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团的十八大报告

2024-10-05

学习团的十八大报告(共8篇)

1.学习团的十八大报告 篇一

学习十八大报告心得体会

2012年11月8日上午9时,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开幕。大会的召开,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一件盛事,根据县委安排,我通过收看了十八大开幕式的现场直播,参加县委中心组组织的学习及组织本单位干部职工系统学习胡锦涛同志代表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感触颇深。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我认为在民生改善,绘就蓝图方面倍感责任重大。结合本部门工作实际,现谈几点体会:

党的十七大以来,党和政府在改善民生方面作出了巨大努力,并且取得积极的成效。初步建立了面向全体劳动者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基本住房保障制度初步形成,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也取得了重大突破,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一些民生难题正在逐步得到解决。近几年,“民生”成为各级党组织和政府重点工作。从总书记关心灾民的吃饭、穿衣、喝水、住宿、医疗问题,总理“帮农民工讨薪”、“逛市场看肉价”,我切身感受到了党中央对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关心和对改善民生问题的密切关注。一系列改善民生政策措施的出台,尤其是新一轮就业政策的出台,人民群众越来越多地享受到了改革发展带来的成果。农民不交税了,义务教育免费了,失业人员及富裕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免费了,城市低保标准提高了,农民也有基本医疗保障了,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也已经形成。这桩桩件件,落实在百姓心坎上,温暖到群众心窝里。

十八大报告关于改善民生的阐述,为百姓勾勒出了未来生活新蓝图,为广大百姓画出了一幅美好幸福的画卷。提出了“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宏伟目标。

“劳有所得”。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据专家分析,要加快培育中等收入群体,我国目前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太低,不利于消费需求的释放,应把这个当做大事,2020年应把中等收入群体提升到40%左右。围绕这一目标,我认为人力资源合社会保障部门一是要做到积极发挥好温宿县城乡就业和职业培训成员单位作用,借助组织系统在基层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契机,探索将就业培训工作与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同步进行的工作格局。二是将就业培训工作向基层延伸,从现在开始,争取在村级建立劳动保障工作站(点),每个村至少配备一名劳动保障工作协理员,配备必要的办公设施及工作所需软硬件设备,从人员、机构、工作机制等方面入手,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作用。三是定期组织对基层党组织业务人员的培训工作,做到政策、工作重心向基层延伸,切实发挥党在基层全部工作和战斗力,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共产党员及村官在促进就业培训工作中的作用。四是通过规范考核及奖励机制,发挥好基层党组织在开展就业培训工作的作用,不断壮大基层党组织发展壮大就业培训工作格局。五是加大各类失业人员及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通过加强一系列政策扶持,鼓励和帮助更多的失业人员和富余劳动力通过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提供“一站式”的政策服务,力争2年内全县达到“一户一人一技工”目标,使更多的失业人员和富余劳动力实现稳定就业和创业,不断增加他们的收入,为更好的建成小康社会做出我部门更大的贡献。

“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建立重特大疾病保障和救助机制,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和重大疾病防控机制。针对这一目标,我认为从现在开始,要重点建成适合温宿实际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和完善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同时,通过扩大社会保障基金筹资渠道,建立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制度,确保基金安全运行,不断健全社会保障经办管理体制,建立更加便民快捷的服务体系。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必须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机制、能力、人才队伍和信息化建设。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工作等各类人员就业工作。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就业稳定性。一是加大宣传发动,营造全民创业良好氛围。采取多种渠道和途径,高强度、全覆盖地向广大群众宣传就业、创业政策,将创业政策制作成通俗易懂的专题片进行播放、印制宣单发放到广大群众手中、在公共服务场所制作宣传广告、在村组制作墙体标语,使全民创业更加深入人心。二是创新机制,营造良好创业环境。将创业扶持政策、创业服务质量、创业初始成功率、创业稳定率、创业带动就业率等作为衡量全民创业的主要指标,健全完善政策,在工商注册、税收减免、金融扶持、土地利用、创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及就业援助金等方面予以扶持和保障;并针对特殊人群给予最大限度的费用减免,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创业政策体系。三是积极扶持,创业培训与创业贷款双管齐下。按照“抓培训、促创业,抓创业、促就业”的思路,努力开展“全民大培训”活动。针对未就业大中专毕业生、失业人员、农民工等不同群体,以创业意识培训和创业能力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不同类别的创业培训班。通过培训,提高全民创业的意愿和创业能力。同时加强小额担保贷款工作,通过财产抵押、第三方担保等形式多渠道筹集创业贷款,有效解决创业人员的资金问题。四是继续把扩大就业培训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渠道,实施积极的就业培训政策,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结合温宿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开展符合温宿产业政策、就业容量大的产业,促进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相协调,力争2013年实现各类城镇失业人员就业2200人次;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5000人次,其中转移城镇就业人数1000人次;职业培训10000人次;创业培训50人;产业工人培训350人;初级职业资格证书1000人的目标任务。五是建立健全促进就业培训工作目标责任制,对促进就业培训各项工作的落实情况进行考核评价,对所有城乡就业和职业培训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及相关单位进行考核监督。六是全力以赴做好未就业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全面落实《关于贯彻落实国办发3号文件抓好大专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新政办【2009】23文件)精神,切实做好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七是做好与规模企业的用工对接工作,利用产业工人培训时机,与培训机构、企业及时签订三方协议,以此促进就业培训工作。八是用足用活政策,鼓励各类失业人员及富余劳动力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对上述人员及时提供小额担保贷款等相关政策扶持。九是加大对“4050”人员、“零就业家庭”人员及就业困难人员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扶持,确保上述人员,只要本人有就业愿望,全员推荐就业。十是切实抓好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围绕“一户转移就业一人”的目标,加大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力度,充分利用好年底的“科技之冬”、冬闲时机,组织富余劳动力参加各类技能培训,促使其就业。十一是认真开展全民创业培训工作,利用各种途径,加大创业培训及扶持力度,建立1-2个创业孵化基地或亮点。同时,对创业成功吸纳就业人员,及时兑现社会保险补贴相关政策。

