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作文

2024-08-29

上学作文(共14篇)

1.上学作文 篇一

今天上学,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开车去学校。

一路上风景优美,高楼大厦,宽广的大道,融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这时,正好到了最拥堵的时间,也是最拥堵的路段。之前周围还是冷静静的,可是,现在车水马龙,人来人往,到处都是人群和车子,道路堵得像块面包似的,人们在挤来挤去。

我在车上面无表情地看着窗外的红灯,心想:哎,又堵车了,又要迟到了,该怎么办才好呢?就在这时,绿灯亮了,我赶紧把爸爸的喇叭按了几下,但在这时,突然又变成了红灯,爸爸连忙刹住车子,我刚刚的好心情一下子就没了,“哎,刚刚如果爸爸一踩油门冲过去,就不会迟到了,真可惜。”我丧气地自言自语。

过了一会儿,绿灯又亮了,我们终于冲了过去,可是,没开多远,前面的红灯又出现了。我很失望,我们迟到可是要惩罚的。万一被老师批评惩罚了,那多糟糕啊。我想着,脸上的表情又挂了下来。

这时,前面的车微微流动了一下,又停了下来,我们缓慢地移动着,还是没有赶上这次的绿灯。我脸上的表情变得更失落了。但是,没办法,又不能飞过去。唉呀,真是要迟到了。

情急之中,妈妈想出了一个办法:让我和爸爸改去骑自行车。霎时,我感觉心里一片明亮,身体也变轻松了。我望着坐在车上的妈妈,心想:妈妈今天上班一定会迟到了,她真倒霉。

我和爸爸骑着自行车,一路穿行,很快就到学校了。我很高兴,因为我没有迟到。

作者:黄泓颖

公众号:林老师的作文馆

2.上学作文 篇二

一、形而上学的不可放弃性

在康德看来, 形而上学面临的困境来自教条主义和怀疑论。教条主义的形而上学对人类认识能力未经考察就以仅对现象界有效的概念、范畴去说明超验的自在之物世界, 从而使形而上学成为一种“空虚的辨证艺术”、“作出虚假的说教”。但是使形而上学受到最大冲击的是休谟的怀疑论。休谟质疑因果连接概念的来源, 提出“由于这一事物的存在, 怎么另一事物也必然存在;这种连结, 它的概念怎么能是来自先天的”[1]。从而认为因果连结概念不过是想象力把来自经验的某些表象放在联想律下边, 把由之产生的主观必然性错认为是客观必然性, 所以断言“理性并没有能力即使一般地去思维这样的连结, 否则它的诸概念就会纯粹是一些虚构, 而它的一切所谓先天知识就不过是一些打上错误烙印的普通经验了”[1]。由此看出休谟主张放弃形而上学。但是哲学诞生之初就是研究形而上学的, 放弃形而上学等于取消哲学自身。因此康德说:“人类精神一劳永逸地放弃形而上学研究, 这是一种因噎废食的办法, 这种办法是不能采取的。世界上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有形而上学;不仅如此, 每人, 尤其是每个善于思考的人, 都要有形而上学。”[1]即使目前为止, 形而上学的一切努力都失败了, 真正的形而上学还不存在, 但是作为理性的一种自然趋向, 形而上学是一门不可避免的科学。

既然形而上学是不可放弃的, 那么它作为科学知识存在的根据是什么?康德将知识划分为先天与后天、分析与综合四种, 认为先天综合判断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知识, 它既具有普遍必然性, 又能扩展我们知识的范围。在导论第一节中, 康德正是从知识角度规定形而上学。“形而上学知识这一概念本身就说明它不能是经验的。形而上学的知识原理 (不仅包括公理、也包括概念) 因而一定不是来自经验的, 因为它必须不是形而下的 (物理学的) 知识, 而是形而上的知识, 也就是经验以外的知识。所以它是先天的知识或者说是出于纯粹理智和纯粹理性的知识。”这是从知识的来源说的。从知识的形式说, 康德认为形而上学知识必须是先天判断, 这是形而上学来源的特点决定的。但从知识的内容说, “或者仅仅是解释性的即对知识的内容没有增加, 或者是扩展性的, 即对已有的知识有所增加”。康德将前者称为分析判断, 将后者称为综合判断。真正意义上的知识是先天综合判断, 形而上学就是这种知识。既具有普遍必然性, 又能扩展我们知识的范围。

