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的农业发展

2024-09-25

台湾的农业发展(共8篇)

1.台湾的农业发展 篇一

台 湾被 世界银行、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美国中央情报局《 世界概况》等机构认定为 发达 经济体,是 亚洲四小龙之一。按 国际汇率计算,台湾 GDP5170.19亿美元,为世界第25大经济体,居 中国省级行政区第6名;人均 GDP2美元,居世界第39名。按 购买力平价计算,20台湾 GDP9770.88亿美元,为世界第20大经济体,人均 GDP40581美元,居世界第17名。 外汇储备居全球第五。 人类发展指数为0.882,居世界第21名,处于 极高人类发展水平。

台湾 经济于1960年代开始发展成为 资本主义的 出口导向型经济 体系,现今当局逐步减少对 投资和 对外贸易的干预,一些大型“ 国有银行”和“ 国营企业”陆续被 私有化。 国际贸易是台湾的 经济 命脉, 中国大陆是台湾最大 贸易伙 伴、 进出口 贸易第一地区,其次为 美国和 日本。不同于邻近的 韩国和 日本,台湾经济以 中小型企业而非大型 企业集团为主。 台湾 电子信息产业 在全球 产业链 中地位举足轻重,全球 大多数 电脑 电子 零组件都在台湾生产。 高新技术产业已取代 劳动密集型产业, 农业占 GDP的比重从1952年的35%降至2%, 服务业与 高新技术产业合计比例过半。

为降低 生产成本,台湾许多 制造业和 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 中国大陆和 东南亚,也造成 产业空洞化的问题。台湾已投资 大陆超过1500亿美元,在 大陆有8万多家 台资企业,常住 大陆的 台商及 眷属已超过100万人。

>>>下一页更多精彩“台湾的气候生态”

2.台湾的农业发展 篇二

农业科研有力促进了台湾农业转型

上世纪50年代, 台湾大力实施以良种为中心的技术革新, 大量引进、推广新品种和新技术, 同时重视发展农用工业技术, 增加对肥料、农药、农膜等重要生产资料的投入, 从而迅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与效益。农业的成功不仅保证了台湾粮食实现自给, 增加了农业产出和农民收入, 还创造了大量农业资金与劳动力剩余, 形成了对工业品的原料供给与市场需求, 为台湾早期工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60年代中期后, 随着岛内工业化的快速发展, 传统农业竞争优势的下降及需求结构的变化, 台湾农业管理部门加速推动农业转型与结构升级, 积极发展资金、技术相对密集的园艺业、畜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 农业科技的重点随之调整。一是对传统农业生产技术进行改良, 以水稻生产为例, 1963年台湾实施了“水稻生产改良技术综合示范及推广计划”, 在先进耕作技术配合下, 水稻实现高产稳产, 一般每公顷产量3.85吨以上, 比世界平均水平高18%;二是引进开发高价值的新品种, 重点是芦笋、水果、蔬菜等园艺产品, 如1953年自海外引进的芦笋、蘑菇等, 经改良开发成为60年代和70年代台湾农业创汇的主要产品之一;三是引进开发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 促进挤压技术、食品放射照射处理技术、真空包装技术、自动化技术等广泛应用于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业, 推动农产品由初级产品为主转为以精深加工品为主;四是加快发展养殖业科技, 促进农业由植物性产品为主转变为动物性产品为主, 三元猪优良品种、白色羽毛鸭、罗非鱼等的杂交选育, 推动了台湾畜牧业及水产业的迅速发展。科技进步使台湾的农业产业结构得以持续调整和升级。

高新技术引领台湾现代农业产业升级

上世纪80年代是全球新技术革命兴起的时期, 被誉为第三次浪潮, 台湾农业管理部门十分重视高新技术对农业科技的导向作用, 1982年确定发展8大科技作为科技升级带动产业升级的重点, 在农业高新技术方面重点加强生物技术、食品科技、微电脑和自动化技术研发。1984年制定并实施“农业升级”计划, 重点发展精致农业, 利用自动化技术发展技术密集的设施农业, 利用高新技术改良农畜、水产品种等。1986年, 台湾颁布《加强农业建设纲要》, 强调开发动物生物制剂, 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特种及多用农业机械、渔业声纳技术、遥感技术等, 推进农业技术升级, 希望利用现代科技提高农产品价值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发展精致农业, 因此高度重视农业与现代科技结合的研究与应用, 充分发挥现代科技在农产品开发上的巨大潜力, 提出要创造新一轮的“农业黄金时代”。

1992年, 台湾“行政院农业委员会” (简称“农委会”) 依据《台湾科学技术发展十二年长程计划及六年中程计划》和《农业综合调整方案》等有关农业科技发展目标, 以及历次“行政院”科技顾问会议农业组顾问建议事项, 确定生物技术、生物防治、种苗繁殖、栽培渔业、动物用生物制剂等5个领域为研究发展重点, 加以推动实施。其中, 仅台湾“农渔牧产业自动化”10年计划就投入经费25亿元新台币。1995年, 台当局公布的《农业政策白皮书》提出未来台湾农业长期发展的4大方向, 首要方向就是“发展科技导向的农业”。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 台湾“农委会”重点实施了《农业科技计划产学合作实施要点》、《农业新兴重要策略性产业部分奖励办法》、《“行政院农业委员会”科学技术研究发展成果归属及运用办法》、《农业实验研究教育及推广人员奖励办法》等, 通过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新性, 确保农业科技资源的有效利用,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水平。

2000年, 台湾“农委会”研究拟定“迈进21世纪农业新方案”, 作为今后数年农业政策蓝本。该方案提出了“发展农业知识经济, 厚植农业竞争利基”策略, 明确了新世纪初台湾农业知识经济的发展重点, 即21世纪前10年台湾农业科技发展方向主要是:在生产方面建立高科技、高效率的农业生产体系, 提高自产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突出加强生物技术的研发与运用, 加速农业自动化与信息科技应用, 提升产业竞争力;在生活方面生产卫生、安全、高品质且多样化的农产品, 提升人民生活品质, 重点发展高品质且多样化的农产品, 满足消费大众需求;结合民间力量发展食品科技, 带动产业发展;在生态方面减轻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冲击, 强化农业支持生态环境维护的功能, 重点改进动植物生产、检疫防疫技术与体系, 保护台湾岛内农业生产环境;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利用, 维护自然生态环境。仅2001年台湾农业管理部门用于扶持农业知识经济发展的经费预算就达到新台币450.01亿元, 2002—2004年约有195.18亿元新台币用于支持农业知识经济发展。

在2001年台湾“农委会”制定的《农业科技发展中程纲要》中, 包括11个研究领域, 分别是作物科技领域、林业科技领域、渔业科技领域、畜牧业科技领域、农业环保科技领域、农产品加工科技领域、农业自动化科技领域、农业共通性科技领域、农业生物技术领域、林业防灾科技领域。仅2000—2004年度, 就投入241.56亿元新台币用于支持农业科技研究。

2008年台湾新领导人上台后, 更加重视发展高新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特别是近年来, 尤其重视加强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 在政策上支持利用生物技术, 多种基因选殖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芦笋超雄株育种技术名列世界前茅, 竹子花药培养育种为世界首例, 香蕉组织培养的健康种苗已大量进入商业性生产, 居国际领先地位。此外, 还将遥测技术运用于农业生产, 利用信息技术发展电子商务等并广泛应用于生产, 从而使台湾农业技术水平一直保持世界领先地位。

强化对农业科研的管理

为了加强农业科技研究发展的政策制定、计划执行、项目管制与运作, 台湾设立了相应的科研管理机构。

如1986年, 为提升农业科技水平, 加强科技计划的管理与考核, 台湾“农委会”成立“农业研究发展小组”, 1993年经过改组, 确定该小组的主要任务为:农业科技发展政策及法规的拟定;计划的规划、评审及预算编列, 计划的推动、管理、成果检讨与绩效的考核;人才培养及国际合作的规划、推动与管理;科技会议的筹划及其结论与建议事项的推动;与相关“部、会”、学术及研究机构有关农业科技计划的协调与联系。后来, 又改组为“农业科技研究发展委员会”, 主要负责农业科技项目的管理。农业生物科技的基础研究则由“国科会”生物处主管。

为加强农业技术发展规划及“国科会”农业科技研究发展计划的执行、管制与运作, 在“农委会”内部又设立“农业科技审议委员会”, 该委员会的任务是:农业科技研究发展方向规划的咨询, 农业各产业技术发展政策、制度、法规、策略及重大方案审议的咨询, 农业科研计划资源分配审议的咨询, 农业科研计划成果检讨审议的咨询, 其他农业科技发展事项的咨询。该委员会下设农业、林业、渔业、畜牧及生物技术5个技术领域审议小组, 各技审小组的任务是:对“农委会”个别产业技术发展规划及审议的咨询, “农委会”科研计划审查及管理考核咨询, “农委会”科研计划与业界合作事项协调及审议的咨询, “农委会”有关科研计划事项的咨询。

