资源的节约、再利用、循环生产的方式,为实现生态居住社区的长远目标而努力。

参考文献:

[1]汤阴比,池田大作.展望21世纪[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2]祁滨.生态型居住小区德鲁伦与实践[J].社区,2002,(2).

[3]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4.社区环境规划 篇四

2010-2012年文明社区创建规划

为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努力提高社区居民的文明素质和文明程度及“三个文明”协调发展,促进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创造良好的环境,特制定社区2011-2012年文明社区创建规划。

一、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建设贾悦经济文化优秀社区”为目的,以提高社区公民整体文明素质、群众生活质量和改善社区环境为主要内容,紧紧围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广泛开展以“创先争优”活动为主要载体的各个层面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树立“思想解放、好学上进、顾全大局、乐于奉献、勤劳务实、诚信文明”的良好形象,为实现“文明社区”目标而努力。(二)奋斗目标

用三年的时间,把社区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备、科教文化发展、生态环境优美、道德风尚良好、人民生活富裕、社会发展进步的全国文明社区。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服务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进一步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振奋精神,凝聚力量,为促进社区全面进步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创建文明社区过程中,必须做到

三个文明一起抓,三个成果一起要,实现三个文明建设进步协调发展。(三)坚持以人为本、重在建设。精神文明的目标是培育“四有”公民,重在建设要是搞好思想道德建设和环境建设。思想道德建设要认真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重点抓好“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为主要内容的公民道德教育和道德实践,提高社区公民的整体素质;环境建设要继续抓好社区的净化、绿化、美化、亮化和基础设施改造,从而促进整体文明形象。

(四)学习借鉴好的创建经验,在创建工作中必须坚持以点带面,全面带动周边自然村的发展。注重结合实际,注重培养、总结、推广典型,以点带面,全面提高社区居民的文明素质。

(五)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创建工作要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拓展领域,充实内容,改进方法,逐步提高创建水平。

三、主要任务

(一)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促进公民素质显著提高

1、坚持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导社区群众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三个代表”要求,以理想信念为核心,大力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大力开展解决思想、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精神教育,并在广大社区居民中牢固树立正确的理想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2、坚持开展形势任务教育,把社区群众的思想统一到热爱社区、建设社区、发展社区的实践活动上来,通过座谈会、报告会、演讲会等形式和载体,深入开展形势任务和社会稳定教育,开展党的科学体系基本知识的宣传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牢固树立发展意识、大局意识和稳定意识,为跨越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坚持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努力建立团结互助、平等互爱、共同进步的良好社会道德风尚。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广泛宣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在全社区大力倡导20字基本道德规范,使之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指导,通过社区文明公民学校阵地,举办各种培训班,对公民进行文明素质教育,使文明公民培训率达到100%。

4、坚持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为实现“兴企富民强镇”的战略目标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文明和民族精神,利用重要纪念日、纪念重大历史事件、组织重要社会活动等形式和建设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经常性的爱国主义教育;针对一些封建迷信活动抬头、“法轮功”活动比较猖獗等问题,大力开展崇尚科学、反对封建迷信教育,突出搞好无神论教育;立足社区实际,大力开展 “送温暖,献爱心”和“结对帮扶”等活动;切实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增强社区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二)统一标准、科学规划,加快社区建设步伐

1、围绕创建文明社区奋斗,进一步加大社区的绿化、美化、亮化力度。科学合理布局,坚持“见缝插绿、拆墙透绿、开园辟绿、全面布绿”的原则,用一年时间建成绿色社区。进一步提高社区居民的绿化意识和环境意识,要继续加大亮化力度,亮化工程向社区侧街延伸。

2、加大社区依法管理力度,进一步提高社区管理水平。要在巩固净化成果的基础上,继续重点治理“脏乱差”问题。进一步落实和完善“门前三包”责任制;发挥社会监督员的监督作用,对破坏公共设施、损坏花草树木、乱贴乱画等不文明行为和现象要采取经济、法律等手段进行处罚,做到宣传教育和严管严罚并举,依法治城,建管结合。

(三)继续以“净美倡”活动为主要载体,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面提高社区文明程度

1、以创建文明小区为重点,深入开展文明社区创建活动。以中心村为龙头,进一步深化文明小区、“五好文明家庭”、“十星级文明户”、文明公民等基础创建活动,夯实文明社区创建基础,提高创建水平。文明单位建设要进一步提质达标,提档升级,在创建文明社区活动中发挥其龙头示范作用。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以服务为重点,广泛开展科教、文体、法律、卫生(计生)“四进社区”活动。

2、以“十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为载体,深入开展文明社区创建活动。重点抓好净化、绿化、道路、自来水和农民住房建设,推进文明社区硬件建设。继续开展文化、科技、卫生进社区活动和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用健康向上的思想文化占领阵地。

3、深入开展文明社区创建活动为主要目标,继续开展“文明公民”评选活动,开展知识竞赛等形式和载体,提高社区居民自身素质。制定社区公民文明行为规范,社区推行公示、公开和承诺制度,公开办事程序,减少办事环节,提高办事效率,转变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作风。在全社区创建有利于经济发展的舆论环境和服务环境。