康德用分析的方法回答“先天综合命题怎样可能”这一问题。根据先天综合判断的定义 (既具有普遍性, 又能扩展我们知识的范围) 。纯粹数学和纯粹自然科学是两种我们可以确定的具有“无可置疑的可靠性”的知识, 或者“一般是公认来自经验却又独立于经验”, 具备了先天综合判断的条件, 是具有先天形式, 又具有综合内容的知识。所以我们“不需要问它是不是可能的 (因为是实有的) , 而不需要问它是怎样可能的”, 分析这两种既定科学知识的可能性原理, 可知道先天综合命题是怎样可能, 然后按照这种可能性原理构造出属于形而上学知识的先天综合判断。使得形而上学存在的根据得到保证, 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科学的形而上学。纯粹自然科学如何可能、一般形而上学如何可能, 在导论第一、二、三编中, 康德分别作出回答。

二、纯粹自然科学存在的基础是先天综合判断

康德区分自在之物和现象, 并认为人只能认识现象。自然界是现象的总和, 也是我们心中的表象的知识。表象又是经验的对象。所以发现经验的可能性原则就等于找到纯粹自然科学存在的根据。康德分析经验的成分后, 认为“经验的基础就是我所意识到的直观, 也就是知觉, 知觉仅仅属与感官。不过, 其次还要加上判断 (纯属理智) 。这种判断有两种情况:第一, 我光是把几个知觉拿来比较, 并且在我的意识的一个特殊情态里把它们连结起来;或者, 第二, 在一个一般的意识里把它们连结起来。”[2]感性认识中, 空间和时间作为感性纯直观, 使感性材料显现出来, 由感性材料作出的是“只有在主观上才有效的判断”, 也叫知觉判断, 是第一种情况。但康德认为人天生具有知性认识能力, 它本身具有的形式 (范畴) , 能够使知觉判断上升为有客观有效的经验判断。“已经提供出来的直观必须包摄在一个概念之下, 这个概念规定有关直观的一般判断形式, 把直观的经验意识连结在一个一般意识里, 从而使经验的判断得到普遍有效性。像这样的概念是一种先天的纯粹理智概念 (范畴) , 它的职责仅在于给一个直观规定出它能够供判断之用的一般方式。”[3]也就是说, 人的知性认识能力, 通过它本身的形式 (范畴) , 给自然界提出一套规范。

三、一般形而上学失误在于范畴的超验运用

如前所述, 康德区分了自在之物和现象。任凭感性、知性能力得到的是可经验的现象界的知识, 但是人的理性有种冲动想得到全部可能经验之集合的统一性的知识。例如我们用因果性范畴认识现象界时, 会发现一种因果关系的连锁:甲是乙的因、丙是甲的因、丁是丙的因…连锁没有尽头。而人的理性有种冲动要完结连锁, 想认识不再需要原因而自成其为原因的东西。因为如此, 康德认为“形而上学, 作为理性的一种自然趋向来说, 是实在的”。但他又说“如果仅仅就形而上学本身来说, 它又是辨证的、虚假的”。因为康德认为形而上学是关于全部可能经验之集合的知识, 是超验的。所以不能把用规定经验之用的范畴用到全部可能经验之集合上去。但是康德认为历来的形而上学家, “未料到我们是在处于与理智完全不同的领域, 因而都把理智概念 (范畴) 和理性概念 (理念) 混为一谈, 就好像它们都是一类东西似的”[4]。把范畴超验的使用, 使形而上学陷入困境之中。

用范畴去认识“灵魂”, 会产生“纯粹理性的错误推论”。如“灵魂具有常住性”这一命题。常住性是只有在经验中, 才能得到证明的概念。人在活着的时候, 能在生活的经验中推论出, 灵魂是有常住性的, 一旦死亡全部经验就会终结, 所以无法用经验证明灵魂的常住性, 除非证明灵魂不是经验的对象才可能证明灵魂具有常住性。因而我们不能把常住性用到灵魂上。

用范畴去认识“世界”, 会产生“纯粹理性的互相冲突”。用“量”范畴去认识世界, 既无法证明“世界在时间和空间上有始 (有限) ”, 也无法证明“世界在时间和空间上无始 (无限) ”;用“质”认识世界, 既无法证明“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单一的东西构成”, 也无法证明“世界没有单一的东西, 一切都是复合的”;用“关系”认识世界, 既可以证明“世界上有出于自由的原因”, 也可以证明“没有自由, 一切都是自然”;用“样式”认识世界, 既可以证明“世界因的系列里有某种必然的存在体”, 也可以证明“里边没有必然的东西, 在这个系列里, 一切都是偶然的”[4]。康德认为我们用范畴认识世界, 不可避免的产生这四对“二律背反”。所以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