为加强农业科技研究发展计划执行绩效评估, 促使农业科技研究经费有效运用, “农委会”于2001年3月成立“农业科技绩效评估委员会”, 该评委会的任务是:以农、林、渔、牧及生物技术等领域科技研究计划为对象, 评估过去该领域的研究计划执行绩效;评估农、林、渔、牧及生物技术等领域科技研究成果所掌握的技术, 以提升台湾地区农业产业竞争力的效益。评委会设委员23—25人, 由“农委会”主任委员聘请学识优异、经验丰富, 对产业科技、经济充分了解的相关产、官、学、研界专家兼任。评委会在对各领域专业技术进行评估时。根据需要聘请该领域的相关专家若干位参与绩效评估。此外, “农委会”还设立农业生物科技“国家型”计划咨询委员会, 由7个领域的36位生物技术的知名专家组成。

健全的农业科技研发体系

台湾的农业试验研究机构是配合农业转型进程不断发展的。上世纪50至60年代, 重点建立种植业研究机构;70年代后,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为适应园艺作物、畜牧业的发展等需要, 先后成立了香蕉研究所、养猪科学研究所、台糖公司畜产研究所、亚洲蔬菜研究发展中心等, 形成了既有省级农、林、水产、畜牧等各业综合性研究机构, 又有糖、茶、烟、香蕉、养猪、葡萄、玉米等专业研究机构, 以及区域性的农业改良场等较为齐全的农业科研体系。

台湾科技人员创新研制的育苗机械

其中, 台湾中央研究院所属植物暨微生物学研究所、细胞与个体生物研究所、生物化学研究所、分子生物研究所、农业生物科技研究中心、基因体研究中心、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等机构主要从事涉农方面的学术与基础研究工作。以植物暨微生物学研究所为例, 它创建于1962年, 其基础性研究包括植物分类学、生理学、病理学、生化学、遗传学、生物学、生态学等方面, 其中突出的研究成果有高等植物染色体复制、稳定及分离, 植物基因表达的调控等。整合型研究包括植物分化的分子生物学研究、种子成熟蛋白的基因调控及生物功能、竹基因工程的基础研究与应用、中药生物技术研究、水稻基因组序列分析等方面,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研究当推水稻基因序列分析。目前, 该所正在进行水稻第5条染色体的序列分析工作, 预计在近年内可完成其全部序列测定工作。这项研究完成后, 将为生物技术在水稻生产中的应用开辟广阔的前景。

岛内各公私立大专院校下属农学院、农艺学科系均设立有农林研究所, 招收研究生, 并进行相关学术研究, 以培养农艺专家、农业科技人才为主。例如成立于1928年的台湾大学农学院, 设置了农艺、农工、农化、植保、昆虫、森林、畜产、兽医、农经、园艺、农业推广、农业机械、食品等13个系, 另有植物病虫学、畜产所、兽医、渔业科技、渔业生物试验、农业工程学等10余个专门的研究所。全院教师356人, 其中教授259人, 副教授97人。该院标志性成果有生育酚浓缩制剂, 山羊和水稻有用基因转殖, 应用卫星资讯开发精准农作物生产系统, 以及检测十字花科植物种媒黑斑病病原的半选择性培养基制剂等。

另一所成立于1919年的中兴大学, 设有农艺学、园艺学、畜产学、林学、植物病理学、水土保持学、食品暨应用生物科技学、土壤环境科学、昆虫学、生物产业机电工程学、农业经营学、兽医学等10余个系, 及农业推广教育、生物科技学、农村规划、兽医病理学、兽医微生物学、兽医公共卫生学等研究所以及兽医教学医院、动物疾病诊断中心、生物科技发展中心、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

台湾“行政院农委会”下属的农业科研机构数量最多, 在种植业方面, 包括:农业试验所 (下辖嘉义分所、风山分所、关西工作站) 、各农业改良场:台东农业改良场、台南农业改良场、花莲农业改良场、高雄农业改良场、桃园农业改良场、苗粟农业、蜂蚕业改良场、茶叶改良场、种苗改良繁殖场等;在畜牧业方面, 包括:畜产试验所 (下辖恒春分所、新竹分所、宜兰分所) 、家畜卫生试验所及各畜产繁殖场, 包括台东畜产繁殖场、花莲畜产繁殖场、高雄畜产繁殖场、彰化畜产繁殖场、澎湖推广中心等;水产业方面, 包括:水产试验所 (下辖高雄分所、台南分所、鹿港分所、台北分所、东港分所、台东分所) 、新港工作站;此外, 还设有省农业药物毒物试验所、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农业工程研究中心、农业机械化研究发展中心、台湾香蕉研究所、台湾渔业及海洋技术顾问社、台湾动物科技研究所等一些专门科研机构。

这些农业科研机构各自分工清晰, 任务明确, 分别有自己侧重的科研目标。以畜牧业科研机构为例, 省畜产试验所是综合研究中心, 养猪科学研究所专门研究大宗畜产猪, 疾病防治有省家畜卫生试验所, 宜兰畜产分所研究鸭, 新竹畜产分所研究乳牛, 恒春畜产分所研究肉、役牛, 另有苗栗、彰化、高雄、台东、花莲等5个畜禽繁殖场加以配合, 便于基础研究、品种和技术的改良科研以及成果推广三者之间的紧密联系与合作。

在台湾, 还有不少冠名“财团法人”的农业相关研究所, 它们一般由台当局农业管理部门或专门的企事业机构出资成立的非营利性的研究机构, 从事应用研究, 以加速提升农业技术为宗旨;同时, 它又是一个民间组织, 讲求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以包容性、前瞻性、尖端性为重点, 其成果转让为非独占性, 适时以多种方式推广至产业界, 并提供技术服务, 辅导培训农业技术人员。这类机构在种植业方面, 包括:农业种子资料中心、台湾烟叶研究所、亚太粮食肥料技术中心、台湾糖业研究所、亚洲蔬菜研究发展中心等;在畜牧业方面, 包括:台糖公司畜产所、财团法人养猪所、实验动物繁殖与开发中心、联合国粮农组织养猪所等;此外还有亚洲土地改革与农村发展中心、生物技术开发中心、亚洲农业服务中心、农业工程中心、台湾食品工业发展研究所、中华谷类食品工业技术研究所等。

以台湾食品工业研究所为例, 该所是1965年由台湾罐头食品工业同业公会、前“行政院国际经济合作发展委员会”及前“中国农村复兴联合委员会”共同筹划捐资设立, 初期目的是协助台湾罐头食品业提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之后逐步扩展研发领域, 包括食品与生技产业的关键技术, 成为目前台湾食品产业规模最大的研发与专业培训机构。1982年, 该所又成立菌种保存及研究中心, 2002年更名为生物资源保存及研究中心, 是目前亚洲最完整的生物资源中心。2005年本所成立南台湾服务中心, 进驻位于台南市的南台湾创新园区, 并于2011年负责营运“经济部”嘉义产业创新研发中心, 成为服务台湾南部地区各类食品企业的专门机构, 集农产品贮存、食品加工、食品工程、食品包装、食品调料、油脂加工、菌种保存、生物技术、食品分析、食品资讯等方面的研究开发和推广服务于一体, 为台湾食品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台湾联发生技公司研制成功的黑僵菌、枯草杆菌等生物性农药

与大陆相比, 台湾农业科技体系除学科门类较为齐全、综合性机构与专业机构相结合外, 还有一些自身的特点, 包括研究、教学与推广紧密结合, 人员交流顺畅;科研、中试、推广等系列科技工作分工合理, 相互衔接, 使科技成果能较快形成生产力;科技机构以自然地理区域而非行政区域设置, 能根据生产发展需要与农业结构变化及时调整;科研人员编制精干, 素质较高;国际学术交往频繁。

促进农业科技研发产学结合

受美国和日本的影响, 台当局十分重视产学 (即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 联合的科研体制改革, 通过制订和实施产学计划、投入资金、制定作业流程等加以推动, 把加强产学研攻关体系作为重点, 强化高校在科研中的作用, 把大学作为基础科研的主要基地, 科研机构从事应用型研发, 企业承担商品化研发和实用型生产。其主要特点是:拥有以产业为依托的大学及研究所等的学术研究机构, 建立了具有活力和市场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群, 加大对知识人才的吸引力。产学的有机结合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培育了技术人才, 在把知识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已被证明是推进科学研究同经济建设相结合的有效途径。

在农业科技研发方面, 台湾也十分重视产学结合。为鼓励科技人员的科技协作, 共同协助产业界研发前瞻性技术, 以维持台湾农业竞争优势, 1998年8月, “农委会”发布了《农业技术计划产学合作实施要点》, 经过2001年4月及2002年12月两次修正, 并补充颁布了《产学计划管理条例》, 就产学合作计划实施目的、产学合作计划范围、参与业者、业者研发技术已有初步成果条件、计划项目申报评审流程、项目计划执行期限、业者研发技术 (含专利) 使用权、经费使用规定、计划执行期末报告书、所获得之智慧财产权及相关研发成果、归属、管理及运用等作了明确规定。

该合作计划具体为“农委会”或所属试验研究机关以外的行政机关与产业界共同出资, 委托或补助学术单位或研究机构承担实施, 或“农委会”所属试验研究机关与产业界共同出资, 并由“农委会”所属试验研究机关承担实施。其中, 产学合作计划业者是指依法设立的公司、财团法人、非营利社团法人、农民团体与产业团体, 合作范围涵盖农、林、渔、牧、食品加工、环境控制机械及生物科技等, 同时明确“农委会”的经费支持主要用于人事费, 研究设备费, 包括杂支、材料、仪器设备维护等其他研究有关费用, 管理费和必要的技术转移费用。如为推动研发成果落实产业应用, 每年执行产学合作计划项数均超过100多项, 每年投入经费约2亿元新台币。

