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介绍信户籍

2024-08-09

干部介绍信户籍(精选8篇)

1.户籍改革不只是改户籍 篇一

上海的户籍新政引起了国人讨论户籍改革问题的又一轮高潮。尽管大家都支持和拥护户籍制度需要改革,但在如何改革的问题上却众说纷纭。许多人认为,上海、北京等大城市的户口应该全面放开,甚至还有人认为中国应该马上取消户籍制度。显然,他们低估了户籍改革的实际困难,因为户籍改革不只是户籍的问题。

我国户籍承载过多使命

“户籍管理是世界各国最根本的社会管理制度,不光中国有此项制度,国外也同样有此项制度。外国的户籍管理多叫‘民事登记’或‘生命登记’、‘人事登记’,虽然叫法不一,但基本上与我国的户籍管理相似。”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人口管理科学研究所前所长、公安部户籍处前处长张庆五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表示。

张庆五指出,经过多年的研究和考察发现,像法国、瑞典、罗马尼亚、日本、印度、阿根廷等国家的出生登记,内容十分详尽,不仅有公民出生年月、性别、单双胞胎等内容,而且还有其父母的职业、经济收入、国籍、宗教信仰等相关内容,登记内容比中国还详细得多。

可见,尽管在国人眼中,户籍被赋予了太多的或褒义或贬义的内涵。然而事实上,户籍本身是个中性词,只是政府管理国家的一种正常且必要的手段而已。

不过户籍除了有记录公民个人和家庭信息的功能外,还有调节公民迁徙的作用。这一点上,大部分国家采取的是市场加法制的手段,如加强城市管理水平来调节公民迁移和移居方向。然而与其他国家不同的是,为了适应当初的计划经济体制,我国的户籍迁移制度实行的是单一的“行政审批”办法。

1951年7月,公安部颁布实施了《城市户口管理暂行条例》,这是建国以后最早的一个户籍法规。当时,社会处于百废待兴的状态,尤其是城市需要新生力量来支援经济建设,因此上海等大城市并没有对外来者和大量新生城市人口进行户籍限制。

然而到1953年后,战后经济创伤已基本恢复,国民经济全面发展,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大力推进工业化,而大机器生产的工业化过程必然伴随着城市化,导致愈来愈多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盲目涌入城市,给城市交通、住房、劳动就业和生活供应等各个方面带来日益严重的压力。

这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粮食问题。由于中国是个人口大国,粮食问题特别重要,当时国家粮食产量有限,城市居民可以按照国家的粮食供应计划获得相应的口粮。然而要是大量农民进入城市,粮食供应缺口就会大增,计划经济就无法有效开展。1953年4月,政务院发布了《关于劝止农民盲目流入城市的指示》,沿用至今的“盲流”一词就是那时提出来的。

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正式确立了中国的户籍制度。《条例》借鉴中国历代延续的城乡分野的户籍管理制度,明确限制了户口的迁移,主要现实目的就是为了制止农村人口盲目流入城市,控制城市人口规模,限制吃商品粮人口的过猛增长。

应该承认,在那个交通、通信还很不发达的时代,户籍制度还具有国家了解社会宏观状况的有效手段和管理方式,对社会管理发挥了积极效用。换句话说,计划经济体制迫使当时的中国必须执行严格的户籍迁移制度。

1963年,公安部依据是否吃国家计划供应的商品粮,将户口划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此后10多年,大量城市人口的出生。也让城市收紧了对外来者办理城市户籍的政策。户籍成为一项指标。如上海当时有近千万人口,然而每年外来人口所获得的户籍新指标不到一万人,这些指标主要给了上海急需引进的人才、归国华侨等。“农转非”的路也被堵死了。

改革开放以后,城市和农村的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不单单在粮食供应上采用城乡两种体制,在医疗、教育、住房等社会福利方面,城市居民也比农村居民分配到了更多的社会资源。能分得多少福利,关键就看你的户籍性质。因此,城市、大城市、特别是中心城市的户籍就成了人人竞相追逐的香饽饽,而大城市的户籍也成了当地政府吸引人才的有力手段。