用范畴认识“上帝”, 就产生“纯粹理性的设想”。康德认为上帝不在我们的经验中出现, 只是我们“为理解经验的连结、经验的秩序和经验的统一性而设想出来的”。所以我们用经验无法证明上帝存在, 也无法证明其不存在。

以往的形而上学虽然以灵魂、世界、上帝存在作为研究对象, 但不加区分地用仅对现象有效的范畴去说明超验的灵魂、世界、上帝。因而做出的是虚假的说教。科学的形而上学还不存在。

四、科学形而上学必须由先天综合判断构成才可能

由上面的叙述可知, 人的感性、知性能力是有限的, 但不能以此为借口而不去认识。人的理性有种把握完整性的知识的冲动, 这有助于使知性认识“得以尽可能接近那理念所指向的完整性”。从而使数学和自然科学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为使形而上学作出的不是虚假的说教, 是令人信服的东西。康德为未来形而上学家指出的办法就是“理性的批判”。通过理性的批判, 把“先天概念所包含的全部内容、这些概念按照不同源泉 (感性、理智、理性) 的类别, 连同一张完整的概念表, 以及对所有这些概念的分析和这些概念可能产生的一切结果, 特别是通过先天概念的演绎而证明出来的先天综合知识的可能性、先天综合知识的使用原则以至使用的界限等等, 统统都摆出来, 把所有这些都容纳到一个完整的体系里才行。”由此可见康德认为只有先天综合判断才满足科学形而上学知识的要求。

摘要:形而上学历来是传统西方哲学的主干。近代以来, 由于教条主义形而上学、怀疑论的影响, 人们开始质疑形而上学的有效性。康德对其进行一番考察后, 坚持形而上学的不可放弃性, 并认为先天综合判断是形而上学的存在的合理基础。

关键词:康德,先天综合判断,科学形而上学

参考文献

[1]康德著、庞景仁译: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M], 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2]康德著、蓝公武译:纯粹理性批判[M], 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

3.独自上学作文 篇三

那天下午两点的时候,爸爸还在床上睡觉,睡得沉沉的。我跟爸爸说:“爸爸,上学的时间到了,送我去上学。”爸爸用慵懒的声音说:“急什么?时间还没有到呢!”我气得直跺脚,生气地跟爸爸说:“你不送我,我自己去上学!”说完,我就出去了。

当我看到马路上那狂奔的车子,想着:直接冲过去肯定会被撞飞的。于是我决定还是返回家,让爸爸骑车送我去上学。又想着:不行,万一被爸爸嘲笑了该怎么办?我看到也有一个人在过马路,我学着他的样子,等斑马线的绿灯亮了,一步一步地走过了马路。

我路过一条路的时候,还见到了我的好朋友于天硕。我问他:“你怎么一个人去上学呀?不应该是你爸爸骑电动车送你去上学吗?”他回答说:“我的爸爸在睡觉呢,他忙了一天,非常累,我就不让他骑车送我去上学了。你呢?”宇天烁问我,“你爸爸怎么不骑车送你去上学呢?”我回答说:“我爸爸上午的时候喝多了,在床上睡觉,叫都叫不醒,所以我只好自己一个人去上学了。”

我们一路上说着笑着,不知不觉地走到了学校,我欣喜若狂。

今天我十分高兴,因为我做了一件勇敢的事。放学的时候,我跟妈妈讲了今天下午是我自己一个人去学校的,妈妈对我赞不绝口,还对我说:“你太勇敢了。”

4.小狐狸上学作文 篇四

小狐狸终于在到达学校之前吃完了面包,到达了教室。可是,他一看书包,书包里除了几支铅笔和一本练习册,什么也没有了。小狐狸急得满头大汗。这时,上课铃响了,山羊老师走进了教室。

山羊老师看见小狐狸的书桌上一塌糊涂,没有几本书了,就一只手放在前面一只手放在后面,皱起眉头,心里想:小狐狸怎么只有几支铅笔、一本练习册呢?便说:“小狐狸,你怎么只有一本练习册和几支铅笔呢?”“我上学迟到了,只把书包拉了一半就走了,一大半学习用品都掉了。”小狐狸支支吾吾地说。“掉了老师不怪你,但是,你要知道做事不能不认真。”山羊老师摸着小狐狸的头说。

