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诗歌鉴赏课程

2024-09-20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课程(通用8篇)

1.中国古典诗歌鉴赏课程 篇一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一、诗的解读 1.分层阅读法

(1)实生活层面

基本信息——人、事、物、景(2)感情层

意象=意+象

意境=意象+„„+意象 画境——戏境

七种基本感情类型:喜、怒、哀、乐、爱、欲、恨(3)思想层

感情背后的理性。(4)观照层

移情入诗,同化为一

观照自我 联想自身,兴起感怀 观照社会 诗中社会

现实社会

观照艺术 2.诗的题材类型

基本类型:登高、怀古、赠别、咏物、感怀、边塞、山水等。3.三条线索:

a.显性人格——儒家基础的忠君、爱国、忧时、惜民、怀才不遇等 b.隐性人格——道家基础的逍遥、自由、释脱、放达、宁静、无为 c.性情人格——心性自由解放基础的情感(爱)至上主义 4.主题的历史形态

一、汉乐府诗的思想性

1.对统治者压迫的不满、反抗和对生活艰难的感慨。2.对战争和徭役的描写。

3.写男女青年爱情,揭露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对爱情自由的迫害。

二、古诗十九首

组诗名。汉无名氏作。内容多写夫妇朋友间的离愁别绪和士人的彷徨失意,有些作品表现出追求富贵和及时行乐的思想。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在五言诗的发展上有重要地位。

三、魏晋六朝诗歌的思想特点

1.国家社会意识——以“三曹”及“建安七子”为代表,关注民生疾苦,表达建功立业的思想。

2.山水审美情趣——以“陶谢”为代表,体现文人的隐逸人格,寄情山水(或田园),寻求心灵与自然山水交融的自由与释脱。3.宇宙生命思考——有“玄言诗”的基础,主题一般表达宇宙无限、人生苦短,思考人在有限的生命内如何把握人生等终极问题。4.个人际遇情怀

四、开风气之先的初唐诗歌

突破“宫体诗”的藩篱,风格健朗,在诗人的个人命运沉浮中见出积极进取的精神。

1.命途多舛的“四杰”

2.承前启后的诗人——陈子昂

五、蓬勃向上的盛唐气象

盛唐是中国古代史上最为繁盛的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处于高度发达的状态。在这一历史条件下,诗人们的思想也健康、开朗,充满了解放性和创造性,在诗歌创作上,表现出了盛唐时代特有的蓬勃的朝气和青春的旋律。1.盛唐边塞诗

边塞诗的主题往往是积极健康、充满进取精神的。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1)描写异域奇境——寒天、雪大、景物壮阔等。(2)抒写杀敌报国之志。

(3)描写战事惨烈、戍边将士生活的艰苦,突出爱国的豪情。(4)在边塞思念故乡、亲友。(5)征夫思妇题材。2.盛唐山水诗/田园诗

山水诗是隐逸思想和生活的产物,诗歌的主导思想即隐逸思想,体现了中国文人的“潜性人格”的一面。内容以表现自然山水风光或山林闲居生活为主,通过写自然景物的静美或山林闲居生活的恬谈自如来表现诗人向往人格独立自由,心灵回归天然的愿望。山水诗的最常见写作手法是情景交融,融情于景或以景传情,是中国诗歌审美形态“意境”的最高典范。

严格地说,山水诗和田园诗是有区别的,在盛唐时代分别以王维和孟浩然为代表。其他的诗人还有储光羲、常建、祖咏、裴迪等。3.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潜性人格——道家思想的代表,飘逸潇洒,自由浪漫。)4.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显性人格——儒家思想的代表,忧国忧民,沉郁顿挫。)

六、中唐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极其新乐府运动

七、“孟诗韩笔”和“八司马”事件

九、残唐五代词

1.花间词

2.南唐词

十、宋词

1.北宋婉约派

2.北宋豪放派

3.南宋豪放派——辛弃疾与南渡爱国词人

4.南宋婉约派——白石与梦窗

十一、元散曲的共同主题 1.元曲作家的共同个性

元朝的文人,因为特殊的社会处境,思想更为激进,一方面他们需要通过文学艺术来表达心中的不满;另一方面,他们需要强调自己的个性,通过发出与众不同的声音来强调自己的主体存在。于是元曲作家有一个显著的共同个性特征——“性情中人,浪子风流”,他们多喜标榜自己“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 2.主题形态

描写自然风光,歌唱山林隐逸;描写男女风情;鄙薄功名利禄,藐视封建礼教;涉及当时重大社会问题,反映人民痛苦。

十二、近晚有资产阶级思想的诗人

夏完淳、龚自珍、郑燮、黄宗羲、黄遵宪、康有为、梁启超、苏曼殊、谭嗣同

二、鉴赏诗歌的语言

(一)炼字——诗眼

(题型为:找出全诗或某一句的“诗眼”;分析诗句中运用最精彩的词,等。)

1、词类活用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常建《破山寺后禅院》

“悦”使动,山光美好感染到了鸟的心性,突出了山寺之美。“空”形容词使动,静而宽的潭影使人心也变得空寂,情景交融,互相映衬,突出了景物之美,人心之静。

2、动词

“红杏枝头春意闹” “闹”把诗人心头蓬勃的春意写出来了。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怨”拟人,既是由衷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又是诗人之心。

3、形容词 形容词用得恰当,最能突出形象、境界、感情。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直”、“圆”生动传神,境界瑰丽、开阔。

4、叠词

①增强语言的韵律感。(形式整齐,声音和谐。)②起强调作用。(加强感情)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

5、拟声词

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因其出现频率很高,特单列一条。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

6、表颜色的词

表颜色的词,是符合诗歌形象思维的典型范例,作用是:①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②表现特定的心情.“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二)语言/意境的风格 ⑴清新——多指语言风格。

表述为:清新自然,质朴不雕。(不事雕琢,清新质朴)

多见于田园山水诗。内容上以描写山水自然风光,并且咏叹田园生活为主,思想感情上以平静愉悦,闲逸萧散为主,也有一部分气象萧瑟,幽寂冷清,成为禅学的寂灭,或因政治命运艰难转向山水间寻求寄托。⑵明快——多指语言风格。

表述为:简洁明快,洗练晓畅,语言不加雕饰,感思想开朗浅显,通俗易懂。如白居易《卖炭翁》,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渡》。⑶绚丽——语言绚丽。

表述为:辞藻典雅精丽,色彩明艳,形象鲜明。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⑷冲淡——冲虚淡泊(意境类)

表述为:淡泊宁静,恬淡自然,闲逸、静穆、深远。代表诗人:陶渊明、王维。对应于语言类的“清新”。⑸雄浑。(意境类)

表述为:意境开阔雄厚,气势浩瀚,气魄雄伟,景观壮丽。

代表作品:曹操的《观沧海》,王维的《使至塞上》,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⑹豪放。

表述为:豪迈奔放、情感激荡、想象奇特、夸张出格、志向高远、襟怀旷达、傲骨嶙峋、狂荡不羁。代表作:李白的《将进酒》《北风行》(“燕山雪花大如席”)。⑺旷达。

表述为:疏狂不羁、通脱豁达、潇洒飘逸、高洁特立。

代表作: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⑻沉郁。

表述为:沉郁顿挫、苍凉低沉、舒缓悲凉、忧愤蕴藉。代表作:杜甫的三“三吏”“三别”《兵车行》《登高》。⑼悲慨。

表述为:忧思悲壮、慷慨悲壮。

代表作: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⑽婉约。

表述为:语言清新含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离愁别绪,或深沉幽怨,刻功精细。取材多为个人感触,男女之情,山水风物。

(三)鉴赏诗歌语言修辞技巧(略)

三、诗歌的表达技巧:(章法)

(一)起兴。

以景起兴:后演变为“情景交融”的抒情写法。以物起兴:有比,后成为“比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作用:①引起下文。②烘托气氛。③垫定感情基调。(二)比:即比方,句法上为“比喻”。

(三)象征。通篇用比,托物言志,比语法上的比在烘托形象上更完整、更丰富。对应咏物类诗。效果:①生动形象。②含蓄委婉。③意味深长,引人深思。如:香草、美人喻君子,鹏鸟喻志向,松柏、美玉喻品质。(四)对比——突出强调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加强反差,令人震撼。

(五)烘托——从侧面着重描写,作为陪衬,突出所需描写的中心事物。《陌上桑》中的秦罗敷,用行人、少年来烘托女主人公。《琵琶行》以江月的描写来烘托景色的美妙。(六)衬托——相对“烘托”更强调“物——物”对应关系。正衬——英雄衬英雄,反衬——小人衬英雄。

原则上与对比不同,对比两两相对,衬托有主有次,但很多题可以忽略二者的差别。(七)联想和想象。

表述为:运用了联想和想象,描写了一个境界,传达了一种感情。评价性的话有:“神思飞越,奇思遐想。” 代表作: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八)用典。

作用:①使诗歌语言精炼,增加了语言的丰富性,言简意丰。意象重叠,双重意蕴。代表作:“庄生晓梦逐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②以古喻今,借古讽今。

代表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九)以动(噪)衬静——突出静,营造气氛。化静为动——使静态之物/画面有动感,新鲜、生动、营造特别意境。(十)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理解虚实含义: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

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

在诗歌中,“实”往往指的是客观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虚”往往指的是幻想之境,梦境、已逝之景之境、设想未来之境、想象远方之境。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

实境:李白的人生现实。(幻想)

虚境:幻想神仙之境。

李煜《虞美人》“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设想)

”柳永《雨霖林》“今宵梦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未来)”效果评价:①虚实结合,虚实相生,丰富了诗歌意象,开拓了诗歌意境,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审美空间。②实境与虚境强烈反差,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中心。如:姜燮的《扬州慢》夕日扬州城的繁华,如今荞麦青青。③实景与虚景相辅相成,渲染烘托,突出了中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怔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十一、抒情方式

a)情景交融,融情于景。一般: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相反:乐景写哀情,哀景抒乐情。b)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十二、结构形式

首尾照应(前后呼应)、开门见山(开宗明义)、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过渡、铺垫、伏笔。

四、考点及答题规范 1.鉴赏形象——把握意象

+

感情

人、事、物、景的特征

设问方式:描写了怎样的形象,什么样的画面,某意象的特征,刻画怎样的人物,景物及其作用,什么样的场景气氛等。

答题要点:包含生活层内容,体现感情层;基本内容要抓特征,感情概括要鲜明;指向艺术或指向感情思想。例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临江仙

徐昌图

饮散离亭西去,浮生长恨飘蓬。回头烟柳渐重重,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

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酒醒人静奈愁浓!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

(1).上阕“回头烟柳渐重重,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一句,通过哪些意象写出了怎样的意境?(5分)答案:(5分)作者通过烟柳、淡云、孤雁、寒日、暮天五个意象的描写,写出了空落、孤单、凄凉的意境。(答出三个意象给1分,答全给2分;意境分析正确给3分。)

2.鉴赏语言 3.鉴赏表达技巧

艺术鉴赏类题的答题程序及要点:a.指出技巧;b.分析技巧;c.说明效果。4.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5.探究类题

偶考和现实生活的联系、诗的普遍哲理等。有主观性。

题例: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

出栈

(清)张问陶

马嘶人语乱斜阳,漠漠连阡水稻香。

①②

送险亭边一回首,万峰飞舞下陈仓。

【注释】①送险亭:在四川境内栈道终点处一座亭子。②陈仓:今宝鸡市境内,为关中与汉中交通要冲。(1)“万峰飞舞下陈仓”一句采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作者情感?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6分)答:采用了夸张和拟人的修辞手法,(2分),诗人在送险亭边回看来路,千万座山峰似乎飞舞着来到了陈仓,采用这种手法,赋予看山峰人格化的特征,生动形象,夸大了山势的险峻,想象奇特,(2分)表达了诗人走过险途后的轻松、愉悦,欣慰的心情。(2分)

(2)本诗在布局上有何特点?你从诗中可以感悟到一种怎样的人生道理?