让户口轻装上阵

通过对我国户籍制度的回顾,我们不难发现,今天户籍制度之所以备受诟病,就在于它并没有很好地体现出应有的功能——记录公民信息的功能和社会控制的功能(因为人口大量流动,户籍却无法显示其确切的居住地),反而阻碍了社会进步——强调出身差别,制造社会公共资源分配的不公,并约束人口的自然流动。然而,开放、流动和公平原则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形成要素。以城乡二元体制为形式,以限制农民流动为目的的户籍制度就显得与市场经济格格不入。

由此可见,户籍本身没有错,错在户籍承载了太多的东西。在中国,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从生命伊始到生命终了,从吃饭住房到婚丧嫁娶,从职业选择到职业流动,人的尊卑贵贱、身份等级,无不与户口紧密相联。

中国公安大学教授、户籍改革问题专家王太元表示,1988年有人曾经写过一篇内容是中国农民不平等地位的论文,里面列举了48项城乡户籍差别,包括劳动的、粮食的、就业的、教育的……当然还有公安的。21世纪的今天,尽管户籍对每个人的影响正在减弱,但不同户籍在就业机会、教育机会、社会保障等方面依然有着巨大的鸿沟,也难怪北漂多年、事业有成的王小帅都不得不向户籍制度低头。

因此,户籍改革的最终方向必然是要剥离附加在户口上的种种本就和他无关的经济利益。如果户口只是单纯的记录个人信息的小本子,是北京户口还是某个农村的户口又有什么差别呢?还有谁会挖空心思为获得一本北京户口而伪造学历呢?

改革需要通盘考虑

然而在当前实际环境下,社保、医疗、住房、教育等方面的改革牵涉到方方面面太多的利益协调和法规制定,无法在短时间内迅速突破,如果这些附加在户口身上的包袱没有甩掉,而让户籍改革单兵突进的话,结果可能会适得其反——因为各地居民会进一步涌向北京、上海等享有最好社会福利的城市。结果这些城市的人口进一步增加,导致城市交通更拥堵,空气更污浊,相应的,由于需求迅速增长,北京、上海的房价也会继续上涨,结果必然导致所有居住在城市里的人——不管是本地居民还是外来居民——生活品质迅速下降。

2.实用户籍迁移单位介绍信 篇二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很多地方都会使用到介绍信,介绍信是用来介绍本单位人员到有关单位去接洽事情、办理公务的一种专用书信。大家知道介绍信的.格式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实用户籍迁移单位介绍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实用户籍迁移单位介绍信1

xx乡(镇)派出所:

兹有xxx省xxx市xxx县xx镇xx村xxxx与xxx省xxx市xxx县xx乡xx村xxxx系xxxx关系,因xxxxxx原因,需将xxxx户口迁往xxx村,希办理手续。

此致

敬礼!

XXX公司(公章)

20xx年x月x日

实用户籍迁移单位介绍信2

xx派出所主管同志:

本单位现有员工,XXX,男,XX岁,身份证号:xxxxx到您处办理户口迁移手续,本单位同意接受此人,并协助其办理户口xxxx落户事宜。

特此证明。

此致

敬礼!

XXX公司(公章)

3.重庆户籍改革账本 篇三

重庆市对户籍制度改革进行了审慎的评估,以全部整户转移、全部退出土地测算,每个“新市民”平均有6.7万元的“进城成本”,包括农村宅基地、承包地、林地的“退出成本”,以及“新市民”的社保、住房、就业、教育等方面的“进入成本”。 经测算,重庆市仅2010年和2011年两年集中转户的人口总数就将达300多万人,总的资金需求约为2010亿元。其中取得城镇居民身份的“入口端”需要1241亿元(含就业、交纳养老保险、住房、医疗、教育),解除农村居民身份的“出口端”所需资金769亿元(包括农村宅基地及农户退出补偿、农村承包地退出补助)。

重庆市市长黄奇帆说:“户籍制度改革是一项庞大的社会变革,政府作为主导,但并非承担无限责任,而是通过行使公共权力,进行有效引导,借助市场力量,撬动社会各方面分担改革成本。”具体来讲,这笔资金如何分担,重庆市政府测算,2010亿元的总成本中,企业承担社会责任,需投入1229亿元,主要分摊农民工转户后的养老、医疗、住房、获得流转土地、农村宅基地等成本;转户农民个人作为直接受益者,需投入465亿元,主要用于缴纳自身就业、养老、医疗、住房、教育等费用;政府“四两拨千斤”也需投入316亿元,主要用于转户农民养老保险补助、引进就业企业社保缴费补差,以及公租房、学校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重庆市发改委副主任徐强说:“这样总体看,转户农民人均可一次性获得宅基地退出补偿、承包地退出补助等直接收益1.8万元,略高于进城后个人应支付成本1.6万元,政策设计具有吸引力;政府除分摊316亿元改革成本外,还需建立宅基地、承包地流转周转金10~20亿元,总体投入处于可控范围。”