(四)坚持“两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繁荣文化事业,提高社区文化品位

1、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以创建“健康社区文化”为主要内容,利用文化广场、文体活动中心等场所,继续在全社区开展广场文化和书香文化等群众性的文化活动。进一步活跃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2、坚持不懈地开展“扫黄打非”斗争,重点查缴政治性非法版物、“法轮功”等邪教组织宣传品、淫秽色情出版物,抵制文化垃圾传播,促进社区文化市场的繁荣,在全社区形成一个多层次、多品位的健康有序的文化市场格局。

(五)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社区政治稳定,全面推进文明社区创建进程

1、继续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维护社区政治稳定,进一步贯彻“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全力维护社区政治稳定。严厉打击各种暴力犯罪、盗窃等多发性犯罪。坚持打防并举,标本兼治,发动全社区齐抓共管,群防群治。强化社区治安综合治理体系,搞好居民楼院的安全防范工作,增强群众的安全感。进一步加强社区安全生产和安全防火工作,确保了出重大安全火灾事故。

2、大力加强社区居民普法宣传教育,提高居民的法律素质。全面贯彻落实“四五”普法规划,在社区居民中深入持久地开展以《宪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知识主要内容的普法教育。同时,坚持不懈地开展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提高人口素质。

四、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狠抓落实。社区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实施社区党总支书记负责制,把创建文明社区作为促进贾悦镇两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有效措施,精心组织,广泛发动,狠抓落实。

5.社区建设规划 篇五

社区建设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十二五”期间,是建设圣地延安、生态延安、幸福延安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区实现跨越式发展,构建富裕、生态、文明、幸福宝塔的关键时期。继续深入开展和谐社区建设,不断深化和谐社区创建水平,充分发挥好社区的基础平台作用,是我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为进一步加强社区建设,构建和谐宝塔,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一)社区建设取得的成效

社区服务体系,是指以社区为基本单元,以各类社区服务设施为依托,以社区全体居民、驻社区单位为对象,以公共服务、志愿服务、便民利民服务为主要内容,以满足社区居民生活需求、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为目标的服务网络。社区办公用房和服务场所的建设,是社区发挥管理职能的阵地,是搞好社区服务的平台。2002年至2010年,我们借助陕西省民政厅实施的“星光计划”和“民生八大工程”,先后共投资1072万元,其中争取省、市投资310万元,区财政投资762万元。建成21个社区居委会的基础服务设施。2011年,按照市委《关于创建党建示范社区加快构建城市党建区域化格局的意见》(延市发[2011]3号)文件精神,对未

达标的19个社区采取新建、扩建、购买等办法予以逐步解决,计划总投资3913.84万元。目前,剩余的中心街等4个城市社区项目正在建设中,计划年底完成建设任务。

一是明确社区发展方向,落实目标责任。在区委、区政府统一领导下,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街道社区党建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城市社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建立社区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切实加强领导,明确工作职责,搞好组织协调,切实抓好工作落实。制订各项目标任务分解落实方案,明确各部门任务分工,统筹协调社区建设中的重大问题,研究落实重点任务和重大工程。

二是夯实基础,搭建社区建设平台。拓宽社区工作者的选拔渠道,推进社区工作人员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建设。采取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的方式,提高社区服务人员的素质,鼓励高校毕业生、复转军人、社会工作者等社会优秀人才从事社区服务工作,大力推行社区志愿者注册登记制度。区委、区政府进一步完善了社区管理体制,落实好社区工作人员的报酬待遇,做好社区干部培训工作。加强对进驻社区的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社会组织的引导和管理,通过共驻共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社区规范化管理。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强势推进,完善社区办公设施的配备,大幅度提高了社区工作者的工作补贴和社区办公经费。

三是突出工作重点,拓展社区服务功能。依托区级社区

服务中心、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和城市社区服务站,开展“一站式”服务。坚持把农村社区建设与新农村建设、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相结合,大力推进村级社区服务中心建设,普遍建立了集党群和自治组织活动阵地、科技服务室、文体活动室、卫生计生室、警务调解室、图书阅览室、便民超市等为一体、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公共服务基本配套、活动形式灵活多样的村级社区服务中心。

四是推动共驻共建,实现社区资源共享。开展丰富多彩的共驻共建活动,引导驻区单位和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建设,关心社区工作。共驻共建、资源共享的氛围初步形成,发展社区志愿者组织,使其成为推动社区建设的重要力量,尤其是在环境卫生整治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社区建设面临新的形势要求

总体来看,我区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受城乡二元结构影响,城乡社区服务发展失衡的问题尤为突出,城市社区服务体系初步建立,但农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和专项服务设施建设刚刚起步,基本公共服务不到位,农业生产服务体系亟待加强。“十二五”时期,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进程逐步加快,社区服务体系建设面临难得机遇和重大挑战。一是社区服务内容亟待丰富。随着我省城镇化和老龄化快速发展,社区服务群体日益增多。二是社区服务设施严重短缺。三是社区服务人才短缺。四是社区服务体制机制不顺畅。社区服务缺乏统一规划,各自为政、分散

投入的问题较为突出,资源整合不够,难以形成整体合力。社区服务工作经费不足,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配套资金缺口较大。法律法规不健全,政府扶持政策力度不够,社会参与机制和制度环境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管理,以服务居民群众为宗旨,以提高居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促进社区和谐为目标,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的原则,进一步健全完善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的社区组织体系建设、服务功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队伍建设,创新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制机制,努力把社区建设成为功能完善、充满活力、作用明显、群众满意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为建设和谐宝塔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党的领导,把握正确方向。坚持党的领导、居民依法自治相统一,建立健全社区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