台当局积极鼓励民间业者参与农业技术研发, 提供优惠措施, 如依参与业者的条件办理优先技术转移及技术授权。即参与的业者配合出资比例若达计划总经费10%以上者, 可于计划执行期间及结束后1年内获得优先非专属授权, 出资比例达计划总经费30%以上者, 可获得5年以内的专属授权。

由于该计划将主管部门的研究能量向产业延伸, 结合学单位资源与农企业力量, 携手共同解决产业界技术开发的瓶颈, 对于缩短企业产品开发时间, 降低生产成本, 提升农企业科技水准, 促进产业升级与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起了重要推动作用。实施后不仅计划项目数量逐渐提高, 厂商参与意愿增强, 投入经费也持续扩大, 间接促进了农业相关产业发展。

这种产学合作创新机制, 一是加强跨部门合作, 积极促成跨国企业研发中心、岛内企业研发中心、与学界之间的研发创新合作;二是通过一系列的立法和机制创新, 建立起使公立科研单位的成果可通往企业的桥梁, 消除了公有科研单位科研成果不能被企业分享的障碍。并推动大学行政法人化, 公教分离, 评估大学与研究机构合作前瞻研究的产业科技绩效, 要求兼及技术授权和利用研发成果, 催生新科技衍生企业;三是大学与产业界的产学合作方式日益多样化, 包括业界担任学校董事会成员, 参与学校的研究与教学, 担任研发有限责任合伙模式下的各种策略伙伴等。但受限于产业发展轨迹和组织制度因素, 台湾产学之间在研发创新的互动关系上, 仍然有待提升。目前大学与产业的产学关系较偏向“研究与训练的开发”部分, 而少涉及“智财开发”端, 未来产学合作将往“智财开发”方向发展。

台湾农业科技研发主要成就

品种的引进与改良是台湾农业科研的重点之一。台湾长期坚持大量引进种质资源, 1967、1970、1986年曾3次组织引种团, 前往中南美洲、地中海、东南亚等地进行大规模有组织的引进工作, 1986年一次就引回各类农作物品种860余种。上世纪70至80年代仅引进的葡萄种质就达200多个。在广泛引进的基础上,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对种质资源进行试种驯化和改良, 培育出适合本土生产的新品种, 迅速推广。

台湾并不满足于仅对引进品种和技术进行改良, 而是不断开拓农业新科技, 在育种、水产人工养殖、食品加工、果树产期调节技术等领域取得一系列先进科技成果, 逐步扭转了依靠外来技术和品种的被动局面。“农委会”所属农业试验所及其分所均有相当规模的种质库。建于1973年的亚洲蔬菜研究发展中心, 有来自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科学家在此工作, 库藏植物种子达4.1万种、蔬菜种原多达5.6万个, 被称为全球最大的植物种子银行, 中心致力于提高蔬菜的产量与质量, 训练研究和推广人才, 为台湾农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多年来台湾杂交选育的水稻品种多达200种以上。其改良目标早期以产量为主, 其后重视抗病抗虫及米质优良品种的选育。目前, 稻米研究与生产以优质米为主要方向, 如育成的台农8号及9号, 香米品种台农71号等。如今在台湾各地, 已没有一处水稻秧田, 水稻育秧已全部实现工厂化。

甘薯原是以食用、饲料用及淀粉用为选育目标, 近年来以蔬菜、加工食品为主要生产目标。甘薯育种的成绩卓越, 除育成饲料用品种外, 尚有淀粉用、蔬菜用等不同用途的新品种, 同时育成适应不同季节生产的品种。

蔗糖早期的品种改良以引种成功的NCO 310最为著名, 具有早熟、高糖及宿根力强的特性, 栽培此一品种的面积, 曾高占甘蔗总面积的94%。其后育成的高糖、早熟、抗病虫品种均以F系列命名, 共计44个品种。

茶为台湾另一最具重要性的特用作物, 包括青心乌龙、青心大有、大叶乌龙、硬枝红心等4大名种。台湾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进行菇类的引种、选种、育种与建立栽培技术等试验, 目前菇类生产技术在世界上仍然居于领先地位。

近年来, 台湾以水果为主的地区品种更新很快, 新品种层出不穷。如甘蔗品种选育, 1959年台湾育成F146, 此后每隔2至3年就推出1个新品种, F系列品种推广面积占台湾甘蔗种植总面积的98%以上。芒果、木瓜、柑橘、百香果、番石榴、印度枣、梨、水蜜桃、莲雾与菠萝等也选育出许多优良品种。如莲雾, 将以往的夏季产期调整为全年均可收获, 尤其以冬果的质量最佳, 价格也最高。

台湾多年来花卉研究工作卓然有成, 蝴蝶兰、文心兰、唐菖蒲与菊花等配合健康无病毒种苗及保鲜技术的开发, 得以大量外销;近年来加强育种工作, 并利用生物技术设法开创新的花色。

在农作物生产技术改进方面, 如甘蔗条植法、菠萝密植法、葡萄1年2熟培植法、平地梨嫁接温带梨、莲雾产期调节以及各种果树矮化等都取得成功。大型养猪场及养鸡场的自动化管理技术已经达到普及, 牛瘟已被完全扑灭, 猪瘟、鸡瘟等主要家禽疾病快速诊断技术较为成熟, 已研制出猪瘟、新城鸡瘟及马立克等疫苗、猪瘟组织培养疫苗及猪霉浆性肺炎疫苗和牛流行热及牛鼻气管炎疫苗。可以利用胚胎移植技术, 大量繁殖优良动物品种。

再如水产养殖, 由于攻克了鱼、虾人工养殖等一系列技术难关, 基本实现机械化及自动化, 箱网养鱼、牡蛎深海养殖、淡水鱼混养、吴郭鱼单性养殖等获得成功, 开发的九孔立体式养殖技术蜚声国际。利用鱼贝类的基因工程, 开发质优、抗病、抗寒、无骨少刺的改良品种, 并使鱼贝生长速度显著增加, 提高养殖渔业效率。鱼病诊断技术及疫苗等研究亦进展快速。与上世纪50年代相比, 目前台湾水产养殖面积仅扩大1倍, 养殖产量却增加了近20倍, 产值更增加了近百倍。

在高新技术方面, 台湾积极发展自动化技术、生物技术等。“农委会”采用航空遥测技术, 迅速有效收集第一手资料, 为农业生产提供有效而准确的信息。用在农业生产上的自动化技术还有农作物受灾预测及遥测、地理资讯系统、卫星定位技术等。

在生物技术方面, 上世纪80年代, 台湾科技人员即利用组织培养大量繁殖、生产健康香蕉苗及高质量兰花苗, 如今已建立百余种作物的繁殖技术, 实际大规模应用的如草莓、康乃馨、金线莲、马铃薯、兰花、百香果等, 已形成作物组培苗的新兴产业。对水稻、芦笋、木瓜、玉米等作物的单倍体植株, 缩短品种改良所需的年限。台湾许多药用植物的研究也颇见成效, 特别是二次代谢产物的生产, 经由产学合作, 以红豆杉醇的研发最具成果。遗传工程研究发展也极为快速, 例如以基因工程为基础培育出抗虫白菜和甘蔗、抗轮点毒素病木瓜植株, 抗虫花椰菜植株, 抗毒素病植株甜瓜与苦瓜, 以及抗病害水稻、马铃薯等, 成功育成水稻抗稻热病及玉米抗露菌病新品种, 繁殖成功无病毒马铃薯及草莓, 采用生物防治方法杀灭虫害, 成功开发检疫杀虫处理技术。畜牧方面, 开发出多种生物技术防治疫苗。

台湾科技人员正在研发含有中草药的保健食品

未来台湾农业科技发展目标

未来台湾农业生产领域科技发展目标是建立高科技、高效率的农业生产体系, 提高台湾产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其研发重点是:加强生物技术的研发与运用, 创造台湾农业新的绿色革命。开发具有重要经济性状的新品种、生物性农业生产资材、诊断试剂、疫苗及高价值的二次代谢物, 与传统农业生产技术相辅相成。同时加强生物安全性评估, 避免产生人类无法预期的生物产品, 对于现有生态环境及生物群造成冲击;加速农业自动化与信息科技应用, 提升产业竞争力。积极推动农、渔、牧生产及农产品服务业自动化与电子技术的研发及应用。此外, 扩大充实农业信息网际网络, 提供各界完整、快速、正确的信息, 作为生产指导、运销规划参考。

在农村生活领域, 其研发目标是生产卫生、安全、高品质且多样化的农产品, 提升民众生活品质。其研发重点是:发展高品质多样化的农产品, 满足消费需求。运用品种改良、营养诊断、产期调节、生物防治、设施栽培及收后处理科技, 减少化学肥料、农药、饲料添加剂及兽药使用, 保障消费者饮食安全。开发有本土特色的稻米、杂粮、农特产品、水产品及禽畜产品, 强化本地产品与进口品的差异性;结合民间力量发展食品科技, 带动产业发展。共同开发冷冻、冷藏技术, 保留农产品原有特色、延长保存期限、扩大流通范围、提高附加价值。开发调理及半调理食品, 发展方便性、便捷性的加工食品, 带动消费潮流。针对现代文明带来的各种疾病, 开发特殊的保健膳食。