户籍制度改革实际是城乡利益格局的一次大调整,政府必须为农民进城支付合理成本。目前舆论普遍关注户籍制度改革的成本测算,但在计算成本的同时,也应看到户籍制度改革带来的收益。

据重庆市综合测算,让1000万农民进城至少可以为重庆带来三方面的收益:

1可以直接拉动消费,有利于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徐强介绍,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只有城镇居民的1/3至1/4,今明两年重庆将有300多万农民进城,农民进城以后的消费,一个人每年至少比在农村多1万元,300万农民进城,每年都会新增300亿元的持续内需拉动。

2大量农民进城对守住耕地红线有好处。重庆市农委的计算表明,重庆一个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并退出宅基地,可节约建设用地170平方米,如果未来10年重庆有1000万农民转户进城,就可以复垦增加耕地250多万亩。

4.干部介绍信模板 篇四

xxxx:

兹介绍 xxx等同志x 名到你部报到,请接洽。

此 致

(单位盖章)xxxx年 x月xx日

干 部 介 绍 信

根据《干部调动通知》(xxxx号)

干 部 介 绍 信

xxxxx:

兹介绍 xxxx等同志xx 名到你部报到,请接洽。

此 致

(单位盖章)xxxx年 x月xx日

根据《干部调动通知》(xxxx号)

篇二:局中层干部推荐书

局中层干部推荐书

谢果红,男,岁,中共党员,科学历,该同志自20xx年调入我单位工作至今,工作表现出色,生活作风正派,工作业绩突出,群众口碑良好,现将基本情况介绍如下:

一、思想健康,态度端正。

该同志在部队训练多年,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坚定的政治立场,能坚持唯物主义思想,拥护党的方针、政策和路线,听党的话,服从领导安排。热爱本职工作,尊敬领导,团结同事,无不良嗜好。曾多次被评为 “优秀共产党员”。

二、勤恳务实,业务精湛。

工作上任劳任怨,一丝不苟,对于领导交代的工作任务,能按时保质保量的完成。路检中擅长对违法行为证据的搜集,勤做思想工作,对突发状况能做出临机应变的有效处理,积累了丰富的路检经验。熟悉法律条文和执法程序,文书制作规范准确,能独立处理各种道路违法案件。因工作表现出色,多次荣获局系统“先进个人”和长沙市“道路运政管理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在同事中起到了很好的榜样效果和表率作用。

三、形象端庄,作风正派。

身体健康,形象良好。尤其在工作中能自觉做到着装整齐,用语文明规范,举止得体,体现了良好的精神风貌。办事不拖拉,遇事不含糊,能明辨是非,果断决策,坚持原则,维护正义,办事公道,不循私情。

四、诚实信用,积极向上。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该同志一直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虚心学习,严于律己,并能不断给自己提出更高要求。实事求是,言行一致,注重管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团队协助能力强,具备良好的人际关系。

鉴于该同志多年来的优良表现和个人积极要求上进的追求,经本单位集体讨论通过,认为该同志具有良好的基本素质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决定同意推荐该同志担任副站长管理工作,以得到更好的培养和锻炼,为交通事业做出更多贡献。

推荐单位:双江口交管站

二○xx年元月二日

篇三:人事关系介绍信、干部介绍信、工资介绍信

干部(工人)调动介绍信

____________________:

兹有我公司_________同志,于______年____月____日前去你处报到,请接恰!