2、坚持城乡统筹,整体推进建设。统筹城乡社区建设,合理配置资源,结合城乡一体化发展,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

社区服务制度,促进我区城乡建设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优势互补,整体提高的局面。

3、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群众。以社区居民需求为导向,以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和文明素质为目的,以社区居民满意为标准,真正把加强社区建设工作变为服务百姓、造福百姓的民心工程。

4、坚持属地管理,共驻共建共享。社区内机关、团体、学校、部队、企事业单位必须服从、服务于社区管理,并以乡镇(街道办事处)、社区为主体,驻社区单位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充分挖掘、合理配置社区内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自然、社会资源,最大限度地实现社区资源的共有、共享,营造共驻社区、共建社区的良好氛围。

5、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共同参与。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理顺关系,充分发挥党委和政府在规划制定、政策引导、工作部署、设施建设、财力投入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尊重社区居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广泛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社区工作,形成社区建设的合力。

6、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提高。立足社区实际,区分不同情况,创新工作载体,切实解决长期以来困扰和阻碍社区建设的突出问题,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社区建设工作。

(三)发展目标

通过努力,力争到2015年,全区城市社区覆盖率达到100%;新型农村社区覆盖率达到80%;50%的社区达到省级和谐社区标准,基本建立社区服务信息化网络平台,基本建立起覆盖全体社区居民群众,服务主体多元化,服务功能比较完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较高,信息化程度较高的社区服务体系,真正把社区建设成为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环境优美的文明和谐社区。

三、主要任务

(一)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探索和建立城乡社区居民自治长效机制,建设自治型社区

1、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按照“居民自治、治安良好、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要求,以“规范党建工作、强化核心作用、提升服务水平、构建和谐社区”为目标,以党建“五好”社区创建活动为抓手,以规范组织机构、健全规章制度、加强活动场所建设、丰富活动内容、提升服务效能为主要内容切实提升社区党建工作水平,为构建和谐社区提供组织保证。不断增强社区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

2、探索和建立城乡社区居民自治长效机制。着力研究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的途径和方式,着力提高社区居民的民主参与意识,不断扩大居委会直接选举的覆盖面,到“十二五”初期,直选率达到80%以上,到“十二五”末期,直选率达到90%以上。增强社区自治功能,建立政府行政功能

同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同社会调节力量互动的社会管理网络,充分发挥好基层自治组织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

3、不断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社区工作者选拔渠道广泛,社区工作人员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高校毕业生、复转军人、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等优秀人才积极从事社区服务工作,社区志愿者注册登记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社区工作人员的报酬待遇以及业务培训工作得到保障。进驻社区的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社会组织和单位的管理进一步规范。

4、不断完善社区志愿者注册登记制度。在“十二五”初期完善社区志愿者注册登记制度,到2015年,力争使各社区内的志愿者登记人数达到本地区居民总数的15%。广泛招募志愿者,探索建立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指导社区开展好志愿者服务活动,通过组织志愿者开展各类活动,达到社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目的。

(二)结合和谐乡村创建工作,全面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建设发展型农村社区。

全面开展农村社区建设是“十二五”期间的一项重要工作,“十二五”期间,农村社区建设要重点抓好“三基础三支撑三体系”建设,即:搞好阵地、住房和环境等基础设施建设;以集体经济、科技和信息为支撑点;建立城乡互助扶持体系、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和社区服务网络体系。在农村逐步建设为村民提供公共服务、便民利民服务的场所,即农村社区服务

中心(村级事务代理中心或者农村土地流转中心)。结合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综合文化站和文化室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农家书屋等项目,建立健全农村社区文化设施;结合农村义务教育、村级卫生室、农村警务、社会福利事业建设等项目,建立健全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结合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乡村公路建设、农村能源建设、农村清洁工程、农村危房改造等项目,解决农民群众饮水、行路、能源、垃圾处理、房屋安全等方面的困难,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三)拓宽社区服务领域,提高社区服务水平,建设服务型社区

1、合理布局整合社区,达到管理有序、服务便捷。随着城市的不断拓展,稳步推进“村改居”和新社区的布点工作。对现有社区管辖区域进行调整。按照1000—3000户的标准,将现有22个社区划小为40个(与撤销5个城郊乡镇设立办事处、新增2个办事处及调整城区行政区划一并实施)。新设立9个住宅小区型社区居委会。

2、加强城乡社区基础服务设施建设,完善社区服务功能。通过调整存量资源、购买、置换、调剂、改扩建、无偿提供、资源共享等多种途径,加快社区基础设施和公益性服务设施建设步伐,争取在2012年前使全区未达标的社区办公用房全部达到规定的不低于300平方米标准,宝塔区社区服务中心(不低于500平方米)。新建小区及旧城连片改造

区,严格按照《 》的要求,待建社区办公用房,并配套建设公共服务设施。2012年,争取资金建设6个示范性户外活动广场,十二五末,每个社区力争建成不少于1000平方米的户外活动广场。统筹城乡社区服务设施建设、服务资源配置、服务队伍建设、服务产品供给,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社区公共服务制度,促进城乡社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优势互补、共同提高的局面。