总之,在今后的工作中,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通过建立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增强失业保险对促进就业,用足用活各类就业扶持政策,健全劳动标准体系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和争议调解仲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等方面,始终坚持做到“以人为本”、“民生为先”,将“保障和改善民生”贯穿到我局所有工作的主线,力争做到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广大失业人员及富余劳动力、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更加体面、更有尊严,为我县在实现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2.学习团的十八大报告 篇二

健康是人最基本、最重要的权益, 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以人为本, 在一定意义上说, 首先要以人的健康为本;保障民生, 首先要保障人的健康;改善民生, 首先要改善人的健康状况。党的十八大报告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部分专门讲到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并鲜明地提出了“健全全民医保体系, 建立重特大疾病保障和救助机制, 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和重大疾病防控机制”。在党的纲领性文件中作如此深刻系统明晰的阐述, 倍感亲切, 深受启迪, 更感到使命光荣, 责任重大。我初步学习的心得与思考是:建立重特大疾病保障和救助机制, 是健全全民医保体系的重大课题, 必须高度重视, 深入研究, 积极探索, 选准路径, 审慎推进, 使之真正成为全民医保体系中的特殊“板块”, 成为纾解民困、提高国民健康水平的重要机制。

(二)

重特大疾病保障和救助机制既是全民医保体系的组成部分, 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医疗保障制度是否完备、保障水平是否适当的重要标志。所以,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注重解决重特大疾病的保障问题。如德国通过设置个人自付费用的最高限额以减轻参保患者高额医疗费用负担;英国将重特大疾病纳入整个健康保障体系进行管理;美国政府对老人、穷人等弱势群体, 提供医疗保障;新加坡通过建立“分层制度”给予保障, 等等。

我国经过近二十年的努力, 全民医保制度初步形成, 大多数参保居民的基本医疗需求有了保障。但还有少数居民因罹患重特大疾病而给家庭造成“灾难性支出”的问题尚未得到妥善解决。罹患这种疾病的人数虽少, 但对其家庭造成的困难却是灾难性的, 对社会造成的心理冲击也是很大的。所以, 无论从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的高度, 还是从健全全民医保体系、提高医保质量和水平的角度, 都要高度重视重特大疾病的保障, 下决心将其纳入全民医保体系的范围, 统筹谋划, 合理安排, 健全机制, 切实解决。

(三)

要把惠泽民生的重特大疾病的保障办好, 不惟有满腔热情, 而且还要有科学精神, 进行深入研究, 把重特大疾病保障的内涵、实质、路径、机制及相关问题研究清楚、研究透彻。把什么是重特大疾病的保障和救助机制、应该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机制和怎样才能建立一个既符合医保的一般规律和基本原则, 又符合我国国情和“保基本”方针;既能消弥极少数特困群体“灾难性医疗支出”困难, 又不伤及基本医保制度基本面, 确保中国特色公正和谐医保制度能够稳健运行和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与机制, 真正弄清楚, 讲明白, 才能使决策更理性, 推进更有序, 保障更合理, 更有效。

首先, 要把“重特大疾病”的概念弄清楚。

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 (WHO) 提出“家庭卫生筹资贡献率”的概念, 认为一个家庭总卫生支出占其稳定收入 (扣除生存必需品支出) 的比例达到或超过40%时, 该家庭就发生了灾难性卫生支出。由此可见, 所谓“重特大疾病”是一个经济范畴的概念, 并非疾病谱意义上医学范畴的概念, 重特大疾病保障解决的是一定数额的经济负担, 而非具体的某个病种。

其次, 要把“重特大疾病保障和救助机制”的内涵和属性弄清楚。

毋庸讳言, 笔者主张用“重特大疾病保障和救助机制”, 而不赞成用“大病保险”的提法。不仅因为后者不符合国际通行的做法, 而且与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功能相悖。众所周知, 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方针是“广覆盖, 保基本, 多层次, 可持续”, 其核心要义是“保基本”。所谓“保基本”, 本质上就是“保大病”, 也就是因病需住院治疗的费用由统筹基金支付, 门诊小病的费用则由个人账户基金支付。由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安排就是保住院大病, 不建个人账户。随着形势的发展, 后来便开展了“门诊统筹”。大家不可能不记得在开展城镇居民门诊统筹的《指导意见》中说, “在重点保障参保居民住院和门诊大病医疗支出的基础上, 逐步将门诊小病医疗费用纳入基金支付范围。”即将基本医保保大病功能“向保小病延伸”。再后来, 针对有的困难群体因病致贫或因病返贫的问题, 又提出了“大病保险”。有意思的是, 在开展“大病保险”的《指导意见》中又说, 这是基本医保制度的拓展和延伸, 是一项“制度性安排”, 前后“一小一大两个延伸”, 实在令人费解, 感到迷茫。“两个延伸”既反映主事者对基本医保制度的保障功能、保障范围等基本问题没有弄清楚, 也折射出对重特大疾病保障和救助机制的内涵、属性并未真正搞透彻。

再次, 要把“重特大疾病保障和救助机制”与基本医保制度的关系弄清楚。

我们既然选择了以基本保险为主体的社会保障模式, 其他各种方式、层级的保障都只能是补充。重特大疾病的保障和救助机制也不例外, 只能是在坚持“保基本”的前提下, 对极少数超出基本医保最高支付限额以上的灾难性卫生支出的患者 (家庭) 的救助方式, 而这种救助方式又具有保障的性质。换句话说, 它属于全民医保体系的范畴, 是基本医保制度的补充, 但决非是所谓“大病保险制度”。当然, 也不是一般商业健康保险介入就能解决的问题。至于所谓“政府保基本, 商业保大病”之论, 不仅是对基本医保的误读, 也是对建立重特大疾病保障和救助机制的误导, 必须予以廓清。

(四)