答:本诗先写历险后的喜悦,后写路途上的凶险,打破了事理的常规顺序,这样写可以突出作者历险后的轻松、欣慰、轻松的心情。(2分)从诗中可以感悟到的人生道理是:在人生征途中,难免会经历路途的艰难和险阻,在逆境中,要保持乐观和进取,这样才能最终迎来胜利的喜悦。(3分)

2.中国古典诗歌鉴赏课程 篇二

一、诗歌语言的理解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是由一系列语言构成的有机体, 诗歌语言以简约取胜, 跳跃性强, 想象空间大, 隐含意义多。要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必须首先读懂诗歌的字面意思。诗歌是语言的变形、浓缩、无序的组合, 相对于其他文学体裁, 更具有严谨、精炼的特质。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诗人是通过几组寻常又具有典型特征的景物的描写, 创造出一种充满凄冷孤寂之感的意境。诗歌更善于通过各种语法的运用, 强化语言的表达效果和艺术感染力, 如《天净沙·秋思》中, 诗人不求主谓结构的完整, 而是把九个名词性的词组排列在一起, 同时以多层密的排比形式, 显示出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和深远的艺术境界, 更说明诗人灵活地处理和表现意象的时空关系, 使诗歌的含义更深远。

二、诗歌意象的把握

意象是融入作者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 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作者的主观情意。诗歌离不开景和物的描写, 即客观的“象”, 也离不开抒情, 借景所抒的“情”, 咏物所言的“志”, 即主观的“意”, 象和意的结合, 就是“意象”。诗人往往创造一些象和意构成整体抒发情感。中国是诗的国度, 可以说诗歌的意象是丰富多彩的。如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兰代表高洁, 牡丹象征富贵, 小草生生不息, 红豆寄相思, 菊是隐逸者, 鸿雁传书是对亲人的思念。诗歌中意象的体现往往是作者形象的映射。在诗歌中, 一个物象可以构成意趣不同的许多意象, 如《诗经·采薇》“杨柳依依”中的“柳”给人一种离愁别绪的痛苦,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中的“柳”是写边地景物的荒凉。所以, 同一个物象, 由于融入的情意不同, 所构成的意象也就大异其趣。同时诗歌意象的构成, 作者可以通过夸张物象某一方面的特点, 或将另一物象的特点移到另一物象上, 增强诗歌的艺术效果。“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中的“愁心”托给了明月, 意象中的“心”具备原来并没有的性质。一首诗从字面上看是词语的连缀, 从艺术构思看则是意象的组合, 一个意象接一个意象, 一个画面接一个画面, 达到类似电影蒙太奇式的艺术效果。

三、诗歌意境的体会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基本范畴, 在中国古代传统的文艺理论中, 意境是指作者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诗人以独具特色的慧眼观察事物、体验生活。往往好诗的意境是诗人个性的体现, 因为意境中有诗人主观的想法。如秦观《鹊桥仙》中的“金风玉露一相逢, 便胜却人间无数”、“两情若是久长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 李白的《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都是诗人自我形象的展现;龚自珍的《己亥杂诗》:“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这些意境多么富有个性。正如中国古代绘画注重形神兼备一样, 中国古代诗歌力求创造和表现具有个性特点的意境, 这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条重要的艺术规律, 我们要在广阔的范围内总结古代诗人创造意境的艺术经验, 探索古典诗歌表现意境的艺术规律, 更要善于展开联想和想象, 置身于苍古意境中, 感悟古人古诗。

四、诗歌艺术的鉴赏

一切文学都是感性的, 总是借助具体的形象反映生活, 通过艺术的感染力量和美感作用影响读者, 诗歌的艺术鉴赏是一种审美能力的体现。然而, 由于每个人鉴赏艺术的经验、生活阅历、知识水平、艺术灵感都存在差异, 对同一首诗往往有不同的见解。因此, 语文教师必须有较高的文化修养水平, 养成良好的阅读古代诗歌的习惯, 提高古代诗歌审美素养。同时, 要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 寻求一条行之有效的诗歌教学方法。可以通过朗读培养语感, 体验诗歌的语言美、建筑美、音乐美, 如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寻、觅、冷、清、凄、惨、戚”本是形象色彩和感情色彩的词, 而诗人精于音律, 尤其是善于将语言变化与声情结合起来, 再者叠音词的连用增强了艺术效果, 表达了词人创深愁重的感受, 十分耐人寻味。

五、诗歌表现手法的融会贯通

诗歌的表现手法多种多样, 是高考命题者对学生能力考查的一个方面。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包括表达方式 (描写、抒情, 常见的为描写和抒情) , 用典、衬托、欲扬先抑、细节描写、白描手法等。又如细节描写有很强的表现力, 可以管中窥豹, 一叶落而知秋。如“闲敲棋子落灯花”中的“闲敲”这一细节, 表达了主人公因约客不来夜过半的烦躁;又如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 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 悔教夫婿觅封侯。”开头写“闺中少妇不知愁”, 正是为后面的“悔”做铺垫, 采用了欲抑先扬的手法, 同时运用了“柳”与“留”的谐音, 说明了主人公内心的苦闷, 表现了诗人对人的内心世界的复杂性的微妙把握。

3.中国古典诗歌模糊美的鉴赏与翻译 篇三

关键词:中国古典诗歌 模糊美 鉴赏 翻译

由于古代诗歌在语言表达和意向表达中都具有一定的模糊性,所以在阅读过程中,这种性质通过读者独特的视角和对审美的不同体验产生了一种模糊美。

一、文化翻译观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文化发展过程中,文化学派相关理论与翻译领域在不断地发展和相互渗透,所以文化翻译的过程逐渐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不断向跨学科和多角度的方向发展。

在文化学者的思想中,翻译也被称为文化转换。对相关学者来说,翻译不仅需要解码、重组文字,还是文化交流的过程。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不能局限于文字本身的含义,还要重视文字在翻译语言文化中的重要作用。文化学派强调,文化在实际翻译过程中的地位十分重要,翻译也会赋予文化新的含义,这对翻译本身来讲是一种进步和完善。在翻译的过程中,不仅是对句子或文字的翻译,也是对古典文化的翻译。

随着现代社会理论和实践的有效发展,翻译也与文化研究进行全新的融合。在翻译时,如果我们只是主观加强对宏观文化的研究,就会对研究主体产生较大影响,但过分研究文本的技巧和词义,也会制约诗歌的发展和完善。因此,在实际翻译过程中,译者只有将两者充分结合,才能翻译出优秀的作品,更好地传播文化。

二、中国古典诗歌中模糊美的文化凸显和翻译困境

中国古典诗歌本身的表达方式比较含蓄,这种含蓄、多解和不确定性正是我国语言表达的独有方式。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翻译和研究古典诗词,通过研究诗歌的模糊性,凸显我国传统文化的底蕴。

在语言表达过程中,中国古典诗歌常常使用借物言志、借景抒情等方式表达作者的情绪。诗歌本身就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诗人也在一定程度上赋予了诗歌的模糊性,导致中国古典诗歌在意象和意境方面比较模糊。在诗歌的整体表述过程中,模糊美对译者带来了很大的困擾。

三、在文化视角下欣赏中国古典诗歌

在中国文化悠悠长河中,古诗词有着十分丰富、辉煌的历史。在发展诗歌的过程中,译者有责任将其翻译成多种语言,尤其是翻译成英语,以此传播和弘扬中国文化,更好地发展中国的古典诗歌。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不仅要翻译中国古典诗歌,还要在翻译过程中,充分完善诗歌的语言和文字,使语言表达形式得到更大的发展。

模糊美是中国古典诗歌宝贵的财富,因为中国古典诗歌本身就使用了较为含蓄的语言,所以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也要充分表现中国古典语言美,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中国古典诗歌模糊美的产生过程,最大限度地发挥诗歌的美感,做到“神”还原是译者最应遵循的基本翻译原则。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在翻译古代诗歌的过程中,译者一定会遇到很多问题。面对这些问题,译者只有有效解决,才能在今后的翻译过程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另外,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真实还原了词语,才能更好地向世界展示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并在翻译过程中发展模糊美学。

四、结语

中国古典诗词本身就具备一定的理解难度,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更应加强对文化本身的理解,才能更好地翻译中国古典诗词,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在世界文化历史长河中,译者不断发挥着重要作用,促使我国和世界文学史得到更大发展,也使翻译领域取得了更多傲人的成绩。

参考文献:

[1]桑仁敏.发掘中国古典诗歌之美——浅谈高中古诗鉴赏教学[J].语数外学习(语文教育),2012,(19).

[2]廖君湘.在古典诗歌和现实生活间作文化的引渡——《中国古典诗歌内涵美研究》阅读感言[J].湖南农机,2011,(32).

4.中国古典诗歌鉴赏课程 篇四

十四、《幽居初夏》

1、写出了景物幽静,生机勃勃的特点,表现了诗人闲适、怡然自得之乐。结尾两句抒怀,表达了 涛人志士空老,报国无门的抑郁不平,幽情中有暗恨。

2、这首诗写幽居初夏景色。湖径胜处,野斜横斜,绿荫绕屋,水满、草深、鹭飞、蛙鸣,“箨龙” “木笔”生机盎然,景清幽,物安详.人闲适,确有陶渊明诗的恬静,白居易诗的明浅。但从结句抒发 的感情来看、,他的心境是不静的,他抑郁不平之气表现了他一生忧国忧民、积极用世,坚韧执著的个 性特征。

四、边塞诗

———、1、登高菊

2、“见月两回圆”,点明了离家赴边的时间,写出了诗人离家之久,以及对故乡、亲人的深深思念。

3、B

4、A

1、古(或:歌行)

2、风沙暗雨雪纷纷

表现战士戍边之艰辛痛苦。

3、对比(或:反讽)

4、这首诗有较高的艺术成就。如从不同角度来写边塞的开阔境界,高处:登山望烽火,低处:饮 马交河边,全景: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这首诗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写战士的痛苦和激愤。如“公主琵琶幽怨多”,“胡雁哀鸣夜夜飞,胡 儿眼泪双双落”,都是侧面描写。

二二:,1、古

2、羌笛何须怨杨柳

古来征战几人回

这两句点出了地点和描写了环境,不仅写出了天山云海 的恢弘气势,也让征人勾起了思归的心绪。

3、《关山月》从征人和思妇两个角度、虚实结合来抒写思念之苦之切,而《陇西行》中,把“无定 河边骨”与“深闺梦里人”联系起来,对比强烈,震撼人心,有力地表现了连年边塞征战给人民带来深 重苦难。

四、1、D(这里的“穿”是“破”的意思)

2、“其二”以景句结尾,以景结情,充满无限边愁,言尽而意无穷。“其四”则直抒胸臆,抒发了 将士建功立业以身许国的豪情壮志。

3、A秦时明月汉时关B镜中衰鬓已先白C雪上空留马行处D落日照大旗

五、1、宋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暗示这地方荒凉至极,也流露了戍边将士对家乡的思念。

3、“一杯”与“万里”相对比,表达了将士们深深的思乡之愁,一杯浊酒怎销得了这浓重的乡愁?