在生态环境领域, 研发目标是减轻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冲击, 强化农业支持生态环境维护的功能。其研发重点是:改进动植物生产、检疫防疫技术体系, 保护岛内农业生产环境。在生产过程中, 应用高科技使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冲击减到最低, 资源利用效率达到最适, 确保农业持续经营;加强开发综合性动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 建立快速、精确的诊断与鉴定技术;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利用, 维护自然生态环境。继续加强种原搜集、保存与应用, 发展珍稀及具有潜力物种的保护、繁殖科技。维护生物多样性;强化农业减少二氧化碳及其它温室效应气体排放量的功能;加强研发水土保持、坡地防灾及自然资源合理利用的技术;整合应用航测与遥测技术, 更新土地信息系统, 提供农业生产及管理所需信息。

台湾现代化养猪场

台湾农业科技管理与研发体系

3.台湾的“都市农业” 篇三

一、都市农业的含义

都市农业,一般是指靠近都市,在城乡边界模糊地区发展起来的,可为都市居民提供优质农副产品和优美生态环境的高集约化、多功能的农业。都市农业是现代都市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城郊农业的高级阶段,是发达的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市农业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休闲观光型都市农业,主要是指利用农业和自然属性满足都市居民休闲、观光、度假等需要的新兴都市农业项目,即基于都市居民回归自然的生活情趣新追求应运而生的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与旅游农业等,也可以是工厂化农业。因此,都市农业是现代农业在都市(区域)条件下具有一定超前性的特殊农业形态,是在都市(区域)条件下现代农业与其他产业日益融合而产生的功能作用日益多元化的特殊形态的农业。

二、台湾发展都市农业的几种类型和得出的经验

台湾的都市农业主要是在城市化、工业化过度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迅速提高的背景下,应市民对优美环境的渴望而产生的。台湾的都市农业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1.观光农园:开放成熟的果园、菜园、花圃等,让游客入内采果、拔菜、赏花,享受田园乐趣。目前仅台北市的观光农园就有柑园、花圃、草莓园、菜园、百香果园、茶园、莲雾园、香菇园、海芋园、葡萄园等10多类,经营面积达400多公顷,共有400多个农户参加。

2.市民农园:这是由农民提供农地,让市民参加耕作的园地。台湾的市民农园面积多达100公顷,主要分布在城郊或都市化地区。从承租目的看,台湾的市民农园既有自助菜园型,又有休闲游憩型,还有田园生活体验型。从市民农园内每个小区的面积看,台北市的市民多以10~33平方米为1单位,桃园、新竹等地则以66~330平方米为1单位。从经营主体看,台北市有农民将农地直接分块出租给市民,而中南部地区则大多由农会来管理或由承租户组成的管理委员会管理。从发展趋势看,有些市民农园与观光果园、花圃相结合,向多元化经营迈进,承租人或体验、或品茗、或游赏、或教育、或休闲,皆可依个人的兴趣自由选择。

3.休闲农场:这是一种综合性的休闲农业区,游客不仅可观光、采果,体验农作、了解农民生活、享受乡土情趣,而且可住宿、度假、游乐。例如,龙头休闲农场是一高山农场,位于嘉义市至阿里山旅游区的交通要道上,场内分茶园区、自然景观区、竹林游乐园、园游区、滑草区、度假山庄,人们在此可采茶、烘焙、品茗、滑草、烤肉、竹林浴等,是一个休闲、度假的好去处,也是人们去阿里山旅游的中间休息站。

除上述类型外,还有假日花市、农业公园、教育农园、银发族农园、森林旅游区、屋顶农业等其他型态,呈现出五彩缤纷的景色。经过10多年的发展,目前,台湾的都市农业处于普及阶段,主要特征是:(1)都市农业分布广,类型多;(2)都市农业的管理已初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特别是观光农园的管理体制已基本健全;(3)赋予都市农业以文化内涵,提升了都市农业的层次和水平;(4)强化了文化教育功能,如进行亲子教育等,使都市农业已摆脱了单纯的经济功能;(5)把都市农业与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业结合起来,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发挥了作用。

4.山合水易解读台湾休闲农业的发展 篇四

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是专业的乡村旅游与农业休闲规划与设计机构。设计院已经在该领域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做成功了很多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的规划设计,详细可查阅官网专题。在长期的实践中,专家们不断思考,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专家们解读了休闲农业发展的比较好的台湾,并从中总结出一些我们大陆可以借鉴的经验。

一、大力发展网站建设,方便游客获取信息

对于休闲农业这种综合了农业和旅游业的新型产业,网络媒体的建设无疑举足轻重:首先,“旅游”的概念本身就包括了对于其对象的信息的了解。其次,如果把旅游者和农场看作是交易的双方,休闲农业网站的建设,信息的提供,便具有降低交易成本,促成交易的作用。再次,休闲农业的网站,减少了交易者搜索交易对象的交易成本。台湾地区的休闲农业的网站,主要内容有:新闻发布,景点介绍,游区地图,旅游线路推荐,住宿餐饮服务,留言系统,乃至网上定房、定门票服务。通过这些信息,游客真是可以做到“足不出户,了若指掌”。

二、重分工合作,强调同一地区的联合根据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专家的了解台湾休闲农业已经实现了企业化,或是不同服务领域的合作分工。例如南投县清境农场,就是由“小瑞士花园”、“松岗果园”、“青青草原”、“国民宾馆”等组成,实现了观光、住宿、餐饮、娱乐的综合。很明显,这比起许多所谓“旅游农业”中的小而全,家家户户开展雷同的服务活动,有很大的进步。休闲农业,是将农业生产的初级产业,转变为结合农业产销与休闲游憩的农业服务性产业,它的特殊性,客观上要求各个领域人才的合作。草原的养护、牛羊的放牧,需要专业的牧民;而各种公园设施的设计安置,又离不开精通公园管理知识技术的人员。当人们认识到各自的比较优势,而采取

了分工合作的方法时,各方所分得的收益将大大超过单打独斗时所能得到的收益。

除了考虑到比较优势的原因,我们还应该看到休闲农业的基础设施共享。若干个小型农庄之间的合作生产,共同经营,或是结成策略同盟的举措,可以减少成本,增加效用。专家曾经游览过的新竹县峨眉乡湖光村休闲农业区,便是该村的若干家农户,在当地农会的推动下建立的。在那里我看到了挂满丝瓜的凉棚,停车场,宽阔的亲水步道等公共设施,虽然没有询问,想必也不是一家的财力可以完成的。

三、多样化,有形产品与无形产品相结合的贩售

产品售出,农民才能获利,这也是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的最终目的。在这里所指的产品,包括了一切能够给游客带来愉悦,带来正效用的消费品。休闲农业能够提供的产品,除去实体的产品,其它有卖点的奇观(spectacle)、氛围(aura)、风景(landscape)和主题(themes),都成为“情境消费”的产品。这也是“休闲农业”吸引众多游客眼球之处。

一方面,休闲农场对一部分景观收取门票,给农家带来新的收入。更重要的是,无形产品、“情境消费品”的“免费出售”,降低了农家在卖出有形产品时的交易成本。免费的“情境消费”,一方面创造了供游客实际消费的机会,另一方面又激发了游客消费的欲望。举例来说:“观鸟”几乎是休闲农场的必备活动项目,看鸟当然毋须花钱,但需要望远镜。如果农场、果园提供望远镜出租服务,自然会生意兴隆,财源广进。

四、休闲农业法规制度的建立保证了有序发展

法律法规的制定完善,保证了休闲农业这项产业的可操作性。各个休闲农场、农庄、农园,依照法律规定从事生产运作,避免了无序的盲目开发,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其盈利的可能性。更重要的是,交易的另一方游客,能够得到法律的保护,享受法规赋予他们的好处。这对于休闲农场来说,也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

游客了解到有各项法律规章在约束农场的行为,在交易中必然减少因衡量农场的可信度而付出的精力,对于农场的信任也比没有制定法规之前要大得多。

台湾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不足

在充分肯定台湾休闲农业取得的成绩和在发展中积累的经验的同时,专家们也注意到其中存在的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这些不足或是缺陷,可能会成为阻碍休闲农业深化发展的瓶颈。

一、休闲农业定位不明

现在台湾休闲农业发展存在两种趋势:一是把它视作都市休闲生活的再延伸;二是向纯粹的观光业靠拢。

而休闲农业自身的最大特色,便是它的综合性--生产、生活、生态三部分的统一。这些资源,相比较,单独的发掘所能带来的效益,比配合着开发所能带给游客的效用及农家的收益小。正如一种排列组合,本来是分散的单一资源,在合并后,却显现出递增的效用。而现在一些农场的开发,却是“一条腿走路”,忽视了休闲农业本来就有的多功能的特性。

二、活动项目存在诸多雷同

在台湾休闲农业提供的活动内容较为雷同。由于提倡“一乡一农园”,位置相近的几家,除了有特殊风景或人文风貌的,其它的从提供的服务,到推出的活动,乃至出售的产品,都是大同小异,通常游客只要到过一个农场,其它几家农场就不用去了。虽然有一系列的法规出台,但没有对经营项目有所规定或约束,久而久之,由于各自摸索发展又相互观摩,没能做到合理分割市场。这也是政府的规划管理功能尚未适时体现而形成的状况。对此,专家的建议是不运用行政命令强制,而是鼓励相近几家农场的自发性合作。