将重特大疾病的保障和救助纳入基本医保通盘考虑、统筹安排, 是国际上许多国家的通行做法, 我国亦当如此。解决我国目前重特大疾病保障不足的问题, 首要的是在坚持“保基本”的前提下, 做好、做足基本医疗保险, 把绝大多数人的基本医疗需求解决好、保障好。诸如继续扩大制度覆盖面, 由广覆盖到全覆盖, 真正做到“应保尽保, 不留死角”;适时适度调整基本医保药品目录、诊疗项目和医疗服务项目目录等“三个目录”, 扩大“保基本”的范围;在确保医保基金“收支平衡, 略有结余”的前提下, 适当提高统筹基金支付的比例和最高限额, 适当降低个人自负费用的比例, 减轻患者及家庭的医疗费用负担;着力推进医疗总费用预算管理下的多种付费方式改革, 既保证广大参保者得到合理有效的治疗, 又遏制因过度治疗、过度服务造成的医疗卫生总费用不合理的过快增长, 等等。广东省东莞市等许多地方的经验表明, 把基本医保做好做足, 譬如政策范围的医疗费用报销比例达到80%左右, 最高支付限额达到当地居民可支配收入的6倍, 等等, 绝大多数参保者的高额医疗费用的负担就会大大减轻, 极少数罹患重特大疾病患者的“灾难性支出”就比较好解决了。据调查, 东莞市全市医保参保人员超过600万人, 去年超出基本医保最高支付限额 (20万元) 的只有4人。再给这4人以更多的保障性救助就较容易了。

(五)

做好重特大疾病的保障和救助, 关键是要选对路径, 建好机制。“路径决定成败, 机制关乎好坏。”否则, “走错了路, 一步迈前一步远;找不着窍, 几分用力几分差。”要么形成泛福利性“普遍提待”, 不仅给医保基金造成难以承受的压力, 而且产生新的社会不公;要么, 有限的基金没有用到“刀刃”上, 真正需要保障和救助的弱势群体的困难并没有得到解决, 把好事办砸了。因此, 做好重特大疾病的保障和救助, 必须坚持和把握好如下几个要点:

一是必须坚持“保基本”的方针不动摇。

要在基本医保的架构内解决重特大疾病患者的保障和救助问题, 确保全民医保制度的统一性、公平性和可及性。

二是必须坚持保障政策的统一性与差异性相结合。

要根据参保者家庭收入, 或疾病风险分门别类地制定可量化、有差别、易操作、好监督的重特大疾病保障和救助的具体政策和保障措施, 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全民医保的政策体系。

三是必须坚持保障救助与家庭收入挂钩

要建立动态调查评估机制, 使保障责任合理分担。因为家庭卫生费用的灾难性支出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概念, 同样数额的费用, 对低收入家庭是灾难性的, 而对高收入家庭就不一定是;在此一节点上是灾难性的 (随着家庭收入的变化) 在彼一节点上就不一定是了。因此, 对重特大疾病的保障和救助切不可简单化, 切不可“一刀切”地规定超过某个自付限额后就再报销多少, 而是要对迫切需要救助的对象施以援手。要更加注重对低收入、无收入家庭、老人、儿童、重度残疾人等弱势、特困群体的保障和救助, 避免曾经发生过的“开着宝马车去领低保费”的怪现象, 再来对我们的“重特大疾病保障和救助机制”进行捉弄与嘲讽。

四是必须坚持救助申报与家计评估相结合。

要依据家庭经济风险调查评估和社区居民公议等方式, 使真正需要救助的家庭得到实惠。同时, 要加强监管, 使重特大疾病保障和救助在阳光下运行。

五是必须坚持基本医疗保险和多层次保障机制相匹配。

政府与企业单位、社会组织、慈善机构、成功人士等要同向发力, 共同承担社会责任。一方面, 政府要加大对医疗保险和公共卫生的投入, 特别是建立与重特大疾病风险挂钩的财政补贴调节机制 (包括适时建立国家重特大疾病保障救助基金、重特大疾病防控和应急处理机制等) ;另一方面, 要改革社会管理体制, 创新社会管理机制, 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 整合社会资源, 鼓励企业单位、社会组织、慈善机构、成功人士等乐于承担社会责任, 为重特大疾病的保障和救助作出贡献。

(六)

做好重特大疾病保障和救助, 要处理好基本医保与商业保险之间的关系。要坚持政府主导、基本医保经办机构主办、商业保险等多层次保障方式为补充的基本原则。这既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也是真正的优势所在。浙江省杭州市等一些地方的经验表明, 由基本医保经办机构办理重特大疾病保障事务, 不失为一种绩优选择。因为基本医保经办机构熟悉医保业务, 掌握相关信息, 经办流程规范有序, 电子传输畅达便捷, 且少有管理成本, 更无盈利所图, 因而保障绩效好, 社会满意度也高。但是, “主办”并不是“包办”。在确保成本效益的前提下, 也可以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 引入具有资质、信誉好的商业保险公司办理一部分业务。与商业保险公司合作, 甚至将经办业务让渡给商保, 务必要审慎。国际上, “社保”与“商保”的界限是泾渭分明的, 不允许混淆, 更不允许错位。即使有的国家将部分社保业务 (包括重特大疾病保障业务) 委托商保经办, 也要求商保必须“分账运行”, 不得从中牟利, 并且政府要进行严格监管。

在我国, 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甫一出台, 个别地方刚刚起步, 大多数地方尚未起步, 就大肆宣传商保经办大病保险“解决了因病致贫的困局”, 且“净赔付率高于发达国家”, 实在令人匪夷所思。众所周知, 商业保险的经营是以营利为目的的, 不然就不姓“商”, 本无可厚非。但是如果其“利”来自基本医保基金, 这就值得析疑了。有一种说法叫“保本微利”, 但保多大的“本”, 多少是“微利”?至今并无说法。据南方某省反映, 商保机构提出“本+利”要占基金的15%。天啦!这还叫“保本微利”?!试问, 目前中国有多少企业 (无论是制造业, 还是服务业) 的市场平均利润率有如此丰厚?前述东莞市还有一笔账:由社保机构在“保基本”架构内解决重特大疾病患者的保障问题, 即使每人再救助100万元, 一共才400万元, 如果按“大病保险”交由商保则需划拨6000多万元, 这不是对基本医保基金的侵蚀又是什么?!