4、刻

表达了将士们建功立业而壮志未酬的愁苦。

六、1、点明时间,渲染悲凉气氛。

2、“更”.表明刚才已经愁苦万端,而此刻则愁上加愁无边无际了。

3、这两首诗有一个共同的地方:都是虚写,都从对方思念写。

七、1、A明月来相照B月出惊山鸟C江南江北送君归D雪尽马蹄轻

2、D

3、“直”,写孤烟之高,“圆”,言落日只低,这样在广阔的背景下,写出了边塞独有的壮美景色。

八、1、B

2、这两首边塞诗的表现手法和主旨基本相同。两首诗都是情景交融,通过描写月光来渲染悲凉的 气氛,思乡之愁;前者写闻笛,后者闻笳,这也相似。当然,从结句看,后一首在抒发感情上更明显些。

九、1、D(应是正面描写)

2、《塞下曲》运用大量典故,抒发杀敌报国的壮志,也表达了诗人对边防的关心。《听晓角》寓情 于景,表现了边塞的荒凉和诗人的愁苦。

3、A明月来相照B胡儿十岁能骑马

C长风破浪会有时D只是当然已惘然

十、1、王勃

卢照邻骆宾王

2、B

3、这首诗通过对气氛的渲染、场面的描写、环境的衬托等,塑造了一位投笔从戎出塞征战的书生,可谓雄浑刚健、慷慨激昂。

4、A五千仞岳上摩天B家祭无忘告乃翁C愿将腰下剑D悔教夫婿觅封侯

十一、1、边塞的艰苦。

2、献身于保卫祖国的征战生活。赞扬他们的慷慨豪迈精神。

3、“幽并客”和“游侠儿”。

赞扬戍边战土慷慨豪迈,保卫祖国的精神。批评那些骄矜恣纵、自夸 勇武的人,他们徒有从武的外表,却只停留在向人夸耀骏马,而并没有捐躯赴难、为国牺牲的豪侠实质。

4、D(诗中用“幽并客”指戍边战士,把他们与“游侠儿”作正反对比。)

十二、1、上片写梦中所见,表现渴望行军作战,为国收复失地的心情。—F片写梦醒所感,抒发壮志难酬 的悲愤。

2、最后三句内涵十分丰厚。一层意思是说自幼立志而孜孜以求;——层意思是说年纪老大而尚未如 愿;再一层意思是说壮志未酬而雄心不死;更一层是说现实无望而寄于梦境,而这种种心情都在“有谁 知”一语中流露出痛苦的无奈和深沉的激愤。

3、B(词中所写是梦境,不是具体地回忆。“雁门西”、“青海际”是泛指,并非具体地点。)

十三、1、第一句描写浩瀚的沙漠,呼啸的狂风,漫天的尘土,黯淡的阳光,衬托出战事的紧张艰苦。

2、“红旗半卷”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3、从“已报生擒吐谷浑”可以想象到唐军在战场上勇猛善战的情景和捷报传来时的振奋喜悦情景。

4、A(不是夜晚,而是白天。错在对于“日色昏”的理解。“昏”指昏暗的大漠景色,并非指晚上。)

十四、1、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

2、前六句用各种色彩和形象的描绘,渲染出紧张严峻的战争氛围,情调低沉;后两句描写战士们 奋勇作战的精神境界,情调高昂。

3、D(并非议论,而是巧用典故叙述战士的斗志和决心。)

五、送别诗

—、1、一字师

2、A

3、看似淡淡点出各自的行程,但正是从两人的行程可见相距迢迢、天各一方,自然深含离别之愁;

可谓“道是无情却有情”,言尽意无穷。

二、1、B

2、一般的送别诗总是写离别时的无限愁绪,而这首诗却是写别后之情。本诗写景叙事相结合,以

景结情。又,以“红叶青山”之“乐景”

反衬离别之苦。

3、A天涯若比邻B莫愁前路无知己C西出阳关无故人

D洛阳亲友如相问

三、1、鸿雁

砧声

2、父辈送子似的牵肠挂肚和谆谆嘱咐。

3、D

四、1、A芳草萋萋鹦鹉洲B对饮成三人

C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D天然去雕饰

2、B

3、《送友人》运用比喻这一修辞方法(“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来抒发诗人的离愁,末句(“萧

萧班马鸣”)以马写人,更表达了这浓浓的离愁别绪。《送友人人蜀》则运用想象,描写友人一路行程的 环境,为他分忧、为他劝勉,表达了诗人的绵绵情意,末句还还寄托了自己人京后政治上的不得志。

五、1、C

2、这两首送别诗都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抒发与友人分别时的留连不舍,充满对友人的深厚情谊,但诗中流露的感情还是有着明显的不同:前首虽含离情别绪,但并无伤感,还流露着诗人欢快的情绪,表现诗人开阔的胸襟;后一首则满含离别的伤感,流露出作者深深的孤寂感。另外,前者充满诗情画意,则侧重借景抒情。

3、A天涯共此时B不尽长江滚滚来C雪上空留马行处D替人垂泪到天明

六、1、耆卿三变北宋

2、寒蝉长亭杨柳残月

3、C

4、B

七、1、幼安苏辛豪放

2、拟人赋予水、风以“无情”,而以水、风的无情,反衬出人的有情,从而渲染了离别的伤感气

氛。

3、C

4、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忧国的深情、抱国的夙愿和对友人情谊、衷心的祝愿,可谓委婉曲折、含蓄

隽永。词人通过想象,写景,运用拟人手法来抒发分别时的情感。又借用典故(“莼鲈”),想象友人与

儿女团聚,表达对他的祝愿,也抒发自己的感慨。下片的主体部分也是通过词人的想象来抒发情感。

八、1、词人把送别时所见之景(山、水)比成眉和眼而使之成为有情物,这样就非常巧妙而形象地表

达了浓浓的离愁别绪。而“眉眼盈盈”一方面指友人所去之地,另一方面也指送别时脉脉含情的神态,充分表现出一中含蓄的美。

2、这样词人把分别时的愁苦更加深切的表现出来。

3、寄托了词人对友人的美好祝愿,愿友人与春光同在。

九、1、万里霜

西风

长虹

亭西风雪

2、那样会使人在孤身天涯的自伤中,更增添故乡渐行渐远、一去难返的无边悲伤。

3、第一首,诗人通过想象,描写“鱼海”的苍凉景色,用“休望”这种看似无理的劝慰,抒写友

人肠断天涯的伤感。第二首,则通过江南长亭相送的实景描写,借景抒情,借对比惊心的问语,抒写离

别之苦。

4、A更行更远还生B芳草萋萋鹦鹉洲C春草生兮萋萋D春风吹又生

十、1、(1)唐伯玉

陈拾遗

登幽州台歌

(2)希望友人建功立业扬名塞外的美好祝愿。

(3)1“洛阳道”之遥远。②对友人的思念绵绵不尽。

2、B

3、《送魏大从军》主要运用典故来希望友人为国效力,名扬塞外,全诗洋溢着一种豪情和悲壮慷慨

之气。《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则从别宴的场面、场景写起,借用琴声,抒写友情,最后由实写转

向虚写,表达深深的离别之情,整首诗感情深沉,“清澈宁静,哀而不伤、回味无穷”。

十一、1、C

2、A

十二、答案举例:送友人东归,但见荒废的古堡,凋零的黄叶。这本是充满别愁离绪的场景。殊料,友人

心志高远,既不悲秋也不伤离别,于是诗人便以“浩然离故关”奏响了昂扬的主旋律。起笔写深秋送别,却意气洋洋,确实格调不凡,正所谓“起调最高”。

十三、诗人未必没有离伤,但为了宽慰友人,不得不用乐观的语言减轻对方的离愁。三四两句化远为近,化“两乡”为“一乡”,蕴涵了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厚情谊。

十四、1、“渺茫”一词包含着复杂的情感,从字面上来看它似是形容春江上烟波浩淼,雨雾蒙蒙,其实是

写诗人心中的茫然,写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怅然若失。

2、第三句故设一问,造成转折之势,为下句抒情作准备;结尾一句既抒发了离情,又不流于直露,余味深长,言有尽而意无穷。

六、思乡诗

一、《月夜》

1、子美少陵野老

2、A

3、这首诗最突出的特点是构思的奇特,从对方写起。写此诗时,诗人被叛军捉住,送到沦陷的长

安,在长安,他望月思家、思念在鄜州的妻子儿女。但他不从长安月写起,而是想象鄜州月下妻子思他

的情景,以儿女小不解忆,反衬妻子的独忆,以雾湿云鬟,月寒玉臂来突出妻子望月之久而忆念之深,通过妻子对自己的思忆来表达自己对妻子的思念。

二、《雨夜寄北》

1、杜牧小李杜

2、这首诗本来是要表达自己眼前的羁旅之愁和不得归之苦。但诗中并没有直接地表达自己眼前的 愁苦,而是通过想象将来与妻子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切。未来的乐反衬了今夜的苦,而今夜的愁 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的乐,所以此话虽明白如话,却曲折、温婉、含蓄隽永。

三、《邯郸冬至夜思家》

1、七绝七律

2、这两首诗都是写羁旅飘泊在外,逢佳节思乡的情景,只是白诗写的是客中度冬至而思家,而黄

诗则是客中逢除夕而思家,两首诗的共同特点是结尾处,皆是通过自己的想象,描写了家里的人对自己

的思念情景,在空间上来了一个大的跳跃,表现自己对家里的思念之切。

四、《除夕夜》

1、诗人在除夕之夜客居他乡,远离亲人,看到别人家其乐融融的守岁景象,不觉触景生情,凄惨

难眠。

2、诗人本是要抒发自己在除夕之夜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但他却不写自己,而是写故乡的亲人对自

己的深深思念牵挂之情,这样就把双方思之久,思之深,思之苦的感情完美地表现出来,而语言上却显

得婉委含蓄。

五、《恨别》

1、诗史抒发了诗人流落他乡的感慨对故国、骨肉亲人的怀念,他希望早日平定叛乱的爱国情怀。

2、C

六、《寒食寄家师诸弟》

1、空想

2、第三句直抒胸臆,其他三句皆是写景,第一句写雨中空斋,第二句写江上流莺,第四句杜陵草

青,这些都是因第三句而生。反之,第三句的抒情又有赖于上两句和下一句的烘托。

3、结句写景,但景中见情,就全篇说是以景结情,暗写了诗人的归思,也表达了诗人对诸弟、故

园的怀念之情,诗人对人与地的怀念俱在写景中。

七、《逢人京使》

1、两首诗的第三、四句都分别用了一个细节描写。岑参是与自己远赴西域,也不知走了多少天,一天他忽然迎面碰到一个老相识,立马而谈,知道对方要返京述职,就想请他捎封家信回京,但是走马