三、游客在休闲农场的消费不足

在对休闲农业的参观访问中,专家还看到:游客在休闲农场的消费不多。游客选择不消费,是因为此时消费带来的效用不及

不消费的效用,而这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消费者对于交易成本的预期。交易成本过大,会减少消费带来的效用。专家认为,造成消费乏力的原因具体有:可供选择的商品较少,缺乏特色。游客出游的目的主要是休闲与观光,购物消费是次要的。可供消费的服务并非农场长项。为此,要能有效促进游客消费,关键还在于揣测游客心理,迎合他们的实际需要,增加相互之间的信赖和确立长期关系。

台湾经验对于大陆休闲农业发展的借鉴

通过以上两方面的分析,专家认为:大陆在积极发展休闲农业时,应该吸取台湾同类产业的成功经验,同时也要避免出现类似的不足。就此专家建议如下:

一、建设休闲农业网站

网站要注重充实性、服务性、信息性,为游客提供正确必要的信息,注重与游客的互动,这样才能有效的降低交易成本。同时,在风格上避免千篇一律;只有个性化的网站,才能很好的吸引顾客的眼球。所谓“好钢要用到刀刃上”,那些中看不中的栏目,还是越少越好。

二、尽快制定有关法律法规

就专家所了解的情况,大陆虽然对休闲农业重视有加,但迄今为止尚未出台任何形式的法律规定,无法走上规范、有计划的发展道路。我们呼唤有关部门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引导和约束休闲农业的有序化、制度化经营。有了完善的游戏规则,才能保证效率和公平的实现。

三、鼓励休闲农场的合作

大陆各个休闲农业区的发展陷入“散兵游勇” 的境地,难以发挥规模经济的效用;同时小农经营的生产模式,不能适应休闲农业发展和游客的需求。可以选择在基层农村管理机构、行业协会、或是有号召力的个人引导下,自愿的组成策略同盟或是合并,借此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或是实现规模效益递增。(1)开发

5.台湾的农业发展 篇五

台湾发展有机农业的主要成效及其借鉴作用

20世纪以来,石油农业的发展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尤其是过量使用化学合成物对人体健康造成了相当程度的损害.顺应世界环保的潮流,大力发展有机农业已刻不容缓.进入90年代后,面对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严酷现实,台湾加强对农业新产业的开发力度,相继建立了一批生态、精致、休闲、有机等新型农业,为推进农业产业化升级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作用[1],有许多技术措施与管理经验值得借鉴.

作 者:翁伯奇 林娇健 王子齐 作者单位: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福州,350003刊 名:科技导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REVIEW年,卷(期):“”(1)分类号:F3关键词:

6.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状况 篇六

方贵

绪论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活的品质。随着都市生活的节奏进一步加快,人们开始强调慢节奏生活,利用休闲时间外出游玩,让自己的身心得到放松。当人们有了这样的需求,必然促使一个新的行业发展,从而为他们提供服务,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于是休闲农业在当今社会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品质。

接下来我们来谈谈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状况,进一步了解休闲农业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台湾经济状况等条件分析

台湾经济是一个典型的出口导向型经济体系。50多年来,通过进口替代、出口扩张、结构调整与自由化改革的发展轨迹,台湾经济获得了较快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下列四个时期。

一、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年)当时台湾人口剧增,物价飞涨,工农业生产几乎停顿,而军事性开支却占财政支出的一半以上,民众生活困难,经济濒临崩溃。

二、以农养工发展时期(1952-196O年)当时台湾经济基本上以农业为主,劳动力过剩,对外贸易和国际收支均逆差严重,外汇极度短缺,民众因收入低而无力消费进口工业品。

三、出口导向经济发展时期(1960-1986中)从1963-1973年,工业年均增长率高达18.3%,其中制造业的年均增长率达20.1%,工业产值在台湾GDP中的比重由196O年的26.9%提高到1973年的43.8%;出口贸易额中工业制品的比重由l960年的32.3%增至l973年的84.6%。至此,台湾工业建立起了一个以出口加工区为依托,以轻纺、家电等加工工业为核心的产业支柱,由此带动了经济的发展。

四、经济转型时期(l986年至今)经过近10年的经济转型,台湾经济在自由化、国际化方面取得一定进展,产业升级也初现成效,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工业占制造业的比重目前已达61.5%,其中信息产业发展尤为突出,其产值已名列世界前茅。

随着台湾经济进一步发展,人们收入水平得到稳步提高,必然要求该地区休闲农业进一步发展,来满足人们生活需求。用图来表示台湾经济发展状况如下图∶ 发展情况

根据台湾每个时期经济发展状况,可以将台湾的休闲农业发展分为以下五个时期∶

一、萌芽期(1980年以前)——观光农园草创期

萌芽期从1965年成立第一家观光农园开始。此时期多是以观光农园之型态经营,完全是农民自发性的尝试。其实农民开放农园供人采摘果实,目的在节省自己采收的劳力,尔后发现此举又可吸引游客的兴趣,而达到增收的目标,一时创造了旅游的风潮,为农家创造了不少的利润。

二、成长期前段(1980至1989年)——休闲农业探索期

1980年,台北市政府在木栅推行观光茶园计划,这是政府推广休闲农业的肇始。紧接着1982年台湾省政府执行“发展观光农业示范计划”。最具有指标 2

效应的是彰化县农会东势林场、台南县农会走马濑农场、宜兰县香格里拉休闲农场,在本期内相继设立营运。台湾休闲农业在此三大农场的带动下,树立了一种可借镜的经营模式。

台湾对休闲农业的定位与走向,在此时期都仍然在探索、磨合、适应之中。本阶段9年期间,休闲农业场家数增至141场。

三、成长期中段(1989至2000年)——休闲农业倡导期

本阶段的开端系1989年农委会委托台湾大学农业推广系举办“发展休闲农业研讨会”,会中确定“休闲农业”的名称,这对于休闲农业的定位与走向,产生关键性的影响。农委会同时颁布实施“森林游乐区设置管理办法”,发展森林旅游。

四、成长期后段(2000至2003年)——休闲农业茁壮期

2000年农业发展条例增订休闲农业的基本规定,显示政府对休闲农业的重视,从政策面提升到法律面。休闲农业法规随之也重订,同年订定“休闲农业辅导管理办法”,放宽申请休闲农场的面积到0.5公顷的规定,奠定休闲农业在本阶段蓬勃发展的基础。

五、发展期(2004年迄今)——休闲农业发展期

休闲农业发展到此,己达到了千家的高峰,故本期不再追求量的增加,而是企求质的提升。《休闲农业辅导管理办法》在2004、2006年,先后修订两次,主要精神在提升服务质量,促进稳定发展。诸如:休闲农场评选、休闲农业区评鉴等措施都开始执行。鼓励创意开发,参加国际旅展,其目的无非都在带动提升质量。发展趋势

当今台湾越来越重视第三产业的发展,从量到质的变化。如今台湾注重发展特色休闲农业,与当地民俗文化、文史资源、自然景观等相结合。具体发展如下∶

3.1 制定相关管理措施

台湾地区公布的《休闲农业辅导管理办法》,列出规划休闲农业区的条件,除了具有农业生产 和农村文化资源外,必须要有“丰富之田园及自然景观”和一定的面积(属于非都市土地的面积在 50-300公顷之间,属于都市土地的在

10-100公顷之间)。休闲农场可分设“农业经营体验区及游客 休憩区”。“农业经营体验区”作为“农业经营与体验自然景观、生态维护、生态教育之用”;在 区域内只能“搭建无固定基础之临时性与农业生产有关”的建筑物。休闲农场面积在 3公顷以上的 非山坡地或10公顷以上的山坡地,除可设立农业经营体验区外,还可设置游客休憩区,但面积限制 在农场总面积的10%范围内。休闲农场的设施应符合经营休闲农业的目的,以“无碍自然文化景观 为原则”,建筑物的高度不得超过10.5公尺,不超过三层,对住宿设施,建筑物设计等均有规定。这些限制都是尽量避免人为因素对自然环境景观造成的负面影响,使休闲农场有一个美好宁静的田 园景色,使游客摆脱城市喧嚣,身心安宁,融入自然。因此规划休闲农业,生态环境自然美是首要 考虑的因素。

恰到好处地开发当地文史资源提升知名度。文化和观光结合是开发休闲观光事业的源泉。休闲 农业结合文史资源才有丰富的内涵,这样才能提升知名度,而且做到经久不衰。

充分利用当地文史资源,民俗艺术,如草织、藤编、雕刻、手工艺品、地方舞蹈、戏剧、音乐 和古迹史话、传说,将过去和现实结合在一起,提升休闲农业的品位。如屏东结合民族风情、传统 文化和农渔特产,在不同季节开展不同特色的旅游,推行农业休闲观光活动。在宜兰将农业休闲、海上休闲和文化结合,举办节庆活动,使休闲和生活、产业相联结,更具活力。目前,宜兰的童玩 节,花莲的石雕节,屏东的黑鲔鱼节,苗栗的木雕节都有一定的知名度。