从此,小狐狸认真地做事,再也不丢三落四了。

5.嘟嘟上学 篇五

嘟嘟虽然经历过许多事,但她一直都是坚强、乐观的。嘟嘟非常聪明,和光头强、熊大、熊二亲如一家。光头强和熊大说:“嘟嘟非常聪明,老待在家里也不好。我也没有上过学,也不会辅导她。所以,我打算把嘟嘟送到幼儿园。”熊大说:“嗯,俺看行,就这么办。”这时熊二突然跑过来,兴冲冲地叫道:“你说什么?”熊大瞪了他一眼,说:“小点声!我们准备让嘟嘟上幼儿园。”熊二一听,立刻举起熊爪:“俺举双手赞成!”

嘟嘟入学了。教嘟嘟的是一位女老师,名叫玛娅。 第一天学的内容是友好相处。玛娅老师让孩子们自我介绍。嘟嘟坐在第一排。玛娅老师让孩子们从第一排最左边开始依次说自己的名字。“我叫莉莉。”“我叫小亮。”“我叫天天。”“我叫乐乐。”……轮到嘟嘟了,她腼腆地说: “我叫嘟嘟。”介绍完毕,玛娅老师让孩子们互相握手。

放学了,光头强骑着自行车来接嘟嘟,回家路上光头强问嘟嘟:“小嘟嘟,今天学什么了呀?”嘟嘟说: “老爸,今天我们学了友好相处,互帮互助。”“那就好,上幼儿园高兴吗?”“ 高兴!” 光头强带着嘟嘟有说有笑地向家里走去。太阳公公也温暖地绽放着它的笑脸……

(指导教师:龚凌泽)

选取了大 家熟悉的卡通人物——嘟嘟,讲述故事背景,很吸引人。

全部用人 物对话的方式展开故事情节,用语言表现人物特征。

进一步完善故事内容,突出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6.小狐狸上学作文 篇六

到了教室,上课铃响了,山羊老师走了进来,小狐狸找不到作业,干脆把书包倒下来。山羊老师叫小狐狸回答问题,小狐狸慢慢地站起来,一声也不吭。

老师走到他前面说:“小狐狸,你把作业忘在家里了,是不是?”狐狸说:“是的,我昨晚太困了,忘记收拾书包了。”老师说:“我们第一节课不就说了,怎么收书包的.?你是不是忘了?”

7.小狐狸上学作文 篇七

一天早上,闹钟已经响了,小狐狸说:“现还早了呢,再睡一会儿。”小狐狸起床了,看了一下闹钟,上学要迟到了,小狐狸一骨碌地跳起来,刷牙、洗脸,把作业塞进书包,还拿了一块大面包。小狐狸走在路上,铅笔、橡皮和本子都掉到了地上。

到了学校,数学课上,山羊老师来了,山羊老师让大家拿出数学书,小狐狸没找到,就把书包倒了下来,还是没有,山羊老师问小狐狸:“桌上怎么这么乱?”小狐狸低下了头说:“山羊老师,对不起,是我昨天睡得太晚了。”山羊老师温和地说:“没关系,勇于承认错误就好。”

8.背起妈妈去上学 篇八

茹晓燕是一位“90后”女孩儿, 然而, 生活的磨难过早地降临到她的身上, 3岁时父亲撒手人寰, 7岁时母亲的类风湿关节炎病情恶化, 关节变形, 再也无法下地干农活、做家务了。从那时起, 茹晓燕就承担起了家里她能做的所有的活儿。

2008年8月, 学校布局调整后, 由于她所就读的酒泉市肃州中学离家远, 无法每天回家照顾妈妈, 她毅然背起妈妈去上学。她说, 这个世界上有磨难, 那是生活的一部分, 无论生活给予我什么, 我都要承受, 并让自己成为生活的强者。

2011年11月8日, 茹晓燕被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评为第二届“全国十佳自强女孩”, 成为目前甘肃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女孩。

9.上学路上小学作文 篇九

在路上,有一些流浪狗在吃一些人没有吃完的面包,看他 们吃得那样津津有味,它一定会说:“mmmmmmm`~~~~真好吃 啊。”

我正看着,有一片树叶落到了我们家车上,我一看,大地 好像披上了一层金黄色的地毯一样,清洁工人正在帮大地清 扫。

早晨还有一些卖早点的,看人那么多,生意一定不错。

10.上学路上叙事作文 篇十

我走着走着,突然看见一位叔叔拉着一辆很重很重的手拉车,我刚想过去帮忙,可是一看手表,想着去帮忙又很怕迟到。我又想起老师说过:“我们一定要做一个助人为乐的好孩子。”最终,我还是决定帮忙。

