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物课改

2024-07-15

浅谈生物课改(8篇)

1.浅谈生物课改 篇一

浅谈新课改下高中生物学教学

周德朝(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教研室 415101)

摘要:新课改下高中生物学教学,应落实课程理念,准确定位课程目标,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组织好探究性学习,重视实验教学,落实STS教育,注意学科间联系。

关键词:新课程 高中生物 教学

实施新课程以前,由于过分强调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因而出现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满堂灌”、“满堂问”的局面;然而在今天,新的课程理念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于是乎,课堂上又出现了“满堂跑”、“满堂闹”的现象。这种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和学生主体的现象,都违背了原有教学大纲和现行课程标准的精神。课堂教学的关键问题是效益,在新课程条件下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正确处理教与学、师与生的关系,使课堂教学落到实处,同时又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在教师的引导下,极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是新课改高中生物教学的生命所在。如果忽视了教学的目标性和实效性,形式上热热闹闹,实际上乱哄哄,教师该讲的没有讲清楚,知识教学不落实,学生思考分析小结不到位,课堂的教学目标就难以达成。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是高中学段生物学教学的基本依据,本文试就结合《课标》的“实施建议”部分提出的七条建议,并结合实施情况,浅谈新课改下的高中生物学教学。

1、把握方向,落实课程理念。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必须依据一定的理念。《课标》确定的课程理念是: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当今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大众教育”,强调科学为人。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就是要求学生理解生物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形成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具体来讲,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本课程的核心任务和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是指教师应该赋予他们同等的学习生物科学的机会,平等地对待所有的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同时又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充分发展。它既是一种理想观念,又是一种行为准则;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科学是一个探究的过程,学生在生物科学课程中的学习方式也应该体现自然科学的这一特点,这就要求学生通过类似于科学家科学探究活动的方式获取科学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科学的方法和技能、科学 的思维方式,形成科学观点和精神,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生物科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卫生保健、环境保护等方面密切相关,我国党和政府明确提出要走科学发展的道路。因此,生物课程的学习要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并能运用生物学原理和方法参与讨论或作出个人决策,了解相关职业,为进一步学习和步入社会做好准备。因而,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要针对以往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将学习过程变为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的过程,打破了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价值取向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培养合格的人为最终目标。

2、准确定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先进的课程理念都是在课堂教学中落实的,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教学目标主要是追求“双基”的落实,而《课标》中提出了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能力三维目标。因此,新课改下的高中生物教学,首先要依据《课标》,准确定位,确定并落好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

在传统的教学中,重知识的传授,重结果,新《课标》提出了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强调过程和方法的学习;在过去的课堂教学评价上,主要看教师的讲,教师对知识的讲解是否透彻到位,而在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中,主要看学生的学,学生的参与面和参与程度,学生学得什么,学得好不好,能力是否提高。因此,在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主体探究,培养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合作探讨解决问题能力。优化教学氛围,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选修3专题2中的《动物细胞培养》这一节,过去教学的“双基”目标一般定为:掌握动物细胞培养的概念、过程、条件及应用,能解决动物细胞培养方面的实际问题。教师会依照教材,先讲概念,然后出示动物细胞培养过程挂图依次讲解其过程,再讲动物细胞培养的条件及应用,最后是课堂练习,做2-3道题。学生普遍反映,上课听得懂,题目做不来。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没有发挥主体作用,学生没有主动思考理解的时间和空间,导致教学效果不佳。针对这一情况,我和区一中高三备课组的教师一起讨论研究,确定了这节课的三维目标:知识目标是了解动物细胞培养的概念、过程、条件及应用;能力目标是通过分解动物细胞培养过程,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是让学生关注动物细胞培养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前景,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热情。接着和他们一起集体备课,设计教学过程,并推选一名教师上课。在授课前,让学生在家里上网或到图书馆查找人造皮肤及其应用的事例,并思考:“科学家是怎样获得人造皮肤的呢?”上课后先让学生在班上交流,其目的是激趣。然后出示动物细胞培养过程课件,让学生在识记其过程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教师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归纳起来,再交给学生分组讨论,表达交流,教师小结。第三步,让学生根据动物细胞培养过程独立尝试表达动物细胞培养的概念。第四步,教师提问:动物细胞体外培养需要哪些条件?它与细胞体内生存存在哪些异同。第五步,学生自主学习动物细胞培养技术的应用,完成情感目标。最后是课堂练习。上课结束后,我在该班做了随堂测试,测试结果是及格率100%,优秀率57.3%。通过这一活动,我和一中高三生物备课组的教师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的关键。

3、精心策划,组织好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类似科学家科学探究活动的方式获取科学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科学的方法和技能、科学的思维方式,形成科学观念、树立科学精神的学习方式。新课程理念倡导探究性学习,并指出:探究“是学生认识生命世界、学习生物课程的有效方式之一”。其目的是要改变学生被动,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会在观察中提出问题,乐于对问题进行探究、学会在探究中收集和处理信息并得出结论,从而获取新知。怎样组织好探究性学习,这是老师们关心的热点问题。

《课标》在“课程目标”部分,对发展高中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提出了11项要求,这实际上是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基本要求。

在高中生物新课程中,必须精选内容,让学生有效探究。高中生物教材上的探究活动可分为三类:生物史探究、实验探究和调查探究。生物科学发展史相关知识的探究,主要是经典事件的科学方法和研究方法的探究,高中生物教材中诸如孟德尔遗传规律、光合作用、生长素、酶的发现等典型的科学发展史,通过剖析这些典型事例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批判思维的能力,让学生寻着科学家的足迹,学会开展探究活动;生物实验探究主要是教材中的探究性实验,科学探究的逻辑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出新问题,解决问题主要依靠实验验证,因而实验探究是探究性学习的主体。在这些探究活动中要求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在观察的基础上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根据已有知识或经验作出假设→依据假设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表达交流撰写报告。高中生物教材上“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探究酶活性的条件”、“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等探究活动都可依据上述一般方法进行。“探究脱氧核苷酸序例与遗传信息的多样性”和“探究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等利用数学的方式进行的探究的活动亦归于此类。通过学生的实验探究,让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领悟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体验成功,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调查探究主要是对教材知识的拓展和延伸,高中生物教材上“调查社区常见的人类遗传病”、“调查当地农田生态系统中的流量流动情况”等探究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入社会,在社会中培养学生通过调查,收集、筛选和整理数据,分析判断得到结论的能力。