相逢,没有纸笔,那么就请你捎个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去吧,这个细节把行者匆匆的情景,对帝京、故园

的思恋而又“功名只应马上取”的雄心都表现出来了。张籍的诗剪取了家书就要发出的一个细节,“复

恐”写尽了写信人的心理,“临发又开封”的动作,更表现了诗人对这封“意万重”的家书的重视。对

家人的深切思念,细节的真实形象生动,更有力地表达的情感。

八、《渡江汉》

1、不可把“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改为“近乡情更却,急欲问来人。”因为作者被贬岭外,又

长期接不到家人的音讯,一方面日夜思念亲人,另一方面又担心家人由于自己的牵累而遭不幸。所以渡

过汉江,“近乡”后,更担心碰到熟人,粉碎长期来梦寐以求与家人团聚的梦想,所以“情更怯”“不敢

问”。

九、《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1、子厚柳柳州古文运动

2、两首诗的后两句都用了一个奇特的设想,陆诗说“有什么办法能使自己化为千万个人,让每一

枝梅花之前就有个放翁呢?”其逸兴遄飞,对梅花的狂态,赏梅的痴情,通过这一设想,得到淋漓尽致

的表现,且格调极高。而柳宗元的诗是写诗人被谪居岭南,万里投荒,羁情凄凄,愁思郁郁,他要使自

己化身千亿,站在峰头望故乡。

·

十、《旅次洋州寓居郝氏林亭》

1、旅次

2、从写景角度看,它从视觉、听觉,绘声绘形,传神逼真。鹤从高空向孤岛盘旋而下,著一“盘”

字;蝉拖着尾声飞向别的树枝,用一“曳”字,别致而传神,而作者写景是为了抒情,以鹤、蝉自喻,鹤脱俗而蝉清高,一个“投孤屿”一个‘‘过别枝”,是说自己空有才学,却不能凌云展翅,占枝高鸣,却

异地依人,他乡作客,寄托诗人怀才不遇的身世之慨,却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十一、《思乡》

1、两诗皆是思乡之作,只是李德裕诗有浓厚的迁谪之意,而李觏的诗只是抒写了落日黄昏游子浓

郁的乡思。在写法上,《思乡》一开始以衬托的手法,极写故乡的遥远。而三、四句写诗人凝视碧山的 所见所感,“已恨碧山”阻隔了故乡,而“碧山还被”苍茫的暮云所遮,唤起了一种凝重的情绪。而《登》 诗的一二两句也是极写帝京之遥远,以鸟飞衬托,夸张中有浓厚的抒情因素。

三四两句写自己思归不得,是因为这里的“青山”“留人住”“百匝千遭”的群山围住自己,使自己 无法走出去,由此意象让人联想到政敌的四面环伺,重重包围,情调深沉而悲凉。

十二、《客怀》

1、C

2、甲词的最后两句,表现了他急切盼望见到亲人、故人,但亲人都毫无信息,更是愁上加愁,倚 楼远眺,不见彩筏,空闻雁声,漂泊天涯的孤客愁何以堪。而乙诗最后两句离开了前三联的思路,独辟 蹊径,由自己在蜀川想吴中的家,而联想到吴中的家无人怀念自己,两相对照,更显出千里客居者的孤 独与苦闷。

十三、《踏莎行》

1、写初春景象和“行人”的离愁别恨。写“行人”的妻子凭栏远眺,思念“行人”愁思绵绵。

2、上阕是实写,写“行人”在早春愈行愈远,而思乡之愁也愈行愈浓,而下阕是虚写,写“行人” 的妻子在家凭栏远眺,思念丈夫。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把离愁别恨抒发的淋漓尽致。

七、怀远诗

一、《春梦》

1、从这首诗总的来看,美人应指的是男人,诗人模拟女性之口抒发对离别爱侣的思念之情,因洞 房的春风而感到季节的变换,而引起感情的波动,表现了女子的细腻感情,而美人在湘江之遥。一般来 说,在古代男人为了功名或为了谋生,外出远离是常见之事。

2、在枕上只片刻工夫,在梦中已走完了到江南的数千里了,用“片刻”和“数千里”对比,既写 出了梦中的迷离虚恍,也暗示了平日的深情密意,也就是说以时间的速度与空间的广度的对比,写出感 情上强度与深度。

二、《大末怀李白》

1、D

2、应该指屈原。这一联是诗人的想象之词,屈原自沉殉国,满腔怨恨,虽死犹生;而李白一心思平定安史之乱,一清中原,反而遭受获罪远谪,当然也是满腔怨恨,两人千载同怨,李白一定作诗相赠 以寄情,表现两人的“心有灵犀”。

三、《酬乐天频梦微之》

1、微之

“新乐府运动”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2、白居易的诗记梦抒发念旧之情,元稹则以不曾人梦写凄苦之情;白诗用人梦写苦思,写人之常 情;元诗则用不能人梦,写人之至情,他把不能人梦的原因作了离奇的解释,梦想见你,但近来我的身 心被病折磨得神魂颠倒,“惟梦闲人不梦君”,可见心境更凄苦。

四、《沙丘城下寄杜甫》

1、应是五古:虽然句数、字数,押韵似近体诗中的五律,但格律却不严格,别说平仄,中间的两 联也不对仗,所以不是五律诗。

2、第一二两句偏于主观情绪的抒发,颇有几分对自己闲居乏味生活的恼恨与自责。三四句描绘客 观环境,对诗人来说,似是别无所见,别无所闻,也只有城边的老树,在秋风中日夜发出瑟瑟之声,这 萧瑟的秋天,更令人思念友人,追忆往事,愁思难排,只好借酒浇愁,借歌忘忧,但又“不可解”“空 复情”,这样就逼出了“思君若纹汶水,浩荡寄南征”,可见前六句处处写“我”,却字字思君。

3、①忽如一夜春风来(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②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③平沙莽莽黄入天

④吾辈岂是蓬蒿人,五、《江楼感旧》

1、B E

2、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在休裁上,两诗都是 七言绝句,在内容上,都表达了作者由于见到与去年相似的景物而触发对人的思念,而且都流露了物是 人非的感伤,在写法上,都是拿去年与今年相比,而且三四句都点明了题旨,升华了意境。

3、①大庇天下寒七俱欢颜

②老病有孤舟

③落花时节又逢君

六、《白河南经乱》

1、战乱饥馑,灾难深重,祖传的家业荡然一空,兄弟姐妹抛家失业,天各一方,回首战后家园,一片寥落凄凉,破败的故舍虽在,可流离失散的同胞骨肉,却各自奔波在异乡的道路中。

2、这一联用了两个比喻,非常形象贴切:手足离散天各一方,犹如那分飞千里的孤雁,只能形影 孤吊;辞别故乡流离四方,又如深秋中断了根的蓬草,在萧瑟的秋风中,飘泊无定。而且以吊影分飞,辞根离散这样传神的描述,赋予了它们孤苦凄惶的情态,深刻揭示了饱经战乱的凄苦。

3、尾联写诗人自己在飘零凄苦中夜难成寐,举首望明月,情不自禁地联想到那些飘散在各地的兄 弟姐妹们大概和自己一样望月思乡而潸然泪垂吧,流散在五处深思家园的心,也都会是相同的。而苏轼 是因在中秋思弟而不能团圆,故退一步想,只要人好好地活着,即使相隔千里,也共一轮明月,两人都 是望月思亲。

4、①辨才须待七年期白《放言五首之三》

②居人思客客思家白《望驿台》

③犹抱琵琶半遮面白《琵琶行》

④此时无声胜有声白《琵琶行》

七、《怀良人》

1、社会**,农村经济破产。农村的壮汉不是被迫外出谋生,就是被征调前方打仗,长期不能归,剩下妇人和老弱,过着极度贫困的生活,诗中的贫妇头发散乱,插的是荆条发钗,衣裙还是当年出嫁时,穷的实在少见。,八、《长相思》

月光皎洁,这位闺中少妇仍倚楼眺望,她身在妆楼,却思随流水,念远人而不得见,欲望穿秋水,成就了一副剪影式的画幅。

九、《一剪梅》

1、首句环境描写,“红藕香残”,“玉簟秋”,透出冷落寂寞,接着假想丈夫在家,——同划船多好,于是上西楼,见回雁,望明月,计算丈夫离开的日子。“花自飘零水自流”移情于物,又回到现实“一 种相思,两处闲愁”是设想丈夫也在思念,夫妻合写,这是怎样的愁情呢?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 上一下,用平常的字表现新奇的意境,似千万种愁绪,给。人以无尽的遐想。

2、韩诗的上句以描写的方式写出了于桃李烂漫的季春,见景而相思,而李清照是写自己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已推想丈夫,深知这种相思是双方的,以见两心相印。从时间上讲,韩在前是唐代 诗人,而李清照这两句词也有可能从韩诗化出,但一经化出,就起到点铁成金的效果,这两句既是分裂 的,又是合一的,是两情的分合深化,其分合表现此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其深化,则诉说此情已由 “思”而化为“愁”。

十、《醉花阴》

1、易安婉约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2、首先妙在以菊花之“瘦”比人之瘦,其次妙在这三句共同创造了一个凄清寂寥的深秋怀远的意 境:“帘卷西风”为“人比黄花瘦”作了环境渲染,使人联想到一幅西风菊瘦,佳节冷落,佳人对花兴 叹怜花白怜的图画。三妙在这三句又与这首词的整体形象结合得十分紧密,例如:“莫道不消魂’’因而 “东篱把酒”。

3、①应是绿肥红瘦

②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③星河欲转千帆舞

④到黄昏,点点滴滴

十一、《望江南》

1、飞卿绮丽浓郁词藻华丽花间

2、两种说法都可以,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去掉”说主要是从诗词的含蓄以写景结,寄不尽之意于 言外,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

“高潮”说从写景与抒情的关系,认为前几句描写尽了思妇的形象与动态。倚楼眺望前精心梳妆修 饰,“过尽”四字写出船只之多,暗写思妇眺望之久,然而“皆不是”,陡转,只见思妇失望之深,“斜

晖”句景中透情,更衬托思妇满怀愁思,后五字直接抒情,作了点睛之笔,将情感推向高潮,然后嘎然

而止。

十二、《永遇乐》

1、子瞻东坡居七豪放派

《念奴娇·赤壁怀古》

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3、这首问是怀人之作,表达作者对孙巨源的怀念之情。但作者不从自己一方落笔,而是从对方写,通篇皆为设想之辞,有人有己,扑朔迷离,上片从设想孙巨源当初离别海州写起,以月为抒情线索。写

在景疏楼上饯别时的“明月如水”;接下来写明月有情,“随人千里”,然后写别来三度月圆,旅途孤单,唯有明月相共。这些都是作者的想象,写对方在月下的心理感受,实际上是写作者自己的怀人之思,写

孙巨源越深思,越真切,则衬托自己对孙巨源思念的越强烈,越深沉。

4、(1)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2)应似飞鸿踏雪泥(3)姓名粗记可以休(4)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