各地的名胜特产带动休闲农业达到各具特色。没有特色就没有竞争力。依靠当地自然环境、资 源条件、农渔特产、构建不同特色的休闲农业,是发展休闲农业的关键。名胜古迹和名优特产已具 有一定的知名度,是无形资产,与之结合,可以提高休闲农业的社会排名。

特产和特色观光相结合,推动休闲农业、休闲渔业。屏东垦丁地处恒春半岛南端,是有名的风 景区,春季又是黑鲔鱼回游垦丁外海的季节。结合休闲渔业,这里每年举行黑鲔鱼文化观光为主的 春游,展销黑鲔鱼、油鱼子等海鲜产品。屏东还结合农产品收获期,将农业特产如黑珍珠、香蕉、凤梨,融入一年四季的观光计划中,带动观光和休闲产业的发展。台东特产的旗鱼,能加工成多种 食品,台东县计划将产业、观光、餐饮、民宿等业者结合起来,举办旗鱼 4

节,推动发展休闲渔业。

借游览胜地,统一品牌,促进农产品外销。嘉义以阿里山带动周围山区营造观光环境,同时辅 导农业向休闲农业发展,以降低入世后的冲击。嘉义地处北回归线,宜于产茶,但优质茶名称不一,有梅山茶、竹畸茶、番路茶等等,为了创品牌、保质量、促外销,嘉义借用“阿里山”这三个字 的无形资产,把这个地方产的茶统称为阿里山高山茶,并与航空公司联合,提供给头等舱客人,以 此来提高身价开拓外销。

着力打造、发展农舍民宿,规划步行小道。民宿是拓宽休闲农业服务的方式之一。发展观光民 宿一方面可满足休闲客在农村度假休息的要求,另一方面向游客提供住宿、餐饮、文化等服务,增 加在农村的消费,有助于农民致富和农业转型。

农舍民宿和宾馆旅店不同,主要是民居农宅为住宿方式。自然简朴,舒适宁静,使来客置身于 农村田园风光之中,品尝农家饭菜,了解乡野趣事,感受家庭的温馨和农家乐,这是沟通城市居民 和农民的桥梁,有很好的发展前景。2002年台湾省有关部门公布了《民宿管理办法》,规范民宿经 营。由一般农舍办民宿需要适当改建,增添消防安全设备,农民必须先投入,增加了经营风险。2003 年初,台湾农业策略联盟发展协会还推出八家民宿办音乐餐,希望休闲客在音乐声中享受农村的乐 趣。音乐选用当地传统的音乐资源和大自然的流水风声,鸟鸣虫叫,与远方来客共享。

远足旅行,亲近自然,了解生态,了解农村社会生活,避免快节奏、噪声和污染,有益健康,休闲农业的发展得到岛内社会的重视。台湾森林面积占总面积的58%,林业资源非常丰富,农业部 门发展休闲农业,利用山区护林打猎小路,串联名胜古迹,如抗日战场、抗荷遗址、文化古寺;特 别生态环境如候鸟保护区、休闲农场、观光果园、农宅民宿等,供人们休闲远足健身之用。步道将 分散的村落、休闲产业、民宿和自然文化景观联成网络,可以向休闲客提供度假、住宿、餐饮等整 套服务,对带动休闲产业非常有利。步道不完全设在林区,在农区可利用乡间小路,田埂渠旁,规 划小道,这样既可保持农村环境又可使城市来客散步田野,悠然自得。3.2 创意和行销

台湾休闲农业产业在市场竞争中始终注意到市场区隔,以自己的特色,形成竞争优势。因而创 办出具有独特内容和风貌的休闲农业(场)成为首要任务。

统一做到资源化行销。休闲农业关系到客人在休假期间衣、食、住、行、文化和娱乐。休闲农 业区(场)应通过媒体和信息网络向公众介绍有关资讯,如交通路线、文化特色、农渔特产、日程、民宿、旅馆、价格、地址、联系办法等等。

目前,在台湾东部的中央山脉和海岸山脉之间已形成一条观光纵谷,形成有名的风景区。台东 部三个县(宜兰、花莲、台东)拟联合组成东部观光休闲联盟,共同开展休闲事业,借以达到三赢。

参考文献

[1]颇具特色的台湾休闲农业

7.台湾视频产业的发展历程 篇七

从今年的“金马奖”谈起

从今年金马提名情况也可看出, 大陆出产影片占了全部入选作品的绝大多数, 保守估计有80%。这显示台湾观众对于大陆电影并不陌生, 台湾影片评委实际上也代表了岛内绝大多数观众的意见。据了解, 许多岛内影迷提起大陆出产影片和大陆著名演员如数家珍, 十分熟悉甚至追捧。然而这也带来一个疑问, 因为台当局目前每年只允许10部大陆影片在台湾上映 (而且还是在报名影片中随机抽签的) , 因而本届“金马奖”提名片单里的大陆影片在岛内基本没有上映过, 这些台湾影迷究竟是从哪里看到的呢?

答案只有一个, 就是通过无所不在的视频网站。

实际上, 台湾观众通过视频网站观看大陆影视作品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今年5月, 台湾纬来电视台反映在韩国已经下档3个月的《来自星星的你》 (简称《星星》) , 首播收视率1.37%, 推算相当于有54万人收看。电视台负责人开心地宣布开出“红盘”, 因为这一数字刷新了纬来电视台韩剧首集收视的最高纪录。

但立即有台湾媒体发文指出, 岛内许多观众实际上早就在去年12月这部电视剧在韩国播出时, 即通过大陆视频网站爱奇艺, 与韩国及大陆观众几乎同步免费观看了这部电视连续剧, 甚至连千颂伊最爱吃的炸鸡配啤酒, 或穿的“韩流”服装, 乃至她擦的口红, 都已在岛内同步掀起风潮, 现在这一话题却反而随着《星星》在台的播出而逐渐淡去。

一位台湾电视业者说得很直白:“以前台湾播《冬季恋歌》都还有到5%收视率, 《星星》最高只有2%, 他们 (电视台) 靠韩剧赚钱的模式衰退了。因为大家都连到大陆去看视频, 好日子结束了。”

爱奇艺只是大陆著名视频网站之一, 去年底买下这部电视剧的播出权后, 立即和韩国几乎同步翻译播出, 让语言文字相通的台湾观众, 不惜通过“翻墙”软件, 登录大陆的视频网站来“追戏”。截至今年2月底, 爱奇艺播完这部电视剧的播放量达到13亿次, 平均每集6000多万人次收看, 目前则累积到近30亿人次, 而台湾电视台1%多的收视率实在显得有点悲情。即时、随选随看的特性, 让台湾大多数剧迷的眼球, 早就被吸到了大陆视频网站平台上了。

那么, 台湾的视频产业到底发展得如何呢?

台湾早期电视产业的发展

所谓视频产业, 其实最早就是专指电视产业。

台湾电视业出现于上世纪60年代初。由于缺乏技术, 1962年4月, 台湾省政府与日本富士电视台、NEC、东芝、日立等多家外国企业共同出资, 成立台湾电视事业公司 (简称台视) , 设立台湾最早的无线电视台, 后来又陆续成立了中国电视事业公司 (简称中视) 和中华电视公司 (简称华视) 。当时这些公司股份皆为国民党党产或是由“国防部”、“教育部”等官方机构所持有。

这些无线电视台主要是以VHF或UHF的信号方式发送。由于台湾地形多山地, 很多地方无法接收到良好的电视信号。因此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 在基隆有民间业者偷偷采用外国的技术设备, 尝试在山顶高处设立天线, 接收无线电视台的信号后, 再利用同轴电缆将信号传送至附近镇上的每个家庭, 并收取装机费, 每个月再收取月费, 这就是台湾最早的有线电视。

开始时, 经营该项业务的人自己并不制作节目, 而且因为有线电视为无线电视台增加了电视信号无法涵盖的地区, 电视台的观众越多, 市场基础与知名度便越大, 广告收入自然也跟着增加, 因此电视台业者非常赞同有线电视的出现。

后来, 有线电视系统开始进入城市, 将地方电视台的信号改善后提供给都市的观众, 将摩天大楼对空中信号的干扰所产生的重影与雪花加以消除, 让图像更清晰;起初大家相安无事, 直到有线电视系统将其他远端电视台的信号输入当地的市场, 当地的无线电视台开始感到威胁。而且有些有线电视业者也学着录制、编辑和播放自己的电视节目及广告, 与当地的电视台抢夺观众和经济利益, 民众俗称它们为“第四台”。

这在当时是属于违法的, 因此业者一直处于地下经营的状况, 然而官方取缔的效果不明显, 此后, 它们的数量越来越多, 达到数百家。1983年, 台湾“行政院”成立了“建立有线电视系统工作小组”, 参考外国发展有线电视的经验, 开始进行规划。1989年台湾“新闻局”成立“有线电视法草案研拟小组”, 同时“交通部电信总局”及电信研究所成立“有线电视系统标准研拟小组”。经过长期的审查评估, 终于在1993年7月公布了“有线电视法草案”, 内容包括总则、有线电视审议委员会、营运许可、节目管理、广告管理、费用、权力保护、罚则、以及附则等九章, 共计69条。

从1994年起, 台湾有线电视业者可取得暂时合法执照, 并于该年开始申请正式执照。原本的620家临时业者淘汰为260家, 由于淘汰数量约三分之二, 导致许多业者之间进行各系统的整合行动, 希望能通过申请而继续运营。