在组织探究性学习时,必须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探究性学习是学习生物课程的有效方法之一,并不是教学活动的全部,不同的教学内容学习方法不同;二是探究性学习要结合当地实际,农村学校和城区学校,一般高中和示范性高中,他们在学生的能力水平和学校硬件设施上存在差异,不可一概而论,应设计灵活多样的活动方案。三是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换位思考,对学生在探究过程的具体细节不细化,让学生去观察、思考、尝试,但要成为探究活动的合作者,并给予学生适时适度的指导。

4、明确目标,搞好实验教学

《课标》指出:教师应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参与实验和其它实践活动,首选现实环境条件下的实验,使学生身临其境,亲自动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发展学生在观察、实验操作、科学思维、识图和绘图、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形成尊重事实,坚持真理的科学态度。

搞好实验教学,首先要明确实验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重要意义。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随着高中生物实验的增多,实验教学已成为高中生物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学实验是学生获取生物学知识的有效手段之一,同时对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起到无法替代的作用。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实验教学手段,加强对学生各个方面能力的培养和生物知识的理解,必定会事半功倍,全面提高生物教学质量。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两个情况,一是学校生物实验室建设不完善,仪器设备和用具配置不到位,教师仍凭“三寸不烂之舌”在黑板上讲实验;二是少数教师对学生动手实验认识不够,让学生读实验、背实验,这都是违背高中生物新课程理念的。

上好实验课,还要明确不同类实验的教学目标。根据教育部的划分标准,高中生物新课程的实验根据学生实验目标不同,共分为三类:技能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技能性实验的实验目标是观察对象是什么或鉴别实验材料中“有什么”?如观察细胞中DNA和RNA的分布。这类实验要求学生掌握实验目的、实验原理、材料用具、药品试剂、方法步骤、实验结果和能分析结论;验证性实验的实验目标是为阐明“为什么”或“怎么样”提供实验依据,或证实物质或结构动态变化,如观察细胞减数分裂,模拟植物和动物性状分离的杂交实验等。其基本程序为:确定论题——获得论据——进行论证,论证方法分为演绎论证和归纳论证。有教师在上“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实验时,就把该实验当作验证性实验,然而新课程教材是每一种试剂都检测所有的待测液,这实际上就变成了技能性、探究性实验了。

高中生物新课程中对学生实验活动的要求是建议性的,在不违背课程内容标准的前提下,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材上的实验可以选做,也可以增加一些低成本或本校容易开出的其它实验和实践活动,提高实验或其它实践活动的开出率。

5、面向社会,落实STS教育。

当今社会,生物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它一方面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提高了人们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冲击着人类社会的道德体系;另一方面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和自然界也存在负面影响。引导学生理解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和社会(Society)的关系,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成分,也是教育“面向社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需要。STS的基本精神在于把科学教育和当前的社会发展、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紧密结构起来,它既要考虑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对教育提出的要求,又要研究社会成员对现代和未来社会生产和生活发展作出决策,并把这些汇集于教育。STS教育主要包括:①突出科学和技术的社会环境;②强调知识的应用;③注重解决问题的技能培养;④注重逻辑推理和决策能力的培养;⑤重视伦理和价值观;⑥面向未来的教育。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必须有机渗透STS教育。一是要根据教学目标整合生物科学知识,确立与STS相联系的内容。如围绕“细胞”的教学介绍细胞的全能性及组织培养技术和克隆技术;把“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的教学与基因工程、人类基因组计划、航天育种等紧密结合起来。二是要让学生了解STS教育的含义,让学生认识到当今生物学的新进展是在采用许多先进的技术和手段的条件下取得的,而这些技术手段又是以生物学理论知识为基础,如DNA重组技术、单克隆抗体技术等,最终引导学生认识到:科学的职能是研究自然界的未知世界,探索通往未知世界的道路;技术的职能在于改造世界,科学与技术相互支持、相互影响;三是要精心设计教学,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在这方面可选择当今生物科学发展的热门话题,或组织学生讨论或组织学生辩论或让学生演讲,这类话题很多,如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克隆技术的利与弊、生物治虫与生物农药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增长知识、了解社会、知晓利弊、作出决策。增加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此外,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自然科学的各门学科之间其思想方法、基本原理、研究内容存在一定程度的相似性,生物学和数学、技术科学、信息科学相互作用、共同发展、生物学与人文社会学科相互影响。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加强横向联系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学生实际应用知识的能力,是当代教育发展的趋势,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主要参考文献:《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

2.浅谈生物课改 篇二

关键词:生物课改,生态环境,道德素养

20世纪末, 世界人口突破了70亿大关。庞大的人口从环境中获取各种资源, 并将大量的废物排到环境中。人类对生物圈产生的巨大冲击有目共睹。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是巨大的。统计表明:由1/3~1/2的陆地面积已经被人类所改变;从工业革命以来, 大气的二氧化碳体积分数提高了30%;人工固氮的总量已经超过了天然固氮;被人类利用的地表淡水, 已经超过可用总量的1/2;近2000年来, 地球上大概有1/4的现有鸟类物种已经灭绝;接近2/3的海洋渔业资源已经过捕或耗尽等令人们触目惊心的统计数字。

