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课程改革中语文创新能力的培养

2024-08-04

基础课程改革中语文创新能力的培养(精选9篇)

1.基础课程改革中语文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一

医学本科生基础实验中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

一、课程安排以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为原则

创新教育的主旨是必须注重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体现在教学当中就应要求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而且要让学生明白如何思考;在教学方法上,既要有必要的知识点灌输与强化,同时也需要注重启发式教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不同于一般的医学实习课,它并非简单地要求学生以提高动手能力为主要目的的课程,而是要在实验中进一步感受并理解理论知识如何产生与发展的过程,并且能够将所学理论运用到实践之中,去解决实际的问题。科学研究总是将目光投向新问题与新领域,或是在追求新发展、新理论和新创造中不断进步。因而,实验教学的目的还在于需促使学生在搜集处理信息和分析解决问题的同时,更好地培养自身的创新与实践能力。要达到此目的就必须以优化课程内容、更新教学方法、并从理论联系实际出发,注重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继之加以培养为实验教学的指导思想和原则[3]。

二、实验教学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

1.综合性实验教学:实验教学的目的是在实践中加强并扩展理论知识,培养学生严谨的科研作风,熟练的操作技能,敏锐的洞察力,以及进行科学探究的创新能力。以往的课程安排多以验证性的实验为主,即学生在规定的时间之内,依据实验指导按“方”抓“药”,对理论教学的内容进行辅助验证,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目的在于用实验来验证理论,对教师和教材的依赖性很强,按部就班、不求甚解的依实验流程去做,并且学生往往会用理论去修改自己的实验结果。这种做法导致学生的思维形成定式,只进行机械性的操作,更谈不上对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对学生主观能动性以及创新潜力的发挥相当不利。因此,我们应当尝试从传统的生物学试验转向分子生物技术实验,从验证性的单个试验转向以生物大分子为中心、由多种实验技术和实验手段、多层次实验内容所组成的设计性综合实验,以此为手段强调学生在实验中的主体地位[4]。

例如,我们可以在教学中以某类疾病相关基因为主要研究对象,将DNA重组技术中最重要的几个实验串联起来,融合成一个系统性、综合性的`实验。该实验几乎涵盖了基因工程研究的基本实验操作,包括PCR扩增目的基因、质粒DNA的转化与制备、DNA限制性内切酶的酶切分析等。整个实验内容比较完整,前后衔接恰当,从而改变了传统实验教学模式中条块分割的状况,使学生在学习实验关键性技术方面受到了系统、良好训练的同时,又能够对该实验的总体目标和所要解决的问题有整体的认识,并在实验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养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由于综合性实验是环环相扣的,各部分内容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彼此相互关联。由于前一部分实验结果往往是后一部分实验的基础,学生都希望自己有满意的结果,然后再进行下一步的实验,这就需要学生针对实验目的,具体分析每一步的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通过这样的安排,使实验教学从简单的演示验证型试验转化为设计创造型实验,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在共同完成实验过程中的集体协作意识。在实验教学中还可以让学生直接接触科学研究前沿,以科学研究的方式促进和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以研究性实验题目为切入点,鼓励学生积极接触并学习课题设计;自主查阅文献资料,搜集处理信息,做好实验纪录;分析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通过教师的指导,使学生能逐步地理解所从事项目的理论意义与实验意义。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而且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通过参与教学活动将自己的意见与设想和教师进行交流,在教师指导下变被动学习为创造性学习。这种实验教学方法使学生不拘泥于既定的方式,而是能够学会主动思考,提出新的观点,提高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2.立体化实验教学:由于分子生物学是从分子水平研究生命的奥秘,阐述人体疾病在分子水平上所发生的变化,因而知识体系较为抽象和晦涩难懂。如果单纯采用文字和语言来进行表述,则很难讲解透彻。因此在实验课上,可以利用幻灯片、多媒体课件、模拟软件、教学视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把与实验相关的抽象原理、复杂操作技术以及实验过程的注意事项等,变得可视化与形象化,使实验过程生动而具体,从而可以化难为易,使学生更加直观、形象地学习实验技术,对于难点掌握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对于一些教学过程中无法安排的经典操作或前沿技术,可以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以视频演示的形式,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这些实验的操作流程、实验设备以及实验技术的应用范围。同样,通过分子生物学精品课程网站进行实验资源共享与交流,教师还可以通过网络随时指导学生的学习,形成教学互动。在这样多方位、立体化的实验教学中,通过多种感观的刺激,使学生能获取更多的信息量,给学生创设真实学习意境,帮助学生得到示范性的知识。

3.启发式实验教学:由于分子生物学实验常需要时间上的等待,因此在此间隙之中,教师可对学生前次实验出现的问题开展引导性的讨论与分析。例如:在做PCR实验后,学生所得到的目的基因条带可能具有非特异性,其原因何在?他们可能一时还不能全面回答此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从理论角度思考,再从实验整体操作过程考虑,经过讨论分析,学生可总结得出引物设计、退火温度选择、样品污染等各方面的影响因素,均有可能导致这一非特异性条带的产生。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回顾实验过程,同时在此时期,学生还能充分地发挥其积极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针对这些原因重新设计实验方案,改进反应条件,同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讨论的方式也最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主性与创新性。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尽管有些是异想天开、并不可行的。但这种课堂讨论,双向交流的教学方式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既有实验手段的深入探讨,敢于挑战权威,激发他们活跃的思维,培养其创新精神;同时学生们新颖的思维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师也有很强的冲击与启发作用,帮助我们摆脱既定思维的束缚,从更多、更新的角度去认识和思考问题。

三、实验报告以拓展创新能力为方向

有关分子生物学实验报告的书写对于拓展学生创新能力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实验报告是实验课程的重要组成内容。在实验报告中我们不强调学生对于实验原理、实验仪器、实验试剂以及实验操作过程的书写,也不强调学生实验结果的唯一标准性。而是要注重实验报告中的讨论与分析的内容,鼓励学生在实验报告中讨论并分析实验中各环节的设计是否合理,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实验,哪些因素可能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是否有更合理的实验设计方案。通过讨论与分析,学生可以在此过程中不断地发现和提出问题,并可以尝试自己去寻求问题的答案,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这样,使学生在积累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独立自主能力,在增长知识的同时,也增强了创新精神,学会并掌握主动、独立、创造性的思考与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考试设计以注重创新能力为导向

创新教育的评估体系不是根据学生考试成绩的好坏来评价学生的优劣,不仅要看学生对于知识掌握的程度,更要看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来分析、解决问题、特别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目前的教育体系只允许我们以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优劣的标准,因此要从制度上保证实验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激励学生真正在综合素质上得到提高,则很有必要对传统的考核方法进行适当的改革。以往实验成绩的考核主要是以理论考试为主,易造成学生只重视死记硬背知识点,而忽视实验过程中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尝试采用期末理论考试占总评成绩的70%,以主观题为主,将体现学生的创新能力考察放在首位,尽量选择设计性、思考性、综合性强的题目,考察学生的综合分析与应用能力。并且考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而是多方位的,只有通过综合分析,融会贯通地运用知识才能解答考题;实验考核占总评分的30%,通过平时实验预习、实验操作、数据处理和总结分析来考察学生。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在复习时不断地思考、总结和延伸知识,将学生从繁重的背记知识的负担中解脱出来,他们才能有效、合理地分配时间,以便去思考实验设计、整理思路并拓宽思维;需要综合思考的考题也能够合理、适时地引导学生对创新能力的提高。

分子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术门类,由于分子生物学新技术、新理论的不断涌现,以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也成为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创新性实验教学被公认为系一种“探究式”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由以课本、课堂和教师为中心,向以学习、学生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中心的培养模式转变。然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下,高校是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而教师却是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实施者。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地总结和完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以便能更多、更好地培养理论与实践技能并重、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新型医学人才。