这里, 丝毫没有揶揄商保之意, 确有规劝诸位摒弃“商保崇拜”之诚。商保自有商保的功能和优势, 但不是经办社保, 更不是与社保争“份额”、比高下, 而是根据市场变化, 不断推出社会有需求、社保不能做或者不宜做、公众又喜欢且有竞争力的保障产品。其实, 这个空间是很大的, 机遇也是空前的。如果罔顾这个客观规律与现实, 越俎代庖, 不适当地介入社保, 则很可能丧失机遇和市场, 造成社保与商保“两保俱伤”。这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某些商业保险公司经办集体企业的养老保险最终因无利可图而撤走, 给社保留下沉重的包袱, 给社会留下难言的伤痛。前事不忘, 后事之师。如果因一时一地的好处 (如暂时缓解了经办机构人手不足、经费短缺的压力) , 便推及全局与长远, 便断言商保经办比社保更有优势, 至少失之懵懂与偏颇。

3.学习团的十八大报告 篇三

关键词:以人为本;人文关怀;旅客满意;关爱职工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2-0001-02

一、以人为本的现实诉求

理论来源于实践,反映实践,是实践的经验总结。铁路人紧紧围绕以人为本理念,针对铁路安全、时代的需求和价值的追求等现实问题,用铁路人自己的实践经验给予了掷地有声地回答。

(一)以人为本是安全的需要

对于铁路企业来说,安全生产是铁路工作的主旋律。如果抛开安全生产谈以人为本理念就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作为一个特殊运输行业来说,铁路是人们出行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保障广大干部职工与旅客的人身安全,将旅客安全地运送到目的地是其最主要的任务。怎样才能更好地保障旅客及职工的人身安全,是摆在铁路企业面前的一道考题。要想破解安全生产难题,人是第一要素,主体是广大干部职工,他们是安全生产的控制者,开发和激励广大干部职工安全生产的意识,充分调动广大干部职工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尤为重要。可见,要想更好地将安全生产植入铁路企业,要想让安全生产平稳有序,这就必须从人的要素入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将安全生产落实到位,才能保障旅客和广大干部职工的人身安全。

(二)以人为本是时代的应答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对出行的要求日渐多样化。纵观铁路发展的历史,我们清楚地看到,从蒸汽机车到电力机车再到先进的CRH380高速列车,中国铁路经过了六次大提速,全国铁路旅客列车平均旅行速度达到时速65.7公里,这无疑是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对铁路企业来说,这不仅是机遇更是挑战。然而,铁路运输运能与人民期望之间存在着一定差距,如何建成人民满意的铁路是摆在铁路人面前的一大课题,是对铁路人的更大考验。要想更好的完成这张答卷,就要将人的因素摆在首要位置,紧随时代与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不断提升应对新要求、新技术的能力,掌握新技术、新本领、新手段,不断完善自我,发展自我,才能给予时代强有力的回答。

(三)以人为本是价值的追求

任何社会都有一定的价值理念、价值标准和价值指向,对于铁路行业来说也是如此。中国铁路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具有行业特色的人本价值追求。目前,我国正处于战略机遇期,此期间带来了社会的变革,尤其是社会价值取向的转变,经济利益与社会价值之间将会存在着一定的矛盾。面对人民对铁路行业发展的新期待,铁路人应时刻清醒是将经济利益放在首要位置还是将人民和国家的利益放在首要位置。实践证明,铁路人在价值追求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时刻保持铁路人的本色,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摆在首要位置。数据显示,2012年1月-11月全国铁路累计发送旅客实174 507万人,全国铁路货运总发送量完成356 405万吨。不仅如此,2013年6月15日,中国铁路总公司正式实施货运组织改革,推动铁路货运全面走向市场,实现铁路货运加快向现代物流转变。从改革货运受理方式到改革运输组织方式;从清理规范货运收费到大力发展铁路“门到门”全程物流服务。构建了“门到门”接取送达网络,实行了“门到门”全程“一口价”收费。种种努力的背后无疑是艰辛,强有力的价值作支撑,发挥铁路人的主观能动性,就是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俗话说,本立而道生,只有形成以人为主要因素的价值追求才能为新时期我国铁路事业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价值支撑。

二、以人为本的三重语义

不同行业不同部门赋予以人为本不同含义,对于铁路行业来说,要想搞清楚什么是以人为本,就要弄清楚以人为本的“人”代表什么含义。对于铁路企业来说,以人为本就是以职工为本,就是以旅客为本,就是以民为本。

(一)以人为本就是以职工为本

职工是企业的主人,是企业发展的前进动力。企业要想科学发展、安全生产,主要依靠力量是广大铁路职工。改革开放以来,铁路企业依靠广大铁路职工,在国家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没有广大铁路职工爱岗敬业,就没有列车的安全到站,没有广大铁路职工的无私奉献,就没有旅客的亲朋团聚。特别是在当前高铁时代来临时,他们在新技术、新起点上,练功比武、岗位奉献,将自身发展与高铁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发挥着自身的聪明才干,真正成为企业的主人。因此,以人为本对于铁路企业来说,就是以铁路职工为本,让铁路职工在铁路发展的征程中有主人翁的意识,求实奋进,实现铁路企业科学发展。

(二)以人为本就是以旅客、货主为本

以人为本就是以旅客、货主为本。铁路作为服务行业之一,其服务的直接对象就是旅客,旅客与货主需求的存在是铁路企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没有了旅客、货主,铁路和市场需求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以旅客、货主为本不仅包括广义上的旅客与货主,而且包括狭义的旅客。所谓狭义上的旅客包括作为个人的旅客与货主;广义的旅客与货主就是某一类的有运输需求的人,比如,老人、儿童、集团公司等,在此之中还包括特殊的旅客,例如,复转军人等,以上三类群体形成了“旅客、货主”的统一。因此,以旅客、货主为本就是满足不同类别旅客的运输需求,在方便旅客与货主运输需求的基础上,尽力为旅客与货主提供方便舒适的乘车环境和人性化的优质服务,用旅客、货主满不满意作为评判工作的标准,尊重旅客与货主,极大限度地满足他们的需求。

