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让语言生动(共8篇)
1.作文让语言生动 篇一
好的演讲稿,语言应该是生动感人的。要使语言生动感人,必须做到:用形象化的语言,如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把马克思的“逝世”改成“睡着了”,这样不仅形象地写出马克思逝世的从容、安详的神态,而且也饱含了作者内心无限悲痛的感情。
在演讲中,如果演讲的语言不通俗,听众听不懂,就要影响演讲的效果。为了使演讲的语言通俗平易,我们须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演讲的语言要口语化。首先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不要一动笔就往书面语言上靠。写完后自己照稿念一念,看看是否上口,然后把那些不适合演讲的书面语改为口语化的语言。其次,要注意选择那些有利于口语表达的词语和句式。双音节和多音节的词语比单音节的词语容易上口,而且也好听。如“当我要写演讲稿时”就不如“当我要写演讲稿的时候”好听。
(2)演讲的语言要个性化。马克思曾经说过:“你怎么想就怎么写,怎么写就怎么说。”它告诉我们,不管“说”也好,“写”也好,都要用自己的语言,而不是别人的语言或现成的语言。
(3)要说自己的话。有些演讲者,爱使用一些“时髦”词,或是套话,或是从报刊、书籍上摘抄下来的,生硬地拼在一起的话。这样的语言听起来挺“新鲜”,究其实却内容干瘪,缺乏生活的真实。用自己的话讲,可能看起来很朴素、很普通,但却更真实自如,更富有吸引力。
(4)语言要生动感人。好的演讲稿,语言应该是生动感人的。要使语言生动感人,必须做到:用形象化的语言,如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把马克思的“逝世”改成“睡着了”,这样不仅形象地写出马克思逝世的从容、安详的神态,而且也饱含了作者内心无限悲痛的感情。
(5)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如《改造我们的学习》中的一段:“这两种人都凭主观,忽视客观实际事物的存在。或作讲演,则甲乙丙丁、一二三四的一大串;或作文章,则夸夸其谈的一大篇。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华而不实,脆而不坚。”这样的演讲稿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铿锵悦耳,很有吸引力。
2.作文让语言生动 篇二
一篇文章要想引起读者的兴趣,作者就要通过描述,让读者了解自己的意图和思想感情,使读者走进自己的内心世界,感受自己的喜怒哀乐,从而达到引读者入胜,让读者如临其境的目的。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的作文生动形象呢?
一、选材要生动形象
在弄清题目的要求、重点和范围以后,学生要认真搜集与题目有关的材料。在众多的材料中,选取自己最熟悉、最有新意、最能表达中心思想的材料,也就是围绕中心确定材料。例如,在写作文《那次比赛真有趣》时,可供选择的材料有乒乓球比赛、篮球比赛、拔河比赛等各种趣味比赛。在选择材料时,学生必须确立一个中心———是反映同学们的团结友爱, 还是反映同学们的顽强拼搏。最后根据中心,结合题目要求,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写作。这样才能突出主题,才能写出生动形象的作文。
二、语言要生动形象
作文要形象、逼真地反映客观事物,要能淋漓尽致地体现人物性格、兴趣、思想、品质等个性特征。只有具备鲜活且感人的语言,才算是生动的语言。语言生动的关键是给人以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的感觉, 把所描写的人或事表达得清楚明白、深刻透彻,以增强说服力。那么如何做到语言的生动形象呢?
1.用词要生动形象。要把人或事表现得生动、形象、逼真,就要注意动词与形容词的选用。例如,在《那次比赛真精彩》中,小作者写到:“选手们一个个摩拳擦掌,准备大显神威。随着“嘟”的一声哨响,拔河比赛开始了。拔河绳上的红缨被双方队员拉过来拉过去,比赛到了白热化状态。双方啦啦队大声为自己的队员呐喊加油, 队员们一个个面红耳赤,最终我们班得了第一名。同学们呐喊着、欢呼着、蹦跳着拥抱在一起。”小作者用了“摩拳擦掌、面红耳赤、大显神威”等成语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运动员奋发努力,顽强拼搏的决心。用了“呐喊、欢呼、跳着、拥抱”等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同学们欢呼胜利的喜悦场面,让读者身临其境。
2.描写要生动形象。 (1)环境描写衬托人物性格。例如,“仰望蓝宝石般的天空,漂浮着几朵雪一样的白云。它们在天空中无忧无虑地飘着,或浓或淡,还不时地变换着形状。”小作者用这段优美的环境描写,展现出白云的美丽姿态, 也写出了自己渴望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 (2)心理描写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例如,“我的心好紧张啊! 接力棒啊,你千万别掉下去,千万别掉下去! ”用心理描写写出了接力比赛时, 运动员紧张的心情,揭示了为集体争光的强烈愿望。(3)动作描写反映人物鲜明的个性。例如 ,“开幕式开始了 , 同学们带 着微笑 , 闪着一双双可爱天真的眼睛,高呼着响亮的口号,走过主席台。整齐的步伐仿佛踏过了整个春天。”小作者用“带着、闪着、高呼、踏过”等动词,写出了运动会开幕式的盛大,写出了同学们对运动会的渴望,为下文写运动会的成功做好铺垫。
3.使用修辞手法为文章添彩。一篇好的文章仅仅做到以上两点还不够,如果能使用恰当的修辞手法为文章添彩,那就更加美妙了。例如,当描写事物时,可以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给景物、动物和无生命的物体赋予人的特征,让它们活起来。再如,描写课间十分钟时,使用恰当的排比句,用整齐的句式展现出学生课间活动的场景, 活灵活现,丰富多彩, 恰到好处地表达了课间学生的欢乐。干巴巴的文章谁也不爱看,如果把修辞手法运用到文章中,就好比锦上添花、画龙点睛,能够让文章更加生动形象,让人读后念念不忘,这样的文章才是好文章。
文章是作者表达内心想法的载体,其最重要的是将真实情感表达出来,而要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就要借助一定的写作技巧。好的文章就是真挚的感情辅之以写作方法造就的。掌握了这些方法,可以帮助作者探索到人物及事物的内在,这样方能使自己的作文生动形象。
3.作文让语言生动 篇三
【关键词】记叙类作文 语言 生动形象 方法
语言是思维的外衣,这就好比一个人的衣着打扮,或光鲜靓丽,或整洁得体,都会直接影响着别人对我们的第一印象。中学生的作文语言也不例外。因此,中学生们在写作文,特别是写记叙类作文时,只有想办法为自己的作文语言进行“梳妆打扮”,使它变得“整洁得体”、“端庄秀丽”、生动形象,而不是拖泥带水、词不达意、枯燥乏味,才比较容易吸引读者﹙包括阅卷老师﹚的眼球,并紧紧牵住他﹙她﹚们的心,从而使我们想要表达的思想“尽得风流”。那么,怎样做才能使中学生的记叙类作文语言变得生动形象呢?当然,让中学生的记叙类作文语言变得生动形象的方法有很多种,在这里,我结合自己平时指导他们进行作文训练的实践及感受,试以下面这六种方法与同行共勉。
一、借助调侃的方式来吸引眼球,使阅读者沉浸其中,会心微笑
这种方法就是习作者在写记叙类文章时,凭着自己的奇思妙想而运作,以吸引住读者的眼睛往下看,让读者沉浸于习作者所创设的优美意境之中,产生意犹未尽之感,同时发出会心的微笑。
例1.高三,本来睡眠时间不多的我们还碰上了世界杯,每当碰到我们最关注球队比赛的第二天,上物理课时很少找得到可以昂首挺胸听课的学生。即使不碰上世界杯,能够昂首挺胸听课的学生也不多。物理老师曾经很气愤地在班里大吼:“是谁说上我的课,前一天晚上就可以不用睡觉啦?”