2.基础课程改革中语文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二

1 关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研究

关于创新型人才培养, 是要把培养人才的综合能力作为培养的重要方面, 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 突出培养人才在相关领域的创新能力。德国教育家威廉·冯·洪堡也曾经提出, 创造力的培养是大学教育的重点。那么, 我国高职院校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除了强调要有较强的实践技术和专门技能外, 还要突出培养人才的创新能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多种途径, 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以学科课堂教学为中心的创新能力培养方式、以课外科技活动为中心的创新能力培养方式和以校外实践为中心的创新能力培养方式。本文主要以第一种类型探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以《经济学基础》课程为例, 在分析现有教学现状后, 结合创新能力组成要素, 以各要素的发展促成创新能力的发展, 提出一些教学改革建议。

2 大学生创新能力内涵

根据当代人本教育观点, "创新能力"可以分为"特殊才能的创新"和"自我实现的创新"两种。"特殊才能的创新"通常是指科学家、发明家、艺术家等特殊人物表现出来的创造性, 它可以产生出新的有社会价值的事物。而"自我实现的创新", 则是指开发的可能性, 自我潜在的能力在这一意义上的创造性, 是个体本身产生出自身特有的个性活动的创造性, 是每个人都具有的。高等教育突出强调"自我实现的创新"就是不要求所有学生都按统一标准达到同一发展水平, 而是使受教育者在其本身已有的发展范围内得到充分发展。对大学生来说, 创新能力就是在巩固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独立研究而获得新知识、取得新的突破和新的成果的能力。

3 创新能力的要素

创新能力主要由知识经验、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新实践这四个要素组成, 要培养一个人的创新能力就要从创新能力组成要素入手, 以各要素的发展促成创新能力的发展。

(一) 知识经验的积累。知识是对客观世界实践的结果, 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包括对事实、信息等方面的理论阐述和在经验中总结出的实践技能两个方面。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石在于是否具有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 而创新意识、创新思维都是构筑在丰富的知识基石上的。合理的知识结构, 需要具有某一学科的专业基础知识, 而且所具备的知识不是一堆杂乱无章的知识零件, 而是有其一定组合机构, 也就是知识的系统性, 另外还要达到一定程度的知识广博性。

(二) 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通过这种思维能突破常规思维的界限, 以超常规甚至反常规的方法、视角去思考问题, 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 从而产生新颖的、独到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它主要是通过在正常逻辑思维基础上运用超逻辑的思维 (不说"非逻辑", 是要强调这种思维并不与逻辑思维相矛盾) , 如类比、联想、想象、直觉、灵感、求异等所获得的。所以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时, 既要充分挖掘其逻辑思维, 又要充分挖掘其超逻辑思维, 这是创新的关键。

(三) 创新精神。创新精神包含创新意识和创新个性, 是指具有能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信息、技能和方法, 提出新方法、新观点的思维能力和进行发明创造、改革、革新的意志、信心、勇气和智慧。创新意识的培养主要包括创新动机、兴趣、情感和意志的形成和培养。培养创新个性就是培养有利于创新的个性人格特征, 如独立、自信、勇于探索、敢冒风险, 敢于挑战权威的个性。

(四) 创新实践。个体要实现自己的创新活动, 在运用某种工具把设想表示出来后, 还要通过实践活动让设想变成现实。大学生的知识掌握和创造能力的发展, 最终都将通过实践活动进行检验。因此, 实践活动, 特别是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创造技能及实现创造目标的手段和桥梁, 是培养创造能力的重要环节。

4 经济学基础教学现状分析

4.1 教学内容多与学时少的矛盾

经济学内容十分丰富, 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部分包括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成本理论、市场理论以及分配理论等内容;宏观经济学部分则包括国民收入核算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理论和宏观经济政策等内容。每个部分又包含较多的相关概念、理论、模型和公式等内容。但是由于总学时只有54的限制, 根本不可能将经济学所有内容面面俱到的教授, 只能挑选重点章节授课。虽然本学院经济学基础课程标准指引该课有18学时的实践, 但鉴于要讲授的内容太多, 通常都是压缩了实践学时, 腾出更多学时用于理论教学。

4.2 学生数理基础知识薄弱

经济学是一门由经济变量关系联结在一起的具有很强逻辑关系的学科。一般要通过大量图形和数理实证分析, 以及用经济学特有的专业术语去理解整个经济学原理。高职国贸专业学生基础参差不齐, 大多人数理知识基础薄弱, 不少学生在数学计算、推导等方面具有一定困难, 不能在短时间内理解相对抽象的经济理论、模型。学生的学习热情从刚开始的高涨慢慢地随着知识难度的加深而下降。教室里的"低头族" (低头看手机、其他书的学生) 久而久之逐渐多起来。

4.3 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不够多样化, 无法满足培养目标需要

课堂上基本采用了多媒体教学, 用PPT课件演示, 有时会用到视频辅助。多媒体教学的好处是信息量大。但教学上仍然是按照传统的一章一节的讲授, 偶尔会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 通过案例分析。虽然这种方式不属于太落伍, 但对于理论性、逻辑性如此强的专业基础课程, 要想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仅仅如此是不够的, 必须要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才能最终实现既定的培养目标。

4.4 考核方式传统, 不合时宜

由于经济学基础课程知识内容丰富, 理论性强, 一直以来都是以笔试闭卷形式考核。考虑到学生的能力问题, 考核题目也没有完全做到运用经济学知识、理论来分析解释经济现象, 为了降低难度, 其中有些题目还是考学生的死记硬背。这样的考核方式不能很好的检验学生是否真正掌握经济学基础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是否能运用经济学基础的基本原理, 分析、解释市场经济中常见的一些经济现象, 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5 经济学基础教学改革的设想

5.1 立足课程目标, 突出经济学思维和分析方法

知识经验的积累是创新能力的基础, 只有在掌握了足够的专业基础知识, 才能在某一领域形成创新意识。因此, 要立足课程目标, 即学生能够掌握经济学基础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运用经济学基础的基本原理, 分析、解释市场经济中常见的一些经济现象, 理论联系实际, 重组教学内容, 突出经济学思维和分析方法。以供求分析、最优化分析、边际成本分析、成本收益分析、机会成本分析等原理与方法为核心, 对产品市场均衡、消费者均衡、生产者均衡、企业利润最大化理论、成本理论、国民经济总供给和总需求均衡、宏观经济政策等内容进行整合构建。创新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超前性和新颖性, 教学内容的新颖性、时代性、开放性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内在要求。经济学案例需要紧跟时代脉搏, 与现实情况不符的假设不应该出现。如案例里商品的价格、银行利率等都是要能体现实际情况。各项中国与外国的宏观经济数据要能反映最新的情况。课程内容融入最新的财经新闻热点, 让学生充分运用所学知识, 理论联系实际。由于学生生活的环境主要是在学校, 所以所举的例子最好是发生在学生身边周围, 他们容易联想到的, 从而才容易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5.2 多种教学方法交替使用, 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个性

课堂教学需要接受学习为主, 但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并解决问题, 即教学方法上可使用启发式、案例式、讨论式、任务驱动式等多种方法交替使用。确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课前布置学生预习的任务, 让学生先课前消化一些简单的概念, 课堂上只突出重点难点讲解, 并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一步步推导出结论, 授课内容少而精, 留出更多时间给学生实训, 从而达到理论结合实践。这时需要同时做好学生完成预习任务的表现成绩记录。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 创新型的教师运用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手段更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笔者所在学院在信息化建设上已取得一定成果, 并在CRP系统上建立了"空中课堂", 教师可以将课程相关资源上传到"空中课堂", 学生自行下载或直接点击链接打开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学习, 从而使专业知识得到进一步深化和扩充。另外, 还需要根据所教授班级专业特性, 采取灵活的教学手段以增进教学效果。国贸专业学生今后的职业主要是从事外贸跟单、处理进出口业务等, 需要有较强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 教材上可以选择有中英双语的教材, 课堂上也要在适当时候采用双语教学, 使学生在学习经济学专业知识的同时, 接触认识相关专业英语, 积累外语词汇, 提高外语能力和外语应用水平。