水如天

十三、《点绛唇》

1、C

2、这首怀人念远之作,由思者听歌而至人梦,由梦中寻觅而对月怀人。结句写景,是在思远者问

花无语,寻觅无着之后,怅然若失,愁绪茫茫,不知所之,转见明月·,而明月也失去它固有的i匕辉,似

乎已随那人已去,而结句所展示的空间既大且空,仿佛置人于一个广袤而暗淡的天地间,想见思者那悲

凉而空虚的情感。

3、这主要表现在词中对梦境的描写中,梦境中的景物选择了“梦云”“烟树”写花而无语,状月而

不皎,即使是春天的“江南路”也以“依约”限制,画面不见浓笔重彩,显得清空,疏淡。

十四、1、散曲元杂剧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

2、略。

八、咏史诗

一、《乌栖曲》

1、吴王昼夜相继的荒淫,醉生梦死的生活。象征(或隐寓)吴国即将走向没落的趋势。借吴王荒

淫来托讽唐玄宗沉迷声色不理朝政一事;或警醒唐玄宗如果一味沉湎声色,必将导致朝廷灭亡。

2、结尾一句意味深长,发人深省:一是恨长夜之短的吴王所发出的欢乐难继,好梦不长的喟叹,二是诗人对沉湎声色不醒的吴王敲响的警钟——长此以往,将乐失国亡,单独的奇句出现,更突出以上

的作用。

二、《燕昭王》等

1、借古讽今,寄慨抒怀,怀才不遇

2、生不逢时,未遇明主,因而英雄无用武之地

3、陈子昂的诗将情感留于叙述描写中,显得更加含蓄而深沉,字面上似乎是以平淡无奇的语言写

自己“登碣石馆”“望黄金台”,然后看到的是起伏不平的丘陵上长满了乔木,一片荒芜,黄金台不见了。

燕昭王不见了,结尾又写到自己览古归营,其实细读便感到诗人对古人的无限向往,对现今世路坎坷的 深沉感慨。

李白的诗还有一些直接抒情的诗句子,如“奈何青云士,弃我如尘埃”,对不重贤士的现实表示强

烈的不满,结尾两句借田饶“臣将去君,黄鹄举矣”的典故,表明自己将远走高飞,别谋出路的愤慨之

情。

三、《过华清官》等

1、同:两首都是咏史诗,所咏题材相同;异:写法不同:甲诗通过描写送荔枝一事来讽刺唐玄宗、杨贵妃的淫逸误国;而乙诗是通过描绘华清宫凄清的景色,抒发作者对历代王朝兴衰的感慨。另外,甲 诗开头两句犹如电影镜头,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骊山图景;而乙诗开头两句描述了诗人长途跋涉到华

清官后所见到的凄迷景色。再次,甲诗讽刺了唐玄宗的淫乐误国;乙诗取景深远,意味无穷,表现了对

历史的深思。

四、《赤壁》

1、不赞成。因为那样一改,虽然平仄,韵脚全合,但违背了诗歌创作必须运用形象思维的原则。诗

的最后两句虽是评论赤壁之战成败的原因,但诗人并未空乏说教,而是付诸形象,从反面假设:如果这

次东风不给周郎方便,那么,胜败双方就要易位,东吴的两位美女将会被曹操掳去。用形象思维观察生

活,别{小心裁地反映生活,乃是诗的生命,“铜雀春深”这一形象性的诗句,以小见大,这正是作者艺

术处理上的匠心独特之处。

2、①霜叶红于二月花

②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③隔江犹唱后庭花

五、《蜀相》

1、D

2、萋萋碧草无人欣赏,呖呖黄鹂无人聆听,突出表现了武侯祠庙的荒凉之境和诗人自己难言的寂

寞之情。

3、①出师一表真名世陆游

②蓬门今始为君开杜甫《客至》

③微风燕子斜杜甫《水槛遣心二首》

六、《西施》

1、七绝西施与吴王越王的故事为题材

2、D

3、C三、四两句字面上的意思是批评勾践只送一个美女便赚一个吴国,其实这是故用曲笔,指桑

骂槐,明嘲勾践,暗刺夫差,使全诗洋溢着委婉含蓄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发人深思。

七、《石头城》

1、刘禹锡的诗石头城在沉寂的群山中,在凉意的潮声中,在朦胧的月夜里,写尽了故国的没落荒

凉。诗中只见山水明月,而六朝繁华俱无,所以,诗中句句写景句句融情,表现诗人对故国萧条,人

生凄凉的深沉感伤。

刘翰的诗也是融情于景的典范,草满吴宫,而且“绿”到台城,一片荒凉的景象,而明月夜空,声

声雁啼,仿佛融为一体,在诉说着六朝衰败后的沉寂凄凉。

2、①天翻地覆慨而慷②飞入寻常百姓家③王睿楼船下益州《西塞山怀古》。

八、《长沙过贾谊宅》

1、A.第三句写孝文帝郑重求贤,虚心垂询,以至于“夜半前席”,但是,不是为了寻求治国安民

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这是什么样的“求贤”,这种“求贤”对于贤者意味着什么!似刺文帝,而

作者所处的晚唐又何尝不是这样!显然这一句的言外之意是讽刺晚唐的统治者,同时又赋予诗人怀才不

遇的感慨。

九、《蜀先主庙》

1、梦得,狂放

2、叱咤风云振兴汉室的英雄气概和雄心壮志

3、《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4、对唐王朝统治者昏庸荒唐的警告。

十、《岳鄂王墓》

1、这首诗是作者瞻仰岳飞墓时所作,抒发了对南宋名将极为沉痛的哀悼之情。对南宋君臣苟且偷

安的政策表示强烈的愤慨。

2、一是寓情于景。首联写岳飞墓前的荒凉之景,寓作者伤痛之情。

二是运用对比手法。颔联、颈联用对比手法写南宋君臣的倒行逆施和由此产生的恶果,显示作者的 谴责愤恨之情。三是语言平易。咏古怀人之作往往喜用典,而此诗则用平实浅易的语言表达作者的思想

感情。

十一、《台城》

1、同意。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想六朝旧事。六朝繁华,恍如春梦,如此盛衰命运使诗人自然联

想到当时风雨飘摇的唐王朝。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已全面走向衰败,昔日的繁华不再。诗人怀

古伤今,不无流露出浓重的感伤情绪。

十二、《姑苏怀古》

1、七绝宫调

曲牌

2、怅

3、《姑苏怀古》一二两句是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

4、淡蓝色的天幕上群星璀璨,仰望苍穹,白云飞动,刹那时云消天开;俯视江中,江水澄澈,星

空的倒影清晰可见,微风拂动,一片波光。夜深了,白鹭在沙滩上安睡,美极了。

九、哲理诗

———、1、唐

陋室铭

《乌衣巷》《竹枝词》

2、不畏险恶坚强乐观

3、由于巧妙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大比喻又套小比喻,这样就把抽象的道理说得形象生动而 富审美价值。

4、比如,经过艰苦的努力,总会成功。一个人应该不畏困难坚强乐观,胜利终会属于你。

5、D

1、子瞻东坡居士

唐宋八大家

2、由于态度、角度等的不同,对同一问题、同一事物、同一现象往往会有不同的看法。

3、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人往往置身其中反而不能客观清醒的认识问题。

4、A柳暗花明又一村B毕竟东流去C夕阳无限好D更上一层楼。

二二二,1、C

2、D

四、1、宋

万紫千红总是春

2、A(“渠”的意思是“他”,这里指“方塘”)

3、言之成理即可。

五、1、在立意谋篇用字用语上仔细斟酌,反复推敲

2、写诗的诀窍、密要。

3、A则孤陋而寡闻B不豫则废C靡不有初

D向阳花木易为春

六、1、乐天香山居士

元稹

新乐府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2、对某一人、事,要历史地、全面地观察、思考,才能得出一个比较全面正确的看法。例子略。

3、本诗行文曲折有致,起笔引人人胜。运用多种典型事例,有正有反,形象地来说明道理。

4、A在地愿为连理枝

B此时无声胜有声C、一道残阳铺水中

D浅草才能没马蹄

七、1、初长的幼竹

本诗用“山”的固定不动与“竹”的生枝拔节作对比,揭示了新生事物具有强大

的生命力这一哲理。或:应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新生事物这一哲理。

5.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教案(共) 篇五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诗歌很是熟悉吧,诗歌以强烈的节奏、美妙的韵律、精炼的语言、奇特的想象,丰富的感情展现其语言的艺术。那什么样的诗歌才是大家都称赞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教案1

一、古代诗歌的分类

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

1.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

①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注意“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②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③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

④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2.从诗歌的题材可分为:

①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歌。古代有些诗人由于不满现实,常寄情于山水,通过描绘江湖风光、自然风景平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类诗常将要抒发的情感寄寓在后描写的景物之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寓情于景。其风格清新自然。

②咏物言志诗,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进行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③即事感怀诗,因一事由而引发诗人的感慨,如怀亲、思乡、念友等。

④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

⑤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或抒发们乐观豪迈或相思离愁的情感,风格悲壮宏浑,笔势豪放。

二、古代诗歌的发展历史

1.中国古典诗歌最早起源于民歌,劳动创造了诗歌。《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作品305篇,也被称为“诗三百”。《诗经》按内容分为风、雅、颂,其中“风”为民歌,是其中的精华部分。《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有人将“风、雅、颂、赋、比、兴”归纳为《诗经》六义。《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

2.在战国时期,出现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文人诗人和他在楚歌的基础上创制的诗体,这就是屈原和楚辞。因楚辞的代表作是《离骚》,故楚辞也被称为骚体诗。楚辞的特点:句子长短不一,形式灵活,多用“兮”字。“骚”还常与《诗经》中的“风”并称为“风骚”,常用来代称文学作品,或代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传统。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的先河。《离骚》是其代表作。《离骚》是现存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也是一首浪漫主义的杰作。其作品还有《九歌》(九为虚数,共十一篇)、《天问》、《九章》(九为实指)等。

3.代表两汉诗歌的最高成就为乐府诗。乐府,最先是指汉朝的音乐机关,主要任务是搜集歌辞,训练乐工。魏晋六朝将乐府所唱的诗叫“乐府”,于是乐府由官府名称演变成一种带音乐性诗体的名称。汉乐府最基本的艺术特色是叙事性。代表作《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是现存古代最早最长的一首叙事诗,是汉乐府民歌发展的最高峰。它与北朝的民歌《木兰辞》并称为“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选自南朝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木兰辞》选自宋郭茂倩编辑的《乐府诗集》。

4.魏晋时期,文人五言诗开始兴盛。其代表是以三曹为代表的建安诗人及晋朝的陶渊明。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被诗论家称为“田园诗人”或“隐逸诗人”。《古诗十九首》是文人五言诗的代表,标志着五言诗由产生发展到最终的成熟,它以怨而不怒的态度、形象的语言、比兴手法形成独特的含蓄的风格,对后世的抒情诗有直接的影响。

5.唐诗是我国古代诗歌的最高峰。李白、杜甫分别代表了我国古典诗歌中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最高成就,被誉为唐诗的“双子星座”。李白有“诗仙”美称,其诗清新飘逸。杜甫有“诗圣”之称,其诗沉郁顿挫,有“诗史”之称,如“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白居易是唐朝的又一著名诗人,号香山居士,其文学主张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他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唐代的著名诗派有山水田园诗派和边塞诗派。山水田园诗派以标举隐逸,寄情山水,歌咏田园生活为其特征。代表作家有王(维)孟(浩然)。边塞诗派其作品多描写塞外奇异风光,抒写将士乐观豪迈精神及在征戎生活中的复杂矛盾情感。诗风奔放昂扬。代表作家高(适)岑(参)。