例2.同桌“海拔”不高,3的开方颇不足,2的开方稍有余。身材却率先步入一部分先“富”起来的行列。大概“富态”的人多惰性,同桌一般不与人发生“反应”,除非有强烈“催化剂”的“高温催化”,他才会动起来。
例3.镜子中的我,脸上的“小痘痘”大势已去,只有两三个“残兵败将”还在“坚守阵地”。看来这次与它道一声“再见”是为期不远了。
例4.高三的老班还是那么啰嗦,英语老师还是那么负责,物理老师还是身高有限相貌有限而体重无限……只是去掉了口语课,同学们都很怀念原来的英语外教,头发很少手毛很多,鼻子很高眼镜腿很短。他经常在买东西时说:“多烧欠﹙多少钱﹚?”还会带我们去吃KFC,当然是我们自己付钱,老外从来不请客,他们都是AA制。
如果是写记叙类考场作文,更有必要借助一些富有调侃意味的作文语言,变平淡枯燥为生动形象,化腐朽为神奇,这将会给写作者的考场作文增色不少,也会让老师在阅卷过程中产生无穷的回味,给阅卷老师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就有可能为考生自己争取到更高的作文得分。
二、采用移花接木的语言运用方式,将不同学科内的专用术语相互移用,形成妙趣横生的艺术效果
这种方法也可以简称为“移花接木”法,就是把常用于形容、描绘某类事物的专用词语﹙或术语﹚通过移花接木的方式,移用到别的另一类事物上来,以产生别具一格、妙趣横生的艺术效果。
例1.隔壁坐着一位“体积”庞大的男生,上课喜欢哼歌,而且时间和空间跨度都较大,从韩红到周杰伦,从《天路》到《双节棍》。我并不讨厌那些歌,但我很讨厌他,所以只要他一开口哼,我就用铅笔扎他的手,大概用了5“牛顿”的力,也不知道他疼不疼。但从他哼歌的“分贝”没有丝毫降低的情況来看,或许我应该用更大“牛顿”的力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
例2.新班头个子尚争气,没有给“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们丢脸,身材也符合咱中国国情——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是有点少年老成,大概是脑袋太过聪明的缘故吧,顶上“草木”稀疏,更显其老气横秋。幸亏他的发型是“地方支持中央”型,在风和日丽的日子里,倒也没有给人以萧瑟之感。
例3.吃饭乃人生第一件大事。当下课铃响过0.1秒之后,“饿死鬼投生”的我手捧刚买的饭碗奔向食堂时,地上的一颗小石子不知是怪我踩疼了它的身体,还是故意跟我过不去,偏偏要“不识时务”地跑到我的脚下,害得我在没有思想准备的情况下,就与大地母亲狠狠地“亲吻”了一番,结果是嘴肿得老大。更可气的是,我那刚买的新饭碗也已“英年早逝”了。
上述各语段的习作者都巧妙地借用专有、专用的术语嵌入自己的文章中,不但拓宽了记叙类作文语言的表述领域,而且增强了记叙类作文语言的表现力,让人读起来倍感清新诙谐、风趣幽默,引发会心的微笑。
三、巧妙运用修辞手法,精心遣词造句,增强记叙类作文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写作记叙类文章时,使用这种方法能“状难言之物(景)如在眼前”,能够形象地勾勒出事(景)物的立体特征,把事(景)物写活了。这种方法的运用,既能增强了记叙类作文语言的形象性和文学性,使作文语言文采焕然、瑰丽多姿,又能增强记叙类作文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例1.风,乘着春天的旋律潇洒飞来,柳条在发芽中延续青春;花儿在绽放中粉饰青春;我们,一路走来,在成长中感悟青春。成长的年轮让我们触摸青春。青春,好美,美得沁人心脾;青春,好亮,亮得光彩夺目;青春,好暖,暖得热情洋溢。青春是一幅画,一幅七彩的画。每一个正值青春的人,都手执画笔,尽情渲染,渲染出自己多彩的青春。例2.对友人,诚信者告诉我,诚实是培植友谊的金色种子;信任,是增进友谊的肥沃土壤,友谊之花的绚烂来自诚信的灌溉。对爱情,诚信者告诉我,诚信是爱情永不退色的秘密。诚信是刘兰芝发上钗化作的不可分离的鸳鸯;诚信是祝英台衣上纹散落的双双飞舞的蝴蝶;诚信是“山无陵,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亘古不变的永恒神话。例3.道家“山水说”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博论,而大海则把水的概念发挥到了极致。面对大海,所有的侏儒都成了巨人;面对大海,所有的巨人都成了侏儒。只有面对大海,才能懂得什么是浩瀚,什么是博爱;只有面对大海,才能感受什么是风险,什么是征服;只有面对大海,才能真正领悟什么是人生起伏,什么是潮起潮落……
例1将“青春”比喻为舞台剧,很有意趣,耐人寻味。句式灵活,整饬而有变化,具有灵动的气韵。例2连用比喻这一修辞手法,能化抽象为形象,使语句充满画面感,能引发读者很多美好的想象和情思。例3中,作者不但注意运用暗喻这一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还运用了引用、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和语言的节奏美。
四、运用特写画面技法,既使记叙类作文语言具有画面感,又能丰富文章的内涵,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所谓特写画面技法,就是采用特写镜头描绘出一幅画面的办法。“摩诘之诗,诗中有画”,才使得其诗在唐代诗歌的百花园里摇曳着独特的风采。学生在写记叙类文章时,如果能够用文字“刻画”出一种画面,再现一个场景,使“文中有画”,让读者身临其境,那么这样的文章就可以众多的学生作文中脱颖而出。例1.相隔不过几米,奶奶每过几分钟,便会放下活儿,“老头子!”奶奶这么叫。爷爷不应,奶奶便急,迈着碎碎的步子走到跟前。爷爷好好的呢,在藤椅上睡熟了。于是她孩子般地笑嗔:“这个死老头子,人家喊了也不睬。”这样的事天天发生。例2.奶奶依旧用着最原始的柴灶。她说煤火只用来煮饭太浪费,气又太贵,所以还是烧柴好。于是,在那野草疯长的季节里,我和妹妹就跟着爷爷的斧头活跃在山野间,砍倒,捆扎,背回家,排开,晒干,一捆捆的柴草就进了柴房。于是,无数个炊烟袅袅的时刻,我和妹妹就可以在奶奶的灶膛里看到毕毕剥剥的声响里奶奶通红的笑脸。特别是在冬日,爷爷烧火,奶奶做菜,我和妹妹则抢着依偎在爷爷身边取暖。一串串欢声笑语伴随着袅袅炊烟升上天空,诉说着冬日的温暖。
例1是一段描写爷爷奶奶之间一幕日常生活情景的文字。这段文字表现了爷爷奶奶历经人生风雨之后晚年生活中的相互牵挂、温情与爱:人在眼前,也要时刻知晓他是好好的,以求心安。这种心灵深处时刻牵挂的爱,通过几分钟便放下活儿“叫”,得不到回应时的“急”,以及紧接碎碎步子的“迈”,像孩子般笑容的“嗔”等动作,形象鲜明地刻画出来,展现出一幅人世间最美丽的“爱”之风景画。读来令人荡气回肠。例2这段文字里,表现了一个普通农家的质朴人情和幸福温情,抒写了作者对农家生活的独特感受和理解。那毕剥作响的柴火,那火光映红的奶奶的笑脸,那爷爷烧火奶奶做菜的温馨和谐,还有那“我”和妹妹抢着依偎在爷爷身边取暖的天真可爱的画面,都生动地刻画了一个普通农家诗意洋溢的生活图景。而“一串串欢声笑语伴随着袅袅炊烟升上天空,诉说着冬日的温暖”的语句则为读者留下了深长的意蕴。
五、采用“旧瓶装新酒”的语言运用方式,使作文内容别开生面,妙趣横生