5.3 改革考核方式, 注重用所学知识理论分析经济现象以及平时表现性评价

创新能力培养需要将学业成就评价与表现性评价相结合。任何一种考核方式会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一定引导和约束作用。为了引导学生平时积极参与到教师设计的预习任务、实训中, 预习任务和实训作业的完成占总成绩的30%, 平时表现 (出勤、课堂提问、课堂讨论) 占20%, 期末笔试成绩占总成绩50%, 期末笔试主要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经济学知识理论分析经济现象。经过平时经常性的实训训练, 活跃了思维, 学生完全可以应付理论联系实际的考核方式。考核方式和考评标准改变后, 有效地避免了全部闭卷考试造成学生死记硬背、高分低能的现象, 引发了学生学习观念、态度和方法的转变, 增强学生学习创新的自觉性, 更注重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 同时使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昌明, 赵传栋.创新学教程[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9.

[2]李越, 孙枕戈.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2.

[3]段成芳.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管理改革[D].湖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5.

[4]李蕾.创新能力的四要素及其培养途径[J].职教论坛.2004.

[5]何勇向.论创新能力的培养[J].2005.

[6]蓝晓宁.高职《经济学基础》教学内容构建之思考[J].2013.

3.基础课程改革中语文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三

关键词 高职教育;创新能力;机械设计基础;培养;实践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489X(2008)014-0016-02

创新能力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它是一种智力的新思维的动作结果,与认识、分析、记忆和处理事物的综合智力有关,也与人的求知欲、独立性、灵活性、观察力、坚韧性等非智力因素密不可分。创新能力是指具有创新的基本本领,它是创新的基础支撑,包括较扎实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较宽的知识面、较强的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还包括在大量信息中辨别、选择知识的能力,具有关于创造的知识、技能[1]。

高职教育在培养职业综合应用能力的基础上,必须重视创新精神与开拓能力的培养,在技术发展复杂化、深度化的现代职业岗位,强调技术型人才的创新素质与开拓能力培养是知识经济与信息时代的要求。工艺流程的革新、加工方法的改良、新产品的开发试验、管理形式的变革等都是技术型人才应具备的创新能力,与工程型人才和学术型人才不同的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技术型人才在应用领域体现这种素质与能力。

1 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培养创新能力,就是要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实际创新能力。创造性思维是通过抽象和概括反映事物的本质与规律的思维活动。创新思维的激发、创新方案的整理和判断离不开知识的积累和对学生创造力的激励[2]。在对机械类学生进行机械设计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关键是培养学生具有积极的求异欲、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力、独特的知识结构和跳跃性的思维能力,并构想有异于现有产品或设计方案的新的设计方案。笔者讲授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机械系统的常用机构,机械零部件的原理、应用和设计,它是机械工程领域创新设计活动的基础和支撑。

1.1 观察与分析能力的培养结合教学过程,在详细阐述分析思路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注意对问题的抽象和概括,布置有关观察和分析的训练题目,以促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勤于思维的良好学习习惯。如在讲平面连杆机构时,请学生观察连杆机构的应用实例,了解应用背景,分析其工作特性,绘制机构运动简图,计算机构自由度。又如,让学生应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全面剖析某产品(如自行车、缝纫机、汽车、电脑等)中的机械应用。

类似这样的观察与分析训练,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对提高学生的工程实际能力很有帮助。

1.2 总结与归纳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介绍完各种常用机构后,请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实际各种运动形式的变换方式以及用什么机构来实现这些运动变换方式;讲完机械传动形式后,请学生从各方面比较多种传动形式的特点和应用;联接部分内容讲完后,请学生总结归纳轴毂联接周向固定各种方法和特点。反转法是贯穿整个课程中一个重要分析方法,在设计连杆机构、设计凸轮廓线、求凸轮机构的压力角、计算周转轮系的传动比等知识中都有应用。在分析反转法时,注意让学生分析总结反转法原理的实质,从而更好地探求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系统性,形成对学科知识的系统认识和深刻理解。

通过这些环节的训练,调动和激励学生的主动求知的意识,学生对所学知识能够主动去归纳和总结,增强对知识的系统认识,培养创新思维的能力。

2 创新设计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掌握一定的创新技能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贯穿创新设计技能培养的理念,结合具体教学内容,适当介绍一些机械创新设计方法,给学生介绍一些优秀创新设计案例,使学生了解机械创新设计的基本原理并掌握创新设计方法。

比如在讲授平面连杆机构时,不但要求学生按图解法设计四杆机构,还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简易的机构传动模型,通过变换构件尺寸、变换机架位置、变换原动件等观察机构的变异和运动特性,并引导学生设计构思新的机构类型。学生不仅理解机构演化的理论,又掌握一定的机构创新技能。

又如在学习凸轮机构时,除要求学生设计绘制凸轮的轮廓曲线,还让学生用硬纸板等材料按设计结果制作出凸轮机构模型;同时让学生考虑凸轮的轴孔、键槽怎样开设,凸轮怎样制作和检验的问题。既锻炼学生设计、思维、创新等综合素质,又大大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和创新设计热情。

再如在讲授机械零部件结构设计时,强调结构的多样性以及如何进行结构创新才能得到更好的使用性能。如轴承作为轴和轴上回转零件的支承,轴承布置在轴上什么位置才能使轴上载荷分布得更合理,而又符合机器或装置的整体要求;在使用径向轴承和推力轴承的组合支承结构中,解决单一支承结构引发的问题,提高结构性能。学生掌握结构设计原理,可以自行分析解决许多结构创新设计问题。

3 为学生提供锻炼创新能力的实践机会

高职院校的学生,对创新有一定的认识,也普遍具有创新意识。因此,教师应带领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水平。

3.1 在实验实训教学环节中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加实验实训设备,在机械设计基础实验实训教学环节中,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有必要让学生放手去做一些实验实训项目。如轴系的结构分析、机构的运动分析等,这些项目对学生综合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都有很好的作用。

3.2 在综合性的作业中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结合教学内容,布置一些综合性的作业,不单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强调学生去观察、分析、发现新的问题。如学习完齿轮传动部分内容后,布置齿轮传动设计的综合作业,由学生分组完成不同的设计题目,鼓励学生在选择齿轮材料、确定齿轮传动参数时可采取不同的设计方案,最终在设计全部完成后对各种不同方案进行比较,总结设计中的不足和收获。通过这样的综合性作业,训练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汪刘生.教学论[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6:32-45

4.浅谈语文课堂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四

(一)浅谈语文课堂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语文 创新 能力 培养

内容摘要:本文试图从语文课堂中质疑、鉴别、求异、默契、尝试等创新方法入手,对语文课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进行简要论述,以达到通过语文课堂培养学生创新习惯、创新精神、创新思维,提升学生创新能力,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和时代要求。

创新就是进步,创新就是发展。创新能力培养在素质教育中越来越显示出其核心地位。这是时代的需要,竞争的要求。未来的世界就是竞技场,谁拥有创新型人才,谁就领先尖端科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语文作为基础课程的基础,更应承担起培养创新能力的艰巨任务。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相信同仁们也在不断的探索求证。

一、在质疑中创新

“学贵于思,思源于疑”,学贵有疑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只有质疑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思维能力发展,培养学生创造力。

1、能对教材说“不”字。《愚公移山》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方。

2、能对同学发言说“不”字。“七嘴八舌”,“面红耳赤”相互启发、相互促进,思维最积极最活跃,大大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能对老师说“不”字。