此致

(盖章)年 月 日

工资转移介绍信

5.再见,城乡二元户籍 篇五

户籍制的历史,至少追溯到先秦。老百姓从作为贵族的附庸到成为国家的编户民,其编户齐民制度,就是户籍制的起源。这种制度可能与军事有关,但主要是一种征税派役的制度,所以说,户籍制与赋役制有非常紧密的关系。

户籍制在历史上主要起了两种作用。一种是为了禁止人们迁徙,一种是为了禁止人们改业。这两种功能,实际上主要是为了征税派役的方便。一个人,如果他可以到处流动,自由迁徙,今年在这个地方,明年又到另外一个地方,那么,给他派役会非常不便,他可以逃避本该他承担的种种差役。在货币经济不发达,交通运输落后的时候,老百姓对于国家的义务,首先就是亲自去承担差役的义务,其次才是给国家提供粮食布匹柴草等实物税收的义务。

事实上,那时国家经常遇到的最大挑战,正是老百姓大量逃亡造成的户籍混乱,服役人数减少。中国历史上一个常见的现象是,在国家稳定强大的时期,戶口鼎盛,一派繁荣景象,在这种情况下,国家既不愁税收,也不愁赋役,要粮食有人交粮食,要劳役有人服劳役。因为有大量的纳税服役的百姓,所以摊派到大家的头上,人们纳税服役的负担相对较轻。而一旦国家衰落,国家对社会的管控力度下降,伴随而来的就是人口的逃亡,户口的减少。而相伴而来的就是服役纳税的人越来越少,国家把赋税摊派给未逃走的人,结果户籍人口的赋税任务不断加大。这又诱发更多的人逃亡。老百姓逃出国家户籍制度的管控,当然很多是直接逃走,逃到人烟稀少,深山老林或边疆地区谋生,但也可能是通过种种复杂的手段,将自己变成豪强大户的依附人口,将自己国家编户齐民的地位,改变为豪强大户的私人家丁,这种事情在中国兵荒马乱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最为常见。国家与豪强进行了长达数百年的争夺人口的较量。最后,国家通过授田、均田等等优惠方式,从豪强大户那里将人们争夺过来,使他们成为国家编户齐民,为国家纳税服役。由于赋役沉重而迫使老百姓逃亡的事,在历史上一直存在,就算是唐朝初期那么鼎盛的时候,还有大量隐漏和在逃的人户,国家要发动大规模的括户行动,将他们找出来纳入国家编户齐民。直到清朝彻底地将劳役折变成银两,并将徭役摊派到土地里面之后,这种情况才有改观。而在进行此项改革之前的明朝,朱元璋通过残酷的手段打击农民逃亡,禁止农民迁徙,外出的人必须拿着一种叫做路引的介绍信,才能通过关卡。户籍制禁止人们自由迁徙,由来久远,影响恶劣。

历史上户籍制的另一重要功能,就是禁止人们改业。户籍制的“籍”,现在人们往往误以为是“籍贯”即出生地或祖上出生地,其实这种理解是错误的。古代的“籍贯”,“贯”指的就是今天所说的“籍贯”,而“籍”则指职业,记录职业身份的档案。古代一个人从事的职业,他对职业的选择,和今天是完全不一样的。今天人们从事什么职业,选择什么职业,往往是由于自己的特长,兴趣,或者市场的需要。但古代人们职业是由国家规定的,然后是世袭的,是不能由自己的兴趣去改变职业的。古代人们的职业划分的理由,不是由于市场的需求,而是由于他对国家所负的义务。每个人从事一种职业,这种职业首先是他为满足国家需要而对国家承担的一种义务。国家有多少需要,社会就划分出多少职业,这种职业划分,在元代曾经达到非常细密的程度,就连给政府招待宴客活动提供娱乐和侍寝服务的妓业,也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每种不同的职业就对应着一种特别的户籍,如农民是农户,工匠是匠户,煮盐的是灶户,种给皇家提供瓜果的是园户,给官府抬轿子的是轿户,给官府提供娱乐和皮肉服务的是乐户。各种不同户籍之间壁垒森严,不可改变。

这种针对皇家或官府需要而设定的职业以及附着其上的差役,作为一种负担,一开始可能就是不公平的,随着时光流失,社会变迁,不公平可能变得越来越严重,因此,想方设法改变职业,因而改变附着于职业之上的差役义务,也就是避重就轻,逃避徭役,就成为人们不懈的追求。但对于这种情况,国家是予以坚决禁止和严厉打击的。一个人想改变自己的职业和依附与职业之上的差役,也就是说一个人要改变自己的“户籍”,那几乎是不可能的。有些出身于军户的人,就是官做到朝廷宰相,甚至也无法改变家庭是军户的户籍性质。国家实行的是,“籍皆前定”,“役皆永充”的制度,改变户口性质是几乎不可能的。既然国家不允许改变,那么,人们往往用逃亡的办法予以解决。总之,中国的深山老林和边疆地区的开发,大多数就是由这些反抗政府户籍制度的人完成的。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户籍制的大致情况。当然,古代户籍制在清朝实行摊丁入亩等等改革后,随着商品和货币经济发展,差役货币化以后,户籍制对于人们改变职业的禁令大为放宽,清朝甚至发布命令解除了一些贱籍,使一些永世不得翻身的贱民的户籍也得以改变。