3、完善社区就业服务。围绕加快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新三化建设的要求,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鼓励下岗失业人员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实现就业再就业。利用社区平台的作用,建立就业指导员制度,通过发挥非公经济、民营经济、个体经济在吸纳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方面的优势,积极贯彻落实各项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对弱势群体、尤其是“4050”人员等特殊困难群体实施就业援助,建立起促进就业再就业的长效机制。

4、健全社区社会保障服务。依托社区社会保障管理服务平台,进一步完善社区社会保障服务功能,加大劳动保障监督和社会保障政策宣传力度,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依法加大对非法中介的治理整顿力度,积极探索和推进劳动保障事务代理工作。积极推进企业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到2015年争取建成23个片区社会保障服务站。制定灵

活有效的办法,扶持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兴办社区服务业,健全社区劳动保障服务体系,实现劳动与社会保障服务全覆盖。

5、推进社区救助服务。进一步完善救助政策,整合救助资源,规范救助行为,协调救助行动,在社区形成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以养老、医疗、教育、住房、司法等专项救助为辅助,社区互助为补充的与我区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立体化救助体系。着力发挥好城乡医疗救助体系作用,逐渐提高救助封顶线和救助比例,不断扩大救助面。力争到2015年,城乡医疗救助覆盖率达100%。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在区、街、社区建立和完善慈善救助体系,加快老年人、残疾人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服务网络建设,依托社会力量,建设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积极开展经常性的扶残助残活动。充分挖掘社区法律专业人才资源,建设一支法律服务志愿者队伍,根据社区单位和群众需要,在法制宣传与依法治理、依法行政、人民调解、法律援助、法律服务等领域提供及时、便捷、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健全社区防灾减灾预案,普及防灾救灾知识,提高社区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6、加强社区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建立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社区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体制,健全区、街道、社区三级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将村卫生室逐步转型为社区卫

生服务站。形成配套政策落实、服务网络健全、人员素质较高、群众就医方便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实现“小病进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良性运转双向转诊机制,社区卫生服务覆盖95%以上的居民、农村人口和流动人员,居民在社区可以获得高效便捷的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一体”的服务。采取多种形式鼓励和组织大中型医院、预防保健机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的高、中级卫生技术人员,定期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建立和完善“属地管理、单位负责、居民自治、社区服务”的城市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机制,不断增强社区计划生育管理服务能力和自治能力。

(四)强化社区公共管理职能,不断提高社区管理水平,建设管理型社区

1、加强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加强对居住在社区范围内的离退休职工、外来暂住人口等“社会人”及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高危人群的管理。协助有关部门搞好对社区内的公共建筑物、公共道路、供电、供气、供排水设施、照明等市政设施,以及公共文体设施的管理。加强对老居民区、城中村、小巷和公共过道的环境卫生的维护,加强对公共绿地的管理和维护。进一步完善职责明确、责权统一、依法管理、民主参与的社区管理体制。

2、发挥好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教育服务管理作用。按照

“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原则,实行外来务工人员与本区户籍人口同教育、同服务、同管理,“十二五”期间争取对外来务工人员开展就业引导性培训,让一批外来务工人员通过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实现就业,为外来务工人员创造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充分发挥好外来务工人员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形成共处一地、共创繁荣、共保安宁、共树新风的良性教育服务管理机制。

3、积极培育和发展社区社会组织,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社区管理中的作用。坚持培育发展和监督管理并重的方针,围绕居民的需求,大力发展社区社会组织、农村专业经济协会,优先发展服务类、重点扶持慈善类,规范引导活动类,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促进社区体制创新、提高社区自治水平、服务居民群众、承接政府职能的作用。到“十二五”末期,每社区力争建立至少3-5个具有服务本社区居民的、有特色的社区民间组织。

(五)积极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社区科普、文体活动普遍开展,建设文化型社区

1、以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为目标,整合各类教育资源,不断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统筹各类教育资源,充分发挥社区内中小学校、大专院校、文艺团体和市民文明学校的阵地作用,健全覆盖各类人群的多渠道、全方位的社区教育培训网络,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人的现代

化为核心的教育网络。加大市民素质提升教育与实践力度,使市民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在全社会形成,使广大市民转化成为与现代社会相对应、与建设圣地延安、生态延安、幸福延安相适应的文明人。充分发挥好社区在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中的作用,积极开展“文明家庭”、“十星级文明户”、“文明楼院”、“文明社区”,“文明单位”等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文明社区达标率达80%以上。

2、不断完善城乡文化设施网络,初步形成以区文化馆、图书馆为龙头,以街道综合文化站为支撑,以社区文化活动室为基础的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积极争取城乡文化事业投入一体化,分期分批逐步完善文化馆、站、室的设施设备配置及业务活动经费的保障,农家书屋在2012年完成全区建点服务工作,进一步加大农村和社区电影放映经费的投入力度。加强文化骨干人才培训,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文体活动,充分利用社区文体活动设施,积极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文化、体育、科普等活动,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调动民间业余文艺队伍的热情,充分利用节庆,广泛组织民间业务文艺队伍下基层,进行文艺演出和交流。在社区居委会建立全民健身工作机构或体育指导站,并配备专(兼)职工作人员和社会体育指导,各社区都要建立晨(晚)锻炼点。