(三)以人为本就是以民为本

人民是历史发展的主体,是历史发展的火车头,没有人民对铁路的殷切期盼和关心支持就没有铁路高速的发展,没有人民对铁路发展的新需求,就没有四纵四横高速铁路网的形成。就铁路企业而言,以人民为本的主体,不仅包括了关心支持铁路事业发展的群体,也包括了广泛的人民群体。归根结底,人民才是企业的根本动力和正确的价值所向,以人为本就是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体察人民对铁路的需求,切实把广大人民的需求体现在铁路发展的思路、措施和各项部署中,落实到发展的各个方面。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全党要始终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三、以人为本的实践发展

以人为本理念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是一个实践问题。一种理论是否正确和完善,只能用实践来检验、丰富和发展。近年来,铁路企业将以人为本理念与企业科学发展相结合,用严格管理+人文关怀和严格管理与关爱职工的理念,结合铁路的具体工作,不断丰富发展了以人为本理念。

(一)在严格管理中体现以人为本

严格管理与以人为本互为促进、相辅相成。有人认为,严格管理与以人为本相互矛盾。其实不然,没有严格管理就没有以人为本理念。铁路行业具有高危险性等特点,如果没有严格管理,没有严格落实规章制度,就没有铁路行车安全,就没有人身安全可言,更谈不上以人为本。近年来,郑州局将安全风险管理与现场作业结合,与现场环境相结合,与安全风险点相结合,为安全生产打下牢固基础,为以人为本理念提供了现实基础。尤其是在高铁时代来临之时,高铁列车的高时速,给铁路安全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面对挑战唯有将严格管理化安全行车,才能为以人为本理念的实施打下基础。

(二)在人文关怀中呈现以人为本

人文关怀理念是以人为本理念的丰富与发展。2008年郑州局及党委提出了“严格管理+人文关怀”理念。该理念是在严格管理中彰显人文关怀,在人文关怀中显示严格管理。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一方面,郑州局应对物价高涨、房价不跌,业余生活单调等方面问题,从职工待遇保障,住房建设保障,三线文化建设以及三不让承诺等具体措施入手,践行“严格管理+人文关怀”,让企业发展依靠职工,企业发展成果由职工共享。另一方面,郑州局应对旅客出行需求日渐多样的特点,加强对旅客的人文关怀,尤其是针对网络时代的来临,开通郑州铁路局门户网站—郑铁在线和微博,为旅客了解出行资讯提供了沟通的桥梁。

(三)在关爱职工、服务旅客中展现以人为本

关爱职工与服务旅客对以人为本理念来说,可谓一脉相承,相互融合。职工与旅客是铁路企业最主要、联系最广泛的“人”,实现好、维护好职工与旅客的利益至关重要。近年来,郑州局在实践中探索,让“好”字打头,分好保障性住房、建设好三线文化、落实好三不让承诺,让职工满意。同时,郑州局不断更新服务理念,以旅客为本的角度出发,转变服务观念,从优化服务环境、改进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入手,满足人民群众对铁路的新期待,创新服务载体,运用网络订票、网络微博等一系列新科技,针对郑州东站的开通运行,郑州局在郑铁在线门户网站和博客上,开辟专栏发布转乘信息,发挥服务旅客的作用,让铁路实至名归成为服务业的“老大”。

丰富发展以人为本理念既是当前任务,又是长远目标,只有将以人为本理念与铁路相结合,与时代相结合,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才能将思想与行动统一到党的十八大精神上来,统一到更高水平一流铁路局的建设上来,统一到美好郑铁家园的建设上来,形成具有铁路特色和时代特色的以人为本理念,从而真正丰富好发展好以人为本理念。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0-24.

[4]胡锦涛.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06-25.

[5]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3-10-14.

4.学习团的十八大报告 篇四

学习党的十八大、新党章、县情知识竞赛题

(十八大报告部分)

1.在国际关系中,我们主张弘扬什么样的精神,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

答: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

2.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以谁为核心的党的第几代中央领导集体?

答: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3.十八大报告指出我们要继续实现哪三大历史任务? 答:要继续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什么? 答:公平正义。

5.加强国防建设的目的是什么?

答:中国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加强国防建设的目的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保障国家和平发展。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内涵是什么?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7.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是哪几位?

答:习近平、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

8.十八大报告题目是什么? 答:《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9.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答: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

10.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完善的开放型经济体系是什么?

答:互利共盈、多元平衡、安全高效。

11.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 服务型政府须深入推进的四分开分别是什么?

答: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12.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可以保障人民的哪几项权利?

答: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13.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是什么? 答:文化。

14.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要发扬什么?

答:学术民主、艺术民主。

15.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须大力弘扬什么精神?

答: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16、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要坚持什么?

答: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17、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须提高文化产业哪些水平?

答: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

18、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是什么?

答: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19、十八大报告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位一体”总布局分别是什么?

答: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生态建设、社会建设。

20、十八大报告为什么强调要建设生态文明?

答:因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幸福、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21、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要贯彻的方针是什么? 答: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

22、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须增强什么? 答:就业稳定性。

23、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是什么?

答: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24、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着力推进什么?

答: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25、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什么? 答: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26、加强环境监管,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须增强全民的哪三个意识?

答: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

27、中国加强国防建设的目的是什么?

答:维护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保障国家和平发展。

28、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答: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

29、十八大报告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有哪些新部署?

答:一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二是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三是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四是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30、十八大报告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有哪些新部署?

答:一是优化国土空间开放格局;二是全面促进资源节约;三是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四是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31、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答: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

32、十八大报告关于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是怎样论述的?

答: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33、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两个坚持是什么?

答: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

34、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倡导什么?

答: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35、十八大报告对青年提出怎样的希望? 答:广大青年要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人民,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在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让青春焕发出绚丽的光彩。

36、人民通过什么行使国家权力? 答:人民代表大会。

37、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是什么?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38、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团结进步、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是什么?

答:党的集中统一。

39、十八大报告共有几部分? 答:十二部分。

40、我们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是什么? 答:人民民主。

41、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 答: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42、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是什么? 答:社会主义协商民主。

43、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什么? 答: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44、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是什么? 答:科学发展观。

45、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是什么?