此外, 人类还生产了大量不易分解的新化合物, 如DDT、PCBS等, 并释放到大自然中, 但这些新的化合物的生物学后果, 尤其是它们之间的协同作用, 大部分还是未知;特别是那些与激素系统和生长发育有密切关系的化学物品, 可能与人类本身的健康休戚相关。

这些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变化, 正在改变着地球系统的功能, 最引人注目的有全球气候的变化、臭氧层的破坏、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地球上的各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改变等。已引起全人类的普遍的关注。如何保护、管理好各类生态系统及生物圈, 使人类社会能够作为生物圈的一分子与环境协调发展, 作为我们生物教师有责任教导我们的学生从每个人自己做起, 传递学生正确科学的生态观念。

一、循序渐进地把“生态教育”贯穿于学生基础教育的整个过程

生态素养的养成理应贯穿于学前教育、中小学义务教育、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的整个过程, 是一个需要浸润性的过程。各学段在知识结构、技能体验上应是一种螺旋式上升的排列, 并各有侧重。如幼儿体现浅显的主题活动, 小学为主题的探究, 中学加强知识的呈现和实践问题的思考, 高中着重于对生态建设问题的研究。

1.幼儿园生态教育的目标

充分利用周围自然资源、社会资源、人文资源, 引导幼儿初步了解周边的生活环境和初步的生态知识, 学习简单的环境保护技能, 萌发幼儿亲近大自然、热爱绿色生态环境、热爱家乡的情感, 培养幼儿初步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文明生活的行为习惯。

2.小学生态教育的目标

让学生初步了解一些家庭的、学校的、家乡的、祖国的、世界的环境保护常识, 逐步扩大环境的视野;初步了解环境保护常识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增强正确观察环境、认识环境、改善环境和适应现代化社会生活环境的能力以及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通过爱祖国、爱自然、爱人类的教育以及消费教育、环保法制观念的启蒙教育, 培养他们的环境意识, 养成自觉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增强他们保护环境应有的道德和责任感。

3.初中生态教育的目标

学生能了解一些环境科学基础知识, 培养他们运用环境科学基础知识对环境问题进行初步判断和评价的能力;培养他们对环境负责的观念和行为, 养成自觉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增强他们保护环境应有的道德和责任感, 提高他们的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有效促进学生的主动、健康发展。

4.高中生态教育的目标

环境应用的态度、责任感和价值观, 理解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培养批判性分析环境问题的能力, 进行必要的环境保护法规教育, 增强学生学法、守法的主动性。学生能理解一些环境科学的基础知识、原理和规律, 培养他们运用这些知识原理分析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了解当今世界和我国环境问题的现状, 增强学生对环境的忧患意识, 增强他们对保护环境、善待自然的意识。职业教育主要依托生态实训基地开发课程,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实践能力。

二、“生态教育”的特点

扎根泥土与课程时空互补的过程体验, 生态教育”并不是一味观赏, 而是强调体验与实践。跨出教室、走出校园, 让学校教育主动拥抱家乡这块热土, 教育会呈现更强的生命活力。这块土地, 会滋养学生的人格、磨砺学生的智慧, 会给理性的“书本世界”增添感性的社会生活和学习经历。

泥土中有真情, 让学生投入到火热的现代农村社会生活中, 触摸到社会发展真实跳动的脉搏, 这是促进学生社会化的需要;泥土中有真知, 与教科书中的经典实验情境不同, 由于社会生产、生活的原始情境中的因果关系是极其复杂的, 而且各因子本身处在动态变化之中, 因此, 这类动手体验活动的学习, 对促进学生智慧的发展有其不可替代的特殊价值;泥土中有真味, 农村孩子每时每刻都在呼吸着乡村的空气, 沐浴着乡村的阳光, 在这块土地里滋养长大。因此, 一定带着“泥土味”, 这种乡土味, 是极其重要的教育资源。

注重人、资源和环境三者关系的教学, 建立学生整体的生态观。人类社会要生存发展, 必须连续不断地进行物质资料再生产, 生态环境诸因素是社会的自然财富, 是发展生产的物质基础, 是构成生产力的要素。但是近现代以来, 由于对人、资源、环境的相互关系重视不够, 造成资源的透支、环境破坏严重, 人与自然的矛盾非常突出。教学中可以补充介绍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资源过度消耗甚至浪费的基础之上。增强学生对于生态环境的隐患意识, 萌生解决环境危机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继而更深的领会社会和谐发展的必要性。

三、结语

总之, 生态环境, 使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之本。青少年作为祖国的未来, 是生态建设的生力军和接班人。他们的生态道德素养如何, 不仅对现时的生态环境有直接的影响, 更决定着未来的生态环境状况。因此, 在教学中, 应抓住此关键时期, 充分利用各种方法和途径, 对他们渗透生态道德的教育, 使之形成理念, 形成操行。

参考文献

[1]李振基, 陈小雷, 郑海雷.生态学.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0.

3.浅谈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师角色 篇三

一、课改理念

1.为学生提供学习经历并获得学习经验

人的学习能力具体包括感知、记忆、阅读、推理、计算、分析、归纳、判断等;应试教育难以考查如构建、设计、组织、个性、合作、表达等能力。传统课堂教学比较重视前者,学习经验十分缺乏,谈不上对能力的培养。

2.以学生发展为本,体现地区特点

时代在改变,学生学习方式、途径也在变。我们的教育必须与国际接轨。

3.以德育为核心,改变学习方式,提高对人文素养的培养

德育是核心,但标准难以确定。传统教育必然导致应试教育升级,难以让学生获得体验、研究和发现的机会,提倡由单一化个体学习向独立自主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转变。