这种方法可以简称为“旧瓶新酒”法,就是将记忆中现成的诗文名篇名句、流行歌曲等改編成新的且符合学生生活情境的内容,能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让人读了之后击节叫好。
例1.“读书”日当午,汗滴“脚”下土。谁知“作业本”,“字字”皆辛苦。小作者仿照古诗《锄禾》的形式,创作出了此诗,形象地反映了当前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实际情况。
例2.晚自习时,几个同学在“咯咯”地嗑瓜子,教室里“余音绕梁,一时不绝”。当时也有同学戏称这一情景为:“听取‘瓜’声一片”。此片段中,小作者只是巧妙地改换了几个字,就使得文章情趣盎然。
例3.昨晚“月朗星稀”,“夜读不知疲倦”。试问“催我”人,却道“懒虫一个”,知否知否,“读书趣味颇多”。此词作的习作者巧妙地变用了李清照的《如梦令》一词,形象地再现了学生宿舍里的众生相:有人读书寡味,恋床不起;有人痴迷于书,沉读过度。这种做法比起直白地叙述情景,要有韵味得多。
六、将名言名句、流行歌词等恰当地引用到记叙类作文的语言运用中,收到了言简意丰、出奇制胜的效果
例1.比赛那天,尽管我们的啦啦队在场边“叫嚣呼东西”,可是我们的球员却“隳突呼南北”,这场球踢得也太邪门了。﹙引自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例2.家长会后,同学们“满座寂然,无敢哗者”,与往日截然不同。﹙引自清林嗣环《口技》。)
例3.巴尔干半岛上战火刚刚燃起之际,俄罗斯就表现出“路见不平一声吼”的姿态。但遗憾的是,并没有做到“该出手时就出手”。﹙引自电视剧《水浒传》主题曲﹚
上述各例通过恰当地引用古诗文名言名句、歌词等使文章语句精炼传神,比起平淡直白的叙述描写等更能让人长久回味,收到了言简意丰、出奇制胜的表达效果。
4.如何使作文中的语言具体而生动 篇四
内容摘要:要想使自己作文语言具体而生动,我认为离不开平时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细心观察,体验生活,对于不能体验的一些,我们可以借助报刊杂志课外书籍去获得。除此之外,必要的写作技巧也是让语言生动起来的必要手段,如修辞,引用诗词典故,叠词的运用,一连串动词形容词的运用等。
关 键 词:语言具体生动观察修辞
谈到作文中的语言,这是令很多学生困惑的问题,老师一面要求我们的语言要真实,一面又说不能是大实话。我们同学平时的作文中也极易出现这两类情况,一是语言不够真实。比如,妈妈教育我们要好好学习的,总是,你要认真学习,这样才能对得起父母,对得起老师,要做好社会主义接班人等等。当然,这样的语言是存在,但生活中我们很少有人会用这样的语言,即使有也可能是另一种表达方式,这样的语言就是一种失真,让人觉得很假。而另一种情况就是,语言是生活化的语言,但是不够生动,显得干巴巴的。比如,老师父母教育我们时,都是好好学习,要听话等等,是的,生活中确实有这样教育孩子的父母老师,但这样的语言真实,却不够生动,没有了个性,作文达到了真情实感,却也淹没在众多的作文之中。我们也常常羡慕别人文章的语言,每一篇,每一句话,甚至是每一个字都值得推敲玩味,而我们徒有“羡鱼情”。那我们怎样使自己的语言具体而生动呢,在此我谈点我自己粗浅看法。
要想使作文语言生动,首先必须让语言具体而真实。在我不长的教学生涯中,经常看到学生作文中语言夸大甚至失真。写拾金不昧的,总会是,我是少先队员,红领巾,老师教育我们要怎样怎样。写乐于助人,总会有这样的语言,这是我们应该做的。写父母教育自己的,在父母的教育下,我终于认识到自己错了,我决心要怎样怎样。写小商小贩的语言,因为缺少观察,他们永远是自己想象出来的样子,文绉绉的,买肉的总会问“小朋友,你要几斤啊”如果我们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他们不会这样去问你要多少,他们会说“好嘞,来多少?”诸如此类的情况还有很多,在此我不一一列举。究其原因有很多,在此不作探讨。那么怎样才能让自己的语言具体而真实起来呢,是否就是直接把生活中发生的事,所说的话,照搬到文章中来呢,甚至是污言秽语,这样就真实了吗?当然不是,文章
语言的真实需要我们细心地观察生活,我们的语言来自于生活,但又非简单的照搬生活。
首先,我们必须细心地观察生活,实事求是,才能有真实的语言。观察生活,先要观察我们周围的人事物。比如,父母的语言特点,各个老师的特语言点,各行各业的人说话特点。春夏秋冬四季的特点,我们不能写出穿着裙子赏梅的句子。同是郊游,同学们可能觉得很开心很愉快,老师则担心孩子们的安全,家长可能会想,又不知道去哪疯了,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件事的态度是不同的,因为他们的立场不同,这些都需要我们细心观察,并设身处地为你所要描写的对象去想,并非想当然以自己想法,自己的语言来代替别人的语言。其实要做到这点并不难,只要我们能成为生活的有心人就可以了。
以上这种观察是不带有目的性的,那么下面我们谈到的就带有一定目的性的观察生活。我们中学生所接触到的世界相对而言是比较窄的,这就需要我们有意识地扩大自己的世界。比如,我们城市中学的学生可能对农村生活并没有多少体验,这样我们可以有意识到去体验一下农村的生活。这样的体验可以亲身实践,也可以通过与朋友的交流去获得的,我曾经布置过这样一篇作文,记一件公交车上的发生的事,自己命题。那么这对于家庭条件比较好的一些同学就有些难了,因为他们几乎不乘公交,这样,他们只好自己去体验一下他们未曾体验过的生活了。这是在作文布置后及时补救,可是考试中的作文是没有时间让你去准备的,这样,我们在平时就要有目的的去体验我们不曾体验到生活,观察世间万象,让它们都能真实的呈现在读者面前。
这是一种有意识的观察,亲身去体验,但并非所有的经历都要自己去体验,比如,我们学生们不能参与的活动或者这个年龄段所不能经历的一些事,那么这些的获得,我们可以从报刊、杂志、电视等一些传媒去获取。总之,我们要扩大我们的生活经验,来让我们作为语言真实而丰富起来。这是谈到怎样让作文语言具体真实起来,下面我们来看一下真实之后语言的生动性。
提高语言运用能力,除了细心观察之外,还需适当地运用一些表达技巧,作文的语言具有真实性还不行,还必须生动,这样才能让读者提起兴趣。那么怎样让它们生动起来。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运用一些写作技巧进行尝试。
恰当地运用一些修辞手法。修辞是指依据题旨情境,运用各种语文材料,各种表现手法,恰当地表现写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的活动。它的运用不但使文章语言生动活泼,而且能调节音节,增强语言的音乐美,增强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
如:“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句,意思是说“春天快要到了”。但是作者使用了拟人的手法,把春天比拟成一位美丽的小姑娘,迈着轻盈的步伐向我们走来,这样一写,比“春天快要到了”更能表现出春天的可爱和多情,同时又不影响句意的表达。