二、在鉴别中创新

教学生学会比较鉴别,善于从比较中发现异同。这也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例如《沁园春·雪》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鲁迅的《雪》与《湖心亭桂雪》指导学生从作品意境,作者情感,表达技巧等方面进行比较鉴别,使学生理解不同阶级、不同时代、不同气质的作者不同的思想境界,不同的胸怀气概及相同题材,根据表达的需要,可以传达出不同的感情,不同的精神内涵。“愁”李清照、李煜、李白。

三、在求异中创新

著名画家达·芬奇的老师曾说:“即使同一个鸡蛋,只要换一个角度看它,形状便立即不同了。”语文学习也一样,由于学生的经历、知识、能力的不同,他们认知文本的方向、角度、方法也就不同、不能强求一致。这就是所谓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例如:关于“0”发散:句号,人生圆满。关于1+1≠2,=1、2、3、的多解。关于“开卷未必有益”,“进墨者未黑”的辩论。道道题目,犹如一把把开启学生思维匣子的金钥匙,放飞想象的翅膀,开辟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张扬个性,彻底摆脱思维常规,真正使学生“悟前人所未悟,发前人所未发”。

四、在默契中创新

一句话、一点回忆、一个场景、一篇课文都可能成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契机。例如:“我心飞翔”一句广告词,就引起了学生关于“自由和约束”的思考,“未来与理想的渴望”;朱自清关于“背影”的回忆,曾唤起过多少个学生对父母平凡举动中挚爱的咀嚼与品位;“一滴水”的联想,更是多彩多异,一滴水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一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不会干涸,一滴水只要持之以恒就能滴穿硬石,如果不关注节约与环保,世界上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类的最后一滴眼泪。

五、在尝试中创新

1、当老师

创造机会,通过精心备课、耐人执教、转换角色,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善于学习、勇于创新的精神。

2、编演课本剧

对于精炼简短、人物性格鲜明的课文,如《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故乡》等,培养学生在饰演的过程中深入准确的把握人物性格的主题思想,这种潜移默化的教学效果是难以估计的。

3、给诗文配画

文字转化为图画,关键在理解、感悟、处理、再现整个思维过程,无一不是再创造。

4、续写、扩写、改写

锻炼联想和想象、逻辑思维理解能力。

综上所述,让学生主动、自主的学习是创新的关键,是全面提高学生技能的重要基础。只有创新,才能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技能和素质。

教学论文

(二)阅读与写作之我见

关键词: 阅读 仿写 写作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点难点,培养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终极目标。然而,实际教学过程中,读写教学严重失衡——几乎90%的时间用于教读课文,早读自读,课堂讲读;而用于写作指导与实践的时间不到10%,因为学生的写作往往安排在周末,可是周末作业多,时间紧,学生几乎没有时间构思,没有时间修改,只好随心所欲,草草了事。

这样读写失衡、读写分离,恶性循环,结果是学生阅读理解不透彻,写作能力不长进。尤其是学生怕写作,硬着头皮写吧,要么错别字多,词语贫乏,言语贫乏,言不及义;要么,没有中心,没有素材,没有章法,没有技巧„„这样的现状令人堪忧。为此,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不断反思,不断探究,终于明白了,只有读写紧密结合,才能取得双赢。

一、从文本出发,广泛积累写作素材和写作技巧。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的确读一本好书就犹如经受一次精神洗礼、智慧滋养,从中可以获得知识信息,认识客观规律,把握经世之道,提高实践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以经曲范文为载体,以老师的指导为先,以学生的品悟为主,培养学生熟练掌握,不同文体的阅读重点和写作重点。

首先,积累优美词语,优美句段,对文本中的重点词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 3 音形义,更要指导学生比较赏析其表达的准确性和生动性,培养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和习惯。对于文本中的优美句段,要求学生,赏析其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并让学生勾划标记熟读成诵,久而久学,学生自然会出口成章,落笔生花。

其次,积累优美篇章的构思、立意、结构和手法等,通过阅读“三问”:一问写的是什么,二问怎么写的,三问为什么这样写,以达到读懂作品、读懂作者、读懂社会、读懂自我的境界。

第三,积累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想像能力和创新能力。写作过程是学生思维过程的外观,为此,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容忽视。例如教学《敬业与乐业》(有业——敬业——乐业)和《乡愁》(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积累纵向思维;教学《春》(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积累横向思维;教学《五柳先生传》(好读书——性嗜酒——常著文章),积累发散思维„„

第四,积累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文以载道,每篇文章或明或暗,都渗透了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会以文本为镜子,学会辨别真善美与假丑恶,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作品的灵魂,直接决定作品思想的积极性和健康性。例如读了《钢铁是怎么样炼成的》学生对生命的意义有深刻的认识,读了《名人传》,学生懂得了自己的命运自己作主„„

二、向仿写进军,仿写是阅读的深化和延伸过程。通过仿写学生可以熟悉写作过程,把握写思想;可以充分掌握写作素材,丰富写作内容;还可以激发写作兴趣,挖掘写作潜能;促进学生变“怕写”为“想写”,变“写不好”为“能写好”,最终由“仿写”到“创新”。

那么,怎样仿写,要做到针对性,示范性,及时性三原则,遵循由点到面,由易到难的规律,循序渐进,才有成效。

(一)仿效词语的运用。在一般的教学理念中课后词语,只要准确掌握了音形义,便止步了,而我要求学生再向前走一步,使用课后词语连成一段话,比比谁的更简明、连贯、准确。学生反馈:这样的练习不亚于写作,写前必须通过致密的思考,才能用得好、用得准、用得全。

(二)仿效句段的修辞技巧:要求学生品悟赏析,熟读成熟之外,还要仿写。例如学习了《雨说》要求学生仿写“君不见,柳条儿见了我笑弯了腰„„”学生有了“花儿见了我笑红了脸”、“小溪见了我笑出了歌”、“柳树见了我笑出了牙”„„学生打开了思维的闸门,争先恐后的发言,课堂气氛空前活跃。

(三)仿效篇章的构思、立意、结构、手法等。在这一环节,老师要精挑细选,范文必须具备典型性和代表性。例如,我抓朱自清的《春》这篇典型的写景散文,深入细品,要求学生仿效《春》的写法创作《金秋橘园》,具体指导如下:

1、仿效“盼春—绘春—赞春”的纵向思路学生写出了:“渴盼去橘园—在橘园—赞橘农”,“远观橘园—进赏橘园—俯视橘园”,“晨雾中的橘园—阳光中的橘园—夕阳中的橘园”„„

2、仿效“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的横向思路,学生有了“雾中橘—风中橘—阳光中的橘子”,“赏橘图—种橘图—收橘图”„„

3、仿效“春花图”中调动多种感观,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的手法,学生写出了“金元宝”、“红灯楼”、“珠光宝气”、“金色的海洋”、“金灿灿的一片”;“酸中带甜”、“稚嫩水多”、“有的像羞涩的少女躲在绿叶底下”,“有的兄弟姐妹拥抱一围”、“依偎在母亲的怀里倾听风儿的诉说”、“有的露出灿烂的笑脸,迎接你的到来”、“有的点头招手”;“眼前欢欢喜喜的游人”、“使我联想到了嘤嘤嗡嗡的蜜蜂”、“更想到辛苦奉献的橘农”。

这样的仿写,学生只是模仿了作者的思维方式,范文的思路,而所写的内容,是学生观察记忆的唤醒、再现、加工、组合成的,学生感于心、成于笔,完全属于学生的个性展示,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样的仿写本身就是创新。

反过来,学生懂得了自己的写作意图也就是懂得了作者的写作意图,阅读也就变得轻松车熟路,迎刃而解了。

5.也谈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五

在世界科技高速发展的当代,知识经济的冲击,网络信息的挑战、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已使世界各国都意识到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重要,要培养创造型人才,教育是关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会学习》的报告中指出“人们对付当今世界性问题和挑战的能力,归根到底取决于人们能够激发和调动的创造力的潜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现代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具有人文性的特点,在感受、联想、想象、创造等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它可为学生提供更为自由、广阔的想象与创造的空间,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改革创新,以实现培养创新能力人才的目标?