户籍制度再次强势登上历史舞台,应该是上世纪的五十年代末。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当初城乡差距已经十分明显,农村无论经济条件还是其他机会都远比城市为差,农民进城成为一股热流。而当时中国以粮食为建设强大工业,支援世界革命以及换取黄金和外汇的唯一资源,国家需要农民必须在土地上为国家贡献尽可能多的粮食。农民流动进城并且改变职业不再从事农业,其效果正如历史上逃避徭役或者力求改变职业的情况一样,使国家得不到需要的粮食和其他农副产品。新政权顺手就将历史上驾轻就熟的户籍制拿来为我所用。将户口划分为城乡二元,禁止农民进城,禁止农民改变职业,要求农民必须为国家生产粮食,无条件地依附于土地,就成为不二选的路径依赖。和历史上的户籍制一样,这种城乡二元的户籍制确实达到了禁止农民迁徙,禁止农民改变职业,将农民完全束缚在土地,为国家无偿生产粮食的最终目的。

当然,新的城乡二元户籍制与历史上的户籍制还有一个巨大的不同。历史上的户籍制,只规定了不同户籍制下人们的不同义务,而新的户籍之下,则涉及到对不同户籍制度下不同权利的分配。为什么古代户籍制主要影响的是不同户籍制下人们的义务,而如今的户籍制不但影响到人们的义务,尤其还影响到人们的权利,形成权利壁垒?这是因为,古代社会国家作为汲取者,它拿到自己需要的部分财富之后,就不再过问其他。只要老百姓为国家尽了义务,国家不再过问社会财富的分配,再说,国家也不掌握很多社会财富。实行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国家掌握了全国绝大多数的生产资料,掌握了这些生产资料所生产的几乎全部产品,国家拥有了全国的资源和财富。国家不但要求不同户籍的居民为国家尽不同的义务,而且国家以其强大的权力,对这些资源和财富进行再分配。而再分配的重要依据之一就是户籍制。在国家资源和财富尚不足以让全体公民过上共产主义生活的时候,国家首先通过户籍制划出一块范围,即城市,在这个范围内实行有更好社会保障,有更好医疗条件,有更好教育设施等等的制度,这种制度是完全排斥农村户口的人染指的。因为农村人口众多,如果也要染指这样的福利,则国家根本无力负担。这就是国家将其掌握的资源和财富,以户籍为依据,进行强势再分配的巨大不公之所在。

目前,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已经废除,户籍壁垒终于打破。但这并不意味着户籍制从此寿终正寝。打通了城乡壁垒的户籍制下,国家不再禁止迁徙,也不再禁止改业,社会财富的分配也不再以人们的户籍性质作为依据。当然,户籍制还存在。迁徙自由尚不能得到真正的落实。大城市因其掌握的巨大资源,成为人们的向往之地,但是大城市并不给你迁徙到它那儿的自由和权利。迁徙自由仍然止步于大城市的城门之前。

6.户籍“变脸”刚刚开始 篇六

一石激起千层浪。其中,“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和由此衍生的蓝印户口等户口类型,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尤为引人注目,从此,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以及由此衍生的蓝印户口将被载入历史史册,城市与农村居民身份实现统一,城乡分隔的根基开始瓦解。毫不夸张地说,此次《意见》将会是中国户籍改革的一次大跨越,它为新型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注入了积极元素,值得各界关注。

长期以来,户籍制度改革推进缓慢,那么,此次的大跨越会否顺利解开城乡二元结构的“绳结”,为中国未来进一步的城镇化发展扫清障碍?户籍改革在此时推进,对中国当下发展新型城镇化究竟有着哪些突出意义?当前的户籍制度改革如何具体落实?《新民周刊》专访了人口学研究领域的资深专家、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任远教授。

谁在害怕“成本”?