再比如:“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一句,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远处山峰的起伏连绵、高高低低而又具有动态的特征,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
这些都是文章中的一些优美而生动的语言。其实我们的作文中也可以用这些修辞。比如,这样去描写一个瘦子“他很瘦”,这三个字能准确的表达意思,但却不够生动,那么我们试试用一种修辞,“他像根电线杆”“衣服穿在他身上像挂在衣架上似的”这些说法既能准确的表达意思又很形象,这就是修辞让语言生动起来。
当然,修辞手法的运用要以语言环境的需要为原则。写作中的修辞手法还很多,像对偶、夸张、反问、设问等等,如果能恰当地运用,一定能使作文的语言活起来。
除了使用修辞这种技巧之外,我们还可恰当地引用一些诗词典故,也是使文章语言美起来的必要手段。这种手段的前提就是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如,《中国石拱桥》这是一篇说明文,本来想让说明文的语言生动就非易事,而作者却引用一些诗词,使得要说明的对象生动形象。作者对拱桥的介绍说它是“初月出云,长虹饮涧”,石拱桥我们可能没见过,但是,“初月”、“长虹”我们都见过,不仅具体而且形象。这就是恰当使用诗词的作用,不仅使语言生动,也可看出一个学生的文化修养。我们自己的作文还是可以使用的,比如我们在谈到梅花品质时,那么我们平时积累的一些诗词就会派上用场了,如,“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梅花香自苦寒来”等等。我们可以恰当的引用诗词,但不要画蛇添足。
同样,准确地运用一连串的动词或形容词,会使你的作文中的形象美起来、凸现出来,使文字具有音乐美。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描写雪地捕鸟是这样写的:“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筛子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其中运用了这样一系列动词:扫开、露出、支起、撒、系、牵、看、拉、罩,细致地描写了雪地捕鸟时的各种不同的动作,准确生动而有层次地描绘出了捕鸟的全过程,写出了儿童捕鸟时的惊喜和兴奋。
再如《孔乙己》一文中: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这是孔乙己前后两次出场所用到的动词,“排”、“摸”、“用手走”因为前后两次孔乙己的经济状况并不相同,前一次,虽然没有钱,但偶尔还能吃几次酒,又想努力摆阔,一个“排”字就把孔乙己的性格刻画出来。而后一次,孔乙己已经落魄到偶尔吃一次酒的可能性都没有了,只能哆嗦到“摸”出他的酒资了。“用手走”这里的走字再一次说明了孔乙己的落魄。一个动词尽显人物性格与经济状况。
叠词的使用,不仅能使描绘说明更加准确,而且能使语言具有节奏感,从而让语言富有音乐美。如朱自清的《春》中的“微微”、“渐渐”、“软绵绵”、“轻悄悄”、“稀稀疏梳”、“密密”、“抖擞抖擞”、“舒活舒活”等,这些叠词把春天的惬意,人们的舒适表露无遗,也道出了作者对春的喜爱。
在作文中还可以使用一系列的同义词、近义词或反义词,使得语言富有变化;长短句的使用,注意词语感情色彩的变化,使得作文语言的生动形象。
5.作文让语言生动 篇五
写作目标
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没有娴熟的语言技巧,如同没有精良的手艺,难以把一块用事实与思想凝聚的高级面料缝制成一件合体的、漂亮的外衣。只有生动形象的语言,才能感染读者,增强文章的魅力。生动形象的语言表现在:写景时,绘声绘色,使人如身临其境;写人时,神形皆备,让人如见其人;论理时,亦庄亦谐,准确鲜明,给人一种内在的逻辑感染力量。
对于初中生来说,如果能做到把围绕主题所选取的材料先在心中反复酝酿,尽量立体化,如一幅美图出现在脑海中,再用恰当的语言、灵活的方式描述出来,那么写出来的必定会是一篇优秀的文章。而这“恰当的语言”的使用,“灵活的方式”的采用则是本专题训练的重点。
技法精讲
一、语言要有画面感。
生动形象的语言的第一个特点是以文字作画。朱自清在评价孙福熙的散文时说:“他的文几乎全是画,他的作文便是以文字作画:他叙事,抒情,写景,固然是画;就是说理,也还是画。人家说‘诗中有画’,孙先生是文中有画;不但文中有画,画中还有诗,诗中还有哲学。”(《山野掇拾》)朱自清自己的散文更是如此,比如(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春》一文中的片段:“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多么鲜明的一幅春花图啊,真是可感、可触。我们作文时也要有作画的意识,脑海中应有清晰的画面。
二、语言要有流动感。
生动形象的语言是流动的。要想使你的作文语言流丽清脆,让读者读后感觉像吃了一口甜脆的鸭梨那样,感到清脆爽口,就要使语言具有流动感。这样,才能使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这种流动感体现在作文中,就是用字要稳,表达方式和句式运用要灵活,要使每句话都像钉子钉在木头上那样铁定准确,又像一股清新的流水一般自由,流畅。
在写作时,可以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兼用其他表达方式,使文章具有流动感。否则,拘泥于一种表达方式,会给人以呆板的感觉。那么,语言怎样才会有滋有味?在写作时,可以运用对偶句,使语言精练;使用散句,让语言具有流动感;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让语言产生一泻千里的气势;运用适当的反复,使文章产生一种一咏三叹的节奏。骈散结合,才能使语言读起来有滋有味。
范文引导
(2009年上海市中考满分作文)
让梦飞翔
一考生
光,照在镜子上,镜子把它聚积折射在我身上。我,在这光束织成的小天地中来回穿梭,编织一个个彷徨不定的青春之梦。
——题记
一个没有月亮的暗夜,我走在灯影下,忽然闻到一股陌生、悲寂的气息。郁闷感随之而来。好想长大,走过这无聊、乏味的豆蔻年华。我以窗为镜,一个平凡的身影出现在眼前:痘满面,身材走样,唉,活脱脱一只丑小鸭!
似乎听到一个来自远方的声音在呼唤我,我蓦然回首,看到眼前美轮美奂的景象,惊呆了,流星,呀,流星!我想许个美丽的愿望,可是许愿的时间已经在我的无比诧异中悄然逝去,流星划破无边的夜空,消失在天的尽头。我不觉落泪了,怕是这自怨自艾的脆弱的心灵碎了,碎成了这滴落的泪珠吧。我惋惜这易逝的、短暂的美丽,是否我的生命也应该如此璀璨一回?这样的灿烂,我曾经有过吗?
我被自己囚禁在自卑的牢笼里,找不到出口。心痛得麻木,茫然,痛得不知所措。我就这样呆坐在窗前,许久、许久„„
不知过了多久,曙光照开了我惺忪的睡眼。我深深地呼吸了一下窗外新鲜的空气,走到镜前,舒展双臂,长长地伸了个懒腰。仍旧平凡无比的我,忽然间,展开一个奇异的笑容,镜中的我陡然亮丽了起来,像一只振翅欲飞的蝴蝶,充满了生长的激情与活力。此时,我的眼前忽然浮现出流星的璀璨光芒照亮夜空的那一瞬间„„
一切尽在不言中,我张开手掌,把金色的阳光小心翼翼地捧着,两手弯曲,折合成心形,对着镜子、对着自己!