我立马冲向那辆车,我在后面白推,叔叔在前面拉,他一定会想:怎么车变轻了呢?到了坡顶,他回头一看:“呀!原来是小朋友在帮我推车,谢谢你,小朋友!”“没关系的,这是我应该做的.。”我说着就跑开了。

11.上学作文 篇十一

从古至今, 西方哲学的一个根本任务就是对世界的本质进行探究, 许多伟大的哲学家都构建了自己的形而上学体系, 基于这些形而上学体系他们构建了完整的世界观, 如柏拉图的理念论, 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等。《逻辑哲学论》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哲学著作之一, 维特根斯坦在罗素、弗雷格实证主义思想的启发下对世界进行了逻辑学的架构, 创造出一套完整的严密的以逻辑学为基础的形而上学体系。本书由上百个命题构成, 从“世界是一切发生的事情”开始, 到“对于我们不能说的事情, 我们必须保持沉默”结束, 这上百个命题之间蕴涵着严密的逻辑关系。通过分析这些命题, 我们能够感知到一个宏伟的世界。

1. 事实与事物

维特根斯坦认为, 我们一定可以“勾画出世界的图像”, 因此世界必然可以认知的。基于这个观点, 维特根死坦首先否定了传统的以事物为基础的形而上学, 他认为, “世界是事实的总体, 不是事物的总体。”换言之, 维特根斯坦所建立的是“事”的哲学而不是“物”的哲学[2]。传统的物的哲学中, 形而上学是以认识论为基础的, 它要求我们必须去认知物体的属性、性质、实体和本质, 去“追求经验背后的形而上学问题[3]”, 进而又涉及到一般与个别的问题, 最终我们考察的对象从存在物上升到存在本身。这种哲学注定是无法实现的, 从休谟开始, 人类能认识存在本身就收到了批判, 到康德把“物自身”, 排除了认识论领域, 这一形而上学观点就被否定了, 因为它要求我们去认识超出理性认知的对象, 这是不可能的。

所以维特根斯坦把事实作为世界的基本组成, 他说“世界是事实的总体”, “世界分解为诸事实”。

2. 事态与对象

事态原先被罗素翻译为原子命题, 即事实的组成部分。维氏认为事态是最基本的事实, 事实要么是事态, 要么是事态的复合。但是反过来, 事态并不一定是事实, 因为事态包含了所有可能发生的事实, 不仅是在世界中真正发生了的事实。“事态是对象 (事物) 的结合”, 事态就是事物在世界中存在的载体, 事物通过在事态中与其他事物相结合来存在, 它的本质就是能出现在各个事态当中。对象在事态中与其他对象结合的方式称为事态的结构, 这种结构是包含在对象之中的, 对于一个对象, 它与其他对象所有的可能的结构也就是所有他能构成的事态, 维特根斯坦称之为对象的形式。这种形式是始终不变的, 因此, 给定了一个对象, 就相当于给定了它的形式, 也就给出了含有该对象的所有事态, “如果给出了所有的对象, 那么同时也就给出了所有可能的事态”, 因此, 事物的本质就是存在于诸事态当中, 当我们知道一个对象, 就等同于知道了它出现于诸事态中的可能性。维特根斯坦同时规定, 世界的形式即是所有对象的形式的总和。

对象的可能的事态构成了对象的形式, 它是不变的, 而对象的外在性质, 即哪些事态成为了事实则是可以变化的, 称之为对象的配置。对于不同的对象, 我们只能通过形式和配置区分它们。

对象之所以不能成为世界的基本实体, 就在于它不具有独立性, 一个脱离于事态的对象是不存在的, 因为当对象独立存在时, 我们只能知道它的可能的事态, 而不知道哪些事态在现实中被实现了, 我们也就无法获得关于这个世界的任何信息。

同时, 对象还是简单的, 即对象不可以被分解为别的事物。当我们想象一个不同的世界时, 它与现实世界一定共有着一种形式, 否则我们无法想象出它。而由于这形式是由所有的对象的形式构成的, 因此所有对象的形式是必然存在的而且是不变的, 也就证明了所有对象是一定存在的和不变的, 因此, “不变者, 实存者和对象是一个东西”。假设一个对象是复合的, 那么它就是多个不同的对象组合而成的, 在这些对象没有组合成这个对象的时候, 这个对象就不存在。因此, 一个对象的复合性就要求它可能不存在, 与之前的结论相违背, 因此对象一定是简单的。对象与其他对象不能复合成一个复杂的对象, 而只能形成一个事态。