《新民周刊》:当前整体性地推动户籍制度改革,是否意味着户籍制度已经不适应现在社会经济的发展?

任远:我国的户籍制度改革总体上是不断改革和有序推进的,但户籍制度严重滞后于城镇化发展和人口迁移流动,而且滞后性表现得越来越出突出,却是不争的事实。它具体表现在非户籍人口在城镇中的比重越来越大,折射出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和急迫性。

户籍制度造成城乡、区域和不同人口群体之间福利分配的不平等,限制了人口的流动性,不利于自由流动的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并加剧城乡分化的扩大。同时,农民工的户籍限制使得流动人口虽然在城市长期居住和稳定就业,但难以实现市民化和保障其社会权利。和本地人口相比,流动人口中多数很难被纳入城市的基本社会保障,遭受明显的制度排斥和差别性对待,从而扩大了城市内部的社会分化。

如果说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第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非农化,通过吸纳大量农村低成本劳动力来推动工业化发展,并由此支持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那么如何推动流动人口市民化就成为城镇化发展的第二阶段的核心任务。通过市民化来保障移民福利、减少结构性社会分化,促进城乡之间和城市内部的社会整合,同时也只有通过市民化创造出新的中产阶级,才能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积极的内需动力。这些说明,当前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缓慢已经成为限制城镇化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的制度壁垒。

《新民周刊》:新型城镇化提出城镇化要实现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实现人的城镇化。户籍制度改革与这个目标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任远:如果说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个时期的城镇化主要依靠低成本的劳动力的“非农化的城镇化”,那么中国城镇化的未来发展则需要通过户籍制度改革,进入“市民化的城镇化”的阶段。

2013年中国城镇化率为53.7%,即长期居住在城镇人口比重占国家总人口的53.7%,但如果以户籍人口的来衡量,才35%。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表明,我国城镇中离开所在乡镇的非本地户籍人口有2.3亿,另外还有大量在本地城镇中从事非农就业的离土不离乡的农民工。正是由于户籍制度的身份限制,使得虽然数字上的人口城镇化水平很高,但真实的城镇化和城市生活转型的城镇化水平还远远未到。

因此,当前的城镇化水平在相当程度上表现为一种“虚假的城镇化”,或者称之为“浅的城镇化”,真正落实“人的城镇化”才是城镇化发展的任务,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内容。如果没有配套的户籍改革,城镇化就只是一种社会分化的城镇化,而且这种社会分化是不可持续的。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包括重视移民在内的所有城乡居民公共福利和利益需求的提高,对经济发展而言,新型城镇化更加强调社会结构的整合性和人的需求和福利。

《新民周刊》:但是流入地政府会把户籍制度改革带来的改变看做很高的成本。您认为当前户籍改革的主要困难和瓶颈是什么?

任远:“成本说”是制约户籍制度改革的重要因素。我认为,当前户籍改革的最大困难是地方政府首先要正确认识户籍改革和城市发展的关系、移民和城市的关系、城镇化发展和城乡结构变化的规律性。中国社科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机构都研究估计了城镇化和户籍改革的成本,对成本的估算从十几万亿到数十万亿元不等。对于“成本”的擔心使得地方政府对于户籍改革具有抵抗情绪,以至于有调查说绝大多数地方政府不愿意进行户籍改革。

其实,移民对于城市创造的贡献远远大于从城市再分配中得到的收益;第二,所谓移民城镇化中的成本,包括教育、卫生、保障等,一定程度上是城市发展的社会投资、是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是对城市劳动力再生产的投资。地方政府要正确认识移民是城市发展的动力,对缓解城市人口结构老龄化的具有替代性迁移的作用,移民对城市财富总体增长具有贡献,并因此对所有居民的福利进步具有积极意义。

户籍改革和推动农村转移人口的市民化,不仅是城市正义的必要体现,也是有利于城市自身的长远成长。只有在观念上重新思考移民和城市的关系,将户籍改革理解为推动我国城镇化的一种动力来源,这样户籍改革才能形成社会共同行动。

户籍制度改革的困难还在于户籍是城乡二元结构的载体,户籍制度撤出以后的城乡制度安排、城乡社会管理体系的构造如何实现,是户籍改革的难点,也是综合配套的户籍改革的具体内容。其改革的困难还受到区域发展不平衡、地方性的财政体制和中央地方的财权事权的统一等各个方面,因此户籍改革要求实现整体性制度重构,并在整体性制度重构中推动城乡一体化和新型城镇化发展。