让梦飞翔/我生活在自我小天地间/忧伤、自卑是我的衣裳/有一天,曙光照射在我的身上/击碎了我的忧伤/于是我张开翅膀/冲出自我的牢房/任由丝丝阳光/编织新的梦想/我展翅飞翔/与梦想同行!
——后记
推荐理由
本文细腻地抒写了一个女孩从自卑到自信的成长蜕变过程,语言很富有诗意,让我们读起来感到清新流畅,这得益于作者构思的匠心独运:
1.从“暗夜”到“曙光”,两幅画面,充满诗意,对比鲜明,却又前后连贯,一脉相承,如运行中的地球,虽有明有暗,却又自然而然,令人惊喜,催人奋进。
2.文章的语言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美得醉人,却又自自然然,可谓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丑小鸭”“自怨自艾”“心痛得麻木”“亮丽了起来”“小心翼翼”多么朴实无华;“豆蔻年华”“美轮美奂”“璀璨”何等生动形象。本文的语言不矫揉造作,呈现天然气质。
3.文章的题记和后记遥相呼应,使得结构浑然天成。尤其是后记,既有对比,又有比喻,如诗如歌,朗朗上口,鼓舞人心,突出了文章的主题。综观全文,作者不仅是在用文字作画,而且语言也极具流动感,很是令人惊艳。
佳作示范
小河秋韵
□廖选艳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刚刚拜读了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我在心里思虑,秋天真是这样一幅惨景图,真这样萧条、落寞吗?我不知道,带着满腔疑惑,我走出了家门。(以名诗引入,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运用反问句式,造成悬念。)
顺着崎岖的小道,我来到了河畔。夕阳西下,小屋、橘树、飞鸽、天空,全都笼罩在透
明的微红色的轻纱中,整个世界都充满了温柔。俯视河面,秋风乍起,微波粼粼,忽然一只小鸟飞了过来,调皮地用它那灵活的翅膀撩起水珠,水面上立刻荡起一圈一圈的光晕,慢慢地扩散开去。小河也是一名出色的摄影师,拍摄下小屋、橘树、飞鸽、天空、残阳,揉碎在恬静的水波中,羞羞的,涩涩的,唐人曾说:“好是满江涵返照,水仙齐著淡红衫。”此言不虚。(动词、形容词等的灵活运用,使画面活了起来。比喻、拟人、引用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将秋景点缀得很有生气。)
我继续欣赏着这风光旖旎的山水画,有点“沉醉不知归路”了。我情不自禁地涉足水中,蹲了下来,把手伸进浅浅的河底,捧起一掬清澈的河水。凉丝丝的,滑溜溜的,我陶醉了,久久不愿把手缩回。白居易有诗云:“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不是吗?逆着夕阳,水这边多绿呀!绿似翡翠,绿似珍珠,绿得不野,绿得不浊;水那边多红呀!红如胭脂,红如朝霞,红得不腻,红得不妖。二者向江中逐渐融汇,是那样温存,那样细腻,引得我不住遐想翩翩。(情景交融,这是写景之极致。)
我狠了狠心,将手从水中提起,看溅起的水珠随风而落。回首岸上,发现那里也充满着诗情画意:天空高远,时而有鸽哨从头顶划过;橘树穿上了秋的礼服,叶灰绿灰绿,苍苍翠翠,果橙黄橙黄,深深沉沉;旁边点缀着零星的农民,他们有的从容走过,有的驻足眺望,将丰收的喜悦满满地写在脸上。李绅说:“叶满丛深殷似火,不唯烧眼更烧心。”是啊,多迷人的秋景图,将我的身心渲染得纯纯的,醉醉的!(动词恰到好处的使用,准确而又生动地将画面形象地烙进了读者的脑海中。)
时间过得真快,夕阳悄悄地藏在了苍山之后。该回家了。我依依不舍地向这儿的每一处景物挥手告别,走上了回家的小道。(“藏”字极妙。)
谁说自古逢秋悲寂寥?你看:河流、倒影、夕阳、人,浑然天成,多么和谐的画面啊!或许,这就是小河的魅力所在吧!这和谐的秋韵,将是我心中永远的图腾!(前后照应而又形成对比,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总评
6.论应用写作语言之生动美 篇六
[作者:邱安昌 安东妮 来源:yyxz 点击数:483 更新时间:2014-6-25 13:53:17 文章录入:yyxz]
文章的“第一要素”是语言。语言是写作的基石和最基本的建筑材料。深刻的主题、典型的材料、规范的结构、活泼的行文、焕发的文采,都要通过语言呈现出来。应用文是让事实说话、以理服人的实用文体,所以应用文写作对语言的基本要求是准确、简洁、庄重、规范。但不可否认,应用文除规范明确的公文以外,还有大量的诸如演讲稿、祝酒词等生活常用应用文,此类应用文的写作还是要讲究语言生动、注重文采的,因为“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应用性文章如果注意了生动,还会助推文章的亲和性、智慧性和可读(听)性,从而提高文章的实用价值。
语言生动有些是源自作者天然的、灵动的、个性的语言天赋,有的是作者在写作中因追求美感而提炼过的语言。写作时会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往往如星月装饰夜空、鲜花点缀原野,给人以无尽的遐想和倾心的享受。中国古代很注重文章的文采,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应用写作只会秉承固定的结构模式、规定的语言,久而久之就变成了结构千篇一律、语言官话套话、叙述僵硬、说明生涩、议论古板、亦步亦趋、缺乏灵性的八股文。其实越是应用写作,越应追求文采,因为应用文其写作目的本非审美,若不在语言上增强文章品位、才情,如何动人呢?倘如是,就务必首先学会浇灌语言。
一、尊重规范,讲究个性。应用写作语言讲究通识性,所以规范是第一位的。但规范的也可以是生动的,比如语言形式高度凝练、简洁明快、成为一种高度浓缩的语言,也是一种生动。例:在处理公务的记录里——在案;收到了,知道了——收悉;为了这个目的——为此等。实现这种规范,就要惜墨如金,学会用最少的语言表达最多的信息。应用写作中不管是打比方、借谐音、用典故通常都不作铺陈,而是淡笔勾勒、用字经济、惜墨如金。
“一样话,百样说”,人的情趣各有不同,每个人的性格也千差万别,怎么能忍受千篇一律的语言呢?同样的意思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方式说出来,效果会截然不同。所以应用写作在语言规范的前提下,倘若胆、识、才、情都够,就可以追求个性魅力。例如毛泽东是拥有天才个性的领袖人物,他即使写公文,也是气势磅礴、笔调洒脱、铿锵有力、生动形象、文采斐然、千变万化的,纵然时间过去这么久,他的文章仍个性鲜明、栩栩如生。
要想让应用写作语言规范而个性化,就要避免:
1、模式化。许多人应用写作时依赖“自动导航系统”,不做有意识的语言选择,不最大限度地猜想和吸引读者。
2、套话。套话的语言从技术层面来说不一定是错误的,但它们会削弱应用文的影响力,甚至会妨碍你交流的目的。
3、平淡无奇。这常见,不一定错,但会减少魅力。
4、滥用时尚用语。新的词汇和短语在用法上不能生吞活剥,一定注意把握。