6.词产生于晚唐,兴盛于宋。宋代的词从风格上看,豪放派最杰出的代表是辛(弃疾)苏(轼);婉约派的代表是姜(夔)柳(永)、李清照。

7.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是金、元两代兴起、由“词”蜕化出来的一种歌曲,体式与词相近,较为自由,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地使用口语。散曲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小令只用一曲,套数则合一个曲调中许多曲子为一套。套数也叫套曲,是戏曲或散曲中连贯成套的曲子。它少则两曲,多则二十曲,没有定数限制。每一套数都以第一曲的曲牌作全套的曲牌名。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教案2

一、感性认识诗歌的形象

“诗言歌咏,见景生情”,诗人的写景作为后一两句的情感抒发的基础。由景物的物象可以探知诗人的情感。如李白的.《静夜思》前两句是写景,以地上霜喻月光,十分真切地描写了深秋静夜的寒意萧瑟。后两句则直接抒发了思念故乡的情感。

例1、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析】这是一首山水名篇。

首联,初秋傍晚,山雨初霁,空气清新,景色美妙。

颔联,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如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

颈联,竹林里传来一阵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洗罢衣服笑逐着回来;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

诗人极力渲染一幅纯洁美好的图景,反映了诗人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诗人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美。诗人选择的意象“新雨”、“明月”、“清泉”、“竹喧”、“莲动”等积极的意象。

例2:

虞世南

垂矮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

[注]垂矮:指蝉。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角须,形状好像贵族仕宦下垂的冠缨(帽带)。

请分析这首诗所写形象的特点。

这首诗的首句写的是蝉的形态与习性,含有象征意义。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诗人将“尊贵”与“清廉”的特点统一在“垂矮饮清露”的蝉的形象中。

次句写蝉的远传之声。“流响”状蝉声长鸣不已,‘悦耳动听。—个“出”字,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

三、四句蕴含深意,表明立身尊贵而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表达出对高尚品格的热情赞美。

分析之后可以这样表述:这首诗通过对疏桐之上的蝉的形态、习性、鸣声的(自然属性)描写,表明了立身尊贵而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的道理(说理-寓意),表达了作者对高尚品格的赞美之情(感情)。

例3:

点绛唇

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人来,袜躔金衩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请分析这首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天真纯洁、活泼娇媚、感情丰富(含羞躲避)而矜持的少女形象。

首句写出了少女的活泼快乐;第二句写神态,展示了她娇媚的风姿;第三句写少女见人来,含羞躲避的情状;第四句展示了少女想见又怕见的复杂心理。

这首诗从动作行为、神态、心理等方面对抒情主人公作了细致描写。

作业:

阅读《名师领航》

1、练习:P43的“名师精讲”的6道例题。

2、看书:P58的“诗歌意象附表”。

二、诗歌形象的鉴赏方法

1、抓意象

诗歌的形象主要表现为意象或意境,它或者是物,或者是人,或者是完整的场景,更多的时候是把物和人、景和情融合在一起。分析诗歌形象即指分析这些“象”的个性特征,特别是分析它的象征意义。

如郑思肖的《寒菊》:“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所表现的就是菊花孤傲、清高、坚持理想和信仰的高尚品格,象征了抒情主人公高洁的情怀。

再如20xx年北京春季考题列出了韦应物的《闻雁》和赵嘏的《寒塘》,然后要求简答: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这就需要我们对诗中雁的形象有正确的理解:雁是候鸟,春秋迁徒,它在秋天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

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或说是指经作者运思而成寓意深刻的客观物象)。意象对于意境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读者进入诗歌的意境总是从感受意象开始的。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作者主观感情的流露,因此,鉴赏诗歌时,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体味意象,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从而顺利进入诗歌意境的关键。

例1、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曲叠用九个名词,描写了富有特征而又互有联系的景物,并以概括而巧妙的艺术构思描绘了一幅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夕阳图。

暮色思归的乌鸦,安逸自适的人家,旅途劳顿的老马,烘托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故乡彷徨悲苦的羁旅愁怀。

曲中的九个名词正是九个意象,每一个意象都牵连着作者的那份羁旅愁思,它们有机地组成了密集的意象群,这种看似简单的意象组合,却出人意料地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而成为元曲中的绝唱。

2、展开联想与想像的翅膀

诗歌是以抒情言志为目的的,而意象是诗歌抒情言志的基本单位,是诗歌的情感赖以寄托的地方。所以从意象入手,展开想像和联想,是理解诗歌的必由之路。

联想与想像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必要因素,也是诗歌鉴赏中必备的一种能力。“形象大于思维”的艺术现象就是读者、鉴赏者发挥了其联想与想像力的结果。没有想像就没有诗歌。从抽象的文字符号到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画面的形成,这中间的桥梁便是想像思维。

例如: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刺勒歌)。

读到这句诗时,我们自然会在脑海里想像成一幅壮阔无比、生机勃勃的草原全景图,这是一种再造想像。

然而不止于此,读此句诗,我们也不难想像到,在无比壮阔的自然美的面前,作为自然之子的人在这片土地上生存、劳动,是何等的欢乐和美好!这句诗又是一首多么快乐而又优美的草原牧歌!

这“人”的内容在诗中是没有的,这是在诗歌鉴赏中的创造想像的表现。如此吟诵着这诗句,读者就仿佛被带入神奇美丽的北方大草原,领略千里草原、牛肥羊壮的绮丽壮阔的美;审美的主客体有机地融和在一起,人和自然达到了最美妙的和谐。

例如:

枫桥夜泊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前两句十四个字,运用六种意象,我们可以从“月落”后夜色的浓重、乌鸦凄厉的啼鸣、“霜满天”的清冷以及夜色中“江枫”的黯淡和“渔火”的寥落等,深切感受到水乡秋夜幽寂清冷的氛围和客子孤孑清寥的心情。

即:本诗通过“月落”“乌啼”“霜”“江枫”“渔火”“钟声”等意象,描绘了一幅幽寂清冷的水乡秋夜图,从而表达出诗人孤孑清寥的愁情。

3、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着。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注释]幽州台:即蓟北楼、燕台,为战国时燕昭王所建,原名黄金台,是燕昭王招纳贤才之地。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析】分析感情只能从人物的形象特点中来。抓人物语言:“念”、“悠悠”;抓抒情主人公的神态:“独”“怆然而涕下”。

本诗在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中,通过直抒胸臆的手法塑造了一位忧国忧民、胸怀大志、孤独的怀才不遇的封建士大夫形象。可见,诗歌表达的是对封建统治者不能重用贤才的不满和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悲哀。

另:可参考《点绛唇》和崔颢《长干曲》

附1:《点绛唇》见第二页。

附2:长干曲崔颢

君家在何处?妾住在横塘。停舟暂相问,或恐是同乡。(其一)

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其二)

[注]长干,地名,在今江苏省南京市,靠近长江边,为吏民杂居之所。聚居于此的多为市民阶层,较少封期礼教的束缚,有较多的市民意识。横塘,地名,此地也在今南京市,与长干接近。九江,泛指长江。

这两首诗形式上是两篇,实质上是由一问一答组成的一个整体,必须补出其中跳脱的部分,这样才能理解诗意。

一条船从一位女子身旁经过,女子偶尔听到船上人说话,操家乡口音.于是把船停住打问:“你的家在什么地方?”并自我介绍:“我家在横塘。”再往远处想一想,女主人公家住横塘,与长干接近,她从小生活在市民中间,没有过多受到“男女授受不亲”的礼教仪范的熏陶,所以直言发问。再者,这位女子恐怕是长年累月看着这单调寂寞的江流、两岸的山峦平畴,也许非常寂寞,所以听到家乡口音觉十分亲切,便直言发问,因而无丝毫恤陀之态。

这首诗歌的的语言朴素自然,明快清新,有如民歌。“何处住,在横塘”,通过自问自答的对话形式,采用朴素的口头语言,不加雕琢,烘托出一个素朴真率的船家女形象。

再看第二首,这是对方男子的答问,从第一首的首字“君”可看出。男子并没马上回答女子问话,而是自我介绍:我住在长江岸边,长年奔波在外,经常在长江上来去。直到后来才告诉对方两人是同乡,可见他对对方很有好感。“生小不相识”,很惋惜;为什么惋惜呢?恐怕是甜甜的乡音、美好的容貌,使他觉得有点相见恨晚。但初次相见,只能用如此平静的话语和口气作答。由此可见,本诗展示了朴素的人情美、人性美,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作业:

1、杜甫的《登高》中,写景和抒情是如何巧妙结合在一起的?

答:通过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萧萧下的落木、滚滚来的长江等八个意象,描写出了苍茫辽远、凄冷萧瑟的深秋景象,烘托出了诗人常年漂泊、老病悲苦、忧国伤时的情怀。情和景的和谐统一,创造出了一种悲凉沉郁的意境。

2、《一鹭图》刘羽

芳草垂杨荫碧流,雪衣公子立芳洲。一生清意无人识,独向斜阳叹白头。

①这是一首题画咏物诗,诗人笔下的白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3分)

答:描绘出一个孤独寂寞、追求清高而无人理解的悲剧形象。

②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一句,说明你喜欢的理由。(3分)

答:首句,以“芳草”、“垂杨”、“碧流”组合成一幅春意盎然的画面,有声有色,动静结合,以优美的背景烘托白鹭美好的形象。次句,“雪衣公子”以拟人手法描写了一个洁白美好的白鹭形象。“立”字写出了其孤独、寂寞之状。第三句表现了白鹭心存高洁(清高)、无人理解的一腔愁苦之情。末句,“独”、“叹”两字直抒悲、愁之情。“斜阳”以景衬情。

3、《名师领航》中的练习1、2题。

补充资料:

附1:

丰乐亭游春(其三)

欧阳修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

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1、这首诗写了暮春时节怎样的特征?

一望无际、郁郁葱葱的美景

或:草木青翠、落红满地的特征。

2、游人对此怀着什么样的感情?