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6、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是什么?

答:五位一体。

4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什么?答:科学发展观。

48、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什么?答:改革开放。

49、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什么为重点?答:保障和改善民生。50、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答: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51、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是什么?答:建设生态文明。

52、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要把什么放在首位?答:社会效益。

5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什么?答: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54、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什么?答:法治。

55、推动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必然要求是什么?答:行政体制改革。

56、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是什么?答:教育。

57、党的十八大何时在何地召开?答:

58、十八大共有多少代表团参会,共多少名代表?

2012年11月8日至14日在北京召开。

答:38个代表团,2270名代表。

59、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是什么? 答:节约资源。

60、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是什么? 答:良好生态环境。

61、全党必须牢记什么,党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答:植根人民、造福人民。

62、党的根本宗旨是什么? 答:为人民服务。

63、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是什么? 答: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64、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什么?

答: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6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什么? 答:共同富裕。

6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什么? 答: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67、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是什么? 答:文化实力和竞争力。

68、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答: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69、十八大的主题是什么?

答: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70、十八大报告提出确保到2020年实现什么社会的宏伟目标?

答:全面建成小康

71、十八大报告提出全党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牢牢把握什么这条主线?

答: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 72、十八大报告指出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 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什么活动?

答: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73、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哪几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答: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

74、十八大报告指出以什么为主要任务,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

答: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

75、十八大报告提出党的建设的总体布局是什么? 答: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

76、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实现“中国梦”、“双百”目标是什么?

答: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周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77、十八大全面总结了十七大以来取得的新的重大成就是什么?

答: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民主法制建设迈出新步伐;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社会建设取得新进步;国防和军队建设开创新局面;港澳台工作进一步加强;外交工作取得新成就;党的建设全面加强。

78、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把握的八项基本要求是什么?

答: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79、十八大报告指出坚定不移反对腐败,永葆共产党人什么的政治本色?

答:清正廉洁

80、十八大报告指出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夯实什么的组织基础? 答:党执政

81、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于建设一支什么样的执政骨干队伍?

答:政治坚定、能力过硬、作风优良、奋发有为 82、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者统一于什么?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83、十八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答: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84、十八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什么?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85、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什么的血肉联系?

5.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心得体会 篇五

党的十八大是一个催人奋进的大会,胡总书记在报告提出了许多新观点、新举措,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指导性,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对于统一全党思想认识、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将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报告总结了我国经济上保持了连续多年的跑步前进速度。稳定与发展两个大局相辅相成。这种成绩据说引起了一些西方理论学界的人士开始对资本主义进行反思和怀疑,对社会主义特别是我们的模式给予更多的关注。虽然,还有很多的不如意之处,腐败问题、分配不公,贫富分化、权力分配等等,但在当今的大环境下,以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视角看,我们还是应该有充足的理由自信。我们的成绩的取得是不容易的,对成绩必须予以肯定。自信,我们就能更好的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立场坚定。

我们要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充分运用多种形式,对胡总书记的报告进行再学习,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不断提升工作能力和素质。当前,我们多数单位多数人已经杜绝了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但这种群众观是处在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层次上,已经不能满足于当前群众对我们的期待和任务的需要。要变被动消极的姿态为积极主动的姿态。

作为一名党员,更应该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时刻保持谦虚谨慎勤奋刻苦工作的作风。饱满的热情可以激发工作的创作灵感,谦虚勤奋工作做法则是让人获取事业上成功的关键。作为一名基层普通的人们公仆,时刻要保持自己的先进性,像李部长要求的那样:立足本职、争创一流,为民服务、多作贡献。立足本职,为了自己事业上的目标,勤奋工作,发现工作中可以进步的空间,在勤奋中找到合适的方法寻求进步,不断保持一股强大的活力和不竭的动力,更好地为人们服务。

【篇二】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于11月8日9:00在人民大会堂大礼堂举行。胡锦涛代表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胡锦涛在报告之前,开宗明义地表示,不念全文,只集中讲要点,传递出务实新风。

党的十八大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开好党的十八大,对于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将成为全党全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关注的重点和焦点。在报告中,不念全文,只集中将要点,有利于与会同志以及会场外的听众观众集中注意力把握和了解报告的主题、主体和核心内容,是一次思想和精神的集中和汇聚。

会风,连着文风,体现作风。在举世瞩目的十八大开幕式上,胡锦涛一改过去党代会上通读报告全文的做法,不念报告全文,只集中讲要点,体现了我党一贯倡导和坚持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作风和传统,是我党务实、高效的自信心的展示和彰显,同时也为全党转变会风、文风、作风作了很好的表率。

纵观十八大报告要点,语言朴实、论述精辟、主题鲜明、重点突出、观点深刻,是党的基本思想和基本理论的系统总结和全面部署,是全党智慧的集中体现,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成功典范。并且,报告在起草的过程中,充分发扬民主,多次召开各个层面的座谈会,广泛征求来自各个方面的意见、建议,是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生动实践,充分说明了创新永无止境、实践永无止境。

思路决定出路。不念全文,只集中讲要点,是一种抓重点、谋全局的工作思路和方法。全党同志,全体干部,都要有抓重点、谋全局的能力和本领,始终做到目标明确、方向准确,将主要精力用在联系群众、狠抓落实上去,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创新是事业发展的助推剂。不念报告全文,只集中讲要点,是一种报告形式的创新,同时是一种工作方法的创新。与以往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相比,十八大报告要点阐述的时间尽管短了将近一个小时,但是分量更厚重、任务也更艰巨。这是我党不断改革创新成果的一次集中呈现,同时也是对今后工作创新的一种启示和引领。有了这种创新的思想和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

6.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心得体会 篇六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代表大会于2012年11月8日至11月14日在北京隆重召开。胡锦涛总书记代表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胡书记的报告高度总结了我党自创立以来,又特别过去五年和十年所取得辉煌成就,同时,为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作为工作在基层教育战线上的一名普通党员教师,学习胡书记的报告,心中有两点深刻体会。