二、课改下教师角色

1.提高业务素质

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教师角色需要改变,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学生在一定的范围内完成所规定的任务。学生遇到问题,需要教师帮助解决,课堂学习不再是教师单纯的传授和学生机械的记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来指导学生;掌握各种技能和技巧,和学生共同探讨问题的缘由。

教师的能力有三个方面的要求:第一,能正确的使用实验器具,知道如何采集和处理试验材料的方法,实验操作的步骤明了,熟练正确的绘图。第二,能够运用多媒体搜集生物学信息,学会鉴别、选择、运用和分享信息。第三,发展探究能力。教师应在前两项能力的基础上,巧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发展科学的探究能力。

2.知识要更新

(1)加强外语和信息科学的教育。学习外语可以改变人的思维习惯和方式。课后英语短文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在一些开放性内容的教学中,如进化、动物行为、蛋白质工程、细胞凋亡等,让学生上网收集资料,以课堂交流的方式进行。

(2)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教学资源,我们可从网上下载大量的教学素材。作为教师要掌握基本的现代信息技术,知识才能应变自如,学会利用网络资源,结合新课程将网络资源进行合理取舍;还要学会利用Powerpoint、Flash等优化自己的课件,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教学内容。

(3)教师应具有一定的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课改目标提出多元化的要求,具体包括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任务是教学的导向。为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提倡学生在课堂上的交流与合作,但要避免无效讨论的出现。教师备课不能只局限于一本教科书,而应该以课程目标为蓝本,收集相关资料。另外,教师可以充分发动学生,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走向生活、走向社会和自然,主动学习、主动探究,共同开发课程资源,更好地落实了课标的要求。

三、合理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案

1.依据教学大纲要求,做好复习

高三一轮每一节复习时,首先要明确让学生掌握内容,做到有的放矢。复习的内容广度、深度直接关系到本节内容的掌握程度。不可复习过偏、过难,既能抓住双基,又能提高解题能力。其次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复习该节内容,分析近几年高考题。在复习过程中,要注重教师的引导作用,但也不能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2.分析高考题,做到举一反三

《基因的分离定律》是高考考察的重点知识之一,在复习时,教师除指导学生复习该部分知识点的基础,还应拿出近几年的高考题,分析高考题的出题方向,分析高考题的考查点,引导学生在以后的复习过程中如何复习。教师在讲解高考题时,不要就题论题,而是去分析、去预测、去实效性的复习。你今年不是考的判断显隐性么?那我们在复习时,除了把判断显隐性的知识弄懂外,我们再去复习判断基因的位置:是位于常染色体上呢?还是位于性染色体上?这种基因是细胞质遗传呢?还是细胞核遗传?你今年考察动物的育种方案,那我就在植物的育种方案上下工夫。你考察了自交育种,那我就在杂交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甚至是基因工程育种等方面下工夫。

3.精选习题,避免“题海战术”

很多教师采取“题海战术”,把学生训练成了没有思维没有头脑的做题机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要让学生去做大量的习题。对所做的每一道题,认真精选,学生做完题后,和学生一起探究如何改变出题的方向、考查点,做到举一反三。这种做法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4.利用新情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生物高考题考查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探究能力为目的,采取多变的教学模式,创设新的情景,引导学生去思维,去探究,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5.学生的主体地位贯穿于教学过程

学生的主体作用主要表现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独立性,学生独立完成,并通过分析得出科学的结论。教学的过程体现出生物科学的探究过程,包括提出问题,进行假设,实验设计,实验操作,观察和测量,分析现象或数据,得出结论等,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了解科学的探究过程和科学的工作方法,培養了对科学的兴趣,逐步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断追求新知识,提高科学素质。

四、建立发展性评价

评价机制也是影响教学成败的一个重要方面。如何通过有效的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师质量、促进学校发展,是课改的重要内容之一。对教师来说,比较切实可行的是推进考试制度、考试内容与考试形式的改革。如现在提倡对学生能力的考核、对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考核,可以通过试题载体加以实现。发展性评价并不是不要考试,而是要端正目的,要学生明白接受教育的目的是成为一个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的公民,而不是为了应付考试。

综上所述,新课改给高中生物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会给我们创造更多的机遇。只要能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断深入学习领悟新课标,学习新的教育要求和专业技能,就一定能贯彻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的教育理念。

4.浅谈生物课改 篇四

单位:贵州省三穗县民族高级中学 姓名:杨再维

【内容提要】新课改更强调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前提下,强调学生的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素质教育的关键是能力的培养,而能力是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认真落实实验的教学,是培养学生能力,树立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措施。生物学实验不应该只是一个验证生物学结论的过程,而更应该是一个探索、尝试、体验的过程。现行的高中《生物》教材中,实验都以验证、观察实验为主,忽视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自然科学,通过生物实验教学能促进学生掌握生物学的基础原理和提高实验技能,特别是在积极推进新课改的条件下,对于高中生物实验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促进手脑并用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当前,县城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面临师资力量不足、设备陈旧、经费不足等困难,但如能敢于创新、勇于探索、更新观念,合理开发实验教学资源,一定能走出困境,并逐步显示出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关键词】新课改 素质教育 生物实验 教学

一、生物实验在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心理表现,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开阔视野、努力学习的一种强有力的内部驱动力。实验除了具有真实、直观、形象、生动和易于激发学生的直接兴趣之外,还具有一种目的性操作活动的特点,使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操作,满足他们的操作愿望。

(二)提供学生认知的学习情境

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过程符合学生的一般认知规律: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由理解到应用。运用实验组织教学是提供学生认识材料和学习情境的有效途径。例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分组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推理,在此基础上对光合作用的概念、公式、实质的理解就更深刻,掌握就更牢固,对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也就更加自如。

(三)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

实验研究的基本过程体现了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 问题——假设——实验——结论是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大多数中学生物学实验都体现了这个过程。教师应该结合每一个具体实验,帮助学生由了解到理解,最后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思路,把这种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程序内化为学生的思维习惯。