一、更新教育理念,营造培养创新能力的温馨环境。首先、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

新课程标准的出台,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知识传授者变成了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因而教师必须认真学习和吸收现代的科学教育理论,继承和发扬古今中外一切优良传统和有益的教育教学经验,研究和借鉴世界各国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了解和运用现代科学中有关生理、心理学、脑科学、开发学生脑力、潜力等方面的信息和知识;放弃和改革防碍或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旧观念,树立新的教育教学观。

其次、教师要树立“师生平等”的观念。

传统倡导的“师道尊严”,使学生不敢自由的想和做,从而失去了创新的欲望和激情,创造性教学需要民主、和谐、活跃的教学氛围。要营造这样一种教学氛围,教师要“将微笑带进课堂”,实行教学民主。只有在师生之间、生与生之间形成人格上互相尊重,情感上互相依靠,生活上互相帮助的良好人际关系,学生才能建立心理安全感,大脑才能处于放松、亢奋的状态,思维能力才能得到极大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再次、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

我国传统的教育注重对受教育者进行简单的灌输,将学生看成是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而新的教育理论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主体地位,强调一切为学生服务,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要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因此,老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体会,充分尊重他们的思想、情感和选择,善于从他们的角度去理解和引导,激发他们的积极性,营造一个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发展的教学环境。

二、大胆质疑,启动学生创造意识的形成。

疑问是思维的起点,疑问是创造的源泉。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能否培养学生具有质疑的品质,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

首先、启发学生质疑问难。

问题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对课文的理解和思考,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基本途径;对资料的搜集和占有,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基本方法。语文学习有着广阔的天地,教学中老师要鼓励学生敢于从教材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例如:在教鲁迅的《孔乙己》一课时,孔乙己刚出场时,是一个“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而当他最后一次来酒店喝酒时,已成为一个“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用这手走来”的酒客了。那孔乙己的长衫到哪里去呢?什么时候被脱下的?他为什么要脱下这件长衫?这些作者都没有写,留下了想象的余地。教学中要利用这一创造想象的因素,引导学生合理的想象,让学生各抒已见,进一步体会文章的内容。

其次、引导学生求异思维。

对于创新来说,求异思维至关重要。语文课文有着丰富的内涵,答案并非一个。我们要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进行思维,要鼓励学生启迪思维,换角度、多方位去探索、去追求与众不同的但又合情合理的答案。例如:教学《离别的礼物》这课时,文中最后写到彼得说:把毛毯“剪成两半”,“一半足够送走一个老头,省下一半,留着以后会用得着的”,后来大家都哭了。彼得为什么这样说?他又为什么哭?作为同龄人,假如是你,你怎样做呢?这就是求异变通的过程。让学生设想其它的办法,畅所欲言,能激发学生思考的热情,学生思维活跃就能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三、拓宽教学思路,创建创新人才的培养方法。

创新语文教学模式的构建,要从教育目标和教学本质出发,要根据授课年级、教学内容、学生年龄及心理特征进行选择。

首先、要进行多层次教学目标设计。

较长时间以来,语文教学讲究的是整齐划一,过分的强调“同”,较少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的创造性得不到很好的培养。因此,教学目标的设计必须具有确切性,即要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主要目标,并融知识、能力、智力发展为一体,从教材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不同情况,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

其次、教学要由“封闭式”教学转化为“开放式”教学。教学过程的转化:课堂教学不仅是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也是通过实践活动自主培养创新能力的过程。根据学生情况,课文特点的不同可采取不同的课堂教学模式。例如:写景状物类文章,可采取引发兴趣——形象感知——想象交流——悟情明理的方法。如:《白杨礼赞》。哲理性较强的议论文,可用思考哲理——探究讨论——领悟哲理——指导生活的方式。如:《责任》。描写与学生生活中易感知的人情化的课文,可运用回忆经历——引发共鸣——认知同化 ——指导行为的方法,如《在那颗星子下》。科普类的文章,可采取观察现象——产生疑问——合作探索——深化认识——实践求证的方式,如《蝎子》。

教学方法的开放:教与学活动要从重教法转为重学法;课文的教学要由教师包办转化为学生自主学习;现代媒体的运用要由重视其演播功能转化为学生认知和使用的工具。此外,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不同思维类型和不同的接受能力,适当的调节教学方式,实行层次教学,使全体学生得到提高。

四、支持创新行为,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教育意在挖掘开发每个学生的创造潜能,使他们成为未来的创造者、建设者。然而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而是需要老师有意识的长期的去培养。记得在教说明文《飞虹凌波划大桥》时,正在分析课文,突然听到有一位同学在嘀咕:“我设计一座桥也不会比这差。”尽管声音比较轻,但我还是听到了。我突然灵机一动,这课文内容不是很难,不如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一座桥梁。于是我马上对同学们说:“这是一篇有关桥梁的文章,尽管同学们不是桥梁设计师,但我们同学对设计桥梁很感兴趣,不如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设计一座桥梁。好不好?”“好” 同学们一听来兴致。我随即提出了要求:要求画出草图,并写一段200——300字左右的说明文字,说清楚你是如何设计的?采用什么结构?我允许他们自由组合,可以一人完成,也可以靠集体的力量来完成这道题,时间一节课。第二节课由同学们来介绍自己的杰作。第一节下课铃响了,同学们全然不顾,都趴在桌子上设计自己的草图,没有一个同学出去休息。第二节课,几乎每个组的同学都举手要上台介绍他们的杰作。听了他们的介绍,我发现学生个个都很聪明,想象力很丰富。他们构思独特、新颖,设计的桥梁既美观、又实用,而且功能很多。我给每个同学都打了一个高分,他们特别高兴。事后,他们跟我说,老师这种上课方式很好。学生的创新行为具有随机性,老师要随时支持学生的创新行为,认真倾听学生的观点,仔细观察学生的行为,对他们不经意的创新,要有意识的加以强化,给予必要的支持。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的要求只有为学生所接受,才能转化为动机,才能相应地转化为选择的行为。而这一转化过程需要老师恰当的启发诱导,要启发、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自我完善的欲望,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才能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6.基础课程改革中语文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六

泰兴职业高级中学 吴震峰

摘要: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对对的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改变学生以单纯的接受教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所学知识运用与实践,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进而实现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机械基础;研究性学习;探究;创新

在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亮点”,是极富生机活力的课程形态和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自然、社会和学科领域中发现问题并选择研究课题,通过亲身体验,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取知识、形成理念、提高技能、优化思维、培养情趣、习得方法的学习过程。它是以学生的自主性、实践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的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应试条件下学生以单纯的接受教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与实践,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而实现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笔者就在机械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尝试了研究性学习,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结合教学内容,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充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知识的传授,偏重于机械记忆、浅层理解和简单应用,仅仅立足于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识传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学习兴趣可言,因而也就别谈对学生进行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更谈不上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的培养了。为了充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尝试在《机械基础》课程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帮助学生在开展有效的接受学习的同时,创设环境,在课程教学的章节中设置研究性学习课题,使学生形成一种对知识进行主动探求,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通过让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获得成功”的乐趣。

如在学习习近平面四杆机构知识时,知识点为绘制机构运动简图、判别机构的类型、画机构受力图.我让学生根据知识点,通过自主学习、分组讨论的方式归纳出机构运动简图和构件受力图的画法,判别机构的类型。课堂教学中布置学生设计三折叠伞的机构运动简图,通过小组研究讨论,初步认识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课后布置这样一个课题:

图示为一电炉的炉门,关闭的位置为E1,开启的位置为E2,试设计一四杆机构来操作该炉门。要求:1)明确四杆机构的基本形式是什么?它是由什么样的机构演化而来的?2)该机构中存在曲柄吗?3)画出该机构的极位夹角;4)如何避免平面连杆机构的死点?5)机构设计方案如何实现优化?6)你还能想出其它的设计方案吗?等等.