系统经营者及频道节目供应商

在台湾, 有线电视产业包括系统经营者及频道供应商两类。系统经营者是指依照台湾“有线广播电视法”核准经营有线广播电视的企业, 以提供线缆传输影音服务, 同时以视讯节目作为招揽观看用户的主要营业项目。频道供应商则是指以电视节目及广告为内容, 将之以一定名称授权予有线电视系统经营者播送的提供者, 这当中可能包括业者自行制作或组配的频道, 以及代理岛内外其他频道。也就是说, 在台湾, 有线电视系统经营者与频道供应商分属于两种不同性质的行业, 必须取得不同的营业执照或许可证书才可以开始经营, 在市场经营上也提供两种不同的服务方式。

1998年, 台湾《卫星有线广播电视法》施行后, 频道供应商若向“新闻局”申请登记为卫星广播电视节目供应者, 即可以利用卫星将节目、广告传送给有线电视系统经营者的企业。截至2006年4月底, 岛内共有97家领有卫星广播电视的执照或许可的企业。

早期台湾有线电视系统提供的节目服务类型比较简单, 包括新闻、资讯、谈话类节目及台湾产电影片、进口影片, 后又增加了综艺、游戏、舞台秀、海外报道、旅游资讯、宗教、财经理财、卡通、民俗、音乐、流行时尚、儿童幼教、体育以及戏剧类节目。

2000年, 台湾电视购物频道开始采用现场直播方式, 结合全天候的物流与客服, 提供消费者全新的购物方式, 带动了电视购物频道的快速崛起, 成为继邮购、网络营销、电话营销之后的新渠道。从2000年的“东森得意购”, 到2004年12月富邦集团的“富邦momo台”, 以及中信金控的“富跃购物”在2005年8月正式加入电视购物市场, 所销售的商品从旅游、金融商品直到3C产品, 2006年达到1000亿元新台币的规模。

2005年, 台当局主管电视产业的“新闻局”与业者当时共同推动频道区块化, 将电视频道划分为公益及阖家观赏、综艺、戏剧、新闻、电影、体育、音乐、购物等区块, 有利观众选择所喜好的频道。大体来说, 有线电视收视用户平均可以收看74至108个基本频道。2002年起, 部分电视台开始提供数字频道, 用户可增加收看30至60个数字频道。

进入数字化时代

2002年底, 台当局开始推动有线电视数字化, 在其大力推动的“新世纪两兆双星产业发展计划”中, 岛内有线电视系统业者竞相推动收视户装设数字机顶盒, 以享受有线电视数字化所提供的加值服务。其中由和信集团与澳大利亚媒体大亨默多克 (Rupert Murdoch) 新闻集团旗下所属的星空传媒所合资创立的中嘉网络, 2002年11月在其所属的新视波有线电视开始推动收视户装设互动电视所需的数字机顶盒, 东森媒体科技也紧接着在2003年初推动所属的e Box (数字机顶盒) 与加值频道。

2011年4月, 台湾“行政院”宣布“台湾高画质数字电视元年”推动计划, 决定以2012年伦敦奥运节目的转播作为台湾进入高清晰画质电视的起始点。“新闻局”投入5亿多元新台币经费, 补助业者制作更多优质电视节目。2012年7月起, 台湾无线电视信号全面转为数字播送, NCC (台湾“国家通讯传播委员会”) 要求有线电视系统业者配合数字化建置, 否则将不给予换照, 目标订于2014年 (后改为2017年) 完成有线电视的全面数字化。

数字化后的有线电视不再只是像以往有线电视只是节目内容的供应者, 而是平台服务业者, 有线电视成为7-11般的便利商店, 提供各式各样的服务, 包括通过机顶盒利用电视来转帐、购物、上网、查询路况、订票等。

台湾有线电视产业特有的历史背景, 使得消费型态必需提供收视户一次够足的模式, 收视户只要每月支付550至600元新台币的费用, 就可以收视100多个基本频道。提供数字有线电视服务的系统经营者主要采取频道组合的方式, 提供数字频道、数字音乐、互动服务等。

根据NCC统计数据, 目前台湾数字无线电视的电波涵盖率已达到83%, 岛内无线电视企业 (数字播出) 共有5家, 包括台视 (简称TTV, 拥有台视主频道、台视家庭台、台视财经台、台视国际台及海外播出的台视美洲台等频道) , 中视 (简称CTV, 拥有中视主频道、中视新闻台、中视生活台、中视美洲台等频道) , 华视 (简称CTS, 拥有华视主频道、华视教学台、华视休闲频道、华视美洲台和台湾“侨委会委托华视制播”的宏观电视台等频道) , 民视 (全称民间全民电视公司, 简称FTV, 拥有民视无线台、民视新闻台、台湾交通电视台、全球流行台等频道) , 公视 (全称公共电视文化事业基金会, 简称PTS, 拥有公共电视、DIMO频道、客家电视台等频道) 。

在有线电视方面, 目前台湾有线电视家庭普及率为64.05%。在数字化方面, 有线电视头端系统数字化已达70%, 但用户端数字化 (使用数字机上盒收看节目等服务) 仅约132万户, 比例仅6.33%, 其余为收看模拟讯号节目, 约482万户。

在卫星广播电视方面, 目前岛内经核准营运的卫星广播电视事业节目供应者有108家公司 (境内80家、境外28家) , 提供237个频道 (境内155个、境外82个) 、直播卫星广播电视服务经营9家 (境内5家、境外4家) 。由于以支付基本月费收看有线电视之营运模式普遍为台湾民众所接受, 使得需额外购买接收盒, 支付套装频道费用的卫星广播电视市场规模相对较小, 因此主管机关对卫星广播电视经营者采以低度管制。

台湾主要有线电视企业包括:联意制作公司 (简称TVBS, 拥有TVBS综合台、TVBS-News新闻台、TVBS-G娱乐台、TVBS-ASIA亚洲台等频道) , 纬来电视网公司 (简称Videoland, 拥有纬来体育台、纬来综合台、纬来育乐台、纬来戏剧台、纬来电影台、纬来儿童台、LS TIME电影台、纬来日本台等频道) , 星空传媒公司 (简称Star TV, 拥有卫视中文台、卫视电影台、Star Movies、Channel V、国家地理频道、卫视合家欢、ESPN、卫视体育台等频道) , 东森电视公司 (简称ETTV, 拥有东森综合台、东森幼幼台、东森新闻台、东森戏剧台、东森电影台、东森洋片台、东森娱乐台、东森购物台等频道) , 中天电视公司 (简称Cti TV, 拥有中天综合台、中天新闻台、中天娱乐台、中天亚洲台、中天美洲台等频道) , 八大电视公司 (简称GTV, 拥有八大第一台、八大综合台、八大戏剧台等频道) , 三立电视公司 (简称SET, 拥有三立都会台、三立台湾台、三立新闻台、三立国际台等频道) , 年代集团 (简称ERA, 拥有东风卫视、年代新闻台、Much TV、东风亚洲台等频道) , 非凡电视台 (简称Unique, 拥有非凡新闻台、非凡商业台、非凡国际台等频道) 。

此外, 还有富邦集团拥有的MOMO购物台和MOMO亲子台频道, 以及台湾寰球多媒体公司的环球综合台频道, 国卫传播事业公司的国卫频道, 卫台传播事业公司的台湾卫星电视台频道, 高点传播公司的高点电视台频道, 太阳卫星电视公司的太阳卫视频道, 台艺民俗传播公司的台艺卫星电视台频道, 华人传播事业公司的华人戏剧台频道, 霹雳国际多媒体公司 (由纬来电视网公司代理) 的霹雳台湾台频道, 大爱卫星电视公司的大爱电视台频道, 佛光传播事业公司的人间卫视频道, 中华福报财经网公司的中华财经台频道, 运丰国际多媒体公司的运通财经台频道, 万商国际传播公司的财讯财经台频道, 新台北迈视欧传播公司的恒生财经台频道, 财经网公司的全球财经网频道等。

数字汇流浪潮席卷而来

近年来科技汇流发展一日千里, 新兴无线宽带接取技术的不断升级, 不仅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更便利的创新应用, 宽带接取服务也由以往一种技术提供一种服务的方式, 逐渐转换为可涵盖包括数据、语音及影音内容等三种服务的数字汇流。这股新兴的科技趋势加速了电信、广电与网络通讯产业升级的需求, 也带来了新的市场动能与发展契机。

数字汇流同时也是四种传统上相对独立的产业的融合过程, 包括IT产业、电信产业、消费性电子产业和娱乐产业, 整合成一个新的更大的产业, 可以称之为流媒体产业, 即通过单一平台提供语音、数据与影音内容等应用服务。整个数字汇流过程乃是根据市场的需求而产生跨产业的融合, 例如微软出产Xbox游戏机, 由IT产业转战娱乐产业;又如苹果电脑出产i Phone智能手机, 由IT产业走进了电信产业。借由数字科技与内容的数字化, 数字汇流造就出覆合型的终端装置, 如智能手机和数字机顶盒等, 并提供整合式应用, 如在智能手机上下载音乐与电子游戏、处理电子邮件等。