(六)以“环境优美”为目标,建设生态型社区

围绕建设“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要求,不断加强社区环境的综合治理,切实搞好社区的绿化、净化、美化,建设生态社区。新建小区型社区,要理顺社区居委会与小区业主委员会、物管公司之间的关系;“村改居”社区,要重点在环境整治上下功夫,要借“城中村”改造重建的契机,积极协助有关部门解决好社区居民最关心的社区道路、路灯、绿化,以及脏、乱、差等问题,大力在社区居民中普及环保知识,增强居民群众环保意识。积极配合开展“禁煤”、“禁白”、“降噪”等专项整治和河道整治工作。推进绿色社区、宁静社区、节约型社区创建活动,不断提高人居环境质量。

(七)加强社区综合治理,建设平安型社区

深入实施社区警务战略,确保人防、技防、物防措施落实率达到95%以上;全区城市报警监控系统正常运行率、维修管护率达到100%。重点加强出租房、暂住人口的管理力度,社区流动人口的出租房屋纳入信息化管理,流动人口登记率和房屋租赁登记备案率分别达到90%以上。进一步理顺社区治保会与属地派出所的工作关系,在治保会牵头组织发动,派出所配合指导下,不断发展壮大社区群防群治队伍,积极开展社区巡逻,看楼护院及邻里守望等工作,同时,建立完善群防群治队伍的经费保障及奖励机制,实现每个社区治保会每年都有专项治保经费。加快消防进社区的工作步伐,在

加大社区消防安全常识宣传力度的基础上,以消防大队及属地派出所为指导在社区广泛组织消防演练,增加消防设施,实现人人懂消防、人人会消防。

完善人民调解工作机制,以化解矛盾纠纷为主线,确保居民利益诉求渠道畅通,人民调解调处率达100%、成功率达96%以上,法制宣传覆盖面达85%,深入推进“法律进社区活动”,积极开展创建无毒社区、平安社区、民主法治示范社区创建活动,民主法治示范社区创建覆盖面达100%,达标率达95%以上,无毒社区的创建达标率达到90%以上。加强对非监禁刑罚执行对象的社区矫正、刑释解教和边缘青少年、在册戒吸人员的帮助、教育和转化工作。

(八)加快社区信息化建设,建设数字型社区 建立社区服务管理综合平台,进一步巩固和完善社区信息化建设,提升社区服务管理手段,以民政部“社区信息化平台”软件为载体,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的原则,建立社区网页,实现区、街、居三级联网,并保证网络顺畅,实现全区社区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开通社区论坛,方便社区居民交流与沟通,促进居务公开、信息公开及邻里间的信息共享,为社区居民服务提供便利,及时更新社区信息化和办公自动化服务设施。

四、保障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进一步完善政府统一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社区服务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通力合作、各司其职,形成社区建设的合力。依托社区提供公共服务的各部门,要加强对社区工作的业务指导和资金保障力度。各街道办事处要将社区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明确任务,精心组织。

(二)统一部署,分步实施

1、区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将根据本《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每年制定全区社区建设工作计划,分解目标任务,安排部署工作,确保本《规划》的有序实施。

2、区级相关部门、各街道要按照本《规划》的总体要求,结合自身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发展计划。要把工作重点放在新建社区、人口密集社区、困难群体聚集社区、基础设施薄弱社区和“村改居”社区,促进社区建设平衡发展。

(三)鼓励创新,实施奖惩

1、探索建立“社区联席会议”制度,社区根据自身实际,定期或不定期地举行联席会议,形成社区与驻区单位经常联系的机制,唤起驻区单位“共驻共建”的责任意识。

2、要完善奖惩激励和评选表彰机制,定期组织评比活动,表彰社区建设中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继续开展评选社区“十佳贴心人”、“十佳关心支持社区建设的驻区单位”活动。

(四)广开渠道,增加投入

1、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政府支持为主,费随事转,有偿服务,社会投资”等多元化的社区建设资金筹措机制,鼓励、支持各类组织、企业和个人开展社区服务。

2、推行政府“购买服务”。加大公共财政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力度,建立政府购买服务机制。推行社区工作准入制度,建立“权随责走,费随事转”运转机制,对属于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又需要社区配合完成的,要给社区组织安排相应的工作经费。

(五)严格考核,强化监督

1、一方面要将社区建设的考核纳入区委、区政府的综合考核工作之中。另一方面要建立社区评议街道和政府职能部门的考核监督机制。

2、综合运用行政、法律手段,建立健全社区建设监督机制。充分发挥人大、政协、新闻媒体和群众的监督作用。建立健全反映社区服务设施、市政公用设施维护管理、居民需求及满意程度等有关信息的采集及工作评估体系。形成较为完善的社区建设反馈机制。

(六)营造环境,搞好宣传

1、充分利用黑板报、媒体、宣传栏、网络等手段,广泛深入地宣传社区建设,大力宣传建设和谐社区中的好人好事,用先进典型引导实践活动。提高社区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让社区工作深入人心。

6.绿色社区规划 篇六

创建“绿色社区”活动,是深入贯彻落实“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我社区为不断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提高社区环境管理和建设水平,创建环境质量优良、环保设