事态与对象不同, 事态具有存在的独立性, 它的存在不依附于其他任何事态, 从一个事态的存在与否也不能推导出另一个事态是否存在。

3. 逻辑空间

维氏认为所有的可能的事态都不只是可能的, 而是存在的。“在逻辑中没有纯粹是可能的事情, 逻辑涉及每一种可能性, 而一切可能性都是逻辑的事实。”这些可能性一定“存在于一种无限的空间之中”。

维氏把世界分为两个部分:可感世界和可理解世界。可感世界由所有以发生的事实构成, 而可理解世界, 即逻辑空间, 则由所有的可能的事态构成。维氏说, “在逻辑中没有纯粹可能的东西, 一切可能性都是逻辑的事实”, 所以一切可能性都在逻辑空间中存在, 每个可能的事态占据了一个主目位置, 也就是一个空间点, 如果某个事态被实现, 成为了事实, 那么这个空间点就是被占据的, 所有被占据的空间就代表着现实世界。每个对象在逻辑空间中代表一定的空间, 即是它所有可能的事态代表的空间点的总和, 也就代表它的形式, 而它的事态中哪些空间被占据就规定了它的配置。因此, 逻辑空间就代表着世界的形式, 它是不变的和实存的。

“在逻辑空间中的诸事实就是世界”, 对于每一种可能的世界, 它的全部由逻辑空间中被占据的点的总和所规定, 因此, 每一种世界本质上都是逻辑空间的子空间, 它们共享共同的形式, 只是在对象的配置上有所区分。

参考文献

[1][奥]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M].贺绍甲.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6.

[2]张志伟.主编.形而上学的历史演变[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12.上学路上初中作文 篇十二

暑假正逢世界杯比赛,看球看的太晚,所以早晨很晚才醒过来。“呀!7点了!上学要迟到了。”我慌慌张张地我穿好衣服,拿起书包就一路冲向楼下。

我顺手拦住了一辆出租车,赶忙跳了上去。我打量着司机,五十多岁的模样,穿着一件黑色的T恤,一副黑框眼镜架在高高的鼻梁上,头发稀疏却非常整齐。司机问:“去哪儿?”我答道:“青少年活动中心,我要迟到了,麻烦快点吧。”司机爽快的应着“好嘞!”这时,我的肚子不争气的叫了。我窘迫的笑了笑,司机面带笑容和蔼可亲地说:“你看车门上有一个袋子里面有牛奶和面包,你拿出来吃吧。”我心想:“应该是这位叔叔的早餐吧,我把他的早饭吃了,他怎么办呀?”这时叔叔笑眯眯的说:“孩子,没有过期,没有毒,你放心吃吧!”叔叔继续说着:“我有个习惯早晨出车,都会多准备一份早餐,提供给那些来及的乘客。”“哦,原来是爱心早餐啊,叔叔的小举动,瞬间温暖了我。我狼吞虎咽的吃着面包,满怀谢意地说:“谢谢您,叔叔!”

很快就到了目的地,我跳下了车,和叔叔挥了挥手,目送着渐渐远去的出租车。生活中处处有惊喜,叔叔的小举动,却载着满满的正能量,让我们用心去体会这些美好。

13.小狐狸上学作文 篇十三

火红火红的秋天到了,小动物纷纷赶去上学,小狐狸也到了上学的年龄了,想去上学。但是,动物学校的熊猫校长却板着脸说:“你回去吧!动物学校不收狐狸学生。”小狐狸伤心极了,一边哭着一边向小树林跑去。

小狐狸伤心地跑回家,一不小心把一篮松果打翻了,它想反正没人看到,我赶紧跑回家吧。跑了一段时间后,小狐狸想起了熊猫校长的话,又撒脚地跑回去,小狐狸看到松鼠妈妈在捡松果,小狐狸不好意思地说:“松鼠妈妈是我把松果打翻的,让我来收拾吧!”说完,小狐狸弯下腰,把七零八落的松果一个一个的放进篮子里。松鼠妈妈没有责怪它还夸它,是个诚实的孩子。