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先让学生初步明确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为后面放手让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作好准备。当学生在近一周的准备、实施、讨论、查阅资料、教师指导等这些工作后,进行分组总结时,每组的总结报告都很精彩。虽设计方案相对粗糙,通过研究性的学习学生不仅实现了机构基础课程教学目标,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突出了学科的技能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学习活动中05(4)班的汪黎明同学通过研究性学习中小组讨论、交流合作的方式克服了自身的语言障碍,赢得了学生们的一片掌声。课后,很多同学都围着我表示乐于上我的课,希望以后多采用这种教学方式,一是让他们能真正学到点东西,学习的内容与社会应用联系密切;二是能充分体现自我,在整个学习过程体现学生了的主体地位,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三是也能从中融洽师生之间的感情,同时使他们之间学会合作交流,为今后走向社会,并能立足于社会打下基础。

二、结合学科特点,发掘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有利于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

研究性学习围绕的问题一般来源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来源于学生生活的现实世界。它远比学生在课堂和课本中所面临的世界更广阔、深远而且更生动。具有较强的现实性,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积累知识。《机械基础》是基于实验(训)基础上的一门专业技能基础性学科,很多概念、机构都与实验(训)、实例有关。课堂教学中若能正确、适时地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训)探究,不仅能极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能化解难点、理清思路,更好地掌握概念和规律等。如平面机构在折叠椅、折叠伞等方面的应用、极位夹角的绘制、四杆机构的应用等等,通过让学习观察、探索、讨论等方式去亲身体验和研究探索,最终让学生逐步弄清课程教学内容。通过这种方式的教学,并且能长期坚持下去,则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实验观察能力、科学探究能力,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判断的能力及团结协作的能力。

三、围绕“问题”展开研究性学习,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的开端要选择课题,即提出问题。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因此,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其中提出问题是关键。因为,一方面,问题的提出是建立在一定的知识积累和方法运用的基础上的,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和恰当的方法运用,就不可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另一方面,一个好的问题的提出,能有效的激发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也能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学习新知识,积累解决问题的新方法。例如,在学习力的平移定理时,学生联想到人在单手骑自行车时平衡的情况,进而联系到大型机动车行驶中单手操纵的平衡问题,有学生提出用类似于铰链四杆机构的装置(主动力施加在摇杆)来代替力偶的作用;在学习非金属材料时学生联想到眼镜的材料;在研究上图示作业时学生能够提出炉门如何自身旋转180°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提出后,鼓励学生通过研究性的学习去解决问题,大大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实践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而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处理及利用信息的能力的学习方式。

研究性学习一改传统被动的接受式教学模式,强调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应用,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的实践与体验。特别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当学生选定研究课题后,自己收集并处理信息;自己动手实验,自己分析、归纳,同时进行讨论、交流、辩论既可以在学生间进行,也可以在师生间进行。在《机械基础》课程教学中,由于课程的综合性特点,鼓励学生开展学科间综合.如在学习绘制极位夹角、力在轴上投影时,学生就需要运用机械制图中的投影和作图法来完成;在设计炉门方案、解决国产农用点播机种子播种不流畅问题时,学生通过到图书馆翻阅资料、查阅杂志、上网搜索等方式收集信息,把收集到的材料和调查研究所得到的信息进行归类汇总,小组内或同学之间充分交流,并进行比较分析,思考那些信息有用,还有那些信息缺漏,找出与研究性学习题目相关联的信息材料,然后对信息进行加工整理。我们从中不难发现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这将会进一步培养了学生收集、分析、处理及信息的能力。

五、研究性学习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激发了学生探索、创新的欲望。

传统教育中评价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就是期中、期终考试,即考试分数高,被称为好学生,否则就是差生。而研究性学习,在传统教材学习理解的基础上,注重过程考核,通过学生平时的积累和综合职业能力的体现来综合评价学生。我是通过学生参加研究性学习活动时记录下每一位学生自己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操作步骤、与他人合作和交流的过程、就某课题在实施过程中的成败得失以及进行这项活动的心得体会、有待改进和提高的方方面面或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等来综合评价学生的。

每一次研究性学习课题中,学生在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时,会把社会、图书馆、阅览室、互联网当作主要渠道寻找信息,进行广泛的阅读,参与社会实践,他们主动地提出问题,敏锐地发现问题,不断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研究探索的亲身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思维品质,对在研究性学习中突现的“灵感”或“创新”的想法或做法,也可以提出来与其他同学进行探讨和延伸,从而产生积极的情感,激发起探索、创新的欲望。因此他们能以积极创新的态度对待学习,用批判性思维方式来看待已有的文献资料,用创造性的态度与行为方式去经营今后漫长的人生。

六、注重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使学生学会分享与合作。

在《机械基础》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在课程教学研究中,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成果,尊重他人的想法,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加强了学生对社会市场的了解和认识,增进了学生与本专业、行业的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7.基础课程改革中语文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七

目前, 我国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步伐逐渐加快, 诸多高职院校做了许多积极的探索,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但从总体上看, 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还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理念问题:

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张大良指出, 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内涵是“面向全体学生、结合专业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但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目前仍将创业教育局限于实务层面。

B、创新创业能力培育与传统高职专业教育体系互相割裂、缺乏有机联系;

C、创新创业课程与高职专业教育体系中的学科教学内容之间没有优化;

D、高职教育体系中的专业知识学习与创新创业实践没有结合;

E、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存在问题。

笔者所在的课程组在“网站开发基础”课程中基于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目的是为了寻找与探索出一条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行之有效的捷径。

“网站开发基础”课程中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实践

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首先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创新创业意识培养的重点是创新创业思维的培养, 而课堂则是新思维培养的主战场。因此, 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要充分重视课程的改革, 在课程内容、知识的学习方式和考核方式等关键环节进行变革。

本文研究的目标是通过对“网站开发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 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和能力。

1. 建立适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教学资源

一个优秀的资源库, 可以最大的自由空间的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因此, 笔者所在的课程组积极建设“网站开发基础”课程资源库:

●建立资源包

建立教学和学生自学所需要的文件及资料, 包括案例库、技能训练题库和试题库等, 编写符合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教材。

●完善课程网站

完善“网站开发基础”课程网站, 使网站的功能由介绍型向学习型转变。在网站上开展网络课程学习、在线讨论答疑、师生专题教学活动论坛等,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探究适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

●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 将“构思-设计-实现-运作”这一理念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学过程中, 经常是先给出问题, 让学生思考, 而不是急于给出答案;

●教学过程中, 积极鼓励学生不同的设计思想与解决问题的办法, 不拘一格, 并给予一定的分数奖励。

●教学过程中, 经常让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 讲解自己的设计思路, 有助于学生胆量、表达能力和总结能力的锻炼, 也有助于增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开发。

●寻求企业的项目作为教学的真实项目, 使学生与社会接轨零距离。

●加强实战性学习。选拔特长生在校内特长工作室开发企业实际使用的项目, 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与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

●增强专业技能品牌意识, 指导学生参加网站类的竞赛取得优秀成绩, 同时也让技能大赛的比赛项目和评分标准直接来影响或者指导课程的内容设置。

3. 探究适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教学组织形式

良好的高职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 关联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各个重要环节, 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践操作去获取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 并使学生在不断参与的过程中学会认知、学会思维、学会合作、学会创造, 这对创新性人才的培养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网站开发基础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也进行了改革, 具体做法如下:

●改革教学手段, 大量采用多媒体、网络视频资源等开展教学;

●组织专业活动, 学生、老师、企业专家协作完成网站开发的实践过程;

●以免费给校内教师做课程网站的方式, 锻炼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4. 探究适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考核方式

网站开发基础课程组教师对该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了积极而有效的改革, 建立过程考试与集中考试相结合;应会考试与应知考试相结合;课内考核与课外考核相结合;校内老师与企业导师评价相结合;作品成绩与答辩成绩相结合, 从而真正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5. 探究适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教学环境

网站开发基础课程的教学环境是立体化、多样化的, 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 课程教学的环境有传统的教室, 有模拟企业环境的特长生工作室, 有校企合作企业, 有信息量大、信息更新速度快、互动性强的网络, 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一方面学生尽快适应不同的学习环境, 也有利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6. 探究适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教学程序

网站开发基础课程按照“需求分析、页面设计、项目开发、发布”的一体化教学程序进行教学, 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 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

7. 探究教师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的方法

教师的创新创业能力得到提高, 是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高的有力保障。网站开发基础课程组教师一方面积极学习创新创业的相关理论, 一方面教师深入网站开发一线进行工程实训, 增强教师的教学能力, 另一方面利用假期积极参加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

结束语

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是一个艰巨的难题, 笔者所在的课程组对“网站开发基础”课程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虽然仍处于不断探索之中, 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并且有一定的特色和创新:

(1) 课程的教学模式以多维化教学资源为支撑, 多样化教学方法为手段, 一体化教学程序为途径, 多元化评价方法为保证, 立体化教学环境为拓展, 较好的解决了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单一、教学资源匮乏、理论和实践脱节、忽视创新能力培养等教学中的难点问题。

(2) 创新的教学组织形式, 学生在实施项目的过程中学习、探索、应用知识, 学习知识、培养技能的同时创新精神也得到了锻炼和加强。

(3) 探究教师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参考文献

[1]史兴燕, 任文杰.论计算机应用类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J].河南农业, 2012, (11) .

[2]杨珺, 袁仲雄.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 2013.2.

8.基础课程改革中语文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八

摘要:当今社会发展所需人才不仅需要具备渊博的学识,更要具备独立接受新信息、处理新信息的创新能力。文章通过大学计算机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系列课程之一——《网页设计技术》课程教学,从教学环境、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教材建设等方面对学生创新意识的确立及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探索,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

关键词: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教学环境;教学模式;教学手段

0引言

面对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只有及时跟踪新科技、掌握新型思维方式、更新与完善知识结构,具备综合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学习能力,才能在知识型社会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

人的智力有高有低,但智力的发展决定于后天的环境与教育,所以创新能力是可以培养和发展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多种途径。笔者通过对大学计算机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系列课程之一《网页设计技术》课程的教学环境、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教材建设等方面进行尝试和探索,把学生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训练,创新意识的确立,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网页设计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旨在通过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加快和完善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学会适应、勇于创新的成长历程。

1营造创新性教学环境

“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变化”。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要有良好的“外因”,即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使其创新潜能得以激发、展现和生长的创新型教学环境,真正保证创新人才的培养。

创新性教学环境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含很多因素,涉及到方方面面。在《网页设计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首先以“校园网”为依托,对学生进行网络获取知识信息的培养,即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把多媒体、互联网与传统教材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展教学,帮助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获得最大量的信息,激发学生认知的积极性和主动精神。比如,教师为学生提供既方便教师教学,又便于学生自学的《网页设计技术》精品课程教学平台(图1显示《网页设计技术》精品课程教学平台模块结构图。该平台主要包含辅助教师教学、学生自主学习以及师生交流三大功能模块)。通过《网页设计技术》精品课程教学平台,学生可以有选择地学习在课堂上没有时间讲述的一些网页设计技术,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和个性的发展。其次,为营造创新性教学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潜力,教学过程中可以积极开展网站设计的竞赛,将优秀网站通过校园网进行交流,并对学生的创新成就进行奖励。这样,通过竞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敢于冒险挑战的精神,而且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个性得以长足的进步,实现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这不仅为学生提供自主性、首创性和个性化表现的机会,还可在教学过程中形成浓郁的崇尚创新、尊重创新人才的氛围。同时,每位学生由于智力水平和兴趣爱好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了学生之间必然存在个性差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给学生创造一种敢说、敢想、敢做的开放、创新性课堂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于向教师提出不同的想法,允许学生对教材知识进行个性化的理解和应用,允许学生存在不同的操作方式。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自主参与,学生的个性才能得以表现,学生的创新才能迸发出来。

2完善创新性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主渠道。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习惯于“满堂灌”、“一言堂”,学生擅长于知识的接受和模仿。这种教学模式缺少教与学的互动,忽视了学生充分的思维过程,使课堂教学难以成为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

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创新性引导作用,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开展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教学模式。“互动教学”是双主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法,它强调以学生个体为中心,围绕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问题意识的培养以及合作探究能力的提高来设计教学活动。例如,将“提出问题”作为学生学习的组成部分,让学生通过认识和发现有价值的问题来确立自己的思维活动和主动探究的目标,它是培养学生发展能力的前提,也是挖掘学生创新潜能的有效手段,使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把教学看作为发展认知的手段。

教学内容设计时,让学生了解计算机技术和网页制作技术的基本技能和发展前景,以及利用该技术处理相关问题经常使用的方法,引导学生从跟踪到模仿再到创新,培养学生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在网页设计教学实践环节设计中,不仅仅局限于“基础与验证型”实验,而是在课程教学的后期,设置一个为期一周的“没计与开发型”实验,要求学生自由创作网站,老师对网站建设只是在技术难度、创新能力方面提出总体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任务,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小组学生根据本组同学的共同兴趣、爱好,自己设定主题,设计和完成网站建设。其间,教师不断加以具体的引导,一方面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使学生逐步养成独立获取知识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习惯;另一方面防止某些学生由于对这种让学生自.由发挥和创新的题目感到茫然而无从下手,使创新只是流于形式,没有实际意义。

3改进创新性教学手段

现代教育学认为,学习者情绪上的参与是有效学习的重要条件。学生学习,要有正确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学习才会有主动性和积极性,主动获得信息,检验信息,使自己的知识水平由量变到质变。在《网页设计技术》课程的教学中,教师积极改进教学手段,通过多种方法寓教于乐,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之中,引导学生对提出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通过任务的完成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明确目标,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以及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进行动态网页设计技术教学时,教师布置利用动态技术制作精美网页的任务,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动态技术如动态字幕、悬停按钮、横幅广告管理器、音频、视频等动态网页设计技术完成作品。实践效果表明,学生各自展开了充分的想象空间,完成了一系列形式各异、图文并茂的网页。这样的任务驱动成功地激起了学生的学习欲望,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在《网页设计技术》这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理论教学与上机实践同时在计算机多媒体机房进行的方法,利用广播式教学系统,教师演示热门或新颖的网站启发学生创新性思维,并直接与学生进行交流探讨,组织学生参与到教学内容组织中来。在巡视和辅导过程中,注意倾听和发现学生在讨论或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加以总结和引导。同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课堂中学到的方法延伸到课堂外,鼓励学生建立课外科技小组进行协同学习,在业余生活中求发展、求创新,达到教学相长、互帮互学的目的,最终提高网页设计和制作能力,激发创新思维。

4建设创新性教学资料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载体,对于保证理论教学内容的相对稳定性起到了必要的作用,同时也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媒体。教材的创新易于体现,最具有代表性,也最具有实践价值。这就要求教材编写必须不能因循守旧、陈陈相因,而是要紧密结合现实发展,反映出计算机网络时代特征。