(四)培养学生的初步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县城高中学校生物实验教学现状及原因

师资力量不足,实验教学无法正常开展造成落后地区的县城高中生物学师资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政府配备教师速度慢,学校学生人数每年在上涨,但教师数量没变。二是,部分优秀教师流向大城市。三是,师资配备不合理,没有配备实验员,任课教师兼任实验员。许多原因造成县城高中生物老师因为课时负担过重而对新课标的教学要求显得力不从心,实验教学无法正常深入开展。设备陈旧,药品不齐,经费紧缺山区学校往往不会受到重视,经费投入少,很多设备都是比较陈旧,无法使用。另外,实验试剂要不缺乏,要不过期。很明显,在新课程实施中农村初中的硬件设施跟不上,虽然现在政府也在这方面极大投入,但是目前还是存在许多问题,比如没有独立的实验室、必备的实验仪器、实验药品等等,实验课开设遇到很大的障碍。山区高中生生源差,学生自主实验困难,选择山区高中的学生,基础普遍比较差,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困难且比较懒惰,较难组织,实验过程秩序容易混乱,效果不佳,实验目的无法达到。

三、山区学校生物实验教学开展的途径及对策

1.教师改变观念,提高自身的素质,是实现“三维”目标的必备条件。

据解,在山区县、市,很多学校生物教师严重偏少且素质不高,甚至用

其它专业的教师来上生物课(此情况多在山区的农村出现)。而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山区学校教师更应具备以下素质,才能更好地实现“三维”目标。第一,教师应该具有新理念,开拓思维,走出课堂,大胆实践,大胆创新。第二,教师应该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有着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的教师,才可以正确、科学地指导学生,通过实验教学真正地将物理知识理解、吃透,也真正能体现出“从生活走进生物、从生物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所以,教师一定要加强自身职业道德修养。第三,教师应该具备广泛的实验专业知识,“为了使学生获得一点知识的亮光,教师应吸进整个光的海洋。”那么,如何有效地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呢?从我市、县目前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的总体状况来看,知识结构的构建还处于一种低效的急功近利式的被动构建状况。例如,为了文凭去函授等。能否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是区分“创新型教师”与“教书匠”的重要标尺。所以作为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实验专业知识,因为生物实验本身是一种科学探索的过程,对于实验的原理、实验的设计等必须具有很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2.教师应具有科学的实验室管理知识,学会自制教具。山区学校缺乏专业实验室管理教师、缺乏经费和实验器材已是不争的事实,短期内也无法改变这种现状。这就要求教师不光要会做实验,还要会管理实验室,这样才能为学生实验提供有力的保障。所以教师对学生实验必须做到:会管理;会准备实验;会维修、保养仪器设备;会自制教具。

四.充分利用生物实验课,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

新课程改革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使全体学生通过努力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生物实验课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实现多重教学法目标,.强化问题意识,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感性、流畅性和灵活性 实验课中强化问题意识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使验证性实验也体现探究性。学生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创造思维能力。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对于生物来说,观察、活动、实习、调查、实验等方式是实现以上目标的最好渠道。教师要尽量想办法为学生提供帮助,让他们去体验有关知识的来龙去脉。至于演示实验,能作为分组实验的让他们去做更好。因为作为演示实验,学生只能看着教师做,自己不能亲自动手,最终也只能验证理论知识,其他不会有更多的收获,与分组实验相比,效果要差得多。所以教师要努力提高分组实验开出率,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亲自实践。

5.浅谈生物课改 篇五

砚山职中

杨自娟

【摘要】教师要怎样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关键要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下功夫,让学生热爱生物学科,近而热爱劳动和热爱大自然中神奇美丽的生命。【关键词】巧设导语

情感

巧用活动小组

设疑

多媒体

要想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摄取知识,就需要动力,而动力则来自于学生对知识本身的兴趣和有对知识获求的渴望。若学生对某一学科或某一方面的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努力去探索、去追求、去发现。学生学习兴趣的形成,要求教师不但要有深厚、深远的理论基础,更要有让“死”知识“灵动”起来,在教学中教师教学艺术的感染和正确的引导都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形成。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下是本人在生物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几点体会。

一、巧设导语,激发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拖动人们追求知识和从事某项活动的一种巨大精神力量。好的导语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放飞想象的翅膀,实现语言思维的快速转化,可以迅速拉开创新教学的幕。

例如在如学习《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时可以这样导入:2004年春天,安徽阜阳发生了一件震惊全国的事件──“大头娃娃”事件。(展示相关新闻、图片和数据统计)调查:发现罪魁祸首是婴儿每天食用的奶粉。经检验,这些奶粉中蛋白质的含量大多为2%—3%,最低的只有0.37%,大大低于国家标准12%—18%。此外,当然还可以从近期大众普遍关注的重大社会事件──“三聚氰胺奶粉事件”来导入新课并辅以相关的文字说明:为什么奶粉里有大量的三聚氰胺?──由于食品和饲料工业蛋白质含量测试方法的缺陷,所以三聚氰胺常被不法商人用作食品添加剂,以提高食品检测中的蛋白质含量指标。通过学生都了解的重大社会事件来激发学生学习“蛋白质”这节的热情。再如讲完“遗传与变异”时,可以这样设计语言:“学完遗传,我们明白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原因,那为什么又会出现‘一母生九仔,连母十个样’的现象呢?”。