施完善、公众环境意识较高的生活社区,在社区开展了创建

“绿色社区”活动,现结合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街道概况

南街社区居委会成立于2003年5月,位于县城南部,辖区为:北以天堂路、达隆路,南到永登天祝交界处,东以

庄浪河,西以阴洼山山脚为界。现有住宅楼102栋,住户3695

户,总人口11098人。是县城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社区。

社区内行政企事业单位61个,建有办公楼42幢,住宅楼102

幢,平房住宅12处,商业店铺550家,学校2所、幼儿园2

所。文艺、健身队6个143人;社区志愿者123人。社区有

小花园15处,草坪30块、小广场3处,苗圃1处,树林2

处。小区内墙体及各种建筑物整洁美观,无乱画乱写乱贴现

象,小区绿化覆盖率达到可绿化面积的100%,小区内无流动

摊点,无放养家禽、无家禽污染环境现象,果皮箱、路灯、绿地、健身器材基本完好。

二、指导思想

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和帮助

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

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宣传环保知识

为主线,以内容新颖、富有成效的活动为载体,引导教育广大居民群众树立节约资源、关注环境保护、普及环保科普知识等意识,进一步巩固宣传教育成果,促进人与自然环境共处共融,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提升城市品位和环境管理水平,共建绿色和谐家园。围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全面开展创建工作。

三、目标任务

南街社区把创建绿色社区做为提高城市品牌形象,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通过加强对社区环境的组织管理,扩大宣传,加大对环保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建设小区绿地和社区绿色环保中心,兴建居民休闲、健身活动场地。积极推广垃圾袋装化和地埋式垃圾箱,广泛普及环保、绿色消费知识等方面的工作,使小区的面貌焕然一新,居民的环保行为逐渐形成。

(一)开展环境美化活动。首先要制定社规民约,规范居民行为,并主动治理社区环境;其次要整治供电、通信、广播电视线路乱拉乱设现象;第三要加大绿化建设力度,搞好社区内的绿化,小区可绿化面积的绿化覆盖率逐步达到100%,绿化由公益事业人员负责,绿化除四害尽量使用物理方法,或使用可降解、高效、低毒、低残留药剂。把社区绿化建设成景观带,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

(二)社区工作人员分片蹲点,时刻对小区卫生情况进行监督,每年至少开展两次环保宣传活动,不定期开展清洁

活动,以此带动小区居民行动起来,共同参与小区保洁,营造社区是我家,建设社区靠大家的良好氛围。

(三)社区居民有较强的环境意识,自觉保护环境蔚然成风。关心环境质量,监督环境执法,居民能自觉遵守环保法规;自觉主动爱护社区内环保设施和其它公共设施;对列入国家保护名录的野生动植物无销售,食用现象;居民能自觉采取节水、节电、资源循环利用等有益于环保的行为。居民能自觉实行袋装垃圾,定时定点投放,保洁人员做到及时清运。逐步实现固体垃圾分类投放;社区居民有可持续消费的观念,少用一次性制品,提高物品重复利用率;崇尚绿色生活,绿色消费;在家庭、社区、单位等场所能以居民绿色行为规范来自律。

(四)社区内污染源达到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整个社区环境整洁、优美,有固定宣传教育标示牌,设有环保宣传栏。无烧垃圾、树叶,随意倾倒废物等污染环境的现象发生。社区街面整洁、有序。社区环境优美,有宽松的休闲广场,社区居民对环境满意率达到80%以上。各种公共设施保持完好,各个公共场所的环境管理有序。车辆无乱停乱放现象。无露天市场和违章建筑;无乱张贴;无违法搭建、流动摊亭;饮食服务业油烟经过处理并达标排放,无扰民现象;社区内无冒黑烟情况,居民不购买、不使用散煤;建筑、拆迁、市政等工程采取防尘措施。

(五)倡导使用绿色能源,采用日光照明和开窗通风降

温,积极宣传节约能源和资源,室内装修尽可能使用节能灯和节能冰箱等节能电器,尽可能使用节水器具,提倡一水多用和水的循环利用,绿化带采用喷灌等节水技术,生活污水排入市政下水管网。

(六)在社区开展环境文化建设,对居民的环保宣传教育和培训。联合学校共同创建,配合学校开展绿色环保教育,讲解日常生活中的环保问题,如装修,如绿色消费,如节水,垃圾分类等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让小手拉大手,使孩子的进步带动一个家庭,进而带动一个小区的进步。同时,社区每年和学校共同组织开展“爱护花草树木、爱护公共设施、争做文明小市民”表彰奖励活动,在学校组建了青少年护绿队,进一步加强了青少年的环保意识,使青少年从小养成了节约用水、用电的良好生活习惯。以宣传环保活动为载体,开展绿色社区创建活动及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将生态教育与环境保护行动融入到社区的日常生活之中。

四、实施步骤

1、广泛宣传,积极动员,使广大居民更新观念,提高认识,积极投身于绿色社区建设当中。

2、坚持依靠社区居民自建为主,政府和社会帮助为辅的方针,建立多渠道、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积极筹集资金,做好前期建设准备工作。

3、全力以赴,真抓实干,确保创建工作在规划内全面完成。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为确保绿色社区创建工作的顺利进行,成立绿色社区创建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日常工作,把绿色社区建设列入社区的一项长期工作任务。

(二)建章立制,保护生态

在严格执行国家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基础上,结合实际,加强环境规章制度的建设。设立永久性环境保护标语牌,制定可操作性强的社规民约,规范人们的行为,并通过广泛宣传形成共识,营造“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使社区的公共环境管理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道路。

(三)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充分利用广播、宣传栏等各种媒介,加大创建绿色社区的宣传力度。绿色社区的创建不仅是生存环境的巨变,更要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帮助社区居民摒弃生活陋习,走向文明,提高生活质量,乐于接受科学文明生活方式。使居民自觉维护公共环境卫生,走向人改造环境、环境改造人的良性互动。