一、为过去五年和十年在党领导下,全国人民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而自豪。

1、夺取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

是呀,过去的十年,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拿住居来说吧。

十年前,广大的农民朋友大部分都居住在农村,房子是旧时的木瓦房,中间用竹板子隔开,这屋说话,那屋都能清楚地听见,“隔墙有耳”正是那个时代人们住房条件的真实写照。房上盖的瓦也是人们自己做的手工瓦,过不了多久,在日晒冰冻下,这些瓦就会裂口,一到下雨天,外面下小雨,屋内支满了盆盆碗碗,外面下大雨,支接不上,就只能任由雨水在屋内流淌了,达到可以行船的地步。所以,人们也常说“外面下大雨,屋内就开船”。屋内的地板就是土地板,人们用工具平整一下就是了。稍微有力气的人们,就在山上开几张石板来铺在屋内,那就显得格外气派了。

屋外,很多户人共用一个小院坝,因为,这些房子大多是四五下年代留下来的三合院或四合院。晴天,人们如果想晒点什么东西,得依着轮次,不然,就晒不下。下雨天,人们就只能躲在各自的屋内了,因为一出门,就是稀泥地,不光是路不好走,就是你想去别家窜门,也担心自己满脚的稀泥会引起邻居的不高兴。

现在可好了,村村通了水泥道,户户连了文明路。农民朋友们,大多在党的惠民政策下富了起来,有搞养殖业的、有外出务工的、有跑运输的,总之,是各自干起了各自的事业。钱赚到了,住居也就改善了,看看现在的人们。

到处都是砖瓦房,而且不只一层,二层小楼是普遍,三层小楼也不乏见。外面都贴上了漂亮的墙砖,站在远处一看,俨然一幢幢别墅伫立在花红柳绿中。进得屋内,漂亮大气的地板砖擦得亮光光的,各种豪华家俱摆放有序,电视、音响、家庭影院是一样不少。这日子和城里人没什么两样。

十年前,人们怎么也不会想到会过上如今如此幸福的生活,而今天,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们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2、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基层党建工作卓有成效。

十年来,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党的建设全面加强,通过“创优争先”、“建立学习型党组织”等活动的开展,强化了全党的学习意识、为人民服务意识、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意识,使党员同志坚定了信念,牢记了使命。同时,各级党组织还给予了基层党组织殷切关怀,帮助基层党组强建立了党员活动室、图书室,增添了图书、电脑等学习设备,使基层党组织在不断完善,不断壮大中增强了为民服务的意识与能力。

3、确立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胡书记的这段话精辟地指明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这是无可厚非的,而有了科学发展观的指引,就能实现更好发展、更快进步,减少了走弯路、走错路的机会。

二、为自己今后的工作有了党的指引而倍感信心满满。胡书记的报告描绘了未来中国的发展蓝图,鼓舞了人民群众的士气,使人们更加有信心、有决心投入到社会建设中,为祖的发展和进步尽自己的一份力。

作为一名教师,同时是一名党员教师的我,也同样被胡书记的报告所鼓舞,我将在自己以后的工作中,干好自己份内的工作,做好党员同志的示范带头作用,带动更多的同志踏踏实实做好教育工作,为建设美丽中国而努力。

1、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修养。

学习是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只有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才能使自己的思想与时俱进,才能使自己的道德素质不断提高,从而成为学生的示范。

我将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在工作中坚决做到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生学习。注重学习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认真反思自己的缺点与不足,不断改进和提高,使学生因为有我这样的老师而高兴,使学生因为有我这样的老师而愿意做我一样的人。

2、立足本职,做好教育教学工作

我的职业是教师,我的任务是教书育人。我将时刻牢记自己的使命,认真分析每一个学生、认真聆听每一位家长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学生作业、认真辅导每一个有疑惑的孩子、认真和孩子一起为孩子的成长制定计划。不时地反思自己,改进自己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思路,力争使自己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得到学生的喜爱和认可。

7.学习团的十八大报告 篇七

党的十八大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 对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作出了全面部署, 号召全体中华儿女万众一心、团结奋斗, 共创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

“团结就是大局, 团结就是力量”, 十八大报告中这一铿锵有力的论断, 源于党和人民长期奋斗的历史经验, 也是党中央对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殷切希望。新世纪以来, 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指引下, 我们团结一心战胜了非典疫情、汶川特大地震等自然灾害;我们有效抵御了国际金融危机等经济领域严峻挑战;我们成功克服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重困难, 创造了令世界惊叹的“中国奇迹”, 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阶段,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明前景充满信心, 也对可能遇到的风险挑战有充分准备。前进的道路从来不会一帆风顺, 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同样会遇到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只有胸怀远大理想, 坚定必胜信念, 坚持团结奋斗, 奋力攻坚克难, 才能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坚持团结奋斗, 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 也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十八大报告强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 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巩固和加强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 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凝聚起更加强大的力量, 最重要的是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 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团结奋斗, 必须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念。中国实现现代化、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 是百余年来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目标, 寄托着无数仁人志士、革命先烈的夙愿。这个宏伟目标,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才有了实现的可能。改革开放的关键抉择, 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中国走向现代化的伟大进军,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无比光明的前景。只要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信念, 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 宏伟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坚持团结奋斗, 必须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干大事、创大业, 离不开强大的精神力量。中华民族在抗御和战胜各种自然灾害、外族侵略中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为五千多年来中国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支撑。越是艰难困苦, 民族精神就越能焕发出熠熠光彩。改革开放以来, 党和人民坚持不懈地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应对和战胜各种困难挑战, 形成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为当代中国繁荣富强提供了新的强大动力。面向未来, 我们必须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把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坚持团结奋斗, 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 人口多、底子薄是基本国情, 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必须有坚强的政治保证。历史充分证明, 只有共产党才能带领亿万人民不断创造美好生活, 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的征程上, 坚持党的领导, 我们一定能够万众一心, 形成无坚不摧、无往不胜的强大力量。

宏伟蓝图要靠团结奋斗化为美好现实。“团结就是力量, 这力量是铁, 这力量是钢, 比铁还硬, 比钢还强……”让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 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 奏响党和人民团结奋斗的新乐章。