二、注意师生情感的培养 良好的师生情感是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的动力,我常听学生私下里说“我喜欢哪个老师,我喜欢(他)她教的学科”。细想并无道理。师生情感的培养起源于平时的点点滴滴的交往之中。首先教师要和学生做朋友,而不是居高临下,正确认识到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促进者、服务者,要尊重、相信、善待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学习困难的学生。以宽容的态度正确对待学生出现的错误。要真心关爱学生,以大朋友的身份主动和他们沟通、倾心交往,尽可能参加到学生们组织的活动中去。在课堂上注重语言修养,表现亲切幽默,教态平易近人,利用作业评价语言和学生进行情感的沟通和传递,同时,注意观察学生课堂上的表现,若发现学生表现异常,在课后要及时和学生进行沟通,对学习不好的学生要经常的和他们进行沟通,对症下药帮他们逐步的树立起对生物学习的兴趣。

三、巧用活动小组,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生物学中的很多结论是通过实验进行探究、验证的,因此,巧用生物活动小组进行多角度的实验探究验证,有助于结论的得出。对于复杂问题,我们可以采取多组同步推进地方法,这样既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又有利于营造活动小组之间竞争意识,使每个小组都有“任务”可做,还可避免因某一组实验失败导致教学任务不能完成的尴尬局面。如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的时候,我们可以将生物科技活动小组分为6组,前三组分别探究低温、最适温、高温对酶活性的影响,后三组分别探究过酸、最适PH、过碱对酶活性的影响,最后根据每组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进行分组讨论,可以是每小组内讨论、同类实验的三小组间讨论,最后是全班讨论,总结影响酶活性的主要条件是温度和PH。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实验与探究的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助于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五、在教学活动中设疑、质疑,以疑诱思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日常教学中多数老师习惯于“老师上面讲,学生下面听”的固定教学模式。课堂上老师唱独角戏“自编自演”,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这种做法抑制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扼杀了他们学习的兴趣,滋生了学生的思想懒惰性,这样一些学生感到生物课枯燥乏味,对生物的学习产生了厌倦情绪,提到生物就头大,就想睡觉。

学贵在有疑,有疑才会有所思,有思才会有所得。在讲课过程中设置疑问,2 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时候还能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每节课都觉得有事可以做不会感到无聊。

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一边提出问题,一边启发诱导学生。培养学生象孟德尔一样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探究精神。如讲孟德尔《遗传定律》时,设问学生,孟德尔的《第一遗传定律》要告诉我们生命的什么现象?孟德尔是如何设计实验证明《第一遗传定律》的正确性?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索,然后让学生说出各自的答案,通过设疑和学生的回答老师可以很好的掌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情况,从而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使教学过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运用多媒体教学,使静态转变动态,使微光的变的清晰明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可创设情景、直观形象,表现力和可控性强,绚丽的色彩,迷人的画面,极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引导学生有意、有序地观察事物,同时也可使教学中的一些重点、难点内容变得容易理解,如在讲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时采多媒体可以使分裂各个时期动起来,同时,把各个时期的变化有机的联系起来,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又如在讲细胞器时运用多媒体可以各个细胞器的结构清晰的呈现在学生的眼前,使学生对这些肉眼无法看见的微光结构可以直观易懂。主要参考文献

6.生物课改建议 篇六

操作建议

在生物教学中要结合当地当时的教学实际,科学有效整合教学资源,恰当运用教学模式,力争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初中生物“四型五步”课堂教学模式中的四个课型要灵活设置,五个操作步骤要合理设计,创造性地进行高效课堂教学改革。

⒈预习指导课:预习指导课是生物课堂教学的基础课型。其预习的内容可以是一课时也可以是多课时的生物知识,预习指导课可以单独设立,也可以与展示引领课等合并进行。不拘泥于形式,注重实际实效。

⑴明确目标:以知识单元为教学节点设置基本预习内容,依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确立学习目标。实验内容要明确实验目的、观察重点、操作要求等。

⑵下发学案:导学案的设计要充分体现“导案”、“学案”、“练案”的作用,引导学生针对导学案中的问题,通过自主学习、积极探索加以解决。

⑶自主学习:导学案所涉及的问题主要是知识的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探究点,以及学习过程中易忘、易混的知识点等。学生在导学案的学习方法指导、探索路径指引下进行有效、有序的自主学习。

⑷发现疑难:对于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解决不了的问题,要引导帮助学生找出学习困难的原因所在。

⑸记录问题:对所需记忆的问题及所发现的疑难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下来,并做好相应的记录,为后面的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

⒉展示引领课:展示引领课是生物课堂教学的核心课型。

⑴知识链接——认定目标:教师要积极创设出丰富多彩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把学生的思维自然地引入新知学习中。在预习发现的基础之上,通过知识链接,做好认知铺垫,认定目标导入新课。对于实验要强调应注意的问题,特别是有可能出现安全事故的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实验的环节步骤。

⑵小组合作——探究解疑:对于自主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要引领学生通过小组互助合作加以解决,充分发挥组长的作用,增强小组活力。教师要及时发现问题,为调控作好准备。实验内容要采用科学的方式、方法记录每步实验的数据、现象、影像等,实验完成后,归纳整理形成完整的实验记录。实事求是对待实验结果,针对实验结果进行科学的分析。

⑶激情展示——组间交流:对于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疑议,可采取小组间交流合作的形式加以解决。要随机确定展示的问题,各小组将讨论的结果进行交流展示。以问题应答、文图板书、动手操作等多种方式进行展示,使学生在成功体验中增强信心、认知互补。激励学习小组之间进行补充和质疑,在学生展示的过程中,教师要进行科学的提示、恰当的点拨,引导学生通过综合分析思考后,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可以配合板书进行归纳总结,适时对学生展示进行有效指导,及时准确地进行评价,注意评价的即时性与成长性相结合。对于实验内容,在组内探究、组间交流后,得出有价值的实验结论。

⑷点拨引领——拓展提升:每解决一个或一类问题后,要通过有代表性的习题训练,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巩固所学知识,掌握应用学习方法。对实验内容要通过实验操作过程中成败的分析,进一步明确实验过程中应注意的相关问题。通过分析实验现象与实验结论,寻找实验内容与教材基本知识的结合点,全面、系统的把握知识,提升能力。要指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强化记忆、总结归纳、巩固提升。