二、新鲜内容,鲜活语言。新鲜内容是指在写作时力求选择新颖鲜活的材料和信息。新鲜的内容会迫使你使用生动的词、语。新鲜的内容是符合人的求新求变的天性的。通常新人、新事、新情况、新风尚、新经验、新思想、新观念、新趋势,代表事物的本质,具有更强的生命力。新鲜的内容通常是生动活泼、吸引人、感动人、折服人的,会增加文章的魅力、给读者留下极佳的印象,耳目一新。而且因为应用写作的题目、范围、中心、格式、程序常常是规定好的,这时如果不在写作内容上出新,就很容易写成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东西。哪怕是只在使用的材料上出新,都会使语言有特色,有表现力、说服力,使人振奋、唤人追求。
为语言涂抹鲜活灵动的色彩,让其闪现赤橙黄绿青蓝紫的斑斓,摇摆变幻不尽的身姿,是语言生动的不二法门。语言鲜活,先声夺人,文必生动。语言刻板、冗长、乏味、陈词滥调,都会给写作带来陈旧感、沉闷感。在生活节奏提速的今天乏味陈旧的言语更令人讨厌。使语言鲜活,首先避免废话连篇,不拖泥带水,不陈词滥调,屏弃官腔官话、冗言赘语;其次是学会思维缜密、删繁就简、语必出新;其三用语纯熟,学会炼字、炼句;其四,学会图文并茂。应用写作的鲜活离不开图文并茂,以图代言。现代人较易接受一目了然的图形,所以人称当下为“读图时代”。图表图形能表现整体画面复杂关系,读者一看就能懂;其五常用新词新语。语汇愈积累越丰富,愈能领略语言本身的韵味,进而感受到人类心灵、感情和思想的摇曳多姿。
三、表述具象,形式活泼。应用写作语言在庄重、规范的基础上,如果还老练地追求表述的具象、行文的活泼,那不失为一种为文的又一种境界。这就要常常训练自己化抽象为形象、化静态为动态的语言功夫。在内容不变时,表述具象常常会获得意外的新鲜感和美感。所谓具像,就是用形象化、绘形绘声绘色的语言来表达抽象的内容,比如静态的事物作动态地阐发、化静为动、化平为奇、富有生气、充满活力、情趣盎然等,都可使语言生动。陀斯妥耶夫斯基说:“有个小银圆落在地上”这个句子不够好,应该写成“有个小银圆,从桌上滚了下来,在地上丁丁铛铛的跳着。通常故意在头脑里把抽象事理用具体的形状与色彩来思维,多用修辞,一定是表意、叙理很高的境界,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形式、行文也是这样。组织文字、表情达意,总是组织得通俗又雅致,深入浅出,追求那种错落有致、音韵和谐、气势贯通的形式感,就会化平淡为神奇。而大多数人记叙时一叙到底,议论时一议到头,说明时通篇看不到其他表达方式,这样的文章怎能生动呢?为求生动,联想和想象是不能省的,运用恰当,能使文章意境深远、流光溢彩、内容丰富、主旨深刻、文意翩翩。
四、声情并茂,善用修辞。汉语的一大美感是节奏感和韵律感,应用写作语言的节韵感却常常被写作者忽略。节韵美是一种动态美,莱辛说动态美是一纵即逝却令人百看不厌的美,比一般的美能产生更强烈的效果。汉语整齐多变的节韵,隐藏在词、句、段、篇里,中间或停顿或拖长音节,悦耳动听的节奏,这一切会创造出和谐而变幻的世界。这就要求写者要着力调度很多节奏和语感元素,如停连、重音、语气、文气,整散句、长短句,将这一切灵活搭配、交替使用,以使语言变化多姿,产生一种特殊的美感、对象感、内在语感。这种种归根结底来源于写者的一种“节韵意识”和技能,成文读起来才会抑扬顿挫、和谐押韵,内藏着一种异乎寻常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幻化出无尽的音乐美、韵律美。
语言生动的最重要手段是修辞。如果我们在应用写作过程中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着意灵活地、恰当地运用比喻、对比、引用、俚语、俗语等修辞格,将语言装饰起来,必增强文章的光彩。同理,行文时巧妙地用一些传诵千古的名句、诙谐幽默的口语、火热流行的歌词等,也可使文章亮点频出、生动活泼、文采斐然。句式丰富多彩、灵活多变也是秘笈,如长短句、整散句、主动句和被动句、常式句和变式句、对偶句、反复句、设问句、反问句、比喻句等调用自如,其趣无穷。例如“琴声吸引了许多路人驻足倾听”这句话通常缺乏美感。但写为:优美的《梁山伯和祝英台》协奏曲,轻轻地飘出小楼的窗口,穿过蒙蒙细雨,撒落在林间小路上,行人情不自禁地放慢了脚步„„则优美得多。
五、智慧语言,雅词丽句。所谓智慧语言就是努力把语言组织成格言、警句、谚语、名言等,使语意生机盎然。语言生动、优美的本质是智慧,倘能令语言智慧化、警策化,则必生动。如果智慧平淡、简单,就一定会失去语言的生动。语言表达中的智慧含量的高低,标志着写作者的语智水平,它依赖表情达意时的切入点、动情点、闪光点、记忆点等智慧点,这既能增加语言的内涵,又能闪现智慧的光芒,启人心智、催人接受、令人难忘。若还能做到舒卷自如,任情点染,就成极高的语言智慧。
所谓雅词丽句,即高雅词汇、典丽句子。由于应用写作的特殊性,语言原则上是趋雅而避俗的。若能使词汇句式每每端庄中透着典雅、内涵中溢着俊俏,那生动就定会伴生而至。比如写夜空,用“湛蓝”、“深邃”、“浩渺”、“苍穹”、“璀璨”等双音词,就有几分美雅竞放、如诗如画,美不胜收。有时叠词等也能传递出浓浓的美感。再就要优美句式、雕琢佳句。为文天每有佳句“点缀”往往能引人注目,所谓“眼遇佳句分外明”。丽句可引用化用名言警句、比喻句、拟人句,也可以用整饬的对偶句、排比句,可以用深情的抒情句,磅礴的议论句,也可以用精美的点题句、含蓄的哲思句,还可以用巧妙的引用句等。比如说一个人“头也不回地就走了”,就不如说“绝尘而去”来得典雅,因为后者除了毅然而外,还有几分悲壮。当然还可以扩展至美段,一段美而全篇活。如主体论述段、升华的抒情段、开篇段、画龙点睛段等。比如“白荷如雪如玉,纤尘不染,红莲似火似焰,舞姿蹁跹,鸭戏清波,鹅鸣花丛,人至河畔,衣薄风香,新凉涤暑。”每佳段能成,通篇灿烂。
六、鲜明语境,放怀语趣。应用写作中最容易被人们忽略的是语境和语趣。俗言说;“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先贤说“与智者言,依于博;与博者言,依于辨;与辨者言,依于要;与贵者言,依于势;与富者言,依于高;与贫者言,依于利;与*者言,依于谦;与勇者言,依于敢;与愚者言,依于锐;说人主者,必与言奇;说人臣者,必与之言私”。这都在说语境的重要。依不同的目的、对象、环境择不同的语言才能恰切生动,这是一种典型的语用思想,也是一种睿智的语境意识。
语趣即语言的趣味、情趣、智趣等。有趣必生动,生动即有趣。文章过于呆滞、刻板、无趣,不免给人沉闷、压抑感。反之则既可使语言鲜活,又可让受者更乐于接受你传递出来的信息,使抽象的事理具体,枯燥的语言生动,营造一个良好的气氛。人们多喜欢听笑话正是依于人类追求趣味的心理。例如“他天生缺乏笑细胞,长期‘面部神经麻痹’!”这样说,就比“他总是不苟言笑”来得有趣。如果一个人的语言常常意趣盎然,说明他很睿智。通常一味地摆事实、讲道理,连自己都难以被打动。相映成趣的是语言充满气息,会使主体获得无尽的生命感和清新美感。在不影响语言规范的前提下,写作来一点幽默,讲一点俏皮话,说一些活泼有趣的事,以形象生动、富有文采,呈独特的“喜剧”色彩,消释阅读的紧张,冰释听讲的戒备,这对解除交流中的不和谐因素有极特殊的魅力!