首先,在知识点的确定上,应该求精求实。讲授知识的目的不是终结知识,而是提供进一步学习知识的路径。在教材编写中,应该想方设法让学生不满足于学到了多少知识,而是要感受到还需要学习哪些知识。其次,在能力的培养上,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学生学习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让他们在教材的学习中潜移默化地领略到思考分析问题应具有的素养及基本的方法。教材中应该留下许多提示学生进一步思考的内容,在课后习题中也应提出问题,提供空间,提出方向,引导学生在掌握基本内容的基础上,不断学习,不断提高,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和方向。

由于现代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教材的内容不可能都是最新的。与时俱进,适时调整教材建设和教学资源,以满足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任课教师不能忽视的关键问题之一。在《网页设计技术》课程的教材建设中,教师们不过分依赖教材,及时了解和掌握网页设计技术的最新技术,将它们以最适合的网络教学资料形式融合到教学中,做到既不脱离教材,又不死守教材,不断补充新知识,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5结束语

9.基础课程改革中语文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九

张玲平

【内容摘要】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素质,它不仅是智力特征,更是一种精神状态,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小学语文教师只有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使他们得到真才实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创新意识; 创新思维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的要求。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创新能力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新时代发展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在新世纪,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要“识时务”地培养跨世纪的人才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那么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该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凭借语言材料,激发创造激情

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是很丰富的,体裁也是多样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的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多提供机会,让学生表现和发挥自我的创造力,激发学生创造的热情。如教学《台湾的蝴蝶谷》一文,我引导学生学习第三自然段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他们一个自由发挥的环境:“蝴蝶谷里的景象非常迷人。有的山谷里只有一种黄颜色的蝴蝶,在阳光的照耀下,金光灿灿,十分壮观。有的山谷里有好多种蝴蝶,五彩缤纷的蝴蝶上下飞舞,就像在空中撒了一把五颜六色的花瓣,随风飘来,又随风飘去。”先是设问“蝴蝶谷的景象怎么样?那到底迷人在什么地方呢?”然后,我允许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句子反复朗读、体会。学生各有所好,自由地把学习内容聚焦到自己感兴趣的句子。在充裕的时间中,让他们自读自悟,各有所得。在交流时学生自由发言,读了哪句就交流、讨论哪句。老师相机点拨,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分别展示了蝴蝶谷中的两种景象,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蝴蝶谷的景象十分迷人。”最后在学完课文后,让学生回忆刚才的情景,向游客介绍一下自己眼中的蝴蝶谷。配上录音和和图象,这样充分调动了不同层次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畅所欲言:有的用自己的话来概括蝴蝶谷的景象“蝴蝶谷的蝴蝶真多,五颜六色,什么样的都有。”“蝴蝶谷真美,简直是蝴蝶的世界。”有的用书上的原句朗读,来赞美蝴蝶谷的景象迷人,也有的适当展开想象“人们在蝴蝶谷中,唱歌,跳舞,和美丽的蝴蝶一起欢乐……”

学生掌握了新知识以后,教师应让其充分发挥,自我表现,不要求复述答案的统一。这实际上就是学生表现力、创造力的发挥。

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诱发创造个性。

美国的步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是时代对儿童提出的要求,它旨在发展儿童的创造性和动手能力,让儿童能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探究或解决问题,增添生活的色彩和情趣,并在此过程中充分地展现并提升自己的智慧,享受创造带来的欢乐。”因而在教学中,教会学生自己质疑,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激发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我们要切实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火花,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激发起学生求知的强烈愿望,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去探索规律,给学生更多的想象机会,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例如:教学《曹冲称象》一文,教师启发:你们能否把曹冲称象的办法变一变?因为搬运石头又费时又费力,你们能帮助曹冲出个更好的主意吗?一石激起层层浪,有的学生认为可以用跷跷板代替船;有的学生认为可用泥土代替石头;有的学生还认为用岸上的人称象,因为人听从指挥,即省时又省力。这位学生的想法多富有创意。尽管曹冲的做法在当时就是创新,但我们还应鼓励学生敢于向先进经验挑战,因为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地创新中发展、完善的。

疑问是思维的火种,他可以促进思维展开、蔓延。爱因斯坦曾说过:“发现问题远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设置疑问、解决疑问是训练创新思维的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要创新,首先要善于发现问题,而要发现问题,要有质疑习惯。质疑问难本身就蕴含思维的火花,也是创新的起点。因而在教学中,我们要经常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提问题。我们要善于激疑,以启发他们的思维,使之茅塞顿开。由于学生的知识、经验有限,有时思维的触角达不到隐含在课文中的疑点。教师应引导学生从隐含疑点处质疑,投石击浪,拨动学生思维的琴弦,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当然,发现疑难,提出问题,对小学生来讲,有一个培养、训练的过程。

三、激发想象,促进创新思维

1、观察感知,丰富表象积累。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基础,观察能力是发展学生认识能力的基础,也是进行创造思维活动不可缺少的一种智能。因此,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指导观察与课文有关的事物,如实物、图片、影片„„与作文有关的景、物,如风霜雨雪、花鸟虫鱼、人情风俗、亲戚朋友„„并且注意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善于将观察到的用于课文的理解和作文的训练当中,只有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想象的发展。

2、启发引导,拓宽想象空间。如果我们单纯地谈阅读教学,忘记了教学活动背后还存在着一个广阔的、丰富多彩的世界,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会变成一种缺乏生气的活动。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把观察、思维及各种实践活动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学生学得活泼、深入、全面,有助于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如教学《狼和小羊》时,当狼在小羊身上扑去的时候,学生感情发展到了高潮,可是课文却结束了,这时教师可不失时机地说:“请同学们动动脑子,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把这个故事继续编下去,就在狼往小羊身上扑去的那一瞬间,情况发生了什么变化?”问题提出后,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气氛立刻活跃起来,孩子们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

总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只有充分挖掘教材因素,经常对学生进行想象训练,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翱翔于想象王国,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提倡自主学习,发展创新素质

《基础教学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创造力是教育艺术的精髓。教师的教学方法如果缺乏创造性,必流于僵化,就调动不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教育有法,教无定法”,创建自主课堂,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关键在于创造实施愉悦、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这样,教师一定要在潜意识里消除传统的“你教我学”方法,取以代之的是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课前,教师要努力挖掘教材的创造因素,课堂为学生创造积极参与的机会,让学生努力将学到的知识与现实沟通,在愉快中学,在乐中创造,实现教学方法的最优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诚心诚意地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把学生看成是平等的、共同探讨问题的伙伴,形成相互尊重的、信任的、和谐的支持型氛围。在创新精神上做学生的开路先锋。要培养学生怀疑、批判精神,教师要超越自我,敢让学生向自己挑战。主要从我做起,做好自我批评,为学生做好示范。在教学中多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说自己的想法,出题时多出些主观性试题,在评价时不要求统一,尊重个性差异。只有这样学生主体性才会得到体现,学生才敢想敢做。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

五、在语文实践性活动中激发学生创新火花

“语文外延与生活相等”这是语文教学一条颠古不破的真理,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能使学生思想活跃,自由地、有选择地吸收知识,能促进他们对新知识的追求、探索,以及对多种思维方式的借鉴。要鼓励支持学生从电视、广播中、从报刊杂志中获取营养,从耳闻目睹、亲身实践中去掌握材料,多种想法涌动、交汇,自然会碰撞出创造的火花,引发创新的潜质。

实践证明,语文教师只有努力探索创新教学的有效途径,有意识地把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才能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本领,才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造就一代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中小学新课程标准》

《创新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

《新课程教学创新新视点》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河南省鹤壁市山城区实验小学

上一篇:幼儿园辞职书下一篇:电子商务专业社会需求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