数字汇流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工作与生活型态, 使产业结构朝向水平式整合方向发展, 而消费者不需再受限于特定技术或设备, 可以选择任何一个业者提供的传输平台, 取得他所想要的任何种类的应用服务时, 业界的竞争也将转向“以服务为中心”的竞争, 或者发展进一步的增值服务, 如远距离健康照护、移动金流、车载资通讯, 并衍生出新的文化创意产业、服务型政府或是生活娱乐产业。

也因此, 这一切都必须仰赖一个便捷、高品质且价格合理的宽带网络基础环境, 才能使民众普遍享受到数字汇流带来的福祉, 而整个通讯、传播及资讯的数字汇流, 基本上包含各种法律法规的汇流、运营平台的汇流、传输平台的汇流、多元内容的汇流、数字终端的汇流以及应用服务的汇流。产业类别, 取得更大商机与产业发展。

台湾网络视频产业发展现状

作为“台湾电信龙头”的中华电信公司, 原本是由台湾“交通部电信总局”投资设立的公营企业, 后来改为民营, 但仍有35%的“官股”。它一直是岛内最大的电信运营商, 主要提供长途电话、移动通讯、宽带网络媒体服务, 被视为数字汇流大战的最大竞争者。

然而, 中华电信也因其行事的官僚作风而在岛内广受诟病, 经常成为媒体指责的众矢之的, 消费者抱怨网络又慢又贵, 很多热门地点移动上网塞车严重, 就连前任台湾“行政院”主管科技的“政务委员”、现任“科技部长”张善政都不止一次批评其采取“不公平的竞争行为”, 是“阻碍台湾网络进步的一块大石头”。

过去中华电信独霸台湾网络市场, 宽频网络用户数以450万遥遥领先, 其他ISP (网路服务供应商) 业者, 或被嫌连接国外太慢, 或被抱怨连接岛内重要网站不够快。2012年2月底, NCC主委苏蘅罕见邀请全台湾五大有线电视系统 (凯擘、东森、中嘉、中部有线电视业者合组的台基网和经营台湾宽频的美国卡莱尔) 主管聚会, 希望除了中华电信宽带网络外, 有线电视业者能凭借其遍布全台湾的缆线, 建设出“第二条宽带高速公路”, 期勉业者能提供50M、100M以上的光纤上网服务。

建设“第二条宽带高速公路”的其中要角就是富邦集团旗下的凯擘, 通过保持较中华电信便宜近两成的低价策略, 开始积极建设20M到100M的宽带光纤网络, 将既有的CMTS网络提升至DOCSIS 3.0, 并推出宽带与数字电视的配套方案, 鼓励用户更换数字机顶盒, 迄今已拥有46万上网户, 使中华电信在宽带网络的市场占有率被逐步蚕食, 已从2012年的82.7%下降到2013年的79.7%。有线电视业者的目标是能达到四成市场占有率。

中华电信也不甘示弱, 其在2004年即推出互动电视服务 (简称MOD) , 初期发展处于“龙困浅滩”的窘境, 面对高渗透度的有线电视行业, 不论是在热门频道与内容的取得, 或是服务销售上, 皆受到极大的限制。随着中华电信的光纤网络带宽不断地提升, 推出更多高清节目与多元交互式应用, 对旗下300多万户ADSL用户, 通过网络提供双向的随选点播视频服务, 用每月120元新台币的超低基本费与有线电视业者正面对决, 终于在2011年11月一举冲破百万用户。接下来, 在新时代多屏平台的挹注下, 中华电信又推出能上传、下载双向100M的光纤上网服务, 将2014年底的目标设于200万大关, 期许成为台湾第二大的电视服务业者。

8.台湾生命教育的现状和发展 篇八

[关键词]生命教育;台湾;伦理教育;死亡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604(2007)12-0046-03

我国台湾地区自1997年年底开始在教育系统推行生命教育。1998年,台湾从中学一年级开始实施生命教育;2010年,“学校生命教育项目小组”成立。生命教育正式被纳入小学至大学16年的学校教育体系之中,但是这项规划没有将幼儿教育包括在内;2001年被定为“生命教育年”,台湾开始在包括幼儿园在内的教育机构中全面推行生命教育。为了提升幼儿园教师编撰幼儿生命教育教材的水平。促进幼儿园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2001年“与生命有约——幼儿生命教育教学观摩暨研讨会”在台北市召开,与会人员以台北市公、私立幼儿园教师为主。会议期间,有研究者对与会人员发放调查问卷,试图了解台湾幼儿园教师在幼儿园实施生命教育的现状。从回收的140份问卷来看。有高达85%的教师表示自己曾在幼儿园实施过生命教育;而15%未曾实施过生命教育的教师则将未实施生命教育的原因归结为幼儿阶段不适合实施生命教育、生命教育的概念太过抽象、不清楚生命教育所包含的内涵、不知道该如何进行生命教育等。虽然这是一项非正式调查,但是从中我们可以粗略地了解台湾幼儿园教师实施生命教育的状况。根据这一调查结果,笔者认为幼儿园教师对生命教育内涵的理解和把握程度会直接影响到他们进一步思考与规划如何在幼儿园中开展生命教育。了解生命教育是什么,这是幼儿园教师在幼儿园实施生命教育的先决条件。

幼儿阶段是一个人各种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将生命教育融入幼儿教育之中,这是近几年台湾幼教工作者积极研究的一项课题。该课题包括生命教育图画书的编绘、生命教育系统课程和教学活动的设计、在具体教学情境中实施生命教育课程以及教师对生命教育的反思等内容。

本文尝试就生命教育的理念与内涵、台湾生命教育的发展历史与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一、生命教育的理念与内涵

不论是中文的“生命教育”,还是英文的“lifeeducation”。都是很新的概念。由于文化与社会情境不同。各个国家或地区对这个概念的理解会有较大的出入,即使在台湾,学者们对这个概念的诠释也是五花八门的。

对生命教育的内涵虽然众说纷纭,但综观各家之言,笔者认为生命教育应该是全人教育,教育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以“爱”和“尊重”的信念来面对生命。生命教育的目标在于使人认识生命、爱惜生命、欣赏自己、关怀他人、拓展正向的人际关系,同时还能与自然和谐共存。能正确认识自己与世界的关系。增进生活智慧。

在台湾,生命教育的内涵涉及面十分广泛,包含伦理教育、宗教教育、死亡教育等范畴,但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个维度:(1)宗教取向:探讨生命的意义以及宇宙万物之间的关系,体会到生命的价值。(2)职业取向:着重认识自我,培养技能,对自己的生涯作适当的规划,达到自我实现的目的。(3)生活取向:着重培养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如生活适应能力、人际互动能力等。(4)生理健康取向:着重探讨预防疾病、维护健康、重视环保等议题,增进生理、心理健康。(5)生死取向:认识生命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并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

二、台湾生命教育的发展历程

1996~1999年是台湾生命教育的萌芽期。[2]当时。台湾台中市晓明女中将实施多年的伦理教育概念进行扩充,提出生命教育的基本理念,率先开始实施生命教育。这一时期生命教育的核心精神为“认识生命、珍惜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四大理念。生命教育教材由12个单元组成,即生死尊严、信仰与人生、良心的培养、能思会辩、敬业乐业、社会关怀与社会正义、全球伦理与宗教、欣赏生命、做自己真好、生于忧患、生存教育、人活在关系中等。这些教学活动浅显易懂,广受学生的欢迎,也为生命教育的推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也有学者认为,生命教育的四大理念与内涵仍嫌粗略,缺乏完整的理论论述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厘清与扩展,以推动生命教育在台湾的发展。

1999~2002年,台湾生命教育进入百花齐放期。台湾地区以生命教育为主题的书面出版物有200~240种之多。而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许多学者及文教机构纷纷依照自己对生命教育的理解。提出各种类似但也有相当差异的生命教育理念。这使得生命教育的内涵更加不确定,极大地影响了生命教育在台湾的普及。

不少人把生命教育与预防自杀画上等号,一想到生命教育便联想到预防自杀的问题。大约在1997年,台湾地区发生了多起学生自杀或杀害他人的事件,造成社会的震惊,因此,如何帮助学生珍爱生命就成为推动生命教育开展的主要社会因素。然而,生命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预防自杀,否则其内涵就太过狭窄。要让青少年远离伤害或暴力,其根治的方法在于防患未然,引导青少年建立正面的人生观。与同伴、家庭及社会建立互爱互助的关系。因此,生命教育应致力于这些根本问题的解决,而非消极地预防自杀。

2002~2004年为台湾生命教育的整合共识期。通过不断沟通与交流,2003年孙效智等20余位学者逐渐形成了对生命教育的共识。共同提出“生命教育教学资源建构计划”。将生命教育分为三大领域,即人生终极关怀领域,包含人生哲学、生死关怀及宗教教育;伦理教育领域,包含基本伦理、两性与婚姻伦理及生命与科技伦理教育;人格统整与灵性发展领域,包含教育学理论等,从而相对完整地呈现了生命教育的理念与内涵。

三、台湾生命教育的实施现状

目前台湾主管生命教育工作的最高行政机构为“教育部生命教育委员会”,下设四个工作小组,分别为研究、发展及评估组,课程与教学推广组,9币资及人力培训组以及宣传推广组。各组根据不同的主题,研讨不同的方案,以此作为生命教育委员会研讨生命教育政策的重要参考依据。

上一篇:120急救指挥调度中心总结下一篇:学校安全知识竞赛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