⑸达标检测——反馈校正: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学习目标,分析本部分知识所涵盖的主要内容,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充分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每解决一个或一类问题后,要进行有代表性的习题训练。针对课时目标,设计习题进行达标测试。要及时准确地进行评价,针对检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校正,保证当堂达标。对于没有解决的学习问题,在后面的深化学习中解决,保障发展性目标的达成。

⒊巩固提升课:由概括导入确认目标——知识梳理落实双基——典型分析点拨引导——方法交流展示提升——反思归纳完成学案等五个基本步骤构成。

先由教师总括本单元知识内容,师生共同认定学习目标,然后再让学生展示知识框架(版块)。此环节应多设计一些点对点的针对性基础训练,选题要有典型代表性,教师要精准点拨。大胆放手让学生思索发现,在学生分析探究过程中完成展示提升。教师进行必要的归纳总结,反思归纳时最好结合以上过程中出现的代表性问题进行,切忌空洞的知识罗列、堆砌。应兼顾巩固与提升两个层次,重点要放在强化基础记忆、规范书写应答、总结比较归纳三个方面。在学生展示上与其他课型的区别在于突出方法指导规律解析、分析探究知识应用,注意适当加大知识容量。

⒋讲评展示课:由错题统计错因分析——自主纠正反思内化——合作交流展示思路——重点点拨方法训练——变式训练二次达标等五个基本步骤构成。

7.浅谈新课改要求下的高中生物教学 篇七

一、转变生物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教学行为的理论支点。新课程背景下, 生物教师应该经常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 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理念认为, 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共建, 而这样的教学所蕴涵的课堂文化, 有着鲜明的和谐、民主、平等特色。那么, 在教学中如何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呢?即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 要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 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要转变教学理念, 如《生物教学》等杂志开辟的一些栏目的讨论文章对更新教学理念就有许多帮助。

二、提高业务理论水平

一个教师业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素质的培养。因为在素质教育过程中, 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学生在一定的范围内完成所规定的任务。学生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很多问题, 需要教师帮助解决。在这里面, 学生需要的知识和达到的技能, 并不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掌握的。在素质教育的过程中, 探究知识不再是教师单纯的传授和学生机械的记忆。在学习过程中, 教师要不断地学习, 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来指导学生;掌握各种技能和技巧, 来和学生共同探讨问题的原由。

《课标》在能力方面提出了三个方面的要求:第一, 能够正确地使用一般的实验器具, 掌握采集和处理实验材料、进行实验的操作、生物绘图等技能;第二, 能够运用多媒体搜集生物学信息, 学会鉴别、选择、运用和分享信息;第三, 发展探究能力。在第一项能力要求里面, 教师必须要熟练、正确的使用实验器具, 知道如何采集和处理试验材料的方法, 实验操作的步骤明了, 熟练正确的绘图。在第二项能力要求里面, 教师要熟练使用电脑, 熟练利用因特网搜集生物学有关的知识, 熟悉有关生物学的有关网站, 熟练发电子邮件等等。在第三项能力要求里面, 教师应该在第一项能力和第二项能力基础上, 巧设各种问题情景, 来培养学生发展科学的探究能力。这要求教师不仅仅掌握生物方面的知识, 还要掌握与之相关的各方面的知识。如同位素示踪技术, 这就要求教师还要通晓物理和化学等方面的知识。

三、实行探究式教学

新课改倡导探究性学习, 这样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 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等。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 教师应该加强探究式教学, 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愿意探究的问题材料作为新课题, 精心组织课堂教学内容, 以图片、文本文件为载体, 以教师引导、学生讲解、自主讨论和辩论等为主要学习方式, 畅通课堂内师生、生生、生本的信息交流渠道。教师充当指导者、协调者的导师角色, 适当控制学习探究内容的广度和深度, 引导学生创新思维。通过学生对外界繁杂信息的获取、处理、交流过程, 加深学生对所学习的生物科学技术可能应用价值的理解, 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 让学生们互相帮助, 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 课堂气氛空前活跃。

四、用好教室这块阵地, 推动素质教育

在我国现行的国情下, 应试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仍左右着千家万户的生活。在符合我国国情的情况下, 合理开展素质教育离不开教室这块主要的阵地。生物课作为高考必考的科目之一,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 又如何开展生物教学?

(一)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世界是物质的, 物质是运动的, 这是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在新的课改下, 高中生物教材主要从非生物界到生物界这个顺序揭示了这个根本观点。以细胞为基本单位的奇妙而多彩的生物世界, 其组成的元素和化合物, 即与非生命世界有普遍的联系, 又有重大的区别, 尤其是组成细胞的有机分子, 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等。蛋白质和核酸又都是以特定的单体构成生物大分子, 以碳链为骨架, 为细胞的结构基础, 演绎着或简约、或繁复的生命之歌。形成学生从分子水平上看待生命的物质性和生命物质的特殊性的认识, 对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极为重要, 无论是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 还是处理个人或社会事物, 都需要唯物主义的观点。

(二) 精选练习题, 不搞“题海战术”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很多教师采取“题海战术”, 通过让学生多做题, 多训练, 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范围内, 提高学生的成绩, 以显示自己教学的水平。但长期如此, 已经把学生训练成了做题的机器, 不会思维的、没有头脑的机器。在真正踏进科学殿堂以后, 这些人思维受到很大的限制, 不敢越雷池一步, 没有创造性思维, 没有新的发现, 没有开拓精神, 不能发现事物的发展规律, 只能固守先人的成就。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不要让学生去做大量的题目。对所做的每一道题, 认真精选, 对出的题量严格控制。学生做完题后, 和学生一起探究如何改变出题的方向、考查点, 做到举一反三。这种做法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通过实践证明, 这种做法非常有效, 也取得非常理想的效果。