收拾完松果,小狐狸听到“叽叽”“叽员”的声音,它跑过去,看见是只小鸡它说:“鸡妹妹我帮你去找妈妈吧。”小鸡说:“不要过来,你是大坏蛋。”小狐狸诚恳地说:“鸡妹妹我真的会帮你找到妈妈的。”小鸡勉强答应了,小狐狸帮助小鸡送到了鸡妈妈怀中,小鸡说:“妈妈,是这只狐狸送我回来的。

熊猫校长知道小狐狸做了许多好事,就跟小狐狸说:“你被录取了,明天来上学。”

14.左小刀:资中筠先生上学记 篇十四

资先生学贯中西,为人真诚,为文犀利而深刻。我与她的直接交流并不多,近几年来陆陆续续在不同场合听过她的一些演讲,读过她的几本书以及网络和报刊上的文章——她的文章传播度极高,大受裨益。

2012年她的五卷本自选集出版,我曾代表所在单位与其他几家国内媒体对她进行了一次访谈,因为是多家媒体群访,那次聊得并不充分,所谈及的话题可用资先生的自选集中的一辑书名来讲就是“老生常谈”——却也是最具价值的一部分。不过,自此算是建立起了联系,借着沟通稿件的机会,也不时通过邮件联系。

以下谈及的,大多是从资中筠先生著作、公开演讲和媒体对她的访谈,以及此前的那次访谈中了解的。

资中筠先生出身名门,父亲资耀华是著名银行家——1959年后长期担任中国人民银行参事室主任。尽管出生在战乱年代,父母仍给她打造出一个安稳的小环境。她从小在天津受民国时期的教育,除了两年高小,她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均是在耀华学校读的。

耀华学校校长赵君达是留美博士, 曾是北洋大学(今天的天津大学)教授,后因拒绝日寇修改教科书的要求而被杀害。她的同班同学有徐世昌的女儿,袁世凯的孙女,还有大资本家的孩子,也有很贫穷的孩子,但是待遇“都没有什么区别,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 谁功课好就受到大家尊敬,那时候的社会至少在教育界没有那么势利”。

“当时的教学中中国传统和西学基础都比较全面,并不存在中西文化冲突的问题”,回顾少年时代的学习生活, 资先生略显自豪。“我从一年级进学校就唱‘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三年级开始写文言文,在母亲的‘发蒙’下从小读古书很多,《论语》就是母亲教授的,”她说,“中学除了国文之外,还有经训课,就是四书五经选读。同时念英文,还朗诵美国的《独立宣言》”。

资中筠少年读书的时代,中小学有一门“公民课”,小学生学“作为一个好公民应该遵守的社会秩序”,中学生就学选举和民主程序等等。不过,资中筠没上几天公民课,更没有赶上高年级公民课,天津就沦陷了,日伪教育局把公民课去掉了,换成“修身”课,只讲中国传统的“忠孝节义”故事,五四以来新文学的内容取消了一些,课本上的古文又超过了白话文。

资先生至今对让自己当年获益的全面教育印象深刻,“我是小学三年级音乐课上学会五线谱的,除了主课和音、 美、劳作课,课余活动也很多,歌咏团、各种球队……高年级有课外生物、 化学等小组,还有年终恳亲会,学生表演节目给家长看。”

资先生现在保持着每天弹钢琴的习惯,这个习惯缘于童年时代。在天津读书期间,她曾师从著名钢琴演奏家刘金定学习弹琴6年,1947年老师为她举办了钢琴独奏音乐会。那一年,资中筠17岁。

1947年从耀华中学毕业,报考第一志愿是清华大学。然而,“刚复校的联大(清华、北大、南开头两年还联合招考,只是录取分数线不同)高考不许作文言文,只许作白话文,而且是一个很不起眼的题目,《我的中学生活》”。 她在学校作的多是文言文,因而未通过入学考试。第二志愿是燕京大学,燕京大学作文是文言文,题目是《立国必先树人,树人必先树德说》,她顺利进入了燕大。因为中学时喜欢数学,入校时便选了数学专业,但是没过多久就“发现自己并不具备学数学的天才”,便听从母亲安排转入外文系。第二年申请转入清华,报考西方文学专业,最终如愿以偿。

谈到当时的清华校园生活,资中筠难掩兴奋,“清华当时对我最主要的吸引力之一是它的图书馆”,此外便是一批一流的学者,包括哲学家冯友兰、社会学家潘光旦、历史学家雷海宗、文学家钱钟书和杨绛等等,其中钱钟书先生还是她的毕业论文导师。