喜爱和恋恋不舍

附2:

简析意境。

溪涨清风拂面,月落繁星满天。

数只船横浦口,一声笛起山前。

析:

首句“溪涨”暗示此诗所写为夏夜情景,着一“拂”字写风之轻柔,给人以闲适恬静之感;

次句写月落而繁星满天,描绘出晴朗的夏夜氛围,给人以舒适之感;

第三句写船“横”,最具诗情画意,状幽静、闲适,末句以“一声笛起”来得娴静,写出夏夜的清幽自然。

全诗则描绘出一个闲适恬静、清幽自然的美好意境。

附3:

水口行舟

宋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1、朱熹,宋代______家,有作品___________等。

2、这首诗写舟行江上的见闻感受,诗人情感变化,富有层次。结合具体词语简析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人描绘的画面中,蕴涵着人生哲理,请细加品味,说说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

1、宋代理学家,有作品《四书章句集注》等。

2、“夜如何”写出诗人心中的担忧。“试卷”刻画诗人既抱希望而又疑虑不安的心态。“依旧”则透露出诗人无限欣喜之情。

3、风雨总是暂时的,风浪总归会平息,青山绿树是永恒的,一切美好事物的生命力终究不可遏止。

6.中国古代诗歌注解鉴赏刍议 篇六

关键词:中国古代 诗歌 注解 鉴赏

摘 要:诗歌鉴赏是人们对诗歌形象进行感受、理解和评判的过程。在中国古代许多诗歌注解著作中,在解释字句的同时有许多讲的是对诗的感受、理解和评判;有的则不解释字句,完全是对诗的解析、评说。实际上在中国古代诗歌注解是诗歌的一种鉴赏。

鉴赏是人们对艺术形象进行感受、理解和评判的过程。古代诗歌鉴赏也就是古代人们对诗歌形象进行感受、理解和评判的过程。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创作是中国文学创作的主流。由于社会的发展、历史的变迁、思想宣传的需要、语言和环境的变化,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出现了许多后人注解前人诗歌的著作。注解也叫训诂,是对古书字句的解释。注解古诗也就是对古诗字句加以解释。但在中国古代许多古诗注解著作中,其注解的内容往往不局限在对诗歌字句的解释上,而是在解释字句的同时也讲对诗的感受、理解和评判,甚至有的几乎不解释诗的字句,完全讲对诗的感受、理解、分析和评判,实际上就是对诗的鉴赏。以下笔者就举例说明之。

《毛诗故训传》是注解《诗经》的一部很有影响的著作。《毛诗故训传》由《诗序》和《故训传》两部分构成,《诗序》又有《大序》和《小序》之分。对《毛诗故训传》中《诗序》和《故训传》的作者,自古至今存在争议,对其我们在此不予讨论,因为《故训传》的作者不管是谁,说他是后人对古人诗歌的注解是没有问题的。在《毛诗故训传》中有许多地方在解释字句的同时也讲了对诗的感受、理解。

如对《周南•桃夭》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注解:“兴也。桃有华之盛者,夭夭其少壮也。灼灼,华之盛也。”对《邶风•柏舟》中“ 彼柏舟,亦 其流”的注解:“兴也。,流貌。柏木,所以宜为舟也,亦其流,不以济渡也。”这种注解已不是简单地解释一些词、句,其中“兴”是对表现手法的揭示,“桃有华之盛者,夭夭其少壮也”、“柏木,所以宜为舟也,亦其流,不以济渡也”是对诗句的串讲,这些都含有鉴赏的成分。

再如对《召南• 有梅》中“ 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的注解:“在者三也。今,急辞也。”“今”字本不难理解,但《毛诗》还是作了解释,“急辞也”不是注解,而是对“今”字所蕴含的女主人公渴望求到“庶士”的急切心理与情趣的分析。

又如对《小雅• 杜》中“卉木萋止,女心悲止,征夫归止”的注解:“室家 时则思。”这其实也不是注解,而是对诗句中征夫 时不归、妻室忧思期盼情感意蕴的揭示,是对诗句的直接品赏。

东汉郑玄的《毛诗传笺》,历来被视为训诂学的代表著作。在这部训诂学代表著作中,郑玄在解释字、词、句、章的同时也注重寓于其间隐义的阐发和表现手法的揭示。

如对《诗经•卫风•氓》中“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几句诗注解说:“用心专者怨必深。则笑则言,喜之甚。”这里的“用心专者怨必深”是郑玄借助诗句阐发的一种普遍的人的情感。“喜之甚”是郑玄对“载笑载言”诗句深刻含义的揭示。显然郑玄对这几句诗的注解,没有停留在对诗句中字、词、句表层意思的解释上,而是跳出诗句,阐发其由诗句引起的联想,阐述其对诗句的感悟。

再如对《诗经•王风•君子于役》中“君子于役,苟无饥渴”几句诗注解说:“苟,且也。且得无饥渴,忧其饥渴也。”这里的“且得无饥渴”是对诗句表层意思的分析,而“忧其饥渴也”是对诗句深层意义的阐发,它深刻地揭示出了思妇对征夫的思恋、惦记之情。

又如对《诗经•小雅•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几句诗注解说:“我来戍止,而谓始反时也。上三章言戍役,次二章言将率之行。故此章重序其往反之时,极言其苦以说之。行反在于道路,犹饥渴,言至苦也。”这里的“我来戍止,而谓始反时也”说明的是诗的写法。“上三章言戍役,次二章言将率之行”总结的是以上各章的章义。“故此章重序其往反之时,极言其苦以说之”说明的是此章的写法,总结的是本章章义。“行反在于道路,犹饥渴,言至苦也”是对“行道迟迟,载渴载饥”两句诗的理解感悟。在郑玄这段对诗的注解中,其所解释的仍不是诗的字、词、句的表层意思,而是诗的写法,诗中各章的意义、章与章之间的联系以及其对诗句深意的认识理解。很显然,郑玄这种对诗歌的“注解”中,具有许多诗歌鉴赏的内容。唐朝李善的《文选注》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三大注之一。《文选注》是李善对南朝梁萧统《文选》所选录的诗文辞赋的注解。其中在对诗歌的注解中,李善虽多偏重于释事和词句的溯源,但也有许多地方是对诗义、特点、句义的析解。

如对阮籍《咏怀诗•夜中不能寐》一诗的注解说:“嗣宗身仕乱朝,常恐罹谤遇祸,因兹发咏,故每有忧生之嗟。虽志在刺讥,而文多隐避。百代以下,难以情测,故粗明大意,略其幽旨也。”这段注解中,李善主要谈的是读阮籍此诗的感受。“嗣宗身仕乱朝,常恐罹谤遇祸,因兹发咏,故每有忧生之嗟”,阐述的是阮籍作此诗的原因。“文多隐避”指出的是此诗的风格特点。“百代以下,难以情测,故粗明大意,略其幽旨”,是对此诗主旨探寻的体会。

再如对阮籍《咏怀诗•炎暑惟兹夏》中“愿睹卒欢好,不见悲别离”二句诗的注解说:“言四时代移,日月还运,年寿将尽,而人莫己知。恐被馋邪,横遭摈斥,故云愿卒欢好,不见别离。”这段注解不仅仅是对这两句诗的注解,而是对全诗的注解。“言四时代移,日月还运,年寿将尽,而人莫己知”是对全诗含义的讲解。“恐被馋邪,横遭摈斥,故云愿卒欢好,不见别离”是对这二句诗的专门阐释。

又如对谢灵运《登池上楼》中“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几句诗的注解说:“虬以深潜而保真,鸿以高飞而远害,今己婴俗网,故有愧虬鸿也。”又如对谢玄晖《游东田》中“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不对春芳酒,还望青山郭”几句诗的注解说:“言野外昭旷,取乐非一,若不对兹春酒,还则望彼青山。”这些注解都非简单的对词句的解释,而是对诗句深层含义的分析挖掘。

南宋谢枋得的《注解二泉选唐诗》也是很有名的一部诗歌注解著作,因此书系在南宋赵蕃(字昌父,号章泉)、韩(字仲止,号涧泉)所选唐诗的基础上所成,故又名《注解章泉涧泉二先生选唐诗》。谢枋得所作虽名曰注解,但实际上对词语的注极少,绝大多数是在诗后对此诗加的尾批,即对此诗的串讲、评说。

如对刘禹锡《再游元都观》一诗的注解说:“《旧唐书•刘禹锡传》:‘自朗州召还游元都观,道士中桃千树,灼灼如晨霞,因作看花诗讥讽,再出。后十年召还,重游元都观,桃与道士俱不存,惟见兔葵燕麦动摇春风耳,又赋此诗。’‘百亩庭中半是苔’喻朝廷无人也。‘桃花净尽菜花开’喻前日宰相所用之人已凋谢,今日宰相所用之人方得时也。‘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前日宰相培植私人者,今死矣!吾又立朝。穷达寿夭听命于天,宰相何苦以私意进退人才哉!”在这段注解中,谢枋得首先介绍了此诗的写作背景,其次逐句串讲分析了此诗的诗义。

再如对杜牧《乌江项羽庙》一诗的注解说:“众人题项羽庙,只言项羽有速亡之罪耳。牧之题项羽庙,独言项羽有可兴之机。此等意思亦死中求活,非浅识所到。牧之意曰:项羽闻亭长之言,若包羞忍耻,泛舟而据江东之土地,养江东之人民,江东子弟豪杰尚多,卷土重来与汉高一战,楚汉兴亡皆未可前定也。柳子厚书《箕子庙碑》阴曰:‘当其周时未至,殷祀未殄,比干已死,微子已去,向使纣恶未而自毙,武庚念乱而图存,国无其人,谁与兴理,此人事之或然者也。先生隐忍而不去意者,有在于斯乎!’亦是此意。”在这段注解中,谢枋得首先讲“众人题项羽庙”诗旨意的庸俗现象,其次指出杜牧此诗立意的新颖性、深刻性,最后对杜牧此诗的立意进行具体分析阐述。

又如对郎士元《听邻家吹笙》一诗的注解说:“只是听邻家吹笙,闻其声不见其人,求其人不得其所,一段风景极难形容。此诗情思句律,极其工巧。唐钱起《湘灵鼓瑟》诗结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人以为神助。此诗‘重门深锁无人到,疑有碧桃千树花’,高怀逸兴不减钱起。”在这段注解中,谢枋得首先谈了对此诗诗义的理解,其次指出了此诗的艺术特色,最后又运用对比手法,对此诗风格特点作了进一步的比较分析。谢枋得的诗歌注解,基本上是对诗歌的具体分析。其《注解二泉选唐诗》一书,有如今天的“诗歌鉴赏辞典”。清代仇兆鳌的《杜诗详注》是众多注解杜甫诗歌著作中影响较大的一部著作。《杜诗详注》在对杜甫诗歌的注解上颇为详尽,既注解诗歌的写作时间,又注解诗歌的段落层次,还注解诗歌的结构、章句、立意、内容,也注解词语意思和出处,实际上就是对诗歌的全面分析讲解。

如对杜甫《望岳》一诗的注解,仇兆鳌除注解词语意思和出处外,首先在题后注解说:“鹤注:公《壮游》诗云‘忤下考功第,放荡齐赵间’,乃在开元二十四年后,当是其时作。”这段注解讲的是此诗的写作时间。其次在诗后注解说:“此望东岳而作也。诗用四层写意。首联远望之色,次联近望之势,三联细望之景,末联极望之情。上六实叙,下二虚摹。‘岱宗夫如何’,意中遥想之词。自齐至鲁,其青未了,言岳之高远。拔地而起,神秀之所特钟。矗天而峙,昏晓于此判割。二语奇峭。王嗣 《杜臆》云:‘荡胸’句,壮襟怀之浩荡。‘决 ’句,状眼界之空阔。公身在岳麓,而神游岳顶,所云‘一览众山小’者,已冥搜而得之矣,非必再登绝顶也。杜句有上因下因之法,荡胸由于曾云之生,上二字因下,决 而见归鸟入处,下三字因上。上因下者,倒句也。下因上者,顺句也。末即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意。”这段注解是对此诗层次、内容的划分、概括,同时引用王嗣 《杜臆》中对此诗解说来串讲此诗,并指出杜甫此诗的句法。再次在注解词语意思和出处后注解说:“少陵以前题咏泰山者,有谢灵运、李白之诗。谢诗八句,上半古秀,而下却平浅。李诗六章,中有佳句,而意多重复。此诗遒劲峭刻,可以俯视两家矣。”这段注解是以谢灵运、李白咏泰山之诗与杜甫此诗进行对比,概括评说杜甫此诗的风格特点,并对此诗给予充分的肯定。