以上是自己的一些拙见, 但是应该看到, 生物教学反思对生物教师的成长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是生物教师实现自我发展有效途径, 也提高生物教学质量的新的尝试, 更会促使生物教师成长为新时期研究型、复合型教师。

摘要:新课程改革下的中学生物教学, 要求教师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 提高业务理论水平、实行探究式教学、推动素质教育等以适应新时期、新要求。

关键词:新课改,生物教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8.浅谈新课改下的生物教学 篇八

关键词:新课改 生物教学 教学效果

一、更新观念

新的生物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生物教学的第一任务,就是让学生转变学习方法——由被动接受式学习改成主动探究式学习。这种方法是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为重点,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为目的的新型教学理念。而教师普遍所偏爱的凯洛夫五步法“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复习巩固——布置作业”的陈旧教学理念也需要做出适当的改变:1.课堂上由教师为中心转向学生为中心;2.学生发展由单方面知识化学习向多方面能力化方向发展转换;3.学习方式由接受式学习向探究性学习转变,力争让每一个学生能以主人的方式参与到教学法中来。如探究酶活性一节教学中,我把本班学生分成三小组,把影响酶活性的因素以问题的形式通过幻灯片展现在学生面前,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以小组的形式去讨论,对每个问题以抢答的形式回答,每个小组推举出一个同学回答问题,本组其他同学补充,另外两组挑错,老师总结并讲评,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师生共同解答。让学生参与到课堂,课堂以学生为主,才能调动学生的互作学习的精神,并使学生从生物学的视角去认识科学,了解相关知识,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二、找出一条适合生物教学发展的特色之路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并与实际生产和生活联系密切的学科。而科技的迅速发展和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更是赋予生物教学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从而使教学活动更形象、直观、生动。现行高中生物人教版教材,在内容选取、文字叙述、体系编排、插图和练习等方面都注意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例如,每节课前的“问题探讨”让学生很快就知道本节课学习的方向;旁白的“本节聚焦”让学生知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探究实验”或“调查分析”都给学生以全新的感觉;“资料分析”能让学生拓宽知识视野;“思考与讨论”能让学生了解更多与生活实际相关联的内容;而课后习题总能把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再次重现。在教学中,我经常通过学校的教学平台,自制或利用现有的生物课件,以本学科的特点为基础,拓宽教学思路,完善教学手段,从而使生物课堂生动、有趣、引人人胜。根据教材特点,我在钻研教材的同时,还认真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考虑教法的同时,仔细研究学法,做到既传授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并为学生主动学习创造条件。例如,在《染色体变异》这节课中,我首先在课前准备了一些彩纸,剪子,磁铁等教学用具,并让同学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利用手中的材料,自己动手制作染色体结构变异的模型,待模型做完后,我请一名同学到讲台上讲解并演示自己的教具制作的过程。该学生用四种不同颜色纸剪成的小长条代表四个基因,并把它们连在一起代表一条染色体是由四个基因组成,其中一种颜色的纸每多一条就代表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一次增加,缺少一种颜色的纸条就代表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一次缺失,四种颜色的纸条颠倒代表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倒位,再加上第五种颜色纸条则代表了染色体的结构异位,并用磁铁把四种情况的纸板粘在黑板上。学生讲解完之后,我首先指出了学生制作模型中的优点和不足,然后我向全体同学提出提问题:“基因的实质是什么?”学生回答:“是由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我又问:“DNA的载体是什么?”学生回答:“染色体。”我于是接着问:“染色体上只有四个基因么?”学生回答:“可以是零至多个。”我又问:“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上的基因变化么?”学生说:“是。”于是我总结出染色体结构变异指的就是染色体上基因的的增加、缺失、颠倒和移位。就这样,我们在动手实验的基础上,一问一答一总结,就将抽象而复杂的知识简单化、具体化和直白化,这样既让学生熟记了知识要点,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在轻松和愉快中学习,就很容易激起学生对生物的热情。

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寻找相关知识,扩大生物的学习外延

在生物教学中不仅要完成基本知识的传授,还要尽量使生物知识存在于生活的大环境。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是增强学生学习能力、解决生活小问题的主要渠道。而新教材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内容,并且在此基础上,我还认真地搜集了一些地方性资料、新科技和新发现,由此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并分小组的研究不同领域的有关内容。

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也要研究交流。古语有云:“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在我看来,只有通过交流才能让个人的才能被推广,他人的智慧才能流进自己的锦囊;个人的不足才能得以矫正,他人的错误才能成为自己教学路上的影子。在共同交流中,学生不仅增长了知识,开拓了视野,还增强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从而达到了业内“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四、反思教学,检测教学效果

全国特级教师袁容老师以自己的教学经验出发,总结出了“教学成功=教学过程+反思”的教学理念。反思要有目的,反思也要有根据。考试不仅是老师反思教学方法、检测教学质量、监测和衡量教学效果的尺子,还是测定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的准绳。每次学校的双周测,月考,期中,期末都是检测学生的最好机会。根据学生的考试情况,老师既能分析学生在学习中知识的遗漏,又能分析自己在教学方法上的不足。所以教师要抓好每次考试的机会,看清考试中出现的问题,好好反思自己的教学,力求做到“三省吾身”。而“常醒”才能让教者认清知识的不足,从而加以改正。

反思的内容可以涉及到教学工作的很多方面,如对教学设计的反思、教学实施情况的反思、教学成果的反思、课后总结的反思、听课的反思、教学理念的反思、学生问题的反思、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的分析以及对策的反思等等。教学反思则是重中之重,既要反思自己在教学中的成功之处,也要反思自己在教学中的缺点和不足。

上一篇:高考零分作文评析:绿叶对根的情意下一篇:“双语教研工作方案”教育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