7.让识字课堂生动起来 篇七
一、“活”学生字
要让识字课堂生动起来, 就要引导学生探究识字的方法。根据汉字的造字特点, “活”记生字。笔者常用以下几种引导方法。
1.画画导学
低年级儿童具有注意力易分散的特点, 而直观形象的图形, 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象形字教学中宜采用画出汉字所指事物的形象。如教学“目”字时, 让学生先画一画眼晴。接着向学生展示象形字“⊙”, 再出现“目”现代汉字, 然后诱导学生将实物 (眼睛) 象形字⊙, 现代规范字“目”进行比较分析, 探讨演变情况, 这样学生就能在直观形象的认识过程中记住了这个字。老师讲述, 学生还能通过识字初步了解汉字的造字方法。
2.实物助识
在教学一些会意字时用实物演示也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如:教学“笔”时, 我就问:“过去人们是用什么来写字的?”学生就会说到毛笔, 我就拿出实物毛笔让学生仔细观察。学生在探究讨论中, 就能明白“笔”字为什么是“竹”和“毛”的上下结构组合的。
3.笔画加减诱辨
汉字中的形近字较多, 学生也容易写错。如:今和令、夫和天、厂和广……在教学时, 可采用加减法来学习。如“大+ () → () 百— () → () 用这种方法识字, 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也能有效地减少学生写错别字了。
4.偏旁斢换拓展识字
汉字中大部分是形声字, 可利用形旁的区别和声旁的联系来进行识字。在教学中, 我常引导学生用“熟字换偏旁”的方法来识记生字。如教学“晴”字时, 学生就会把“日”旁换成“目”“氵”“讠”旁。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生字, 还有部分学生能在学习过程中, 发现了形声字学习的小秘密:声旁表音, 形旁表义, 只要声旁不变, 换上不同的形旁就成了另外一个音、形相近的字。这样, 学生不仅学会了生字, 而且还掌握了形声字的造字方法。
5.猜一猜
“猜一猜”是传统的智力游戏, 小朋友也很喜欢。在教学过程中, 根据字的形状或意义, 引导学生自编字谜与儿歌, 引导学生猜字底。如在教学“器”时, 引导学生编说这样的谜面“一家有四口, 家中还有一条大狼狗。”这一十分形象的谜面引起全班同学极大兴趣, 一下子把这个字记住了。这种识字方法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提高识字兴趣, 对开发学生智力大有益处。
二、教“活”课堂
在识字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多种识字方法, 让学生“学会”。还要采用多种教学活动, 吸引学生“乐学”。在教学中我通常的做法是:
1.游戏
把游戏引进课堂, 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给生字“找朋友”就是我教学中常用的游戏:如教学第三册第七课《一分钟》的生字时我要求学生给结构相同的字找朋友, 让学生找到它们各自的朋友后再自主探究识字方法。这样, 学生始终处于活动的主角。紧扣思考、活动要学的生字, 气氛极其活跃。
2.竞赛
低年级学生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喜欢表现自己。他们都有一种强烈的好胜心和竞争意识, 希望自己能受到老师和同学的信任和赞扬。教学中, 老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需求和渴望, 如:开展“开火车”、“插红旗”、“摘苹果”等竞赛活动,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汉字的积极性。
3.体验
仅仅靠老师来讲要求学生记住生字是远远不够的。要结合孩子爱玩的天性, 激发学生动手操作。如教学“蚂”、“灯”、“想”等生字时, 先将其拆成左右两个部分, 再把拆开的部件混合在一起, 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将字拼好。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实际操作活动中, 体会到获取知识的愉快和成就感。
8.作文让语言生动 篇八
在中考作文阅卷中,作文是否有生动丰富的语言,且有一定的文采是衡量一篇文章是否优秀的依据之一,它单独作为作文发展等级要素受到重视,这在作文评卷中的重要性非同一般。纵观上海、南京、杭州、长沙等多地2015年中考阅卷标准,评一类卷的标准之一是“语言生动形象”。那么,怎样才能让语言生动丰富起来?笔者担任多年的中考作文阅卷组长,根据阅卷经验,我们结合2015年中考升格佳作来学习,探讨其方法。
文题展示
走过年少轻狂的日子,母爱依然;走过风风雨雨的岁月,故乡依然;多少次跌落与登顶,奋斗依然……蓦然回首,山水依然,初心依然。请将下面的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写一篇文章。
题目: 依然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④凡涉及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一律用A、B、C等英文大写字母代替;⑤不得抄袭。
思路点拨
首先,要紧扣“ 依然”的内涵补题,可补具体的词语,如那人,那事;可补抽象的词语,如执着,信念,梦想等。补充题目应尽量选择贴近主题,简短易懂的词语,否则文题过长,会有繁杂啰唆的感觉。“ 依然”暗含着“变”与“不变”两个点,“变”即事情的曲折变化,“不变”即内在的情感,精神等没有变化。行文时一定要突出尽管事情曲折复杂,但人物的情感、精神等一直不变。
其次,内容要具体,细节要传神。本文的写作对象无论是具体的人或者事,还是抽象的“友谊”“梦想”,都要将其放置于具体的事件与场景中,做到融情于景、于物,那么,就要紧扣主题,内容要写具体,细节要能传情达意。
最后,思路要拓宽,紧扣时代热点。“ 依然”凸显的是一种情感,讴歌的是一种社会正能量。我们可以放眼社会,关注社会正能量,拓宽写作的视野,与一般学生相比,选材立意就提升了高度,占得先机了。如海外学子归国潮,募捐等。
【注意事项】写作时,要在以下方面多加注意:一是立意要准确。“ 依然”,这个题目容易剑走偏锋,特别是写作能力不强的同学,往往容易去碰“早恋”“仇恨”或者一些阴暗的立意。立意一定要积极,展示同学们奋发向上的理想、抱负,知恩感恩等主题。二是结构要清晰,完整。考場作文的结构十分重要,在短短的阅卷时间内阅卷老师要抓住文章的审题立意、语言特色、选材等关键性评分要点,这需要同学们在写作时把结构处理得清晰、完整。