“我当时从来没有从教授那里感到任何压力,而只有从他们的讲课中获得极大的愉悦和享受”,资中筠说,“给我上课的教授讲课时没有一个人是照本宣科,他们也没有教科书和讲义,一切得靠自己作课堂笔记”。教授们在课上会推荐一些参考书,这也给她不断跑图书馆的动力。

资中筠在清华的那几年是清华好时光行将结束的时候,也是中国政权交替的年代。那时候中共地下组织在大学生中影响很大,她当时是“逃避现实” “远离政治”的,部分原因是“对政治一无所知”,觉得“外面太黑暗了,对国民党的政治腐败也很反感,但不去理它”,就躲在图书馆里埋头读书。

尽管如此,她那一代人是“在国难当头、民族忍辱负重的时代成长起来的”,在他们人生价值观中,“爱国和立志振兴中华民族占有重要的位置”。 目睹国民党政府的腐败和无能,人心思变,她也逐渐分享了这种“普遍失望以及要求变革的愿望”。当时共产党的表现与国民党形成鲜明对比,所以,包括她在内的许多人“自然而然并迅速地接受了新中国政权”。

她的父亲资耀华也是如此。资中筠说,她的父亲自1940年代末就下定决心追随共产党,“不为别的,就因为对国民党的腐败深恶痛绝,认定共产党能够使中国摆脱贫困跟屈辱”。1948年初冬,资耀华正在美国哈佛大学进修和考察,而国内时局剧变,读到《新民主主义论》,令他归心似箭,准备迎接新中国的诞生。解放初期,他投身于天津经济恢复,积极建言,保护了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两块牌子,为天津金融市场战后重建,做了不少努力。在之后的日子里,尽管不断受到各种运动的冲击,仍然对中国的金融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

多年以后,资中筠在谈起她的父亲时说,“父亲老敦促我,要在政治上求进步”。资耀华的行动和教育引导对她的“政治觉悟”起了很大作用。这应该是她第一次思想转变的开始。

1949年冬天,清华学生曾到海淀农村参加土改复查,资中筠深为农民的穷困生活状态震惊。书斋生活并未给予她知识分子的优越感,现实挑动了那根“担当” 的神经,她决心好好改造自己。

从那以后,资中筠再也无法安于课业,走出故纸堆。作为班长的她做了几件不逃避、相反还很“进步”的事。

抗美援朝运动开始后,同学们推选她向系主任吴达元先生要求取消毕业论文,让同学们有更多时间参加抗美援朝运动,这个提议当然被驳回了。另一件事发生在一个“太阳和国旗一同升起”的清早,资中筠发动全班女生爬到教学楼顶,在红旗下宣誓“把一切献给祖国”。当时与她共同起草、宣誓的还有冯友兰的女儿宗璞。后来,她又在全校大会上表态,坚决服从全国统一的毕业分配。

在清华大学的最后半年,她主要是开会、思想改造,又积极申请入团,花在学习上的时间大大减少,钱钟书先生虽然不满意,但还宽厚地给了她90分。不过,在清华大学的几年,她最终学会并可驾驭两门外语——英语和法语, 为她以后在外交领域及研究领域的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1952年高等院校调整之后的清华大学,丧失了四个学院中的三个—— 文学院、法学院、理学院,变成了一个纯理工大学。“这是一次巨大而不可挽回的损失,”资中筠颇为不满, “从那时起,政治运动一个紧接一个,清华逐渐丧失了学术独立和学术自由的精神”。现在清华大学仍是中国最优秀考生梦寐以求的选择,但 “它的传统和它的教育中那些最优秀的品质已经不复存在了”。资中筠在自选集发布会上愤怒地说,现在的 “清华是聚天下英才而摧毁之”。

她的清华大学学弟杨继绳说, “资先生上的是清华大学,我在清华大学待了7年,清华大学我很熟悉,但是我没有上清华,我上的是‘五道口工学院’,我们上学不知道有这些大师, 我们从毛主席著作中知道了朱自清和闻一多,我们受的教育有野蛮和文明,但是我们‘五道口工学院’出来的人野蛮多了一些”。这是题外话。

1953年,开始“拥抱新社会”的资中筠烧掉了当年钢琴音乐会的纪念物。谈及此事,她说,“我觉得那时候真是没有觉悟,人家为新中国浴血奋战的时候,我却在干这个(钢琴独奏会),所以觉得特别惭愧,就把纪念册给烧了,上面有照片、节目单、 请柬等等,决心与过去决裂”。

渐渐地,青年资中筠滑向了理想主义的另一端。

上一篇:木兰诗的分析下一篇:一个难忘的教训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