再如对杜甫《月夜》一诗的注解,同样仇兆鳌除注解词语意思和出处外,首先在题后注解说:“鹤注:天宝十五载八月,公自 州赴行在,为贼所得,时身在长安,家在 州,故作此诗也。”这段注解讲的是此诗的写作背景。其次在诗后注解说:“公对月而怀室人也。前说今月夜,为独看写意。末说来时月,以双照慰心。《杜臆》:公本思家,偏想家人思己,已进一层。至念及儿女不能思,又进一层。鬟湿臂寒,看月之久也,月愈好而苦愈增,语丽情悲。末又想到聚首时,对月舒愁之状,词旨婉切,见此老钟情之至。”这段注解,仇兆鳌首先揭示此诗的主旨是“怀室人”。其次具体分析此诗写月的手法及作用。最后引王嗣 《杜臆》中的评说进一步分析此诗的写作手法,在注解词语意思和出处后注解说:“刘后村《诗话》:故人陈伯霆读《北征》诗,戏云:子美善 ,如‘粉黛忽解包’、‘狼藉画眉阔’,虽妻女亦不恕。余云:公只知其一耳。如《月夜》诗云:‘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则闺中之发肤,云浓玉洁可见。又云:‘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其笃于伉俪如此。”这段注解批驳了陈伯霆以《北征》诗中的个别诗句就认为杜甫“善 ”这一以偏概全的错误观点,通过引此诗中的诗句证明杜甫是“笃于伉俪”的充满情感之人。这是对杜甫这一伟大诗人的评说和肯定。

又如对杜甫《春夜喜雨》一诗的注解,仇兆鳌还是除注解词语意思和出处外,首先在题后注解此诗的写作时间说:“黄鹤编在上元二年春,在成都作。”其次在诗后注解说:“潜入、细润,正状好雨发生。云黑、火明,雨中夜景。红湿、花重,雨后晓景。应时而雨,如知时节者。雨骤风狂,亦是损物。曰潜、曰细,写得脉脉绵绵,于造化之机,最为密切。三四属闻,五六属见。”这段注解,仇兆鳌详细地分析了杜甫此诗在用词和写作视角上的写景状物之妙,充分显示了此诗艺术上的突出特色。仇兆鳌注解杜甫的诗歌,方法全面,注解详细,既有解题,又有释词,还有层次内容的分析,也有对作者或诗歌艺术特点的评说,见解深刻,充分表现出他的分析能力和艺术欣赏能力。

通过以上举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这些中国古代诗歌注解著作中,有的是对诗歌句、章的鉴赏,有的是对诗歌全篇的鉴赏。在这些诗歌鉴赏内容中,有对句子、诗篇的串讲,有对句义、诗义的阐述,有对情感的剖析,有对含义的挖掘,有对内容的分析,有对特色的评说。内容丰富,方法全面。实际上在中国古代诗歌注解是对诗歌的一种鉴赏,只是其鉴赏方式比较特殊而已。

作者简介:肖振宇,淮海工学院文学院院长、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诗歌鉴赏的研究。

参考文献:

7.古典诗歌鉴赏浅谈 篇七

要想鉴赏诗歌首先要明白诗歌的创作过程。诗歌就是作者把他从客观世界中所见所闻而引发的情感通过语言文字的形式给表达出来, 那么读者鉴赏诗歌也就是从诗歌的语言文字来解读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个过程就叫做诗歌赏析。用李健吾的话说就是:“一个作者, 从千头万绪的经验, 调整成为他表现的形体;一个读者, 步骤正好相反, 打散有形的字句, 踱入一个海阔天空的境界, 开始他的摸索。这中间, 由于一点点心身的违和, 一星星介词的忽略, 读者就会失掉全盘的线索。”那么, 怎样依靠语言文字来体会诗歌的精妙呢?

首先, 要根据作者所选取的意象来把握诗意。意象就是指融入了主观情感的物象。它包含人, 物, 景观, 花, 鸟, 虫鱼等等。古典诗歌经过几千年的积淀, 在我们的心理上已形成了特定的暗示, 我们往往会将物与情融为一体。看到菊我们自然就会想到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清高, 李清照“东篱把酒黄昏后”的悠闲;看到梅, 就会想到陆游“只有香如故”的高洁, 林和靖“梅妻鹤子”的幽雅, 王维“寒梅著花未”对故乡的深情;看到莲, 会想到周敦颐“出淤泥而不染”的隐逸风度, 想到王维“莲动下鱼舟”的清新可爱, 想到乐府诗中“莲子清如水”的浪漫温馨。也就是说这些物象往往寓寄着复杂的感情, 暗示着深刻的哲理。我们应该对这些被赋予了鲜明的民族特色而具有了特殊的含义的物象进行细心的体会, 以便我们对诗歌进行鉴赏。

其次, 诗歌的语言较简炼, 语义间有很大跳跃性, 留下很多空白, 需要我们借助想象填充, 再现作者心中的景象, 理解作者的情思。如“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粗看, 秦时的明月与汉代的关塞, 中间空白太多。如果从字面来理解, 秦月与汉关, 也不通至极。但仔细体味, 才会明白诗人表现的是由月夜的关塞, 联想到秦汉时代在这片土地上演的抗击匈奴的一幕幕雄伟壮观的史剧;然而现在, 虽然关塞依旧, 照临关塞的明月与秦汉时代也没有两样, 但对北方强敌的战事却连连失利, 致使远征的将士久戍边关, 难以还家……诗人的感叹痛惜之情跃然纸上。这样, “秦”、“汉”、“月”和“关”, 这四个不易沟通的意象有了“内在联系”。经由此例, 我们知道, 填充“秦月汉关”之间空白靠的是读者想象的发挥。但想象又必须在意象基础上, 否则就会造成对文本信息的胡乱引申和肆意歪曲。如对李商隐诗的名句“春蚕到死丝纺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理解, 说它是初恋男女海枯石烂, 白头偕老的盟誓可以;说它是恪守某种道德准则, 至死履行某种义务也行;说它是义无返顾地献身某种理想和执着的追求某种事业也说得通;说它是对知音一往情深, 初衷不改也不牵强, 就是说它仅仅是对春蚕, 蜡炬这样无情物的自我牺牲的赞誉也言之有理……但它是在抽丝, 照明 (“丝方尽”“泪始干”) 基础上的想象, 不是随意的。

8.新课程下的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 篇八

一、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

例如学习专题一“向青春举杯”的板块一“吟诵青春”。能够结合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理解并说出不同时代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毛泽东通过对壮丽山河的描写不仅抒发了诗人热爱祖国的感情,也表现了主宰山河的壮志;郭小川怀着强烈的责任感和火一般的激情,号召和鼓励青年积极投身祖国的建设事业;食指凭着年青、热烈、执着,挣扎着摆脱现实的羁绊,憧憬美好未来。能说出自己对青春的理解,意识到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和完善自我人格的重要。学习专题三第二板块“漂泊的旅人”,能理解文本中家、家园、故乡等概念的具体内涵,理解文本所涉及的归家、返乡与出走、离家等关系,从而明白家乡对人的意义,激发起爱家乡的感情,再推广到爱祖国。又如专题四第三板块“湖山沉思”,具体目标是:通过与文本的对话,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应该像山一样把自己看成大自然的一员,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

二、激活文字,创设形象

一是感悟意象。诗歌是通过想象创造出诗的形象,读者欣赏诗歌正是从形象的感受开始的。因而,我们在欣赏诗歌时,不能从表面上去理解字词,而应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理解诗作的主旨。如果我们望文生义,可能会出现理解上的偏差。如“芙蓉”这一形象,给人们的印象往往是娉婷、高洁的,容易让人想起“出水芙蓉”、“芙蓉仙子”般的绝代佳人。而芙蓉作为意象,大体上可分为三大类象征义:一是时雅致、宁静、欢愉;二是对逝去光明的叹惋,或对生活环境破败的惋惜;三是寄寓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周邦彦的“水面清圆,一风荷举”,将雨后初晴的荷塘景色表现的很巧妙,这句诗的“神”就在于一个“举”字,使全诗富有立体感,荷花亭亭出水,迎风摆动的清新淡雅款款而出。而李清照的“红藕香残玉簟秋”则诉盡了离愁别绪、相思之苦。二是领略意境。王国维说:“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气质、神韵未也。有境界二者随之矣。”可见,鉴赏诗歌就要品味诗歌的意境,才能准确把握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如杜甫的《登高》,前四句写了天、风、沙、渚、猿、鸟、叶、水等意象,构成了一幅凄凉的秋景图,也构成了这首诗意境的关键。由此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老病孤舟、伤时伤怀的感情。再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总共描写了十几种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将凄清冷寂的深秋景象与旅人牵动心肠的愁绪紧密结合在一起,创造了“意与境浑”的意境。可谓是“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学习诗歌,只有进入意境,才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看诗歌,感受真实情境

运用多媒体技术使诗词教学过程呈现出情景交融、形声并茂、生动活泼的美景,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认知和感知的形象材料,而且可以在学习中的疑难之处,再现情境,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使其思维向诗词鉴赏的深层发展,给课堂注入新的活力,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如教授唐朝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一诗,在教学中充分借助多媒体让学生观看和感受潮去潮来汹涌的浪涛拍岸的动人心魄场景,让学生感受月夜潮水浩浩荡荡的壮丽之美,积极创设视听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营造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使师生仿佛身临其境,学习效果自然事半功倍。如果按传统的教学方式,老师只是做主观分析讲授,难以使学生真正理解诗词内容,更难感悟到诗词的优美意境,且学习效率较低,学习目标不易实现。以信息技术作辅助,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结合所学教材内容,让学生在课堂上展开想象的翅膀,翱翔于诗情画意之中,对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增强创造力,提高鉴赏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听诗歌,沉浸如幻意境

名家朗诵是学习与模仿的典范,例如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著名播音员方明朗诵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雅坤朗诵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琵琶行》等等。名家们或浑厚或甜美或低沉或明亮的优美的音色,抑扬顿挫的声调与节奏,生动的再现了诗歌高低起伏的思想感情和动人的艺术魅力。优美感人的朗读,营造了优美的艺术氛围,使学生自然的沉浸在诗歌的意境之中。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给诗歌精心配置音乐,让学生在音乐声中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地飞翔,使欣赏课程真正成为图、文、声并茂的整体,从而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在教学《水调歌头》时,整个教室弥漫着音乐,学生情不自禁跟着唱,完全沉浸在歌声中,享受着诗歌给他们带来的美……之后,学生对这首词印象很深,也背得很熟。

实践证明,在诗歌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特点和思维方式,耐心倾听和热情接受他们的观点,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学生在诗歌欣赏中,才能洞察出别人没有理解到的句意,联想到别人没有领会到的意境,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教师要通过恰当的评价,机智得将学生引入创造性的教学轨道。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仅贯穿在我们所教的每堂语文课上,更应贯穿在我们教学的思想中。它不但关注知识,而且更崇尚智慧,作为一线语文教师,就需要我们用一颗灵动的心去触动每一位学生的心弦,让她们在大语文的氛围中感受语文,教师身心舒畅,学生乐学爱学,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上一篇:大学四年学习生活优秀的自我评价下一篇:《远离邪教健康成长》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