(四)广泛发动,全民参与

绿色社区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综合性系统工程,离不开社会力量和社区居民的共同参与。创新各种载体,积极营造全体居民参与的氛围,寓思想政治教育于绿色社区创建之中。通过大规模、多层次的创建工作,教育社区居民,也

激发群众和社会各界参与支持绿色社区创建的积极性。

7.社区环境规划 篇七

一、川维生活区电气线路现状

川维厂生活区共有不同类型房屋189栋, 住宅8421套, 建筑面积约为48.27万平方米, 分布在九个生活区。川维厂生活区是在企业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建造年代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80、90年代及21世纪都有, 其中70年代开始建造的有37栋, 80年代建造的有91栋, 90年代以后建造的有61栋。由于大部分房屋建造时间较久, 电气线路、电器元件维护不及时, 特别是占社区房屋比例近70%的70、80年代建造的房屋电气线路经常发生事故, 造成住户用电不安全。

川维生活区电气线路维修保运工作主要有建安公司和维丰公司承接。建安公司承担变压器到单元总空开部分线路的维修, 维丰公司承担单元内干线至住户电表部分线路的维修。由于建安承接的部分线路设计负荷较大, 到每个单元总空开的线路为50/70mm2铝芯线, 基本能够满足实际需要, 本文就不谈生活区变压器到单元总空开部分的线路, 只根据我公司保运的实际情况, 主要谈谈单元内线路需改造的情况。

70、80年代建造的房屋单元内干线及住户支线电气线路设计负荷较小, 以援建村15栋为例做分析。援建村15栋有两个单元, 楼高6层, 每层有2家住户;每个单元内干线为4×16mm2铝芯线, 住户支线为2×2.5mm2铝芯线。根据住户家中实际使用电气情况, 用电高峰季节每户功率一般在4.5KW以上;而住户支线为2.5mm2铝芯线, 根据经验2.5mm2铝芯线正常承载的负荷为3.5~4KW, 因此无法满足实际生活的需要。

二、生活区住户电器使用情况变化

(一) 家庭电器使用的变化

上世纪7、80年代, 住户家用电器种类主要有:白炽灯 (1~2盏) 、有线广播喇叭一个, 荧光灯 (光管) 、收音机, 电风扇, 拥有电视机的家庭就比较少。家中平均每月用电量一般10度左右吧, 不会高于30度。

随着社会发展、住户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住户家中的电器设备也越来越多, 空调、微波炉、电炒锅、电饭煲、电脑、冰箱等陆陆续续走进了千家万户。特别是空调、微波炉、电炒锅、电饭锅等大功率电器设备的使用, 使用电总负荷越来越大, 导致电气线路越来越不能承受。

(二) 家庭用电功率的变化

在川维社区房屋刚建好的7、80年代, 一家所有的电器一起用功率都没有1KW, 而现在很多电气都不能同时使用, 同时使用就容易跳闸、甚至出现电气安全事故。家用电器1.5P空调功率在1KW左右, 微波炉功率为700~1000W, 电饭煲功率为500~1000W, 电脑功率为200~300W等等。目前, 每家空调就2~3台, 还有微波炉、电炒锅、电饭煲、电脑、冰箱等, 如果一起使用功率在5KW以上了, 严重超负荷了。

三、生活区电气线路改造的必要性

我公司在负责川维生活区房屋的水电气日常维修工作。每到夏季用电高峰期间, 川维生活区就会引发数起电气失火事故, 主要原因是住户使用空调、微波炉等家庭大功率电器增多。很多家庭常常是几种电器同时使用, 一旦用电不慎或电器超负荷运转, 线路过热, 很容易造成电线短路引发火灾;其次由于住户家中电器老化, 使用时间过长, 加上通风条件不好, 积热难散致使电器发生爆炸引发火灾;再次就是乱拉线路严重, 造成短路而引发火灾;还有一些居民家电源插头不使用时不习惯拔除, 加之家中无人, 长时间通电后很容易发热引发火灾。

因此, 为适应住户用电需要, 满足人们生活环境提供的需求, 需对住户线路和单元干线进行改造。

四、生活区单元内电气改造的内容

川维生活区的房屋每个单元的电气供电线路是分开的, 为不影响住户生活, 可采取每栋每单元分批次逐步改造。

根据《民用建筑设计电气设计规范》 (JGJ16-2008) 25.4.3康居住宅的用电负荷标准:基本型 (1A) :4k W/户;提高型 (2A) :6k W/户;先进型 (3A) :8k W/户, 对川维社区住宅住户电气用电负荷按提高型 (2A) :6k W/户计算。

1) 住户支线的改造。目前, 住户支线多为2.5 mm2铝芯线, 2.5 m m2铝芯线能够承载的负荷为3.5~4KW, 根据现代生活的实际需要每户需要负荷按6KW计算, 可将2.5mm2铝芯线升级改造为6/10mm2铜芯线。现在, 每层2户由一个32A的刀闸只控制火线, 改造为每户由一个40A2P空气开关分别控制火线和零线。