8.学习团的十八大报告 篇八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强化审计监督力度

(一)突出审计重点,整合审计资源。一是审计工作要紧紧围绕国家经济发展形势,以突出服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重点。既要坚持全面审计,保证审计监督能够覆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方面,又要突出重点,分清轻重缓急,抓住主要环节。要把那些基础性、全局性、长远性的政策作为审计的重中之重。根据政策对象和目标,把具有明确调控指标、明确目标对象和具体执行标准的政策措施作为审计监督的重点;二是要加强审计管理,整合审计资源,改革审计项目计划管理,这是审计业务服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要求。通过调整项目计划内容,促使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项目资源的科学设计、技术资源的得力支持和信息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

(二)强化审计监督力度,努力发挥审计的整体效能。就是要着重从财政审计、投资审计、社会保障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方面入手,强化审计监督力度,提高审计质量,努力发挥审计的整体效能。一是在财政审计方面,要进一步加快审计转型,从财政收支真实合法性审计向绩效审计转变。在财政收支真实合法性审计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财政绩效审计的力度,完善财政资金绩效评价体系,力求做到“真实、合法、绩效”三位一体;二是在投资审计方面,要以真实合规审计为基础,以查处重大违法违规问题为突破口,以评价项目综合效益为成果,以推动投资体制改革、实现科学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为最终目标。对重大投资效益,在审计过程中,除了关注项目本身效益之外,还要关注其社会效益、决策效益和管理效益;三是在社会保障审计方面,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为重点,全面监督社会保障资金的征缴、管理和使用,对乱支乱用、贪污和跑、冒、滴、漏等问题进行查处,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为促进社会的公平、公正,保障全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四是在经济责任审计方面,要关注人民群众所反映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以及群体事件发生原因,把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作为审计关注的重点,强化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促进党风廉政建设。

二、依法审计,树立审计干部新形象

依法治国是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党的十八大报告又进一步明确指出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审计机关依法行政的核心是依法审计。作为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守《审计法》和审计准则,摒除个人好恶和主观臆断,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树立审计干部新形象。一是做到依法审计。严格依据法律、法规来行使检查、评价、处理和处罚,依法向社会公布审计结果;二是做到文明审计。审计人员进行审计前,认真向被审计单位说明审计事项、内容、程序、时限、要求及审计人员纪律规范;审计中加强同被审计单位联系,搞好沟通协调,及时征求意见,争取被审计单位领导理解;处理问题做到证据充分,结论妥当,处理依据准确;三是做到廉洁从审。十八大报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作为审计干部要做到廉洁从审,就必须以党风、行风、软环境建设等各项规定为标准,以国家审计署廉洁审计“八不准”纪律规范要求为尺度,时时牢记审计荣辱观,处处严格要求自己,确保审计结果客观公正。

三、发挥审计服务作用,为改善民生多做工作

十八大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审计的终极目标是为了服务和改善民生。审计工作只有着力于民生,才能使审计工作得到长效发展,真正实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作为审计机关要紧紧围绕“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对关系民生的社保、住房、科教、卫生、资源环保等领域,找准项目,连年安排,持续推进,促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为改善民生、提升政府的公信力,保障群众的合法权益,建设和谐社会有所作为。

四、紧跟改革大局,促进领导干部的党风廉政建设

十八大指出“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在经济责任审计实践中,不能单纯审核经济指标,要在审计经济指标的基础上注意分析经济指标的变化对社会指标和环境指标的影响,关注经济活动的结果对社会事业的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一是建立健全联席会议制度。每年定期召集纪检、监察、人事、财政、审计等单位参加的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二是进一步完善经济责任审计的领导和协调机制。坚持审计计划立项为主,任中审计为主、任期内“轮审”、党政一把手“同步审”、与各专业审计“一并审”等机制,强化对领导干部权力行使的监督;三是建立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暂行办法,就领导干部所承担的决策责任、发展责任、管理责任、法律责任、廉政责任,是负直接责任还是负领导责任要作明确界定和划分,规定审计、组织、人事、纪检、财政等部门运用审计结果的程序,职责和纪律责任,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开展及结果运用提供依据;四是做到“四查四看”。①查经济指标完成情况,看经济责任履行好坏。②查财务收支是否真实合法,看领导干部遵守财经纪律和廉洁情况。③查内控制度是否健全,看内部管理监控是否到位。④查财政财务收支状况,看国有资产是否保质增值;五是适度公示,扩大审计影响。在被审单位张榜公告被审计对象的姓名、职务、审计内容以及审计人员名单及举报电话等,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充分搜集审计线索,全面掌握被审计对象所在单位的经济运行和个人财经纪律执行情况,寻找审计突破口,力求审深审透;坚持审计结果公示制度,除涉密及其他不宜披露的内容外,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在一定范围内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六是充分运用审计成果,强化审计效力,要将审计成果作为干部奖惩的依据。

五、加强审计文化建设,推动审计事业科学发展

十八大指出“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现阶段,审计文化对审计工作的深入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审计文化建设要以机关党的建设为基础,以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和学习型审计机关为平台,以提高领导干部和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为核心,以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的精神文明建设为抓手,以全面履行法定职责、完善国家治理为目标,以舆论宣传和先进典型为导向,营造专业、文明、廉洁、和谐、严格、奉献、奋进和包容的文化氛围。当前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推进审计文化建设。一是坚持以思想政治建设为导向,强调以理想信念教育为基础,以牢固树立科学审计理念为统领,以“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的审计价值理念来引领审计干部行动,塑造审计机关的良好形象;二是坚持以能力建设为重点,尤其要注重提高学习能力、实践能力、领导能力,领导干部要有对形势的科学判断和决策能力,审计人员要争当查核问题的能手、分析研究的高手、计算机应用的强手和内部管理的行家里手;三是坚持以作风建设为基础,落实“实”、“高”、“新”、“严”、“细”的审计作风,切实做到严格、扎实、严把质量关;四是坚持以职业道德建设为灵魂,强化审计职业道德建设。在履行职责中,不断丰富审计文化的内涵。

上一篇:毕业生的个人自我评价下一篇:为团队设立绩效目标