原文展现乡槐依然
□重庆考生
①在朋友家中偶得一块槐花糕。回家时,我把糕放入白瓷盘中。(开头直扣文题,简洁。但语言贫乏,内容简单。)
②糕,入口冰凉软糯,勾起我心底依然的乡怀,外婆的面容隐隐模糊:“槐,‘怀’也……”
③小时候,屋后种了一棵大槐树。六月天,槐花正开,蝉声正起。老人们搬起藤椅到树下摇着蒲扇乘凉。那时的我,看着满树的槐花,一朵一朵地盛开在风中,格外地漂亮。一阵风吹来,几朵小花顺着风的方向飘落在地,我忍不住想跑过去捡来托放在手心。(“盛开在风中” “漂亮”“风吹来”具体怎么样?语言上多是概括性的,缺少了生动的描写,语言显得呆板了,欠生动。)
④那时节,外婆总会挑一个花期快过的日子,支一根细长的竹竿打下槐花,我会钻到树上取下几朵,拈一两枝槐,装扮在她的面颊,想象着槐倏忽飞到自己脸上。外婆总是认真地打下槐花。她仰着头,脸上的皱纹在阳光的斜射下显得更加清晰。她眯着眼睛,在树叶的空隙之间寻找着槐花,使劲地挥动着竹竿,好像一下要打下满树的花。(外婆的爱是全文的主旨,体现外婆爱的内容要浓墨重彩地描写。从语言的角度看,缺少细腻的描写,情感张力不足,对外婆的爱表现不足,人物没有凸显出来。)
⑤打下的鲜槐,我捡起放入盆中。外婆取多半晾干,其余的都做了槐花糕。我守在厨房看外婆做糕,无奈她怕我偷吃,便不准我动手,那时的糕不如如今,却是家家盼着的甜。外婆认真地做着槐花糕。(外婆怎样认真?这要描写出来,这是凸显外婆的爱的第二处,要详写,语言要生动。)
⑥若是干花入了饺子馅,更是绝妙,夹在肉馅里面,吃不出,又有一缕槐香的若有无形之感,撩得你万般惊喜难出于口。
⑦时间用什么测量?我想,大概只能用记忆。外婆住在远方,槐树不再,我偶然遗憾失落的故乡与童年,却不想童年与故乡早已深深地存在于我的情意中,无法遗忘。
⑧我看着已经空空的瓷盘里的槐花,脑海里仍然是挥不去的外婆的身影。(结尾点题,又照应开头,结构浑然一体。但如果对槐花作进一步的描写,表达效果会更好。)
诊断报告
本文是一篇条理清晰,结构完整,紧扣文题,中心突出的作文,在考场上还是不错的。问题主要出在语言上。一是单调,缺少生动的描绘,导致情感张力不足,缺少感染点。如第①段“风中槐花”的描写,用“漂亮”“飘落”等概括性太强的词语,文学味欠缺了。二是缺少细腻的描绘,人物形象欠凸显。如第④段,写外婆认真做槐花糕,这是一处情感的燃着点,但作者一笔带过,没有细致描写,如果把过程写出来,效果就好多了。
升格建议
整体上说,文章的结构完整,脉络清晰,主要紧扣语言,从语言上升格就可以了。
一、多用修辞,让语言形象生动。特别是生动的比喻,整齐的排比等,让语言情感丰富起来。比喻句是丰富语言的最佳推手,喻体让表达的形象具体可感,生动贴切,传神到位,形象越高,情感越真。
二、多用语描摹细节,丰富语言。描摹细节时,要考虑色彩词、动词、形容词、名词、叠词等的应用。用这些词语渲染,细节更真实。描摹画面时,抓住多角度的细节来展开,让人物在多角度中竖立起来。
三、多用描述型语言。描述型语言是相对概括型语言来说的。描述型语言就是把一个具体的特征进行扩展,描绘生动。如“漂亮”,这是一个概括型的语言,那么,描绘出“漂亮到什么程度”“漂亮在哪些方面”就是描述型语言,它能够充实内容,凸显形象。
nlc202309090538
升格佳作
乡槐依然
□重庆考生
①在朋友家中偶得一块槐花糕。回家时,月色恰好,我把糕放入白瓷盘中,清甜的槐香盈满房间,绕齿柔……(加上“月色”的映衬,香味四溢的描写,既扣紧了题,又丰富了语言,情感自然而生。)
②糕,入口冰凉软糯,勾起我心底依然的乡怀,外婆的面容隐隐模糊:“槐,‘怀’也……”
③小时候,屋后种了一棵大槐树。六月天,槐花正开,蝉声正起。老人们搬起藤椅到树下摇着蒲扇乘凉。那时的我,则坐在条凳上看着树上簇满米白色的花朵,风一吹,呼啦啦清唱起来,末尾的花,在风中翩翩起舞,或又跌落下来,被风卷到远处了……(由原来的概括性语言转换成描述性语言,语言生动了,唯美了,迷人了。)
④ 小时候,外婆总会挑一个花期快过的日子,支一根细长的竹竿打下槐花,我钻到树上,拈一两枝槐,装扮在她的面颊,想象着槐倏忽飞到自己脸上。外婆总是认真地打槐花。她仰着头,褶皱的皮肤轻轻叠在眼角,槐花染白了她满头黑发,一如岁月滴入泛起波涛的海洋,惊不起一轮涟漪,却又那么轻盈地拣走簇拥在枝头的香槐,年复一年。她眯着眼睛,在斑驳的树叶的空隙之间寻找着香甜的槐花,使劲地挥动着竹竿,好像一下要打下这一满树的花。(紧扣细节,加上比喻句、动作描写、外貌描写,语言就活了。外婆的形象也突出了。)
⑤打下的鲜槐,取多半晾干,其余的都做了槐花糕。我守在厨房看外婆做糕,无奈她怕我偷吃,便不准我动手,那时的糕不如如今,却是家家盼着的甜。外婆把糯米倒在铺了鲜槐的盘子上,进锅蒸,香气便止不住溢出来。蒸好的米捣碎成团,裹上花瓣包入槐米,再小蒸一会儿,拿出来放凉了,点上花蜜,是不可多得的美味。(一系列的动词,场面感十足,内容丰富了,外婆的爱尽在不言中,形象生动了。)
⑥若是干花入了饺子馅,更是绝妙,夹在肉馅里面,吃不出,又有一缕槐香的若有无形之感,撩得你万般惊喜难出于口。
⑦时间用什么测量?我想,大概只能用记忆。外婆住在远方,槐树不再,我偶然遗憾失落的故乡与童年,却不想童年与故乡早已深深地存在于我的情意中,无法遗忘。
⑧我呆呆地看着已经空空的瓷盘,里面有颗沾着水色的槐米,亦隐亦现,脑海里仍是挥不去的外婆。(结尾加了“呆呆地”“沾着水色的”“ 亦隐亦现”,简单的几个字,蕴含的是浓浓的情。表达效果佳。)
名师点评
文章经过升格后,由一篇语言欠佳,人物形象不夠突出的考场三类作文跃升为一类作文。文章的总体修改幅度不大,修改内容不多,但境界就完全不同了。升格文中主要是紧扣语言,用语言来丰富形象进行修改。首先是多用修辞手法与描述性语言,把扁平的内容变得丰富、具体、生动,其次是使用系列动词描摹细节,让人物在动的过程中竖立起来。从修改效果看,内容丰富了,文章变美了。如第①段由简单的叙述变为“月色恰好”的生动描写,及“清甜的槐香盈满房间”自然的情感表达,既丰富了内容,又为下文奠定了情感基调。又如第④段详写细节,用生动的比喻,恰当的动词,把一位认真打槐花的老人的形象生动地展示在读者的面前。更重要的是,语言也优美了,如“褶皱的皮肤轻轻叠在眼角”“一如岁月滴入泛起波涛的海洋,惊不起一轮涟漪,却又那么轻盈地拣走簇拥在枝头的香槐”等,语言形象生动,提高了文章的档次。
【作文让语言生动】推荐阅读:
小升初作文指导:语言如何才生动11-04
让作文语言更细腻技巧07-20
如何让作文的语言靓起来07-01
高考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专题复习学案07-25
202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08-11
教学语言,让课堂有声有色07-22
行动胜过语言作文10-14
不需要语言作文11-18
初一作文:语言的魅力作文500字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