农转非仅仅是起点

7.干部调动介绍信范本 篇七

_________:

兹有我公司_________同志,于______年____月____日前去你处报到,请接恰!此致

北京市XX公司(盖章)

年 月 日

工资转移介绍信

姓名__________,性别____,年龄____,职务_______,参加工作时间_________.文化程度__________,职称_________,工资级别________,工资总额_______元,其中岗位工资_______元,职务工资_______元,工龄工资_______元,其它工资__

___元.工资巳发到_____年_____月.此致.北京市XX公司(盖章)

年 月 日

8.干部行政介绍信 篇八

干部行政介绍信范文

1_________: 兹介绍_________同志,于______年____月____日前去你处报到,请接恰!此致 _________(盖章)年 月 日 篇二:()字第 号 ____________: 兹介绍____________同志等____________名到你单位分配工作,请予接洽为荷。盖章机关(附名单)年 月 日

相关阅读: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调动行政关系介绍信办理程序

市委组织部主要负责办理党群部门、人大、政协和法检两院具有干部身份人员及市直部门(单位)、市区乡镇(街道、管委会)副科级以上干部的调配。具体办理程序如下:

一、市直部门(单位)、市区乡镇(街道、管委会)之间干部调动行政关系介绍信办理程序

1、干部本人提出调动申请,并填写《干部调动审批呈报表》,即国家公务员调动审批呈报表或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调动审批表(一式三份),调入、调出单位及其主管部门在《干部调动审批呈报表》上签署意见并签章。

2、调入(用人)单位将《干部调动审批呈报表》报市委组织部审核研究,审批签章。

3、市委组织部审批签章后,由调入(用人)单位到市编办开具控编单,调出单位出

具干部行政介绍信。

4、调入(用人)单位由专人持《干部调动审批呈报表》、调出单位干部行政介绍信、编办开具的干部控编单,到市委组织部办公室办理干部行政介绍信。

5、调入(用人)单位持市委组织部开具的干部行政介绍信、调出单位开具的干部工资介绍信和编办开具的控编单到市人事局、财政局办理工资关系。

二、市委及市委组织部任命干部行政关系介绍信办理程序

1、凭市委或市委组织部任命文件复印件到市编办开具控编单。

2、持市委或市委组织部任命文件复印件、原单位干部行政介绍信、市编办控编单到市委组织部办公室开具干部行政关系介绍信。

3、持原单位工资介绍信、市编办控编单和市委组织部干部行政介绍信到市人事局、财政局办理工资关系有关手续。

自治区党委任命干部持自治区党委任命文件复印件、原单位干部行政介绍信到市委组织部办公室开具行政关系介绍信。

三、调往自治区部门(单位)及区外部门(单位)行政关系介绍信办理程序

1、干部本人提出调动申请,并填写《干部调动审批呈报表》,即国家公务员调动审批呈报表或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调动审批表(一式三份),调出、调入单位及其主管部门在《干部调动审批呈报表》上签署意见并签章。

2、将《干部调动审批呈报表》报市委组织部审核研究,审批签章。

3、在调入(用人)单位查阅档案结束后,由本人持调入(用人)单位开具的商调函、《干部调动审批呈报表》、原单位干部行政介绍信到市委组织部办公室办理干部行政关系介绍信。

4、持原单位工资介绍信、市委组织部干部行政介绍信到市人事局、财政局办理工资关系有关手续。

干部行政介绍信范文

2干部行政关系如何办理

一、报到时间

20xx年12月12日至12月23日,无特殊原因逾期不报到的,退回xx。

二、行政关系、组织关系和供给关系的办理

1、行政关系:转业干部接通知后,持xx师以上政治机关开据的行政关系介绍信,到接收单位主管区、局人事(干部)部门报到(安置到市公安局的军转干部需携带所有大专以上学历毕业证书);安置到市直部门的团职干部到接收单位人事(干部)部门报到;安置到县(市)区的团职干部到县(市)区委组织部报到。

2、组织关系:转业干部持xx师以上政治机关开据的组织关系介绍信,到报到通知规定的组织部门办理关系接转手续。

上一篇:商铺内部认购协议下一篇:红色派对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