2) 单元干线的改造。根据援建村15栋计算, 每根相线供电户数为4家, 按《民用建筑设计电气设计规范》 (JGJ16-2008) 25.4.7住宅用电负荷计算, 按单相配电时所连接的基本户数为4时, 住宅用电负荷需系数为0.95, 计算出每根相线的负荷为:F=F4×0.95=4户×6KW×0.95=22.8 KW, 电流I=100A。同时考虑到重庆地区实际情况, 可选用35mm2铜芯线。根据各单元楼层高度的实际情况 (除查家湾18、19栋高层建筑外, 社区其他建筑最高为9层, 大部分是5、6层高的多层建筑, 高层建筑2000年修建可不改造) , 将6层及以下的住宅单元干线由4×16mm2铝芯线 (无接地线) 升级改造为 (3×35+2×16) mm2;将6层以上的住宅单元干线由4×25 mm2铝芯线 (无接地线) 升级改造为 (3×50+2×25) mm2铜芯线。将单元内63A的3P总空气开关更换为125A的3P总空气开关。

五、结论

随着社会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家庭生活用的电器设备的越来越多, 势必造成用电负荷越来越大。为满足人们品质生活的需求, 打造川维社区安全用电的环境, 对川维社区电气线路进行更新改造在所难免。

参考文献

8.“四步法”教学关注社区居住环境 篇八

一、介绍自己居住村组的特色,激发规划社区居住环境的欲望

美术教师要有前瞻性,对学习内容可提前一个月甚至一学期向学生明确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课前或课上引导学生把寒暑假出国跨省出远门或走访亲友、走村串户的见闻观感与自己生活居住环境的差距,以表格的形式列出来。说出想改进的地方,并把理由说出来:如泥泞路面、房屋建筑零散、公共设施缺少、臭水池塘、乱扔的垃圾、动物腐尸、玻璃碎片等,让学生联系周围生活环境感受改善环境的现实必要性,让学生有参与服务社区、规划改造社区居住环境的意识。说出自豪的地方,通过挖掘当地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文化艺术遗产、民俗文化方方面面找特色,让学生了解家乡,体验感受家乡美,产生对家乡的自豪感、荣誉感,进而产生一种朝着更好更美的理想居住环境而努力的愿望。

二、从图片或现场感受中,探讨社区居住环境规划的基本方法原则

组织学生观看新闻或网络查询,从电影电视、专题纪录中选取一些效果明显、景色优美、设备设施完善、居住环境条件好的居民村组图片让学生欣赏感受;或组织学生去当地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最美乡村”现场考察感受优美的环境、便利的交通、齐全的配套设施。挖掘别人的美,对比自己的不足,探讨社区居住环境规划的基本法则,结合教师的参与指引,大家体验归纳出共性的基本方法原则。如,第一,遵循以人为本,以建筑为主体的原则。首先要考虑居住建筑的适用、美观、采光、通风、安全,满足人在物质层面上对于实用和舒适程度的要求,其他附属于建筑的设施必须具备相应齐全的使用功能,并都应围绕主体建筑来考虑,都应与主体建筑相协调。第二,合理利用自然环境,创造与自然融合的原则。规划设计要合理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因势利导,不要盲目破坏自然,尤其是森林、水利、古景建筑等自然与祖宗的恩赐,创新的设施应尽量与当地的大环境相融合,不宜太追求标新立异。第三,用绿化优化社区居住环境的原则。 分林木花卉及草坪绿地两大部分,林木花卉等植物配置应具有环境识别性,精品绿化应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第四,用景观小品点缀社区居住环境的原则。景观小品如假山、凉亭、小桥流水、健身场、休闲馆等,既满足生活需要,又满足审美需要。在布置上除符合使用要求和安全标准外,还应遵循构图的美学法则,以形成空间环境的趣味性。学生掌握了这些原则之后,便可着手尝试规划设计。

三、在对比中寻找设计灵感,解决规划设计中的难点

学生在七年级“校园规划图设计”中,学习了透视、比例、线条、色彩等绘制要素,已具备了平面图、立体效果图的绘制基础。学生有了规划设计的主观想法,就要引导学生在纸上展现出来。教师引导学生认清从实景图片过渡到立体图,再到平面图,引导学生突破设计绘图上的难点,反复在实景图片与平面图或立体图中认识方位坐标、实物图标:住房建筑、道路交通、铺设排水管网、垃圾中转站、路灯、公厕、绿化美化、卫生室、停车场、小桥流水、文化娱乐广场、农民培训场所等。

四、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原则,完成规划设计图

学生在动手进行设计之初,先确认规划对象,然后有意识地对规划区域进行走访调查,弄清自然地貌、水文气象,参考当地老人、村委干部等人的意见和建议。学生进入绘图环节后,先绘出整体图,如山地、森林、水利、古建筑、农田等不改不动的设施。然后做出功能区的大体划分,采用不同线条、色彩、图案予以区分,如道路、居住区、公用场馆、休闲区、绿化带等,再到每一区域的细节设计。最后又回归整体看效果,各功能区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组成完美的社区环境图案。整个过程,教师适时予以点拨评价,询问指引,鼓励学生大胆调整直至完成设计图。

通过综合性的学习活动,提升学生的设计、制作能力,培养学生关注社区居住环境,热爱社区居住环境的情感,让学生把所学的学科知识和社会生活联系在一起,把美术学习融于实际应用之中,从中感受到美术学习对于自己人生的意义,从而乐学美术。

上一篇:三年来的工作总结下一篇:兴村小学法治学习月活动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